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战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2024-10-19

南北战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南北战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1

第一节 《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设计 导入:这是谁?(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曾深情的说:“我对一位伟人怀有特殊的感激之情,是他让我的故事成为可能,让美国的历史成为可能。”这位伟人是谁?为什么获得奥巴马这么的评价?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这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学习: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一位永不退缩的伟人;一种亘古不变的信念。就让我们一起看这位永不退缩的伟人是怎样凭借亘古不变的信念领导因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引起的不可避免的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

既然是一场战争,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学习?(提示学生从战争的原因、领导人、经过、结果、影响、作用等方面来评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相互补充)

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先看第一篇章: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家看大屏幕,哪一张图片是现在美国的国旗?

其实这些都曾经是美国的国旗。这些国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而星星数量的变化则体现了美国哪方面的变化?(学生回答是领土方面,教师不能包办)

最初成立之时的美国仅仅是原先13个殖民地,随着美国用各种手段,终于使得如今的美国成立一个东临大西洋,西到太平洋的大国。在新增加的土地上,美国却存在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对矛盾是什么呢?请大家看材料找出。

通过材料,我们了解到,这对矛盾是什么?对,就是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与南方的奴隶主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是怎样体现的呢?双方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原料、市场、劳动力和西部土地上,其中矛盾的焦点又是什么?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因为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引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美国内战。

表格展示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焦点。那又是什么事件加速了内战的爆发,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学生看课本回答---林肯当选为总统。为什么林肯当选总统成为战争的导火线,这与林肯的主张是分不开的。(逐层点拨)

材料展示:一栋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的维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问:裂开的房子指什么?半奴隶半自由的分别指什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肯的主张是什么?尽管林肯不是当时就主张废除奴隶制,但是即使是温和的方式,奴隶主也不答应,他们首先挑起战争。

那么,战争开始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出示内战情况表,很明显,战争有利于哪一方?但是在战争初期,北方却节节失利。这又是为什么?学生找课本得出答案。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肯压力山大。加入你是当时的林肯政府要员,你会怎样建议林肯?

为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林肯政府颁布了什么措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出示《宣言》并解读宣言内容。这个宣言起到了什么作用?---------成为战争的转折点。它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加速了北方的胜利。1865年,北方胜利。

美国内战历时4年,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那北方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有哪些?(课本上勾画,注意关键词)分析为什么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解决了那两个问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又一障碍是什么?历史上还有哪一个障碍,是怎么样解决的?

美国内战扫除了资本主义的障碍后,经济迅速发展。

这场战争是谁领导的?战争胜利了,伟人却倒下了。就在战争结束后几天,林肯遭到南方奴隶主的仇视而被刺杀,走完了光辉而短暂的56年的历程。林肯倒下了,却赢得了美国人的爱戴。林肯纪念堂庄严肃穆,林肯永远是位居第一的美国总统。那美国人为什么如此喜欢和尊重林肯?因为林肯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也可以这样说,林肯拯救了美国。

在林肯身上,我们看到一种亘古不变的信念,那就是国家统一。在我们中国,台湾却成了最深的乡愁,最大的国殇。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所以,无论何种情况,我们都要反对分裂;无论何种方式,我们都要维护国家的统一。祝福我们的祖国和平、统

一、发展。

知识竞赛,品尝成功盛宴

1.林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从噩梦般的困境中走出来。这里的“噩梦”是指(

A.英国的殖民统治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经济大危机 D. 2.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这是因为他( ) A.颁布了《独立宣言》 B.颁布了《宅地法》

C.维护了北方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废除了黑奴制度

3.假如你亲历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你认为这两场战争相同的历史影响是( ) A.摧毁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赢得了国家的独立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废除了黑奴制度

4.林肯就任美国总统后,再次重申了美国《反联邦脱离法》的精神,这表明南北战争中,林肯政府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国家独立 B.消除种族歧视 C.维护国家统一 D.发展资本主义 5.电影《乱世佳人》再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一段历史,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许多黑人行进在北方军队的行列中”。这主要是因为林肯政府颁布了( )

A.《人权宣言》 B.《权利法案》 C.《宅地法》 D.《解放黑奴宣言》 6.下边是喜羊羊向懒羊羊介绍的美国南北战争。其中的哪一句话讲错了( ) A.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战前南北矛盾的焦点 B.为废除奴隶制,北方首先挑起了战争

C.战争中,存在着南北两个首都——里士满和华盛顿 D.南北战争,是美国进行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7.1860年的一天,蓝猫警长前往美国调查案件,它了解到的真实情况是( ) A. 南方一黑人正在为竞选州长做准备 B. 南方一对黑人夫妇正在为主人收割小麦

C.南方一位黑人农场主正在指挥白人奴隶抢收葡萄 D.南方一黑人惊闻林肯在剧院里遇刺杀身亡的消息。 (参考答案:1.D 2.D 3.C 4.C 5.D 6.B 7.B )

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 第二次备课

导入:这是谁?(生答:奥巴马)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曾深情的说:“我对一位伟人怀有特殊的感激之情,是他让我的故事成为可能,让美国的历史成为可能。”这位伟人是谁?为什么获得奥巴马这么的评价?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

这节课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学习: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一位永不退缩的伟人;一种亘古不变的信念。就让我们一起看这位永不退缩的伟人是怎样凭借亘古不变的信念领导因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引起的不可避免的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的。

既然是一场战争,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学习?(提示学生掌握战争的相关要素)

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先看第一篇章: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家看大屏幕,哪一张图片是现在美国的国旗?

其实这些都曾经是美国的国旗。这些国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而星星数量的变化则体现了美国哪方面的变化(领土)。

最初成立之时的美国仅仅是原先13个殖民地,随着美国用各种手段,终于使得如今的美国成立一个东临大西洋,西到太平洋的大国。(看出美国领土扩张的方向是:自东向西))在新增加的土地上,美国却存在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对矛盾是什么呢?请大家看材料找出(美国南北战争)。

通过材料,我们了解到,这对矛盾是什么?对,就是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与南方的奴隶主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这对矛盾是怎样体现的呢?学生看材料得出

双方之间的矛盾体现在原料、市场、劳动力和西部土地上,其中矛盾的焦点又是什么?(漫画欣赏和材料展示)

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奴隶主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因为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引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美国内战。

表格展示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焦点。那又是什么事件加速了内战的爆发,成为战争的导火线?学生看课本回答---林肯当选为总统。为什么林肯当选总统成为战争的导火线,这与林肯的主张是分不开的。

材料展示:一栋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的维持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问:裂开的房子指什么?半奴隶半自由的分别指什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林肯的主张是什么?尽管林肯不是当时就主张废除奴隶制,但是即使是温和的方式,奴隶主也不答应,他们首先挑起战争。

师:在性质方面,北方为什么而战?南方为什么而战?

生:北方为废除奴隶制度而战,也为维护国家统一而战;而南方是为维护奴隶制度而战。

师:以前我们学过,奴隶制度是一种最野蛮、最残酷的剥削制度,早已被历史淘汰了。所以从性质上讲,北方怎么样?南方怎么样?

生:北方是正义的。南方是非正义的。 师:当然,人民就会站在哪一方? 生:北方!正义的一方。

师:那么,请大家判断:你认为南北双方谁会在战争中占上风呢?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学生思考并回答):北方会占上风。因为北方州数多,人口多,经济发达,而且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

师:好,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透彻。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正相反,在战争之初,南方却一直把握着战争的主动,南方军队一路打过来,甚至一直打到了华盛顿城边。林肯总统站在城头,可以望到远处飘扬的南方旗帜。请同学们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北方失利呢?

(学生思考,并观察对比表,得出结论):南方为发动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而北方准备不足。

师:对,同学们在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事件的每一个方面,做到全面分析,整体认知。

(课件:北方的胜利)

师:大家看,我们刚才还说南方占优势,这时为什么又是北方胜利了呢?北方从最初的失利到最后的胜利,其中必定有一个大的转折,那么这个转折是如何发生的呢?请同学们从书中找到相关内容。(板书:转折)

(学生阅读课本并回答:)

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了《宅地法》,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师:(课件:两个法令)

就这两个文件就能改变战争的局势吗?它们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这两个法令提高了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革命热情,战争形势开始有利于北方。

师:为什么这两个法令就有这么大的作用呢?这主要应从哪个方面去分析? (学生思考并朗读课本115页介绍两个文件内容的部分。) 这个文件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生:调动了广大黑人奴隶革命的热情,有利于北方的胜利。

师:对,战争形势发生转折了,北方军队易守为攻,势如破竹,最后彻底打败了南方,取得了内战的胜利。(课件:内战的结束)(板书:结果) 师:请同学们注意,内战胜利的时间是什么?内战总共持续了多少年? 生:1865年。从1861年到1865年,总共四年时间。 师:美国独立战争的时间呢?总共有多少年? 生:从1775年到1783年,总共8年。

美国内战历时4年,以北方的胜利而告终。那北方胜利的原因有哪些?(适当的讨论)

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有哪些?(课本上勾画,注意关键词)分析为什么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解决了那两个问题?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这又一障碍是什么?历史上还有哪一个障碍,是怎么样解决的?(演示两个障碍)

美国内战扫除了资本主义的障碍后,经济迅速发展。

这场战争是谁领导的?切入第三板块---一位永不退缩的伟人。战争胜利了,伟人却倒下了。就在战争结束后几天,林肯遭到南方奴隶主的仇视而被刺杀,走完了光辉而短暂的56年的历程。出示林肯的一生(失败--失败--失败。。最终成功),从林肯身上,你学习到哪些精神?

林肯倒下了,却赢得了美国人的爱戴。林肯纪念堂庄严肃穆,林肯永远是位居第一的美国总统(大屏幕显示)。那美国人为什么如此喜欢和尊重林肯?因为林肯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也可以这样说,林肯拯救了美国。

这场战争是谁领导的?战争胜利了,伟人却倒下了。就在战争结束后几天,林肯遭到南方奴隶主的仇视而被刺杀,走完了光辉而短暂的56年的历程。林肯倒下了,却赢得了美国人的爱戴。林肯纪念堂庄严肃穆,林肯永远是位居第一的美国总统。那美国人为什么如此喜欢和尊重林肯?因为林肯维护了国家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也可以这样说,林肯拯救了美国。

在林肯身上,我们看到一种亘古不变的信念,那就是国家统一。在我们中国,台湾却成了最深的乡愁,最大的国殇。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台湾问题?

所以,无论何种情况,我们都要反对分裂;无论何种方式,我们都要维护国家的统一。祝福我们的祖国和平、统一、发展。

南北战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2

《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共分为三个部分: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 本课的空间跨度大, 内容形式较于中国古代史新, 一直是初中生学习历史较为困难的一课。现将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一、情境导入

展示19世纪世界各地区发展形势图, 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时期世界各地区发展概况, 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

本课的导入放弃了常用的以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毒品的危害等常用的导入方式, 而是应用了新史观中的全球史观, 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让学生立足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 认识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二、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 (一)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1.探究当时中国与英国的关系。 (提示:从中英两国的社会形态以及由各自不同社会形态产生的内在需求、对外政策对两国关系进行推理)

2. 基于问题1的结论分析中英两国发生战争的必然性以及战争的性质。

3. 形成鸦片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的结论。

对于鸦片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的探究中, 本课教学设计融入了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的相关观点, 让学生认识到中英两国处于不同的文明阶段, 而不同的文明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在需求, 会产生不同的对外政策, 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 这两个文明之间的碰撞将不可避免, 让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必然性以及性质,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探究活动 (二) 鸦片战争以及《南京条约》的影响

1.由探究活动 (一) 的结论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2.探究《南京条约》的影响: (1) 赔款割地; (2) 五口通商; (3) 关税协定。

探究过程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 教师只作简单的引导, 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部分是多元史观整合最明显的一部分, 例如关于五口通商的影响, 学生合作探究后会得出以下结论:

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 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 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标记。

以上诸多观点, 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五口通商对于中国的影响, 可能学生并不理解什么是新史观, 但是他们的答案却明确反映了:1现代化史观、2文明史观、3整体史观、4革命史观的相关观点。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下, 学生的思维更加多样化, 将多元化的新史观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中, 能更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 (三) “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

在介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这一事件背景时, 课文这样写道:“鸦片战争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政府战败求和的刺激, 开始睁眼看世界, 寻求改革救国的方法。”教材这一背景介绍已经将“师夷长技”这一思想的形成背景置于整体史观的观点之下, 学生在整体史观的指引下, 通过自主探究更能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有助于学生对整个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学习。

三、小结与提升

探究性问题:如果你是清朝统治者, 面临国难当头的局面, 你会怎么做?

学生会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进行考虑后回答,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并给予鼓励, 这同时也是对于学生本节多元史观融入的历史课学习效果的检验。多元史观的引入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不是强求初中生学会什么分析方法, 而是提供给学生更全面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及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本课教学流程的主体结构较之以往的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并未有很大的改变, 但是由于新史观的融入, 改变了教师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和历史观念给学生制定好思维方向, 学生在课上机械式讨论的“假高效自主课堂”。在新史观融入历史课堂后, 课堂知识的建构更加丰富多彩, 学生得到了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改革理念, 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了学习历史的快乐与成就感。

由于新史观的融入, 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历史知识储备, 但这对初中生来说, 显然还没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新史观分析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学情, 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 让学生对于分析的问题产生直观的认识, 否则学生也会因为问题超越自身能力无从下手, 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南北战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3

1.鼓励学生探寻历史战争的原因和发展,揭示战争发展规律

新课程历史教学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矛盾激化不可调和的产物,有其一定的发展演变规律。对此,我们不妨从历次战争的原因分析入手,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搜集与此相关的资料文献,以此来综合分析战争的必然性和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在“平型关大捷”中,国内国共的阶级矛盾在民族矛盾激化的背景下,掀起了第二次的“国共合作”高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发起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并且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战斗胜利。对此,我们不妨通过了解国共合作的背景和中国共产党的战争策略,帮助学生推导此次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得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合作才能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样,学生更能加深对抗日战争的深入理解。

我们知道其他因素也会对战争起有一定的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卓有成效的历史改革,使得交战一方的兵力大为强盛,为其发动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必要的准备。例如在“后金的兴起”时,教师在讲到努尔哈赤所采取的八旗制度时,可对中国古代的军队建设史和军史加以回顾:商朝的左、中、右三师、晋楚争霸时的车兵、汉代的都护、两汉的骑兵、唐代的藩镇、北宋的禁军、明代的都司、满州的八旗军。在此基础上,可向学生说明:商朝时出现了步兵、春秋战国时国家军队以战车兵为主,西汉时期又出现了骑兵,以后骑兵成为国家的重要兵种,并出现了步、骑、车配合作战的局面。这些强壮的兵力为努尔哈赤发动战争并且获得胜利作了最充分的物质基础保障。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信息指引下定会对类似于此的各种战争作出横向的对比思考,以探寻隐藏其中的重要规律。

2.注意战争的影响意义,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的发展

历史上的历次战争往往也是战争思想的相互较量,其思想价值意义也是学生所应了解的知识。这能够帮助学生知晓战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例如《中国历史》第一册在介绍《孙子兵法》这部兵书时,仅仅指出该书“系统地叙述了战略战术的原则,提出集中兵力打败敌人的重要性,强调作战时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作周密的调查”,只字未提其历史地位和历史影响。教师可在讲授《孙子兵法》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该兵书所提出的政略和战略相结合、政治重于军事、奇正相生、虚实结合、冲虚备实等战略战术原则,不仅中国历代兵书都以它为依据,而且波及国外,对其他的历次战争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

学生在知道战争事件时必然会对其中的英雄人物产生敬意,由此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自身审美价值观的发展。教师在讲授军事人物时,应饱含情感对他们的生平作较为具体的讲述,尤其对他们的杰出才能要作重点讲解,以他们的言行感染学生。如在讲授第一册第17课“西汉与匈奴的和战”时,教师不仅要讲清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历史知识,还应介绍少年将领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公而忘私的品德。再如,在“元朝统一全国”这一章节中,教师应该通过南宋抗战派大臣文天祥誓死抗元,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的事迹的渲染,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赏析,歌颂民族英雄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

3.关注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讲授战争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的战争有不同的性质,不能一概而论。如:明朝戚继光抗倭的战争是抵御外来侵略的战争,属于正义战争;隋炀帝发动的三次对高丽的战争是封建统治阶级发动的对外侵略的战争,属于非正义战争。这些战争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发展演变规律,培养学生问题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历史中的战争性质的区分主要通过对战争的目的和战争所起的历史作用诸方面的分析而成。如:战国时期,秦国和其他国家交战,主要目的是要霸占他国的领土和人口,是争霸战争、掠夺战争,因此具有非正义性。战国后期,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力量逐渐强大,这一时期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秦国这时进行长平之战等则是统一战争,为全国统一局面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它具有正义性。学生在对战争性质的分析过程中,一方面,加深了对战争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他们历史唯物史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关注战争发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进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南北战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4

列举二战期间重要的会议和战役。

简述二战取得胜利的经过。

理解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运用相关知识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学习重点: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及其启迪。

对雅尔塔会议的评价。

学习难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39页内容概括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基础、标志及其意义。

阅读教材39-40页内容概述雅尔塔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和影响。

阅读教材40-42页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制作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大事年表,初步了解最后胜利的原因、经过及主要战场。(可组内讨论)

结合教材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二)、合作探究:

我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

老师的问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迪?

通过对雅尔塔会议内容和小字部分的理解,你对此会议有何看法?

为什么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有人说,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次战场,这是什么意思?

(三)、拓展延伸:

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战争?

(四)、系统总结:

《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教学反思 篇5

1、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2、在教学时,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和教育学生一方面要铭记历史,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和平和发展,加强和包括日本在内的邻国间的联系和合作、交流,以促进各自国家的繁荣昌盛。

3、从课堂效果来看,教学设计作用还是明显的,知识的结构化和系统化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点,但在讲《马关条约》的影响时还没能很好的.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相结合。

4、以后备课还要加强书本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使各个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教案设计能让学生完整的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历史发展的影响。2、通过与《南京条约》的内容比较,学生掌握历史对比评价的方法。从中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条约的内容的认识。

南北战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6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

列宁说:“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使中国人民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之路。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近八十年的时间里,由于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那样的先进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斗争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它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旦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就转化成对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巨大物质力量。

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中国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建立了一条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最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一条重要经验。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以下内容,不属于《双十协定》的是()

A.和平建国

B.召开政协会议

C.保证人民权利 D.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2.标志着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的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七大”的召开 B.《双十协定》的签署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

3.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解放军将领是()

A.刘伯承、邓小平B.陈毅、粟裕

C.林彪、聂荣臻

D.朱德、彭德怀

4.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A.国共两党的重庆谈判

B.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

C.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D.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二)能力提高

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 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 1946年6月,国共两党内战爆发后,世人议论纷纷。下列评论更接近事实本质的是()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B.楚汉相争,成者王侯败者贼

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变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3. 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把中国革命的原因归结为:

一、人口太多,“土地受到不堪负担的压力”;

二、西方思潮“激起骚动和不安”。这种看法的错误在于()

A.混淆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用表面现象掩盖事物的本质

C.混淆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

4.下面是毛泽东于1949年5月写的一首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七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渡江战役 B.三大战役 C.战略反攻 D.北平和谈

(三)延伸拓展

1.毛泽东在1945年8月说:“中国的局面,现在是独裁加若干民主,并将占相当长的时期,我们还要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即改造),而不是砍头。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实现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应该加入联合政府

B.中国应该实现和平民主

C.中国应马上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D.应该逐步废除国民党一党专制

2. 1945年8月到1946年6月的中国()

①处在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阶段 ②国内阶级矛盾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 ③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④斗争的焦点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 1947年,解放军之所以把大别山作为反攻的方向,是由于该地区()

A.群众基础好

B.战略地位重要

C.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D.有利于大规模的运动战

4. 1949年,《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没有签字的原因是()

A.蒋介石操纵谈判

B.国民党用谈判做掩护赢得了时间

C.国民党长江防线部署完毕 D.李宗仁与蒋介石明争暗斗

(四)模拟练习

1. 1945年1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称:“美国承认并继续承认中国国民政府,并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清除日本在中国影响上与之合作。美国深信,迅速协商停止军事冲突对于此项目的有效完成极为重要。„„美国的支持,将不扩展致以美国军事干涉去影响任何内战的进程。”这表明当时美国对华政策是()

A.不干涉中国的内政 B.扶蒋反共,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

C.支持中国和平建国 D.在中国问题上保持中立态度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说:“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据此,回答2~3题。

2.材料中所说的“第二年”是指()

A. 1945年 B. 1946年 C. 1947年 D. 1948年

3.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这里的“外线”是指()

A.中原解放区

B.陕甘宁边区

C.黄河以北地区 D.国民党控制区域

4. 1945年重庆谈判和1949年北平谈判都是国民党首先提出的,其目的是()

A.把战争责任推给共产党 B.在两党政治斗争中赢得主动 C.需要共商建国问题

D.以和谈换取内战部署的时间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用下列三种方法分配之:(1)分配农民个别耕种;(2)分配农民共同耕种;(3)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分配后,禁止买卖。

──引自中共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二 没收一切私人的或团体的──豪绅、地主、祠堂、庙宇、会社、富农──田地、山林、池塘、房屋,归苏维埃政府公有,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及其他需要的贫民使用。

──引自中共1930年《苏维埃土地法》

材料三 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地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

──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材料四 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使全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在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

──引自中共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请比较上述四则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先后有什么变化,并说明党制订的各种土地政策的特点。

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状态?结合史实,概括制约两党关系的因素,分析国共两党关系对中国社会政局的影响。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为什么内战的爆发具有必然性

要弄清这一问题,同学们必须学会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事物都是联系着的方法,从中共、国民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力量对比、国际环境等方面综合分析。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和谈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战后的国际大环境。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蒋介石政府发动内

战。

(二)例题解析

例1:1947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时,国民党正在实施的军事战略是()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准确把握解放战争各阶段的发展态势。A项所述为解放战争初期前八个月的状况,C项所述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的动向,D项是三大战役开始前国民党军队所处的状况。正确答案为B。

例2:解放战争时期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A.没收地主的土地

B.调整减租减息的政策

C.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 D.废除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C项颇具迷惑性,土地改革自然要“分配土地”,但决不是仅“按贫雇农人口分配土地”,而是“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改后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即农民的小私有制,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正确答案

为A。

(三)学习拓展

1925年,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

请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28年的历史,论证毛泽东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抗战结束后,中国人民期盼和平。但是,蒋介石和美帝国主义相勾结,妄想剥夺人民的胜利果实。由于他尚未做好内战的准备,因而不敢明目张胆地叫嚣打内战,只能暗做准备。于是,蒋介石假意邀请毛泽东到重庆来共商国是。如果毛泽东不敢赴约,内战的责任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推给共产党;如果毛泽东来了,谈判就成了蒋介石拖延时间、准备内战的幌子。

针对蒋介石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做法,当时就有人画了一幅题为《磨好刀再杀》的时事漫画。漫画夸张地刻画了一个光头、高颧骨、深眼窝、留着小胡子的蒋介石,身上穿着“美国大兵服”,头上贴着“头疼膏药”,躲在“和平方案”盾牌后面磨刀霍霍的样子,形象而深刻地戳穿了蒋介石“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二)学术前沿

土地改革运动与战时财政动员的关系

土地革命,一向被看作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1946~1948年这段时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历来被视为一个“欢歌笑语”、“凯歌行进”的历史叙事。但以往关于土地改革的论述,基本上着眼于阐述土地改革的原因、意义,而对于这场彻底颠覆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社会结构的革命的起因、它的真实意义与价值,还没有很好地揭示出来,这段历史至今还是学界较少

关注的一个领域。

但我们如果实事求是地考察这段历史,就会发现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历史过程:土地改革并不是纯粹的土地政策,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与“支持”的交换关系,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它“实际上是中共为了与国民党争天下进行社会动员的手段”。有的学者则更具体地指出:土改实际上是一种战时财政动员,而且随着战事的发展而急剧扩大。解放军大兵团作战的人力、物力需要日益急迫,这种战争动员手段的财政意义就越来越突出。也正是由于土改的成功实施,中共最终在农村“扎根”,“而(国民党及其)政府对于这种挑战完全束手无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一场战争得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结束。

(三)书目网址

1. /lishi(故乡网站历史主页)

南北战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7

一、结合课程特性, 突出教学设计, 让学生明确知识点的重要地位

上述课标在初中历史课程性质描述中, 阐释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四大特性。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拓展国际视野” (思想性) ,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文性) ,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综合性) 等, 这些教学目标因体现历史课程的四大特性而显得相当重要。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可以根据如下对知识点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突出教学设计的理念。《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从列强侵华过程看,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 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与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从战争的危害性看, 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看, 这场战争使得清王朝腐朽不堪的现象彻底暴露无遗, 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这场战争既是危机也是转机, 此后, 一个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因此, 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特点, 其地位举足轻重。通过本课学习, 让学生了解清楚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使学生不忘国耻, 并从中吸取教训, 拓宽国际视野,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全面认识历史与社会, 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为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承前启后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们可以用一个“读图明史”的环节来展示前面列强侵华战争的典型图片, 让学生回忆这是反映哪一次侵华战争的图片, 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最后教师总结道:这些图片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 它的恶果就是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步加深, 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但在危机面前中国人民并没有畏惧和退缩, 而是进行了一次次坚苦卓绝的抗击!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自然就会让学生明白了本课承前启后的特点了。

二、理解知识点的功能价值, 让学生明确三维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主要知识点是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的签订。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的英雄事迹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 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 这两个知识点蕴涵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拓宽视野”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丰富的功能价值。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 在《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应层层加以落实。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通过提前发学案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史实

例如: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黄海大战、威海卫溃败和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等,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教材基础知识, 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2.在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 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例如:针对本课战役繁多的特点,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动画演示战争经过, 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对于黄海大战这场当时世界上激烈的海战, 可以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断, 生动再现这一悲壮的历史场景, 也可以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关于《马关条约》的影响这一重点知识, 可以运用比较法、提问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时我先将《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一一作比较, 然后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探讨:①割三地给日本, 会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产生什么影响?②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到九千万两, 这两亿两白银怎么还?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后果?④增辟的通商口岸都在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 列强究竟有什么企图?通过以上探究学习,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马关条约》签订后,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了, 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了。通过以上环节的探究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对比、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创设历史情境, 层层设疑, 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本课学习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本课的知识点特别有利于引导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 把握好该知识点的功能价值, 帮助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感受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并认识到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是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要为学生确定的主要目标所在。教学过程中, 当我播放《甲午风云》的视频剪辑, 学生看到在弹尽之时, 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 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他的吼声“我等从军卫国, 即使死, 也要撞沉吉野!”这一惊心动魄的悲壮场景时, 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一股莫名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实现了精神的升华。紧接着抛出设问:虽然中国爱国官兵誓死抗争, 但中国最终还是战败了, 清政府缘何会失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1874年, 天皇诏令:从即日起, 天皇开始撙节内宫开支……天皇不要享受, 不要排场, 只要海军。1893年, 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 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 用于海军建设。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作造舰。

材料二光绪大婚庆典 (1889年) , 耗费银子500万两。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 (1894年) , 修建颐和园, 挪用海军经费, 耗资三千万两白银。

材料三日本……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 (光绪十四年, 即1888年) 北洋海军开办以后, 迄今未添一船, 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 窃虑后难为继。

通过对这三则材料的对比分析, 清王朝的腐朽不堪与日本的励精图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这场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王朝自身腐朽的封建统治这样的结论。

最后, 我在《夜深沉》的乐曲声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诗歌《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从战争的失败中我们得到了什么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有何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 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 推进军事现代化”等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以史为鉴, 这就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这样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文字资料, 通过“看—说—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能力的学习空间, 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都一一实现。

三、理清课程关联结构, 挖掘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主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与之相关联的事件主要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而在这场战争中,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理清课程的这些关联结构, 并挖掘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 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由日本发动的这次侵华战争, 导致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 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是本课知识点的内涵。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显示出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在亚洲国家的扩张是其国家利益使然, 导致日本一直以来与周边邻国之间存在固有的领土争端等矛盾, 这就不难理解日本为什么会搞出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我在教学设计中, 抛出“钓鱼岛国有化”, 为振兴中华, 展望未来, 21世纪的中日关系应如何才能健康发展等相关问题, 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把学习历史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学以致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这本身也体现了知识点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诚然, 知识点内涵与外延挖掘的深度, 会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课业负担。但教师对知识点的内涵挖掘, 对知识要点的讲解, 采取提升历史学习效率的方式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仅从史学角度理解知识点, 没有从社会、人生、课程的视野, 任何仅有知识点的历史教学都难以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2], 因此, 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等方面, 整体理解知识点的地位和功能, 是提升历史教育效度的关键。

注释

1[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2052c00cc175527072208fa.html.

历史战争下的篮球 篇8

一直以来,被冠以“国家俱乐部”之称的特拉维夫马卡比所追求的早已超出了成绩的范畴,它与以色列的命运和犹太人的生活早已密不可分。1977年2月17日,比利时小城威尔顿举行了第7届欧洲俱乐部杯篮球赛半决赛,特拉维夫马卡比以91-72击败了欧洲巨人莫斯科中央陆军。赛后在狂热的气氛中,球队的后卫塔尔·布罗迪被以色列记者逮个整着,面对着麦克风,布罗迪激动地表示:“世界地图上有我们的一席之地,我们将永远停留在那里!我们不仅存在于体育中,还存在于所有领域!”37年后,坐在特拉维夫马卡比的名人堂中,出生于美国新泽西的71岁的布罗迪依旧不厌其烦地讲述着昔日的辉煌。这次电视采访帮助他得到了以色列最高的个人荣誉————以色列奖章,这一荣誉很少会颁发给运动员。

“我们要知道这句名言是从哪来的。”布罗迪说道,“1972年9月的慕尼黑奥运会上,我们有11名运动员在奥运村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杀害。一年后发生了斋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始于1973年10月,以色列有3000人丧生,阿拉伯方面有9500人殒命),当埃及和叙利亚联军攻击我们时,所有人都去犹太教堂祷告。直到1977年我们都没能摆脱战争的阴影,那真是一段让人沮丧的时光。在威尔顿获胜后,所有的这些事都涌上心头,我才说出了那段话,我从未想到这会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一个半月后,特拉维夫马卡比在贝尔格莱德以78-77击败意大利的瓦雷泽队,第一次获得欧洲俱乐部杯的冠军。至此以后,特拉维夫马卡比开始了征服欧洲的脚步,他们一共6夺欧洲俱乐部杯的冠军,最近一次是在今年5月18日意大利的米兰,他们在决赛中以98-86击败了夺冠大热门、拥有鲁迪·费尔南德斯的皇家马德队。

这次“米兰奇迹”又一次燃起了以色列国民的自豪感,一万多名球迷在机场等待球队从米兰归来,随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也专门接见了特拉维夫马卡比的将士们,他的讲话完全超越了体育本身:“我曾向联合国表明了以色列的红线(2012年内塔尼亚胡针对伊朗核试验问题发表了措辞激烈的演讲),如今你们向欧洲展示了以色列的黄线(黄色是特拉维夫马卡比球衣的颜色)。”

特拉维夫马卡比篮球队成立于1932年,共51次夺得全国冠军,1958年特拉维夫马卡比参加了第一届欧洲俱乐部杯赛,9年后他们在布罗迪的带领下第一次闯入决赛。布罗迪与NBA的高层拉里·奥布莱恩、大卫·斯特恩、亚当·萧华等人过从甚密,在他的帮助下,自1978年以来特拉维夫马卡比二十多次与NBA球队交锋。

特拉维夫马卡比最近一次美国之行就在不久前,他们在季前赛中与克利夫兰骑士和布鲁克林网打了两场。“特拉维夫马卡比是以色列国家公关手段的一部分。”前国家队队员多隆·贾姆齐说道,“这支球队从没单纯地打过一场比赛。每个在以色列境外生活的犹太人都有一些缺憾,特拉维夫马卡比带来的激动人心的篮球赛可以弥补这些缺憾。”

贾姆齐在特拉维夫马卡比效力过12个赛季,是球队历史上得分第二多的球员。球队得分王是以色列历史上最好的篮球运动员麦基·贝尔科维茨。贾姆齐负责球队的公共关系,每五分钟就会接到申请采访的电话。这个夏天在“保护边缘行动”行动期间,他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我们给军队送去了衣服和食物,他们在每一个以色列居民的心中。当我们比赛时,以色列国防军的战士们都是我们的球迷,当他们有需求时,我们会全力以赴。”

球迷们也和俱乐部步调一致。阿米尔是球迷团体“11号门”的成员,他们有200多人。阿米尔说:“特拉维夫马卡比是微缩的以色列,它代表着力量,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士兵们的支持。”

以色列国家英雄齐夫·什隆也是“11号门”的一员。他住在特拉维夫郊区的奥诺村。他的右臂有一条长长的伤疤,右手尽管接受十几次手术,仍几乎完全失去了行动能力。他的左臂则是金属假肢。在什隆被战争摧毁之前,他手下有140名士兵。2012年10月23日,他去位于加沙地带,靠近基苏菲姆的基布兹(是以色列的一种集体社区,过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现在也从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地区视察,结果被爆炸物炸坏了面部,身体大面积受伤。“虽然我在医院住了一年半,但这根本没关系,我愿意为以色列人献出生命。”什隆说道,“我会全力恢复,争取早日回到部队,重新拿起武器。你看看地图,我们周围全是敌人。如果在我面前出现一个巴勒斯坦人,我会向他问好,跟他拥抱,但我也会告诉他:‘请让我们和平、安全地生活。’我们的任务不是攻击,而是自卫。而在加沙的另一端,那些伊玛目(伊斯兰教教长)会告诉孩子们犹太人有多坏,伊斯兰人需要强硬地主宰这一地区。他们给孩子留下的唯一出路就是成为殉道者。”

什隆是少有的敢于在公共场合开口的以色列国防军军官。之所以他能得到特许,是因为他是以色列的国民楷模,而且最近的这次“保护边缘行动”让以色列的军队和国家形象大受影响。人权保护组织认为以色列在最近三次对加沙地带进行的攻击中存在犯有战争罪行的可能。对此什隆做出了解释:“我希望大家知道,我们的士兵并不是侩子手。我们不是为了杀死谁,而是为了自我保护。如果没有铁穹火箭弹防御系统,我们可能会死2000-3000人。”回到篮球,什隆继续说道:“五月份在米兰,我经历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当我们击败对手时,我身上肾上腺素的含量甚至超过了开枪时的。”

特拉维夫马卡比在欧洲篮球俱乐部杯的首轮比赛中与法国的利摩日相遇,“家人、朋友,所有人都会来到家中坐在电视机前看特拉维夫马卡比的比赛,这是以色列人的习惯。”古德斯说道。他知道国人对他的球队的期待,“大家每天都会关注球队的一举一动,特拉维夫马卡比是以色列的象征,在说话或是做事前,球队的每个成员都要三思。”

队长居伊·普尼尼两年前曾为冲动付出了代价。当他们在特拉维夫德比中与工人队交锋时,普尼尼将对手阵中的瑞典籍以色列人若纳坦·斯科约尔德布兰德形容为纳粹,并希望对手暴毙,其父得癌。他也因此遭到了剥夺队长一职,罚款20000欧元的惩罚。“生活就像一座学校,我们每天都在成长。我改变了行为,比以前更冷静了。”普尼尼事后遗憾道。

南北战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9

【课标要求】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内容,主要介绍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讲述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其上承辛亥革命,下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民主主义革命中占有一定地位。

学习本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进而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是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中国革命进程是艰巨的、曲折的。

【学情分析】从问卷调查和师生交谈中看出,学生对黄埔军校有一些了解,但对北伐战争知之较少。由此可知许多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平时 也很少读文史类课外书。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多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有极少数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

学生认知障碍点: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的概括和对国民革命失败的理解。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要战场、主要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和指导学生自导自演历史情境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表演等,认识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

2、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使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到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斗争中,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说明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与支持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3、中国革命的进程是在曲折中发展的,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共产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读图,指导学生表演,以突出重点。

2、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以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课前渲染:在背景音乐下,播放一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人物图片和教材插图)一导入:1.视频播放歌曲《国民革命歌》并投影歌词,2.提问:请从《国民革命歌》歌词中找出国民革命的目的?

3.你想知道国民革命的高潮和结果吗?请打开课本50页。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学习新课:

版块一:自主探究“国民党一大召开”和“黄埔军校的建立

师:指导学生阅读50页内容,并投影 “国民党一大召开”和“黄埔军校的建立”需掌握的要素。

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

黄埔军校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意义及教学特点、办学宗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师:投影打出黄埔军校图片和孙中山的一句话“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建革命军,为挽救中国的危亡”。引导学生依据材料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师:①先播放《北伐战争形势》视频,后投影打出自学“北伐胜利进军”一目的提纲

②指导学生阅读51页至52页正文顺数第三段内容及示意图。(北伐的时间、目的、对象、主要战场、重要战役、胜利进军路线、国民政府迁都)并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

③组织学生表演历史情境剧《武昌战役前夕》,并要求学生谈观后感。之后总结。(设计意图: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师过渡:有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过渡到下一环节

版块二:自主探究《北伐战争前形势图》和北伐时工农运动发展简况,和“国民党一大” 师:①先后投影打出《北伐战争前形势图》和北伐时工农运动发展简况、“国民党一大”及51页插图《出征前誓师大会》等内容。

②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③学生讨论过后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读图能力)

④投影插图《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和《国民党在屠杀革命志士》,并补充共产党陈独秀的错误。引导学生讨论:国民革命运动为什么失败?学生讨论后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进行爱党教育。并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⑤北伐战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为什么还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提示学生从革命任务和社会性质去思考。(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分析、综合能力)

⑥投影打出幻灯片《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的自学提纲(成立时间、地点、政权性质、对内对外政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全面客观看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初步认识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分组讨论,把本课内容以歌谣的形式进行总结,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与同学交流。让全班同学齐声歌唱,加强记忆。

南北战争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篇10

课 型:新授

教学模式:四环节合作探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通过指导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式示意图》,说明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进军路线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他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导入框内容:黄埔军校的门上有一副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拍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这幅对联使人耳目一新。它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教师补充:孙中山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之本,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在大陆共创办23期,后随国民党迁往台湾高雄,在台续办至今七十八期,培养大批政治军事人才。由此导入新课。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两党携手-----第一次国共合作

教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生:思考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教师补充:

1、国共合作的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2、合作原因

(一)、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二)、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三)、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3、合作方式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二、开创未来------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师提问:国共两党合作后为革命的发展开创了怎样的新局面?

1、黄埔军校的建立

学生:1924年,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学生思考: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识到过去自己进行的革命过程中,所以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2、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P51—52和《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找出北伐的时间、目的,北伐的对象、北伐的胜利进军。

学生:在书本中很容易找到,时间:1926年,目的: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军阀吴、孙、张的实力》表,指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是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中国封建统治的代表,他们拥兵自重,统治着中国大部分富庶的地区,因此是要消灭的首要对象。

教师:观看北伐战争视频资料,再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用动态的方式展示北伐军的作战方针、进军路线和重要战役地点等。

教师补充: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行动方针,首先向军阀吴佩孚部队盘踞的湖南、湖北进军。共产党人叶挺领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是北伐先锋。在各界民众的支持下,北伐军高歌猛进。进入湖北后,军阀吴佩孚企图凭借汀泗桥、贺胜桥的险要地势阻止北伐军的进攻。经过浴血奋战,北伐军终于在1926年8月下旬攻下汀泗桥、咸宁和贺胜桥,击溃吴佩孚主力,并在10月10日攻占武昌。在战斗中,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叶挺更是被誉为北伐名将。曹渊等一批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与此同时,北伐军向江西进军。经过艰苦战斗,11月占领九江、南昌,并一举歼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同时,福建、浙江等省的军阀也纷纷倒向北伐军。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仅半年,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区。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也控制了西北地区,并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北伐战争的胜利大局已定。北伐途中,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在广东、湖南、湖北等省领导工农群众积极参与运输、救护、宣传、联络等工作,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有利保障。就在全国革命形势不断高涨、北伐胜利进军之时,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面目暴露出来。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的胜利果实被窃取。学生:思考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讨论后回答。

教师总结: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三:分道扬镳,合作破裂

学生:思考轰轰烈烈大革命为什么失败了?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紧反革命扩张。先是反对迁都革命中心武汉,接着公开亮出反共反革命旗帜,在各地接连制造一系列反革命叛变事件。诸如上海四一二政变、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政变、湖北夏斗寅叛变、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反革命,等等,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1927年5月,中共虽然召开五大,力图挽回局面,但未能真正解决任何实际问题。7 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大革命遭到惨败。四:建立反动政府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蒋介石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政府,它代表着谁的利益? 学生:看书后回答提问。

教师寄语: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也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这次国共合作给中国共产党的经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主要是:

1、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确的,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2、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心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争,建立党和人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布置作业:做历史助学,P49—51 板书设计:

一、两党携手-----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开创未来------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分道扬镳,合作破裂 四:建立反动政府

教学反思:

上一篇:歌颂建国70周年国庆祝福语贺词下一篇:认识安全 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