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共13篇)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
照相机: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2、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远离物体。
1.幻灯机和投影仪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至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注意事项:幻灯片要倒着放(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2.照相机 成像物点: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思考1:照完集体照照单人照 (相机离人近些,暗箱拉长)
思考2:照片中部分人没有进入镜头 (相机离人远些。暗箱缩短) 3.放大镜 成像特点:物体在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4.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5.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2
一.梳理课文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
本单元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作品, 内容都是表现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和学生一起梳理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些文章内容所留下的印象, 结果多数同学说出来的是“吃”字。针对这个词, 我问同学们:咱们监利有哪些好吃的?这些食品背后有什么文化内涵?接着, 我出示了本次活动的课题及学习目标: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
二.寻找监利特色, 了解地方文化
说到好吃的, 同学们有说不完的话, 各种食品纷纷“上桌”:干鱼腊肉香肠, 水饺米酒汤圆……我打断了他们:请关注监利特色。大家立即哑口。是啊, 这些东西似乎别的地方也有啊!哪些是监利所特有的呢?还是一些在外地待过一段时间的同学阅历丰富些, 大家一致认为有一样东西不仅北京上海广州没有, 就连监利周边如荆州、岳阳、武汉也极少见到, 而在监利却是天天见面、人人爱吃的大众化食品, 绝对算监利特产, 那就是团子。
接着了解地方文化:监利的团子有什么文化?大家面面相觑, 团子还有文化?我提醒他们:团子是什么做的?体现了监利的什么特色?有“鱼米之乡”美称的并不只有监利, 以鱼或米为原料的各种小吃和菜肴却有无数种, 何以团子成了监利特产?同学们纷纷思考, 大胆假设, 小心求证, 从团子的形状、寓意、做法、吃法等方面说开去, 从监利的地理气候、监利人的性格特点等方面说开去, 这样, 自然就形成了关于监利团子的“地方文化”。当然, 每一样监利特色食品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
三.描述关注对象, 提升语文能力
随便说不行, 还得上升到语文学习的层面上。接下来我提出了几个问题, 要求在小组内分工完成:1描述团子, 做到色香味形俱全, 要让人垂涎欲滴;2说明团子的做法, 要让人一听就会;3讲述你吃团子的经历, 要让人羡慕不已;4设计团子的吆喝语或广告词, 要让人听了就 想买。面 对“要让 人……”的要求, 学生兴趣盎然, 纷纷思考。交流展示阶段, 果然是人人有话说, 特别是吆喝语, 不仅有文采, 更是有特色, 再加上当场吆喝, 想不笑都难。
四.重温大师作品, 抒写个性文章
接下来布置作文题目: 的。半命题作文, 要求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但总不能都写“监利的团子”吧!监利的“特色”还在哪里?于是, 我带领同学们重温本单元作品, 开启智慧:云南有歌会, 监利有庙会 (农历二月二敬土地菩萨) ;汪曾祺的高邮有鸭蛋, 我们的监利有粽子;过去的北京有吆喝声, 现在的监利有叫卖声;琦君的家乡请喝春酒, 我们的家乡请喝喜酒……粽子非监利独有, 但鸭蛋也非高邮专利, 汪曾祺的笔下有了高邮端午的习俗, 有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 那鸭蛋也就似乎只是高邮的了;喝春酒也不仅是琦君家乡的特色, 但因为有了琦君对家乡特别是对母亲的思念, 才让人甚为感慨。可见, 融入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 写出家乡的特色, 就可以做到“关注监利特色, 介绍地方文化”了。
学生思路豁然开朗, 各种符合要求的文题纷纷出笼:“端午的粽子”“奶奶的团子”“外婆的鲊胡椒”“监利的吆喝”“家乡的二月二”……我并没有急于要求学生下笔, 仍是带领他们分析本单元的文章特色, 从内容到结构, 从主题到情感, 从语言到手法, 力求有效借鉴。同时, 要求他们利用周末放假回家时间, 去调查了解所写对象的相关知识, 力求让文章写出对象的特点, 抒发自己的情感, 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果然, 有了充分的调查了解, 学生们都有内容可写, 又有现成的范文, 知道如何去写, 交上来的文章大多达到了要求。后来, 有几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还发表在各类刊物上。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 篇3
本单元谈论的话题是“Fun places”,其功能项目是“Talk about past experiences”,通过对比、使用现在完成时态、一般过去时态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Section A的内容是在复习巩固一般过去时用法的基础上学习使用Have you ever been to…这个句式表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能够就简单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并且已经接触了多种时态,学习使用现在完成时态表达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难度不是很大。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师生间的闲聊、动画片欣赏、创设情境等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设计思路
通过情境导入提出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口语交际,学习使用新的词汇和短语,来训练和强化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的答语形式,,最终达到使用该句型描述过去的某个经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及答语形式Yes,… have/ No, … haven’t;通过情景设置、两人一组对话练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会谈论过去曾经到过的地方。
2、能力目标
通过情境导入来引导学生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提出Have you ever……?的问题,继而引出一些新的词汇和句型,然后通过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来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情感目标
以学生的某种经历为依托,培养学生热爱家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重点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Yes, I have. /No, I have n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學会使用该句型与其他人谈论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对该地的风景、娱乐等方面进行简单的描述。
2. 熟练运用现在完成时态句型Have you ever been to…?描述过去曾经去过的地方,并能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
教学设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
教学流程
Step 1 Warming-up
1. Make conversations with some students to talk about past events.
T: Tom, 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S1:I played basketball.
T:(writing the words on the board) Tom played basketball yesterday. (to another student) Mary, What did you do last Sunday?
S2:I went to the zoo.
T:(writing on the board) Mary went the zoo last Sunday.
2. Make a short conversations in pairs. (两人一组进行以上的对话练习)
( 设计意图:用闲聊的方式带领学生走进课堂,给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容易接受。 同时以简单的对话方式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过渡自然。小组对话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表述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Step 2 Leading in
1. Learn the new sentence “ Have you ever been to …?” with some pictures. ( 长城、北京、红峪上庄) T: I went to the Great Wall last week.
I have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Great Wall?
Yes, I have. / No, I haven’t.
2. Practice in pairs by using some pictures.
提示句型:
A: Have you ever been to …?
B: Yes, I have. (No, I haven’t)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Yes, I have./ No, I haven’t.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句型,学生用已学过的单词操练新句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小组对话练习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重点句型提示能帮助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Step3 Learning new words
1.Watch a short play (Disney 动画片)
2. Learn the new words by some pictures. Using some Disney Character to talk about the amusement park.
3. Practice in pairs (Ask some students to practice in pairs)
4. Talk about 1a
(设计意图:使用Disney动画片《猫和老鼠》引出“游乐园”这一话题,通过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参与口语活动的热情,简单的两人一组的对话降低了口语练习的难度,使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都能具有成就感)
Step 4 Listening
1. 1b Listen. Have these students ever been to these places?
2. Read the listening materials loudly.
3. Talk about the places that Claudia and Sarah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听力材料中的人物曾经的经历又将听力内容进一步升华,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生不但要听懂听力材料,而且还要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在此项活动中,学生的听力、口语、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Step 5 Groupwork
Talk about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in groups.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设计意图:谈论自己曾经到过的难忘的地方,对于部分学生来将有一定的难度,以小组活动的方式来完成,做到人人参与,共同进步)
Step 6 Homework
1. Make a survey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家乡知多少》,谈谈对自己家乡的认识,比如:曾经到过哪些旅游景点,什么时间、怎么去的那里?你对家乡旅游景点的看法?都做了什么?等等)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When did you go there ?
How did you go there ?
What did you do there ?
How do you like it ?
做完调查之后,让学生来做汇报。
(提示句型:Report : ***has ever been to … .
He / She went there ***.
He /She went there by ***.
He /She ***. He /She thinks it’s ***.)
2. Write your unforgettable place that you have ever been .
(温馨提示:Have you ever been to …? When did you go there? How did you go there ?Have you taken any photos there? Bring some of your photos here and write a short composition to introduce the place you have ever been to.)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4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1气温差异:自南往北,纬度逐渐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2降水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多。(3地势差异:自西向东,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逐级下降。
2、人文地理差异
(1农业生产方式的差异:西牧东耕、南稻北麦。(2人口、城市、交通线的差异:东密西疏。(3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东部高,西部低。
(4饮食习俗的地区差异:苏州人、无锡人、上海人喜欢吃甜,山东、河北以及东北三省 的居民口味偏咸,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多喜辣,江西人口味偏 酸,以能吃醋闻名。
饮食口味差异形成的原因:与当地气候、水质等自然条件有一定关系。
3、划分地理差异的界限
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 我国冬季 1月 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 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二、四大地理区域
1、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等。
2、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⑴划分依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⑵四大地理区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西北地区。⑶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分界线是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
青藏地区和其他三大地区分界线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即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三、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1、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2、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一、地理位置
我国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 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东临 渤海和黄海。
二、地形特征
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东部有面积广阔的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西部有沟壑纵 横的黄土高原。
三、气候
1、气候类型: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征: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摄氏度以下,夏季炎热,最热 月平均气温在 20摄氏度以上。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 400~800毫米, 属于半湿润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
四、黑土地和黄土地
1、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黑土 地”
2、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 积,形成了广阔的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黄土地”
五、重要的旱作农业区(一 自然条件
1、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2、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旱地。(二 主要作物
1、北方地区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
2、北方地区的经济作物:甜菜、棉花、大豆等。(三 自然灾害
1、灾害及成因: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 严重。
2、解决措施:采取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一、位置、气候、地形
1.称谓:“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
2.东北三省包括:A 黑龙江省, B 吉林省和 C 辽宁省
3.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山河大势。
4山环:由 D 大兴安岭 E 长白山 F 小兴安岭如马蹄形分布着 K 东北平原, 5.水绕:1黑龙江 2.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临 , 3.图门江 4.鸭绿江与朝鲜为临, 5辽河,河 流 6松花江注入黑龙江
6.东北三省气候冷湿,由于纬度较高,又紧邻着冬季风源地, 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 季短促温暖。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商品粮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平原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气候雨热同期, 有利于农作物的 生长。
2、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1东北三省由于纬度较高,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2东北平原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水稻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 的粮食生产基地。
3、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
(1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寒潮的影响,容易发生低温冻害。
(2由于大面积开荒,湿地面积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1、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东北三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特别是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在全国有重要的地位。
2、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依托丰富的资源, 东北三省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学工业为主导, 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森林等工业部门的比较完整的重工业体系。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0世纪 90年代,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东北重工业基地出现经 济发展滞后的现象。国家明确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称谓 :文明的摇篮 黄土风情:窑洞,白羊肚头巾,信天游,。
2.黄土高原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 如华夏始祖炎黄二 帝。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许多假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和蒙古高原等地的荒漠、戈壁 吹过来的。
4范围:黄土高原东起 A 太行山、西至 B 乌鞘岭、北连 C 长城、南抵 D 秦岭。跨越山西、陕 西、宁夏、甘肃等省区。
5、黄土地貌景观: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塬(残留的高原面、梁(长条状的山梁、峁(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川(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地地区 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二、严重的水土流水
1、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2、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原因:黄土土质疏松,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 中,且多暴雨。
(2人为原因: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3、水土流失的危害
(1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 生态环境恶化。
(2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巨大困 难。
4、水土保持的措施
一方面,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 合理安排生产活动, 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 数量等。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
1、北京的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等。
2、北京的交通网络
(1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2北京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3城市轨道交通也很发达,并且已初步建设成网。(4北京是全国最大的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5
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
4、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有何特殊保护?(p26.d2)
①我国法律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②禁止用工单位非法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③禁止安排未成年工(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劳动强度大的劳动。
5、法律禁止使用童工的意义?
主要从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有利于保护未成人的受教育汉,促进义务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我国杜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等。
6、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等。
7、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面对不公正的评价,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证明事实真相;另一方面,要有人格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对于诽谤、侮辱等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维护名誉权
(1)名誉权含义: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表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2)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侮辱或诽谤他人。
(3)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及后果:①侮辱行为: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赃物等。②诽谤行为:无中生有、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恶意中伤他人等行为。后果:凡此种种,既是不尊重他人、贬低他人人格、使他人名誉受损的侵权行为,又是不尊重自己、损害自己形象的不道德行为。侵权者轻则受到舆论的谴责,严重的要承担法律责任。
(2)隐私权的内容:隐私权的内容是与公共利益、社会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个人生活安宁权。②个人信息保密权。③个人通讯秘密权。④个人对其隐私的利用权。
(3)保护隐私权的意义:隐私权赋予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弟二框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1、如何尊重他人隐私?
(1)尊重他人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不干涉他人私人空间,不搬弄是非、揭人短处、扰人安宁;不因好奇而热衷于打听别人私事、传播别人的秘密。
(2)尊重他人隐私,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替亲人、朋友保守秘密。这不但能保护自己的隐私,也是对他人隐私的保护和尊重。
2、侵害隐私权的表现
(1)侵扰他人私生活、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2)监视、窥视他人私生活,以偷看日记、私拆信件等手段千方百计刺探他人的秘密,道听途说传播他人的隐私,非法利用他人的个人信息等。这些侵害隐私权的行为,既是违反社会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3、保护自己隐私权的方法
(1)运用法律保护隐私权: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精神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4、青少年如何增强自我保护隐私的意识?
我们在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律己,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另外,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在上网时要掌握网上安全运行的知识,以避免个人隐私在网络中被浏览和扩散。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所谓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这里的“义务”,是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适龄儿童少年都要遵循并应尽的义务;这里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5、义务教育的特征:
(1)具有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2)具有公益性,即不收学费、杂费。(3)具有统一性,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的义务教育。
4、我国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公民的合法财产直接关系到公民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切实保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对于维护公民的正常生活,保障其专心致志地从事生产、工作和学习,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法律明确做出国家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5、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方式有:民事法律手段和刑事法律手段。(p72--73)
6、当财产所有权收到侵害时,公民应该怎么办?(P74 智力成果是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
2、什么是智力成果权?(p82)
智力成果权也叫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3、维护智力成果权方面重要法律的名称。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等。
4、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6
1.质量(m):物体所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mg,1t=103kg=106g=109mg(千进位)
3.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因它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托盘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2)调节天平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3)测量物体质量时,应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的刻度线;此刻右盘中砝码总质量与游码所示质量之和,就等于所测物体的质量。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轻拿轻放;(3)保持天平与砝码的干燥与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 定义:某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mρ公式: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V
单位:kg/m3,g/cm3,1g/cm3=1000kg/m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密度决定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9.水的密度ρ=1.0×103kg/m3.它表示1 m3水的质量是1.0×103kg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m和用量筒测出V,据公式求出ρ。再查密度表。
(2)求不便直接测量质量:m=ρV。
(3)不便直接测量求体积:V=m/ρ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延展性沸点、熔点、范性等。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分子处在永不停息地的无规则运动中;(3)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
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
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1 AU(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AU=1.496×1011m
10.L.y.(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它是最长的长度单位.l.y.=9.461×1015m
第八章 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同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
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弹性形变:如果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状,物体发生的这种形变叫弹
性形变,使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6.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其原来的形状,而对加一个物体产生力,这
个力叫弹力.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
7.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8.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9.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先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所测力的大小应在它的量程内.(2)测量前应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刻线上,若不在,就校正0点.(3要使弹簧
测力计的轴线方向与受力方向一致,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盘垂直.
10.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11.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
标出力的大小,12.重力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N/kg,在粗略计算时
也可取g=10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3.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4.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5.滑动摩擦力:
定义: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
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决定因素: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
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 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十章 力和运动
1.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在几个力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我们就说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才平衡。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4.惯性: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惯性现象的解释:(1)、明确研究对象原来所处的状态。(2)、物理过程(突然发生怎样的情况)(3)、研究对象(或其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状态.(4)、出现怎样的现象.5.力与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九章 压强和浮力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压强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与受力面积的之比叫压强。
公式:
P---PaF---NS---m2
单位:帕斯卡,简称:帕(Pa),1Pa=1N/m2,3.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4.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液体自身的重力和流动性。
5.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4)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5)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6.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 =ρgh(ρ---kg/m3;g=9.8N/千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7.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8.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测定大气压实验是托理拆利实验.
9.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大气层自身重力和流动性,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0.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
1×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G,下沉;(2)F浮>G,上浮(3)F浮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ρ 物﹥ρ液,下沉;(2)ρ 物﹤ρ液,上浮(3)ρ 物=ρ液,悬浮。(不
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下-F上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7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新中国的成立以及巩固政权的斗争, 如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有同学以为‘下面就可以讲建设社会主义了’,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还没建立起来, 如何谈得上建设社会主义呢?”“我们下节课就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老师有个问题, 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回去想办法找答案: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两者的根本区别在哪?下节课告诉老师好吗?”下课铃在学生回答“好!”时清脆地响起来。
要上三大改造的内容了, 不知学生准备得如何?我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个个应急预备措施。预备铃响后, 我走进班级, 立刻就看到很多学生手里拿着大大小小的纸条, 有个学生甚至还大声提醒我:“老师, 别忘了提问上节课留的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什么是资本主义制度?哪位同学有了答案?”一上课我就开门见山地问学生。孩子们纷纷举起手, 有的孩子还欠着身举手对我喊:“老师, 叫我, 叫我!”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我请每大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 陈述他们的答案。“你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到这些知识的?”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我特意表现出对他们获取知识途径的兴趣, 班里立刻热闹起来, 有的说查《辞海》, 有的说用百度搜索, 有的说用google查找会更快。
“那有谁知道生产资料主要是哪些东西?我知道大家的政治课里没有这个内容。”然后我微笑着提问, 有的学生直接摇头, 有些学生却依然很兴奋, 并举起了手。我请了其中一位学生, 他说:“土地、机器、设备、厂房、工具、原材料等都是生产资料。”班里开始有了掌声, 随后掌声越来越大。“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问题, 是自主学习的好办法。这几位举手的同学做得很好, 值得我们学习。”我借势表扬, 鼓励更多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让我们来看看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哪里。”通过我的引导以及与学生的讨论, 我们知道了生产资料基本公有和生产资料基本私有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至此, 学生不仅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正确的了解, 而且经过推理还得出只有把生产资料改变成基本公有为主, 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算建立起来的结论。这为后面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中“特区姓‘社’不姓‘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请同学们看看课文, 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土地改革’那部分内容, 想想1953年三大改造开始之前, 我国在农业、手工业、工商业领域, 生产资料是私有还是公有为主?”看了课文后学生纷纷回答:“以私人占有为主。”我紧接着提出:“所以, 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 把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改变成公有制, 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对不对?”“对!”全班齐声回答。
到此为止, 没用几分钟, 我通过教学设计, 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解答了“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的问题, 为顺利学习三大改造的过程、方式, 引导学生推断出三大改造完成的结果, 正确评价三大改造, 最终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8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
3.知道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列举生活生产中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例,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兴趣,积极总结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识别方法,联系生活生产中串、并联电路的实例,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并联电路的连接.
2.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思维过程.
四、[教学用具]
电路示教版、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上课,同学们,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美丽的城市夜景图,(多媒体播放天安门、鸟巢、东方明珠夜景图).
师:夜晚,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在奇妙的灯光下五彩斑澜;上海的东方明珠在霓虹灯照耀下,妖娆灿烂,看到这些美丽的画面,同学们想过一个问题没有?这些灯是怎样连接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共同学习第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板书课题:串联和并联,)
[评析:通过欣赏天安门等美丽的夜景,提出问题,为学习串联和并联设置了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导出串联和并联电路
(出示示教板:一只小灯泡。两节干电池,若干导线、一只开关.)
师:请一个同学连接电路,让灯泡发光.
师:要使两只灯泡都发光,有哪几种连接方法?请同学们设计出电路图,并画在纸片上.(学生设计并画电路图.)
(搜集8位学生设计的电路图纸片,视屏展示.)
师:是不是说有8种或者有更多种连接方法?
师生:只有两种连接方法.分别叫做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评析:在连接一只灯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连接两只灯泡,通过分析全班学生设计的电路图,分析、归纳得出,只有两种连接方式,逻辑严密.]
2.分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师:请大家分析两种连接方式,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设计的电路图分析)
师生;串联电路的特点:用电器首尾顺次相连,电流路径只有一条,并联电路的特点:用电器并列连接,电流的路径有多条.
3.训练
师:(多媒体展示6幅电路图)请大家识别这些电路属于什么连接方式.
[评析:总结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紧接着进行电路识别练习,巩固训练及时.]
4.实验探究A:两种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情况.
师:请大家用实验验证,两种电路中一个用电器坏了,会不会影响另一个用电器?
(学生分组实验)
师生: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相互影响,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5.实验探究B:两种电路中开关的作用.
师:在两种电路中,开关的位置不同,控制作用是否相同?
(学生分组实验)
师生: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不同,控制作用相同,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上的开关只控制它所在支路上的用电器.
[评析:通过实验,研究两种电路中用电器是否相互影响,开关的控制作用与位置有无关系等,探究细致,全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两种电路基本特征的认识.]
6.分析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师:讨论、分析、比较两种电路的特点,填写下列表格.(学生讨论,填表)(多媒体展示表格)
[评析:比较鉴别,有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认识和区别两种电路.]
(三)知识应用
1.分析路灯的连接方式
师:街道上的路灯是怎样连接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并联,一盏路灯坏了,其余的灯照常发光,用电器互不影响,所以是并联.
师:那为什么所有的路灯晚上会同时发光,早上又同时熄灭呢?
生:因为开关装在并联电路的干路上.
2.分析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方式
师:(示教版展示一串小彩灯,接通电源,闭合开关,让它们发光,)这些小彩灯是怎样连接的?怎样检验?依据是什么?
生:取下一只小彩灯,如果其余的灯亮,是并联;如果其余的灯不亮,则是串联,看用电器是否相互影响.
[评析:应用举例典型,分析判断中,引导学生紧扣翠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征,有利于突出重点,落买教学目标.]
3.分析天安门前电灯连接方式
师:学习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知识,我们再来问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
生:天安门广场上的灯,总体来说,是并联,因为一只灯坏了,其余的灯仍然会发光,但有些局部的灯可能是串联,如,勾画天安门城楼轮廓的小彩灯.
[评析:用所学知识回答课首提问,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四)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串联和并联,这是两种最基本的电路,它们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后,我们还要对它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附:板书设计(见多媒体展示表格).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9
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点归纳总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声音传播所需的物质叫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第一教师,服务教师
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声速的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2011年初中物理(人教版)总复习知识点总结(八年级和九年级全部内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或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介质的温度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距离×01s=17m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4、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传递能量: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0
1.on page 25 在第25页
2. the back of the book 书的背面
3. hurry up 赶快;匆忙
. in two weeks 在两周之内
5. go out to sea 出海
6. an island full of treasures 一个满是宝藏的岛屿
7. w rite about 写作关于……的内容
8. finish doing sth. 做完某事
9. w ait for another ship 等待另一艘船到来
10. learn to do sth. 学会做某事
11. grow fruits and vegetables 种水果和蔬菜
12. a few weeks ago 几个星期前
13. the marks of another man’ s feet 另一个人的脚印
14. not long after that 不久之后
15. run towards sp. 跑向某地
16. use...to do sth. 用……来做某事
17. signs left behind by someone 某人留下的标记
18. read the newspaper 看报
19. science fiction 科幻小说
20. can’ t w ait to do sth. 迫不及待地做某事
21. a good way to wake up 醒来的一个好办法
22. number of people 人数
23. used to do sth. (过去)常常做某事
24. study abroad 在国外学习
25. make sb. do sth. 使某人做某事
26. come to realize 开始意识到
27. ever since then 自从那时起
28. the southern states of America 美国的南部地区
29. belong to 属于
30. be kind to each other 善待彼此
31. trust one another 互相信任
32. the beauty of nature 大自然的美
33. have been to sp. 去过某地
34. do some research on sth. 对……做研究
35. hope to do sth. 希望做某事
36. see sb. do sth. 看到某人做某事
37. the firs t line in the song歌曲的第一行
38. enjoy success in享受……的成功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课文知识点 篇11
【字音】
物候(hòu)翩然(piān)
农谚(yàn) 销声匿迹(nì)
连翘(qiáo) 纬度(wěi)
两栖(qī) 风雪载途(zài)
彗星(huì) 劫难(jié)
追溯(sù) 鸟臀目恐龙(tún)
地壳(qiào) 衍射(yǎn)
蟾蜍(chú) 天衣无缝(fènɡ)
雾霭(ǎi) 缄默(jiān)
迁徙(xǐ) 半蹼鹬(yù)
狩猎(shòu) 凋零(diāo)
模糊(mó) 偷偷摸摸(mō)
孔隙(xì) 逝去(shì)
刨刮(bào) 楔形(xiē)
【字形】
yùn(孕)育 ménɡ(萌)发
悬shū(殊) shuāi(衰)草连天
骨gé(骼) 深yuān(渊)
岛yǔ(屿) 草长yīng(莺)飞
zhě(褶)皱 潮xī(汐)
yǔn(陨)石 zhǎo(沼)泽
mí(弥)漫 dǔ(赌)注
miáo(瞄)准 xuān(喧)嚷
水wā(洼) yāo(邀)请
稀shū(疏) 滑xiánɡ(翔)
yóu(犹)豫 装zhì(置)
山lù(麓) wéi(帷)幕
fù(覆)盖
【释义】
1.次第:依次。
2.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4.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5.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6.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7.劫难:灾难;灾祸。
8.致密:细而密;细致精密。
9.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地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10.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11.雾霭:雾气。
12.缄默:闭口不说话。
13.迁徙:迁移。
14.狩猎:打猎。
15.凋零:(草木)凋谢零落。
16.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17.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在文中是贬义词褒用,指大雁专注地高高飞翔的英姿。
18.踪迹:行动所留下可觉察的形迹。
19.腐蚀:由化学或由化学作用使物体消耗或破坏(例如铁在大气中的生锈);使人在坏的思想、坏行为等因素影响下堕落。
20.粗糙:不精细;不光滑;不细致;草率。
21.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22.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腐烂。 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默写】
1.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十一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4.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常识】
1.《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作者是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代表作有《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幻、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其科幻小说的代表作是“机器人”系列和“基地”系列。他的第一篇科幻小说是《偷乘飞船的人》。
3.《大雁归来》一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其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素材】
关于“鸟”的古诗词句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孟浩然《春晓》)
5.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
1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1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14.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1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关于“人与自然”的名言警句
1.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卦》)
2.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上》)
3.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
4.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
——拜伦
5.大自然从来不欺骗我们,欺骗我们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复习资料 篇12
一、磁场
1、物体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体的性质,该物体就具有了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体两端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体中间磁性最弱。当悬挂静止时,指向南方的叫南极(S),指向北方的叫北极(N)。
第九章 信息的传递
一、现代顺风耳——电话
1、1876年由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电话。最简单的电话由话筒和听筒组成。话筒将声信号转变为音频电信号,听筒将音频电信号转变为声信号。通话双方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串联的,自己的话筒和听筒是互相独立的。
2、为了节约电话线路的使用效率,人们发明了电话交换机,1891年出现了自动电话交换机,它通过电磁继电器进行接线。
3、电话按信号输方式来分,可分为有线电话和无线电话;按信号类型来分,可分为模拟电话和数字电话。信号电流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跟声音的频率、振幅变化的情况完全一样,这种信号叫模拟信号,这种通信叫模拟通信。用不同符号的不同组合表示的信号叫数字信号,这种通信叫数字通信。
4、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丢失信息,而且抗干扰能力不强,保密性也很差,信号衰减厉害。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种中,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
二、电磁波的海洋
1、导线中的电流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电磁波在空气、水、某些固体,甚至真空中都能传播。光波也是电磁波的一种。
2、电磁波的速度和光速一样,都是3 108 m / s,电磁波的速度,等于波长和频率f的乘积: c = f 单位分别是 m / s(米每秒)、m(米)、Hz(赫兹);频率的常用单位还有千赫(kHz)和兆赫(MHz)。
3、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电磁波是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一部分,叫做无线电波。
三、广播 电视和移动通信
1、无线电广播的发射由广播电台完成;发射部分主要由话筒、载波发生器、调制器、放大器和发射天线组成。接收部分主要由接收天线、调谐器、解调器和扬声器组成。
2、电视信号的传输与无线电广播基本相同,只是发射部分多了摄像机,接收部分多了显像管。
3、移动电话(无线电话,手机)既是无线电的发射装置,又是无线电的接收装置。它的特点是体积小,发射功率不大,天线简单,灵敏度不高,需要基站台转发信号。无绳电话是家话中主机电话与分机电话沟通的一种家用电话,一般使用范围在几十米或几百米之内。
4、音频电流和视频电流加载到高频电流上,形成了发射能力很强的射频电流。
VIDEO IN 视频输入 VIDEO OUT 视频输出
AUDIO IN 音频输入 AUDIO OUT 音频输出
RADIO IN 射频输入 RADIO OUT 射频输出
S-VIDEO S端子
四、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
1、微波是波长在10m ~ 1mm之间,频率在30MHz ~ 3 105MHz之间的电磁波。微波大致直线传播,所以每隔50公里左右就要建一个微波中继站。
2、利用卫星做通信中继站,称之为卫星通信。这种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不动,叫做同步地球卫星。在一球周围均匀分布3颗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3、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发明了第一台激光器。激光的特点是频率单一、方向高度集中。光纤通信是利用激光在光纤中传输信号的。光纤由中央的玻璃芯和外面的反射层、保护层构成的,可以传输大量的信息。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13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学习】
一、力和力的图示
1、 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定义 力的单位是 .
力的三要素有 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
2.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 ;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
3、重力的方向总是
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 和 因素有关.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 、 、 、 。
【合作探究】
一、力的认识拓展
1.辨析下列关于力的说法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B、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C、物体相互作用时,总是先施力后受力
D、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关于力的认识总结:
二、重力的认识拓展
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的部分
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D.用线悬挂的静止物体,细线方向不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
4、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在地球上方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不管是否存在其他力的作用
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
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
【当堂检测】
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了解
5、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
中华 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
四、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6、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画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3.O×106 kg的木箱受重力的图示。(g取10N/kg)
【趣味思考】
1、.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不考虑地球自转)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 B.鸡毛和铁球都可悬浮在空中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复习总结07-31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12-27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知识点08-14
人教版_八年级下册物理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10-06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名著导读知识要点09-03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12-1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工作总结08-21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09-01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