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方式、方法与技巧(精选8篇)
提问方式、方法与技巧 篇1
摘要: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准备, 采访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新闻报道质量的好坏, 而记者的提问方法与技巧则与采访能否成功关系密切。鉴于新闻采访对一篇新闻报道的重要性, 本文在采访原则基础上从诸多方面扼要分析了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希望能为广大电视新闻记者提供宝贵的借鉴意见。
关键词:电视记者,新闻采访,提问,问题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离不开成功的新闻采访, 更离不开电视记者出色的提问方法与技巧。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 在整个新闻报道编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从某一方面来讲, 新闻采访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一种沟通形式, 因而,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采访者的提问方法和技巧至关重要, 没有出色的采访方式和技巧则不会有优秀的新闻报道。因此, 分析与探讨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对提高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原则
一位电视新闻记者除了要具有基本的专业素质外, 在采访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目标、做好准备, 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并与被采访者主动沟通, 进而获取想要的新闻线索。实际上,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提问是运用谈话方式研究采访对象的一种方法, 过程中需要记者熟练应用各种采访方法和技巧, 并不是随意进行的。为此, 新闻采访规程中电视记者应遵守一定采访原则。
1.1 计划原则
采访前, 电视记者要明确报道思想、确定采访目标, 按照事前规划循序渐进进行采访。简单地说, 就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清楚“想要什么、怎么获取”, 在此基础上才能好好地准备采访问题。
1.2 研究原则
会见采访对象前, 必须搜集与采访对象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结合资料对其进行研究, 以便掌握其性格、处事原则等各方面的信息。
1.3 倾听原则
俗话说, “沉默是金”, 往往不多话的电视记者能做出好的采访、好的新闻报道。为此, 记者在采访中滔滔不绝并不见的是一种有效的采访技巧, 应认真倾听采访对象的声音。
1.4 同情原则
同情, 并不是要求记者喜欢采访对象, 而是要求记者应深入了解采访对象, 在此基础上认真考量自己所提出问题可能为采访对象带来的影响, 以此来确定采访问题。
2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方法
2.1 封闭式问题
所谓封闭式问题是指能够用“对”或“不对”来回答的, 也指比较敏感问题的相关事实或意见, 可以简而答之的问题。比如, “你目睹了事实过程吗?”—“是”。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直截了当地知道想知道的答案, 简单明了, 主题明确。
2.2 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的提出, 需要记者用更多的话来获取答案。比如, “你收到入取通知书什么感觉?”、“什么时候开始想要西部支教的?”、“西部支教对于你的意义在哪?”。开放式问题在记者不断丰富下往往能够的到更多信息, 是采访过程中经常才用的一种提问方式。
2.3 引导式问题
当采访对象对于某件事实不愿直接说明的时候, 记者便可以采用引导式提问方法。比如, 一位电视新闻节目记者正在采访事件关系人, 不知处于何种原因采访对象不愿与记者多谈, 但是记者发现其似乎有话要说可又不说, 这种形势下记者可以进行引导提问。“你知道谁做的吗?”“他和这件事有没有关系”—“没有”, “你怎么知道”—“就是了解一点”, “能告诉我吗?”, 通过一系列问题渐渐从采访对象口中得到想要的答案。
3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
3.1 对话型采访中要“善”提问
一般情况下, 对话型采访经常要在采访对象积极配合的语境下进行。为了营造一种其乐融融的采访氛围、提高采访对象的积极性, 采访过程中电视记者要善于提问, 始终使采访保持在良好的交流环境下, 只有这样才能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更多的、更好的新闻线索。在这种采访类型中, 电视记者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采访技巧。
第一, 开门见山, 直接入题。在合适采访语境下, 电视记者可以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 让采访对象立即明白采访的目的、自己要回答的问题及怎么回到提出的问题;第二, 漫谈引导, 营造和谐的采访语境。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技巧主要在于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氛围, 利于采访者对采访对象之间达成良好的沟通。想要有效实施这一采访技巧, 通常应从采访对象最熟悉、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第三, 抓住线索, 寻根究底。采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事前预想不到的新闻线索, 这种情况下, 一个有经验的记者应该善于抓住这些线索, 寻根到底, 进一步挖掘更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3.2 诱导型采访中要“巧”提问
诱导型新闻采访中, 由于采访对方不愿直接将事实或线索告知记者, 记者必须能够熟练应用采访的各种方法和技巧, 才能将此类型新闻采访中做到巧设提问, 循序渐进地得到想要的新闻线索。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巧设问题和提问方式。
第一, 侧面入手, 迂回提问。鉴于正面提出屡屡碰壁, 采访对象不愿回答问题。为此, 记者可以抓准机会从侧面入手, 迂回采访后再回到正题上, 也许会得到想要的;第二, 巧设机关、借代反问。在采访中记者可以巧妙地借用他人言论提出一个敏感话题, 甚至可以是采访对象不喜欢的问题, 激起采访者一种反驳的欲望并将其付诸行动, 从而得到想要知道的, 所以说这是一种激将法。
3.3 论辩型采访中要“严”提问
论辩型采访中往往氛围比较严肃, 为了达到采访目的, 电视新闻记者必须严厉地进行提问, 并确保提出问题为严密性, 使采访对象发现不了漏洞, 进而跟者记者思路进行访问。为了做到这一点, 不仅要求记者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质, 更有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素质, 采访中应采取以下几种技巧。
第一, 单刀直入, 先发制人。直接进入主题, 掌握引导权, 进而掌握采访节奏;第二, 旁敲侧击, 声东击西。之所以采用这样一种采访技巧, 原因在于采访对象企图掩盖事实真相, 为了知道真实的事实需要采用这种采访技巧。比如, “出事的人和你有什么关系?”—“领导和下属”, “你为什么凌晨2点出现在他家?简单上下级关系不会出现这中情况”;第三, 明知故问, 后发制人。这种采访技巧通常在记者知道答案情况下采用的, 比如, “你认为杀人的人是疯子吗?”—“不知道”, “你现在就是一个疯子”。
4 结束语
新闻采访作为一项较为复杂而系统的工作, 采访活动并不是随意进行的, 在前期阶段应做好搜集、策划等重要工作, 否则难以保证问题提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采访过程中应注意的是, 不同类型的新闻采访应采用不同形式的问题, 才能使采访顺利进行, 达到采访目的。另外, 部分记者比较轻视采访结束后的工作, 其实这种习惯并不好。采访结束后, 应与被采访人认真核对采访内容, 保证材料准确无误。
参考文献
[1]王志新.浅谈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J].新闻传播, 2010 (12) .
[2]高文平.采访提问要讲求艺术[J].记者摇篮, 2010 (3) .
[3]黄晓丽, 孙艳艳.试论采访提问[J].新闻传播, 2011 (5) .
[4]姜玲玲.浅谈新闻采访工作的几项基本功[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10) .
[5]马丽莉.谈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如何提高提问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9) .
提问方式、方法与技巧 篇2
(1)封闭式: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一般封闭式提问表示 招聘人员对应聘者答复的关注,或者想让应聘者结束某一话题的谈 论。
(2)开放式:开放式提问可以让应聘者自由发表意见或看法,以 获取信息。一般在而试刚开始的时候运用,可以缓解紧张气氛,让应 聘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采用开放式的问话方式,可以让应聘者畅所欲言,从中获得很多所需的信息。
例如:“你的团队工作方而表 现怎样?你的沟通技巧怎么样?”……这些都是开放式问题。应聘者不可能用一两句话就简单回答了,而是需要总结、引申、举例…… 通过这一系列的回答,从中可以获得足够的信息。例如:想了解应聘 者的团队精神和沟通技巧如何时,绝不能直接问:“你认为自己的团 队精神好吗?你的领导能力好不好?”这是一种封闭式的问题,只能 回答是或不是。应该尽量让应聘者用事实来说话,以提高回答的可 信度。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式、行为式的问题,如:“告诉我最具 有挑战性的客户是什么样子?”你最敬佩的人是谁,为什么?”用来收 集关于应聘者核心胜任能力(岗位胜任特征、素质模型)的信息。
(3)引导式:问话的目的在于引导应聘者回答你所希望的答案。 而“你对目前的市场形势看法如何?不是很好吧?”这种问法一般来 说最好避免,因为引导往往会变成误导。
(4)假设式:例如“如果你处于这种状况,你会怎样安排呢?”若 是用法得当,可以让你了解应聘者的想法和能力。
(5)重复式:对应聘者回答的重复可以让应聘者知道对方己经 接受到他的信息,从而达到检验获得信息准确性的目的。
(6)确认式:确认式提问可以鼓励应聘者继续与而试人员交流, 例如“我明白你的意思!我接受这个原因!”
(7)举例式:又称行为描述式,所提的问题并不集中在一个点 上,而是一个连贯的工作行为。如“你以前在工作上遇到的最大困 难是什么?你是怎样分析,又是怎样解决的?”这种问法可以鉴别应 聘者所谈问题的真实性,了解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面试的核心技巧。
阅读延伸:面试官常会犯的两个错误
经过一场面对面的面试后,面试官将会获得有关应聘者岗位胜任力等各方面的信息。此时,面试官最后一步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是将各种信息进行整合,对应聘者职位胜任力进行最终的判断。 在面试结果的评判中,面试官常会犯两类错误:
①根据第一印象过早 地作出判断;
②根据事后印象作出模糊的判断。前一种做法对于资深的面试官来说可能会有效,但那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对于一般的面试官来说只会增加犯错误的概率;而后一种做法是面试官在而试中 没有进行客观记录的结果所导致的。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方法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对于教师而言是关键性的教学手段,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高中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力。同时,提问可以有效地加强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数学课堂生动有趣。
一、分析当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的重要意义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进一步提升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更高效地达到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在该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应用相关的技巧,确保教师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数学问题探究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中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从多方面不断地提升高中生自身的素质能力,锻炼自身的思维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当前数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只有巧妙地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才能不断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意识,有利其轻松解决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从当前的实际出发,既有利于学生不断理解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还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
二、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一)教师对提问环节备课不足。分析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提问方式单一,没有创新意识。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只是随意地提出相关的问题,而没有经过相关的备课环节,这就导致无法保证提问问题的质量,因此学生也无法经过有效的思考而做出决定,不利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培养以及对知识的思考分析,以至于课堂气氛从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但是学生却没有真正的收获。
(二)教师主导性太强。当前的数学课堂中,基本采用的是教师讲解例题,之后学生进行练习的简单模式。教师自己的思维控制着课堂活动的开展,因此就会采用机械式的提问方法,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由于课堂时间较短,容易造成学生思考时间短,回答时出现紧张心理等问题。
三、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
(一)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效率是高中教师应该思考的关键问题之一。只有提高课堂效率,才可以从根本上保障高中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引导者,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一部分是由教师忽略了数学课堂中应该遵循的原则所导致的。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明确相关的教学要求,采取有效的提问方式促进当前数学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二)以学生为本进行针对性的提问。数学教师在授课前,应该明确相关的教学任务、教学要求以及设置恰当的教学环节,对数学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学生为本,设置符合高中生学习思维的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他们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高中几何时,有的学生对于物体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可以从视觉角度出发,让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教学楼的立体效果。通过对实际生活中具体事物的理解,不断地加深学生对数学几何中相关概念的理解。
(三)确保提出的问题具有人性化特点。采用人性化问题的主要作用是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仔细倾听学生的答案,同时进行必要性的指导,以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问题分析思路,进而培养其良好的思考习惯,这些都对以后的学习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在进行代数计算时,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培养学生的信心,通过耐心、仔细的计算之后得出答案,并以此促进学生取得进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课堂的提问技巧跟方法,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这也有利于促进当前高中教学有效性的发展。在该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与之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霞.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陈蕊.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刘琴.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陈艳颜.试论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和运用技巧[J].数学教学通讯,2010:36-38.
合理掌握新闻采访技巧及提问方法 篇4
1 电视记者在新闻采访工作中的相关提问方法与技巧
新闻采访是一个国家进行民主建设过的重要环节, 通过记者的笔来传达相关人物所需要表达的信息。新闻记者需要在坚守相关新闻采访的基础原则, 以平时学习到的知识或积累的方法和技巧作为提问的辅助手段, 使自身在整个实践采访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优势和作用。
1.1 正面提问法——针对封闭性问题
正面直接的提问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提问方式, 是一种新闻记者与被采访人之间的正面直接交锋, 新闻记者通过简单明了的问题, 对于想要获取的信息资讯进行直接的询问。这里并没有所谓的铺垫的过程, 因此是能够最快速地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 对于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往往采取此类方式, 可以避免委婉曲折的情况, 让被采访人通过简单的“是”“否”来回答, 还原问题的本来面貌, 以最短的时间直达新闻的主体, 获取最有效的信息资讯。
在面对重大意外事故时, 观众需要第一时间知晓的现场情况和救援状况, 新闻记者也要在整个过程中积极奔走, 为观众传达最新的信息。但由于形势危急, 需要简单明了的语句来表达迅捷的信息。例如, “救援队伍是否已经到达意外现场?”“现场是否已经得到了控制?”这样面对这些封闭性的问题, 就要采取封闭式的提问, 提高采访效率。
1.2 迂回提问法——对待开放性问题
一些社会性问题往往需要进行深度挖掘, 采取较长时间的研究和采访来深入的获取信息。新闻记者想要针对此类问题进行报道研究, 就应采取迂回式的提问方法, 通过侧面聊天等方式慢慢切入问题的核心, 利用一些提问技巧, 让受访者的波动的心绪逐渐平稳下来, 循序渐进的引导其能够敞开心扉。
例如:在面对路边摊问题时, 城管和小贩往往会发生很大的冲突。新闻记者在深入探究了解的过程中, 就要基于采访的背景, 对于不同的商贩进行实地调查, 了解不同的商贩的背景。对于一些的确是违规恶意销售的小贩, 则要采取取证式的暗访, 诸如“你卖的产品都有合格证吗?”“你有营业执照吗?”而对于一些真的穷苦的人, 则要采取中立式或者同情式的提问, 例如“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行业?”“不办理相关执照是有什么困难或者苦衷吗?”等,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群众了解到那些违法违规人的所作所为, 提醒相关部门对其进行处罚和解决, 另一方面还能深层次地了解底层民众的真实情况, 让社会可以给予其更多的关怀。
1.3 逼迫式的提问——连续性问题
对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民生问题, 有的相关部门往往闪烁其词, 掩盖真相, 这让群众十分不满。新闻记者在这里充当了急先锋的作用, 需要采取强行的逼迫式的提问, 利用连环问题对被采访人进行施压, 来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
例如, 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中, 太多黑心厂家和小作坊受到了曝光, 新闻记者会利用逼迫式的提问质问食品监管部门, 如“此类事件为何频频发生?”“这些问题食品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怎样的伤害?”等问题入手, 通过连续式的逼问, 让受访人感受到压力, 通过心理战术来让其吐露真相。
2 结语
对于一个新闻记者而言, 提问是最为直接的获得新闻资源的一种方式, 根据不同的环境语境采取不同的提问方法和技巧是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所需要具备的素质。新闻记者要先明确自身的采访目的, 熟悉整个采访环境间的差异, 要有机地将正侧面提问与侧面提问进行结合, 通过婉转或逼迫式的提问方法, 展开连续性的提问, 将整个新闻采访的过程进行艺术化处理, 在不被采访人抵触的情况下, 对新闻进行深度挖掘, 将采访过程进行一个高效化处理, 达到新闻信息传递的目的。
摘要: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电视记者作为核心角色之一, 需要与被采访人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 从而获取最直观, 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采访过程中, 提问方法和技巧直接关系到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和质量, 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 新闻记者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学习, 以期提高自身的新闻采访的技巧和提问方法。本文以新闻采访作为着手点, 深入解析其中的技巧和知识, 为提高新闻采访质量添砖加瓦。
关键词:新闻,采访技巧,提问方法,记者
参考文献
[1]杨锐.如何掌握好新闻采访的技巧及提问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4) .
[2]杨锐.浅谈新闻采访的技巧及提问方法[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2) .
提问方式、方法与技巧 篇5
一、高中化学课堂存在的弊端
新课程要求过高,一时之间难以适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能力通过信息加工获取知识,这就给知识面不够宽的学生增加了实施新课程的难度,内容在变化,课时却不变,时间得不到保证,由于经验的欠缺,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家庭条件参差不齐,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偏远闭塞的农村,接触课本知识单一,长时间封闭教学,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物质了解甚微。
近年来许多研究资料表示中小学教师平均每节课提问有效率仅为56%,其中化学教师问题不全面,也没什么效果,学生要么不配合要么答非所问或者造成课堂冷场,干脆不回答,造成由从前的“满堂灌”到“满堂问”,学生知识水平有限,教师提问频率过高,提问的问题答不上来,难以有效地进行交流,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为了达到互动的效果,有的老师盲目提问,例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这种提问方式根本不能夠增加师生交流,也体现不出学生是主体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偶尔得到学生的认真回答,教师却很少予以评价,这样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学生自身对问题的思考对错也无法判断,两个极端造成大部分同学不能体验改革教学的效果。
二、利用好问题艺术,打造有效的化学课堂
1.提问增加独立思考能力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的基本控制手段,也有西方学者表示提问得好就等于教得好,充分说明了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提问给予课堂上的教师与学生交流机会,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思考可以更好地接触理解学习内容。带着问题走进教师,带着思考走出教室,从而增加课堂成效,更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体现。
2.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要求我们以人的发展为本,把对学生发展的突出,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培养作为重点,教师在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同时更应该是组织与合作者,教师是确立学生主体的地位,发扬民主,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增强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则是化学教学重要的目标和宗旨,课堂教学除了学习背景与需要、任务和需要分析以外还要集体备课,相互讨论与研究,独创属于自己特色又让学生受益的特色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探索问题的空间很重要,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习需要的多样化,教师提问的问题尽量短而精悍,让学生一听就知道问题的意思从而快速进行思考,如果教师设置的问题不够明确且冗长就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并根据问题细心引导解答,鼓励同学们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利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对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三、生活与教学相得益彰
成功的教学方式绝不是强制,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对教学有着理想的效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能够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采用何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值得在教学的设计中考虑。
化学的学习中,学生水平不同,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同学就很容易缺乏参与意识,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化学的乐趣可以设置悬念、培养情趣、引导探究等方式,例如熟悉的实际问题有空气污染、垃圾分类治理等,将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地球的环境作为话题,进行延伸扩展再抛给学生思考,这样不仅增加公民作为主人翁的意识更增加大家对学习化学的兴趣,岂不是一举两得?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给学生时间思考其原因,设计与生活有关系的情景,进行实践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将被动变为主动,掌握课堂主体地位。
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方法和技巧 篇6
一、提问的基本要求
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 学非问不明。”在数学课堂上问什么, 如何问?这里又颇有一些学问。
1. 问什么。
大致有四问四忌: (1) 问有关知识, 忌离题太远。 (2) 关键处发问点拨, 忌不痛不痒。 (3) 难点处反复设疑, 深入浅出, 忌避重就轻。 (4) 巩固性提出问题, 归类记忆, 忌肤浅零杂。
2. 问谁。
大致有三问三忌: (1) 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问优生, 其他人复述, 各有所得, 忌“枪枪卡壳。” (2) 基础题, 综合题, 最好依次问, 忌“留死角”。 (3) 少数人举手时, 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 忌“以情绪定人。”
3. 问法。
(1) 提出问题, 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 (2) 问题的提出要简明、准确、循序渐进。 (3) 问题要有启发性。 (4) 教师要善于引导, 鼓励学生思考。 (5) 提问要因课堂内容而异, 灵活运用。
二、提问的方式方法
1. 开门见山的问。
所谓开门见山的问, 是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积极地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在许多教学环节如引入新课、复习巩固及讲解分析之中, 常用这种问法。如“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哪些”“完全平方公式是什么”等等。
2. 创设情境的问。
创设情景的问是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整堂课的眼睛。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悬念法就是用疑团、困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式。选用悬念式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容易捕抓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 急于求知的心理, 为整堂课的主动学习埋下伏笔。例如, 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前, 教师把厚度为0.01毫米的薄纸演示对折, 然后问:“请同学们估计, 若对折32次后, 将有多厚?”学生有的说:“电线杆那么高”, “五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指出:“比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都高”, 学生惊讶。“如果利用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有理数的乘方, 你会很快算出结果的”。这时学生流露所出迫切的求知欲望, 使问题产生了一种余味无穷的吸引, 学生愿学, 自然的引入本堂课的学习。
3. 穷追不舍的问。
穷追不舍的问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 是整堂课的核心部分。此时采用递进式提问,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 环环相扣, 步步推进, 这样不但能挖掘知识信息间的落差, 而且能展示教师思维的全过程, 例如九年级数学上册《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节中, 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1)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设想一下, 车轮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 结果会怎样呢? (2) 想一想, 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3) 如果是方形的话, 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特点? (4) 根据上面的问题, 想一想, 要使车轮能平稳地滚动, 车轮的轴心和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之间的距离, 应当满足什么关系?这些设问不仅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暗示, 而且也给学生流露出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样处理, 重新把问题抛给学生, 促使他们多重考虑问题, 增加思维的深广度。
4. 层次分明的问。
层次分明的问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把知识方法系统条理化。教师可以把所要复习的内容设计成一连串的问题, 让学生去讨论。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的复习中,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本章中你学过的三角函数有哪些? (2) 这些三角函数的值随着角度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3) 请探索一下, 这些三角函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是如何探索的? (4)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求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 (5) 举例说明三角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6) 如何测量一座楼的高度?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这样层次分明地提问, 归纳出本章的知识点,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 性质以及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摘要: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 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 调整、重组、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其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 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 也能使它过早地关闭。
提问方式、方法与技巧 篇7
关键词:新闻采访,记者,提问,技巧
一、新闻采访和新闻采访技巧
(1) 新闻采访。指的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是了解新闻事实的重要手段。而新闻采访技巧就是采访过程中对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的综合运用。新闻采访, 是体现一名新闻工作者职业特点的新闻实践活动, 同时它也是最能体现记者基本功的新闻活动
(2) 采访技巧。指的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积极运动各种不同的访问方法, 是记者打开受访者心灵大门、实现双方良好沟通的桥梁, 新闻采访同时也是最考验新闻记者专业功力和采访技巧的一项新闻务实活动, 多少新闻记者都是通过无数次采访的事件经验磨练出来的, 而如何运用好新闻采访技巧一定是新闻记者在采访实践中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它是记者获得真实材料、了解事实真相的一把金钥匙。段存章说, 采访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 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写出好的文章。
二、记者提问常出现的一些问题
(1) 提问采用“老三问”套话。许多记者提问都没有自己的风格, 只会提问“你有什么感想”、“你会怎么做”等一些没有创新的问题, 这样的采访很难勾起被采访人的谈话兴趣, 深入了解新闻事实, 也得不到读者的注意。
(2) 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 提问不能简明扼要。有些记者问话让采访对象不得要领, 一些记者轻问重写, 提问辞不达意, 他们往往笔头功夫过硬, 嘴上功夫不行, 在认识上还有偏见:认为注重口才是讲花架子, 不务实。笔者经常能看到一些记者提问, 说了好多话绕不到主题上, 说来说去, 不仅把被采访者说糊涂了, 连记者自己也不明白说了什么。
(3) 记者学识有限, 准备不充分。在采访自己不了解的领域时, 一定要先做足功课, 采访涉及的一些专业知识, 不仅要自己知道, 还要让受众知道。某记者有一次去采访一位医生, 但医生的回答中涉及很多医学专用名词, 记者却一直提问医生这些名词的意思, 采访最终变成了一堂学习课, 最后医生不耐烦了, 给了记者一本医书, 让他好好了解清楚了再来采访。
(4) 记者只顾挖掘新闻而忽略了被采访者的隐私。能更深层次地了解被采访者, 挖出读者想知道的事迹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采访目的。但在此过程中, 记者往往容易失去自我控制力, 抓住一个点直截了当地提问被采访者, 容易触及被采访者的底线, 使被采访者紧张、不悦, 气氛尴尬, 最后不欢而散。不仅这次没采访到想要的新闻事实, 以后也很难再采访到被采访者了。
三、新闻采访的技巧
当然, 新闻采访并无定法, 不同的记者喜欢采用不同的访问形式和技巧, 因此采访时也要因人因事而异, 手法要不断变换, 不拘一格。总的来说, 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或艺术:
(1) 采访前要做足准备工作。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无论采访对象是人是事, 都必须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采访前一定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才能围绕采访对象提出相关的问题, 更多更深的地挖掘出采访对象的资料, 做到有话可说。首先是查找相关资料, 通过网上搜索等途径, 找到有关采访对象的所有资料, 并判断哪些资料有价值。接着要拟订好采访提纲, 根据已掌握的材料, 结合自己需要得到的内容, 制作采访提纲, 这样才能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如果准备不充分, 则会直接影响采访效果, 有时甚至会造成尴尬的局面。笔者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采访著名的军事专家张召忠教授, 因为是临时通知专访, 结果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 采访时半天提不出一个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 现场气氛非常尴尬。此后, 笔者引以为戒, 无论多匆忙, 采访前一定要充分准备, 心中有数。
(2) 深入采访是记者抓到“活鱼”的重要途径。新华社资深记者王景和认为, “最优秀的报道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记者要深入基层, 多与群众接触, 多跑、多看、多听、多想, 尽一切努力了解群众的要求和兴趣, 捕捉有特色的新闻。记者要在调查研究中广泛勘探, 重点开采, 顺藤摸瓜, 刨根问底。“只要脚上功夫深, 不怕笔下没有好新闻。”同时, 在采访过程中, 记者还要理性的分析了解到的信息, 不要命盲目听信采访对象的话, 要有自己的判断。毛泽东同志说:“记者到下面去, 不能人家说什么, 你就反映什么, 要有冷静的头脑, 要作比较。”记者对了解到的所有新闻事件和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再进行报道。
(3) 记者在采访时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 提问的技巧是对话能否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 还可融洽双方感情, 创造一种良好的采访氛围。相反, 如果记者东拉西扯, 不着边际, 不仅令被采访者无所适从, 甚至可能产生反感。因此, 采访提问是对新闻记者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知识储备、社交能力的综合体现。记者在提问时, 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环境采取灵活多变的采访技巧。就采访对象而言, 有的人比较健谈, 而且思路清晰, 只要记者提出问题, 对方就会进行相应的回答。这种采访比较简单, 记者只需把准备好的问题告诉对象即可。相反, 有的采访对象则比较拘谨, 不善言谈, 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只做简单的回答, 或干脆不吭声。这时就需要记者首先要同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 让对方彻底放松, 并逐渐进入记者所营造的采访环境中, 然后记者再逐一抛出问题。
(4) 根据采访环境和氛围采用不同的采访方式。新闻事情林林总总, 记者总会面对不同的采访环境和氛围。一般情况下, 记者进行正常的采访即可。但在采访环境比较特殊的时候, 记者一定要把握提问的时机, 向谁提问, 什么时候提问, 提什么问题, 用什么语气来表达出来, 都会影响采访内容。例如, 有一次笔者采访在沁源“11·14”特大车祸事故中勇救学生而自己却不幸遇难的英雄老师姜华, 当时姜老师已去世, 只有通过采访他的家人、学生、同事等周围人才能更多地了解他的事迹。当时笔者两次去他家中, 一次是正为姜老师开追悼会, 他的母亲哭得晕过去, 妻子也处于极度的悲痛中, 这种情况下她们根本无法接受采访, 笔者于是先去学校采访他的学生同事。次日一早, 记者再次赶到姜老师家中, 当时他家人正在默默地吃早饭, 这种情况下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家人会很反感, 所以笔者就陪他们静静地坐着, 再慢慢说些安慰的话, 将自己融入他们的气氛中, 他们也慢慢打开心扉, 和笔者谈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最终, 笔者采写的关于姜华老师的通讯《瞬间, 大爱永恒》获得2005年度山西新闻奖一等奖。
(5) 要善于观察和倾听。观察, 就是记者用自己的眼睛采访。采访过程中记者不仅要善于观察采访现场, 通过一些细节获取信息, 丰富写作内容;同时还要善于观察被采访者的情绪和状态, 及时调整话题内容, 学会捕捉细节, 采访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倾听, 也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方法。善于倾听的记者, 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被采访者的信任感, 让对方打开话匣子, 并在对方的叙述中找到新闻的亮点。不对现象进行细致观察, 就不能对现象进行有效区分;不对新闻事件刨根问底, 就不能成为专业的记者;不追求细枝末节的严谨, 就不能创作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无论是观察人, 还是观察事态, 一般的秩序是:先动后静, 先大后小, 先近后远, 先上后下。当对方显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 记者可适时地说几句安慰、鼓励的话;当对方由于愤怒、悲痛等原因不能控制自己感情时, 可用温和话句疏导对方焦虑的情绪;当对方叙述不清又急切想让你理解他的意思时, 可帮助他梳理思路, 使谈话顺畅。注重细节, 并及时记录。
另外, 在采访不到第一主角时, 还可以采访周边的人, 如家属、同事、朋友、邻居等熟悉他的人。通过多个渠道、多个方面进一步了解新闻对象, 只有掌握大量的事例材料, 才能在随后的写作过程中有所分析、选择, 让新闻作品更真实、丰满。
四、提问是新闻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
记者的提问, 决定其能否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能否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 以及能否架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桥梁, 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记者提问要看对象提问, 对不同的人和事, 及不同的环境, 应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在采访过程中, 一般有几种常用的提问方式:
(1) 正问法。正问法, 也有人称之为开门见山法, 即直接向采访对象正面提出问题, 让采访对象一听就知道记者想要了解什么, 可直接作答。因采访对象一般是自愿接受记者采访的, 对记者的提问一般会正面作答, 因而这种正问法在采访中最常用。例如, 一些政策出台, 记者请有关人员对读者的疑问做出解释, 一般会直截了当的提出问题, 不必拐弯抹角;一起事故发生之后, 记者向知情者了解事故的发生过程和原因, 也正面提问, 以尽快全面地了解事故;某个单位的一项创新、某个专家的一种新主张, 都可以通过开门见山的正问法确保访问顺利进行。正面提问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采访效率。
(2) 反问法。即逆向提出问题, 也可以称之为激将法。它是指记者提问时, 采访对象不肯回答或岔开话题, 记者从反面提出问题, 迫使对方思考并回答问题。这种反问法经常被用于揭露性的批评报道中。当然, 这种反问法并不一定在批评报道时才会采用。既是纯粹是为了让被采访对象开口而采用的激将法, 又是抓住对方谈话中的某个漏洞从而迫使对方回答的方法。然而要注意的是, 反问法一般比较尖锐、奇特, 甚至刁钻古怪。因此, 记者要注意自己的立场, 要善于控制全场气氛。
(3) 侧问法。侧问法又叫迂回法, 它是指记者不便从正面直接提出问题, 而从侧面入手, 绕个圈子, 然后再回到记者要问的主题上。这种侧问法一般在三种情况下使用:第一种情况是, 采访的事情较为敏感, 直截了当地问会引起采访对象的警觉或厌恶而拒绝接受采访。因此, 采用迂回的方法提问, 自然而然地把问题引导到要采访的主题上去。第二种情况是, 不知道采访对象对记者要采访的事情的态度, 侧问法可以起到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 明确对方态度后再作进一步采访。第三种情况是, 明知对方不愿意回答记者要采访的问题, 还是想通过对方来获取相关材料, 采用侧问法, 为对方制造错觉, 以为你没有问这个问题而回答出你想要的答案, 这样可能达到采访效果。
(4) 追问法。记者一开始地提问, 只是引出问题, 记者获得的详细真实的新闻事实则是由追问实现的。追问可以帮助记者获得准确的新闻事件、详细的事实细节, 拨开复杂的事件, 从更多角度深入地展现新闻事实。若采访出现以下情况, 采访者需要进一步考虑使用追问:第一, 答案没有回答问题。回答者支支吾吾, 不愿回答问题;或回答者答非所问, 顾左右而言他, 这时, 为了获取自己提问所需要的信息, 采访者需要追问事实。第二, 答案不准确。面对提问, 被访者回答含糊不清, 事实不清楚, 不准确, 采访者需要追问准确的新闻事实, 否则所获得的信息无法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第三, 回答蜻蜓点水。被访者对问题一带而过, 回答没有具体的新闻事实, 也没有明确的态度, 或者回答无法使得受众认知信息。这种情况需要追问深入的新闻事实。
总的来说, 新闻采访就是要在访前做足准备, 访时灵活变通, 访后查漏补缺, 多角度、深层次、宽领域地了解要采访的新闻事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采访不到有价值的事实材料, 即使记者的笔尖如何了得, 制作技巧如何高超也是无济于事。这说明了采访的重要性, 而采访技巧是记者必须掌握和具备的一种业务素质。记者在采访时, 就是要能灵活运用新闻采访技巧, 与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 使采访成功, 为后一步新闻写作收集充分的素材, 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媒体的发展, 对记者的采访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新闻记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 在遵循采访共性规律的同时, 把握采访的个性特征, 才能更好地完成采访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段存章.独家新闻这样采写[M].世界知识出版社.
[2]王景和.记者眼中的?[M].新华出版社.
[3]石鹏.论新闻记者提问的技巧[J].
提问方式、方法与技巧 篇8
问题在教学中是最有力的工具之一, 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师生间的交流, 加强学生的思想, 因此, 问题可以用于教学中的互动技巧。问题可以“提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把原有的已获得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习得学习的最高水平, 以此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
每一个课堂提问的问题都会有与之相联系的知识, 通过教师对问题的提出、解释使学生理解问题要说明的知识。在课堂中, 提问的使用有许多的目的性, 通过了解教师的目的性就可以扩大他们使用提问的指导性。
1.提问可以再课堂上完成各种教学目标。
2.积极的提问会提高学生的成绩。
3.运用提问可以使学生之间互动影响, 使学生更积极地共同参与。
4.使用提问可以鼓励学生思考, 建构自己的学习结构, 学习他们感兴趣的知识。
5.鼓励学生主动问问题。
三、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提问的要点
适合教学目标的问题构成是很重要的, 但是提问过程更重要。作为一个提问者, 教师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设计好的问题, 而且也依赖于教师的提问方式。问题的词法和句法对于问题的最终质量是很重要的, 当教师给学生提问时, 假设学生能理解教师想要表达的内容, 最要的是老师需要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清晰的、具体的、准确的, 教师就能够肯定地回答上面的顾虑。当然老师也需要仔细地选择提问时的措词。词的组织形式。当教师在考虑问题的句法是, 需要着重考虑一下三点:
1.这个问题的语法正确吗?当教师没有预先考虑好就提出问题时, 教师所提的问题可能是不完整的, 也有可能运用了连续过长的词组, 或者主谓不一致。
2.该问题是否只关注了唯一的议题;也就是说, 它是否只有一个目的?问一个双重目的的问题的原因是没有搞清楚问题所关注的内容, 以及在提问前没有花时间来构思一个清晰的问题。要求对一个问题给出一个以上的答案, 这样的问法是一个普遍的错误。
Teacher: Can you tell me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accident ?Do you think his active is right?
Student: Er...I think ...
当老师提出该问题后, 学生应该回答哪个问题, 造成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应该关注什么内容。
3.最后, 问题的主干是否完整?它提供给了学生足够的上下文知识来给予准确的回答吗?在提问之前先用陈述句说明情况是很有帮助的, 这能够使问题更短, 更容易理解。所以, 如果先陈述初始的背景, 然后再提出问题, 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背景知识来组织答案。
四、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几种有效提问方式
1.暗示。当给出的答案教师不满意时, 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目的是引到学生给出老师需要的答案, 根据课堂观察给出暗示可以如下:
Te a c h e r : C a n y o u t e l l m e t h e d i f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helicopter and a plane?
Student: First, the helicopter is very small.
Teacher: Helicopters can be quite big and small; also theplane can be small.So it is not the size problem, not a sizething, ok? So try something else.
2.探查。在一个学生给出了一个答案后, 教师可以用探查来推动该学生的思维进入问题回答过程, 也就是修正该答案。探查可以用在不正确或是不完整的回答之后, 也可以用在教师希望进行解释或推理的正确答案之后。如果带着对学生答案的真正兴趣来探查方法, 可以使他们在扩展思维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不正确的答案下, 教师可能希望探查答案背后的思维过程, 尤其是当问题高于简单的回忆或知识层面时。探查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教师进行修正。探查可能是, “can you tell me how do you get the answer?"
当某个回答不正确或很模糊的时候, 教师首先想做的可能就是进行澄清性的探查。其主要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以一种消除困惑和建立自信的方式来思考自己的答案。标准的澄清性问题的包括:“Can you give me an example?”, “What'syour mean?" 有的时候, 某个学生的答案可能基本上是正确的, 但是可能会太宽泛或一般化。
五、结语
课堂提问时一个动态的、不固定的过程。在提出以及回答关键性问题的过程中, 其他的问题也会产生。教师和学生都能提出一些新问题来澄清或扩展理解。通过提出和回答新问题, 学生能够扩展学习的范围。毋庸置疑, 优质问题的提出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 一些经过仔细思索的关键性问题, 能够使课堂关注课程的核心内容, 并使学生的思维进入更高的水平。
摘要: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有技巧的思维者, 激活学生的兴趣。有技巧的提问可以使提问变得更有效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 相反的, 当提问的措词或使用不正确, 问题就会起到反作用降低学习者的学习, 甚至减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提问,价值提问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君.浅析初中英语有效提问方式[J].神州, 2011, (2) :51.
[2]苗承萍.高效课堂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4, (10) :131-131.
【提问方式、方法与技巧】推荐阅读:
提问时机和方式06-01
课堂提问的方式06-06
面试提问方式的种类05-19
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06-02
高中思想政治课提问技巧和方法06-11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08-29
提问技巧10-09
简历提问技巧07-31
课堂提问之技巧07-16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