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的人教版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精选7篇)
总结的人教版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 篇1
龙文教育
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总结
七年级上册
1:《童趣》:
即儿童的情趣,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围绕的是“物外之趣”
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成美丽而又奇特的东西,《童趣》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并要善于想象,善于思考,让童年的乐趣,重返其中。
2:《咏雪》:
本文通过写“咏雪”这件趣事,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聪明智慧、才华出众的赞美之情。
3:《陈太丘与友期》
本文主要阐述了为人处世一定要讲诚信,这样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4:《山市》
蒲松龄以变换之笔描写了变幻莫测的山市蜃景,将人们难得一见的山市蜃景描写得惟妙惟肖,历历在目,语言生动形象。
5:《智子疑邻》
选自《韩非子·说难》 韩非 战国人
本文告诉人们在听取意见时,要分析意见是否正确,而不要看意见是什么人提出来的,对人不能持有偏见。
6:《塞翁失马》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本文告诉我们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所以我们不要过分为一时一事而患得患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七年级下册
1:《伤仲永》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宋 号半山政治家、文学家
中心思想:文章记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以反面的事例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对比,反面事例
龙文教育
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总结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苏洵。
2:《木兰诗》
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录有上古至唐五代的乐章和歌谣以及北朝民歌。本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孝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尚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成语:扑朔迷离
3:《孙权劝学》
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与《伤仲永》相比,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刮目相看):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口技》
作者林嗣环,选自清代张潮编写的《虞初新志》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5:《夸父逐日》
本文赞美了夸父敢于与自然做斗争的英勇事迹,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欲望和顽强意志。
6:《共工怒斥不周山》
共工不甘受压迫,敢于向强大的颛顼挑战,使天地发生变化,表现了共工不畏强势、敢于挑战的英雄气概;但他偏激、冲动、不计后果的行为不可取。
7:《狼》
《聊斋志异》蒲松龄 清 号柳泉 文学家 短片文言小说
本文生动地揭示了狼贪婪、凶残、狡猾的本质,细致地刻画了屠夫由惧狼到奋起杀狼的变化过程。启发了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本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志”,“异”指奇异的故事。此书通过谈狐说鬼,讽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
龙文教育
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总结
八年级上册
1:《桃花源记》
《陶渊明集》陶渊明 晋 一名潜 字元亮 号五柳先生诗人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体现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生活的社会理想。
文体知识: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2:《爱莲说》
《周元公集》周敦颐 宋 哲学家
中心思想: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
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目的都是为了说明道理,表明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
写作特点: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菊:正衬。牡丹:反衬。)
3:《陋室铭》
《全唐文》刘禹锡 唐 文学家、哲学家
中心思想:全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文体知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写作特点: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4:《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末(清 张潮编《虞初新志》)
中心思想:本文是一篇说明文,通过介绍核舟的形象、主题、结构等,表现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和巧妙构思,赞美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文体知识: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写景、状物,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阐述作者的某些观点。
写作特点:空间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船面到船背
5:《大道之行也》
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是孔子以后战国到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希望建立一个人人都得到全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太平盛世;虽然这个理想社会不可能实现,但一直是我们所向往的目标
龙文教育
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总结
6:《三峡》
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三峡》选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水道的一本地理书。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补充: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答:本文重在写水,夏季三峡的水为湍急,极具特色,所以先写“夏水”;春冬两季的景色相似,所以将春冬两季合起来写;秋季凄清,写在最后。
7:《答谢中书书》
“书”指的是书信。
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8:《记承天寺夜游》
选自《东坡志林》苏轼 宋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画家
中心思想:文章描写了承天寺夜游时庭院中的月色美景,表现了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精神品质和乐观旷达、恬淡洒脱的人生态度。(闲人:贬官的悲凉、苦闷,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乐观、旷达。)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比喻修辞
9:《观潮》
本文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作者以十分精炼的笔墨,描写了海潮的壮观、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盛况。第一段正面描写,二三四自然段侧面烘托。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10:《湖心亭看雪》
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写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 龙文教育
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总结
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八年级下册
1:《五柳先生传》
性格: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生活: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表现先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安贫乐道的思 想,处于贫苦之中,却悠闲自适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志趣: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作者用凝练的笔法,以他人的视角,勾勒了一位隐士的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自己对超凡脱俗的、高尚的精神境界的坚守,用一种特殊的形式(自传)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抗争。
2:《马说》
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寄托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3:《送东阳马生序》
文学常识、作者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宋濂,字景廉,号潜溪。明初文学家。“马生”,字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本文属于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第二层写求师难。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
4:《与朱元思书》
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名逐利之徒的藐视之情,以及爱慕美好大自然、鄙视退隐的高洁志趣。
5::《小石潭记》
《柳河东集》柳宗元 唐 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中心思想:文章借景抒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幽美的景色和凄清的环境,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文体知识:记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龙文教育
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总结
6:《岳阳楼记》
《范文正公集》范仲淹 宋 谥号文正政治家、文学家
中心思想:本文通主要过写景,描写了被贬官员和过往诗人(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观赏景物时产生的两种不同的感受(览物之情),然后通过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滕子京互勉。)文体知识:记
写作特点:借景抒情,对比手法
7:《醉翁亭记》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 宋 谥号文忠号醉翁、六一居士 文学家、古文运动领袖
中心思想:本文以“乐”字贯穿全文,生动地描写了滁州醉翁亭幽深的环境和秀美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以及遭受贬谪的复杂心情。(醉翁之意不在酒)文体知识:记
写作特点:衬托手法,借景抒情
8:《满井游记》
作者袁宏道,明朝文学家。选自《袁中郎集笺校》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和对早春的欣赏和赞美,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寓示读者以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厌弃官场、渴望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九年级上册
1:《陈涉世家》
陈涉世家《史记》 司马迁 汉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长达3000余年间的历史 中心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和过程,说明秦末农民起义是秦王朝暴虐统治的必然结果,赞扬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和政治才能,反映了农民起义军的雄伟力量和浩大声势。(陈胜:胸怀大志、不甘贫贱和卓越的政治远见、领导才能。)文体知识:古代散文,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写作特点: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龙文教育
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总结
2:《唐雎不辱使命》
选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和策士的言论辑录。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唐雎: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爱国。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秦王:骄横狂暴、欺软怕硬、前倨后恭。
3:《隆中对》
选自《三国志》,《三国志》是记载魏、蜀、吴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作者是陈寿。“对”是回答、应答的意思。
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表现了既是政治家又是军事家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干。
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
挟天子以令诸侯: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天府之国:现多指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富庶之地。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思贤如渴:也作“求贤如渴”像口渴思饮一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急迫。
4:《出师表》
表: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陈情言事的一文体。作者诸葛亮
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
九年级下册
1:《公输》
《墨子》墨子 春秋战国 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故事,反映了墨家反对侵略别国的“非攻”思想,表现了墨子为实践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顽强斗争的可贵精神和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比喻说理,类比说理
龙文教育
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总结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选自《孟子》战国 思想家、政治家亚圣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孟子 战国 思想家、政治家亚圣
中心思想:文章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体知识:古代散文
写作特点: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正面论证,反面论证 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鱼我所欲也》
选自《孟子》
本文以‘鱼’和‘熊掌’的设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中心思想: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批判了不分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指出见利 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5:《惠子相梁》
选自《庄子》
庄子 名周 战国时宋国人 继承老子思想 是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1.鹓鶵:比喻志向高洁、鄙视功名的庄子;鼠:比喻醉心功名、薄情寡义的惠子; 效果:极尖锐痛快有余味不尽。
2.庄子:清高自守,鄙视功名利禄;惠子:薄情寡义,利欲熏心,心胸狭小
中心思想: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富贵的嘴脸,表现了庄子鄙视功名利率的旷达态度。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龙文教育
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总结
7:《曹刿论战》
《左传》左丘明 春秋 史官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阐明了要取信于民及善于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现了曹刿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的战术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写作特点:对比手法,语言描写
8:《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刘向汉 史学家
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邹忌以生活小事设喻,委婉地讽谏齐王虚心接受批评,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表现了邹忌善于思考、擅长辞令,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善于讽谏的优秀品质,也表现了齐威王心胸宽广、从谏如流、开明果敢、勇于改革的精神品质。文体知识:古代散文,国别体史书
9:《愚公移山》
出自《列子·汤问》里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战国的列御寇,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愚公: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目光长远;智叟: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喜欢讽刺讥笑。
龙文教育
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总结
总结的人教版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 篇2
一.两个版本初中语文教材的比较
人教版是使用面积最广的一套教材, 全国很多地方都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此教材既注重教师灵活驾驭、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自主性, 又注重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主动性, 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 凸显了语文学习重在过程、积累以及实践、运用等特点。
人教版教材的编辑目的, 主要是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 突出语文的实践活动, 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从理想信念、良好性格到个人操守, 从珍爱生命、珍视人间真情到歌咏自然、忧思环境, 从礼赞先贤、思索历史到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哲理, 从了解神话、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到正确看待金钱、正确看待朋友、培养强烈的事业心等方面, 进行人文渗透, 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材的人文性, 有利于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 优化学生的审美情趣, 促进健康人格的逐步形成。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于2002年正式出版, 它更加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编辑理念, 力求改革单一文选式的编排体系, 构建新的语文知识能力系统, 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的转变, 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可以说,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其全新的编辑理念、独特的编排体系, 在众多教材中脱颖而出。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 师生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等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教科书在安排上机动灵活, 为学生自主阅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选择空间和弹性, 而且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开放式思维和开放式精神。
二.两个版本的教材中文言文选编的比较
“苏教版”和“人教版”大致都按照学生的学习方式对课文进行编排, 二者都将“语体文”和“文言文”, “选文”和相关“语文知识”合编在一本课本之中, 都是“合编型”教材, 但在编选文言文的篇目方面有一些不同之处。请看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 两套教材中文言文作品在所在教材中都占有较重的分量。特别是人教版教材中, 文言文作品数量在教材中所占比例高达50.3%。人教版教材的编排总体上感觉文化内涵深厚, 大量选编了名家名篇, 体裁、题材都风格多样, 对自然、社会、人生都有所关注,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1、从两套教材所选作品的比例来看
从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教版文言文作品的数量要高于苏教版, 两套教材重复的篇目有22篇, 占各自文言选文的一半以上, 可见, 两套教材都很注重选取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人教版多了如《公输》《庄子》故事二则、《夸父逐日》《世说新语》等文章, 选文设计领域广, 而且它们大都是短小精美的名家名篇。
2、从两套教材的内容上看
所选的文言作品多是名家名篇, 文质兼美;都选入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文化的篇目, 相对来说, 苏教版选入的这类篇目比人教版少;两版教材都选了一些体现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文言文, 但人教版的较之苏教版的要少。由此可以看出两版教材各有侧重, 一个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个更注重加强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3、从两套教材的体裁分布上
我们可以看出, 散文所占有的分量远远超过小说。这可能与各种体裁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发展不平衡有关。先秦诸子散文、两汉政论散文和历史散文, 从一开始就造就了一个以散文为主要代表的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紧接着唐宋八大家的辉煌成就, 又把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清时期的散文派别也风起云涌, 大家名篇层出不穷。相比之下, 古代小说虽然在唐代时期就已经发展成熟, 但到了明清两代才到了高峰期, 戏曲也是到了元明清时期才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可是, 对于教材来说, 强调古典作品体裁的比例的平衡、适当也是很重要的。
4、从两套教材的编排来看
苏教版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出现, 古典文学作品选文在七、八年级都是是文白混编的形式, 到了九年级才单独编成单元。而所选择的篇目大多都能反映主题,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七、八年级采用混编的形式, 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来说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人教版教材也以单元的方式编排, 为师生拓展阅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可供选择的空间。人教版按照“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 很有系统性、方向性, 但是总观人教版教材的文言文部分, 编写体例缺少贯穿始终的统一原则, 七年级时采用混编, 文言文多分散在各单元, 八、九年级的文言文又单独自成单元, 而且量很大, 学生难于很快接受。相比之下, 苏教版教材更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三.各套教材选编的不同及原因分析
通过从横向上苏教版与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较, 我们发现它们既有共同之处, 也有不小的差异。其共同之处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 基本上都要求熟读上百篇古文;重视选文, 体裁多以散文为主;从选文的内容上来说, 范围都较为广泛, 所选的都是一些经典化的文言作品。我们现在使用的新教材仍沿续文选型教材编写传统, 多数教材按单元编排;重视选编名家名篇, 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兼顾, 思想内容和审美品位并重等。那些历来有定评的、脍炙人口的名文还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而两套教材在选编文言文作品时, 也出现了很多相异之处。在选文的数量上, 苏教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相比, 文言文作品在教材中所占比例有所降低。现在相对于古代对文言文作品的要求已经降低了很多, 已经不再要求学生有听说读写的能力了, 只要学生能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即可。但是我们对于学习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是不能丧失的, 甚至还应该加强, 因为我们要从优秀的文言作品中继承古人的文化遗产, 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但是在学习文言文要求降低的背景下, 再减少了文言文的数量, 这对学生的阅读量来说显然是不够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应该提高对文言文的重视程度, 哪怕选取一些名家名篇在诵读欣赏中或者课外推荐作品中, 都是可行的, 这在一定程度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丰富学生的文言积累。
在选文的编排上, 苏教版主题单元的形式新颖、别致, 只要主题内容大致相同, 都可以编在一个单元, 可称之为主题单元。不仅把文言作品分散到相关主题单元进行教学, 还有利于学生对文言作品主题的理解。而人教版与语文版都偏重于范文的语体和体裁形式。所以从选文的编排上看, 这种主题式的混合的编排是很符合现在的的社会和潮流的需要的。
在作品的选择上, 苏教版教材中的古典作品所选入的大多是为大家所公认的经典的作品。为了贴合主题单元, 苏教版所选的古典文学作品, 其内容更加的丰富, 体裁更加的多样化。而人教版教材中对古代你文学作品的选文就多了一些随意性。
各种版本编排的差异可能和所使用的地域和所依据的理念不同有关。苏教版教材主要适用于江苏大部分地区以及一些沿海开放城市, 所适用地区的经济相对来说较好, 学生本身的语文素养较高, 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较强, 所以这种创新式的编排方式, 多样化的古典文学作品的选文, 更具有时代性和思想性,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更适合学生的需要。同时, 苏教版教材依据新的课程理念,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目的, 其选文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开放性, 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现行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注释指瑕 篇3
可见,编者也在注意文言文中注释的错误,并将错误及时订正,以便传授正确的知识。但笔者认为,仍有一些注释存在错误或该注未注现象,给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困惑。故笔者将存在的问题和个人拙见列出,以供同仁探讨。
一、再版中仍需改正的错误注释
第一,七(上)第20课《山市》中将“洞开”注为“大开”,显然错误。“开”为“大开”之意,而“洞”是名词用作状语修饰“开”,译为“像洞一样”。故“洞开”解释为“像洞一样大开着”,才符合文意。此句用法和“一狼犬坐于前”中“犬”字用法一样。
第二,八(上)第21课《桃花源记》中将“悉如外人”中的“外人”误注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渔人生活在晋太元年间,而桃花源内的人为避秦时战乱而入“绝境”,两朝相隔六百余年,六百年间桃花源外世人的衣着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桃花源内的人仍保留着秦时古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桃花源诗》)。衣着打扮不可能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样,故将“外人”译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不对。应译为:“外界之人”或“外世神仙”。(详见拙作《<桃花源记>中的“悉如外人”新解》)
另外,本课将“遂迷”中的“遂”误注为“终于”。“终于”指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一般蕴含着某种主观愿望在里面,其结果往往是期待得以实现。如:我们常说“终于胜利了”而不说“终于失败了”。故若将“遂”译为“终于”,就成了“终于迷路了”,显然与文意不符。所以,“遂”应译为“最终”表示“最后、末了”之意才符合文意。
第三,八(上)第28课《观潮》中对“虽席地不容间也”中“间”字旧版未注音,而在再版中补注为“jiān”。笔者认为此注不妥。
《汉语大字典》:“‘间字在‘空闲、空暇的意义上常与‘闲字混用”。故,此句中的“间”字实为“闲”字的混用,意为“空闲”,读作“xián”。有些版本就将此句印为“虽席地不容闲也”。旧版的注释也默认此意,将此句注解为:“即使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但没给“间(xián)”字做出明确注音和解释。
再版中将此句译为:“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并给“间”字注音为“jiān”。译句中的“中间”应是根据文意所做的补充,而不是“间”字的对应译文。“间”字的意项在译句中对应的意思应该是“空地”。但“间”字读作“jiān”时并无“空地”之意。而在读作“jiàn”时却有“空隙、缝隙”之意,可引申为“空地”。“间”作此义时,此句亦能讲通,可译为:“(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隙(空地)也不容有”,但此时“间”应读作“jiàn”而不是“jiān”。书中注释显然有误。但笔者还是较偏重此字读作“xián”与“闲”通,译作“空闲,空”。
第四,八(上)第29课《湖心亭看雪》中“余挐一小舟”中“挐”字的注音也有问题。
旧版注为“nú”译为“撑船”,再版改注为:“‘ráo通‘桡,‘撑船。一作‘拏”。“挐”、“拏”、“桡”三字不常用,均未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但在《汉语大字典》中三字均能找到。其中对“挐”的注解说:“此字读‘nú(又读‘rú)”。注1释为:“牵引,撑”。宋黄庭坚《听宋宗儒摘阮歌》:“渔父挐舟在葭苇”。唐韩愈《送区册序》:“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可见“挐”音“nú”或“rú”用作动词,意思为“撑”。旧版注释正确。但再版注释中却将“挐”注为:“通‘桡(ráo),撑(船)”。此用法在《汉语大字典》中也能找到,注7释为:“通‘桡,船桨”。显然是一名词,用在此句中不对。(注:“挐”在拼音输入法状态下音“rú”)
第五,九(上)第21课《陈涉世家》中将“丹书帛曰”中的“丹”注为“朱砂”,不准确。
“丹”本意指“朱砂”。但在此句中亦是用作状语修饰动词“写”,故应译为“用朱砂”。此句与《山市》中“洞开”错误类型相同。
另外,本课中将“恚”注为“恼怒”亦不正确。《说文·心部》:“恚,恨也”,其本意为“恼怒”,但结合文意来看,应是“广故数言欲亡”,使尉恼怒。所以,“恚”在此处应是使动用法,可译为“使……恼怒”。另外,“忿”,《玉篇·心部》:“忿,恨也,怒也”。与“恚”同义,亦为使动。综上,“忿恚”应放在一起解释为:“使……恼怒”。
第六,九(下)第21课《曹刿论战》中将“牺牲”误注为“猪、牛、羊等”。
“牺”指古代供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牲”,《左传·庄公十年》孔颖达疏:“牲,谓三牲,牛羊豕也。”所以,“牺牲”严格来讲应是“用来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猪牛羊”,而不能笼统的解释为“猪牛羊”。
以上示例均能明显看出错误或值得商榷之处。
二、为方便文意理解应该补充的注释
从再版可以看出,编者也在注意注释不全面带来的问题,在再版中出现了许多处补注现象。如:八(下)第26课《小石潭记》中,补注了“水尤清冽”中“冽”的注释,注为“凉”,以便与“洌(清澈)”区别。更有利于文言词汇的区别与掌握。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有许多因没有详细注解导致文意难以理解或误解的现象。
第一,七(下)第5课《伤仲永》中“受于人者”中关于“受”与“于”的注解问题。课后练习三中编者将“贤于材人远矣”中的“于”与“受于人者”中的“于”作比较。前者显然是“比”的意思。但后者,《教师参考用书》上译为“被”,而文下注释将“受”注为“承受”,那么“受于人”就成了“被人承受”,显然不通。若将“受”译为“承受”,那么“于”不能译为“被”,而应是“从”之意,译为“从人那里承受(的知识)”,即为“后天教育”。endprint
若将“于”译为“被”,那么“受”就不能是“承受”,而应该为“授”的通假字。《文源》:“授、受二字,古皆作受”。可译为“授予、给予”,“受于人”意为“被人授予(的知识)”,也就是指“后天教育”。这才能讲通。
第二,八(上)第21课《桃花源记》中“处处志之”和“寻向所志”中两个“志”均没给出注释,很多资料甚至是正式考试中将二者比较时,都认为前者是动词“做标记”,后者是名词“标记”。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文言文中有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叫“所动结构”,即“所+动词”的结构,表示名词性短语,“所志”就是典型的所动结构,所以,“志”应为动词“做标记”,前面加上“所”字,就成了名词性短语,译为:“所做的标记”。这种用法现代汉语中依然沿用,如:“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
第三,八(下)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主人日再食”中“食”字没给出明确注音,给教学带来疑问。
大家知道,“食”字有两个音,一音“shí”指“食物”或“吃”;一读“sì”作动词意为“喂养、给吃”。而此句中“食”字读音要牵扯到文言文断句的问题。众所周知,古文中只有“句读”,没有标点。现在文言文中的标点都是后人所加。因此,许多标点划分亦有争议。晋朝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序》:“援引他经,失其句读,以无为有,甚可闵笑也,不可胜记。”可见因断句出现的问题古亦有之。此句,不同版本有两种断句方法。现行教材断为:“寓逆旅,主人日再食”,补充完整为:“(马生)寓逆旅,(逆旅)主人日再食(马生)”。根据句子结构可知,“食”字主语为“逆旅主人”,他给马生提供食物,故读“sì”。《战国策·齐策四》:“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用法与此同。
但是,有些版本将此句断为“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此句补充完整为:“(马生)寓逆旅主人(处),(马生)日再食”。“食”字主语为“马生”,那么“食”意为“吃”,应读作“shí”。
第四,八(下)第26课《小石潭记》,“日光下澈”中的“澈”未给出注释,难以理解。《汉语大字典》:“澈”字注3:“用同‘徹(彻),穿过、透”。所选例句即为此句,笔者认为,为便于理解此字应给出注释。
第五,九(下)第17课《公输》中,“知而不争,争而不得”中“争”字未给出注释,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出现读音错误或疑惑。此字应读作“zhèng”通“诤”,意为“进谏、直言劝告”。《玉篇·受部》:“争,谏也”。《说文通训定声·鼎部》:“争,假借为‘诤”。
第六,九(下)第23课《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文注说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意味。此句将程度副词“甚”放在句首表示强调,毋庸置疑。现代汉语中仍有此用法。但此句“甚”修饰“不惠”,表示聪明的程度,所以此句应是“汝甚不惠”的倒装,而不应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汝之不惠,甚矣”本就不是正常语序。更有甚者,有些资料将此句说成是“主谓倒装”就更不准确了。
以上观点仅属个人拙见,不当之处敬请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徐中舒.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篇4
(2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计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23)暮而果大亡其财: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
(24)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是隔壁的老人干的。
(25)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篇5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
(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
(2)形容词的活用:①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②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③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④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
(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
(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
(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
(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
(三)省略句:
(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
(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
(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五)定语后置:
(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
一、表示疑问
①何以?(凭什么?)
②何所?(所是什么?)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
⑤孰与?(与比,哪个更?)
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知识点 篇6
说明:此知识点根据安徽省2012中考大纲编写,既罗列了课本中的绝大部分知识,而且根据本人经验,增添了许多“最基本的常识题”—经常考,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之所以下载时要各位付出一些财富值,是希望大家都能为文库贡献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敬请谅解。如果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可以跟本人联系。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知识点
考点一:珍爱生命
1、生命对于世界的意义是什么?P25
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
2、生命为什么需要相互关爱?P25-26
①地球上的生命丰富多采,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特别是珍稀野生动植物,因为它们是与我们同住地球家园的朋友。③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3、人的生命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28
①人的生命独特性突出表现在: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②人的生命独特性更多地表现在:人的个性品质、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的多样性。
4、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并使生命价值得以延伸?P29-32
⑴永不放弃生的希望: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⑵肯定生命,尊重生命:①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②每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都有价值。在肯定、尊重、悦纳、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应同样尊重和善待他人的生命。③幸福快乐的生活从悦纳生命开始,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生命。④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不轻言放弃,不丧失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⑶延伸生命的价值:
①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许多人虽然生命已经结束,可他们为社会所作的贡献却让后人受益无穷,他们的生命价值得以延伸。②我们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5、怎样延伸生命的价值?
(1)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努力学习,掌握本领,长大后回报社会,造福人类。让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内涵。(2)要脚踏实地,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体谅父母辛苦,端水洗碗;同学遇困难,提供帮助;朋友有烦恼,想法排解……
考点二:欢快的青春节拍
6、怎样认识并处理青春期的心理矛盾?P37-38
怎样认识?青春期心理充满矛盾,这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矛盾有时让我们感到苦闷,但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当然,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矛盾,它们也会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阻力。因此,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力量调控内心心理矛盾,是很重要的。
怎么解决青春期的心理矛盾?A.向老师、家长、亲友以及社会寻求帮助;
B.要自己学会当自己的“心理医生”。保持心理健康将有助于我们身心的协调发展,顺利地度过青春期。
7、真正的个性和独立是什么?P40
追求个性不一定要在装扮上标新立异,人格独立也不是故作姿态。真正的个性在于从内心深处散发的魅力,真正的独立是逐渐摆脱依赖,勇于为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
8、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的意义?P40
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两者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从而营造一种和谐温馨、合作团结的氛围。
考点三:自我新期待
9、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有哪些?P46-48
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①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一个人的美就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存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缺点。
②每个人都是变化发展的,自身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10、认识自我的途径有哪些?P49-50
①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②通过他人了解自己。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③通过集体了解自己。集体往往对一个人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11、发现自己潜能的重要性?P52
①自我是发展的,自我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②发现潜能,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合乎实际的评估,包括自己的潜能,以判断今后发展的方向。
12、如何发掘自己的潜能?P52-53
①经常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发掘潜能。②在心中想象出一个理想的形象,激励自己斗志,有利于释放自己的潜能。③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激发潜能。要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考点四:做情绪的主人
13、情绪的种类?P61
情绪是复杂多样的,通常我们把情绪分为四大类:喜、怒、哀、惧。
14、情绪对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P63
情绪犹如双刃剑。情绪会对人产生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①积极作用:情绪可以充实人的体力和精力,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和能力,促使我们健康成长。
②消极作用:情绪也会使人感到难受,抵制人的活动能力,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和活动效率,做出一些令自己后悔甚至违法的事情。
15、如何排解((调节)不良情绪?66-67
①注意转移法:可以通过改变注意焦点,分散注意力;做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事;改变环境,如到风景秀丽的野外去散步。
②合理发泄法:在适合的场合哭一场;向他人倾诉;进行剧烈的运动;放声歌唱或大声喊叫。
③理智控制法:自我解嘲,自我安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心理换位;学会升华等。
考点五:品味生活
16、不同的情趣有什么不同的影响?P73-74
①高雅的情趣有益于身心健康,符合现代文明的要求,也符合科学精神和科学生活要求;
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发展,能够形成乐观自信、活泼开朗的健康心理,从而使人更热爱生活。
②低俗的情趣的人,看不到生活丰富多彩的一面和生活的美好远景,只看到眼前的事物,追求暂时的快乐,这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甚至损害于身心健康。
17、怎样追寻高雅的生活情趣?P75-78
(1)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是陶冶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条件。乐观、幽默的人,思想活跃,活泼开朗,对学习、事业与前途充满信心。乐观、幽默的人,往往更能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更多地感受生活中的情趣,从而在生活中培养高雅的情趣。青少年要善于将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兴趣,以培养自己的高雅生活情趣。要学会鉴别不同的情趣,不能盲目从众,参加无意义甚至对身心健康有害的活动,会使我们陷入庸俗的生活情趣中,不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丰富的文化生活,是陶冶情操、追求高雅生活情趣的重要途径。虽然我们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生活内容是学习、全面发展和提高自己,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和时间的可能性,更多地选择不同的文化活动内容,从丰富的文化活动中,领略生活的真正意义和情趣。
考点六:学会拒绝
18、怎样正确认识我们身边的不良诱惑?P82-87
A、我们身边的不良诱惑有不健康信息(黄)、赌博、毒品、吸烟、酗酒、电子游戏、邪教等。
B、不良诱惑的危害:
(1)危害身心健康,影响学习和生活;(2)容易诱发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
(3)麻痹思想,影响个人进步和发展;(4)造成一定的钱财损失。
C、我们要知道不良诱惑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学会分辨并自觉抵制它们的诱惑,才会有健康幸福的生活。否则,我们会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
19、怎样战胜不良诱惑?P89
A、我们要相信不良诱惑是可以战胜的。
B、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
C、战胜不良诱惑可以采用多种具体方法:如联想后果法、求得帮助法、避开诱因法;学会拒绝,提高自制力;专时专用,改正不良习惯等。
考点七:保护自我20、为什么要加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P92
(1)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由于现代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存在着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侵犯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2)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在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是,往往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侵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自我保护。自我保护是人的本能,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是未成年人向成熟迈进的重要一步。
21、青少年怎样防范侵害,保护自己?P93-97
(1)提高警惕,防范侵害。(2)学会用智慧保护自己。
(3)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4)积极争取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保护。
网上交友注意事项(教材P94相关链接)。
女生自我保护的建议(教材P94相关链接)。
22、青少年在遭受不法侵害、实行有效自我保护时,应当注意什么?P95
力量对比;周围环境的利用;机智求助他人;主观心理的调节;人身安全第一;避免无谓地激怒对方;暂时妥协,事后报警。
23、如果遇到意外险情与伤害,你应该怎样做?P96
(1)
遭遇意外险情与伤害时,需要冷静,要学会运用最有效的救助方法。
(2)
遭遇不法分子的侵害,有能力将其制服时,勇敢同其搏斗;无能力时,可以采取“呼救法”“周旋法”“恐吓法”等及时脱身。要争取把损失降到到最小,保住最大的合法权益。
(3)
遭遇违法犯罪行为侵害时,及时报警,并记住坏人的身体特征和其他线索,以有利于公安机关破案。
24、保护青少年的法律有哪些?P97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知识点
考点一:自尊
自信
1、自尊
P
5知耻
P6
虚荣心
P
8自信
P
20自卑P
自负P21
自尊既自我尊重,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一个没有自尊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
知耻是自尊的表现,惟有自重,才有自尊,如我们有沉重的耻辱感,对我们的成长是不利的,因此要客观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虚荣心是一种追求表面上荣耀、光彩的心理。
自信是人对自身力量的确信,深信自己一定能做成某件事,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自卑与自负都是自信的误区。自卑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
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自负不同于自信,就在于自负者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追求的目标根本不可能达到。
2、如何做到尊重他人?P15
①尊重他人最基本的表现是对人有礼貌,尊重他人的劳动,尊重他人的人格。
②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同身受,推及他人。
③要善于欣赏、接纳他人,不做有损他人人格的事情。
3、为什么说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者的哪些心理品质有助于成功呢?)?P23、26
①古今中外的无数事实说明,许多失败都与自负或自卑有关。如果说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自信就是成功之基。这是因为自信的人具有追求成功的心理素质。②正是由于自信者乐观、好奇、进取和专注,有目标,注重行动,体验过程,所以他们可以减少外界的干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最快最好地达到胜利的终点。
4、怎样树立自信心?P27-31
⑴看到进步与长处:①有自信才能有成绩,有成绩就会更自信,我们每天都在进步,这是我们成长的足迹。
②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是自信的基础,看待自己时要寻找“立体的我”。
⑵增强信心与实力:勇于尝试,接受挑战,增强信心,同时战胜挑战,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是撑起信心最重要的支柱。
⑶做自信的中国人:
①把个人命运和祖国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自信才有坚如磐石的根基。一个人如果没有民族自信心,他的自信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②一个有强烈民族自信心的人,必定在国际交往中自觉地展示我们中国人的气度和风采,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绝不会做出有损国格的事情。
考点二:自立
自强
5、自立的含义?P34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6、为什么说人生需要自立(自立的重要意义)?P36
①我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和温室中,终究要离开家庭和学校的呵护,走进社会,见风雨,见世面。②自立作为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生活能力的锻炼过程,也是我们心理和道德品质的锻炼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完善自己,学会自尊,增强自信,提高法律意识;对他人:逐步理解和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和谐相处;积极融入社会,关爱社会,奉献社会,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能够自立自强的人。
7、依赖思想的危害?P40
①依赖会使人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精神;②使人缺乏生活的责任感,造成人格缺陷;
③只想不劳而获,贪图享受,就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甚至会危害社会和他人,走上犯罪的道路。
8、怎样培养自立能力?P41-44
①树立自立自强意识,深刻认识到依赖思想的危害性,主动告别依赖。
②
明确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事自己负责的前提是自主,遇事要有主见,对自己行为负责。
③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的要立足自己当前生活、学习中问题,从小事做起,大胆地投身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反复锻炼,才能逐步提高自立能力。
9、自强的含义和表现?P47-48
自强的含义:对未来充满希望,永远向上,奋发进取。自强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
自强精神表现:①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丧气;②自尊自爱,不卑不亢;③勇于开拓,积极进取;④志存高远,执著追求等。
10、自强的意义?P47-50
①自强,进取的动力。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个性、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我们健康成长、努力学习、将来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自强不息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自强,通向成功的阶梯。无数成功者的经历,都生动地说明了自强品质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11、怎样做到自强?P5156
⑴理想,自强的航标。要自强首先树立坚定的理想,并要为这个理想矢志不渝地奋斗。
⑵战胜自我,自强的关键。每个人都有弱点,要勇于并善于战胜自己的弱点。人所面临的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战胜自我,不放任自己,努力学习和工作,这是自强关键。
⑶扬长避短,自强的捷径。每个人都有长处与短处,一定要正确认识自己,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是自强的捷径。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以此来确定自己前进的方向。
考点三:挫折
12、挫折产生的原因?P61
外在因素(天灾人祸等)、人为因素(同学关系不恰当等)、人的道德品质。
13、挫折的作用?P65
消极作用:使人们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从而产生忧愁、焦虑、不安、恐惧等消极心理。
积极作用: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4、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P67-69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②正确认识挫折,采取恰当的解决办法。
③激发探索创新的热情。
④学会自我疏导,善于自我排解,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增添战胜挫折的勇气。
15、自我疏导的方法?P69
合理宣泄法:向老师、父母和朋友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苦和烦恼,以缓解压抑的心理,减轻痛苦。
移情法:在自己情绪不佳的时候,换一个能使自己心情好转的情境。
目标升华法:把怒气和悲痛化为动力,给自己树立一个新的目标,以更强的信心去追求。
考点四:意志
16、坚强意志的作用是什么?P75-77
坚强的意志是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
①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需要坚强意志。
②走出失败的阴影,需要坚强意志。
③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坚强意志。
④需要坚强意志,成就一番事业。
17、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是什么?P81-82
①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
②要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
③应善于管理自己。
④要主动在艰苦的生活和环境中锻炼自己。
考点五:知法
守法
用法
18、调节我们行为的三种规则?P87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局部适用的准则;
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并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9、法律的特征和作用?P87-90
法律的特征:
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的作用:规范和保护作用。
20、违法的含义和违法行为的类别?P93
①违法行为: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②类别: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其中行政违法、民事违法为一般违法
21、犯罪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P94
犯罪的含义: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②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
③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2、刑罚的含义及类型?P95
①刑罚又叫行事处罚、行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②刑罚的种类分为: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和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23、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关系是什么?P93
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相对刑事违法行为而言,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区
别
违反的法律不同
民事法律或行政法律法规
刑法
社会危害程度不同
情节轻微,危害不大
情节严重,危害大
处罚方式不同
承担民事责任或给予民事处罚
刑罚处罚
联
系
二者都是违法行为,都违法了国家的法律法规,都是违法行为
二者都具社会危害性,都不同程度地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都具社会危害性
二者都要受到受到法律制裁,都要受到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24、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P99
①我们要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的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
②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③从小事做起,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25、国家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保护?P103
未成年人代表着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然而,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没有经济实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现实生活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26、保护未成年人的四道防线、两部法律。P103-107
四道防线: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①家庭保护,要求父母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抚养、监护的职责,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②学校保护,要求学校等教育机构依照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
③社会保护,要求全社会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④司法保护,公检法及司法行政部门要依法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专门保护。
两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7、维护权益的有效手段:诉讼与非诉讼。P110-111
诉讼:它通过向政府有关部门、司法机关、人民团体、有关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反映问题,寻求帮助,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争议、纠纷,保障公民权益。
非诉讼:它是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关系人参与的处理纠纷的程序。诉讼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28、青少年怎样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P
①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当我们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善于同侵权行为作斗争;当国家、集体、他人的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也要加以维护。②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时要机智勇敢,不能硬拼,讲究智斗。如面对歹徒行凶,设法稳住歹徒,记住歹徒的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时拨打110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知识点
考点一:理解父母
孝敬父母
1、为什么说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P6
对我们来说,在家庭关系中,最主要的是与父母的关系。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是无可选择、无法改变的。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2、为什么要孝敬父母?P13-14
①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
②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③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和法律义务。
3、怎样孝敬父母?P15-17
①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赡养。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爱
戴父母;
②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孝敬父母,要正确区分孝敬在不同场合的具体要求,并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③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表现在各个方面。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这些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现
考点二:与父母交往与沟通
4、产生代沟的原因?P20-21
我们与父母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不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序
也不同,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难免产生较大差
异。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往往基于父母对我们的高期待、严要求。
5、逆反心理的表现?P21
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
6、怎样化解与父母的矛盾冲突?P24
当我们与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首先要冷静下来,心平气和地与家长商量。
通过商量,弄清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7、怎样与父母沟通?P25
①彼此了解是前提;②尊重理解是关键;
③理解父母的有效方法是换位思考;④沟通的结果要求同存异。
8、怎样与父母交往?26-27
①赞赏父母,赞赏中增进亲情;②认真聆听,聆听中获得教益;
③帮助父母,用行动感动亲人;④在家庭交往中,与父母不必太计较
考点三:同学朋友
男生女生
9、闭锁心理的危害。P31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如果封闭自己,只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树轮”萎缩,使自己陷入孤立。
10、如何消除闭锁心理,培养热情、开朗的性格?P31
要认识闭锁心理的危害,敞开自己的心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相互选择的结果。积极交往,友谊之树才会枝繁叶茂;开放自我,我们的性格才会更开朗,人生才能更精彩。
11、交友的益处是什么?P32
①朋友带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
②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12、交往的原则(怎样交友)?P33-35
①交友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给予与分担必须是双向的,这样才能做到双
赢甚至多赢;②人无完人,朋友难免有缺点;人各不同,朋友之间难免有分
歧。欣赏他人,赞美他人,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我们就会交到
更我有趣的朋友,获得更为持久的友谊;③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坦诚的,在原
则面前一定要坚定,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谊;④我们与社会
上的人交朋友,要乐交诤友,不交损友。
13、异性交往应注意哪些问题?P38
①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既需要互相尊重,又要自重自爱;
②既要开放自己,又要掌握分寸;既要主动热情,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场合、时间和频率;
③我们要真诚待人,坦然大方地与异性同学交往,就一定能获得异性同学的尊重和友情。
14、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异性间的情感?P39-40
①男女同学之间的情感,需要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②当我们在情感的门前徘徊时,需要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在反思中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在选择中我们把握青春,在承担责任中我们长大成人。
15、在与异性交往中我们如何保护自己?P41
①社会的道德、法律,学校的纪律、守则,社会的良好习俗,健康的文化环
境给我们提供了外界的保护;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③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④我们的自律,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考点四:我爱我师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16、教师工作的重要性。P44
①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老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②老师的工作不只是传播知识,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唤醒情感。老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③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的精神的生长和充盈,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7、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内涵。P48
①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②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③老师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我们的朋友。
18、积极与老师进行有效沟通的方法是什么?P51-52
①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②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③原谅老师的错误;
考点五:文化的多样性
19、正确认识文化差异。P59-60
①语言有差异,不分优劣;文化有差异,各有千秋。尊重各种文化发展的权
利。②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
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
③面对文化差异,我们要相互学习,相
互借鉴,求同存异。
20、如何对待文化差异?P64
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该尽量消除误解,保持客观宽容的态度,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能力;不采取防卫心态,多关注他人的经验和看法,避免妄下断语;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探索有效的沟通技巧;在交往时,不卑不亢,以礼相待。
21、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友好往来的使者?P63-64
①对于外来文化,不能照抄照搬,而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
③我们不仅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还要宣传、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让世界了解飞速发展的中国,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考点六:网络交往
22、网络交往的特点及其意义。P67
开放性和多元性;自主性和随意性;间接性和广泛性;非现实性和匿名性;平等性;失范性等。网络交往超越了空间,实现了古人“天涯若比邻”的梦想。它超越辈分、年龄、职业、地位、相貌、肤色,提供了平等交往、广泛联络、自由活动的平台。在网络交往的新空间,我们可以突破专业限制,只要想学,随时可以找到学习资源和指导者。我们还可以突破现实交往中的角色限制,自由选择交往对象,在网上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网络交往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对象,改变了以往的交往方式,丰富了我们的人生经验。
23、为什么说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P67-69
A、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负面的影响是:影响学习、荒废学业、影响身心健康、造成经济负担、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B、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隐蔽性,容易污染我们的网络交往环境;部分自制力差的同学还会上网成瘾。
C、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正面的影响是:
开阔视野、放松心情、学习新知、结交新友、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拓展当今中学生受教育的空间。
24、我们如何发挥网络的优势?P69
(1)在网络交往中,我们要注重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更不应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要学会“信息节食”。
(2)我们要善于利用网络技术,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别人解决一些困难,做一些对他人和社会有用的事情。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5、网络交往对象的特点?P
虚拟性
间接性
隐蔽性。
26、在网络交往中,怎样才能学会自我保护?(怎样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P72-74
(1)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不轻易泄露个人资料,不随意答应网友的要求。现实生活中问题,尽可能找熟悉的朋友或师长帮助解决不要仅仅依赖网友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以免受骗上当。
(2)不断提高自己的辨别觉察能力,提高自己的抵抗诱惑能力,才能保护自己。
(3)网络交往要遵守规则,即道德和法律。
27、遵守网络规则。P74-75
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在网络聊天室、公告栏等公共场所,要语言文明,轻松幽默,不辱骂他人;对求助者,要出于爱心,尽力相助;与网友交流,要真诚友好,不欺诈他人。
网络交往要遵守法律。不恶意制造、传播留言,不侮辱他人人格,不进行诈骗活动;不泄露国家秘密;不制造、传播病毒,不利用网络破坏公共设施。
28、怎样看待中小学生上网问题?
上网本身是一件了解外面的世界,扩宽知识面的一件好事。但是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自控力较弱,且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到了网络这个大世界里,自然会受到各种诱惑。近年来,很多中小学生因为上网而影响学习、荒废学业、影响身心健康、造成经济负担、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因此,中小学生上网是好事,但是要在家长或老师的监护之下,有目的、有节制的上网。
考点七:礼貌与礼仪
29、礼貌的重要性。P79
礼貌是尊重的具体表现。礼貌反映我们自身的素质,展示我们的风采。我们讲文明,30、对人有礼貌的主要表现。P80
我们对人有礼貌,主要表现在语言,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是与人友好交往必备的素养。
31、讲礼仪的重要性。P83-84
(1)自觉做到讲礼仪,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周围的人,关系到我们的集体,甚至关系到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形象。
(2)按礼仪的要求去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被人接纳。
32、怎样做一位讲礼仪的人?P86-88
A、掌握文明、健康的社交礼仪是适应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我们要在社会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观察和思考,掌握礼仪基本要求,并在交往中加以运用。B、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繁琐礼仪,而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礼仪习俗,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传统礼仪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C、在与少数民族交往时,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礼仪习俗,要入乡随俗,尤其不能违反民族禁忌。
知识点八:竞争与合作
33、竞争的积极和消极作用。P90
竞争的消极作用:(1)它可能使某些获胜者滋长骄傲自大的情绪,使失败者丧失信心,产生自卑感。(2)竞争的压力可能引起我们心情的过分紧张和焦虑。更严重的是,当虚荣心作怪的时候,会把别人的成绩看成一种威胁,出现怨恨别人超过自己的嫉妒心理。
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促进作用。它给我们以直接现实的追求目标,赋予我们压力和动力,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我们的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使我们在竞争,比较中,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水平。能让我们的集体更富有生气,丰富我们的生活,增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
34、竞争的规则。P92
道德和法律。
35、参与竞争的目的。P92
竞争的目的在于超越自我,开发潜能,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6、合作的重要性。P93-94
我们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一个具有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的人,也容易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因而大大增加了成功的可能。精诚合作会使我们分享到成功的愉悦,互助互惠能让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37、合作和竞争有何关系?P95
竞争与合作是互相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38、怎样在合作中竞争?P95-97
(1)在竞争中,要尊重竞争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
(2)合作的过程是互帮互学,互相提高的过程,同学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为我们的合作铺平道路,不同点则使我们在竞争中相互启发,各显神通,取长补短,携手共进,是我们合作中竞争的目标。
39、在竞争和合作中,怎样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P98
(1)学会欣赏他人,发现别人的长处,虚心向别人学习,这样才能在竞争中超过别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接纳别人,才会获得别人的好感,找到合作伙伴,在合作中成功。
(2)要学会理解和谅解别人,对于竞争中或合作过程中的分歧和误会,不能心存怨恨,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考虑,想想别人的难处,缩小分歧,消除误会,以诚相待,帮助他人,求得共同发展。
考点九:宽容
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平等待人
40、什么是宽容?P101
宽容指的是宽大有气量,原谅和不计较他人。
41、宽容有何意义?P103-104
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是一种境界。善于宽容,利人利己。
42、宽容要注意哪些问题?P104
宽容并不是意味着我们是非不分,爱憎不明;也不是曲直不辨,麻木不仁。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
我们不仅宽容他人,还要宽容自己,悦纳自己。
43、换位思考的含义、要求、实质。P107-108
含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
实质: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
44、平等的表现是什么?P109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集中表现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45、怎样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P110
正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才有人类对平等的不懈追求,才凸显出平等的可贵。这种差异是我们尊重人、平等待人、取长补短的现实基础。增强平等意识、平等对待他人、互相取长补短,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我们应当平等对待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46、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P112
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
47、怎样尊重社会?P112
遵守社会规则,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维护社会秩序,践行道德、遵纪守法等,这些事我们应当履行的义务,也是我们尊重社会的具体表现。
48、为什么要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的核心?P113
人类来自自然,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人类有责任和义务尊重无私奉献的大自然。
尊重自然的核心是保护环境。
考点十:诚实守信
49、什么是诚信?P115
诚信,即诚实守信。“诚”,就是内诚于己,诚实无欺、诚实做人、诚实做事,实事求是;“信”,就是外信于人,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
50、诚信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116
不讲诚信的人可以欺人一时,但不能欺人一世,一旦被识破,他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其结果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为人诚实,言而有信,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自身道德的升华。
51、怎样做到诚信?P117-118
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深刻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无论大事还是小事,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勿以事小而不守信。
52、坚持诚信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P120
(1)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之一。
(2)在涉及利益冲突的问题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
(3)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长远利益一边。
(4)在情与法的冲突中,诚信守则要求我们站在法律一边。
53、诚实与信任的关系。P119
坚持诚实,就会赢得信任。诚实与信任是一棵并蒂莲,诚实是获得信任的前提,对人诚实自然会获得人们的信任,对人不诚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信任的基础永远是诚实。
54、当诚实与说谎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P122-123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我们要结合具体情境,坚持原则,权衡利弊,按照实际情况妥善处理。
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诚信的核心是善。尽管诚信问题上有各种复杂情况,但只要我们正确理解诚信原则,与人为善,出于公心、永不自欺,我们就能拥有诚信的智慧,做一个诚信的人。
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知识点
考点一: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1、我国的国家性质。P4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与公民的联系和区别。P6
A、范畴不同。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有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阶级内容。现阶段,我国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B、范围不同。我国公民范围比人民范围更广一些,公民既包括人民,也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C、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某些义务。此外,公民一般表示个体的概念,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
3、公民权利与公民的基本权利。P5
公民权利指的是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物质保障。
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4、公民权利保障体制。P7
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立法保障: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
司法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
5、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P9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涵盖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具体包括:①平等权②政治权利和自由③宗教信仰自由④人身自由权利⑤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赔偿权⑥社会经济权利⑦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⑧妇女的权利,婚姻、家庭、儿童和老人受国家保护⑨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确认书和保证书。
6、怎样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P10-11
①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
②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
③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④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考点二:公民应尽的义务
7、法定义务的含义。P14
法定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8、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P15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就没有办法保证。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
9、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哪些?P16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具体包括: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②保守国家秘密;③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④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⑤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⑥依法纳税。
10、道德义务的含义和自觉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P17
道德义务是指社会成员依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自愿地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广大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有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11、如何履行义务?P18-21
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人,如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义务植树等;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如依法服兵役、遵守交通规则、保护野生动物、依法纳税等;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如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等。
考点三:生命健康权
12、什么是公民的人身权利?P25
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权等物质性人格权和自由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精神性的人格权。
身份权是人们基于特定的身份而享有的人身权,包括亲权、配偶权、监护权等。
13、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6
生命和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生民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民一旦丧失,任何权利都失去意义。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
14、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给予了特殊的保护。P26-27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生命健康较容易受到侵害。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①我国法律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②禁止用工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③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劳动强度大的劳动。
15、公民应如何行使生命健康权?P28
(1)我们有权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使自己拥有强健的体魄和焕发向上的精神
(2)有权在患病时及时医治,恢复健康,增强体质
(3)当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16、为什么要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P30
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既损害了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也损害了自己,行为人要依法受到相应的制裁。
17、怎样关爱他人的生命健康?P30
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深刻认识到我们在享有生命健康权的同时,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因故发生了争执,要懂得控制情绪、宽容他人,以避免因一时冲动而导致伤害事件的发生;当别人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侵犯时,要尽己所能地给予帮助。
18、生命健康权相关法律。P27-28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都有关于保护生命健康权的内容。
考点四:人身自由权
19、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含义。P25
人身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
20、人身自由权的重要性。P25
人身自由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没有人身自由,其他的自由也难以享受。
21、常见的人身自由权被侵害的行为及维权方法。P25
侵权行为: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等。
维权方法:向侵权人声明,对方侵犯了自己的人身自由权,并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侵权;向对方提出赔偿要求,如不同意,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考点五:人格尊严权
22、人格尊严权的含义。P35
人格尊严是指公民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并且受到他人和社会最起码的尊重。这一权利表现为自尊和他尊。
23、人格尊严权的内容和相关法律条文。P35
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包括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
《宪法》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考点六:名誉权
24、名誉权的含义和表现。P38
名誉权含义: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25、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P38-39
侮辱: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赃物等。
诽谤: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
26、怎样维护名誉权?P39
①与侵权人协商,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损失。
②协商不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7、名誉权相关法律条文。P38
《民法通则》第101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考点七:肖像权
28、肖像权的含义及内容。P41
肖像权是指对自己肖像的专有权和支配权。其内容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29、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有哪些?P41
未经本人同意,以盈利为目的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30、怎样维护肖像权?P
①与侵权人协商,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②协商不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1、肖像权相关法律条文。
《民法通则》第120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考点八:姓名权
32、姓名权的含义。P43
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33、侵犯公民姓名权的行为有哪些?P44
①干涉他人决定、使用或变更姓名;②盗用他人姓名,即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的名义实施某种活动,以抬高自己身价或谋取不正当的利益;③冒用他人姓名,即使用他人的姓名,冒充他人进行活动,以达到某种目的。
34、怎样维护姓名权?P44
①与侵权人协商,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②协商不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5、姓名权相关法律条文。P43-44
公民享有姓名权,年满18
周岁的成年人都有权自主决定自己起什么名字,有权决定使用自己的姓名或笔名、艺名,有权依照规定变更姓名。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
《民法通则》第99条: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考点九:隐私权
36、隐私及隐私权的含义。P46-48
(1)隐私的含义: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这些都属于隐私。隐私的具体内容:私人信息,如家庭住址、身体缺陷、婚恋情况、家庭关系、财产状况等;个人私事,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私人领域,如住宅、个人行李、书包等。
(2)隐私权的含义: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个人生活安宁权。②个人信息保密权。③个人通讯秘密权。④个人对其隐私的利用权。
37、保护公民隐私权有什么重要意义?P48
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38、怎样尊重他人隐私?P51-52
(1)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搬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不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
(2)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替亲人、朋友保守秘密。这不但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是对他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
39、怎样维护自己的隐私?P54-55
(1)运用法律保护隐私权: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40、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有哪些?P53
(1)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2)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等。这些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41、当隐私权受侵害后,怎样依法维护自己的隐私?
①与侵权人协商,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并赔偿精神损失。
②协商不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2、隐私权相关法律条文。P49、50、53、5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考点十:受教育权
43、教育的意义和作用。P59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生活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对于个人一生的成败至为关键,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44、受教育权的含义。P60
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45、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P61
所谓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这里的“义务”,是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适龄儿童少年都要遵循并应尽的义务;这里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1)具有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2)具有公益性,即不收学费、杂费。(3)具有统一性,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46、怎样维护受教育权?P63
①寻求学校老师的帮助;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寻求妇联、共青团组织的帮助;寻求教育部门的帮助;寻求法律帮助等。②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按照法律规定要求侵权人承担责任,赔偿损失。
47、如何履行受教育义务?P64
其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其二,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
其三,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考点十一:财产所有权
48、公民的个人财产有哪些?P69
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读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49、财产所有权的含义?P70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事实上的处分权和法律上的处分权)。
50、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P71
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直接关系到公民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是实现公民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切实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对于维护公民的正常生活,激励其积累财富、创造财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法律明确做出国家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51、如何依法维护财产所有权?P
①当所有权归属发生争议时,我们应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确认其所有权。②当我们的财产被他人非法占有拒不返还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强令非法占有人返还原物。③当我们的财产受到不法侵害已经损坏或者灭失时,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52、财产所有权相关法律条文。P71、72、73、74
《宪法》第13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民法通则》第75条:公民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或者非法查扣、扣押、冻结、没收。
考点十二:财产继承权
53、什么叫做遗产?作为遗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P76
遗产含义:被继承人遗留的个人的合法财产称为遗产。
作为遗产的三个必备条件: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
必须是合法的财产。
54、法定继承含义、继承顺序和继承规则。P77、78、79、80
法定继承:是指既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又由法律直接规定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的继承方式。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规则:①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②若按法定继承,则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则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③除了要严格遵循法律规定外,还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55、什么叫遗嘱继承?P78、79
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继承遗产的方式。遗嘱继承的最大的优点在于被继承人能够充分按照自己的遗愿处分财产。
56、继承方式和遗赠。P78
继承方式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公民将自己的财产待死后不留给亲属,而赠给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这是法律所允许的,称为遗赠。遗赠并不属于遗嘱继承。
57、当继承权发生争议的时候该怎么办?(怎样维护财产继承权?)P80
①不要忍气吞声,要增强维权意识,学会依靠社会力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②继承人应当本着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③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考点十三:智力成果权(知识产权)
58、智力成果的含义。P81
智力成果是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
59、智力成果权的含义。P82
智力成果权也叫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60、保护智力成果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82
人类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发明创造以及其他创造性智力成果,更加凸显其重要性。给予创新成果以智力成果权保护,是对创新精神的最有效的鼓励。保护智力成果权,还可以鼓励人们通过脑力创造精神财富,培养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61、如何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P84
①与侵权人协商,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经济损失。
②协商不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2、如果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遭到非法侵害该怎么办?P83
可以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求有关国家机关予以法律保护,要求侵权人承担法律责任。
63、智力成果权相关法律条文。P82、83
著作权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世界人权宣言》: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人人对由于他所创造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的或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
考点十四:消费者权益
64、消费者合法权益需要保护的原因?P87
在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关系中,经营者处于有利地位。(1)消费者难以从直观上了解商品的性能和质量(2)相对于有高度组织和强大实力的经营者来说,消费者往往势单力孤,容易发生店大欺客的现象(3)个别经营者见利忘义,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65、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义?P89
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66、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P9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67、消费者享有的权利有哪些?P90-91
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其中最主要的是安全权。
68、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履行哪些义务?P
维护市场秩序,做有修养、守秩序、道德高尚的消费者(态度谦和、说话有礼貌、选择商品应事先考虑好、对营业员的优质服务表示谢意、维护生产经营者的正当利益)。
69、作为消费者应该怎样练就一双“慧眼”?P
我们要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掌握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知识。
70、当消费者的权利受到侵犯后,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维权?P96
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71、消费者权益相关法律条文。P9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考点十五:公平
72、公平的含义。P101
①公平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公平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利的尊重、对自身力量的肯定。
②公平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知道在特定环境中如何行动,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如何做是最好的。
③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④公平是相时的,没有绝对的公平。
一般来说,人们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否则,就不公平。
73、公平的作用。P101-102
①社会稳定需要公平:人们在社会合作交往中,如果收到不公平对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就会感到冤枉、气愤,甚至导致报复行为。所以,社会的稳定需要公平。②社会发展需要公平: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障;有了公平,我们才可能通过诚实劳动,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满足自己的合理期望,从而充分调动自身的积极性。这样,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74、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我们应该怎么办?P104
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平,①我们应该增强权利意识,善于寻找解决途径,用合法的手段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②公平与否的判断,受到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制约。我们要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③崇尚公平、主持公道,我们要敢于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75、树立公平合作意识。P106
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因为:在这种合作中,人们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应有的发挥,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内耗,推动社会高效和谐地运转。
公平的合作,必然是互惠的合作,只有公平互惠的合作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有助于我们顺利地融人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
考点十六:正义
76、什么是正义和非正义行为?P109
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的行为。
77、制度的正义性在于什么?P109
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指定的。每个人都能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到致意制度规则的约束。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78、正义和正义制度对社会的作用P110
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正义可以通过制度的调节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得我们的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每一个社会成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79、维护正义,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P112-113
①我们要从小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养成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的良好习惯,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②看到非正义的事情,既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为,在尽量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80、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P113-114
①要堂堂正正、立得正行得稳、爱憎分明、正气凛然、正大光明、无私无畏。
②如果遇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要采取起正当方式,奋起抗争,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
③未成年人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又要做到见义巧为,要尽量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维护正义。
④我们不仅要为自己、为他人的正义去努力,更要为集体的正义去奔波,为国家的正义去奋斗。
生命健康权
人格权
人格尊严权(名誉
肖像
姓名
隐私)
人身权利
人身自由权
身份权
亲权
配偶权
监护权
公民基本权利
文化权利
受教育权(义务)
经济权利
智力成果权
财产所有权
财产继承权
消费者权益
政治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等自由
建议权和监督权
九年级思想品德知识点
第一单元
承担责任
服务社会
考点一:承担责任
角色与责任
1、责任的含义、产生和来源。P5-6
含义:既可以说责任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也可以说责任是不应该做某些事情。总之,责任是对
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
产生: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来源: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2、角色与责任。P7-8
①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每个人都与他人有或远或近的关系,都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②在社会的舞台上,随着所处环境和场所的变化,我们会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调节角色行为,承担不同的责任;③我们在社会中生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每一种角色往往都意味着一种责任;④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3、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及意义。P9-10
(1)
表现:承认错误并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及时纠正自己的过失,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也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在人生之旅中,小到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2)意义:谁对自己不负责任,谁就要对这种不负责任所造成的后果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如果不能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你就永远无法长大成人。
4、承担责任有什么代价与回报?P14
(1)
承担责任,往往伴随着获得回报的权利,但同时也是在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2)回报: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
(3)代价: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责备,其至受到处罚。这就是承担责任的代价。
5、承担责任的作用。P9、10、11、16
(1)自己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有信心、有能力承担起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小到为自己的一次约定守时,大到终身信守诚实、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都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如果不能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对自己负责,我们就永远无法长大成人。(2)他人对自己负责。当我们在为他人、为社会承担责任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为我们的成长和生活承担着责任。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没有他们在履行各自承担的责任,就根本无法想象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3)社会是一个整体,人们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我对他人负责,他人也对我负责;我对自己负责,说到底,也就是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具有责任感。
6、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P16
奉献精神。
7、为了把自己培养成一个负责任的人,应该怎样做?P26-29
①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②犯错后要勇于承认,并承担错误所造成的后果;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责任,也要全力以赴;④关爱社会,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传播爱心。
考点二:关爱集体,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8、个人与集体的关系。P19
①集体离不开个体而存在;②同时,个体也只有紧紧地依靠集体,才能有无穷的力量。
9、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P20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1)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2)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
(3)因此,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该积极关心和维护集体利益。
10、怎样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关爱集体的表现)P21
关爱集体,要为集体建设出力,使这成为我们依恋的家。具体表现为(1)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服从集体的安排,积极主动地为集体建设贡献才智。(2)发扬集体的好作风,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集体遇到的困难。
(3)在集体中能求大同存小异,善于团结他人,让集体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11、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关爱祖国的表现)P23
(1)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2)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3)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与国家共渡难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4)我们青少年肩负着铸造民族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1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具有哪些重要意义?P24-25
①在参与社会公共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并使自己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
②当你参加公益活动时,也许你觉得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强大,但你的一次行动将会吸引众多关注的目光,你的一个倡议将会得到重多人的积极响应。
13、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形式。P26
参加义务植树;向灾民宣传防火知识;为灾区捐款捐物;向居民宣传交通安全知识。
14、怎样才算是自觉承担责任?P28-29
(1)自觉承担责任,就是我要承担责任、我愿意承担责任、我主动承担责任,而不是要我承担,被迫被动地承担担责任。(2)①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②自觉承担责任,就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在反思中,我们将会更加清楚地了解自身的责任,更好地履行责任,并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
15、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渐提高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强;②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人们可以体验到尽职守责后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16、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行动向志愿者学习?
①学习志愿者热心公益的精神,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②学习志愿者的感恩精神,主动关心和帮助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
第二单元
了解国情
爱我中华
考点三:基本国情
17、世界舞台上的中国。P32-33
(1)
取得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实行改革开放,集中精力进行经
济建设,中国人民富了起来,国家强了起来。
(2)
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①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②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③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3)
存在的差距: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4)面临的形势: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
1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P33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三峡工程;京沪高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
1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特征、时间。P34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现: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初级阶段的特征:不发达。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
(3)初级阶段的时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即1956—2050年。
20、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指导思想。P35-36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P35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四:党的基本路线
22、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是什么?P37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23、基本路线的具体内容和核心内容是什么?P37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38
(1)
含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2)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25、什么是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P38
(1)
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原因: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26、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P38
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是什么?P39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8、改革、稳定、发展。P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
压倒一切。实践证明,只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29、三个代表。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0、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考点五: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3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42
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32、我国现阶段新型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P42
新型的民族关系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
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3、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边疆稳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条件。
34、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P43
①自觉履行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②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宣传我国的民族政策,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言行作斗争;③多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与各民族同胞友好、平等相处。
35、“一国两制”的含义。P44
(1)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这一基本方针简称“一国两制”。(2)含义:“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6、台湾问题:政治基础、共同心愿、基本方针、历史必然。P45
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共同心愿: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历史必然:两岸统一。
37、为什么能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P44-45
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基本方针。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祖国完全统一打下坚实基础。④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38、怎样才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①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不动摇;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增强综合国力;③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和沟通,积极发展两岸关系。
39、为促进祖国早日统一,青少年应怎么做?
①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荣誉;②积极支持和拥护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③坚决同一切破坏国家统一的“台独”言行进行斗争;④自觉肩负起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40、内蒙古、西藏等自治区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调动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③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④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⑤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建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考点六:基本国策之一对外开放
41、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P47-48
(1)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增进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一天一天变得更加开放。
(2)在开放的世界中,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3)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就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总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42、我国对外开放成果举例。P49
经济方面:进出口贸易,位居世界前三;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GDP位居世界第二。
政治方面:国家领导人频繁参与国际重要会议,与外国领导人互访。
文化方面: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
教育方面:中外联合办学。
体育方面: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
43、怎样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P49
(1)我国是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的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开放。(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同时,又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3)总之,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既要积极敞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44、面对一个开放的世界,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①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树立全球观念和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成才,为促进祖国的发展作贡献。
45、根本基点。P49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考点七:基本国策之二计划生育
46、我国的人口现状的特点。P50
①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之一。②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失衡等。
47、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国情)P50
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48、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带来的影响。P51
(1)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就是发展问题。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直接关系。(3)制约了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增加了就业困难;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
49、计划生育的依据、目的、具体要求和意义。P52
(1)依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国情。
(2)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3)具体要求: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4)意义:实施计划生育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
考点八:基本国策之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50、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P53
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
51、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环境国情)P53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52、怎样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P53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3)实践证明,无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总之,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直接关系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53、针对某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一时繁荣,请你给地方政府提几条建议?
①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依法保护和治理环境。
③加强资源、环境知识和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资源、环保意识,落实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行动。
④重视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治理环境的能力。
考点九:发展战略之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54、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自然资源国情)P54
(1)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2)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55、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本质。P55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本质都是发展问题。
56、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含义和要求。(从全球和整个人类角度看)P56
(1)原因:①同人口、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今天,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③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含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
(3)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责任。
57、两型社会、文明发展道路和循环经济。P56-57
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文明发展道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58、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和人口形势。①人口形势: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资源形势: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且浪费严重。③环境形势: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2)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59、为了缓解我国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我国政府应该采取那些积极措施?(我国怎样才能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①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②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
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④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绿色发展。
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⑥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制定、完善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打击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
60、为推进我国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办?
①关注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积极向公众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②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节能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③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自觉履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义务,如随手关灯,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回收废弃物,选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④积极参与各种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宣传活动,积极同各种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作斗争。
61、在日常生活中,你能为节约资源做些什么?(低碳生活常识。)
①回收废纸、碎玻璃等生活废弃物;用淘米水浇花;用中水冲车;随手关灯;用口杯接水刷牙;用节能灯等。
②交换、改造多余废弃物,将垃圾分类处理。
③少用或不用一次性产品。
④尽量少用公告交通,多骑车,多步行。
⑤多种树种草,不乱抛纸屑,乱丢废弃物。
⑥有计划地购物,适度消费,不盲目追求奢侈。
考点十:发展战略之二科教兴国
62、为什么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的重要性)P60-61
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②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④在当今时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总之,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化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动地位。
63、请列举本地存在的教育问题,并向政府建言献策。
问题:学校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乱收费;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学生上下学不方便,校车不能直达学生住地。
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国家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严厉查处教育乱收费;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禁止补课;督促学校开足开齐各门功课;招收音体美专业的教师分配到农村中小学。
64、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我们应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祖国对我们的回报?
其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其二,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
其三,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65、面对准备辍学的学生,你准备怎样劝说?
其一,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青少年应尽的义务;其二,教育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今天的辍学生,必然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要求;其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接受良好的教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和终身受益的财富,甚至决定其一生的命运。
66、科技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58-59
(1)
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并随着生产的发展,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力量。纵观科技发展的轨
迹,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2)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67、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技?P59
①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②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③总之,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推进改革开放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是实现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68、请列举我国近几年来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P59
正负电子对撞机;银河百亿次计算机;天河一号计算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蛟龙号;探月工程。
69、近年来,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说明了什么?
①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一些领域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②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成效显著。③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迈出重大步伐。④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
70、“钱学森之问”反映了什么问题?
①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教育体制及教育方式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较大差距,全社会还未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
71、钱学森为什么要强调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对外依存度较高,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②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③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国家具有前进的动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⑤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72、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P62
(1)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73、我国怎样才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
①必须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大力提高教育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积极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④要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使全社会创新智慧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74、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①树立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②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④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⑤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把创新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考点十一:中华文化
75、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和文化的力量二者的关系。P65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这种力量深深熔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76、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P
汉字书法;故宫;京剧;战国编钟;粽子;唐诗;宋词;元曲;楚辞;唐装。
77、安徽传统文化的代表。
黄梅戏;凤画;凤阳花鼓;徽剧;宣纸。
78、中华文化的特点、构成和影响。P65、66
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影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但对今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9、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内容及特点。P67
美德
表现
内容
奉献精神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
0
爱国情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崇高志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昂扬锐气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浩然正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为政风范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广阔胸襟
厚德载物、道济天下
英雄气概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社会理想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特点: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80、如何宏扬中华文化?(国家该怎么做)
①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
③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④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81、如何弘扬中华文化?(青少年该怎么做)
①尊重、珍惜和爱护本民族文化遗产。
②努力做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做一名友好往来的文化使者。
③继承、弘扬民族文化,积极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
④积极行动起来,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文化遗产的行为作斗争。
82、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对待民族文化: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优良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并使之发扬广大;注意抵制和抛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推陈出新。
对待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坚决抵制各种外来腐朽文化侵蚀。
考点十二:民族精神
8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P69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84、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何丰富和发展?P70-71
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
(2)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
85、为什么要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68-71
(1)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在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曾历经无数考验,面临种种巨大的灾难,但是他们都没有动摇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意志和信心。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3)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86、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的关系。P71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87、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怎样宏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71
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我们青少年要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88、评选表彰助人模范,评选“双百人物”,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颂扬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
②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
⑤有利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89、我们中学生应如何向先进人物或模范人物学习?
①以模范先进人物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树立崇高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勇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③从身边小事做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乐于奉献。
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第三单元
融入社会
肩负使命
考点十三:参与政治生活
90、我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方式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P74
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
9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权力和职权。P74、75
(1)同其他国家机关相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最高,权力最大。其他中央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要向它报告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对国务院及其各部门提出质询案,如果觉得它们的行为有问题或者对它们的工
作不满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提出来并要求它们答复,并有权组织调查委员会来对特定
问题进行调查。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其职权主要有: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立法权;任免权,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等都由它来选举或决定;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
92、依法治国的含义、意义和基本要求。P76
(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
(2)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3)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2)关系:①“有法可依“要求建立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是依法治国的前提;②“有法必依“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③“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依照法律规定办事,严肃执法、严格执法,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④“违法必究”要求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
93、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P76-77
(1)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建立起来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使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
(4)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94、依法行政的意义。P77
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
95、宪法的地位、内容。P78、79
地位: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因此,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所谓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内容:宪法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等,都是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只能由宪法规定。
宪法还规定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国家生活的根本问题。
96、国家性质、根本制度。P79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97、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P81
①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与普通法律的这种关系,通常被称为“母法”与“子法”的关系,即宪法为母法,普通法律为子法。②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法律、行政法规的内容和精神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规定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③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④同普通法律相比,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其目的是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98、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P81
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严格。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99、我们应如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P80
(1)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2)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3)在日常生活中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宣传宪法知识,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100、公民政治权利含义和内容。P82
含义: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内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建议权和监督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
101、公民行使建议权和监督权的渠道?P83
①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②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③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进行监督⑼
102、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行使政治权利应当注意哪些问题?)P84
①对于监督权等政治权利,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②公民行使监督权利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103、国家安全的含义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是什么?P85
(1)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秘密不被窃取、泄漏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
(2)
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个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104、政府为什么要“问计于民,问政于民”?
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我国政府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努力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③“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可以使各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意愿,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105、网民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生活,这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②有利于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③有利于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④有利于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
106、作为中学生,你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些什么?
①努力学习法律知识,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公民;②积极宣传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弘扬法治精神,做法律的宣传者和践行者;③学会依法行使公民权利,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考点十四:关注经济发展
107、“三步走”战略构想的内容。P88-89
第一步,从l98
1年到l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
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108、建党百年、建国百年目标。
建党百年目标: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1921-2021)
建国百年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949-2049)
109、多种所有制经济划分。P90—91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110、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内容。P90
(1)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亨昆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11、国有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P90
(1)
含义: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公有制经济。
(2)
地位: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重要任务。因此,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
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112、集体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P90-91
(1)
含义: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2)
地位:作为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
(3)
作用: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因此,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113、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和作用。P91
(1)
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2)
地位: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解决就业、方便人民生活等。
1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内容和制定依据。P91
基本经济制度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制定依据: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115、国家如何对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P93
国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非公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1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P93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分配原则: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117、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P9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18、如何实现共同富裕?P93-94
①先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②当改革和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后,党和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推动先富裕起来的东部沿海地区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经济。
119、为实现共同富裕,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免除农业税;提高个税起征点;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皖江开发战略。
120、为实现农民的治富理想,请你出一些主意。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招商引资,办好工业园;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
121、四个尊重。P94
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
122、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有哪些?P94
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
123、如何合理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针对当前青少年中的不合理消费,如炫耀性消费等现象,请你提几条建议?)P98-99
①在消费时更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②在消费前,我们可以先作出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避免非理性消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③应该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④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要节俭;⑤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需求后,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精神上的需求,在消费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124、绿色消费的含义?P99
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
125、怎样进行绿色消费?P99
①消费时认清绿色食品标志以保护自身健康;②选用无氟制品以保护臭氧层;③购买无磷洗衣粉以保护江河湖泊免收污染;④购买环保电池以防止汞镉污染;⑥选择绿色包装以减轻垃圾灾难。
考点十五:精神文明建设
126、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P10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127、先进文化的含义?P102
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28、为什么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把握这一方向?P103
(1)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也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保证。
(2)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2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P10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30、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地位是什么?P103-104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131、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P104
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过程中,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境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
132、为什么要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P10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能不能有效地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顺利实现。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广大人民的综合素质和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
133、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和意义?P105
形式:在创建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创建优美环境、建立优良秩序、搞好优质服务的“创三优”动;在创建文明村镇的活动中,“文明户”评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万村书库”及其他各种移风易俗活动等。
意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极大地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P106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135、我们青少年如何投身精神文明创建活动?P106-107
(1)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加以抵制。(2)洁净而优美、热情而温馨、活跃而向上、富足而安全的社区(街道或乡村)要靠你我他来共同创造。(3)参与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花更加璀璨夺目。
136、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模范道德人物评选的意义是什么?
①有利于颂扬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
②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③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
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先进文化。
⑤有利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
137、你准备如何向这些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学习?
①以模范先进人物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②树立崇高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勇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③从身边小事做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乐于奉献。
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于实践,勇于创新。
考点十六:共同理想小康与全面小康和谐社会
138、最高理想与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P110-111
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9、我国现阶段所达到的小康。P114
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4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P114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人民富裕程度显著提高、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对外更加开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4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涵(内容、目标)。P116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42、我们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P118-120
(1)
为了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为了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2)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自古以来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正是依靠这种艰苦奋斗精神,中华民族才历经沧桑而不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有理由为此感到自豪,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
143、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为什么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P121-122
(1)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艰苦创业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精神,而是与人类社会发展同在的。(2)艰苦创业,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无论什么时代,都被人们视为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美德。(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充满艰辛和创造的伟大事业。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大力倡导和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14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学生应如何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①学习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创新,立志做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②生活上,勤俭节约,不和别人盲目攀比,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乱花钱,节约用水用电;③思想境界方面,要甘于奉献,自强不息,注意培养艰苦奋斗的崇高美德。
第四单元
满怀希望
迎接明天
考点十七:理想与现实
学习压力
考试焦虑
选择
145、理想含义和理想的作用?P126-127
含义:个人理想就是我们在学业成就、未来职业、道德人格甚至家庭生活方面追求的目标,代表着我们对生命的一种盼望,反映了我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作用:人生需要理想。理想就像罗盘,引导人生航船的方向;理想就像航船,一程一程向前推进,不断驶向幸福的彼岸。理想总是指喧未来,表现为奋斗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导向、驱动和调控的作用。如果缺乏理想,就会使人缺少一种稳定、持久的内在激励,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如果缺乏理想,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就会缺少前进的动力,甚至会迷失方向。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理想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己,让我们充满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幸福。亿万人民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特别是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过程中,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146、如何才能实现理想?P128-129
(1)实现理想,需要对人生作出规划。这个规划要尽可能长远,还要尽可能具体。
(2)我们的具体理想是发展变化的。有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实际情况,对自己的理想适当进行调整,以缩短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推动理想的实现。
(3)理想可以有很多,但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我们需要不断增强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还需要不屈不挠、坚持不懈……
147、学习压力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P147
学习压力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干劲和潜能,使我们表现得更积极;过度的学习压力则会使我们的焦虑不断增加,影响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148、为什么学习需要适度压力?P131
学习没有压力,可能会使我们觉得学习非常轻松,也有可能使我们失去动力,止步不前。因此,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觉适度加压,增强学习动力。
149、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是什么?P132
明确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是我们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要学会正确对待压力,学会将压力化为动力。
150、什么是考试焦虑?形成考试焦虑的原因有哪些?P132-133
(1)考试焦虑是在面临考试时出现的紧张、担心、不安等情绪状态。考试焦虑包含三种成分:一是认知方面;二是生理反应;三是行为方面。
(2)原因:面临的考试很重要,或者考试难度过大;他人、自己的过高要求超过了个人的实际能力;仅以考试的成绩来判断个人的价值……这些都容易导致我们陷人考试焦虑。
151、如何从容面对考试?P133-134
(1)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2)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望。
(3)增强自身实力。
152、为什么要慎重选择人生道路?如何作出最佳选择?P136、137
①漫漫人生路,有无数的选择,但关键的只有几步。不同的选择,可能会决定我们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我们要慎重地进行选择。
②要弄清自己的真实需要,多方面收集信息,学会辨别、筛选信息;还要考虑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的可能性。
考点十八:迎接未来社会挑战
153、创新精神的重要性?P141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154、团队精神的重要性?P141
社会发展需要个人的智慧,同时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具备了团队精神,我们才能更好地施展个人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推动社会进步。
155、终身学习的原因是什么?(终身学习重要性)P143
①面对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才能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②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还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因此,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56、我们怎样做才能应对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P143-144
(1)终身学习,要求我们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增强获取知识、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
(2)初中毕业以后,无论选择升学还是就业,都是发展之路,都需要终身学习。从学校走向社会后,终身学习有助于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劳动者,更有助于我们不断开拓新的发展天地。终身学习,成就美好未来。
157、当代青少年怎样做才能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①珍惜在校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②善于与他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总结的人教版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 篇7
一、通读教材, 厘清“理”的知识结构和逻辑框架
说理课中的“理”, 归纳起来就几句话, 如果没有层次, 很容易在同一层面上绕圈子, 令人生厌。因此, 要上好说理课, 教师首先要通读教材, 既厘清本节课所讲的“理”与前后内容的关系, 更厘清本节课的知识结构、逻辑框架, 力争所讲之“理”不产生表述上的重复, 且在层次上能步步深入, 吸引学生渐入学习佳境。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 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热心公益服务社会”两目组成, 是典型的说理课。通读教材后很容易发现, 教材第一单元对“责任”的解读是按照“责任—个人责任—集体责任—社会责任”的逻辑层次进行的, 该课的关键词是“社会责任”, “理”则主要包括三部分:什么是社会责任?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承担社会责任就应该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服务于社会。要讲清这些理, 前提是学生已经懂得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以及为什么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的道理。因此, 在充分解读教材的基础上, 笔者对教材重新进行建构:理出了“理解社会责任”“寻找社会责任”“担当社会责任”三个逐渐递进的逻辑层次, 构成一条贯穿整节课的知识明线。与此相对应的, 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产生的四点感悟, 构成一条贯穿整节课的情感暗线, 由知识明线与情感暗线交织成“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节课的知识框架和逻辑框架 (见下图) 。
上述设计对“理”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构思, 思维逻辑层层递进, 各环节没有内容上的重复, 让人感觉“理”在逐步深入, 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
二、研究学生, 确定“说”的重点内容
南宋哲学家叶适曾说过:“论立于此, 若射之有的也……的必先立, 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故弓矢从的而非的从弓矢也。”这告诉我们, 做事情必须先确定目标, 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课如果不研究学生, 只能是单向的说教与灌输, 实效性难以保障。研究学生,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 即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 困惑在哪里, 需要重点解决什么, 这些问题就是教学的“的”。只有针对学生的认知起点, 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确定“说”的重点, 说理课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教学中, 多数学生把社会责任仅理解为对国家对社会的奉献, 崇高但很遥远, 自己年龄还小, 承担社会责任是以后的事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 正是本节课必须解决的问题。为此, 笔者设置了一个“寻找社会责任”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明白承担社会责任表现在方方面面, 如平时遵守交通规则, 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 自觉排队, 不浪费粮食等。通过列举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让学生明白, 无论是生活中细微的小事, 还是国家主权、民族尊严等大事, 都有着我们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不分大小, 无处不在, 无法逃避, 必须承担。
事后证明,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是非常成功的, 因为它充分地研究了学情, 确定了重点, 切实提高了说理课“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设置冲突, 寻找“说”的突破口
科尔伯格认为, 带有冲突性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儿童通过对假设性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 能够理解和同化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 拒斥低于自己道德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 因此,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是促成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 我们要创设思维冲突, 吸引学生参与讨论, 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观点、清晰事理, 寻找出“说”的突破口。
在本节课教学中, 笔者创设了四个旨在引发学生思维冲撞的问题: (1) 社会责任是否可以选择? (2) 社会责任是否只体现在国家大事上? (3) 抵制日货是否就是爱国行为 (承担社会责任) ? (4) 承担社会责任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 还是平凡生活中的默默付出?
四个问题源于真实生活, 直指学生认知上的疑点, 引发学生思维冲突。下面是“抵制日货是否就是爱国行为”的课堂教学片段。
师:钓鱼岛历来是中国的领土, 但日本有关当局却在钓鱼岛海域抓我国渔民、撞我国渔船, 频频制造矛盾和冲突。日本有关当局的恶劣行径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有人认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国人都应联合起来, 坚决“抵制日货”, 否则就是不爱国。对此, 你是怎么看的?
生1:我认为这种认识是对的。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国, 只要中国人都不买日货, 日本的企业就要倒闭, 他们就不会那么嚣张了。
师:这位同学认为只要我们抵制日货, 就可以从经济上打击日本。大家认为如何?
生2:我觉得是否使用日货和有否社会责任心没多大关系, 使用日货并不代表我不爱国。现在是市场经济, 货比三家, 日货价廉物美, 我为什么不用?再说, 我不用人家也用, 你抵制得了吗?说实话, 我家的汽车、相机都是日本产的。
生3:如果每个人都这样, 中国就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赶不上日本, 因为中国企业还暂时不如日本企业, 国货比不过日货, 中国人只能让日本人瞧不起, 只能受日本的欺负。
生4:咱们中国人就只顾眼前利益, 没有韩国人团结, 媒体报道日货在韩国根本就没有市场。
生5:我觉得在当前形势下持“抵制日货”的想法过于狭隘、偏激。一个国家是否被人欺负关键是自己是否强大。现在是经济时代, 用哪家的商品大多只是个人消费行为, 不应该统统与欺不欺负挂钩。况且, 现在纯日货已很少, 大多都是中日双方合资生产的, 合资企业既生产了优质商品, 还增加了就业机会, 这样的“日货”也抵制, 等于抵制自己。
……
师:老师明白同学们的意思, 历史的教训很深刻, 值得注意, 国家强盛才不受外国欺凌!
但我们憎恶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行径, 对日本人的工作态度、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却应该佩服, 不能简单地把“抵制日货”和社会责任、是否爱国等同起来。在和平年代里, 在市场经济下, 比抵制更理智的选择是:我们工作比日本人更敬业, 技术比日本人更精湛, 产品比日货更优质, 真正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这一责任很重大, 承担这一责任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 而应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事做起。
在课堂教学中, 问题是一个载体, 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愿望, 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在思想的互动交流中把道德认知内化于心。
四、创设情境, 选择“说”的最佳方式
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 儿童道德行为的形成, 不是通过说教, 而是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形成他们的道德倾向, 儿童形成道德观念是利用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和经验, 使之经常进行是非比较和反省。所以, 人的品德形成不似喝牛奶, 通过灌输就可进入学生的体内, 而需要一个无意识的、內隐习惯养成的过程。“无痕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高境界, 创设情境说理课是变教师“说教”为学生“悟道”的最佳方式。
在“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课教学中, 笔者没有直接解说“什么是社会责任”“应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等核心问题, 而是通过三个情境 (“最美中国人”“钓鱼岛事件”和“补胎哥”郁炳龙事迹) , 提出了旨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四个问题, 得出四点感悟。如为了说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仅体现在国家大事上, 更体现于日常生活小事中”这一道理, 笔者播放了“补胎哥”郁炳龙的事迹视频, 让学生从中感悟“虽然补胎事小, 但方便他人、奉献社会的公益事大”;展示了网民的感谢短信, 挖掘“补胎哥”事迹的社会影响, 从七岁小男孩“叔叔, 我长大了也去补胎”稚嫩却纯洁的表达中懂得每个人都应承担社会责任, 付出爱心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进而感悟“爱心是可以传递的”的道理。
整节课从头到尾, 笔者并没有明显地向学生灌输什么道理, 但道理却渗透在教学过程的时时处处, 都被学生自主感悟, 充分显示了“德育无痕”的魅力, 实现了“知情意行”的转化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总结的人教版初中文言文中心思想】推荐阅读: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06-29
人教版 初一语文文言文复习11-05
人教版分式知识点总结09-25
人教版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05-11
人教版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08-10
人教版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08-18
初二人教版数学教学工作总结07-26
初中人教版论文10-21
人教版初中地理07-26
人教版初中物理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