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

2024-09-26

人教版初中物理(精选12篇)

人教版初中物理 篇1

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是物理学科学习的起始阶段, 属于生活物理的学习, 着重强调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力图体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改革理念, 选材与编排上注重学生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法的多样性, 注重学科渗透, 科技新成就得适当纳入。

但在学生心中, 初中物理是一门相对较为困难的学科, 学生对初中物理教学有着一定的畏难心理。所以要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适时转变教育教学态度以及改善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一、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式的物理教学侧重教师的“教”, “填鸭式”的硬性教学模式使课堂显得生硬。新形势下, 传统性的教学模式显得格格不入, 这就要求物理教师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人教版初中物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这其中突出强调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乐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甘失败的精神。物理教学过程中不能急于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教授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从事物的本质出发, 运用现有的表面现象, 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出原理和科学规律。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他们在轻松、积极、活泼和兴奋的状态中积极思考, 并在这个过程中使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转变教学态度, 拓展教学思维

物理是一门应用学科。作为一名教师, 要想实现成功的教学, 就不能只局限在课本内容, 要联系生活实际,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物理知识, 提高学生兴趣, 便于理解。如, 在讲解光速、声速等内容时, 就可以用雷电现象、飞机在头顶飞过的情景等生活实际来解释, 这样简单易懂, 便于接受。同时物理教师一定要认识到, 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也就是“科学、技术与社会”“课题研究”等适应实际生活与学生需求的板块出现的原因。因此, 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些板块。例如, 在讲解新能源时就与时代联系得十分紧密, 现如今中国作为人口大国, 发展需要很多的能源, 而能源短缺与化石燃料的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严峻。我们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 就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注重正面教育, 改善现有教育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 自尊心很强, 心理较为敏感, 思想易于极端化, 加之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来自学校、家庭、学校以、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 使他们的内心更为脆弱。由于物理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学习难度较大, 因此更需要物理教师讲求授课方式的技巧性与科学性, 注重采取正面教学的方法, 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充分的尊重, 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要耐心有效地辅导, 循循善诱, 适时鼓励学生, 帮助学生建立起克服学习难题的自信。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问题要百讲不厌,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学生进步时, 教师要及时表扬,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进步的快乐, 进一步增加学习动力, 同时起到对其他学生推进鼓励的作用。当学生犯错误时, 教师要掌握批评方式与力度,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但不能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通过正面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促进科学文化知识与身心素养的双向提高。

摘要: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认为更新观念, 转变教学态度及改善教学方法, 才能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理念,教学态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 篇2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成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某两次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若两次实验结果不同,则与该条件有关,否则无关。反过来,若要研究的问题是物理量与某一因素是否有关,则应只使该因素不同,而其他因素均应相同。实验名称:电学: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探究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力学: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又关 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热学:探究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探究物质的吸热能力

声学:探究决定音调大小的因素

二、转换法:

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

关键词:转换 通过、、、、来表示、、、、通过、、、、、表现、、、、、通过、、、、、显示、、、、、转换法:是把不明显的现象通过一个明显的易观察的现象表示出来。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过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初中物理在研究概念、规律和实验中多处应用了这种方法。实验名称:动能的大小通过木块移动的距离表示

势能的大小通过木桩下陷的深度表示

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海绵的凹陷程度来表示

声音的振动:通过纸屑或豆粒的振动、乒乓球的振动表示出来

导体产生的热量:通过煤油上升的高度来表示

电流表、电压表:通过指针的摆动表示出来

物质的吸热能力:通过温度升高的多少表示出来

物质磁性的大小:通过吸引大头钉的多少表示出来

电流的强弱:通过灯泡的亮度表示出来 用电流的热效应认识电流的大小

根据纸片的飘动方向判断气体压强的变化 通过扩散现象研究分子的热运动 通过小车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的远近来判断表面阻力的大小

通过小磁针的偏转判断磁场的存在

·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可证明此物受到力的作用。苹果落地可证明重力存在。·马得堡半球实验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雾的出现可证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影的形成可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月食现象可证明月亮不是光源。·奥斯特实验可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 指南针指南北可证明地磁场的存在 ·用手机能打电话可证明电磁波的存在 扩散现象可证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 ·铅块实验可证明分子间引力的存在 运动的物体能对外做功可证明它具有能

三、等效替代法:

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代替其他物理量,但不改变物理效果

关键词:替代 等效 相等 结果不易测量,别的现象效果能较明显地说明问题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用相等或容易测得的量代替不便直接求出的物理量,这种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例如我们学过的等效电路、等效电阻、分力与合力等效…是实验方法的替代,不是单纯的更换器材

通过测量这个量,达到得到所要测量的量的目的 或者通过使用这个方法达到完成实验的目的 实验名称:曹冲称象

用一个完全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代替蜡烛的像

通过测量拉力的大小从而得出摩擦力的大小 用一个电阻代替两个电阻 用合力表示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 排水法测体积

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在托里拆利实验中,利用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大气压相等测定大气压的数值

四、理想模型法:

研究抽象的物理现象时,可以通过建立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例如:光滑平面 真空状态 电压表的断路 电流表相当于导线

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 用磁感线表示磁场

用杠杆示意图表示杠杆的平衡 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大小

电源内部自身也有电阻,在实际应用时,不考虑电源本身的电阻对电路的影响

在研究杠杆时,不考虑杠杆的形状以及自身的重力作用

五、类比法:

某些特征类似对比易于理解时使用 关键词:比作

例如:把电流比作水流 把电压比作水压

用水泵类比电源 把声波比作水波

在研究分子的作用时,用弹簧的作用力进行类比

六、实验推理法:

无法直接验证的实验,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来

人教版初中物理 篇3

一、初中物理存在的问题

1.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缺乏链接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知识仅仅局限于物理书本,物理知识也仅仅被用来解决物理问题,书本上的物理知识没有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2.教学形式太过单一

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好坏由物理的教学形式决定,初中物理教学对教学进度过于重视,过度追求考试分数,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学生物理能力的发展。

3.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受到阻碍

在我国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其他综合能力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师对学生缺乏基本的引导和有效的培养,教师利用理論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记忆,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启发。

二、解决初中物理现存问题的措施

1.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物理课堂

初中物理的学习,应该将书本上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链接,把学生常见的物理现象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也可以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2.以实验为基础,丰富课堂形式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加入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进行有规律的总结,将自己的物理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夯实。通过实验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更为深刻的直观体验,加深学生的印象。

3.将课堂教学结构进行重组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将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行重组,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提高,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性的深化,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我国初中物理教学虽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教师积极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全面落实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就能促进我国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方彦.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的教学策略[J].中学物理,2011(12).

[2]唐汉秀.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当代教育科学,2008(16).

探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研究 篇4

1 物理教材内容的编排次序

1. 1 内容次序调整的依据

教材内容的编排通常都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相连性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内容次序的调整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建立联系,所以教材内容之间要有逻辑性,注重教材内容前后的连接性。

1. 2 教材内容次序的调整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初中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是了解基本的计量单位和实验所需工具,针对这点,可以在相关章节进行一定的讲解,也能集中解释。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一册中某章节关于基本量的讲解分成四节: ( 1) 质量; ( 2) 密度; ( 3) 宇宙和微观世界; ( 4) 测量物质世界。这些属于比较常用的基本量,关于基本量的讲解放在主要知识内容之前较好,所以,以上几点的基本量编排在九年级一册不如调整到八年级上册。

1. 3 热学知识

热学知识第四章的内容中有讲述到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等物态的变化,第五章到第十章介绍的是电磁学,第十一章的内容主要是讲解基本的物理量,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主要是力学部分,而第十六章的内容才是热学部分,第十六章和第四章的知识内容是具有连贯性的,应该放在一起,能帮助学生对热学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

1. 4 教学顺序调整

本教材分为八年级上下册和九年级全册,关于热学部分和力学部分都被编排在九年级教材中,且力学被分在最后板块。但是力学和热学是磁和电的学习基础。例如,第八章中有介绍到电功率,电功率会设计到热能和机械能的知识概念,但是在这之前的教材板块中,并没有热学和力学的知识。如果在这章节之前能编排热学和力学的概念,学生就能快速的掌握电功率和电能的学习。在实际编排中,八年级的物理教材中没有介绍热和力的概念,学生就很难理解热能和机械能,老师对学生讲解这部分知识内容时会比较吃力,学生也很难接受和吸收新知识。

1. 5 分子动理论知识

在第十一章节中,介绍到物质的微观模型,该理论体系会设计到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间的距离等物理知识,但是在该板块之前并没有介绍到相关内容,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被安排到第十六章中,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

1. 6 实验探究

教材中安排了大量实验,这对学校实验室的设施设备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是当前不少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因为其经费有限,配套设施并不完善,不能满足学生实验探索的要求。所以,编排实验探究环节时尽量少而精。

1. 7 编排顺序

在物理学中,力学是最早研究出来的理论,是后来众多物理学研究的基础条件。本文认为,为了使学习内容间保持连贯性和承接性,在物理教材中,应该将力学和热学编排在电磁学板块的前面。整体顺序按照物理学研究发展史来编排,以遵循科学发展的脉络。

2 加强人文教育内容

2. 1 加强人文教育的理论知识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人,不需要过多的介绍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在教材中注入更多的人文教育,使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以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初中生正值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能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所以,教材在编排时应体现人文主义的观念。

《教室中的危机》中提到: “未来需要的不仅是知识分子,而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人文教育指的正是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的人格和社会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培养人文精神,实质是人性教育。因此,在组织教材教学内容时更要强调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学生学习的情感性、自由性和向善性。教材内容上要引导学生人文精神的树立和发展,从而达到让学生向善的情感目的。

2. 2 教材中渗透科学精神

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史,在每一个新理论、大发现中都闪耀着科学精神的光辉。这些都是人文教育最适用的教材。很多的物理学家身上都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宝贵精神,例如,为科学事业献身的伟大精神、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畏困难和艰苦的精神等。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了解科学家的奋斗史能有效激励他们学习。所以,初中物理教材可以另外再附带一本关于物理学家追求真理的小册子,或者直接在相关章节做出介绍。

例如,在学习浮力这一章节时,可以向学生讲解阿基米德的故事,强调阿基米德发现浮力正是由于他对问题的专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学生在了解这则背景故事后,也都跃跃欲试,想做一下实验。这样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教育的熏陶,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人教版初中物理 篇5

2.光的色散:将光分解成红、 、黄、绿、蓝、 、紫七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3.光的三原色: 、 、 ;

4.红外线主要特点:热效应,应用:取暖、摇控、探测、夜视等

5.紫外线主要特点:使荧光物质发光,应用:灭菌、验钞等,适量照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健康,过量照射紫外线有害于身体健康,要进行防护。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 中是沿 传播。小孔成像、影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日食、月食,属于光在同一种物质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m/s,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m/s。

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 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 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 , 角等于 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 。

9.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与物体大小 (2)像到镜面的距离物体到镜面的距离。(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4)平面镜成的是 。平面镜应用:(1) (2) 。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 太阳、月亮、烛焰,其中是光源的是

A.太阳、烛焰 B.只有太阳 C.太阳、月亮 D.三个都是

2.下列各现象,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A.水中的“白云” B.经放大镜放大的“字”

C.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D.树的影子中圆形的“光斑”

3.一束光垂直照到水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则反射角和折射角 度数分别是:

A.0° 90° B.0° 0° C.90° 0° D.90° 90°

4. 一束光线以3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2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A.100 ° B.120° C.140° D.160°

5. 有人觉得自己家的客厅太窄小,决定在客厅中装一面大镜子,可以看起来大些,则应该装

A.凸面镜 B.凹面镜 C.平面镜 D.都一样

6.如图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薄壁容器中,并在容器底部形成一光斑,这时向容器中逐渐加水,则从侧壁看光斑的位置将

A.慢慢向右移动 B.慢慢向左移动

C.慢慢向水面移动 D.仍在原来位置不动

7.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小孔成像 B.人在河边看到岸边柳树的倒影

C.阳光下树木的影 D.插入水中的筷,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

8.某同学从平面镜里看到镜子对面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是

A.10:21 B.21:10 C.10:51 D.12:01

9.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看到的湖水的深度比实际的浅

B.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穿出

C.平静的水面上清楚地映出了岸上的景物

D.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刺眼的白光

10.用气枪射击池水中的鱼,为提高命中率,在射击时应瞄准

A.看到的鱼 B.看到的鱼的上部

C.看到的鱼的下部 D.看到的鱼的右边

11. 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烁,好像在不时地眨着眼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星星发光是断断续续的 B.被其他星体瞬间遮挡的结果

C.星光被地球大气层反射的结果 D.星光被地球大气层折射的结果

12.如图所示的军事观察孔,图中的虚线表示空气孔的观察范围,现在在孔中嵌入玻璃砖后观察的范围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确定

13.一个人从远处走近一盏路灯,然后又远离路灯,在此过程中,影子 的长度变化是

A.一直在变长 B.一直在变短

C.先长后短,再由短变长 D.先短后长,再由长变短

(多选题)14.关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无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对应一条入射光线,只有一条反射光线

B.镜面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C.漫反射中有些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规律

D.反射光线彼此平行时,这种反射才是镜面反射

(多选题)1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M是玻璃板,A、B是两支相同的蜡烛,A蜡烛是“物”。实验中

A.用B蜡烛找像时,B蜡烛应点燃

B.玻璃板越厚,A蜡烛的两个像的距离越大

C.透过玻璃板看到的“B蜡烛”与B蜡烛等大

D.每次实验测出的像距都偏大

二、填空题

16.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 千米每秒,光年是 单位。小孔成像说明光在 传播的。

17.当光从水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若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会逐渐变 。

18.物体与平面镜平行放置,若物体距平面镜一米,像距物体 米,若物体向平面镜靠近0.2米,则像与物体相距 米。

19.一束光线与界面成30°角射到界面上,发生了反射和折射,若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84°则折射角为 度。

20.湖岸边的柳树在湖水中形成“倒影”,是光的________现象;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变“弯”了,是光的________现象。

21.渔民叉鱼时,看到的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而形成的虚像,看到的鱼要比鱼的实际位置________些。渔民看到鱼时,鱼也能看到渔民,这是因为折射时光路是______的。

22. 小明站在竖起的穿衣镜前5米处,若人以0.5米/秒的速度向镜移动6秒后,人与镜中的像距离为____________米,此时像的大小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23. 在平静的湖水中,我们看到一只小鸟在水中“飞翔”的同时,还看到水面上有一个黑影在移动,前者是光的______现象,所看到的“水中的小鸟”是________像;后者是光的____ _____现象。

24.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1)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_传播;

(2)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____现象;

(3)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____ _现象。

三、作图题

25.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6. S为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试画出光线SA经平面镜的反射光线

27. 一束光斜射向玻璃表面,请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四、综合题

28.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仅从有利于实验的角度出发,该实验需要的环境亮度是______一些为好。(选填“亮”或“暗”)。

(2)将E蜡烛点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需要做若干次,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__。

后几次实验必须改变的量是____________。

(4)该实验的“物”是__________。

A.不含烛焰的E蜡烛 B.E蜡烛的烛焰

C.E蜡烛和烛焰的整体 D.不点燃的F蜡烛

(5)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 镜清晰,但可以 。

(6)移去后面的蜡烛F,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

(7)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E和F,是为了比较像与 的大小

(8)点燃竖直放置的蜡烛E,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玻璃 板后面的蜡烛F.都无法与蜡烛E的像完全重合,请你推断其原因是

空气中的入射角i O° 30° 45° 60°

水中的折射角r O° 22° 32° 40°

玻璃中的折射角β O° 17° 24° 30°

29. 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中,测得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的数据,你能得出的规律是:

(2)若光以17°角从玻璃中斜射到空气中,发现折射角是30°说明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

30. 小明在探究“小孔成像时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实验中。

(1)小明猜想像的高度可能与物体与小孔的远近、像距小孔的远近都有关系,则实验中小明应使保持不变。

(2)请在下图中画出蜡烛AB在光屏上的像A′B′

(3)小明在实验中得出如下数据

次数 1 2 3 4 5 6

像的高度h/cm 1.0 2.0 3.0 4.0 5.0 6.0

像到小孔的距离s/cm 2.0 4.0 6.0 8.1 10.0 11.8

画出像的高度和像到小孔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的图象

(4)根据实验数据和图象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人教版物理新教材使用杂感 篇6

高中学段物理学习新教材应用2009年,湖北省在高中学段正式推行新课程。初读物理新教材,即被其生动活泼的文字,多姿多彩的内容所吸引。使用过程中,又不断发现其更多内在品质。

一、新教材助推“理科男”的理性思维

笔者从上高中起,在三十年的读书和教学生涯中,亲身经历过三次大的教材改革。读书时期使用老教材的感受仍深刻难忘。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物理教学大纲》,作为1981级的高中生,笔者用的就是按这个大纲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大纲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比现行大纲要高,教材逻辑体系严密,物理知识完备,对于理性思维强大,立志将来投身理工科的“理科男”来说,真是如鱼得水,很好地满足了他们追求“所以然”的求知欲。它的缺憾是也许并不适合所有学生,特别是拿今天的新课标理念衡量,没有起到关注每个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作用,大多数学生成了“陪太子读书”的“陪读生”。

2000年前后开始使用的必修和选修版教材最令人不解的是,有些重要的知识点完全从教材中删除,而习题和考试又常常遭遇他们,爱思考的学生思维常常因此受阻。这些知识点包括非静力概念、欧姆表的工作原理、反电动势本质等。这次在新教材中重现这些知识,弥补了体系的缺陷,笔者举双手赞成。

二、新教材释疑解惑“四两拨千斤”

物理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尤其是牛顿发明的微积分对推动物理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由于中学数学直到高三才初涉这些知识,物理中的很多结论要在高三作出其实不太容易。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新教材从一开始就注重渗透“以不变量代替变量”的微积分思想,使得一系列难点迎刃而解。最初如位移公式通过对v-t图线分割求和推出来的方法比起原来通过平均速度推导显然讲理多了。又如,关于动能定理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结论,以前一句“容易证明”其实就是“不易证明”。新教材是这样说明的:“当物体受变力作用或作曲线运动时,我们仍可采用过去的方法,把过程分解成许多小段,认为物体在每小段内的运动中受到的是恒力,运动的轨迹是直线,这样也能得到动能定理。”动能定理的应用领域自然拓展,真有“四两拨千斤”之感。

三、新教材中的习题编排让人“心动不如行动”

自从实行新课改以来,高考中“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考题明显增多,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之所以会出现这个现象,与教材中的习题编排变得更加科学合理,紧跟科技与生活的发展步伐不无关系。而且教材有吸纳高考命题专家智慧结晶的好传统,老教材中“用斜槽轨道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试验,应该就是受高考题影响的结果,原来支持被碰小球的支柱拿掉了,实验就此变得更加科学合理顺利。现在,当我们把这些年的高考题与新教材中的习题对照时,分不清到底是先有高考题后有课本习题,还是先有课本习题后有高考题,这无疑可以引导高中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使得全体师生对课本习题“心动不如行动”,避免一味追求“偏,难,怪”,加重师生教与学的负担而违背新课改的精神。

四、新教材中的名人名言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新教材中的文字,风格清新流畅,內容深刻有启发性,特别耐读。笔者最觉亲切动人的是取材广泛的名人名言。过去的教材中也有名人名言,不过常常囿于马思列斯毛或文人先哲的语录,多半起着励志或说教的作用,于物理学习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新教材目前所选用的名人名言,包括了历史上那些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言论,取材更广泛,往往能画龙点睛地阐明一个个具体问题,对学生不知不觉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伽利略的成就和获得成就的方法,爱因斯坦的赞扬最具代表性:“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开普勒经过大量尝试性演算,终于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他享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人生的满足。“我曾测量天空,现在测量幽冥。灵魂飞向天国,肉体安息土中。”开普勒自撰的墓志銘集中表现了他毕生从事天文研究的愉快心境。

当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测量几个铅球之间的作用力而被看作“称量地球质量第一人”时,文学家马克·吐温满怀激情地说:“科学真是迷人,根据零星的事实,增添一点猜想,竟能赢得那么多收获!”真实表达了科学的无限魅力。

而当发现经典力学对高速运动,微观世界和强引力场不再适用时,爱尔兰作用萧伯纳曾诙谐地说:“科学正是从正确走向错误。”这种调侃对于人类的认识过程不失为一种幽默的表达。

科学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和发明,常被人们有意无意地罩上神秘的光环,似乎科学家都是能呼风唤雨的魔术师。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麦克斯韦曾就法拉第的著作说道:“他既告诉我们成功的经验,也告诉我们不成功的经验,既告诉我们那些成熟的想法,也告诉我们那些粗糙的想法。读者的能力可能远不及他,但是感到的共鸣却常常多于钦佩,并且会引起这样一种信念: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机会,也会成功一个发现者。”读到这些文字,我们能不平添自信进而更加热爱科学吗?

以上选例全部取自课本,这些我们熟悉和喜爱的名人对于科学的真知灼见,对于科学家的客观评价或发自心底的真情实感无不动人心弦、催人奋进。

人教版初中物理 篇7

一、教材没有将实物图和电路图中的元件一一对应连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误导

《课标》对初中学生电路知识的要求是:“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2]。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化难为易,我就让学生按照电流的路径采用“点对点”的方法来连接。所谓“点对点”的方法就是先让学生准确说出实物和电路元件的两个端点名称,然后将对应的端点连接起来。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连接,学生的正确率达到了惊人的95%。我首先让学生认识开关的两个端点(如图2所示),一个是动触点(能转动的部分),另一个是静触点(不动的部分),连接电路时只要对应,很容易连对的。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方法是一样的,先认清连接位置,找到连接点,问题便迎刃而解。反观教材中实物图和对应的电路图中开关的错误连接,让教师怎么向学生解释呢?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麻烦,也让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以为开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能随意连接,不会影响实际效果,这实质上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误导。

1. 随意连接开关,实际效果与设计结果相反

根据图3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图4的实物图,通过5个学生的展示,有4个同学将S1与S2的导线连成①,只有1个同学将导线连成②。老师引导学生:这两种方案哪个是对的呢?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认为两种方案都是对的,谁也说服不了谁。学生决定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两组同学分别按①、②两种方案连接成实物电路,然后操作开关,观察实验现象。同学们发现:方案①中当断开S2,闭合S1时,灯L1发光,说明S2这个干路开关不起作用;方案②中只有当S2闭合,S1也闭合时,灯L1才发光,说明S2这个干路开关起了作用。最终全班同学达成共识:①的连接是错误,②的连接是对的。理由很简单,在电路图中S1的静触点连接S2的静触点,方案①中S1的静触点连接S2的动触点,开关的连接位置出错了,实验效果当然不一样,看来,连接小小开关也马虎不得,我们再也不能像教材上一样随便连接开关了。由于教材给学生的思维造成干扰,在课堂上花了许多时间才得以纠正。

2. 随意连接开关,不利于电磁继电器的学习

电磁继电器虽然原理简单,但结构复杂,是教学的难点。要学生由实物图画出正确的电路图或设计符合要求的电路图更难。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在正确认识单刀单掷开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单刀多掷开关的结构,掌握了单刀多掷开关的作用,就掌握了电磁继电器的使用技巧。图5是电磁继电器的结构图,我们可以将衔铁及B看成开关的动触点,A和C是开关的静触点。经过这样简化,电磁继电器工作电路中的A、B、C三个触点可等效成单刀双掷开关,如图6所示。

我们以十堰市一道中考习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先设计电路图,后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图7是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电灯的实验装置图。要想控制电路在开关闭合时甲灯亮乙灯不亮,开关断开时乙灯亮甲灯不亮,请用笔画线代表导线将所给器材按要求连接起来。解析思路如下:先看电磁继电器(控制电路略),将工作电路中电磁性电器的三个触点转换成单刀双掷开关,依据题目要求,设计出工作电路的电路图(如图8所示)。然后找出元件的正确位置,利用“点对点”方法很快就能由电路图连接实物图了,如图9所示。学生如果会连接实物图,由实物图画电路图就简单多了,当然也就会画了,通过这样的训练,彻底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细节,像教材一样随意连接开关的动触点和静触点,要想正确连接电磁继电器的实物图和画出电路图,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教材将实物图和电路图中的元件一一对应连接,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大家都知道工程图纸在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按图纸施工,工程质量才有保证。如果随意改变一个重要的支撑点的位置,工程使用过程中就会垮塌,结果害人害己,得不偿失。正因如此,所以图纸一旦冻结,为保证工程的质量,是不允许施工人员更改的。电路图其实也是一种图纸,我们要按图施工,采用点对点方法既可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可使学生的思想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更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物理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养成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减少人为的错误,更好地利用科学知识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物理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年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人教版初中物理 篇8

一、章节数量变化

在旧教材中,有17章,共87节,八年级上册一共有5章25节,八年级下册也包括了5章25节,九年级共一册,包括7章37节。而在新教材中,一共有22章85节,八年级上册多了1章1节,八年级下册多了1章,少了5节,九年级则多了3章2节。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多了5章,把旧教材之中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关于安全用电的相关内容单列成了一章,旧教材之中的第十二章以及第十三章还有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分开后进行组合。总节数一共少了2节,将旧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以及第二章第六节还有第十一章第一节和第十七章第四节都删除,把第九章中的第一节和第二节进行合并,第九章中的第四节和第五节也进行了合并,另外还增添了测量平均速度以及阿基米德原理还有热机效率和欧姆定律在串联与并联电路之中的应用等内容。

二、章节顺序发生了变化

章节顺序的改变是修改最大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力学与电磁学内容的具体教学顺序的改变。八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旧教材中的八年级下册内容为电磁学,新教材将其改成了力学,旧教材中的九年级主要是力学,新教材将其改成了电磁学。这是因为电磁学中涉及到的知识一般都是抽象的,学生不好对其进行理解,力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是贴近的,学生很容易对其进行理解与学习,因此,把容易学习的放在前面,把难以学习的放在后面。等学生到了九年级,由于学生不断成长,其思维也在发展,这样学起来就会很容易。

三、微观分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除了在章节数量以及顺序方面发生了变化,同时还对每一节中的内容作了一定的修改与完善。

1. 对教材中的一些栏目作了修改。将旧教材之中,每一章开篇位置的阅读指导以及篇尾位置上的我还想知道删除,在每一章篇尾位置上添加了学到了什么,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进行参考。此外,想想做做以及想想议议还有科学世界和STS栏目数量减少,有的对章节位置进行了改动,有的变作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题目,有的被直接删除,还有新添加的。这样的改动是从教学内容量以及栏目内容价值进行的考虑。如果章节中的内容或者是活动太多,课堂上完不成就将其移到别的节次或者是将其变作题目,对于教育价值不太大的就要直接进行删除,对于内容比较少的节次添加了一些栏目,同时也增添了4个扩展性实验,体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2. 一些节次课文中添加了引言,对节次内容起到指引作用。比如,在光的折射中添加了引言。与此同时,教材中还补充了部分知识性内容或者是表述,虽然篇幅并不长,但是补充知识是很有用的,也确保了知识的完整。比如,在力这一节中,对施力物体以及受力物体进行了阐述。另外,在实验以及演示和想想做做的后面补充了对实验现象的具体描述以及知识总结或者是简单的结论,使学生能够清楚阅读。教材还把结论性的知识,比如,概念以及定律和规律等都表述出来,不仅能够确保教材内容完整同时还能使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新教材具有直接明白的特点,可阅读性比较高。

3. 探究被弱化,实验得到了强化。第一,在致同学们中把探究栏目改成了实验。第二,把旧教材节次名字中的探究两字删掉。第三,旧教材中的一些探究被改成了想想做做或者是想想议议或者是演示或实验。第四,在新教材中被保留下来的探究的要求比旧教材低。探究被弱化的主要原因是实验稿在刚刚实行的时候为了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变,比较重视科学探究的具体教学,在对旧教材进行编写的时候设置的探究比较多,在每个探究之中,设置的步骤也比较多,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进行动手的实验都被称为探究,但是其实很多探究只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简单小实验,这样就导致旧教材中对于探究讲得太多,所以,在新教材中把原来的很多探究都改成了实验,实验又包括测量工具的使用实验以及物理量测量实验和物力规律探究的实验。探究仅仅是实验之中的一类。比如,在机械效率之中,原教材中的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被改成了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 一些概念定义形式发生了改变。新教材中,对于速度以及密度还有压强和功率等物力概念定义加以改变,全部改成了某某与某某之比,同时也在后面强调了其物理量在数值上等同于单位某某的某某,也就是原本的定义。比如,新教材把压强的概念直接改成了物体所受压力相大小与受理面积之比,同时还强调其在数值上等同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中所受的压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 篇9

1.用类比法推测弹性势能

教材(第60 页)这样表述:“在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时,可以参考对重力势能的讨论,……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起的高度h有关,所以弹性势能很可能与弹簧被拉伸的长度l有关。”[1]显然,教材力图引导学生把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进行类比,从重力势能与物体被举起的高度h有关,类比得出弹性势能可能与弹簧被拉伸的长度l有关。然而,教学中把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进行类比是否恰当值得商榷。类比是人类认知方式之一,类比认知的关键在于学习者只有对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存在相似性有所认识,才能根据已知事物的属性特征,类比得出未知事物可能具备的属性特征。事实上,弹性势能是学生首次接触的概念,并不了解弹性势能跟以前学过的重力势能是否存在相似,因此也就不可能按照教材的引导,把重力势能跟弹性势能进行类比,从而得出弹性势能可能与弹簧被拉伸的长度l有关。显然,教材引导学生用类比法推测弹性势能由哪些因素决定,会因学生缺乏双方相似性的认知而不能展开类比。

2.判断动能表达式的依据

教材(第72页)这样表述:“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很可能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开始的差,正好等于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所以应该就是我们寻找的动能表达式。”[1]这段关于动能表达式的判断比较模糊。原因在于教材所说的“因为这个量在过程终了与过程开始的差,正好等于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只是阐述了功能关系,而究竟是什么能,还应该从表达式的物理量构成和单位来判断:其一,中包含了动能因子m和v;其二,当m单位取“kg”,v单位取“m/s”时,推得的单位是“J”,与能量单位相符。所以是动能2表达式。总之,单纯从功能关系出发不可能作出确切的判断。

3.预设机械能守恒定律研究的前提

教材在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时(第76 页)这样表述:“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是否存在某种定量关系?这里以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为例,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讨论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1]教材显然把“我们讨论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作为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前提。然而这是不妥的,原因在于这个前提的出现割断了与教材演示实验的联系。教材在研究机械能守恒定律一开始,就已经设置了细线悬挂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摆动的演示实验。对实验进行分析可得到:(1)小球受重力、拉力以及空气阻力的作用。(2)只有重力与空气阻力对小球做了功,重力做功使小球的动能与重力势能发生转化,空气阻力做功使小球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3)据此可以提出这样的推断:只有重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守恒。这个推断是否正确,无疑就是接下来要通过理论推导来论证解决的问题。然而教材却声明“我们讨论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这显得有些突兀,使得演示实验分析与推断论证的衔接失去连贯性。

二、修改建议

第一, 采用实验方法探究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如图1 所示,用小木块A压缩一端固定的弹簧,放手后因弹力做功小木块被推出一段距离,弹簧压缩量越大,小木块被推出的距离越大,利用功能关系分析可得弹簧压缩量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改用劲度系数不同的弹簧再次进行实验,分析可得弹簧劲度系数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此实验所用器材简单,操作便捷,可在较短时间内判断得出: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是弹簧的形变量x和弹簧劲度系数k。

第二,判断是否就是动能,教材应增加相应的提示,如“可以从表达式的物理量构成和单位来判断”,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做出确切的判断,加深对动能表达式的理解。

第三,把教材中“我们讨论物体只受重力的情况”这句话,改为论证实验推断的表述。如:“通过演示实验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推断:在只有重力做功情况下,物体的机械能守恒。这个推断是否正确,可以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如此表述使演示实验与推断论证保持了研究思路的连贯性,同时也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

摘要: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2“机械运动”一章中,部分内容的表述存在不妥之处,本文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表述的不妥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关键词:机械运动,教材分析,修改建议

参考文献

人教版初中物理 篇10

一、混淆导体与超导体

【例1】如图1所示, 条形磁棒从左侧无穷远处沿圆环水平轴线垂直环平面匀速运动, 穿过圆环继续运动到右侧无穷远处.若圆环分别是金属导体和超导体, 在此两种情况下, 比较条形磁铁接近和远离圆环两阶段, 环内电流方向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前者环内电流方向改变, 后者环内电流方向不变

B.前者环内电流方向不变, 后者环内电流方向改变

C.前后两种情况下环内电流方向均不变

D.前后两种情况下环内电流方向均改变

【解析】若环是金属导体, 感应电动势产生的电能不断转变成焦耳热, 环中感应电流方向取决感应电动势方向, 条形磁铁运动穿过圆环前后, 环中电流方向随感应电动势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若环是超导体, 环不消耗电能, 条形磁铁在环左侧运动阶段, 感应电流的能量被储存在环中, 当条形磁铁运动到环右侧阶段, 感应电动势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将环中电能不断“取”出, 环中电流逐渐减弱但方向不变.超导体的一个基本特性, 就是电阻等于零, 电流通过它时, 不消耗能量.因此, 一旦一个超导环被激励了电流, 它就会永无止境的循环流动, 除非有反向激励电流去抵消它才会减少.

【答案】A

【点评】本题学生作答时容易混淆导体与超导体.对导体环来说, “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有来“拒”去“留”的现象, 磁铁中心通过环面时, 圆环相对磁场的运动方向与磁场平行, 导体不切割磁感线, 环中感应电动势为0.对超导体环来说, 当磁铁的中心通过超导体圆环时, 圆环中电流最大.

二、混淆电容、电阻和电源

【例2】 (2015· 平顶山一模) 在图2 中的甲、乙、丙中除导体棒ab可动外, 其余部分均固定不动.甲图中的电容器C原来不带电, 设导体棒、导轨和直流电源的电阻均可忽略, 导体棒和导轨间的摩擦也不计.图中装置均在水平面内, 且都处于方向垂直水平面 (即纸面) 向下的匀强磁场中, 导轨足够长, 今给导体棒ab一个向右的初速度v0, 导体棒的最终运动状态是 ( )

A.三种情况下, 导体棒ab最终都是匀速运动

B.图甲、丙中ab棒最终将以不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图乙中ab棒最终静止

C.图甲、丙中ab棒最终将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D.三种情况下, 导体棒ab最终均静止

【解析】题图甲中, 导体棒向右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而使电容器充电, 当电容器C极板间电压与导体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相等时, 电路中没有电流, ab棒向右做匀速运动;题图乙中, 导体棒向右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电阻R转化为内能, 当ab棒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时, ab棒静止;题图丙中, 导体棒先受到向左的安培力作用做减速运动, 速度减为零后再在安培力作用下向左做加速运动, 当导体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电源的电动势相等时, 电路中没有电流, ab棒向左做匀速运动.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点评】本题容易混淆导体杆与电容、电阻和电源的不同组合.这种不同组合在选择和计算中都可以出现, 甚至还可以涉及各种图象, 如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电荷量-时间图等, 对于这些老师可以在分清本题之后引导学生勾画草图.在分清上述运动形式之后, 给导体杆加力, 若加的力恒定, 不同组合中导体杆的运动性质怎样?

三、混淆电流—时间图象与电压—时间图象

【例3】如图3 所示, 一个由导体做成的矩形线圈, 以恒定速率v运动, 从无场区进入匀强磁场区, 磁场宽度大于矩形线圈的宽度da, 然后出来, 若取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为正方向, 那么在下图中的哪一个图能正确地表示回路中电流对时间的函数关系 ( )

【解析】当线圈开始运动, 尚未进入磁场区时, 没有产生感应电流, 当ab边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定值, 因此感应电流也为定值, 方向为逆时针 (正) .当cd边进入磁场时, ab和cd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互相抵消, 没有感应电流, 当线圈继续运动, 在磁场中只有cd边时, 感应电流是顺时针 (为负) , 数值与前者的等大, cd边离开磁场后, 线圈无感应电流, 所以C项正确.

【答案】C

【例4】如图4所示, A是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 每边长电阻为r.现维持线框以恒定速度v沿x轴运动, 并穿过图中所示由虚线围成的匀强磁场区域.Ubc=φb-φc, 线框在图示位置的时刻作为计时的零点, 则b、c两点间的电势差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为 ( )

【解析】在线框进入磁场以前的运动过程, 即, Ubc=0;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 即, bc边切割磁感线, 其相当于电源部分, 其他三边相当于外电路, 根据右手定则可知, b端电势高于c端, 所以;线框完全进入磁场的运动过程, 即, Ubc=BLv;线框离开磁场的过程, , ad边切割磁感线, .综上分析, B项正确.

【答案】B

【点评】例3、例4 都是导体框匀速进入磁场, 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图象问题都要涉及电流, 所以判断时简单套用误以为电压时间图为C, 另一个错误是判断例4时, 导体框全部进入磁场中, 磁通量不变, 误以为没有感应电流而得到感应电压为0的错误结论, 若导体框穿过双磁场时, 两边同时切割磁感线时电流要变化, 还有部分同学分不清电动势、路端电压, 导体两端电压出现问题.

四、混淆匀强磁场与辐向型磁场

【例5】如图5所示, 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圈abcd, 其匝数为n, 总电阻为r, 外电路的电阻为R, ab的中点和cd的中点的连线OO′恰好位于匀强磁场的边界线上,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若线圈从图示位置开始, 以角速度ω绕OO′轴匀速转动, 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e=nBL2ωsinωt

B.在时刻, 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 但此时磁通量随时间变化最快

C.从t=0时刻到时刻, 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

D.从t=0时刻到时刻, 通过R的电荷量

【解析】初始时刻, 线圈平面处在中性面,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为, 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为0, 即t=0时, e=0, 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 选项A错误;在时刻, 感应电动势最大, 表示此时磁通量随时间变化最快, 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 选项B正确;, , 所以, 从t=0时刻到时刻, 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 选项C正确;根据以及从t=0时刻到时刻, 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 可得, 此时间段内通过R的电荷量, 选项D正确.

【答案】BCD

【例6】有人设计了一个汽车“再生能源装置”原理简图如图6甲所示.当汽车减速时, 线圈受到辐向磁场的阻尼作用助汽车减速, 同时将产生的电能储存.图甲中, 线圈匝数为n, ab长度为L1, bc长度为L2.图乙是此装置的侧视图.切割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恒为B, 有理想边界的两个扇形磁场区边线夹角都是90°.某次测试时, 外力使线圈以角速度ω 逆时针匀速转动, 线圈中电流i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丙所示 (I为已知量) , 取ab边刚开始进入右侧的扇形磁场时刻t=0.不计线圈转轴处的摩擦, 则 ( )

A.线圈在图乙所示位置时, 线圈中电流方向为a→b→c→d→a

B.线圈在图乙所示位置时, 线圈产生电动势的大小为

C.外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

D.闭合电路的总电阻为

【解析】有两个边一直在均匀辐向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故根据切割公式, 有E=2nBL1v, 其中, 解得E=nBL1L2ω, 根据右手定则, 图乙中的线圈通过的电流方向为a→b→c→d→a, 故A项正确, B项错误;根据欧姆定律, 电流I=E/R, 解得.线圈转动一个周期时间内, 产生电流的时间是半周期, 故外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解得P=, 故C、D项正确.

【答案】ACD

【点评】对于例5, 易将线圈全部处在磁场中替代本题中的线圈一半处在磁场中而出错;例6是辐向型磁场, 有同学会误以为是正弦式交流发电机又出错, 这样在遇到交流四值问题时要引发一系列错误, 所以上下比较有助于学生看清问题的表现, 理解问题的本质.

五、混淆原线圈中有阻和无阻

【例7】正弦交流电经过匝数比为的变压器与电阻R、交流电压表V、交流电流表A按如图7甲所示方式连接, R=10Ω.图乙是R两端电压U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通过R的电流i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

B.电流表A的读数为0.1A

C.电流表A的读数为

D.电压表的读数为、

【解析 】由图象知T =2×10-2s, f =50Hz, ω = 2πf = 100πrad/s, 故, A项正确;再根据知, I1有效值为0.1A, B项正确, C项错误;电压表读数应为副线圈电压有效值, , D项错误.

【答案】AB

【例8】 (2015· 全国新课标Ⅰ卷) 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3∶1, 在原、副线圈的回路中分别接有阻值相同的电阻, 原线圈一侧接在电压为220V的正弦交流电源上, 如图8所示.设副线圈回路中电阻两端的电压为U, 原、副线圈回路中电阻消耗的功率的比值为k, 则 ( )

A.U=66V, k=1/9

B.U=22V, k=1/9

C.U=66V, k=1/3

D.U=22V, k=1/3

【解析】原、副线圈电压比等于匝数比, 根据副线圈负载电阻的电压U, 可知副线圈电压为3U, 线圈电流, 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成反比, 所以原线圈电流, 那么原线圈输入电压, 整理得U=66V;原副线圈电阻消耗的功率根据P=I2R, 电阻相等, 电流之比为1∶3, 可以得功率比为1∶9, k=1/9.

【答案】A

【点评】两道题的差异是原线圈所在的电路, 一个无电阻, 一个有电阻, 不管怎样, 我们解答时只需一步一个脚印, 按照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以分清, 但是, 在实际问题中, 有些同学审题不清, 急于求成反而弄巧成拙.

人教版初中物理 篇11

关键词:人教版;栏目;分类;教育教学功能

人教版物理教材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不同的栏目承载了不同的教学功能。这些栏目在课本中分配的比例如何?编者在设置时有何用意?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感悟和体会这些栏目的教学价值和教学功能?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材中各栏目的特点、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希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教材栏目的概况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中,都设有一些开放性栏目,如“思考与讨论”“做一做”“说一说”“STS”“科学漫步”“演示”“实验”等栏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栏目总数78个,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教材各栏目的组成

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教材中各栏目的分类及功能

1.“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科学漫步”“科学足迹”栏目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有10个,是对某些有关的物理科学知识扩展性的介绍,有知识应用、教学内容的拓宽、物理前沿知识的介绍,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巩固。“STS”栏目的内容,虽然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多,只有3个栏目,但始终强调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这个栏目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这些栏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见表2。

表2 “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栏目的组成

2.“思考与讨论”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思考与讨论”栏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深浅适中,有吸引力,正是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讨论法、探究法)的体现。此栏目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有22个(见表3),因此,栏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利用好此栏目,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表3 “思考与讨论”栏目的组成

■■

3.“说一说”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说一说”栏目在人教版物理必修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共有17个栏目(具体见表4)。此栏目大多以开放性问题为主,没有固定的答案。虽然此栏目如果不学,不致影响教学的继续,但是对充分实现课程目标会有妨碍。利用好此栏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4 “说一说”栏目的组成

4.“做一做”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物理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和生活现象中探索、认识物理规律,并尽量把认识到的知识和研究的方法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体现物理学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做一做”栏目的设立很好地满足了新课程教学的这一要求。两本必修教材中共设置了17个“做一做”栏目(具体见表5),此栏目所占比例位居第二,可见其重要性。坚持“做一做”一定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表5 “做一做”栏目的组成

5.“演示”“实验”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人教必修教材中除了必要的学生实验外,还安排了“演示”“实验”栏目,共计11个(具体见表6)。

表6 “演示”“实验”栏目的组成

三、发挥各栏目的功能和教育教学价值

一堂好的物理课离不开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而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领会编者安排这些开放性栏目的意图,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这些开放性栏目的功能。下面以“摩擦力”为例来分析教材,从而体现各栏目在教学中的教育教学功能。

在具体问题中,摩擦力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这节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重点、降低难点,本节内容安排了五个开放性栏目——“思考与讨论”“演示”“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教师首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此栏目以三张图片为背景,展示了摩擦力“无—静—动”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接着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滑动摩擦力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观察和推理能力,而且会逐渐形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说一说”栏目让学生举例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可同时要求学生分析摩擦力的方向,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能力。“做一做”栏目安排了“安装自行车的滚珠轴承”,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仅发展了动手能力,还会感知到从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教材最后是“科学漫步”,介绍了“流体的阻力”,通过学生的阅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拓大了知识视野,另一方面也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高中物理教材各栏目中蕴涵着大量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物理教师要统观教材全局,充分领会编者安排的意图,重视各栏目的教育教学功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梁兆振.新课标优化探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摘 要:人教版物理教材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不同的栏目承载了不同的教学功能。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了各栏目的类型、内容、特点、功能,从而说明了各栏目的合理、有效利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教育教学作用。

关键词:人教版;栏目;分类;教育教学功能

人教版物理教材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不同的栏目承载了不同的教学功能。这些栏目在课本中分配的比例如何?编者在设置时有何用意?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感悟和体会这些栏目的教学价值和教学功能?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材中各栏目的特点、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希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教材栏目的概况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中,都设有一些开放性栏目,如“思考与讨论”“做一做”“说一说”“STS”“科学漫步”“演示”“实验”等栏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栏目总数78个,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教材各栏目的组成

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教材中各栏目的分类及功能

1.“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科学漫步”“科学足迹”栏目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有10个,是对某些有关的物理科学知识扩展性的介绍,有知识应用、教学内容的拓宽、物理前沿知识的介绍,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巩固。“STS”栏目的内容,虽然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多,只有3个栏目,但始终强调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这个栏目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这些栏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见表2。

表2 “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栏目的组成

2.“思考与讨论”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思考与讨论”栏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深浅适中,有吸引力,正是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讨论法、探究法)的体现。此栏目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有22个(见表3),因此,栏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利用好此栏目,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表3 “思考与讨论”栏目的组成

■■

3.“说一说”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说一说”栏目在人教版物理必修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共有17个栏目(具体见表4)。此栏目大多以开放性问题为主,没有固定的答案。虽然此栏目如果不学,不致影响教学的继续,但是对充分实现课程目标会有妨碍。利用好此栏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4 “说一说”栏目的组成

4.“做一做”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物理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和生活现象中探索、认识物理规律,并尽量把认识到的知识和研究的方法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体现物理学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做一做”栏目的设立很好地满足了新课程教学的这一要求。两本必修教材中共设置了17个“做一做”栏目(具体见表5),此栏目所占比例位居第二,可见其重要性。坚持“做一做”一定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表5 “做一做”栏目的组成

5.“演示”“实验”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人教必修教材中除了必要的学生实验外,还安排了“演示”“实验”栏目,共计11个(具体见表6)。

表6 “演示”“实验”栏目的组成

三、发挥各栏目的功能和教育教学价值

一堂好的物理课离不开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而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领会编者安排这些开放性栏目的意图,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这些开放性栏目的功能。下面以“摩擦力”为例来分析教材,从而体现各栏目在教学中的教育教学功能。

在具体问题中,摩擦力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这节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重点、降低难点,本节内容安排了五个开放性栏目——“思考与讨论”“演示”“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教师首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此栏目以三张图片为背景,展示了摩擦力“无—静—动”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接着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滑动摩擦力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观察和推理能力,而且会逐渐形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说一说”栏目让学生举例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可同时要求学生分析摩擦力的方向,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能力。“做一做”栏目安排了“安装自行车的滚珠轴承”,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仅发展了动手能力,还会感知到从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教材最后是“科学漫步”,介绍了“流体的阻力”,通过学生的阅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拓大了知识视野,另一方面也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高中物理教材各栏目中蕴涵着大量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物理教师要统观教材全局,充分领会编者安排的意图,重视各栏目的教育教学功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梁兆振.新课标优化探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摘 要:人教版物理教材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不同的栏目承载了不同的教学功能。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了各栏目的类型、内容、特点、功能,从而说明了各栏目的合理、有效利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的教育教学作用。

关键词:人教版;栏目;分类;教育教学功能

人教版物理教材中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不同的栏目承载了不同的教学功能。这些栏目在课本中分配的比例如何?编者在设置时有何用意?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感悟和体会这些栏目的教学价值和教学功能?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材中各栏目的特点、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希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教材栏目的概况

在新教材的每一节中,都设有一些开放性栏目,如“思考与讨论”“做一做”“说一说”“STS”“科学漫步”“演示”“实验”等栏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提问角度灵活,设置精巧,有很强的思考价值和教学价值,在教材结构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栏目总数78个,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教材各栏目的组成

二、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必修2教材中各栏目的分类及功能

1.“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科学漫步”“科学足迹”栏目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有10个,是对某些有关的物理科学知识扩展性的介绍,有知识应用、教学内容的拓宽、物理前沿知识的介绍,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还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巩固。“STS”栏目的内容,虽然在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多,只有3个栏目,但始终强调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这个栏目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这些栏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见表2。

表2 “科学漫步(科学足迹)”“STS”栏目的组成

2.“思考与讨论”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思考与讨论”栏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提出的问题针对性强,深浅适中,有吸引力,正是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讨论法、探究法)的体现。此栏目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有22个(见表3),因此,栏目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利用好此栏目,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表3 “思考与讨论”栏目的组成

■■

3.“说一说”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说一说”栏目在人教版物理必修教材中所占比例较大,共有17个栏目(具体见表4)。此栏目大多以开放性问题为主,没有固定的答案。虽然此栏目如果不学,不致影响教学的继续,但是对充分实现课程目标会有妨碍。利用好此栏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4 “说一说”栏目的组成

4.“做一做”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物理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自然和生活现象中探索、认识物理规律,并尽量把认识到的知识和研究的方法与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体现物理学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做一做”栏目的设立很好地满足了新课程教学的这一要求。两本必修教材中共设置了17个“做一做”栏目(具体见表5),此栏目所占比例位居第二,可见其重要性。坚持“做一做”一定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表5 “做一做”栏目的组成

5.“演示”“实验”栏目的组成及功能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人教必修教材中除了必要的学生实验外,还安排了“演示”“实验”栏目,共计11个(具体见表6)。

表6 “演示”“实验”栏目的组成

三、发挥各栏目的功能和教育教学价值

一堂好的物理课离不开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而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需要充分领会编者安排这些开放性栏目的意图,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这些开放性栏目的功能。下面以“摩擦力”为例来分析教材,从而体现各栏目在教学中的教育教学功能。

在具体问题中,摩擦力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尤其静摩擦力在许多情形下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因此这节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重点、降低难点,本节内容安排了五个开放性栏目——“思考与讨论”“演示”“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教师首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此栏目以三张图片为背景,展示了摩擦力“无—静—动”的过程,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摩擦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接着通过“演示”让学生认识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以及最大静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滑动摩擦力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观察和推理能力,而且会逐渐形成观察与思考的习惯。“说一说”栏目让学生举例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可同时要求学生分析摩擦力的方向,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能力。“做一做”栏目安排了“安装自行车的滚珠轴承”,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不仅发展了动手能力,还会感知到从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教材最后是“科学漫步”,介绍了“流体的阻力”,通过学生的阅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情趣,拓大了知识视野,另一方面也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总之,高中物理教材各栏目中蕴涵着大量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物理教师要统观教材全局,充分领会编者安排的意图,重视各栏目的教育教学功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

参考文献:

人教版初中物理 篇12

一、同样电容器转动, 不一样的结果

【例1】如图1所示, 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a、b分别与电源的两极相连, 带电液滴P在金属板a、b间保持静止, 现设法使P固定, 再使两金属板a、b分别绕中心点O、O′, 垂直于纸面的轴顺时针转相同的小角度α, 然后释放P, 则P在电场内将做 ( )

A.匀速直线运动

B.水平向右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斜向右下方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D.若断开电源, 保持平行金属板a、b的电量不变, 其他条件相同, 则P在电场内将做曲线运动

【解析】带电液滴P在金属板a、b间保持静止, 则电场力等于重力, 平行金属板a、b分别与电源的两极相连, 则平行金属板a、b的电压保持不变, 再使两金属板a、b分别绕中心点O、O′, 垂直于纸面的轴顺时针转相同的小角度α后, 电场强度变大, 方向斜向右上方, 电场力也变大, 方向斜向右上方, 但电场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与重力相等, 水平方向上的分力使P做水平向右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若断开电源, 保持平行金属板a、b的电量不变, 再使两金属板a、b分别绕中心点O、O′, 垂直于纸面的轴顺时针转相同的小角度后, 两金属板a、b的正对面积减小, 金属板上的面电荷荷密度增大, 电场强度变大, 方向斜向右上方, 电场力也变大, 方向斜向右上方, 但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恒定, 且初速度为零, 则P在电场内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不可能做曲线运动.

【答案】B

【例2】 (2015· 新课标 Ⅱ卷) 如图2所示, 两平行的带电金属板水平放置.若在两板中间a点从静止释放一带电微粒, 微粒恰好保持静止状态.现将两板绕过a点的轴 (垂直于纸面) 逆时针旋转45°, 再由a点从静止释放一同样的微粒, 该微粒将 ( )

A.保持静止状态

B.向左上方做匀加速运动

C.向正下方做匀加速运动

D.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

【解析】现将两板绕过a点的轴 (垂直于纸面) 逆时针旋转时, 两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 电场力也不变, 所以现将两板绕过a点的轴 (垂直于纸面) 逆时针旋转后, 带电微粒受两大小相等的力的作用, 合力方向向左下方, 故微粒将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 故D项正确, A、B、C项错误.

【答案】D

点评:上述两题在教学实践中做了试验, 很多同学出现问题, 其根源就是混淆了两道题的旋转, 例1绕各自的轴旋转, 例2绕轴心旋转.可见, 在高考命题提倡能力为主.虽然情景看似见过, 但是细微处做了创新处理, 因此审题不慎导致错误.

例1中O板上下平行移动, 试分析粒子的运动情况, 若与二极管相连, 情况又将如何?

二、同求功率和效率, 不一样的结果

【例3】如图3所示, R1为定值电阻, R2为可变电阻, E为电源电动势, r为电源内电阻,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R2=R1+r时, R2上获得最大功率

B.当R2=R1+r时, R1上获得最大功率

C.当R2=0时, R1上获得最大功率

D.当R2=0时, 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

【解析】在讨论R2的电功率时, 可将R1视为电源内阻的一部分, 即将原电路等效为外电阻R2与电动势E、内阻为 (R1+r) 的电源 (等效电源) 连成的闭合电路如图4所示, R2的电功率是等效电源的输出功率, 显然当R2=R1+r时, R2获得的电功率最大, 选项A正确;在讨论R1的电功率时, 由及P1=I2R1可知R2=0时, R1获得的电功率最大, 故选项B错误, 选项C正确;在讨论电源的输出功率时, (R1+R2) 为外电阻, 内电阻r恒定, 由于题目没有给出R1和r的具体数值, 所以当R2=0时, 电源输出功率并不一定最大, 故选项D错误.

【答案】AC

【例4】如图5所示, 用甲、乙、丙三个电动势E相同而内电阻r不同的电源, 分别给定值电阻R供电.已知甲、乙、丙三个电源内阻的大小关系为r甲>r乙>r丙, 则将R先后接在这三个电源上时的情况相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接在甲电源上时, 通过R的电流最大

B.接在丙电源上时, 通过R的电流最大

C.接在乙电源上时, 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最大

D.接在丙电源上时, 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最大

【解析】由全电路欧姆定律知, 结合题中条件r甲>r乙>r丙, 可知接内阻最小的电源通过R的电流最大, 故B项正确;电阻R消耗的功率, 由E、R相同, 当r最小时, 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最大, 故D项正确.

【答案】BD

点评:两道试题都是设问功率等, 但是例3是选电阻, 例4是选电源.电源恒定时, 当电路中的电流最大时定值电阻上消耗的功率最大, 对变阻器来说, 把滑动变阻器以外的电阻看作电源的内电阻, 此时的电路可等效成为一个新电源和滑动变阻器组成的新电路, 让变阻器阻值与新电源内阻相等时, 其消耗功率最大.而选电源时, 由上述解答看到, 电动势越大, 内阻越小, 导体消耗的功率越大.

电学中诸如此类的还有电表读数的变化、不同电表变化量的比较以及的比较和判断, 这些都是常考易错题.

三、同样粒子的偏转, 不一样的结果

【例5】如图6所示, A、B为两块足够大的相距为d的平行金属板, 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在A板的中央P点放置一个电子发射源, 可以向各个方向释放电子.设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 射出的初速度为v.求电子打在B板上的区域面积? (不计电子的重力)

【解析】打在最边缘的电子, 其初速度方向平行于金属板, 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如图7所示,

在垂直于电场方向做匀速运动, 即

在平行电场方向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 即

电子在平行电场方向上的加速度

电子打在B板上的区域面积

由①②③④式得

【答案】

【例6】如图8所示, 在竖直放置的金属板M上放一个放射源C, 可向纸面内各个方向射出速率均为v的α 粒子, P是与金属板M平行的足够大的荧光屏, 到M的距离为d.现在P与金属板M间加上垂直纸面的匀强磁场, 调整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恰使沿M板向上射出的α 粒子刚好垂直打在荧光屏上.若α粒子的质量为m, 电荷量为2e.则 ( )

A.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为

B.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磁感应强度B的大小为

C.在荧光屏上能观察到的亮斑区的长度为2d

D.在荧光屏上能观察到的亮斑区的长度为4d

【解析】α粒子带正电, 由左手定则可知, 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外, α粒子的轨道半径为d, 由得:, 故B项正确;亮斑区的上边界是沿M板向上射出的α粒子, 经1/4圆弧到达的a点;亮斑区的下边界是垂直M板射出的α粒子, 经1/4圆弧轨迹与屏相切的b点, 如图9所示, 所以亮斑区的长度为2d, C选项正确.

【答案】BC

点评:例5、例6 都是偏转问题, 但是前者是电偏转, 解决方法是分解思想, 后者是磁偏转, 解决步骤为画轨迹、找圆心、列公式等.从解答中看到电偏转中粒子运动打到板上的极值是对称性的, 而磁偏转中粒子达到板上的边界时是不对称的.所以分清本质, 不要胡乱套用.

四、同样电容器转动, 不一样的结果

【例7】如图10所示, 长方体容器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为a、b、h, 容器内装有NaCl溶液, 单位体积内钠离子数为n, 容器的左、右两壁为导体板, 将它们分别接在电源的正、负极上, 电路中形成的电流为I, 整个装置处于垂直于前后表面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则液体的上、下两表面间的电势差为 ( )

【解析】在电场力作用下正负电荷都聚集在上表面, 所以液体的上、下两表面间的电势差为0.

【答案】A

【例8】 (2015·琼海一模) 在某次发射科学实验卫星“双星”中, 放置了一种磁强计, 用于测定地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磁强计的原理如图11所示, 电路中有一段金属导体, 它的横截面是宽为a、高为b的长方形, 放在沿y轴正方向的匀强磁场中, 导体中通有沿x轴正方向、大小为I的电流.已知金属导体单位体积中的自由电子数为n, 电子电荷量为e.金属导电过程中, 自由电子做定向移动可视为匀速运动.测出金属导体前后两个侧面间的电势差为U.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流方向沿x轴正方向, 正电荷受力方向指向前侧面, 因此前侧面电势较高

B.电流方向沿x轴正方向, 电子受力方向指向前侧面, 因此后侧面电势较高

C.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D.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解析】金属导体中有自由电子.当电流形成时, 金属导体内的自由电子逆着电流的方向做定向移动.在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作用的是自由电子.由左手定则可知, 自由电子受到的洛伦兹力沿z轴正方向, 自由电子向前侧面偏转, 故后侧面电势较高, A项错误, B项正确;设自由电子匀速运动的速度为v, 则由电流的微观表达式有I=neabv, 金属导体前后两个侧面间的电场强度, 达到稳定状态时, 自由电子所受洛伦兹力与电场力平衡, 则有:evB=eE, 解得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 C项正确, D项错误.

【答案】BC

上一篇:计算机图解下一篇:跨区域旅游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