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式专题式教学

2024-08-01

阶段式专题式教学(精选8篇)

阶段式专题式教学 篇1

初中语文“专题式教学”实践探索

主讲人:杨彩云

一、什么是语文专题式教学

根据专题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给语文专题式教学下一个粗略的定义:语文专题式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立足于学生问题解决而集中某一学习主题展开,在教学流程、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评价有规定性要求的一种语文教学范式。

二、“专题式教学”的特点

(一)精神和语言共生

一个先进的教学模式背后,一定有一个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支撑。“专题式教学”语文观的精髓就是“精神和言语共生”。“精神和言语共生”,把传统的语言观和现代的语言观融合为一体:传统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现代语言观重视语言的存在性,语言的本体性即语言可以生成思想。把这两种观点融合就是共生,我们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吴泓曾说,“过去的教学给学生的是一杯水,最多是一桶水。而我给学生的是一条江、一条河。”

语文研究专家对于“专题式教学” 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阐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张秋玲教授认为,专业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组合学习材料,运用发现学习和随机接入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辐射——聚合”的思维方式。张教授认为,研读过程中有五个必要环节:一参——引入相关资料,如作者、评论等;二读——深度阅读,探究思考;三比——进行对比阅读同类题材、体裁、主题,或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四议——在阅读过程中的分享与交流;五写——用文字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收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语室主任刘宇新,在《专题式教学思考与实践》中指出,专题式教学提出的课程背景,是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适应《课标》构建的模块课程的需要。刘宇新主任认为,专题教学有八种优势:①生成优势。可以在原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或者根据需要,产生新的学习内容。②聚合优势。可以将篇与篇、单元与单元、教材与教材、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聚集到一起,③变换优势。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做出变化或调整。④高效优势。教学容量更大、针对性更强、问题更突出,对运用、审美、探究能力要求更高。⑤提升优势。在比较、归纳相关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上位的认识。⑥补偿优势。可以补足教材或系统教学中欠缺的内容。⑦个性优势。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基本一致的框架内有自己的选择,包括内容、方法等。⑧自主优势。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整合、开发教学资源。(二)一个专题多个文本

“专题式教学”颠覆了传统的“单篇讲练”的教学模式。北师大二附中认为,专题教学是以组织学生专题研究的形式打通课内外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课内单独篇目出发去研读原著、自选研究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深入研究,进而形成学习成果、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专题教学从课内教学的知识点、能力点和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点出发选择专题,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以单篇课文传授为主,习惯从词语教学、段落层次、主旨写法等几方面组织教学,这几乎形成了一种规范。专题教学就要从单篇课文教学的框框中跳出来,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把握教材;要从课文的“苑囿”中解放出来,着眼于教材的拓展、延伸,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信息。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地位,从原来身居讲台、居高临下、灌输知识的“指挥者”变成“教练”、“导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老师是和他们一起参加学习活动、共同研究的“同道者”。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教会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在专题教学中,教师的设计立意要高,考虑要周全,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

确定“专题式教学”方案的基本思路如下:由“篇”到“组”再到“类”。“篇”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精细研读教材内其支撑作用的经典篇目,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情感,体会写法特色,并对有爆发力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确立教学专题。其间将探讨问题的所得写成书面语言,进行有准备的发言。此环节大体需要2-3课时。

“组”是指选取和经典篇目有相似点(人物、中心、写法等)的其它三两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对组内起支撑作用的文本也可以像单篇教学那样进行精细研读。在比较中发现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写成有理有据的研究文章在班内宣讲。选取的文本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其它文章,也可以不同作者的文章,但一定有相关点。此环节可以用5-10课时。

“类”是指继续扩大阅读范围,既可以是与专题有共性的文章,也可以是前人对这个专题的研究文章,通过比较、辨析、提取、归纳、综合,探究一类文章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写成研究论文,以作结题报告,有条件可以印成文集永久保存。此环节可以用4-6课时。

为了说清“篇”“组”“类”之间的关系,试举“亲情专题”为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选录冰心散文《荷叶 母亲》,而这一课,正好和泰戈尔的《金色花》编在一起。冰心的《繁星》正是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把自己的零星的感受记录下来,把零碎的思想集中起来而成集的。这册教材名著阅读推荐篇目之一就是《繁星 春水》。此外本册教材还有《风筝》和 《散步》。

本专题可以用2课时精细研读教材内其支撑作用的经典篇目《荷叶 母亲》,体会“荷叶”形象的象征意义,找到荷叶护荷花与母亲呵护我间的联系点,感受母爱的伟大,应要求将课文背诵下来。在此基础上,用5-7课时让学生延伸阅读背诵《繁星 春水》中的诗句;比较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学习《风筝》和《散步》,可以让学生写出读后感并交流。可以再用4-6课时学习《背影》《牵着母亲过马路》《木兰诗》《斑羚飞渡》《母爱》等亲情文章。这些亲情文章,既有教材内的,也有教材外的;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不同人物关系的,也有动物之间相互关爱的。最后让学生提炼、归纳出亲情是什么,亲情有多少种,都有怎样的表现形式,动笔写成优美的语句或者是总结学习收获。专题学习结束后,可以把学生的写作成果结集编印成册。

三、采用“专题式教学”缩小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差异

1.发挥专题式教学的聚拢优势,整体把握教材特点,建立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专题式教学的聚合优势是指教学中可以将篇与篇、单元与单元、教材与教材、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聚集到一起。将学情、单元教学目标、单元导读与文本教学目标、文本理解及课后习题、教参结合起来,明确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导读、课后习题等教学资源,更好地落实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发挥专题式教学的聚拢优势,对教材中相关篇目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如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说,要体会“爱”这一主题,感悟“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来说,要了解叙述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本单元我们可以设计以“爱的颂歌”为主题的专题式教学,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带领学生梳理关于长妈妈的几件事,体会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着重感悟“爱”的博大;在讲授《背影》带领学生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至情至爱等等。这种专题设计主要是建立某一单元之内不同篇目之间的联系,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更有利于挖掘本文的主旨。当然,专题式教学设计的文本的选择也可以跨越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版本。例如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孔乙己》《变色龙》均为小说,教学时,可以从文体的特点出发,设计以“小说人物形象”或“小说对比手法的妙用”为主题的专题式教学。这样的设计关注文本的内在联系,发挥专题式教学聚拢的优势,使初中三年语文教学有系统性,才能真正架构完整的、清晰的语文知识能力体系。

2.发挥专题式教学的自主优势,提升自主设计能力,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专题式教学的自主优势是指教学中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主观能 动性,整合、开发教学资源。实验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不再一味地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或仍然沿用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而是依据学情、教材对教材内外的文本进行自主地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设计中凸现了教师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这样才能避免课堂中概念化的重复,确保课堂的高效性和实效性。例如从八年级(上)的课文《泥人张》《好嘴杨巴》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冯骥才《俗事奇人》中的其他文章,并选择了“俗事奇人”这一专题研究,同学们通过课前大量的自主阅读探究,认识了正骨医生“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等等。老师收集学生们阅读后的疑问,有针对性的从“俗事看社会” “奇人品个性”“语言读作者”进行归纳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主动权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归纳探究过程中解决疑问。利用这样一组文章进行专题教学不仅加大了阅读量,还对社会、对作者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设计的过程中,从课内出发,整合了课外相关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答疑解疑,逐步落实跟进,每一步的设计都是教师自主研究,都体现了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了解在天津码头生存的小人物的大智慧大本领,还洞悉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了解冯骥才的创作风格,了解冯骥才在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上所做的贡献。此专题设计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自主分析、整合,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收效显著。

3.发挥专题式教学的提升优势,加强教学设计梯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

专题式教学的提升优势是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比较、归纳相关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上位的认识。实验过程中,教师从课内教学的知识点、能力点和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点出发选择专题,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只注重讲授阅读技巧的模式化问题,而是更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例如:例如九年级(上)《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九年级(下)《孔乙己》《变色龙》《范进中举》均为小说,教学时,把这些文本设计在一个专题中。先是用《故乡》《我的叔叔于勒》两篇文章作为引入课,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各要素的特点和作用;然后以《孔乙己》《变色龙》作为精讲课,侧重从人物描写和道具的使用两方面讲解小说中写作手法的妙用,学生先分析后仿写、续写;之后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范进中举》中写作手法的妙用,课后学生以思维导图展示自己的独特分析;最后学生侧重运用一种写作手法创作小说《窗》。这样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使学生对小说的阅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发挥专题式教学提升优势,突破单编教学的瓶颈,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的阅读、质疑、思考、探究、写作,教学中 的不同的梯度的设计符合了多个层次的学生情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中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阶段式专题式教学 篇2

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速, 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大家庭, 与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渐增加。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 市场对口译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 中国各个高校纷纷开始加大了专业口译教学方面的投入。2007年1月, 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正式设置, 不仅标志着翻译学科建设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也标志着我国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初步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两种走向, 更重要的是, 市场上也会迎来更多更专业的高级口笔译人才。但是, 仅就口译而言, 市场对口译员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既需要具备专业口译素质的高级口译人才, 也需要具备基本口译素质和技能的初级口译人才。因此, 中国高校纷纷开始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选修课程, 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初级口译人才。然而, 就目前而言, 国内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的院校尚且很少, 而且远未形成规模和系统,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仅就数量而言, 能够系统学习口译知识及掌握专业技巧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 具备专业能力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对外交流对口译人员的需求。在此大背景下, 如何加强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口译人才是高校外语院系面临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学生本身而言, 绝大部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至少接受过十年以上的英语教育, 很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能够满足口译训练对于语言基本功的要求。其次,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社会, 市场上对口译的需求越来越多, 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众所周知, 影响口译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精通专业知识的口译人才无疑会给口译界增加新鲜血液。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其本专业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如果能够在二三年级通过开设口译选修课的方式对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口译训练, 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口译技能结合起来, 甚至独立胜任这个领域的口译实践工作, 这将是英语专业的同学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因此, 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口译选修课不仅具备强烈的必要性, 更具备坚实的可行性。

二、口译训练特点及理论基础

但是, 口译无论作为一种专业还是一门课程, 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 因而任何口译课程的开设都必须建立在对这些特殊性及相应的理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了解的基础之上。

1.口译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 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转换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有准备的情况下, 即刻进入双语切换状态, 进行现场口译操作。在此过程中, 译员必须同时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因此, 口译是一名双语学习者对于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口译训练过程包含多种因素, 如对双语传译的特点及过程的了解, 记忆力的操练, 笔记练习, 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差异及表达方式的处理等诸多方面,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口译分为交传、同传、视译、耳语等多种形式, 但无论是哪种形式, 口译工作的挑战性都非常高。作为一门高度技能型的工作, 口译要求译员具备极强的综合能力, 包括:流利的双语能力、沟通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短期记忆能力、广博的知识面、语言组织能力、文化知识等。因此, 要想掌握口译这门技术, 一方面, 需要努力加强两种语言的学习, 扩大知识面, 多掌握背景知识;另一方面, 还必须辅以大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才有可能使学习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 真正把这些技能内化, 使学生最终能在口译活动中胜任口译工作。

2.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关于口译训练, 国内外很多从事口译工作的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研究, 并形成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理论及模型。其中, 法国著名口译研究学者Daniel Gile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 并概括了口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技能。Gile (1995) 认为, 交替传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PhaseⅠ:CI=L+N+M+C交替传译 (第一阶段) =听力与浅析 (listening+analysis) +笔记 (note-taking) +短时记忆 (shortmemory) +协调 (coordination) PhaseⅡ:CI=Rem+Read+P交替传译 (第二阶段) :记忆 (remembering) +读笔记 (note-reading) +传达 (production) 。本质上来讲, 口译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信息输入阶段和信息输出阶段, 每个阶段所需要的脑力都是不同的。口译活动的第一阶段即信息输入阶段, 主要完成信息的接受、处理、记忆和整理;第二阶段即输出阶段则是信息的再现和传达。根据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 口译过程是一个“多任务处理”过程。但是, 人的脑力有限, 即使是“多任务处理”也必须是人能力所及才行, 所以译员必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精力的合理分配、灵活调整和有效协调。而且, 由于口译工作具有高度的即时性, 译员必须能够在信息输入后立即用另一种语言完成信息输出, 这就对译员的脑力活动提出了极高要求, 更需要译员协调好各方面所花的注意力。然而, “技能的训练由认知到掌握有内化的过程, 有从知识到能力的形成过程, 技能意识从潜在的自在状态到能动的自为状态, 翻译实践是变化的关键。”在口译训练过程中, 无论是能力的掌握, 还是技巧的积累, 抑或是语言的提高和知识的累积, 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双语训练,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各种能力的分配和协调。因此, 口译能力的培养, 不是要靠单纯的知识积累和信息输入, 而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艰苦训练。而口译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有效提高学生口译过程必备的各项技能, 通过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他们逐步体会口译过程中对各种能力要求及相互间的配合协调。因此, 口译训练必须围绕技能训练进行。

3.口译译员的知识结构。口译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所以, 译员除了精通双语知识以外, 还需要具备“百科全书般”广博的知识面。国内外很多口译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对此有过明确阐述, 都强调了, 一个好的译员要“通百艺而专一长”, 即除了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及翻译技巧之外, 还需要百科知识、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极强的跨文化意识。一个好的译员应该具备一下三部分知识结构, 即:双语知识部分、百科知识部分及技能部分 (专业口译技能包括译前准备、记忆、笔记、信息理解与重组、表达等) 。这样一来, 口译教师可以根据这三个部分来有重点、有步骤地设置课程安排。此外, 了解口译活动对译员有哪些知识要求, 还可以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与其专业相关的专题训练。

三、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安排

根据上述理论,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口译课程, 也同样需要结合有针对性的大量训练和知识拓展。但是, 鉴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有各自的专业课程安排, 他们在学习目的、学习安排、学习时间等方面都有别于语言专业学生, 针对他们的课程也需要其他辅助手段及相应的课程安排。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口译练习方法, 帮助其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 激发潜能, 最终使其具备基本的口译能力。因此, 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应该具备以下特殊安排:

1.学生课前筛选。鉴于口译课程的独特要求, 学生需要具备学习口译课程的基本前提条件和能力, 如:流利的双语能力, 较强的沟通能力, 快速反应能力, 短期记忆能力, 心理抗压能力等等。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 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也不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在学生选修该课程之前对其进行初步筛选, 才能保证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适应口译学习的要求, 同时保证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最重要的是, 才能保证学生今后能真正适应基础口译活动的要求。课前筛选以复述形式进行, 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口译的基本双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复述内容为两段叙述性文字 (中英文各一段) , 时长各3分钟左右, 语速适中, 话题限定在非专业性的日常生活领域, 避免过于专业和技术类的词汇和内容。复述考试音频只播放一遍, 学生听的过程中可以做适当笔记, 听完后需要马上复述出刚听过的内容。学生的复述内容以录音形式保存下来, 由负责口译课程的老师来就其语音语调、复述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语音语调、语言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实践证明, 课前筛选是非英语类学生学习口译课程之前的必要程序, 只有经过严格筛选, 才能真正保证口译教学和学生实践的基本质量。

2.教学安排:阶段式教学+专题式教学。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抛开其英汉双语能力不说, 其专业课程设置、个人兴趣及训练时间的限制就使得他们不可能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一样心无旁骛地进行大量连续性口译训练。但是, 口译是一门来源于实践并且最终应用于实践的课程, 训练和积累是学有所成的必经之路。因此, 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我们需要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出发来考虑课程的安排及内容。笔者认为,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他们提供分阶段、分专题相结合的教学。 (1) 专题式教学。口译专家Herbert说过, 口译译员需要“既是专才也是通才” (knowsomethingabouteverythingandeverythingaboutsomething) 。口译学习不单是语言和翻译技巧的练习和积累, 也应该有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而且, 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 对于口译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助力, 除了有助于信息接受外, 还可以帮助译员节省脑力, 更好地完成信息的转化和传达。林郁如等 (1999) 、Gi Ie (1995) 、仲伟合 (2003) 也都在其著作中强调, 百科知识是译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 通过专题式教学, 学生可以结合其自身和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专门领域进行学习, 在积累词汇及背景知识的同时, 把口译技巧的训练贯穿始终。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教师需要把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不同专题, 按照专题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技巧, 同时在不同时间段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学生的某些能力和技巧, 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把学习效果最大化。另外, 因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有各自所学的专业,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让他们能胜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口译任务。当然, 作为学生个人而言, 术业有专攻, 专题式教学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至于学生具体重点学习的领域和擅长的领域, 还需要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决定。 (2) 阶段式教学。“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因此, 口译的分阶段教学并不是把不同的教学内容放到不同的教学阶段去,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分阶段, 并不是把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割开来, 而是每个教学阶段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 而教学内容———即双语知识、语言转换能力及专业知识的训练和积累———则是贯穿始终的。口译训练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 非常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尤其是刚刚开始的时候, 一旦适应不好, 会对学生产生绝对的负面影响。所以, 口译教学必须由易到难, 让学生慢慢适应, 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口译技巧和能力。口译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 而综合能力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分而化之, 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问题而努力, 才能达到效果。就此而言, 口译训练需要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语言技能巩固阶段;口译技巧积累阶段;语言及技巧综合提高阶段。 (3) 阶段式与专题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这三个阶段的分类, 并不是把语言能力和口译技能分开, 相反, 这两者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两部分。但口译训练需要从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 才能真正有效果、有效率。尤其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本身的一些特点, 必须要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在口译训练过程中, 第一阶段为语言技能巩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专题可以安排一些诸如日常生活、外事活动、商务会见等相对简单的内容。在这个阶段, 主要加强听说训练, 同时让学生在听说能力的巩固中接触简单形式的口译练习, 既能提高语言能力, 同时也初步体会口译活动所要求的各种精力及精力的协调, 更能逐步建立起口译活动所需要的信心及抗压能力。当然, 语言技能训练必须要贯穿口译训练始终, 而在第一阶段需要着重加强。在第二阶段, 也就是口译技巧积累阶段, 则可以逐步增加难度, 安排一些具有适度专业性的专题, 如环境保护、外交政治、气候变化、文化交流等。让学生在这些有一定专业性的领域接触一些有时效的真实材料, 通过训练掌握口译技巧, 同时积累专业词汇及相关知识。而第三阶段, 其实也是综合运用和提高前两个阶段的所学内容和能力的阶段。除了专题难度加大外, 还需要补充实际操练的内容, 让学生模拟真实外事及会议场景, 运用所学技能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好能力和心理建设。

最为重要的, 在口译课上, 专题式和阶段式教学必须互相配合、互为补充, 即:专题必须围绕不同教学阶段的重点而设置, 由浅入深安排。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基本的语言能力开始, 逐步扩大到口译技巧的学习和提高, 同时积累不同领域的知识, 最终能够综合运用这些能力和知识。

参考文献

[1]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Jean Herbert.口译须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3]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与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3) :27-31.

[4]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1, (2) :26-29.

[5]蔡小红.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绩效研究[J].中国翻译, 2008, (4) :45-48.

[6]陈振东.口译课程培养模式探索[H].中国翻译, 2008, (4) :49-53.

[7]林郁如, 等.新编英语口译教程 (学生用书、教师用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H].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地理专题式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初探

2004年至今,从最初的知识讲座到校本课程再到地理课堂,笔者一直在尝试地理专题式教学。

2004年地理会考以后,离学期结束还有近40天的时间,学校要求继续开设地理课,领导希望在摆脱“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情况下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这对于地理教师而言,是一次机遇,我们可以不再拘泥于课本和大纲,尽情展现地理教师的风采;同时也是一次挑战,没有教材可依,没有教法可循,学生刚摆脱了考试的束缚,要想让他们专心,积极参与,很不容易。因此,上课选用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地理专题式教学便应运而生了。

2007 年,校第四轮校本课程启动,笔者开设了《全球环境问题》。自此每年都参与校本开发,地理专题式教学得到了新的延伸。其实,在现在的地理新教材中有很多章节本身就是一个一个的专题,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即使教材不是一个一个的专题,每一节课笔者也尽量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如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笔者把那节教材分为四课时,其中第二课时“主要铁路干线”就提取了教材中的一个专题,感觉脉络清晰,条理分明。

选用什么专题?这是专题式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一,题目的选择不能太大,那样一节课下来,犹如云里雾里,什么也说不清楚。比如,“环境保护”这个题目就很大,它的范围很广,包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措施、环境保护的前景等等,一节课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选择“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就不一样了,它仅仅选择了环境保护的一个层面,内容定位非常明确。第二,题目最好是学生感兴趣的。没有兴趣,注意力难以持久,课堂难以控制,即使学生自律性很强,课堂纪律很好,那也如同一潭死水,“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三,题目可以结合时事热点或其他的同学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如全球环境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学生也会比较关心。

题目选好了之后,要围绕题目搜集、选择材料。首先,选择的材料要浅显易懂,学术性不可太强。太难、学术性太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枯燥、索然无味,进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材料要适合学生的口味,最好是他们有感触的事,要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这样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其次,应选择具体而典型的案例,比如在介绍现在的环境现状时,以“淮河污染”为例来说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淮河流经淮安,事例就发生在身边,有的学生亲眼目睹过,深有感触,容易引起共鸣。虽然文字材料必不可少,但不能全是,那样会很单调,材料的形式越多越好。如笔者在搜集材料时,在网上找到了“恒雅杯”环保flash大赛的获奖作品,很感人,也很能说明问题,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只要有人性的人,看了以后都酸酸的”,这种材料可以起到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同时发挥了多媒体的最大功效,将声、像等画面动态的展现,效果很好。第三,材料的选择虽然要注重趣味性,但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兴趣,而忽略主题,即材料的选择要紧扣主题。这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教学模式力主弘扬学生个性,处处、时时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主要是从旁辅导、点拨学生,专题式教学也不例外。资料准备好了,接下来就要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很好的设计,杜绝教师一言堂,要让学生张嘴说话。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要选择最适合你的专题的。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节课中,笔者选择了“问题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如在看完“恒雅杯”环保flash大赛一等奖作品《冬天来了》后,设置5个问题:(1)请简单复述这篇作品的故事情节。(2)作品中的树叶一直贯穿始终,它代表了什么?(3)作品中有哪些人性化的细节?(4)是人类的哪种活动影响了华南虎的繁衍?(5)你有什么感触?学生看完之后,很有感触,回答问题也比较到位、深刻。

除了课堂整体的组织形式,课堂的诸多环节也很重要。比如导入,一个精彩的导入可以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值得好好设计。比如,笔者在上“全球气候变化”时用电影《后天》导入,因为之前已经给学生看过,所以很能激起共鸣。在上“水资源”时用猜谜的形式导入,“它散步在小溪,睡觉在池塘,奔跑在江河,咆哮在海洋。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它是什么?自然导入水资源。再比如,创设情境,笔者觉得情境创设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教师给学生创设情境,包括各种图片、文字材料或视频。在上“水资源”时,笔者拍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水资源的浪费的照片,让他们说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很有感触,有话说,参与就很积极。第二,学生自己创造情境,比如编剧本演故事等,同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上完课,教师要对整节课进行反思。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反思整节课的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达到了,要总结一下成功的经验,如果没有达到,要反思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是课前准备不充分?是问题设计不合理?是没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是课堂组织管理有问题?还是……一定要找到问题的所在,以便下次改进。

在进行地理专题式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在思考着,觉得地理课教给学生最重要的,不是地理知识,而是学习地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地理意识观(空间意识、全球意识、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意识等等),教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阶段式专题式教学 篇4

动态式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性结题报告 高峪初级中学课题组 执笔 张辉臣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经历了制定方案、理论学习、具体实施这几个阶段。课题组成员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从学习相关知识、理论入手,根据本校的基本情况,结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学校中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对在如何调动学生方面有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和认识,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导致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因此“学会学习”势必成为未来人类生存的重要方式。近几年,素质教育的理论已逐步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实践,许多教师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切实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真正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学习的方式,形成一种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反思当前的教学行为,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师授生从的双边关系、分析式的教学结构、问答式的教学方法捆绑了学生思想;课外大量机械重复的抄写捆绑了学生的手脚;课内课外一本教材捆绑了他们的智慧;考试评估仅凭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捆绑了他们的个性和信心。因此,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不爱学习,也不会学习,学习效率较低,这种教学所造就的的人才显然不符合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新的教学策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插秧式”的,强调整齐划一,它以“教师权威、知识本位、精英主义”为价值取向,新课标提倡“牧羊式”教学,它倡导“师生平等、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方式也必须由“接受式”走向“探究式”,让学生从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我校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提出“动态式课堂教学研究”这一课题,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通过该项课题的研究,旨在用新课程的理念武装教师,端正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的目的,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不同程度地充分主动到发展。我们在2008年5月就开始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二、本阶段重点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确定重点研究内容

根据本课题设立的总目标,确定本阶段重点研究内容为:通过发放调查表、开展家访、组织师生座谈会、课堂教学等形式,全面掌握影响学生课堂活动的因素,针对因素开展专题研究,培养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一阶段:2008年4月以初一年级学生为整体实验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表、开展家访、组织师生座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调查内容见《学生情况调查表》。并对调查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编组。科学编排,划分班级学习小组。

第二阶段:2008年5月至2008年6月,实施阶段

1、召开学生座谈会,明确动态式学习中自己应该履行的职责。

2、课题组成员指导所任教班级开展同学互助合作式学习。

(1)、开展“互助合作”为主题的班会等教育活动。

(2)、举行“互助合作”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3)、落实班级学习小组及结对帮扶的互助任务。

3、课题组成员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通过表扬激励、检查督促、家访谈心等形式,协助学生搞好合作式学习。

4、课题组成员通过每周一次课题研究会总结实验研究得失,撰写心得体会、学术论文。

第三阶段:2008年7月,总结阶段

1、搜集整理实验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汇编成册,形成课题档案。

2、通过多种途径检测学生进步情况以及本课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影响和作用。

3、总结实验研究结果,形成课题结论性的研究报告。

四、措施、方法 寓课改于课堂教学中。

课内创设“动态式学习”的教学情境模式。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因素,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合作教学、生生合作学习的集体性教学模式,充分开发课堂集体的交往、信息网络、群体心理气氛等社会心理因素的教学潜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交际、学会参与、学会关心,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我们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建立课堂学习小组。例如:以6人或8人小组的形式组建,小组成员有男有女,有好有差。这样的构成具有互补性作用。此外,在课堂上中,着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换意见,从而挖掘集体潜能,体验合作的成功。

五、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通过研究实践,从课堂反映看,实验班学生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上有所改变,通过课堂活动观察以及和班主任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了,消除了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合作意识更浓了。

2、实验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教育理论知识,实验者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改善了青春期学生的孤僻、自私、焦虑、忧郁的不良心理状况,能够与人和睦相处,形成了良好的人际氛围。

4、通过对动态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对分组有点滴体会:

1、分组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需要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合作,规模要小一些,便于学生进行交流,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能够占有足够的表现空间。

建议:小组人数不宜太多,一般在4-6人,同时可以在小组内设立2人的小小组,便于合作的深入,交流的细化。

2、独立思考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了解别人的思路、观点,同时也使没有考虑好的同学得到启发。但是,这些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建议:让习惯于吃“大锅饭”的孩子独立思考,最难的是第一步“从何想起”。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从扶到放,和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3、分工合作的规则

目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世界上,团队意识最强的应属日本人,国际评价说:“一个日本人是条虫,但三个日本人就是一条龙。”那么中国呢?很遗憾,正好相反。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建议:

第一是分工,例如《概率》一课中,在统计盒子里图形的数量时,需要有人报图形,也需要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大家先分工,决定谁来报、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也就是让组内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可以进行引导和榜样暗示,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是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认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4、交流的规则

目的:交流是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无拘无束和非强制性,能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

建议:

(1)表达自己的见解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提供练习的机会。

(2)尊重别人的发言

尊重别人的发言,就是“听”,就是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听”是一种涵养,也是一种学习的技巧。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

(3)小声交流

小声交流的目的是给大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避免互相干扰。

教师要做的第二步:引导、监督规则的落实。

(二)科研成果

1、写出了“如何使课堂活起来”课题阶段性结题报告。(张辉臣)

2、朱婷婷获市优秀课一等奖,王占、毛秀娟、相龙喜、张辉臣获县级优秀课一等奖。

3、张辉臣的《物理创新课堂的教学设计》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公开发表。

六、暴露的问题:

1、由于学生大多来源于农村,家长的思想又认识不上去,很少给于支持,认为课堂上学生那样做显得乱糟糟的,因此,学生参与表达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还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支持和配合。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

2、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教育者的素质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我们的实验对全体教师的关注较少,在下一步的实验过程中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

七、下一阶段重点工作:

1、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2、对学生档案的建立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3、邀请专家指导,对实验进行分析、评估,积极采纳合理化建议,保证课题在实验过程中的连续性、科学性。

阶段式专题式教学 篇5

——教改课题阶段性总结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质和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既不利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建设,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在当今高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中,需要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合作,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世界上,各种群体成功的典范,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充分体会到当今中学生急需这方面的锻炼,来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究的中心问题。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让我们的教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给他们注入一种永远奋斗的精神,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爱心和进取心,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与竞争,不断实现人生价值,让家庭、社会放心。

山东省桓台第一中学数学组根据当前形势及上述的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从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入手,学习、探究、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总结出(已开始全面运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

此法的全面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还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我校的数学成绩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的高考中列全市第一;分获全国数学联赛一、二、三等奖的5名同学在05年的高考中,4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人考入浙江大学(当年有7名同学升入清华、北大)。数学成绩的提高大大推动了总成绩的提高,即此种教育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端正了学生的心态、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为总成绩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一、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

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就是利用学案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这其中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包括师师、师生、生生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但一定要尽可能的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方法注重的是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的探究与自主学习过程。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这里的自主学习概念不仅强调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了 1 极为具体的落实。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已经使我们对学习过程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对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较充足的的理论依据。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所谓的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学案是教师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这样,学案的作用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可以说是当前人们极为重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案的科学、恰当的编制,显的极为重要,它怎样融入新课程理念,怎样与教材完善的结合,反映出基本知识、方法、思想的探究与学习,又怎样以丰富且有层次的问题、知识、方法、思想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成为学案要承载的主要内涵。

二、学案的编制思路及框架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学案是使用自主探究结合学案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研究成败的一个关键。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校科研处的具体管理和统一要求下,本课题组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进行超学期集体备课及学案编写,并汇集成为校本教材。我们对学案设计和编写提出如下的要求:

紧扣新课标: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高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设置的栏目既要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简洁明了、清晰自然、目标明确,又要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方法,快速掌握本节知识、方法要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倡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思路与要求: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探索,要以双基为中心,与教材紧密相连,一定要完善地体现出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认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层次,各种难度的问题都要有,但要严格控制难度,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整体框架:

1.每一章分为若干节,每一节分为若干课题,每个课题一般讲两节课; 2.每个课题的栏目设置及说明如下:

【课标要求】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学及学习目标;

【导学求思】自然导入新课:或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总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书中淘金】学生看完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或者是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的适当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

【双基自诊】设计3—5个紧扣课本的基本题目让学生解答,检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范例剖析】设计3—5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与点评(基本题目可不给出解答过程,留空白,先让学生分析、解答。每个题后都要有“归纳点评”)

【思悟小结】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 2 行反思;

【双基测评】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能力培养】设计2—3个综合题供有余力的学生(主要是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三、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研究、实施过程及效果 研究、实施过程:

从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全面探究、使用此教学法,因这一学期是一个逐步探究和实验的过程,需要有学案上课和无学案上课的一个对照,再就是此学期还没有使用校本教材,所以不是每节课都使用学案,但每节课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实验,明显地感到在有学案的情况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效率更高,掌握知识方法的效果更好。于是,我们积极主动按照学校的总体要求,把校本教材编写成为学案的形式,并从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全部使用学案,全面与自主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学案编写的指导思想及整体框架就是按照本课题所倡导的自主探究思想来制定的,整体框架中有层次地设置的各栏目:【课标要求】、【导学求思】、【书中淘金】、【双基自诊】、【范例剖析】、【思悟小结】、【双基测评】、【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本课题的思想及探究程序。这样,本课题的实践及应用已全面展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题实施效果:

1.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2.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3.能更好地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

4.能够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和要求,并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且能及时改进。

5.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解答问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好转。

6.因为此种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也明确了更远大的学习志向,不仅仅是为了现在的考试,甚至是高考。心态正常了,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也不断提高。与人的合作精神及知识的应用意识也不断加强。取得如上述所述的显著成绩也就不足为怪。

四、建议

1.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课本紧密相连,一定要反映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背景与发生过程。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为此,我们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求教师学习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使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要加强集体备课,对每一节课的学生自主探究方式、怎样引导学生探究以及怎样使用学案探索出最佳方案;同时,每位教师还应不断钻研业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能驾驭此教学法和学案的使用方法,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案进行适当的增删或改进。

3.如上所述,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所以,使用此法时,不能简单地只是让学生随便看书或盲目地做学案上的问题,每位教师需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充分备课,科学地、有层次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因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不一样,课标要求也不同,所以,对学生在各部分内容自主探究的指导方式、探究程度的要求上也应不同,要做到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有针对性。较难理解、较抽象的内容,教师要做好有层次的、恰当的引导,不可处处让学生单独探究。

4.要注意师生平等探索讨论 :对提出或设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引导、类比、对比、联想、观察、实验、归纳、化归,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化的问题;或形成引入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事项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并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作好必要的思考准备。

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特别要鼓励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的独创性和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是“各自为战”,也可以“分组分群”,还可以“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式进行。对于一时“迷路”的学生,不要马上否定,而要尽可能地肯定学生思维中的合理成分。要激励学生,争取给更多的学生创设参与机会,使全们得到自主解决的训练和感受成功的体验。

5.学案设计的问题是较全面的,各种档次的问题都有,比例是适当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对于普通班,一定要求学生要抓好基础,一定要明确要舍弃的题目,并落实好计划和要求。

作文梯度式训练,能力阶段性提升 篇6

——谈高一特长班作文的有效教学

惠东县平山中学

林小玲

摘要:生命是所有教育者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石,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也促使着教学工作者从生命的角度出发,制定适宜受教者生命发展的教学策略。高一特长生作为高中受教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对着初高中阶段教学内容的差异,加上他们的语文基础薄弱,写作能力尤其差,学习兴趣不浓厚,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他们的学习实情,采取梯度式训练,使他们取得阶段性提高,才能实现高一特长班作文的有效教学。关键词:生命;高一特长生;作文,梯度式训练;有效教学

所有的教育现象都可以追溯到本原,这个本原就是生命。它是所有教育活动的基石。这意味着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也应该是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在实施新课程的“革命”中,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继续发挥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的同时,还应该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新课程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富有生命价值、生命体验、生命精神、生命理解。所以想要有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就必须立足于学生,立足于生活。

笔者从教以来,一直担任特长班的教学工作,现在高一年级从事特长班语文教学工作。特长班学生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天赋,但他们一般都是文化科差生,语文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他们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在初高中知识衔接的断层中,根本无法与高考接轨,还有些学生完全没有学习写作的兴趣,听到写作文就头疼,甚至有放弃的苗头。如何立足学生生命的实质,开发教学资源,改变教学策略,让他们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是一大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自己的几点教学体会。

一、摸清学情,因材施教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而又教无定法”。教学方法选用还要取决于学生的具体学情。高一特长班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是:①语文学科能力差。他们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不良,自学能力弱以及语文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淡薄。②学习行为差。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无法按时完成,抄作业;他 们天生贪玩,调皮捣蛋;他们意志不坚强,怕苦怕难,缺乏毅力,消极、自卑。③写作能力差。初中阶段他们接触的是简单记叙文的写作,能力要求比较低。到高中了,语文的写作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的识记和模仿就可以了,更高一层的要求是学生要写复杂的记叙文体和有理有据、结构清晰、有一定思想深度的议论文体。这样的要求转变,让一些高一新生无法适应这种课程内容的调整而在写作上举步维艰。

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对学生学情的整体把握,明白学生需要什么,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才能制定针对性的、有实效的教学策略,这是对学生的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为此,我把教学内容设置得由易到难,进行梯度式训练,让学生拾得信心之后再攀登更高的写作高地。

二、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为了让高一特长班学生知道高考作文的写作要求,并让学生对怎么样的作文才算是高考中优秀作文有直观的感性认识,笔者最初就挑选并印发了历年高考的优秀范文和2010广东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让刚升上高中的学生阅读,一来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面向高考,高考怎么考),二来让还处于懵懂阶段的新生尽快认清学习要求,确立学习目标,再者可以让学生对高中作文写作的要求以及努力的方向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笔者跟学生介绍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是:总分60分=内容25分+表达25分+发展等级10分。再对各个方面的具体给分标准进行解读,让高一这些基础较差的特长班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并确立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作文先做到文从句顺,内容朴实,情感真挚,再追求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有表现力。明确目标之后,接下来进行有的放矢的作文训练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三、由易到难,梯度训练

(一)作文写作:由易到难,梯度训练。

为了摸清高一特长生的写作能力的虚实,教学上实行切实可行的措施,笔者就作文的训练拟定了一个梯度训练的方案:

1、话题作文“财富”

2、命题作文:以一词多义性的“比”为题作文

3、比喻型标题作文“生活中的减法”

4、材料作文(高考作文题):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 2 袭。

话题作文“财富”这个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是个比较熟悉的话题,大多数学生选择写成记叙文,这与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训练的作文的衔接,让高一学生人人面对这个话题都有话可写,打消他们对写作的恐惧心理,并借此摸清班上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考查他们对生活中有价值有有意义的人和物的认知与评价,很多学生在第一个训练题中都能有话可说,有材可写比如对亲人关心的珍惜、对老师培养之恩的感激、对技术革新的歌颂等。标题作文“比”和“生活中的减法”有着丰富的意蕴,要求学生挖掘题目可写的多个角度,选好自己有把握的角度展开写作,对学生的要求可谓是“更上一层楼”。尤其是比喻型的命题“生活中减法”这个话题,学生更是要费一番周折才能理解到题意。第四道是文字材料作文:三个人一同去买饮料,所买的事物各不相同。这件生活中常见的、极其普通的“小事”,出现在高考作文考题中,蕴涵了深刻的思想。笔者引导学生要由表及里,由果导因,由现象到本质,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以学生既要入乎其里,又要出乎其外。入乎其里就是从三个人对饮料的喜好不同入手,出乎其外就是要不拘泥于材料,由浅入深,发掘其深刻的内涵。学生咋拿到题目的时候不知从何入手,经过老师的一番指导也会从人生追求的态度角度出发去构思作文。

经过这四个精心挑选的呈梯度的作文训练题目,使得高一新生对话题作文、标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这几种基本类型的作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审题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并在梯度训练中,学生由易到难,先奠定了写作的信心,慢慢养成向高中阶段作文要求靠拢的学习习惯。

(二)作文批改:梯度训练,扬长避短

作文要提高除了要给学生多练笔的机会,还要给学生互相批改的机会,让学生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为此,笔者也在教这些特长班学生互相批改作文上下了功夫,让学生在写作上得到阶段性发展。

第一步:首先是展示并解读高考满分作文,让学生对作文评分标准熟悉。再从学生习作中抽出一篇符合文意、水平中等的习作抽取出来,事先并在作文纸上作旁批、眉批和总评的评改示范,复印后人手一份。学生以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批改作文的示范改同学的六篇作文。这个方法先让学生扶着拐杖、有所依赖地批改作文。

第二步:教师先看作文,给出作文的分数和评语(分数、评语均隐藏在作文本末页隐秘角落)。用红笔在作文中划出需引起关注的地方:点题性的句子、抒情或议论性的 3 句子、描写性的句子、病句等。然后把作文下发给学生,学生还是以六人为一个小组,对照已经给出的评分标准评改同学的作文。老师在巡视并让组长确认全部已经改完的情况下,公布老师所改的评语与得分情况,让学生在比较中明得失。如果分数相差不到6分,则属于比较正常的范围。通过这种改作文方式,课堂上一来给学生新鲜感与神秘感,二来也是考查学生在有提示的情况下,完成批改的能力。

第三步:教师完全放手给学生改作文。课堂上限定时间,分小组对下发的作文在限定时间内读完,给出评语和得分的详细点评,并以推荐形式推荐出最好的作文,组长负责把所改的每一个学生的作文中优点之处进行收集:优美的句子、新颖的素材、巧妙的构思„„这样一来可以改出好的作文供学生欣赏、学习,也是帮助学生迅速积累现成作文材料的一个有效办法。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中,学生渐渐养成习惯,读别人的作文,吸收别人作文的巧妙之处,扬长避短。

(三)作文讲评:目标分解,有所侧重

对高一学生的作文讲评,不能像过去那样面面俱到地指出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毕竟高一学生刚从写600字的文体不限的中考作文中走出来,在内容和情感表达方面未必很快适应高中要求,军心未定的情况之下,作为语文老师要先树立学生的信心。为此,我在具体的作文指导中分解目标,根据需要,有所侧重。从最基本的记叙清楚一件事,写活一个人(细节刻画的技巧)到描绘一幅画面(场面描写的技巧),抒发一段感情再到学会叙议结合,学会多角度思考,学会提升个人观点和看法等。尽量肯定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个亮点,少批评他们存在的不足,并不断地给他们提高作文的要求。

每一次的作文讲评,经过目标分解和难易度的递增,我的学生从写作记叙文的“有人有事”到“有血有肉”发展,再从写人写事发展为写议论文“就事论事,有理有据”。通过讲评的系统指导,与修改相结合,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激发,写作的水平也逐渐提升。

四、学生为主体,阶段性提高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与思考,学生在作文写作上的恐惧心理慢慢被消除,随着阶段性经过不同梯度的训练,写作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写作的切入点与努力方向:文章结构模式的选用、多种修辞的灵活使用、一材多用的素材收集、巧妙的开头和结尾的设计、细节刻画的凸显、以小见大的选材„„越来越多的人在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归依,发掘自己的亮点,并从别人的优秀作文对照中也找到自己的不 4 足,确定接下来的努力方向。学生从写符合文意的作文的基础之上、从最初的只有初中水平基础上提升为有意识地打造有亮点的文章,这就是各个阶段训练之后不断提高写作要求的具体表现。各个层面的学生总能在一篇作文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用语言来是点燃自己的思想火花。

结语

阶段式专题式教学 篇7

1《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原则

1.1 政治性原则

《纲要》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严格意义上说该课程不是历史课, 而是政治课。因此不能把《纲要》课上成了单纯的历史课。我国大学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性保障, 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任何动摇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性的想法都是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所不允许的。所以《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能脱离该课程政治课的属性。

1.2 历史性原则

《纲要》课虽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 但是又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纲要》课又有着很强的历史性, 该课程是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如今的一个历史性轮廓, 如何对这一百多年的历史有个整体性的把握, 以凸显该课程之目的——即使大学生明了近代中国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 又必须是一种历史性的叙事呈现, 所谓的以史代论。否则, 《纲要》课就成了和其他课程有着较大重复的纯理论说教课程。其课堂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所以, 《纲要》课在强化政治性原则的同时也不能照顾了政治性而缺乏人文性和历史性。

1.3 趣味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像过去那样进行单纯的说教式教学, 必须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已是普遍的共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 课堂趣味性与课堂有效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没有趣味的干瘪课堂的教学效果是不可以想象的。学生一般都喜欢老师能讲点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在讲某位名人时不妨提下此人的人生趣事, 活跃下课堂气氛。有些教师讲起课来板着面孔, 小心翼翼, 生怕“政治上”不过硬, 失去了“战斗性”。其实, 硬灌的结果只能是理虽对, 却解不了渴;话虽多, 但动不了心。讲究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正是调动学员内在积极性、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2《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具体途径

2.1 开展集体备课, 打通课程壁垒, 避免教学内容重复

以集体备课的形式打通《纲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程壁垒的限制, 避免两门课程课堂教学上内容的重复出现。根据在教研活动中相互研讨的结果, 设置新的《纲要》课教学专题, 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2.2 开展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的专题教学, 增强教学内容的历史性和趣味性

积极寻求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路径, 形成成熟的中国近现代史重大历史教学专题, 突破过去按教材套路进行的本本主义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历史事件的过程呈现和趣味性, 帮助学生清楚掌握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树立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了《纲要》课的课程目的——即中国是如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

2.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增强教学内容的视听艺术效果

在综合备课的基础上形成相对完整的多媒体课件, 在课件中插入相关视频和音乐, 注重讲授过程中的视听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从而做到以情动人, 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2.4 培养学生课外历史阅读兴趣, 拓展教学内容和效果

一是以“讲”引“学”。即以教师的专题式教学讲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任课教师适时和有针对性的开列课外阅读书目或文章,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二是以“读”启“思”。根据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并适时要求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或历史人物、事件的评论。

3《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目标

3.1 改革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人听”

完成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的若干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专题, 凸显近现代历史的过程和教学的趣味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可听性。并通过增强历史叙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现《纲要》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 进而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课堂“抬头率”低的问题。

3.2 彰显历史过程细节, 触发学生思考——“有所思”

在学生对历史事件基本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过程细节触发学生思考, 同时运用多媒体视听技术强化历史细节的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 以情动人, 并引导学生思考, 以实现《纲要》课要学生达致的思想目标。

3.3 以教学促科研, 以科研反哺教学——“有深度”

以教学改革推动教师对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的研究, 再以有深度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要将研究的成果渗透到教学中, 增强课堂教学的学术严谨性,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说服力。

结语

《纲要》课开展专题式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的方式, 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立足于教材和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和时政热点,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 形成既有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 引导学生集中而深入地对这些专题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摘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题式教学, 有效克服了按照教材章节体系依序授课方式的弊端。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立足于教材和教学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概括和充实, 形成既有先后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而《纲要》课有着最好的专题式教学资料可供利用。在《纲要》课的专题式教学研究中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专题式教学的原则、具体途径和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高中历史阶段式教学方法探讨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阶段式教学;教学方法;探讨

阶段式教学法,是一种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他的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来独立获取相近知识的能力。整个高中历史教学中,会出现很多内容相近,规律相同,并且多次重复的课程,非常适合采用分段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方法,由易到难,逐步掌握高中历史,对培养学生在阅读、分析、总结、学习迁移等自学能力方面有着显著作用,又能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热情。这种阶段式教学方法分为三个阶段:

一、知识积累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生通过学习,进行知识积累和方法积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要进行充分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的打下夯实的基础。学生在高进入高中的时候,虽然求知欲望很强烈,但是还是延续着初中时候的学习特点,习惯老师安排他们学习,对于为什么学习和怎么样学习高中历史知识不是很清楚。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最要的方法是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及时总结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高中历史时,教师有很要不断的去创造机会让学生体会历史课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故事中离奇的情节更是扣人心弦、引人耳目。例如在教学高中历秦汉皇朝这一课前,教师可以将秦始皇的主要几个历史事件编撰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例如:秦始皇在统一六国时,激起各国的不满,不断派出杀手刺杀秦皇,荆轲刺秦就是一个典型的故事,还有秦始皇为了更好的统一国家言论,焚书坑儒等等。学生们带着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心再去学习本课的知识,便会注意力更加集中。当学习到秦始皇中央集权制等知识点时,学生们便会豁然开朗。这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被激发出来,就会认真学习课堂知识,探究历史中的奥妙。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文艺作品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如老师可以采用诗词歌赋中比较雄伟的诗句作为开场白,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即将学习的知识中。在学习解放战争的知识时,我们可以借助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词来引导学生体验当时百万解放军战士渡长江时那雄壮的气势,从而为学好这一知识点做好准备。这样比较有利于激励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望,触发了学生思维活动是动机,自觉地去探索知识间的联系。这一阶段是学生自学能力养成的初级阶段。

二、过渡阶段

这一段是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过渡到学生自学的一个过渡阶段,在上一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因此这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教师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所以在这个阶段,每个单元课程讲授时就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求,包括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了解的知识。在教学中,不在是教师包办课堂,但是必须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很多种方式去引导学生进行这个良好的过渡,如:训练培养法、疑问培养法、小组学习法等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高中历史中“百家争鸣”这一知识点时,就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首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百家争鸣是如何形成的?百家争鸣具有什么特点?出现了那些代表人物?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让学们之间组成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取一名组长,由组长带头进行讨论和交流,在小组中,学习好的可以带动学习差的学生一起思考,以及理解的同学可以给还未理解的同学讲,同学与同学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良好气氛。通过小组交流,学生们渐渐地可以理解:原来,百家争鸣出现是很多历史原因一起起作用的结果。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学习,学生们的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得到再一次训练,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针对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可以进行全体讲解,而针对个别不懂的问题,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和指导,让学生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既可以自由地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认真积极地思考问题,科学严谨地探究信息技术学中的原理与奥秘,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最终的独立自学奠定了基础。

三、独立自主阶段

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培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在这阶段中,主要就是解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阶段教师让学生独立充分对本课时所学知识点进行小结,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和记忆。然后,结合之前所学知识或者是之前所学的相关知识,前后联系起来,进行知识体系的整合、链接,形成新的知识网络。对该阶段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后,是对本次教学的一个评价,既包括学生对自我学习状况的一个自评,又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方法的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完全克服对教师的依赖,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显著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阶段式教学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法,符合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满足高中学生的认知需求,更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华.高中历史实施有效教学的三点建议[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年第07期.

上一篇:党课讲座发言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一篇:幼儿园教师8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