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质量

2024-08-16

课堂提问质量(共12篇)

课堂提问质量 篇1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技术活, 而课堂教学最重要一环———课堂提问不仅是技术活, 更是一项艺术活。运用得当, 不仅可以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知识的殿堂, 形成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 使死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得以应用自如的工具。可以说, 要想让语文课堂成为实效课堂, 抓住课堂提问就成了必须重点把握的环节。

虽说教师风格、学生状况等的不同, 决定了课堂提问并不定式, 但课堂问题的设计仍有它应该遵守的原则。下面笔者就以《与朱元思书》一课的课堂问题设计为例谈谈课堂提问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八年级下期教材《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短小精炼的山水小品文。我在备课时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能用原文回答的尽量用原文回答。2.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可以从写作角度, 修辞两个方面重点谈一谈。3.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以上三个问题的设计, 主要遵循了课堂问题设计的以下原则。

一、问题设计的规律性原则

(一) 符合教材的意图

《与朱元思书》是典范的山水小品文, 领会写景的方法, 领会作者的抒情, 就是这篇教材要传达给学生的主要意图。为了达到这个意图, 我设计的这三个问题各有用意:问题1让学生领悟到写景也应该有一个主题, 能给人明确的印象。学生经过阅读, 应该很容易地找出“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这一答案, 能够很快地明白, 课文就是写“山”和“水”的。问题2则是重点了解和学习写法。从学生回答中我们可以提取“色彩”“声音”“动静”这些角度词, 可以提取出“拟人”等修辞词, 让学生知道写景就应该选取恰当的角度, 使用恰当的修辞和描写方法去尽力描绘, 进而学习到写作的方法技巧, 让这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变成学生的知识, 更变成学生以后可以使用的能力, 充分达到教材的意图。问题3稍稍提高了一点, 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感情,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所以认真地完成了问题3, 学生就可以对课文, 对作者有更高、更全面地了解, 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写景文两大要素———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二) 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上面的三个问题, 问题1明显最简单, 学生只需阅读课文, 便很容易地可以从原文中找出“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这个答案。问题2则不仅要读懂, 还要读透才能完成。学生在作答的过程中, 不仅要抓住“缥碧”这些色彩词, 抓住“蝉”“猿”“山”“树”这些动静词, 抓住“互相轩邈”这些修辞句, 还需要把它们提炼出来, 无论从完成的时间还是完成的内容看, 都要比问题1难了不少。问题3不仅需要对全文有总体把握, 更要深入领会作者隐含的深意, 有“揣摩”之功才行, 更比前两个问题难了不少。

这样的问题设计, 符合了学生认知中的“由浅入深”的规律。从“浅”入手, 学生容易接受, 可以完成, 因而也就愿意完成, 同时也可以为后面问题的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到“深”结束, 可以更全面地把握教材, 理解教材, 留下深刻的印象, 形成知识和能力。

二、问题设计的突出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 其根本仍然是教语文, 问题的设计和训练目标也永远应该是语文的, 落脚点也应该在语文上, 更准确地说, 应该落脚点在语言上。只有着重于语言本身, 才能让语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合理, 也只有着重于语言, 我们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语文课。以《与朱元思书》的问题设计为例, 这三个问题中, 问题1、3的落脚点都可以从教材原文中找到答案, 问题2更是紧贴教材, 完全从课文本身体会教材, 领悟教材的妙处。

当然, 教材的内容不同, 教学的着眼点也不一样,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 根据学生的情况, 设计一些“开发”性问题。但是语文教学的大方向———语言、文字不能变。因此, 语文教学课堂问题的设计, 要来自文本, 突出文本, 关注语言文字, 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而训练的落脚点则一定要落在文本中, 不能随意的无原则的脱离文本, 构建“空中楼阁”。

三、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原则

任何学科的教学行为, 其针对的主要对象就应该是学生。语文学科也一样。因此, 课堂问题的设计首先要针对的对象也是学生。这就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程度, 甚至了解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

我校学生的水平在全县处于下游, 学生中有三分之一对课文仅处于读懂阶段, 甚至有个别学生读不懂。因此, 要想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课堂教学中来, 争取不漏掉一个学生, 设计的问题就必须让后进生能参与进来。我所设计的问题1是基础题, 后进生都能回答上来, 而问题2、问题3虽有一定的难度, 但是从答案的寻找过程可以看到,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没有脱离文本。后进生只要愿意回答这些问题, 也是可以找到答案的。

课堂问题的设计更要针对教材, 教材提供的文本具有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就是教材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因此, 设计出能针对这些特点的鲜明问题, 就成了一篇教材问题设计成功的标志。《与朱元思书》是写景文, 怎样写景, 景与情怎样交融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也是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问题2就是针对怎样写景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的, 让学生领悟到怎样写景, 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不同内容, 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 选取具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描写, 是写景的基本方法。而问题3则是针对“怎样情景交融”这个知识点和能力点来的, 让学生领悟写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 可以通过写景来抒情, 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目标, 写作中不盲目, 形成最终的知识和能力。

四、问题设计的连续性原则

课堂问题设计的连续性, 主要指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过渡要自然, 衔接要紧凑, 不能出现大范围跳跃式发展的现象, 最好是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自然过渡,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自然跟进。

在《与朱元思书》教学中, 我所设计的问题1是回答“写什么内容”的, 学生很容易得出“奇山异水”这一答案, 那么, 问题2怎样描写的过渡就很自然了。有些问题之间, 衔接不可能处处紧凑,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过渡语来进行过渡。比如问题2回答完了以后, 要是直接提问表达了什么感情, 就显得有些突兀, 教师可以在对问题2的答案总结中设置过渡语如“文章写的‘山奇水异’想表达什么”来过渡一下。尽量不使学生感到东一句, 西一句, 不让学生思维断层, 尽力保持学生思维的持续活跃, 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问题设计的提示性原则

课堂设计问题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回答, 是让学生通过回答学习课本知识, 而不是刁难学生。因此, 恰当的提示语就必不可少。在《与朱元思书》的问题设计中, 我注重了这一点。如问题2的提示语:“可以从写作角度、修辞两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就可以保证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写作角度 (色彩、动静等) 和修辞方法 (拟人等) 两个角度上, 从而避免了东拉西扯, 乱找一气, 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浪费课堂教学时间、降低课堂教学效果的现象发生。

总之,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只有努力钻研, 认真实践全面把握才能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情况的问题,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责编张翼翔)

课堂提问质量 篇2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4-0218-01

《台阶》是一篇比较有深度的散文,在教学之前我认真的阅读了文本,努力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余映潮老师说过,“教材研究是一切阅读教学的先行。”

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文本有正确的理解,才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

《台阶》是读了让人落泪的文章。父亲那勤劳的一生、艰辛的一路,如一个个片段不停的在我们眼前闪回。低眉顺眼的过了一辈子,父亲也有自己的愿望,盖一幢有高台阶的屋子。他盼望着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赢得别人的尊重。终于高台阶砌成了,父亲却觉得怎么也习惯不了。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儿子的角度来写自己父亲的一生。由于是第三人称,学生是无法直接看到父亲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而人物的内心世界正是我们需要去着重品味和理解的。对于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下的学生要怎样才能领略上世纪的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给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呢?我觉得提问的设计实在是太重要了。

一般的教学设计都是这样的:

1、父亲为何要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的渴望表现在哪里?

2、父亲是如何造新屋的?

3、新屋造好后,父亲怎样了?

4、总结人物形象,把握主题。

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来构建教学过程的主要问题的,但是仔细思考后发现,其实这样的提问是缺乏透明度的。给学生的感觉似乎是“雾蒙蒙”的,很笼统缺乏鲜明的指向性。学生在回答时,就像在“雾”中绕来绕去,最终“一头雾水”,师生茫茫然。

比如说:我在问学生“父亲的渴望具体表现在何处时”,我原先期望他们找到的重点语句是第6―7节的“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还有第13节的“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可是,学生一下就找到了第17节,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是怎样兴奋的种种表现。其实,我是想让学生找出在父亲准备造屋之前的具体的心理表现。可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肯定不能怪学生,是我在设计问题时没能说清楚,没有注意到问题设计的透明度。

于是,我很快做好了修改。我将问题改为“父亲在造新屋之前的具体心理表现在哪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这下很快就找到了第6、7、13节。然后让学生根据13节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设想“此时的父亲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很快就写好了父亲的心理活动描写――“我什么时候才能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呢?也让人家羡慕羡慕咱们,等钱攒得差不多了,我也一定能造成的。”

这时总结并过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实厚道的父亲,尽管地位低下,但他敢于改变现状,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这个目标,他做了什么?请你具体说说父亲为造屋做了哪些事,从中反映了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父亲造屋所做的具体事件进行分析,从中体会父亲的人物形象。

区区九级台阶的新屋,是父亲用一辈子的辛勤劳作换来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父亲为了改善这个家庭一贫如洗的生活状态,吃尽了辛苦。一年365天,天天都在奔波劳碌,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凭借着自己的勤劳的双手,终于实现了人生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一个有恒心、毅力,不辞辛苦,坚忍不拔的父亲形象。

到这时,我原本设计的问题是:“新屋造好后,父亲怎样了?”学生听了这个问题会很自然的回答“父亲老了。”那么,这样的回答就太缺乏深度了。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结果呢?还是因为没有注意教学提问的细节艺术。怎样表述才能使问题更加明确,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求答什么,怎么回答。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才是有启发性的。

于是,我又改变了问题的设计,变为“新屋造好后,父亲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重要的信息――“尴尬的笑”,“不自在”,“若有所失”。“尴尬的笑”,“不自在”是因为父亲一辈子已经习惯了低眉顺眼、没有地位。几十年的艰辛生活,谦卑、自卑的心理已经在他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内心自卑惯了,所以尽管台阶高了,但他的内心却不能适应。“若有所失”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劳动了一辈子,不再干活,父亲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以失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父亲的人物形象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设计的问题是:“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健康、全部的精力。面对父亲,作为儿子的作者会有怎样的情感呢?”学生的回答令我很欣喜。“我既心疼父亲的衰老,为这个家庭的付出;也为父亲的勤劳、坚韧的品质而敬佩;更重要的是为父亲这样的付出感到同情和辛酸。”这样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很好的实现了。我期望学生了解的文本主题正是如此。

通过这次的教学设计,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设计太重要了。我们的教学提问要注意长度、深度、粘度和透明度。如果只是追求课堂表面上的热闹,提出缺少思维价值的选择问或是非问,对学生提高阅读文本的能力就毫无作用。如果提问缺少连贯、层次,指向不明,甚至提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学生自然无从回答。因此教师的提问设计要能着眼于整体地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问题探究,根本依托是文本。有粘度的问题是指紧扣文本直接指向文本的问题,直接指向语言的揣摩品味。因为任何文章内容的精深之处、形式的完美之处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当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所以只有关注了提问设计,才能有效的提升课堂阅读教学的质量。

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提问质量 篇3

【关键词】生物课堂 提问质量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92-01

1.引言

当前,在进行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当课堂教学内容过于“死板”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受影响,其参与度并不高,而教学氛围过于活跃时,很多学生很难把握课堂的重点,整个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事实上,通过对这两种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问题的关键在于整个生物教学课堂缺乏“魂”,也就是没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实际上就是“课堂提问”。因此,确保课堂提问的质量,做好课堂提问,至关重要[1]。

2.当前生物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堂提问是教师把握课堂重点的集中反映。以往课堂开展中,我们认为教师对课堂的把控程度过高,因此就要求构建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但学生为主导,是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开展的,而教师的引导,实际上就是课堂提问。但从目前生物课堂教学提问的实施状况来看,其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教师对问题设置缺乏深度把握,所提问题质量不高。在生物课堂教学上,要想达到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在问题设置上下功夫,目前很多教师认识不到初中生物教学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在很多教师看来,生物课并不是主要课程,而且其涉及的知识内容也较为简单。所以很多教师在问题设置上,并不用心,其所提问题的质量并不高。另一方面,学生对问题的参与性并不强,问题回答的质量并不高。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及时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就是提问,但对学生来说,似乎对老师所讲述的例子更感兴趣,其回答问题时,积极性不够。回答时,思考深度也不够。这两大问题都大大制约了生物课堂教学的效果[2]。

3.提高生物课堂提问质量的具体措施阐述

3.1课堂提问的效用分析

之所以要重视生物课堂提问的质量,实际上与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有很大关联。在生物教学中,比如在讲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章节中,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启发,只是让学生思索自己所接触和了解的光合作用知识,那么整个教学效果很难升华,学生并不会深度思考为什么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这实际上说明课堂提问是课堂知识升华的重要步骤。同时,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要求就是让学生将直接感悟优化到理论体系认知。这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目的。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对部分常见动物进行认知,但对其具体情况缺乏深度了解。学生见到陆地上有马、猪、羊等动物,但鱼类却是在水中生活,离不开水,这是生物现象,但是不知道造成这一现象的生物原因是什么。而通过生物知识讲解,结合课堂提问,能让学生将感悟优化为理论认知。

3.2 将兴趣与问题相融合,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性

学生之所以不爱回答问题,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缺乏回答兴趣,问题回答的质量并不高。因此,要在设置问题时,充分融入兴趣元素,有效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性。比如在设置提问时,可以设置问题:如为什么有的动物有公母之分,而有的动物却没有分别?同样,让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冬天的苹果放的时间长,没有水分之后,在吃的苹果的时候,感受不到苹果的甜味,等等。通过这些有生活趣味的问题引入,成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学生的兴趣被有效激发,其思考问题的深度就能达到一定程度,整个提问就能达到预期效果[3]。

3.3 体系化设置问题,升华教学质量

以往教师在设置问题时,缺乏体系化思维,其设置的问题,很难对整个教学内容形成深度涵盖。如果问题设置缺乏针对性,那么提问的价值就不大。提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深化学生对问题和知识内容的理解,所以在问题的构造上,要形成系统化的问题思路。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深入,通过自身对生物教学内容的深度体会,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设置切合实际的问题。要帮助学生将其生活感悟、实践知识,升华为理论体系认知。

参考文献:

[1]姜崇祯.课堂提问需要注意的问题[J].新校园,2013,8 :56-61

[2]熊秀.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管窥[J].成才之路,2013,9:28-34

优化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质量 篇4

然而, 并非所有的课堂教学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那些肤浅、平淡的提问, 零打碎敲、毫无联系的提问, 单调的、陈述式的提问, 像“牵牛”、似“钓鱼”, 置学生于被动地位的提问, 就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 与开发学生智能的素质教育不适应。废止不恰当的提问, 实现课堂教学提问的优化, 已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将对这一课题做初步探讨, 以就教于广大同仁。

一、优化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一堂成功的授课, 离不开课堂提问, 而优化的课堂提问, 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在备课时, 除对授课内容进行构思、安排外, 还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那么, 什么是优化的课堂提问呢?笔者认为:优化课堂提问应具备以下特点:略高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 以激发学习的欲望;富于启发性, 并能使学生自省;能有助于实现各项具体目标;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力求语言精炼、表意准确。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 应考虑以下基本要求:

1. 设问精当。精当的设问具有如下特征:

(1) 趣味性。

提问最为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把学生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因此, 所提问题要注重内容的新颖别致, 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例如, 在讲营养繁殖时, 首先给学生渗透一些科技致富的思想, 学生都一下子来了精神, 这时趁机提出问题:“在农村种植果树和蔬菜是科技致富的好门路, 同学们有繁殖果树和蔬菜、提高果树和蔬菜早熟的方法吗?”学生提出了扦插、嫁接等繁殖方法和喷洒植物激素等促进早熟的方法。由此引入课程, 学习进行得很顺利, 效果很理想。

(2) 目的性。

教师设计问题时, 应服从教学目标, 考虑使学生学到什么, 思考什么, 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通过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问题, 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 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识冲突, 留下悬念, 就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学生为释疑而探究的动机, 进而导入新课。

(3) 科学性。

提问不能有知识性错误, 要符合逻辑。为保证课堂提问的科学性, 提问要做到:直截了当, 不绕圈子;条理清楚, 主次分明;围绕问题, 范围适中;语言规范, 概念准确。

(4) 启发性。

即所提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联想, 便于学生运用发散思维。

(5) 针对性。

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注重学生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第一, 问题的难度要适宜, 如果脱离学生实际, 要求过高或过低, 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第二,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按班级中上级水平设计问题, 使多数学生参与, 适当兼顾“两头”和某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

(6) 顺序性。

即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由简到繁地设计问题, 先提认知理解性问题, 分析综合性问题次之, 创造评价性问题在后。

2. 发问巧妙。

(1) 对象明确。

提问时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开动脑筋, 一般情况下, 先叫中等水平的, 同时提醒全班同学注意听;中等生答个八九不离十, 或答出个五、六成, 再请其他同学补充。上等水平的学生留着, 等提问卡壳时, 解除“危机”时再用。偶尔也叫“差生”来试试。

(2) 表述清晰。

发问语言应简明易懂, 问题尽量一遍清晰到位, 不复述, 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提问题, 可以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如学生不明了问题的意义, 而要求教师解释, 可用更明白的词句把问题再说一遍。

(3) 态度自然。

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发问的态度若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 学生就无法安静地思考, 不能畅所欲言。

(4) 适当停顿。

教师发问后, 要给全班同学思考的时间, 不宜匆匆指定学生回答。若某一学生回答不出来, 不必等他回答, 可另行指定, 而让其旁听。

3. 态度谦和。

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和善谦逊的态度和情感。提问时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体态以及人际距离、在教室内的位置等, 应使学生从中得到信赖和鼓舞。教师绝不能表现出不耐烦、训斥、责难的态度, 不然会使学生产生回避、抵触的情绪, 阻碍问题的解决。

4. 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应对其发言予以分析评价, 使问题有明确的结论, 强化他们的认识。必要的归纳和总结, 对知识的系统与组合, 认识的明晰与深化, 以及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与表达习惯的形成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

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 想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总是精心设计提问, 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 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可见, 优化的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优化的课堂提问, 应符合以下设计原则:

1. 目标的明确性。

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 还要研究提问的目标, 讲究提问的艺术。每一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因此,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可设计目标明确的提问, 如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了解学情的摸底性提问、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归纳总结的聚敛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

2. 层次的清晰性。

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需要, 按照教学程序、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 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使学生在教师地诱导下, 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

3. 时机的选择性。

课堂提问选择时机很重要。首先, 应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示出的心理状态来加以把握。当学生思维囿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当学生疑惑不解、一筹莫展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心情振奋、跃跃欲试时……其次, 教学视角也是课堂提问时机选择的重要依据。提问的时机一旦迎合了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相吻合, 则选准了最佳时机。一般说来, 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当教学到达教材的关键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疑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精华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矛盾处时;当教学到达教材的深奥处时。再次, 教学进程也是把握时机的决策因素。教师可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而灵活选择提问的时机。

4. 内容的针对性。

结合教学内容, 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 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提问题必须准确清楚,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适应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教学重点好象是统管数十盏电灯的总开关, 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下转第140页) (上接第138页) 因而是学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的关键, 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 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对教学提问来说, 掌握重点尤其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 抓住重点, 突出要害, 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提问, 要注意:一不要面面俱到, 主次不分;二不要频繁、烦琐, 只有这样, 才能够以最短时间, 创造最佳效果。对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 所提的问题应有所不同。对认知水平较低的学生, 可提一些知识回忆、形成联系之类的记忆性问题。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 则可提一些综合应用、分析理解、总结评价之类的认知性问题。

5. 诱导的启发性。

《学记》中有:“君子之教,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就是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提问的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 这是提问能否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决定因素。教师提问过浅, 则学生无须动脑;过深, 则学生无从动脑。维果茨基认为, 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 这对教学提问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教师在教学中以发展思维为主线, 规划教学中的提问, 切忌提问不经思考, 随口回答“是”或“不是”, “对”或“不对”的问题。教学提问必须有效地促进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问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优化课堂提问的设问点的选择

设计好一堂课的提问发生点, 使所设之疑合理、适当、有意义, 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设计时, 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精心选择。

1. 在导入新课时设问。

有经验的老师在讲新课时, 往往用设问的方法导入, 造成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况, 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的强烈愿望,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效果。

2. 在衔接处设问。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间, 既可以复习旧知识, 又能引出新知识, 有利于突出知识的整体性。

3. 在力点处设问。

所谓力点, 就是课文的节骨眼, 是文章反映人、物、事的关键笔墨, 也是作者着笔的高潮和教者教学的高潮。提问设计能否准确选择力点, 关系到对教材重点、难点、特点的把握。可以说, 抓住了力点, 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抓住力点, 深究不放, 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领会课文蕴涵。

4. 在关键处设问。

在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关键处设问, 引导他们正确掌握知识实质, 是课堂设问优化不可缺少的一步。

5. 抓住疑点来设计。

所谓疑点, 指的是学生阅读课文之后, 表面上理解了, 但深究下去将可能产生疑问和歧义。为此, 就要多提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向深层思考,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6. 抓住模糊点来设计。

所谓模糊点, 就是似懂非懂、似明非明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信息反馈, 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模糊的地方来设计提问, 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 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优化的课堂提问, 能够提高教学效益, 激发学生潜能,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优化的课堂提问是有规律可循的, 也是可以创造的。凡是能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方式, 都是可取的。只要教师以学生为本, 以提高教学效益为目的, 具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就能创造性地设计出来。

摘要:课堂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文章联系教学实践, 对优化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设计原则以及设问点的选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为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质量,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关键词:优化,课堂提问,设问点,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课堂提问质量 篇5

——读《课堂提问的艺术》有感

吴娜

逆向设计作为一种设计理念,可以指导一节课或者是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大概念,从而建构观念,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解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所以当今的教育界提出了要为理解而教的口号,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潜心思考和研究。

之前,张宏伟老师来到咱们学校做讲座,我没有听到他上课,只是听他说设计思路就已经心潮澎湃,在短短的一节课中,他就让学生重新认识了数学。

他提出的全景式数学,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明白生活到处是数学的影子,数学是上帝创造的语言,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如果说这是一节课的灵魂,那课堂上的思考就是这节课的骨肉,他上完每一节课都要反思:是否始终关注了学生如何思考,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是用在数学思考力的培养上的。他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就是一个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为理解而教,必须先做到为理解而提问。

《课堂提问的艺术》是两位有30年教学经验的美国老师编写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理解而提问。

一、什么是课堂提问应该改变的?

在设置提问的目的上过分注重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强调提问的检查功能;在问题的类型上,过于倾向设计低水平的识记性问题;这些琐碎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多少价值。

在问题的设计上,随意性、偶然性太大,没有掌握科学、合理的提问技巧。多数问题问着问着就变成了死胡同,并不通达,与目标的达成并无关联。

在提问的反馈上,有些教师会引导学生分享结果,但他们的课堂最终都演变成一场学生或者教师的独角戏,所有的交谈内容都是为了证明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处理偏简单化、重复化。

总之,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处于可“控制”地位,而学生往往处于答问的“失语”状态.二、怎样才能有效提问?

理解是什么?书中的解释是:理解意味着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思维认识、思考技能,把所学知识和与理解、解决现实问题连接起来,是概念获得、建构或者同化的过程。简单地说,理解就是理论与实践碰撞出来了火花。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作者提出了Qu:Est教学策略,它可以分成三类:收集策略、搭桥策略、锚定策略。观察、回忆、比较、对照、分组、贴标签、分类分别对应了认知的不同水平。

真正的有效提问是什么样的?一个好的问题,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

我们首先会探讨那些能集中、引导和调节学生初始的思考成果的问题,也就是聚焦核心问题。教师必须学会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每一个策略都围绕着核心问题展开,也就是具有认知性提示的问题。也就是相当于逆向设计中的基本问题,属于上位知识范畴。

对学生而言,核心问题提示的思维操作,连接当前对内容的个人理解与新知识之间的通道。所以,必须明确核心问题的属性。问题表述必须清晰简洁、中心明确、具有开放性。利用动作词汇聚焦思维操作,比如“你可以告诉我橘子有什么特点吗?” 这就是一个失败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主干以“什么”、“以什么方式”或者“怎样”为主体。

一旦学生对我们的核心问题做出回答,我们必须立刻意识到需要补充哪些问题才能帮他们生成高质量的回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这里需要设计一些加工性问题,用于激励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堂内容,并建构一个更完善的认知操作。例如:“你怎么知道那个的?”“你为什么那么说?”“你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这些问题就是在搭脚手架,给学生一个个支架去解决核心问题。

三、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案例

从一个探究光照对黄粉虫的影响小实验的设计说起,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分析出来影响实验的客观因素,改进实验工具,增强逻辑推理能力,形成严谨科学的探究态度。

围绕核心问题与学生的对话,应用书中的加工性问题提问方式让学生完整地回答出核心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质量探讨 篇6

关键词:激发兴趣;面向全体;构建民主;质疑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253-01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对促进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数学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在现实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带有随意性,教师都是“临场发挥”,至于提问要达到何种效果,很多教师都没有去细思量,想到什么,就提什么,想怎么提就怎么提,很普遍。

一、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激发兴趣,由易到难

如果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感兴趣,产生探究的冲动,那么效果就会大大增强。如在教学《认识角》时,首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角,向学生提问:哪一个角大?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接着提问:谁知道大多少?学生答不出来,师再问:想不想知道大多少?学生答:想。教师抓住了学生急于想知道大角比小角大多少的心理,此问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习新知作好了铺垫。提问前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把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水平。设计问题时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理解层次不断深入。例如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通过教具演示将圆的模型平均分成2份、4份、8份、16份、32份,将圆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后,不能直接就让学生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可设计两个较为简单的问题作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①圆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联系?②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当于圆的什么?采用这样层层递进的方式,就可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二、设计的问题要注重疏导障碍,面向全体

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通常就是教学重难点所在之处。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前后连贯的并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如在解答这样一道题时:“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3,乙数与丙数的比是4:5,问甲数与丙数的比是多少?”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容易直接看出甲数与丙数之间的关系,这时教师可点拨提问:两个条件中都有乙数,能不能把乙数的份数统一起来?这样一问,等于帮学生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支撑点,学生思路顿开:2:3=8:12(乙数),4:5=12(乙数):15,则甲数与乙数的比是8:15。此问既疏导了学生思维的障碍,解决了疑难,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成绩好、中、差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及对象,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判别性问题;对中等学生设计“怎么样”的描述性问题和“为什么”的分析问题;对优等生提出“有什么异同”的比较性问题和“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设性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三、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构建民主和方法培养

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实行民主型的教学。在课堂提问时态度一定要温和,友好地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有困难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引导,不能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更不能对答错或回答不上的学生训斥甚至讽刺挖苦。这样就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让学生对回答老师的提问产生一种惧怕心理,时间一长学生就不想回答问题也不敢回答问题。课堂提问还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的方面:以“提问”带动“发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实现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或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并能向教师提问,说明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有了认知,并试着寻找方法解决。这种学习方法会对他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意义。

四、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能够质疑

质疑的产生应源于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观察和感知。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感知活动中去呢?我的做法是认真研究小学数学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步骤,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诱发学生质疑、解疑。首先,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始,用实验、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质疑情境。其次,质疑情境的好坏还在于刺激情境到疑问解决的过程,即这个“解答距”的难度是否妥当。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的差异,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质疑。另外,质疑情境的创设更可以在数学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活动是要使学生在真实而未知的情境中去探知真知,亲自去解决综合问题,使他切身体会学习实验技能的方法,体验科学知识的价值和对周围未知的发现,并养成动手的习惯,不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形成强烈的质疑意识。所以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我尽量创设机会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尽量把数学实验的机会让给学生来操作,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过程中自觉产生新的数学疑问。

化学课堂中如何增强提问的质量 篇7

那么, 怎样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增强提问的质量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意义过程, 而教师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引导者, 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积极而有效的提问和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 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质量, 就必须要做到这样几点。

第一, 教师要切实理解提问的功能。

不少教师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简单的理解为检查学生知识的理解情况和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 稍微进一步者认为课堂提问的主要功能就是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跟着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思路。如果长此以往, 学生对教师课堂所提问题, 就不再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 而是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使得课堂教学中思维启迪就会变得空洞无物。所以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 学习建构主义理论, 钻研教材, 重新认识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提问的功能。

第二, 课堂教学的提问要尽可能取自生活实际。

《课程标准》强调:“教学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景, 更要充分挖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 使学生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 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生的生活, 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与社会发生着联系。做一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 让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并在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时, 认识到化学学科的价值和化学知识的作用。如:在讲《酯》时, 教师提出诸如“很多家庭在烧鱼时都喜欢加些酒去腥提香, 你知道原因么?”之类的问题, 这样的提问让学生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学生在这种生活化的问题刺激下, 参与意识更加浓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学生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体会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三, 所设计的问题, 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 符合学生实际, 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 尽量避免偏离教学重点和关键的“即兴问题”。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学生, 所以一切问题的起点和落脚点一定要对准学生, 只有让学生的思维得以积极的调动, 让学生的大脑的兴奋点尽量围绕问题, 这样的提问才是有价值的。这就要求我们将提问尽可能在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 这样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困境, 并且在教师引导下, 经过有效地探究、思考、合作和讨论最终是能够解决的。这类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能驱使学生有目的地思考、探索。问题解决后, 学生最有成就感, 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所以,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 一定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 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 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

比如曾经笔者在听一名特级教师在讲授氨气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时, 他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①水为什么会由低往高处流, 动力是什么?②为什么开始要挤入少量的水, 目的是什么?③如果不用胶头滴管如何完成喷泉实验? ④思考一下引发喷泉实验的条件是什么?⑤根据你的思考, 你还能设计出利用其他的药品来引发喷泉实验吗?

这样问题的设计, 就能够引导学生不断展开联想和类比, 学生就会尝试着自己独立地去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不断地体会到解题成功的快乐, 而且能让学生自觉地去领悟其中的化学思想方法,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第四, 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在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集中的那个点去设计问题, 然后逐层推进, 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

课堂教学中, 恰当地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是十分重要的。课堂提问的时机是要细心选择的, 过早则学生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 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 成了马后炮。教师课堂提问必须选择最佳时机,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启迪学生的思维。

如在一名新教师的汇报课时, 当时讲授的内容是“盐类水解的应用”。这名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完硫酸铝溶液和小苏打溶液混合后进行泡沫灭火的实验后。学生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 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泡沫冲出”, 老师却进行了如下提问: ①硫酸铝属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②碳酸氢钠属哪种类型的盐?其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平衡?③两种溶液混合后, 原来的平衡是否受到影响?④原平衡相互影响的结果怎样? 这样的提问, 显然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 扰乱了学生的思维顺序, 甚至使学生云里雾里。假如该教师抓住学生的对现象好奇的机会, 及时提出“使火熄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问题。我想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在课堂提问中, 也需要注意一些教学中的细节, 如果忽视了这些细节, 提问的效果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 反而会大打折扣, 甚至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我们要注意如下细节:

第一, 对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都应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一个好的化学问题都应该带有一定的思维性, 也就是说, 一个好的问题, 学生都必须认真思考一定时间后, 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回答。而在许多实际的化学课上, 有些老师为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场面, 往往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学生总是机械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 一方面学生根本得不到思维上的训练, 另一方面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第二, 老师要学会倾听。有效提问的要求是所提的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开放性, 因此问题的答案不一定唯一, 更不一定完美。所以当学生的答案和老师的设想不一致时, 老师要有倾听的耐心。当然, 学生回答完毕后, 老师还应该适度地做一些点评, 及时地纠正学生思考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三, 老师要适当注意提问的方式方法, 课堂中的提问, 很多学生回答是有一定的心理顾虑的, 顾虑回答是不是准确, 学生会不会笑话。所以老师在提问时, 应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方式, 必要时可以适当提示。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情绪, 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化学。

如何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质量 篇8

一、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分析

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活动过程。常常是教师通过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再通过相应的对话和交流,引出教师希望得到的答案,并对学生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课堂提问的作用在于;第一,可以获得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检验教学目的是否达到;学生通过回答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掌握所学内容。第二,可以激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利用已获得的信息,主动地展开联想,积极思维。第三,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到了高中,由于课文的信息量大量增加,许多英语教师都要加快速度赶进度,无暇顾及课堂提问的质与量,导致课堂提问呈“三多三少”的现象: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得多,成绩中下等的学生回答得少;一问一答的多,独立思考的少;直接或间接给答案的多,分析论证的过程少。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这样的课堂提问怎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交际的能力呢?教师亟待对自身课堂提问行为作些分析,对课堂提问的原则与方法加以研究。

二、英语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提问,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起深究知识的愿望、启迪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主要如下:

1. 科学性原则。

提问的艺术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求,主动获取知识。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掌握提问科学性的原则是:贵曲忌直,浅中见深,稍有难度,但不超过学生的水平。过难会使学生产生惧怕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过易则不能正确评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首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知识要点,设计的提问既要无知识性错误,符合语言规律和文化习俗,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做到难易适中,循序渐进;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达到最基本的语言训练目的,又要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对已有认知结构重新组合、编码,从而更好地表达想要表达的观点。

2. 典型性原则。

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应是随意的、即兴式的。在授课前,教师应认真进行备课,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这些问题应具有典型性,切忌过多、过简。过多,使学生疲于应付,始终处于过度紧张之中;过简,不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并会使学生造成错觉,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3. 启发性原则。

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提高的过程。课堂提问前,教师要循循善诱地交待说明,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求知的境界中,使他们的思维进入一个最佳状态,积极思考,展开讨论,大胆发言。

4. 艺术性原则。

在高中教学中,应该少一些诸如“General Questions”、“Tag Questions”、“Optional Questions”等理解性提问,多一些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培养思维、想象力的提问,如“Essay Questions”。同时,提问要面向全体,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深浅有所差别;又不能忽视坐在教室后面和两边的学生。这样既使问题的难易搭配错落有致,又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机会。

5. 思想性原则。

外语教学要适应改革开放和“三个面向”的需要,教师在发展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素质,寓思想教育于外语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必须体现思想性。

6. 兴趣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要尽量用提问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兴奋起来。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成就感,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要加以肯定和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7. 双边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彼此沟通的双边活动。一方面要求教师全神贯注地介入双边活动中,通过重复、追问、更正、启发、评价等手段,逐步引导学生向更新领域,更深层次去思考、去探索;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可以采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学生当一回老师,以营造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氛围。

8. 创造性原则。

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善于思考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规律,启发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在纷繁错综的语言现象里,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9. 灵活性原则。

课文内容非常广泛,有的浅显,有的难度较大。课堂提问也要区分不同情况:一般性的问题,须让学生回答;难度问题较大的问题,提出后经学生思考,由教师回答,同样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1 0. 广泛性原则。

课堂学习是学生集体的活动,应让所有学生都有锻练能力、施展才干的机会。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原则上是先面对全班提问,再应根据学生的智力差异、接受能力的快慢,提出不同的问题,指定个别学生回答,抓住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处于主动状态,这样使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感到英语大有学头,学习稍差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人人有练习的机会。决不能将课堂提问变成只对“尖子”提问,以致挫伤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1 1. 鼓励性原则。

当学生每次回答问题结束时,教师都应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对问题的答案作出明确的结论。对回答困难者要及时启发诱导,给予提示帮助;对回答不正确、不完整的提问,应加以纠正和补充;当学生不能正确回答或回答完全错误时,应对他们进行安慰、鼓励,具体指出其错误所在,帮助他们,切忌冷嘲热讽、恶语伤人,更决不能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不认真听课的手段,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可以消除他们的紧张和压抑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继续思考和勇于回答的积极性;对于回答正确的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和褒扬;对有创见者更应该大加鼓励。

1 2. 适时性原则。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教师的最大的技巧在于集中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的帷幕刚一揭开,教师就必须创设意境,适时提问。这种提问既有对以前学过知识的巩固与复习,又有对新授知识的启发与引导。提问的最好时机就是在学生的“愤”“悱”之时,这时提问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反复求索。

课堂提问质量 篇9

然而, 我们许多教师由于提问质量意识不强, 备课不充分等因素, 课上满堂问, 不仅造成许多提问无意义, 而且挫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 学生的认知发展受抑, 甚至可能影响到学生终身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优化课堂提问质量, 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呢?

一、抓住课题进行设问,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我们大家都知道, 课题是课文的灵魂, 所以只要我们备课时认真审题, 注意发挥课题统摄全文的功能, 精心设计问题, 必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如《宇宙里有些什么》课题本身就是个问句, 作者用问题来做标题, 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引人思索, 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也使读者明确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在备课时, 我深领其会, 并结合我国的宇宙飞船掀起的太空热, 还可引发学生探索太空的兴趣。为此, 我设计了这样的系列导入问题:“同学们, 我国神舟十号飞船将与明年上半年飞上太空, 并进行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 宇航员将住上‘天宫一号’。你们可知道我国飞船最近几次都有哪些历史性突破?”听此学生都兴奋起来:“神舟七号飞船翟志刚出舱作业”、“神舟八号飞船与 ‘天宫一号’成功交会对接”、“神舟九号飞船还实现了‘天宫一号’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同学们, 如果走出船舱或住在‘天宫一号’就会看到神秘的宇宙, 你们想知道宇宙里都有些什么吗?”当我看到学生一个个渴求的眼神, 我立即板题, 看到课题后学生都会心一笑, 急速地打开课文。虽然文章较长, 但不到五分钟就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这样的提问, 不但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

二、抓住课文的重点进行设问, 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 深化理解

每篇课文总有它的重点, 抓住了课文的重点, 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脉络及主题。为此, 我紧抓课文的重点来进行设计问题。如《孔乙己》一课的阅读重点主要为: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封建社会的罪恶, 2.体会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刻画人物的作用。围绕第一个重点, 我设计了五个问题: ⑴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说明了什么问题?⑵穿长衫、掌柜的嘲笑孔乙己, 是瞧不起他;而短衣帮和“我”等都是穷苦人, 也嘲笑孔乙己, 这说明了什么?⑶小说第九段除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外, 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⑷丁举人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 本是同根生, 他毒打孔乙己说明了什么? ⑸小说结尾为什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第二个重点我也设计了三个问题:⑴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站着喝酒” “穿长衫”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具体描写他的外貌、衣着、语言等?⑵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排”字, “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的“罩”字, “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的“摸”字, 这些动词用得很好, 究竟好在哪里?⑶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怎样的情景?与第一次出场比较, 外貌、语言、 神态、动作有何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这些系列问题弄清楚了, 文章的脉络、主题也就掌握了, 从而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化理解。

三、抓住课文的难点进行设问, 引导学生攻克难关

课文的难点学生一般不容易掌握, 教师可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地提出一些问题, 引导学生攻克难关。因此, 我在备课时, 总是围绕难点精心设计问题。如, 鲁迅的小说《社戏》 这篇课文内容较长, 记叙的事情较多, 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尤其是事情与文章主题间的联系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 我根据这一难点, 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这篇小说主要写‘我’少年时代在农村看戏时的愉快生活, 但为什么开头却先写了‘我’在平桥村的生活, 在结尾又写了六一公公送罗汉豆的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 不但使学生理解了难点, 而且让学生开阔了眼界, 增加了知识储量。

四、抓住课文的疑点进行设问,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对没有多大文字障碍的课文, 学生往往读后如过眼云烟, 很少驻足思考。如果教师抓住课文阅读理解上可能出现的一些疑点进行设问, 课堂往往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 在教学《白杨礼赞》时,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这篇课文是赞扬白杨的, 可课文第七自然段为什么却要写白杨“它没有婆娑的姿态, 没有曲折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而后第七自然段后部分以及第八自然段又不仅赞美它的品格, 而且赞美它象征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 可结尾一段, 却又说楠木也是直挺秀颀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 使学生加深了对欲扬先抑、明抑实扬, 对比、 反衬等手法的理解, 深深体验到作者对白杨树强烈的赞美和崇敬之情。再如, 在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的“质疑问难” 的教学环节中, 有学生提出, 本课引用的牛郎织女故事情节上有误, 即历史上的传说都是牛郎和织女每年只能在夏历七月初七晚上鹊桥上相会一次, 可诗歌却写牛郎织女都能自由地来往。”见此疑点, 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勇于质疑的精神, 然后抓住这一疑点, 巧妙提问:作为一个文化巨匠, 肯定也知道这一神话传说, 可为什么他要改写呢?并建议她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想一想。看后, 这位同学茅塞顿开:“我知道了, 改写这一故事, 反衬了当时人间社会的痛苦, 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大众苦难的同情和对自由美满生活的向往。” 这样, 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提问质量 篇10

教师自己首先要对文本有正确的理解, 才能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正确的解读。

《台阶》是读了让人落泪的文章。父亲那勤劳的一生、艰辛的一路, 如一个个片段不停的在我们眼前闪回。低眉顺眼的过了一辈子, 父亲也有自己的愿望, 盖一幢有高台阶的屋子。他盼望着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赢得别人的尊重。终于高台阶砌成了, 父亲却觉得怎么也习惯不了。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儿子的角度来写自己父亲的一生。由于是第三人称, 学生是无法直接看到父亲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而人物的内心世界正是我们需要去着重品味和理解的。对于生活在完全不同的背景下的学生要怎样才能领略上世纪的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给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呢?我觉得提问的设计实在是太重要了。

一般的教学设计都是这样的:1、父亲为何要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的渴望表现在哪里?2、父亲是如何造新屋的?3、新屋造好后, 父亲怎样了?4、总结人物形象, 把握主题。

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来构建教学过程的主要问题的, 但是仔细思考后发现, 其实这样的提问是缺乏透明度的。给学生的感觉似乎是“雾蒙蒙”的, 很笼统缺乏鲜明的指向性。学生在回答时, 就像在“雾”中绕来绕去, 最终“一头雾水”, 师生茫茫然。

比如说:我在问学生“父亲的渴望具体表现在何处时”, 我原先期望他们找到的重点语句是第6—7节的“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 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还有第13节的“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 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 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 那里栽着几棵柳树, 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 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 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可是, 学生一下就找到了第17节, 造屋的那些日子, 父亲是怎样兴奋的种种表现。其实, 我是想让学生找出在父亲准备造屋之前的具体的心理表现。可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肯定不能怪学生, 是我在设计问题时没能说清楚, 没有注意到问题设计的透明度。

于是, 我很快做好了修改。我将问题改为“父亲在造新屋之前的具体心理表现在哪里?”通过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可以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 学生这下很快就找到了第6、7、13节。然后让学生根据13节对父亲的神态描写“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设想“此时的父亲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很快就写好了父亲的心理活动描写———“我什么时候才能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呢?也让人家羡慕羡慕咱们, 等钱攒得差不多了, 我也一定能造成的。”

这时总结并过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实厚道的父亲, 尽管地位低下, 但他敢于改变现状, 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这个目标, 他做了什么?请你具体说说父亲为造屋做了哪些事, 从中反映了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父亲造屋所做的具体事件进行分析, 从中体会父亲的人物形象。

区区九级台阶的新屋, 是父亲用一辈子的辛勤劳作换来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 父亲为了改善这个家庭一贫如洗的生活状态, 吃尽了辛苦。一年365天, 天天都在奔波劳碌, 几十年如一日的艰辛。凭借着自己的勤劳的双手, 终于实现了人生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一个有恒心、毅力, 不辞辛苦, 坚忍不拔的父亲形象。

到这时, 我原本设计的问题是:“新屋造好后, 父亲怎样了?”学生听了这个问题会很自然的回答“父亲老了。”那么, 这样的回答就太缺乏深度了。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结果呢?还是因为没有注意教学提问的细节艺术。怎样表述才能使问题更加明确, 让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求答什么, 怎么回答。这样的提问对学生才是有启发性的。

于是, 我又改变了问题的设计, 变为“新屋造好后, 父亲的感受是怎样的?”这样,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重要的信息———“尴尬的笑”, “不自在”, “若有所失”。“尴尬的笑”, “不自在”是因为父亲一辈子已经习惯了低眉顺眼、没有地位。几十年的艰辛生活, 谦卑、自卑的心理已经在他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内心自卑惯了, 所以尽管台阶高了, 但他的内心却不能适应。“若有所失”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 劳动了一辈子, 不再干活, 父亲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所以失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父亲的人物形象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 我设计的问题是:“为了台阶, 父亲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健康、全部的精力。面对父亲, 作为儿子的作者会有怎样的情感呢?”学生的回答令我很欣喜。“我既心疼父亲的衰老, 为这个家庭的付出;也为父亲的勤劳、坚韧的品质而敬佩;更重要的是为父亲这样的付出感到同情和辛酸。”这样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很好的实现了。我期望学生了解的文本主题正是如此。

课堂提问质量 篇11

关键词:提问;课堂;兴趣;思维

一、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

1.课堂提问应该以教学目的为指导

教师要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本课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提问,教师要明确每一次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引出新课?还是为了前后知识连贯?是为了突出重点?还是为了突破难点?准确地说,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激發学生学习兴趣

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提问设计的好,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应该从教材,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出发,饶有兴趣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用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

3.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提问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完成教学目标。

二、课堂提问应以学生为主体

1.互换角色让学生提问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是提问的主体,让学生大胆提问,可以教师回答,也可以学生回答,师生通过互换角色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真正使英语成为交流的工具。

2.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兴趣盎然,积极参与,使学生迅速投入到学习情境中。问题情境既要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要考虑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英语教学的条件。

三、课堂提问要有艺术性

1.热情鼓励,引导学生思维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这样记忆和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当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疑惑不解时,教师应适时点拨、指导;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考虑成熟,表达不清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出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2.对问题进行延伸,拓宽学生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新问题。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回答条件。启迪学生根据已知的去开拓未知的;启发学生举一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智力因素,创设问题情境,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3.对学生的回答要给出积极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调控,除了引导学生外,还要适当点拨,激发学生思维,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要使问题不偏离主线,多鼓励少指责。

四、适时抓住提问时机

1.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

采用提问式导入新课,即教师和学生一起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归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问题情境”,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调动学生心理中的积极因素,这是新课导入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2.在导出新知识时提问

旧知识可以作为新知识的支撑点,以旧引新,不断拓宽知识的范围。从—个知识点到另—个知识点要衔接自然,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去创造。例如从学习形容性物主代词过渡到学习名词性物主代词时,利用看图片然后提问,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法,生动形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3.课堂小结时提问

引导学生使用英语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课堂小结时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

4.在学生思维出现转折时提问

事物本身的多面性使得涉世不深的学生很难一下子找到正确完善的答案,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思维出现转折时给予适当的点拨,引领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一步步探究解决问题。

5.在关键的教学环节提问

比如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时,适时提出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提问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踊跃发言,问题就在争辩中得到解决。

五、课堂提问注意的问题

1.教师的提问语言要准确、严密、逻辑性强、针对性强,不能似是而非。

2.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智力水平不断发展,良好德育品质逐渐形成。

3.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利于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利于开发学生思维的广泛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提高智力,发展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一门精彩纷呈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方法,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之一,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适时、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建珍.英语课堂教学设疑探讨.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0(6).

[2]鲁勤.学会提问.关注情感提升课质,2007.

[3]姚喜红.课是“问”出来的: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初探.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7(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淮安市复兴中学)

精心设计提问 提高阅读质量 篇12

一、问题的设计要新颖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尽量做到“情理之中,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出乎意料之外, 能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寻找答案。如, 在教《画鸡蛋》一课时, 在学生熟读课文后问学生:你想知道画鸡蛋的这个人物是谁吗?他为什么要天天画鸡蛋?这样开篇, 学生就带着极大的兴趣去阅读课文, 很快就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也为阅读奠定了基础, 同时还能促进他们的主动求知欲望。

二、问题设计要有想象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创设一定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 启发学生的想象。如, 教学《鸬鹚》一课时, 我这样描绘:湖面上静极了。夕阳的余晖倒映在湖面上, 像撒下无数碎金碎银在长长的光带中闪烁着、跳跃着。一只小船轻轻地在湖面上行驶, 湖边已经炊烟四起, 这时正是晚归的时候。你除了听到竹筒点水的声音外, 还听到别的声音了吗?学生马上就能想到渔翁在轻轻地唱着歌。唱的是水乡人民喜获丰收的歌曲。这样做, 能使学生较好地进入作品的意境中去, 在想象中同老渔翁分享快乐。

三、设计问题要有思考价值

设计问题既不能超越儿童思维发展的可能性, 也不能一味顺应儿童现有的知识水平。如, 教学《田忌赛马》时, 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 我引导学生质疑: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就一定能取胜吗?如果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快得多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经过思考就会明白调换出场顺序也是徒劳的。通过这样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明白孙膑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这一创新, 不仅要有胆识, 还要善于观察、分析。

四、设计问题要选择最佳的角度

从不同的教学目标出发, 就能设计出各样的问题。比如,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 如果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欣赏桂林山水之美, 设问的角度应该是:桂林山水美在哪里?如果教学的目的重在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设问的角度则应是:作者是怎样表现桂林山水之美的?

设计问题的方法很多, 只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 认真研究, 精益求精, 形成完美的课堂教学艺术, 就能完成语文教学的训练思维, 提高阅读质量。

摘要:教师要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 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教师设计出精当的问题, 才能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思维台阶,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教学,提高阅读

参考文献

上一篇:督导评价下一篇:教育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