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 篇1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与功率的教学反思
最近学习功和功率的相关知识,通过上课提问,特别是做作业发现了很多问题,有一部分学生对一些概念、公式、以及每个物理量表示的物理意义记不住,导致了做计算题不会,再就是无法利用这些公式进行定性的分析,还有一部分学生一些物理量的单位都混淆了,如功的单位和功率的单位,不知道J和W到底哪是功的单位、哪是功率的单位;还有一部分学生把质量的单位kg和力的单位N混淆了。再就是还有部分学生做计算题不规范,有部分学生要么不写公式、要么漏掉单位,还有部分学生不会用科学计数法进行运算。
针对以上问题,在近阶段的上课过程中,要拿出一部分时间检查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情况,经常检查的目的是做好督促工作,督促学生多用点时间去记;定期让学生做一做计算题,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规范做计算题的能力。对个别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他们及时的改进错误,引起这些同学的重视。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 篇2
但在学生心中, 初中物理是一门相对较为困难的学科, 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一定的畏难心理。所以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适时转变教育教学态度以及改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一、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式的物理教学侧重教师的“教”, “填鸭式”的硬性教学模式使课堂显得生硬。新形势下, 传统性的教学模式显得格格不入,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人教版初中物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这其中突出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甘失败的精神。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教授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本质出发, 运用现有的表面现象, 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出原理和科学规律。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在轻松、积极、活泼和兴奋的状态中积极思考, 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转变教学态度, 拓展教学思维
物理是一门应用学科。作为一名教师, 要想实现成功的教学, 就不能只局限在课本内容, 要联系生活实际,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兴趣, 便于理解。如, 在讲解光速、声速等内容时, 就可以用雷电现象、飞机在头顶飞过的情景等生活实际来解释, 这样简单易懂, 便于接受。同时物理教师一定要认识到,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也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课题研究”等适应实际生活与学生需求的板块出现的原因。因此, 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些板块。例如, 在讲解新能源时就与时代联系得十分紧密, 现如今中国作为人口大国, 发展需要很多的能源, 而能源短缺与化石燃料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我们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就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注重正面教育, 改善现有教育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自尊心很强, 心理较为敏感, 思想易于极端化, 加之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来自学校、家庭、学校以、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 使他们的内心更为脆弱。由于物理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学习难度较大, 因此更需要物理教师讲求授课方式的技巧性与科学性, 注重采取正面教学的方法, 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 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耐心有效地辅导, 循循善诱, 适时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建立起克服学习难题的自信。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问题要百讲不厌,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进步时, 教师要及时表扬,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 进一步增加学习动力, 同时起到对其他学生推进鼓励的作用。当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掌握批评方式与力度,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但不能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通过正面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促进科学文化知识与身心素养的双向提高。
摘要: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更新观念, 转变教学态度及改善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 篇3
一、初中物理存在的问题
1.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缺乏链接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知识仅仅局限于物理书本,物理知识也仅仅被用来解决物理问题,书本上的物理知识没有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2.教学形式太过单一
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好坏由物理的教学形式决定,初中物理教学对教学进度过于重视,过度追求考试分数,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学生物理能力的发展。
3.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在我国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引导和有效的培养,教师利用理論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启发。
二、解决初中物理现存问题的措施
1.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物理课堂
初中物理的学习,应该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链接,把学生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也可以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以实验为基础,丰富课堂形式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加入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进行有规律的总结,将自己的物理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夯实。通过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直观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3.将课堂教学结构进行重组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将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行重组,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性的深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我国初中物理教学虽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教师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就能促进我国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方彦.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的教学策略[J].中学物理,2011(12).
[2]唐汉秀.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当代教育科学,2008(16).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 篇4
1.把一个标有“ 220V、40W ”的灯泡接在电压为 110V 的电源上使用,该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2.如图 3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小灯泡 L 标有“ 2.5V1.25W ”字样,变阻器 R 的最大阻值是 40Ω,电压表只有 0-3V 量程,闭合开关后,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为 4Ω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
求:(1电源电压;(2小灯泡在此电路中的最小功率。
3.如图 4电路中,电源电压为 6V 不变,滑动变阻器 R 2的阻值变化范围是 0— 20Ω,两只电流表的量程均为 0.6A。当开关 S 闭合,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置于最左端时,电流表 A 1的示数是 0.4A。
(1求电流表 A 2的示数及 R 1的阻值;(2在保证电流表安全的条件下,电路允许消耗的最大功率是多大?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不得小于何值? 基础练习(二: 1.(南京六中在如图 5甲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为图 5乙所示,则电灯 L 1和 L 2两端 的电压分别为(.A.7.2V 1.8V B.9V 1.8V C.1.8V 7.2V D.9V 7.2V 2.(新泰市如图 6所示,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当 S 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右 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灯泡亮度不变,电压表示数变大 B.灯泡变亮,电压表示数变大 C.灯泡变暗,电压表示数变小 D.灯泡变暗,电压表示数变大
3.(东台市小刚用如图 7所示电路探究“一段电路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此实验
过程中,当 A、B 两点间的电阻由 10Ω更换为 5Ω为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他应该采取的唯
一操作是(A.保持变阻器滑片不动 B.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左移动 C.将变阻器滑片适当向右移动 D.适当增加电池的节数
图 5 乙 甲 图 6 图 7
-选择开关 图 18
R ⑵ 要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闭合开关后, 正确的操作为:调节
________________, 使电压表的示数为 ____________, 读出此时电流表的示数,最后利用公式 _____________求出额定功率。
⑶ 某次实验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如图 16乙所示,则此时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 ________W。
⑷ 实验要求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进行多次测量,这样做是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分别标有“ 6V , 2W ”和“ 12V , 8W ”的两个灯泡,串联后接在电路中,为使其中一个恰能正常发光,加在电路 两端的电压应是(A.6V B.12V C.18V D.24V 28.有一只标有“ PZ220V 40W”的小灯泡 , 接在 220V 家庭电路中 , 求 :(1灯泡 正常工作 时的电阻 ?(2灯泡 正常工作 时通过的电流 ?(31KWh电可供此灯泡正常工作多长时间 ?(4若实际电压是 200V, 则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 灯泡发光情况如何 ? 29.灯泡 L 的额定电压为 6V ,小星通过实验测得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曲线如图。由图 17可知:(1当小灯泡 L 正常发光时,通过其灯丝的电流是 __ 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多少 ?(2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 3V , 则此时小灯泡 L 消耗的实际功率为多少 ?(3若把它接到 9V 的电路中 , 要使它正常工作 , 应串联 一个多大的电阻 ? 30.图 18是额定电压为 220V 的理发用电吹风的典型电路.其中电热丝 R 通电后可以发热,电动机通电后可以送风, 正常工作时:(1要送热风,选择开关应放在 _____间.(填 "AB ”、“ BC ”或“ CD ”
(2已知电动机的额定功率是 120W, ,当送冷风时,通电 5min ,电流所做的功(即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3如果电热丝电阻是 55Ω,当送热风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是多少 ?
甲
乙 图 16 图 17 31.(2012 达州)小刚观察了市场上的“测重仪”后,画出了图 19 所示的原理图:A 为托盘,P 为金属滑片且固定在 托盘下的轻质弹簧上,并能随轻质弹簧一
起上下滑动,当托盘中不放物体时,P 位于 R 的最上端。已知 R0=5Ω,R 的最大 阻值为 25Ω,电源电压恒为 3V。问:(1图中的质量表应该用什么电表改装?。(2当开关 S 闭合,不称量物体时,通电5min 电阻 R 消耗的电能是多少?(3当称量物体质量达到最大值时,R0 消耗的功率是多少? 图 19 电功率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一): 3.(1)电压表;电流表;(2)断开;B;(3)0—3V;0—0.6A;(4)A;2.5V;(5)U,I,P=UI;5.(2)短路;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 典型例题 1.10W;2.(1)4.5V;(2)0.05W;3.(1)0.3A;60Ω ;(2)3.6W;12Ω ; 基础练习
(二): 1.C;2.D;3.B;4.(1)220V;10A;2200W;(2)37;(3)每消耗 1kWh 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过 3000 转;(4)0.01kWh;120W; 5.1.5;6.8Ω,2W;1200J;7.3800J;200J;8.C;9.100;10.80000;11.25; 12.C;13.B;14.C;15.B;16.CADD;17.甲乙;18.B;19.C;20.D; 21.图略;22.B;23.B;24.减少待机时间;少看电视;减小音量;调低亮度等。25.并联;甲;火; 26.(1 图略;⑵ 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等于额定电压(或 2.5V;
苏科版初中物理功率教案 篇5
A 机械做的功越多,它的功率一定大 B 机械做功时间短,它的功率一定大
C 机械做功越快,它的功率就越大 D 做相同的功,机械用的时间长,它的功率大
2.下列都是功率的单位的是( )
A W、J/s B KW、Pa C W、N/m D N/m2、N·m
3.某机械在2min内把600N的物体匀速提升4m,这个机械的功率为( )
A 2400W B 1200W C 20W D 50W
4.10kw的机器正常工作时,每分钟做的功是( )
A 10J B 2.4×107J C 6×105J D 104J
5.一台机器的功率是750W,它表示的意思是( )
A 这台机器1min做功是750W B 这台机器1min做的功是750J
C 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J D 这台机器1s做的功是750W
6.甲乙两台机器,功率之比为2:3,工作时间之比为1:3,则它们所做的功之比为( )
A 2:9 B 2:1 C 3:2 D 3:1
7.计算功率的公式是P=_______,由此公式变形可得计算功的另外一个公式W=_______.此公式中只有功率的单位是______,时间的单位是_______,功的单位才是焦耳.
初中九年级物理教案人教版 篇6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三、教学难点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引导设问: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2..讲述: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导入新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板书: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陈述: 既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化学的奥秘。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研究,讲述: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1、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1) 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 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 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 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2、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3.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 篇7
一、教材没有将实物图和电路图中的元件一一对应连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
《课标》对初中学生电路知识的要求是:“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2]。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化难为易,我就让学生按照电流的路径采用“点对点”的方法来连接。所谓“点对点”的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准确说出实物和电路元件的两个端点名称,然后将对应的端点连接起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连接,学生的正确率达到了惊人的95%。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开关的两个端点(如图2所示),一个是动触点(能转动的部分),另一个是静触点(不动的部分),连接电路时只要对应,很容易连对的。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方法是一样的,先认清连接位置,找到连接点,问题便迎刃而解。反观教材中实物图和对应的电路图中开关的错误连接,让教师怎么向学生解释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麻烦,也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开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能随意连接,不会影响实际效果,这实质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误导。
1. 随意连接开关,实际效果与设计结果相反
根据图3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图4的实物图,通过5个学生的展示,有4个同学将S1与S2的导线连成①,只有1个同学将导线连成②。老师引导学生:这两种方案哪个是对的呢?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认为两种方案都是对的,谁也说服不了谁。学生决定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两组同学分别按①、②两种方案连接成实物电路,然后操作开关,观察实验现象。同学们发现:方案①中当断开S2,闭合S1时,灯L1发光,说明S2这个干路开关不起作用;方案②中只有当S2闭合,S1也闭合时,灯L1才发光,说明S2这个干路开关起了作用。最终全班同学达成共识:①的连接是错误,②的连接是对的。理由很简单,在电路图中S1的静触点连接S2的静触点,方案①中S1的静触点连接S2的动触点,开关的连接位置出错了,实验效果当然不一样,看来,连接小小开关也马虎不得,我们再也不能像教材上一样随便连接开关了。由于教材给学生的思维造成干扰,在课堂上花了许多时间才得以纠正。
2. 随意连接开关,不利于电磁继电器的学习
电磁继电器虽然原理简单,但结构复杂,是教学的难点。要学生由实物图画出正确的电路图或设计符合要求的电路图更难。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在正确认识单刀单掷开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单刀多掷开关的结构,掌握了单刀多掷开关的作用,就掌握了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技巧。图5是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图,我们可以将衔铁及B看成开关的动触点,A和C是开关的静触点。经过这样简化,电磁继电器工作电路中的A、B、C三个触点可等效成单刀双掷开关,如图6所示。
我们以十堰市一道中考习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先设计电路图,后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图7是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灯的实验装置图。要想控制电路在开关闭合时甲灯亮乙灯不亮,开关断开时乙灯亮甲灯不亮,请用笔画线代表导线将所给器材按要求连接起来。解析思路如下:先看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略),将工作电路中电磁性电器的三个触点转换成单刀双掷开关,依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工作电路的电路图(如图8所示)。然后找出元件的正确位置,利用“点对点”方法很快就能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了,如图9所示。学生如果会连接实物图,由实物图画电路图就简单多了,当然也就会画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彻底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细节,像教材一样随意连接开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要想正确连接电磁继电器的实物图和画出电路图,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教材将实物图和电路图中的元件一一对应连接,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大家都知道工程图纸在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按图纸施工,工程质量才有保证。如果随意改变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的位置,工程使用过程中就会垮塌,结果害人害己,得不偿失。正因如此,所以图纸一旦冻结,为保证工程的质量,是不允许施工人员更改的。电路图其实也是一种图纸,我们要按图施工,采用点对点方法既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使学生的思想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更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养成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减少人为的错误,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年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 “科学时间”和“STS”
初中物理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不是单纯以物理学科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如何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新的课程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每位教师都应充分发挥新课标中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功能,调动其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与动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一、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主要渠道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在以往重视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和实验形式做了崭新的尝试,探究式学习方式和学生实践活动已成为新课程的亮点。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能获得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与热情,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在对自然的探索中调动起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毅力,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有趣有用的物理”中的实验,停止沸腾的水用冷水浇以后会怎么样?手指托住倒置漏斗中向下吹气,球会下落吗?无论是演示还是让学生亲手做,当孩子看到与自己的猜想不同的现象时,也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探究自然奥妙的愿望,老师也要及时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探索的勇气和毅力,以形成健康的心里品质。
教科书中的“想想做做”、“想想议议”与探究活动一样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品质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学生合作的意识,在活动过程当中体验自己获得结果的喜悦和满足。例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中的“想想做做”能使学生发现,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导,还能通过骨头传导;“光的传播和颜色”中的“分解太阳光”等小栏目,都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得到情感的愉悦与享受,培养与大自然的亲切感。同时,在探索活动中还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并能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以现代生活的应用,摒弃不符合科学规律的错误观点,例如,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要让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并让每组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入射,至少选取3组数据以增强结论的可信度,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正确结论及时给予肯定,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出现问题及时纠正,教育他们以科学认真的态度参与和探究。
二、在“科学世界”和“SIS”中,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促进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课本中设立了“科学世界”栏目,大多选取生活中运用的物理知识作为主要内容,“SIS”中,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展示科学发展的成果。例如对“半导体和超导现象”的介绍,能让学生了解到这两项技术应用于实际,给人类带来的利益;“磁浮列车”的运行,人们盼望已久的“疾驶如飞”的日子到来了。这些都能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对社会、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还有“微波炉”“激光的应用”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努力学习,将科学应用于实际,应用于社会的愿望。“光的散射与雾灯”中雾灯的颜色为什么选用黄灯;“眼镜的度数”中眼镜的度数是怎么来的;“不烫手的开水”等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受科学发展促进了社会发展,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物理学的道理,产生将科学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在防止“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中,介绍了全世界人民一个普遍关心的废旧电池处理问题。大多数学生对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成份及其对人类的危害认识不多,学了这部分内容后,就会身先士卒,妥善处理废旧电池,并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意识,为人类做更多的贡献。在“磁记录”中学生通过对录音机的录音和放音过程的学习,对录音机有了更新的认识,对科学应用于现代科技,对现代文明的进步也有新的了解,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有,“凸透镜”和“凹透镜”“电冰箱”等“SIS”内容中,物理知识的应用,表现出生活离不开物理,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
三、在其他内容中也都渗透着非智力因素内容,有待于教师开发
比如,教师在处理“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教学中都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情感。
在“电压”一节课后,“用盐水和两种不同金属自制的电池”不仅对电压表的使用进行了练习,还能让学生懂得电池的原理,深化酸碱盐溶液能够导电的认识,也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还有“自制的水果电池”“自制指南针”“牵牛花的茎”“自制收音机”等等,这些课后练习,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还有许多练习题、作图题都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讲解“力的图示”时教师要强调只有按照规定作图,才能正确地描述力,并反复强调:要先确定受力物体;作用点要画在受力物体上;线段的箭头要跟力的方向一致;线段的长度要跟力的大小成正比,同时要画出力的比例标度。这样严格要求学生,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 篇9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源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⑴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本P12)
⑵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马上停止,它原来发出的声音还在向远处继续传播。
二、声音上怎样传播的
1、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到远处
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向外传播的。
猜想与假设:声音依靠气体、液体、固体向外传播。
设计并进行实验:将放有音乐芯片的瓶中空气抽去;在鱼缸旁击掌;耳朵贴在桌面,轻敲另一端。
分析论证:音乐芯片的声音越来越小;鱼受到惊吓;听到很清晰的叩击声。
得出结论:声音是依靠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向外传播的。
2、声音的传播
物理学中把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叫做介质,介质中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或固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波:声源振动时,引起周围介质的相应振动,在介质中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四周传播,就像将一石块投入水中,水面就会形成一圈圈的水波一样,故叫声波,所以声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三、声速
1、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叫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2、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⑴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340m/s,指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⑵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就增加0.6m。
四、回声
1、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回声。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 篇10
1、定义:比热容简称比热,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或降低1℃释放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单位:比热的单位是复合单位,J/(kg·℃),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水的比热容为c水=4、2×10
J/(kg·℃);3、计算公式:Q=cmΔt,Q吸=cmΔt=cm(t末-
t初),Q放=cm(t初-t末);4、比热容的理解: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比热容一般不随质量、形状的变化而变化,对同一物质,比热容与物态有关(例如水的比热与冰的比热不同);5、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性质的应用:(1)对气温的影响--一天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温度变化大;(2)热岛效应的缓解--城市中建水库或建绿地;(3)水冷系统的应用--热机(例如汽车的发动机,发电厂的发电机等)的冷却系统也用水做为冷却液;(4)热水取暖--冬季供热用的散热器、暖水袋。
一、填空题
1.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_________;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_________越大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升高相同温度时,_______小的吸收热量少.2.沿海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不大,而内陆沙漠地区的昼夜气温变化较大,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盛在两个相同杯子里的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问:(1)在相同的时间内,哪个温度升高的快些_______________;(2)升高相同的温度,哪个需要的时间长些_______;(3)从这个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质量相同、材料不同的两个金属球甲和乙,加热到相同的温度,然后分别投入两杯初温相同、质量也相同的水中,最后发现投入乙球的杯内水温较高,那么可以断定甲、乙两种金属的比热容c甲_________c乙.(填><或=)
5.一个物体由于温度的变化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决定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
J/(kg•℃),质量是100
g的铝块,升高30
℃需要吸收_____
J的热量,降低30
℃放出_______
J的热量.6.甲、乙两金属球的质量之比是5∶3,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1∶5,则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_______
7.水的比热是4.2×10
焦/(千克•℃),它的意思是指质量1千克的水,温度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是4.2×10焦耳
8.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小,这是因为水与干沙土相比__________的__________较大。
9.现有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其比热C铝>C铁>C铜,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末温最高是______块,末温最低的是______块
10.甲、乙两块金属质量之比是5:3,当它们吸收相同热量后,升高温度之比是1:5,则它们的比热之比是____________.11.质量相同的两块金属甲和乙,甲的比热是乙的3倍,当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时,甲、乙升高温度的比为____________;当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甲、乙吸收热量的比为_________.
12.A、B两物体的温度相同,A的质量是B的2倍,A的比热是B的1/4,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后再接触,则热量将从_______物体传递给______物体.
二、选择题
7.小明同学学习了比热容知识后,联想到热水袋,设计了一种水暖背心,冬天将袋内灌满热水,穿在身上可暖胸背,他设计的原理是
A.水的比热容大,吸热本领强
B.水的比热容大,降温时放热多
C.水资源比较丰富
D.水的流动性强,穿起来柔软舒适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没有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说热量是毫无意义的B.物质的比热容与物体吸收的热量、物体的质量及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
C.两个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也一定相同
D.热总是从含有热量多的物体传递给热量少的物体
9.甲、乙两种物质,质量之比是2∶5,比热容之比是3∶2,升高相同的温度,则吸收的热量之比是
A.5∶3
B.3∶5
C.15∶4
D.4∶15
10.根据表1和表2的资料,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表1
几种晶体的熔点
表2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晶体
熔点(℃)
物质
比热容(J/kg•℃)
固态酒精
-117
水
4.2×10
固态水银
冰
2.1×10
冰
0
沙石
0.92×10
A.沿海地区昼夜气温差异较大,而沙漠地区昼夜气温差异不大
B.南极的最低气温达-89.2
℃,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选用水银温度计
C.汽车发动机里常用水来帮助散热
D.水达到0
℃就会结冰
1.有关物质的比热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比热容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B、比热容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C、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D、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温度、质量都无关。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比热容会发生变化的是()
A、20℃的水变成4℃的水
B、一块钢板压制成钢锅
C、水结成冰
D、把开水倒入冷水中
3.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等,水的比热是煤油的2倍,水升高的温度是煤油的1/3倍,则它们的质量之比m水:m油是
()
A.3:2
B.2:3
C.1:6
D.6:1
4.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甲物体温度降低20℃,乙物体温度升高15℃时,乙物体吸收热量是甲物体放出热量的2倍,甲乙两物体比热比是()
A.3:8
B.8:3
C.4:3
D.3:2
三、简答与计算题
11.现有某种液体60
kg,温度从18
℃升高到28
℃时,吸收了2.52×10
J的热量,这种液体的比热容是多大?这种液体是什么物质?
12.夏日,半天内一台太阳能热水器的晒水箱受到的太阳光的辐射热可达1.05×10
J,如果这些热量被箱内质量为50
kg的水吸收,这些水的温度可升高多少?
13.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
——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三峡水库区的气温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夏天气温将比原来下降2
℃左右,而冬天气温将比原来升高2
℃左右,请你解释发生这个现象的原因?
11.一块质量为400克的铜块和一个铅块吸收相同的热量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4∶3,求这铅块的质量。[C铜=0.39×10
J/(kg•℃),C铝=0.13×10
人教版初中古诗文诵读教学探究 篇11
本文笔者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经验,主要从4个方面阐述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初中生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初中生感悟诗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比如讲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观沧海》,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一幅碣石山的寒冬美景图,使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和诗意化,并且设计具有新意的引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千年的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然后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这样既让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意,也有利于检查字音和预习情况。
我为学生进行范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再把时间留给学生,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接下来我带领初中生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引导初中生发挥想象,感悟诗境,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再让初中生背诵古诗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轻松。
二、 把握诵读主线,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须要把握诵读教学的主线,制订明确的诵读目标,改变传统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弊端,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初中生分析掌握关键词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从而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情感。
比如讲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是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背诵诗歌。俗话说“教学千法读为先”,我以诵读贯穿初中生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我首先让初中生自由朗读,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大声朗读过程中,也是对古诗的深层次感悟。然后我让学生听诗朗颂的录音,在倾听的过程中用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等,便于掌握古诗文的诵读技巧。最后我要求初中生模仿齐读,读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语文教师进行总评。
三、 开设鉴赏课,优化学生文学素养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古诗文的形式多样,非常有利于初中生学习和深造。但是古诗文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笔者建议可以开设古诗文鉴赏课,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诗文解析,欣赏名篇等多种形式,开辟一个更加美好的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以此来完善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为古诗文教学赢得先机。
在古诗文鉴赏课上,我给学生收集了各位名家的名诗名句,包括常见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让初中生跟着配乐吟诵,巩固初中生的文学基础。对于重点诗句我会进行详细讲解,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作者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四、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形成诵读习惯
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应该合理激发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诵读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和启发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进度,不给学生留出自由诵读的时间,学生的阅读水平得不到有效锻炼。我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初中生多阅读古诗文,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同学和语文教师请教。
比如讲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短短的两句就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初中生可以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同时,我还会与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探究,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如想一想都有哪些诗人写过描绘西湖的诗,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古诗文教学形式真正拓宽了初中生的视野,也让古诗文诵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 篇12
关键词:人教版中学语文,导读语,设计,更正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篇目是按照题目、作者、导读语、正文、课后题、生字生词等内容和顺序来安排的。其中“导读语”安排在作者后面,正文前面,是教材编写者加上去的,不是原著本来就有的。那么,为什么要加上“导读语”,“导读语”又在语文学习中起着什么作用呢?
笔者认为课文正文前面加上“导读语”是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供思考方向,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有了导读语的帮助,就是没有老师教,学生也能把课文看懂。这样说来,“导读语”的设计是为了“变教本为学本”,为学生能更好地自学服务的。
但教材一些课文前面的“导读语”设计并不是很理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就这些“问题导读语”的不妥之处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导读语里提出的问题和课后题设计的问题雷同
例如《世说新语两则》一课的导读语:“《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很多魏晋时代早慧儿童的故事,这里选的就是其中著名的两则。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气氛?”
评议:编者在导读语中设置了一个问题“从谢家的聚会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样的家庭气氛?”目的是引发读者思考。但该课课后题也设计了同样的问题:“《咏雪》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导读语设计的问题和课后题选的问题雷同,同一个问题不能提问两次,所以导读语中的问题应该删去或更换成别的问题。
二、导读语为课后思考题提供了答案
例如《紫藤萝瀑布》一课的导读语“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吸引我驻足观看,使我浮想联翩,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面对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我想到了什么?”
评议:该导读语交代了“我”的心情变化轨迹,即“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而该课课后题第二题设计的是“从课文中画出表现我心情的语句,说说前后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显然导读语中“原先的悲痛和焦虑化为宁静和喜悦”就是该问题的答案,这种“在导读语中答,在课后题中问”的设计应该改变。
三、导读语说出了文章的情感主旨,用编者的感受代替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例如《散文诗两首》(《金色花》《荷叶·母亲》)一课的导读语:“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这两首散文诗,就是对母亲深情的倾诉。无论是金色花,还是荷叶,都被诗人用来歌颂母爱,无论是稚童的天真烂漫,还是青年女子的细腻敏感,都是真情流露,感人至深。”
评议:该导读语为读者提示了两个重要信息,一个是两篇文章的文体都是散文诗,另一个是两篇文章的主旨都是对母爱的歌颂。但细读课文,发现两篇文章不光是写母爱。如其中一篇《金色花》:小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想让妈妈嗅到花香、让妈妈看书不伤眼睛,让妈妈找不到自己,妈妈嗔怪寻找孩子等一系列细节更多体现的是母子之间的亲昵和孩子对母亲的俏皮与依恋。同时文章的情感主旨是多元的,不同学生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像导读语中“文章是写母爱的”这种先入为主的用“编者的感受”代替“读者的个性体验”的定论式设计显然是违背课改要求的。
导读语概括交代了文章的内容、思路、线索,代替学生完成了重点学习任务,例如《丑小鸭》一课导读语:“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再如《最后一课》一课导读语:“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阿尔萨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
评议:两则导读语都从整体上交代了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课文思路是怎样的。但辨析思路,概括内容要点是记叙文阅读的主要任务,也是测量是否掌握文章内容的硬性指标,如果在文章前面把这些内容都交代出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肯定大为不利的。
基于上面一些浅见,笔者希望人教版教材在修订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更新课文导读语设计,最好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导读语和上课教师导入语的关系
教材中课文分为讲读课文和自学课文。讲读课文教师上课时都会设计一些导入语。如果讲读课文的导读语和教师导入语一样只是起到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可以不做安排,更有利于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思考。
2. 导读语和课后题的关系
导读语在前,课后题在后,分别是课文学习内容的两端,但不是呼应关系。导读语里提的问题,课后题不应再提,同时导读语不应该是课后题的答案。
3. 导读语的“导”与学生的“学”的关系
导读语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当然是“导”。“导”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为了“学”。如果出现了因“导”碍学,因“导”害学的情况就不如不“导”。要想让“导”助“学”,编者就应该明晰不同课文的“学习重点”,让“导”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 篇13
浮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只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密度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操作过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展示教学图片:展示木筏、帆船、轮船、航空母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艇、潜水艇等图片。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
2、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浮在海面上?
3、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
二、新课导学:
(一)探究点:浮力及其测量
1、演示实验:并画出漂浮在水面的木块所受的力
2、归纳得出:浮力的定义、符号、方向、施力物体。
3、提出问题: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受浮力吗?画出铁块所受到的力。
第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二)探究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1、如右图所示,我们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长方体,分析它的受力情况。
h1
h2
(1)左、右表面和前、后表面所处的深度相同,受到的压强相等
受到的压力也相等,可以相互平衡。
(2)
∵下表面所处的深度h2大于上表面所处的深度h1,∴下表面受到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因为上下表面的面积相等,并由F
=
PS,可知下表面的受到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力。
(3)
实验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不同。
计算浮力大小的第二种方法(压力差法):法F浮=F向上-F向下
3、演示实验:(再次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乒乓球实验现象:
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
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三)探究点: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固体密度、液体密度、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有关。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3、实验探究:
(1)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没的深度有关?要保证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不变,分别停在液体内不同的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不同?
(2)浮力的大小是否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把一个柱状固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
(3)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准备好不同密度的物体(如清水和盐水),把这些液体按密度大小的顺序排列。再把悬挂在测力计下的同一物体先后浸没在这些液体中,观察测力计示数是否变化?
4、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板书设计】
10.1
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方向:竖直向上
4、测量方法:称重法F浮=G-F拉
5、产生原因: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不同。
高一物理教案怎么设计人教版 篇14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5、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四)课堂小结:1、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塑性?什么是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五)巩固练习:
1、乒乓球掉在地上马上会弹起来,使乒乓球自下而上运动的力是 ,它是由于乒乓球发生了 而产生的。
2、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 。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该条件是 , 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作的。
3、关于弹力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因而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4、下列哪个力不属于弹力( )
A、绳子对重物的拉力 B、万有引力 C、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D、人对墙的推力
5、两个同学同时用4.2N的力,向两边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和提纽,此时弹簧测力计显示的示数是 。
(六)布置作业:
六、课后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 篇15
一、开展情感生活式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提升学习效果
目前, 不少教师在语文学科中采取了情感教学模式, 应该说, 这种模式是有利于学生通过情感激发和情感熏陶感知到文中主人翁的主体地位的, 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也可以广泛地采取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以教材为蓝本。初中文言文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经久不衰、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章, 所以, 在开展情感生活式教学模式过程中, 切记不能离开教材。脱离了教材就等于放弃了依托载体, 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二是要时刻注意以学生生活中的常识或者学生情感的角度去开展教学活动, 这样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章的魅力, 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在这里, 我们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一文为例予以说明。在讲这一课文之前, 可以把教材中关于《桃花源记》一文的导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课文导言要求在读这篇文章时, 要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 并且提出了如何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一问题。在针对这一课进行讲解前,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怎么样实现自己的理想?能不能把自己的理想描述出来?”进行诸如此类的问题提问之后, 再导入课文。对于学生来说, 这些问题是从学生的情感的角度出发的,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会深深地思考教师提出的以上问题。在学习完这一课后, 教师还可以布置一道家庭作业, 就是把自己的理想描述出来。这种结合学生情感进行教学的方法, 让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之上, 情感也得到升华, 并有助于在情感感受中提高学习成绩。
二、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在共同合作中训练学生的能力
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也是不少教师常常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 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说, 也可以开展这种方式的教学。教师要较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需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 科学地进行分组。分组是搞好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第一步, 教师进行分组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学生意愿等方面。在进行分组时, 教师要尽量征求学生的意见, 确保学生选择自己愿意参加的小组, 以便为将来的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成分开展打下较好的基础。
第二, 在课堂中合理发挥出小组合作的魅力。根据分好的小组, 教师要把小组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还需要在课堂中使他们充分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
第三, 要进行科学评价。在整个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中, 教师处于指导地位。学生完成了小组任务之后, 教师要及时地进行点评, 对于表现比较好的要给予表扬, 存在一定问题的, 要给予指正, 确保学生取得进步。
三、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由于文言文的语法表达习惯与现在语言表达习惯有所不同, 所以有很多文言文学生不能完全明白, 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进行讲授。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 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因此, 教师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 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鼓励学生善于思考, 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要积极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另一方面, 教师要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 一是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多问几个为什么。二是要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训练, 开展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比如, 在讲授七年级语文中的《木兰诗》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布置如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什么是诗?什么是词?什么是曲?三者都是文言文中常出现的重要文体,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由于《木兰诗》中有不少顶真句, 在讲授时, 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如下提问, “什么是预针句, 文中出现了几处顶真句, 文章还有没有其他的修辞方法?”通过此类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师最后给予总结。这种方法是在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
总之,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研究新情况, 不断地创新和尝试各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只要教师坚持不懈, 就会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 也会为学生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人教版和粤版物理新教材比较 篇16
关键词:物理新教材;人教版;粤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0)1(S)-0012-3
普通物理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与国际高中课程改革接轨,实现教育全民化的重大举措之一。与课程改革相配套的各地不同版本的教材成为这一改革的主要特色之一,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一本大纲,一套教材”的惯例。本文从教材的表层和深层出发,分别对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下称人教版)和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下称粤版)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材进行比较。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必修一 人教版和粤版知识体系比较
1.1 运动学部分
2 对教材的深层分析比较
2.1 插图的使用对比研究
通过对板块的分析和对教材图片的统计可以发现:人教版的插图为198张;粤版的为169张。从插图的数量看,人教版比粤版多;从插图的种类而言,人教版教材中图片丰富,有可爱的漫画人物一毛男孩贯穿全书始终,有大量的清晰度较高的照片,有堪称经典的西方油画。相比之下,粤版的教材大多是抽象的绘图和习题中的简图,粤版教材插图在人文情趣方面要逊色一等。
2.2 物理术语的英文注释对比
人教版和广东版都为相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使用了英文注释。人教版将英文注释放在了相应的物理术语之后,粤版教材则在正文的左侧或右侧空白处单独开辟了一个板块来独立放置英语注释。相比之下,粤版物理教材中的英文注释显得更加的醒目,这也反映了一个沿海开放大省对与国际化标准接轨的重视。此外,通过对两本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有几处专业术语翻译的不一样,例如:牛顿第三定律Newton third law (人教版)、Newton's third law(粤版);作用力action(人教版)、action force(粤版);反作用力reaction(人教版)、reaction force(粤版)等等。笔者在查阅漆安慎的《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牛津专业英语丛书《物理专业英语基础》时发现粤版的教材翻译的较为贴切。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出现:如重力加速度的翻译粤版为acceleration due to gravity,人教版为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尽管翻译不同但是都是正确的。如在《Essentials of Physics》的第124页翻译就和粤版翻译一样,而在哈佛大学的官方网站上显示的重力加速度和人教版一致。
2.3 课后习题的比较
从课后的习题来看,人教版有21个小节带有课后习题,其中每节的习题最多不超过5题(全书中只有&43牛顿第二定律和&45第三定律这两节是5题),最少不少于3题,平均各节习题数目为3.7道。题目的选择与自洽性较好,学生在学完书本上相应的知识后,不需要课外辅导书即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粤版的教材有20小节带有课后习题,其中每节最多6题(其中为&11认识运动、&23从自由落体到匀变速直线运动、&35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这三节),最少2题(&47力学单位制),平均4道题。就题目数量和质量而言,粤版和人教版相差不大。但是,人教版每章结束之后就直接进入下一章节的知识点,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本章知识做好总结。而粤版教材在每章的结束后增加了两项内容:(1)在每一章的小结中构建了整个章节的知识框架图以及让学生自己对章节学习回顾和评价,建立学生的自我反馈机制;(2)设置有20道左右的章节练习题,让学生通过主动训练来加深理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构建能力,从而有了自己的“格式塔”。
2.4 活动板块的对比
人教版的科学漫步、STS与粤版的资料活页都是基于一个目的设置的,即通过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课程目标。不过人教版在人文主义教育方面似乎更胜一筹。特别是人教版每一章前的名人名言,对促进学生人文主义素质的培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绪论》里庄子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在哲学的思想高度上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同样是介绍伽利略,人教版不像粤版那样仅仅是介绍伽利略的实验和博物馆里的器材,而是对伽利略为真理而不屈的科学生涯做了回顾。它不仅通过史实说明真理是压不住的,而且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没有学术的民主和思想的自由,科学就不能繁荣。在这里科学主义和人文精神有机地交织融合在一起。
2.5 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比较
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面,两本教材是各有千秋。“我们的网站”(physics.scnu.edu.cn/gzwl)是粤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它采取网站互动的形式对教材进行了有力的拓展。网站分为“我学我问”、“在线练习”、“教学资源”、“第二课堂”、“学习交流”几个子标题栏目。以“教学资源”为例,通过学习对教师备课的影响很大,可以加速理解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内涵,同时对教材的分析也很到位。但总体上,网站还存在维护不及时等问题。人教版也有自己的网站和论坛(http://www.pep.com.cn/),与教师实现了时时的沟通,积极鼓励教师就教材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教师间的充分互动。不足的是没有专门的网站和学生互动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在处理实验数据方面通过“做一做”里介绍Excel软件来处理实验数据,绘制相应的图像,与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实现了融合。
2.6 特色章节的比较
(1)绪论部分,学生科学思维的开启之门
人教版开篇的绪论磅礴而大气的介绍了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多彩的图片,详实的资料,让人欲罢不能,而且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介绍和自己搜索得到物理学的一个模糊轮廓。形成反差的是,粤版《关于怎样学好物理的一次对话》更像是一次教师的说教,尽管中间穿插了一些史料和对板块的介绍,但是学生的寥寥数语和教师的长篇大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2)不同的内容处理方式
人教版和粤版在“匀变速直线运动”这章节的差别是最大的。人教版在第一章介绍加速度后,随后在第二章由实验和图像一步步的引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待公式完全建立以后再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细致的分析;而粤版教材第一章介绍直线运动后,先用图像描述直线运动,在第二章由介绍自由落体运动这一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逐步导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般形式,最后单独一节探讨运动与汽车行驶安全的关系。这两种教材导入方式各有所长,总体来看粤版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处理由简单逐渐深入,遵循了教学中的循序渐进原则。而人教版在实验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后,在学生实践操作以后,才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展开深入的探讨。把图像问题放在了实验之后探讨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3 人教版必修1与粤版必修1的构建板块介绍:
(1)人教版:
名人名言——章标题——一张图片——引言——小节标题——图片与正文——活动栏目:思考与讨论;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小实验;课外读物——每一小节问题与练习
(2)粤版:
章标题——引言——一张图片——小节标题——图片与正文——活动栏目:讨论与交流;专业术语的英文注释;资料活页;实验与探究;实践与拓展;我们的网站——每一小节练习——本章小节——本章习题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物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2)
[2]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物理教材编写组编著.《物理》(必修1).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7(2)
[3]Stephen Pople编,叶谋仁注释.《物理学专业英语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1(1)
[4]漆安慎编.《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人教版初中物理功率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版初中物理09-26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12-25
人教版初中语文草原教学反思10-21
人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07-24
初中人教版论文10-21
人教版初中地理07-26
人教版初中课后成语07-26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