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选修31(精选8篇)
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篇1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重、难点梳理
第一章 电 场 §1.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一、课标及其解读
1、了解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知道元电荷(①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②了解摩擦起电、感应起电,能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③知道元电荷、电荷量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连续变化。)
2、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①知道电荷守恒定律;②应掌握完全相同的两个带电金属球相互接触后,电荷间的分配关系。)
3、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喷涂、静电复印、经典植绒、静电除尘等。)
二、教学重点
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三、教学难点
起电的本质
四、教学易错点
1、在静电感应现象中,金属导体内移动的是电子,而不是质子;
2、元电荷是电荷量,并不是某个实体电荷;
3、电荷量是不连续的,电荷的正负表示其带电性质。
五、教学疑点
1、对起电方式及实质的理解(①对物质内部微观结构分析,说明部分物质内部电子可以自由移动;②电荷守恒,说明起电的实质不是新电荷的产生。)
2、电中性的解释,加深学生对起电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
(一)教材中重视的问题
1、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而高中则更侧重于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去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如教材中提到的导体与绝缘体;
2、能用静电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课本P5第1题)。
(二)教材中重要的思想方法
1、各种守恒定律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本节进一步突出守恒的思想;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教材中各种实验现象均未给出具体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
§1.2
库仑定律
一、教学要求
1、知道点电荷,体会科学探究中的理想模型方法(①了解点电荷;②明确点电荷是个理想模型及把物体看成点电荷的条件;③体会理想化物体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与意义。)
2、知道两个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①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了解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②知道两个点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③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库仑定律中存在的极值问题。)
3、通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对比,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二、教学重点
库仑定律
三、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库仑定律的建立过程。
四、教学易错点
1、将库仑定律应用于非点电荷;
2、完全相同的两个金属带电球接触后,应先中和再平分;
3、库仑定律中的极值问题。
五、教学疑点
1、实验探究的方法;
2、库仑实验中解决电荷定量的思想方法;
3、带电体简化为点电荷的条件(类比于质点);
4、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计算方法类比于万有引力(区别)。
六、教学资源
(一)教材中重视的问题
1、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分配问题(如P11(1)),帮助学生了解库仑实验中巧取不同电荷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
2、通过原子核内核子作用力的计算,使学生对微观粒子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如课本例1);
3、库仑定律的具体应用,注重与力学的结合,注意矢量法则(如例题2,习题5)。
(二)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1、将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相类比,体现自然界物质规律的和谐与统一;
2、体验理想模型的研究方法;
3、通过对库仑定律的历史背景学习,体会科学定律的建立除了实验事实外,还需推理创新及在此基础上的猜想。
§1.3 电场强度
一、课标及其解读
1、了解静电场,初步了解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之一(①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②场与实物是物质存在的两种不同形式。)
2、理解电场强度(①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②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式、单位、方向;③根据电场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④认识匀强电场,点电荷的电场,能推导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并进行有关计算;⑤了解电场的叠加原理(电场的叠加只限于两个电场强度叠加的情形。)
3、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①知道电场线的定义和特点;②会用电场线描述电场强度的大小和方向;③经历用实验的方法模拟电场的过程,了解几种典型的电场线分布。)
二、教学重点
电场强度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情况。
四、教学易错点
1、对电场的客观性理解不够,误认为E与F成正比,与q成反比;
2、将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E=Kq/R2应用到其它电荷;
3、电场强度的方向;
4、电荷在电场中运动轨迹问题(认为沿着电场线或与电场线重合);
5、对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情况不清;
6、对“电场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的理解不够。
五、教学疑点
几种典型电场的电场线分布和电场强度。
六、教材资源
(一)教材中重视的问题
1、对电场强度的理解及利用定义式进行相关计算(P16);
2、电场强度的矢量叠加问题(课本P17
7)这种训练为今后与力学知识综合运用,夯实基础;
3、电场中电荷运动轨迹问题(课本P17
4);
4、利用电场线分布情况判断电场强弱(课本P 17 5);
5、力平衡问题。
(二)教材中重要的思想方法
1、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通过电场线的教学,使学生感悟用虚拟的图线描述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做法,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1.4
电势能 电势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知道电势能(①经历电势能概念建立的过程,了解电场力做功的特点;②认识电势能的相对性;③知道电场做功与电势能改变的关系。)
2、知道电势(①了解电势的定义方法及其定义式;②知道等势面的定义;③知道电场线一定垂直于等势面;④了解几种典型电场的等势面的形状与特点。)
二、教学重点
电势的概念、电势能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电势、电势能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易错点
1、不能把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做功相联系;
2、正负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势能的变化情况分析。
五、教材疑点
1、建立电势能、电势的概念;
2、等势面与电场线垂直的阐述方法——反证法;
3、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证明方法;
4、电场中的电势由电场本身决定,与试探电荷无关;
5、零电势点。
六、教材资源
(一)教材中重要问题:
1、对电势及电势能的定义理解(课本P2
21);
2、通过实验探究电荷在电场中的静电力做功,判断电荷电势能的变化;
3、通过电场线或等势面的分布情况,来判断静电力做功和描绘电场线(课本P223、7);
4、将电场与重力场类比,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课本P2
24)。
(二)教材中思想方法
1、类比法;
2、比值的定义方法。
§1.5 电势差
一、教学要求
理解电势差(①理解电势差的概念,知道电势差与电势零点的选择无关;②掌握两点间电势差的表达公式,知道两点之间电势差的正负号与这两点的电势高低之间的对应关系,能进行有关计算;③知道在电场中移动电荷时静电力做功与两点间电势差之间的关系,会应用静电力做功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④了解电势差、电势、电势能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重点
静电力做功公式WAB=qUAB的推导和具体应用。
三、教学难点
静电力做功公式中正负号的应用与正负号的理意义。
四、教学易错点
1、忽略电势差的正负,平时不注重顺序UAB=φA-φ
B;
2、利用WAB=qUAB求功时,可以把q、UAB的正负号直接代入求出功的正负,也可代绝对值,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正负功;
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对应关系WAB=EPA-EPB。
五、教学疑点
WAB=qUAB的推导;电势差的绝对性
六、教学资源
(一)教材中特别重视的问题:
认识静电力做功与电势差关系,理解WAB、q、UAB三个物理量正负的应用,如书本P17 例1是一个很好的例题。
(二)教材中思想方法
本节由电势概念为起点,再次用类比的方法,把电势差与高度差相类比引入。
§1.6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一、课标及其解读
认识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进行有关简单计算(①理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定性、定量关系,对公式U=Ed要知道推导过程;②正确理解公式的意义、适用条件及公式中d、U的准确含义;③能熟练应用U=Ed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U=Ed进行有关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电场强度描述的是电场力的性质,电势差描述的是电场能的性质,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对象,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我们也只有把握这个关系,对电场才能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所以本节内容是前面几节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前面知识的升华和补充,对这个公式的理解和应用,理所当然地成为本节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公式的适用条件及公式中d、U的准确含义(①只有在匀强电场中,这个公式才能适用;②d是两点间在电场强度方向上的距离,U是所对应的两点间的电势差。)
四、教学易错点
1、不看公式适用条件,盲目代公式(不是匀强电场的,有的同学也用它来计算。)
2、不理解d的准确含义,就用两点间的距离代入计算;
3、不理解U的准确含义,就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代入计算。
五、教材疑点
课本在27页的说一说栏目中提到静电平衡问题,应该适当补充静电平衡、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有关知识。
六、教材资源
(一)教材中重视的问题:
静电平衡问题(课本27页的说一说栏目中提到)。
(二)思想方法:类比法,讨论电势差与电场强度关系时,可以举例说明从山顶上从坡度不同的两个方向下到同一水平面,坡度陡的方向,单位长度的水平方向上高度下降大,即高度下降快,再讲匀强电场中,沿不同方向,电势下降差值都相同时,沿电场线方向距离最小,即电势降落最快。
§1.7 电容器与电容
一、课标及其解读
1、观察常见电容器的结构(知道电容器的结构、分类及相关电容器的特点,特别是电解电容器的使用、电容器的工作电压与击穿电压的关系);
2、了解电容器的电容(①知道电容器充电就是把电能储存起来,放电过程就是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②经历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因素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只有电容器本身的ε、S、d能影响C的大小,而电容器是否带电、极板上电压多高对C都没有影响;③电容器的计算虽然不作要求。但对电容单位的换算、利用C=Q/U,C=εs/(4πkd)以及E=U/d讨论平行板电容器上各物理量变化情况还应是要求的。)
3、举例说明电容器在技术中的应用(如收音机、电视机等电气设备上的滤波电路,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等。)
二、教学重点
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大小的因素,利用C=Q/U,C=εs/(4πkd)以及E=U/d三公式讨论平行板电容器上各物理量变化情况。
三、教学难点
利用C=Q/U,C=εs/(4πkd)以及E=U/d三公式讨论平行板电容器上各物理量变化情况。
四、教学易错点
1、电容单位不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容易搞错;
2、电容器带电量是指电容器一个极板上带电量的绝对值,学生容易理解成两个极板上带电量的绝对值;
3、电容器充电后与电源断开,当有一极板接地时,改变影响电容的因素,电容器上所带电量不变,学生不易理解。
五、教材疑点
在电容器极板间插入金属导体、绝缘介质对电容器电容的影响
六、教材资源
(一)教材中重视的问题:
1、电容器中U、C、Q、E的变化
(1)若电容与电源断开,则Q不变,然后根据C的变化确定以上物理量的变化;
(2)若电容与电源相连,则U不变,然后根据C的变化确定以上物理量的变化(如课本32页第1、4题);
2、电容器的决定因素。
§1.8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一、课标及其解读
1、认识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讨论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只限于带电粒子进入电场时速度平行或垂直于场强的情况。但也应注意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平衡类问题。)
2、了解示波器的基本原理(包括示波器的结构、加速和偏转。)
3、了解示波器面板开关与旋钮的作用,并会使用示波器观察直流电与交流电的波形(只要求了解示波器的基本原理,对示波器的工作原理不作要求。)
二、教学重点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示波器的使用。
三、教学难点
对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的侧移距离、偏向角的讨论,示波器面板上各旋钮熟练使用。
四、教学易错点
1、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同学会不分电场是否是匀强电场,而直接用牛顿定律求解;
2、对示波器面板上的扫描微调旋钮、外x、外界信号输入、同步开关等使用不清楚;
五、教材资源
(一)教材重视的问题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平衡问题;
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偏转问题;
3、示波器的基本原、示波器的基本原理。
(二)思想方法
1、理想化方法;
2、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科学研究方法(带电粒子的中力。)
第二章
恒 定 电 流
§2.1 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
一、课标及其解读
认识电流(①了解形成电流的条件,知道电源的作用和导体中的恒定电场;②初步体会动态平衡的思想;③理解电流的定义,知道电流的单位、方向的规定;④理解恒定电流的含义;⑤经历金属导体内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率的推导过程,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导体中电荷的定向移动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电流的定义,能在具体环境中求解电流强度;
2、会用假设法推导电流强度与自由电荷定向移动速率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对通电导体中恒定电场的理解,体会动态平衡的思想;
2、会用假设法推导电流强度I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速率V定、导线横截面积S载、导体单位体积内自由电荷个数n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易错点
1、导线中的电场分布 错误类型:
(1)认为也是静电平衡,内部合场强为0;
(2)认为导线内电场仅由正、负极产生,与导线上堆积电荷无关。
2、对恒定电场的认识 错误类型:
(1)电场分布稳定与匀强电场混淆;
(2)恒定电场中电荷相对位置不变,不能很好理解动态平衡;
3、将导线内自由电荷定向移动速率与电场传播速率等同。
五、教学疑点
电流形成的微观表达式是否作为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
六、教学资源
假设法求解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类似方法应用还有:
例:风力发电中,知道空气密度为ρ,流动速度为v,风扇的半径为R,机械效率为η,求发电功率。再如:洗车时水枪出水速率为v,枪口横戴面积为S,又知水密度为ρ,求水对汽车的冲击力
§2.2 电动势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①知道电源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②了解电源外部和内部自由电荷在定向移动过程中,静电力和非静电力做功与能量转化的关系③了解电源电动势的基本含义,知道它的定义式④理解电源内电阻。)
2、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①知道测量原理及所需实验器材;②明白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③学会数据记录和处理;④懂得误差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
1、知道内、外电路中自由点荷定向移动的原因,从而理解静电力做功与非静电力的存在;
2、从非静电力做功角度理解电动势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1、对电动势的理解;
2、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四、教学易错点
1、电动势
(1)认为电动势就是电压、电势差,反映了静电力做功本领;(2)电动势与电池容量相混淆。
2、影响电源的内阻及电动势因素 错误类型:
1、认为电池体积越大,电动势越大;
2、电池体积越大,内阻越大。
五、教学疑点
科学漫步中关于电池的知识处理深度不明
六、教学资源
类比法应用
1、电源——水泵
2、电动势——类比于电势差
3、电动势、电池容量的应用
§2.3 欧姆定律
一、课标及其解读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①经历探究导体电压和电流关系的过程,体会利用U-I图象来处理问题、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的方法;②进一步体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理解电阻的定义;③理解欧姆定律;④通过测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掌握利用分压电路改变电压的基本技能,知道伏安特性曲线,知道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学会一般元件伏安特性曲线的测绘方法。)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用分压式电路探究导体电压和电流关系的过程。
2、能根据实验数据正确绘制U-I图象,正确分析图象中所隐含的信息。
三、教学难点
1、分压式电路的连接及优缺点。
2、对U-I图像中各类信息的判断
四、教学易错点
1、分压式电路的设计与连接
(1)不看实验条件,直接设计成限流式电路;(2)开关闭合前滑片P的位置随意。
2、实验数据处理
(1)绘制U-I图象时,坐标轴上一格习惯取1V或1A为一个标度;
(2)当U-I图线为曲线时,图线上某一点电阻值的计算方法与该点切线的斜率相混淆。
五、教学疑点
什么情况下考虑导体的电阻率ρ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六、教学资源
加强U-I图象绘制与信息判断,为后面的图表绘制继续做准备。
§2.4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①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特点;②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的计算。)
2、了解电流表中并联电阻的分流作用(了解电压表中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2、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电功率的分配关系;
3、电表改装的原理及计算。
三、教学难点
实验方法探索物理规律
四、教学易错点
1、并联电阻的计算;
2、复杂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3、电表改装的原理图及计算尤其是双量程;
4、伏安法测电阻,内接法、外接法的选择。
五、教学疑点
1、省标要求:了解电流表、电压表中分流、分压电阻的作用,而例题与习题中出现了双量程电表的计算;
2、改装电表的校正是否要讨论;
3、小量程电流表表头内阻测量是否要讨论。
六、教学资源
1、教材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等效法
2、教材中应重视的问题
(1)课本P52思考与讨论,电表改装的计算及刻度。(2)课本P53问题与练习
①伏安法测电阻内外接法的系统误差分析,特别注意内外接法的选择方法的归纳; ②理想电表的等效及实际电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 ③双量程电压表改装的原理及计算; ④双量程电流表改装的原理及计算;
⑤应把电表实物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分流(压)电阻的接法及大小。
§2.5焦耳定律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知道焦耳定律(①知道电功、电功率的概念,并进行有关计算;②认识焦耳定律,用其表达式进行计算;③知道电功和电热的区别。)
2、了解焦耳定律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电功和电热的关系、电功和电热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
纯电阻电路的判断
四、教学易错点
1、电功、电功率在纯电阻电路中推导出了几个计算式,选用时不注意条件;
2、在非纯电阻电路中,不注意欧姆定律的使用条件。
五、教学疑点
1、课本P54推导电功表达式,自由电荷在空间移动时实际是要和金属的离子碰撞,是否要引入自由程的概念;
2、混联电路是否要求;
3、焦耳定律的微观解释是否要求。
六、教学资源
1、教材中主要的思想方法: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思想
2、教材中应突出重视的问题
(1)P56思考与讨论应突出欧姆定律I=U/R的适用条件(2)P57问题与练习,突出物理与生活和生产的联系
(3)P57问题与练习
灯泡额定功率与额定电压的物理意义,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灯泡亮暗的决定因素。(4)应突出混联电路的处理方法,以及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用电高峰时为什么灯泡特别暗?(5)热量计算与电功计算的综合题,应突出能量守恒思想及研究热效率的意义。
§2.6
电阻定律
一、课标及其解读
1、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体电阻的因素(通过实验,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知道电阻定律(①知道电阻定律,会用电阻定律进行有关计算;②知道电阻率的概念、物理意义和决定因素;③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对电阻定律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电阻率的物理意义
四、教学易错点
(1)I=V/R与R=ρ×(L/S)的物理意义;
(2)探究实验伏安法测电阻,电流表内、外接法的选择,滑动变阻器分压、限流的选择,以及电表量程必须转换时而不转换;
(3)处理把金属丝拉长或折起电阻变化时,不能全面考虑L、S的变化;(4)分析小灯泡的V-I图象时某一电流(电压)时电阻的求解。
五、教学疑点
1、课本P58 图2.6-2原理图:为什么变阻器用分压式;
2、ρ与温度的关系,对超导现象能否涉及;
3、P61金属的电阻率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吗?
六、教学资源
1、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2、应重视的问题(1)实验方法的讨论与制定
(2)P60 表2.6-1几种导体材料在20摄氏度时电阻率要强调意义。(3)P61 说一说,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4)P61问题与练习
应突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及联系实际的能力
§2.7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课标及其解读
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①了解内电路和外电路,知道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电势降落之和;②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几种表达式,并用它进行有关电路问题的分析与计算;③会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④理解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会用公式法、图象法分析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1、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
2、路端电压随负载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易错点
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几种表达式的适用范围。
2、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对复杂电路中进行动态分析。
五、教学疑点
1、电动势意义的理解;
2、闭合电路中的电功率是否要讨论?
六、教学资源
1、重要思想方法: 能的转化与守恒思想。
2、教材中应重视的问题
(1)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要充分利用P63图2.7-2;
(2)P64 图2.7-4是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另一种方法;(3)P65 做一做,可以和(1)中结合到一起讨论;(4)P66 问题与练习,测串联电池阻的电动势和内阻。
§2.8 多用电表
一、课标及其解读
1、了解多用电表的工作原理,能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多用电表;
2、了解多用电表的基本结构,理解欧姆表的内部结构及刻度特点;
3、会用多用电表测量电路中的交、直流电流、电压和电阻;
4、会用多用电表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和极性,能探索简单黑箱中的电学元件。
二、教学重点
欧姆表的原理、多用电表的使用、探索简单黑箱中的电学元件。
三、教学难点
欧姆表的原理、多用电表的使用,多用电表的结构分析。
四、教学易错点
1、欧姆表零刻度线位置;
2、欧姆表的黑表笔当成“负极”。
五、教学疑点
1、欧姆表刻度不均匀;
2、如何实现一表多用。
六、教学资源
(一)、重要思想方法:
1、采用转换测量的思想,把测量电阻转化为测量电流;
2、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思想。
(二)、教材中引起重视的问题
1、对欧姆表要求较高,不仅要掌握其原理,而且从举例入手,对欧姆表进行剖析。
2、欧姆表使用中,要求掌握欧姆表的使用方法以及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并能用欧姆表探测黑箱内的电子元件,在教材中安排了2个专门习题,P71页3、4题。
3、要求学生能灵活变换量程(档位)分别测量电压、电流和电阻,在本节安排了4个相关的实验。
4、注重欧姆定律在多用电表中的运用,分别在教材中安排了“做一做”、“说一说”以提高学生对欧姆定律的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
§2.9 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理解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原理,进一步感受电源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化关系。
2、体验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探究过程,掌握实验方法。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真实记录实验数据等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质,体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寻找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
4、用解析法和图像法求解电源电动势和内阻,能对结果进行误差分析、了解减小误差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探究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其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
三、教学难点
实验电路连接,图像法求解及误差分析。
四、教学易错点
1、实验电路的连接;
2、实验时间的控制。一是读数的时间控制,二是实验总时控制;
3、测量过程中短路(尤其是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方案);
4、绘制图象时曲线应尽可能地布满整个坐标纸;
5、三种测量电路的系统误差分析;
6、坐标原点(有时坐标原点电压不取零)。
五、教学疑点
1、平均值法(解析法)与图解法的优劣;
2、三种实验方案的比较(课本P72页的图2.9-
1、2.9-
2、2.9-3);
3、实验中为什么选用旧的干电池?
六、教学资源
(一)教材中引起重视的问题
1、测量电路的多样性。选择测量电路时,更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原理;
2、重视图象处理数据的优越性。
(二)教材中体现的重要思想
1、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材中灵活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了三种电路);
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材用较多的篇幅引导学生使用水果来做电源进行实验。
§2.10 简单的逻辑电路
一、课标及其解读
1、了解简单逻辑电路及其符号,理解“与”、“或”、“非”门逻辑电路中结果与条件的关系,会用真值表表示这种因果关系;
2、通过实验,观察门电路的作用,初步了解逻辑电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3、初步了解集成电路,关注我国集成电路及其研究、发展情况。
二、教学重点
1、“与”、“或”、“非”门的逻辑意义及实现方法;
2、逻辑运算的真值表;
3、几种实用控制电路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逻辑电路的结构及真值表。
四、教学易错点
1、逻辑电路的符号使用混乱;
2、自动控制电路分析,如P79页例题
1、P81页第3题中R的调节。
3、脉冲信号的电势变化图,如P81页第2题。
五、教学疑点
1、逻辑电路作何用途,与生产生活有何联系;
2、真值表的意义及运算。
六、教学资源
(一)、教材中引起重视的问题:
1、逻辑电路在生活中的应用,课本中的例题1及问题与练习中的第3题;
2、集成电路在科技、生产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中的重要思想:
1、教材中使用类比的思想,使学生便于接受逻辑运算关系;
2、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3、培养学生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思想。
第三章
磁 场
§3.1 磁现象和磁场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知道电流的磁效应(①了解电流磁效应的发现过程,体会思维观念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②体会奥斯特实验的物理思想和重要意义。)
2、知道磁场的基本特性(①类比电场概念,体会磁场的客观存在性;②认识到磁场比电场更为复杂,磁体与磁体之间、磁体与通电导体之间,以及通电导体与通电导体之间均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相互作用。)
3、列举磁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①过查阅资料及相互交流,了解磁现象的应用,尤其关注磁现象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和发展;②了解地球的磁场。)
二、教学重点
1、磁现象、电流的磁效应;
2、磁场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
地磁场的空间分布特点
四、教学易错点
对地磁场的理解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方面对地理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的区别会认识不清,二者不重合,存在夹角,即磁偏角;另一方面对于地磁场的空间分布情况认识不到位,地磁场方向在两极是竖直的,而在赤道上方是水平的,其他处与地面存在一定夹角。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并能清楚地表述地磁场的空间立体分布情况,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空间表述能力。
五、教学资源
本节内容蕴藏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教材中突出重视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思想的传播,对生产生活的关心,对科技发展的关注。体现了物理教育在科学和文化方面的双重作用。本节内容蕴涵了联系与发展的思想、类比的学习方法。
§3.2 磁感应强度
一、课标及其解读
知道磁感应强度(①通过实验、类比和分析,寻找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②进一步体会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③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知道其方向、大小、定义式和单位。)
二、教学重点
1、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形成;
2、磁感应强度方向的确定;
3、磁感应强度大小的确定。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寻找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
2、对于磁感应强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学生易错点
1、对于公式B=F/IL的理解不准确
①误认为B的大小是由F和IL决定,即B与F成正比,与IL的乘积成反比。对此,可类比以前所接触的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体会其含义。要使学生了解比值F/IL是磁场中各点的位置函数,即在磁场中某一确定位置处,无论怎样改变I和L,F都与IL的乘积大小成比例变化,比值与F、I、L无关;而在非匀强磁场中的不同位置,比值F/IL不同。
②公式B=F/IL的成立条件容易忽视。在涉及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大小时,往往仅考虑B、I、L三个量的大小,忽视它们的方向关系。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当导线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受力最大,平行时受力为零。也可借助实验演示,加强认识。
2、对于磁场力和磁感应强度方向关系的认识不准确
学生容易将电场中形成的认识搬至磁场中,误认为导线在磁场中的受力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教学中应借助实验加强正确认识,也可在电场、磁场的对比中深化认识。
五、教学疑点
1、为什么不通过磁极受力的大小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呢?
2、为什么不通过电流元受力的方向来定义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呢?
3、对于小磁针两极受力方向的判断,“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与“小磁针N极受力与磁感应强度方向相同”是否是统一的?二者有何区别?
4、磁场力和磁感应强度方向”是否与“电场力和电场强度方向”存在相同关系?
5、对于电流元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资源
本节内容突出重视磁感应强度概念的形成过程,即如何寻找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借鉴、类比电场强度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全面、联系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经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磁场方向确定上,借鉴了电场方向的确定方法;磁场大小的确定过程中则体现了大量的思维活动。
§3.3 几种常见的磁场
一、课标及其解读
1、知道磁感线(①了解磁感线的特点;②比较电场线和磁感线的区别不同之处。)
2、知道几种常见磁场磁感线的分布情况(①利用铁屑模拟磁场的磁感线,了解常见磁场分布情况;②熟记几种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如:条形磁铁、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等。
3、判断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周围磁场的方向(①掌握安培定则的使用方法;②能够利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情况。)
4、了解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能够用其解释一些磁现象。
5、知道磁通量(①理解磁通量的定义;②会计算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1、磁感线的特点,几种常见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情况;
2、安培定则及其应用;
3、磁通量、磁通量的变化计算。
三、教学难点
1、几种常见磁场磁感线的分布情况;
2、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3、磁通量物理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易错点
1、磁感线
①对于磁感线是闭合曲线认识不到位。在磁体内部磁感线方向是从S到N,小磁针放到磁体内部时,不少同学会继续用“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来判断小磁针的N极指向。这里要强调此结论只适用于在外部磁场中,不适用于内部磁场。正确的分析方法应是按安培定则分析出磁场方向,而小磁针的N极必指向它所处的磁场方向。
②对磁感线的疏密分布认识不清楚,尤其是内部磁场的分布情况。
2、磁通量
①在应用Φ=BS计算磁通量时,不少学生会不注意B⊥S的条件,忘记考虑方向问题。
②在计算磁通量的变化时,会忽视磁通量的正负,出现错误。在涉及到磁体内部磁场时,会忽视内部磁场与外部磁场反向这一问题及内部磁场强于外部磁场这一分布特点,在判断上出现错误。
五、教学疑点
1、磁体内部磁场的分布具有怎样的特点?
2、如何利用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解释磁化和退磁现象?
3、如何理解磁通量的意义?
六、教学资源
1、本节内容突出重视几种常见磁场的空间分布情况。让学生运用安培定则讨论了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及通电螺线管等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并能够画出它们的磁感线的俯视图和不同角度的剖面图,调动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使学生对空间分布的磁感线的方向及疏密分布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教材中的“做一做”,“验证环形电流的磁场方向”,通过动手实验,加深对磁场方向的认识;“用磁传感器研究磁场”,主要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但作为复习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背景资料,可挖掘的东西较多,可涉及传感器及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等知识。
3、教材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全面联系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从通电直导线磁场,过渡到环形电流的磁场,再过渡到通电螺线管,体现由直到曲的转化、由少到多的叠加过程,形象思维中隐含了逻辑思维,注意到这种联系,而不是孤立地罗列,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联系发展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3.4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一、课标及其解读
1、通过实验认识安培力(①通过实验,知道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安培力作用;②知道导体放置方向不同时,所受安培力不同。)
2、会判断安培力方向(①会用左手定则判断安培力的方向;②知道安培力方向始终垂直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电流方向,但磁场方向不一定与电流方向垂直。)
3、会计算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大小(①能推导匀强磁场中安培力表达式,会计算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大小;②知道磁电式仪表的构造以及运用它测量电流大小和方向的基本原理;③安培力的计算限于直导线与磁场平行和垂直两种情况。)
二、教学重点
安培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教学难点
安培力、电流、磁感应强度三者方向的空间关系
四、教学易错点
1、安培力方向判断左右手会混淆,另外画受力图易出错;
2、F=BIL中,学生会把L误认就是导线的长度。
五、教学疑点
1、安培力的方向一定与电流和磁感应强度方向都垂直,但电流方向与磁感应强度方向可以成任意角度;
2、平行直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
3、表盘刻度为什么是均匀的。
六、教学资源
(一)特别重视的问题
1、安培力方向的判断,把立体图转化为平面图;
2、重视开放型习题教学;
3、重视安培力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重要思想方法
1、安培力大小推导过程,体现了等效替代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2、安培力方向判断中,体现了微元法和特殊位置法思想方法。
§3.5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一、课标及其解读
1、通过实验认识洛仑兹力(①通过实验,知道通运动电荷在磁场中会受到洛仑兹力的作用;②知道运动电荷在磁场中沿不同方向运动时,所受洛仑兹力不同。)
2、会判断洛仑兹力方向(①会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②知道洛仑兹力方向始终垂直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和电荷的运动方向,但磁场方向不一定与电荷的运动方向垂直。)
3、会计算匀强磁场中洛仑兹力的大小(①能推导匀强磁场中洛仑兹力的表达式,会计算匀强磁场中洛仑兹力的大小;②洛仑兹力的计算限于带电粒子的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和垂直两种情况。)
4、了解电子束的磁偏转原理以及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知道电视显像管的基本构造以及它工作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重点
洛仑兹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教学难点
洛仑兹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教学易错点
1、负电荷运动时受洛仑兹力方向判断。
2、洛仑运动不做功。
3、v与B方向相同时不受洛伦兹力。
五、教学疑点
1、已知B、v的方向,可唯一确定F的方向,但已知F、v方向不能确定磁场方向;
2、f=qvB中v的含义是相对于磁场运动的速度;
3、为什么安培力作功,而洛仑兹力不做功。
六、教学资源
(一)特别重视问题:
1、特别重视实验,它是学生探究洛伦兹力大小与方向的基础;
2、重视思考与讨论,体现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3、重视培养学生建立三维空间摸型;
4、重视洛仑兹力和安培力比较,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重要思想方法:
1、关于洛仑兹力方向,从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到分析论证,充分体现新教材的探究教学思想。
2、洛仑兹力大小推导,体现了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思想。
3、电视显像管的工作管理,重点在工作原理,不深究技术细节,体现删难就简,突出重点的思想。
§3.6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一、课标及其解读
认识电磁现象的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知道带电粒子沿着与磁场垂直的方向进入匀强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②能推导出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会应用这些公式分析问题;③了解质谱仪、回旋加速器、速度选择器的原理。)
二、教学重点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三、教学难点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五、教学疑点
1、垂直进入匀强磁场的带电粒子为什么会做匀速圆周运动;
2、回旋加速器中带电粒子转过半圆的时间为什么不变。回旋加速器中带电粒子每次经过盒缝的时间,实际是不同的,它对于交变电流的周期为什么不影响。
四、教学易错点
1、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圆心、半径的确定;
2、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运动的时间确定。
六、教学资源
(一)特别重视的问题:
1、要重视实验探究,使学生获得感性材料;
2、要重视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要重视对粒子受力和运动情况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重要思想方法:
1、教材采用先实验探究,再理论分析,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分层次提出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
3、通过质谱仪与回旋加速器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理论必须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篇2
一、混淆导体与超导体
【例1】如图1所示, 条形磁棒从左侧无穷远处沿圆环水平轴线垂直环平面匀速运动, 穿过圆环继续运动到右侧无穷远处.若圆环分别是金属导体和超导体, 在此两种情况下, 比较条形磁铁接近和远离圆环两阶段, 环内电流方向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前者环内电流方向改变, 后者环内电流方向不变
B.前者环内电流方向不变, 后者环内电流方向改变
C.前后两种情况下环内电流方向均不变
D.前后两种情况下环内电流方向均改变
【解析】若环是金属导体, 感应电动势产生的电能不断转变成焦耳热, 环中感应电流方向取决感应电动势方向, 条形磁铁运动穿过圆环前后, 环中电流方向随感应电动势方向的改变而改变.若环是超导体, 环不消耗电能, 条形磁铁在环左侧运动阶段, 感应电流的能量被储存在环中, 当条形磁铁运动到环右侧阶段, 感应电动势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将环中电能不断“取”出, 环中电流逐渐减弱但方向不变.超导体的一个基本特性, 就是电阻等于零, 电流通过它时, 不消耗能量.因此, 一旦一个超导环被激励了电流, 它就会永无止境的循环流动, 除非有反向激励电流去抵消它才会减少.
【答案】A
【点评】本题学生作答时容易混淆导体与超导体.对导体环来说, “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有来“拒”去“留”的现象, 磁铁中心通过环面时, 圆环相对磁场的运动方向与磁场平行, 导体不切割磁感线, 环中感应电动势为0.对超导体环来说, 当磁铁的中心通过超导体圆环时, 圆环中电流最大.
二、混淆电容、电阻和电源
【例2】 (2015· 平顶山一模) 在图2 中的甲、乙、丙中除导体棒ab可动外, 其余部分均固定不动.甲图中的电容器C原来不带电, 设导体棒、导轨和直流电源的电阻均可忽略, 导体棒和导轨间的摩擦也不计.图中装置均在水平面内, 且都处于方向垂直水平面 (即纸面) 向下的匀强磁场中, 导轨足够长, 今给导体棒ab一个向右的初速度v0, 导体棒的最终运动状态是 ( )
A.三种情况下, 导体棒ab最终都是匀速运动
B.图甲、丙中ab棒最终将以不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图乙中ab棒最终静止
C.图甲、丙中ab棒最终将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D.三种情况下, 导体棒ab最终均静止
【解析】题图甲中, 导体棒向右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而使电容器充电, 当电容器C极板间电压与导体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相等时, 电路中没有电流, ab棒向右做匀速运动;题图乙中, 导体棒向右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 通过电阻R转化为内能, 当ab棒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时, ab棒静止;题图丙中, 导体棒先受到向左的安培力作用做减速运动, 速度减为零后再在安培力作用下向左做加速运动, 当导体棒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与电源的电动势相等时, 电路中没有电流, ab棒向左做匀速运动.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点评】本题容易混淆导体杆与电容、电阻和电源的不同组合.这种不同组合在选择和计算中都可以出现, 甚至还可以涉及各种图象, 如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电荷量-时间图等, 对于这些老师可以在分清本题之后引导学生勾画草图.在分清上述运动形式之后, 给导体杆加力, 若加的力恒定, 不同组合中导体杆的运动性质怎样?
三、混淆电流—时间图象与电压—时间图象
【例3】如图3 所示, 一个由导体做成的矩形线圈, 以恒定速率v运动, 从无场区进入匀强磁场区, 磁场宽度大于矩形线圈的宽度da, 然后出来, 若取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为正方向, 那么在下图中的哪一个图能正确地表示回路中电流对时间的函数关系 ( )
【解析】当线圈开始运动, 尚未进入磁场区时, 没有产生感应电流, 当ab边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定值, 因此感应电流也为定值, 方向为逆时针 (正) .当cd边进入磁场时, ab和cd边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互相抵消, 没有感应电流, 当线圈继续运动, 在磁场中只有cd边时, 感应电流是顺时针 (为负) , 数值与前者的等大, cd边离开磁场后, 线圈无感应电流, 所以C项正确.
【答案】C
【例4】如图4所示, A是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形导线框, 每边长电阻为r.现维持线框以恒定速度v沿x轴运动, 并穿过图中所示由虚线围成的匀强磁场区域.Ubc=φb-φc, 线框在图示位置的时刻作为计时的零点, 则b、c两点间的电势差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应为 ( )
【解析】在线框进入磁场以前的运动过程, 即, Ubc=0;线框进入磁场的过程, 即, bc边切割磁感线, 其相当于电源部分, 其他三边相当于外电路, 根据右手定则可知, b端电势高于c端, 所以;线框完全进入磁场的运动过程, 即, Ubc=BLv;线框离开磁场的过程, , ad边切割磁感线, .综上分析, B项正确.
【答案】B
【点评】例3、例4 都是导体框匀速进入磁场, 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图象问题都要涉及电流, 所以判断时简单套用误以为电压时间图为C, 另一个错误是判断例4时, 导体框全部进入磁场中, 磁通量不变, 误以为没有感应电流而得到感应电压为0的错误结论, 若导体框穿过双磁场时, 两边同时切割磁感线时电流要变化, 还有部分同学分不清电动势、路端电压, 导体两端电压出现问题.
四、混淆匀强磁场与辐向型磁场
【例5】如图5所示, 边长为L的正方形线圈abcd, 其匝数为n, 总电阻为r, 外电路的电阻为R, ab的中点和cd的中点的连线OO′恰好位于匀强磁场的边界线上, 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 若线圈从图示位置开始, 以角速度ω绕OO′轴匀速转动, 则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
A.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e=nBL2ωsinωt
B.在时刻, 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 但此时磁通量随时间变化最快
C.从t=0时刻到时刻, 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
D.从t=0时刻到时刻, 通过R的电荷量
【解析】初始时刻, 线圈平面处在中性面, 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为, 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为0, 即t=0时, e=0, 闭合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瞬时表达式, 选项A错误;在时刻, 感应电动势最大, 表示此时磁通量随时间变化最快, 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为零, 选项B正确;, , 所以, 从t=0时刻到时刻, 电阻R上产生的热量为, 选项C正确;根据以及从t=0时刻到时刻, 磁场穿过线圈的磁通量, 可得, 此时间段内通过R的电荷量, 选项D正确.
【答案】BCD
【例6】有人设计了一个汽车“再生能源装置”原理简图如图6甲所示.当汽车减速时, 线圈受到辐向磁场的阻尼作用助汽车减速, 同时将产生的电能储存.图甲中, 线圈匝数为n, ab长度为L1, bc长度为L2.图乙是此装置的侧视图.切割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恒为B, 有理想边界的两个扇形磁场区边线夹角都是90°.某次测试时, 外力使线圈以角速度ω 逆时针匀速转动, 线圈中电流i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丙所示 (I为已知量) , 取ab边刚开始进入右侧的扇形磁场时刻t=0.不计线圈转轴处的摩擦, 则 ( )
A.线圈在图乙所示位置时, 线圈中电流方向为a→b→c→d→a
B.线圈在图乙所示位置时, 线圈产生电动势的大小为
C.外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
D.闭合电路的总电阻为
【解析】有两个边一直在均匀辐向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故根据切割公式, 有E=2nBL1v, 其中, 解得E=nBL1L2ω, 根据右手定则, 图乙中的线圈通过的电流方向为a→b→c→d→a, 故A项正确, B项错误;根据欧姆定律, 电流I=E/R, 解得.线圈转动一个周期时间内, 产生电流的时间是半周期, 故外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解得P=, 故C、D项正确.
【答案】ACD
【点评】对于例5, 易将线圈全部处在磁场中替代本题中的线圈一半处在磁场中而出错;例6是辐向型磁场, 有同学会误以为是正弦式交流发电机又出错, 这样在遇到交流四值问题时要引发一系列错误, 所以上下比较有助于学生看清问题的表现, 理解问题的本质.
五、混淆原线圈中有阻和无阻
【例7】正弦交流电经过匝数比为的变压器与电阻R、交流电压表V、交流电流表A按如图7甲所示方式连接, R=10Ω.图乙是R两端电压U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通过R的电流i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
B.电流表A的读数为0.1A
C.电流表A的读数为
D.电压表的读数为、
【解析 】由图象知T =2×10-2s, f =50Hz, ω = 2πf = 100πrad/s, 故, A项正确;再根据知, I1有效值为0.1A, B项正确, C项错误;电压表读数应为副线圈电压有效值, , D项错误.
【答案】AB
【例8】 (2015· 全国新课标Ⅰ卷) 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3∶1, 在原、副线圈的回路中分别接有阻值相同的电阻, 原线圈一侧接在电压为220V的正弦交流电源上, 如图8所示.设副线圈回路中电阻两端的电压为U, 原、副线圈回路中电阻消耗的功率的比值为k, 则 ( )
A.U=66V, k=1/9
B.U=22V, k=1/9
C.U=66V, k=1/3
D.U=22V, k=1/3
【解析】原、副线圈电压比等于匝数比, 根据副线圈负载电阻的电压U, 可知副线圈电压为3U, 线圈电流, 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成反比, 所以原线圈电流, 那么原线圈输入电压, 整理得U=66V;原副线圈电阻消耗的功率根据P=I2R, 电阻相等, 电流之比为1∶3, 可以得功率比为1∶9, k=1/9.
【答案】A
【点评】两道题的差异是原线圈所在的电路, 一个无电阻, 一个有电阻, 不管怎样, 我们解答时只需一步一个脚印, 按照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就可以分清, 但是, 在实际问题中, 有些同学审题不清, 急于求成反而弄巧成拙.
初探人教版选修3的教学内容分析 篇3
【关键词】人教版选修3 教学内容 分析
一、朝鲜战争一课
新教材的内容虽然简洁,但仔细分析,它的内容阐述不够详实。笔者在此作一补充分析。
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为粉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犯,保卫中国安全,派出志愿军于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赴朝进行的正义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1950年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代表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这是我国出兵朝鲜的原因。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 000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 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60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位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6 000余人。
几方面数字汇总,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合国军方面所确认的最低人员损失统计数字是:联合国军队的人员损失在58万人以上。而这个数位中,估计由中国军队造成的损失占2/3以上,也就是38万人以上。中国军队与联合国军的人员损失也大致相当。这在联合国军火力强度高於中国军队十多倍,技术条件又远远超过中国军队的情况下,仅就伤亡对比来看,中国军队具有出色和高超的战斗效能,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点,与中国军队交过手的美军将领们是承认的。这场战争我们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这些牺牲的烈士,其中也包括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他们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为了支援朝鲜人民抗击侵略者,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三千里江山的和平和祖国的安宁。祖国人民将永远怀念他们!
二、越南战争一课
首先,有误的史实仍然继续使用,特别明显的就是课文所说的1968年北越的“新春攻势”歼灭美军和南越军队15万的说法,实际情况是北越损失惨重,美军伤亡1000余人,但是这次攻势对美国人的心里震撼是巨大的,它加剧了美利坚的分裂,更多的美国人反对越战。北越输了军事,赢了政治。
其次,在叙述越南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回避一个问题:美国为什么没有直接在北越境内发动地面进攻,而把战场局限在南方?实际情况是中国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美国扩大越南战争后,中美一直秘密保持联络,中国警告美国不要越过北纬十七度,否则中国将直接出兵,因为朝鲜战争的惨痛教训,美国一直没有越过北纬十七度对北越发动地面进攻。
第三,关于美越达成协议的叙述过于模糊,略去了中国和苏联的作用,实际上是中国和苏联向北越施加压力,加之北越1972年夏季攻势被美国空军和南越击溃,损失惨重,才最终使双方达成协议。总之,越南战争是冷战的产物,北越最终取得胜利,是在中国和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取得的,是社会主义阵营联合起来取得的胜利。
三、关于中东问题,教材的叙述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关于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叙述过于简单。一战结束以后,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区,英国出于巩固在中东的统治地位的需要,极力拉拢阿拉伯国家,对犹太人实行诸多限制。美国历来对犹太人十分支持和同情,犹太人在美国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对美国的中东政策有重要影响。美国首先迫使英国同意准许10万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地区,紧接着又默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制造恐怖活动,迫使英国将巴勒斯坦问题递交联合国,苏联也希望把英法势力排挤出中东,因此在美苏的操纵下,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根据该方案,犹太人占据了57﹪的领土,而人口占多数的阿拉伯人只占43﹪的领土。此方案遭到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告成立。第二天,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宣战,巴勒斯坦战争爆发。
其次,对“六五战争”和“十月战争”的叙述不够完整。在“六五战争”爆发前,美国逐渐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苏联趁机向中东渗透,向阿拉伯国家出售武器。与此同时,阿以冲突也不断升级。在这样的情况下,约翰逊不希望阿以爆发新的战争,在给以色列总理的信中,约翰逊警告以色列,美国不会支持以色列轻率的或单方面的行动。在致纳塞尔的信中,约翰逊希望他铭记对埃及人民和世界人民的责任,避免与以色列对抗。但是阿以双方的一系列行动最终推动了战争的爆发,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美国除向以色列提供先进武器和情报外,还直接从空军现役部队抽调了1000名“支援人员”充实到以色列空军中。战争的结果是以色列打败了由苏联支持的阿拉伯国家。在“十月战争”初期,以色列猝不及防,损失惨重,美国对以色列鼎力相助,才使其转危为安。第四次中东战争对阿以双方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它使阿拉伯阵营发生分化。埃及总统萨达特开始放弃前任领导的大阿拉伯主义,更多关注本国的利益,因为他认为:阿拉伯人不可能通过战争消灭以色列和收复被占领土。道理很简单,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坚定地支持以色列,而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却不愿意全心全意支持阿拉伯人。因此,萨达特不顾阿拉伯世界的反对,依然与以色列签署合约,埃以结束了敌对。其次,它使以色列认识到自身不是不可战胜的,从而开始考虑和平手段来巩固自身安全。同时,埃以结束对抗后,以色列的处境大为改观,其它阿拉伯国家已无力消灭以色列收复被占领土,开始放弃了把犹太人赶入大海的目标,转而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
此类细节性的问题还可以举出一些,但是,瑕不掩瑜,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在总体上仍不失为一本优秀的教材,相信随着再版时的修订,它一定会克服不足和弊病,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沈志华.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中共党史研究,2000,(2):72.
[2]范子平.假如抗美援朝战争在1951年初结束.昨日回放,2008.
[3]赵伟明.中东问题与美国中东政策.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25.
[4]William B.Quandt:Peace Process:American Diplomacy and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since1967,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28.
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篇4
一、实验目的 1.明确探究物体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
2.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
二、实验原理 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v、v′,找出碰撞前的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守恒。
[实验方案一] 利用气垫导轨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光电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等。
图16-1-1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滑块质量。
2.安装:正确安装好气垫导轨。
3.实验:接通电源,利用配套的光电计时装置测出两滑块各种情况下碰撞前后的速度(①改变滑块的质量。
②改变滑块的初速度大小和方向)。
4.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滑块速度的测量:v=Δx,式中Δx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仪器说明书上给出,也可Δt直接测量),Δt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实验方案二] 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1 [实验器材] 带细线的摆球(两套)、铁架台、天平、量角器、坐标纸、胶布等。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m1、m2。
2.安装:把两个等大小球用等长悬线悬挂起来。
3.实验:一个小球静止,拉起另一个小球,放下时它们相碰。
图16-1-2 4.测速度: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
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摆球速度的测量:v=2gh,式中h为小球释放时(或碰撞后摆起的)高度,h可用刻度尺测量(也可由量角器和摆长计算出)。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实验方案三] 在光滑桌面上两车碰撞完成一维碰撞实验 [实验器材] 光滑长木板、打点计时器、纸带、小车(两个)、天平、撞针、橡皮泥。
图16-1-3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车的质量。
2.安装: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光滑长木板的一端,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连在小车的后面,在两小车的碰撞端分别装上撞针和橡皮泥。
3.实验:接通电源,让小车A运动,小车B静止,两车碰撞时撞针插入橡皮泥中,把两小车连接成一体运动。
4.测速度:通过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及时间由v=5.改变条件:改变碰撞条件,重复实验。
Δx算出速度。
Δt 6.验证:一维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数据处理] 1.小车速度的测量:v=Δx,式中Δx是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可用刻度尺测量,ΔtΔt为小车经过Δx的时间,可由打点间隔算出。
2.验证的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 [实验方案四] 利用斜槽上滚下的小球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实验器材] 斜槽、小球(两个)、天平、复写纸、白纸等。
图16-1-4 [实验步骤] 1.测质量:用天平测出两小球的质量,并选定质量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2.安装:按照图16-1-4所示安装实验装置。
调整固定斜槽使斜槽底端水平。
3.铺纸:白纸在下,复写纸在上且在适当位置铺放好。
记下重垂线所指的位置O。
4.放球找点:不放被撞小球,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上某固定高度处自由滚下,重复10次。
用圆规画尽量小的圆把所有的小球落点圈在里面。
圆心P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5.碰撞找点:把被撞小球放在斜槽末端,每次让入射小球从斜槽同一高度自由滚下,使它们发生碰撞,重复实验10次。
用步骤4的方法,标出碰后入射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M和被撞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N。
如图16-1-5所示。
图16-1-5 6.验证:连接ON,测量线段OP、OM、ON的长度。
将测量数据填入表中。
最后代入m1·OP=m1·OM+m2·ON,看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成立。
7.结束: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回原处。
[数据处理] 验证的表达式:m1·OP=m1·OM+m2·ON
三、注意事项 1.前提条件:碰撞的两物体应保证“水平”和“正碰”。
2.方案提醒 3(1)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验证,调整气垫导轨时,应注意利用水平仪确保导轨水平。
(2)若利用摆球进行验证,两摆球静止时球心应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刚好接触,摆线竖直,将摆球拉起后,两摆线应在同一竖直面内。
(3)若利用两小车相碰进行验证,要注意平衡摩擦力。
(4)若利用平抛运动规律进行验证,安装实验装置时,应注意调整斜槽,使斜槽末端水平,且选质量较大的小球为入射小球。
四、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主要来源于装置本身是否符合要求。
(1)碰撞是否为一维。
(2)实验是否满足动量守恒的条件,如气垫导轨是否水平,两球是否等大,用长木板实验时是否平衡掉摩擦力。
2.偶然误差:主要来源于质量m和速度v的测量。
[例1] 利用如图16-1-6所示的实验装置,可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由于小球的下落高度是定值,所以,小球落在地面上的水平位移就代表了平抛运动时水平初速度的大小,这样碰前速度和碰后速度就可以用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来表示。
图16-1-6(1)(多选)为了尽量准确找到碰撞中的不变量,以下要求正确的是________。
A.入射小球的半径应该大于被碰小球的半径 B.入射小球的半径应该等于被碰小球的半径 C.入射小球每次应该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 D.斜槽末端必须是水平的(2)(多选)关于小球的落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如果小球每次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重复几次的落点一定是完全重合的 B.由于偶然因素存在,重复操作时小球的落点不会完全重合,但是落点应当比较密集 C.测定落点P的位置时,如果几次落点的位置分别为P1、P2、…Pn,则落点的平均OP1+OP2+…+OPn位置OP= nD.尽可能用最小的圆把各个落点圈住,这个圆的圆心位置就是小球落点的平均位置 [解析](1)只有两个小球的半径相等,才能保证碰后小球做平抛运动,所以A错误,B 4 正确;入射小球每次应该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才能使得小球平抛运动的落点在同一位置,所以C正确;斜槽末端必须水平也是保证小球碰后做平抛运动的必要条件,所以D正确。
(2)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需要重复多次,找到小球平抛落地的平均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小偶然误差,因此B、D选项正确。
[答案](1)BCD(2)BD [例2] 如图16-1-7所示为气垫导轨上两个滑块A、B相互作用后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频闪的频率为10 Hz。
开始时两个滑块静止,它们之间有一根被压缩的轻弹簧,滑块用绳子连接,绳子烧断后,两个滑块向相反方向运动。
已知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200 g、300 g,根据照片记录的信息,A、B离开弹簧后,A滑块做________运动,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本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6-1-7 [思路点拨] [解析] 由题图可知,A、B离开弹簧后,均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时vA=0,vB=0,A、B被弹开后,vA′=0.09 m/s,vB′=0.06 m/s,mAvA′=0.2×0.09 kg·m/s=0.018 kg·m/s mBvB′=0.3×0.06 kg·m/s=0.018 kg·m/s 由此可得:mAvA′=mBvB′,即0=mBvB′-mAvA′ 结论是: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守恒。
[答案] 匀速直线 0.09 两滑块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质量与速度乘积的矢 5 量和守恒 [例3] 把两个大小相同、质量不等的金属球用细线连接起来,中间夹一被压缩的轻弹簧,置于摩擦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6-1-8所示。
现烧断细线,观察两球的运动情况,进行必要的测量,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
图16-1-8 测量过程中:(1)还必须添加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需直接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需要验算的表达式如何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实验是在“探究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的不变量”时,为了确定物体速度的方法进行的迁移。
两球弹开后,分别以不同的速度离开桌面做平抛运动,两球做平抛运动的时间相等,均为t=2hg(h为桌面离地的高度)。
根据平抛运动规律,由两球落地点距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vt知,两球水平速度之比等于它们的射程之比,即v1∶v2=x1∶x2,所以本实验中只需测量x1、x2即可,测量x1、x2时需准确记下两球落地点的位置,故需要刻度2尺、白纸、复写纸、图钉、细线、铅锤、木板等。
若要探究m1x1=m2x2或者m1x1=m2x22或者x1x2=…是否成立,还需用天平测量两球的质量m1、m2。
m1m2[答案](1)刻度尺、白纸、复写纸、图钉、细线、铅锤、木板、天平(2)两球的质量m1、m2,两球碰后的水平射程x1、x2(3)m1x1=m2x2 1.(多选)在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下列哪些操作是正确的()A.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改变两车的质量 B.相互作用的两车上,一个装上撞针,一个装上橡皮泥,是为了碰撞后粘在一起 C.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再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 D.先释放拖动纸带的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 6 解析:选BC 车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量,没有必要一个用钉子而另一个用橡皮泥配重。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碰撞后两车粘在一起有共同速度,选项B正确;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原则是先接通电源,C项正确。
2.(多选)在利用气垫导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哪些因素可导致实验误差()A.导轨安放不水平C.两小车质量不相等 B.小车上挡光板倾斜 D.两小车碰后连在一起 解析:选AB 导轨不水平,小车速度将会受重力影响,A项可导致实验误差;挡光板倾斜会导致挡光板宽度不等于挡光阶段小车通过的位移,导致速度计算出现误差,B项可导致实验误差。
3.(多选)在做“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时,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A.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质量 B.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的半径 C.入射小球从静止释放时的起始高度 D.斜槽轨道的末端到地面的高度 E.不放被碰小球时,入射小球飞出的水平射程 F.入射小球和被碰小球碰撞后飞出的水平射程 解析:选AEF 从同一高度做平抛运动,飞行时间t相同,所以需要测出的量有:未碰时入射小球的水平射程,碰后入射小球的水平射程,碰后被碰小球的水平射程,及两球质量的大小。
4.如图16-1-9所示,某同学利用两个半径相同的小球及斜槽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主要步骤如下: 图16-1-9(1)用天平测出两个小球的质量m1=32.6 g、m2=20.9 g。
记下斜槽末端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
(2)不放置被碰小球,让入射小球m1从某位置由静止释放,记下m1的落地点P。
(3)把被碰小球m2置于斜槽末端,如图所示,让小球m1从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记下小球m1、m2的落地点M、N。
7(4)把被碰小球m2的左面粘上一小块胶布,然后重复步骤(3)。
(5)测量各自的水平射程,记录在下表中。
不粘胶布时 粘胶布时 关于碰撞中的不变量,该同学有以下猜想 A.v1=v1′+v2′ B.m1v1=m1v1′+m2v2′ 11212C.m1v21=m1v1′+m2v2′ 222其中v1指不放置m2时入射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1′、v2′指放置被碰小球时m1、m2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由实验数据经计算分析,判断哪一种猜想正确________(填选项前的序号)。
解析:根据题中所给两小球的质量和题表中的数据,经过计算可知m1v1=m1v1′+m2v2′,选项B正确。
答案:B 5.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过程中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甲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甲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
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乙相碰并粘合成一体,而后两车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16-1-10所示。
在小车甲后连着纸带,打点计时器打点频率为50 Hz,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
OP 56.0 cm 56.0 cm OM 12.5 cm 20.4 cm ON 67.8 cm 55.3 cm 图16-1-10(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16-1-11所示,并测得各计数点间距并标在图上,A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_______段计算小车甲的碰前速度,应选________段来计算小车甲和乙碰后的共同速度(以上两空选填“AB”“BC”“CD”或“DE”)。
图16-1-11(2)已测得小车甲的质量m甲=0.40 kg,小车乙的质量m乙=0.20 kg,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m甲v甲+m乙v乙=________________kg·m/s;碰后m甲v甲′+m乙v乙′=________kg·m/s。
8(3)通过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解析:(1)观察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点迹均匀的阶段BC应为小车甲与乙碰前的阶段,CD段点迹不均匀,故CD应为碰撞阶段,甲、乙碰撞后一起匀速直线运动,打出间距均匀的点,故应选DE段计算碰后共同的速度。
(2)v甲=BCDE=1.05 m/s,v′==0.695 m/s ΔtΔtm甲v甲+m乙v乙=0.420 kg·m/s 碰后m甲v甲′+m乙v乙′=(m甲+m乙)v′ =0.60×0.695 kg·m/s=0.417 kg·m/s。
(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mv之和是相等的。
答案:(1)BC DE(2)0.420 0.417(3)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碰撞前后两个小车的mv之和是相等的 6.“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中,入射小球m1=15 g,原来静止的被碰小球m2=10 g,由实验测得它们在碰撞前后的x-t图像如图16-1-12所示,由图可知,入射小球碰撞前的m1v1是________,入射小球碰撞后的m1v1′是__________,被碰小球碰撞后的m2v2′是________。
由此得出结论________。
图16-1-12 解析:由图可知碰撞前m1的速度大小v1=0.2 m/s=1 m/s,0.2故碰撞前的m1v1=0.015×1 kg·m/s=0.015 kg·m/s。
0.3-0.2碰撞后m1速度大小v1′= m/s=0.5 m/s,0.4-0.20.35-0.2m2的速度大小v2′= m/s=0.75 m/s,0.4-0.2故m1v1′=0.015×0.5 kg·m/s=0.007 5 kg·m/s,m2v2′=0.01×0.75 kg·m/s=0.007 5 kg·m/s,9 可知m1v1=m1v1′+m2v2′。
答案:0.015 kg·m/s 0.007 5 kg·m/s 0.007 5 kg·m/s 碰撞中mv的矢量和是守恒的量 7.如图16-1-13所示为用气垫导轨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装置,遮光片D在运动过程中的遮光时间Δt被光电计时器自动记录下来。
在某次实验中,滑块1和滑块2质量分别为m1=0.240 kg、m2=0.220 kg,滑块1运动起来,向着静止在导轨上的滑块2撞去,碰撞之前滑块1的挡光片经过光电门时,光电计时器自动记录下来的时间Δt=110.7 ms。
碰撞之后,滑块1和滑块2粘连在一起,挡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Δt′=214.3 ms,已知两滑块上的挡光板的宽度都是Δx=3 cm,问: 图16-1-13(1)碰撞前后两滑块各自的质量与速度乘积之和相等吗,即m1v1+m2v2=m1v1′+m2v2′成立吗? 22(2)碰撞前后两滑块各自的质量与速度平方乘积之和相等吗,即m1v21+m2v2=m1v1′+m2v2′2成立吗? 解析:(1)因为滑块遮光片的宽度是Δx,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是Δt,所以滑块速度3×10-2ΔxΔx可用公式v=求出。
碰撞之前,滑块1的速度v1==m/s=0.271 m/s ΔtΔt110.7×10-3碰撞之前,滑块2静止,所以v2=0 碰撞之后,两滑块粘连在一起 3×10-2Δxv1′=v2′== m/s=0.140 m/s Δt′214.3×10-3m1v1+m2v2=0.240×0.271 kg·m/s=0.065 kg·m/s m1v1′+m2v2′=(0.240+0.220)×0.140 kg·m/s =0.064 kg·m/s 所以,在误差允许范围内,m1v1+m2v2=m1v1′+m2v2′成立。
(2)碰撞之前: 10 22m1v21+m2v2=0.240×0.271 J=0.018 J 碰撞之后: m1v1′2+m2v2′2=(0.240+0.220)×0.1402 J =0.009 J 222可见m1v21+m2v2>m1v1′+m2v2′。
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篇5
教学设计(二)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磁现象,知道磁性、磁极的概念。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知道电流的磁效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磁场的基本特性是对处在它里面的磁体或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
(3)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知道地球具有磁性。
2.过程与方法:利用类比法、实验法、比较法使学生通过对磁场的客观认识去理解磁场的客观实在性。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在教学中渗透物质的客观性原理。
教学重点:电流的磁效应和磁场概念的形成。教学难点:磁场的物质性和基本性质、地磁场。教学方法:类比法、实验法、比较法。
教学用具: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小磁针、导线和开关、电源、铁架台、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介绍生活中有关的磁现象及本章所要研究的内容。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磁现象的国家。早在战国末年就有磁铁的记载。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就是其中之一,指南针的发明为世界的航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现代生活中,利用磁场的仪器或工具随处可见,如我们将要学习的电流表、质谱仪、回旋加速器等。进入21世纪后,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作为新世纪的主人,肩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希望同学们勤奋学习,为攀登科学高峰打好扎实的基础。在本章,我们要学习磁现象、磁场的描述、磁场对电流的作用以及对运动电荷的作用,知识主线十分清晰。本章共两个单元。第1、2、3节为第一单元;第4~第6节为第二单元。今天,我们首先认识磁场。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问题组]初中学过磁体有几个磁极? 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磁极之间是通过什么发生相互作用的?
[过渡语]磁场我们在初中就有所了解,从今天我们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它。推进新课
1.磁现象
(1)通过介绍人们对磁现象的认识过程和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指南针的发明和作用来认识磁现象。
(2)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和生活生产中涉及的磁体(喇叭、磁盘、磁带、磁卡、门吸、电动机、电流表)来形象生动地认识磁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磁现象”两段,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天然磁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永磁体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叫磁性。
问题2:什么是永磁体、磁性和磁极?磁体有几个磁极,如何规定的?磁性最强的区域就是磁极。
上中学学科网,下载精品资料!
2.电流的磁效应
(1)介绍人类认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过程。
(2)演示奥斯特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电流的磁效应。做实验时可以分为四种情形观察并记录现象:水平电流在小磁针的正上方时,让电流分别由南向北流和由北向南流;水平电流在小磁针的正下方时,让电流分别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流。在认识电流的磁效应的同时,也为地磁场和通电直导线的磁场的教学埋下伏笔,也可以留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了解电流的磁效应的发现过程,体现物理思想(电与磁有联系)和研究方法(奥斯特实验),认识到奥斯特实验在电磁学中的重要意义(打开了电磁学的大门),为后来法拉第的研究工作(电能生磁、磁也可以生电)奠定了基础。
教师: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请你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见解。电荷存在正负、磁体存在两极;电荷间有力的作用,且同号电荷相斥,异号电荷相吸;磁体间同样有力的作用,且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
教师:电现象和磁现象间的相似是偶然的吗?如果你是一位物理学家,你会怎样认为呢?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0页思考问题:
问题1:人们是通过哪些自然现象,开始形成了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思想? 问题2:开始,奥斯特的实验研究均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你从中有何启发? 问题3:奥斯特是如何发现电流磁效应的?以前的实验为什么会失败?谈谈你的想法。奥斯特发现电流磁效应的实验有何意义,竟使安培、法拉第对奥斯特有如此高的评价?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交流、发表见解。3.磁场 演示: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流与电流的作用,类比于库仑力和电场,形成磁场的概念,应说明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和电场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我们可以通过磁场对磁体或电流的作用而认识磁场。
提问:磁体对磁体有力的作用,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流对磁体也有力的作用。这些作用力都不需要直接接触,就能产生。那么,这些作用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是不是不需要任何媒介物就能产生?
答:是通过磁场产生的。
教师:你为什么会想到是通过磁场产生的?类比前面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实验说明电和磁是相互联系的。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电荷间通过电场产生相互作用,那么,磁体和电流的周围必然会存在磁场,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则通过磁场产生相互作用。
教师:既然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对磁体会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磁体对电流会产生力的作用吗?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
学生:有。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演示:如图所示,通电导线与磁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通电导线与磁体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上中学学科网,下载精品资料!
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体会磁体对通电导线产生力的作用。
结论:磁场是存在于磁体或电流周围空间的一种特殊物质。磁体和电流的周围存在磁场,磁体间、电流和磁体间、电流和电流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磁场产生的。
问题:大家猜想一下,磁场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呢?与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否相似? 学生: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或电流产生力的作用。与电场的基本性质是相似的。(电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产生力的作用)结论:电荷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力,它不是电荷之间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电场发生的(这一结论是从电荷间相互作用的现象结合“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推理得出的)。通过类比,可以推断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也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磁场也具有物质性。
问题:请大家思考,悬吊着的磁针为什么会指示南北呢? 答:说明地球的周围有磁场,地磁场对磁针产生了磁场力。4.磁性的地球
明白地理的南北极和地磁南北极的区别,了解磁偏角,介绍沈括对磁偏角的研究。用一个条形磁铁来模拟地磁场,说明小磁针静止时为什么会指向地理的南北极。
教师:地球的周围存在磁场,地球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它也有两个磁极,地磁南极和地磁北极。地磁场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观察下图,地磁场的南北极连线与地理的南北极之间有一个偏角,叫做磁偏角。磁偏角的数值在地球上不同的地点是不同的。而且,地球的磁极在缓慢地移动,磁偏角也在缓慢地变化。
地理两极与地磁两极不重合
指出:许多天体和地球一样,也存在着磁场。如太阳、月亮、火星等都存在磁场。但它们的磁场有不同的特点。如火星的磁场不像地球的磁场那样是全球性的,而是局部的。因此指南针不能在火星上工作。对天体磁场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5.课堂小结
6.作业:
1、完成P81练习2、3。
教后记: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备课资料 中国古代关于磁的本性的认识
磁石为什么能吸铁,而不能吸引其他金属(铜、金等)和非金属?东汉王充曾认为是“气性”相同,互相感应的结果。到了宋代陈显微和俞琰对这个问题做过研究。陈显微指出:“磁石吸铁,皆阴阳相感,阻碍相通之理,岂能测其端倪哉!”(《古文参同契笺注集解》卷上引陈显微语)。俞琰指出:“神与气和,隔阂相通,犹如磁石之吸铁也。”(同上,引俞琰语)。他们都是试图用中国古代的“元气说”去解释,认为磁石吸铁是因为铁和磁石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气”的联系,是“阴阳相感”“神与气和”,这种解释虽然模糊,但能够从铁和磁之间内在的“气”的联系去寻找原因,却是可贵的。
明末清初的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还讲到磁的屏蔽现象。他指出:“磁石吸铁,隔碍潜通。或问余曰:‘磁石吸铁,何物可以隔之?’犹子阿孺曰:‘惟铁可以隔之耳’,其人
上中学学科网,下载精品资料!
人教版选修8单词 篇6
△George Stephenson 乔治•斯蒂芬森
(英国发明家,蒸汽机的发明人)
patent n. 专利证书;专利权
call up 给……打电话
courtyard n. 院子;庭院;天井
now and then 偶尔;有时
walnut n. 胡桃;胡桃木
distinguish vi. & vt. 显示……的差别;使……有所不同;辨别
merciful adj. 宽大的;仁慈的;慈悲的
product n. 产品
powder n. 粉末;火药
set about 开始;着手
perfume n. 香水;香味
stainless adj.无锈的;不锈的;没有污点的
△jelly n. 果冻;果冻状物
cube n. 立方体;立方
cubic adj. 立方的
abrupt adj. 突然的;意外的
abruptly adv. 突然地;唐突地
convenient adj. 便利的;方便的;就近的
caution n. 小心;谨慎
expectation n. 预料;期待;期望
passive adj. 被动的;消极的;被动语态的
merry adj. 愉快的;高兴的
merrily adv. 高兴地;愉快地
seize vt. 抓住;捉住;夺
△recognition n. 认出;认可;承认
criterion n. (评判的)标准;尺度
△claim n. &vt. 要求;声称;主张
valid adj. 有效的;确凿的
file n. 文件;档案;文件夹 vt. 提交;将……归档
ripe adj. 熟的;成熟的
string n. 线;绳子;一串
glue n. 胶;胶水vt.粘贴;粘合
△rod n. 杆;棒
freezing adj. 冰冻的;严寒的
greengrocer n. 果蔬商(pl)蔬菜水果店
identification n. 鉴定;辨认;确定;身份证明
directory n. 电话簿;商行名录
dial vt. 拨(电话)
rainfall n. 降雨
△courtroom n. 法庭;审判室
innocent adj. 清白的;无罪的;天真的
lantern n. 灯笼;提灯
bear vt. 忍受;忍耐;负担
jam n. 堵塞;阻塞;果酱
△Alexander Graham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
△microphone n. 麦克风;话筒
forehead n. 额头
beaten track 被踩出来的路;常规;惯例
△occasionally adv. 偶然地;不时地
dive into 迅速把手伸入;一心投入
dynamic adj. 充满活力的;精力充沛的;动态的;发展变化的
set out (to do) 开始(做)
△multiple adj. 多种的;多样的;多类型的 n.倍数
△Morse 莫尔斯电码
dot n. 点;小圆点vt. 以小圆点标出;分散
tap vt. 轻打;轻拍;轻敲 n.轻轻地敲击(声);(水)龙头
wire n. 金属丝;电线
straw n. 稻草;麦秆;饮料吸管
△reproduce vt. 复制;再现……的形象或声音
current n. (水或气)流;电流 adj. 现在的;当前的
helicopter n. 直升飞机
triangle n. 三角形;三角形物体
△tetrahedron n. 四面体
stable adj. 稳固的;稳定的;安定的
△invaluable adj. 无价的;极宝贵的
associate vt. 联想;联系n.同伴;伙伴
practical adj. 实际的;实践的;实用的
△James Dyson 詹姆斯•戴森(英国发明家)
refrigerator n. 冰箱
court n. 法庭;法院;朝廷
extension n. 电话分机;扩大;延伸
hang on 不挂断;稍等;紧紧握住
out of order 次序颠倒;发生故障
get through 设法联系上(尤指打通电话);(设法)做完;通过
ring back 回复电话
ring off 挂断电话
version n. 版本;译本
competence n. 能力;胜利;本领
△competent n. 能胜任的;有能力的;称职的
jeep n. 吉普车
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篇7
一、新教材编写成功的地方
(一)重视挖掘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发挥历史教育的独特魅力。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选取公元前6至公元前4世纪的中外思想家: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教材从哲学、政治和教育等方面介绍了他们的思想和贡献,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挖掘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凸显东西方文化的辉煌,从而认识东西方文明都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并认识东西方文化独具特色。人类文化五彩缤纷,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文明的价值,倡导人们尊重人类不同文化的观念。
(二)新教材观点时代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第三单元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选取了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三个人物,具有典型性。克伦威尔是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华盛顿是美国的建立者,拿破仑是法国革命成果的守护者和欧洲大陆的征服者。这样设置的理由主要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近代史开始的标志,开启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给整个世界人类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政治构想,影响至今;拿破仑执政,既捍卫了法国革命的果实,又冲击了整个欧洲世界旧的统治秩序,对人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这三个史实从不同的角度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选择这三个主题是恰当的,而且教材叙述也尽量地体现这样的价值观。特别是在华盛顿和拿破仑两节课的设置上,突出介绍华盛顿为美国建立和联邦政府的建立体现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个人的追求进步和民主的精神;突出介绍拿破仑的统治对法国和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旧秩序的冲击。
二、存在的失误
(一)教材编写出现科学性错误。
我们当前使用的是新编选修4人教版教材(2007年第3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编写有错误的地方,如教材P54:“二、学习延伸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曾有过三次不合理的行动。第一次是1789年在埃及弃军而逃……”很显然这里有一个错误:1789年的时候法国刚刚爆发大革命,法国根本没有向海外大规模地派兵。这可能是教材编写者的笔下失误,但大大地降低了教材的权威地位。这个错误如果出现在一般读物上,甚至出现在教辅资料上也不足为奇。如选修1“阿里改革”一课中,指出法国在1798年侵入埃及,这里叙述是正确的。
能够发现这些问题,说明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下了功夫,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打破了对教材的迷信。这是好的现象。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查找资料,提炼主题思想,组织准确的语言,编写自己的教材体系。
(二)选择人物具有典型性,但挖掘不够深,思想提升不够高。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选择了中国古代具有重大影响三位皇帝: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本单元的立意是:他们在位期间,或创新制,开拓疆土;或知人善任、对外开放;或改革弊政、维护统一。他们还凭借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实行专制集权,强化对人民的控制。与本单元联系较多的内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所选的三位皇帝来看,教材编写者要表达的思想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没有探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负面影响,使学生仅仅学到一些具体的人物事迹,而没有形成普遍的规律认识。这是这本教材的一个大缺陷。
(三)教材叙述重点不突出,人物刻画不丰满,插图和正文不能相得益彰。
《第四单元亚洲觉醒的先驱》选取了孙中山、甘地和凯末尔三个人物。这三课,从立意到内容设计都较好,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比如第1课,叙述孙中山一生的活动,很全面,但是侧重点不够强。我认为,创建革命政党、领导辛亥革命、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应是教材的重点,其他内容可以略写,甚至一笔带过。人物评价应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抓住重点的、典型的事件来评价人物,这样人物的形象才会鲜明,如果平均用力,则不利于展现人物的个性,也使得课文失去趣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又如第2课叙述甘地的思想,缺陷是对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叙述不清,有两幅插图:一幅是《甘地在纺纱》,另一幅是甘地俯身抓起一把食盐图,与教材正文内容融合不够恰当,没有概括出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代表性斗争,需要完善。
(四)有些内容可以压缩、整合。
《第五单元无产阶级革命家》主题设计很好,但内容尚需整合,如第1课和第2课内容有较多的重复部分,我认为完全可以合并在一起,一课学习比分成两课叙述好,马克思和恩格斯本来就无法分开叙述,若人为地加以区分,必然割裂鲜活的史实,不是模糊了马克思形象就是模糊恩格斯的形象。又如第3课“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内容显得空洞,其实本课重点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创建新中国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主要叙述他的革命思想和建国思想,可是教材这部分内容没有突出。再如第4课“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介绍邓小平革命生涯多了,冲淡了教材的主旨,因为本节课主要在于叙述邓小平是如何在文革之后拨乱反正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第5单元杰出的科学家其实就是叙述《本草纲目》是如何写出来的,它有什么价值,所以设置成为一课实在是浪费纸张,可以和第2课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放在一起叙述。
摘要:当前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形式编写, 使得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系统性, 但同时也存在严重缺陷, 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比如知识点重复较多, 为了照顾专题的系统性, 教材叙述史实不够详细。本文既分析了人教版历史选修教材成功的创意, 又较为透彻地分析了教材编写的粗糙之处, 希望教材编写者能够给予一定的关注, 尽早编写出适合高中师生的新教材。
物理人教版选修31 篇8
主编曹文轩说:“这是一种语文教科书,而不是一般的小说选本”①。既是教科书,“它异于一般读物的根本特征,正在于它内容具备一种引领、凝聚和激发学生学习和老师授业的必要的高度和难度”②。作为教科书,还在于它的准确、典范,遗憾的是如此教材仍然出现存在硬伤等不足之处。
一、标点失误
[例一] 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例二] 伍尔芙《墙上的斑点》
我一定要跳起来亲眼看看墙上的斑点到底是什么?——是只钉子?一片玫瑰花瓣?还是木块上的裂纹?
这二例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上都出现了一个不该有的错误。“外国小说,语言具有欧美化特点,这是显而易见的,翻译者为尊重原文,也情有可原,但我们绝不能牺牲中国的语言规范”。③例一中三句画线部分作为引述完整的话语,三个逗号皆应用句号。例二是表达完整意思的选择问句,只需在句末用一个问号。教材中多次出现类似的错误。教材思想价值固然重要,但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教材无疑也应具有典范性作用,才能切合语文的两个基本属性——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样的语文才能诠释为“语言文学”。
另外,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带有高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而教材中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实属不该。
二、版本选择
[例一] 泰戈尔《素芭》(结尾)
《素芭》(倪培耕译,《泰戈尔小说选:摩哈摩耶》,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素芭》(冰心译,《泰戈尔作品集(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她的主人耳目并用,又做了一次仔细的考察。这一次他不只用眼睛,而且用耳朵来仔细地考察,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
《素芭》(董友忱译,《泰戈尔短篇小说选》,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这一次,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娶来了一个会说话的姑娘。”
[例二] 卡夫卡《骑桶者》(开头)
《骑桶者》(孙坤荣译,《卡夫卡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铁桶骑士》(叶廷芳译,《卡夫卡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煤全用完了;煤桶空空;煤铲闲着;炉子呼吸着冷气;房间鼓满了冷风;窗前树木在严霜中发僵,天空成了抵挡想向它呼救的人的银盾。我得弄些儿煤来;我不能干挨冻呀;我背后是冷冷冰冰的炉子,我前面是铁石心肠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在两者之间赶紧骑行出去,向居中的煤店老板去求助。”
在外国文学的欣赏中,译者是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因为他隐藏在文字的背后,以至于被大多数读者所忽视,而且几乎所有有关阅读对话的教学研究都没有提到这个角色。事实上译者以桥梁般的作用加入解读中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着读者理解。因为译作是译者在重复被译者的思想,也是译者与被译者的对话,里面自然离不开译者自己的思想。因此,在外国小说的解读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挣扎和词语锤炼是个很重要的咀嚼内容。
对例一中倪培耕的翻译有两种理解。一是,“这次”就是指素芭出嫁之事,“会说话的姑娘”即指素芭。素芭虽哑,但她有丰富的感情和敏感的心灵,她可以观察世界、倾听世界,用眼神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素芭能被她的丈夫理解。在她丈夫的心目中她不是哑巴,而是一个会说话的聪明姑娘。素芭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另一种理解是,“这次”是“又一次”,含蓄地写她的丈夫抛弃了她,而另娶了新娘,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两种理解各成一说,但我们从冰心和泰戈尔研究专家董友忱的翻译中可以确切地得出结论:“他又娶了一个会说话的妻子。”“她丈夫眼耳并用又相了亲”,显然第二种理解是尊重原著的。当然,读者如果了解泰戈尔在短篇小说中一直关注女性的悲剧命运的创作意图,就会知道《素芭》通过哑女的遭遇表现对人性的漠视,结尾要突出悲剧的力量,即可知道第一种译文是浅尝辄止、未能深入原著文本的“误读”。
叶廷芳是翻译卡夫卡著作的权威专家。他文句简洁明净,却总能抓住卡夫卡小说的节奏和神韵。例二中叶廷芳翻译的文句将煤桶、煤铲、炉子、房间、窗子、树木、霜、冷风、天空组成一幅纯粹的静物画,没有用多余的文字来增加句子的重量,但是在炉子与冷气、房间与冷风、呼救与抵挡的冲突中我们感受到令人窒息的冲撞力,卡夫卡以此对社会的黑暗残酷进行了有力的讽喻。叶氏译文非常切近卡夫卡的语言风格——不加矫饰的自然,重视语言的纯洁性。孙坤荣的翻译虽然也突出了炉子与房间不再构成温暖的凄冷景象,但句法不规整,语言张力不够。
翻译亦如演奏,杰出的演奏家和一般的演奏家差别较大,语言之精妙处,自在毫发之间。外国小说一旦作为教材,就应当选择最优秀的翻译版本。
三、术语设置
[例一] 速度控制
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小说有自己的节奏,它有时加速,一笔带过,有时减速,徘徊不前。故事实际发生时间的长短与小说的篇幅似乎没有直接的关系。小说叙事往往在故事的关键段落流连,而对无关紧要的段落忽略不计。这不均匀的速度,正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
[例二] 叙述腔调(“讲述”与“显示”)
所谓“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会对小说中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自福楼拜开创现实主义小说开始,现代小说逐渐向“显示”靠拢。小说变得越来越“客观”,作者的意图也越来越含蓄、收敛。
这二例是“延展话题”的内容,编者说:“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故本教材的基本定位为欣赏。只是与一般较浅层次的欣赏不同,本教材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既有中国传统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理性的深入分析。而这一切又是以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前提的。”④确实,“话题”为小说阅读提供具体的分析角度和思路,但就教学实际效果来看,无小说欣赏基础的学生对教材的理论、术语的“认知”相当困难。钱理群论鲁迅作品的教学时说:“不考虑中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和能力,把鲁迅作品讲得极复杂,烦琐而难懂,令人见而生畏。”⑤类于小说写作理论教程的《外国小说欣赏》也犯下类似“令人见而生畏”的错误。
就这二例而言,学生不解为什么理解起来容易的“详略”偏要说成“速度控制”,“人称”偏要说成“叙述腔调”的“讲述”与“显示”…… 若纠缠于这些名词术语,小说质的特征无从把握,阅读快感、创意的阅读将无从产生,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
教材编制的基本理念是把文学作品的教学分成两方面: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学习文学作品中优秀的创作方法。编排的本意是“把难以操控的文学作品的教与学变得很有条理性和目的性,这样一来,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更能学有所得”。但这些话题则是从小说创作、小说批评的价值尺度设置的,许多话题牵涉的理论问题很深入,属于创作论范畴。16篇小说的教学,往往要从一篇文章的“情节”、“人物”、“主题”入手,要从学生阅读体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原初体验,很难以将“基本话题”、“延展话题”与文本结合。一个话题如何统领两篇小说教学,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因而,面对这样“开放型的教材”,教师应该本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灵活地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才能培养学生理想的阅读姿态。
————————
注释:
①④曹文轩:《外国小说欣赏·前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李林荣:《文学经典与语文教科书》,《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1期。
③胡杨林:《〈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几点困惑》,《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7期。
⑤钱理群:《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物理人教版选修31】推荐阅读:
人教版物理教材08-26
人教版初中物理09-26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08-26
人教版初二物理测试09-21
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08-30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重力10-29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07-12
人教版八上物理教学随笔07-06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重力教学反思08-30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