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之技巧(精选12篇)
课堂提问之技巧 篇1
教育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课堂上恰当得法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是以教师的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作答。”提问是一门艺术, 好的提问, 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好的提问, 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 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 疑难处, 这样, 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 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而巧妙的“提问”可使师生思维产生“共频共振”, 增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 从而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下面就笔者的教学经验, 谈谈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提问”优化教学的点滴体会。
1 为创设问题情境提问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好的情境问题,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提高课堂效率, 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关系, 用产生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启动学生的思维, 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 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 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 为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作好铺垫。因此, 为创设情境提问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 在讲三角形的外接圆时, 怎样来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我先利用一些硬纸板做成残缺圆, 并在课前几分钟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进行补圆比赛, 看谁能够最快想出办法来把它补成一个完整的圆。设问:“ (1) 应该怎样补呢?”学生在动手前就会对补圆的方法进行思考, 当他们还没有能够想出解决的办法时已经上课了, 学生带着还没有解开的疑问走进课堂, 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 老师就指出:“今天我们的学习任务就是来找找补圆的方法, 相信在下课时你们一定会找到最合理的补圆方法, 把现在没有能够完成的任务完成。老师问:“同学们, 想到好方法了吗?”这时, 学生会提出很多方法, 不管正确与否都让学生讲、学生点评, 最后老师点拨要合理地补圆, 这就要用到一个数学知识, 也就是问:“ (2) 怎样确定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呢?……”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 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小小悬念, 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好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 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而认真听课, 积极思考, 当然课堂效果也会很好的, 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 围绕重点提问
教材的重点往往既是所授内容的重点, 也是技能训练的重点, 它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 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材, 紧扣教学的目标, 巧妙地处理教材, 于此处设置问点, 可以使学生在整个课中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 突出难点提问
难点一般包括两方面, 一是学生在准确理解教材上有困难;二是学生在知识和方法应用上有困难, 这时需要有的放矢, 巧设问点, 设计一个有层次, 有节奏, 有浅如深, 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疏解性提问, 诱导学生通过问答步步深入, 拾级而上, 达到分散难点的目的。
4 抓住疑点提问
在教学中常有一些相接近的知识, 学生易混淆, 需要在此处设问。因为学生的问题和疑惑往往比老师给出的问题更具有吸引力, 也正因为它出乎意外, 那么一定也是老师没有想到的, 正好能弥补老师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新课标认为, 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 更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学生课堂上的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恰恰是培养能力的过程和机会, 这种不回避问题的做法也是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挑战, 要求我们老师有敏捷的反应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所以也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次锻炼机会。例如, 一节课的片断:我让学生探究下面的问题:“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 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A回答“四条”。 (众生大笑) 我该如何处理这个局面呢?如果直接说A生回答是错的, 是对题意的理解不正确, 对垂线、线段、射线的概念区分不清, 那么, 课堂上不爱说话的A生就可能从此不再张口。其他学生今后提出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将会受到严重的挫伤, 如果这样处理, 何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能力?于是我决定巧变“疑问”为“提问”。“A同学回答的答案很有研究价值, 我们先复习一下什么是直线、射线、线段、垂线?”。与此同时, 将图1稍作修改 (如图2) , 再提问:“图2中有四组互相垂直的什么线?”再问“有互相垂直的直线吗?有互相垂直的线段吗?”再一次把学生推向探索、发现的境地。本例A同学的问题看上去似乎毫无道理, 其实不然, 恰当的处理提问既保护了同学的问题意识, 也把同学的想法和做法当作课程资源来开发, 并加以有效利用, 趋势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机会, 并借此进行提问纠错和获得正确的概念, 让数学课堂给学生带来欢乐和成功。
5 针对盲点的设问
盲点就是在正常思维中不易被注意, 但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会影响学生正确思维的问题。教师在此设问, 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同时也扩大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范围。
例如:在讲评试卷时, 有一道题我就是利用盲点设问。
已知:有一面长9米的墙和一个长24米的篱笆, 现要利用这面墙围成中间隔有一道篱笆的长方形养鸡场。
设:养鸡场的长为x米, 面积为y平方米
求 (1) y与x的函数关系
(2) 长与宽各为多少时, 面积最大?
这题的盲点是当x=12时, y最大值=144/3 (不合题意) 因忽略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0<x≤9) 这个隐条件。此处设问: (1) (下转第124页) (上接第31页) “一面墙长9米”告诉我们几条信息? (2) 求自变量取值范围多余吗? (3) 化解析式为顶点式就得到这题的最大值吗? (4) 自变量取值范围和最大值有关系吗?
通过这样一问, 就把学生在应用知识时, 易忽视的前提和条件的“盲点”抠出来了, 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使之更好的掌握“盲点”。
6 找准含蓄点提问
就是“有令人于言外可想”的问题。于此设问引导学生体会“言外之意”, 不仅可以更深刻的理解知识, 对学生后续学习也是个良好的铺垫。
习题: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食品罐, 罐口周长60厘米, 罐外A点有一蚂蚁, 在罐内它的正对面B点处粘有一食物, 若A点距罐口30厘米, B点距罐口10厘米, 则蚂蚁得到食物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为了培养学生寻找含蓄点的好习惯, 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来讲解这道习题:首先, 我要求每位学生都读一遍题目, 然后自制模型并逐句理解再画图, 同时提问: (1) “罐口周长60厘米”怎样理解? (圆柱时, 表示什么?展开时, 表示什么?) (2) “罐外A点与罐内B点”不在同一个面怎么办? (大部分学生忽略这点) (3) “正对面是什么意思”?然道是想走直径? (4) “此题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两点间线段最短) (5) 如果“蚂蚁竖直向上爬到罐口, 再与B点连接, 这样的路程最短吗?”对这“节外生枝”的提问, 有的学生虽然感到是“无中生有”但认真品味便觉得“余味无穷”从而增强了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和语言的精确性和思维的严谨性的意识。
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先有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造性地提出问题。
总之, 课堂提问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 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根据教学目的, 学生的实际, 把问题设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引入点、重点、难点、盲点、含蓄点上, 把握提问契机, 定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上, 恰当得法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 教师把问题放在教材和教学内容引入点、重点、难点、疑点、盲点、含蓄点上, 把握提问契机, 应用好提问技巧, 定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提问,技巧,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金兰.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 2012 (22) .
[2]胡娣.浅谈数学课堂提问艺术[J].教学研究.
[3]赵亚亚.数学课堂提问技巧初探[J].教育时报.
[4]杨秀英.浅谈课堂提问的技巧[J].2006, 11.
课堂提问之技巧 篇2
那么如何进行课堂提问呢?我的教学体会如下:
一、问题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每个教学单元都有其重点
难点,每堂课提问就应该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知识是无边的海洋,不突出重点难点,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片面追求所谓课堂气氛活跃,就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问题要有启发性。课堂提问,深浅要适宜。在教学实践中,
问题设计有两个极端:一是问题大而玄,学生感觉是丈二摸不到头脑,不知从何作答;二是问题细节而明,学生不假思索,“是”与“非”脱口而出,且一语道破。这两个极端有共同的弊病: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前者大而玄,无法回答,相对地抑制课学生的思维活动,后者细而明,告诉了答案,学生不懂脑更是毋庸讳言,二者都收不到什么好的效果。因此设计问题应紧扣教学重点难点,靠船下篙,让多数学生跳一下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
三、问题要面向大多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每堂课
的主旨。有的教师提问,偏重于几个学生,多数学生干瞪眼。我听过一堂课,一个学生课上竟被提问八次。这样的结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二不利于组织教学。俗话说闲则生非,学生不参与教学活动,他们必然要干课堂上禁止的事,比如闲聊、做小动作、看课外书,从而影响授课效果。
四、问题要以旧带新,有利于巩固新知识。学习是循序渐进的
过程,各学科知识系统性很强,前面知识掌握不牢,继续学习就难以深入。比如学习双声叠韵词,首先就要了解汉语的声韵知识,因而在讲授双声叠韵词时,可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什么叫声母?什么叫韵母?在重温旧知识的基础上,传授新知识,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五、问题要有梯度。设计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有一定的层次
感,不要在一个水平上盘旋,具有梯度,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不会中止。通过阶梯式问题,启发学生溯踪寻源,寻求答案,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不至于中止迁移。
六、提问时教师须认真听,及时批判正误。学生答题根据自己
的阅历和思维能力,难免出现偏颇,教师只有认真听,才能做出中肯的批判和补充。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全面正确的知识,而且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学生看到教师相应的体态语,往往更加认真答题。
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技巧之我见 篇3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嘴巴去表达,获得自我满足,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第二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有意识地把设问的过程当作开启学生思路的过程,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思路梗塞时巧言启发,在对立或矛盾中诱其比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层面锻炼学生的思考力,使他们思维向纵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乐趣。
第三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科研课题、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这样对于他们素质的提高毫无价值,有序地结合问题,有助于理解和正确利用知识,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又避免了语文教学杂乱零散的弊病。
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
教师的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所有这些都要讲求技巧性。
一是抓住关键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家里行问,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4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可见抓住“那时”一词发问,便抓住了文章的扣子,打通了全文的脉络。
二是寻找比较因素提问。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内容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养成思辨的习惯。
三是递向设问。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误解或混淆的问题,不是从正面引导,而是从反而假设,刺激学生递向思维,通过比较,启发联想,分析矛盾来解决问题。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学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一表述,很多学生认为是下定义,实际是作诠释。用概念揭示的办法过于抽象,不利于初中学生接受,我们可以采用递向设问的办法来解释,“同学们现在在骨头和龟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吗?”显然不是。下定义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面对甲骨文的解说并不严密,是作诠释而非下定义。递向设问改换了思考的角度,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四是平中问奇。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明白如话,似乎不学也懂。教学中就要针对这种心理,独具慧眼,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初中九义教材第五册《范进中举》是一篇略读课文,很多老师和学生对这样的文章不屑一顾,无兴趣学习。教学这样的文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品写的范进,当他清醒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作家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哪一处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经过一番阅读,思索和讨论,它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讨论的兴趣,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英语课堂提问技巧之探究 篇4
一、把握时机, 当问则问, 注意实效性。
课堂提问什么时候该问, 什么地方该问, 备课时就要设计好。 对授课的复习性提问, 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要让学生温习巩固旧的知识, 又要导入新的知识, 不能停留在对旧知识的简单重复上, 而要深入拓宽, 转化为能力。 授课中的疏导性提问要注意学生思维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偏差, 及时疏导, 排除思维定势障碍;结课时的总结性提问要对新授课进行总结归纳, 并且梳理出重难点, 进行强化。 教师提问要抓住时机和关节点, 问在该问时, 问在该问处。 根据提问的时间与作用, 提问分为以下几种:
导入式提问———在导入新课时提问, 目的是吸引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讲解式提问———在讲解过程中提问, 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课文深入思考。
复习式提问———在讲完课文后提问, 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课文的深化理解。
以高一英语下册模块二中的“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为例:本课是一篇有关一个小男孩神秘失踪的课文, 怎样提问让这堂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阅读的欲望, 把这堂课上得生动有趣呢? 提问的技巧就很有讲究。 因此, 我在上课前就准备好以下几个问题, 以供上课时灵活运用。
1.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
2.Who is missing?
3.What are the different people’s descriptions about Justin’s disappearance?
4.Who else has been taken away by the aliens?
5.Do you think Justin was taken away by aliens?if not, what do you think really happened to the boy?
通过提问1、2对新课进行导入, 学生对谁失踪、为什么失踪肯定感兴趣, 就会饶有兴趣地读下面的文章。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 同样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比如问题3、4,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细节, 学习兴趣大增, 课堂学习气氛紧张而又愉快。 最后, 通过问题5检查、了解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及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同时针对问题5, 学生可以对男孩子的失踪作出不同的推测, 极大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课堂学习兴趣, 是对本课很好的一个深化。
二、难易适当, 面向全体, 注意启发性。
设问时, 要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 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 又不能让学生张口就来。 当前, 教师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两种现象, 一种是问学生“是不是呀”、“对不对呀”、“能不能呀”等, 学生齐答了事, 根本没动脑筋, 从教学外表看, 学生都参与教学,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课堂结构比较紧凑, 但教学效果很弱, 助长学生不深入思考、被动听课的不良习惯, 失去课堂提问的价值, 对教学毫无作用。 另一种是教师提出问题后, 立即叫学生起来回答, 或提出的问题难度较大, 被问的学生没有一定的时空对所获信息进行调整加工处理, 或没有把握不愿回答, 情绪紧张不敢回答, 思维活动无法正常展开, 造成“问而不答, 启而不发, 所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 这两种提问方式, 严重地违反了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违背了心理学原则, 不可能让学生由问题引起思考, 主动学习, 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达不到课堂提问的目的。 在英语课堂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让好、中、差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设问上注意问题的“梯度”, 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注意启发各类学生, 给所有学生都留有思考的空间。 教师所提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心理学上所谓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既非伸手可及, 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
三、运用各种提问类型, 注重提问方法的多样性。
教师提问的方式要避免单一性, 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使用不同的提问方式, 才能使提问的效果最优化。 提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
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 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 其他成员补充。
全班讨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 各抒己见, 最终得出统一答案。
还是以高一英语下册模块二中的“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为例:我在课前准备好的问题有:
1.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
2.Who is missing?
3.What are the different people’s descriptions about Justin’s disappearance?
4.Who else has been taken away by the aliens?
5.Do you think Justin was taken away by aliens?if not , what do you think really happened to the boy?
问题1、2相对简单, 比较适合个别回答, 只要细心, 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3信息繁多, 来自于课文不同的段落, 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这样的问题适合小组进行讨论, 大家一起补充出比较完整的答案, 还可以对全文很好地进行梳理。 问题5适合全班讨论, 学生可以开动脑筋, 对小男孩的失踪原因做出各种猜测。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式的,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这样设置问题5, 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 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可谓一举多得。
四、关注反馈, 及时调整, 注意灵活性。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是一个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 教师提问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反馈情况, 包括学生的表情和体态。 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教师要迅速分析学生存在困难的原因, 对提问方式及时进行调整。 如果学生是因为对问题本身审题不清, 教师可以换一种更浅显易懂的表达方式;如果学生是因为思维存在障碍, 教师可以把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者采用反问法、疑问法, 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 总之, 备课时只是设计问题的一个大方向,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地进行调整。
优化提问技巧 孕育高效课堂 篇5
巫山县南峰小学:谭发礼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起着提示矛盾、引发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等作用。课堂提问的是否有效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努力做到“善问”、“巧问”,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对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提高,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课堂提问要注重指向
提问是使学生处于“集中精神”或“集中注意力”的思考状态,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瞬间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或真正弄懂,要求学生运用他们的批判思维技能”。有效提问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工具,它可以激发全体学生的参与欲望,表达学生自己的想法。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调节其回答范围的大小,根据问题的回答所要求的思维域限可以把问题分为宽问题和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适当调节问题的范围,使之适合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乐于给出答案。
问题1:如何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问题2:路程一定,行走时间和速度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问题3:1/5和1/13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问题4:1/5和1/13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吗?
上述的问题范围逐渐缩小,问题2、4的提问方式还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增加了学生给出答案的可能。一般来说,当学生刚刚接触新知识时,教师应使用窄问题,随着知识的增长或在需要解决过于容易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范围较大的宽问题。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材安排的是把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然后拼成近似的长方形,拼成后我适时提出问题:拼成后的近似长方形和标准长方形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能不能把边再变得直一点?想象一下,平均分成64份、128份、256份......会是什么情形?(课件演示)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比较并观看课件演示很快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边越直,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结论的得出为把圆转化成长方形计算面积打好了基础。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不同凡响的创见,激活自身的创造力。
二、课堂提问要善于开放
开放式地设置问题才能促成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对话。根据学生回答问题时的思维方向,戴维斯把问题分为封闭型问题、开放性问题。封闭型问题是指要求朝某个特定的方向去思考,只有一个或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开放型问题是指没有明确的、固定的标准答案的问题或者说有多个正确答案的问题。多数教师的提问以封闭性问题为主,有的问题只是让学生简单地回答“是”与“否”,还有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答案,而且大多是事实、记忆类的常识型问题。比如:“什么是比?”,“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你从题目中读到了哪些信息”„„从表面上看,学生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但老师实际上通过问题牵引、甚至控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既定的轨道。在获取学生的回答方面,开放式的、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比封闭式的、缺乏思维的问题更有效。开放性的问题,要能够广泛囊括教学内容,又能明确达成教学目标所必须的思维操作,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对问题的导向作用,以便能够在提问过程中收放自如。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六年级教材学习了“圆的认识”,对于圆各部分名称,学生已经知道了,但“圆心角的大小与圆的大小有无关系?”“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吗?”等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讨论后学生会明白:圆心角的大小与圆的大小没有关系,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必须要有在同圆或等圆这一个前提条件才成立,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适度的紧张,即具有“愤”和“悱”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
提问1: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提问2:如何计算圆的周长呢? 提问3:怎样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以上几个问题都包含了老师认为应该达到的知识目标,而且都是开放性的、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但实际上很难引起学生的重视。抽象的提问往往使学生不愿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而是消极地等待老师的答案。上面的范例可以改为“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如果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该怎么办呢?”“已知直径或半径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如何运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方法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则无疑能排除提问中学生不愿意关注的因素,把教学限制在学生易于感受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的情境状态中。
三、课堂提问要富于逻辑
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很多问题,但各个问题以孤立的形式存在,彼此间没有问题转换、缺乏明显的逻辑联系。这种孤立式设问,只能让学生获得一些散乱的事实性知识,却无助于他们完整的思考问题,也影响其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问应该有连贯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内在的变换和组合,而不是分散、孤立的知识识别与再现。富有逻辑性的连续设置问题,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构成网状的知识系统。
逻辑性的设问,是指教师要提出“一连串按认知发展先后顺序排列的问题,和一系列能促进学生解释、验证、支持和重新回答问题的问题”。有逻辑性的渐次推进提问,需要老师讨论的内容有递进式的把握,在问答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后接触问题的核心。
很多时候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无法看出其思维过程是否恰当或考虑是否全面,有时答案正确而理由却是错误的。教师在提问时可多采取探询性提问的方式,即在学生对提问有一个回答后接着迫问几个问题,它常常能起到激发新信息、扩展答案、重新引导提问发展方向的作用。试比较下述提问的有效性:
提问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已学过的什么图形?
提问2:拼成的图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的哪一条边? 提问3:拼成的图形的高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 提问4: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图形面积的多少? 提问5:怎样来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提问6:为什么求三角形面积要用底乘以高再除以2?
上述提问一个接着一个,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更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问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问得好即教得好,它所具备的变化使得追求高质量的提问成为教师重要的教学行为。
四、课堂提问要追求超越
当代教育心理学认为,问题的认知水平与学生回答的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即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活动能带来较好的成绩,因此教师整体把握知识结构,了解教学内容与目标并设计较高水平的问题成为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之一。凡是回忆具体的,前面学过的事实、定义、公式、性质等提问都属于较低的水平,而高级思维水平的提问往往要求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或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解决新情境下所遇到的困惑。数学教师应在全面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人手,设计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的高水平的提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再现推导过程,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通过切、割、拼的方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并为后面自主探究 “能不能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和猜想“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做了充分准备。
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形),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后,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本节课,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这种较高水平的提问既能突出重点、难点,更能从方法与过程的角度整体掌握知识,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一个好的设问,不局限于对所学内容的回忆、再现,提问内容要稍微超过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展开分析或批判性思考。由此,问题的设置应以知识的建构与应用为出发点,立足于更为广阔的思维领域,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另一片认识与思考的天空。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6
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设置合适问题来引导学生走到知识的殿堂,使问题的实质逐步显现。提出问题实际就是引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启动学生思维,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它也可以反馈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时地调整和矫正,调控教学。另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准确简练,
这都是课堂提问的好处。但是,是不是教师问、学生回答就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怎样提问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呢?我觉得好的提问与提问的目的、提问的方式、提问的对象等有密切关系。
一、首先应该从提问的目的入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以问题引出教学目的,从问题创设数学情境,启发思维。所以提出的问题必须目的明确、具体,应在深入研究课本知识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提问应突出重点,分解难点,问到关键。上课时为了使学生思维集中,提出一些兴趣性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推导公式定理时提出一些分析推理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思考状态;在课堂结束时提出一些巩固性或针对性问题。课堂提问必须明确到通过提问学生能够获得怎样思维,形成何种能力,启发了何种思路。在问题设计前都必须作充分准备。
二、要深思熟虑提问的类型
1.感性型提问
为了方便理解新課,先给学生观察一些实物、图形、表格或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等,让学生细心观察,思考。教师根据这些具体的实物或生活场景去揭示出概念定理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去推理去猜想,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深刻自然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此过程为:通过现象——发现问题——抽象概括——探寻规律——获得知识。
2.化整为零型提问
有些数学知识比较难以理解,可以化整为零,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把知识分解成若干个要点,教师用提问的形式去揭示它的本质和规律,学生在不断回答问题中已经逐步排除各种疑问,一问一答,把学生的思维带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例如在讲导函数的定义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什么叫函数?
(2)可不可以把课本上的求导例题中的常数用字母a来表示?
(3)换成字母后和函数有关系吗?
通过层层剖析,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实质,形成自己的知识。
3.陷阱型提问
直来直去的提问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形式新颖、跌宕起伏的问题可以突破思维定式。用陷阱型的提问可以克服学生的惰性及僵化思维,从而使学生记忆深刻,思维缜密。通过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问题能判断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清晰度及灵活度。例如到两定点(1,0)、(-1,0)距离为2的点的轨迹方程是什么?有些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椭圆”。学生显然没有注意到2a>2c的隐含条件,对椭圆的概念没有实质上的理解,直至把椭圆的图象的形成概念搞清以后学生才恍然大悟,这种形式的提问确实具有警醒的作用,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4.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型提问
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复习旧知识,做到温故知新。有一些数学知识的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对其理解有困难,只能理解一两点,对相邻概念、相似概念、从属概念、并列概念加强类比提问,增强学生比较、鉴别和辨异的能力。
除了要关注提问,对于课堂提问,还要锤炼提问的语言。课堂的提问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语言发出传递信息,激
发学生思考,指导学习方向,所以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并且要求易懂,有感染力,形神兼备,不能拖泥带水,学生听后能明白问的是什么。
课堂的提问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课堂的提问反映教师对教育理论的修养,对掌握整个教学的功底及教学艺术的能力,一堂成功的课堂提问必定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民族中学)
重视课堂提问, 讲究提问技巧 篇7
一、要先提出问题, 不要先叫起学生
课堂提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提问的目的是要启发所有学生的思维。如果在提问之前先叫起学生, 往往会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 很难把思想集中到老师所提的问题上来, 从而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而其他学生觉得反正提问与己无关, 就收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
二、要启发学生举手, 不要一味指定
在教学中教师要先鼓励学生举手, 先叫举手的回答, 然后再问:“他答得怎么样?谁还要补充?”或依据答题的情况, 提供给学生一个创新思维的机会, 这样一方面启发学生认识到很多问题并作回答, 并非只能从一个角度去答, 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很愿意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要普遍提问, 不要只叫好学生
课堂提问要点面结合, 普遍提高。特别是提问后进生要注意把握时机, 创造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适合各类学生应答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 分等次提问。可先叫中等生, 同时要求全体学生思考, 等启发了后进生的思维时再由其回答, 难度较大时由好学生“救急”。这样普遍提问, 就兼顾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四、要问得适度, 不要大而空泛
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适度, 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所提问题过浅, 学生毫不动脑便能对答如流, 这就不能引起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也就谈不上开发智力。如果一味追求深度, 提出的问题大而空泛, 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不知从何答起, 也会影响提问的效果。因此提问要适度, 且具体而有针对性。
五、要灵活多变, 不要程式化
提问的作用是引发思想交流, 应是老师和学生的纵向、学生和学生横向的多向交流。这就决定了提问的形式也要灵活多变, 不要程式化。比如, 以提问的方法温习旧知识, 在新知识的传授中适当发问, 或只问不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任其思维纵横发展, 或引导学生自己发问, 让学生根据知识的接受情况, 去探究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研究问题的方法, 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8
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一方面,在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另一方面,毕竟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一种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惰性”,而教师的提问,可以体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一文,开篇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不是一个好儿子?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出我不是一个好儿子?这一番提问,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二)因人因文而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人而异就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文本产生兴趣,在思考中逐步提高阅读和思考能力。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一生整理了一下,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三)难易适度,注意科学性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提出的问题既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的。过难或过易的问题都会使人失去兴趣。如:讲授《雷雨》时,教师把一个概括性的问题喜剧的冲突,分解成具体可行的几个小问题,几个人物之间的冲突,让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频率恰当,节奏和谐
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高频率和高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不透缝,搞得学生穷于应付。这种高频率的提问节奏,形成了师生一问一答的情景,教师追求的只是结果而不是思维过程,这显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等能力的发展,而且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的疲劳。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厌倦。与此相反,低频率和低节奏的提问表现在:教师只提一两个问题。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便只是站在前面,间或有些评价性的语言或任由学生发言。按说,学生多说是好事,但若给人一种教师游离之外的感觉,便算不上好事了。以上两种节奏的课,都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一种过紧,一种过缓,不仅缺少错落之美、和谐之美,而且都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提问的密度虽无绝对的标准,但有基本的准则。从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年级越高,教师提问的密度应逐步降低,主要应减少低思维度的提问,保留有思维深度的提问。以课型特点为例,教读课的课堂提问多于自读课,文言文教学多于现代文教学。
课堂提问技巧初探 篇9
一、把握住最佳时机提问
要使提问收到最佳的效果, 就必须把握住最佳提问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时机, 及时回答。必须在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 要想“知”又不能立刻“知”时,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疑难问题。即所提出的问与学生的思考, 质疑相吻合, 并在学生有思、有疑, 正要提出问题而苦于不知怎么样表达之时提问。此外, 就是在讲到重点、难点或需要根源的地方时, 通过提问, 突出重点, 解决难题, 找出事物的本质和根源。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 在其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或乐于接受时适时地提出问题, 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考, 积极主动地回答教师所提的问题。这种提问的时机一般出现在学生已经进入上课的状态, 已将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之中。这时老师已无须督促学生认真听课, 只要以问题作为引导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二、提问对象要有针对性
课堂提问要充分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因人而异, 适度提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可以提一些浅显的要求, 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 可以让他们找出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他们做了些什么事?这样一来, 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了。这时, 老师要适时地给予赞扬性的语言, 增强他们的活力。对于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同学, 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优势, 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思维的题目。如在分析《皇帝的新装》时, 教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么多大臣和百姓看着皇帝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 却无人敢说出真相, 最后让一个小孩子来揭穿骗局呢?这是一个学生们都很熟悉的童话故事, 对于里面的情节, 大家都了如指掌。但这个问题只有那些积极性较高的同学才能马上投入到课文情节当中去认真思索, 以获取答案。
这两个问题显示了课文学习的主要目标,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课文的关键上来, 能使学生潜心思考、深入钻研。
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篇1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尤其重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精心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还可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使课堂呈现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获得成功。那么,语文老师该如何面对提问?现谈谈体会。
一、抓住机会,设置矛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顺势引导学生认钟时间,但如果用图像只需1/3的时间,用图画需要1/2的时间。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培养的是学生的听说能力,多数时间是通过情景对话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多媒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之形象鲜明而生动。有效地缩短了学生接受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有了乐趣,多难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都不再难,枯燥的知识学生会学得津津有味。而且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注意力时间较短,但是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知识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只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可以使他们保持注意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单调的教材内容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来,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场景,学生学习起来会很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同时多媒体教学的知识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较大提高,有利于丰富课堂内容,增加学生所学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多媒体教学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趣的同时,还能极大地增加信息量,对于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了。
(一)可增加信息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利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可以说这在传统教学中是不可能办到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板书,然后费力地讲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且积极。
二、提问要变直为曲,有启发性
课堂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则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这样的提问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价值,无论是因文解道,还是因道解文,都要给学生以思想的启迪。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实际,开启学生心扉,激起学生思想波澜,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开动脑筋,深入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如《风筝》一课中结尾一句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针对这句话,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说“倒不如躲到严冬中去”,而又为什么说“四周又明明是严冬……”,应怎样理解?学生各抒己见,终于弄清了鲁迅先生正是在这一句看似矛盾的语句中,深刻地揭示出了“‘我’沉重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悲哀,无可摆脱的。只有希望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见不到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而‘我只感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更是指心头的悲哀。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却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这样的提问,就能激励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三、提问要有实用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实用价值,或与课文内容有联系,解,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而运用多媒体技术,采用生动的形式,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接受新知识。学生学起来不费力,易于接受。老师讲起来得心应手,既不费力,又省时间,可以说一举多得。
(二)可突破教学难点,省时省力。
初中生的思维并不全是抽象思维,教学中的一些难点,因为学生没有直观的印象所以很难突破,造成老师在教学上的一些困扰。为了顺利地解决这些难点,给学生们以直观的印象,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入了多媒体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多媒体教学在有效突破教学难点上帮助最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用语言难以表达和解释的现象通过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情景再现,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便于他们理解、记忆,可以说省时省力。例如:对说明文颜色的介绍阅读中,如果单纯用一支粉笔、一本书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八种颜色的特性,使用多媒体则不然,通过生动形象的动植物图片让学生们认识各种颜色,再配以生动的Flash动画做一些与颜色有关的视频,之后做一些适当的练习,我们不用过多讲解,学生就能记住所学内容。
总之,多媒体技术使初中语文教学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它的运用是时代进步的表现,是语文教学与时俱进的体现。多媒体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烘托气氛,创设情境,培养兴趣。不仅如此,使用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增加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再难,教和学都变得轻松自如,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用爱心播撒阳光,让课堂焕发光彩
端木彩霞
(新郑市八千乡第二初级中学,河南新郑
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但我认为:蜡烛光亮太弱太暗,老师应该做太阳,让学生前途一片光明。可是老师心中的阳光在哪里,就在一颗热爱学生的心里,就在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里,就在良知和责任里。
一、用爱心让学生更向师
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就必须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首先,要求老师有爱心,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与关爱。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要面子,这是中学生的共同心态,要把握好。在这方面,我的具体做法是:经常用成功人士的故事启发学生形成自信、自立、自律、自强的好品格,比如新东方教育创始人俞敏洪的故事。学生出现的缺点、毛病及发生矛盾时,老师应先自控,再耐心地做说服工作,切不可抓住缺点不放,狠狠地批评一顿。当然,对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要注意方式、方法。注意严中有爱,严而有度,严肃、严厉不能过了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做一个学生欢迎的老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相信学生也会喜欢你教的学科。
二、实施自主教学,推行成功教育
根据现在学生良莠不齐的情况,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所以我总是根据课堂内容,合理地设置课堂学习目标,安排时间,提前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任务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组长负责制,荣辱与共。组长围绕预习任务、学生的不同程度给每位学生分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且组长不断督促和帮助。上课时,都给予展示的机会。为了本组的荣誉,有了充分的准备,谁又甘心落后呢?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望的,当学生有了进步时,老师就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才能使学生重拾信心,看到学习语文的未来,聚沙成塔,推行成功教育的目的正在于此。
或对作品形式有认识意义,或对学生的思想具有教育意义。总之要做到实用,不要让无实用价值的问题占用宝贵的时间。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不可能回答上。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
三、师生和谐共处
课堂上,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如果课堂上学生都是内心沉重,总有惶恐感,那么他们怎能自主呢?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心里有“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大胆与老师交流,让他们畅所欲言。我习惯给学生丰富的情感,让学生敢于交流,常常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用微笑赢得学生的微笑,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像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那样,给学生营造自由的氛围。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有感情的平等、和谐的交流,让学生大胆探讨、发表见解,让学生敢说敢讲。我从不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强加于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多思考,大胆质疑,从真正意义上使学生思有所悟,学有所成。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怎能不灵活?思维的闸门怎能不开启?怎能不迸溅出智慧的浪花?
课下,我又是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无论是思想问题还是学习问题,都是我观察到的,我会抽时间,及时帮他们解决;要是学生主动找到我了,我更乐于帮助。一测前,我班徐春远就是一例:他父亲买了辆车开出租,一天,在路上出了事故,车子被暂扣了下来。周末回到家,发现车不见了,亲戚朋友还送钱来,尽管父母装作没事,但有心的孩子还是看出了问题。返校时闷闷不乐,晚上就找我说了心事,我和他的家长电话沟通后,觉得隐瞒不是办法,决定将问题换个角度说,就这样,我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他终于释然,露出了往日的笑容,学习状态转为正常,还在一测中考出了较好的成绩———年级第12名。
四、适当引导学生读课外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满分作文》《名人名著》《意林》《青年文摘》《读者》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且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提高思维能力了。
四、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还应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会学生善于联想、比较、运用。在教学中,找准教学突破口,巧定教学切入点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我们可以先找出课文中的“文眼”或总特点,再进行提问,让学生讨论“文眼”的含义,归纳课文总特点的具体表现。如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可以提问学生:天赋极高的方仲永为什么最终落得“泯然众人”的结局?教师应引导学生扣住文中有关语句加以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思考,力求得出全面客观的评论。这样,学生至少可以从“秀才”、“邑人”与仲永之“父”三个方面找到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胡晓风,等主编.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
[2]徐国英,高春利编著.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新修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
语文课堂提问技巧杂谈 篇11
一、课堂提出的问题,课前要根据课文内容通盘考虑,做到环环相扣。
在上语文课之前,除了要钻研教材,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外,还要在师生互动环节的提问上做通盘的考虑,既要考虑把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成一个一个的问题,又要做到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衔接,一定的梯度,使整节课浑然一体,扣住学生的心弦。这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目标的定向。如果问题是一忽儿东一忽儿西,学生的思维不能集中到一个点上,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一旦学生对问题失去了兴趣,课堂气氛又怎能活跃起来呢?
针对《〈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笔者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回答,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么课文第二节论证什么?第三节呢?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并回答出来。作者通过什么来论证的呢?由此作者得出什么结论?这是一种什么结构?“得道多助”中的“道”在文中指什么?与“人和”有什么关系?“道”在不同的时期有没有不同?请举例说明。问题环环相扣,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异常。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我们平时备课,除了备教材,备学生,重要的还要备提问!
二、课堂提出的问题宜小不宜大,一个大的问题可以分解为几个小的问题。
语文课中运用的最多的提问词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用好这些词语还有一些讲究。一般来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宜小不宜大,这应该说是课堂提问的总原则。因为问题一大,学生感到无从回答,不知从何答起。学生有了惧怕心理,课堂气氛当然活跃不起来。但问题小不等于太容易,这样也会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心理,感到不屑回答,课堂气氛也会沉寂下来。
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憎恶黑暗现实,憧憬自由幸福的理想生活。如果一开始就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回答。如果分解成这样几个小问题就容易多了:①天上的街市中有世上没有的珍奇,说明天上比人世间要怎样?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富饶丰足。②牛郎织女都能自由来往,说明天上的生活怎样?自由、美满、幸福。学生很快回答出来了。③天上的生活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是虚无缥缈的,作者为什么还要赞美何向往呢?说明当时的现实生活怎样?黑暗、丑恶。这样,课文的中心思想在问题的解答中,被学生理解了。
三、课堂提出的问题应简明扼要,切忌绕弯子。
语文课堂提问与其说是一门技术,倒不如说是一门艺术。因为汉语言文字实在是太丰富多彩了,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语句表达出来。而语文课堂提问却应该简洁明了,少用专业术语和绕弯子。有时本来很活跃的课堂,因为一个问题问得不当,学生没有弄懂意思,往往气氛很快沉闷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不知什么原因。例如,对初一年级的学生讲到刻画人物的方法,学生也许对“刻画人物的方法”知之甚少,就不知从何谈起。如果直接问“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学生就能很快回答出来。还有学生本来就对“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概念区分不清,如果在课堂上蓦然提问到这些问题,学生可能也无从回答。
曾经有老师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时,他不是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和故事情节去领悟人物的性格,而是这样提问:“当有人借了你的钱,你再遇到他时,你会怎样?”答案当然是五花八门,不得要领。这样绕来绕去,不是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就是脱离教材,与教学目标相差十万八千里,最终学生是茫然不知所措,而教者也是哭笑不得。
四、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这在语文素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但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上要设计提问,还要在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上提出一些问题,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发展,在思维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里,课后也设计了许多这样的问题,但并没有引起老师们足够的重视,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其实,这些问题一旦提出,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比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的课后习题上,就有这样的问题:你对哈尔威船长与船一起葬身大海的做法赞成吗?如果赞成,理由是什么?不赞成,理由又是什么?结果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各抒己见,甚至争吵起来,学生在争论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提升,思维又得到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以上是笔者在课堂提问上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肯定不少的同仁有更好的做法,笔者诚心希望得到赐教。
小议课堂提问技巧 篇12
一、激发兴趣,注重词句技巧的运用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可以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理上的一种“矛盾”。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矛盾”(问题)时,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 ,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就水到渠成。 例如教学《背影》一课时,文中出现“父亲过铁路买橘子一节”,若教师随便发问:这一环节体现了什么精神? 那是非常没意思,令学生乏味的。 如果教师能抓住连续的动词做文章,让学生把握:“蹒跚”、“探”、“攀”、“缩”等词所表达的感情,就具体多了。 顺着这些往下体会, 学生会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却能充分体现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细微且有趣味,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简单且饱含感情,以动写情更感人。
二、出其不意,注重问题设计的引导性
课堂的提问直来直去,启发性差,假如我们把问题用“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让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跳跃 ”起来 ,这样一定可以回答问题 。
如在《社戏》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尾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问:“罗汉豆真的很好吃吗? ”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好豆”在这里该怎样理解呢? 又如:李老师紧张工作了一天,下午放学时刚宣布完下课,王影飞似地跑到她面前“抢”过她手中的讲义就向办公室跑去,“抢”字又体现了什么呢? 到这里,经过老师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罗汉豆的好吃自然理解了。 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且能达到“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培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难易转换,注重不同层面的挖掘
老师要站在高处,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乐于接受。
如《再塑生命》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你认为沙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学生马上可以答出:“是一个出色的教育艺术家,有爱心、耐心的老师。 ”接着问:“你认为海伦是一位怎样的学生? ”学生会回答:“是一个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学生。 ”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你是怎样理解‘再塑生命’这一题旨的? ”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从字面上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最后,教师就顺延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呢?”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章重难点的把握怎么会困难呢?
四、灵活学习,注重设问技巧的妙用
优秀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所体现的哲理上。 他们会设计一些巧妙的问题,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实际生活中。 就像高尔基,他笔下的海燕是怎样的? 它不只是单纯地描写海燕,而是巧妙地通过对海燕的描述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同时号召人民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要将革命斗争进行到底。
再看《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只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故事吗? 不,它是要通过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现实生活中骄傲自大却不被看重的人大有人在。 要怎样看待呢? 这样一层一层地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适时指导,可以得出结论:只要像愚公那样,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坚持奋斗,我们的目的就一定能够达到。 只要谦虚做人,就一定可以实现所有愿望。 这样学生的思想就不会被课文的圈子所束缚,把死知识变成了活知识,就会有新发现、新感受。
五、关注情感,以“情感”因势利导
有效的课堂提问少不了教师“动之以情”。 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自己的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亲和力,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这样才能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学生才会抛弃思想顾虑走进老师的思维中。
如讲授《散步》一课时,可以通过情感熏陶设计问题。 如:先播放体现亲情的音乐,提问:同学们从中听出、悟出了什么?音乐和文字的有力结合,本身就会催化学生的感情思维,再加之这样的题目引导,效果肯定差不了。 最后我让学生用名人名言总结感悟亲情,起到了深化主旨的目的。 (举例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 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经历的平凡的日子里,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的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更爱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
六、关注全局,让学生全面成长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就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既让优等生“吃得好 ”,又让后进生 “吃得饱 ”,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 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换不同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现自己。
如教《我的老师》一课时,可以因人而异,对差一点的学生提问:“我的老师是谁? 我们之间经历了什么事情? ”中等水平的学生可回答的问题:“表达了对老师怎样的感情? 找出表达感情的句子进行赏析。 ”有能力的同学思考:“你将怎样将这种感情进行深化和延伸,结合实际例子加以阐述。 ”
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活跃, 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都有表现的机会,都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欲望。
【课堂提问之技巧】推荐阅读: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09-11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技巧05-14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技巧05-30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06-21
优化科学课堂提问技巧07-04
病理教学课堂提问技巧09-02
生物课堂提问的技巧10-03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10-12
小学课堂提问的技巧11-07
EFL课堂提问技巧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