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2024-05-17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共5篇)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篇1

《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它不仅是在讲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更是在讲做人之道。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 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 孔子主张恢复天下有道的局面, 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此, 他提出要正名, 恢复天下正常秩序, 而正名的关键在正人, 正人的关键又在正己, 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因此《论语》思想的核心就是“正人”, 教导人们如何做人。

一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 在《论语》一书中出现多达107次, 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身居高位的贤者, 二是道德高尚的人。了解君子内涵, 对于我们磨炼意志, 砥砺品格、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 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是君子人格的核心所在, 子曰:“仁者, 爱人。”就是强调要爱护别人, 对人有爱心, 能先人后己, 为别人着想。孔子把仁爱看作君子一生的追求, 君子要处处体现出仁善之心, 为此, 孔子提出“君子成人之美, 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 但同时强调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乃仁爱之基础,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不过, 儒家所讲的爱不仅仅是爱家人, 儒家有一句名言“四海之内, 皆兄弟也”。所以“爱人”又要求“泛爱众而亲仁”,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也就是博爱。

“义”是君子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 所谓“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 在对待“利”时, 不会因为物质的诱惑, 而迷失自我。儒家并不一味地反对追求利欲, 但更注重的是, 在获取物质利益时, 要“见利思义”, 对物质的追求要符合道义, 不按照道义而取得的利益对孔子而言是不屑一顾的。因此, 孔子特别强调“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这种正确的义利价值观, 对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礼”是君子衡量言行举止的重要标尺。中华民族, 礼仪之邦, 君子言行举止要特别符合礼仪规范, “不知礼, 无以立也。” (《论语·尧曰》) 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为人诚恳, 尊重他人, 懂得谦让, 这样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 立足社会。相反如果行为处事不遵礼制, 就会带来危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那样“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二孝道

孝道是社会伦理的核心思想,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论语》一书中“孝”字出现了19次。子曰:“弟子入则孝, 出则弟, 谨而信, 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这说明在家要孝顺父母, 在外要敬重兄长、尊敬师长, 百善孝为先, 学习文化知识要从做人开始。

孝道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孝顺上。《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在此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活爹娘, 简单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 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 就跟养狗养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孔子提出了以“敬”为核心内容的孝道, 强调对父母的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孝道不仅包括对父母物质上的满足, 更包括对父母人格上的尊重和精神上的慰藉。同时, 在孔子看来, 孝敬父母还必须做到不违背父母的意愿, 要做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 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 大意是说儿女侍奉父母时, 如果父母有什么过错, 要委婉劝阻, 和颜悦色, 即使自己的意见没被听从, 仍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 虽然忧愁, 但不怨恨。这是孔子在强调子女对父母还要孝顺, 顺者为孝, 必要时给予父母一些生活习惯和爱好上的包容和尊重, 让他们精神上能够愉悦, 才是真正的尽孝。

此外, 孔子讲的孝道还表现在弘扬继承父母的遗志, 祭祀时遵守严格的礼制, 游必有方的牵挂等多方面。

三交友之道

《论语》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重要的思想和智慧, 如何交友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主要有对朋友的选择、对朋友的态度、与人相处等几个方面。

人际交往中, 择友至关重要, 如果交友不慎, 将给我们带来不利和麻烦。《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交友原则:亲近益友, 远离损友。子曰:“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 损矣。” (《论语·季氏》) 鼓励人们要多结交那些正直、守信用、知识广博之人, 而远离那些虚伪奸诈、自私自利、阿谀奉承、夸夸其谈、言过其实之人。

在对友态度上, 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能朋友说什么就是什么, 要看他是如何去做的, 人有时言行不一致, 表里不如一, 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朋友的为人, 交到可靠的朋友。当面对朋友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时, 应该做到忠告而善道。在《论语·颜渊》中,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 不可则止, 无自辱焉。”孔子认为, 朋友之间要以忠诚之心引导其改正错误, 但要适可而止, 不作过分强求, 否则可能劝导不成, 反而会自取其辱, 自讨没趣。这在今天也不失为一个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另外, 朋友交往还要保持一个谦逊、恭敬的心态, 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要多看别人优势和长处, 虚心讨教, 对其不足,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与人相处, 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交友原则:适当距离产生美。在《论语·里仁》中, 子游曰:“事君数, 斯辱矣, 朋友数, 斯疏矣。”意思是说, 对君主过于烦琐, 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 反而会被疏远。朋友相处也要有一个度, 适当的距离, 孔子曾经说过“过犹不及”, 这也是他“中庸之道”的具体反映。有个故事“刺猬取暖”也正说明人与人相处要保持恰当距离, 独立人格, 才能达到距离美的效应。

四修养之道

孔子对自己要求很严, 特别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出“修己以敬”的观点, 主张在品行方面不断完善自己, 达到做事恭敬认真谨慎, 通过修炼自己, 达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境界。

加强道德修养就必须要不断地反省自我, 即“自讼”, 在此过程中“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多从自身找原因,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所以,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孔子还提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只有不断内省吾身, 改正过错和存在的不足, 方能成就自我, 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海兆.君子之道:《论语》中的“君子”思想阐发[J].巢湖学院学报, 2010 (4)

[2]蒋曼.浅析《论语》中的孝道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3]崔道宏、王宗源.浅论《论语》中的“交友之道”[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07 (9)

[4]周斌.从《论语》看孔子的为人之道[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8)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篇2

于丹论语心得---交友之道-02-24 17:17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

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么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朋友的作用。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

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谄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

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就是知识面宽。

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佑很多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彷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作出选择。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论语》中的益这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孔夫子说,还有三种坏朋友,即“损者三友”。是友便辟,友善柔,有变佞。

友便辟,就是专门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好话挺多了,马屁拍得舒心了,头脑就该发昏了,自我就会恶性膨胀,盲目自大,目中无人,失去了基本的自省的能力,那离招致灾难也就不远了。这种朋友,就是心灵的慢性毒药。

友善柔,就是两面派的人。当面很和善,让你把他当作好朋友,背后说你的好多的坏话。当你当面质问他的时候,还一口否认。这种人虚假伪善,与“谅”所指的诚信坦荡正好相反。是真正的小人,是那种心理阴暗的人。

第三种叫友便佞。便佞,指的就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只“会耍嘴皮子”的人。君子应该少说话,多做事。

《论语》中的损者三友,就是谄媚拍马的朋友,两面派的朋友,还有那些夸夸其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千万不能交,否则我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如何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仁:真正爱他人就是仁。

知(智):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智慧。

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这是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孔子从来不主张你去叫富豪和有权势的人,而是要你去结交那些可以完善你的品德、提高你的修养、丰富你的`内涵的人。真正的朋友有一种心灵的默契。作为朋友能过做的最好的事情--去放大快乐的光芒,抑制你朋友心底的不快。

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它有时跟外在的物质生活不见得有紧密的联系。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贫匮的时代,在那个时代真正快乐的力量,也就来自于心灵的富足,来自于一种教养,来自于对理想的憧憬,也来自于同良朋益友间的切磋交流。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没有分寸、没有尺度的事情,都会做到过犹不及。与朋友相处,同样应当注意分寸。比如你跟一个君子交朋友的时候,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自己都要有尺度。

孔子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话还没说到那儿,你就出来发表意见了,这叫毛毛躁躁。这不好。大家有大家的公共话题,一定要到众望所归,大家期待一个话题的时候,你再徐徐道来,这个时候才是合适的。

“言及之而不言”,孔子说这个毛病叫做“隐”。也就是说,话题已经说到这了,你本来应该自然而然地往下说,可你却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不跟大家说心里话。这种朋友会让大家觉得彼此心里还存有隔膜。话题既然已经到这里了,你干嘛不说呢?是自我保护?还是故作矜持?还是要吊大家的胃口?总而言之,该说的时候不说,也不好。

第三种情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也就是我们今天老百姓所说的没眼色。这个“瞽”字说得很严厉,就是一个人不看别人的脸色,上来就说话,这就叫睁眼瞎。你要注意了解对方,你要看看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这就是朋友之间的尊敬和顾忌。

其实何止是朋友,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难道就没有顾忌吗?每一个成年人都有他生命中的光荣与隐痛,真正的好朋友不要轻易去触及他的隐痛,这就需要你有眼色。当然这跟投其所好不同,这是你给朋友营造的一个宽和与友好的气氛,让他跟你沟通下去。

在给朋友建议或者忠告的时候,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也”。就是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好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

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但是它教给了我们一种智慧。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交上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有什么样的心智,有什么样的素养;看自己在朋友圈子里面,是一个良性元素还是一个惰性元素;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篇3

一、交友的重要性

人类是一个相互依赖的群体, 不能没有朋友。《小雅·伐木》曰:“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诗人用山林中的孤鸟鸣来寻求同伴的例子, 说明朋友相处的重要性。古代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人”的解释是:“人是个象形字, 像面部朝左站立的一个人。人, 天地之性最高贵者也。”对“友”的解释是:“友会意。向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 表示以手相助。”从许慎对人和友本意的解释上看, 站起来是人的第一步。站起来, 还有更广泛的意义, 是指人在生理、经济、思想、文化上站起来, 这一切是独自完成不了的。友是两人友好、互助的意思, 友又通有, 有是什么呢?有缘。有缘才相聚到一起。由此可见, 交友与互助、相安、生存有密切的关系。现代著名学者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中国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说, 可见朋友的重要性。人有许多情感, 上不可对父母, 下不可对妻儿, 只能给朋友讲, 所以, 朋友算五伦之一, 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朋友在一起, 要互相关心, 互相促进。否则, 就不叫朋友了。管鲍之交、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孟母三迁、桃园结义、同舟共济、刎颈之交、负荆请罪、休戚相关等成语典故, 足以证明朋友的重要性。

朋友的重要性是通过情感来体现的, 友情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情无义不是朋友, 重情重义是中国的优良传统。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言:“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朋友纵然远在天边, 相互之间的情感仍然触手可及;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用“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来比喻割舍不断的友情, 以及友情顽强的生命力;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深深的桃花潭水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深谊重;杜甫怀念李白的“故人入我梦, 明我长相忆”表达了他们之间诚挚的志同道合的友谊;孟郊《赠别崔纯亮》“镜破不改光, 兰死不改香。始知君子心, 交友道益彰”则倡导朋友之间要相知交心、解衣推食、生死与共。朋友之间的友情, 是高尚温馨的, 它总在我们的心中弥漫着感动和开心, 能让我们变得善良、单纯, 让生活充满阳光。

二、择友之道

人海茫茫, 知己难觅, 交友必须先择友。如何择友?《论语》曰:“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择友首先考察他的人品, 了解他的经历, 分析他和你结交的目的。“不但需要听其言, 观其行, 察其貌, 定其行, 而且需要溯其源, 求其根, 寻其本, 定其位。”关汉卿也说:“画虎画皮难画骨, 知人知面不知心。”不知心的人不可以选择为友。孟子在《万章下》中说:“人之相识、贵在相知,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志同道合、知根知底的人方能结交。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择友之道, 其本质区别在于对利益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庄子在《山木》中曰:“君子之交淡如水, 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 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 则无故以离。”讲的是:真正的朋友之间交情像清水一样, 小人之间的交情像甜酒一样;君子之交坦坦荡荡却心心相印, 而小人之交是没有了利益友情就会断绝。

其次, 应遵循古人的择友原则“友正直者日益, 友邪柔者日损”。选择与正直的人交朋友能让我们每天都有进步, 选择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也能让我们每天受到伤害。朋友有诤友、媚友之分, 诤友是“规过而劝善”, 媚友是阿谀奉承你的人。杨雄所说:“上交不谄, 下交不骄, 则可以有为矣”, 即要选择那些与权贵相交不卑不亢、与布衣相交肝胆相照之人, 决不可选择前倨后恭之人。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人的一生会犯很多的错误, 诤友之间不讲势利、不讲圆滑, 只讲真诚。你犯了错误, 诤友坦率地提醒你, 可能有时会让你尴尬, 但要记住“忠言逆耳利于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的忠告。媚友却与之相背, 当你走上错误的人生道路时, 媚友却不讲原则地奉承你, 这样的人只能一时让你感动, 其结果是推波助澜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样的人是不可以择其为友。

再次, 江湖义气之人不可择其为友。清代梁绍壬在《论交二首》中说:“结交贵从善, 莫若先绝恶。金可以受砺, 石可以为错。宁为凤队鸦, 勿作鸡群鹤。饮酒须饮醇, 结交须结真。真自在道德, 非以血气论。血气一用事, 道德俱无根。”此诗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 择友要理智, 不可感情用事, 要择善而从, 断绝与邪恶之人来往。

“要严防在泥污浑浊的环境中受到沾染, 更不能把坏人当作自己的依赖者和庇护者。”宁可在有道德、有修养的朋友圈里显得有点逊色, 也不做不良人群中的出类拔萃者。择友要以结交贤能为基础, 以高尚的道德标准为依据。结交纵情游荡、酒肉朋友将贻害无穷。切忌感情用事, 即便“两肋插刀”以死相助的江湖义气之人也不值得结交。择友要坚持“真自在道德, 非以血气论。血气一用事, 道德俱无根”的原则。切记冲动是魔鬼, 江湖朋友之间感情用事, 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你最凶恶的敌人。

三、处友之道

择友不易, 处友更难, 朋友相处不可以金钱为目的。“世人结交须黄金, 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 终是悠悠行路心。”这是唐朝诗人张谓的一首小诗, 道出了朋友以金钱相交, 终究要分道扬镳的哲理。“这种朋友, 充其量只能算作是面友, 面友即表面上的朋友。扬雄《法言·学行》曰:‘朋而不心, 面朋也;友而不心, 面友也。’这种表面上的朋友, 并非真正的朋友, 而是一种以金钱相互利用的面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得好:“万两黄金容易得, 知心一个也难求。”明代顾统在《贫交行》总结得更为绝妙:“贫交不在多黄金, 黄金不多交亦深;意气还将然诺重, 得失荣枯何足论。”汉乐府诗《甘瓜抱苦蒂》说:“甘瓜抱苦蒂, 美枣生荆棘。利傍有倚刀, 贪人还自贼。”这首诗, 古朴自然, 言简意丰, 充满哲理, 告诫朋友相处不要不顾利害去贪图金钱, 如果是为了贪图金钱和利益, 最终会祸及自身。朋友是甘与苦、利与害、福与祸的辩证关系,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正像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朋友相处利与害也是如此, 正如李白诗云:“人生贵相知, 何必金与钱。”我们要有这样一种处友心态:“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唐代贺兰进明在《行路难五首》中说:“人生结交道始终, 莫为升沉中分路。”欧阳修在《朋党论》中说:“同心而共济, 始终如一, 此君子之朋也。”佛教有千年的修行才能同渡一条船, 朋友相处是一种缘分。正如,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感叹:“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真正的朋友应该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得好:“一死一生, 乃知交情。一贫一富, 乃知交态。一贵一贱, 交情乃见。”小人之交正如明代冯梦龙所说:“酒肉弟兄千个有, 落难之中无一人。”

四、男女相处之道

男女交往是大学生正常的爱情需求。首先,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王风·君子于役》曰:“君子于役, 苟无饥渴?”诗中女子对丈夫纯洁真挚的感情感动了无数后人。从古到今, 无数的情诗恋歌讴歌真挚、热烈、淳朴、健康的爱情, 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相爱的喜悦、相思的痛苦、失恋的哀伤、热恋中的波澜, 这都能启迪学生正确处理男女之间的波澜。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苏轼的“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这些经典名句都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其次, 要引导学生摒弃以财貌取人的爱情观。刘向在《战国策·楚策一》中说:“以财交者, 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 华落而爱渝。”以财貌取人, 是对爱情的亵渎, 封建社会尚谴责, 更不要说在今天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学上有审美疲劳之说, 貌美只能取悦对方一时, 心心相印才能厮守终生。诗经《卫风·氓》:“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士之耽兮, 犹可说也。女子耽兮, 不可说也。”这首诗极富哲理, 诗中女主人公用不幸的遭遇忠告天下女子, 人的容貌是可以改变的, 因容貌的改变导致婚姻破裂, 这种悲剧给人带来的痛苦是难以弥补的。女主人公的现身说法, 能给后人以貌取人之举敲响警钟。最后, 要用“中和”之道, 引导学生处理好男女之间的度。何谓中和?“‘中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叫‘中庸’, 不偏不倚、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叫中, 不变守常叫庸。”《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中和是事物发展内在规律, 是天下大道, 只有适度才能使天地间一切和谐相处, 万物也才会得到养育生长。真理往前一步就是谬论, 热情过度会让人产生猜忌, 中和之道是男女之交的一剂良药。男女相处不可如胶似漆, 应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也是一种美, 男女相处彼此要有一点隐私空间。如果男女之间连一点个人隐私空间都没有, 那么, 过度的亲密无间也会产生矛盾。秦观的《鹊桥仙》中写到:“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教师应引导学生懂得男女之间感情力度要保持适中, 才会给双方以愉悦、轻松的审美快感。真正纯洁的男女感情并非一定要朝夕相伴, 所以这时就需要营造一个距离。

中国古典文学不仅包含择友、处友的哲理, “它还是中华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所选择的一种生存方式和表达形式”, 更能让大学生在审美享受和学习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从而摆脱择友、处友的困惑。只有这样, 大学生们才能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摘要:大学生正处于交友的心理渴望期, 正确的交友之道对学生在校学习乃至踏入社会都至关重要。人际交往能力对每一个人都至关重要, 中国古典文学在择友、交友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论述。高校可以利用《大学语文》挖掘古人关于交友之道的富含哲理的诗文、名言、典故, 引导学生处理好交友之道。这对创建和谐社会,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典文学,交友之道,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古敬恒.新编说文解字[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1.

[2]王德有.老庄意境与现代人生[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

[3]夏传才.中国古典诗词名篇分类鉴赏辞典[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1.

[4]陈萍, 丁武.文学阅读与欣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

[5]李达五.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

交友之道 篇4

我现在更倾向于互助型的朋友, 在互助当中彼此切磋找到方向, 我觉得自己身边这样的朋友是最多的。 在20 多岁指路型朋友很重要, 四五十岁的时候互助型朋友更多。 在我的工作与生活中, 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打交道都很多, 但互助型朋友变得更多些。 在一块讨论、一块做事, 共同寻找一些解决方式, 也不存在谁给谁指路, 也不存在心心相印那么重要。

比如说我要跟一个朋友去吃饭, 这个朋友是上市公司董事长, 上次遇到困难最近才解决好, 他想找我一起吃饭缓解缓解, 或者说最近又有什么好的新的想法想互相探讨一下, 这是我比较多的一类朋友。这类朋友不局限在同一个行业, 在事业跟视野上都对我有帮助。

这些朋友都是我自己找的。 比如说王石, 认识十多年了,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的公司已经快上市了, 他遇到一些问题, 我们一起去解决, 包括讨论理想型企业为什么坚持不住, 要经受利益的挑战。 这么多年我们联系非常密切, 逐步地变成朋友。 但我们不跟他们做生意, 实际上变成了精神上的指引, 带有指路性。 也有互助, 比如说我做纽约中国中心遇到困难的时候, 开始他不建议我做, 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 他却跟我说, 你必须要做, 已变成精神上的一种支持。比如说我们请泰达来做万通的战略投资人这件事, 当我想不明白的时候, 我就问问他, 他说必须的, 这是很好的一个选择, 结果我们的确做下来了, 这几年合作得非常好。这一类朋友是找来的, 包括柳传志柳总, 我刚发展公司的时候, 主动找柳总见我, 慢慢请教、学习, 逐步就变成朋友。

当然最近还有马云等这样的朋友。我们这个圈子的规则, 第一要真诚, 要坦率, 要赤裸裸。你不能装, 你在这个小范围内再装, 那更不是玩意儿! 你说人多没有办法, 你不装一下会影响别人的情绪, 你装一下可以, 如果就三五个人你还装, 那纯粹是侮辱别人的智商;第二是不要有功利目的, 无所求是最高境界; 还有一个游戏规则就是要谦虚, 水为什么越积越多, 因为地势低, 低的东西才能吸纳更多的资本, 在朋友圈子里也一样, 要谦虚。你不够谦虚, 你总是希望教导别人, 加上你再装, 基本上很快被人踢出去了。所以说这样小范围地交朋友, 真实、谦虚、没有功利色彩, 大家都会舒服。

一个人是真诚、谦虚还是装, 其实第一次见面时就能看出来。我们当时没名气, 去求见柳总, 6 个人一起去, 他都非常认真地跟我们探讨, 后来干脆说, 你们别来, 我带着团队上你那儿, 上我们保利大厦来讨论, 这让我们很感动。后来就成了很好的朋友。

当然还有一些人很有意思, 有的人不见, 还有一个是弄个大办公桌, 我们坐在沙发上, 隔着有20 多米, 教育我, 首先是不尊重我, 至少是把椅子拉过来, 哪有隔着20 多米谈事的。这个人后来坐牢了, 现在早就退出江湖了。 另外还有一个, 把我们搁在小房间里等, 等了40 多分钟, 就跟我们说了几句话, 把我们打发了, 这个公司后来也破产了。这些人都没法成为朋友。坦诚、守规矩、尊重别人、谦虚是很多成功人的共同特点, 包括柳传志, 包括王石。有些人偶然成功, 但他不够尊重人, 不够坦诚, 不够谦虚, 可能对于我们小人物, 被玩弄一下也就认了, 如果用这种态度待朋友、政府、合作伙伴、大事, 恰好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 所以我们叫作“谦逊就是遗训”, 一定要注意谦虚!

《周易·比卦》释——交友之道 篇5

伊川解释说:“比, 吉道也。人亲相比, 自为吉道。故《杂卦》云‘比乐师忧。’人亲相比, 必有其道, 苟非其道, 则有悔咎。故必推原占决, 其可比者而比之。……所比得元永贞则无咎。元谓有君长之道, 永谓可以常久, 贞谓得正道。”因此我们推出比卦的另一层意思是以正道相亲比。

《比卦》下坤上坎, 坤为地, 坎为水。先天坤居北, 后天坎居北, 水、地合居, 故曰比。比者, 亲也, 近也, 和也。言水、地合居一方, 相亲相近也。《象》曰:“地上有水, 比。”意思为水依附在地上, 象征着二者相互亲密无间, 因此, “比”在这里指的是亲近的意思, 故比卦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交之道、交友之道。虽然在前面“比”的解释中, “比”有辅弼之义, 但我认为“比”的本意主要还是亲比之义, 如同“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所形容的那样。在后面的论述中我也是着重讲“比”的亲比之义的哲理。下面我对比卦先试作简要解释。

“比吉。原筮, 元[亨], 永贞, 无咎。不宁方来, 后夫凶。”

比卦的卦辞在文章开始已经提到过。“比”, 为辅弼、亲比的意思。在前面我已做了详细的解释。“吉”, 从“口”, 是对某一具体行为的推断。是日常口头中使用的断辞, 从自身损益看, 做得对则“吉”。“原”者, 再也。与《礼记》中“未有原”之原相同。蒙之刚中在下卦, 故曰“初筮”, 上卦名“原筮”, 并非真的以蓍草筮之也。孔子于二卦《彖辞》皆曰:“以刚中言。蒙刚中在下, 故能发人之蒙;比刚中在上, 故有三德而人来亲辅也。并非旧注所谓“再筮”以自审也。“元”者, 元善也, 即仁也。依据《左转·昭公七年》的引文和高亨的考证认为, 元当做“元亨”。“永”, 恒也。“贞”正也。“无咎”者因此是具有“原、永、贞”之三德也。“不宁”者, 不遑也。四方归附方新, 来者不遑也。犹言四方归附之不暇也。“方”, 方国, 商周时代对少数部落的称呼。《粹》中“方其出”, 《书·汤诰》中“诞告万方”, 都指的是方国。“方来”, 方国都来依附。“后夫凶”者, 就好像比如万国朝禹而防风后置, 天下归汉而田横不来也。因为下画为前, 上画为后, 凡卦画, 阳在前者为夫, 如睽卦“遇元夫”是也。此夫指九五也。九五刚健中正, 乃位天德, 有“元永贞”之德也, 所以四阴在下, 从四方相继而来并归附九五, 而四方之归附于九五者且不遑, 后来者自蹈迷复之凶矣。此所以吉也。综上所述, 我来对比卦的卦辞解释为:吉, 推原其占, 九五有大恒守正之德, 无咎害。不宁之事将临, 后来亲比者有凶。卦辞为全卦的总括, 爻辞则为具体过程之描述。下面对爻辞做一下解释。

初六:有孚比之, 无咎。有孚盈缶, 终来有他, 吉。

“有孚”者, 诚信也。“比”之者, 比于人也。诚信亲比, 无咎。“缶”, 瓦器也, 以土为之而中虚。“盈”者, 充满也。“缶”, 坤土之器。坎, 下流之物, 初变成屯, 屯者盈也, 水流盈击之象也。若以人事论, 乃自一念而念念皆诚, 自一事而事事皆诚, 即“盈击”也。“有孚”即《孟子》所谓“信人”。“来”者, 自外而来也。初六为比卦的开始。相比之道, 以诚信为本, 故“无咎”。若由今积累, 自适至终皆其诚信充实于中, 若缶之盈满, 孚之至于极矣。则不但“无咎”, 更有他者吉也。因此初六爻辞解释为:以诚信相比, 无咎。诚信满盈, 终有他人来辅助, 吉。

六二:比之自内, 贞吉。

“自内”者, 由于自己涵养有素, 因之得君, 如伊尹尧舜之道, 而应成汤之聘也。六二柔顺中正, 上应九五, 皆以中正之道相亲比, 盖贞而吉也。

六三:比之匪人。

《本义》曰:“所比皆非其人之象。”解“匪”作非。《说文》中说:“匪, 器似竹筐。从匚, 非声。”《逸周书》曰:“‘实玄黄于匪。’玄、黄不同色, 不同色之物装于一筐, 为字之本义。”“匪”的构造是匚中非, 《说文》:“非, 违也。从飞下翄, 取其相背。”“非”是相违背之义, 写在匚里, 是同在一处而又不相同之义。卦爻辞之“匪”大都为此意, 如《屯》六二“匪寇婚媾”, 虽然是由外而来的人, 但不是敌人, 是前来迎亲的人。《否》“否之, 匪人”, 不是同一类人。《大有》九四“匪其彭”, 不是那种好张扬的人。用“匪”表示人, 都有所对比, 指同处在某一范围但本质不相同的人。在比卦中六三阴居阳位, 有小人之象。匪人, 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因此, 爻辞说, 亲比的是不应亲比的人。六三柔居刚位, 与上六应位。是说六三本来有不安分的嫌疑, 不通过正承九五的六四去亲比, 反而通过上六去亲比九五, 结果只能孤独悲伤, 即孟子哀哉之意。

六四:外比之, 贞吉。

爻辞说, 向外亲比, 占问得吉。九五外卦, 故曰“外”, 谓从五也。“之”指九五。六四柔顺得正, 舍其正应之阴柔, 而外比九五刚健中正之贤, 得所比之正者矣。吉之道也, 故占者“贞吉”。

九五:显比, 王用三驱, 失前禽。邑人不诫, 吉。

《说文》中说:“显, 头明饰也。”段注:“头明饰者, 冕弁充耳之类。”古时候不同级别的人的帽子上的饰物是不同的。九五有大人之象, 有着极高的身份。“显”, 大概就是身份高贵的人的帽子上的饰物。“显比”, 应该是部落首领一类的人来比附。“王用三驱, 失前禽”, 王弼注:“夫三驱之礼, 禽逆来趣已则舍之, 背己而走则射之, 爱于来而恶去也。”《程传》云:“三驱之礼, 乃礼所谓天子不合围也, 成汤祝纲是其义也, 天子之数, 舍其三面, 前开一路, 使之可去。”因此, “王用三驱”是指施行仁政, “失前禽”, 指分敌我。“邑人”, 指随从王打猎的平民。“不诫”, 指邑人围住三面呼喊, 赶出山中的野兽让王射猎, 。爻辞借围猎之事来作比喻, 对于来投奔、比附自己的方国不要攻击, 说明亲比之义。九五刚健中正以居尊德, 群阴求比于己, 显其比而无私, 其不比者亦听其自去。来着不拒, 去者不追。这样我联想起诸葛亮“七擒孟获”而释放了敌手, 最后终于使他真心臣服而归顺, 并巩固了蜀国大后方的故事, 我想这就是亲比的成功例子吧!

上六:比之无首, 凶。

“首”, 首领。在九五之上, 自己不为首领, 但又不服从九五的管制, 为“无首”。“无首”者, 自己不真心比附别人, 别人也不来比附自己, 如果一旦战事加临自己, 孤立无援, 自然有凶。

综上所述, 《周易·比卦》我们能清楚地看出此卦所折射出的言外之意, 即要以正道亲比。正道, 意为“诚信”, 即要用诚心与人相交。比卦的人生哲理也就是交友之道。

交友靠的是内在的品质, 这种内在的品质即诚信。这也是比卦中所说的“比之自内”、“有孚盈击”。说到交友之道, 古人有许多好的经验。如“门内有君子, 门外君子至。”说的是一个人自身端正, 讲信用, 求学问, 自然的他身边会有同类的朋友相聚。“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要成好人, 需寻好人”, “以财交者, 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 华落而爱渝;以势交者, 势倾则绝;以利交者, 利穷则散。”交友不能怀着私利, 不能为满足自己的某一欲望或到达某一目的的垫脚石。比卦中“比之匪人, 不亦伤乎?”就是告诫我们要谨慎的择友。那么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呢?孔夫子说的很清楚:“益者三友, 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 友多闻, 益矣。友便辟, 友柔善, 友便佞, 损矣。”在这一点上, 墨子与孔子所见相同。墨子认为段干木、禽子, 傅说所交的朋友是喜爱仁爱恩义, 敦厚严谨遵守法令, 从而使他们自己也受益;而斗宜中、易牙, 竖刀所结交的人则是喜欢骄傲自大, 结党私营, 不仅这些人的家道越来越差, 而且他们自己也逐渐丧失了应有的理性, 名声一天比一天受辱。《诗经》中说:“一定要选择好的染料”, 就这个意思。墨子也说过“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可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必须谨慎交友。墨子还说:“志不强者智不达, 言不信者行不果。”孔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还有“一诺千金, 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强调了一个“信”字。这充分说明交友要诚信, 即比卦中“有孚”。清代顾炎武更是以“生来一诺比千金, 哪肯风尘负此心”来表达自己坚守信用的态度。

比卦中所蕴含的交友之道的人生哲理, 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的价值依然很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激烈, 个人生活空间的扩大、生活的独立性, 民主程度的提高, 使人民的交友之道有了更新的内容和更深的内涵, 但是其中诚信的原则依然没有改变, 也不能改变。诚信在商品经济中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摘要:本文通过对《周易·比卦》的详细解释, 来阐述比卦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 即交友之道, 并用古人的话来对交友的原则做了解释说明。

关键词:周易,比卦,比,诚信,交友

参考文献

[1]周易[M].十三经注疏[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

[2]高亨.周易古经今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3]李镜池.周易探源[M].北京:中华书局, 1988.

上一篇:地下水的水质级别下一篇:管理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