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儿童画中的创造力

2024-05-25

探寻儿童画中的创造力(共3篇)

探寻儿童画中的创造力 篇1

《社戏》一文, 以儿童的视角记叙了“我”在平桥村游玩、看戏、偷豆的快乐经历。只有用孩童的心理和逻辑去思考现实, 才能品味出他们烂漫世界的无穷趣味。因此, 阅读文本时也应引导学生以儿童的视角去探寻、体味《社戏》中所展现的“玩”之乐、“争”之乐、“偷”之乐。

一、“玩”之乐

玩是儿童的天性, “我”也不例外。从鲁镇来到平桥村是“我”假期中的一段旅程。单就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这一条就足以让“我”“乐不思蜀”了。“我”终于逃出了封建教育的压迫和束缚, 来到了日日向往的“世外桃源”, 放纵的心情自然不用多说。而小朋友们因为“我”的到来, 可以“减少工作”, “伴我来游戏”;钓到虾, “照例是归我吃的”, 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他们的热情好客, 让“我”感到自豪和骄傲。偶尔吵闹打了“太公”的小朋友, 也没有人说这是“犯上”, 这样的没大没小, 更令“我”意想不到。字里行间充满了儿童式的喜悦。

“我”看着清澈的河水中呆子似的虾“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钓尖送到嘴里去”, 新鲜有趣。“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 自然很有成就感, 其乐无穷。在放牛的时候, 虽然“我只好远远地跟着、站着”, 遭到小朋友们的嘲笑, 却还跟着去放牛。挖蚯蚓、放牛、钓虾甚至吵架, 这些对于生活在鲁镇、家庭礼数繁多、管教严人家的孩子来说, 是不可想像的, 更是难以实现的。就像鲁迅在《故乡》中提到的“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在这充满童趣的玩耍中, “我”找到了本该属于自己童年的“乐土”。在这里, 自由无羁的心理得到了满足。

二、“争”之乐

“到赵庄去看戏”是“我在那里所第一期盼的”, 但是看戏却“叫不到船”、“我急得要哭”、“这一天我不钓虾, 东西也少吃”, 我的这些“表演”, 加上小伙伴们的“撺掇”和双喜“写包票”才最终得逞。从想看社戏而不得, 到终于“争”得了这次看戏的机会, “我”心里由此产生的兴奋感和满足感要远远大于看社戏本身。

社戏本身并不好看。“我”最愿意看的“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都没有看到, 想喝的豆浆也没有喝到看到的多是不感兴趣的小旦“咿咿呀呀的唱”, “我最怕的东西”老旦, 偏偏“竟在中间的一把交椅上坐下”来唱……虽然看好戏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但是“我”的兴致并没有受到影响:“一离赵庄, 月光又显得格外地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 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 又缥缈得像一座仙山楼阁, 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 很悠扬。”由此, 我们认识到, 孩子们看重的不是戏好看与否, 而是心中的那一份好奇和期盼得到了充分满足。这样, 本来并不好看的社戏却认为是好戏, 也就不会令人感到奇怪了。在“好”与“不好”之间, 让读者感受到了儿童世界里的诗意生活。

同时, 一群“不靠谱”的孩子们为了能够让“我”看成戏, 不惜在夜间撑船陪“我”去赵庄, 让“我”心中的那份自豪和感激永生难忘。一路上欣赏美丽的夜景, 小伙伴们说笑嚷嚷,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这种新鲜快乐的刺激情景, 是以前看社戏所没有感受到的, 一路上欣赏美丽的夜景, 也是其他任何看戏途中所无法比拟的。

三、“偷”之乐

文章结尾写道:“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同样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 作者却认为“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为什么呢?只因为昨夜的豆是“偷”来的!当然,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道德规范来解释这里的“偷”。在这群孩童的逻辑里, 这里的“偷”只是可以满足他们新鲜感稀奇感的一种游戏, 况且在“偷”豆的过程中, 阿发因为自家的豆子长得比别人家的好, 就主张偷自家的, 让读者不禁被这纯朴可爱的天性所打动。六一公公发现自家的豆被偷了, 不但没有骂, 反而是很高兴。“偷豆”让“我”看到了农家孩子天真活泼、热情好客的优秀品质, 体会到他们与“我”之间的纯真、亲密、友好的关系, 以及当地村民那种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这是纯美人性的自然流露。到这里, 我们才明白, 其实并非“偷”来的豆才好吃, 而是因为“我”在特殊环境中生发出特殊的心理作用, 是“偷”之外的乐趣。真正让“我”不能忘怀的是双喜阿发们的晏晏言笑, 是偷豆、煮豆的欢快场面, 是与这群淳朴善良的人们相处的日子, 是当时特别环境、特定年龄、特殊心境的产物, 这在某种程度上远远超出了吃豆本身的意义。

《社戏》是一幅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鲁迅先生以儿童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儿童视野里的精神“乐土”:“我”、“我们”在“玩”中乐, 在“争”中乐, 在“偷”中乐, 表达了对童年美好、快乐生活的回忆和留恋。这种发自天性的浪漫童真童趣, 至今读来仍觉情真意切, 感觉又回到了美好、快乐的童年。

探寻儿童画中的创造力 篇2

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能巧妙地、不留痕迹地将错误转化成新的教学契机与资源。而教师能否恰当有效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错误资源非常之关键, 因为这些有价值的错误资源就是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点。如何使学生从错误走向真理, 是需要我们每位教师认真思考的。

一、数学思维定势处

【案例1】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有这样一题: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100千米, 另一辆每小时行50千米, 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师:请列出综合算式。

生1:300÷ (100+50) 。

生2:300÷100+300÷50。

师:这两种解法到底哪个正确呢?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两种解法的答案算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后发现这两种算式的得数不相同)

师:得数怎么会不相同呢?找找原因, 是不是计算错了?

生3:计算没有错误, 但300÷100+300÷50是错误的。因为除法是没有分配律的, 300÷ (100+50) 是不可以转化为300÷100+300÷50的。

师:那么这种解法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最后算出的又是什么呢?

生4:这一解法与题意不相符合, 它表示的是两辆车各行300千米, 一共需要几小时, 而不是题目中的一共要行300千米。

我们知道, 数学学习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但有时这些知识经验会产生负迁移, 会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势, 在理解上会产生偏差。在本例中学生受到“乘法分配率”这一知识点的负迁移, 认为300÷ (100+50) 可以转化为300÷100+300÷50, 但这位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点, 使学生原本错误的解题思路变成了他手中重要的杠杆, 一下子撬动了学生的思维, 开拓了他们的思路, 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生长。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对“300÷100+300÷50”这一算式置之不理或轻轻带过, 课堂上就不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场面, 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也会被默默扼杀。

二、数学思维发散处

【案例2】在教学“两位小数的意义”时, 教师出示了一个百格图, 阴影部分涂了30格。

师:请用小数来表示阴影部分。

生1:0.3。

生2:0.30。

师:请一起思考并讨论一下, 到底应该用哪个小数表示呢?

生3:我觉得0.3和0.30都是对的, 0.30就等于0.3。

师:有不同的想法吗?假如是0.3, 那这张纸应该被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生5:我认为用0.3不对的, 因为是0.3的话, 应该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份, 涂出其中的3份。

生5:把这张纸平均分成100份, 涂出其中的30份, 用分数表示是30/100, 用小数表示应该是0.30。

生6:0.3和0.30的大小一样, 但所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两位小数0.30表示30/100, 一位小数0.3表示3/100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 或由一种事物的经验想起另一事物的经验的心理过程。它是发散思维的基础,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教师准确把握时机, 瞬间捕捉学生思维的发展点, 适时追问“假如是0.3, 那这张纸应该被平均分成多少份呢?”, 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提供了跳板, 让他们由两位小数迅速联想到一位小数, 从而探寻到两位小数的本质, 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了重组, 促进了学生思维向更高层次生长。

三、数学思维冲突点

【案例3】在教学“认识分数”时有这样两道题: (1) 猴妈妈带回一盒水果, 要他们平均分给4只小猴, 想想每只小猴分得这盒水果的几分之几? (2) 猴妈妈带回8个桃子, 要他们平均分给4只小猴, 想想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生1:第一题是1/4, 而第二题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4份, 每只猴子分得其中一份, 也是它的1/4。

生2:第一题是1/4, 但第二题我认为是2/8, 因为一共有8个苹果, 每只小猴分得2个, 所以是2/88

师:第二题中1/4和2/8, 哪个合适呢?请小组讨论一下。

生3:我认为1/4合适, 2/8不合适。2/8必须要把这些桃子平均分成8份, 这里并没有平均分成8份, 而是4等份中的1份。

生4:每只小猴分得2个桃子正好是其中的1份。既然是4等份中的1份, 所以1/4更合适。

论儿童创造力在美术教育中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力,想象力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 人们更加关注素质教育, 而美术教育作为艺术门类的种类之一, 更是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尤其是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尤为突出。在艺术教学中, 美术教育是为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方法, 就是说儿童们在学习美术绘画的时候, 不只是掌握一项技能, 也不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多一项选择, 而是对提高孩子自身文化修养的重要教育。所以, 它的目的就是为培养孩子们正确的审美观, 鉴赏力, 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欲和创造力。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培养兴趣, 激发创造潜能

现在很多孩子学画只是带着一种任务去学, 学画画不是他们的兴趣而是他们的负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可以在美术活动中无限遨游的孩子变得苦不堪言呢?我曾经在文化宫做代课老师时看见这一幕情景, 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被她妈妈托拉硬拽拉进舞蹈班学习跳舞, 小女孩极度不情愿, 最后还是在她母亲的武力威逼之下才完成整堂课的学习。这件事也让我想起自己小学学英语时因为背不出单词, 而被挨教鞭和罚抄, 因为老师的做法让我对英语感到恐惧和厌倦, 这样一来, 更别谈什么兴趣了。所以说, 兴趣很重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动力。

要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展现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 首要任务就是让他们对美术感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孩子学习的动力, 是智慧的延伸, 所以对待儿童的好奇心我们更应该予以支持, 给予鼓励。那么在美术教育中, 我们又该怎样去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呢?这里呢我们就可以在教学时设下悬念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把他们的好奇情绪慢慢的转到兴趣的情绪。例如我们在讲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 我们不要一开始就进入内容, 根据儿童的心理, 根据他们对动画片的兴趣, 告诉他们即将要播放一段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动画片片断, 并且事先提出问题:“在这段动画中你们看到了什么?”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看, 当动画播放完毕时, 让同学回答当时提出的问题, 并针对他们的答案给予恰当的评价, 然后再进入课本, 让他们自己观察本节课将要讲到的地方, 让他们自己结合刚才的动画片提出一个问题, 而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也不必去急于回答, 而是通过提点, 去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答案。这时我们就可以带着他们的好奇心去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兴趣, 发掘他们最大的潜能。

二、环境造就人才, 创建环境, 培养创造才能

环境是各种物质的综合, 是人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物质条件之一。环境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 要想一个儿童获得历练与发展, 就要找到一个适应儿童的发展环境。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引起他们的学习动力,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就应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上也应该多点花样, 不能太单一。在美术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给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有了平时上课不一样的感觉, 而且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既可以提高老师的工作效率, 又可以把课堂的重点很有趣味的传达给学生,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是让他们融入了快乐的学习中, 在快乐的学习中他们才会把他们应有的一些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

要让儿童在教学中获得快乐和启发, 我们除了需要给她一个舒适放松的教室环境, 有时还需要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自然环境。这里我说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大自然, 还包括生活环境。美术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学会审美, 学会创新, 而这种能用眼睛直观的美又该去哪找?那就是大自然、现实生活。在美术教学中, 我们大可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现实生活环境中去, 让儿童在那里寻找美, 发现美, 学会观察生活、表现生活, 从而使作品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样做可以有效的提高孩子对画画的乐趣, 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观察生活。可以带儿童去郊外写生, 让学生体验自然的四季变化, 并且用他们手中的画笔记录他们眼前的春夏秋冬。还有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那我们就可以带小朋友去动物园观看动物, 了解动物的一些特点, 并让他们刻画在纸上。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观察身边的事物, 并且大胆下笔作画, 为自己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

三、家长加入, 共同协作, 培养孩子创造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的首要模仿对象,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影响。在美术教育中, 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老师的方法固然很重要, 但是家长的教育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美术教育中只有学校老师单方面的教育, 家长不闻不问甚至还不支持, 那教育目的的进度必然会减慢甚至削弱。那么家长在培育儿童创造力方面怎么做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呢?

要让儿童在美术方面获得创造力, 首先就是要建立起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家长不妨试着参与儿童的涂鸦活动, 儿童涂鸦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感受美发现美, 并且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去描绘自己所感受的事物, 如果家长参与进去就会让孩子有个学习的动力, 画画的激情也有所增加, 家长也可以在涂鸦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启发孩子。在美术教育中, 父母也一定要给予儿童鼓励, 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像儿童完成一幅画时, 如果家长尽找缺点给予批评, 那孩子一定会感到非常沮丧和失落, 或许还会失去对画画的兴趣。所以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吝啬你对孩子赞美的话语, 要多给孩子鼓励, 多给他们阳光, 永远对他说:“你真棒”。增添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在自信满满的条件下更好的彰显出他们的创造潜能。

综上所述, 要想更好的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我们就应该多改变教学方法, 考虑多种因素, 让儿童在更好的条件下去学习美术, 在美术的世界中学会欣赏美, 感受美。使每个儿童都能在美术教学中更好的打开他们的智力大门, 发挥他们的无限想象去获得更多的创造潜能。

参考文献

[1]冉祥华.美育与创造力[M].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2]李钊.幸福孩子从画画开始[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3]刘燕.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发展方向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探寻儿童画中的创造力】推荐阅读:

生命探寻07-26

文化探寻07-31

策略探寻10-01

措施探寻11-24

思路探寻12-08

价值探寻01-30

人性的探寻05-31

探寻精彩课堂12-11

探寻文明的基础05-16

人才培养探寻07-24

上一篇:建筑工程投标造价管理下一篇:“U”型混凝土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