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共10篇)
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篇1
10.《〈论语〉十二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2. 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二、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
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篇2
一国立语文教材教化国民文化思想
人类社会由野蛮集团而发展成政治社会, 以政治构造文明, 以文明促进繁荣, 是人类进步的基本轨迹。中国步入文明史的最初教化记载见于《尚书·尧典》:舜继尧位之后, 针对当时“百姓不亲, 五品不逊”的乱况, 命契为司徒“敬敷五教”, 又命夔施行礼乐之教。《韩非子》转述孔子为鲁哀公解释“夔一足”, 亦提及尧命夔为乐正教化民众的事迹。由此可见, 中国的教化史源远流长, 教化国民是治国的基本方略, 而近二千年来更由儒学主持教化, 嬗变而袭至今日。
处于当前文化教育背景之下, 中国的国民文化思想的质地归属, 首要契成于义务教育阶段, 这是勿庸赘述的客观事实。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彰示国民文化思想的教化导向, 尤其强调国立语文教材编制的教化功能。其“前言”指明,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指出, 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上引述中的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明确界定中国国民文化思想的质地归属, 并指正国立语文教材古文选篇的根本导向。
二语文教材改革调节文化思想属性
教化国民, 调节国民的文化思想属性, 宜微不宜著。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斟酌选文, 革新的力度显得细微而精适, 尤其着力于古为今用的温养工夫, 于细无声处彰显文治导向。
回顾中国的语文教材史。中国封建社会的语文教材主要由蒙学读物、经学课本和文选读本三部分组成。封建社会对于用作儿童启蒙教育的教材编写颇为重视, 自秦时李斯著《苍颉篇》统驭蒙学, 它们流传极广, 沿袭至今, 甚至为朝鲜、日本诸国所效习。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 孔圣化为不可逾越的符号, 六经奉为不可违背的宗旨, 儒家思想以经学为载体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经学渗入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社会意识及学术文化当中, 经学课本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化身, 被各阶层最广泛地研读奉行以为圭臬。清《四库全书总目》录经部书籍多达1770部, 计20427卷, 多少文人学者皓首穷经而不悔, 足见经学对于当时国民的文化思想教化之伟力。中小学语文教材古文部分以文选为体系, 遴选历代经典作品, 汲取中外文化精华, 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起到了积极作用。
古往今来, 语文教材的编制与改革一向与时俱进, 在时代与社会大浪淘沙之际彰显着其必然而独具的作用及意义。
三儒学经典选篇彰示文治教化导向
显而易见, 语文教材编制与改革的意义首重教化, 而对其编制与改革的标准指向必须细加揣摩, 从而精确指导教学实践, 贯彻导引意图。
新版初语教材将原《论语·十则》改为《论语·12章》, 存五章 (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三人行) , 削五章 (由诲女知之乎;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增七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义而富且贵;子在川上曰;博学而笃志) , 于不变处求变革, 对于儒学经典的选篇变革力度于诸篇之中最为显著, 不能不引起我们加以细致地体察与思索。
《论语》一书, 始成于战国初期, 著录孔圣及其弟子言行, 历来是经学代表、儒学正宗思想所寄。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以经术治国, 衍生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足以说明, 它不仅是文人学者用以研习上进的文化典籍, 更是教化国民、调理国政的文治利器。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 旧版初语教材选篇中原有今删。其中至少三则论及“仁”, 录如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原第八则, 选自《泰伯》)
子曰:“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原第九则, 选自《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原第十则, 选自《卫灵公》)
曾子表态说要终身继承发扬孔圣的仁学, 自勉及人;孔圣向子贡解说仁道的施行原则, 申明儒学宗旨;以上八、十两则专述分明, 自不待言。而笔者将“岁寒”章归入同类, 或引纷议, 当此略释一二。孔圣于《子罕》开篇即言“仁”,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意思是孔圣极度反感谈“利”而大力主张奉天命、行仁德, 通计该篇, “仁”的思想贯串始终。“岁寒”章究其本义, 正是标榜君子应当坚守“仁”的原则, 处困厄而秉衷, 喻示生动, 感人至深。旧版初语教材所录《论语·十则》选此三则以作归束, 私拟之, 其用意在教化国民以奉施仁政。
回顾十余年来中央提倡“以德治国”, 要求干部“慎独”修身, 上行下效, 从而正国风, 致仁治。儒学主“仁”的基点是修身, 律己为范, 克己为先, 尔后讲倡推己及人, 万民同化, 与现代的“蝴蝶效应”如出一辙。所以儒家倡导人人做君子, “见贤思齐”, “为政以德”, 在同化自身的前提之下感化他人, 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究其本质, “以德治国”正是这种理想化的境界。
新版初语教材选录《论语》十二章, 依次照录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选自《学而》, 旧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学而》, 旧有)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选自《为政》, 新增)
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选自《为政》, 旧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选自《为政》, 旧有)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选自《雍也》, 新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选自《雍也》, 新增)
子曰:“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选自《述而》, 新增)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选自《述而》, 旧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选自《子罕》, 新增)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选自《子罕》, 新增)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选自《子张》, 新增)
粗观编次, 或以为仅据《论语》通行二十篇目依序排列, 自然而成。然而, 察其规模, 乃可将一至七章归为一类, 由“时习”述至“乐学”, 意在引导学法态度;八至十二章为一类, 由“取义”述至“求仁”, 意在教化秉政思想;其中六、七两章又似有过渡之用, 内蕴玄机。而细数其中序次, 第三、六、七、八、十以至十二为新增章节, 新增者集中于后半篇次, 显见编辑者良苦用心, 亦正合笔者始发之衷。
先行揣度六、七两章 (贤哉回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二者均出自《雍也》篇, 《雍也》在《论语》二十篇中列第六, 以宣扬德行为主旨。教材第六章中, 孔圣盛赞颜回之“贤”, 褒扬其居食鄙陋却“不改其乐”的高尚情操。坊间说法, 颜回之“乐”在于“乐学”, 然则, 其乐学之精髓恰在思想, 以追求儒家之崇高境界为至乐。第七章中所谓“乐之”亦通俗解读为“乐学”, 然则, 其乐学之精髓仍在思想, 以追求儒家之崇高境界为至乐。如此析解, 此两章确乎有崇尚修德之意, 虽为一家之言, 却合经学本旨。更妙的是, 第八章 (不义而富且贵) 亦含一“乐”, 此乐亦从粗茶淡饭中来, 于中取“义”, 为所当为, 修德而重行。
此三章新增者与旧版录选意旨须作甄别, 要在其间有与不当为者之比较。其第六章云“人不堪其忧”, 第七章云“不如”, 第八章云“不义而富且贵”, 矛头直指, 锋芒毕露, 教材编制之风格与前迥异。重以第八章说道, 所谓“不义”, 大如治国, 即是仗势凌人, 恃权而贪, 巧取豪夺, 以至于“富且贵”。不义者当自毙, 治国正道在于处其位而谋其政, 不计所欲, 惟行正义。由此看来, 此三章实有纠风指正, 针砭时弊之诚意, 其导引国民文化思想的教化用心著示于前。
再看末三章, 均出自《论语》外篇, 然别有深意。其深意亦在于寓示治国之道, 第十章借孔圣之口发出“时不我待”的感慨, 第十一章肯定民意的坚守, 第十二章指出务实为政的态度, 联系起来, 呈现出实干、亲民的姿态和决心。如前所述, 国立语文教材是施政者教化国民, 传达意旨的根本阵地, 其中所选篇章凡涉及文化思想之处, 编制者均当微言慎行, 于无声处蕴惊雷。此间入编三章, 其用意之鲜明, 实为罕见。
对比旧版, 细细读之, 窥见几点异处。其一, 新版篇章重于“行”, 较之旧版重“言”更显切实。其二, 删去部分重“己”篇章, 提出关注他人, 关注民意, 表现出积极有为的姿态。其三, 新版彰显“取义”之作为, 淡化“求仁”之言论, 透露出大刀阔斧, 发奋图新的壮志雄心。
见微知著, 国立语文教材如此微调, 所引发的教化导向变革却是这般的宏大。文治武功, 内圣外王, 行教化以诚心, 务民本而国治。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 改革的步伐永不止息。莘莘学子, 孜孜以诵, 潜移默化之间袭裔治国之道, 而其所习思想适与国运民生息息相关。叩问经典, 求真务实, 传承文化精神之本质。乃借子夏语作结:“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
浅析《论语十二章》中的治学之道 篇3
【关键词】《论语》;治学之道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作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现存20篇,492章,人教版七年级(上)教材选录了《论语》中的十二则语录,主要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思想品德修养等方面。本文就从《〈论语〉十二章》中所谈到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浅析孔子的治学之道。
一、自主学习
孔子的博学多识,并非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自身的勤奋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此处的“时习”,理解为“按时复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此处的“温故”理解为“温习旧知识”。可见孔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复习巩固”这一环节。复习巩固不但能强化固有知识,同时还能促成知识的更新。量的积累必然产生质的飞跃。
孔子在践行自主学习的同时,还深刻認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从而使自主学习行之有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教师不能代替的。独立思考是自主学习的体现。一个只学习不思考的人,很容易被书本牵着鼻子走,最终学无所得。一味空想却不去进行实实在在的学习和钻研的人,那么他所做的学问也仅仅是搭建的空中楼阁。主动、独立、自控的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孔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过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不亦说乎”。
二、合作学习
学海无涯,一个人的学识犹如沧海一粟,孔子并非闭门造车之徒,他深谙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他把学习看作是一个交往性,互动性的过程,与志同道合之人的交流与讨论,有利于交流心得,互相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因此他说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志同道合的人不惜从远方来拜访孔子,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便有了切磋学问、砥砺思想的风气。英国戏剧大师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可见,同学问的相互交流,既是才能和学识的互补,又是智慧和创造力的递增。因此孔子才会赞叹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探究性学习
孔子与他人互教互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过程。思想的交流必然会砥砺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孔子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其中“择”字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学之道十分的严谨。对于知识他并不是照单全收,而是有所“选择”。孔子主张汲取别人好的方面加以学习,对于别人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学习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散文,对古代汉语的发展具有贡献作用。实质上,《论语》本身就是孔子对学生进行古代汉语教学的课堂实录。“《论语》就是孔子门下弟子听课与日常发问的笔记,或是孔子言行的记录。”
《论语》为我们再现了春秋时期孔子教学的真实情貌,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开创私人讲学的第一人。《论语》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而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希望让学生接受儒家文化中优秀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在情操修养,立身处事,为人治学等方面,得到更好地引导,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健康坚定的价值观和乐善好学的品格和气度。当然也想借这些短小精炼的小短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把《论语》的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文章时,引导学生学习孔子为社会改革而努力的行为,感受了他那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请学生列举与孔子一样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同时谈论作为一位中学生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在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充分谈论日常生活中求知的态度、对待错误的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如何看待时间流逝等话题,再过渡到课文时,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深受启发。现实生活中学生有许多迷惘与困惑的问题,《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相当广泛,两者联系,尤其是把《论语》与学生提到的问题挂上钩,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
四、小结
新课程标准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这种治学之道并非始于今日,可以溯源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时代。《论语》以其隽永的语言,跨越时间的长河,至今焕发着勃勃生机,为莘莘学子指引了治学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仇汝芸,李传信.论语文教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J].城市建设,2010(8).
[2] 计莱.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语文研究性学习漫谈[J].职业,2008(15).
[3]周利雅.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2011(7).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篇4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二是心灵的语感很重要,这种语感并不在于教师语法的`精细分析,而是学生自主探究。三是朗读指导,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韵律,从而体验文言文的美。
学生初读,理清文章中的字、词读音,如“论”“省”等多音字,文中应该怎么读?理清文字障碍后自由读,借助教材中的释义能自译成白话文。然后分组讨论,每一章节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理解后,分组进行背诵比赛,背诵过程中教师加以引导如何停顿。学生自主进行归类学习:一是多音字有哪些?二是通假字有哪些?三是古今义有哪些?四是特殊句式有哪些?五是重点翻译的句子有哪些?六是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类,完成课后第一题。”《〈论语〉十二章》作为这一单元的压轴文章,分段为章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三个方面,以语录体形式呈现,结构简单,句式精炼,但意境深厚,值得细细品读。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能流利朗读及背诵课文。2.理解每则语录的内容,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3.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教学重难点】: 1.积累归纳,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读儒家经典
1.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艺者72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轻松听一听:学生听教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圈点勾画生字词。3.大胆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合作译一译: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注意以下重点词语和句子。
①三省、愠、说、罔、殆、信、传、矩、十有
五、堪 ..........
饭疏食,饮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论儒家经典
1.在弄懂文意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讲讲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参考:第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以及怎样做人。“学”是认知过程,“习”则是巩固提高的过程,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学有所成。“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谈个人修养的崇高境界。
第二则讲治学的人的品德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后面用了一个冒号,表示它是总领后面的内容。“三省吾身”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第三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在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第四则主要谈对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为人师表,简练的话语中蕴含深刻的哲理。
第五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六则是讲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第七则讲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第八则是要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
第九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已成为至理名言。
第十则讲要珍惜时间,孔子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不分昼夜地向前流去。” 第十一则讲人要立志。“志”就是人的志向、志气。“匹夫不可夺志”,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人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
第十二则讲教育方法问题。即: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2.再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哪几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哪几则讲的是品德修养?
谈学习方法的有:第一则、第四则、第五则、第十二则。谈学习态度的有:第七则、第九则。
谈品德修养的有:第一则、第二则、第六则、第八则、第九则、第十一则、第十二则。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问题。宋开国丞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结合所学的《论语》十二则,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
结束语: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习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板书设计】
归类
章节
学习态度―→第七、九章学习是为《论语》道德修养―→一、二、六、八、九、了更十二章十一、十二
好地
珍惜时间―→第十章做人自述经历―→第三章
12《论语》十二章教学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重点 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成语、格言、警句 难点 理解每则语录的意义
1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超市】
1、走近作者: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2、相关知识: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一、自学导航
(一)自主学习
(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前六章的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第一章:子曰:“学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乎?有 朋 自 远 方 来,不 亦 乐 乎?人 不 知 而 不 愠,不 亦 君 子 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的三句话各讲了什么。第二章:曾子曰:“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 人 谋 而 不 忠 乎?与 朋 友 交 而 不 信 乎? 传 不习乎?”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中讲了什么。第三章:子曰:“吾 十 有 五 而 志 于 学,三 十 而 立,四 十 而 不 惑,五 十 而 知 天命,六 十 而 耳 顺,七 十 而 从 心 所 欲,不 逾 矩。”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了什么。
④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⑤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第四章: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中讲的是什么。
第五章:子曰:“学 而 不 思 则 罔,思 而 不 学 则 殆。” 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与什么之间的关系。
二、达标练习(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1、回顾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章的意思并背诵前六章
2、请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文学文化常识、词语解释、句子翻译。
二、自学导航
(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法指导:诵读课文,用斜线划分好后六章的停顿。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并查阅工具书,解释每章中加横线的重点字词,再理解每章的意思。第六章:子曰:“ 贤 哉,回 也!一 箪 食,一 瓢 饮,在 陋 巷,人 不 堪 其 忧,回 也 不改 其 乐。贤 哉,回 也!①朗读并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
第七章:子 曰:“知 之 者 不 如 好 之 者,好 之 者 不 如 乐 之 者。”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想想本章阐述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第八章:子曰:“饭 疏 食 饮 水,曲 肱 而 枕 之,乐 亦 在 其 中 矣。不 义 而 富 且贵,于 我 如 浮 云。”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第九章:子 曰:“三 人 行,必 有 我 师 焉。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其 不 善 者 而 改之。”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章:子 在 川 上 曰:“逝 者 如 斯 夫,不 舍 昼 夜。”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十一章:子 曰:“三 军 可 夺 帅 也,匹 夫 不 可 夺 志 也。”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第十二章:子夏曰:“博 学 而 笃 志,切 问 而近思,仁 在 其 中 矣” ①划分停顿
②解释划横线的字词
③本章讲的是什么内容。三
1、互动相关练习
论语第十二章教学与反思 篇7
《论语》十二章是经典名篇,我在执教完毕后,发现自己仍然没有很好把握文言文教学要领,现在反思如下,《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
先从教学环节说起,我设计的环节有:导入—检查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点评—理解性检测—应用性检测—齐读课文,学以致用—课堂小结。但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仍是先松后紧。因对学生能力估价过高,对课前的预习检查过细而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后边的两个教学环节完成很粗糙,这是我经常犯的毛病。经过同事们的议课和帮助,我认识了如下问题:1、教学内容安排过多,教学环节要精简,提前对学生的预习要深入检查。2、适当降低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初一学生刚学古文要培养学习兴趣。3、幻灯片制作要精细,去掉有关六章翻译的幻灯,保留七张即可。4、对学生翻译再做精细指导,比如词性活用的字——时、日、传、乐,“而”的转折、承接关系的用法。5、学生翻译展示之后的`指导应有重点,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应给示范。
结合“339”大循环教学模式的精髓来谈,我这节课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特点,但是仍然不够完美,先做如下反思:1、检查预习环节设置太多,可以把个人展示——抽学生上黑板板书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和四人小组组长检查课下注释录入课文中的自学情况并通报以及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易写错和易读错的生字放到课前进行,教学反思《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节约一些时间来进行翻译指导。2、小组展示翻译之后,除了学生评价,教师也要及时强调重点并做细致指导。例如,第三则和第五则的翻译理解。3、小组代表展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的字之外,教师要做示范归纳,让学生有路可循。4、可以把理解性检测和应用性检测同时布置给学生,简化教学环节,待学生讨论后交流展示。这样可以节约一点时间,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学有所获。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将课堂环节设置成各种形式的活动,例如:《论语》常识知多少(抢答赛)—《论语》翻译PK赛—文言词汇积累袋—《论语》格言大派送—《论语》格言积累赛。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③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合作探究概括每一章蕴含的思想内容。
②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②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思想修养。③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加强思想修养;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2.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分类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初读感知 1.介绍孔子和《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编纂的意思。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二章》。2.听读课文,注意正音和句读。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①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不亦说(yuâ)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曾(zēng)子 吾(wú)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十有(yòu)五 不逾(yú)矩(jǔ)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一箪食(dān)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曲肱(gōng)博学而笃(dǔ)志 ②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对句读,通顺流畅。
(三)研读赏析 1.学习第一章 ①齐读第一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学而时习之:连词,表顺接。.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
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说:通假字,通“悦”,愉快。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自:从。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知:了解)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愠:生气,发怒。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包含了三层含义。
第一句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第二句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第三句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2.学习第二章 ①齐读第二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人。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吾身:我自己。为:介词,给、替。谋:谋划,考虑事情。
为人谋而不忠乎:连词,表转折。.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转折。.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③整章译文
明确: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过呢?”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表明了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通过反省自身是否做到忠于人、信于友、习于传,来发现自己言行上的缺漏,不断地自我完善。
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3.学习第三章 ①齐读第三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有:通假字,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惑:迷惑,疑惑。)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不觉得不顺。从:遵从。逾:越过,超过。矩:规矩,规范。而:连词,表顺接。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教师补充详解: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到了十五岁时立下了求学的志向,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可以在社会上立身了。四十岁时学问上的问题都能清楚明白,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不会被外界左右。五十岁时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对各种人的各种话都能分辨取舍。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过仁的规范。”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拓展:“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来稀,八十为耄耋之年”常用来指代年龄。成语“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
(四)拓展延伸
通过这三章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你准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怎么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孔子和《论语》;学习讨论了前三章;在这简短精炼的语言中获得了丰富的人生启示。
(六)布置作业 1.抄写前三章并翻译。
2.整理课堂上提到的重要文言知识。3.背诵前三章,并自行默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齐背前三章。
(二)研读赏析 1.学习第四章 ①齐读第四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故:学过的知识。而:连词,表顺接。知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可以。以:介词,拿,凭借,依据。
为:动词,成为,做。(“为”在这里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属实词。)
矣:语气助词,用于句末,相当于“了”。
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这点)做老师了。(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老师了。”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2.学习第五章 ①齐读第五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则:连词,相当于“就”、“便”。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讨论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二者不可偏废。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3.学习第六章 ①齐读第六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哉:语气词,表感叹,相当于“啊”。
回:指颜回,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为人谦逊好学,以德行著称,后世尊其为“复圣”。回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语气。.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忍受。
人不堪其忧: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种”。.回也不改其乐: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回也不改其乐: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③整章译文 明确: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箪饭,一瓢水,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那种穷困的忧愁,可颜回啊,却从不改变自己好学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赞颂了颜回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其中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4.学习第七章 ①齐读第七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知:懂得,了解。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者:助词,指人、物、事、时、地等。这里译为“„„的人”。好:喜欢,爱好。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趣。(意动用法,一般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指由形容词或名词充当的谓语对它的宾语含有意谓性,即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5.学习第八章 ①齐读第八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名词活用作动词。疏食:粗粮。
水:冷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成语:扬汤止沸)肱:胳膊。
曲肱而枕之:连词,表顺接。.不义而富且贵:连词,表转折。.于:介词,对,对于。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讲的是对于平淡的生活,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即“安贫乐道”。
拓展:饭蔬饮水:后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
曲肱而枕: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6.学习第九章 ①齐读第九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三人:几个人。
焉:兼词,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古代汉语中,有的字代表了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便成为兼词。兼词属虚词类。)其:代词,他们的。
善者:长处。(善:擅长。者:助词,„„的东西。)而:连词,表顺接。从:跟从,引申为模仿,学习。从之:代词,代长处。.不善者:短处。改之:代词,代短处。.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长处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拓展: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可供学习、效法的对象。
成语“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
(三)拓展延伸
通过这几章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启示?你准备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怎么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地走入了《论语》,在简短精炼的语言中,学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领会了乐学好学、取长补短的学习态度,受到了安贫乐道的精神洗礼,深刻的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第四至九章并翻译。2.整理课堂上提到的重要文言知识。3.背诵第四至九章,并自行默写。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请同学们齐背第四至九章。
(二)研读赏析 1.学习第十章 ①齐读第十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川:河,河流。逝:流逝。
者:助词,„„的东西。斯:这,指河水。
夫: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舍:舍弃。③整章译文
明确:孔子站在河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一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教师补充: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立志“见、学、行”“圣人之道”的君子,就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拓展:后用“逝者如斯”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2.学习第十一章 ①齐读第十一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三军:军队的通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
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肯定语气。③整章译文
明确: 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被动句)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远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人来讲,他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作为个人,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威胁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向”。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3.学习第十二章 ①齐读第十二章 ②重点字词解释
子夏:卜(bǔ)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博:广博,广泛。而:连词,表并列。笃:忠实,坚守。
志:有两种解释:一,志通“识”,记忆在心;二,志向。在此,基于取其后者。仁:仁德。③整章译文
明确: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④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述这一章的思想内容。
明确:一个人,既要广博地学习,有要有坚定的大志,还要善于思考,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才能有较大的收获。⑤自由朗读本章,梳理知识,加深印象。
(三)通读归纳
1.自由朗读全文,试将课文中的句子分为三类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
明确:学习方法: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态度:
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品德修养: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⑦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找出文中所含成语并归纳:
明确:①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②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③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④曲肱而枕: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可供学习、效法的对象。⑥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⑦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⑧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3.归纳文言现象: ①通假字
明确: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②词类活用
明确: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乐。.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作动词,吃饭。.③古今异义
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 ..古:泛指多次/多个。今:实指三次/三个。可以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可以”要分开解释,是单独的两个词。)今:可以,能够。
饭疏食饮水 .古:冷水。今:泛指一切水。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的人,男子汉。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④特殊句式
省略句:可以(之)为师矣。(宾语省略句)被动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⑤一词多义 A.而:
a.连词,表顺接:
学而时习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温故而知新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b.连词,表转折: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义而富且贵 .c.连词,表并列: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B.也: a.句末语气词,表肯定语气:
回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b.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回也不改其乐 .C.为:
a.虚词,介词,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b.实词,动词,成为,做:
可以为师矣。.4.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明确:①语言简洁、含蓄隽永,即言近旨远。
②《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教师补充:《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四)拓展延伸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的一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2.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哪一点让你感受最深?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论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星,我们通过学习《论语》来体会传统文化的精深,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第十至十二章并翻译。2.整理课堂上提到的重要文言知识。3.背诵第十至十二章,并自行默写。
4.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八、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论语》十二章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万世师表”“至圣”
一:善于学习二:勤于反思 三:恒于修身
第二课时 《论语》十二章 四:温故知新 五:学思结合 六:安贫乐道 七:好学乐学 八:安贫乐道 九:取长补短
第三课时 《论语》十二章
十:珍惜时间
十一:坚守志向
十二: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写作特点:①言近旨远;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罔、殆、矣、诲、弘、凋”等字音、字形。
2、积累、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4、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过程和方法:
诵读理解、质疑交流、积累拓展。
情感态度的价值目标;
1、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二章》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二章》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体会文章内蕴,在读中理解、领悟每一语录的主旨,力争当堂背诵。
2、质疑、合作、探究法。可就章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并共同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竞赛与自由表达法。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能快速背诵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畅谈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认读《论语》前5则,整体感知,理解并形成共识,并当堂背诵。
步聚:
一、 导语:(放幻灯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现在给你们几个提示语,猜一猜。对,这就是孔子。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千年的时空,与先贤们一起畅谈求学做人,感受先贤们伟大的光辉思想。
二、人物简介与作品简介:(见幻灯片)
三、认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慢读前几则,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成生字、词的音义。
(让学生板书,并加以指正)
2、教师带读,学生跟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整体感知。
3、疏通文意
(分小组合作,由学生通译一下,圈出疑难之处,对问题进行汇总,老师点拨,师生共同完成,尤其是有些重点词句落实下来。)
4、学生全体朗读,加以体会。
四、研讨与思考
1、概述每段段意
(由学生合作探究,形成共识,提问回答,老师归纳。)
2、思考:
A、谈学习方法的:
B、谈学习态度的:
C、谈修身做人的.:
D、课堂练习: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下面题目,展开竞赛
用来表达对朋友来临而喜悦的句子:
讲知识继承和创新的句子:
论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
强调学习中要有实事求是态度的句子:
五、课堂延伸:
结合课文的学习,说说你在学习与处世中曾发生过的小故事,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表达学习的感受)
六、尝试当堂背诵,进行抽查。
七、要求学生回家复习并预习,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要点:认读《论语》后几则,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自主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并当堂背诵。
步聚:
一、背诵前几则,进行抽查。
二、齐读后几则,整体感知。
三、参考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把握文意,圈出疑难之处。
四、师生共同解决疑难,疏通文意。
五、研讨思考:
1、谈学习态度:
2、谈修身做人:
3、完成课堂练习:
我们如何向他人学习:
强调责任重要性句子:
六、课堂延伸:谈谈各自对这几则的认识
七、摘抄文中的名言警句(见幻灯片)
论语十二章教案 篇10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2、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吧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â)乎
传(chuá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译文: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 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依然自得 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译文: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清平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第四阶段:小结
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得最准确。
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
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处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乎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救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10《论语十二章》教案07-19
《论语》十二章优教教案05-10
12《论语》十二章教案06-21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09-21
论语十二章翻译10-05
初一论语十二章教案07-13
七上语文论语十二章09-26
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05-23
论语十二章导学案答案08-29
论语十二选一张写读书心得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