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语》教学(共4篇)
小学《论语》教学 篇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有明确的要求,在小学阶段,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
可是,这140多万字读什么?又如何指导学生去达到阅读教学所要求的目标?《课程标准》里没有给我们具体的答案,在此,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在实际教学中,我坚持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
一、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有机结合,确保阅读的深度
目前,市场上各种小学生课外读物琳琅满目,鱼龙混杂,如果不加选择,盲目阅读,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还有,如果我们老师向学生提供或推荐一些优秀的少儿读物,让学生顺其自然,有书就读,有多少就读多少,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算。这种“放养式” 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有益于自己的信息,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叶圣陶先生曾说:“养成良好习惯必须实践。换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去做,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此可见,学生知道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具备了一定的鉴别和选择能力,但未必就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还有必要在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指导中,通过一定的“强制”,使学生达到“知行合一”。这种“强制”,在小学生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习惯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是十分有效的。我就是以《论语》为切入口,从内容、时间、要求等方面“强制”学生进行长期诵读,然后以阅读《论语》的方法去阅读其他课外读物,从而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形成独立的课外阅读能力。
我们知道,传统经典文化内容丰富、文字精练,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练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同时,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论语》,被誉为“中国圣经”,不仅是儒家学派的鸿篇巨制,更是影响中国人两千多年的核心思想体系,我们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利用课外阅读这一契机去引导学生接触这部著作。
我从《论语》原著里挑选出一百句左右,编写成《小学生〈论语〉选读》。每天早读课之前,我抄写一句《论语》的内容在黑板上,略作讲解,然后引导学生熟读成诵。这样长此以往,日积月累, 一学年下来,全班学生自然朗朗上口。不知不觉之中,学生已经步入了国学经典的殿堂,把课外阅读引向了一定的深度。
二、营造学生、老师、家长共同阅读的氛围,确保阅读的广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在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无时不在影响着孩子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外阅读氛围,构建积极的语文课外阅读场,对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其课外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构建《论语》课外阅读场?首先,作为老师,要给学生诵读经典树立一个模范榜样的作用,指导朗读要有声有色,讲解要深入浅出。学生看到老师融入其中,自然“不令而行”,争相效仿。
其次,通过家长会、信息交流、班级QQ论坛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家长联系,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论语》,看孔子的传记,读春秋战国的故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爱读书的爸爸妈妈, 一定会培养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来。这样全家共同阅读,潜移默化, 久而久之也能培养孩子的定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班级每月评选一次“书香家庭”“读书好少年”,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促进“人人好读书,家家读好书”这一良好读书氛围的形成。
三、采取多种形式反馈阅读效果,确保阅读的效度
实践证明,当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同时又得到他人肯定时,他的人格就能正常发展。同样,在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适时组织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课外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并给予其积极的评价,学生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 获得成功的快感,生成成就感,从而激发自己再去广泛阅读,使自己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此往复,学生便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构建起了自己的认知体系。
我们除了每月评选一次“书香家庭”“读书好少年”外,更多的是开展“一分钟背诵《论语》竞赛”“《诵〈论语〉,读经典》 手抄小报展”把《论语》内容改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写《论语》 阅读心得体会,还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让学生联系今天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论语》章句的再认识。这样,通过合作阅读、相互交流、 分组讨论、正反争辩等形式,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积累,展示自己的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论语》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同时,在合作、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的火花,获得新的信息,充实自己的积累,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跃上新的高度。
四、强调读书与做人相结合,确保阅读的持久度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是说孔子教育学生从四个方面入手,即,“文”是书本知识;“行”是实践;“忠”和“信” 是道德修养。通过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最终达到提高道德修养的目的。我让学生每天诵读《论语》,这是“文”,是第一步,是基础, 更关键的是“行”,是指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实践运用。
在学生诵读《论语》有了足够的积累,我便指导学生进行归类, 如《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言论、关于“君子”的言论、关于“仁” 的言论、关于孔子介绍自己的言论……
通过归类学习,反复诵读,孩子们从《论语》中明白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知道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做人准则, 感悟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积极精神。
随着诵读理解的不断加深,孩子们对《论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推而广之,对其他课外读物的兴趣也逐渐增强。这种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紧密结合,把知与行联系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的做法,不失为积极有益的探索。
摘要:把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相结合,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本文对课外阅读与经典诵读相结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经典诵读
小学《论语》教学 篇2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语录的意义。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3.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提问:影响几千年中国思想文化的书是什么?有可能出现各种回答。老师分析后可揭示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它成了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然后老师还介绍了《论语》的另两个“最”: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对初一学生来说,这是新鲜的,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提问:(1)大家预习课文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呢?(2)《论语》的“论”,习惯上读lún。谁知道《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3)孔子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对孔子和《论语》进一步的认识。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体搜集资料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全新概念。此外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这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三、整体感知、诵读
(1)提出要求:我们学习文言文,有三条基本方法:
一是诵读,这是最基本的,凡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背得烂熟,不要求背诵的也要读得十分流畅
二是用心领会课文的意思
三是自己动手,积累词语。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首先诵读课文,然后分“则”理解课文,最后背诵课文。
(2)自由诵读。教师提示诵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①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曾子、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海女知之、是知也、自省、弘毅等。三个通假字:“说”通“悦”,“女”同“汝”,“知”通“智”)
②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此环节旨在授以方法,提出要求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心中有数。
四、质疑交流:
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问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必须理解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思而不学则殆”(我把“殆”解为“危险”)?“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孔子更反对哪个?为什么?“三人行”,一定“有我师”吗?如果同行的都是坏人呢?等等。
五、小组互动:
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哪几条是说学习态度的?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的?哪几条还谈到了道德修养的问题?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旨的基础上,熟读背诵。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共同探究的好习惯。
六、自由背诵课文
七、探究性学习。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你有疑,特别是“无疑之疑”吗?
老师适时候提出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有什么内在联系?有可能没有联系吗?
先对学生交代,这个问题,是许多人不解的问题,几个语文网站的“论坛”中都有人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可惜结论都不能让人信服。你若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一种创见。
《〈论语〉导读》教学设计 篇3
1.通过学习《论语》,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论述。
2.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经典名著《论语》的兴趣。
3.理解并背诵名言警句,体会文章丰富的内涵。
【教学重点】
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结合自身体会理解《论语》。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论语》中的格言警句。
【教学思路】
首先,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然后带领学生理清课文中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其次,指导学生阅读的技巧,包括常用字纠错、关键词赏析;最后,落脚到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
【教学方式】
1.诵读法。
2.讨论点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演说论语》视频片段,时长五分钟。
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共享含英咀华之乐。
二、检查预习
宋儒把《论语》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三、孔子的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 一言以蔽之:克己复礼以为仁
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以此为例,阅读课本第85页,尝试归纳教育思想。
四、常见句纠错(阅读时结合具体语境)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时”的意思。
时——“时”字在周秦时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
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忍—— 一般人把它理解为“容忍”“忍耐”,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乾侯。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贾子·道术篇》:“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这“忍”字正是此意。
五、课堂探究
(一)阅读示例
关于君子的说法,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7.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8.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
(二)师生交流
课文中觉得哪一句对你启发最大?请与同学们交流体会。
【教师示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这段话阐述了一个人生命的完整历程。通过后天的努力,到30岁时建立心灵的自信。慢慢地,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物质的东西越多越容易迷惑。到了50岁时,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到了60岁时,有一种悲天悯人的理解与包容。到了70岁,便从心所欲。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动力。
六、齐诵颁奖词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七、结束语
通过对《论语》的学习,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归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周而不比、泰而不骄、劳而不怨,希望同学们都争做一位有道德、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八、作业
1.抄写《论语》中的格言警句,至少五句,并翻译。
2.阅读杨伯峻先生编写的《论语》译注。
板书:
《论语》小学读书笔记 篇4
初读《论语》时,有一句话让我感慨不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假如没有长远打算,那么,眼前马上就要遇上麻烦了。它提醒着我:从长远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就能步步谨慎,积极主动地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如《论语》中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总之,每天要想一想,这样可以使自己清醒,做到自觉努力,不断鞭策自己进步。
《论语·为政》中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复习老知识和学习新知识,这样才能成为别人的老师。如果只复习老知识,不学习新知识或只学习新知识,不复习老知识的话,那学习成绩是永远不会有进步的。
宋代名相赵普有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不妨读读《论语》,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小学《论语》教学】推荐阅读:
论语小学读后感200字09-03
小学论语测试题及答案12-29
小学生《论语》读后感600字05-10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09-28
《论语十则》教学案例06-16
论语研究课程教学大纲09-08
10.《《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07-25
论语为政以德教学感想教师随笔08-16
《论语》中关于礼仪名言的教学设计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