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通用14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篇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历史教学强调培养历史思维,注重运用历史知识去思考问题,而历史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展开的,若能把提问技能灵活地在历史课堂中进行应用,则可起到强化知识信息的传输,调控课堂教学过程,沟通师生感情交流之功效。另外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运用于历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既存在于复习有关的旧知识,也在于新知识的讲解启发中,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好的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起到增进教学效果的作用。
教师在设计提问时,首先要有一个“为什么问”的问题。对提问的意图要清楚,明确其意义,再根据其意图以合适的语句加以提问,教师的提问应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例如王林老师的《日本明治维新》的设计中,师:同学们,在进行本课之前,我们先来观察一幅图片(幻灯展示)。这是某国的一个使节团,大家来猜测它的国别?谈谈你的判断依据?生:可能是日本的。师:说说理由 生:中间坐着的那个人穿的是日本衣服。师:大家谁知道那种服饰的名称? 生:和服 师:好,大家的判断是正确的。这的确是日本的使节团。和服是在中国隋唐服饰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形成的。645 年日本进行了大化改新,以隋唐为师,向中国学习,和服就是一个印证。这充分说明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师:此外,我们还看到图片中的其他人穿着的却是西服,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日本在 19 世纪 60 年代又进行了一次改革,此时他们开始向西方学习,仿效欧美等国。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日本的这次改革——明治维新。(板书课题)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依据图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必须具体、明确,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楚,既要顾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为学生所理解。如学生学习洋务运动后的提问就要结合教学重点设计成“洋务运动的在近代化的起步中的地位”,“你如何评价洋务运动”等。
教学中对提问还有一个“问谁”的问题,即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如对能力强的提问一些难度较深、较大的问题,鼓励其进一步刻苦钻研,培养其创造性,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一些难度较浅、较小的问题,使他们够得着,鼓励其进一步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王林老师的《日本明治维新》的设计中,提问。(1)从日本明治维新课本剧中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2)这些变化与我们刚刚学过的明治维新的哪些政策有关?(3)学习了明治维新的有关知识,观看了课本剧以后,你对明治维新有哪些看法?我个人认为。(1)(2)两个小问题即针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第(3)个小问题则对能力强的学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篇2
一、提问注意的问题
(一) 提问前, 问题的设计要考虑班级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 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
有的老师喜欢问一些简单的问题, 认为那样学生都能回答, 课堂气氛才好;而有的老师却认为, 提的问题应该有难度, 这样才能体现出深度和水平。但是不管是哪一种观点, 稍有不慎, 就会使一切变得毫无意义。
(二) 提问时, 注意用语言全方位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老师提问的语言不同, 带来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因为这往往是学生能不能回答, 愿不愿回答的关键, 是学生积极性能否高涨的前提。首先, 老师的提问最好有亲切感, 其次, 老师的提问也要注意幽默感。幽默给人一种轻松, 一种兴奋, 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 会发挥自如, 把问题回答的更加理想。再次, 老师的语言应有激发性。中学生不像小学生对问题的回答积极性很高, 对此, 老师就应用有激发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如, 在谈到如何认识《马关条约》的危害时, 老师可以这样激发学生:“你回答这个问题, 没问题!”、“我看大家都能说出来”等, 使学生有信心, 只有有了信心, 一切才会有动力和激情。提问时, 应注意避免习惯性的重复。其实老师大可不必担心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没有听清楚。只要在提问开始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告诉他们你每次提问只提一次不会重复, 自然而然, 学生就学会了如何去听。否则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效率, 而且会导致有意义时间的丢失
(三) 学生回答问题时, 应认真倾听。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 学生正在回答问题, 而老师却将目光转向窗外或看其他学生, 此时学生会迅速的作完回答。提问时, 要注意班级学生的参与率。老师会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表现出偏见, 往往很少提问他们问题。而点那些积极的学生, 因为他们一般可以给出个正确答案, 使自己有点成就感, 看上去很有效率。但是假如我们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的话, 就应该给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应避免中途打断学生的回答。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 课堂上, 学生回答问题的速度很慢, 且语言表达相当有问题。因为时间有限, 有的老师认为与其浪费时间让学生思考, 还不如直接告知答案, 于是就会直接打断学生, 自己回答这种做法往往使学生感到万分沮丧, 从而消极的对待这门课的学习。因此, 题目即使很难, 老师也不能随意打断学生, 而应充分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二、基本的提问策略
(一) 课堂提问要有的放矢。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施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法手段, 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来进行, 不应是盲目的、随意的, 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想问谁就问谁, 想怎么问就怎么问。在教学过程中, 尽量避免“对不对”“是不是”这类气氛式的无效提问。在备课时, 教师必须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 做到目的明确, 有的放矢。提问时, 必须语言精确, 指向性清晰。
(二) 课堂提问要投石激浪。
心理学研究表明, 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 问题的起点是疑, 解疑的迫切感愈强, 思想也就愈活跃, 学生们积极性、自觉性也就愈高。一般地说, 在教学内容既定的情况下, 设疑角度越新颖越能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心理。因此, 课堂提问要善于变换角度, 要有新鲜感, 能够启发学生思维, 无论是学习前的导入性提问、阅读前的探索性提问、自学后的思辨性提问、巩固时的迁移性提问, 都应力求新颖精巧, 以增强问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但是, 问题的设计不宜太深, 也不宜太浅, 应该略微超越学生现阶段的认识水平
(三) 课堂提问要循序渐进。
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要创设“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架设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 使学生能够以现有的知识去吸纳、同化新知识, 发展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在思维难度上呈梯度状态, 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 课堂提问要统筹兼顾。
首先, 课本知识是具有整体性的, 前后各章节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本质的联系, 每一知识点都处于特定的知识系统之中, 犹如一张“网”。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知识联系点、关节点进行设问, 以便揭示这种联系, 从而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效应
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问题设计时还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关系, 学生个性与学生个体的关系。课堂教学是三者的循环交流, 教师应时刻记住面对的既是学生个体, 也是学生群体, 要统筹兼顾。如向一个学生提问时, 既要注意该生的反应, 又要顾及其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反应, 切忌被问者如临大敌, 全力以赴, 其他学生则觉得与己无关而袖手旁观, 达不到课堂提问的整体效应。
(五) 课堂提问要随机应变。
课堂提问是一个复杂的、全面的、甚至出现偏差的信息反馈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应变能力及其他作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 顺藤摸瓜, 及时剖析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或偏差,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客观评价。
谈历史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 篇3
一、学新联旧,问旧启新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努力创设问题情景,以巩固旧有知识,为新知识的掌握铺平道路。例如,在讲述近代“中国边疆新危机”的有关内容时,可联系上一节课的内容设计这样的提问:“19世纪70年代,中国出现的边疆危机为什么称为新危机?”这样,能促使学生思考已学过的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了我国的香港岛、九龙司和东北、西北140多万平方公里大片领土的事实,从而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边疆危机是帝国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对中国的新侵略和新掠夺。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19世纪70年代我国边疆会出现新危机?新危机发生在哪些地区?”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系统地整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对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起了很大作用。
二、集中注意,调整心态
教师通过巧妙的提问集中学生注意,使其在听课过程中表现出某种认真、主动的心理状态,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例如,讲授《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一章,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许多人都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信奉基督教的人则说人是上帝创造的。现代科学证明,人既不是由猴子变来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那么,人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学生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课,期望能解答教师设下的疑问。这是因为学生头脑中已有了一个不科学的概念:人是由猴子变来的。当教师指出了这是一个错误时,自然激起他们要求得到正确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要求。
三、层层设问,发展智力
陶行知先生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学中,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始终高昂,思维才能得到启迪,智力才能得到发展。例如,教师讲到“北京人用火”时,提出一个问题:“当时没有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怎么会知道‘北京人’用火呢?”这个问题让学生活跃开来。正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出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猿人居住的洞穴里厚达6米的积灰烬,一张是留有火烧痕迹的石器和残骨。紧接着教师连续问:“火从哪里来?火有什么用处?是普罗米修斯送来的吗?……”层层设问,使学生深刻领悟了“火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教学重点。
四、比较辨别,分析异同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历史学习中,相似的历史概念比比皆是,学生难于区别,往往张冠李戴。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同类历史概念的本质特征来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辨析异同。以中国古代史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为例。不少学生所以常常将它们互相混淆,其根本原因就是抓不住本质特征。教师通过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把封建社会的这四个赋税制度加以比较,辩别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白:唐朝前期“租庸调制”是在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按人口来征税征役的;唐朝后期的“两税法”,是按土地财产多少征税,第一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但徭役依然存在;明朝的一条鞭法是把田赋、杂税、徭役合并起来,折成银两,摊在田亩上,按田纳税,无地人家一般不再服役,但人头税依然要缴;清朝实行地丁银制度比一条鞭法更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中与地税合并,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无地的人家不再缴纳田赋与人头税,负担比过去平均。随着赋税制度的改革,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逐步松弛。这样,学生不仅不会张冠李戴,而且还能获得较为系统的古代赋税制度的知识。
五、加深理解,发展思维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篇4
1.历史教学中的提问一定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切忌过难或过易,脱离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本身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具体教学环节,如果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那么就只能设计一个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封闭性问题比较合适。如果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或引发学生的情感态度,那么就得设计一些允许学生有多种不同回答方式的开放性问题。由于回答开放性问题需要一定量的历史知识积累,而这种知识积累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有的是一个单元的学习,有的是一个学期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节课中,开放型问题的设计一定要适度,适时,以免延误课堂教学时间。
2.教师提问要照顾到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积累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都要注意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要看学生是否能够把握和回答。如“你知道中国古代科技与近代西方科技的区别吗?”针对初中(尤其是初
一、初二)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很难回答。
3.教师提问时,问题的表述要清晰,要能够使学生准确理解
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要避免提出模棱两可,或有可能产生多种理解的问题。只有问题清晰,目的明确,学生回答才不会有什么障碍。既不会冷场,也不会吵嚷。
4.要提问关键性问题,切忌随心所欲,“满堂问”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篇5
——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史》有感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首先学习的就是中国古代史,如何做好历史学习的启蒙教育,对于学生以后能不能对历史学习充满兴趣、能不能掌握学习历史的正确方法至关重要。所以,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我重点学习了《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古代史》这门课。
张汉林老师说:“过去我们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天,我们应该把它改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场’。‘渔场’就是使学生自主探究的领域。”在此,“渔场”一词让我深思,给学生什么样的场,其实就是给学生什么样的历史课堂。那么,我应该怎么做好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呢?通过本课的学习,以下几点使我的感受最大。
一、依据学情来制定教学的重难点
李明赞老师将《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这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祖冲之。是源于上课之前李老师作的学情调查。他发现对于这三位科学家,学生最为熟悉的是祖冲之,因为他们在小学学过。李老师认为,本课教学重点定在祖冲之,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贾思勰”是学生现有知识的盲点,因此要让学生真正走入贾思勰的人生,对贾思勰的科学精神与人格魅力产生深刻印象。所以,李老师围绕《贾思勰种植农作物》图设计了精致的教学活动。从学生反馈结构来看,李老师的教学意图都实现了。这让我恍然大悟,为什么我的教学有时候会是教师和学生是两张皮,原来是我在设计教学重难点时,不是查看〈课标要求〉,就是寻找考点,以考点来确定重点,显示与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在课堂上难以符合学生的需要,学生就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教学中来,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所以,本次学习,使我深刻意识到依据学情来制定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设计时,要为动态生成留有空间 1.不怕学生提问题,就怕学生没有问题提
贾海燕老师在教学《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一课时,针对学生的提问“水患真的是迁都的原因吗?”,鼓励学生积极查找资料,下节课勇跃发言,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认可和尊重,对其他的学生也会产生正向的刺激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前,我怕学生提出问题,在有争议的地方,我总会躲闪,这是多么可怕的行为啊,长此以往,我教育的学生,恐怕只是简单知识的记忆者,没有了思考,何谈思想?所以,在以后教学中,我要多问学生有没有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2.不要因为存疑而扼杀了探究的意义
学习历史是要将古人的经验化作今人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所以,古人的经验不一定都是定论,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后,我会注意探究不必给出定论,甚至可以不给结论,该存疑时就要存疑。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篇6
涛雒中心初中 李胜洁
八月十五日听了曾翠琼教授的关于课堂教学提问技巧的讲座,真得感触颇深,字字句句道出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学生问题的一些困惑,从中学到了一些颇有高度的理论知识。
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的传统教学,把英语纯粹当作评议知识来讲授。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教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已转向思维教学,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和思路,发挥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堂提问作为组织教学、启发思维、提高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而在目前英语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课堂提问包含着教师的提问、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应答和教师对学生应答的反应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其中教师的提问是最重要的,它是整个问答过程中的第一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所采用的技巧和策略对师生间能否相互交流,问答活动能否正常进行下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提问首先要让学生做出应答反应。因此,教师在提问前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提问前可适当保持一定时间的沉默,来唤起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通过手势、音调、音量的变化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学生的心理因素和教学气氛对学生回答老师所提问题的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创造一个轻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兴奋状态,老师应采取与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进行提问,而不是用强制回答的命令语气和态度来进行提问。
3.如果教师自问自答的目的不是为了承前启后或是作为引言来导入新的授课内容的话,教师最好不要自问自答。若代替学生回答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
4.提问后教师要保持沉默,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从心理上害怕课堂的沉默,往往容易用自己的回答来打破这种沉默,这样做使学生没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又怎样来回答问题呢?
5.有意识地指名让学生对提问进行回答。这种定向的回答必须是建立在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基础上做出的决定,而并非随意指定任何学生。
6.一般在提出问题后不要重复自己的问题。因为在重复问题时,往往词语上会发生微小的变化,导致与开始所提的问题的意思不能保持完全一致,容易使学生的思考中断或引起思维混乱。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篇7
一、提问环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 注意问题设计的密度
提问的多寡既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 又要根据教学活动的实施状况, 一味地“不问”或者“多问”都不科学, 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时, 一定要把握问题设计的密度. 第一, 上课前的提问, 教师在这个时候进行提问, 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 并且在思维上也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第二, 课堂后半段的提问. 这个时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往往已经“亮相”了, 围绕着重点内容进行提问, 可以起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的目的[1].
2. 把握问题设计的难度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回答问题来获取新的知识和认识, 由此可见, 思考在提问中处于核心的地位, 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的时候, 一定要遵循利于学生思考的原则, 而这一原则的实现, 就要求教师恰当的把握问题的难度, 过于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学生思考, 而过难的问题又会给学生的思维活动造成阻碍, 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 最为恰当的问题难度应该是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达到”的思维区域, 这样的难度才是最为恰当的. 在符合最近发展区原则的基础上的问题难度才能最大化的挖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保证提问的有效性[2].
3. 重视问题设计的梯度
思维活动是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规律进行的, 提问环节本质上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 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活动也要遵循思维活动的规律, 让问题呈现出梯度的特点, 让学生从较低的思维台阶一步步向上, 最终达到深化思维, 提高认识的目的.
例如, ( 1) 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实验中,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弹簧被拉伸时, 不能超出它的弹性限度
( B) 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 应保证弹簧位于竖直位置且处于平衡状态
( C) 用直尺测得弹簧的长度即为弹簧的伸长量
( D) 用几个不同的弹簧, 分别测出几组拉力与伸长量, 得出拉力与伸长量之比相等
( 2) 某学生做“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量的关系”的实验, 他先把弹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 用直尺测出弹簧的原长L0, 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 挂上砝码后测出弹簧伸长后的长度L, 把 ( L - L0) 作为弹簧的伸长量x. 这样操作, 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 最后画出的图线可能是下图所示图象中的 ()
解析: ( 1) 本实验中应以需要研究的一根弹簧为实验对象, 在弹性限度内通过增减砝码的数目, 以改变对弹簧的拉力, 来探索弹力与弹簧的伸长量的关系, 所以选 ( A) ( B) .
( 2) 由于考虑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 当不挂钩码时, 弹簧的伸长量x≠0, 所以选 ( C) .
答案: ( 1) ( A) ( B) ( 2) ( C)
二、课堂提问实施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技巧
1. 先提问后点名
一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往往先叫出学生的名字, 然后再提问, 这样事先选定提问对象, 就会让其他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过程中不认真听题, 在思考的过程中也不够积极. 如果教师先提出问题, 再点名回答, 这样每个学生都会把自己视为教师可能提问的潜在对象, 从而促使他们更加认真的思考问题.
2. 提问要具有随机性
一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往往喜欢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提问, 尤其是教师对学生不是很熟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会按照点名册或者按照小组顺序进行提问, 这样的提问同样会影响全体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度, 降低他们对问题思考的紧张度. 因此,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 要注意随机性, 即使是按照点名册, 也不能按照上面的顺序进行提问, 而是随机的发问, 让每个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以后都能够做到时刻准备被提问到的心理.
3. 提问要给足应答时间
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活动, 既然要思考, 肯定需要花上一定的时间. 有些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却缺乏必要的耐心, 问题一提出立刻就请人作答, 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和整理答案的时间, 导致问题回答的质量较差, 既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也影响了应答学生的自信. 因此, 最为合理的做法是, 在提出问题以后, 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反应度留下足够的应答时间,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思考, 这样看似会用掉较多的时间, 但实际上却是提高了提问的效率和效果.
提问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设计还是实施上都讲求一定的科学性和技巧性, 我们每个教师不但要重视课堂提问, 更要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提问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工作, 努力做到用高质量的提问来带动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的诞生.
摘要:在物理课堂上, 有效的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教学技巧, 每个教师都应当重视并掌握科学的提问设计和实施技能.在本文中, 笔者从提问环节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提问环节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提问设计,提问实施,思维训练
参考文献
[1]尹西会.运用课堂提问提高物理教学效率[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 2011 (5) :59.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提问技巧 篇8
[关键词]初中历史;提问技巧;必要性;注意问题;方法
素质教育新形势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要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积累提问的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提问”特色,注意提问的原则,本着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素质。因此,一定要紧紧把握好、利用好提问这把“金钥匙”。
一、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1.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能“经世致用”、“彰往而知来”。历史学科的提问要注意恰到好处,讲究实效,问到该问处。在课堂上若简单化、形式化的进行提问,则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多角度、深层次地考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更不利于揭示教材中隐含的知识点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历史教学的功能,诸如思想道德教育,借鉴启发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陶冶情操等,都不能得到很好地发挥。
2.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成为现代化人才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其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要实现上述目的,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维教学法,即多角度,多系统地启迪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智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而精心设计提问艺术,正是多维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尤其历史学科,只有多提问,才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质疑、求知的欲望,达到启迪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3.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青少年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相对优势,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发展,并且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他们不仅喜欢探求事物的根源、喜欢怀疑和争论;而且他们富于想象,以致常提出一些新的设想、新的见解;或者乐于去尝试一些新的方法。因此,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应置学生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不断点拨、引导、纠偏、补漏的主导地位。在授课中不时出现发人深思的问号,能够打开扇扇闭锁着的心扉,将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处于一种和谐、高效的信息交流之中,这正是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最佳心理基础。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问题的度。一般说来,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度适当,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出一些“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问题。问题太简单,不利于学生深度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太深奥,使学生无从下手,势必造成“冷场”,或者出现“胡答乱猜”的情况,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提问的难易度要适宜,力争让学生在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情况下,提高提问效果。
2.要注意问题表达的准确性。表达清楚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正确回答的可能性。在实际教学中,提问的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 使学生一下子就能听懂,知道应该怎样回答。同时要给学生暗示思维方向,使课堂教学在教师有计划的设计中顺利进行,做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有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避免在课堂提问中出现徒具形式、为问而问的现象。
3.要注意留出思考时间。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从而达到启发思维的效果。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学生从理解问题,提取加工信息,形成答案到准备回答,至少需要3~5秒钟的时间。所以,在问题提出以后,一定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做可使更多的学生能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减少卡壳现象,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技巧的方法
1.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随着年级的升高,主动回答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学生越来越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二是自己和他人在课堂上遭遇提问尴尬的次数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多。这两点都是与个体对周围环境的评价分不开的。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统一思想,对学生少批评、多鼓励,评价时应少对人、多对事,真诚地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的心理氛围,以增强学生的情绪安全感,提高其参与意识。
2.提问要把握时机。课堂教学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恰到好处,还要注意把握提问时机。一般在历史课堂上,提问的时机包括为了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课前提问,为了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课中提问,为了总结深化知识点的课后提问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把握有利时机,设置恰当的问题,会使得课堂提问的效果倍增。例如,在讲到《秦帝国的兴亡》时,为了引起学生对这节内容的注意,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提了这样两个问题:秦始皇究竟算不算一个好皇帝?秦始皇的出现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作用?就这样,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与回答,学生自然对这部分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师再继续新课的讲授,效果自然会好得多。
3.提问要注意层次性。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对事物认识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按照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来设置问题,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设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深化,直至得出问题的结论。例如,在讲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必然性,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遭受过哪些国家的侵略?每次遭受侵略的结果是怎样的?每次战争结束以后签订了哪些不平等的条约?这些条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们还会重蹈以前的历史覆辙遭受其他国家的侵略与奴役吗?这样一组问题带有一定的层次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从而在不断的思考中得出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必然性的原因所在。
4.提问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历史学科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各个知识点之间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来进行提问,这样不但可以巩固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同时还能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使得学生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例如,在讲日本明治维新的知识时,就联系之前学习过的戊戌变法,让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同样都是封建制国家进行的革新运动,但是为什么结果却大相径庭?就这样,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从革新发生的时间、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就等诸多方面进行比较,进而得出结论。
四、结语
掌握历史课堂提问技巧,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东业.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实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0(33),43-43.
[2]张海丽.探究初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新理念[J].山西青年月刊.2013(10),99-99.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篇9
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问,设计的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激发,及对知识的探究热情,将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质量。
1、提问首先应目的明确,有效的问题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好的提问能唤醒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能激活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能点悟学生冲破迷雾的思路,能让学生体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
3、提问要适度、适时、适量。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提出符合学生智能水平难易适度的问题,精简提问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不能问个不停,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
4、面向全体。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好的提问不应置大多数学生于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才会使 全班学习质量的大面积提高。
5、新颖多样。提问的高明,在于引发学生兴趣,提问的失误是使学生厌学。教师的提问,内容要新颖别致,方式要新鲜多样,这样就能 引起学生 强烈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主动求知的情境。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10
西姜寨乡第三初级中学
张玉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通过观看长安城的历史图片和课文材料,想象唐都长安城中外交流的盛况。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难点:
本课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西游记》或有关通俗读物,对剧中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学习热情高涨,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一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有很强的求知欲,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需要教师点拨帮助。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以现代学生观和教学观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个性发展,加强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整合学习资源,然后知识迁移,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和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教师在本课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以情景想象,故事叙述,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鉴真、玄奘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日本和服图》和《唐代女俑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两幅图片的异同点?这说明了什么?(目的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第一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主要介绍唐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鉴真异域传道的情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如下问题:①什么是遣唐使?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么?③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这三个问题答案明确,学生在阅读后能够自己解决。
(2)、为了使学生对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产生感性认识,我又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今天的日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阳节登高、菜肴的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图片中轻松突破重点。
(3)、接着出示《鉴真》的画片,学生介绍鉴真的生平,教师补充。(4)、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鉴真六次东渡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①“鉴真盲目航东海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②“鉴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我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图》并介绍这幅图,使学生认识鉴真这位友好使者对促进中日文化做出的贡献。
第二目:玄奘西行。主要介绍玄奘西行求法的情况,是本课重点。我采用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和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具体步骤: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部片子的主题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西游记》是部神话小说,带有一定的夸张手法,但历史上确有玄奘西行取经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个人和一匹老马,而不是3个徒弟的。
(2)、出示“玄奘画像”,请学生介绍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师补充。(3)、出示“玄奘西行路线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其经过的地方,解释天竺地理位置,请学生思考:①观看这个路线图你有何感想?②玄奘西行有哪些贡献?
(4)、为了了解学生对前两目的掌握情况,升华前两目的教学内容。我又设计一道题:“列表对比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目:国际性大都会长安。主要介绍唐朝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城市建筑布局特点。这部分内容课标虽然没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为此,我采用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方式,具体步骤:
(1)、出示“敦煌壁画中反映长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图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图片。(教师做简要介绍)。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了解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
(2)、指导学生观看《长安城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①长安城分成几部分?②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又出示了《大明宫复原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使学生了解长安城的宏伟。
(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有哪几部分构成?与长安城有什么异同?这说明了什么?(认识长安城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课堂小结 我请同学们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在此基础进行小结。教师总结: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帝国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势,对很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出现了开放与交流的盛况。大唐帝国又以汇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开放与交流,才会发展与进步。
4、课堂练习:通过对唐都长安城的学习,结合课文资料,想象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用30字左右概述。(培养学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应用丰富的课件资源和图片、视频资源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
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 篇11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吸引力要强
好奇是人类求知和学习的最基础的根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从让我学变为我要学,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设计问题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要有趣味性,通过问题把学生引入创造性思维的王国。激发兴趣式的提问,使学生既感到轻松有趣,又乐于思考,从而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要有探究性,难易要适度
探究是新课程所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可以提高思维的创造性,通过提问给学生明确的导学思路、方法、目标。学生围绕教师的提问,有的互相讨论,有的查找资料。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了提问的目的。另外教学的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和记忆知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所以教师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问题的难易“度”,问题过于简单,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之类的问题,缺乏探讨性,学生就无兴趣回答,达不到教学效果。反之,问题过难,学生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谈起,失去提问的意义。
三、问题要有启发性,表达要准确
启发性是对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这一要求使课堂提问成为最能启迪学生心扉的教学手段。教师设计恰当的问题,就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问题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合理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教学情况,优化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 篇12
( 一) 初中数学课堂中问题设计的原则
1. 目的性. 对于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来说, 目的性是其基本前提和要求. 每一节都有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问题的设计要仅仅围绕其目标和主要内容进行, 特别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 积极思考, 掌握知识的同时, 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也进行了培养和锻炼.
2. 全面性. 对于教师来说, 问题的设计应是针对全班学生, 特别是对于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学生, 要通过有效提问,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其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并及时鼓励他们对于自己的见解和发现的问题要敢于直言[1].
3. 适度性.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 问题数量以及难易程度对于问题设计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因此,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 要注意精心设计的问题最好保持在三个左右, 且设置相应的情境, 恰到好处的对学生进行提问, 提问的次数或频率应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 同时难易程度应适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
4. 发展性. 设计的问题应有利于学生在思维、创新等方面的培养, 同时对学生的自信等精神状态或心理状态方面也有所改善.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
( 二)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1. 深度理解教材
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 提高问题设计质量最关键的便是对教材进行深度理解. 也就是说,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深层底蕴, 及对学生进行深度培养与创新的内容, 并将其进行有效整合, 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展现出来. 其次还应在充分挖掘教材基础之上, 具有梯度性进行问题设计[2]. 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是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层层推进的. 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 要注意由易到难, 在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 使之掌握数学知识.
2. 以学生为本
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 应了解学生当前所处的身心发展阶段, 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问题,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行问题探究或发现. 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意愿, 精心设计的问题应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二、实例分析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本身是枯燥无味的, 这也为教师进行教学加大了难度. 但如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充分的运用语言艺术, 将枯燥无味的课程变得生动活泼,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特别是在进行数学问题提问的过程中, 语言本身的艺术感可以有效感染学生, 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但语言艺术的博大精神, 使得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太理想. 对此我们应注意, 在进行提问时, 首先语言要简洁、明了, 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明白问题的含义是什么. 其次还要注意问题尽可能的贴近生活, 以便学生更好得力理论联系实际.
( 一) 新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提问艺术
对于新知识的学习, 部分学生会认为要学的内容困难, 从而产生不自信或是消极的心理, 对此, 教师应注意问题设计的着重点, 以便更好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以“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为例进行分析.
在进行该课教学时, 我拿出一张厚度约为0. 1 mm纸, 并对其进行对折, 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 比如, “请学生猜一下, 在对折32次之后会有多厚”等. 这时便会有许多学生纷纷发表不同意见, 比如, “比教学楼还高”“比摩天轮都高”等[3]. 这时我会告诉学生“它将会比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还高许多”. 学生或许不信, 或震惊万分, 此时便可以引入本课的学习内容, 告诉学生, 通过本课学习便可以得出其是否比珠穆朗玛峰还高许多的结论了. 如此就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促使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 二) 课堂中旧知识复习的提问艺术
对旧知识进行提问, 不仅使基础差的学生更好的进行后面的学习, 还能有力促进基础好的学生“温故而知新”. 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 如何更好的进行旧知识的复习, 其提问艺术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我们以直线、线段、射线复习为例, 进行分析[4].
在进行该知识点的复习时, 由于学生极易混淆这些概念, 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种问题进行提问: 直线长还是射线长呢? 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垂直的吗? 在什么情况下才是垂直的呢?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是平行的吗? 这样的问题不仅使学生了解其关键点、重点、疑难点等, 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使其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 提高旧知识复习质量.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贯彻实施, 教师更加关注对于在课堂中的问题设计以及提问艺术等方面的改进与创新.对于数学课堂来说同样是热门话题之一.对于教师来说, 设计合理的问题可以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本文主要从自身实践出发, 对初中数学课堂中的问题设计与提问艺术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设计,提问艺术,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李玫.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J].中学教学参考, 2013, (11) , 331-332.
[2]胡晓漪.初中数学课堂问题的有效性设计[J].读与写, 2011 (10) , 89-91.
[3]方培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原则[J].华章, 2012 (7) , 123-124.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心得 篇13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一堂课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功底和教学技巧。因此,教师必须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具有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汲取最新的历史研究成果和其他科学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还要学习最新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总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而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设计出优质的课堂教学活动。
教了3年毕业班历史课程,过程其实挺枯燥的。因为赶进度,想尽快的进入复习阶段,原先在教初一初二时候上课的激情逐渐被初三补材料、划知识点、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所代替。作为老师如此,学生更是如此,本来历史是充满悬念和激情的课程,到了毕业班却被大量的习题和作业所代替。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其实都是希望毕业班的历史也能够充满激情。
在初三世界史的教学中,作为老师,我有时特别想慢一些讲,作为中考的重点,这个阶段有大量的材料和知识点,有些问题确实只有通过探究才能够得出结论。不知道其他地区的老师怎样,确实在教学中充满了迷茫和不解
现在学生的历史作业无外乎两种,一种是以辅导材料为主,选择填空和综合题,答案比较唯一,也有部分历史老师直接把答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在做题过程中自行检查;
第二种就是需要记忆的作业,要求学生背某某事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通过学习,可以看出,这样的作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学生学到的知识永远是通过教材、练习册或老师加工过的成品。
要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就要求教师在常规作业的基础上,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这样的作业没有具体答案,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条件好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需要的知识,条件受限的地区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看一些相关的书籍。
2012年5月25日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类型及设计 篇14
一。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手段,它可用于整个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新旧知识的过渡、直观演示、分析归纳、课堂练习等活动中都可用到提问。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好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独立探究、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送信息,并获得信息反馈的主要途径。
二。再从教学的双方来说,课堂教学的提问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从学生这方面来看,因为提问式教学设置了种种问题,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产生矛盾,所以形成了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当有了学习的动机,又有教师设计的问题作为思维的航标,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启发思维,培养思维能力。从更长远看,在解决问题这一步骤和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了思维的方法,最终形成质疑、提问的能力和习惯,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同样,对于教学的主导者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提问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长期如此,是一定能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的。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秀生,忽略后进生,很容易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虽教学无定法,但教学贵在得法。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问,以使教师在课堂中讲得精彩,学生学得有趣,从而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下面几种类型是从提问的作用、角度进行归纳分类的,但在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要灵活掌握,自然运用,以加强提问的艺术性。
(一)提示问
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容易忽略,而又需要掌握的内容,设计提示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该内容的注意。如在讲《雷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周朴园在大年三十晚上把鲁侍萍母子赶出了家门,可是在以后的三十年中,他家东西的摆设一律维持侍萍在家的原貌,还四处打听侍萍的坟墓,还要为她修一番。你如何看待周朴园的这一行为?”这一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于是可以降低难度作了三次提示:⑴周朴园把侍萍母子赶出家门,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⑵三十年后,当侍萍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什么?⑶三十年中,周的这一系列怀念侍萍的行为反映了什么?经过这样的适时提示,学生阅读分析,很容易地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反映了周朴园的极端虚伪、冷酷欺骗,他做得如此虔诚,虚伪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在欺骗了,不能停留于让学生找问题的答案、应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众多新问题,把未知的化为已知。
(二)启发问
课学堂上所有的提问都应具有启发性,这里的“启发问”,特指在阐明事理、事例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引起同学联想而有所领悟的问题。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问:“菲利甫夫妇对同于勒的相见由„盼‟到„怕‟,由于把于勒看成全家的„希望‟到把他看成全家的„恐怖‟,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他们之间说到底究竟是什么关系?这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样抓住影响其它问题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发问,目的是启发学生读书时抓住关键问题、关键词句,去抓内容的重点进行思考。这类提问有益于学生思路集中而又能触类旁通,能使课堂思维围绕中心开展活动,又由于思维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强而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性最优越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三)探究问
指老师提出探究、追究事物、事理原因方面的问题。这种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沿着认知材料提供的思路进行扩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高中第一册《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荔枝的形态和果实特点,第二部分,却引经据典地说明荔枝原产于我国。这第二部分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的思路深入,通过研究读课文可以明白这反映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下文谈到了发展我国荔枝生产的有关问题。再如,《猎户》一文,题目为何不用《董昆》,《小橘灯》一文的题目为何不用《小姑娘》等等,这些都属探究性问题。
(四)疏导问 指为了疏通同学思路而设计的带有搭台阶性质的问题。在同学思路阻塞不畅时随机设计这类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空间。这类问题多用于初读课文,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字、词、句、读课文,可以了解记叙文要素,以便掌握梗概。提问模式是:通读课文,简略说一下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理解生字、词语是什么意思。河北许建国老师曾有过这样的教例:一名学生问吴伯箫《猎户》中“突然一只野兔跑了出来,那样近,差一点没有踩到它”一句的后半句对不对。老师暗自吃惊学生的认真和大胆,不知如何解释,于是绕开原题进行疏导,问“„救人‟这个词怎么讲?”学生说:“把人救活。”“那么,„救活‟呢?学生楞了,不知该如何回答。于是许老师说:„救人‟和„灭火‟本是一回事,要为什么生活中不说„灭火‟而说:„救火‟呢?学生顿开茅塞,这是语言上的约定俗成,也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吴伯箫的散文正是善于运用口语,有着亲切、自然的特点。再如,学生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抹去”一句理解发生偏差,有的同学认为表现马克思胸怀大志,有的同学说是心胸宽广,又有的认为是宽宏大量。几个似是而非的发言使其他同学的思维产生定势,我随即疏导说:“一挥即掉是什么意思?”还自然地做了个手势。于是同学认识到这句话写出了马克思不屑一顾的态度,表现了对资产阶级的蔑视。
(五)激趣问
指在激发同学学习或思考兴趣,强化学习动机的问题。这类问题一般在开始学习新课文时提出。比如我讲朱自清的《春》时,在精心设计的导语时,我引用了雪莱的诗:“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然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记住了哪些描写春的诗句?请背给大家听。”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你一句,他一句。在背出十几句后老师适时转移话题:“让我们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春的吧!”学生带着激情和热望进入了对《春》的学习。再如我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板书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叫孔乙己。”我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吗?”学生稍一沉吟,回答道:“是绰号。”我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一石激起思维的浪花,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进入学习。
(六)质疑问 就教材中可能引起岐义之点或偶然的失误、败笔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如学习《雷雨》一课时,我是这样质疑:周朴园在认出鲁侍萍之前,似乎表现出一点对鲁侍萍的怀念与留恋,当认出眼前的女人就是鲁侍萍后,又凶相毕露,这样安排,前后是否矛盾?再譬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提出“大约”和“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琢磨,发掘其中蕴藉较深的内容。有疑问才会有探求,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质疑问的思维力度很强,对培养同学的思维能力很有作用。
(七)迁移问指在新的情境中,提出需要运用学过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变式训练,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已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教郭沫若的诗《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学生当堂驳问:流星应用“颗”,为什么用“朵”呢?是作者写错了。我引导学生把“花朵”、“烟花”等现象与流星整合起来,学生思维中呈现出光彩夺目的流星形象,于是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对“朵”字产生一种审美的体验,使学生通向创新之路。
(八)比较问
指针对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所设计的问题,旨在于判定他们的同与异、优与劣。设计这类问题必须注意事物之间的可比性,“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不宜在课上引导同学去比较。最常见的比较问有近义词的选用,比较哪个好,并说明什么。另外还有同题材不同体裁的比较,同体裁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现手法的比较等等。“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比较,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如善于运用对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可激化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如讲《社戏》,根据迅哥儿两次吃的不同感受,我是这样提问: “迅哥儿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没有昨夜那么好‟?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再如《孔乙己》写孔乙己掏钱买酒的动作,前次用了“排”,后次用了“摸”,其含义有什么不同?教《故乡》,可问:闺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两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种比较式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因而也就更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九)辐射问
这种提问是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然后派生出许多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对于学习层次较低的班级,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比如讲《范进中举》。为弄清胡屠户性格特点这个中心,可设计出下面几个小问题,⑴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称呼范进什么?常常如何训斥“教导”范进的?⑵范进向他商量借乡试盘费时,胡屠户怎样骂范进?⑶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却称呼夸赞范进什么?还慷慨带来了什么礼物?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这些小问题就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体识胡屠户的性格特征。辐射式提问有利于攻破难点、突出重点,这种提问法是教学中常用的提问方法。
以上几种类型是从提问的作用角度进行归纳、分类的。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掌握,自然运用,以加强提问的艺术性。
五。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是实施目标教学的重要手段。优化课堂提问,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更是教育科研、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设计语文课堂提问,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呢?我认为应着眼于以下五方面:(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有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五)提问应面向全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只让尖子生答问,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为启发性教学并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差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呢? 1。首先,可以在问题的难易程度上做文章,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不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了他们攀登的勇气。如教《变色龙》一课,可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 ⑴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都能回答:善变)
⑵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变得快,变得愚蠢可笑逻辑荒谬)
⑶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是什么?(半数学生能答:见风使舵 趋炎附势 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⑷什么因素左右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塑造这个形象?(少数基础好的学生答出:左右他一变再变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教师再适当点拨,便可使学生明白,作者塑造这个形象,讽刺的锋芒不是指向一般灵魂卑劣的变色龙,而是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
2。其次,可以变换训练的方式。不能总是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可指答,学生可齐答,可轮流答,重复答,跳答,采用多种多样的训练方式,目的都是让全体学生的脑子转起来,动起来,以培养和训练其思维能力。
第三,教师还应做好提问中的评价工作。提问中的评价,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应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的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然后要评价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规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要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还有的教师在评议时常常涉及学生的个性品质,并爱与其他学生作比较性评价,这就有可能给提问带来事与愿违的后果。
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应做到:①以表扬为主。即使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在课堂提问中,常常会遇到会说想着说,不会说抢着说的现象,也许一个抢答的学生根本就未答对,还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对此教师也不应怒形于色,而应循循善诱。②鼓励求异。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的等结论,即使课堂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对学生有所交代。③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站起来说不会,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有时是对题意没有正确领会,有时是由于紧张而无从说起,有时是虽基本掌握但还不够满意,因而不敢回答等等。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再复述一遍问题,鼓励作答;也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作答。作为一位有爱心和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放弃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的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评价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提问的设计技巧】推荐阅读:
课堂提问初中历史08-30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07-02
初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08-14
《初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教学设计05-10
南北战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10-19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1000字]06-07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08-23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06-02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10-02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