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人性光芒

2024-09-03

《论语》的人性光芒(共7篇)

《论语》的人性光芒 篇1

名师风采

★陈绍忠语录★

⊙语文是奠定人生根基的学科。

⊙学生不喜欢语文,多半是语文教师惹的祸。

⊙敏锐的语感,是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

⊙学生的立身之本究竟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呢?

⊙当学生徜徉于中外文学的百花园中,沉醉不知归路时,当学生习惯并热衷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诉诸优美的文字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语文教学当然要着力于语言,但更要着意于精神。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教师以自己的痴迷渐染学生,以自己的激情熏陶学生,以自己的思想启迪学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素养征服学生、激励学生。

⊙我们都教过巴金的《灯》这一课,“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这句话还如黄钟大吕,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不能只是给学生带来米粒,更多的是应该带来精神光辉的照耀。

“我和学生一起读鲁迅、钱钟书,读泰戈尔、莎士比亚,也读尼采,米兰·昆德拉……我以我对语文的钟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钟情于语文的学生。我常常想:当学生徜徉于中外文学的百花园中,沉醉不知归路时;当学生习惯并热衷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诉诸优美的文字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这是陈绍忠老师的心声。他说:“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首激情的诗。激情来自文本,更来自教师。有位知名特级教师说过,语文教师要有好酒量。我想其意并不在酒,而是说语文教师不能缺少洋溢的激情。”“语文教材最具思想性。从孔子身上,学生能读出仁厚;从孟子身上,学生能学到睿智;从司马迁身上,学生能懂得坚韧……一篇篇闪烁思想光辉的名家之作,自然会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渐染。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并用自己的思想去熏陶学生。如果教师只会照本宣科,那又怎么能教出有远见卓识的学生?”

陈绍忠,1952年生,山东梁山人。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曾任山东省梁山县第一中学语文教师,梁山县教研室主任。现任江苏省怀仁中学(南京师范大学怀仁实验中学)语文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2001年由山东梁山县教研室引进到江苏省怀仁中学(南京师范大学怀仁实验中学)。自2001年起,连续9年荣获“教书育人政府奖”。因其教育成果显著,多次受邀外出讲学,推广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2010年,江苏省怀仁中学为其专门建立“陈绍忠特级教师工作室”,旨在构筑学校人才培养高地,发挥特级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促进中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陈绍忠是一位学者型、专家型的特级教师,热心教育教学研究,大胆开拓,锐意创新,具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充满底气、灵气和大气。先后在省市级教学大赛中获一、二等奖,多次执教省市级观摩研讨课,赢得普遍好评。先后承担过多项省市级教科研课题,取得了不少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参编、主编教育教学论著十余部,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承担过多项省市级教科研课题。

陈绍忠的课,似乎承载着引领学生道德和塑造人文精神的使命,他的语文总是渗透着“人”的教育,却又自然无痕。正所谓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宽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深度,深度决定创造。陈绍忠的课堂,因他丰富的学识、灵动的智慧、激情与活力而成为充满底气、灵气和大气的立体课堂,使教学更成为教育。

陈绍忠说:“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着力营造这样一种激情洋溢的氛围。学习《纪念刘和珍君》,我会引领学生和鲁迅一起悲痛,一起沉思,一起愤慨;学习《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我会引领学生和舒婷一起走过那多舛的年代,一起抒发对祖国母亲的挚爱和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学习《啊,船长,我的船长哟》,我会引领学生深深体悟惠特曼那失去父亲般的棰心泣血的哀痛……我的学生也经常和我一起感动,一起流泪。我知道那是直指内心的教育,那是提升感情、净化心灵的泪。”

《论语》的人性光芒 篇2

——物业科退休浴池员工拾金不昧事迹报道 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高尚品质和崇高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在努力构建和谐矿区的日子里,物业科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职工用自己拾金不昧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后勤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了良好的服务形象。

3月3日下午,退休浴池职工李明在工作中,拾获手机一部和手表一块,李明没有片刻的犹豫,立即将失物交到后勤队办公室,并与队部管理人员任队一起共同寻找失主。李明主动通过手机联系人通知失主家人,在取得联系后,一直在原地等待失主的到来。当失主得到失而复得的手机时,感动的连声感谢。至今,尚未找到失主的手表仍然放在队办公室,等待失主。

李明同志的拾金不昧精神充分体现了我科职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展现了我科职工的高尚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公德,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荣辱观,其拾金不昧的崇高品质为我们树立了优异的榜样,值得我科全体职工的认真学习。

为此,对李明同志拾金不昧的行为特提出通报表扬,望其再接再厉,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发光发热。同时,也鼓励我们物业科的每一位员工向李明同志学习,把这种美德和崇高品质在职工队伍中发扬光大。

“勿以善小而不为”。爱心就像一盏灯,灯光亮一些,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每颗心灵就像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物

人性的光芒 篇3

一天,与一位朋友见面谈事情,约的地点是一家足浴中心,希望能够在一个很放松的环境下去探讨,一些问题。我们在一间并不算大的房间一边聊着一边先泡脚。这时一个很年轻的男服务员走进来送水。当足浴师要为我按摩背部时,我站起身来,不小心将脱下来放在椅子把手上的袜子碰掉了在地上,被水弄湿了,于是,我便询问服务员:“能不能给我一个吹风机把袜子吹干?”该服务员愣了—下,回答说:“没有吹风机。”我说:“足浴中心不可能没有这些基本的服务设施。”他继续答到:“不能吹!”“为什么不能吹?”我继续追问。“空气不好!”最后,服务员给出了这样一句委婉的回答。我心中顿时明白了。

当时我在想,这个服务员应该是这个洗浴中心职位最低的人员。即使这个年轻的服务员用了很委婉的方式来拒绝我,但作为一个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为何不能为顾客提供该有的方便呢?即便我自己来吹干袜子,也是为我的需求提供了便利,作为这里的服务人员也应该负责为顾客解决不便,提供最基本的方便和服务。我想,这个年轻的服务员,可能觉得为一个客人吹干袜子是件有损尊严的事情,所以他寻找各种理由拒绝了我。

还有一次,与一位朋友在一家餐厅约吃饭,也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为我们点菜,我和朋友两人共点了三道菜,还有一个大的砂锅煲。为了能招待好朋友,我特意问这个服务员菜的分量是否够了。因为作为在餐厅里工作的点菜员,应该要比顾客更清楚多少的分量适合多少人的用餐。在询问后,这名二十多岁的服务员又向我推荐了其它菜式。结果。当我跟朋友两人吃得已经差不多的时候,桌上的菜还剩下很多。我们点的菜,即便是再找来两三位朋友一起吃,都足够了口我认为那个小伙子应该善意地提醒我们,两人根本吃不完这么多菜,但他却没有。

作为一名餐厅的服务员,站在为餐厅多盈利的角度上来说,多引导顾客点菜并没有错,但是不合理的饭菜数量所造成的浪费,却是不可取的。我想他自己一定不会这样去做。

还有一段这样的经历。

由于国内航空公司对安全隐患的管制,会禁止乘客身上携带的金属类物品及危险性物品。作为一位烟民,在机场想要吸烟,也只能在机场候机室寻找提供打火机的服务。

一次出差从外地飞回深圳,飞机到达后,我在机场出口处等待从公司前来接车的司机。在等待的时候,想要吸烟,往身上搜索了一遍,才想起上机前已经被安检禁止了携带打火机。司机还有一会儿才能到达,可当时就是忍不住想要吸烟,正在想要找人借火的时候,看到门口处有几个下岗女工模样的中年妇女在卖打火机。本想买一个来用,结果发现身上却没零钱,硬币就更别提了。于是,我走过去,试着问那位妇女,能否借用—下打火机点一下烟。本以为妇女会要我先买下才让用,结果令我出乎意料的是,她微笑着很乐意的把—个打火机借给我点着了烟。她看我正在等人的样子,便说:“这个打火机送给你了!”然后在她售卖的那堆打火机中挑了一个最差的送给了我。我对她的这个举动感到非常惊讶,同时也感到一股温暖由心而生。我欣然接受了,不多久,司机开着车到达了,我过去打开车门,在司机的身边拿过我的公事包,掏出了一把硬币,并没有数就回头直奔那位中年妇女,将所有的钱都给了她,她说:“太多了!太多了!”我说:“好人会有好报的。”

虽然我付出了比购买一个打火机更多的钱,但是我的心情是很愉快的,我相信,那位中年妇女心里也同样会充满了高兴。

在生活中如果能多一些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和帮助的人,能够多一些对社会充满善意的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多么美好!有一段时间我想起打火机的事情我心里还是充满了愉悦,并且我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许多周边的朋友。勿因善小而不为。我想,这个中年妇女也一定感到很高兴,并目将这样的心情带给了她的家人。

我经常在想这三个场景:一位下岗的中年妇女都能比年轻人拥有更多的乐观和善良的心态去面对社会、面对世界,那么我们这群生活在今天的年轻人们到底缺失了什么?我们年轻人缺失的东西是否就是中国人缺失的东西?如果我们缺失了这些东西,我们未来会不会有尊严?

我们是一个时尚产业的从业人员,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专业能力去做很多改变外在的东西,我们的生活品质会越来越好,但是,我们更多的是需要人们发自内心的、能够感受得到的人性的真善美的情感。

“低碳族”的先锋人物

现年53岁的理查德·史特劳斯与37岁的妻子瑞秋·史特劳斯和8岁的女儿薇洛娜组成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目前居住在英格兰格洛斯特郡朗格霍普市一套3居室的住宅里。大约一年半前,史特劳斯一家从电视上看到一则废弃塑料袋如何影响海洋生态的新闻后,便决定从此不再增加家中的塑料袋数量。一开始他们只是重复使用塑料袋,渐渐地环保想法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层面,一家三口一同实践环保生活。理查德表示环保生活只要循序渐进就好。从此,他们自备环保购物袋和容器上街购买生鲜食材,每回购物时总要仔细研究包装材料是否可回收,并且只买需要的东西。此外,史特劳斯夫妇开始在家中种植甘蓝,而厨房的下脚料则成了最好的肥料。但凡家中能回收、再使用的物品,他们从不放过,为了补充电力,史特劳斯家的屋顶上还安装了太阳能电池面板。史特劳斯一家坚持把每星期制造的垃圾量用秤称过,然后公布在网上。史特劳斯太太戏称,“我们这样做很像拳击手上场之前称一下体重。”平均下来,他们每周的垃圾量不到57克一相当于3汤匙白糖的重量。

据悉,史特劳斯家上一次倒垃圾是2009年1月9日,一年以来所产生的垃圾仅够装满—小塑料桶。他们表示,自己早已爱上了这种环保生活,并且立下誓言,今年将实现垃圾“零排放”。

全球变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低碳”成为如今最流行的一个词汇,随着“低碳经济”、“碳汇”等新名词的出现。“低碳族”应运而生并迅速壮大。而文章最前面被评为英国最环保的家庭便成为了“低碳族”的先锋人物。

京城袭来“低碳”风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京城里悄然兴起了“低碳”热,而越来越多的白领们也加入进“低碳族”的行列。把家中的灯泡都换成节能灯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2度,减少看电视的时间,节约用水,减少开车的次数,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等……不仅在生活中,“低碳族”更把低碳进行到工作、装修、旅游中,处处注意环保,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碳”更是在互联网上迅速兴起,“互联网森林”、“减碳日记”、“低碳计算器”等成为每个“低碳族”必备的网络用品。在各种网络搜索中只要键入“低碳”便可以搜索出几千万个关于低碳的中文网页。其中的内容足够告诉你怎么成为一个“低碳族”。

前些日子开心网等社交网站流行。白领们一见面就问“今天你‘偷菜’了没?”而眼下“今天你‘低碳’了没?”却成为了“低碳族”白领们最时尚的问候语。“以前在家做家务,也会让电视机开着,现在才意识到这样做会增大耗电量,很不环保。”一位在光华路上班的白领说,现在同事们都互相“攀比”每天的“低碳”成就。“连少吃一顿肉也是环保,因为畜牧产品的生产比蔬菜会耗费更多的能源,少吃0.5千克的肉,可减排二氧化碳700克。”其实这对于女白领们来说,是非常容易而且很乐意去做的事情。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都开始坚持从小习惯改变自己,做个‘低碳族”,环保慢慢变成真正的时尚。

低碳生活“星”主张

作为公众人物,越来越多的明星加人“低碳族”,影响着更多的人加入到“低碳”行动中来。而作为“中国明星低碳第一人?”的周迅更是在环保领域走在国内明星的前列,从2008年促成中国第一个“碳中和”电影节,今年3月自掏腰包召集了近百家媒体联手进行了“倡导碳补偿活动媒体见面会”,并在会上公布将2008年全年飞行旅程“购树抵碳”。周迅计算自己2008年的“碳足迹”,飞行里程共计149483公里,折算成碳排放量总计19493KG,抵消这些二氧化碳需要树苗238棵,周迅购买了这些树,并委托“根与芽组织”将这238棵树种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的植树基地。今日更有上百位横跨各行各业的明星们加入“低碳‘星’动”活动,提出各自的“低碳”主张,号召广大民众加入“低碳族”。

《论语》的人性光芒 篇4

一、尊重多元, 鼓励个性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但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学生阅读一篇新课文, 往往会用自己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化的情感, 推断和感受课文。因此, 在教学时可以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学习, 教师可提一些有助于学生自己去体验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时, 可先让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 读懂了什么;是怎样读懂的;认为课文哪一部分最让人感动, 为什么。这样就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 引导他们进入个性化体验的过程。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 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也就是说, 学生对同一文本, 可能有多种的解读, 千差万别, 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 任意地评价学生, 而应该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例如, 教学《落花生》时, 课文拿花生与桃子石榴作比较突出花生的默默奉献时, 当大多数学生在津津有味地体会花生那崇高的品格时, 突然,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当桃子石榴也不错, 善于表现自己没什么不好。”一石激起千层浪, 有的学生像是憋了一股劲, 激动地说:“都像花生那样, 各种比赛就没有人参加了, 电视剧也没人演了, 广告没人拍了, 我们就什么也没得看了。”“你老是藏着, 就没有人知道你的优点了, 长大后你找不到工作了, 因为别人不知道你会干什么。”……我及时地肯定了这些学生, 他们敢于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体验。以后碰到自己的看法不同于其他人时, 他们都能自如地表达出来。

二、创设情景, 唤起角色体验

文章不是无情物, 作者在创作时, 不管选取什么题材, 也不管运用什么表达方式, 他们所抒发的都是内心的情感, 表达的都是内心的体验。但学生要进入文本, 走进作者或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 因此, 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 让学生转变角色, 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感受。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装满昆虫的口袋》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我创设了几个这样的情境, 三天前, 你就听到纺织娘的叫声, 那时你就———;昨天爸爸妈妈都下地干活了, 你又———;今天, 你———终于抓到它了。通过这样换位思考, 学生能容易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同时他们也和法布尔一样喜欢上了小昆虫。

文学作品展现的并不都是当代人的生活, 历史题材也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遥远的时空距离为学生的直接体验设下了更多的障碍, 这时创设情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李时珍》一文时, 我制作了课件, 利用多媒体, 展示李时珍跋山涉水寻找草药的艰辛, 展示了这样的情境, 夏日炎炎, 树林里闷热异常, 此时, 你就是李时珍, 携带的干粮已经吃完了, 饥肠辘辘, 口渴能忍, 你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情境体验, 学生更能体会攀登科学之路的艰辛, 从而理解了李时珍的伟大。

三、利用课外, 积累生活体验

小学生生活范围窄, 阅历浅, 再加上他们年龄小, 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不强,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他们可能熟视无睹, 这样要让他们更深入地体验往往很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他们从生活到课本, 又从课本到生活去体验。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桥之思》一文时, 可以先让学生去观察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桥,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 很自然地就能与他们观察到的联系起来, 一下子就能体会到桥的多样以及作用。在教学完《幸福在哪里》后, 我在班级里开展“寻找幸福”活动, 让学生在校园, 在家庭, 在社区寻找幸福。他们找到了幸福, 工地工人用自己的劳动盖起了高楼感到幸福, 老师看到同学们进步了很幸福, 妈妈生下了健康的宝宝很幸福, 我们在教室里学习很幸福。不仅深化了劳动创造了幸福的文章内涵, 而且扩大了幸福的外延, 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价值观教育。

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把学生看成一个充满灵性的群体, 让他们在品读文本中去体验, 去感受, 去获取。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焕发人性的光芒。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我无力回答钱老的问题, 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让他们勇于提出问题, 大胆质疑, 这是我们小学老师应该不断为之努力的。

人性光芒照耀激荡的年代 篇5

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北》的故事并不复杂,但充满戏剧张力。事情发生在1949年前夕的北平,通货膨胀非常严重,粮食紧缺,学运不断,腐败不止,美国方面也打算停止对国民政府的经济援助,时势空前紧张和混乱。整个故事主要围绕着一起走私贪腐案展开,时间跨度集中在一年里,既有我们习以为常的国共相互潜伏,也有所谓革命时期的爱情,可看性非常强。

长期以来,对于国共历史这块的影视描述,不是谍战,就是“百万雄师过大江”或者“建国大业”,很少有直面、细微、客观的展现。说实话,大多数人也很难说清楚其中的敏感部分到底在什么位置,但对于影视从业人员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完全没有必要去触碰这类题材。据说刘和平的剧本完成之后,遭遇了投资方的撤资以及相关好友的“良言相劝”,但终究没有让他放弃这个在别人口中所谓“根本审核通不过”的剧本。其实只要认真看一看这部剧就知道,一切都在风险控制范围之内。表面上刘和平写的是时代嬗变风起云涌,实际上他写的是极端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写政治冒风险,但写人性却万无一失。比如,方孟敖在面对父亲方步亭时的爱恨纠结,梁经伦在爱人面前的怯懦和虚伪,徐铁英因为贪婪而导致的阴毒,曾可达在巨大政治压力下表现出来的激烈……剧中几乎每个角色都是立体的,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性光芒恰好照耀那个激荡的年代。

当然,对于多数观众而言,长期占据电视屏幕的抗日神剧、谍战武侠剧、家庭肥皂剧已经让他们失去了耐心,电视剧更多沦为了不用思考的娱乐工具。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北平无战事,不仅没有激烈的枪战武打,就连一句逗人开心的俏皮话也没有,剧情一直以一种平稳而缓慢的方式发展着。但这并不意味着本剧“不好看”。每个人对“好看”的理解不同,有的喜欢看新奇的故事,有的则喜欢剧烈的戏剧冲突。《北》除了在“潜伏”这条线索上做了些悬念之外,更多地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具体每一场戏的设计和台词上。在观剧过程中,观众会被面前场景中的人物对话以及表演所深深吸引,而忽略场景、服化道、灯光、调度等一切技术层面的因素(尽管那些也很精美),专注内容本身。这也意味着对观众要求比较高,至少能看懂“戏”,而不是简单地被所谓流行故事模式和外在表现形式牵着鼻子走。的确,从《大明王朝1566》开始,刘和平就开始走精英路线,他既没有讨好观众的兴趣,也没有娱乐大众的义务。祖国的电视荧屏已经被娱乐统治太久了,需要刘和平这样的剧作家重新打开观众的视野,唤起世人对戏剧艺术的感受力。而另一方面,市场又像是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时刻闪着寒光,因此艺术的剧作通过市场化的包装才是最终出路。1.5亿的资金投入,六大影帝的加入,三大卫视同步播出,显示了制片方渴望在市场上有一番建树的决心。从最终较好的收视率来看,应该算是达到了想要的效果。

论语文课堂的人性化教学 篇6

一、引言

当前, 新课标虽然提出了很多的教育理论, 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我们都听过示范课, 在大多数的示范课教学中, 由于所选的教学内容不乏经典之作, 为了出新意, 老师可谓绞尽脑汁, 从引体, 导课, 都精心包装, 各种方法出奇制胜, 演讲、竞赛、辩论, 整堂课下来, 热闹非凡, 结果是一致好评, 大家的反应也是, 内容新, 教法新, 形式多样,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是高效的语文课堂。可是深思之后, 我们不难发现, 我们所谓的高效课堂, 是学生的学习自主, 我们所说的语文的人性化, 以人为本, 并不是代表语文可能解决所有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 很多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这一点, 或者做的形式主义, 所以一堂语文课热闹非凡, 天文地理无所不用, 唯独缺少了语文味, 脱离了语文的教学, 所谓的以人为本, 也就是一句空话。

还有的语文课, 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 学生质疑, 答疑, 合作学习,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效果不理想, 讨论的问题形式比较单一, 时间也不好掌握, 有的问题耗用了不少时间, 讨论的结果还停留在表面上;有的问题在枝节上争论不休, 流于肤浅还有的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定内容, 不定规范, 学生自由发挥, 畅所欲言, 结果, 课堂是热闹了, 讨论不到实质, 抓不到点子上, 更体现不出课堂的高效性。针对教学中的情况, 我们迫切需要发展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二、提高语文课堂高效性的几点策略

(一) 主体与主导并重

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质疑, 学生回答, 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如同唱“卡拉OK”, 老师作词、作曲、原唱, 学生只要努力唱得像, 不走样。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 以人为本, 提高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这是一个重大的飞跃。学生的主体作用, 核心地位不会改变, 但是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很重要, 我们不夸大, 也不能抹杀, 学生的主体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的, 让学生有秩序地讨论和学习, 教师的导引就是指导, 在课堂的作用是支架, 是主要构造, 起支撑作用, 忘记了自己的职责, 课堂就会出现失控。教师引导学生感悟, 鉴赏学习, 亲身参与和体验, 体会学生在学习中的感受, 从不会到会的思维过程, 才会更好地把握住重难点, 才会有目的地引导, 更理性地找出哪些是合作的, 才能将学生导入正轨, 引向深入。放任学生在课堂上漫无目的、浅尝辄止地学习, 就是老师的渎职。有人说教师是课堂的主持人, 也不完全正确, 主持人是在这45分钟里面, 不出现任何纰漏。教师在课堂不光是完美, 还要深入, 引导学生掌握技能, 提高语文素养。

(二) 个性与共性兼顾

近年来, 语文教学的人文理念得到全面贯彻, 不少人一提到以人为本, 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发展个性为主, 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 张扬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等等。相对于过去我们片面强调了学生的社会公共性, 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言, 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我们不能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 要知道, 真理多进一步就成了谬误。学生的个性当然要尊重, 但讲究个性决不等同于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 对教学规范的彻底抛弃。尊重个性, 允许并鼓励学生敢于反叛传统, 但不能急于求成, 更不能靠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来体现与众不同, 还美其名曰:培养学生的个性。人性化的语文课堂, 应该是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前提下的循序渐进、和谐发展的过程。

(三) 情感与双基共赢

在以前的教学中, 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 学会了什么, 应用得怎样。现在的社会, 更注重学生的情商,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这些都是语文课要教会学生的最基本的语言技能, 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感情观和价值取向。好的语文, 不光是培养了一个人的技能, 还培养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和人格。所以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情感。

现在, 大力倡导要给学生减负, 减什么呢?哪些是学生的负担, 我们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每个学科都有它自己的特点, 都有他的知识体系, 基本功的训练是减不下去的, 最基本的技能掌握不了, 就没法谈发展能力。最本质的都丢了, 结果是学生字不会写了, 句不会造了, 写一篇作文错别字俯拾皆是, 通篇病句。难道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以人为本吗?其实我们所要的高效课堂不是这个样子的, 很多教师打着高效的旗号, 淡化了训练, 忽视了应有的技能, 结果造成的是能力的倒退, 更谈不上高效了。例如, 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词、句的训练, 都是很枯燥无味的知识, 就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 我们用传统的方法, 效果最好。在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后, 才能读通课文, 理解语言环境, 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境。

让教育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篇7

这位同行的遭遇让我沉思良久。我敬仰其精神,也可悲其行动。老师不是圣人,他所要做的是,关注多彩的生活,感受时代的风云,而不要让学生三更眠、五更起,头悬梁、锥刺骨;要把自己看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追求快乐的教育,而不要让学生在书山题海里挣扎,正常的脊梁被弯曲,活泼的天性被磨光;要还给学生真实的生活,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呵护孩子的情感,而不要让学生课上失去了人权,课下失去了自由,个性受到压抑和忽视。

罗素曾说过:“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说得刻薄一点,当前的很多学校就像机器,教师则是这一部部冷酷的机器上的螺丝钉。从这种“流水线”上出来的学生,对学校、对老师会有怎样的感情可想而知。

教育的努力是给人尊严,而不是剥夺尊严。教育的目的,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种不洁之气,培育尽可能高贵的精神种子。做教师,最重要的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给生命以生长的力量,正确面对成功和挫折。对于没有定型的生命而言,她是应该由爱与美引导的。教育应当开发人内心光明的一面,不管孩子的学习成绩好不好,能不能考上大学,学校都应该让他们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学生”只是暂时的角色,“人”却是永远的身份。正因为如此,谋求人的发展,才应该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和全部责任,因此,真正的教育绝不只是对学生或三年或五年的简单涂抹,而是于人的一生起重要作用的重新塑造。教育应让生命享受丰富多彩的成长快乐与幸福。唯有这种快乐与幸福是持久而永恒的,是奠定人的生命基础和精神健康的不竭源泉。教育的神圣,就在于她关注生命的尊严。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提升生命的幸福并具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这是教育根本性的价值,也是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教育是科学的。我们要明白,教育不能不看分数,也不能光看分数。教育的真谛在于促进一切学生的全面地、高质量地发展。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之一就在于学校和教师要把“分数”的教育变为“人”的教育。我们的学校不缺乏含苞欲放的人才,只是少了点对人的个性、爱好、兴趣的尊重和呵护。学校不是磨平学生棱角的地方,而是要创建一个宽松的、充满童趣童真的氛围,引导他们快乐地、个性化地成长。教育是需要期待的,它是一种固守、一种耐心,是一份信任、一份宽容。让我们的教育发出人性的光芒吧!

(作者单位:南漳县第二中学

湖北襄阳441509)

上一篇:增产增效下一篇:浊度控制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