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发展

2024-06-10

论语发展(共10篇)

论语发展 篇1

“语境分析”是基于人们应用语言形式和按照特定的言语目的进行交流的事实基础上,对语言进行的分析和阐述。这就表明我们可以运用这些形式和意义使用原则去获得贯穿言语使用中的特定语篇,以及内部关系的洞察力。自此,“语境分析”包括社会性的内容,它无论是口头式的还是笔头式的,都是一个社会性实践的产物。所以,语言学家的研究主要注重对口式及笔式数据的分析,语境研究者们着重寻找如何避免只专注于语境本身的语言表达形式,因为我们不能把笔式语言的运用从言语使用中隔离,反之亦然。相反的,在很早期的方法论中,在那些注重研究滋生语言实例的学习中,语境分析是一个我们能够理解的写作形式的总括视角,它观察社会,滋生出理论、意见及各式的关系。这种方法论包括一个广义上的多元化语境研究,但是无论怎样,这样的大众研究本身都是基于现实语言滋生在交流背景下研究和阐述的。

其实,基于语言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它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那个时期,许多语言学者倾向于把语法从修辞学中割离出来,前者被当作语言的规则单独学习,而后者则被视作实现语言语用,达到成功的具有影响力的状态。语篇分析经常被接受成是一种开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产物。在十九世纪的五十年代早期,当时的大多数语言学家都在专注单个句子的语言规则,哈瑞斯(1952)写了一篇题目为《语篇分析》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只有在语法的框架下,我们才有可能分析语言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连接语篇等写作形式的,以及它又是如何建立语篇之中的连贯与衔接的。事实上,哈瑞斯是历史上第一位使用“语篇分析”一词的语言学家,但是,他研习的仍旧是布鲁姆学派的传统习惯,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分析仅仅是一个纯形式化的研究,换言之,他仅仅是一位研究句子的语言学家。

不同于哈瑞斯,米歇尔(1957)在Firthian学派的影响下,代表的是一种寓意上衍生出的语篇分析。在他的关于买卖过程的分析中,他把整个过程大致分了几大类,由参与者及情景的特殊性的分类。正如硬币有两面性,对于米歇尔的分析也有很多的批判。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见证了语篇分析的成长,自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语篇分析就逐渐吸引更广泛的关注,而且开始风靡,直接的影响就是,不仅是语言研究,而且有关于其他规则的研究。马丁在《英语语篇》一书中介绍了语篇分析作为系统功能语言运用的框架结构,该书的目的在提供给语言学者一个更容易理解的语篇分析背景。换言之,语篇分析可以被运用到任何英语语篇,甚至是语境的运用。

心理语言学家奥斯丁(1962)关于言语行为的理论,后来被Searle发展(1969, 1983),其价值重大,影响深远。同样具有影响力的是格瑞斯(1975)、利文森(1979),以及Leech (1983),他们把语言视为一种社会行为,他们发现并研究说话者是如何观察,激发交流达到最大限度的能量,他们如何要求听者反馈他们从言语中反馈的意思,以及如何在交谈中,在实现社会限制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问题,这同样也是语用学研究的现象之一。

在北美地区,语篇分析被很大程度地当成方法论沿用,在此项研究中,着重研究的是封闭性人群的观察研究,比如研究他们是怎么彼此交流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每天的日常活动中使用语言的。举个例子来说,Hymes (1964)写了一本关于现实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心理视角下的语言研究的书,后来,他又跟Gumperz (1972)合著关于社会生活中交流语言的模板的书籍,该书也试图为口语式的英语构建以个结构性的模式。

英国的语篇分析,发展于Firth (1957)的作品,该书也影响了后来的韩礼德(1976, 1978, 1985, 1989)。韩礼德把功能研究融入到语言的学习中,他的系统功能语法学理论为语篇分析构建一个框架。语篇分析是对于语篇的分析,换言之,是对于使用语言的分析。语篇在抽象的意义中,不同于“语言”,它并不是一系列的语言规则,而是很多不同水平不同种类的语言的原则。语篇分析学家的目的是找到一种可以形容语篇的一种规律,为了达到到底在交流中发生了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语篇也可以解释成对于规则的方略性使用的产物。很多分析学者在语篇中研究口语式和笔头式语言的分支联系。语篇分析学家着重专注在这个相关的分析性的言语过程,并试图解释特殊的语篇的发表方法阐述中的基本问题。语篇分析学者对于语篇的一题有很多不同的兴趣,所以也就专注于语篇的各个方面。一些学者选择学习词汇性类别及衔接,比如韩礼德和哈桑(1976), Hoy (1991),以及小句之间的关系,比如Winter (1977), Hoy (1983)和BraziL (1985),他们试图发现语篇的特点、类别和典型的结构类型。

在基础性的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很多列别的理论,比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理论、语用学、系统功能语法学。语篇分析现在已经发展到一个广泛的领域。在一般情况下,话语分析方法有以下几种:描述性的话语分析:研究结构和不同种类的话语内容,以便进行说明,以表明这些元素如何连接、测序,以及达到更大的连贯和有用的组织文章。他们还尝试找出并描述了各种话语类型系列,通过对多个型号的话语研究,制定出某些话语的类型。社会文化:话语是作为行动的内在联系,以及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分析,所谓的在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分析。换句话说,在这种分析中,重点是语言的社会功能。认知:分析学者借由话语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来理解言语在认知和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和方法论的重要性。在认知分析中,话语作为一个建筑和解释的动态过程的展现。关键是,分析学者们描述值班话语,进行分析观察,除了描述和解释外,对语言的分析也会有批评。批评话语分析是进行相关的社会因素,例如,意识形态或权力阶层,性别歧视,年龄、种族和阶级歧视和偏见,强调话语之间的生产和社会政治问题的关系问题。

话语分析在中国的研究是根据外国语言的方法论作分析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只是单纯地对国外的一些理论进行翻译。从那时起,也有一些分析家们对语言的英文刊物进行分析。而且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语言分析学者研究的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的话语分析,以及影响的因素,例如阅读教学和写作。事实上,有一些著名的中国语言分析学家采取一系列研究的话语分析,如黄国文、胡壮麟和许国璋等。在话语分析中,语言学家决心对于语言的连贯性和统一性进行研究。在其他方面,作为话语分析,是如何分析使用语言的,以及分析重要的实用功能。语言是用来聊天,作演讲,采访,询问和回答问题,做生意,写报告,读信,去思考,去涉及。

论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 篇2

关键词:幼儿语言环境;幼儿语言发展;影响

幼儿园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初始地,创造优良的语言环境,在幼儿语言方面的教育需要尤为重视。对于幼儿园语言教学,首要工作就是激发幼儿在语言使用上的积极性,在学习与交往中,培养幼儿逐步学习和理解以及情感表达的能力。幼儿对于情感的表达具有情境性,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时期的特点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时期的孩子在学习语言中有更多的情感触动,以提高幼儿的智力。

一、目前幼儿园语言环境的现状

1.课堂环境受限

经研究表明,幼儿语言的学习是成长最为关键的时期,语言的表达作为思维方式的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幼儿园的教学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幼儿园的语言环境还是没能广泛地应用。大多数课堂上,教师成为主要核心,在讲解小故事的时候,并没有让孩子全权参与。教师只要求回答特定的问题,幼儿的想法以及看法不能得以实现。这样的课堂环境,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语言能力。他们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长期下来,幼儿不愿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能更好地进行语言交流,从而丧失了语言能力的培养。

2.沟通与交流较少

由于现在幼儿园的人数较多,管理起来难度很大,为了让教学秩序井井有条,便于管理,教师把幼儿组织得十分有纪律,听话,这样就确保了幼儿在学校的安全。例如,教师在讲课时,要幼儿保持课堂纪律,认真听讲,保持安静等等,这样的结果会让幼儿丧失说话的权利,语言能力受限,长期下来,直接影响幼儿的语言能力,对幼儿的智力有着不利的影响。

3.教学方式单一

幼儿园陈旧的教学理念不能满足现在多元化教育模式,片面的模仿式教学无法带给幼儿的发展空间。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提问题让幼儿回答,针对现在幼儿的思维能力来看,还不能全面领会教师的意图,所以幼儿在回答时,无法做出令老师满意的答案。时间越久,幼儿对这些内容的不理解加深,对学习产生反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了语言学习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幼儿的思想、智力也得不到有效的开发。

二、为幼儿语言发展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幼儿时期大多数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因此,幼儿园是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环境。在这一重要的时期,幼儿除了有教师的引导之外,还应该建立一个有利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环境,让幼儿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看法,尽情地表达。例如,在讲述《小红帽》时,教师要根据故事的情节给孩子提出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比如让孩子们去思考“小红帽”和“大灰狼”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小红帽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幼儿说说小红帽勇敢的做法等等,激发孩子的潜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幼儿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让幼儿的思维、智力得到有效的发挥。此外,在课堂上要设计合理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会。例如,在《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情景中,让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书里面的内容进行对话,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积极的表现与表达,让孩子们大胆地说,让幼儿语言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幼儿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积极作用

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对幼儿未来的学习以及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幼儿学习中,教师不仅是重要的角色,良好环境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为幼儿语言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此外,也可以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在教师带领下,充分让幼儿语言学习,课程内容不仅仅是为了讲讲小故事,会唱几首歌,更多的是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在语言情境教学中,重视幼儿的思维方式,提高阅读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对幼儿的未来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幼儿园作为孩子启蒙教育的初始地,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让幼儿敢于表达,学会说话,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幼儿在课堂上变得敢说、爱说。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可以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让幼儿的全面发展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沈凡凡.创设良好语言环境促进幼儿语言发展[J].东方文化周刊,2014(10).

[2]陈放.浅谈如何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J].中文信息,2014(5).

[3]宋育红.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多种活动方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

论语学论语心得体会 篇3

五.二

吴子昂

论语发展 篇4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论语发展 篇5

下面笔者从论语八佾篇第二十三一例,试论孔子对曲式发展的观点。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对鲁国的太师谈到关于音乐演奏的一般过程,说道:“音乐演奏的全过程是可以知道的。刚开始,乐音合奏,既而音调和谐悦耳,洪亮清晰,乐声阵阵,经久不息,音乐便这样形成了。”

首先看这句“乐其可知也”,解释为“音乐演奏的全过程是可以知道的”。音乐的旋律、节奏、织体、风格是色彩缤纷、绚丽多姿的,那这里所说的“全过程”为何是可知的呢?笔者认为其实这里所谓的“全过程”是从这些具象中抽离的一般。准确的说,是音乐作品合于一定逻辑的结构,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曲式。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孔子所理解的曲式发展原则。

始作,翕如也”,刚一开始,乐音合奏。“翕如也”,在这里解释为乐音合奏。“翕”字在汉语字典里还有和顺之意。笔者觉得这层意思倒更为贴切。在我国众多的传统音乐中,乐曲开始部分多为非均分律动的散板节奏,旋律多出现自由、平滑的线条,出现和顺的音乐形态。这里的“翕”字其实不仅表示了乐音合奏的演奏状态,更呈现了孔子对音乐开始时音乐风格特点的体会——和顺。

“从之,纯如也”,继而,音调和谐悦耳。纯是纯净,纯粹之意。这里解释为和谐悦耳很能道出音乐发展到此时的境况。和谐悦耳是对“翕如”所表达的和顺之意的继承,同时又加大了乐曲开始部分和顺的度,比和顺更甚之,是和谐悦耳。所以“纯如”承于“翕如”。又甚于“翕如”。

“皦如也”,洪亮清晰。皦是纯白明亮之意。这里形容声音的质感和清晰度。音乐发展到此已不仅仅停留在前两个阶段的“合”的基础之上了,而是变得洪亮、分明。这也是在“纯如”之上的又一升华。

“绎如也”,乐声阵阵,经久不息。“绎如”是音乐最后的部分。音乐呈现连续不断、余音袅袅之态,另人回味无穷。同时“绎”字又有抽离或理出事物的头绪的这层意思。从这层意思的角度看,“绎如”大有概括总结全曲之功效。抽离出音乐的主旨,明确音乐的中心思想,点精之结尾。

“以成”,这样,音乐便完成了。纵观“翕如”、“纯如”、“皦如”、“绎如”,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首音乐不断向前运动的过程。“纯如”是对“翕如”的继承和延续,“皦如”是前两者的升华,“绎如”部分音乐趋于平静,概括全区的乐思主旨,其实正是中国传统音乐“起承转合”的发展规律。同时我们又看到这四部分虽有对比,但并不是强烈的差异性对比,而是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这也正符合我国古乐的进行特征——转合式的“游行”2旋律特点。

孔子生活在古老的春秋战国时期,钟鼓之乐和古琴音乐有一定发展。至此我们不仅感叹当时人们创造出来的音乐竟有如此完善的逻辑结构,更惊叹孔圣人在音乐欣赏上的造诣。。

遥远的春秋时期既没有音响资料,也没有mp3等录音设备。今天,我们已无从听到2500年前的音乐,但透过孔老夫子的言语中,你似乎看到了春秋遗风,听见了汤汤古乐,回响耳畔。

参考文献

[1].《论语》山西古籍出版社由于历代文人对论语的解释都有所争议,而笔者此文重在借例论述以古典文学角度考察传统音乐,而不在探究论语,故对此段话的-解释不做深究,采用书中释义。

科技创新“论语” 篇6

孔子的《论语》代代相传,但毕竟是“半宗教半哲理”的文化精髓,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论语者,讨论的话语之谓也”。我们借用这个命题,编发王选教授关于科技创新的“论语”,也是“创业箴言”,借以纪念他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王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两院”院士,在爱国热情的激发下,始终坚持走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发展道路,为中华民族创造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古老的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被誉为“当代毕升”,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王选教授热爱祖国,志存高远,献身科学,淡泊名利,为人谦逊,关怀青年,成为世人的楷模。我们相信,王选教授科技创新“论语”,定然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选择事业志在报国

我一生中第一个抉择,选择了计算数学这个方向。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我一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抉择,就是选择了计算数学,正好赶上了计算机迅速发展的年代,这是我一生中的幸运。

我为什么当初选这个攻读方向呢?我这个抉择的一个重要的核心想法是:一个人一定要把他的事业,把他的前途,跟国家的前途放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当时选择这个方向,就是看到未来国家非常需要计算技术。我非常关注我们国家科学事业的发展,我看到了十二年科学规划里,周恩来总理讲了未来几个重点的领域,包括有计算机技术,看了以后非常高兴,我觉得把自己跟国家最需要的事业结合在一起,是选择了正确的道路。

苦练硬功“软硬兼施”

1961年,在我24岁的时候,做了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第二个抉择,就是在搞了几年硬件的基础上,投身到软件,投到程序设计、程序自动化,就是编系统的领域来。

我专心致志投入到软件领域,而且做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这种研究,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我豁然开朗,似乎一下就找到了创造力源泉,很多新理论都提出来了。懂软件的不懂得硬件,他认为计算机生来就是这样的,不能去动它,没法动的;而懂硬件的人,他不知道需求。两者结合以后,我就能够在硬件上做非常灵巧的设计,可以使计算机的效率极大的提高。一旦有了两种背景(跨领域的)以后,豁然开朗,我体会到美国控制论的提出者说的一句话:“在已经建立起的科学部门间的无人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在两个领域交错的地方,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我当时跨了这两个领域,对我一生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攻读英语终生受益

第三个重要的抉择,锻炼英语的听力。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我看英文的专业文献,有的时候,觉得每个字都认识,每个语法都懂,但是看不快。我觉得要做研究,必须要很快地掌握国外的最新资料,一句一句地看,没法在里面很快地找到我要的东西。我忽然想起,应该训练听力。训练听力,大家都有个经验,一句话听不见,有一个字稍微打一疙瘩,后头两三句话都听不见了,这对锻炼反应能力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于是就听,那是1961年的事情了。从1962年开始听Radio PeKing,(那时候叫Radio PeKing,不叫Radio Beijing),后来对中国的事情比较熟悉,不太过瘾,就去听外国台。当然那个时候BOA是听不见的,干扰得很厉害。只有英国的BBC全部是英语台,没有干扰,所以听得很清楚,听了好多年,从1962年,听了整整4年,一直听到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情也是我一生里头一个重要的抉择,锻炼听力给我带来的好处非常大。

知难而上选定照排

第四个抉择是1975年,选定照排这个项目,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用激光扫描系统,碰到一个很大的难题:激光扫描的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一个字要由9百万个(3000Ⅹ3000)组成,这么多的字体这么多的字符,每一个都要用点表示,信息量大得惊人,需要几十亿字节的存储量。在美国没有这个问题,他是26个字母,在中国2万汉字是非常突出的问题。由于我的数学背景,很容易想到用一种信息压缩的办法用一种轮廓的描述、一种特征的描述来描述巨大的信息量。假如说是一个纯粹的数学背景,要是不懂硬件,也做不成这个事。当时的计算机,就是中型的,体积也很大,速度还赶不上286。如果用这种价格很昂贵的中型计算机把压缩的信息恢复成点阵的话,运算量很大,速度很慢,一个中型计算机只能一秒钟采测一两个字,而我们要求一秒钟采测150个字以上。如果是一个搞纯软件的人呢,他就会望而生畏,却而止步。而我由于有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实践背景,就会想到对这种关键性的操作,设计一个硬件,提高100倍以上的速度,对于非关键性的操作,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这样用“软硬结合”的方法,很容易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攀登“蜀道”享受快乐

当时我是一个无名小卒,别人根本不相信我的思路。我说要跳过日本流行的第2代照版系统,跳过美国流行的第3代照版系统,研究国内外还没有商品的第4代激光照版系统。有人就觉得这简直是开玩笑,“你想搞第4代,我还想搞第8代呢!”我从数学的描述方法来解决,他们也觉得难以理解。当时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和长城光学所的一批权威都是在光学业界非常出色的专家,这么多权威,所解决不了的古老问题,怎么可能由一个小卒子用一种数学的描述,软硬件结合一下,就解决了?不可思议。所以我被批判为“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是不可信的。有个伟大发明家的一句话鼓励着我。美国世界巨型计算机之父西蒙奎因,他在没有成名的时候,提出一个新的思想,人们经常回答说:“Can not do!”——“做不成的!”。对“Can not do”最好的回答就是“Do it yourself!”——“你自己动手做!”

我认为克服困难本身是一种难以形容的享受。居里夫人曾经讲过,科学探索研究,其本身就是一种至美,一种享受,带来的这种愉快本身就是一种报酬。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把工作中的克服困难看作是一种享受。著名的诗人歌德也认为,一个有真正才干的人,都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感。我在18年的奋斗中间,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当中,也体会到一种高度的享受。

心潮逐浪后继有人

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我一直做到1993年春天,开始放弃第一线的工作。原本以为我大约会做到60岁,可我刚刚56岁就不做了。当时触动我的有一件事情:1993年的春节,我奋斗两个礼拜做出了一个设计,加快了运算速度。春节后,当时我的一个学生跟我一块做,放假回来以后,我把一叠我辛辛苦苦做了两周的设计结果给他看,看了以后,他直言回答我说,你所有的设计都没用。PC机上设一信号,所有的这些都可以省掉。听后我全明白了,检测信号这个做法,比我这个简单得多,我两周来所有的设计,所画的图,统统毫无价值。我很高兴,但是,为什么非得费我两个礼拜才把这个好主意逼出来呢?同时我感觉到,在我自己最熟悉的领域里头,我原来觉得能够干到60岁,实际上我已经追不上年轻人,我不了解很多具体的事。就这样,我就开始不再Do it myself,93年的春天,决意放手,也开始有点休息了。

跳跃思维跨越障碍

钱学森从美国回来以后,建议中国先要发展导弹,后发展飞机,别人就很奇怪,说飞机是成熟的工业,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首先学习这种成熟的工业,而导弹只有美国有。钱学森作了非常精彩的回答:搞导弹容易,搞飞机难。人们就更奇怪了,怎么会搞导弹容易呢?钱学森就讲,飞机要上天,安全性最重要,材料和发动机的疲劳试验,要涉及到中国整个工业系统的能力,目前支持不了飞机安全性的设计。搞导弹是一次性的,毁了就毁一个,材料问题好过关。导弹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制导,就是准确的命中,而中国有一系列的聪明头脑……。这样,中国就走了一条捷径,很快取得了成功。我们激光照排的抉择,跳过了2代和3代,直接研究第4代激光照排,这条路比较容易。搞4代技术容易,搞2代技术最难。搞2代的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的权威、长城光学所的权威花费很多脑筋,但这个技术太难了,尤其是中国的材料不过关。但是搞4代就特别简单,机械动作很简单,光驱转几转就转出来了。难就难在信息量大,我们找了数学描述方法、软硬件结合的方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从而形成了中国的印刷革命,一下子跨越过去了。

看破红尘顶天立地

第五个抉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坚持不懈的走商品化、企业化的道路。我觉得自己能够有一点贡献,可能跟我“看破红尘”有关。要有正确的名利观,正确的名利观对人的成就影响非常大。我很赞赏欧美人的一句名言:“一心想得诺贝尔奖的,得不到诺贝尔奖。”一个人不要为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我当时选择激光照排,在计算机同行里也被看不起。当时很时髦的项目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的结构等等,搞这些研究的人就说:“王选怎么去搞黑不溜秋的印刷?”我经常是这样想,赶潮流往往不行,一个人最可贵的是把一个冷门的东西搞成热门。我很赞赏北大博士生的一句话:“在大学期间,不要致力于装满口袋,而要致力于装满脑袋。”满脑袋的人最终也会满口袋,我是相信这一道理的。

我们希望实行一种“顶天立地”的模式,“顶天”就是不断往高的技术发展,“立地”就是大量的占领市场,从市场得到进一步需求的刺激。在从事激光照排项目过程中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当时我为什么能够提出用数学描述方法来解决信息量大的问题呢?(后来美国也用了这种方法,但比我们晚了8年,比我们推向市场也晚了一年)因为我们1975年就得到这种需求刺激,中国大量汉字,几百亿字节的含量,迫使我们提出这种新办法。日本也同样得到这种需求刺激,但日本人并不开窍。所以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年轻人如何出创造性的成果,一个必要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这会使他们创造出难以想象的成果。

穷且益坚志当高远

站得高,看得远。我听到有一位北大搞基础研究的博士生,从来都是优秀分子,就因为一次到赛特购物中心以后,心态一下子不平衡了。看到人家大把花钱买东西,自己口袋里没钱,因此怀疑自己走的道路是不是对的。1992年4月24日,江泽民同志召集了一部分当时的学部委员座谈,要我发言,我讲了10分钟,江泽民同志不断插话,问我工资多少,当时我的情况可能是奖金低于工资,但收入还是可以的。江泽民同志就问苏步青先生,做副教授时多少钱?他说500百大洋,相当于1992年5000块的月薪,当然很高了。江泽民同志非常感慨,说了一句话:“中国知识分子真是价廉物美啊!”听完以后我的感受是,这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献身精神的高度评价,我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感到无比自豪,同时我也担心,长期“价廉”就会不再“物美”。江泽民同志讲完这段话以后,非常真诚地说:“我们今天努力在提高知识分子的待遇,但是我们现在真是杯水车薪啊!我们做的还很不够,很不够。”看现在,“脑体倒挂”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

我们应该培养一批真正靠自己的知识,靠对国家的贡献而成长的百万富翁。所以我提出2010年以前,北大方正要培育100个百万富翁,这些人应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异乎寻常的努力奋斗、自己的知识,成为我们国家民族高科技产业的脊梁,真正的民族英雄——把我们的高科技产业打到发达国家去的民族英雄。

扶持新人感悟人生

世界上有些事情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站在计算机发展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人家说我是权威,这样说也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予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让他使劲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我在第一线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怎么做,实际上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就服他,我也懒得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实在是好笑。我已经5年脱离第一线,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从来没有过55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55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

我发现,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权威。当然一直到今年我才卖狗皮膏药,讲讲过去的经历、体会,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的,那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凡人用过的则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年龄上,这在历史上不乏其例。

拓宽视野开辟天地

进军日本市场的问题,也是我的第七个重要抉择。我们从国内发展到海外,永不满足是一个取得成就的巨大动力。台湾最大的日报《联合报》,国民党的机关报《中央日报》,最大的晚报《自立晚报》,台湾的省报《台湾日报》,都用我们的系统。进入台湾以后,就想能不能进入日本市场,一方面这个市场大得惊人,是中国市场的10倍;一方面日本的印刷又极其发达,彩色印刷的水平无以伦比,印刷厂里用机器人,一大批的机器人的规模和水平,我想5年之内中国大陆的凸版印刷厂要达到这种水平也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么一个极端发达的印刷市场,很可关注的一点呢,就是出版软件并不先进,这就有可乘之机。我从1975年比美国人更早地提出这种描述事情的方法以后,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只要提前得到需求的刺激,我们就能比外国人更早的有某些创造。这也需要把年轻人放到需求刺激的最前沿的风口浪尖上,日本市场可能给我们这种机会

第八个抉择是我们准备进军广电业,这是1995年的一个抉择。方正一直靠出版市场赚钱。虽然我们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扩大市场,但是10年来我也一直忧心忡忡,10年我们主打的产品还是在出版这个领域,没有开拓新的领域,这是我一直苦恼的一个问题。1995年忽然给我抓住一个机会。是年9月4日,李岚清同志找了杨伟光台长。因为看到中国的动画不够发达,所以要中央电视台跟北大方正合作,做动画制作。我9月8日听到这个消息,当时马上产生两个想法:第一,方正可望进入广电行业,以中央电视台动画为切入点;第二,由此带来无限的需求刺激,会使我们成长一批将才和帅才。从李岚清同志给了我们这个机会起,我们就开始进入广电行业整个领域,包括广告制作,资料检索,以及整个智能的管理。我相信3年到5年之内,方正广电行业的收入会达到或超过出版系统,而且会出现一批将才和帅才。这样我们找到了第二个很大的支撑点,一个很大的市场,充满前景,也充满挑战,可以让大批的年轻人出成绩的领域。

团队精神“创业公式”

年轻人必须树立一种团队精神。方正的成功在于一批有思想、有头脑的科学家和一群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合作。方正成功决不只是因为有一批相我这样的科学工作者,恰恰是因为北大培养了一批企业家,两者的结合才能把工作做好。年轻人也要能听取意见,能够团结奋斗。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结合是北大方正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杨振宁先生曾经是邓稼先的中学同学,大学又住在一个房间里,非常了解。他跟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战后在一个物理研究所工作,所以他对两个体系都非常了解。他曾经讲过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邓稼先假如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领导美国的原子弹;假如奥本海默是个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领导中国的原子弹。”这两人有很大的性格上差别,邓稼先非常的和善,爱护人才,大家一想邓稼先做的事情都会全力以赴地去支持。邓稼先普遍得到大家人格上的尊重,是自己能工作,大家也能发挥积极性的这种类型。而奥本海默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人,他的导师曾经描述说,研究生奥本海默经常打断别人讲话,甚至于打断导师的讲课,走向黑板,拿起粉笔,说:“你刚才那段话可以用我下面更好的办法来替代。”然后滔滔不绝讲下去——是一人才华出众的人。中国需要有邓稼先,也需要容纳奥本海默,但可惜中国的社会环境往往容纳不了奥本海默。所以中国要取得成绩,可能更需要邓稼先这样的人,既有才华,又能容纳别人有才华,当然我希望今后中国也能容纳奥本海默。

孔子《论语》悟读,误读? 篇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和“乐”在这里和现代文不同,都是通假字,“说”“乐”都通“悦”。据说二者字义还有差别,“说”指的是内心的愉悦和满足,而“乐”是表现在外的快乐、喜悦。古人写错字也太离谱了,错得还十分有理。

三个句子构成的排比句,能没有递进的意思吗?第一句讲学习之道,第二句讲求学之道,第三句讲的是为学之道。学习到的知识寻找时机去使用,在运用中获得提升和更深的理解,这种愉悦和满足是渐次获得的,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那一份快乐是淡而弥久。朋友从远方来,应该不是为了享受你的招待,而是为了与你共同探讨学习,在交流的碰撞中彼此收获,那种快乐自然要发自内心,溢于言表。越是远方的朋友,学习背景不同,受到的同一种文化的影响不同,在思维上应该能发生更多的碰撞,产生更多思维的火花,所以朋友还是远方的好啊。做学问,总是会有学问上的意见相左,或者理论分歧,不因为这种分歧而厌恨、生气,孔子已经能达到有容乃大的境界,这样的人当然是君子,有德行的人,伟大的人。

初中课本 论语选段 篇8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学而第一》)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二》)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第二》)

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第二》)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第四》)

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六》)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1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第七》》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

1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第九》)

1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第九》

14、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第九》

1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十五》)

《论语》笑解 篇9

笑注:“时习”通“实习”;“说”通“悦”。

笑解:学业结束后就要实习了,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因为实习后不但不用交学费了,而且经济上不久就能独立了。

2.君子不重则不威

笑解:此句主要讲的是体重的事情,意思是说如果男人体重太轻了,就不威风了。

3.温故而知新

笑解:学习就是既要温习一些过去的事情,还要知道现在的新闻。

4.是可忍.孰不可忍

笑注:“是”通“侄”;“孰”通“叔”。

笑解:侄子犯了错可以忍受,叔叔要是犯了错就不能忍了。

5.吾斯之未能信

笑注:“斯”通“思”,即思念;之,代人。

笑解:我思念的伊人还没有给我来信。

6.三月不知肉味

笑解:减肥就要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才行。

7.任重而道远

笑注:“任”通“人”。

笑解:这是关于体重的一个真理,意思是说人若是体重过重,走起路来会很吃力,就会觉得道路遥远漫长。

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笑注:“其”通“棋”。

笑解:不是坐在正位子上玩棋的人就不要给别人乱支招。

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笑注:成人,即满18周岁的人。

笑解:男人长大了就有美德了,而小时候淘气搞恶作剧是很正常的事。

1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笑注:君子即成年的男子;小人即小孩子。

笑解:男人与不同单位的人都会和和气气,和睦相处的;小孩子与同班同学都会经常产生矛盾的。

11.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笑注:女子即妻子;小人即小孩子;“难”通“男”。

笑解:此句为倒装句,应为“难养唯女子与小人也”,意思是:男人要养活自己唯一的妻子和自己的孩子。

12.三十而立……七十而从心所欲

笑解:坐公交车的时候,三十岁以下的人应该站着……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随便坐。

比父亲

小威和小比在为谁的父亲更强壮而争吵。小威说:“你知道太平洋吗?就是我爸爸挖洞挖出来的。”

小比不屑一顾:“那算什么。你知道死海吗?那是我爸爸杀死的。”

擦屁股

一只鸽子从天空飞过,拉下一泡屎,刚好掉到爸爸的衣服上。

爸爸:“儿子,快,快去拿张纸来!”

儿子:“啊?它飞得那么高,我怎么给它擦屁股啊?”

他蠢了

小汤:小翰,你小弟弟好吗?

小翰:他受伤住院了。

小汤:真糟糕,怎么回事?

小翰:我们做游戏,看谁能把身子探出窗外最远,结果他赢了。

有问题

学校里的油印机出了毛病,印出来的试卷糊涂不清。为了谨慎起见,老师到每个班里去问:“你们的试卷有问题吗?”

一个被试卷搞得昏头昏脑的学生忙站起来回答说:“老师。试卷上不全是问题吗?”

应急办法

一位焦急的夫人给医生打电话,医生的夫人接电话。

“我找鲁塞尔医生,我有要紧事!”

“对不起,医生出去了,您留话好吗?”

“天哪,我10岁的儿子吞了钢笔,医生什么时候能回来?”

“大概3小时。”

“3小时,这期间我该怎么办呢?”

“恐怕,您只得用铅笔了。”医生夫人慢条斯理地答道。

别把病毒传染给电脑

因为感冒,我坐在电脑前直打喷嚏。儿子喊道:“老爸,请你离电脑远点,别把病毒传染给电脑了……”

小彩迷

爷爷:“我当年打鬼子,还挂了彩……”

孙子:“是体彩还是福彩?”

爷爷:“都不是。是我腿上……”

孙子(迫不及待地):“哦,那您是中了足彩!”

误诊

医生对女儿说:“我说你那男朋友是个不中用的家伙,这话你告诉过他吗?”

女儿:“我对他说了,可他一点儿也不生气。他说您误诊也不是头一回啦。”

记忆力

某老人读完一本关于如何增强记忆力的书,便大肆吹嘘他的记忆力提高了一大截,还要老妻试试他。妻子说:“明天咱们外出旅行,你把应带的东西背一遍。”老人精心抄了一份清单,认真地背起来。

第二天,两人上路了。在汽车里,妻子问他:“你能背下咱们带的东西了吗?”老人一字一句地背得滚瓜烂熟,一件不少。妻子很高兴,问他东西放在哪儿?老人一听,瞠目结舌。他懊丧地说:“东西都忘在家里了!”

记性差

儿子:“爸爸。你的记性一定不好。”

父亲:“怎么不好?”

儿子:“奶奶常说你娶了媳妇忘了娘。”

文章

爸爸:“毛毛,这学期你写了几篇文章?”

毛毛:“大概20多篇吧!”

爸爸:“哦,真不少。都有哪些体裁?”

毛毛:“就两种,检讨书和保证书。”

该说什么

那天我带着儿子在小区散步,正好遇到邻居从超市出来,他顺手拿了瓶果汁送给儿子。为了表现儿子很讲礼貌,我对儿子说:“哥哥给了你果汁,你是不是该说点什么?”

《论语》“师道”今析 篇10

一、视生如子, 关爱有加

教师确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子罕篇》中记述孔子的话“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集中体现了孔子看待教育对象的基本心态。这样看待受教育者, 既显充分信任, 又显热情期盼, 有尊重、敬畏之心, 无居高临下之势。孔子在两千多年前能有如此见地, 无疑是难能可贵的。在日常教育活动中, 孔子践行了这样的理念, 对学生满腔热忱、关怀备至, 为助其成才不遗余力。《论语》中多处记述了孔子对其弟子的赞誉, 例如:“吾党之小子狂简, 斐然成章, 不知所以裁之。” (《公冶长篇》) “君子哉若人。” (《宪问篇》)

与现在的师生关系相似, 孔子面对众多学生也会对其中若干“佼佼者”厚爱一层。从《论语》中可以看出, 孔子比较欣赏的弟子有颜回、子贡、子路、曾参等, 而最得意的门生当数颜回。“贤哉, 回也!”《论语》中数处记载孔子对颜回的此类褒奖。透过散见于《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评价, 可隐约揣度出当时孔子心目中“好学生”的标准。《先进篇》中评价学生的德性, 孔子首推颜回;《雍也篇》中记载“回也, 其心三月不违仁”, 充分肯定了颜回的道德品质。同在《雍也篇》中, 孔子称颜回在贫困的境况下“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赞叹他的处世胸襟。“有回也好学” (《雍也篇》) “语之而不惰者, 其回也与!” (《子罕篇》) , 夸赞的是颜回谦虚勤勉的学习精神。“吾见其进也, 未见其止也” (《子罕篇》) “不迁怒, 不贰过” (《雍也篇》) , 推崇的是学生强烈的进取意识与不凡的人格修养。颜回不幸先孔子而亡, 孔子痛呼:“天丧予!天丧予!”“回也视予犹父也, 予不得视犹子也。” (《先进篇》) 师生之谊, 可见一斑。

颇值得玩味的是, 《季氏篇》中有一段孔子学生陈亢与孔子儿子伯鱼的对话。陈亢想向伯鱼了解孔子对儿子的教育有无特殊方法。伯鱼告知他, 孔子只问过他“学诗乎”“不学诗, 无以言”“学礼乎”“不学礼, 无以立”。寥寥数语, 勾勒出一副“严父”的形象。相比之下, 应当说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更随和, 指导更尽心。孔子的“师道”与“父道”在这里得到了无声的诠释。

二、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

《学而篇》记述了孔子的一段话:“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可见孔子是把这几方面作为信条来要求自己的。对孔子“诲人不倦”的教育行为, 其学生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子罕篇》中颜回的话很有代表性, 他认为孔子的道德、学问“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夫子循循然善诱,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在《论语》中, 孔子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 “循循然善诱”的场景几乎随处可见。子贡问怎样才可以称为“士”, 且一再“敢问其次”, 孔子由偏而全, 一一作答 (《子路篇》) ;子路问如何才能算得上“君子”, 也是连问“如斯而己乎”, 孔子不厌其烦, 由浅入深, 逐步提升学生的理解层次 (《宪问篇》) 。《论语》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也引发了我们的另一种思考, 就是孔子的学生时常就自己不解的问题向老师咨询、求教, 问“仁”, 问“义”, 问“事君”, 问“稼圃”, 随时随地, 无拘无束, 海阔天空, 有疑即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孔子大都给予耐心的解答。这当然与当时“包教包学”的教育方式有关, 同时也映照出当今学生质疑意识的淡薄。正如一些国外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国课堂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质疑既是求知的利器, 又是创新的先导。孔子对学生的质疑是积极鼓励的, 他明确表示如果学生不思考、不探究、不质疑的话, 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老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认真解答也是一种内在的倡导, 而且孔子教学既重传授, 也重启发。“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是孔子总结的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要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他们遇到难题不能解决时, 再去点拨、诱导, 而不能一味硬性灌输。

《子路篇》记述了孔子的一段话, 大意是:《诗经》读得很熟, 却不能应对内政外交, 那么书读得再多, 又有什么用呢?看得出, 孔子是明确主张学以致用的。教师的责任是育人, 是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而社会的需要是多方面的, 学生的个体素质也有差异,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我特长发挥的职业领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 孔子在日常教育活动中, 注重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方向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前提是识“材”。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解得非常透彻, 把握得也相当准确。比如, 他认为:颜回、闵子骞德行出众, 宰我、子贡长于言辞, 冉求、子路善理政务, 而子游、子夏则在研究典籍文献方面胜出一筹 (《先进篇》) 。对学生的天赋、性格和弱点, 孔子也有分析比较, 他感觉:子羔不太聪明, 曾参不够敏捷, 颛孙师有些偏激, 而子路则有些鲁莽 (《先进篇》) 。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孔子感觉子路适合负责兵役和军政, 冉求可以做地方官吏, 公西赤则更宜于处理外事 (《公冶长篇》)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 孔子施以不同的教法。《先进篇》中记述一则典型的案例:当子路和冉求先后问到同一个问题, 即当听到一件事是否可以马上就去做时, 孔子对两个人的回答截然相反, 否定子路, 肯定冉求。别的学生不理解, 孔子解释说:因为冉求内向、谨慎, 所以鼓励他大胆行动;而子路性急、鲁莽, 则要有意给予抑制。这真是一堂生动精彩的因材施教示范课。

三、和谐相处, 教学相长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 受到世俗观念的浸染, 师生之间的地位因特定的“教”“学”关系而显出主从高下。但是在《论语》中, 这样的痕迹并不明显。总体上看,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平等融洽, 十分和谐。《述而篇》中记述了这样一段话:“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 是丘也。”孔子对学生无所隐瞒, 说明在他的潜意识中, 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这就为平常的和谐相处奠定了思想基础。《论语》中多处记述孔子与弟子坐在一起交流探讨的情景, 其乐融融。《先进篇》中记述了孔子与四个学生“聊天”的一幕, 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师生之间的宽松与和睦:孔子鼓励大家“各言其志”, 子路“率尔而对”, 丝毫不显拘谨;孔子虽不赞同他的观点, 却只微微一笑;那边曾点正在弹瑟, 见老师喊自己“发言”, 放下乐器站起来, 飘逸洒脱, 侃侃而谈, 孔子听后感叹“我同意曾点的观点啊”。师生关系融洽到如此境界, 我们当今的许多教育场景也会相形见绌。

师生和谐相处, 并非没有争执。孔子去见当时名声不太好的南子, 子路不高兴了, 孔子一急之下对天发誓:“予所否者, 天厌之!天厌之!”简直天真得有些可爱, 哪有一点老师的“架子”!子路显然是一个直率不羁、喜怒皆形于色的直性人, 他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 孔子告诉他“必也, 正名乎”。他竟脱口而出:“子之迂也!”孔子也马上接了一句:“野哉!”师生两人似乎要吵起来了 (《子路篇》) 。但这种不愉快并不影响孔子对子路的肯定和信赖。孔子谈到如果政见得不到采纳将漂洋远去时, “其随我者, 由也乎” (《公冶长篇》) 。老师胸怀博大, 不存成见, 难怪子路“闻之喜”了。孔子从善如流的品质也是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论语》中可以看出, 孔子不仅尊重关爱自己的学生, 孜孜不倦地教导他们, 而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使学生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公冶长篇》记述孔子评价子路, “由也, 好勇过我”。在此篇中, 孔子赞同子贡自认为不如颜回的看法, 并补充说“吾与女弗如也”。《八佾篇》中记载当孔子听完子夏的观点时, 由衷赞叹:“起予者商也!”孔子为师的谦逊和坦诚, 令人感动。

四、习道修身, 学而不厌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 其思想影响之大, 罕有比及。在当时学生的眼里, 孔子的形象已经是崇高而伟大了。子贡的评价很具代表性, 他说:“仲尼, 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 (《子张篇》) 孔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 获得如此尊崇, 显然与他勤勉善学、注重修养、锐意进取、自我完善分不开。“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篇》) , 一“好”, 一“敏”, 道出了孔子求知经验之真谛。

要想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知识抱有强烈的追求欲, 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朝闻道, 夕死可矣” (《里仁篇》) , 足见求知求道在孔子心中的地位。《论语》的开篇之句“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学而篇》) 也十分鲜明地展现了孔子对学习活动的心理感受。对孔子而言, 学习不再是外加的负担和枯燥的劳动, 完全成了一件乐事。

孔子的学习热情源于一种强烈的进取心和潜在的危机感。《宪问篇》里孔子的话表露了这样的心态:“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其不能也”, 即担心自己能力不足, 自然会助长学习的动力。当今时代, 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 很多方面都可能超过老师, 为人师者更应该在学习上自加压力:“学不如生, 何以为师?”“敏以求之”说明孔子很注意学习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 是他关于学习和思考关系的经验之谈, “学”和“思”两者相辅相成, 尤其是“思”的功能不可忽略。同时, 他主张既“学”又“习”, 而且是反复练习, 经常实践, 才能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子张篇》里有一段卫国的公孙朝与子贡的对话, 对孔子的求知之道作了概括。公孙朝问:“仲尼焉学?”子贡答道:“斌之道, 未坠于地, 在人。贤者识其大者, 不贤者识其小者, 莫不有斌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孔子从哪里都能学习, 不一定要有专门的老师。“夫子焉不学”一语中的, 概括了孔子求学的一大特色。“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述而篇》) 是孔子关于求知修身的一句名言, 说明他从理念上认定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可取之处, 博采众长, 故能出类拔萃。“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自省也” (《里仁篇》) “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篇》) , 这些经典的话语, 历经千年, 魅力不减, 至今仍闪耀着智慧之光。而且, 孔子不耻下问。《八佾篇》记述:“子入太庙, 每事问。”别人感到不理解, 孔子却认为这很正常, 正是这种“每事问”的精神, 造就了孔子的博学多艺、才识超群。

孔子虽然说过自己“述而不作”, 但他的行动确为后人树立了创新的典范。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他完整的思想体系是如何形成的?《为政篇》中孔子的一句话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即研究已有的知识, 能有新体会、新发现, 就可以当老师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善于创新, 方可为师。在日常生活中, 孔子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子路向他请教君子之道, 子张询问行为规范, 孔子都告知“修己以敬” (《宪问篇》) “言忠信, 行笃敬” (《卫灵公篇》) 。当樊迟问“仁”的时候, 孔子也说“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孔子对己、对事、对人都提出了明确的规范, 他的这些规范不是也可以用来作为当今教育者的座右铭吗?

摘要: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 其思想影响之大, 罕有比及。《论语》中记述的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论和行为可以使人们从宏观上认识孔子关于“师道”的思想脉络和体系, 其中许多科学的成分对今天提高教师素质、密切师生关系、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和谐校园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参加市品社的研讨心得下一篇:《锐角和钝角》二年级数学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