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的论文(精选9篇)
抗日战争的论文 篇1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在电影中,鬼子不是戴着挂“屁帘儿”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这几乎成了日军的标准形象。
日本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参加过侵华战争),有一本研究日军钢盔的著作,叫《陆军铁帽物语》,居然有不少新的发现。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的那个“屁帘儿”,有人说,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表明,它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可以通风,虽然样子有点寒碜,但效果确实不错。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也带来了不少烦恼。
冻住脑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根据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开始让士兵装备钢盔,但一直没有正式使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抵抗,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用场。
真正用上钢盔,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部作战时。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了一系列激战。
日军使用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让钢盔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车、坦克等武器,这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日军攻击马占山部所用的雷诺FT-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破袭战中非常有效;钢盔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日军的伤亡。但是日军发现,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由于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本士兵出汗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如果强行摘取,还会连皮带肉扯下来。
面对这种古怪的情况,日军不知如何处理,有人采用热水浇钢盔的办法,结果将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
宿营的时候,头皮和钢盔被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经常发出阵阵哀号。日军攻占齐齐哈尔,阵亡300余人,而因为冻伤减员近20xx人,其中不少是这种钢盔带来的“头伤”。
为此,日本士兵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样子虽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
成为靶子
诺门罕之战时,戴着钢盔的日本士兵因头部中弹而死的人数,甚至多于不戴钢盔的士兵。
难道苏联人使用带有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钢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弹片,保护头部。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如果子弹不是正面击中钢盔,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有防护作用的原理。
诺门罕之战时,头部中弹的日本士兵,多半是钢盔正面被命中,钢盔被洞穿,脑袋当然难保。苏军的枪法为何这样准?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方才真相大白。原来,日军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五角星。红色最醒目,苏军很远就能发现,瞄着小红五角星开火,一击必中。
诺门罕之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军,被迫取消了钢盔正面的小红五角星。
“军神”之死
饭冢国五郎,日本陆军101师团101联队联队长,号称“军神”。此人喜欢顶个破钢盔,挥舞战刀,又冲又杀,十分张扬。
做到联队长,手下有几千人,按说,在第一线戴钢盔耍酷的机会不是很多。不幸的是,有人请饭冢耍酷。这人就是日本战地记者小俣行男,他到庐山前线采访饭冢。
在庐山一线,中国军队奋勇抵抗,巧妙利用地形,与日军顽强周旋。日军虽然装备精良,无奈庐山山形雄奇,道路险峻,故久攻不下。中国军队把迫击炮搬上山顶,炮弹“如同雨点从天而降”,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
与饭冢作战的是中国陆军160师,师长华振中。这是粤军戴钢盔的部队,绝对是一支精兵。双方在东孤岭浴血苦战,饭冢连续发动15次进攻,依然无法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白白损兵折将。
由于连日苦战,饭冢被晒得极黑,眼里全是血丝,胡子多日未刮,显得相貌狰狞。
记者小俣行男建议饭冢比画几下,以便提振士气。
被几个记者一捧,饭冢推辞不过,记者们特意选了一个比较符合战场气氛的高地,饭冢拔出指挥刀,又吼又叫,又蹿又跳,很快,记者们拍完了胶卷。后来,从照片上看,拍摄效果的确不错,如果饭冢活到战后,可以考虑去演电影。
饭冢的“外景地”虽然适合拍摄,却在中国阵地对面,那里正好有160师的一个哨所。视线内的目标太多,中国哨兵未必都能注意到。日本记者为了突出效果,给饭冢扣上了一顶钢盔。当时,日军钢盔的涂漆工艺不过关,又正值炎热季节,长期暴晒,偶尔又是一场大雨,时间一久,钢盔的绿漆剥落,露出钢底,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远远地,中国哨兵发现有一个灯泡似的东西,定睛细看——哦,是个鬼子啊!虽然看见了,中国哨兵也没办法,距离太远,“汉阳造”够不着。
看着饭冢表演,几个中国哨兵越看越烦。突然,眼前一亮,几个中国老兵沿着战壕走了过来,他们背的不是“汉阳造”,而是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即日本造三八式步枪,因为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罩而得名,其射程远,射击精度高。
饭冢所在的那个高地,“汉阳造”打不着,三八大盖的射程可是正好。看到三八大盖,哨兵赶紧把几个老兵拦下,让他们看看对面饭冢的表演。
饭冢扣着一个钢盔,赤膊,几个中国老兵分辨不出他的身份,但看他耀武扬威的样子,一致觉得这赤膊鬼子太猖狂了。
老兵枪法好,把枪一端就瞄上了。那边采访已经到了尾声,饭冢一转身,正好把面门亮了出来。这时候,中国老兵也瞄好了,一扣扳机,“砰”,饭冢应声倒地。
附近的日本兵赶来救护,发现这一枪正从饭冢的心窝穿过……饭冢在101师团被称为“勇将”,他的死亡,对前线日军的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中国军队对此事的记录,来自于独9旅官兵的回忆,并不是日本方面的材料。遗憾的是,虽然有此段记载,却没有击毙饭冢的中国老兵的名字。
言归正传,钢盔反光暴露了饭冢,算是铁帽给日军带来的又一个悲剧。不过,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直到太平洋战争开始逐岛争夺,日军在钢盔上涂抹煤焦油,才多少降低了其反光度。
并非无用
1945年的一天,一支日本军队出炮楼扫荡,晚上找了个山村宿营。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这个村子表面很平静,实际上却是八路军的一个重要据点。
八路军悄无声息地溜到打谷场,埋伏下来。
吃完晚饭,日军小队长吹哨,召集部下晚点名,地点就是打谷场——村里平坦的地方。
这时,一个日本新兵手忙脚乱,闹出了笑话。日军条令规定,晚上点名,穿军便服即可,而这个新兵没有记住,居然戴了沉甸甸的钢盔前来点名,引起众人哄笑。
笑声未绝,忽然,雷声炸响,电光四射——八路军战士扔出了手榴弹。
有理由判定,这是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其理由有二:第一,八路军战士的投弹动作准确,肯定都是把手榴弹拉火后等上两秒钟再扔的。结果,手榴弹凌空开花,打谷场上的日本兵连杀伤死角都找不到;第二,这支八路军用的手榴弹,不是那种内置黑火药、一炸两片的边区造手榴弹,而是缴获自日军的破片卵形弹,虽然这种弹的投掷距离不如国军的德式手榴弹,可是破片多,散布广,对露天的日军杀伤力极大。
这个小队的日军没有死的只有一个,就是那个犯迷糊、戴着钢盔前来点名的新兵。钢盔挡住了大多数弹片,他只是肩部负了伤。
抗日战争的论文 篇2
一、经济发展损失的含义
经济发展损失既包括经济损失, 如直接的经济损失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也包括如经济发展机会的丧失, 经济发展基础的毁灭, 经济发展动力的削弱, 经济发展能力的剥夺, 经济发展劳力的减少, 经济发展储蓄的贬兑, 经济发展物质的短缺。总之, 经济发展损失是指对经济体施加的破坏经济内生性活动的损坏和破坏。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 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是使新中国成立后必须长期面对贫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损失是惊人的, 也是难于计量的。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战争罪恶比海深, 比山高, 罄竹难书。
二、人口损失中的经济发展损失
人口损失造成的后果对经济发展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实施惨无人道的烧、杀、淫、掠和三光政策, 空袭战、阵地战、细菌战、屠城战, 无所不用其极。1931-1945年造成了中国数以千万计的人口损失, 改变了社会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 动荡破败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损失更是釜底抽薪, 雪上加霜 (注:因1945年数据缺乏, 故本文所取数据以1949年为标准) 。
1931年中国人口有5.8亿, 到1945年中国人口是5.4亿, 中国人口静态损失4000万。中国人口在1931年时, 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率为28‰, 净增率是11‰, 那么14年间, 如果没有日本法西斯强加的战争破坏, 此时期中国的人口增长量理应为:0.9594亿。
也就是说在战争机器和杀人恶魔横行的血雨腥风中, 中国减少正常发展环境下的出生人口为9594万, 这一数据不包括对台湾和香港所造成的正常人口增长损失, 如果加上香港和台湾的人口损失肯定超过1亿人口的正常增长损失。
侵华战争对当时的人口破坏为:人口直接损失4000万人, 人口正常增长损失1亿人。所造成的经济后果是:
人口损失的经济损失=人口损失数×人均年收入×劳动力正常劳动的期间
假设以1949年中国人均年收入66元人民币, 为计算的人均年收入标准, 这相当于当年的18美元, 相当于现在的480美元。劳动力正常劳动期间以参照正常人劳动30年时间为标准测算。人口经济损失为2772亿元 (1949年人民币币值) 。1949年全国人口为5.4亿, 人均年收入为66元人民币, 则1949年全年的国民收入为35.64亿元。
假定用人口损失总额除以1949年全国的国民收入为77年。这就是说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人口损失一项, 在经济上至少使中国倒退了77年。
三、物质损失中的经济发展损失
据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二战经济损失为15万亿美元, 参战国军费消耗为1.1万亿美元, 其他的还有财政和物资损失。
在反法西斯战争中, 中国除了动用本国财力外, 还大量举债抵抗法西斯的侵略, 并用各种物质偿还。中国向苏联提供了约4.5亿美元的矿、农、牧产品;向美国提供了约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铝等矿产品, 向英国提供了1.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日本在1932-1944年在东北掠走大量的黄金白银, 粮食2.48亿吨, 煤炭2.23亿吨, 生铁逾1100万吨, 钢逾580万吨, 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 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以上, 按1949年币值标准计算, 中国直接经济损失折算成人民币币值, 则损失3666亿元人民币以上。假定用直接经济损失总额除以1949年全国的国民收入为102.9年。这就是说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 所造成的物质损失至少使中国倒退了102.9年。
四、医治战争创伤所需的时间
从人口损失和物质损失的计算中可知, 日本侵华战争使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至少倒退近180年, 中华民族所积聚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成果丧失殆尽。如果在1949年的基础上, 每年以10%的速度实现经济增长, 还得多少年才可医治和恢复战争所造成的损失呢?
构建数学模型进行推理计算如下:
将不完全统计的人口损失和物质损失进行求和, 然后假定以1949年国民收入为参照标准, 每年国民经济增长10%, 那么要完全医治战争创伤, 恢复战争破坏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可计算出至少所需要的时间:
损失总和等于人口损失2772亿加上物质损失3666亿元, 为6438亿元。所需时间为59.2年。
也就是说, 要完全医治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创伤, 并恢复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 要求每年以10%的高速度进行经济社会建设, 实现经济增长, 逐步走出战争的阴影, 至少需要近60年时间。
2010年, 全世界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站在新世纪的今天, 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铭记, 也有很多的现象值得我们警惕。至少要60年才能医治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的创伤, 中国人民的肩膀格外的沉重, 脚步也格外的艰难。
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奋发图强, 励精图治, 和舟共济,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以实际行动来纪念中国人民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 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中国抗日战争对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但也做出了重大牺牲, 遭受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发展损失。
我家的抗日战争 篇3
1937年父亲10岁,日本侵略者全面占领华北平原,我的家乡也遭到烧杀抢掠。父亲童年记忆最深的就是躲,一有风吹草动,全村的村民就四敞开来,钻地洞的,投亲靠友的,躲避着日本鬼子的涂炭。1944年,父亲已从新集完全中学(今衡水中学的前身)毕业,上学的时候他加入了抗日青年团组织,高他几年级的三爷爷及我的舅爷爷已是冀中抗日队伍中的领导干部,在河北省深县的抗日组织中我家成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时期,因为家里年轻人的抗日宣传和鼓动,多年紧闭的家门敞开了,抗日团体、青年、学生、乡亲们,只要是为了抗战,我家的大门可以随时出入。
刚刚新婚的妈妈和全家的妇女一起,为抗日前线的亲人们缝军衣、做军鞋。因为我家的经济条件好,三爷爷又是县抗日组织的领导人,家里经常成为组织开会的地方。每到开会的日子,太祖奶奶就率领家里的女眷们为抗日战士准备丰盛的饭菜,吃完饭还要他们带干粮走。那时有一句口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心为抗战,把小日本赶出我们的家园去”,以太祖奶奶为首的全家人已经把抗日战争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每次开会以后都会有袭击日军炮楼、打击日军的战斗行动,尤其在秋天有一望无际的青纱帐掩护,打击日本侵略者的铁拳让日本兵吓得不敢轻易出来骚扰百姓了。
1945年夏天,麦子快成熟了。三爷爷组织抗日领导干部在青辉头村开会,知情人为保自己家人性命而向日本人告密了开会的地点。为掩护大家撤退,三爷爷引着日本兵跑向了一望无际的麦田,终因寡不敌众被日本兵用刺刀挑死在麦田里。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暴露了身份,党的组织遭到了重创,家不能再同去了,父亲跟着他的舅舅从此离开了家乡,告别了新婚的妈妈,走上了军戎一生的道路。一个平稳、殷实、平静的大家庭就这样被抗日的烽火吹向了四面八方。
解放以后,光荣烈属、军属的牌匾为我家那扇黑漆大门添了光彩,我家又恢复了平静,继续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几个叔叔全部考上了大学,我家的后代遍布华北几个城市。也许是家风的传承吧,他们都是专业技术人员,没有人当官。直到去年,二爷爷以百岁高龄和我们永别了,家的意义也就只有那一片老屋了。
泰州抗日战争的感想 篇4
回顾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泰州地区在其中也是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那个年代也曾涌现出一大批的革命英雄烈士,深深的影响了我们下一代。
1940年1月15日,日军山崎部队由汉奸许大寿带引,在炮火掩护下,从龙窝口南首登陆,侵占口岸,炮击刁铺,与友军李明扬驻刁铺丁聚堂部队形成对峙。对峙期间,日军轰炸机多次对刁家铺、寺巷口、泰州城进行轰炸,造成房屋被毁,军民伤亡。之后陈毅以日军偷袭口岸制造惨案为契机,于1939年12月进泰州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二李”联手抗日。此次会谈使李明扬增强了民族感。但是可惜的是虽然在陈毅的带领和我军的坚持下赢得了几场战争的胜利。不久后日伪军乘虚侵占黄桥。2月13日,泰州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副总指挥李长江率部7000余人,在“曲线救国”的遮掩下,宣布投敌。2月15日,刁家铺、寺巷口一线沦陷,李长江被汪伪委任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李明扬坚持民族气节率部1000余人,撤离泰州,至里下河一带继续抗日。对李长江的倒行逆施,新四军军部发出讨伐令,粟裕率一、二、三旅于2月17日西进,经过三天的激战,歼敌3000余人,从东西两侧向泰州进攻。21日,新四军主动撤出,泰州复陷敌手。随后,颜秀五的伪24师占领刁家铺,蔡鑫元的伪19师占领永安洲,并在马甸、徐家桥安下据点。同时修筑兴龙公路(泰兴至龙窝口),对我抗日游击区进行分割封锁。我区敌后抗日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为了应对当时的斗争形势,大家在发展党组织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在农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发展各种群众组织,如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为了改善农民生活,提高抗战情绪,我区于1941年秋,放手发动群众,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同时扩大统一战线动员一切爱国人士抗日救国。从1941年2月李长江投敌、泰州沦陷至1944年11月,我区军民与日伪进行了近四年的艰苦斗争,取得了抗日斗争的大好形势。我区除口岸龙窝驻有等待受降的日军部队和龟缩据点的伪军外,全境获得光复。
当然不仅是我们地区看日战争的胜利,革命英雄们也带给了当时的人们精神的鼓舞,我印象最深的是杨根思。他也是出生于贫苦的家庭,也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当他的家人被资本主义家杀害时他就打算为他的家人报仇。正是因为他的不放弃、勇敢的精神,他参加了新四军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历次作战中,他英勇顽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荣立大功一次,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荣获“爆破英雄”、“华东一级人民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等称号。现在乡还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这着实是无上的荣誉啊!
关于抗日战争的重大战役 篇5
题目:抗日战争的重大战役 内容来源:(1)查资料(2)采访 报告内容:
1、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指1931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后,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
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史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2017年10月27日,加拿大马尼托巴省议会二读一致通过把每年12月13日设为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议案。
2、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3、淞沪会战(八一三战役)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87师、88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4、徐州会战
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3、4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10000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附件:
进犯徐州地区的日军向中国军队攻击
向武汉推进的日军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纸
我的感想: 日本人不妨想一想,为什么时隔多少年之后,“九一八”纪念日的警报声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响亮?中国人也应该扪心自问,在“国耻日”的时候,那凄厉的警报声在警示什么,又在激励什么? 抗日战争胜利周年之际,我了解这段悲壮而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一名中国的学生,无疑是责无旁贷,却又是一件难以承载的任务。
战士们是这样抛头颅,洒热血,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新中国。让我们勿忘国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将来振兴中华!
革命战士将永垂不朽!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学反思 篇6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尽管很多历史老师在课堂中运用了很多的方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不得不承认,很多课堂依然让学生感到沉闷,乏味。为了增加“人气指数”,这节课中我想了很多办法来充实我的课堂,比如:音乐、电影、、图片、朗诵、讲故事、……但是丰富的教学内容需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更需要老师在可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全面的考虑课堂的可实施性与有效性。在学习《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节时,我进行了如下尝试。
二、课前安排
1、回忆近代以来日本侵华史实。
2、安排学生利用网络查找有关“侵*日军的罪行”的资料。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其危害:再次严重践踏了中国的主权,中华民族又一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3、预习并查找学案上“关内关外的抗日救亡运动”相关资料,认识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第一个阶段。
4、利用网络查找抗日英雄的事迹,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5、归纳总结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意义。
三、教学过程简介: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
展示日军侵华暴行:有军事侵略,还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
第二步:全民族的抗战
让学生小组探究,根据史料分析全民族的抗战过程。
包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两个战场;两条路线等
第三步:中国抗战胜利,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探讨抗战胜利的意义。
3、教学效果自评
我在课前经过精心的准备,收集了大量资料,同时在同学科老师的建议下,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的取舍和人文化加工,围绕三大主题让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设计较为新颖,课堂立意较高。特别是利用史料让学生展开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并将爱国主义情感和尊重生命珍惜和平的意识渗透到其中,是本节课的亮点和成功之处。但这节课也有一些不足:
1、这节课的课堂感染力很强,学生不同程度的被课堂气氛感染,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教师这样的课堂应更注重减少教学预设,注重生成同时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搜集资料,生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但学生由于受时间、条件等的限制,不可能做到准备得这么充分。
2、课堂上,老师的感情投入不够,语言也不够精炼流畅,虽然课前精心准备过,但是录像时依然很紧张,所以很难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使得课堂的效果受到了影响。
3、课堂小结部分是我们对抗日战争的反思,但是由于紧张,老师给人感觉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是慌慌张张,不够沉着冷静,这也反映出自己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兵器工业 篇7
一、抗日根据地兵器工业的创立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在南北方各根据地都有大小不等的兵工厂、所。其中闽浙赣地区比较典型。闽浙赣省、县级苏维埃政府内都设有地雷部。除了生产地雷、手榴弹外, 这些兵工厂还产少量迫击炮弹, 修理枪械, 同时还能复装子弹[1]173。中央苏区的兵工厂发展迅速, 到抗战爆发前夕, 工人已由最初的百余人发展到五六百人之多。
为了解决武器装备供应困难的问题, 早在1937年10月21日, 毛泽东在关于设兵工厂制造枪炮问题致周恩来、朱德、彭雪枫电中就曾指出:“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一万支, 主要方法是自己制造, 请你们立即开始用予一切方法在山西弄到一部造枪机器及若干工作人员, 准备在延长设兵工厂造枪。”[4]181938年10月,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决议, 在关于“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部分中强调要“提高军事技术, 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 准备反攻实力”[2]751。为此, 1939年6月, 八路军后勤部在裹坦县上河村设立了负责军工生产的第六科, 科长为曾任八路军总部通信科科长的刘鹏, 统一领导原归属各师分管的各军工修械所。
同时又以太行军区的军工厂、所为基础, 汇集太岳、冀南、冀鲁豫的一部分军工人才, 在山西榆社县韩庄建立总部修械所, 主要生产步枪。对外称“八路军总部流动工作团”。此外, 还在总部建立了铁工厂, 主要生产手榴弹。不久, 八路军后勤部又将第六科扩大为军工部, 部长仍为刘鹏, 驻地由裹坦县上河村迁往黎城县赤峪村。对外则称“武昌部”[3]104。1940年4月, 又任命曾任赣东北红军兵工厂政治委员的刘鼎为八路军后勤部军工部部长兼政治委员, 原部长刘鹏改任副部长。事实上, 在抗日战争初期, 晋冀鲁豫地区的兵工厂、所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已有的七座兵工厂中, 四座叫所, 即一所、二所、三所和四所, 均为步枪制造所。三座叫厂, 即柳沟铁厂、下赤峪复装弹厂、实验厂。共有职工2566人, 一所是闻名遐迩的黄崖洞兵工厂, 因位于水窑山中, 也称水窑兵工厂。”[1]70
相比于八路军而言, 新四军兵工事业的发展则更为困难和曲折, 统一的军工部门的存续时间只有半年左右。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中央红军和四方面军也相继撤离根据地北上抗日, 仅留下少量部队坚持游击战, 这使得原本已有一定规模的兵工事业受到了重大挫折。而新四军从1937年10月接到改编命令, 到次年1、2月完成改编, 4月10日刚集中完毕即奉命开赴战场, 正如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当年所说:“我们军队改编、开进、作战中间没有停过。由于一年来没有相当时期的整理, 就使我们不能从容的来进行建设工作。”[5]33同样, 这也使新四军很难在此期间恢复或新建一个比较齐备、完善的兵工系统。
皖南事变以后, 重建后的新四军部于1941年1月28日在苏北盐城成立, 陈毅任代军长。为了在日寇的进攻和国民党的封锁下坚持抗战, 新四军加强了对军工生产的领导, 在盐城成立了军工部, 部长韩振纪, 副部长孙象涵、吴思梦、程望[6]289。军工部下辖机械加工、手榴弹、子弹、铸造、零件、木工、修械等七个军工厂。在1941年7月日伪军对盐城进行“清乡”时, 为了坚持生产、减少冗员, 新四军军部于8月决定撤销军工部, 并将各工厂收缩转移, 主要人员、设备则被充实到第1、第2、第3各师[7]436。
二、抗日根据地兵器工业的管理
抗日根据地兵工厂成立时, 还是延续红军时期的管理方式, 工厂相当于连队, 下设班排的组织, 早出操、晚点名, 集中进行政治学习。生活待遇也与部队相同, 实行供给制, 外加一点津贴, 最高津贴每月9元, 学徒1.5元[1]82。这种管理制度和工资待遇很难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要完成大量的生产任务是难上加难。为了消除这种部队管理方法的弊端, 军工部于1940年5月发布了关于工人待遇的新规定:“穿着部分仍实行供给制;伙食和津贴部分发给货币工资, 每月最高40元, 最低18元, 形成半供给、半工资制。”[1]83到6月, 军工部又制定颁发了《军工部工厂规则》, 包括总则、作息时间、劳动纪律、待遇、特别守则、奖励与惩罚、时间等[1]82。这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的实施, 收效良好,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 总部军工部的生产, 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进步。
三、根据地兵工人才的来源及培养
从事兵工生产, 人才是重中之重。由于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大都远离城市, 兵工厂厂址也都位于环境艰苦、生活恶劣的大山之中。各根据地的兵工厂在成立之初就极度缺乏技术人才。一位《大美晚报》的记者对根据地的兵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后这样写道:“这个工厂建立至今仅一年左右, 工厂召集了大批的职工和技术工人, 但其中称得上熟练工人的不过八人而已。”[8]145在技术工人和干部的培养上, 所有的兵工厂在建立之初, 基本上都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很多工人和管理干部被派到工厂的时候, 完全不懂得如何从事兵工生产, “大批精明干练的人才就是这样‘逼上梁山’, 逼出来的”[1]1。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 对兵工生产的需求量迅速增多, 兵工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这就需要大批的管理干部和技术工人。
1939年2、3月份,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曾就兵工人才紧缺问题先后致电左权及毛泽东同志, 希望中央能多派些熟练工人支持兵工生产[4]156。为此, 左权于1940年9月发出了关于“建立培养军工干部学校”的指示, 军工部经过研究后, 认为目前直接建立学校的条件尚不成熟, 决定先在军工部下面成立干训队 (包括干训队和通讯队两部分) , 并抓紧为以后建立军工干部学校创造条件。干训队学员除来自抗大特科大队, 还有冀中军区抗大三团及冀中地方上选拔的学员, 共约100余人[1]79。1941年5月, 军工部在河北省涉县看后村成立了太行工业学校, 由时任军工部长的刘鼎兼任校长。由于该学校成立时正值抗战最艰难时期, 学员基本上是边打仗, 边学习。1943年9月20日, 因太行根据地财政困难和反蚕食斗争的需要, 八路军总部决定停办太行工业学校。该校在存续的两年多时间里, 共培养了400多名中级工业管理和技术干部, 其中大部分被分到了太行山地区的黄崖洞兵工厂和延安兵工厂, 对保障抗日根据地的兵工生产和兵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四、军工生产技术的改造与创新
抗日战争时期, 我军的军工生产条件差、技术落后。但就是在这种既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又缺少成熟生产条件的情况下, 工人们利用最简陋的生产工具, 以顽强的钻研精神, 不断解决兵工生产上的技术难点, 保证了兵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具体表现为:
第一, 改进炼铁技术。由不易切削方炉、坩埚炼铁, 发展到炼出可以切削制造炮弹的土窑式火焰焖火炉炼铁法[1]173。第二, 制造出无烟火药。八路军兵工企业创立之初所制造的炸弹使用的是黑火药, 但黑火药的威力小, 杀伤力有限, 尤其是在兵工厂研制出掷弹筒所用的炸弹后, 对火药的质量要求更高了。为了完成军工部下达的研制出威力更大的无烟火药的任务, 兵工厂的技术人员王锡嘏、王华南等同志, 克服了客观条件的不足, 自力更生地发明了制造硫酸的“缸室法”和制造硝化甘油的“盆式硝化法”, 基本解决了火药的质量问题[1]79。第三, 步枪生产制式化。针对太行地区四个步枪厂所生产的步枪规格不同、性能各异、零件不能互换等问题, 军工部组织技术人员和老工人刘贵福等经过反复研究, 终于在1940年7月底设计出了一款制式化步枪“八一式”步马枪。该枪吸收了“捷克式”、“三八式”、“老套筒”、“汉阳造”等步枪的优点, 深受部队官兵的欢迎[1]71。第四, 掷弹筒的成功试射。我军在与日军进行近距离山地战的时候, 经常会受到敌人掷弹筒的火力压制而造成人员伤亡。军工部根据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关于“敌人有掷弹筒, 我们也必须有”的要求, 组织技术人员克服了掷弹筒生产实际困难, 于1941年4月试制成功了第一批掷弹筒及炮弹, 弹筒口径50毫米, 射程最远达700米[1]73。到同年6月, 兵工厂共生产50炮筒225门, 同月又造出首批炮弹550发。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成熟, 不久就达到了每月生产两三千发炮弹的能力[9]344。
据不完全统计, 在抗日战争时期, 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共计制造新枪9758支, 修枪约万支, 生产掷弹筒2500门, 修炮约千门, 复装和新制枪弹223万发, 手榴弹50万枚, 掷弹筒弹19.8万发。此外, 还协助地方生产手榴弹、地雷千万枚以上[1]87。新四军的军工生产方面, 至抗战胜利前夕, 全军拥有各类军工厂46个, 员工近万名。能够制造武器弹药32种, 共修造步枪4000多支, 迫击炮698门, 各种平射炮80门, 制造刺刀3.7万把, 手榴弹91.3万多枚, 地雷10.2万多个, 以及各种子弹和炮弹[3]437。在生产枪炮支援部队作战的同时, 抗日根据地的兵工企业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 不仅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此后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也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军工工业的建设和发展, 提供了众多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鼎.根据地兵器工业发展状况[M].人民出版社, 1956.
[2]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7.
[3].后勤综述.大事记[M].解放军出版社, 1994.
[4]后勤工作文献 (2) [M].解放军出版社, 1997.
[5]项英.项英将军言论集[M].集纳出版社, 1939.
[6]施昌旺.新四军往事[M].济南出版社, 2005.
[7]新四军战史[M].解放军出版社, 2000.
[8]长野朗.游击战·游击队[M].东京和泉书院.
父亲们的抗日战争 篇8
“违令”抗击日寇
——蒋建国讲述父亲蒋光鼐先生
1932年1月28日夜里,突然传来的枪声打破了城市的宁静,火光照耀了夜晚的天空。子夜时分,日军兵分5路从闸北悍然向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阵地发动袭击。担任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十九路军3个师共3万余人,第六十、第六十一师分驻苏州、南京一线,第七十八师2个旅驻守上海,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战。著名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战争爆发前不到两个星期,当时驻守淞沪的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洞察到了日军的侵略动向,于是提前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和动员。
1月23日,蒋光鼐召开十九路军营以上干部紧急会议,讨论了一切必要的应战措施,包括准备军粮物资、部署兵力、发动动员,要求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并且下达了至关重要的一项密令:“如日本军队确实向我驻地部队攻击时,应以全力扑灭之。”正是这种坚定的决心和充分的准备,为后来在战役中有效打击目标奠定了基础。
虽然十九路军根据这一密令采取的行动,被军政部指责为违命抵抗,不从军令,确实顺应民心,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海外侨胞的强烈支持。从第一道抗日命令起至3月2日发出退守待援通电,所有公开文件都是由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备司令戴戟联名签署的。据曾与蒋光鼐在“民革”共事多年的张克明介绍,日军入侵上海时,蒋光鼐正在医院养病,当下属问他打不打时,他想都没想就说打,因为这是早在会议上决定了的。
蒋建国说:“1931年,十九路军奉命参加‘围剿’,父亲屡征不出,赴上海养病。而1932年1月28日夜,一接到淞沪警备司令戴戟电话,他立即挺身而出,驱车至龙华警备司令部与戴戟司令、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共商抗敌大计。当晚,三人步行至真如车站,在真如建立临时指揮部,就近指挥战斗。”
十九路军是清一色的步兵,没有飞机、坦克和装甲车,武器装备落后。士兵多数是广东人,身材矮小,军服上装是对胸棉衣,下着中国式裤子,头顶不圆整的军帽,脚蹬粤荤的草鞋。日军凭借陆海空三军优势,根本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日军指挥官少将盐泽扬言要在4个小时之内占领上海。
开战之后,日军飞机低飞到1000米以下低空狂轰滥炸,步兵在坦克、装甲车掩护下多次冲锋,企图突破闸北防线,但在中国士兵英勇抗击之下,连连受挫。未得逞的日军一边提出停火要求,一边增派援军,于31日晚再次发起进攻。
2月1日,蒋光鼐亲临闸北前线指挥战斗,再次击退日军。2月4日,日军又发动进攻,战火蔓延到江湾、吴淞一带,增兵已达1万多人,但我军防线巍然不动。盐泽因此被免职回国。这一胜利使全国上下为之欢呼振奋,一扫“甲午”以来的抑郁之气,大大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2月6日,日军新任指挥官野村接替盐泽,兵力增到2,5万多人。2月7日,蒋光鼐拟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守住闸北至江湾一线以及淞沪要塞两地区,形成我军左右领一犄角之势,而将主力集结于南翔以东至真如、大场、杨家行一带,待敌以主力进出江湾、蕴藻浜之间时,即在该地区与敌决战,以图歼灭之。当天即把兵力部署下达部队。
闸北一带,日军以装甲车群分路来攻,我军死守阵地,以肉搏相持,虽伤亡过千,但日军的进攻也毫无进展。日军久攻闸北不下,又将进攻重点转向吴淞,连日以飞机、大炮进行轰炸,所过之处,房屋、炮台损毁殆尽。
不出蒋光鼐所料,日军一面向闸北、八字桥、江湾猛攻,一面以主力从蕴藻浜架桥偷渡,想包抄吴淞后路。当天上午雨雪纷飞,战斗异常激烈,双方几次展开残酷的肉搏,迫使日军向纪家桥方向溃退。蒋光鼐T4"-,当晚全线出击与敌决战!然而,“国民政府一道道停战的命令飞来,如一块块巨石压在父亲心头。”
军令如山,蒋光鼐长叹一声,收回出击命令。前方将士都为错失这个战争良机捶胸顿足、声泪俱下。
在家族记忆中,蒋光鼐当天深夜着便装回到家里,郑重地对夫人黄晚霞说:“现在形势严峻,日军还要增兵,战火还要扩大。有些眷属已经疏散了,但我是总指挥,你不能走。如果你也走了,大家就会觉得我没有决心和信心,会影响士气,人心就散了。”
铁血悍将
——张廉云讲述父亲张自忠
1937年12月,由于战事趋紧及李宗仁、冯玉祥等人的力荐,张自忠在河南任第59军代理军长。后该军调入徐州,编入第5战区序列。
59军归第5战区后,奉命调往豫东商丘待命。1938年2月又调津浦南端,援助何柱国部作战。张自忠曾亲笔写信给独立地26N旅长张宗衡说:“要忍最后之_分钟,要撑最后一秒钟,定能得到良心上之安慰。”
其后,他率领59军将士在临沂战役中作战英勇,将日军号称“铁军”的板垣师团击溃,粉碎了敌第5、第10师团会师台儿庄的计划,造成矶谷廉介第lO师团孤军深入,从而为台儿庄大捷立下头功。
随后,军令部致电第5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张军坚忍抗战,毙敌累累,希传谕慰勉。”同日,国民政府颁令撤销张自忠“撤职查办”处分。张自忠升为第27军团司令官兼59军军长。
在接下来的武汉会战中,张自忠在装备精良的强敌面前,殊死奋战,屡创战功。在抗日正面战场上,张自忠的威名连日本人都闻之钦仰,国内民众被他的抗日行动打动,汉奸之名不攻自破。
“武汉会战”由蒋介石坐镇武汉,指挥第5/9两个战区作战。战至8月底,长江以北日军攻占六安、霍山,并向固始、潢川推进。
1938年9月初,第5战区司令长官的白崇禧急调张自忠率第59军开赴潢川布防,阻敌西进,并要求张自忠死守潢川至9月18日,以掩护胡宗南等部在信阳、武胜关等地集结。直扑固始、潢川而来的是台儿庄战役中被中国军队痛击的日军主力第10师团。原师团长矶谷廉介因战败已被撤职,由筱家义男继任。此次,第10师团血仇而来,气势汹汹,9月6日,第10师团攻陷固始,然后沿固潢公路直扑潢川。
张自忠接到防守潢川的命令后,即率部以强行军开向潢川,当时豫南一带气候阴霾潮湿,59军官兵多为北方人,不少入水土不服,士兵染上了疟疾。由于药品匮乏,每天都有数十名官兵死亡。张自忠也染上了疟疾,但他发给全军的手谕要求:“各部队长必须亲自督促所部抢修工事,不惜一切牺牲,与阵地共存亡!”随后又亲赴潢川城内,给守城的第39旅安克敏旅长下达了死命令:“你要死守潢川,潢川就是你们的棺材”。张自忠g打到9月19日,完成了白崇禧的部署,最后在日寇面前安全撤退。从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短短4个月里,日军曾在汗水东岸三阳店、洋梓、钟祥等地区发动过几次局部战斗,张自忠指挥部队接连歼敌4000余人。1939年5月2日,国民政府颁布命令,为张自忠加授上将军衔。
抗日战争中的国军的贡献 篇9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场卫国战争。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全体同胞团结奋斗的结果。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军队为主的敌后战场在战略上互相配合,共同形成了对日作战的中国战场,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历史功绩不容置疑!正面战场在八年中,共打了22场百万人以上的大会战(其中包括淞沪、衡阳、长沙、武汉、徐州等会战),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战役1117次,阵亡将士达200多万。有时每天要消耗一个师,十分钟牺牲一个连。据何应钦回忆,仅淞沪会战,就消耗了85个师,伤亡官兵33万人。不太引人注目的桂林保卫战,仅漓江上浮起的日军尸体就多达7000多具,至今仍让侵华日军老兵心有余悸。最后日军靠施放毒气弹才攻入城内。从1939年至1940年春,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军在正面战场上进行的大小战斗近500次,占全部抗战时期战斗次数的44%,军队伤亡人数达137.6万人,占整个战争期间的43%。
对于国名党抗日的正面战场,一直以来我们的认识都存在着偏颇。在我们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的历史教育中,甚至一些影视作品的宣扬里。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时间里,学界的研究一直集中于敌后战场方面,对于正面战场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评价有不够客观之处。一些党史著作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较少涉及,偏重突出其战略上被动、消极抵抗的一面。我们一直有这样的认识: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及其敌后抗日起了决定作用,中共及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英勇无比,与日军交战打得日军是落荒而逃。与此相对,国民党军队则一路败退,从东北退到西南,从南京撤到重庆,差点跑到成都。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只会打内战、镇压共产党及一切反对势力,与日军交战往往一战即溃,望风而逃。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两岸关系的日趋缓和,为重新审视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营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从而以举办各种纪念抗战胜利活动为契机,一批研究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论著相继问世,反映正面战场的影视作品也陆续走上荧屏。在新近出版、修订的一些党史著作及发表的文章中,对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各个阶段的表现都作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2005年胡锦涛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这应该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正面肯定国名党正面战争的历史作用。然而,坦率地说,正确认识好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对于当前的我国社会,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台湾问题的何去何从,甚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历史事实为主,以团结国民党人为基础,这样,才能做到正确、客观。抗日战争史一直是作为中共党史的一个阶段史加以描述的,因此难免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历史并非可以随便戏说,它既要合乎历史存在的真实,又要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
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
对防御阶段(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基本是一致的,即:这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的: “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抗战初期,面对日本侵略者对华北和华中等地展开的大规模战略进攻,国民政府统帅部调动全国军队,实行防御战略进行抵抗。广大爱国的国民党军队包括东北军、西北军和其他地方部队的官兵,在卢沟桥战斗和淞沪、忻口、台儿庄、武汉会战等战役中英勇作战,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
相持阶段:继续进行防御性作战
对如何评价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也有一些新的变化,改变了以前强调“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正面战场节节败退,虽也取得了个别战役的胜利,但由于执行单纯防御路线,战略上完全陷入被动”的看法,认为: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当局虽然逐步失去抗战初期的抗日积极性,但还在继续抗战。中国军队在武汉周围地区、广西南宁地区、山西中条山地区和绥远西部等地,继续对日军进行防御性作战,从而出现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战略上互相支援、互相配合、持久抗战的局面。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发动冬季攻势,全国各战区几乎都参加了作战,参战兵力占全军一半以上。正面战场这次攻势作战,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
远征军:支援盟军对日作战
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是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国大陆,史学工作者和普通民众对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这段历史的研究和了解都不够。近些年的党史研究和大众媒体,开始日益注重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宣传。1942年初,中国政府组成远征军进入缅甸,为保卫滇缅公路和支援盟军,在异国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战斗,取得了仁安羌大捷等重大胜利。中国驻印军于1943年完成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的战略任务。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开始滇西反攻作战,于1945年1月和中国驻印军在中缅边境会师。缅北滇西反攻作战历时一年半,毙、伤、俘日军近5万人,打通了中国和盟国的陆上交通,使中国战场的补给状况得到改善,并支援了盟军在亚太战场上的对日作战。
请正确看待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的作用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尽管国民党抗战的态度较初期消极,但还是坚持了抗战。在此时期钳制了大量的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的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从战略上讲,正面战场起到了战略配合的作用。
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它在华特权,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
从国民党全党来看,虽有妥协投降的卖国行为,却始终能够坚持抗战;从国民党局部来看虽有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卖国投降,却更有数百万国民党军队在猛烈地打击着可恶的侵略者。因此只能说国民党成分比较复杂,党务没有干好,却并非是一个投降的党,其比晚清政府、北洋政府何止强千百倍。
从整个抗战过程来看,虽然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的基本利益和本民族的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因此她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最值得一提的是,英法美等国绥靖政策甚嚣尘上的时候,国民党有过投降么?抗战初期,英法美非但没有给中国援助,还妄图牺牲中国的利益来保持既得利益,怂恿日本进攻苏联,帮助日本劝降中国。也就是说国民党在如此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仍是坚持抗战的,没有投降。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进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伤亡321万,这是血的数字,铁的贡献,不可抹杀。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全民族尊敬
从整个抗战过程看,尽管国民党在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但国民党政府的基本利益和民族利益总体来说是一致的,它始终坚持抗日的方针,没有妥协投降,从而保证了抗战的最后胜利。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所以,认为正面战场是消极抗战的结论违背历史事实。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是以史为鉴,国民党的历史是悲哀的、可耻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些人的错误思维和言论是根本错误的,甚至是可耻的,是必须要放弃的,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某些人的真实面目,以史为鉴,我们才可能避免悲剧的重复,对日本的认识如此,对国民党的认识也应该如此,关键在于为现实服务,科学、和谐地发展好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话说抗日战争时期,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党政府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会战,如凇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极大地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给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忻口、太原会战,中国军民(主要是国民党军队)共毙伤日军2万余人,战绩显著;凇沪会战,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与有优势装备的敌人拼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随枣会战毙伤日军1.3万余人,日军遗尸5000余具;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伤亡2万余人;第三次长沙会战共毙伤敌5万余人,俘日军139人。如果忽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很显然仅凭中共当时的三四万人来抵御百万日军,那是不可想象的。
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狂妄企图,极大地消耗了日本军事、经济实力,使其长期陷入中国战场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延绵数千里的战线上,国民党始终坚持着抗战,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延长,为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支援了中共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战场的开辟和发展,为敌后有机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抗战初期自不用说,国民党积极主动抗战吸引了日军主力,无疑是极大地促进了敌后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即使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虽无多大作为,但数千里战线上的数百万国民党军队的存在,牵制了大量日军,并使敌人受到一定消耗,在客观上配合了敌后战场的坚持和发展,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
四、国民党中爱国抗战官兵的英雄事迹,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人民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国民党军队中很多人都叛国了,国民党军队的素质也不高,但是绝大多数国民党官兵是爱国的,这点毋庸置疑。“中国军人的楷模”张自忠,西北王冯玉祥,第五战区总司令李宗仁,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哪个不是热血男儿?还有那数不尽的未知名的国民党官兵……
五、国民党正面战场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上的影响。中国军队以重大民族牺牲,粉碎了日本法西斯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使得盟军有可能腾出手来集中解决欧洲事件,换来了国际尊重,各国领导人曾先后高度评价过中国战场。因此,美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等一切在华特权,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的平等地位,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外交屈辱状况。
【抗日战争的论文】推荐阅读:
抗日战争的忠诚战士07-30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05-22
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05-28
伟大的抗日战争教案08-13
伟大的抗日战争练习题10-23
伟大的抗日战争大事年表05-13
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思考06-11
抗日战争中的英雄故事09-24
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必然性06-26
抗日战争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