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思考

2024-06-11

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思考(精选11篇)

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思考 篇1

说起抗日战争大家都不会陌生,无论是历史书还是家中长辈口中,但是如何理解理解抗日战争却是个一直有争议的话题。抗日战争留给我们最深印象的带盖是“南京大屠杀”,因为它,有的人仇日,抵制日货,拒绝结交日本人;有的人觉得日本普通民众并没有什么错,用日货也很正常。到底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理解抗日战争?

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说起:首先,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右翼势力进一步扩张,进一步控制本国的政权,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搞侵略扩张。而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了7.9级的关东大地震,进一步使日本的右翼势力大感日本国土之狭小,国土自然灾害频发,想要开拓生存空间的想法愈加强烈,而大而孱弱的中国,则成为他们的目标。

其次,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受到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影响,它看到了西方列强由于侵略弱小民族而致富强,所以它要踵起效尤。而日本的军国势力更是认为,中国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古老家,中国的传统是重文轻武,中国的统治者采用愚民政策,以致长期贫困,不可与西化的日本相抗衡,再者,中国已有被满、蒙征服的先例,因此,日本必能打败中国,为此,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主张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最后,1929年10月,由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经济危机不仅引发了大国之间新的矛盾,也引起了大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具有浓郁军国主义传统的日本发动了既定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国民党政府却将其军队的主力用于围剿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对日本实施妥协退让,进一步让日本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

在抗日战争的几年间,中国人民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崔永元拍过一部纪录《我的抗战》,每一集的开头老爷子们的口述,这部片子把一些活着的老兵及时给世上留下来了他们对历史述说的视频音影,用他自己在序里面的话是”抢救“。实际纪录片做出来,不时能看到在屏幕里给我们诉说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却由一个白框而封锁(在纪录片剪辑制作中,这部分老人已经等不到片子发行了)

我的抗战没有偏重其中任何一方。国粉还因此系列出乎其他书籍,对国军有不少篇幅而跳脸。没错,此系列最称赞的是反映了抗战的很多角度。不仅有延安圣地,敌后锄奸的红色军队,还有野人谷的白骨和驼峰航线的闪耀铝片。除了军事,还有西南联大的苦难中的浪漫主义历史,以及悚人听闻731“原木”的历史。观察抗战角度之多,超出了军事范畴,更反映了当时各个层面人的活法。

不同于偏重于大事件的史书,我的抗战落脚点就在“我的”————每集片中主人公自己的命运,不仅是耳熟能详的英雄画谱,还有许多彼时“小人物”。真实反应人在历史时段是怎么活得,而不是党是怎么舍谋远虑的。这部片子无疑是震撼的,播出时也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有些人认为小崔错了他不应该这样拍片,应该痛斥日军,但是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偏不倚的看待抗日战争,固然它给我们的先辈带来了痛苦但它也是中华人民民族复兴的起点。同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从“九一八”沈阳北大营的隆隆炮声,到卢沟桥畔全民族抗战的第一声枪响,全国军民精诚团结、浴血奋战,付出巨大民族牺牲,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也是世界人民正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我们不应该抱怨或指责日本的行为,而应该从中获取抗战精神。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四句话不但准确阐释了抗战历史的内涵,揭示了抗战胜利的原因,是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抗战的基准,而且完整地体现出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我们传承抗战血脉、继承抗战传统的要义所在。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历史内涵,领悟激荡其间的意志气魄,激扬精神斗志,激发奋进力量,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弘扬抗战精神,推动世界和平发展。弘扬抗战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捍卫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成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主要包括五个内容:一是彻底打败法西斯轴心国集团,铲除法西斯主义生长的土壤;二是惩办战争罪犯,在国际事务中确立惩恶扬善的道义准则;三是将侵略者掠夺的土地和权益物归原主;四是明确国家和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瓦解西方列强殖民体系;五是创建联合国,确立集体安全的机制。这些胜利成果,体现着人类对战争悲剧的反思和对和平正义的追求,保证了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与不断发展。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和未来,都是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基石,一砖一瓦都动摇不得。

重温历史,纪念抗战,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就是要向世界宣示我们维护和平、推动发展的决心,宣示我们决不容许历史被肆意颠倒、侵略扩张重现的意志;就是要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在明辨是非曲直和深刻反思历史中,与各国形成发展共存之道,与更多的国家形成认识共同点和利益交集点,把握战略主动权。

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思考 篇2

一、提高对农机化及农机工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 努力使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工作的重点和国家的政策保持一致

国务院颁布的文件当中, 对农业机械化在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建设现代农业当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向全社会表明了国家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为开展好农机化及农机工业工作奠定了政策基础。当前,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 广大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当中迫切希望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享受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现代机械化技术成果, 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广泛, 对农机化水平提高的想法越来越迫切, 对农机性能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国务院《意见》着眼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局, 不仅为今后五年和十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确定了指导思想, 拟定了发展目标, 明确了基本原则, 做出了明确规划, 提出了重点任务, 而且提出了扶持农机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和我国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现状相吻合。这是指导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的关于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最全面、最有分量的文件。将对我国的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因此, 在这大好的发展形式下, 广大农机工作人员要明确我们当前的工作任务, 提高对农机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和国家的决策相一致开展相关工作, 能够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 也是开展好农机工作的有力保障。

二、围绕国务院的《意见》精神, 深入进行学习领会实质内容, 使我们的工作有的放矢

《意见》中, 不仅对农机化和农机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和目标, 而且在扶持政策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在政策扶持方面, 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同时向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的产粮大县, 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倾斜, 还提出在适宜地区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节水灌溉、深松整地、秸秆还田、高效植保等农机作业试点, 实行政策补贴。这些扶持政策对重大技术在适宜地区的推广普及会起很大作用, 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的同时, 也有助于引导建立推广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学习, 我们要将政策分析清楚, 弄明白, 尤其在国家有优惠政策扶持的农机购置补贴方面, 要加快更新引进大型农机装备, 为现代化农业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奠定基础, 为现代农业服好务。

对“可能性”的理解和教学思考 篇3

一、可能性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吗

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一些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在它们彼此间的联系和发展中,根据它们是否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确定性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必定会导致某种确定的结果。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就必然会沸腾等,事物间的这种联系是属于必然性的。另一类是不确定性的现象:在一定条件下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如:抛一枚1元的硬币,有时正面朝上,有时反面朝上,一共有两种不同的基本事件。前者事件发生的事件是确定的、唯一的,没有可能性而言,后者是不确定的随机事件,它是可能性研究的问题。

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教学片段回放:

让学生在装3个红球3个黄球的布袋里摸球,摸六次后师生对话如下: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摸出的有时是红球,有时是黄球。

师:摸出的球为什么有时是红球,有时是黄球呢?

生2:因为袋子里既装了红球,又装了黄球,所以摸出的有时是红球,有时是黄球呢。

师:真棒,因为袋子里的球只有红色和黄色两种不同颜色的球,所以摸出的球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师:如果袋子里放5个红球和个黄球,又会怎样呢?

生3:肯定是红球,

生4:不对!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生3:一定是红球!因为我摸了6次,每次都是红球。

……

不足之一:理解有偏差

教师的教学思维是:通过几次摸球发现有时摸出红球、有时摸出黄球,所以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然而,可能性不是操作出来的,而是推理得出的,并不是对多次摸球结果总结,而是对某一次摸球前的预测:每一次摸球前思考:可能会摸到哪个球?由于一共有6个球,所以可能会摸到1号球,也可能会摸到2号、3号、4号、5号和6号球,一共有六种基本事件,再深入思考:6种基本事件是什么颜色?由于结果不讷讷感确定,所以得出“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不足之二:教学不到位

国际理解—《抗日战争》 篇4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材版本】北京版《历史》第2册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

1、整合的背景和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要求:“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有要求:“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具体内容上,《课程标准》对“抗日战争”的内容要求是“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要整合这些要求,增进国家间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同样认识其他民族的平等地位,就要求我们倡导国际理解教育。

抗日战争已经过去70周年,我们学习这一课,不是记住过去的仇恨,更多的应该是面向未来。学生在初中的学习中也对此有了相当的了解,我们有条件对这一课进行整合,而增进对中日之间关系的理解,成为整合的首要任务,当前的网络资源丰富,百度等搜索引擎搜索功能强大,也为整合提供了可能条件。鉴于此,国际理解教育,可以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很好的结合进来。

2、学情分析

初中教科书用一个单元三个课时编写了“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内容上分为:第12课,包括“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第13课,包括“血染卢沟桥”、“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第14课包括“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的罪恶”第15课,包括 “中共七大”、“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些目。从初中教科书对“抗日战争”的编写来看,是以陈述性为主,从标题的选择来看,第12课“抗日救亡运动”、第13课“众志成城”、第14课“日寇暴行”、第15课“”抗战胜利,这些标题也充分体现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对抗日战争的内容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在高中的学习中,此课可适当结合初中所学,并要拓展、深入下去,这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而切入点则选择为国际理解教育。

【课前准备】

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就以下7个问题布置好各小组上百度搜索,完成探究的任务:

1、日本为何发动这场战争?

2、为何日军如此野蛮?他们的错误在哪里?

3、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有哪些错误?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

4、中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5、如何理解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地位?

6、日本有没有支付对华战争赔款?

7、如何理解现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展示未来,中日应该如何相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 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2、理解: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日军暴行及原因;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的错误 和原因;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地位;日本对华战争赔 款问题;现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中日相处之道。

3、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思考战争后给中日两国带来的 影响,并分析目前中日关系的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2、反对唯我独尊式的种族歧视和仇外情绪的煽动,应该在中日关系三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

3、尊重和理解他民族的文化,消除民族偏见,拥有理解和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

4、树立世界公民意识,提倡协商、合作与对话。

【教学重点】

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

现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中日相处之道。

【教学难点】 日军暴行及原因;中日相处之道。【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相关资料:

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和一些右翼分子对二战的描述所体现出来的观点:

1、日本是二战的最大受害国。

2、日本没有侵略中国,是进入中国。

3、日本进入别国的原因是解放黄种人,让黄种人脱离西方白种人的统治。

4、日本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繁荣亚洲。

5、日本军人是解放者,是英雄。

6、根本没有发生过南京大屠杀,也没有慰安妇、奴工问题,全是中国人的捏造。

师:(学生阅读后)到底历史事实是怎么样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去认识历史,去理解历史,也去理解已经过去了70来年的那场战争,思考这场战争“究竟给两国带来了什么?”

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理解一】日本为何发动这场战争?

师:经过课前同学们的准备,已经有学习小组对这一问题有了很多认识。我们请第一小组的同学展示你们的理解。生:(逐一投影并陈述)日本为什么会发动这场侵略战争?

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摆脱困境的对策; 历史原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现实原因:1929-1931年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也趁机得以建立;日本疯狂扩充军费,成为军事强国;

心理原因:(1)日本作为岛国,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经常性的破坏,使得日本人有着明显的孤寂感和危机感,摆脱这种状态,是日本人历史上的长期心理。从丰臣秀吉以后,这种欲望就深深的占据着日本人的心理,这也是为何日本制订大陆政策的重要原因。(2)日本长期形成的军国主义传统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忠于天皇的思想刺激了扩张;

有利条件:日本通过大量的间谍活动了解到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分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

师:同学们的陈述从日本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思考,尤其是心理原因方面比较深入。值得表扬。为了全面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可以适当地补充资料,整合世界史的角度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

师: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在这一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事件呢?请同学们阅读“历史纵横”后进行归纳(一·二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

自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卢沟桥事变”则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日军在我中华大地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师:(提问)日军在我国犯下了哪些罪行?请同学们根据教科书和从网上找到的资料进行介绍和总结。(投影)“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学生简单介绍从网络上找到的相关史实)师:(重点介绍“南京大屠杀”。播放“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片段,要求学生在看的同时记住以下几个数字、地点、人名:1937.12.13,30多万人,6个星期;紫荆山、中山路、中央路、燕子矶、下关码头、汉西门、中华门、扬子江边;松井石根、谷寿夫、野田原、向井敏明。教师请一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这些数字、地点、人名,并请其他学生补充完整。)

师:犯下这种种反人类罪行的日本侵略者,也曾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儿的人,是什么使他们从人变成了灭绝人性的恶魔?

【理解二】为何日军如此野蛮?他们的错误在哪里?

师:(提示学生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日军选择南京进行屠城的原因两方面进行思考,学生进行讨论。教师请第二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他们的探究结果进行展示)生:(投影并陈述)为何日军如此野蛮? 日本侵华时的而略行径有历史特殊性吗?在侵华战争中,日本的恶劣行径与日本历史有没有关系?

日本人早在《清国征讨方略》里说明了侵华目的,就是灭亡中国,所以才会在战争中显露出如此狰狞的面目和作出如此恶劣的行径。而像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目的只是打开中国市场,为英国的工业商品打开市场,所以签个条约,鸦片战争就结束了,但日本侵华,好像就根本没说条约的事,他就是想要称霸亚洲。

另外,他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不把生命当回事,所以才会有在南京、在潘家峪等等制造的惨案。武士道精神还愚忠天皇,他们把侵华战争当成效忠天皇的事情,有了这个借口,杀人当然就肆无忌惮了。

历史原因: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

思想原因:忠君思想使得他们坚信这一场战争是以解放者的姿态进行的;日本长期宣传日本人是世界上的优等民族,而中国人是低等民族;通过暴行可以使远离国土的日本军人心理上得到发泄与满足。

现实原因:日军意在灭亡中国,因而意在用屠杀的手段泯灭中国人的抵抗意志,尤其是在中国的首都进行大屠杀更具有警示的作用,是奴化中国人的重要手段;日本进攻南京时后勤物资极其不足等。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对这个问题认识得很到位。尤其难得的是能从思想原因上对日军在暴行进行了心理分析。那么,日军错在哪呢?

生:

一、违反国际法中不得虐待、屠杀战俘的规定,二、违反国际法中关于战争期间的平民、难民与国际援助机构应受到保护的规定,三、违反国际战争法中不得使用化学武器的规定,四、违反医学上不能用活人作医学实验的规定,五、世界上不存在哪个民族是优等哪个民族是劣等之分,同是世界大家庭成员,应该和谐共处。过分的宣传民族优越论,往往会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

师:铁的史实告诉我们,日本在侵略中国期间犯下了滔天罪行,刚才大家有见地的发言,又让我们从理性上分析了日本犯下如此多罪行的一些原因和他们的错误所在。我们在记住这些罪行后又该怎么办呢?

生:讨论。(略)

师:“对过去视而不见的人,对未来将是盲目的。”我们牢记历史,不是为了复制仇恨。当年的爱国志士誓死杀敌,因为不战中国必亡。而今天再“以暴易暴”则是没有出路的,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二字的内涵与表现是不同的。今天中国公民爱国的表现是什么呢? 生:讨论。(略)

(评:深入学习此目,不仅在于用史实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史实的态度,而且在于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引导学生理性爱国而非仅停留在感情宣泄的层面上。)师:请联系刚才所学知识和以前所学知识,思考日本的侵略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侵略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讨论。(略)

师:(总结为:蓄谋已久,逐步扩大,规模大、历时长、屠杀平民、破坏特别严重、影响特别深远)

【理解三】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有哪些错误?为什么他们要这样做?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有哪些错误?请第三小组同学为我们展示他们所找到的资料。生:下面是我们组所找到的资料

资料1:近年来,日本文部省在“日本历史教科书事件”上采取的模糊姿态,一直遭受着亚洲人民的谴责,连德国人也斥之为“这是一个倒退”。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存在着好几种版本,在对于侵华问题的部分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简单归纳,有以下几种:极力回避对华战争的性质和责任,蓄意淡化和掩盖日军的侵略暴行,刻意强调日本遭受美国原子弹轰炸的事实,过分渲染日本民众遭受核打击的凄凉与悲惨,企图凭借日本民众支持战争来揭示战争的正义性。比如在某些历史教科书中,教科书编写者有意设置了一些插图,如“日本民众欢送出征士兵”、“庆祝攻陷南京的东京街头的民众”等,其“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问题的本质,正如《中国青年报》(2001年4月16日)所指出的,无疑反映了日本政界长期袒护、纵容右翼势力和右翼言论,甚至与右翼分子沆瀣一气、为虎作伥的本质。

——引自康长运、何成刚 《论历史课程中的民族主义与国际理解教育》

资料2 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中的一些观点,可以罗列为:

1、日本是二战的最大受害国。

2、日本没有侵略中国,是进入中国。

3、日本进入别国的原因是解放黄种人,让黄种人脱离西方白种人的统治。

4、日本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繁荣亚洲。

5、日本军人是解放者,是英雄。

6、根本没有发生过南京大屠杀,也没有慰安妇、奴工问题,全是中国人的捏造。

为什么日本人要这样记录历史呢?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日本的部分人这样描绘历史,是别有用心的。

一、通过片面的强调日本是受害国,来减轻国际惩罚。

二、通过用“进入”、“解放”、“繁荣”、“共荣”等字眼的宣传,回避对华战争的性质和责任,蓄意淡化和掩盖日军的侵略暴行,为日本侵略中国寻找其“正义”性和合理性。

三、现在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的作法,是日本右翼势力膨胀的结果,他们意图通过修改历史教科书,培养青年人的军国主义思想。

师:感谢第三小组的精彩发言,第三小组对日本新版历史教科书的错误进行了揭露,并指出了原因所在。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去认识每当日本官员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反对的声音。不但在日本,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对日本在中国的暴行和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地位也是严重忽视的,甚至很少美国人知晓日军在中国的暴行,直到美籍华裔张纯如女士写作了《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成为美国畅销书之后,这种状况在美国才有所改观。张纯如女士在写作过程中和写作完成后受到身心的强烈震撼和刺激,于2004年在自己的小车内自杀身亡。她所做的,是希望更多的国家理解过去的那场战争,理解中国人所受到的苦难,进而理解当代中国人的民族感情。

那么,我们所应该做的,也是增进民族间的理解,而不是不顾及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感受。

那么,针对美国所作所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在二战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呢?这就要结合中国是如何抗战的内容来理解。

三、全民族的抗战和抗战的胜利

【理解四】中国是如何取得胜利的?

(播放FLASH歌曲:《大刀进行曲》,旁边展示歌词

师:面对日军的暴行,中华民族团结起来进行了八年的抗战,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胜利。我们请第4小组的同学来展示这一问题的探究结果。生:(投影并陈述)我们小组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既是抗战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抗战的重要特点。师:有哪些事件反映了全民族的团结抗战呢?

生:国民政府组织了正面战场的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敌后战场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师:(补充关于百团大战、回民支队、普通民众抗日、华侨支持中国抗战的史实。

有了全民族的团结抗战,我们就有了救亡的希望。那么,中国为何能够取得胜利呢?

我们分析这一问题的时候,要从中国、日本、国际环境三个方面来考虑。(投影相关史料,内容是:中国为何能打持久战: 日本战略物资缺乏和战争非正义性: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援助等。

教师强调,在这些原因中,全民族的团结抗战是胜利的最重要原因。)【理解五】如何理解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地位?(投影史料)

美国南伊州大学教授、《日本侵华研究》编辑吴天威教授曾经在给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一封信中指出,二战在亚洲遗留的问题甚多,均亟待解决,但维护当年战争的那段历史真相则是很有意义的。难以置信的是,中学生几乎对中国抗日战争一无所知。更不用提日本给中国人造成的远比犹太人遭到的更可怖的浩劫了。美国人对亚洲战争淡漠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抗日战争及中国浩劫这段历史未能像犹太人浩劫那样成为中等学校的必修课程。这一错误至为严重,不应该容忍,因为如此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悲剧竟为我们的青年学生所不知,无疑我们对此要负责任的。出现这种问题,根源在于有相当多的美国历史学家和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持轻视的态度,错误地认为美国人的帮助是中国人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

——转引自康长运、何成刚 《论历史课程中的民族主义与国际理解教育》

师:美国的中学教育中,美国中心论在撰写二战历史中特别体现了出来,那么,中国的胜利完全是因为美国人帮助吗?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国在二战中的历史地位呢? 生:(结合教科书分析、讨论)师: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确实在二战中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区。但是,如果没有中国军民的团结抗战从而将大量日军滞留中国战区,日本陆军将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军民的抗战,在中国战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但在国内,中国军队还开赴国外与盟军协同作战。有哪件事情最能说明这一点呢?

生: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缅甸战场,中国远征军和英美军队配合击败侵缅日军。中国军队开辟的国外战场,进一步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师:因此,忽视中国军民抗战的作用,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整个反法西斯战争,是全球反法西斯的盟国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的抗战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战的胜利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有力支持,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抗战胜利对国内来说具有哪些伟大的历史意义呢?

生:(结合教科书回答)

【理解六】日本有没有支付对华战争赔款? 师:(投影)材料一:中国在二战中的损失

1946年数据:军人死伤321万,财产损失133亿美元

1951年数据:人员损失1000万,经济损失500亿美元

如 今 数 据: 人员损失3500万,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

材料二:1951年9月,在美国的主持下,在旧金山召开了由52国参加的对日讲和会议。由于代表权的问题,美国支持由台湾的中华民国出席,苏联和英国则支持由北京政府出席,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决定不邀请中国政府参加旧金山对日和会,使得中国失去了争取日本赔款的最佳时机。

材料三:日本宣布投降后,蒋介石对日讲话的四个要点:

1、日本俘虏、日侨民礼送出境。

2、保留天皇制。

3、“发动这场战争的是日本军阀,要求日本人民赔偿战争损失是不公平的”。

4、反对分割占领日本。

材料四:从日本战后的战争赔款情况可以看出,大国和小国对于战争赔款的态度和气量是不同的。按照国际法,只有与战败国进行过交战的战胜国才有资格获得战争赔款。从严格的法律角度来讲,只有中国、美国、英国、苏联、荷兰、澳大利亚有资格索取战争赔款,而这些国家全都放弃了战争赔款。

——以上材料均引自林思云《日本的战争赔款》

师: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生:(讨论,回答)反映了:中国损失巨大,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国内战争遗留的问题和中国政府的立场,中国放弃了赔款。师: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我们请第五学习小组的同学来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生:为什么中国放弃了赔款要求?除了以上几个原因外,(投影)日本侵华战争巩固了蒋介石的地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四强”之一;中国政府以大国的度量宽容了日本;美国不主张进一步惩罚日本;1952年,在国际社会中具有中国代表权的台湾“中华民国”地位下降,在国际事务中无法发挥作用,等等原因,中国还是放弃了赔款要求。

师:中国政府以大国肚量放弃了日本赔款,造成了日本不用对中国赔款的史实,这成了一些日本人否定侵华战争的根据。我们当代人要理解的一点是,中华民国蒋介石政府没有追究日本责任,不等于日本没有犯罪。

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后世界形势的变化,中日关系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日本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援助。(投影史料)材料一 1978年,华国锋提出了建设十大钢铁基地、十大石油基地、九大有色金属基地的激进重工业发展计划。由于中国缺乏资金,开始向日本大规模借款,因为当时其它国家都无意向中国提供巨额借款。1978年中国向日本提出55亿美元的巨额借款要求,日本政府最后同意向中国借款3900亿日元(折合18亿美元)。后来日本政府又在1984年、1988年和1998年,三次向中国提供了巨额政府贷款,共计20000亿日元。到1997年底,已交付中国14000亿日元,而中国到1977年底的偿还额仅为200亿日元。材料二 日元贷款的特点是:数额大,利息低(年息3%左右),偿还期限长(偿还期限30年),是一种少有的优惠借贷,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日本人把这种以特别优惠的条件向中国提供巨额借款,看作是对中国放弃战争赔款的报答和对过去侵略行为的赎罪。

材料三 从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最大的援助国一直是中国,每年向中国提供5

亿多美元的经济援助(包括有偿和无偿的援助)。日本人非常不满中国政府有意识地控制日本对中国经济援助和政府借款的报导,不让中国人民知道日本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援助的真相。比如北京的地铁二期工程是由日本援助修建的,日本大使馆采访了1000多名乘坐地铁的北京市民,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此事。

——以上材料均引自林思云《日本的战争赔款》

师:看了上述材料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日本的对华援助:应该感谢的我们要感谢,但贷款是贷款,赔款是赔款,二者不能等同)生:(讨论)

【理解七】如何理解现代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态度?展示未来,中日应该如何相处? 师:(投影)材料一 由于回避历史,不愿正确反省历史,日本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据南京师大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南京大学生对日本问题的系列调研结果表明:83.1%的大学生认为日本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等的态度让人对日本产生反感;66.6%的大学生认为日本不是一个正常国家;82.2%的大学生认为日本军国主义会卷土重来;81.2%的大学生反对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徐国海 《中学历史教育中国际理解教育初探》

材料二 以抗日战争为参照物,对中国人说,至少要提高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日渐嚣张的格外警惕;对日本人来说,让他们,特别是战后出生的一代日本人承担战争的罪责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他们至少必须认识、揭露并深刻反省这段最黑暗的历史,防止法西斯势力的死灰复燃。

——康长运、何成刚 《论历史课程中的民族主义与国际理解教育》

师: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从材料二中,我们能得出哪些认识?我们请第六学习小组的同学为我们作汇报他们的探究结果。

生:当今中华民族对日本民族主要的态度以警惕和反感为主。这种态度的形成,是与日本长期以来不好好反省历史甚至公然修改其历史教科书、日本官员不顾他国人民感情去参拜靖国神社、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以及钓鱼岛问题、慰安妇问题、不承认遗留化武问题等有关的。

生:面对未来,正确处理中日关系,我们觉得应该坚持中日关系三原则,即实事求是、公正合理、寻求和平。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

生:歪曲历史将误导未来。实事求是的理解,公正合理的解决问题,最终是为了中日友好。

生:

1、相互交流,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历史!

2、和周围邻国一起让日本领导人感觉到不正确认识历史是没有出路的,停止一切损害中日关系的行为。

3、提高我们国力,让日本不敢轻视我们而做出不该做的事。

4、关键时候展示我们是不能随便受人欺负的。

生:我们小组的核心观点是:中日之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两国都需要冷静思考尤其是日本。师:很好!中日间确实是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对《课程纲要》的理解与再思考 篇5

2006年底,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

作 者:王建  作者单位:新疆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刊 名:中国音乐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MUSIC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4) 分类号:G63 关键词: 

★ 儒家文化与东亚现代化

★ 儒家文化对东亚社会经济的影响

★ 梦想与奇迹作文

★ 浅谈儒家管理思想对东亚及其中国的影响

★ 苦难与奇迹初二作文

★ 对公共财政的再思考

★ 劣势与优势作文350字

★ 对文言文的教学再认识

★ 对图书馆定义的再思考

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思考 篇6

关于对“我们的价值观”的理解与思考

一、对价值观含义的认识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已的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综合体现了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和行为意向等,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德定性。

价值观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角度看,它是一个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该社会对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从微观角度看,价值观是人们心中深层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统。

二、对“我们的价值观”的认识

讨论价值观,首先要解决是“谁”的价值观的问题。从目前价值观讨论的情况看,有提一个行业系统的价值观,如全国政法系统、文联系统的价值观等;有提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有提一个地方的价值观,如某市的价值观等;还有提社会的价值观,如提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从我省大讨论活动开展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认为,提“浙江人的价值观”或“当代浙江人的价值观”比较好。理由如下:一是强化“浙江人”的群体意识,讨论当代浙江人这一群体的共同

价值观。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行为都可能对他人产生影响,现在非常需要形成共同的价值尺度。二是不提“浙江”的价值观,因为提一个地方的价值观,既要考虑与全国的统一问题,又可能会有人提出一些带有政治理念的价值观,如民主、平等等问题。提“浙江人”的价值观,只涉及浙江人做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等问题,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三是这种表达有利于缩小需要表达的内容与范围,只提与浙江人的价值观有关的内容,有利于价值观表达的简洁性。

同时,建议只提价值观或共同价值观,而不提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给全国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留下空间,另一方面也为今后价值观讨论的深化留下空间。

浙江人的价值观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导向性,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践;二是共识性,体现浙江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价值信仰;三是时代性,充分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浙江人民新的价值追求;四是稳定性,价值观的表达一旦确立,应当相对稳定;五是简明性,简洁明快、通俗易懂,便于普及、易于践行。

三、科学提炼价值观的几个原则

在对“浙江人的价值观”进行科学提炼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使之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第一,提炼“浙江人的价值观”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的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

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炼“浙江人的价值观”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第二,提炼“浙江人的价值观”要充分体现浙江的发展要求与特色。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浙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浙江特点的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产生了令人称羡的“浙江现象”。提炼“浙江人的价值观”,应同我省发展实际相结合,体现浙江特色和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易于为浙江人民所接受、认同并自觉遵循践行。第三,提炼“浙江人的价值观”要充分体现继承与创新的原则,立足于浙江人存续的文化基因,充分尊重并彰显浙江深厚文脉所孕育的精神特质,充分反映浙江的文化传承,尤其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浙江精神,并在全面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凝炼。

四、外省市精神与价值观的表达参考

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

上海精神:公正、包容、贵任、诚信

天津精神: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

重庆精神:登高涉远、负重向前

江苏精神: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

山东精神: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

福建精神: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嬴

广西精神: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 新疆精神: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 深圳精神: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 成都精神:和谐包容、智慧诚信、务实创新

南京精神:开明开放、诚朴诚信、博爱博雅、创业创新 武汉精神: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崇尚文明、兼收并蓄 广州精神:务实进取、包容创新、奉献参与、热爱生活 长沙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合肥精神:开明开放、求是创新

郑州精神:博大、开放、创新、和谐

南昌精神:大气开放、诚信图强

长春精神:宽容大气、自强不息

太原精神:兼容和谐、诚信卓越

廊坊精神:大气、锐气、和气

大连精神:创造、创业、创世

抚顺精神: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青岛精神:诚信、博大、和谐、卓越

苏州精神:崇文、融和、创新、致远

江阴精神:人心齐、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

宜兴精神:崇文厚德、和谐奋发

惠州精神: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

佛山精神:敢为人先、崇文务实、通济和谐

大庆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审计行业核心价值观: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

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思考 篇7

1 二战前川丝产业的兴衰与发展

1. 1 川丝产业的兴衰

四川养蚕历史悠久, 起源于上古, 兴起于秦汉, 徘徊于晋隋, 鼎盛于唐宋, 停滞于元, 提高于明清。历代王朝酷爱丝绸贡品, 蜀锦更 “胜苏杭品质之优, 享天宝物华之誉”。民国时期, 川丝兴衰起落触目惊心。1913 年 ( 民国2 年) 世界生丝产量3. 95 万t, 中国占47. 8% ( 四川占全国的12. 5% ) , 日本占35. 5% 。1927 至1928 年为丝业盛期, 丝价高昂, 每担 ( 50kg) 丝值白银1600两, 有 “一两生丝一两银” 之称。全川年产丝约200 万kg ( 4 万担) , 总产值近1 亿元。年出口生丝1. 1 ~ 1. 4 万关担 ( 1 关担= 60. 47kg) , 占全国出口量的11% ~ 13% , 占全川外贸总值的四分之一左右。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当年世界产丝7. 06 万t, 日本占61. 9% , 中国占28. 6% 。日本丝降价倾销, 川丝因 “成本高昂, 品质低劣”销路受阻。丝厂倒闭, 茧无人收, 蚕农毁桑近三分之二。1935 年跌至低谷, 年产生丝27. 5 万kg ( 5500 担) , 每担丝价跌至50 元, 总产值约30 万元。出口丝2901 关担 ( 1 关担= 60. 47kg) , 占全国出口量的6% , 占全川外贸总值的2. 3% 。丝的市场比价效益变为 “斗茧不如斗豌豆”, “一两生丝一两 ( 豆) 芽” ( 注: 当年土茧销售与粮食同用升斗量, 按体积计价; 生丝用秤, 按重量计价) 。蚕丝业衰败殃及蚕区工商业和社会安宁。南充茧市街 “丝月里无茧丝上市”, 川北农村 “逢场之日, 亦无米饭可食”, 下乡 “需携带干粮, 用开水泡食, 无士兵护送, 不易通行”。依茅盾 《春蚕》一书拍成的影片 《春蚕》, 描绘了同期江南蚕区的衰败景象。

1. 2 建立四川蚕丝改良场—川丝转折点

1935 年冬, 实业家、长江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作孚先生出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 锐意倡导生产建设。当时四川财源枯竭, 国际市场丝价回升。卢先生遂作统筹改进四川蚕丝事业计划, 指出: 四川蚕丝向为重要大宗出口物资, 应积极恢复发展; 筹办四川蚕丝改良场, 主持全省蚕丝事业改进工作; 改良川丝品质, 扩大出口, 以增加农民和省财政收入。计划颁布后, 合川 ( 卢先生家乡) 、乐山、三台等县争相筹办。民主革命家张澜先生闻讯后, 以 “川北是川丝主要产地, 南充是川北重镇, 1915 年顺庆丝绸获巴拿马博览会金奖” 为由, 约请南充商会会长奚致和至成都。张澜先生还提出, 愿将他创办多年的南充职业学校 ( 罗瑞卿、任白戈从此校走向革命道路) 与蚕丝改良场合办, 校长一职由场长兼任。此乃恢复发展川丝, 建蚕丝改良场于南充的前奏曲, 奏出了实业家们的志同道合。建场方案确定, 卢先生求贤如渴。经中国蚕丝改良委员会葛敬中、曾养甫等前辈推荐, 留日学子尹良莹受联名电邀担此重任。尹在东京帝大临近毕业, 为导师宗正雄师教授极力推崇, 遂提前毕业辞师回国。卢作孚先生在上海迎尹晤谈, 嘱乘其民生公司 “民铎”轮赴川, 奚致和等去重庆迎尹到南充。随即在与职业学校一墙之隔的荒地征地近百亩, 经3 个月筹备, 1936 年7 月1 日, 四川蚕丝改良场挂牌成立。当年春季借用职校场地开展试验, 次年建成1810m2蚕室1 幢, 张澜先生亲题 “原蚕室”楼名, 奚致和、鲜英分题 “富国”, “利民”两条幅, 彻刻于楼门和门眉。两年内建科研、生产、生活用房近1 万m2, 配轿车1 辆, 城郊建桑园和桑苗圃共128. 7hm2 ( 1930 亩) 。四川蚕丝改良基地建成, 发展至今成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1.3四川蚕丝业发展的新起点

四川蚕丝改良场的创建, 开创了四川近代蚕业科研的新纪元, 是四川蚕丝业发展的新起点, 由此南充逐渐成为全川的蚕丝中心。首任场长尹良莹先生的办场宗旨是 “抱定由乡间走到实验室, 藉事业以发扬学术之目标”, 工作计划是 “先从蚕业推广及蚕种制造入手, 继而推及原种培育, 桑苗繁育, 蚕业监管, 生丝制造, 蚕丝技术人员之培育, 以及蚕茧蚕丝之试验研究等”。建场两年余, 作了如下开拓性工作: 一是桑品种换代。推广嫁接良桑新品种, 改变本地的土桑叶小质差的状况。二是蚕品种换代。四川省内自行繁育推广一代杂交蚕品种, 改变农家自繁的土种茧小质差的状况, 变黄茧土丝为白茧厂丝。三是建蚕种冷藏库, 采用蚕种冷藏浸酸孵化法, 改四川省1 年饲养1 季春蚕, 为1 年词养春秋2 季蚕。四是创建了四川省蚕业科研、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

1. 4 创办学校培育蚕丝专业技术人员

在蚕丝改良场, 创办蚕丝技术人员专修班, 培育蚕丝技术专业人员, 以利蚕丝新技术业务的推广。次年与南充县政府合办农蚕职业学校, 后改名为省立高级蚕丝职业学校, 尹良莹兼任校长, 实现了张澜先生的诺言。学校分设养蚕、制丝两科, 由于场校同在一地, 所有学校专业课程, 均由场内高级技术专才担任讲授, 科教合作, 极为密切, 场校精神, 完全一致。抗战军需, 大后方蚕丝技术人员, 非常缺乏, 尤其是高级人才, 于是与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签订合作培养蚕丝技术人员办法。工作初具成效, 即遇日本侵华和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2 二战期间川丝产业的发展与贡献

2. 1 前线需丝与后方产丝

前线需丝, 前线在哪里? 在抗日和反法西斯战场前线。需丝多少? 需供给不产蚕丝的美、英、法盟军。后方产丝, 后方在哪里? 后方在我国西南, 主产地在四川。

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世界战争, 先后有60 多个国家和地区, 20 亿以上的人口卷入了战争。日本在1931 年侵占我国东北后, 又在1937 年7 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 年世界产丝5. 64 万t, 其中日本占76. 4% , 中国占8. 6% , 意大利占4. 9% , 苏联占3. 4% , 朝鲜占3. 2% , 印度占1. 2% , 其余欧亚13 国共占2. 3% 。当时的军用丝非天然蚕丝莫属, 日、意两国合占81. 3% , 垄断了世界生丝市场。1938 年冬, 苏、浙、粤、皖、鲁等蚕区沦陷, 唯靠四川蚕区。当年川丝产量不足250t, 杯水车薪。在沦陷区, 日军以制止抗日游击队为名, 大肆铲除桑田, 摧毁中国蚕丝事业。1939 年2 月23 日, 蒋介石在陪都重庆召见四川蚕丝改良场场长尹良莹。一句话: 要丝。

与日本侵华同时, 德意法西斯在欧洲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西班牙、波兰、以及非洲的埃塞俄比亚。1939 年9 月3 日英、法对德宣战, 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 年6月2 日德国进攻苏联。同年12 月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战争升级, 军需丝与日剧增。日军为扰乱我后方蚕丝生产, 多次轰炸川丝主产地川北。南充蚕丝办事处、丝厂和茧库财产损失惨重, 员工死伤多人。1944 年8 月, 美国纽约州州长胡朴民率蚕丝组到南充考察, 足见前线需丝之急迫。1945 年8 月15 日, 日本宣布投降, 德、意、日法西斯全被消灭, 川丝的军需供给方告一段落。

2. 2 二战期间川丝产业快速发展供应前方

抗战期间, 为发展后方农业和蚕丝生产, 1938年9 月1 日成立四川省农业改进所 ( 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 统管全省农业改进和农技推广, 并安置内迁农技术人员。农改所内设蚕丝组, 蚕丝改良场, 蚕业推广委员会。蚕丝组在成都创建原蚕制种场和蚕种质检室。蚕丝改良场在北碚创设川东分场, 在乐山创设川南分场和川南柘蚕研究室, 在重庆南岸创设柞蚕试验地。中央农业实验所蚕桑系内迁蚕丝改良场内, 四川蚕丝改良场成为抗战时的全国性蚕业机构。建场时场内技术人员仅有17 人, 至1940 年扩充为53 人。场内的推广股独立为省蚕业推广委员会, 在川北、川东、川南设三大蚕业推广区, 区下设97 个蚕桑指导所。其中川北67 所, 川东17 所, 川南13 所。省农改所内有从事蚕业工作的员工430 人, 占全所员工1270 人的34% 。改良场内的普种股划出, 在全省的南充、西充、阆中、三台、盐亭、合川、遂宁、北碚、乐山等地建桑苗圃10 所, 蚕种制造场10所。组建新式缫丝厂8 家, 内迁降落伞绸厂一家。成立官商合营的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 管理蚕种生产, 蚕茧收购和丝绸生产。生产发展需要人才, 除原有省立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 内迁的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 内迁的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女子蚕业学校的部分学生在南充蚕校借读。又在四川大学农学院增设蚕桑系, 新办的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内设蚕丝科, 各校均开办培训班。8 年间共培养出蚕丝技术人员1000 余人, 各区蚕业指导所培训蚕农共8 万余人次。在 “蚕丝救国, 学术下乡” 目标下, 川丝因军需极速发展, 新栽桑树数亿株, 年发种量由6. 5 万张上升至74. 1 万张。蚕丝产量由抗战前的年产242t无品级之土丝, 发展成年产1209t之改良高级生丝, 源源不断地供给反法西斯和抗战前线军需。

对音乐欣赏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篇8

关键词:音乐欣赏教学;学习活动;思考

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于丰富学生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非常重视。但是审视以往的传统欣赏教学,都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记”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是以教师的讲解剥夺了学生亲身感受与体验的机会。二是以放任自流的“听”代替了音乐欣赏活动的全部。整堂课一味地让学生自己静静地听音乐,而缺乏教师的指导。这种教学方法最大的缺陷是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接受知识,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课堂气氛呆板,不活跃。

因此,正确与科学的欣赏教学法,不仅能够把学生带入到音乐的核心,而且能够使学生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真切的音乐体验,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不断总结和积累,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试着采用启发式的欣赏教学法,教师启发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和想象,同时,在不离开音乐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再创造。这种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同时,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考虑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尽可能地使学生在自由发挥的前提下不离开主题,不脱离音乐的共性。

一、情境的创设营造,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对音乐的初步印象

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或相应的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能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特有的情感场。音乐的欣赏需要人与音乐的交流,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非常关注情境的创设。如,在欣赏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通过电子白板播放几幅草原的图片,先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所描述的情景当中,同时让学生描述自己对草原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储备。

二、拓展素材,整合教学资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聆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学生平时欣赏音乐常常是无意的、随意的,不太可能静下心来细致欣赏,而欣赏教学却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指向性,因此教师对教材的梳理和目标的把握显得至关重要。在欣赏的过程中,收集大量的音乐素材进行比较欣赏,学生才能够正确的领悟与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整部作品出现两个不同的主题旋律,第一个是一支俄罗斯民歌,第二个是一支有点悲戚的东方风格的曲调。在欣赏之前,先让学生聆听有关俄罗斯的音乐与东方音乐的乐曲,再进行对比的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样做,能够清楚明了地让学生感受到同一乐曲中不同的两种音乐曲调的完美融合。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音乐欣赏是艺术化的音响流在听觉中造成的一个持续不断的“痕迹流”。这个感知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在记忆的基础上完成的审美过程。了解作品的整体,还要注意很多细节,比如,和声、旋律、速度、音区等,这种又集中的统一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接受音乐的多层次性和内涵。同时重要的是当音乐刺激听觉时,会把非同类的事物也牵涉到审美中来。这种非同类的因素有:听觉的感觉、哲理的体会、过去有关的生活经历、知识的积累、经验、思想及欣赏时的情绪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联想,便存在着个别差异。这里需要教师利用有关的素材、背景资料、作者的创作个性、作者创作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内容做主动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

四、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

如果不给学生自由想象、创造性想象的机会,一直要求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转,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性才能。因为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锻炼学生自己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去探索、寻找、发现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体。同时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作品、欣赏作品的能力,能给学生在欣赏课中积极参与和自由联想的机会。通过这种教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崭新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培养学生善于独立而且主动进取,决不墨守成规的习惯,不断发展完善其观点,把音乐思维的振幅再扩大,把音乐的美再升华。

参考文献:

李娜,刘景鑫.如何欣赏欧洲经典音乐[J].音乐大观,2012(09).

对酒店服务的认识和理解 篇9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酒店行业已在中国各地随处可见。每个酒店都想要打开市场,得到大量的顾客,树立良好的口碑,但是做到这点却实为不易。不但要在饮食和住宿方面多用心,服务也同样不可或缺,如果对于每一位客人,我们不仅能在饮食和住宿这些硬件上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也能为他们提供宾至如归的服务,那么很快这个酒店就能拥有一大批固定的客户群体,帮助自己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酒店行业中更快的立足。我是在餐饮部实习的,明白餐饮部是一个酒店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对于顾客来说餐饮部是其首次全面、深入体验酒店服务水平,酒店硬件设施的地方。

在餐饮部的经营活动中,包含着很多元素,顾客来这里消费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也是为了享受良好的用餐环境,体验别致的餐饮文化,并且得到优质的服务。那么什么是优质服务?如何提高服务质量?

“优质服务是构成最终胜利的因素。”

在 英文 中,“服务”一词(service)通常被解释为七个方面:微笑(smile)、优秀(excellence)、准备好(ready)、看待(viewing)、邀请(invitation)、创造(creating)、眼神(eye)。这样的解释使“服务”更加的具体和可操作。因此优质服务就可以理解为面对客人要面带微笑,以优秀的服务技能向客人提供服务,时刻准备好满足客人的要求,平等的看待每一位客人,热情的邀请客人体验酒店的其他服务,创造性的提供服务,明白客人的每一个眼神。简而化之优质服务最基本的就是最大化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即正确预见和充分满足顾客的要求。

“向客人提供卓越的服务是酒店未来成功的关键所在。”

现代顾客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酒店要从顾客需求出发,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提供可满足不同顾客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不同需要。中国酒店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数量大量增加,但同时,业内竞争也愈来愈激烈。提高服务质量、提升自身竞争力,是酒店在激烈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的最为直接途径。从根本上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硬件设施水平终究有其极限,那么服务则成为酒店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酒店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提高服务质量的途径有很多,我下面就列举一些:

一、服务员要有服务质量意识。服务员作为酒店服务的代表。在顾客餐饮的整个过程中,服务员的言行举止,不仅影响到顾客消费时的心情,影响到顾客对服务员和酒店的评价,有时甚至会影响到酒店的声誉和品牌。因此,为了提高服务质量酒店应当特别注重服务员的修养、职业素质的培养,注重优质服务。

二、酒店管理者要强化服务质量意识。管理人员要树立服务质量观念,把提高服务质量列为酒店管理工作的中心和重点。管理者在思想上牢记服务质量观念,才能把提高服务质量应用日常管理当中,才能令酒店全体员工在思想上、行动上认识到服务质量的重要性,质量管理制度和目标才能得到有效实施。

三、加强对顾客的管理。在顾客入住时要加强对顾客信息的收集,在顾客离开时要加强对顾客意见的收集,并及时将信息储存起来,进行处理、分析,以便服务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和超前服务,令客人满意。对顾客的行为进行引导,帮助客人了解服务流程,更好的配合服务人员的服务,使顾客能够愉快的享受服务过程。

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篇10

(2011-05-18 17:20:47)转载▼ 标签:

杂谈

本节课的内容 给我印象最深刻且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教学设计的这块内容了,因为之前经历的“教学技能培训,测试”都离不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本节课上老师向我们传授了三种形式的教学设计: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在此,我简单谈一下这三种教学设计的优缺点和我对教学设计的一些体会。。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

它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的理论。它的设计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原则是:强调以教师为主。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帮助教师把课备好、教好。优点:

1、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

2、有利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

3、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

4、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

5、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缺点:

1、重教轻学,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对教材、对权威的迷信,使学生缺乏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的创建。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

这种设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其设计原则是:强调以学生为主;其设计思想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容易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缺点:它往往忽略教学目标的分析,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这种教学设计模式是介于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之间,吸收其长处,避免其短处。其总体思想是教师通过教学意图和策略影响学生,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主体地位的天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

优点:既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有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对学生健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也有利。缺点:对教学环境要求较高,它需要教师周密策划,否则可能顾此失彼。这三种形式的教学设计,各有自身的优缺点,但是我觉得第三种教学设计模式更能适应时代的潮流,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思考 篇11

关键词:“121”学导式课堂教学;启发式教学;自学;合作探究

“121”学导式课堂是融合“121”教学模式及学导式教学法优势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也是近年来国内积极推广的启发式教学法之一,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121”学导式课堂教学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服务课堂教学,通过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培养个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与能力。

一、“121”学导式课堂教学

“121”教学模式是将课堂教学时间按照1∶2∶1的比例划分为三段六环节,让学生遵循学习准备—实践操作—知识迁移—点评导拨—自学—合作探究六大流程尽可能的高效利用课堂十分钟完成知识的理解、掌握与巩固。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引下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练习的一种教法,其着重挖掘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及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尝试应用自身能力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发展个人潜能,从而实现教学双方的各尽其职、各得其所。

“121”学导式课堂是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新教法,走出了僵化灌输教学的窠臼,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地位与教师的主动灌输性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与能动性,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可供个人思考与发挥的空间,是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尝试,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以学论教,以学定教。新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常态,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被激发,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有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增添课堂活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对“121”学导式课堂教学的理解与思考

1.理解

“121”学导式課堂教学的关键时间的把握与教学节奏的配合。“121”中第一个“1”代表学生自主学习的十分钟,这段时间学生是学习主体,“2”代表教师释疑的20分钟,这段时间师生互动频繁,共同解决学习重难点与问题,第二个“1”代表学习后训练及反馈的10分钟,是巩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阶段;“121”模式应用的关键在于合理把握教师讲授时间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活跃空间的同时确保教师全面解答疑惑。学导式教学法的关键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导相长,问题先行,以导利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以促进学生思维开发、提升课堂适应性,该教法的关键在于巧妙应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参与主动性,配合教师辅助完成知识与能力培养目标。

正是由于两种教法都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二者才有了合作的可能性与空间。“121”学导式教学中要注意合理控制不同环节教学时间搭配,引导学生独立自主进行学习,教师从旁给予支持辅助,教学重心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让学生更加直观、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课堂中至少超过三分之二时间都要由学生掌控,从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小组合作学习等多个环节入手,变讲堂为学堂,做到真正凸显学生主体的价值与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导式教学法发展性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鼓励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知觉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心智平衡发展。教学时要注意随时紧抓学生注意力的焦点,激发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通过自学掌握个人难点与重点,发现疑难为教师解疑提供便利;解疑时要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及教师设问做好全面答疑,对知识重难点部分要做到精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所学知识,配合后续课堂小结及评价掌握本课程教学情况,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学生能力培养与锻炼提供更多机会。

2.思考

“121”学导式课堂教学要提前设计好教案,通过提升教案设计质量,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明确不同阶段学生能力培养,开发重点,在进行知识传授、解疑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问题解决对策,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对于教师讲解中的疑难关键部分可迅速抓住重点并掌握。设计教案时除了要考虑把握教学节奏之外,还要深入思考学生主体作用该如何发挥,备课时重点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实践,打破以往备课与教学方式,借鉴以往课堂成功经验服务新教学模式下课堂的改革与转型。教学过程中要谨遵学导式教学法的主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与学最优化原则,围绕教学内容创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在“最近发展区”理念的指导下培养锻炼学生能力,突出并巩固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掌握自主学习、趣味学习的精髓,完成个人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受益。

“121”学导式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与组织模式,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人意识与因素的挖掘,在开发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上由教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向学,为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思维模式养成提供帮助与支持。“121”学导式课堂教学要避免生搬硬套,要结合教学任务、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学习对象自学能力等灵活搭配选用不同方式高效完成教学。

综上所述,“121”学导式课堂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与有效性有积极意义,是一种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型教法,值得在课堂中大力推广应用。相关教师需要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科学应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文全.对历史课有效教学的思考:浅谈“学·导·练”有效课堂和“121”教学模式[J].新课程:中学,2011(04):109.

[2]王春强.对篮球教学中运用“学导式”教学法的思考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9):164.

[3]高立平.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与“导”[J].学园,2013(11):147.

[4]郭晓敏.对“12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解与思考[J].少儿科学周刊:教育版,2014(10):246-247.

上一篇:谦让是一种美德作文下一篇:对视聊斋高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