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人口警钟须长鸣》教学设计(共2篇)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人口警钟须长鸣》教学设计 篇1
《人口警钟须长鸣》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2-1 运用典型事例和相关数据,说明现阶段中国和世界的人口形势。
2-2 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3 了解世界和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人口警钟须长鸣”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的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旨在通过各种图表和统计数据,了解我国人口的特点;列举身边的典型事例,说明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给资源、环境与社会带来的影响;通过比较分析,树立人口忧患意识。了解我国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资源忧患意识。了解我国的环境问题;列举实例,说明我国存在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通过了解这些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树立环境意识。因此,教材在本单元中,首先就探讨了我国的人口问题,这样,可以为后面分析我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奠定基础。
“人口警钟须长鸣”──主要围绕我国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而展开。教材首先用直观的数据,呈现了我国当前的人口总数。然后,回顾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程,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人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增长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我国人口的两个主要特点: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低下。最后,选择了人口因素中对社会发展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人口数量和人口文化素质,阐述了它们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及其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如: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人口数量大、文化素质低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带来的沉重的压力。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了解中国的老龄化趋势,知道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②过程与方法:在小组讨论和辩论赛的活动中,培养大胆展示自己,与人合作,自主学习的综合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解社会问题,关注社会问题,树立人口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认识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难点:理解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
教法与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青少年的年龄特点,适当设计研制教学所必须的图表,搜集教学图片及适量运用电化教学投影片等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教学质量。采用集体合作讨论法中的小组辩论与个人阐述相结合。
2、论辩式教学。学生就争论性的问题进行分组辩论,提出正反两方面的不同意见、根
据和理由,然后提出来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讨论可以集思广益,沟通思想和感情,促使问题解决。
3、在“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个小组,每组设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并组织进行小组成员的课堂表现评价,设立一记录员,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集体讨论,老师负责整理、分析、评价。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结构主义”理论指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与教的流程
导入新课:
设计思想: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人口警钟须长鸣。从生活中常见的图片(拥挤的人流)入手,通俗易懂。再引出我国的人口总数,通过观看视频,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问】先请大家观察几幅图片。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人多、人山人海)有谁知道中国目前有多少人口呢?(答:13亿人口)那么13亿人口日又是哪一天呢?请大家观赏一个短片!
【观赏】视频片段:《中国第十三亿个公民的诞生》。
【叙述】13亿人口日是哪一天呢?(2005年1月6日)北京的那个小男孩真是非常的幸运,成为我国第十三亿个公民。然而这个小男孩的哭声却给我国人口问题敲响了警钟!13亿人口的大国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大家来仔细分析。我们进入本堂课的第一环节,“求知篇
透视人口国情”。
一、求知篇
透视人口国情(基础教学):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分三个环节进行:
一、求知篇
透视人口国情;
二、体验篇 人口警钟长鸣;
三、实践篇 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把“知识教学”与“活动开展”结合起来,体现了新课改的“多维互动”。“人口数量大”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一大特点,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人口素质不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两个内容,学生容易理解,通过直观的图片和数据揭示出来就可以了,至于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和对策,在“体验篇”环节再展开。
1、“人口数量大”的教学
(合作探究: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中国“人口数量大”的教学内容)
【展示】《中国人口每增加两亿大约经历的时间》
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如何?有什么原因。
2、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怎样?有什么原因。3、1980年后到现在,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如何?
4、预测一下,205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会是多少?
【叙述】请大家仔细分析以上图表,带着问题,打开课本,进行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分左右两大组,各两个问题)
【总结】通过学生的合作,由各组代表进行分析,展示讨论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2、“人口素质不高”的教学 【播放】小品《开汽车》
【提问】这个小品,反映了驾驶员的什么问题?(素质低)引入“人口素质不高”的特点。【展示】[数据资料一]和[数据资料二];即“四国每万人中大学生人数比较”和“我国各类【总结】“人口数量大”和“人口素质不高”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两大特点。
3、“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教学
【展示】“预测我国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的资料。
【提问】以上资料又是反映了什么问题?(答:“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问题)
【总结】“人口老龄化加剧”是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又一个忧心的问题。那么,“人口老龄化”会带来什么影响呢?(社会保障问题,劳动力短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倡尊老爱老美德)
【承转】大家对我国的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人口问题的两大特点是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不高,还出现了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有人认为“人多好。人多力量大。”,也有人认为“人多不好。人多消耗的财富也多。”究竟“人多好”还是“人多不好”呢?现在,我们进入第二环节——“体验篇
人口警钟长鸣”。在课堂上举行一场简单的辩论赛,辩论的题目就是“人口”与“人手”(展示“辩题”与“规则”)开始准备。残疾人统计数据”。
二、体验篇 人口警钟长鸣(体验问题)
设计思想:初中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已经开始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且,在课余时间里会因为某个问题而争论不休,通过不断的争论,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同时有利于调节学习气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争辩,使学生明确一个结论:“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人口发展应以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水到渠成。
1、小小辩论赛
【辩题】:
观点一:人多力量大,干什么事都容易。观点二:人口越多,消耗的社会财富也越多。【规则】
1、分组选择各自观点,请每个同学准备充足的论据来论证你方观点。
2、双方轮流发言,无须举手。
3、一 方在规定时间内无言以对,即告失败。【活动】“小小辩论赛”
【总结】启示:人口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合理的人口发展应与社会经济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承接】而我国的人口国情就是人口数量大,文化素质低。这种状况,肯定对自然、社会和经济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你在生活中是否有深切的体会呢?
2、七嘴八舌话影响
【活动】学生自由发言,点击出示有关图片。
【展示】人均资源表、漫画、交通、就业等一组图片。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总结】带来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导致就业困难、交通拥挤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阻碍了经济的发展。3、13亿的乘除法
【承接】通过我们仔细分析人口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于温家宝总理提出的“13亿的乘除法”就容易解答了。请大家来做做13亿的乘除法。(学生思考,回答)
【总结】在乘法的括号中填上就业、交通、医疗卫生、住房等,在除法的括号中填上资源总量、国民生产总值、教育经费等。重视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因为我国人口已敲响警钟。【承接】现在举国上下早已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性。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我们进入第三环节,“探索篇
直面人口危机”
三、实践篇 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课堂深化)
设计思想:“体验篇 人口警钟长鸣”环节已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很高,为了能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设计了这个环节;同时,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对以下内容——“人口问题带来的压力及其对策”进行深入的实践和探讨,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的意义重大。在问题的设计上,要注重“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特点,从易到难,“跳一跳,摘桃子”。
【提问】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展示】计划生育宣传画(答: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
【总结】那么,你能为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做些什么呢?
【承接】说得好!宣传人口国策,好好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大家的想法与北大教授不谋而合。
【总结】最近北大教授孔寒冰撰文指出------(展示材料)
当前中国的人口问题,除了人口数量大之外,更为关键的是人口结构问题(人口的老龄化、男女比例失调、就业问题、人口的综合素质等),其中尤以人口的综合素质最为关键。人口的综合素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身
体素质,二是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三是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21世纪的栋梁之才,为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应该积极锻炼身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做一名无愧于时代的新青年。这是今天老师带给你们的赠言,以共勉。
【结束语】提高自身素质,解决人口问题,任重而道远!请全体起立,举起右拳,发出庄严的青春誓言。(班长领读)
【作业布置】小组合作,收集我国人口方面的资料,出一期板报。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人口警钟须长鸣》教学设计 篇2
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的颁布, 历史与社会教学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虽然新课标的思想、理念在不断落实, 但是历史与社会课堂沉闷的状况依然没有根本改变, 应试教学模式依然流行。我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状况的观察和问卷调查, 发现这一状况的产生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受原有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在理解新课程和运用教辅资料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尤其是对《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运用存在以下问题。
尽管新课程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 但是有些教师还在沿用老教材的教学方法, 对新事物缺乏认知的积极性;网络资源的丰富, 下载课件及教案相当方便, 一些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根本不屑一顾, 整个学期下来都没有翻一下, 甚至对教师教学用书还进行口诛笔伐。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上不重视。一次参加某学区教学调研时, 我听了一堂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调研课, 这位老师是用课件上的, 课后问他:你的课件是怎样做出来呀?有没有参考教师教学用书?他的回答很明确:我从不用教师教学用书, 现在现成的课件多的是, 不用自己辛苦了。是呀, 网络资源共享多方便, 又省力省心省时。现状是严峻的, 因为它严重违背了教师教学用书编者的初衷。教师教学用书是专家们依据历史与社会教学大纲及教材内容和要求, 结合教学实际共同编写的, 力图贯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 切实有效地帮助教师顺利完成《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教学, 是教师理解新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案的重要依据, 它尽管以历史与社会教材附属品的面目出现, 但对大多数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然而, 在新课程的改革进程中, 一些一线教师却无视教学用书, 甚至不用教学用书, 这样无疑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资源, 以致加重了备课的负担。
二、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几点思考。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现象, 除了部分教师在教学用书中找不到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之外, 还同教学用书的内容编写有一定的关系。以改变教师对教师教学用书的使用现状为目的, 我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 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只罗列了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明确课时教学目标, 这样笼统的教学目标给教师带来许多不便, 因为教师上课是按课时来教的, 而不是按单元上的, 所以一些教师很难抓准课时教学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仅罗列了5点单元教学目标, 而没有课时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师由于对教材的理解不同, 所定位的课时教学目标也不同。比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三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感受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解读有关资料, 分析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重要作用。 (2) 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 (2)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进化进程的影响。
第三位老师在备本课时教案时就没有确定教学目标, 只有教学要求内容如下: (1)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 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 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2) 通过观察、思考, 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 (3) 分析有关资料, 理解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的重要作用; (4) 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 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观察以上三位老师对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我们发现, 第一位老师将教学要求内容直接套用为教学目标, 第三位干脆不定教学目标, 直接用教学要求, 这两位老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概念没有弄明白, 其实两者不能替换。第二位老师定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似乎很好, 但是观其内容, 又有些乱。因此, 如果教学用书向大家提供明确的课时教学目标, 无疑就会给广大教师指点迷津。
(二) 提供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现行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中, 只对课时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结构分析, 却没有确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给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例如:在某学区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调研活动中, 两位开课老师都上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一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 (2) 教学难点:理解劳动对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第二位老师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确立为: (1) 教学重点: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难点: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
以上两位老师对同一课时确立了不同的重点、难点, 不仅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而且造成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造成不同。更值得探讨的是, 他们仅仅确立了本课时的重点、难点, 未提供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 更何况他们确定的重点、难点内容未必就是公认的重点、难点。因此, 我认为, 教学用书中如能增加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方法部分内容, 将大大提高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三) 提供教学评价建议应体现师生的交互作用。
“教学评价建议”应包括教法建议、学法建议及评价建议, 是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某些学法, 达成学习目标的建议。然而, 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评价建议”部分仅用一段话做些简单的说明。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中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如下:“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 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出现的先后顺序, 能否合理地想象并简单地描述他们的生活与生产情况, 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
以上的“教学评价建议”内容其实仅仅停留在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与学的评价并未体现出来。教师
WENJIAOZILIAO
在设计教学时, 要考虑教与学如何和谐接轨,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学用书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具体方法,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体现师生交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程序和活动方式, 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四) 提供问题解答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教学用书的习题答案设计要建立多级标准, 问题解答不能仅停留在给出答案提示, 而应提供具体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并对答案设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思路和方法的训练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便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提供丰富多彩的图文及音像资料。
资料是人类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和传播的音像、文字材料的总称。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资料, 分析它的不同发展形态, 并搜索出各种形态的内部联系。”在教师用书中, 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参考资料, 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目前教师用书中“参考资料”的内容选取以文字为主, 显得相对单一和无趣。纯知识性的介绍使得这部分内容缺乏可读性和趣味性, 尤其是对人物和事件的介绍更显得干瘪, 没有血肉, 激发不了教师阅读的兴趣。因而, 教学用书宜增加图文资料, 增加课文内容相关人物的趣闻轶事, 甚至是音像资料, 否则容易枯燥乏味。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选用也能适当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资料的兴趣。”可见资料选取的重要性。例如:我在八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探究活动中发现, 本次活动涉及很多历史学、神学、佛学、美学、建筑学、文化传承与传播、环境与气候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而大部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非常匮乏, 这就需要教师教学用书提供大量的相关资料, 便于教师采用, 以解决探究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六) 提供具体的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偶发事件, 有意义的、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 以及对该个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教师教学用书若能根据每一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评价建议等编写具体的教学案例, 以案例的形式供广大教师参考, 则将更好地展示编者的意图和促进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人口警钟须长鸣》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初中历史教案人教版12-21
人教版初中历史血腥的资本积累精选教案总汇11-05
2017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doc08-23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11-30
人教版初中语文草原教学反思10-21
人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07-24
初中人教版论文10-21
人教版初中地理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