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故事

2024-09-24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故事(精选10篇)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故事 篇1

  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小英雄——嘎子,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杨靖宇

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原名马尚德,1905年生,河南省确山县人。学生时代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6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秋到开封、洛阳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9年春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工人运动。在河南和东北曾5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董存瑞:

旱河上,巨大的桥型暗堡中向外喷吐着罪恶的火舌;桥型暗堡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着炸药包,导火索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战士高声呼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喊声,震撼山河;这喊声,穿透硝烟,成了千万人的呼喊;这喊声,至今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董存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刘胡兰

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

 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黄继光:

攻打上甘岭的战斗是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主力部队是我们45师的134团和135团。黄继光当时是135团二营六连的通信员。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赵一曼

赵一曼的原名叫李坤秦,她1905年出生在四川省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里。

她勤奋好学,从小就向封建习俗示威。她逃脱了裹小脚的恶习,她还带头把长辫子剪了,从此走上了追求革命真理的道路。1926年赵一曼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山省。在这紧急的关头,中国共产党派出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发动人民抗日战争。赵一曼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复杂的对敌斗争中赵一曼经受了种种挑战。为了便于工作,她毅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乡下,一直到牺牲,她一直没见过自己的孩子。

1935年赵一曼在白雪茫茫的山林中被捕了。敌人用用尽了残酷的手段,也无法使赵一曼开口。1936年8月2日,敌人用子弹取了赵一曼年轻的生命。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故事 篇2

卓娅出生于1923年9月13日, 从她生下那天起, 就生活在列宁、斯大林所领导的社会主义苏联的阳光下, 她健康而又幸福地成长起来了。在列宁的伟大思想的哺育下, 她从小就懂得一个人应该怎样活着才有意义, 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她16岁那年, 就光荣地被批准加入苏联共青团。1941年卓娅从十年制学校毕业了。就在举行毕业晚会的第二天, 德国法西斯突然入侵苏联。

卓娅怀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立即投入战斗。她被派到敌人后方开展游击活动。

1941年11月,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 她不幸被俘了。敌人开始审讯她。敌人问她叫什么名字, 她说叫“丹娘”。“丹娘”是十月革命时期著名的女英雄的名字, 敌人当然知道。敌人问她游击队在哪里, 有多少人……问来问去, 所得到的回答是“我不知道”“我不告诉你”“我不说”。敌人本以为这个女孩子是容易对付的, 谁知道她却格外坚强。敌人被激怒了, 四个敌人轮流用鞭子抽打她。卓娅心里想, 在敌人面前决不能示弱, 不论敌人怎么打, 决不吭一声。敌人的鞭子在空中挥舞, 像雨点似的落在卓娅的身上、头上、脸上、手上, 鲜血直流, 但她没吭一声, 昂着头, 怒视着敌人。

敌人对卓娅毫无办法, 决定将她绞死。当敌人把她带到绞刑架前, 将绞索套到她的脖子上时, 她高声呼喊道:“你们现在绞死我, 可我不是一个人。我们是两万万人, 会有人替我报仇的。胜利必将是属于我们的!”

卓娅被绞死了, 她只活了18岁, 但是她的名字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苏联卫国战争胜利后, 苏联政府追认卓娅为“苏联英雄”。

贵州籍抗日英雄陈蕴瑜的故事 篇3

陈蕴瑜又名陈怀珍,平坝天龙镇人(屯堡人),生于1900年二月初二。从天龙化行初小(天龙小学前身)毕业后考入贵州省陆军讲武学堂第二期(校长何应钦)学习。

从讲武堂毕业后,他历任黔军排、连长。1921年孙中山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陈蕴瑜随黔军前往,因战功晋升为营长、团副,后任黔军第四混成旅参谋,复任二十五军军部上校参谋、第三师副官长、贵州全省保卫团总部副官长,兼军警督察处参谋长、第二师副官长等职。

1935年,他所在的黔军第二师柏辉章部被改编为国民党国央军102师。1936年,102师被调到河南商城等地駐防。

淞沪会战,显树战功

抗战爆发后,102师由河南驻地开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陈蕴瑜任该师607团团长。

陈蕴瑜率团到达上海莘庄,10月下旬,部队奉命由苏州河南岸的陈家桥、北新泾向南翔方向前进,去接替胡宗南部第17军第1军1师的防务。在接近目的地时,正遇上五六百日军在其空军和炮兵的掩护下进攻我军,陈蕴瑜当机立断,亲自指挥第二营向敌人猛冲,当即击退了日军,并击沉了敌艇2艘。

陈蕴瑜团顺利接替了1团的防务。此后,他又率团在驻防地与日军血战10余日,使日军未能前进半步,确保了17军团右翼的安全。

日军战领上海后,乘势西犯南京。1937年12月上旬,102师奉命扼守浦口、浦镇瓜埠的防线,协同友军保卫南京。12月9日,陈蕴瑜率团到达浦口布防,阻击日军沿浦口线北上。在日军陆、空军的联合猛攻下,阵地屡遭轰炸,陈蕴瑜率部队坚守阵地,巩固了浦口防务,并掩护友军安全北撤。14日晚,在完成掩护任务完成后,陈即率部开赴陕西宝鸡整训。

在陕西的整训中,102师编入国民革命军第8军,陈蕴瑜改任102师304团上校团长。

徐州会战,血洒苇楼

1938年4月初,台儿庄大捷后,日军重新调整布置,分多路进袭徐州。当时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命第8军到徐州参战,掩护其他部队后撤。

102师受命先行,到达江苏砀山(解放后划归安徽省)后,5月22日,304团团长陈蕴瑜领命率领一营、三营和战防炮一连在右翼由杨集向韩道口急进,刚到韩道口便与日军的快速部队遭遇。

这支日军有12辆坦克、装甲汽车20余辆,大炮一门,步兵600余人。陈蕴瑜当即命令战防炮连给予日军迎头痛击,瞬间,4门苏罗通小炮同时向日军开火,日军的前导4辆坦克一下就被击毁了2辆。当日军的坦克再次冲到南门口时,又被击毁2辆。陈蕴瑜立即挥兵乘胜追击,在追击中缴获日军装甲汽车12辆,生俘驾驶兵2人,随后,他率部又南追十里,将失地苇楼收复。

败走之敌得到其后续部队的增援,立即向苇楼反扑。其间,日军三次增兵,其兵力大于陈团五倍之多。5月23日上午,陈团与师部、军部的联系中断。陈蕴瑜决定乘夜突围。当他正在部署时,日军又发动了反扑。日军这次以坦克为先导,步兵炮兵协同,很快逼近了陈团指挥所前。陈蕴瑜手持冲锋枪,率机枪连向敌人奋勇冲杀,带领官兵们与日军展开了肉搏,之后不幸中弹阵亡,壮烈殉国,时年38岁。

裹革无尸,衣冠恋乡

陈团长血染沙场的噩耗传开后,官兵们无不抱头痛哭。苇楼收复后,经组织人员多次在战场上寻找其尸骨,但未找到。

陈蕴瑜殉国后,共有蒋介石、林森、李宗仁、何应钦、冯玉祥、孙科、陈诚、白崇禧、陈立夫等42名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为他亲笔题赠挽联和悼词。其中蒋介石的题词是:“忠烈可风”,挽联是:“裹革痛无尸,一夕苇楼埋碧血;报功原有典,千秋青史表丹心”。

1938年10月3日,陈蕴瑜的追悼大会在天龙镇举行。参加追悼会的有安顺地方上的各界知名人士,当地的军政要员及民众近万人。会上,人们齐唱挽歌:“烈士陈公蕴瑜,勇使倭奴丧胆。转战经万里,举步英名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壮烈牺牲,敬仰莫忘。”

抗日英雄故事 篇4

我爱祖国——读英雄故事

我读过的一些小英雄的故事:

()()()()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生于1928年,牺牲于1941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在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3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改色地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大声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狗汉奸!”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1、通过查字典我认识的字有这几个:

2、读了小英雄王朴的故事,令我最感动的地方是

3、我最想对他说 赞英雄:

读歌谣:

抗日小英雄年幼志气红英名扬神州电影来歌颂英雄小英雄 机智又英勇敌前不退缩爱国情最浓舍身取大义带敌入瓮中 顽寇来威胁昂首又挺胸慷慨就义处热血贯长虹前辈与楷模 我们记心中建设新中国勇猛往前冲爱国永不忘当好主人翁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来到这个山沟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乒乓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旁边

我们十三岁的王二小

英勇的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里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蓝天

一阵阵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一批爱国的少年小英雄,他们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读书可使女人变美,男人变帅,孩子变聪明,老人变睿智!

现实生活中,当我们享受这幸福的生活时,应该想一想,王二小在面对敌人时的坚强不屈,以大家利益为重,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在学习中有时候我也会碰到不会做的难题,我每次面对难题时,会想一下,想不出来便放弃了。我们面对困难时应该勇敢的去面对,而不是低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努力才会成功。

抗日小英雄故事[范文] 篇5

1943年春天,日军对唐河两岸进行 大扫荡。王璞的家——完县野场村,作为八路军冀中军区后勤供应处,就成了日军的重点目标。5月7日,因汉奸告密,日军突然包围了躲藏着200多群众的后石沟,并在山坡 上架起了机枪,威逼群众说出八路 军的枪支、弹药、粮食与服装的埋 藏地点。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怒视敌 人,始终没有人出声。恼羞成怒的 敌人以对天鸣枪相威胁,惊慌的人 群也开始骚动;而年仅14岁的王璞 却表现得非常镇定,他把周围的8个 孩子拉得更紧,低声鼓励大家,不 要理睬敌人。日军又用温和的腔调说:“谁说出八路军的粮食、弹药藏在哪里,就放了谁。”此时的王 璞已无法压住满腔怒火,他痛骂汉 奸,并高声对人们说:“大家要记 住抗日公约,就是死也不能说。” 几个孩子也跟着大喊:“死也不能 说”,人群中也发出了齐声呐喊: “死也不能说!”穷凶极恶的日军 军官举起指挥刀狂喊:“统统给我 杀掉。”三挺机枪同时向人群喷出 罪恶的火舌,小王璞与母亲及128名 群众惨死在敌人的枪口之下。王璞 这位年仅14岁的英雄少年,为抗日 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后来被授予 “抗日民族小英雄”的光荣称号。他的勇气、志气和骨气仍然为后人 所称颂。小英雄——嘎子,小英雄雨来

5.抗日小英雄董存瑞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班长。河北省怀来县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1945...入伍前,参加本村抗日儿童团。13岁时,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本军队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6.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张嘎

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讲述了一个小八路战斗成长的过程。

7.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途中却遭遇敌人……

这部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黑白片不仅在国内影响很大,而且在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获奖。是新中国在国际上获奖的第一部儿童故事片。

8.小说里的抗日小英雄——雨来

芦花村里有个叫雨来的男孩,他喜欢游泳,也喜欢读书。有一天,村里的李大叔急急忙忙地进了雨来家,挪开了水缸,跳进了缸下面的地洞。雨来将水缸挪回了原位,这时,鬼子也到了……这是小说《雨来没有死》描述的一段情景。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小说作者管桦本人在内。管桦从小就和村里的儿童一起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了望,捕捉敌情。

新中国成立后,管桦的小说改名《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9.烽火中的儿童剧团——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和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儿童艺术团体。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以沪东临青学校为主的一部分中小学生,自发地在难民收容所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难教育社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于9月3日正式成立了孩子剧团。

孩子剧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抗日救亡爱国宣传。小团员大多是10岁至15岁的孩子,他们在老师的领导下,进行各种宣传抗日节目的排练,然后再深入到各地特别是抗日前线去演出,宣传抗日。孩子剧团的足迹遍及8个省市和几十个农村集镇。

10.最年轻的抗日组织——抗日儿童团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11.中国民兵著名战斗英雄——李殿冰

李殿冰是中国民兵著名战斗英雄。1913年生,河北曲阳人。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战勇敢,机智灵活,荣立大功3次。抗日战争时期,李殿冰任曲阳县尖地角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和联村民兵中队长。他经常带领民兵出没于山野密林、青纱帐中,采用忽聚忽散、时东时西的“麻雀战”,不停地袭扰和打击日伪军,配合八路军作战。

1941年秋,1200余名日伪军进犯口头村和中佐村,他带领民兵抄小路上山,居高临下突然袭击,毙伤敌5人。后将日伪军引向老母庙附近,抓住战机再次开火,毙敌30余人,迫使日伪军撤退。1943年9月,日伪军集结4万余人,对北岳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16日,日军1000余人包围尖地角附近几个村庄,他混入被日伪军驱赶的民工人群中,摸到敌人将要偷袭驻武家湾村八路军2团的企图,抄近路送出情报。继而带领民兵占领有利地形,预设埋伏,同时向南、北两面进攻的日伪军射击开火,制造日伪军双方误会,引其自相攻打,致敌重大伤亡。

在3个多月的反“扫荡”作战中,李殿冰率领民兵游击组作战27次,共毙伤日伪军267人。1944年2月,他出席晋察冀边区战斗英雄战斗模范代表大会,被边区政府授予“神枪手”和“二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获“太行勇士”匾额。在作战间隙,他积极组织民兵开荒生产,被抗日民主政府评为“劳动英雄”。1950年9月,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1971年离职休养,离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河北省新乐县人民武装部部长。1982年7月病逝。

12.“独臂英雄”——洪超

洪超,1909年出生,湖北黄梅人。1926年在家乡参加农民运动,曾任儿童团团长。1927年夏入叶挺任师长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教导队学习。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后随朱德、陈毅转战闽粤赣湘边。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井冈山。曾任朱德警卫员,排长,红4军军部参谋,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同年底调入红5军,任军部参谋,第1纵队中队长、大队长等职,参加长沙战役和巩固湘鄂赣苏区的斗争。

1930年8月起任红3军团第8军4师团长,第5军1师师长、3师师长,率部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3月在草台岗战斗中负重伤,失去一臂。后任红3军第4师12团团长,第6师师长,第4师师长,率部参加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1月在攻占沙县县城战斗中,指挥所部担任主攻,率先攻入城内。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多次率部出色完成战斗任务,曾获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的二等红星奖章。

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10月21日,指挥红4师首先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随即率部向信丰白石圩前进,在指挥作战时身负重伤,英勇牺牲,年仅25岁。13.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中的狼牙山战斗介绍 狼牙山在河北省易县境内,距保定西北约50千米,是晋察冀根据地的东部门户。1941年9月,日军集中7万人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因主力调出掩护军区领导机关,这里只留第l军分区第l团第7连担任防御。

9月25日晨,日军约2000人开始向狼牙山进攻,第1团团长给7连的任务是坚守到中午12点,然后撤出战斗,向主力靠拢。7连隐蔽在山腰,待敌人接近时突然开火。

日军以为是八路军主力,拼命猛攻。几次交手之后,7连伤亡不小,连长也负了重伤,指导员带领伤员首先转移,把继续坚守的任务交给了6班。这时,6班也只剩下5人,他们是,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全班沉着应战,机动灵活,凭借有利地形,又打退敌人几次进攻。

班长看看太阳,已是中午,但为了让领导机关和主力转移得更远更安全,全班决定再坚守一些时间。日军不知山上有多少八路军,继续猛攻不已、6班正好把日军往山上引,不觉太阳偏西,6班也快退到了山顶,班长边打边和大家商量:如果转移出去寻找主力,日军肯定会跟踪追击,于是5个人一致同意退向山顶。到了山顶,已无路可退,山顶那边是悬崖峭壁,这边是敌人追兵,怎么办?子弹打光以后,班长拧开最后一颗手榴弹盖儿,大家都明白班长的意思,冷静迅速地向班长靠拢,但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瞬间,班长突然将手榴弹扔向敌群,然后一转身,面对悬崖,高喊,“跟我来!”跳了下去,其余四个人也学着班长的样子,一齐跳下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光荣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挂在树上,摔断了腰,被战友们救护归队。他们的事迹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像狼牙山一样,永远巍然耸立。14.抗日名将左权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这是朱德总司令为悼念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壮烈殉国而写的一首诗。

左权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著名军事家。1905年生,湖南省醴陵县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1期学习。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 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5 军团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中革军委第一局局长和红1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1936年5月,任红1军团代理军团长。全国抗战爆发后,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后兼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威震敌后。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严密细致的参谋业务,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受朱、彭的赞扬。1940年秋,协助彭德怀指挥著名的百团大战。1941年11月指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进行黄崖洞保卫战,经8昼夜激战,以较小的代价歼敌千余人,被中央军委称为“„反扫荡‟ 的模范战斗”。他还“是一个有理论修养同时有实践经验的军事家”,从1939年至1941年,他撰写了《论坚持华北抗战》《埋伏战术》《袭击战术》《战术问题》《论军事思想的原理》等文章40余篇。左权为创建并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为八路军的全面建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2年 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25日,他在山西省辽县麻田附近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37岁。

抗日英雄小故事读书心得 篇6

校外教育辅导站组织我们读了好多抗战的战斗故事书籍,今天,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这则抗日小故事,课文写了雨来掩护革命战士并且与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

雨来从小受到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所以会有后来的抗日英雄事迹。

文中“把鬼子领进地雷阵”“巧计护送八路军”“夜送鸡毛信”使我深受感动。年纪幼小的雨来可以为了国家、人民冒着死的危险,他宁可玉碎,不为瓦全。小雨来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世人心中。

然而,在那个烽火冲天,硝烟弥漫的时代,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人民,使爱国志士死伤无数,他们多么可恶,可恨啊!同样在一片蓝天下,同样的一片沃土上,同样受着相同的教育,怎么有这么大的差别。

虽然雨来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但是他能认真发奋读书,勤奋学习是为了精忠报国,我们发奋学习也是为了报效祖国,我要向雨来那样,更加发奋努力,不妄费先烈的鲜血和生命,为建设好伟大的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雨来,你的事迹如石上的刻字,永远铭记与人民心中。

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仇湖村校外教育辅导分站 方天萌

读《抗日英雄赵一曼》有感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了许许多多为国而抛头颅的中华儿女,在历史的画卷中,他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记得八岁那年,爸爸到书店里,为我买了一本名叫《抗日英雄赵一曼》的书,我获至如宝,马上掀开书就读起来。今天,读了,体会更深了。这本书主要讲了赵一曼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政委,在一次战斗中,她不幸被俘,敌人对她实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酷刑。但她坚贞不屈,1936年8月2日,敌人在她口中没有得到半点东西。恼羞成怒的敌人杀害了赵一曼。抗日英雄赵一曼,永远离开了我们,牺牲时年仅32岁。

赵一曼,这个让人看了忘不了的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是啊,在与敌人抗争时,有多少中华儿女为了革命的事业而先后牺牲。中国人,是不屈不挠的,不屈不挠也正是中国人的个性。

想想现在,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上课,不会再听到硝烟弥漫的炮弹声;不会在恐惧中生活,听到的是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愉悦的歌声和欢快的笑声。当我们穿着崭新的校服,系着先辈用鲜血染成的红领巾,站在操场上,面对庄严而肃穆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庄严地唱着国歌时,我深深体会到现在的和平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啊!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把祖国和家乡建设地更加美好而奋斗。

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仇湖村校外教育辅导分站 焦可妍

《抗日英雄贾力更》观后感

看了电影《抗日英雄贾力更》后,感慨颇多,站在历史的海岸漫溯那一道道历史沟壑:文天祥宁死不降,吟唱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观;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邓世昌指挥舰艇与日军英勇作战,甚至舍身撞向敌方旗舰,正是民族大义的体现!纵观历史的长河,诸如此类的先烈数不胜数,而我想说的是那些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民族英雄------贾力更。

据我所知:贾力更1907年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他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军需部长”。1925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随后便入了党。抗战爆发后,受党指派贾力更回到绥远,领导了土默川人民的抗日救国运动。之后贾力更独自一人炸毁了日军的军火库并且他成为了内蒙工作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创建了蒙古族抗日游击队。但好景不长,1941年贾力更护送青年去延安,途中与敌人相遇,不幸英勇殉国,年仅34岁。

或许有许多人并不知道贾力更的名字更不了解他的事迹,甚至就算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族人也未必知道有这样一位民族英雄!然而我觉得人们不应该只放眼于杨靖宇、江姐这些妇孺皆知的英雄身上,当然我并没有说他们不值得我们尊敬,我只想说在这些大英雄背后还有许多像贾力更这样不为大家所熟知的人,他们也为抗日献出了力量和生命,他们同样是民族英雄!如今,我们更应该去了解那些不为人所熟知的英雄,不应该让他们死后寒心,更不能让他们的丰功伟绩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因此我们应该仰望星空,缅怀先烈,将他们铭记于我们心中。

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仇湖村校外教育辅导分站 杨珣

抗日小英雄—海娃

——《鸡毛信》观后感

海娃是英雄,为了将信尽快交到张连长手中,历经了重重磨难,才取得了成功。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这部电影也让我懂得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鸡毛信》这部电影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年仅12岁的海娃接到任务:将一封非常重要的鸡毛信交给张连长。海娃坚定地说:“爸爸,你大可放心,我一定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说完,便赶着羊走了。可这一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不,就遇到了小鬼子了。海娃情急之下将鸡毛信用布条绑在了一只脖子是黑的老羊的尾巴下。心狠手辣的日本鬼子看见了他,说:“小孩,你的小八路,嘶拉嘶拉地。”海娃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不是小八路,我只是替人放羊的”日本鬼子不相信,搜身,结果发现真没有就放了海娃。海娃掩着面笑了起来,可在这时日本鬼子的头儿叫人将他的羊带走,海娃连忙吹起口哨跑了起来,可他哪跑得过日本鬼子呀。于是,海娃被日本鬼子抓去了。后来,日本鬼子没有食物,吃了海娃的羊,海娃哭了,可海娃想:我一定要把信交给张连长。晚上,海娃又冷又饿,筋疲力尽,多想睡一会儿,可是他又想:“过了今晚,可就没有机会再逃跑了。”于是,他趁鬼子睡熟的时候,蹑手蹑脚地逃了出去,但是没想到又被日本鬼子抓了回来。最后,海娃凭着他那惊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终于将任务顺利完成,自己也疲倦的晕了过去。

我深深地沉浸在这部电影之中,我为海娃那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也知道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全是这些英雄用智慧与生命换来的。我们也要为社会出一份力,不辜负这些抗日英雄!

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仇湖村校外教育辅导分站 王书欢

抗日英雄王二小

我看了抗战斗争故事书籍知道了王二小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英雄。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的那天早上,那天漫天迷雾,一群敌人向李家台村准备进行扫荡时迷路了,被正在一边放牛一边放哨的王二小看见了,刚想跑掉,就被鬼子军官一把抓住,他拿起大洋刀对着二小的脖子,说道:”八路的干活,死啦死啦!”“我哪是八路军呀!再说了,这儿根本就没有八路。”二小假装非常诚恳地说。那鬼子放下洋刀,开始假装面带微笑,假惺惺地说:”嗯,开路开路的!皇军赏你大洋多多的!”王二小瞪了一眼他,想:”哼!你们这些小鬼子,我要把你们带到八路军的埋伏圈里,让你们有来无回!”王二小走了很久,才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八路的长官看见有王二小,就迟迟不敢开枪,害怕误伤他。”咦,八路军怎么还不开枪?”,可过了很长时间还没开枪,王二小等急了,大声喊道:”鬼子来喽!快开枪啊!”把那些小鬼子吓了一跳,搞得他们气急败坏,鬼子军官凶狠地拿起洋刀,先割掉了他的五个手指头,又用刺刀穿透了他的胸膛,鲜血直流,疼的二小大哭起来。八路军实在看不下去了,一声大喊:”打死你们这些没有良心的小鬼子!为王二小报仇,冲啊!”一下子冲向了敌人,许多日本鬼子丧了狗命,一些还没死的日本鬼子就像一群受了惊的野兽一样,到处逃窜,最后,还是被八路军一个个子弹穿透了胸膛。不用一袋儿烟的功夫就把它们消灭了。

虽然这次胜利了,但我们的小英雄王二小热烈牺牲了,不,他没有死,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革命精神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人!日本鬼子用这么残忍的手段对待中国人,也深深刻在了所有中国人的脑海里!

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仇湖村校外教育辅导分站 杨纯一

勿忘国耻

我们辅导站的曹昌凤老校长组织我们访抗日老战士陈桂茂,收获很大。让我进一步认识到:对于现在处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对于正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我们,千万不要忘记70年前的那段耻辱!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70年前,一名中国记者登陆刚刚投降的日本进行采访,把他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都记录了下来,告诫中国人:所谓的投降在日本人看来只不过是临时休战而已。警钟长鸣,70年后的今天重读旧文,相信读者心有戚焉„„

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 70周年,铭记烈士的鲜血,反思国家民族的未来。通过纪念,增强爱国之情和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不再受外敌欺辱,我们做得到!

今天,我们缅怀历史,听抗战老兵讲述抗战的故事,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痛定思痛,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仇湖村校外教育辅导分站 宋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而又不堪回首的日子,交织着惨烈、屈辱、反抗、愤怒与自豪„„

前不久,我们一家参观了海安墩头吉庆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内所展示的那段艰苦、惨烈的历史让我们揪心、握拳。

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深深震撼着我,不,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历史在这里骤然高大,它连接着生与死、爱与恨、悲与愤,还有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尊严;历史也在这里凛然奋臂,高呼出一个时代强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抗日战争对于我们这些21世纪出生的青少年儿童来说,是一段未曾亲历的特殊历史,通过此次参观,使我认识到了日本军国主义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的沉痛灾难,也正是这段历史使我们认清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本质,也使我明白了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强大才不会挨打、不会被欺辱,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庆幸伟大的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我们庆幸我们的国家有许许多多不屈不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民族英雄;我们庆幸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带领我们走向胜利;我们庆幸中国人民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格,华夏儿女是打不死、吓不倒、压不垮的民族;我们庆幸有全世界许许多多的反法西斯斗士支持我们的正义事业;我们庆幸世间总是正义战胜邪恶、真理总在正义这边;我们庆幸如今东方的巨龙已觉醒。今天的中国已今非昔比,正昂首阔步步地朝着富强、民主的方向大步迈进。我们青少年儿童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继承革命先烈的遗愿,追寻先辈们的足迹,奋发图强,立志报国。我们相信:进步与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信念!

南通市海安县墩头镇仇湖村校外教育辅导分站 吴筱瑀

不畏困难,努力学习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第70周年了。我听了曹昌凤老校长讲了抗战的故事,知道了抗战的起因,和胜利的结果。

1937年7月7日晚,日方谎称一名日军演习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泸沟桥东的宛平县内搜查。这一无理要求,遭到了中国驻军的坚决拒绝。日军借故调集重兵,悍然炮轰宛平县,同时向泸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官兵忍无可忍,奋起还击。那天,正下着大雨,永定河水汹涌澎湃,抗日官兵斗志激昂,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8日深夜。赶来增援的中国军队和宛平驻军相互配合,在泸沟桥与日军激战,歼灭了来犯的全部敌军,这就是泸沟桥事变。泸沟桥事变打响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国民政府先后调集40多万军队参战,激战三个月,给予日本侵略军一个沉重的打击。

后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8年艰苦抗战,取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1945年8月,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当时,战士们心中只有一句话:”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我们如今的生活,全是抗日战士们用生命和血汗换来的。我们也要学习他们,打倒心中的”日本”,继承将士们不畏困难的勇气。

一对抗日英雄 篇7

华侨出身

张极生,又名张清、张清江,1916年4月25日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官桥镇岭兜村。

张极生的父亲张作成旅居菲律宾宿务市经商,母亲王晒守望家业。1925年,父亲将九岁的张极生接到宿务市华侨小学读书。1930年,张极生回到福建进入南安读初中,之后升入泉州培元中学高中部。这年夏,张极生的进步思想已被中共岭兜党支部成员关注。1933年秋,张极生被选为共青团晋南县委宣传委员兼团梅岭区委书记。1935年9月至10月,岭兜村遭受国民党两次惨绝人寰的围剿,党组织根据中央隐蔽待机的指示,张极生于1935年底前往菲律宾。

投奔延安

张极生虽然远离家乡,但心中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的安危。在失去党组织领导后,他独立战斗,不失时机地继续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揭露国民党丧权辱国的罪行。张极生请父亲资助,在宿务市开办书店,出售进步书刊,传播进步思想。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国家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张极生怀抱赤子之心,组织宿务市爱国青年救国会,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向华侨募集善款支援祖国抗日。集资创办《烽火报》,他亲自编排抗战消息、写评论,印刷后分发各地华侨。

1937年11月,张极生满怀报效祖国的热情,号召宿务市爱国青年救国会成员返回祖国抗日,数十人踊跃报名。后经研究商洽,决定分批回国。第一批由张极生、杨志民、孙权裕、黄再成、蔡振声等五人,被称为“开路五先锋”。

1938年1月中旬,“开路五先锋”绕道马尼拉,乘英国轮船到香港,经广州到武汉,得到邹韬奋帮助,五人中除蔡振声留在武汉外,其他四位勇士到了延安。

各显身手

四勇士到延安后,经四个月的培训,黄再成分配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孙权裕分配到晋东南,杨志民分配到山西决死队,张极生分配到新四军。他们路经武汉时,正逢日军调动大部兵力进逼武汉,党组织改派他们留在国统区第九战区第二政工大队。第二政工大队由国民党将领陈诚统率。到国民党部队去,接受国民党的领导,这是张极生始料不及的,但他还是接受了工作安排。况且,这个政工大队的领导权实际上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它的前身是上海战地服务团,是抗战初期由郭沫若建议上海地下党组建的。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者向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吴大群,这位正在著名教育家李公朴办的上海量才补习学校读书的品学兼优的小姑娘,毅然弃学参加上海地下党组建的战地服务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事情就这么巧,吴大群后被派往陕北公学学习后也被分配到第九战区第二政工大队工作。

张极生随政工大队辗转湖北阳新、通城、道山等离前线较近的地区进行宣传抗日活动,动员群众,保卫武汉,救护伤兵,以后又转到了湖南平江县。

1938年冬,日寇逼近长沙,造成长沙城内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烧毁房屋5万余幢,烧死2万余人,伤者无数,20万居民流离失所。第二政工大队接到立即赶往长沙参加抢救和处理善后工作的通知,全体队员日夜兼程赶到长沙时,大火还在熊熊燃烧,国民党的各级政府官员,早已逃得无影无踪。第二政工大队的同志们立即投入到被大火包围的伤兵医院进行抢救工作,张极生更是哪里有伤情就冲到哪里,哪里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这时,他觉得第二政工大队的工作有意义了,实现了自己要参加的真正意义上的抗日救亡工作的愿望。

革命友谊

第二政工大队的工作业绩和作风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却引起国民党当局的不满、妒忌和排斥,他们寻找各种借口,从各方面施加压力,逼迫第二政工大队放弃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安排一些与抗日无关的演讲等活动。党支部根据形势,利用国民党上层之间的矛盾,及时安排党员张凯君、邬凌秋、孔湘桂等率领队内革命青年28人撤到桂林陈诚行营,编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临时政工队。张极生、吴大群包含在28人之中。

1939年2月,临时政工队奉命从桂林步行到重庆,队员们意识到这是陈诚有意用这种方式消磨大家的抗日意识。党支部激励大家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不能就这样被国民党击垮。他们每天步行六七十里,沿途进行抗日宣传,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访问抗日家属及人民群众,调查国民党在征兵、优抚工作中的各种舞弊行为。到了繁华的县城,他们还利用戏院或简易舞台,演出抗日活报剧。就这样,两个月步行3000里,大家的热情始终如一,28人的坚强集体没有一个人掉队。到达重庆后,这支极具战斗力的坚强集体被强行解体。

张极生、吴大群虽然被国民党拆分两地,但他们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决心没有改变,在革命征途中建立起来的友谊没有改变,投身伟大的抗日战争的热情没有改变。吴大群边授文化课边教抗战歌,常常自己作词谱曲,有时相约与极生合作。有歌词代表作《我们都是小战士》为证:“四月四,四月四,我们都是小战士;小战士,小战士,我们不做摇篮里的胖娃娃,要做抗战的小战士;我们不做旧社会的寄生虫,要做新社会的小主人翁。”

共同抗日

1939年,吴大群与张极生在重庆以极其简朴的形式结为连理。

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了接受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的血的教训,党组织决定部分同志紧急疏散。张极生与吴大群返菲律宾开展工作,他们在香港待机启程时,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被困香港,后转澳门。由于吴大群怀有身孕,在澳门一家医院诞下婴儿后,为集中精力回国抗日,婴儿交托院方抚养。

1943年,张极生在桂林文化供应社发行部工作,由于出版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发行部在广西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吴大群到桂林羊角山的东山小学任教。当时叶挺将军被软禁在羊角山,距东山小学只有百步之遥,吴大群和她的战友们为秘密保护叶挺将军及家属做了很多工作,为叶挺将军的女儿及其他孩子的教育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1944年,日寇把战火烧到湘桂。张极生携家带口,随机关向南迁移,辗转重庆,战乱中不幸丢失一个孩子。这年秋天,张极生被安排在重庆中外出版社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秉性耿直的张极生由于看不惯国民党当局的官僚作风,怀着对日军的深仇大恨和对国民党腐败的强烈不满,和吴大群决心到抗日前线去,并把身边唯一的孩子寄托友人抚养。

1945年5月,张极生、吴大群、龚若青三人经中共南方局同意被编为一组,张极生担任组长,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中原新四军第五师,一对抗日夫妻终于实现了到抗日根据地报效祖国的愿望。经信(阳)应(山)随(县)中心县委决定,张极生任县北区区长,吴大群先后任职《七七日报》及区政府秘书。

在新的岗位上,他们迸发出更高的热情,各项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

英雄远行

1945年8月15日,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抗战,终于迎来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可是蒋介石在完成内战准备之后,捍然撕毁停战协议,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1946年6月下旬,国民党调集军队22万人围攻中原解放区。在敌军重兵围困下,根据毛泽东“生存第一,胜利第二”,“巧妙避开敌之打击,分途突出包围圈”的指示,李先念、郑位三各率领一路人马分别突围,进行战略转移,史称“中原突围”。张极生、吴大群在这次转移中双双牺牲。

英雄的身影远去了,连英雄的三个孩子也流落四方,不知如今可安在?

英雄的身影走远了,英雄的形象将永远印在我们心间,英雄的精神将永远鞭策我们前进。

为人民共和国牺牲的英雄永存!

(责任编辑 徐银山)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篇8

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父母亲都给地主扛活,王二小原名王朴,因为排行第二,所以叫二小。

1940年他的父母和哥哥因病饿先后去世了。王二小开始了逃荒的生涯。一天二小因饥苦昏倒在了路边,被人搭救后给一地主放牛谋生。

当时晋察冀军区骑兵连就驻扎在这一带。二小喜欢马,常到骑兵连去玩,和八路军战士混得很熟。骑兵连的连长非常喜欢他,常常给他讲打仗的故事,后来,二小就加入了儿童团,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3岁的王二小正在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鬼子兵有好几十人,二小知道山沟里隐蔽着八路军的后方机关,还有不少乡亲们,万一鬼子摸进那条山沟就完了。可是这时候跑回去报告已经来不及了。

二小故意暴露了自己的目标,正在山谷里瞎撞的鬼子兵一见到二小,连忙把他从山坡上抓来问路。二小机智地和鬼子周旋,骗取了他们的信任在前边带路。把他们引向八路军埋伏圈。

鬼子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的把二小用刀刺死。与此同时,山头上的部队枪炮声四起,前后没有一袋烟的工夫,就歼灭了全部敌人。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二小却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

抗日英雄故事读后感三篇 篇9

抗日英雄身上有一种魅力,叫做大无畏。我们去读一读,感受一下独特的魅力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抗日英雄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抗日英雄故事读后感篇一

总的来说,抗日英雄们没有一个不是为了祖国,为了大地,有了中华而上战场,这种精神,不是光说不练,这种精神是没有任何一种能比的!

孙克骥将军的威风、刘秀英的奉献,他们有着其他解放军都应该有的底气,虽然出自小山村,却也能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特别是孙克骥将军,他参加过黄桥、淮海等战役,还获得过许多奖章。最后没有胜过病魔,逝于XX年3月11日。而女英雄刘秀英,她是交通员,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可她不怕困难,总是出色的完成任务,一直到那次失误,被国 民党的排长抓住,卖到了松溪张屯县„„

以上两位厉害的新四军,都是来自我们武夷山的。我们武夷山不仅有抗战英雄,革命英雄,更有大作家,大教育家,也就是——朱熹!

抗日英雄故事读后感篇二

今天,我看了一篇《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这篇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曾经五次被捕入狱,屡受苦刑,坚贞不屈。1939年在东北地区反“讨伐”作战中,他率警卫旅转战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敌人周旋五昼夜。渴了,抓一把雪吃;饿了,吞一口棉絮或树皮。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当敌人将杨靖宇割头刨腹后,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竟无一粒粮食。

杨靖宇,革命的战士、人民的英雄,他的革命精神、抗日精神还有保家卫国的精神是千古不朽的,是抗日事业中的一段抹不掉的记忆,就如诗人臧克家写的《有的人》中的一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啊,一个对人民,对国家,对事业有贡献的人虽然死了,但他还活着,活在我们心中,活在这个十三亿人口的心中。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国家的财产,不惜以“头颅不惜抛弃,鲜血可喷洒”的意志为抗日战争努力奋斗。五次被抓捕,受尽各种酷刑,他就是不屈服,不向日本鬼子低头。在一次任务中,他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五昼夜,可是在这漫长的五天里,他又是怎么生活下来的呢?渴了就从地上抓一把雪吃;饿了,就把树上的树皮扯下来吃,没有树,他就把棉絮或枯草一口吞下。他就是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艰苦战斗,最后被残忍的敌人割头刨腹的时候,胃里只有树皮和枯草,没有一粒粮食的踪迹,谁看到这一幕后不会泪流涕下,泪流不止呢?

抗日英雄杨靖宇,我们永远记住你!

抗日英雄故事读后感篇三

翻开《抗日英雄小故事》这本书,妈妈给我念了吉鸿昌、姚子青、高志航等一批英雄的故事,但最让我感动和学习的是小英雄夏秋生。1937年8月13日,日本开始攻占上海,11月松江地区沦陷,松江杨家桥小学(现在是中山小学)学生夏秋生目睹日寇烧杀抢掠、鱼肉百姓的暴行,眼看城破屋塌、家毁人亡的惨状,他悲痛万分,在松江方塔壁上写下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面对敌人的屠刀,夏秋生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夏秋生牺牲时只有12岁,为了纪念这位小英雄,在中山小学树立了夏秋生雕像。有机会我一定让妈妈带我去瞻仰夏秋生的雕像,为他献上一束花。我知道我有娇气、爱哭的弱点,我要向夏秋生学习,学习他临危不惧和大义凛然,克服自己的弱点,做一名坚强勇敢的孩子。

抗日英雄符浩见证中日缔约 篇10

符浩参与了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和签字全过程,还曾是抗日战场上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老八路”。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听来耐人寻味……

“亚洲通”背负重望沟通中日缔约之路

1977年,符浩被全国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中国驻日本大使。其时,执政日本的福田内阁欲重开谈判问题却受到日本国内多方阻挠,尤其首相福田对于缔约的态度尚不很明朗。在这种情形之下,符浩被派出使东瀛,可谓身负重望。

符浩是中国外交部多年来主管亚洲事务的副部长和日本问题专家,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状况十分熟悉,在日本政界,享有“亚洲通”的美称。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符浩曾经负责接待工作。从和夫人焦玲登上赴日航班起,符浩心绪如潮,暗下决心一定要以史为鉴,开创中日关系的未来。

符浩的到任,受到日本朝野的热烈欢迎。符浩向日本天皇递交国书后,接待的第一批客人就是日本促进日中缔约全国委员会的3位召集人。他们向符浩表达了日本朝野人士要求日中早日重开缔约谈判,协议签约,以利两国友好关系长久发展的良好愿望。之后,符浩又先后会见了大量的日本友人,在同他们交谈时,话题几乎都集中在日中缔约问题上。

符浩切身感受到日本各界有识之士对缔约的热情,深感中日缔约是大势所趋,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的态度。到任不久,符浩在福田办公室拜见他,两人像老友一样谈笑风生。交谈中,符浩感到福田言谈大方,比较随和。为表示亲切,曾学过8年汉文的福田同中国新任大使首次相会,使用汉语请符浩就座和喝茶。福田先自我介绍学习过哪些中国经典名著,话题围绕中国文化,从“四书五经”谈到《战国策》。

当谈到从政资历时,福田说:“我早年曾在汪兆铭(汪精卫)南京政府担任过财政顾问。请问大使阁下当时做什么?”符浩微微一笑说:“那时我是八路军,正和日本侵略者作战。”福田顿感几分尴尬,喝了一口茶,然后又问符浩:“那么您在战后呢?”“做外交工作。”符浩坦然回答。

为了摆脱自己一时的被动局面,福田把话题一转,谈到自己名字福田赳夫中的“赳”字,据说是从中国经典中取来的,以此来表示中日同文、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符浩随即答道:“是的,是出自《诗经》中‘赳赳武夫,公侯干城’。阁下乃国家栋梁也。”福田听后,哈哈大笑。气氛随之又活跃起来。当谈到两国关系时,对日中关系的发展,福田表示满意。他强调,日中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体制,使两国关系长久持续发展下去。

福田提到“要建立一种体制”,符浩敏锐地察觉到这表明了缔结和约的意向。在随后广泛拜会各界知名人士和日本内阁有关大臣时,符浩的猜测得到了证实。甚至,时任内阁官房长官园田直就向符浩主动提起日中缔结和约,表示要积极促进,还热切地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福田和一些内阁大臣对缔结的表示,同符浩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更增强了促成友好条约尽快签订的信心。

经过深思熟虑,围绕着福田内阁能否同中国签订和平友好条约问题,符浩向中央决策高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时,福田已向公众表明,为缔约事他正在做‘鸭子浮水’,意思是动作在水下”,那时,福田的一项重大举措便是把主张积极缔约的内阁官房长官园田直调任外相。

于是,符浩在给国内的报告中提出了福田内阁很有可能在近期同中国重开缔约谈判,并能够达成协议,同中方签订和约,并建议中方应持“因势利导,顺势而上,尽快促成”的观点。不料,符浩的报告还在馆内讨论时便遭到异议。受当时国内有关部门和学术界人士中流行的对福田内阁不够信任看法的影响,使馆有些人认为对福田内阁能否缔约应持慎重态度。面对不同意见,符浩耐心进行协调,最后给国内的报告中采用的表述是“福田内阁在任期内不排除同我签约的可能”。

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几经周折,1978年7月21日中日双方在北京恢复了缔约谈判,且进展较顺利。到7月底,双方对条约的基本框架达成共识。与此同时,时任中央领导人华国锋、邓小平、叶剑英和李先念等亲自听取了中国谈判代表团的工作汇报。邓小平表示:“这个方案不错,要坚持按此谈。要坚持原则,不要怕破裂。但在方式上可以灵活一些。要争取谈成,也要做拖下去的准备。”他表示同意外交部的看法。令符浩难忘的是,叶剑英听完汇报后,热切地握着他的手说:“好好谈,争取谈成。”符浩则以自信的目光回敬叶剑英。

日本方面也加紧了步伐,8月5日,福田首相首肯了园田直外相的北京之行。园田直组织了17人的代表团,选定8月8日赴北京签约。符浩也再次回到北京参加全程会谈。8月9日中日外长正式谈判。园田直在谈判时说,美国总统卡特和国务卿万斯都希望日本积极地把条约搞好。美国希望中日缔约能成为中美建交的一个有利条件。黄华外长肯定园田外相对中日缔约的热情和努力及中日双方代表团会谈的成果,并表示中方同意把反霸条款有争议的一句改为:“本条约不影响各缔约国与第三国关系的立场。”

8月12日下午,日本政府向园田直外相发出缔约的训令。当天下午两国外长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条约文本上正式签字。

接受采访时,符浩感慨:“我参加了整个抗日战争的全过程,是中日之间战争与和平的历史见证人。‘友好条约’的缔结是中日百年来第一次,也是新中国强大的表现。”

感受邓小平的伟人气概与凡人情怀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签订后,当年10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赴日参加缔约换文仪式。翻开家中一直珍藏的邓小平访日全程相册,借着这些历史性的画面,符浩忆述起他与邓小平接触的珍贵点滴。

1978年10月23日10时半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在日本首相官邸大厅隆重举行。那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深深印留在符浩的脑海,每当他忆起时,心潮便开始澎湃,“举行仪式的大厅布置非常精心,尤其是在大厅中央用白色、黄色菊花与红色石竹花布置成太阳旗和五星红旗,非常夺目”。邓小平与福田共同主持了条约换文仪式,园田直外相和黄华外长分别代表本国

政府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上签字,用的是东方传统的毛笔、砚台和芳香的墨汁。互换条约批准书的时刻,大厅里掌声雷鸣,经久不息。

符浩回忆说,夙愿得偿,当时他的手都拍红了却还不想停下来。激情满怀的他当即写下《浪淘沙·赠日本国外务大臣园田直阁下》一词:“八年八月八,过海星槎,壮心腾起一天霞。秋月春风无限好,日本中华。扰扰任鱼虾,往事堪夸,长安古柏奈良花。历史又开新一页,友谊无涯。”

23日中午,符浩陪同邓小平及其夫人卓琳来到皇宫竹厅。天皇和皇后与邓小平夫妇紧紧握手,然后宾主并肩而坐,亲切交谈。天皇在谈话中表示,“在两国悠久的历史中,虽然其间一度发生过不幸的事情,但正如你所说,那已成为过去。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这实在是件好事,今后两国要永远和平友好下去。”符浩后来获悉,天皇当天的谈话有的离开了外务省和宫内厅商拟的稿子,而日本共同社报道此次会见时写道:“陛下在首次会见中国最高领导人时,使用‘不幸的事情’这一措辞,是从天皇的战争责任这个角度,间接向中国人民表明谢罪之意。”

在东京访问期间,日程安排十分紧张,但符浩眼中的邓小平总是神采奕奕、笑容满面。符浩回忆,那期间日本刮起了“邓旋风”,从邓小平的言谈中,日本人不仅了解了他,并倾倒于他那充满智慧而又不乏幽默的“邓氏语录”。说起邓小平那次访日时的著名语录,符浩最先想起的就是邓小平就钓鱼岛问题妙答记者问的精彩一幕。

拿出一张当年在日本召开记者招待会的大幅照片,符浩说,当时有日本记者提出了钓鱼岛及附属岛屿的归属问题,这是缔约中的敏感话题。而邓小平却神态自若地回答,钓鱼岛及附属岛屿的归属问题中国同日本有争议,首先名字就不同,中国称钓鱼岛,而日本叫“尖阁列岛”。他表示,“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许下一代比我们更聪明些,会找到实际解决的方法。”符浩认为,邓小平的回答非常妙,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今当时紧张的空气顿时轻松许多。忆及此事,符浩不禁开心地笑起来。

鲜为人知的是,邓小平此次访日时,符浩为了向他面呈一份国内紧急电报而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就在邓小平访日第2天,一纸电报飞到了日本:“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约见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有要事相谈。”收到电报,符浩马上联想到美国驻日本大使曼斯菲尔德曾和他的一次谈话。一天,曼斯菲尔德给符浩打电话,告知他即将离任。符浩在中国大使馆设晚宴为曼斯菲尔德送行。谁知正在吃饭时,曼斯菲尔德忽然高兴地凑到符浩身边,在他耳边悄悄地说:“老朋友,我不走了。”符浩被搞糊涂了,瞪大眼睛望着曼斯菲尔德,只见他双手一摊说:“下午2时接到电报,改为留任。”恍然大悟的符浩一改往日的儒雅,举起酒杯大声说:“送行饭改为留任饭。干!连干三杯!”欢声笑语中,曼斯菲尔德向符浩询问对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的印象如何,并透露说,某人喜欢喝酒,某人可能担任第一任美国驻中国大使。那一次好似随意的聊侃,却让外交经验丰富的符浩立即意识到其可能蕴含深意,捕捉到中美之间将有重大事情发生的蛛丝马迹——莫非中美将要建立外交关系了?

想到这,符浩不敢怠慢,因保密重要,在国外不能用声音来读这重大的事情,他即刻用大字将电报内容抄写下来。赶到邓小平下榻处时。警卫员告诉符浩:“首长刚起床。”符浩说:“有要事。”就这样,邓小平身着睡衣在卧室接见了符浩,并在电报的背面写下了8个字:“回答国内,回去就见。”11月,邓小平从日本回国,接着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三中全会。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令日本鬼子闻风丧胆的“符号”

符浩的“日本缘份”,还得从抗战时期说起。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外交家符浩曾在战场上与日本侵略军短兵相接,还是一个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的传奇英雄。

符浩原名符忠孝,1916年4月降生在陕西醴泉一个贫苦农家。苦难艰辛的童年生活没有磨灭符忠孝的志气,反而激发他求知上进的信念。10岁时,符忠孝入学校学习,他聪颖灵慧,刻苦努力,以优异成绩考进当时陕西最好的学府西安师范。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符忠孝参加了西安学联组织的工作团,赴乡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同年9月,钏中国共产党所办的西北青年训练班学习,一个月后考上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3期,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

刚进抗大,教育长罗瑞卿便来看望新生,点名到“符忠孝”时,其浓重的湖南口音让人听起来像是“符号”,同学马上纠正,而罗瑞卿却幽默地说:“小题大做,一个标点,一个符号,有什么不可以。”于是,“一个标点,一个符号”的典故就在抗大传开,符忠孝豁然有悟,索性取其谐音改名叫“符浩”。

在抗大学习期间,符浩思想进步很快,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被分配到八路军115师1团任政治处干事。1944年春天,符浩调鲁北渤海军区,先后任股长、敌工科科长,身经百战,多次死里逃生。他曾孤身一人深入敌穴,不费一枪一弹,硬是把王道的两千多伪军拉了过来。

当时,群众中流行最广的是,“符号”精通孙子兵法,善用三十六计战胜日伪军,并教育转化日军俘虏,使他们掉转枪口共同抗日。为此,日本鬼子对“符号”恨得要命也怕得要死,甚至对他的名字也闻之生畏。

长期从事对日军和伪军的工作,符浩积累了丰富的对敌工作经验,并和许多日本反战军人结下深厚友谊。从那时起,符浩的外交才能已初露峥嵘。

1945年日本投降后,符浩先后担任了渤海军区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职。1946年上半年,符浩任渤海军区政治部联络部任部长时,被派到敌占城市德州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德州第15小组的中共上校代表,这使他有了第一次从事外交工作的经验。那时期,符浩与美国代表怀特中校、国民党代表刘金明上校等人围绕德州的停战换防执行问题谈判交涉近4个月,其中经过曲折多变。

符浩回忆,那时德州在中共解放区范围内,但城中的伪军一再袭扰。国民党企图收编德州城中的伪军,以抢占德州,美方代表则表面中立实际扶持国民党。符浩一面积极配合执行停战工作,一面小心防范城内伪军反扑,以及国民党军故意制造的摩擦,同时让美方代表无可挑剔。经过巧妙周旋,符浩维护了中共的胜利成果。这年7月,中共决定以武力解放德州城,国民党代表在感到形势不妙后提前逃回北平,美方代表虽然未能帮国民党抢占解放区,却不由衷心佩服中共的谋略与胆识。符浩的首次外交答卷颇为精彩,后来这段历史还被拍成了电影。

解放战争时期,符浩随华东野战军攻占济南、会战淮海、横渡长江、解放大上海,直至全国解放。1949年符浩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33军98师政治部主任。1950年,战功赫赫的符浩被抽调进入刚刚成立的外交部,开始了近50年的外交生涯。在他的外交生涯中,无论是出使外国还是任职外交部领导岗位,无不以党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生命。

上一篇:电视节目编排下一篇: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作文:一件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