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2024-05-28

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通用8篇)

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篇1

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伟大历史意义

摘要;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地位与伟大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它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关键词:抗日战争 历史转折点 历史意义

1945年9月2日,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字投降,宣告了日本侵略者的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从此,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从战火中奋起,从废墟中挺立,从屈辱中新生。

岁月沧桑,历史不老。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早已散去,但战争留给人们的思考并没有停止;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早已完成,但血火淬炼的民族精神仍熠熠生辉。

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温那段血与火的悲壮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深远意义,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民族精神的弥足珍贵。如何从这份凝重的历史遗产中获得开创未来的警示与启迪,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吸取振兴中华的智慧与力量,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历久而弥新的重大课题。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帝斗争从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

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从1840年到1905年,中国一直被笼罩在列强侵华的战争硝烟中,先后与22个国家签订了745个不平等条约,而换来的却是侵略者更加疯狂的掠夺。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盘剥,中华儿女拯救祖国的斗争绵延不绝,但这些可歌可泣的斗争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中国人民积压的怒火,中华民族积蓄的力量,终于在抗日战争中喷涌而出,刺破黎明前的黑暗,一洗百年来的屈辱。

朱自清在《这一天》中曾激情洋溢地写道:“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日本法西斯的暴行不仅没有吓倒中国人民,反而激起誓死抗争的英雄气概。“醒狮怒吼,谁敢鲸吞蚕食;散沙凝结,哪怕豆剖瓜分。”怒吼的中国雄狮,让侵略者闻风丧胆;跃起的东方巨龙,使日寇遭受灭顶之灾。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这个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历史转折点,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发端。这个胜利,不仅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觉醒、大团结,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快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转折点

抗日战争是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一场战争。这种命运的改变,首先得益于民族的觉醒。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与重大的牺牲,但同时也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起了极大的召唤、促进作用。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与国民党的软弱,使人民群众认识到,中华民族要复兴,不仅要驱逐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要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在“亡国灭种”的危险处境中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崭新出路,为最终推翻三座大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民族的彻底觉醒,是抗日战争之前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不屈斗争所无法比拟的。毛泽东主席曾风趣地说:“日本的南乡三郎见我时,一见面就说:„日本侵略了中国,对不住你们。‟我对他说,我们不这样看,是日本军阀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因此教育了中国人民,不然不会觉悟,不会团结,那么我们到现在也还在山上,不能到北京来看京戏。就是因为日本皇军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别无出路,才觉悟起来,才武装起来进行斗争,建立了许多革命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所以日本军阀、垄断资本干了件好事,如果要„感谢‟的话,我宁愿„感谢‟日本军阀。” 抗日战争是中国获得与世界各国平等地位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浴血奋战,不仅支持了美英继续贯彻其“先欧后亚”的军事战略,而且是东亚和太平洋战争能够转入战略反攻的重要因素。正是中华民族的英勇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才使得中国得以废除不平等条约,初步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完整。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中美新约》和《中英新约》,宣布废止美英历史上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消美英两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英国交还在天津和广州的租界,等等。此后4年间,比利时、挪威、荷兰、法国、葡萄牙等也陆续同中国签订有关条约,至少从形式上解除了殖民主义列强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的枷锁。

与此同时,中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政治大国的地位。1942年1月1日,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时,中国作为四大国(美、英、苏、中)之一领衔签署,《联合国宪章》也规定中国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逐步确立,为此后彻底改变东亚乃至世界的格局打下了基础。

现如今,日本军国主义阴魂不散,右翼势力近年来蠢蠢而动,给中日关系制造了很多的麻烦。日本右翼否定历史,与日本自身由经济大国迈向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战略需要息息相关。我们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就是对日本右翼势力最好的回击,同时也是促使日本正视历史与现实,保证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前提。

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篇2

一、结合课程特性, 突出教学设计, 让学生明确知识点的重要地位

上述课标在初中历史课程性质描述中, 阐释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四大特性。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拓展国际视野” (思想性) , “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文性) ,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 (综合性) 等, 这些教学目标因体现历史课程的四大特性而显得相当重要。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可以根据如下对知识点地位和作用的分析, 突出教学设计的理念。《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从列强侵华过程看, 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 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与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从战争的危害性看, 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看, 这场战争使得清王朝腐朽不堪的现象彻底暴露无遗, 亡国之祸迫在眉睫, 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这场战争既是危机也是转机, 此后, 一个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因此, 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特点, 其地位举足轻重。通过本课学习, 让学生了解清楚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使学生不忘国耻, 并从中吸取教训, 拓宽国际视野, 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全面认识历史与社会, 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为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承前启后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们可以用一个“读图明史”的环节来展示前面列强侵华战争的典型图片, 让学生回忆这是反映哪一次侵华战争的图片, 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最后教师总结道:这些图片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 它的恶果就是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步加深, 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但在危机面前中国人民并没有畏惧和退缩, 而是进行了一次次坚苦卓绝的抗击!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自然就会让学生明白了本课承前启后的特点了。

二、理解知识点的功能价值, 让学生明确三维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主要知识点是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的签订。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的英雄事迹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 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 这两个知识点蕴涵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拓宽视野”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丰富的功能价值。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 在《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应层层加以落实。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通过提前发学案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史实

例如: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黄海大战、威海卫溃败和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等, 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教材基础知识, 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2.在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 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例如:针对本课战役繁多的特点,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动画演示战争经过, 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对于黄海大战这场当时世界上激烈的海战, 可以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断, 生动再现这一悲壮的历史场景, 也可以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 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关于《马关条约》的影响这一重点知识, 可以运用比较法、提问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时我先将《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一一作比较, 然后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探讨:①割三地给日本, 会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产生什么影响?②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到九千万两, 这两亿两白银怎么还?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后果?④增辟的通商口岸都在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 列强究竟有什么企图?通过以上探究学习, 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马关条约》签订后,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了, 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了。通过以上环节的探究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对比、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创设历史情境, 层层设疑, 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本课学习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本课的知识点特别有利于引导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 把握好该知识点的功能价值, 帮助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感受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精神,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并认识到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是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要为学生确定的主要目标所在。教学过程中, 当我播放《甲午风云》的视频剪辑, 学生看到在弹尽之时, 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 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他的吼声“我等从军卫国, 即使死, 也要撞沉吉野!”这一惊心动魄的悲壮场景时, 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一股莫名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实现了精神的升华。紧接着抛出设问:虽然中国爱国官兵誓死抗争, 但中国最终还是战败了, 清政府缘何会失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1874年, 天皇诏令:从即日起, 天皇开始撙节内宫开支……天皇不要享受, 不要排场, 只要海军。1893年, 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 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 用于海军建设。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作造舰。

材料二光绪大婚庆典 (1889年) , 耗费银子500万两。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 (1894年) , 修建颐和园, 挪用海军经费, 耗资三千万两白银。

材料三日本……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 (光绪十四年, 即1888年) 北洋海军开办以后, 迄今未添一船, 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 窃虑后难为继。

通过对这三则材料的对比分析, 清王朝的腐朽不堪与日本的励精图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这场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王朝自身腐朽的封建统治这样的结论。

最后, 我在《夜深沉》的乐曲声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诗歌《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 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从战争的失败中我们得到了什么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有何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 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 推进军事现代化”等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以史为鉴, 这就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这样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文字资料, 通过“看—说—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能力的学习空间, 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都一一实现。

三、理清课程关联结构, 挖掘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主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与之相关联的事件主要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而在这场战争中,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理清课程的这些关联结构, 并挖掘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 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由日本发动的这次侵华战争, 导致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 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是本课知识点的内涵。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显示出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在亚洲国家的扩张是其国家利益使然, 导致日本一直以来与周边邻国之间存在固有的领土争端等矛盾, 这就不难理解日本为什么会搞出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我在教学设计中, 抛出“钓鱼岛国有化”, 为振兴中华, 展望未来, 21世纪的中日关系应如何才能健康发展等相关问题, 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把学习历史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学以致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这本身也体现了知识点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诚然, 知识点内涵与外延挖掘的深度, 会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课业负担。但教师对知识点的内涵挖掘, 对知识要点的讲解, 采取提升历史学习效率的方式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仅从史学角度理解知识点, 没有从社会、人生、课程的视野, 任何仅有知识点的历史教学都难以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2], 因此, 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等方面, 整体理解知识点的地位和功能, 是提升历史教育效度的关键。

注释

1[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2052c00cc175527072208fa.html.

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篇3

关键词:《汉中协定》;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60-02

七十年前,千千万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了一个新中国,经过长达十四年的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牺牲。抗日战争是一场艰苦卓绝的、全民族的彻底抗战,是中华民族历经百年风雨浮沉走向伟大民族复兴的转折点。在敌强我弱的环境下,在军力悬殊的情况下,我党以其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团结了一起可以团结的社会阶层力量,努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用无数革命先烈的献血铸就了民族之魂。蒋介石先生曾在庐山谈话会上谈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但是由于当时国共矛盾尖锐,注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1936年12月12日,奉命在陕西“剿匪”的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迈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第一步。随后伴随着国民党内部谈判的僵持,张杨二人邀请共产党人士参加谈判。那么为什么会邀请党外人士参加?这与1933年杨虎城将军与红四方面军签订的《汉中协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32年10月,在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中,红四方面军突出重围一路西进于1933年春进入川陕交界的巴山地区。红四方面军在陕南地区势不可挡,迅速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蒋介石立即令四川各派军阀“停止内讧,共同剿匪”。所谓“剿匪”实则是“剿共”,打击巴山地区的红四方面军力量。同时任命第29军军长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拨给军费10万,弹药100万发,调集了38个团的兵力,对红四方面军进行围攻。

巴山北麓本属杨虎城为总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防区,蒋介石原以为红四方面军会西进甘肃天水,早已将杨虎城部三十八军主力调往甘肃。而将陕西防区交给了她的嫡系中央军胡宗南部的第一军。从客观角度出发,夹击巴山红军的任务应由胡宗南的第一军承担,但蒋介石为借此“剿共”之机排除异己,不惜舍近求远责令杨虎城第三十八军移师陕南,布控在东起镇巴西至宁强的大巴山一线,与川军南北呼,对红四方面军形成夹击包围,从而达到杨虎城部十七路军与红四方面军正面交锋,两败俱伤,达到鹬蚌相争蒋渔翁得利的目的。其嫡系胡宗南坐镇陕甘对非嫡系部队进行监军。

杨虎城将军虽是地方实力派,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正义感。对于蒋介石的“剿共”部署左右为难:如果违抗军令,责会军法处置,极有可能取消番号;如果同意则正中蒋委员长下怀。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了解这一情况后,便立即向中国共产党中央特别行动科反映。1933年初,中共上海临时中央局根据对当时形势和十七路军状况的分析,利用杨虎城部十七路军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采取了十七路军与红军作战低迷消极态度的方针。1933年3月中央特别行动科向杨虎城部队的地下党员传达了和杨虎城部队建立联系的秘密指示。时任十七路军高级参议的杜斌丞与杨虎城有着深厚的友情,其也是一位具有爱国民主思潮的进步人士,主张与红四方面军保持友好,采取合作的态度。中共地下党员十七路军少校参谋武志平与杜斌丞就当前形势进行分析,商讨对策,最终确定由杜斌丞向杨虎城提出中立停战与红军谈判这一建议。杨虎城为了既能保存自己的实力,又能巧妙的粉碎蒋介石的计谋,最终采纳了这一建议。

杨虎城在做出决定后,杜斌丞向杨虎城举荐了武志平,杨虎城同意由武志平担任十七路军与红四方面军的秘密联络员,以军使身份出使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5月,武志平跟随调防的第十七路军下属的三十八军来到陕南时,接到了杨虎城委以重任的秘密手谕。5月13日,武志平化装成红十字会调查员,身揣三十八军军长孙蔚如给红军的绢书以及军用地图,西北军使用的密电码,旗语,灯语等绝密物品。几天后,在四川通江县两河口的一间民房内,武志平与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会面。随即将藏于衣褂内的绢书递给傅钟,并将绝密物品交与红军,声称这是杨虎城为表谈判诚意的见面礼。实际上,这些绝密作战物品是武志平利用自己作战参谋的职务之便,冒着生命危险从陕军总部偷出来的。这无疑为杨虎城部与红四方面军的谈判增加了成功的砝码。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任张国焘,参谋长曾中生以及傅钟,郑义斋等红军领导人和各方面负责人参加了与杨虎城特使武志平的会谈。红四方面军总部高度重视与杨虎城方面的这次联络,派遣川陕省委参谋主任徐以新同志为代表,随武志平赴汉中谈判。

汉中协定的秘密谈判由杨虎城委托孙蔚如全权代表,红四方面军徐以新为代表,经过武志平和徐以新两次往返两军协议,于1933年6月24日圆满达成协定。协定内容如下:双方互不侵犯;互相配合打胡宗南;红军在汉中设立交通站,汉中可给川陕地提供一定物资。并商定武志平负责川陕边界联络点,为那里的全权代表。杨虎城部38军和红四方面军“秘密协议”的达成,中国共产党以汉中为起点,相继建立起三条红色交通线。这三条交通线发挥了重大作用,自红色交通线建立后至红四方面军离开川西北革命根据地,杨虎城部38军和红四方面军高层秘密联络十余次,为红军送去了大量的物资,使川北红军有效的粉碎了蒋介石的经济和文化的围剿。密电码等绝密物品为红四方面军不断截取川军军事情报,成功的掌握了“反围剿”中的主动权。不仅打破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被包围的状态,而且急需的生活物资等能及时从陕南获取,极大的活跃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文化生活,对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三条红色交通线还为中共地下党过境及情报的传递起到了安全保障作用。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士也都是在武志平的掩护下从红色交通线上进入红四方面军,为部队壮大了武装战斗力量,为北上抗日积蓄了一支抗日劲旅。

红四方面军与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签订的《汉中协定》是中共统战史上的第一个有效协定。在中国共产党全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政策上堪称为里程碑。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汉中协定》签订的三年后就发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变。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和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在西安临潼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在西安事变中,中共主动加入谈判并大力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愿意接受改编奔赴抗日前线。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中国由内战转向准备完全抗战的枢纽,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南京政府当局终于逐步转变了长期以来在“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下对日妥协退让的懦弱行为,开始准备抗战。中国共产党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出于民族大义支持蒋介石国民党一致抗战,毅然决定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至上的伟大胸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国共关系得到迅速发展,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党外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从而开始了国内和平的新时期,中国得以集中精力准备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是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政治报告《论新阶段》的第七部分,日军攻占武汉、广州后抗日战争即将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正面抗战无以为续,我党领导的敌后战场逐步走向正规化、扩大化,日本侵华战争重点转向敌后,更凸显出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和领导作用日益突出。

抗日战争的基本历史经验 篇4

作者:荣维木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899 更新时间:2007年02月05日

60年前,一场影响着中华民族命运的战争在中国结束。一个大而弱的中国,彻底地把一个小而强的日本打败了。不仅如此,自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一直任列强宰割的中国,还因为它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不屈精神,跻身世界四强行列,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而更令世人瞩目的是,经过战争洗礼的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由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全国政权而走上了复兴的道路。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它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什么历史经验?这是一个耐人思索的问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察一下中国抗日战争发生的原因。显而易见,抗日战争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爆发的。那么,日本为什么在上世纪30年代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对日本近代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回答,这是由于它的统治集团早就确立了向中国扩张的大陆政策,把中国变成它的完全殖民地,是日本的既定方针。从甲午战争开始,经过九一八事变,直到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方针去做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那样的肆无忌惮,也应该从中国的内部去寻找原因。

过去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人从历史中总结出的教训,也是近代国际社会中的一条法则。实际上,这句名言是上世纪20年代斯大林在帝国主义环伺苏联的情况下提出的,而在中国它得到了验证,因此,它更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历史经验教训。

与日本相比较,中国的落后是从19世纪末期显现出来的。其实,近代中国与日本曾经有过相同的命运,两国都是在西方列强炮舰的威逼下被迫开港的。但是,在开港以后两国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日本以维新为起点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而中国却故步自封、不思进取,很快就被原本落后的日本超了过去。不幸的是,中国落后于日本的时候,正是帝国主义形成的时候,近代中日两国的命运也便由此而决定了。当甲午战争结束的时候,日本曾经出现过举国上下狂热欢呼的场面。这是因为,对于日本人来讲,中国一直被视作天朝大国,打败了中国,在当时被日本人看成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从那以后,近代中国与日本的关系就确定了,这就是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国很快成为了现实。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呢?应该进一步去思考。过去,人们经常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解释这种落后发生的原因,从理论上说,这种解释是科学的,也是人们所熟知的,这里不必重复。而换个角度来看,一个民族的进步与落后,与它的内部凝聚力也有重要关系,这也是被历史证明了的一条经验。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在半殖民地状态下的国家分裂。中央政权轮流为不同列强操纵,地方政权也随着帝国主义势力范围的划分而各有其主。不同利益集团的出现,极大地涣散了民族凝聚力。武人政治不仅由此产生,连年内战也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而中华民族的这种分裂,一方面严重地阻碍了它的发展,导致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无疑地使日本的侵略有了可乘之机。1927年,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在会议上确定了首先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进而吞并全中国的方针。九一八事变正是按照这样的方针由日本关东军发动的。在事变发生的前后,中国正处于严重的分裂状况,正是利用了中国的分裂,日本轻易地霸占了中国东北。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蒋介石奉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使日本得以利用中国的分裂继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最终导致了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此验证,分裂也要挨打,同样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一个民族在它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却是容易产生内部凝聚力的,这也是一条历史规律。当然,这个凝聚力的形成还必须有催动条件,而在中国,这个条件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存在。

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于外患内乱的环境之中,民族和民主革命,是它的两个奋斗目标,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前者又成为首要。因此,共产党还在遭受国民党围剿的时候,就首先提出了抗日的口号。无论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际,还是在华北事变发生之际,共产党的抗日口号都得到了全国广大人民的拥护。而在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共产党所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从那时起,民族的分裂开始向着民族的凝聚而变化。而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不久,中国的民族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最高程度。在不同党派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国内人民和海外同胞之间,构筑了一条民族血肉长城,为中国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篇5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取得完全胜利的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它使中国的国际影响空前扩大,奠定了中国战后世界大国的地位,也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迅速发展,打下了其夺取全国政权的坚实基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维护者,它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把民族利益放在阶级利益和党派利益之上,在全国人民中树立起了爱国主义的良好形象;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的经济政策,调节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最大限度地兼顾了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为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奠定了巩固的基础;在经济上兼顾各阶层利益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了空前广泛和充分的民主,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展现了一片全新的清明气象。

关键词:抗日战争、蓬勃发展、经验、以人为本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大搏斗。面对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侵略,在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并积极促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英勇奋战,最终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伟大的历史性贡献。在这场为人类文明、进步而战、为中华民族生存、自强而战的残酷较量中,中国共产党以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长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强脊梁和核心力量。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这么艰难的历史时期却能够蓬勃发展呢?现归为以下四点: 一、一切从爱国主义出发,树立爱国主义形象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为建立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广大爱国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多次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1933年1月17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等人的名义发表宣言,第一次提出在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等三个条件下,中国工农红军准备同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又以中国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军队、各界同胞通过谈判,成立国防政府,组成抗日联军,共同抗日。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分析了日本侵略者打进中国后社会各阶级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明确提出党的基本策略任务是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蒋介石和国民党对日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共中央通过各种渠道,向国民党方面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明确将抗日反蒋的方针改为逼蒋抗日。不久,深受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的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在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张、杨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接受了联共抗日的主张。

为了促成国共合作的实现,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保障言论自由、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迅速完成对日作战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等五项要求。并提出,如果国民党将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经过艰苦谈判,国共两党终于在卢沟桥事变后不久达成了合作协议。8月,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为陕甘宁边区。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是比较好的,但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了一系列摩擦事件。对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给予有理、有利、有节的反击。1940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件。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遭受重创。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军事上严守自卫、政治上坚决反击的方针,没有使事态发展到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地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没有破裂。

1931年以来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维护者,它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把民族利益放在阶级利益和党派利益之上,在全国人民中树立起了爱国主义的良好形象。

二、立足于实际,制定和实施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全面抗战路线及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方针,领导自己的军队在敌后战场开展了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既有效地消灭和牵制了日伪军,又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的力量。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形势和任务。会议认为,只有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为此,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推动国民党的政策实行全部的彻底的转变,另一方面应该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用极大力量发展抗日的群众运动。会议制定并公布了体现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树起了一面动员、争取和团结广大抗日民众的旗帜。

关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的战略方针,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中共中央就根据敌强我弱的特点,确定为自己长期实行的游击战。在谈判中,中共领导人拒绝了国民党提出的共产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独当一面”的要求,最终商定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担任“战略游击支队”,在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

在出师前的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红军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钳制与消灭敌人;从战略上配合友军作战;保存与扩大红军;争取民族革命战争领导权。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包括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兵团与在平原发展游击战争。

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八路军进军山西后,先是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 3 战,取得了平型关伏击战等胜利。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则重点转入发动群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进入晋东北地区,一二〇师进入晋西北地区,一二九师进入晋东南地区,一一五师另一部进入晋西南地区。党组织还在河北、山东等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南方的红军游击队被改编成新四军后,也挺进大江南北,在苏南、皖南、皖中等地区建立了根据地。

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预见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总动员,离不开人民战争;阐明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就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

在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广泛发动地雷战、地道战、伏击战、麻雀战、破袭战等各种形式的游击战、把敌人的后方变成前线,使日伪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八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对敌作战12.5万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兼顾各阶层民众的经济利益

为了团结各阶层民众共同抗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减租减息和公私兼顾等经济政策,最大限度地平衡和兼顾各阶层的利益,赢得了最大多数民众的支持。

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实行多年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转而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根据《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规定,各抗日根据地先后制定和公布了减租减息条例。减租的办法一般是“二五减租”(即把原租额减少25%)。减息的办法一般是规定年利率为一分(即10%),最高不得超过一分半(即15%)实行这一政策,一方面减轻广大农民的负担,调动了他们参加抗日斗争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保障了地主和富农的合理利益,使他们也能拥护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业方面,抗日民主政府也规定了一系列办法,一方面改善工人待遇,保护工人权利;另一方面也照顾到资本家的合理利益,使他们也有 4 继续生产的积极性。

减租减息在实行初期,有的根据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或者明减暗不减,或者不交租不交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2月6日,又发出《关于如何执行土地政策决定的指示》,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减租减息的目的是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不是消灭封建剥削,因此实行减租减息后,还需交租交息,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在适当改善工人生活的同时,鼓励资本主义生产与联合资产阶级,在减轻富农封建剥削的同时,鼓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中央要求,纠正一切过左过右的倾向,采取调节农民与地主双方利益的方针。根据中央的指示,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检查纠正了此前的各种偏差,保证了减租减息和公私兼顾政策的健康实行。

为了缓解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中国共产党还在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生产运动。强调自己动手,走生产自救的道路。毛泽东还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和财政工作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的经济政策,调节了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最大限度地兼顾了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为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四、以人为本,实行广泛和充分的民主

在经济上兼顾各阶层利益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了空前广泛和充分的民主,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人士的积极性,展现了一片全新的清明气象。

早在1937年7月,陕甘宁边区就在乡、区、县、边区各级实行普选,选举产生各级政府。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规定了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普选的原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规定根据地政权的性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抗日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在政权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方针,应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保护抗日的人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生活和镇压汉奸、反动派为基本出 5 发点。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严格贯彻和体现了“三三制”原则。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选举9名常驻议员,其中共产党员7名,选举18名边区政府委员,其中共产党员7名,略超过1/3。共产党员徐特立当即申请退出,经大会通过,以党外人士递补。开明绅士李鼎铭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毛泽东在会上的讲话,批评了党内狭隘的关门主义或宗派主义作风,强调“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力。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三三制”的原则在其他根据地也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基层政权是直接选举产生的。由于许多选民不识字,就实行“掷豆子”等方法进行选举。选举委员会根据候选人的数量准备若干个碗,每个候选人一个碗,给每位选民几粒豆子,选谁就投到谁的碗里。

中国共产党还十分重视根据地的廉政建设。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厉行廉洁政治,严惩公务人员之贪污行为,禁止任何公务人员假公济私之行为,共产党员有犯法者从重治罪。为了使全党同志吸取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政权败亡的教训,毛泽东让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郭沫若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要求领导干部作为整风文件学习。在延安时期,毛泽东还对依靠民主制度,加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中国共产党实行的解决民生和民主等问题的政策,使各抗日根据地呈现出一片崭新气象,与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鲜明对比。正如毛泽东所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并最终战胜国民党反动派,夺取全国政权,是因为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从而赢得了他们的坚定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行动树立起来的无私清廉的形象,长期形成的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发挥了极其巨大 6 的作用。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句古训在国共两党的大较量中再次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在历时八年的全国抗战中,敌后抗日军民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0余万人,解放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建立了遍及华北、华中和华南等19个省区的19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等人民武装的主力部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余万人。同时,敌后抗日军民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部队伤亡60余万人,解放区人民群众伤亡600余万人。历史公正地说明,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这个决定性贡献,奠定了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核心、中坚,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不愧为华夏的脊梁、民族的中坚,在抗日战争中的卓越功绩和伟大贡献将永远彪炳史册

环境082班

高中历史教案抗日战争 篇6

二、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它决定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的重要单元。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中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理性思维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启发式分析法和讨论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组织学生搜集信息、总结研究抗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搜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研究方法。

2、? 通过探究全民族抗战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以及抗日战争在近代反侵略战争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辩证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参与互动,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究性和创造性。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 通过探究全民族团结抗战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明白国共两党“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的道理,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的警策——团结。

2、? 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3、? 介绍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社会——个人”的社会价值和生存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一)? 教学重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过程以及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怎样重要的作用

(二)? 教学难点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七、教学设计思路

《抗日战争》这节课大家都很熟悉,初中时都已经学习过,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再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的主要素材,平时接触的也很多,因此课前让同学们进行以抗日战争为题的探究性学习。情境讨论式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蓄积理论的基础上,其依据是“学习中心论”。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学生则通过分组讨论,参与互动,体验感受,师生交流,共同营建完整的知识结构。

八、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关于《南京大屠杀》《不忘国耻——日本侵华史》《七七事变》等视频资料,《保卫黄河》《义勇军进行曲》音像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2、? 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日本侵华史料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要同学们在老师带动下一起高歌。通过这一环节,烘托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学习内容;

当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忽然停下,提问:“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中华民族为什么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一)日本全面侵华(板书)

1、日本侵华相关历史:

(播放《不忘国耻——日本侵华史》中日本近代以来对中国侵略的视频资料)

设置情境,让学生回归到历史的原始状态,让学生明白日本侵华是由来已久;

2、日本全面侵华

我简单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环节,通过我提供的材料,同学们猜一猜分别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出问题)

材料一:此事发生在1931年,日本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此事后不到半年日军侵占整个东北。

材料二:此事发生在1932年1月的上海,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日本侵略军袭击该地,驻守凇沪的国民党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材料三: 同年,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的国家。

材料四:7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为侵占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此后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材料五: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同时打出1931——1937年日军侵略逐步加深的地图,有动画)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将本课基础知识点复习了一遍,进而向学生指出这几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罗列在一起,充分说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尤其是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国已经处于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迅速_。

(板书)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日本的军事侵略逐步加深 日本全面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华北事变” 为主要矛盾

“卢沟桥事变”

(二)、全民族的抗战(板书)

强大的外部压力,促使内部的团结。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严重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全国人民共同抗战。所以说,日本侵略步步深入的过程,也是国共两党走向合作的过程,因此抗日战争不是哪一党哪一派或哪一个战场的抗战,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这首激昂的《保卫黄河》把我们带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播放《保卫黄河》歌曲。让学生点燃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会唱的学生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吟唱。)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对日作战中是相互配合的。

(活动:考考你的眼力)以下是电影《不忘国耻——日本侵华史》中的几个片断——(播放血战台儿庄、淞沪会战、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等),你熟悉这些场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看电影中回忆所学,节省了时间,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请同学们举例有哪些战役(争)体现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配合?

学生回答(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

教师进一步明确,人民军队的壮大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长,抗击和牵制了大量日军,与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相呼应,使日军在占领武汉、广州后不能继续扩大进攻规模,其速战_的计划也破产。由此可见,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始终。其主要贡献是,在政治上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破裂,在军事上保证了抗日战争成为一场抗击日寇的全民族的持久战。

虽然有中华儿女的英勇抗战,虽然粉碎了日军三个月_的狂妄计划,但是,却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进攻,失去了华北、华中、华南的大片领土。

(用动态地图演示 上海 徐州 太原 武汉广州 等华北 华中 华南大片领土都被日军占领 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华民族真的到了亡国灭种的地步,中国人民如何在艰难的环境里坚持抗战。)

合作探究 拓展延伸

探究问题:共产党和国民党各在抗日战争中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起了怎样的作用?

(分组讨论,实施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开始小组代表发言,其中对问题二中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形成了比较明显的两种意见,一认为作用较大,二则认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对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作用意见基本一致。

在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简单评价后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1)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和战略指导作用。(2)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3)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4)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二)(我先播放了台儿庄战役的部分片段)。我认为国民党在在抗战初期的作用,尤其是抗战初期态度比较积极,作用较大(1)消耗了日军大量兵力,打破了日本速战速决_的战略计划,对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重大作用。(2)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3)支援了敌后战场和抗日游击战争。(4)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当然正面战场出现了丧失失地、一溃千里的严重局面,尤其是相持阶段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战、积极_的政策,不仅降低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妨碍和破坏抗战的作用,但这些并不能就此抹杀国民党对抗战所起的重大作用。

(三)日本侵华的滔天罪行(板书)

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情境一:(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断,《黑太阳731》片断,《不忘国耻——日本侵华史》片断,创设情境,感受真切直观)

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篇7

一、抗战时期歌曲创作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军民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期间, 抗战歌曲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和使命, 众多的音乐工作者们心怀抗日救国的信念, 积极创作了数量庞大的抗战音乐作品。笔者将抗日时期的歌曲的创作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1942 年5 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第二个时期则是1942 年5 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到1945 年抗战胜利。

第一个时期是1931 年“九一八事变”到1942 年5 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黄自写出《抗敌歌》、歌曲《旗正飘飘》 (韦瀚章词) 、以及《热血歌》 (吴宗海词) 等开始的, 于此同时作曲家陈洪作词作曲写出《冲锋号》, 向同胞们发出了冲锋号响和“不愿做亡国奴的往前冲”的时代的召唤。从此以后, 抗日战争歌曲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其中重要的创作有聂耳的《毕业歌》 ( 均为田汉词) 、《义勇军进行曲》 ( 田汉词) , 吕骥创作的《活路歌》 (适夷词) 等, 这些作品, 都是以战斗的风格为主要创作形式的, 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同仇敌忾, 奋勇抗日的”的心声。第二个时期则是1942 年5 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到1945 年抗战胜利,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工作者要“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 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号召一经发出使得大量的音乐工作者去到到基层农村和深入生活, 从群众和生活中汲取养分。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大刀进行曲》 (麦新词曲) 、《游击军》 (先坷词、洗星海曲) 、《自由的号声》 (金帆词、马思聪曲) 、《新四军军歌》 ( 陈毅等词、何士德曲) 、《毕业上前线》 ( 成仿吾词、吕骥曲) 、《八路军军歌》 ( 公木词、郑律成曲) 、以及著名的《黄河大合唱》。

二、抗战歌曲在抗日战争中的特殊意义

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期, 音乐家们用他们满腔的爱国之情创作出了一首首经典的歌唱作品, 这些抗日歌曲就好像是强心剂, 一次次的激励着所有的抗日军民, 笔者将其归纳为三个功能, 分别是“激励功能”、“指导功能”和“娱乐功能”。

抗战歌曲在抗日时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和功能,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激励功能”, 每当一首首激情澎湃的抗日歌曲传到人们耳边的时候, 每一位抗日军民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前线战场上的战士听到歌曲奋勇杀敌, 后方的人民听到歌曲积极支持党的号召, 这种种表现都是抗日歌曲所独具的感染力和激励效果。“指导功能”主要指的是号召和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者, 如上文提到的《抗敌歌》《松花江上》以及《黄河大合唱》等歌曲, 都是在号召广大群众团结统一, 不论是前线还是后方只有军民团结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抗战歌曲也是歌曲的一种形式, 只是因为歌曲的创作背景属于那个特殊的战争年代, 所以抗战歌曲除了具有上述的“激励功能”和“指导功能”外, 也具有“娱乐功能”。冼星海曾经说:“音乐不但是一种斗争的武器, 它还能给人们一种高尚的娱乐, 它不单能鼓励冲锋杀敌, 还能慰籍许多长年战斗在抗战中的英勇战士”由此看来抗战歌曲是具有“娱乐功能”的。每每迎来大捷或节庆时, 军民们都会一起高歌那些动听的抗战歌曲来愉悦自己, 虽然“娱乐功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现的较隐蔽, 但也不能忽略它的存在性。抗战歌曲的这三个功能在整个抗日期间发挥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抗日歌曲不仅仅是在中国歌曲艺术宝库中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为重要的是为抗日战争增添了更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三、总结

笔者希望通过从音乐歌曲的角度让读者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到抗战时期的无数先烈们为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致敬历史、同沐荣光, 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竭尽全力的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摘要:对于每个中华儿女来说, 抗日战争都是不可磨灭的记忆。抗战时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抗日歌曲, 这些抗日歌曲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抗日歌曲不仅是中国歌曲艺术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更为重要的是, 为抗日战争增添了更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关键词:抗日战争,抗日歌曲,功能,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明生.西方美学通史 (第一卷) [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9.

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 篇8

进入2003年以来,美国攻打伊拉克风声日紧,北约围绕“协防土耳其”问题爆发争执,美土就美军借道土耳其兵进伊拉克而激烈讨价还价,美国不惜血本谋求土耳其的配合。在此我们又推出两篇有关土耳其的文章。

为确保美国倒萨战争速战速决,以最小的美军伤亡换取对伊拉克的长久控制,美国正不惜血本谋求前沿阵地国家——土耳其的配合。首先,美国号召北约各成员国为“保卫土耳其”拨款并采取预防性军事部署,包括在土耳其部署“爱国者”导弹系统。其次,美国允诺向土耳其提供50亿美元赠款和100亿美元优惠贷款(含500亿美元贷款担保),同时,还同意近十万土耳其军队沿土伊边界布防并进入伊拉克北部地区,阻止难民涌入和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宣布独立……美国所做的一切从侧面揭示了土耳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了解冷战历史的人不会忘记,作为冷战序幕的杜鲁门“第四点计划”就是从美国对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援助、堵截原苏联南下通道开始的。那么,在9.11后美国初步确立在中亚和南亚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存在、加强一超地位并试图通过“整合”中东来打通欧亚大陆东西南北战略联系的大背景下,土耳其的战略地位又有哪些新的含义?

欧亚大跳板

土耳其作为美国的战略盟友和北约成员国,武装部队总规模在北约内居第二,是美国打通北约南翼与巴尔干、中东、中亚战略联系的大跳板。冷战结束后,土耳其曾介入波黑和科索沃战争及维和行动,推动《巴尔干稳定公约》的签署,为配合美国控制巴尔干出了大力。车臣战争期间,土耳其与美国、欧盟联手向俄罗斯施压,附和美国鼓吹“人权高于主权”,倡议签订《高加索稳定公约》,得到美国强力支持和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赞同,俄罗斯被迫放弃反对。9.11后,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得手,土耳其向阿富汗派出的维和部队人数最多,土耳其将军还担任国际维和部队司令。美国武力倒萨进程开始后,经过多轮讨价还价,土耳其政府同意美国使用土耳其东南部五个空军基地、两个军港及数万美军地面部队“过境”进入伊拉克北部,以构成对萨达姆政权的南北夹击态势。3月1日,土耳其议会否决了政府的这一议案,但美国仍在争取土耳其议会第二轮投票。据专家分析,进行第二轮投票极有可能,政府的这一议案获得通过也极有可能。

在欧洲发挥“楔子”作用

土耳其在欧亚大陆地缘战略角逐中与美国相策应。土美间有矛盾,但有重大利益切合点。加入欧盟系土耳其重大外交目标,美国多年来支持土耳其这一努力并不断向欧盟施压。美国期待土耳其入盟后发挥“楔子”作用,营造欧盟内耗。美国支持土耳其对“欧洲安全与防务倡议”(ESDI)所提出的“享有决策权”的要求,默许土耳其在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组建和北约军事设施使用问题上与欧盟讨价还价,鼓励土耳其在应对北约和欧盟外围的非传统威胁方面发挥“令欧盟不能小视的”独特作用。美国希望土耳其在东南欧、中东、外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坐大坐强,从而构成对欧盟、俄罗斯及上述地带其他强国的独特牵制。

“突厥语世界的文明中心”

土耳其对突厥语世界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土耳其国内政局发展及内外政策走向,不仅会对突厥语世界产生影响,而且关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消长、地区稳定与经济发展。冷战结束导致欧亚大陆中部突厥语国家和族群地带出现,它东起我国西部边陲,西至巴尔干半岛,北接俄罗斯,南毗中东、南亚。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现实。在这一广袤的突厥语地带上,土耳其因其世俗主义、西方式的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领先于其他突厥语国家及族群的经济、科技、教育及社会发展水平,并对周边地带具有文化辐射力,被美国推崇为“伊斯兰国家的样板”,并被多数突厥语国家和族群视为“突厥语世界的文明中心”。近年来,土耳其与突厥语国家和族群的关系愈加密切,各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交往频繁。土耳其在突厥语世界的累计投资已超过400亿美元,领域涉及金融、能源、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文化与科技交流、军警培训等。一年一度的“突厥语国家与族群团结首脑会议”,土耳其均以领袖主持或参加。9.11后,突厥语地带“三股势力”的消长问题引起国际关注,并被纳入国际反恐斗争轨道。土耳其对“三股势力”问题采取“区别对待”的实用主义态度,政策的两面性时有暴露,并对其他突厥语国家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致使“区别对待”和两面性成为突厥语世界对待“三股势力”的共同政策走向。

“新兴市场国”

土耳其在欧亚大陆战略接合部是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除以色列外,土耳其也是该地区最发达的国家。土耳其是经合组织成员国,该组织全部由工业化国家组成。虽遭1999年两次大地震和2000年、2001年两次经济危机打击,土耳其的国内生产总值仍在世界前20名以内。土耳其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周边市场,1996年与欧盟签订统一关税协定,积极参与“欧盟—地中海经济伙伴”计划。因此,土耳其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被大国、强国及“新兴市场国家”看好,土耳其本身也被美欧列为“新兴市场”和“经贸合作制高点”国家。▲

2003年大事记

自1月15日美国要求北约协助土耳其防御伊拉克以来,北大西洋理事会为此多次召开会议,但由于法国、德国和比利时的坚决反对,这一问题陷入僵局。

2月16日,北约防务计划委员会18个成员国绕开法国,在协防土耳其问题上达成一致。19日,北约防务计划委员会批准在土耳其部署防御武器。23日,土耳其继续向土伊边境地区增兵。到战争爆发时,土耳其将在那里部署约5万名士兵。24日,土耳其内阁作出决定,允许美国军队在土境内开辟军事打击伊拉克的“北方战线”。土耳其政府当天向议会提交了关于允许美国在土耳其部署军队和土耳其向国外派遣军队的议案。25日,北约开始调动预警飞机前往土耳其。

上一篇: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下一篇:初中语文德育渗透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