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专题式教学

2024-05-23

地理专题式教学(精选12篇)

地理专题式教学 篇1

一、专题复习的背景

什么是专题复习呢?教师对教材中相同或相近内容进行归纳、整合, 形成专题的复习过程。它是复习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可以是教材中的某个专题, 如中国铁路线的分布、中国行政区划;也可以是教材中在性质上相近的内容, 如长江与黄河、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比较, 但较前者内容比较分散, 教师需要精心归纳。专题复习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呢?初中地理纳入中考学科以后, 学校、家长、学生都格外地重视起来, 为了胜任中考, 取得理想的成绩, 地理复习显得更加重要。在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试卷讲评后, 教师感觉反复炒作已索然无味, 学生也渐渐厌倦这种方式, 基础较好的学生已不屑一顾, 成绩较差的学生还是一错再错, 课堂学习效率严重下降, 更为严重的是, 有的老师已安排学生自习, 放任自流。有没有改变目前学习状态的良方呢?有。专题复习作为一种崭新的复习方式应运而生。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效的专题复习能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也是体现新课标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专题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1. 科学确定复习专题。

地理复习课主要分为三大板块:知识的梳理、试卷的讲评及专题复习, 我们称之为三元结构。从地理教学实践看, 许多地理教师只进行了知识的梳理和试卷的讲评二元结构复习法, 这是取材容易省时省事的传统复习法, 专题复习是地理复习课的一大创新。那么复习的专题又如何确定呢?实际上专题复习是在二元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试卷的讲评过程中, 教师要细心地分析试卷的结构, 试卷一共分为几大类和几小类、涉及的知识点出现在教材的哪个章节, 再做细致地统计和分析, 根据百分比的大小, 依次作出专题复习的选择。同时, 还要结合试卷讲评时, 学生的实际得分情况, 以及学生的易错处和典型错例作出判断和筛选。以南京市某年中考试卷为例, 分析如下:

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 依据最优化的原则, 先后提出了“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长江与黄河”、“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中国的行政区划”和“时事热点追踪”等五个专题的复习。

2. 科学安排专题复习。

当专题确定后, 教师就要认真考虑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出现在教材的哪个章节, 如果知识点不集中, 分散在许多章节里, 就要考虑如何归纳、总结, 把分散的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 还要尽可能与学生常见的错误融合起来。这样, 学生通过专题复习, 纠偏纠错, 重新认识了自己, 学习的兴趣被调动, 学习的气氛被渲染, 学习的效率在提高。在教学形式上, 以填充题和表格题为主, 在课时安排上, 根据需要灵活安排, 一般占总复习课时的1/5为宜;在进度安排上, 找准切入点, 适时进行, 可以安排在试卷讲评课之后, 也可以与之穿插进行, 评价的原则是, 是否有利于复习的持续进行, 是否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彰显,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即使每个专题在题型的设置, 题目顺序的安排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复习规律, 比如, 中国的行政区划专题, 可以通过填图来记忆34个省级行政区划, 填图可以先填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最后再填23个省, 这是由易到难、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再如:长江与黄河专题, 知识点跨越中国地理上、下册两本书, 涵盖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七章认识跨省区域两章内容, 教师在题目设置时, 首先考虑长江与黄河的可对比性, 确定表格题型, 便于知识点对比;其次, 要考虑顺序性, 如河流的基本概况、母亲河的奉献与忧患、忧患的原因及治理;再次, 要考虑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原则, 把整个表格分成三部分, 分别是基础题、较难题、思考题,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能力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这样, 学生不再恐惧复习, 反而在复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 科学评价专题复习。

前面已经提到地理复习课包括知识梳理、试卷讲评和专题复习三大板块。知识梳理全面系统、条理性强;试卷讲评, 切入要害, 紧扣中考;专题复习内容突出, 主题鲜明。所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计划, 最大限度的获得教学效果, 显得尤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 专题复习的思想,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既不能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 又不能在试卷、复习题集中得到, 完全是教师归纳总结的结果, 是一种个性化的创新, 是教师心血的结晶。

三、专题复习应贯穿激励与鞭策

专题复习是一种崭新的复习方式, 归纳法、比较法、表格、填充都是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所以课堂气氛一般比较活跃, 同学们容易沾沾自喜, 弄不好课堂秩序还很难控制。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抓住考试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激励。激励应贯穿专题复习的始终。让受表扬者既有动力, 又有压力。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善意批评的同时, 应包含殷切的期望, 使学生都能面对现实, 重新认识自我。激励的方式要因人而异,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激励他们找准差距, 对进步大的学生要激励他们再接再励, 对困难学生要捕捉其闪光点, 激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专题复习, 充分激发各类学生学习地理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 激发勤奋好学的愿望, 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四、专题例举

(笔者保留了教学案的主干部分, 忽略了教学案的其他部分。考虑篇幅限制, 仅举一例。)

长江与黄河

教学过程: (见左侧表格)

五、专题复习体现创新意识, 深化有效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 (江泽民语) 。地理专题复习就是地理教学过程的创新, 是地理复习课的大胆突破。专题复习体现出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遵守原则, 又不局限于原则;遵循规律, 又不受规律的束缚。草吃多了会犯刍, 糠吃多了会弃食, 同一菜肴吃得多了会伤胃。学生面对无休无止的题海战术, 久而久之就会厌烦,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师面对堆积如山的试卷就会苦不堪言, 束手无策。专题复习应运而生, 它是复习课上的调味品、兴奋剂, 更是学生复习的催化剂。专题复习重新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专题复习, 通过纠正纠偏, 学生重新认识了自我。教师也在专题复习中找到了久违的感觉和喜悦。专题复习不仅以其形式新颖改变了沉闷的课堂和单调乏味的复习状态, 而且复习更能切中要害, 针对性更强。从应试的角度看, 专题复习更能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化解学生的疑难杂症, 从而达成形成性目标;从教育的理念看, 它不同于试卷测验和讲评, 学生参与、探究、思维、互动更强, 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都能彰显, 使我们更能认识有效教学的概念和内涵, 更能掌握有效教学的规律, 更能提高课题教学的有效性。

六、专题复习体现分层教学, 催生个性化辅导

哲学告知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内因是基础, 外因是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每个人一生下来就从父母那里获得了遗传基因, 由于父辈的差异, 子辈必然存在差异。以人为本, 承认人的差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教师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在复习课上不能一刀切, 一言堂, 要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要使优等生吃得饱, 中等生吃得好, 学困生吃得了。同时, 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 课堂上的时间是分配不公的, 优等生分配最多, 中等生其次, 学困生最少。这势必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个性化辅导就是针对中差生的人文关怀, 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 为学习确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补习, 逐步缩小与优等生的差距, 为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 地理专题复习是地理复习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复习时, 要注意方法技巧, 确定专题时, 要科学取材, 要力争突出重点、难点、疑点, 充分启发学生思维, 对复习思路加以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完善掌握所学内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只有这样, 才能打破以往复习课的沉寂, 合理安排课时和教学进度, 使整个地理复习课协调、稳定、有序的进行。如果说课堂复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专题复习则是课堂复习的一朵奇葩, 绽放出诱人的魅力。

摘要:地理复习课主要包括知识梳理、试卷讲评和专题复习三大板块。专题复习是地理复习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的体现。文章从专题复习的背景、专题复习的方法技巧、专题复习实例及专题复习的意义对专题复习作了深入的阐述。专题复习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完全是地理复习课的一大创新。彰显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活跃了课堂教学, 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强化了教学效果。读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键词:专题复习,方法技巧,专题例举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八年级教科书上、下册.

地理专题式教学 篇2

地理:旅游专题复习教学案

⑴ 对地区旅游的开发条件作出评价方法:

① 旅游价值(资源质量、集群状况、地域组合状况); ② 市场距离(长度、经济发达程度); ③ 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 ④ 地区接待能力; ⑤ 环境承载量。

例:黄山旅游的开发条件评价:①“黄山天下奇”,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质量较高;② 集群状况优良;③ 附近没有雷同景点,具有较好的地域组合状况。

例:敦煌全市接待游客人次比洛阳龙门石窟少得多,试分析原因:敦煌的旅游资源的非凡性比龙门石窟要突出;但① 敦煌的距旅游市场(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② 交通通达性较差;③ 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和集群状况较差;④ 地区接待能力较弱等。

⑵ 对黄山开发为旅游区的影响作出评价:

利:① 增加地区的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弊:① 带来环境污染

② 对动植物的破坏 ③ 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④ 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⑤ 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条件。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⑶ 西欧旅游业发达的原因:

① 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景观丰富;② 历史文化灿烂,各地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丰富;③ 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利 ⑷ 民族风情、民族的节日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汉族

泼水节-----------------------傣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芦笙节--------------苗族和侗族 火把节-----------------------------彝族 ⑸ 旅游的作用:

① 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外汇;② 扩大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③ 扩大交流,满足人类高层次需求等。

地理专题式教学 篇3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策略

“苏派课堂研究”是苏州地区教育部门针对课堂教学行为正在展开的研究项目,在该项目引领下,本校正在研究的主课题是“畅游式苏式课堂行动研究”。虽然学习与游泳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但两者有很多共同点,这个课题意在将课堂教学与游泳运动联系起来,挖掘两者内在的联系和本质特性,从而总结课堂教学规律,提炼苏式课堂特色,更好地促进师生的发展。

一、目标引领,注重构建正确的教学观

1.“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教学”助生存

地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通过对地理环境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分析,地理教学能帮助我们认识人类世界,了解人类生存方式的多样性、独特性和差异性等多种特征,更好地理解人类生存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地理课程还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所以地理教学还能通过避灾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实践活动,帮助我们掌握一些生存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生存的环境,提升生存能力。

2.“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教学”乐生活

地理课程与生活联系密切,具有生活性的特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深入人心的理念,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地理教学过程中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味。地理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双方相互交流和沟通、相互启发和补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以人为本、互相尊重、民主合作的愉悦氛围中享受生活中共处的情谊之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从地理角度欣赏不同生活,共同思考探索生活中的地理问题、问题中的生活性,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享受教学相长带来的生活发展之乐。

3.“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教学”重生命

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还关乎人格的形成、智慧的启迪、灵魂的唤醒和精神的塑造。所以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从生存走向存在。地理教学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重大贡献,因为地理学科具有突出的思想性特征,课程不仅阐明了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所以,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德育教育,不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境界分层,注重形成适合的方法论

1.“喜试水”境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试水阶段的指向是明确的,它应该为学会游泳做充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所以,“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的首要任务是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趣味活动,激发学生对该区域相关内容学习的热情。这就是“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所追求的第一重境界“喜试水”。

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学中,为能使学生较好地学习探究该区域的动植物特点,教师精选了动画片《狮子王》的视频片断,在饶有趣味的动画欣赏和交流的铺垫下,师生共同探究该区域的生物资源。为能使学生较好地认识该区域的国家情况,教师精选了数条谜语,谜底是国家名称,让学生猜谜语并在地图上找国家,在迫不及待你猜我猜的热闹过后,再一起认识该区域的国家分布、历史发展等内容。为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该区域的国际交往情况,教师可以先讲家乡苏州援非医疗队的故事。为能使学生较好地感悟该区域独特灿烂的文化,教师可以先展示精选的图片感染学生。

2.“乐畅游”境界:强化学习过程和方法

畅游阶段的收获是明显的,畅游让身体得到了锻炼,技能得以强化,心情得到放松。在教学中,教师为让学生欢乐畅游,主要任务是创设一个相关主题,引领学生在复杂区域的学习中,善于分析得出复杂事物的主要特征,能在内心建构起学习内容间的相互联系,并能体验到学习辛勤付出后的欢乐收获。这就是“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所追求的第二重境界“乐畅游”。

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学中,可以围绕“撒哈拉以南非洲是怎样的非洲?”为主题活动开展学习探究,将该区域的每一个主要特征用一个字来概括。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去思考分析,自然特征从该区域的纬度位置、气候类型、地势地形、典型事物、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方面展开探究,人文特征从该区域的人种组成、历史渊源、经济特点、生活现状等方面探究。最后师生达成共识:从自然特征分析,可以得出该区域是“热”非洲、“高”非洲、“大”非洲、“富”非洲;从人文特征分析,可以得出该区域是“黑”非洲、“古”非洲、“苦”非洲、“穷”非洲。最后师生共同祝愿该区域的人们能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都能生活得更好,送给他们一个“乐”字,希望本区域是“乐”非洲。

3.“勇深潜”境界:引领学习思考和探究

深潜让勇气变得难能可贵,让合作变得不可或缺,让视野得到拓展,让思维更加灵动,让精神获得升华。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展示教师对所教内容的独特理解和个性表达,并积极倡导学生不要陶醉于畅游的欢乐,鼓起勇气进行深潜的尝试,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从拥有知识提升到意义追寻,让深潜学习的艰辛带来生命成长的升华。这就是“畅游式苏式地理课堂”所追求的第三重境界“勇深潜”。

例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教学中,通过概括关键字,学生已经对该区域的主要特征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寻找和思考撒哈拉以南非洲蕴含的辩证关系:“和” 的关系,横线上所填的两个字必须是反义字。这样的活动既具有新意和趣味,又能引领学生深入开展课堂思维活动,在寻找、理解和归纳中加深理解该区域事物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复杂关系,同时也学到一种思维方式,当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心中迷茫时,哲学思想能引领我们走向智慧的思考,更能带给学生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启发:引领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不同维度给予关注和思考,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意识与国际素养。在学生的青少年时期就培养他们具备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国际情怀,从小树立为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地图渗透,注重营造浓厚的地理味

1.以图激趣

图像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其作用的途径表现为:图像→兴趣→动机→知识→思维。地图图像好似戏剧中的序幕,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可以引起学生对图像内容的好奇心,加深对新课的印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例如,在“台湾省”教学中,教师可以精选台湾美丽自然风光的图像引导学生欣赏,从台湾最高峰玉山图像中领略其高大雄伟;从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的图像中感悟其壮观气势;从台湾最大湖泊日月潭的图像中赞叹其安静湛蓝;从海边岩石的图像中惊讶其鬼斧神工……教师还可以精选台湾的建筑图像、民族风俗图像、经济活动图像等引导学生欣赏,使学生感悟图像所反映的人地和谐、民族团结和蓬勃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美。

2.以图启智

图像蕴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它所提供的信息不仅能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而且还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用图习惯,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中理解和掌握,使学生通过阅读地图来构建新知。

例如,在“台湾省”的教学中,对于台湾的位置和范围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可以通过阅读课本“台湾省”地图来完成。通过阅读此图,学生看到了台湾的轮廓形状,找到北回归线,读出台湾岛四周的海洋名称和附近小岛的名称,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构台湾的位置特点和组成特点,将枯燥文字化成彩色形象又有空间布局的知识画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3.以图育德

寓德育于图中是地理教学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力,而且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有相当作用。

在“台湾省”的教学中,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利用图像形式,轻松生动地渗透德育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台湾海峡变迁的动画模拟图像来帮助学生认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地缘关系;通过历史上发生在台湾的一些战争图像来说明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历史渊源;通过两岸共同朝拜妈祖庙、共同庆祝中秋佳节的盛况图像来感悟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总之,可以通过图像资料来反映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期盼尽早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以图育德的目的。

4.以图反馈

目前的地理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空间思维和读图能力的要求正在日益提高,而地理图像作为地理学科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其它文字无法替代的。在地理考试中,世界地理区域特征的表现、地理情境的设置、地理问题的提出等,越来越多是通过各种区域图、结构原理图、等值线图、景观图来表现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多运用图像形式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巩固、反馈和检测。

地理专题式教学 篇4

一、巧妙设计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总要先提供一种既念人愉快又有用的东西, 学生的思想经过这样的准备之后, 他们就会以极大的注意力去学习。”每堂课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求知动机和兴趣, 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新课导入, 导入要遵循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从教学需要出发的原则, 趣味性、艺术性、科学性、创造性的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浪, 激发学习兴趣, 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例如, 在《工业区位因素》专题复习中, 我将当地金星工业园区台商投资招标的相关活动材料巧妙设计为复习导入。学生分小组作为各乡镇领导来投标招商, 分别提出各乡镇承办台商项目的优点, 讨论评价竞争方的不足之处。学生对这样的导入充满激情与兴趣, 讨论热烈。我明确指出学生讨论的核心问题和方向, 并作重要的点评。最后我归纳出影响工业的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为学生创设了讨论、探究、发现问题机会, 将枯燥的专题复习课堂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提升课堂有效性

在高三地理专题复习中, 教学容量比较大, 主要包括考点解读、主干知识体系、专题训练、高考典例、模拟试题等内容。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有效性, 就必须配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理论联系实际来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教学是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学中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对每个专题的复习备课中, 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 这样既可以增大每节复习课的教学容量, 又可以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结合考试说明, 解读考纲, 构建主干知识体系, 明确考试方向。 (二) 精选高考例题、专题配套练习, 对题目分析、解答的过程与方法, 都要在课件中归纳小结,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等能力。 (三) 通过课件动漫制作等方式来增强地理学科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调动课堂活跃气氛, 提高复习课堂的有效性。

三、灵活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提高课堂效率

在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堂上, 要使学生巩固和应用专题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 提高教学效率, 就必须利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激活地理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来完成专题复习内容,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目标。我结合教学实际略谈以下几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 设疑问题法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关系。设疑问题法是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地理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专题复习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等方面,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设置精巧别致的疑问, 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 师生之间共同讨论, 互相启发, 补充疑问, 形成师生之间双向智慧交流, 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例如, 在《农业区位因素》专题复习教学中, 我设置以下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什么是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结合当地季风水田农业生产分析区位因素有哪些?”“如何评价当地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围绕以上疑问开展讨论活动, 随着问题层层深入, 难度加大, 我适当补充说明与引导分析, 并且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性评价, 最后我归纳结论。本专题内容通过设疑问题法教学, 联系当地农业实际, 学生兴趣倍增, 在和谐愉悦的教学活动中掌握了专题复习的重点内容,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 案例分析法

在专题复习中教师精选案例分析, 可达到更好的课堂复习效果。每堂专题复习课教学中都必须从“高考题组”、“专项训练”、“质检模拟”中选择3—4题作为典例来讲解分析, 并指导学生对精典案例剖析, 信息获取, 找到案例题型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使得专题知识内容在题目中出现, 促进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在复习地球运动中“日出方位的季节变化”专题时, 我选择2010年海南高考题进行案例分析:北京时间6时40分, 在南半球轮船上的船员看见太阳从东南方的海面升起, 据此完成1—2题。

1.该轮船所在位置的经度可能是 () 。

A.95°EB.110°EC.135°ED.170°W

2.这段时间内, 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

A.地球接运公转轨道的远日点

B.东北信风滞纬度位置最高

C.东北平原雪花飞舞

D.北极地区冰面缩小

首先是信息提取: (1) 地点为南半球; (2) 时间:北京时间6时40分; (3) 日出方位:东南方。其次是解题关键分析:弄清太阳直射点与太阳日出方位的关系, 明确地方时的计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最后进行思路方法点技:第1题, 南半球太阳从东南方开起, 说明太阳应直射南半球, 该地日出时间应早于6点, 当北京时间6时40分, 四选项中只有A项的地方时早于6时。第2题, 太阳直射南半球时, 地球有可能接近公转转道的近日点, 东北信风带位置偏南, 东北平原可能出现降雪天气, 北极地区冰面扩大, 故选C项。通过这组高考题案例分析, 学生对本专题难点掌握较好, 能够在案例分析法教学中巩固复习考纲要求, 又强化了对本专题考点知识的应用与理解。

(三) 读图分析法

纵观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 均离不开对地理图像、图表考查, 因此, 在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堂教学中, 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那么在专题复习课堂教学中如何应用读图分析法呢?我通常按以下几步来完成教学: (1) 先判读地理图表类型。如地形图、交通图、折线图、气候图、景观图、区域图、分布图、统计图等。 (2) 指导学生读图名、图例。图名一般会描述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特征, 图例对地图具有指示使用, 是读图中的重要信息载体, 在地图教学中要特别指导学生读图例来获取相关地理信息。 (3) 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相关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和分布特征, 这是对地理图像中关键信息的获得。 (4) 结合地理问题分析信息、应用信息, 把图中获取的地理信息与实际题目地理问题相结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得出结论。读图分析法是通过指导学生读懂地理图表, 获取地理信息, 然后分析和应用相关信息来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 在高考地理复习教学中应用广泛, 收益非浅, 能够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用图能力。

(四) 活动探究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明确提出了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了提高专题复习课堂教学效率,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许多地理问题分析难度较大,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探究学习、分组讨论等教学活动, 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高考命题来看, 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都常常出现。例如, 2010年新课标文综全国卷综合题第 (3) 小题: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 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此题就是一个探究性开放题型, 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学生讨论、探究分析, 开展辩论探究活动, 赞成的同学说出赞成的理由, 不赞成的同学说出不赞成的理由, 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后, 教师从赞成和不赞成两个方面作出合理性评价, 并进行答案归纳。因此, 通过活动探究法在地理专题复习课堂教学中对此类地理问题进行探究, 能够提高地理专题复习效率。

初中语文“专题式教学”讲座 篇5

主讲人:杨彩云

一、什么是语文专题式教学

根据专题式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给语文专题式教学下一个粗略的定义:语文专题式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立足于学生问题解决而集中某一学习主题展开,在教学流程、教学组织方式及教学评价有规定性要求的一种语文教学范式。

二、“专题式教学”的特点

(一)精神和语言共生

一个先进的教学模式背后,一定有一个科学的教育理念为支撑。“专题式教学”语文观的精髓就是“精神和言语共生”。“精神和言语共生”,把传统的语言观和现代的语言观融合为一体:传统的语言观强调语言的工具性,现代语言观重视语言的存在性,语言的本体性即语言可以生成思想。把这两种观点融合就是共生,我们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吴泓曾说,“过去的教学给学生的是一杯水,最多是一桶水。而我给学生的是一条江、一条河。”

语文研究专家对于“专题式教学” 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阐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张秋玲教授认为,专业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核心组合学习材料,运用发现学习和随机接入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辐射——聚合”的思维方式。张教授认为,研读过程中有五个必要环节:一参——引入相关资料,如作者、评论等;二读——深度阅读,探究思考;三比——进行对比阅读同类题材、体裁、主题,或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四议——在阅读过程中的分享与交流;五写——用文字记录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收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语室主任刘宇新,在《专题式教学思考与实践》中指出,专题式教学提出的课程背景,是落实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适应《课标》构建的模块课程的需要。刘宇新主任认为,专题教学有八种优势:①生成优势。可以在原有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或者根据需要,产生新的学习内容。②聚合优势。可以将篇与篇、单元与单元、教材与教材、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聚集到一起,③变换优势。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做出变化或调整。④高效优势。教学容量更大、针对性更强、问题更突出,对运用、审美、探究能力要求更高。⑤提升优势。在比较、归纳相关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上位的认识。⑥补偿优势。可以补足教材或系统教学中欠缺的内容。⑦个性优势。不同的学生可以在基本一致的框架内有自己的选择,包括内容、方法等。⑧自主优势。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整合、开发教学资源。(二)一个专题多个文本

“专题式教学”颠覆了传统的“单篇讲练”的教学模式。北师大二附中认为,专题教学是以组织学生专题研究的形式打通课内外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从课内单独篇目出发去研读原著、自选研究问题,并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深入研究,进而形成学习成果、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专题教学从课内教学的知识点、能力点和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点出发选择专题,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通常以单篇课文传授为主,习惯从词语教学、段落层次、主旨写法等几方面组织教学,这几乎形成了一种规范。专题教学就要从单篇课文教学的框框中跳出来,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把握教材;要从课文的“苑囿”中解放出来,着眼于教材的拓展、延伸,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信息。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地位,从原来身居讲台、居高临下、灌输知识的“指挥者”变成“教练”、“导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发表意见的一席之地,老师是和他们一起参加学习活动、共同研究的“同道者”。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教会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在专题教学中,教师的设计立意要高,考虑要周全,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如何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

确定“专题式教学”方案的基本思路如下:由“篇”到“组”再到“类”。“篇”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精细研读教材内其支撑作用的经典篇目,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思想情感,体会写法特色,并对有爆发力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探讨,确立教学专题。其间将探讨问题的所得写成书面语言,进行有准备的发言。此环节大体需要2-3课时。

“组”是指选取和经典篇目有相似点(人物、中心、写法等)的其它三两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对组内起支撑作用的文本也可以像单篇教学那样进行精细研读。在比较中发现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写成有理有据的研究文章在班内宣讲。选取的文本可以是同一作者的其它文章,也可以不同作者的文章,但一定有相关点。此环节可以用5-10课时。

“类”是指继续扩大阅读范围,既可以是与专题有共性的文章,也可以是前人对这个专题的研究文章,通过比较、辨析、提取、归纳、综合,探究一类文章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写成研究论文,以作结题报告,有条件可以印成文集永久保存。此环节可以用4-6课时。

为了说清“篇”“组”“类”之间的关系,试举“亲情专题”为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选录冰心散文《荷叶 母亲》,而这一课,正好和泰戈尔的《金色花》编在一起。冰心的《繁星》正是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把自己的零星的感受记录下来,把零碎的思想集中起来而成集的。这册教材名著阅读推荐篇目之一就是《繁星 春水》。此外本册教材还有《风筝》和 《散步》。

本专题可以用2课时精细研读教材内其支撑作用的经典篇目《荷叶 母亲》,体会“荷叶”形象的象征意义,找到荷叶护荷花与母亲呵护我间的联系点,感受母爱的伟大,应要求将课文背诵下来。在此基础上,用5-7课时让学生延伸阅读背诵《繁星 春水》中的诗句;比较阅读泰戈尔的《金色花》;学习《风筝》和《散步》,可以让学生写出读后感并交流。可以再用4-6课时学习《背影》《牵着母亲过马路》《木兰诗》《斑羚飞渡》《母爱》等亲情文章。这些亲情文章,既有教材内的,也有教材外的;既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既有不同人物关系的,也有动物之间相互关爱的。最后让学生提炼、归纳出亲情是什么,亲情有多少种,都有怎样的表现形式,动笔写成优美的语句或者是总结学习收获。专题学习结束后,可以把学生的写作成果结集编印成册。

三、采用“专题式教学”缩小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水平差异

1.发挥专题式教学的聚拢优势,整体把握教材特点,建立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专题式教学的聚合优势是指教学中可以将篇与篇、单元与单元、教材与教材、课内与课外、学科与学科„„聚集到一起。将学情、单元教学目标、单元导读与文本教学目标、文本理解及课后习题、教参结合起来,明确整体和个体的关系,合理运用教材中的导读、课后习题等教学资源,更好地落实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发挥专题式教学的聚拢优势,对教材中相关篇目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如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教学任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说,要体会“爱”这一主题,感悟“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来说,要了解叙述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特点。本单元我们可以设计以“爱的颂歌”为主题的专题式教学,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带领学生梳理关于长妈妈的几件事,体会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着重感悟“爱”的博大;在讲授《背影》带领学生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感受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至情至爱等等。这种专题设计主要是建立某一单元之内不同篇目之间的联系,不仅缩短了教学时间,更有利于挖掘本文的主旨。当然,专题式教学设计的文本的选择也可以跨越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版本。例如九年级(上)第三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九年级(下)第二单元《孔乙己》《变色龙》均为小说,教学时,可以从文体的特点出发,设计以“小说人物形象”或“小说对比手法的妙用”为主题的专题式教学。这样的设计关注文本的内在联系,发挥专题式教学聚拢的优势,使初中三年语文教学有系统性,才能真正架构完整的、清晰的语文知识能力体系。

2.发挥专题式教学的自主优势,提升自主设计能力,确保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

专题式教学的自主优势是指教学中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主观能 动性,整合、开发教学资源。实验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进行专题式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不再一味地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或仍然沿用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而是依据学情、教材对教材内外的文本进行自主地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设计中凸现了教师的自主性和个性化,这样才能避免课堂中概念化的重复,确保课堂的高效性和实效性。例如从八年级(上)的课文《泥人张》《好嘴杨巴》入手引导学生阅读冯骥才《俗事奇人》中的其他文章,并选择了“俗事奇人”这一专题研究,同学们通过课前大量的自主阅读探究,认识了正骨医生“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等等。老师收集学生们阅读后的疑问,有针对性的从“俗事看社会” “奇人品个性”“语言读作者”进行归纳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主动权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归纳探究过程中解决疑问。利用这样一组文章进行专题教学不仅加大了阅读量,还对社会、对作者有了深刻的认识。教师设计的过程中,从课内出发,整合了课外相关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答疑解疑,逐步落实跟进,每一步的设计都是教师自主研究,都体现了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了解在天津码头生存的小人物的大智慧大本领,还洞悉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同时,也了解冯骥才的创作风格,了解冯骥才在保护和抢救民间文化遗产上所做的贡献。此专题设计不仅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的自主分析、整合,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收效显著。

3.发挥专题式教学的提升优势,加强教学设计梯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

初中地理合作式教学的策略 篇6

一、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创设合作学习的平台

组建合作小组是合作式教学的第一步。笔者根据初中生的年龄、个性,把班上学生组建成若干个异质合作小组:1.上下左右为一组,一般3-5人;2.按成绩分组;3.短时间的讨论可以同桌2人一组;4.典型的课堂小组讨论4人左右;5.课外活动6-8人一组;6.正反方辩论,全班学生一般为2大组。每个异质合作小组成员给予一个职务,落实职责。组长负责领导小组活动,确保小组活动任务按时完成;副组长负责鼓励小组成员人人参与活动,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掌握程度;记录员负责分发合作小组练习材料并记录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这样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就会不断得到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学习气氛逐渐高涨。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合作学习欲望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合作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合作与交流的愿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强烈的团队精神,使学习小组成员个体素质得到提高,学习小组得到优化。如笔者在教“地球的公转”这一内容时,通过创设情景切入:学校要求学生7点钟到校,想一想,冬季7点钟太阳是否升起来了?夏季7点钟太阳的高度又是怎样呢?下午放学的时候,太阳的情况又有哪些不同?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交流出来。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中,学生兴奋极了,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走出了自我封闭。由于这样的问题切入到昼夜长短化的教学,而且这些现象属于生活中的地理,学生有贴近感,从而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最优化。

三、课堂设疑,营造合作氛围

古人说“学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的愿望,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情境,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对学习的热情。如笔者在教初一“地方时”的内容时,在课堂采用设疑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合作兴趣:许多同学都看足球联赛,但往往只能在午夜或凌晨才能看到,这是为什么呢?请谈一谈你的看法。学生产生对了解地方时的共同愿望,发言非常踊跃,答案丰富多彩。

四、选择有价值的学习任务,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能极大地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笔者在教“八上”治理北京沙尘暴的内容时,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社会热点设置以下问题:请你出谋献策,谈治理措施,说说自己的行为是在破坏环境还是保护环境?身边有哪些在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笔者要求学生想方设法收集相关资料,并举办了辩论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发生激烈的碰撞,使学生个体学习成果与小组学习成果实现融合,课堂效果明显。

五、灵活评价方式,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合作效率的提高,如:我在教学《工业的发展》设计的活动题:1.我国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工厂?2.我国是否需要成为世界工厂?先让学生合作(讨论、交流、辩论)后,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截然相反,教师的点评便显得十分重要,既要从人均工业的产品、工业消费量、工业技术水平等方面来作出判断,也要鼓励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实例展示推测,再根据学生发表的各种见解,作出相应的评价,最后归纳到快速发展工业不能以污染环境、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为代价。诚然,在评价学生的发现时,不仅教师要参与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学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把问题的解决方案唯一化。只要学生的发现有道理,有价值,都要加以赞赏和保护,于是形成了带着问题自主探索,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人人都学有收获。

诚然,合作式学习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等。只要我们坚持合作式教学,定能提高地理课堂效率,锻炼学生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深入探索不断完善,努力提高合作效率,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更好发展。

地理专题式教学 篇7

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速, 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大家庭, 与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渐增加。面对越来越多的国际交流, 市场对口译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 中国各个高校纷纷开始加大了专业口译教学方面的投入。2007年1月, 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正式设置, 不仅标志着翻译学科建设的又一突破性进展, 也标志着我国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初步形成了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两种走向, 更重要的是, 市场上也会迎来更多更专业的高级口笔译人才。但是, 仅就口译而言, 市场对口译员的需求是多样化的, 既需要具备专业口译素质的高级口译人才, 也需要具备基本口译素质和技能的初级口译人才。因此, 中国高校纷纷开始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选修课程, 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初级口译人才。然而, 就目前而言, 国内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的院校尚且很少, 而且远未形成规模和系统,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仅就数量而言, 能够系统学习口译知识及掌握专业技巧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 具备专业能力的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对外交流对口译人员的需求。在此大背景下, 如何加强非英语专业口译教学,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口译人才是高校外语院系面临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学生本身而言, 绝大部分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至少接受过十年以上的英语教育, 很多学生都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 能够满足口译训练对于语言基本功的要求。其次,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社会, 市场上对口译的需求越来越多, 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众所周知, 影响口译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对专业领域知识的掌握程度, 因此精通专业知识的口译人才无疑会给口译界增加新鲜血液。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对其本专业进行了系统的学习, 如果能够在二三年级通过开设口译选修课的方式对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口译训练, 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口译技能结合起来, 甚至独立胜任这个领域的口译实践工作, 这将是英语专业的同学无法比拟的一个优势。因此, 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口译选修课不仅具备强烈的必要性, 更具备坚实的可行性。

二、口译训练特点及理论基础

但是, 口译无论作为一种专业还是一门课程, 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 因而任何口译课程的开设都必须建立在对这些特殊性及相应的理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了解的基础之上。

1.口译的基本特点。众所周知, 口译是一种具有不可预测性的即席双语转换活动。口译人员需要在有准备的情况下, 即刻进入双语切换状态, 进行现场口译操作。在此过程中, 译员必须同时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因此, 口译是一名双语学习者对于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体现。口译训练过程包含多种因素, 如对双语传译的特点及过程的了解, 记忆力的操练, 笔记练习, 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差异及表达方式的处理等诸多方面,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口译分为交传、同传、视译、耳语等多种形式, 但无论是哪种形式, 口译工作的挑战性都非常高。作为一门高度技能型的工作, 口译要求译员具备极强的综合能力, 包括:流利的双语能力、沟通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短期记忆能力、广博的知识面、语言组织能力、文化知识等。因此, 要想掌握口译这门技术, 一方面, 需要努力加强两种语言的学习, 扩大知识面, 多掌握背景知识;另一方面, 还必须辅以大量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才有可能使学习具备系统性和逻辑性, 真正把这些技能内化, 使学生最终能在口译活动中胜任口译工作。

2.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关于口译训练, 国内外很多从事口译工作的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研究, 并形成了非常有说服力的理论及模型。其中, 法国著名口译研究学者Daniel Gile提出了“认知负荷模型”, 并概括了口译过程中所涉及的具体技能。Gile (1995) 认为, 交替传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PhaseⅠ:CI=L+N+M+C交替传译 (第一阶段) =听力与浅析 (listening+analysis) +笔记 (note-taking) +短时记忆 (shortmemory) +协调 (coordination) PhaseⅡ:CI=Rem+Read+P交替传译 (第二阶段) :记忆 (remembering) +读笔记 (note-reading) +传达 (production) 。本质上来讲, 口译的两个阶段分别是信息输入阶段和信息输出阶段, 每个阶段所需要的脑力都是不同的。口译活动的第一阶段即信息输入阶段, 主要完成信息的接受、处理、记忆和整理;第二阶段即输出阶段则是信息的再现和传达。根据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 口译过程是一个“多任务处理”过程。但是, 人的脑力有限, 即使是“多任务处理”也必须是人能力所及才行, 所以译员必须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精力的合理分配、灵活调整和有效协调。而且, 由于口译工作具有高度的即时性, 译员必须能够在信息输入后立即用另一种语言完成信息输出, 这就对译员的脑力活动提出了极高要求, 更需要译员协调好各方面所花的注意力。然而, “技能的训练由认知到掌握有内化的过程, 有从知识到能力的形成过程, 技能意识从潜在的自在状态到能动的自为状态, 翻译实践是变化的关键。”在口译训练过程中, 无论是能力的掌握, 还是技巧的积累, 抑或是语言的提高和知识的累积, 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双语训练, 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各种能力的分配和协调。因此, 口译能力的培养, 不是要靠单纯的知识积累和信息输入, 而是要通过扎扎实实的艰苦训练。而口译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有效提高学生口译过程必备的各项技能, 通过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他们逐步体会口译过程中对各种能力要求及相互间的配合协调。因此, 口译训练必须围绕技能训练进行。

3.口译译员的知识结构。口译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具有高度的不可预测性。所以, 译员除了精通双语知识以外, 还需要具备“百科全书般”广博的知识面。国内外很多口译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对此有过明确阐述, 都强调了, 一个好的译员要“通百艺而专一长”, 即除了具备高水平的语言能力及翻译技巧之外, 还需要百科知识、某一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及极强的跨文化意识。一个好的译员应该具备一下三部分知识结构, 即:双语知识部分、百科知识部分及技能部分 (专业口译技能包括译前准备、记忆、笔记、信息理解与重组、表达等) 。这样一来, 口译教师可以根据这三个部分来有重点、有步骤地设置课程安排。此外, 了解口译活动对译员有哪些知识要求, 还可以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与其专业相关的专题训练。

三、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教学安排

根据上述理论,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口译课程, 也同样需要结合有针对性的大量训练和知识拓展。但是, 鉴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有各自的专业课程安排, 他们在学习目的、学习安排、学习时间等方面都有别于语言专业学生, 针对他们的课程也需要其他辅助手段及相应的课程安排。只有这样, 才能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口译练习方法, 帮助其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 激发潜能, 最终使其具备基本的口译能力。因此, 非英语专业口译课程应该具备以下特殊安排:

1.学生课前筛选。鉴于口译课程的独特要求, 学生需要具备学习口译课程的基本前提条件和能力, 如:流利的双语能力, 较强的沟通能力, 快速反应能力, 短期记忆能力, 心理抗压能力等等。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 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也不利于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在学生选修该课程之前对其进行初步筛选, 才能保证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适应口译学习的要求, 同时保证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最重要的是, 才能保证学生今后能真正适应基础口译活动的要求。课前筛选以复述形式进行, 主要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学习口译的基本双语能力及表达能力。复述内容为两段叙述性文字 (中英文各一段) , 时长各3分钟左右, 语速适中, 话题限定在非专业性的日常生活领域, 避免过于专业和技术类的词汇和内容。复述考试音频只播放一遍, 学生听的过程中可以做适当笔记, 听完后需要马上复述出刚听过的内容。学生的复述内容以录音形式保存下来, 由负责口译课程的老师来就其语音语调、复述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语音语调、语言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估。实践证明, 课前筛选是非英语类学生学习口译课程之前的必要程序, 只有经过严格筛选, 才能真正保证口译教学和学生实践的基本质量。

2.教学安排:阶段式教学+专题式教学。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课, 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抛开其英汉双语能力不说, 其专业课程设置、个人兴趣及训练时间的限制就使得他们不可能与英语专业的学生一样心无旁骛地进行大量连续性口译训练。但是, 口译是一门来源于实践并且最终应用于实践的课程, 训练和积累是学有所成的必经之路。因此, 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我们需要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能力出发来考虑课程的安排及内容。笔者认为,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他们提供分阶段、分专题相结合的教学。 (1) 专题式教学。口译专家Herbert说过, 口译译员需要“既是专才也是通才” (knowsomethingabouteverythingandeverythingaboutsomething) 。口译学习不单是语言和翻译技巧的练习和积累, 也应该有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而且, 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背景知识, 对于口译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极大的助力, 除了有助于信息接受外, 还可以帮助译员节省脑力, 更好地完成信息的转化和传达。林郁如等 (1999) 、Gi Ie (1995) 、仲伟合 (2003) 也都在其著作中强调, 百科知识是译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且, 通过专题式教学, 学生可以结合其自身和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专门领域进行学习, 在积累词汇及背景知识的同时, 把口译技巧的训练贯穿始终。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 教师需要把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不同专题, 按照专题的难易程度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技巧, 同时在不同时间段有针对性地重点训练学生的某些能力和技巧, 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把学习效果最大化。另外, 因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有各自所学的专业,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让他们能胜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口译任务。当然, 作为学生个人而言, 术业有专攻, 专题式教学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至于学生具体重点学习的领域和擅长的领域, 还需要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决定。 (2) 阶段式教学。“口译是一种综合运用视、听、说、写、读等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操作活动。”因此, 口译的分阶段教学并不是把不同的教学内容放到不同的教学阶段去,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分阶段, 并不是把不同的教学阶段分割开来, 而是每个教学阶段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 而教学内容———即双语知识、语言转换能力及专业知识的训练和积累———则是贯穿始终的。口译训练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 非常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尤其是刚刚开始的时候, 一旦适应不好, 会对学生产生绝对的负面影响。所以, 口译教学必须由易到难, 让学生慢慢适应, 同时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口译技巧和能力。口译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 而综合能力的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分而化之, 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的问题而努力, 才能达到效果。就此而言, 口译训练需要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语言技能巩固阶段;口译技巧积累阶段;语言及技巧综合提高阶段。 (3) 阶段式与专题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这三个阶段的分类, 并不是把语言能力和口译技能分开, 相反, 这两者在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两部分。但口译训练需要从实际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 才能真正有效果、有效率。尤其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 由于他们本身的一些特点, 必须要针对他们的实际需求和能力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 在口译训练过程中, 第一阶段为语言技能巩固阶段, 这一阶段的专题可以安排一些诸如日常生活、外事活动、商务会见等相对简单的内容。在这个阶段, 主要加强听说训练, 同时让学生在听说能力的巩固中接触简单形式的口译练习, 既能提高语言能力, 同时也初步体会口译活动所要求的各种精力及精力的协调, 更能逐步建立起口译活动所需要的信心及抗压能力。当然, 语言技能训练必须要贯穿口译训练始终, 而在第一阶段需要着重加强。在第二阶段, 也就是口译技巧积累阶段, 则可以逐步增加难度, 安排一些具有适度专业性的专题, 如环境保护、外交政治、气候变化、文化交流等。让学生在这些有一定专业性的领域接触一些有时效的真实材料, 通过训练掌握口译技巧, 同时积累专业词汇及相关知识。而第三阶段, 其实也是综合运用和提高前两个阶段的所学内容和能力的阶段。除了专题难度加大外, 还需要补充实际操练的内容, 让学生模拟真实外事及会议场景, 运用所学技能并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做好能力和心理建设。

最为重要的, 在口译课上, 专题式和阶段式教学必须互相配合、互为补充, 即:专题必须围绕不同教学阶段的重点而设置, 由浅入深安排。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让学生从基本的语言能力开始, 逐步扩大到口译技巧的学习和提高, 同时积累不同领域的知识, 最终能够综合运用这些能力和知识。

参考文献

[1]Gile, 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2]Jean Herbert.口译须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3]鲍川运.大学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与教学[J].中国翻译, 2004, (3) :27-31.

[4]蔡小红.以跨学科的视野拓展口译研究[J].中国翻译, 2001, (2) :26-29.

[5]蔡小红.口译互动式教学模式绩效研究[J].中国翻译, 2008, (4) :45-48.

[6]陈振东.口译课程培养模式探索[H].中国翻译, 2008, (4) :49-53.

[7]林郁如, 等.新编英语口译教程 (学生用书、教师用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H].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的运用 篇8

一、激发兴趣, 是体验式教学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学习的兴趣主要是看他们对高中地理的了解和认识, 认识越深, 兴趣越浓, 活动越丰富, 兴趣越持久。在教学中, 我们抓住地理学科内涵丰富、包罗万象的特点, 从宏观上把握教材, 帮助学生画出“知识树”, 了解文本知识结构体系, 把所学的地理知识、技能都纳入学科的基本结构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自然的教态、丰富的知识, 以及和蔼可亲的语言来换得学生的尊重。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可创设情境:最近亲朋或自家想购房或建房, 你能否运用书中所学, 了解本地正午太阳高度, 算一算一年中某房子正午时被别的建筑物挡住太阳光线的时间大约是多少天。要想采光好, 可以设计出多少可行性方案。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生活性、趣味性和地理性, 力求生动活泼。情境往往有较强的趣味性, 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 感染学生的情绪, 激发他们对地理科学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 这对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具有积极作用。

二、创设情境, 是体验式教学的常用方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可以通过感知语言意境、借助文字阅读、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等途径进行想象体验。在阅读文字资料时, 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或经验, 结合文字展开想象, 获得体验和感悟的心理过程。

地理图表是地理知识的载体, 是地理教学的直接教具, 是丰富的地理信息源, 是地理思维能力尤其是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的工具。地理图表阅读的过程, 实质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地图、景观图、示意图和统计图等的阅读中, 从不同的角度直接或者间接地获得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景观图中获得地理事物的实际情况;从地图和示意图中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特性;从统计图中获得地理事物的数量特征;如果统计图与地图配合, 学生可以获得地理事物空间上的数量特征。例如, 学生在“世界洋流分布图”的阅读中, 知道“在哪里有什么洋流”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表层信息, 更重要的是, 经过学生思考, 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 得出洋流的分布规律、分布原因, 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如在人口金字塔的教学中, 教师可作如下设计:统计某班家庭人口数量, 填写表格, 然后根据数据, 师生共同绘制人口金字塔图。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初步了解人口金字塔图建立的过程, 从而加强了对人口金字塔图意义的理解, 为人口金字塔图的解读作好了铺垫。

体验式教学是教师教学理念由“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转变, 是师生通过各种情境的体验活动来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是主体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它能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获取地理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 从根源上改善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些症结。

三、开放性作业, 是体验式教学的催化剂

开放性作业, 让学生在较宽泛的条件和环境中自主完成的非统一性和非标准性作业。它目标广, 实践性、自主性强, 有助于实现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符合新课程改革发展的要求。

例如, 可组织学生制作《宇宙的探索》的手抄报;组织学生观看“深度撞击”彗星;组织学生观测正午太阳高度;组织学生开展“淮阴地质旅游资源的现状调查”的研究性学习等。

在实施地理开放性作业的实践中, 实施目标上既要关注知识和能力, 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体现教育目标的多元化。作业内容上要引领学生关注知识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 深入了解它们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使开放性作业成为联系知识与社会生活的桥梁。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作业侧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而开放性作业能让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及协作能力得到训练, 作业的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多样性和发展性。开放性作业的实施, 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追求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 在交互活动中求得学生的自主发展。因而对开放性作业的评价应发动学生参与, 形成师生、生生及小组之间互评的交互性评价方式。

“体验式学习”倡导设置问题情境或社会实践, 让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调查研究,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 笔者讲到水运时, 联系本地, 给学生设置的问题是:“舟楫如云, 帆樯蔽日———淮阴水运的昨天、今天和将来。”然后, 我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 同学们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地讨论,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围绕淮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讨论中, 知道过去的繁荣, 现在的富强, 升腾起对于淮阴水运的美好梦想, 期待崛起的淮阴人以非凡的胆魄和勇于开拓的精神, 用行动对此作出响亮的回应。

地理专题式教学 篇9

1 目前传染病学教学现状

1.1 传染病学向感染病学的变革

传染病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临床医学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环境变化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变异, 疾病谱也处于变化之中。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传染病学学科正在经历着由传染病学到感染病学的变革。感染病学主要研究内容除经典的传染病外, 还涵盖了新发传染病及非传染性感染病的病原学诊断、流行病学、抗微生物治疗及预防等方面。感染病学的外延进一步扩大,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更加广泛,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与新形势下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已不相适应。

1.2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染病学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某一疾病为纵轴, 按现行的教材体系展开, 并遵循形式化的逻辑—演绎线索进行授课。对每一疾病, 通常以流行病学、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这一固定顺序进行。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学生以课堂听课和记笔记为主要学习方式。这种被动学习模式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 传染病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3 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

为了应对群体性突发传染病, 教师不但要根据世界范围内传染病流行动态适时调整授课内容, 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特别是要结合我国近年来SARS、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的流行, 结合地震、洪水灾难过后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向学生介绍突发疫情、灾难医学与传染病学的关联, 培养学生神圣的使命感和专业的自豪感, 以及应对群体发病的综合能力。

2 专题式教学的实施

2.1 实施方法

教师以疾病共性特征为专题编写教案, 在教学中提出相互之间共有的关联或可能同时存在的若干临床症状, 然后组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析, 并通过典型病例进一步巩固学习的知识点。具体授课步骤为:编写专题教案—提供案例—分析、提问与讨论—相关重点内容讲解—诊断思路分析—研究热点追踪。课后围绕重点疾病以作业形式布置1~2个病例, 让学生以6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以书面作业形式对病例的诊断要点、治疗方案进行全面阐述。教师批改后进行展示、评讲。

2.2 效果评估

课程结束后, 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 发放问卷212份, 回收有效问卷212份, 有效回收率100.0%。结果显示:96.2%的学生认为专题式教学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法, 激发了学习兴趣;94.8%的学生认为拓展了专业知识;91.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临床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90.6%的学生认为增强了综合分析问题能力;93.2%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能力;95.3%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3 专题式教学法应用评价

3.1 顺应学科发展, 创新应用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法又称综述性教学法, 是一种将过去以单病种授课的教学模式改为以疾病共性特征为专题而进行的讲座式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将具有共性的疾病划分为专题, 同时制作具有普遍性、综合性和实用价值的案例, 案例中隐含大量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信息, 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提高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 提高对新发传染病的应对能力。

专题式教学法是临床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 以课程结构改革为研究主体, 以感染性疾病的症状为主线, 以病例和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估显示, 95.3%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

3.2 加深和拓宽教学内容, 注重专业与社会的互动性

传染病学课程学时有限, 教学内容既要反映系统性、基础性, 又要体现前沿性和时代性。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根据传染病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及疾病谱的变化, 及时更新内容, 密切跟踪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与整合, 建立开放的课程内容体系, 以培养与传染病防治新形势相适应的临床医学人才。随着感染性疾病感染谱的变迁, 课题组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 编写了新发传染病专题、发热性疾病专题、抗菌药物应用专题, 补充和丰富了教学内容, 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提高。SARS、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新发传染病虽不在教学大纲范畴和教学计划内, 且学生无法见到临床案例, 但鉴于它们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编写专题, 结合案例教学进行讲座式教学, 避免了学生“习而不见”、“纸上谈兵”, 提高学生应对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3 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培养现代医学思维方式

专题式教学通过设计专题, 提出疾病相互之间的共有关联或可能同时存在的若干临床症状, 并通过大量典型个案分析,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横向联系, 融会贯通,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构建传染病病例的症状鉴别体系, 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1]。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线, 将理论教学内容融入一个个病例之中,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并带着好奇与疑问, 使病例与整体课程的基本理论有机结合起来, 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2]。如将发热的鉴别诊断列为一个专题教学内容, 通过选择一个发热性疾病, 从症状着手进行临床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系统地讲授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 还能够将现实的、活生生的病例的分析、诊断、治疗等医学内容浓缩并展现在学生面前, 既注重理论学习, 也强调实际应用, 使学生系统掌握临床病例的处理方法,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3]。

3.4 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以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三要素。专题式教学突破教材原有的结构和内容, 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同时需要学生参与讨论和查阅文献, 使教与学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以症状为主线讲解感染病学的临床问题, 采取专题的方式讲授, 并在讲解结束后进行总结, 分析它们的共性和不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强调知识的横向联系, 拓宽学生临床思维,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专题教学是融现实性、知识性、灵活性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把传染病的共性、基础知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每一种疾病中, 目的是让学生在以后的从医过程中, 对未学过的或新发传染病, 都能够应用基础知识作出诊断,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5 应用专题式教学法面临的困境

专题式教学法也存在缺陷和不足, 尤其是编写专题困难。由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青年教师经验不足, 传染病学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如何在教材中既介绍定性、定论的学术问题, 又兼顾当前发展动态是一件较难的工作, 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一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此外, 还需要对考核方式进行优化, 对学生评价不再采用一卷定终身的方法, 而是采用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从多角度评估学生的整体能力, 特别是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能力, 以全面、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学习知识、掌握临床技能和分析、解决医疗问题的能力。

4 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人类时刻面临着新老传染病的巨大威胁。对医学生的培养重点也逐渐向“宽口径、强能力、重预防”倾斜[4]。传染病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肩负的重任, 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 在传染病学教学中引入专题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使学生将思维模式转换到以症状鉴别为主线的医生角色中, 提高学生整合医学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玲.案例式教学法在妇产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5) :98~100.

[2]夏安周, 彭冰, 邢淑华.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6) :73~74.

[3]俞朝阳.以案例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7) :780~783.

地理专题式教学 篇10

一光学双语教学的设置和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 自然科学学科比人文科学更容易实施双语教学, 物理科学由于自身的特点、性质, 不会将双语教学变成纯粹的语言教学。经过中学物理的学习, 学生对光学这门学科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大学光学的内容多以高中光学为基础, 借用数学工具, 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而数学知识涉及的英语较少, 学生只需花部分精力在相应的数学演算过程, 相对其他基础学科, 光学的学习难度并不高。因此, 我们对应用物理专业的学生选择光学这门专业基础课采用双语授课的形式, 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讲授。

现阶段, 国内流行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分维持式、过渡式和沉浸式三种。维持式是指将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 整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持续用母语来使学生增强理解的一种教学模式;过渡式教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渐加大英语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 将第二语言逐步引入教学全过程;沉浸式双语教学是指课堂授课采用全英文形式, 师生使用第二语言进行全程的学科知识讲解和学习。针对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的状况, 笔者建议开展双语教学以小班授课为佳, 根据学情进行分班, 采取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酌情考虑采用双语教学模式, 如讲授知识难度小的章节, 教师可以采取过渡式或沉浸式教学模式;而难度较大的内容, 则可以采用维持式或过渡式教学模式。此外, 目前在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教学资源较为匮乏

教学资源是指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可被利用的条件, 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 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等。目前, 市场上缺少优秀的双语教材, 很多高等院校开设双语教学, 为了让学生领略原汁原味的专业内容表达, 采用英文的原版教材。外文原版教材的特点是教材偏厚, 阅读量大, 对于缺乏英语阅读习惯和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而言, 不但达不到学习效果, 反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与学的辅助资源匮乏, 教师除了课本几乎很难获得其他教学辅助材料。另一方面, 高校中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娴熟驾驭第二语言进行授课的教师资源非常匮乏, 虽然许多高校加大了引进海外留学人员来校任教的力度, 但是这些引进的教师往往在科研和其他教学方面承担了相当大的工作量, 结果这些有能力开展双语教学的教师的积极性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

2. 学生的英文水平参差不齐

就笔者授课的大一学生英语情况来看, 只有少数学生在第一学期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大部分学生停留在高中的英文读写能力, 对这些学生而言, 课堂互动中语言交流不积极主动, 或不能驾驭语言表达其意, 影响了学习效果。但当老师增加中文解释的比例时, 一些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又觉得没有获得应有的英语能力锻炼, 同样感到学习效果不佳。

3. 双语教学缺乏教与学的氛围

从社会大环境看, 中国是非双语国家, 缺乏语言环境,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第二语言的机会很少。从学校学习氛围看, 大部分高校在专业课上一般只开设了1~2门双语课程。大多数本科生对本专业英文文献、书刊的接触不多, 对于英语科技资料阅读和语言运用的能力训练较少。从教师队伍上看, 许多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缺乏接受系统双语教学能力的培训, 结果虽然教师个人在外语的听、说、读、写方面均有相当高的水平, 甚至有或长或短的出国经历, 但要想上好双语课仍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针对目前双语教学的困境,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实施了专题化团队式的教学方式, 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专题化团队式教学的基本思想

专题化团队式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强、定位集中的教学体现形式, 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一般以针对某一特定教学内容进行授课,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 使学生掌握特定的知识技能或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的进展。专题化团队式教学思想源于团队合作理论, 管理学者Tompkins认为:未来最成功的组织是团队组织;彼得圣吉也指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新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专题化团队式教学模式就是指由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将课程内容分解成多个专题, 以专题取代章节, 同时, 学生组成团队式学习, 通过教师讲解和团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掌握专题内容,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的依照教材章节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相比较, 专题化团队式教学模式能有效组织教学内容, 使教学重点突出, 教学信息量大。

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光的本性和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础学科, 亦是近代物理学的生长点。通过专题化团队式教学方式在光学双语课程中的实践, 发挥光学课程本身的逻辑性与系统性特点, 使学生在学习光学基础知识的同时, 受到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初步训练, 使学生既可以抓住教学重点, 又可以由点到线甚至到面地使知识更系统化, 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每个专题引入相应的物理热点、难点和新兴应用技术 (譬如偏振光的干涉、激光原理等) , 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理论教学的同时, 教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以团队形式进行专题讨论与实践研究, 这样的方式能较好地解决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问题, 达到学生之间优势互补,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其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通过组建学生团队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三专题化团队式教学的实践探索

笔者采用专题化团队式教学对光学进行双语教学实践, 现将主要做法和体会分述如下:

1. 以专题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

双语教学与全中文授课存在较大差异, 在专题化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首先对光学的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 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我们可以把光学与电磁学中的波动理论部分内容进行整合, 重复内容无需重复讲解, 杜绝繁冗, 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把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合和重构, 把教学内容从章节结构转变为专题结构。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有大量的实验现象作为理论的验证, 因此可以把一个或一类实验作为专题进行讨论。

如在波动光学部分, 以光束的相干叠加理论为线索, 干涉和衍射现象的本质是双光束相干叠加和多光束相干叠加。在介绍光的干涉中, 可选择分波面干涉和分振幅干涉两类专题。在每个专题的讨论中, 先对最具代表性的实验现象或理论结果进行阐述, 然后对知识进行拓展和运用。如对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进行演示教学后, 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现象的解释, 从而进一步引导他们对菲涅耳双面镜和劳埃德镜实验的理解。在波动光学部分, 我们就形成了光束的发光机理、分波面干涉实验、分振幅干涉实验、等倾干涉、等厚干涉、迈克尔逊干涉仪、近场衍射、远场衍射、圆孔衍射、衍射光栅、偏振光的产生和检验、双折射现象、偏振光的干涉等专题构成的内容体系框架。教师还可以选择《光之舞》、《破解立体电影之谜》、《神奇的视觉特效》等记录影片作为辅助教学内容, 这些中英文影片生动地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寓教于乐, 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从而对光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光学课程教学团队和学生团队组建

成立光学课程教学团队, 根据教师的特长、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的不同, 分解各自的教学任务。团队教学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 不同老师在课程知识点的不同优势, 应博采众长。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示范, 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课后, 教学团队可以针对学生学习能力、教学教材选择、教学器材或媒介的使用、课件制作等环节进行各种交流。讨论和交流的结果为调整教学大纲、教学难度, 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做出有益的贡献。

学生团队的组建, 以民主自愿的原则, 在课程初期将学生分解成若干个团队, 每个团队5~6名学生, 并推选一名队长。根据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教学模块 (波动光学、几何光学、量子光学等) , 每个模块设立5~10个专题。在专题化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每个专题涵盖的信息量都很丰富, 但在理论教学中仍然要做到突出重点, 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即对每个专题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要重点讲述, 对重要的公式进行必要的推导, 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精髓。对于专题扩展部分的知识, 则要力求做到内容新颖、信息量大, 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并要求学生以团队讨论的形式深化理解, 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合作研究的方式, 给出总结报告或实例演示, 从而拓展学生专业知识视野, 激发学习热情。此外, 英文的应用也应逐渐渗入和加强, 但要注意比例的把握。

3. 专题化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成绩考核

专题体系的框架和内容要点是由教师集体研究讨论确定的, 特定专题及其具体内容则是由教师个人完成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专业特长和教学工作量的要求来选择专题, 但要考虑内容的完整性, 同一部分的内容一般由一个教师负责。在确定了个人负责教学的专题后, 专题的具体内容、教学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教学案例的选择、教案的撰写和课件制作等具体工作则由选择该专题的教师来完成。专题化教学的教学内容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 虽然每位教师的授课内容减少了, 但提高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管理上, 采取统一和专题负责制相结合, 为适应专题化教学的需要, 采取以专题划分教师职责, 对教师备课、编写教案、填写教学日志等方面, 特别在教学中对中英文比例的把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教师实行教学管理的专题负责制。

双语教学课考试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我们对课程考试形式也进行了调整, 采用“平时成绩+专题实践+考试成绩”的综合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专题实践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注重对平时和专题实践成绩的考核,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每一个专题的讨论中, 避免通过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弊端。同时, 还要考查各专题的教学效果, 通过评价把学生在团队讨论中所起的作用, 也纳入到了平时成绩考核的范围。期末试卷采用选择题、填空题、作图和计算多种题型, 并要求用英文解答。在批改过程中, 注意学生对物理图像的理解, 而对英文基础较差的学生, 适当降低英语语法和拼写的要求。

在专题化团队式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 团队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听评课、团队讨论等形式共同探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施中的各种问题, 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影响有利于团队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 团队中每一个教师集中精力负责几个课程专题的教学, 有利于教师对专题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也有利于教师对该专题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 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题教学内容, 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很有帮助;最后, 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双向沟通, 相互学习、相互影响, 促进教学相长。我们将继续完善专题化团队式教学策略, 对学生形成多样化的考评体系, 为高等教育实践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科研依据。

摘要:双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它标志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专题化团队式教学实践, 是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专题、组建教学团队的方式,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专题的课程教学形式。根据光学双语教学的特点, 整合教学内容, 采用专题化团队式教学实践, 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增强物理思维和创新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教学相长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双语教学,光学,专题化团队式

参考文献

[1]麻彦龙、廖益.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实践与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 :189~190

[2]James A.Tompkins.The genesis enterprise:creating peak to peak performance[M].McGraw-Hill Inc, 1995

[3]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 (郭进隆译)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8

地理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探析 篇11

关键词:感知;体验;建构

教学中重视“体验”,才能使学生成为“智者”与“探索者”。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注重学习的过程,通过感知地理事物,获取真知,培养情感。我在地理科的教学中,让学生广为体验,现分述如下。

一、借助动画形式表现

借助多媒体,播放或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印象,获得感性认识。

动画闪烁演示:美国的五大湖区、乳畜带、东北部工业区(闪烁),让学生对比观看三地重叠状况——三者原来是同一区域。

亚洲的地理分区,用鼠标每点一个区域就闪烁,然后学生视其位置,而后再用鼠标拖动某区域到相应的位置(如中亚……)。尽量多让一些学生上讲台操作,获得深刻印象。这种方式还适用于“世界气候分布图”“亚洲气候分布图”“中国气候分布图”“温度带”“干湿区”“中国行政区的位置”“中国地形区、主要山脉、主要河流的空间分布”“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三山夹两盆”的新疆地形……

动画运动演示:板块的碰撞挤压或张裂运动。如慢慢演示红海的扩大——张裂运动;地中海的缩小——碰撞挤压,非常形象。

二、亲自动手,切身体验

在乒乓球上画“经纬线”,记住“横纬竖经”。等高线是学生最难理解的,让学生用橡皮泥(或泥土)做等高线图,或者观看等高线模型图,那么,与等高线有关的问题如“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代表盆地、山地、陡崖、鞍部、山谷、山脊的等高线图的辨识,就都迎刃而解了。

将代表太阳的手电筒照在地球仪上,会发现一半明亮,一半黑暗,这就是昼夜现象;转动地球仪,会发现明亮的地方逐渐变暗,而黑暗的地方逐渐变亮,这就是昼夜更替。这样学生也就理解了: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不透明形成的;昼夜更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

三、创设情境,图上旅游

能亲自去大自然,感受天然之美,固然很好。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创设情境,图上旅游”同样能达到体验的目的。例如,沿西北地区从西向东旅游,沿途经过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沙漠或荒漠—草原—森林草原—森林);沿亚欧非边界旅游经过哪些地点?(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并辅之以动画闪烁,效果很好。

观看图片,学生很喜欢。因为所观看过的东西可以直观的刻在脑海里,记忆深刻。观看北京“四合院”图片,体会“四合”的含义——房屋四周合围,中间形成一院坝,内有“天井”之类的排水

设施。

图片可以是现存的,还可以是自己拍摄的。我将外出学习或旅游是所拍摄的照片用在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将甘肃“兰州郊区的民房”(自拍的)和四川“渠县的民房”(自拍的)展示与学生让其对比,学生根据屋顶坡度的大小来判断渠县的降水多,兰州的降水少,进而说出:兰州属北方地区,渠县属南方地区。

四、识图、拼图、描图、填图是地理学习中最基本,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在识图中,结合拼图、描图,很容易掌握许多地理事物。如在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内容时,首先展示地图——中国的行政区划,让学生看图,提出要求:第一,记一记34个行政区的名字、位置;第二,看看各行政区的轮廓;第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把一些行政区的轮廓想象成某些动物或图形什么的(如广东省像一头正在喝水的大象;云南省像一只孔雀,而四川省则似一三角形……)。其次,要求每个同学都准备好“爱我中华”的拼图(文具店有售),课堂上限时照着地图拼图,多拼几次,然后就丢开地图拼,并给学生以奖励。在拼图过程中,学生会明白各省区的轮廓,还知道某省的相邻省份(尤其是四川的邻省)。在形式上,还可以让学生按一定的“方位”去拼图,熟悉各个省份在全国地图上的大致位置:东北、西北、西南、东南沿海还是中原?根据我们所在的四川省尤其要强调“西南地区。”最后,再要求学生用透明的白纸蒙在“行政区”图上用铅笔描红,进一步体会各省区的轮廓。

五、视频是地理教学中最具动感的、最直观的教学手段

播放视频“锋面雨”,能了解“锋面雨”的形成过程;黄河上的凌汛,学生没见过,单靠讲解还是无法理解的,一段“黄河凌汛”的视频展示,学生如身临其境,被那汹涌的气势所震慑,也理解了它可能造成的巨大危害。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凌汛容易形成的季节和河段,学生容易掌握了。

“体验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的要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取知识—表演中体会差异;情景中理解知识;实践中找到答案;讨论中碰撞智慧。同学们在一次次的体验中获得了探索知识的乐趣,且通过自己主动构建而获取的知识亦更加牢固,会使人终身受益。

地理专题式教学 篇12

专题式教学法就是以部队实际任职岗位问题为牵引提炼出专题, 然后针对专题来深入研究, 最后应用专题解决实际问题。在具体教学中, 紧紧抓住“专题”这个聚焦点, 以“提出专题——研究专题——应用专题”为过程主线, 教师与学生针对专题进行共同研究、探讨, 并始终把学生的岗位知识能力需求作为首要任务的教学模式。

一专题式教学具有四大特点

1. 反向求解

专题式教学是通过实际核心问题的提出、分析探讨直至最终解决问题, 核心是研究解决问题, 这与传统学历教育的思维定势正相反。为此教师首先必须要深入研究, 了解并掌握学生任职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 并结合岗位任职面临的疑难点问题, 然后归纳总结专题。专题必须要多采用共性问题, 应用知识理论进行研究, 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理论方法。

2. 双向互动

专题式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起引领、组织、解答作用, 教学过程中必须彻底改变“满堂灌”的弊病,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双向互动。

3. 创新培养

专题式教学就是启发学生运用所学所知对疑难点问题主动独立思考研究。课堂上的重点是引领学生找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突出实践

任职教育的专题式教学必须始终以部队岗位任职需求为基本指向, 以提高岗位任职能力为教育目标。专题最好直接来源于岗位工作或紧贴部队作战训练需求, 紧贴部队建设实际, 紧贴武器装备发展情况, 紧贴岗位职责要求, 通过专题式教学, 能够产生实践性专题报告或获得实践性成果。

二实施专题式教学的三个关键点

1. 精心准备有效专题

任职教育必须着力在各级各类人才职业素养和岗位任职能力上寻找专题。教师必须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专题, 并且专题必须独立成篇, 专题内部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 这是总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 教师必须要对专题深入钻研, 围绕专题收集信息, 根据教材内容精心提炼、组织、编排。并且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化和拓展, 强化知识的深度,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 从而赋予讲授内容较强的学术性。

此外, 必须要充分地“备”好学生, 即在准备专题的过程中要力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听课中的思想疑点或思想共鸣, 尤其要考虑到学生思想深处的知识盲区或观念的误区, 使教学有的放矢。

2. 讲授必须紧贴专题

教无定法, 学无常规。在专题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专题的启发者、引领者, 因此, 教师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的思考方向。

在具体教学中, 讲授必须首先要丰富讲授技巧, 实现所授知识的充分表达;其次必须要善于旁征博引,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不管教师在教学中怎样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声情并茂, 都必须紧紧以专题为核心。

3. 专题教学必须突出有效性

理论是灰色的, 而实践是丰富多彩的。知识只有在使用的过程中, 才能转化为能力。教师在教学组织上, 要注意设置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策略上要尽量以使学生自己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专题式教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才能使“死”的知识, 变成“活”的知识, 才能使学生在面对新的问题时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三提高专题式教学实践效果的四种方式

任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可以直接胜任本职工作的学生, 也就是实践性人才, 而实践性人才需要在实践中培养, 这就要求在任职教育中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让学生多实践、多思考。

基于上述思想, 在任职教育的理论教学中要多增加实践部分的教学内容, 多与装备相联系, 多与部队相结合。为确保教学中心地位, 要充分发挥现有实践保障条件的功能作用, 尽最大可能拓展和增设装备实践内容。

1. 打破学科壁垒

专题教学是以任职教育教材为依托, 以专业技能培训作为实际点, 强调知识技能间联系的一种学习。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必须冲破专业学科的界限, 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研究。任职教育培训专题有许多跨学科的内容, 这些知识介入的根本目的, 就是让学生在不同内容与不同方法的交汇中开阔视野, 最终获得专业知识实践能力。

2. 拓展学习空间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 任职教育要与学生生活、部队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专题教学必须打破课堂、校园的束缚, 把学生带到广阔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学生必须要走出校门, 把学习的点延伸到部队, 将学习与部队生活、工作等有机结合起来, 拓展知识结构, 开阔学习视野, 增强技能才干。

3. 鼓励多种方式

专题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实践, 在开放的情境和时空中, 通过观察、研究, 对已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形成一定的意识、观念, 掌握一定的方法、能力。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 虽然学生所获得的成果还不能达到科学发现的水平, 但经历了过程, 获得了体验, 就会逐步形成勇于质疑、乐于探究的习惯,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也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与创造意识。

4. 紧扣部队, 紧贴装备

任职教育的目标是为部队培养胜任本职岗位的实践性人才, 教师必须要与部队和用人单位密切联系, 以了解部队对人才的需求, 从而合理设置任职教育专题内容。院校在教学资源、科研水平、技术支持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而部队在军事训练、指挥演习等方面优势明显, 通过相互开放, 将院校系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部队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实现教学力量优势互补, 缩短院校教学与部队实际需要的距离, 使教学与科研成果更加贴近部队需要, 走院校与部队共赢的路子, 那么学生将来的潜力是无可限量的。

四结束语

总之, 专题式教学法具有独到的特色和优势, 这些特色和优势有利于任职教育全面创新教学理念, 重点突出实践教学, 增强任职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能够形成教学双边“双赢”的局面。运用这一实际有效的教学法, 势必能使任职教育在学生职业培训的工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晓峰等.深化任职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2) :57~58

[2]唐春红、李友云.适应任职教育需要探讨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J].高等函授学报, 2009 (3)

上一篇:中职一年级下一篇:愈合不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