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探寻

2024-05-31

人性的探寻(精选3篇)

人性的探寻 篇1

一、引言

存在主义是产生于20世纪纪20年代, 流行于40年代到60年代的当代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和法国的萨特。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 其中就包括萨特的存在主义。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确立了无神论存在主义, 嬉皮士从中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基础。现今很多对嬉皮士运动的研究都有提到存在主义对其产生的影响, 但没有展开来详细论述, 本文将尝试对此问题进行具体探讨。

二、存在主义与嬉皮士运动的结缘

存在主义重视存在、人生, 但这存在不是指人的具体的现实存在, 而是指“精神的存在, 把那种人的心理意识, 往往是焦虑、绝望、恐惧等低沉的、病态的心理意识, 同社会存在与个人的现实存在对立起来”, 存在主义认为精神的存在才是唯一的真实的存在。

存在主义的产生和流传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一) 两次世界大战给这德法两国带来了经济危机, 同时资

产阶级一向奉行的理性、人道、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都遭到了破坏, 人们也面对着精神的危机。随后, 这种危机感在西方广大资本主义国家蔓延了。

(二) 在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 人的异化程度加深了, 人

没有了自由, 变成了机器的附庸, 人们为此感到不安, 开始关心人的本质等的问题, 于是产生了存在主义。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对外实行冷、热战, 对内实行高压政策, 个人权力、美国的自由与民主遭到践踏, 文学和艺术也保守而无生气。人们由此对传统的新教伦理、理性与秩序产生了质疑, 但人们对这一现象不满之余又不敢反抗。

这时存在主义在美国流行开来, 在诺曼·梅勒等人的作用下, 形成了美国式的存在主义。受这一哲学的影响, 人们选择违背新教伦理影响下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种反叛主要体现在当时的青年人身上。20世纪60年代的青年们不愿意受社会传统和秩序的束缚, 厌倦压制人性的机器文明, 想追求人的真本性和自由, 所以他们身穿奇装异服, 头留长发, 满嘴粗话, 吸毒、酗酒、偷盗等无所不为, 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极为沉沦。存在主义首要探讨的是人的存在问题, 而嬉皮士人生哲学的核心是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个人生存问题, 存在主义和嬉皮士运动结缘, 为嬉皮士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三、存在主义对嬉皮士运动的影响

对嬉皮士影响最大的是萨特的存在主义, 他的理论其中有两点对嬉皮士运动有着直接影响, 一是强调存在先于本质, 二是主张绝对自由说。

(一) 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存在先于本质”, 指的是物是受最严密的决定论支配的, 所以物是本质先于存在的。而对于人来说, 且仅仅在人这里, 存在是先于本质的, 人在最初只是作为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 而人的本质是后来由人自行选择造就的。人首先存在, 然后通过人自己的行动、选择, 而创造出自己的本质。

回到嬉皮士运动上来,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正处在资本主义矛盾激烈冲突的时期, 正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到, 他把社会看成三个不同的领域——技术经济结构、政治和文化, 这些领域间的不相调和造成了社会的各种矛盾。经济领域要求角色专门化和分工精细化, 人的个性被压制甚至泯灭, 人变成了物。

这对于敏感的人来说, 造成了一种紧张的压迫感。面对这种处境, 嬉皮士们选择采用比较“个人”的方式来对社会及社会体制等作出批评和反对。虽然他们说不清自己的行为是为了什么, 但他们很坚定地要维护感觉的独立性, 坚决反对社会对他们感觉的控制。他们对物质的欲望不强, 在流浪、摇滚乐、吸毒、性放纵中感到自由, 并把这些当成彻底解放自我灵魂的方式。嬉皮士这种选择通过随心所欲的放纵来反抗主流社会给他们设定角色, 要找回在理性社会中丧失了的人性的做法, 虽然有颓废堕落成分, 但是也体现了其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创造自己的本质, 这与存在主义的认为人在最初只是作为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 而人的本质是后来由人自行选择造就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二) 自由理论

“由于这种自由不是一种给定物, 或一种属性, 它只能在自我选择中在……自由之为自由是因为选择永远是无条件的。”萨特把自由看成是“选择的自由”, 而选择是主观随意的, 所以不会受所谓权威、规则的束缚, 而是听命于自己的情感。嬉皮士的“自由选择”,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自发式的文学表达方式。嬉皮士运动的先锋垮掉的一代, 以及60年代的嬉皮士, 都推崇“自发式写作”, 认为只有通过“自发式写作”的方式, 听命于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才能把自己的内心从社会、心理、语法的规则对其施加的压抑中解脱出来, 得到自由。如凯鲁亚克不加标点一气呵成的《在路上》就是代表之一。

其次是对性的开放态度。实际上, 性在嬉皮士那里的意义已不仅是单纯对肉体快感的追求与沉迷, 更重要的是他们希望在这种伊甸园式自然坦白的交流中解放被压抑的自己, 就如尼采所说:“对于自由的心灵而言, 色欲原来是一种天真与自由。”嬉皮士从对性的开放态度中, 表达了他们追求人的本真的愿望。

再次是毒品吸食行为。嬉皮士认为吸食毒品后, 可以让他们发现意识中原来没有被发现的一部分, 从而更深入地看到这个世界, 因此, 他们把吸食毒品的行为与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相提并论, 认为它是“第五种自由”——扩展自身意识的自由。

最后是流浪的生活方式。嬉皮士选择流浪在大路上过着漂泊的生活。行为是心理的一种投射, 在没有既定目标或信仰的心理状态下, 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就会呈显出无安居感和游移性。人是不能在无真理无信仰的状态下活着的, 而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又无法获得真正的意义, 于是他们产生不安定性, 他们只好选择让行为来带领他们的思维, 他们在路上探求, 而不是在社会规则下继续麻木生活。

嬉皮士们用这些特殊的行为方式来表达着自己被压抑的自我与本我, 所以这个运动的真正意义在于精神上的探索, 而不是生活上的放纵。他们通过自己选择的方式, 希望找到真正的自由, 真正的人生价值。

(三) 美国人对存在主义的改造

美国人在接受存在主义的思想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造得更加绝望、偏激和实用。比如关于“自由选择”, 萨特提倡个人对社会的积极的介入, 把人的生存和价值等同于自由, 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而在嬉皮士运动中产生的代表作之一诺曼·梅勒的《白色黑人》中, 则号召人们抛弃道德准则, 及时行乐, 通过感官的满足来把握自我。嬉皮士一直在疯狂寻求“如何生存下去”的答案, 但最终还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沉沦就是出路。这样就使得在嬉皮士运动中存在主义的消极成分得到恶性发展。虽然对人们在理性社会中寻求失去的人性作出了贡献, 但是它还形成了一样大范围的破坏性实验, 导致大批青年的精神沦陷。

四、结语

嬉皮士由于不满现成的理性社会的秩序与控制, 用自己反叛的方式对被压抑的人性、自我进行探索。虽然这场运动在表面看来很堕落, 但是在文化心理上, 他们却是积极热烈的。尽管这场运动还把存在主义的消极成分也扩大发展了, 但他们追求人的自由和本质, 跟当时流行于美国社会的存在主义的思想是相契合的, 这对压制性极强的社会进行了巨大冲击, 为美国社会在这场运动以后思想变得更多元化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说, 嬉皮士运动是一场现代人追求人性复归的探索之旅, 而存在主义为嬉皮士运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巍,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M], 上海:三联书店, 2006。

[2][法]保罗.富尔基埃, 存在主义[M], 潘培庆、郝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3][法]让.保罗.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 周煦良、汤永宽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4][法]让.保罗.萨特, 存在与虚无[M], 陈宣良译, 上海:三联书店, 1987。

[5]何仲生、项晓敏, 欧美现代文学史[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6]吕庆广, 当代资本主义内部的反叛与修复机制——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分析[J], 南京大学学报, 2003年第2期。

[7]刘赋, 存在主义及存在主义之批判[J], 理论月刊, 2006年05期。

[8][美]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严蓓雯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9]王恩铭, 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0]文楚安, 垮掉的一代及其他[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

人性的探寻 篇2

关于探寻梦想的散文

1夜深人静,当城市的喧闹在暮色中渐渐沉淀下来,抬头仰望,偌大的天空中璀璨着耀眼的繁星。面对漫天的星斗,你可否想过自己的未来?你可曾拥有星空璀璨的梦想?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梦想,仰望星空,对苍穹许下一个愿望,生活开始有了方向,或许这个梦很遥远,或许这个梦很幼稚,但它在每个人的世界中都会像星空一样绚丽。

歌坛天后蔡依林,为了追求更加精致的舞蹈,练习之中付出多少艰辛,身上落下了多少淤青;青年作家郭敬明,为了创作更好的作品,在黑夜中曾经多少次奋笔疾书,耗干了多少笔墨;奥运冠军刘翔,为了登上金牌的领奖台,又付出了多少努力,流了多少汗水。他们也许不是天才,他们也许不够优秀,在追梦过程中也有过挫折和痛苦,但是为了人生中的这份梦想,都在脚踏实地的实践着。

在仰望星空的时候,多少次回荡着自己心中的那份执念。为了追求梦想,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梦想的遥远,在一次次的挑灯夜战中显得更近,梦想的虚幻,在一点点的进步与成功中变得更现实。

我还记得,一次次的失败让梦想的轮廓渐渐模糊,一声声的嘲讽使澎湃的心灵烙下深深的疤痕,一滴泪让我放弃自己的追求。每当这时,想起自己曾经仰望那片梦想的发源地——好像不是每一颗星星都如此的耀眼……那些明亮的星星必定是经过努力,冲出黑暗才闪耀在我们面前。不去脚踏实地的工作,就不会使梦想实现,不会让人闪耀。于是,那些闪耀的星斗成为我追求梦想动力,照亮我没有走完的路……当挫折再度来袭,我会重振旗鼓,哪怕这条路再艰辛,我也会一点点坚持走到最后。朋友,你是否也曾仰望星空?面对浩瀚的星河,请您许下人生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们一起奋斗,努力。不管前方有多少荆棘和坎坷,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下去。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就不再遥远。

不管梦想是否会实现,不管人生是否会像星空般绚丽夺目,只要脚踏实地追求,人生就不会再空洞乏味。那么,带着梦想出发,追梦之旅我们一起加油!

关于探寻梦想的散文

2一颗星星,是一个人的梦想。在这片璀璨的夜空中,放飞了多少五彩的梦呢?

——题记

曾失败后气馁,曾迷失过方向,这时总有一把神奇的小号吹奏出五彩的音符,萦绕在耳畔。那份独特的顽强与坚定,让我重拾梦想……

路易斯是一只相貌英俊的吹号天鹅,可命运与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天生是个哑巴。为了发出“咯——嗬,咯——嗬,哗哗,哗哗”的令人自豪的歌声,也为了让路易斯重拾梦想和自信,他的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从乐器店抢了一把小号送给儿子,路易斯勇敢地背负着父亲的以债,用努力学会读写,学会吹奏美妙的音乐,最终成一名出色小号手——费城夜总会的明星。他凭着自己的才华赚取了足够偿还乐器店老板的钱,后来还赢得了美丽的天鹅小姐的青睐,获得了久违的爱情。

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路易斯刚出生的时候,也曾感叹过“命运对我太残酷”,但上天给予了他许多可贵的精神品质,坚持便是其中之一。路易斯不需要钱,但他努力赚钱,举办演出只是为了帮助自己可怜的父亲偿还心债。这个信念支持着他,令他完成了其它天鹅想也不敢想的伟大创举。“春风拂柳花自开”,万物皆应顺其自然,纵然身体上有残缺,但只要心中有梦,有理想,便应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用那颗坚定的心,去擎起一片属于自己的的天空。

回想起来,真觉得惭愧。我们是可以拥有梦想的人,但我们没有好好珍惜这一份上天赐予的权利。曾想要当一名医生,可一想起医生要承担救死扶伤的重任,理想便望而却步了,梦想之花就枯萎了。一遇上难题,第一个念头就是放弃,心中完全没有不做出来决不罢休的坚定信念。我们这些自诩聪慧,尊贵的人类,难道还不如一只天生残疾天鹅吗?

霍金遭受的不幸是我们常人不敢想象的。但他心中有那份强烈愿望,即使是只能动一根手指,也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份坚强,那份毅力,令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像路易斯一样,用梦想之水,浇灌成功的花儿。

我们常常抱怨现实是残酷的,命运是不公的,却不曾想过,不该是命运来主宰我们,而应我们去支配命运!心中有梦,便将它放飞吧!要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支优美的舞蹈,将那份荡气回肠铭刻心间。

关于探寻梦想的散文

3我一直走在“追梦之路”上。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梦想伴我成长。

上学前班的时候,我喜欢上了玩具枪,用母亲的话说就是:“我玩过的枪比我吃过的饭都多。”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我是特种兵》的电视剧,就立下了第一个梦想——当一名特种兵。当时我还很天真,竟把这个梦想当成了真,便每天穿着迷彩服,脸上画一条条黑绿相间的道,怀里抱着“汤姆森冲锋枪”,兜里还踹着一把枪,包里装着两块砖头,学着电视里的样子,负重五公里越野。可是别说五公里了,刚跑几步就累得倒在地上了,半天起不来。过了很久我才明白当特种兵不是脸上画几条道,穿着迷彩服就可以。我感到很惭愧。

上了一年级,我逐渐打消了当特种兵的念头,而又从书上了解到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于是我又立下了第二个梦想:当一名科学家。我不在那么天真,告诫自己要脚踏实地。我总是读科学家的事例,凡事总爱问为什么。我本以为我能够承受这个梦想的“负担”,但是,我又错了:当我理解到爱迪生制作电灯时先后实验了1000多种实验时,我又犯傻了——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又这样的耐心与毅力。就这样,第二个梦想又被我给慢慢忽略了。

转眼间到了三、四年级,我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报了“阅读与写作”的二课班,我又发现我喜欢上了作文。我不仅作文写得越来越好,还取得了小小的成绩。于是,我又立下了第三个梦想——当一名作家,像叶圣陶、老舍一样的作家。

我一定不会后悔了!在这一条“追梦之路”上,我可能会不断的碰钉子、摔跟头,但是我不怕,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一定不会再走上别的“岔路口”了。

人性的探寻 篇3

(一) 人物分析

1.“游侠大步”阿拉贡

他以一个游侠的形象登场。多年来在荒野中游历, 以至外形沧桑。高手都善于伪装。他是西方古代人类王族——努美诺尔人的后代。作为努美诺尔首领。他骁勇善战, 有丰富的领军作战能力和卓越的智慧。他同时具有古代英王的风范, 风度翩翩, 英武逼人。

当魔戒远征队四分五裂、前途渺茫之时, 没有放弃的是游侠大步。他在局势的推动下渐渐褪去伪装, 在关键时刻撑起大局。面对绝境, 阿拉贡坚守希望, 即使赔上所有的人也不放弃, 正是这样的坚持让圣盔谷战役取得胜利。

其后, 在支援刚铎的战斗前夕, 阿拉贡为了寻求增援, 勇闯亡灵之域。在常人避犹不及的阴森之地, 阿拉贡只说了一句“我不怕死亡”, 就低头闯入冰凉彻骨的黑暗。当他求援不成离开山谷, 眼见已经沦陷的刚铎, 狼烟四起断瓦残垣时, 这位勇敢的男人一下跪倒在地, 那一瞬间, 连亡灵都为之动容。黑门之前的最后一战, 为了掩护同伴销毁魔戒, 阿拉贡带领人类联军向魔王挑战, 声东击西, 冒着人类联军全军覆没的危险, 以人类的前途为赌注, 为同伴争取希望的时间, 直到最后取得胜利。中洲大地迎来和平之后, 阿拉贡以国王的身份在白城正式登基, 人类的王者归来。

2. 罗翰国王塞奥顿

罗翰国是游牧民族的领土, 也是魔戒故事中两大主要人类国度之一。

游牧民族的骠悍英勇人尽皆知, 骠骑之王, 更是一份英武过人的豪迈。长期以来塞奥顿受到巫师萨茹曼的法术控制, 魔戒队到达罗翰, 战胜了巫师, 把国王塞奥顿解救出来。

世风日下, 国难当头, 痛失子嗣, 众叛亲离。塞奥顿国王在孤独无援的关头表现出固执的决绝, 要与敌军拼死一战。纵使再怀念昔日的荣耀也无济于事, 哪怕身边只有残将弱兵, 他塞奥顿也要凭着人类的血性与巫师的大军奋力抗衡。饱经风霜的老国王在危难时刻撑起大局。圣盔谷战役人类精灵联军从入夜抵抗到天亮, 旭日东升之时, 阿拉贡从不放弃希望的执着, 以及塞奥顿嘲笑死亡的呼喊, 在最后的希望破灭前, 在敌人发动总攻时发起反进攻, 是何等的勇气和决绝。

当刚铎白城外的帕兰诺平原远方响起雄壮的号角, 绵延不绝。罗翰大军如日出之地突现的大片黑云, 拯救白城一战, 见证了塞奥顿国王最后的辉煌。久经沙场的国王举剑向空, 罗翰大军长矛列阵齐声高喊“死亡”的场面何其壮观。他们以洪水猛兽之势冲得敌人溃不成军。可是命运不愿再给塞奥顿多一点时间。那一刻, 塞奥顿转头眼见戒灵和巨龙直奔自己而来, 恐惧和无奈的眼神里, 透着一份直面命运的决毅。

有挽歌纪念这位英勇的罗翰国王, 被后世传唱:

“抛却疑虑, 抛却黑暗, 面向旭日东升,

迎着阳光, 长剑出鞘, 一路高歌驰骋。

他重燃希望之火, 又在希望中了却一生。

超越死亡, 超越恐惧, 超越冥冥运命;

超越失败, 超越生命, 煌煌千秋永存。”

3. 刚铎摄政王德内豪

刚铎是古代人类英王建立的国度, 如今由摄政王室统治。德内豪其人优柔寡断, 加之长子博罗米尔在魔戒队征途中不幸牺牲, 终日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大敌当前, 他拒绝采取任何行动。德内豪更像是过于现实的老者, 危难面前, 明知对抗无望, 就以悲观的心态毫无作为。德内豪拥有摄政王室历代相传的高傲, 他守护着这份尊严和荣耀, 他明知不敌, 却不愿承认失败, 不愿改变, 死等着消亡。

当希望的烽火在大地传递, 人类的团结已非一个君王能阻止。

白城昏暗的宫殿里, 德内豪手持火把站上柴堆。声称中洲世界人类的末日已到, 即使不到, 他摄政王室也已断绝子嗣, 双重打击让他已无心留世, 要与法拉米尔一同离去。正要点火的一瞬, 被赶来的巫师甘道夫阻止。他不能容忍别人夺走他的儿子。最后的关头法拉米尔被救下, 而德内豪, 就这样随即被熊熊烈焰包围, 呼喊着冲向城外, 直到在白城的尽头下落, 如一片渐渐熄灭的火种, 终结摄政王高傲而悲凉的一生。

(二) 意义阐述

1. 三人代表的象征

(1) 阿拉贡和努美诺尔族

努美诺尔族以游侠的形式出现。侠士风范与绅士风度及被认为是社会正统的形象, 如今已不复存在。英雄侠士往往能引领世界的方向。他们代表了人类精英和成熟的一面。以阿拉贡为代表的努美诺尔人, 在世界上必不多见, 也必不可少。

(2) 塞奥顿和罗翰人民

游牧民族的野性, 是人类野性和自由的集中体现。游牧军队在古代战场一直是长盛不衰的军种。直到如今, 它的光辉形象依然无数次出现在尚武的电影和小说中。这里, 不得不提到在西方根深蒂固的骑士精神:忠诚、英勇、坦诚、谦恭。

“中世纪法国史学家菲利普·孔塔米内 (Philippe Contamine) 曾说过, 骑兵才是中世纪真正的战术创新, 不过骑兵的文化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样重大……骑兵战术的声望直接来源于欧洲历史上人们对于骑士阶层的信赖, 仿佛骑在马上的他们只依靠纯粹的勇气就能够把敌人吓跑。骑兵的战马都非常高大, 能够驮起骑士以及他们身上越来越复杂精美的盔甲, 它们都受过专门训练, 即使在战场上的一片喧嚣声中也能够不受任何影响地冲锋陷阵。”

(3) 德内豪和刚铎人民

刚铎人继承了古代英王的英武风范。他们身着华丽的铠甲, 显得端庄高贵。身披铠甲的战士与骑兵一道, 是古代传统战场的主流。

“战场上的武士全身上下都被包裹在光亮坚固的金属外壳里, 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所称之为的‘受束缚的男性气质’, 也就是只注重短期利益和直接优势……全副武装、夸张矫饰的男性躯体完全限制了这个躯体本身就是对战争所做的最为郑重的准备。中世纪的坚硬盔甲可以说是更为形而上的骑士身份的写照——投射出远非在内的区区躯体所能企及的堂皇气派和极具威慑力的外在轮廓。”

2. 战争与人性

“人间苦楚、战争、罪恶, 虽然有过短暂的缓解, 但也一代又一代地反复出现, 而且恶毒性愈增益强。甚至连人类进步的探索也只不过加深罪恶:希望变革就是意欲毁掉费力建立的、可以把生灵的疾苦减少至最低的传统秩序。哪个改革者不是一再引来血流成河泪如雨?以人间安宁的名义, 以经验事实的名义, 以既定神圣秩序的名义, 禁止地球转动吧!没有东西改变过, 也没有东西可以改变。木筏必须漫无目的地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漂流。”

我们虽然不能完全赞成以上这段话, 因为历史上尽管战争不断, 人类世界还是在向前推进的, 尽管进步微乎其微, 无法否认的是如今的世界更加人性化, 更趋向于同情弱者。以战争为代价引来人们思想的进步以及社会制度的更迭。对战争的作用人们各执一词: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和尊崇强者的尼采式观念, 都有存在的合理一面。战争是物质利益的冲突, 更是意识领域的冲突。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以何种起因引发的战争, 其结果在平民看来确实如同以上这段话一样:对一代又一代生命的无情摧残。

魔戒究竟为宣扬战争或是反对战争?笔者看来, 托尔金先生从未说过宣扬战争的言辞, 连在原著里, 战斗部分通常是侧面描写, 或以一段诗歌表示, 并无渲染之意浮现。同名电影为了迎合时代需要, 自然会突出中洲的几场主战场面, 也是无可非议。然而, 这在无形中给许多没看过原著的观众带来误导。一般的观众, 若非魔戒迷, 总会受累于原著小说三部曲的漫长, 有多少人会耐心从头读起, 只是倾向于通过短暂的电影直接了解, 并会在潜意识里把电影里的表达都认为是托尔金的原意。托尔金先生似乎不喜欢让《魔戒》被认为是影射二战, 曾多次表达此意。我们只需在意的是, 托尔金先生的本意绝非宣扬战争。《魔戒》更不是什么好战之作。他描述了这场中洲的魔戒战争, 让人们看到战争中的世间百态, 以此让人们了解应该真正追求和赞扬的东西:真爱、和平和对欲望的自制。

3. 人性思考

(1) 善与恶

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论, 各有千秋。笔者以为, 人性的基础是动物性, 然后依靠后天社会的影响, 才有善恶。所谓生来就知善或恶, 还不如说人类生来就懂得生存本能, 在后天生存的过程中依据环境不同而有了自己的善恶标准, 才有可能提升为高尚的人性。在中洲世界, 表面上看就是正与邪的斗争, 实际上各种族还是为了自己利益而决定联盟或反抗, 在此基础上有各自的标准。但是, 不等于“你我都为了各自的正义而战”这种观点会被认同。这样, 就牵扯到下一个问题:人们为之拿生命冒险的珍爱和正义能扩大到何种范畴。

“根据亚里士多德主义原则, 在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中生活是一种极大的善。这一结论依赖于正义原则的意义以及正义原则在每个人的计划中的优先地位, 也依赖于我们本性的心理学特征……在周围的人们都取得某种成功的情况下, 一个人享受着共同活动的更大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而为了充分享受这种生活, 我们必须把正义原则作为生活的调节性观念,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肯定我们的正义感。最后, 还有那条和康德式解释相联系的根据:公正的行为是我们作为自由平等的理性存在物乐于去做的行为。”

(2) 生与死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严谨地思考过生与死的问题。

“人们会看到, 所有生命, 所有人, 甚至所有动物, 都有着同我一样的生命观念。每一个生物同我一样, 都只能是感觉到自己的生命, 自己的幸福, 都只是认为自己的生命是重要的、真实的, 而所有别的生物的生命都只是自己幸福的条件和手段。人们会看到, 每一种活着的生物, 几乎都和自己一样, 大概都在准备着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幸福而剥夺别的生物的大幸福, 甚至生命……”

“你想让所有人为你而生活, 爱你胜过爱他自己吗?那么只有在一种情形下你的希望才能满足。这个情形就是让所有生命都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生活, 让他们都觉得爱别人胜过爱自己。只有在你和所有的生命都在被所有人所爱的时候, 你才能由此获得你所希望的幸福……那么, 你作为一个活着的生命就应当爱别的生命胜过爱自己。”

(三) 人类在中洲各种族中的独特性

我们注意到, 为何托尔金先生选择了霍比特为第一视角, 由这些住在洞窑的小矮人为主角, 从侧面展示人类的作为。既然人类的时代即将到来, 为何不选择人类中的精英去作为魔戒携带者, 而要专门设计出霍比特这个特殊的种族呢?是否是托尔金对人类的失望, 还是图一种新鲜?作者把战斗与情感这些重头戏留给了人类, 把唯美与近乎神话的形象赐予了精灵族。在托尔金笔下人类一点都没有被美化, 人还是和现实世界一样, 优点不多, 缺点不少。但是可以确定, 托尔金肯定了人类的积极一面。魔戒故事中, 精灵族和霍比特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归根结底, 第二纪挫败索隆和留下魔戒祸害的是人类伊西尔铎, 第三纪领导和平种族对抗索隆的是人类阿拉贡。人类才是世界发展的主导。纵使说英勇好战、感情丰富对人类而言本就是双刃剑, 人类就是活在这无法破解的诅咒和怪圈也好, 他们还是会生生不息, 优秀的精神仍然会代代相传, 为后世明理的人们所传承。托尔金笔下的人类就是活生生的现实人类, 很真实, 引人共鸣。

人类的这种存活状态和由此产生的精神, 笔者自然而然联想到一个贴切的代表:古代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他受到的严厉惩罚, 是终生都要不停地推一块巨石上山, 这块巨石永远都会在到达山顶之前落下。

法国的阿尔贝·加缪曾认真研究过西西弗的神话。

“我们已经明白: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 还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他藐视神明, 仇恨死亡, 对生活充满激情, 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

“但是, 世界只有一个。幸福与荒谬是同一大地的两个产儿。若说幸福一定是从荒谬的发现中产生的, 那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荒谬的感情还很可能产生于幸福。西西弗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同样, 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 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在这突然重又沉默的世界中, 大地升起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无意识地、秘密的召唤, 一切面貌提出的要求, 这些都是胜利比不可少的对立面和应付的代价。不存在无阴影的太阳, 而且必须认识黑夜。我把西西弗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 而西西弗告诉我们, 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是已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 西西弗是幸福的。”

(四) 托尔金留给人类的希望和警示

然而, 笔者认为, 托尔金的希望不止于此。人类丰富的情感、对环境适应的能力, 为生存而抗争的精神代代相传。不要说人类就是如此, 无法改变。当初祖先人猿若不肯作出改变, 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人类如今物质文明大有进步, 精神和思想没有很好地跟上。

如何改变?其实托尔金给了人类暗示:学学霍比特和精灵族。霍比特住在山间、河边和洞窑, 与自然和平相处, 不喜工业, 更不喜机器;精灵族爱好和平, 不喜争斗, 与自然为伴, 与所有生灵和谐相处。许多人认为原始的东西其实不然。我们人类自以为先进, 却给地球带来灾难性后果。人类现在正在追求的许多东西, 已经超出了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分量。

全球贫富差距的悬殊, 气候与环境危机, 政治经济格局导致的动荡等等困扰着所有人类。在这个关头, 我们的家园地球就像中洲迎来一场魔戒危机一样, 这个时刻是需要人类成熟起来, 否则就在不久将来一起毁灭。不能说人类阳寿可数, 就有理由去幼稚。一切取决于社会的风气, 而这些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自制与修炼。

如今的世界仍然是物质社会主导, 精神社会匮乏。进入21世纪, 自由主义过度会导致人的集体庸懒, 不分黑白是非, 导致人心前所未有的空虚。如果说《魔戒》讲述的是我们人类祖先的故事, 那么在今天, 面对众多全球问题, 我们该如何取舍?如何选择?只为自己利益患得患失, 就会被分别击破。我们能否像中洲的人类一样团结一致, 共渡难关?相信将来有一天, 人类在思想和精神方面能够真正达到高度文明的阶段。

摘要:英国作家托尔金先生的名著《魔戒》因其浩大的世界和纷繁的种族, 研究题材丰富, 现关于《魔戒》的学术研究文章不断增加, 从哲学、神学、奇幻文学至哥特因素等不同角度探究中洲世界。文章从人类角度出发, 结合《魔戒》原著和电影剧本, 研究同为人类的托尔金, 在他笔下的中洲众多种族中是如何刻画自己的同胞, 以及托尔金以此揭示的道理, 有一定的学术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魔戒,人类,人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托尔金.魔戒:第三部王者无敌[M].汤定九,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

[2]里奥·布劳迪.从骑士精神到恐怖主义[M].杨述伊, 韩小华, 马丹,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7.8.

上一篇:提问方式、方法与技巧下一篇: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