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探寻

2024-10-01

策略探寻(通用12篇)

策略探寻 篇1

作文质量的优劣, 历来被认为是最能集中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于是语文教师们都在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尝试, 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方法、策略、手段, 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都抱怨作文的指导、批改、讲评花费了大量的工夫, 可结果还是收效甚微。在新课程学效益, 教师就必须更新作文教学理念, 讲究作文教学艺术,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张扬学生的个性, 唤醒学生的灵性, 注重可持续发展, 努力提升小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 尊重每个人的个性, 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舒展自主灵性的空间, 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和瑰丽, 感受到自己心灵的真实, 感受到自由和乐趣。作文, 应该反映每个学生个体的真情实感。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舞台,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写作前, 要引领学生多读书, 多积累语言;细观察, 多积累素材。在习作内容上, 要将自由式作文与命题作文结合起来, 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发挥的可能。在习作指导中, 教师不要用过多过细的条条框框禁锢学生的思想, 要激活学生思维, 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个性。在批改时, 要尊重学生的思想, 不要做大段的删改、将教师的思想、语言强加给学生。在修改上, 要给学生自主修改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批改好的作文, 要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该添的添、该改的改, 让教师的指导能真正发挥作用, 使学生在修改中能真正领悟写作的真谛。

二、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课外阅读总量1耀2年级不少于5万字, 3耀4年级不少于40万字, 5耀6年级不少于100万字。新课标用这些具体的数字规定学生的阅读量, 就是希望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 积累大量的词汇和优美的语段, 学习和掌握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方法。要想使作文教学和训练取得好的效果, 学生平时就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要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 了解自然界的奥秘, 品味景色之秀丽, 感悟人间之真情。要通过亲身参加实践, 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厚积才能薄发”, 学生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 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 就能写出美文来。

三、注重作文质量的调控

小学生的作文质量与他们写作时的态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小学生的态度、行为是不太稳定的, 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组织活动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 如, 组织作文竞赛、制作班级作文集、将学生的作文投寄报刊等等。学生的作文如果能够发表, 对学生本人及其他同学都是一种鼓励。还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表彰激励, 如, 让学生诵读自己的佳作、在班级举办学生佳作展等等, 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不断增添习作动力。当然, 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也要进行分析和指导。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作文质量,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的作文不是靠教师改好的, 而是需要学生自主去修改。让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策略有多种多样。

在方法上, 采取指导与自练相结合。起初教师要做一些示范性的修改, 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与学生一起修改, 让学生学会规范地使用修改符号, 学习一些修改的方法。接着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仔细地阅读、品味, 然后修改。最后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每一篇习作都认真地修改。

在内容上, 采用单项与综合相结合。单项修改, 使学生修改有目标, 有利于突出重点, 各个击破。像文章的结构就必须整体考虑。指导学生修改作文, 既要注意单项训练, 又不能忽视综合训练, 只有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 才能将一篇作文改好。

学生的作文要进行几次修改, 这几次修改在时间上要有区别, 要将趁热打铁与冷却处理结合起来。当一篇文章完成草稿以后, 要趁热打铁读两遍, 进行一番修改。再次修改最好隔一段时间进行, 这样, 学生就容易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这种将趁热与冷却有机结合进行修改的方法, 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 有利于学生改好自己的作文。

五、注重评价方法的多元

学生学会自改作文, 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批改。教师的批改是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与习惯, 可以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严谨治学的良好习惯。对于教师来说, 及时地批改, 可以了解学生对写作的态度, 掌握学生的作文情况, 有利于调整作文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要注重作文批改, 并且要采取多种形式。从批改者的角度看, 作文批改可分为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和师生共同批改三种形式。从指导的方式来看, 教师批改可以分为精批细改、只批不改和不批三种形式;学生批改可以分为自主批改、相互批改和分组批改三种形式。教师的批语应避免呆板生硬, 要生动形象、新颖有趣, 使学生便于接受,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策略探寻 篇2

探寻略读课文的常态教学策略

福建省连城县教师进修学校 巫永荣

翻开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其中“略读课文”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中首次出现的。课文类型的增加,折射出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更关注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更强调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从原来比较关注教师的教逐渐转变为更关注学生的学。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学习,三上和三下每册各有8篇,而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五年级略读与精读课文形成了1:1的状态,达到了六年级略读课文安排超过了精读课文。从略读课文的数量以及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我们不难看出略读课文在整套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略读课文具有较明显的独立阅读性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寻略读课文的常态教学策略。

一、领会编者意图,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把握教学目标,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略读课文一般是故事较强、文字浅显、趣味性强、便于阅读理解的故事性作品。相对于精读课文来说,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要更集中、更简约一点。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对略读课文提出教学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不求甚解”,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教学要求也正是教材中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这说明了精读课文给学生以“知”,而略读课文是学生通过阅读实践,由“知”向“行”转化的训练基地。具体到教材中编排的每一篇略读课文,教师要注意综合考虑《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相关的目标和要求、学段特点;学生年龄心理特点、接受水平;编者意图、文本、单元训练重点、单元导语,略读课文导语等方面,确定教学目标。如《猴王出世》一课教学目标可定为:⑴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避暑、楷书、造化、顽劣、明明朗朗、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渗透缩脑”等词语;⑵用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了解石猴出世以及成为猴王的经过,体会石猴的性格特点;⑶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明珠的兴趣。

二、依托“课前连接语” 设计简约教学结构

课堂结构求简已成为教学的趋势。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 略读课的设计应以大板块、大框架的设计为主,避免精读课的线性设计,给学生留下整块的自主阅读空间。同时,教学应从阅读技能的巩固运用着眼。”因此,与精读课文比较,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主张摒弃过度的设计,让大气度、大智慧充盈我们的课堂。略读课文的“略”要求略读课堂结构简约,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大块的时间与空间。人教版教材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有一段流畅的文字(课前连接语),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课文过渡到略读课文,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更好地发挥略读课文的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人教版四(上)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前面的“连接语”是这样的:“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下面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为教师提供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根据提示我们可以简化教学流程:一是默读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读中自悟,解决问题;二是交流点拔阶段。学生在交流中就自己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中的一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拔,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三是拓展延伸阶段。可补充一些魏格纳的资料和其他科学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有所发现的例子,使学生加深理解,开拓视野。这样,简单的课堂结构使学生集中精力独立阅读,发挥略读课文的巩固迁移功能和拓展延伸功能。

连接语中的阅读要求有时是隐性的,宽泛的,需要教师去挖掘,去整合。如《桂花雨》一课课前连接语:“„„„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再和同学交流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连接语交代了几个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有了主线,从初读了解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怎么样的入手,引导学生根据提示整体感知文本,再交流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把握教学的动脉,提炼出简约的课文教学结构:初读——感悟——交流体会,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导向。

三、大胆放手 留足时间 引向自读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编排略读课文的意图之一。略读教学最佳效果表现在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机,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把在精读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加以迁移运用,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提纲挈领,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读书、思考、交流的机会,给予学生精当的点拨,将对话引向深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的增进、学习方法的迁移。例如,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火烧云》一文第三自然段,我们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师:火烧云那绚烂的色彩已经深深印进了同学们的脑海,请大家自己再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从这段话的表达中有什么发现。

生:这段话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是啊,咱们自己再读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你一定会有所发现。

生1:我发现“金灿灿”、“红彤彤”是ABB式的。

生2:我发现“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是ABAB式的。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这些表示颜色的词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就像歌曲拥有节奏一样,读起来多有味道啊。男女生合作再读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现在咱们把这些词语送到语段中再读一读,感受感受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神奇。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自主交流、自主发现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从而获得自我发展,为学生的课外独立阅读奠定了基础。

四、聚焦重点 略中有“精” “精”当点拨

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裁剪,取舍,重组是阅读教学材料处理的主旋律,不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应这样。不同的是,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短于精读 课文,就更要很好地对教材进行取舍,聚焦重点。虽然说略读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则略读就成了“泛读”,那效率就低下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努力探寻与文本主题内涵紧密联系的“精”读点,引导学生有层次的阅读,在文本的重点、精彩之处,细细品读,做到略中有精,互相融合。叶圣陶先生谈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不遗,所以叫略;一半系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但是精读时候出于努力钻研,从困勉达到解悟,略读时候就已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力,自会随机肆应,所以叫做略。” 可见,略读课略的是教师指导学生所花的时间,而非是对课文的粗略理解。对于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感染与语言感悟上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紧扣导语,以单元主题感受父母之爱为基点,结合单元学习重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位在通过母亲外貌和语言感受母亲的深情。在学生通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母亲的哪个画面让你心头一颤,将重点放在母亲外貌、动作描写的句子,周围环境描写的句子,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重打细敲,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研读“震耳欲聋”、“我的母亲”、“立刻”这些词语,品味作者表达母亲深情写法上的精彩处,凸现略读教学中的“略中有精”。

五、架设桥梁 整合资源 拓展延伸 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须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使学生在这方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既然略读是为了推广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应该只满足于提示中的问题,满足于教材本身,采取单调的教学方法,而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整合资源、架设桥梁,进行宽广的课堂延伸,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延伸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

(1)搜集资料,加深理解。许多略读课文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文章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作家的写作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慈母情深》一课,学生在体会慈母形象的时候,可插入关于母亲的工作环境描写的补充文本,可插入关于当时作者家庭情况的补充文本,可插入关于作者因着母亲带给他的感动的补充文本,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客观,更好地体会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

(2)广泛阅读,开拓视野。略读课文的教学,要为学生最终脱离教师走向课外阅读打好基础,它是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略读课文的教学,在进行课外拓展时,必须充分挖掘单元主题资源,促进课堂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互为补充。如《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在学习“探水帘洞”一段,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的感受花果山腹地,水帘洞洞天的奇异、壮观,以及石猴的机灵勇敢,将原著引入课内,进行对比阅读,不仅利于课文的教学,而且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原著的兴趣。也可以选择性地提供课外阅读的内容,如学习《景阳冈》后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或自己感兴趣的回合。阅读拓展作为教学的延伸,并不是盲目的整合资源,应着力于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年龄入手,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3)综合实践,引发探究。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教师结合教材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略读课文以其广阔的空间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一位教师在三(上)第四单元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学习结束时,安排了学生对整组课文的简单回顾与畅谈感受。师结合学生的感受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让我们一起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吧!好好准备,下次我们将作专题交流和展示。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要求,引发学生探究,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总之,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不能以略读去阅读,不能以精读去教学。略读课文也不是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潜心会文”地去学。教师只有在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有效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

(2)金彥.《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的几点建议》.《小学语文教学》.山东教育报刊社.2007年6月

(3)王乐之《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联系方式:

分析教学问题,探寻授课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效率;问题策略

课堂教学效率直接影响到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新课改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这学生进行,尊重学生的想法与意见,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同时教师还要发现教学问题并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善于全面利用教学资源,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一、初中物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首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出之前,教学中教师很少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师生之间缺少互动与交流。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致使课堂缺乏应有的活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身心疲惫,课堂效率极其低下。

其次,教师没有一套固定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大多说教师只是根据课本或备课内容将知识读给学生听,这样的过程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由此教学效率的高低不言而喻。

再次,课堂教学形式太过单一,没能很好地将物理实验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单调的课堂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不少教师没有意识到实验课开展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实验课会浪费时间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出现。

最后,目前大多数学校都有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是教师并没能做到全面的利用,这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少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改进。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的相关策略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从素质教育的出现,我们已经对素质教育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一直是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缓慢发展的。因此,真正让学生从被动的环境中走出来,还需要教师观念的彻底改变,以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例如,在进行电路学习时,对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工作状况,笔者没有像以往那样自己向学生演示,而是让学生分小组亲自操作,并在结束后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能不能单独将电流表接到电源两端?”等比较实际的问题,这些问题便是在单纯的教学过程中很难让学生注意到的。很显然,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

2.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魅力

初中物理课每一节课都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固定的45分钟,教师只有让自己的教学方法足够灵活,才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物理课来说本身就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像探究法、演绎法和实验法都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笔者曾在带领学生学习内能与做功的相互转化中,通过演示喷壶喷水的过程,让学生探讨并分析其中功与能之间的转化情况。这一教学过程直接将书本上的知识转移到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中去,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同时也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和谐。

3.将小实验植入课堂教学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实验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能锻炼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因此除了必要的实验课外,将一些小而有益的实验课植入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古代计时工具时,在讲解了古代时钟的一般运行原理后,我便根据人数将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让学生自制计时工具,其中一组学生应用滴水计时的方式,先记下十分钟滴下的水量,然后根据滴下水量的多少进行计时。另外,还有小组提出了燃烧棉线计时的方案。这些实验与探讨过程都能相应的引发学生的思维风暴,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善于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及技术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利用黑板向学生传递信息,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日益广泛,它不仅能替代黑板的传统位置,还能简化教师的备课过程。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呈现给学生一个新的窗口,更能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课堂中相关的物理现象,对提高课堂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教学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应对策的提出都是紧密围绕着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效率这一核心进行的。希望同为物理教师的我们都能积极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最终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天桂.提高初中物理成绩效率的发展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02).

[2]叶石源.也谈初中物理联系实际的教与学[J].考试周刊,2008(14).

探寻初中习作教学有效之策略 篇4

一、注重兴趣培养, 激发习作热情

物理学家杨振宁也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少年, 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的事物, 而且仔细的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 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 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美的时候, 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此,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 我们应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1) 真情对话交流。作文教学中, 教者要与学生建构起心心交流的情感通道, 可结合自身的写作过程与学生间进行平等的谈话交流, 从而让学生打消对作文的恐惧心理, 让学生从心理上相信自己, 感觉到作文不是一件难事。 (2) 赏析美文佳作。在平时的作文课堂中, 教者可定期选择一些美文佳作供学生品析, 让学生在美文的赏析中感受作者情感描写的细腻。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 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随笔、小品文等。

二、快乐阅读生活, 丰富素材积累

1. 品味书海芬芳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达400万字以上。作为一名初中学生, 要想写出好的作文, 更要下苦功夫读书背书。然而, 随着现代资讯的高度发展, 许多中学生更多地关注于电视、电脑, 很少有人能有闲情逸致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由此造成了学生写作时腹中空空, 笔下无词的现象。如, 观看了一场足球比赛, 老师让要求用笔表达出来, 许多学生只会概括地说比赛非常的“紧张激烈”, 却说不出一个如何的“紧张激烈”。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中, 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多读书, 勤作笔记的良好习惯。所读内容不仅包括课内文章, 更要包括课外的文章。教者也可向学生推荐《课程标准》中建议的那些中外名著。对于书少的班级还可建立班级书柜。

2. 感受生活细节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

作为教者要指导学生用一颗自我的心去感受生活, 要调动各部分的感觉器官去感受, 不仅要用眼睛看, 还要善于用耳听, 用鼻嗅, 用嘴尝, 用手触摸, 而这一切又归结于用“心”。如, 从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中, 感受四时变化;从人与人的相互中, 感受世间百态。

三、训练习作思维, 鼓励自由练笔

1. 训练习作思维

一篇作文有无创新,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是否创新。习作思维包括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 教者应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强化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如, 笔者教学《项链》一文时, 针对人们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虚荣思想的贬斥, 从逆向思维的角度, 要求学生练写作文《玛蒂尔德, 我们支持你》。在作文中, 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爱慕虚荣”的思想加以支持:虽说本文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 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了还上别人的一条假项链, 她宁可让自己陷入了贫穷, 而用自己的双手进行了长达10年的艰辛劳作。在她的身上, 我看到了一种勇于承担责任, 吃苦耐劳, 诚实守信的精神……玛蒂尔德, 我们支持你!

2. 鼓励自由练笔

“开放生活, 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是每位同学的习作向往。在自由式作文之中, 学生可以自由地倾吐心声, 四季变化皆可入景, 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如日记、读后感、随笔, 甚至打油诗、顺口溜等。同时, 还可鼓励学生向校园广播站、网站、报刊杂志投稿。

四、创新习作批改, 突显主体地位

常言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以往我们的作文都是“教者布置学生批改”, 这种批改模式存在一定弊端, 就是教师怕改, 学生怕写或随写了事, 即使改好的作文学生也只是看一个分数, 对于其中字句段的修改, 很少有学生能认真研读。如此则是对老师辛勤批阅的不尊重, 长期以往教者也会缺少一种认真批改的耐心。创新批改方式:作后检查修改, 范例模仿批改、独立批改、小组合作批改、同桌互改等。

以“作后检查修改”为例, 具体方法: (1) 自己出声地读一读, 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把写成的文章念一遍是一个好办法, 可以检查是不是通篇上口。 (2) 换个立场, 请别人来读, 自己来听, 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 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 (3) 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 检查时一方面要检查语言材料——语汇, 看其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 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最后, 在认真检查的基础上, 进行像鲁迅所说的“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可惜”, 并将其誊抄于作文本之上。

实践表明, 采用自主批改的方式, 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增强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对于学生“随写作文而不修改”的习惯也有一定程度的抑制, 有效培养了学生写作负责任的态度。同时, 批阅同伴的作文也是一种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生晖.漫谈写作教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2年04期.

[2]金琳.从建构主义看基于网络的写作教学[D];苏州大学;2002年.

[3]傅江.写作理论对中学作文教育亮红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策略探寻 篇5

——探寻“非指导性”教学的提问策略

常州市清潭实验小学

庄素琴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专家名师,他们的课如春风化雨,那么自然,那么让人陶醉,真正达到了人课合一的境界。坐下来再细细品味,你会发现他们独巨匠心的教学设计中,老师的提问充满艺术,彰显智慧,而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体会着思考的成功、快乐和满足,课堂的生成也丰富多彩,常常给师生带来意外的收获,这样的课堂上的氛围是良好的、积极的、活跃的、有创意的,这就是非指导教学。这样的教学无痕,更有艺术性,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教学?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我觉得从提问入手,无非是实践非指导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精心设问,学品词。

小学课本上的每一篇课文有其典范性,老师总是想在一节课中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总想把所有的精华都讲给学生,到最后,发现这里也要讲,那里也要讲,可是一堂课仅仅四十分钟,要讲的地方实在太多,怎么办?我想,教师只有在重点、难点、亮点、细节等关键点上设计问题,其他细枝末节不妨忽略不计。在王菘舟的教学的《鸬鹚》一课中,老师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轻轻的、小心翼翼的一抹,饱含了渔人对鸬鹚的多少喜爱和体贴啊!这潇洒的、熟练的一抹,又体现了渔人多么丰富的水乡生活啊!这一抹,就像是一道无声的命令;这一抹,又像是一次潇洒地指挥。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呢?读读课文,体会体会。思考片刻,学生纷纷回答,但他们的回答始终都是围绕着鸬鹚来说的。关键时刻,老师点拨了一下:别把渔人给忘了呀!这一抹,更抹出了渔人什么?这个问题呀,立即使学生转移了思维的角度,他们有的说:抹出了渔人的高兴。有的说:抹出了渔人的笑容。有的说:抹出了渔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有的说:“抹出了渔人美好的生活。“还有的说:抹出了渔人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生活。老师小结道:我也说一句,这一抹,抹出了一派欢腾喜悦、生机盎然的水乡风情啊!

评析:

1、创设情境,引导对话。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么呢? “一抹”一词,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如果说《鸬鹚》一文有眼的话,那就非它莫属。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文眼,创设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语言环境,引导学生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学生收获多多。

2、巧引慧导,拨歧归正。教《鸬鹚》一文,容易出现这样一种偏差:是主次颠倒,将鸬鹚当作景中主角,渔人则屈居配角,在此案例中,“这一抹,更抹出了渔人什么?老师及时的巧引慧导,使学生最终抓 2 住了这”一抹”,牵一发而动全身,把握了全文的精神所在,广化、深化、美化、敏化了学生的语感。

感悟:

以上案例中,老师紧紧抓住“一抹”这个“文眼“,由浅入深,带领学生揭开词语表面的面纱,一步步走进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和意蕴,学生理解了“一抹”,也就理解了全文的精神内涵。在非指导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显得尤其重要,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将出现“卡壳”,经常这样,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但问题又不能太简单,像这样抓住课文的文眼来品析,不失为一种妙招。

二、旁敲侧击,善争论。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几乎所有有辩论的课堂,只要教师善于引导,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感受的点。教师要激发学生辩论的精神,营造便于辩论的条件,保护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善于辩论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高语文素养自然会提高。

在《三袋麦子》中,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三个小动物用不同的方法处理了土地爷爷给它们的麦子,也得到了土地爷爷不同的评价。谁来说说看,这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学生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牛,因为它很节俭。有的说,我最喜欢小猴,因为它最聪明,知道把麦子种在地里,也得到了更多的收获。有的说,我喜欢小猪,因为我觉得小猪能把麦子作成各种各样的点心,它的手很巧„„就在大家为自己的想法而沾沾自喜时,老师总结道,其实,这三个小动物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可以为他们作一个人生的规划,让他们能实现自我价值,小猪贪吃手巧,可以让他做点心师,而小牛这么勤劳节俭,可以让他做仓库保管员,而小猴有远见,可以做一个团队的领导。

评析:

1、展开辩论,培养思维。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老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鼓励聪明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声音,迸发出新的火花,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2、当机立断,理性总结。

在每一次辩论中,其实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确的,那么最完美的答案是什么?这时老师及时摆出自己的观点,对小猪、小牛和小猴作了一个人生的规划。至此,学生豁然开朗,情感也得以升华。

【评析】: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还处于不完善的阶段,有时思维过于简单化,不能很到位地理解文本,这就需要老师巧妙地引导,设置问题引起他们换个角度思考,让他们在新的交流中碰撞中智慧的浪花。就在他们不同的声音中,老师适时表明的自己的观点供学生参考,学生心明如镜。非指导教学引导学生从辩论入手,必将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三、立足学情,能提问。

学习语文,不仅要引领学生沉下心来读进去,而且还要启发他们 放开眼读出来,不仅关注文本自身,还要关注跟文本相关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人物的经历等,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同时也培养学生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

以下是《江雪》的教学案例: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有什么疑问?生: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这时,老师没有急于公布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讨论。学生有的说,因为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要来钓鱼。有的说,他可能在想鸟儿都飞走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有的说:老翁可能遇到了什么伤心事。有的说,我想他非常喜欢钓鱼,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还有的说,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这时老师提出,你们是说老翁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和贫穷?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此时老师出示了柳宗元的生平简介。看完后,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现在,我知道了柳宗元是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

评析;

1、积极评价,保护兴趣。

不了解学生,你就无法教育好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这个问题虽然有些冷不丁,但提这个问题的孩子内心非常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不然,他的学习兴趣会锐减,说不定从此会“破罐子破摔”,这位老师非常了解孩子的心理,及时给予肯定。“真是一个好 问题!”使学生依然保持提问的热情。

2、启发思维,渗透学法。

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加强学生自我肯定,找出问题的有效做法,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自我调节的有效途径。“你是说老翁在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和贫穷?”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解读文本的道路上来,“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老师不是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解读文本的道路上来,引导孩子们将“诗境”与“心境”结合,从而帮助学生从固定意义中解放出来,从多元视角解读文本。

感悟:

上述案例,教师依据学情,因势利导,给学生以新的启发。那么在非指导教学中,老师就是要注重让学生经历语文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面对生成,老师更要注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保护童心,运筹帷幄。

信步阅读课堂 探寻有效策略 篇6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形式;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阅读教学的真谛。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感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怎样上好阅读课,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长期研究的问题,下面谈谈我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健康积极的情感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教学《孔子游春》时,当揭示课题后,教师问:“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有一学生说:“孔子带他的弟子去游春了,我想那个地方肯定景色很美。”随即我又追问学生:“孔子仅仅是带他的弟子去欣赏美丽景色吗?”这时大家都疑惑不解,此时让他们带着这样一种期待去读课文,一下子就能抓住文章重点。

又如在讲授《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之前,我用多媒体出示了《水浒传》人物的图谱,激发了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欲望。在学生熟悉课文之后,又指导学生角色扮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课后,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自发地阅读了《水浒传》,可见课内的“固体植根”成就了课外的“枝繁叶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要善于根据阅读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荷花》时,通过一些实景图片和古筝乐曲的合理搭配,让学生仿佛身处于荷花池中,听着天籁,闻着微风吹过所传来的荷花的清香,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丰富学生的阅读形式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如教学《草原的早晨》时,我打开电脑,出示一幅幅草原风光图片,简介了草原的迷人的的风光,富饶的物产,奇特的风俗,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畅所欲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所读过的东西,如讲讲、唱唱、演演、画画等。例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故事性都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或童话剧的表演形式进行课堂训练;《快乐的节日》课文朗读后,可以让学生边跟《快乐的节日》的录音歌曲唱,边随着教师的示范动作翩翩起舞;学习《小动物过冬》后,可以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分角色进行表演;学习《这儿真好》这一课后,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素描,让学生想象小熊和其他小动物们在小岛上的生活,并动手画下来。教师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接收阅读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求授课教师能够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难点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阅读中提出问题,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并解决问题于阅读教学中。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从矛盾冲突中质疑。我说:“读了这篇课文后,你们发现了哪些‘前后矛盾’想不通的地方呢?”学生说:“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可为什么又把它杀了?”我借机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开展探究或同桌互相交流解决,进而体会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以及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再如在讲授《青海高原一株柳》時,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之上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儿?作者为什么对它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感觉?我抓住契机对学生说既然是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就让我们自己解决吧,有信心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有”。我趁热打铁,巧妙地引导学生自主读书,在读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认识高原一株柳的品格,从而对上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就像一个引路人,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视野拓展开来,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在一步一步培养阅读能力,逻辑思维不断增强,更是将语文阅读和生活更加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四、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

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要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感受到审美的乐趣。小学生生活经历少,知识面比较窄,有的课文难以引起小学生的共鸣。授课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具体场合,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最佳情境。

如《夕阳真美》一文,用生动的语言将夕阳西下的美景写得充满活力,富有情趣。霞光中,爷爷也被照得“满面红光”,由衷地赞叹道:“夕阳真美呀!”情由景生,由景生情,情景过渡是那么自然,却又韵味无穷,正因为有了“爷爷、奶奶和我”,画面才显得更加和谐美好。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爷爷、奶奶和“我”,演一演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呀!”的情景。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夕阳究竟美在哪呢?”请爷爷、奶奶和“我”在课文描述中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三人小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情绪高涨的状态中领略到 “太阳西斜时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太阳慢慢下沉时把身边的云染成了黄色、红色、紫色……太阳落山后把灿烂的霞光留在遥远的天边”的夕阳映照下的美丽景色,感悟出爷爷、奶奶与“我”的幸福生活。

总之,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做到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灵性,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自身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办学理念:问题探寻与改进策略 篇7

一、办学理念的意蕴

对于什么是办学理念, 很难找到较为一致的界定, 不同研究者常常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办学理念是校长基于“办怎样的学校”和“怎样办好学校”的深层次思考的结晶[1];有的认为办学理念即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价值所追求的集合体, 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学校教育哲学[2];有的认为办学理念是建立在对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 它回答的是“学校是什么”, “学校具有什么使命”, “学校发挥什么作用”等一些基本问题[3]。

以上界定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办学理念的相关特征, 但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第一种认识过于强调校长的作用, 第二种认识将办学理念等同于一般的教育观念, 第三种认识缺乏对办学理念涉及诸问题的提炼。概要地讲, 办学理念是为学校成员创造并共享的核心教育观念, 集中反映了学校的价值追求, 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 “定位”与“定向”的双重叠加, 构成办学理念的基本内容。“定位”表现为确定学校发展的时空方位, 确定学校错位发展的基本方略, 体现自身独到的办学特色。“定向”表现为明确学校发展的目标, 描绘学校发展的未来愿景, 引导学校向预定的方向迈进。

在学校的实践中, 还有一些术语易与办学理念混淆, 如校训、办学思路等。

“校训”按《辞海》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 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 悬之校中公见之地, 是为校训, 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中学百科全书·学校管理卷》解释为:“校训是学校规定的对师生的言行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要求全校师生共同遵照实行, 反映一个学校的特点, 对实现办学目标和形成良好校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4]校训体现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规则。也就是说, 校训主要是为全校师生提出的规范性要求, 是为学校成员“定规”和为学校发展“定位”、“定向”的办学理念之间差异颇大。另外, 校训一般都是用短语来表示的, 而办学理念则并不见得如此。

叶圣陶曾有一个形象的解释:“思路, 是个比喻的说法, 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 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 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5]办学思路据此也有广狭义之分。广义办学思路包括办学的目标、路径、策略、重点、质量标准等, 举凡办学的基本主张和想法都可罗列其中。狭义的办学思路主要是指围绕办学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经反复思考后形成的基本判断, 如有学校提出特色立校、科研兴校、品牌强校的战略。以前受凯洛夫教育学思想影响, 一些学校提出的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办学思路的种种表现。一般来说, 办学思路应该围绕办学理念展开, 以办学理念的实现为目的, 它更多地表现为办学理念落实的思维轨迹。

二、办学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少学校致力于构建和培育办学理念, 并倾力将办学理念落到实处。但与此同时, 一些学校的办学理念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过度超前。办学理念无疑导引着学校发展的未来, 是在学校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它承继过去, 立足当下, 着眼未来, 但有的学校不适当地把遥不可及的向往作为办学理念, 呈现出过度超前的倾向。一个突出的例证, 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三个一切用词公正, 表述有力, 听上去也鼓舞人心, 能够焕发我们对学生挚爱的情感,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以人为本。问题在于, 这三个一切, 几乎无法实现, 至少从现在来看是如此。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是我们应该有的基本理念, 表明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兴办教育的目的;为了一切学生, 这是教育公平立场的表现, 是社会公平在学校的集中反映, 是教育的旨趣所在;而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种表述并不见得恰当。学生的一切, 无所不包, 有的合理, 有的不当, 千差万别, 大相径庭, 学校是无法照单全收的, 何况教育是肩负引导、规范之责的, 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的, 不能一味迁就学生。

二是形式主义。办学理念只有践行才有生命力, 才有生机活力, 理念提出的目的也在于运用。但不可否认, 有的学校的理念并没有在学校办学实践中运行开来, 没有成为活生生的实践行为。在这样的学校, 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几乎是呈平行线向前运行的, 理念只不过是墙上挂挂、嘴上说说、纸上写写, 评估的时候拿出来用用, 宣传的时候拿出来讲讲, 并不见得当真。为理念而理念, 口号盛行, 华而不实, 崇尚空谈, 是办学者的大忌。

三是缺乏个性。现在好像匮乏个性特征鲜明、读后难以忘怀的办学理念了。有的学校的理念总是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你是求实、勤奋、创新, 我是创新、勤奋、求实;你是争创一流, 我是力争走在前列;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是一切为了学生。这些提法是不是真正像一些学校宣称的办学理念暂且不论, 但无疑缺乏自身鲜明特征。没有个性, 也就难以传诵, 给别人留不下深刻印象, 要想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心领神会, 贯彻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也就很困难。

四是刻板僵化。办学理念需要历史积淀, 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 相关经验证明, 一所学校办学理念从表述到落实再到成型, 转化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总是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 墨守成规, 因循守旧。学校需要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 把握时代特征, 审时度势, 适当地增加或删减原有办学理念中的相关因素, 使办学理念切实体现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五是缺乏统整。在学校文化中, 办学理念属于核心层文化, 制约并统领着学校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也就是说, 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行为中, 办学理念应该一以贯之, 体现在办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如有一所学校提出办学理念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育人目标是培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办学愿景是让学校成为师生放飞梦想的精神家园, 学得开心, 教得快乐, 和谐有序, 张弛有度, 人人都有幸福感和归属感;校训是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 对国家负责;学风是乐学、勤学、善学;教风是乐教、勤教、善教;校风是在平凡中追求卓越。这些表述, 堆积在一起, 难以区分, 不宜辨别, 办学理念难以起到统领性的作用。

三、办学理念的改进策略

办学理念的制定与形成, 反映着学校管理者的教育哲学思想, 同时也凝聚着学校教师以及各方的智慧, 解决上述问题, 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

1. 渐进变革。

办学理念的具体实施, 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不宜完全摒弃原有的办学理念, 提出全新的认识与看法。教育改革不同于其他领域改革的突出特征, 是其涉及范围广、自主性不强、历史记忆深, 学校变革也是如此。历史上成功的教育改革大体上呈现出渐进式特点, 而极少激进式革命。办学理念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是办学理念能落到实处的前提保证。

2. 集思广益。

办学理念对校长而言, 考验的不只是校长的教育价值观, 同时也考验校长的学校管理能力。在学校中, 校长主导理念的制定和形成过程无可厚非, 但理念决不是校长个人的事情。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 理念提出的过程, 其实就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 就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过程, 就是学校文化逐渐形成的过程, 不能把办学理念仅局限在个人或少数人的书斋里, 靠苦思冥想来形成。一般来说, 一所学校理念的提出, 常表现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 校长发动, 教师参与, 集思广益,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逐渐提炼出来。群众常常有无尽的智慧, 我们把这些智慧汇集起来, 形成的办学理念也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3. 诠释清晰。

办学理念的表述, 大体有三个衡量标准:恰当、清晰、认同。一个好的办学理念首先应该定位正确, 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能够引导全校教职工向预定的方向迈进;其次应该表述清晰, 假如办学理念语焉不详、指代不明、用词模糊, 或者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就很难成为全校上下共同的目标;再次应该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度, 虽然并不见得成为学校所有成员的共识, 但至少学校管理层、教师骨干等对理念有较高的认同。在这三个标准中, 清晰与否至关重要。上海市普陀区把“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作为办学的核心理念, 他们首先对这一理念的含义做出了清晰界定:提升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 就是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把学习作为和谐成长的关键因素;就是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把学生作为促进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就是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 把学习作为整个生活过程的基础[6]。

4. 易于传诵。

所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过目不忘的办学理念, 大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 那就是简洁, 让人琅琅上口。现在有的学校之所以提出连篇累赘的众多方面的理念, 一个主要原因是对学校办学思想、对到底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对学校发展的未来缺乏清晰的判断, 一定程度上是还没想清楚看明白, 在这种情况下, “礼多人不怪”, 提出教学应该怎么样, 教师应该怎么教, 学生应怎么学, 管理应怎么管。理念是分层次的, 办学理念是根本性的, 是统辖其他诸方面理念的, 它的表现方式不是长篇大论, 而是浓缩办学者的追求和向往的。办学理念短小精悍, 才易于传诵, 也才易形成品牌, 产生放大效应。

5. 因校制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 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倡导的“校本”, 强调一切从学校实际出发, 注重挖掘学校现有资源, 充分体现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这一切都使得办学特色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 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成为学校发展的方向。特色办学首先需要表现在理念上的特色上, 人云亦云, 此学校与彼学校在办学理念上没有什么不同, 大概要真正使学校呈现自己的特色也就变得很困难了。北京景山学校的办学理念:全面发展打基础, 发展个性育人才。江苏苏州相城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 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立足学生全面发展, 积极张扬学生个性, 着眼学生未来成就。上海七宝中学的“全面发展, 人文见长”。这些理念颇具个性,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校自身的特色。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何晓秋.办学理念和理念办学[J].中小学校长, 2004, (10) .

[2]郭元祥.论学校的办学理念[J].教育科学论坛, 2006, (4) .

[3]陈如平.如何提出和提炼学校办学理念[J].教育情报参考, 2007, (1) .

[4]转自:徐玉斌等.彰显校训精神的本质力量[J].河南教育 (基教版) , 2010, (3) .

[5]叶圣陶.《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A].叶圣陶集[C].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19.132.

小学语文复述教学的策略探寻 篇8

然而遗憾的是, 复述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并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亲睐, 成了名副其实的“鸡肋”。如何将复述教学落到实处呢?结合以下课例, 笔者尝试对复述教学略谈一二。

一、在分享中培植复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维持学生的复述热情, 让学生喜欢复述, 积极主动地复述, 对培养学生复述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片段回放:卧薪尝胆】

师: (课件出示:古代兵器———“钺”) 认识吗?这是古时候打仗用的兵器。在战场上, 谁拿着“钺”, 谁就是指挥官。它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在春秋战国时代, 有这样权力的被称为“王”。今天, 我们要学一个关于两个王的故事, 叫——— (指板书)

生 (齐) :卧薪尝胆。

师:在《卧薪尝胆》中有两个“王”, 一个是? (板书:夫差) 另一个“王”是?

师:想听这个故事吗?你们平时是怎么听别人讲故事的呀?

生:我喜欢坐在桌边, 双臂趴在桌上听。

生:我眼睛都紧紧盯着讲故事的人, 听故事的时候, 我最专心了。

师:看来, 大家都喜欢听故事。老师不妨先讲讲这个故事, 就请大家用自己最享受的姿态来听吧。

师: (讲述《卧薪尝胆》) 今天我们就学习讲讲这个故事, 更希望大家以享受的姿态来听别人讲故事。

授课伊始, 师生间轻松的对话, 一下勾起了孩子们对故事的向往。教师娓娓道来讲故事, 维持与呵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理解课文, 为复述课文注入情趣;“以享受的姿态听故事”, 更让老师示范性的课文复述目标明确, 触动学生本能的需求, 从而引起阅读的期待, 他们对课文复述的兴致将不言而喻。

二、在互动中渗透复述要求

小学生正处于语言习得期。他们需要在“操习”他人的语言中模仿、迁移, 习得自己的语言。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在复述训练中模仿、迁移、创造, 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针对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 不妨这样做。

【片段回放:卧薪尝胆】

师:故事学完了, 让我们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情节来讲讲吧!

(老师请5位同学走上讲台)

师:同学们, 你们就是想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孩子, 希望他们讲得怎么样?

生:我想听生动的故事。

生:我喜欢别人讲故事时加上动作。

生:故事一定要讲得流畅, 生动, 让人听得明白, 受感动。

师 (对讲故事的同学) :大家的要求你们要努力做到哦!你们几位对在座的听众有什么要求吗?

生:我希望坐在下面的同学要安静地听故事。

生:我讲故事时, 不要随意打断我的讲述。

师:别人讲得精彩之处, 可以报以热烈的掌声。看看谁赢得的掌声最多!

5位同学根据提示分5段复述故事。

师:同学们, 第一轮讲述结束了, 你最喜欢谁的讲述?引导学生评价。

这节课妙在以讲故事、听故事的方法来贯穿整个教学。复述前对学生的复述要求, 对听众的倾听要求, 在学生的互动中逐渐清晰、明朗;复述后同学的互评中又巧妙地凸显复述的要求, 这些都无需老师越俎代庖。老师的点拨之语中融入的对学生的关怀, 人文素养方面的, 讲述技巧方面的, 真的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在诵读中积累复述语言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 先须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首著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小语教材中所选的优秀文学作品, 让学生熟读成诵, 充实语言库存, 复述时语言的丰富性便水到渠成。

【教学片段:三借芭蕉扇】

1.复述前, 闭上眼睛听一听课文的配乐朗读, 让课文中的锦言佳句, 精彩部分, 鲜活人物在头脑中一一闪现;

2.有目的出示幻灯图片, 仔细观察每一组图画, 依据板书, 将课文中精彩的一幕幕与之一一对应;

3.教师根据图画、板书提纲示范讲“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要求学生边听边记;

4.根据以上提供回忆的线索, 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

教师帮助学生在诵读中理清文本思路, 层层递进, 这样的复述训练才有法, 才有效。对于这类篇幅较长, 结构复杂的课文, 教者指导时要强调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复述, 加强语言积累。可以用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少到多, 积少成多地记忆, 先复述一部分, 再渐次增加;也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回忆, 学生详细回答问题的过程, 也就是复述的过程;还可以用图画、课文提纲、板书的形式提供复述线索等。

四、在编演中活用复述材料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对于那些物鲜明、情节生动、故事性强的文章, 如《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等, 还可以结合表演开展复述教学。

【教学设计:三顾茅庐】

(一) 简单复述, 内化语言

1.引导讨论, 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 简要复述。

2.总结课文, 交流课外搜集的《三国演义》中刘备和诸葛亮其人其事, 加深对人物认识。

(二) 重组信息, 创编剧本

1.学习本单元剧本范例《公仪休拒收礼物》, 以大组为单位分工合作, 以课文为素材, 根据课内外探究所得, 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编写课本剧。写后师生讨论, 评议, 修改。

2.布置各组课外任务: (1) 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 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 (2) 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3) 设计演出服, 准备道具;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 课余时间排演。

(三) 表演入境, 求活求趣

表演前, 组织讨论, 细心揣摩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等表演细节, 以便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演完后, 根据各组表现, 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

孩子天生就是表演家, “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曹禺语) 。”结合表演复述课文, 既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 又进一步拓展了复述课文的教学方式, 说一说, 演一演, 评一评, 学生喜不自禁, 小舞台上常有大发挥。这样的复述内容是丰润的, 能力训练是鲜活的。

探寻语文学困生脱困的策略 篇9

一、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表现

所谓语文学困生, 就是智力正常且无视听障碍, 在语文学习中不能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不能利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差, 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为了大面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我们做过一次基于语文学困生的调查研究, 调查情况如下:67.4%的学生对语文课学习不感兴趣, 31.3%的学生对习作感到有困难, 28.2%的学生对阅读感到头疼, 少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老师, 部分学生语文基础不扎实。

二、学困生脱困的策略

1. 赏识学生, 激发兴趣

用教师的慧眼, 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让其体验成功, 激发兴趣, 从而让他喜欢学习。

(1) 习作——不吝赞赏。 (1) 全面赞扬, 人人成功。我上作文讲评课, 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味成功。具体做法:展示优秀达标的习作;展示习作中闪光的词句段;展示习作用到的好素材。发掘闪光点, 扩大展示面, 增强成功感,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2) 加分激励, 引导自改。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是培养责任感的需要, 是学生的权利, 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我们班级的规定, 自己修改一次, 加一次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单元测试时, 当堂作文难免会不尽如人意。我就充分利用“加分”政策, 在老师评分的基础上, 修改加分,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学习效果很好。这样, 习作水平得到了提升, 试卷上的分数也能高高兴兴拿回家给父母汇报。

(2) 阅读——分类要求。阅读本是个性化的行为, 如果强求一个标准, 确实有失公允。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阅读水平各不相同, 教师应该分类要求, 分层设计阅读量。对于阅读水平较好的学生, 教师还可适当适量推荐一些课外读物, 以丰富他们的阅读量, 开阔他们的视野。

2. 授之以渔, 注重能力

(1) 习作无话可说怎么办?学生习作无话可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除了教育学生要观察生活、增加课外阅读量、勤动笔外, 面对学困生, 我们还应注意些什么呢?让学生选择一吐为快的内容写:《说给××的心里话》《我最想告诉你的一件事》……让学困生先做后写、先说后写, 要放慢速度、降低要求, 逐渐达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让学困生从写好片段入手, 立足片段、着眼篇章, 尝试成功、享受快乐、培养兴趣。让习作特别困难的学生写看图作文, 坚持一段时间, 习作困难生会从中得到很大进步。

(2) 阅读不会做题怎么办?根据我的理解, 让学生把握阅读课文的目标——明白写的什么 (主要内容) , 为什么写 (表达的情感) , 怎样写的 (怎样用文字表达情感的) , 再结合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题, 阅读学习就基本达标了。会阅读也要掌握一些阅读答题方法,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本义+文义。理解句子的含义,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生活”。概括段意 (内容) 的方法:组合法、摘抄法、拓展法。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题目揭示中心思想, 如《伟大的友谊》;中心句揭示中心思想, 如《落花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讲体面, 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这句话是在篇中点明了中心思想;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很多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含在内容之中的, 要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就需要我们边读文、边细想、边体会。同时, 组织语言时, 可以回答两个问题: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如本文通过叙述了 (介绍了) ……表现了 (赞扬了, 抒发了) ……这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让学困生掌握一些阅读答题技巧也是必要的。如回答“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 然后在文章中间勾画出来, 再把语句抄下来, 最后写自己的理解。回答“为什么”的题型:教会学生写清楚因为……所以……, 这是答题的习惯。

3. 严格要求, 培养习惯

良好的习惯, 对成功求学意义十分重大。学生智力差不多, 但发展差距大, 原因在于习惯:视自觉、认真学习为己任的态度与习惯;先学后玩的习惯;学习专注的习惯;不懂就问的习惯;有疑问必须尽力解决的习惯……

4. 面向全体, 关爱学困生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希望、家庭的未来。教师要面向全体, 关爱每个孩子, 不能厚此薄彼。

一位老师在教学多音字“差”时, 学生回答:“差 (chāi) , 出差;差 (chā) , 差生”。这位教师接过话头, 随口就说:“差生, 就是指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同样的内容时, 也有学生组词“差生”, 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们班里没有差生, 大家都差不多, 差距不大。学习暂时困难的, 只要努力, 也会赶上来。”两位老师有什么不同之处?该肯定谁不言而喻!

童话的文体特点及教学策略探寻 篇10

在童话里, 人物形象是虚构的, 幻想性是它的基本特点。这是一种整体性的幻想, 不是局部的一人一物。例如安徒生的《海的女儿》, 创造了一个“海底人鱼世界”, 故事的情节有巧遇、有误会、有冲突、有高潮, 将小美人鱼的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催人泪下。

儿童情趣是童话的另一个重要特点。童话是给儿童看的, 在一定程度上要适应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阅读兴趣, 特别是历险记一类情节曲折、充满神奇的故事, 满足了儿童热闹、快乐的天性, 为儿童所喜爱。例如《木偶奇遇记》, 通过一连串的奇遇使皮诺曹由调皮、爱说谎话的孩子转变为真正的小男孩。故事中古怪可笑的人物外貌、幽默滑稽的语言与动作, 无不给儿童以快乐, 同时张扬了儿童的主体意识。

除幻想性和儿童情趣两个主要特征外, 童话还具有艺术形象的新异性和神秘性, 童话语言的幽默性和模糊性, 童话的理想性和极致性等美学特征。童话教学, 应该遵循童话的文体特点进行, 而现实的童话教学中, 存在着好多弊端。如, 支离破碎的文本解读, 让孩子看不见故事了;教师平淡理性的教学, 让孩子远离人物形象了;成人式的说教解读, 让孩子迷惑茫然了。那该如何遵循童话体的特征, 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呢?笔者认为, 要遵循儿童接受童话的过程与途径进行。

“阅读活动是主体对客体存在的一种能动的心理反应, 这种反应有一个心理过程。一般来说, 阅读心理过程的总趋势, 是从感知文章的外在形式入手, 通过解析品味和阅读客体发生同构感应, 进而由浅入深地领悟、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和结构艺术。”儿童对童话的接受心理过程也同样要经历直觉、品味、领悟的三个阶段。

一、直觉

直觉, 即感知, 就是作品接受过程开始后的第一感觉、第一想法、第一体验。主要表现为阅读主体对文章感性存在的整体直观 (或直觉) 把握。直觉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具有整体性特征。“在阅读实际中, 文章总是作为整体感知的形式在阅读者的头脑中呈现出完整的影像的。”学生在阅读一篇作品时, 不可先把作品分成内容、形式两大部分, 再把内容分为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等, 形式再分为语言、结构、题材。因此, 童话教学, 不可入手就对微观某个局部去肢解作品, 而应当从整篇作品出发, 把作品视为一个格式塔, 即知觉整体, 在足够的时间里认真欣赏直接把握作品的主旨、情景、艺术结构技巧等。在实际童话教学中,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直觉, 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树立“完型”阅读观念。具体而言, 要指导学生搞清童话故事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或者用拟人手法写的植物、动物等, 主要的人或者物是谁, 他们 (它们) 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指导学生抓住童话故事的完整结构、发展顺序、离奇情节, 给学生一个完整故事的认知过程。如教学《巨人的花园》, 有教师这样设计: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春天和冬天景色的词, 在书上作上记号, 然后分别出示两列词语。

阳光明媚 北风呼啸

鲜花盛开 鲜花凋谢

草翠花开 树叶飘落

绽出绿芽 狂风大作

开出鲜花 雪花飞舞

鸟语花香 冰雪覆盖

春意盎然 寒冷荒凉

通过朗读这两组词语, 学生意识到左边一组词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右边一组描写的是冬天的景色;左边的词让人很温暖, 右边的词让人觉得很冷……又模糊地意识到“这座花园变化多端”。然后让学生用上这两组词, 简单说说巨人的花园怎么变的。“巨人外出旅行时, 花园 () 。他回来 () , 花园 () 。最后, 巨人 () , 花园又变成 () 。”这样, 在富有情趣的找读、练说“花园的变化”过程中学生就知道这个童话的大意了。

二、品味

直觉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 而品味则是第二阶段。品味就是品尝语言的滋味, 揣摩形象的意味, 读者通过联想、想象, 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经验, 在想象中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接受美学的阅读理论十分重视读者在文学价值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提出“文本召唤结构”, 认为作品是一个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图式的结构, 文本中空白图式的连接存在着非连续性, 或者叫空缺, 它常常需要读者丰富而具体的想象去进行衔接和连续化。“童话作品描绘的每一个对象、人物、事件等等, 都包含着许多不定点, 特别是对人和事物的遭遇的描绘。”因此, 读者最重要的活动就在于排除或填补未定点、空白或文本中的图式化环节。教师应在此过程中激活儿童的灵性和潜力, 而决不能以理性、抽象、琐碎的分析替代这个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

三、领悟

领悟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三阶段, 也是阅读审美的最高境界。它把感知和品味的阅读结果重新联系起来, 让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具体局部和整体框架、浅层形象与深层意蕴、作者本意与文章全部意义等方面统统合成再构一体, 让内在意蕴统贯全篇, 重现文章以通体透明, 形神兼备的完整体貌。换言之, 不要把课文作为唯一的教材形式, 这样会造成学生阅读视野的狭窄, 无法真正领会到文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果学生学习了这些例子, 却找不到应用和实践的机会, 那么这些例子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童话教学, 教师同样要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 从而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如《小柳树和小枣树》一文, 充满童趣,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 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 是课文的立意所在。两棵已拟人化的小树, 性格鲜明, 主要通过人物语言来透视人物性格。现以课文第7自然段的教学为例, 进行详细分析。

【片段回放】

★梳理内容之要点

师:同学们请仔细读读这一小节, 找找小枣树是怎么夸奖小柳树的?

生:小枣树夸小柳树一到春天就发芽长叶, 比自己绿得早。

师:说得真好, 这是一夸。还有呢?

生:还夸小柳树落叶比它自己晚。

师:对, 这是二夸了。

生:我还发现, 小枣树夸小柳树能长成绿荫, 供人们乘凉呢!

师:不错, 三夸都被我们的火眼金睛给找出来了。看来, 我们小朋友都能读懂这段话了。那请大家再自由读读, 想想真心夸别人该怎么读呢?

(生练读后, 再指名读)

★发现形式之特别

师:同学们, 老师发现这小枣树除了会寻找别人的优点之外, 它还挺会说话的, 说起话来还挺有道道的。请你们找找看, 从哪儿能看出它讲话有水平?

(生潜心读书找寻, 并有所思考)

生:它讲话用上了“虽然……可是”, 这样, 显得道理很足了。

师: (忙引读) 虽然不会结枣子, 可是—— (生接) 一到春天, 你就发芽长叶, 比我绿得早;虽然不会结枣子, 可是—— (生接) —到了秋天, 你比我落叶晚。

师: (指导读后) 看看, 写第三个优点, 用哪个词来连接?

生:“再说”呗!

师:拿起笔, 把这些“虽然”“可是”“再说”都圈起来, 请大家特别注意它们, 再连起来读读这段话。

★模仿构段之说法

师:听了小枣树的话, 小柳树很不好意思了, 它也努力寻找小枣树的优点了, 也学起了小枣树的样, 夸起了小枣树呢!谁会夸呢?

(提供思考时空)

生:小柳树也温和地说:“你虽然弯弯曲曲的, 样子不好看, 可是你一到秋天, 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 能让人们大饱口福, 很了不起的。”

生:小柳树难为情地说:“你总在发现我的优点, 从不取笑我, 这值得我学习!”

师:那你们能否把刚才两个同学的话合在一起, 中间还可加个连接的词, 像小枣树夸小柳树一样, 说得头头是道呢?

(生似乎恍然大悟)

生:小柳树也认真地夸起了小枣树:“你虽然弯弯曲曲的, 样子不好看, 可是你一到秋天, 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 能让人们大饱口福, 很了不起的。再说, 你总在发现我的优点, 从不取笑我, 这值得我学习!”

接着, 高扬的小手更多了……

作文课有效讲评策略探寻 篇11

一、把握“规定性”,强化“针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讲评目标

作文讲评应具有针对性,每一次作文讲评都要有独特而明确的讲评目标,不能什么都讲,什么都评,没有指向。作文讲评目标的确立,笔者认为至少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教材要求,二是学生习作。

1.研究教材要求,落实“规定性”

人教版课标教材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主要通过每个单元语文园地中的“习作”编排来加以呈现,以此实现课标年段作文教学目标的规定性。比如写景作文,编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在三、四年级每学期各安排了一次描写景物的单元习作教学内容这样一罗列,一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写景题材作文教学的编排是由易至难递进式呈现的。四下园地一习作要求的侧重点是将熟悉景物的特点写具体,写出条理,作文教学指向性非常明确。这既是本次作文指导的目标,也是作文讲评的目标。

2.研究学生作文,强化“针对性”

作文讲评应“以生为本”,以学生的“习作为本”;学生的习作就是课堂教学的“文本”,是作文讲评的立足点。教师只有认真细致地阅读、研究学生的习作,才能真切地把握学生的作文水平、作文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也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习作中的问题。在一次作文指导课后,笔者对全班40位学生的作文进行认真研读,挖掘作文中的闪光点,罗列存在的共性问题,以期准确把握学生作文的原点与最近发展区。请看笔者的批阅笔记:

首先,从选材看,范围狭窄、内容贫乏。全班40位学生,其中19人描写大海,4人描写校园,11人描写箬山的石头房,剩下6人描写晚霞、石级与公园。对于生长在海边的孩子,一想到写景,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海。他们对大海观察得较多也颇为熟悉,相比之下,也是容易写的。其次,从文章条理看,参差不一,良莠并存。40篇文章中有14篇按时间顺序描写,3篇按游览顺序写,9篇是定点观察,其他作文思路不清晰,结构也不完整。按时间顺序描写,大都以“早上、中午和晚上”衔接过渡,形式单调;有一篇以“晨曦微露、日落西山、万籁俱寂”过渡,较好,可做范文。移步换景的写法中,有一学生以“刚进入校园、绕过我们的旗台、顺着楼梯、穿过教学楼”等语句衔接,比较自然有序。第三,从遣词造句看,文从字顺仍须努力。有超过半数的文章语句不通顺,语病很多,有的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第四,从具体内容看,景物特点把握不够到位。描写大海,特点是“美”;描写校园,特点也还是“美”。至于如何“美”,则不具体,没能写出景物特点。

针对现状分析,结合教材要求,笔者将本次习作讲评的目标定为“在有序的基础上将特点写突出、写具体”。

教师只有深刻理解课标要求,才能对作文讲评要求的“规定性”了然于胸;只有深入了解学生作文水平,才能实现作文讲评的“针对性”,找准教学的落脚点。“规定性”的把握和“针对性”的强化,为确定切实可行的习作讲评目标提供了基础。只有这样,作文讲评才不至于漫无边际、随心所欲。唯此,学生在作文讲评课上才能实现一课一得,作文能力才能呈螺旋式提升。

二、板块推进,强化方法,夯实习作讲评的教学过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的语文能力需要经历大量的语文实践与综合运用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亦然。学生只有在习作讲评的过程中才能掌握修改方法,提高作文能力。本次习作讲评课,笔者围绕讲评目标,设计“欣赏—挑刺—训练”三个层级的讲评板块,力求体现讲评过程的层次性;同时,在板块推进的过程中,强化欣赏佳作、找出问题及修改习作的方法指导。

1.欣赏要多

每位学生的作文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或语句,或段落,或谋篇布局。讲评课上,引导学生相互欣赏彼此的习作,让学生在同学的赞美中,在教师的赏识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发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写作金矿”,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还能有效强化其习作自信。因此,作文讲评课应尽可能多地发现习作亮点,甚至放大亮点;多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被欣赏的对象,都可以成为范文的作者。

在“欣赏”板块,笔者设计“榜上有名、佳作欣赏、亮点发现”三个环节加以推进。“榜上有名”面向大多数学生。教师遴选文字优美的、景物特点描写突出的、观察有序条理清晰的作文,将作者姓名以及作文题目醒目地打在屏幕上,让学生大声喊出作者的名字,以此激励每一位成功者。“佳作欣赏”是范文赏读的环节。这里的“范文”来自学生。佳作一定是符合本次习作目标的好文章,是讲评的重要文本。课堂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品读赏析范文的亮点,从对同伴的佳作赏析中领悟习作的写法。“亮点发现”是从遣词造句上进行鼓励。只要在语言描写上有独到之处,不管是一段话,还是一句话,或者只有一两个词语写得准确生动的,教师都可以将这些段落、句子、词语在屏幕上显示出来,进行肯定与赏评。

2.挑刺要少

学生写作文,就像孩子学走路,难免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习作中出现语病、错误是很常态的。一次作文中,“病例”不会只有两三个,会有六个、八个、十个……教师如果将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病例”一股脑儿呈现出来,不仅会打击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而且会令其眼花缭乱,对毛病的认识和记忆大大下降,以致达不成挑刺的目的。正如一位老年病人,大大小小的毛病一大堆,你不能什么病都治,得把他当前最重的“急性病”给治了,再调理其他小病,才会有实效,也不要期望一次就能把所有毛病治好。因此,一节课呈现的“毛病”要少,两三点即可。这样十节课,二十节课,三十节课……学生的作文慢慢就能立意鲜明、情感真挚、文从字顺了;学生也就在习作讲评与修改中学会作文,提高作文能力。

本次习作讲评,笔者主要挑了学生习作中的“三根刺”:一是景物特点描写不够具体,犹如记流水账。如“旗台旁有一座雷锋塑像。旗台的正前方耸立着一栋教学楼。观赏完前操场,我们又来到了后操场。后操场有一个花坛,那里是植物的乐园。”学生虽然介绍了校园的三处景物,但是没有一处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突出景物的特点,没有把特点写具体,写清楚。二是在描写景物时,学生用语不够准确丰富,存在大量的“有”字。如“陈和隆旧宅里有木头迷宫,有海生地下室,还有中室欣赏”。“竹林里面有一座假山,假山里有很多小窟窿”。学生用“有”字代替了景物存在状态的词语,显得十分平淡,不能唤起人们对景物的无限想象。三是很多学生描写的顺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十多位学生描写了家乡的大海,都是按照“早上……中午……晚上……”“清晨,……中午,……下午,……”这样的顺序描写的;甚至有些学生写的内容也很相似,都是写海面上金光闪闪之类的。课堂上,笔者通过“组句”形式呈现这些描写,引导学生像医生一样给每组句子进行诊断、治疗,然后对这三种通病进行概括,有趣地将它们命名为“流水账病”“有字病”“雷同病”。

这些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都是从学生作文中找出的,学生会产生很强的亲切感与真实感;并且每位学生都参与了病例的发现、诊断与修改,极大地激发了修改自身习作的兴趣与积极性。这样的作文修改过程,亦是学生对作文方法顿悟的过程。

3.训练要精

“光说不练假把式。”讲评课中展示的精彩之处,不加以模仿训练,就无法有效地让学生习得;罗列出的共性问题,不加以训练,就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也就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作文讲评课一定要有训练,而且训练的内容要精,要与教学目标一致,与本节课的指导点一致。教师要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弱点,找出具有通病的一个训练点加以指导,当堂进行一次扎实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这次训练有效了,下次再针对别的问题进行训练。如此,学生的习作方会更有看头,更耐人寻味。

本次习作讲评,笔者根据习作目标与存在的三种“毛病”,从学生作文中寻找出这样一个段落。

“一进校门,眼前一片明艳。校园的迎春花开了,淡黄色的。花坛中的花漂亮极了,有茶花,有万年青……花坛边有一座雕像,那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操场中心有一个旗台,旗台上还有一面五星红旗,随风飘扬。校园里还有一片大竹林,叶子是嫩绿的,一摸就能感觉到这叶子是刚长出来的。我们有一栋教学楼,是我们学习的天地。早上教室里传出琅琅书声。在这里,我们收获丰富的知识。”

此段落叙述较为有序,但景物特点描写不突出、不具体,存在“流水账”“有字病”的问题。笔者先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存在的问题,然后分组分点进行修改,最后加以整合并展示交流,让学生做了一次有针对性的训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先写后教,以写定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学生的习作能力在训练中不断地积累、沉淀、提升。这样的训练应该是扎实有效的。

叶圣陶曾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通过“欣赏—挑刺—训练”,笔者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作文训练过程,在欣赏中领悟作文奥秘,在挑刺中发现问题,在训练中发展能力,从而让学生学会自行修改。

三、互评互改,生动对话,突显习作讲评的主体性

作文讲评课,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不是教师一人点评学生作文的优劣而学生默默聆听。它应该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的群言堂,是学生、教师、学生作文三者对话交流的平台。因此,作文讲评课,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呈现教师点评、师生互评、学生自改等多种形式相融合的生动场景。

1.师生互动评议,重视方法发现

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作文教学,认为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教师是批改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应该是习作讲评的主体,师生互动评议,才能提高讲评效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修改方法,自主评议、自行修改。在“佳作欣赏”这一环节中,笔者从“突出特点”与“有序描写”两个角度,引导学生鉴赏品评,领悟写作的秘密;在“亮点发现与挑刺诊断”环节,笔者采用归类的办法,每组集中出示二三个有相同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在评议的过程中发现句子的优点或者存在的共性问题;在训练环节,笔者引导学生合作修改,运用方法,呈现精彩。因此,师生互动评议,不仅是一个欣赏、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修改、总结的过程,更是一个方法习得的过程。

2.学生自行修改,注重方法运用

一是集体修改。讲评之后教师可留出时间,安排集中修改一个典型片段的训练,分组分点进行修改,最后呈现并点评修改后的作文,使学生在习得修改方法后有充分实践与反刍消化的机会。二是同学互改。“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学生往往看不出自己作文的优缺点,很需要教师或者同学的指点。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同桌互改,让多个同学修改自己的作文,自己也参与修改多个同学的作文,这样既能欣赏别人作文的独到之处,也能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实现多赢共利。三是独自修改。在作文集体讲评课后,最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一二处即可,将学到的评改方法用于自己的作文修改,化知识为能力,从而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

作文讲评课不能为讲评而讲评。教师应具备强烈的目标意识,作文讲评才能有针对性,才能一课一得,落地生花;有强烈的过程意识,作文讲评才会讲究方法,让学生得意又得言,得法又得能;有强烈的主体意识,评价才会多元,形式才会多样,作文评价才会由课堂走向课外,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变学习修改为学会修改。作文讲评课不应该成为这一次作文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二次作文的开始,是学生自行修改、自能作文的开始。

探寻转化策略提高数学教学实效 篇12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业不良,转化,策略

一、普通高中学生数学学业不良的原因

1.数学基础不扎实,认知结构断裂

现行的普通高中学生来源复杂,许多学生并不能完全掌握初中数学的主要知识点及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面对高中数学的要求,便出现数学认知结构转移链断裂,导致学习茫然,接受新知识困难.

2.对数学的恐惧导致学习缺乏兴趣

高中数学学业不良的学生普遍对数学课有恐惧心理,部分学生更将数学视为枯燥、繁琐的代名词,学习兴趣缺乏,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做作业或抄别人的作业.

3.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较差

学业不良的学生常表现为: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目标,得过且过,不善于约束自己,行为多自由散漫;他们的学习态度往往不端正,学习被动敷衍,自甘落后,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

4.学习方法不当

学业不良的学生学数学只限于死记硬背,课前不预习也不及时复习;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把作业当作任务,马马虎虎,应付了事.

5.情绪情感障碍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上课无精打采,对数学有排斥感,对教师没有认同感,讨厌学数学,缺乏热情,不懂也不请教别人,无所用心,对别人的话似听非听,有意躲避教师的眼神,甚至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

6.教与学的脱节

高中教师由于较少接触初中教学的实际,对初中教材及大纲较模糊,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学业不良者的学习状况缺乏了解,课堂上仍旧照本宣科,由此造成数学学业不良的学生越来越多的不正常现象.

二、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策略

1.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

(1)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提倡有意义的学习,培养数学素质及学习能力.针对数学的特点(知识的连贯性、题目的灵活性、思维的严密性、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适当注意学习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形成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学习能力.

(2)正确把握“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分层方法、小步子原则与因材施教原则,正确把握“最近发展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3)开展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

2.激发学习数学的动机

(1)运用情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教师可以应用眼神、手势、微笑、目光及口头表扬等方式鼓励学生,使其对数学产生热情,进而刻苦钻研数学.

(2)展示数学的美学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毕氏学派试图从数和数的比例中求得美与美的形式,终于从五角星中发现了“黄金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展示数学的美学价值,培养学生数学审美情趣.

(3)加强数学史教育,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激情.根据课程内容,适时介绍一些数学史,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中国现代数学研究的现状以及与发达国家数学的差距,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数学学习的激情.

(4)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数学的环境.要改变数学学习不良的状况,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要抓好管理教育,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数学的环境.

3.探索和研究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设计新颖的教学过程,通过有趣的例子和生动的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通过创设问题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迫切要求之下学习.

(2)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例如,在二项式系数的性质的教学过程中,要研究二项式系数的一般规律.我们先通过杨辉三角看看N为特殊值时,二项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猜想,猜想是发现的开始.

(3)组织分层次的变式训练.学生的练习不应该一味地模仿,而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学习层次提供有梯度的练习,提高训练效率.

(4)连续地构造知识系统.结合必要的讲解,指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归纳并融入到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5)根据教学目标,及时反馈调节.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师要给出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分类,这样有利于检测.在教学过程中更要随时了解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和讲解.

4.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情感

(1)克服不必要的恐惧与焦虑.学业不良的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考试情境下,往往由于担心失败,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恐惧与焦虑情绪.

上一篇:纳税人权利的保护下一篇:对外劳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