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案例教学

2024-09-18

专题案例教学(共7篇)

专题案例教学 篇1

摘要:案例式专题教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它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将课程内容梳理和整合成若干专题,并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增强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专题教学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打破了过去按章节递进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对教学内容重新梳理和高度凝练的基础上,以专题教学为统领,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注重贯彻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在教学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主体性,旨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普遍存在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因循守旧,即按照章节顺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搞“一言堂”、“满堂灌”。其结果是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日益凸显。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因此亟待改革。

(一)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更好地联系实际。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1]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法单纯强调理论灌输,脱离大学生实际,说教意味过浓,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而案例式专题教学以案例为支撑,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为大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提供了有效渠道。

(二)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2]在传统教学中,虽然也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但这种理论分析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运用和一定的理论深度。而案例式专题教学是一种研究型的教学方法,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原理的如何运用、如何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研究”[3]。教师可以围绕所授专题,精选相关案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引导大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块整钢,“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4]采用案例式专题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和高度凝练,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有助于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避免大学生学习中的碎片化倾向。

(四)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缓解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由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而成,合并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程内容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教学时数却相对过去有所压缩。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一直贯穿于课程教学中。而案例式专题教学在紧扣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抓住热点,凝练出若干重要专题进行系统讲授,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五)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弥补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根据教育部“05”方案开设的新课程,其任课教师也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三门课程的教师转化而来,因此,任课教师在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上往往存在一些短板和缺陷,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完全胜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工作。要补齐这一短板非一日之功。而采用案例式专题教学则可以让任课教师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专题进行讲授,从而消除由于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缺陷给课程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讲解理论,奠定基础。

实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前提是让学生掌握相关原理,没有对相关理论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式专题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关理论的选取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突出重点。所选一定要覆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最基本的理论观点;第二,关注热点。要注意选择和提炼出当前实践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第三,解析疑点。要着重分析和研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疑难问题。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题做出总体性设计。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部分可以设计成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及唯物史观四个专题,政治经济学部分可以设计为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两个专题,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可以设计为苏联模式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个专题。因此,本课程内容可以设计为九个专题进行讲授。

(二)介绍案例,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选择的案例众多,如何从中去芜存菁是一个难题,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坚定政治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专题和案例的选择、设计和讲解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核心。尤其要突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必须在思想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绝不能将案例式专题教学讲成一般知识型讲座。第二,突出创新性:我们既要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学生实际,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全新路径。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体现规律性、彰显时代性、富有创造性。第三,坚持贴近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力求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课程教学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现实性与有效性。第四,增强时效性。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时代脉搏,不断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路线”、“中国梦”、“依法治国”、“四个全面”等新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组织讨论、引导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人生阶段,加之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其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其对社会的认知极易出现偏差,容易走向极端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适时加以引导就显得极其重要。我们在案例式专题教学中,要通过组织专题讨论,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为核心,精心设计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努力打造生态课堂,构建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于一体的、知行合一的全新教学模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8.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

[3]王奎清.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专题教学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129-132.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专题案例教学 篇2

zcs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z c s三个声母和zi ci si三个整体认读音节。

2.能够正确认读z c s与单韵母组成的6个音节,会读拼音词。

二、教学重难点及预设

区别声母“z c s”和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 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与学活动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让学生“开火车”认读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2.小竞赛:打乱顺序读zi、ci、si的四声,比比谁读得又快又准。

3.出示a、I、z、si、c、zi、s、u、ci,指名说出哪些是声母,哪些是整体认读音节,哪些是韵母。

(二)拼读音节

1.复习拼读音节的要领:“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1)分别出示:cacu

s

先让学生自由拼读,再指名拼读,最后齐读音节。

(2)让学生尝试直呼,不作要求。提示:可以采用“摆好声母的口形,发韵母的音”的方法,直接读出音节的音。

2.看图拼读带调音节。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观察:图上画了什么?指名拼读音节cūxì,说出声母和韵母分别是什么?(提示:cū的声母是c,韵母是0,第一声,读cū。)(xì的声母是×,韵母是ì,第四声,读xì。)指名读音节词,看图理解词义。

(2)教学zǔfù。指名分析音节并拼读。(zǔ的声母是z,韵母是ǔ,第三声,读zǔ。fù的声母是f,韵母是ù,第四声,读fù。)指名读音节词,并尝试练习直呼。看图理解词义。

3.看图拼读单音节词。

(1)出示课文“擦窗”的插图。指名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练习说话。)

(2)引导学生将cā.zā.sǎ组成词语。

(三)练习

1.指导读课文。

2.采用转盘式教具,打乱顺序让学生读音节。

3.出示zǔ fù.cū xì.sì gè.dù zi.zǐ sè,让学生自由读拼,也可练习直呼。

4.指名说出用下面的声母和韵母可以组成什么音节?

z—ǔ——()c—ū——()

f—ù——()x—ì——()

五、板书设计

zǔ fù、cū xì、sì gè、dù zi、zǐ sè

六、练习设计

将语文书29页的内容读一读。

“酵母菌专题(一)”复习课案例 篇3

1.与酵母菌结构有关的相关知识及拓展

酵母菌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生物,在对酵母菌呼吸方式进行实验探究,可以巧妙地设计题目。

【案例分析1】下图为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_____;与蓝藻的最主要的区别_____。

(2)图中含有RNA的结构有_______(填序号)。

(3)当酵母菌细胞处于5%的蔗糖溶液中时,可构成一个渗透系统,由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将该渗透

系统分隔为外界溶液(5%的蔗糖溶液)与______两个区域。

(4)现有存放一段时间的酵母菌培养液,挑取部分酵母菌,将其放在含有台盼蓝染液的营养液中,发现部分酵母菌被染成蓝色,说明______。

(5)在运用基因工程培育生产干扰素工程菌时,往往选择酵母菌作为受体细胞而不选择大肠杆菌,这是因为酵母菌细胞中具有_______(填结构名称),有利于对基因表达产物的加工。

(6)某同学为了探究“在体外环境条件中,温度对细胞呼吸酶催化效率的影响”。需要提取、分离并纯化酵母菌细胞内的相应酶。请你帮助该同学设计提取、分离纯化酵母菌内相应酶主要实验思路。

2.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酵母菌这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气的环境中,进行有氧呼吸,酵母菌将葡萄糖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能量。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时释放能量(较少)。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以下题目:

【案例分析2.1】根据右图细胞呼吸的有关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能进行右图中的哪些生理过程?

(2)酵母菌细胞呼吸作用产生C02的场所在哪里?

(3)右图中哪些生理过程产生能量?

(4)酵母细胞无氧呼吸为什么不能产生乳酸

(5)请你写出酵母细胞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反应式。

进一步地,结合学生对以上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设计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2.2】有一瓶混合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如表所示。判断正误:

( )氧浓度为b时,经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6mol

( )氧浓度为d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 )氧浓度为c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

( )a值约为0

3.酵母菌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案例分析3】某生物兴趣小组分别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请分析回答:

(1)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能正常生活?

(2)该小组想探究的具体问题是:酵母菌是否在有氧、无氧条件下均能产生CO2,现提供若干套(每套均有数个)实验装置如上图(a~d)所示。

A.请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装置序号,并按照实验的组装要求排序(装置可重复使用)。有氧条件下的装置顺序:_____(用箭头和图中序号表示);无氧条件下的装置顺序:_____。(用箭头和图中序号表示)。

B.装置中c瓶的作用是_____,b瓶中澄清的石灰水还可用_______代替。

C.在温度和pH都相同的情况下,影响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

D.瓶d在连接其他瓶前应先封口放置一段时间,这是为了_____。让锥形瓶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的其他方法有?______。

(3)如何鉴定有无酒精产生?_____________。

4.酵母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以进行繁殖,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对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进行实验设计和分析

【案例分析4】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和D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

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下图,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①—⑤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

①将适量干酵母菌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2)图中曲线①、②和③分别是_______组、_______组和_______组的结果。

(3)B组和A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B组__________。

(4)D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D组___________。

(5)在整个实验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方法是____和____。

5.课堂总结

根据课堂内容,对酵母菌的有关知识进行总结,扩展,为下一节酵母菌专题(二)作铺垫。

专题案例教学 篇4

关键词:专题讲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水泵与水泵站

《水泵与水泵站》课程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主要课程之一, 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兰州交通大学王烨等[1]在《水泵与水泵站》课程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方面提出了较深的见解;重庆大学曾晓岚等[2]针对该校培养定位的转变, 对《水泵与水泵站》课程进行了一些实际教改工作,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南京林业大学林少华[3]等在多样化习题训练提高《水泵与水泵站》课程的教学效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案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门学科及各种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如土木工程学科[4]、医学[5], 未检索到在给水排水工程中具体应用的报道。专题讲座在学术研讨上广泛应用, 在具体课程教学中应用较少, 安庆师范学院董长庆[6]明确提出“专题讲座法”这种教学方法, 通过与传统教学法比较, 该方法是提高《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结合笔者在工程设计中水泵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对已学完《水泵与水泵站》课程的给水排水专业的学生开展专题讲座, 在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的与教学思路

1.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 充分理解长距离输水中取水泵房水泵扬程计算的要点;在水泵调试时出水流量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在本实例中应该吸取的经验。

2. 教学思路。

首先, 根据实际工程的条件, 设计一道远距离输水取水水泵扬程计算的课堂练习题;其次, 将提出实际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请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把学生想到的所有可能原因一一书写到黑板上;接着, 对学生所提出的各种原因结合学过的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评价,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最后, 将公布实际工程中问题发生的真实原因, 做出总结。

二、教学内容及过程

1. 工程实例提炼出的课堂练习题。

[课堂练习题]某供水工程要求供水量为40000m3/d (已包括净水处理站自用水) , 甲方要求设计输水管道管径为700mm, 经测量, 管线总长为10000m, 取水河流枯水位为95m, 沿途第1高点高程为134m (距取水口3600m) , 第2高点为129.5m (距取水口9000m) , 出水口高程为120m (图1) 。请计算选泵所需的扬程 (水位和高程均为黄海高程系, 局部水损按沿程水损的20%估算) 。

解答本题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主要是水泵扬程最不利点确定的问题。通过本例题的练习与讲解, 学生们复习了取水水泵设计选型中扬程的设计计算需考虑的因素有水泵本身及吸水管路的水损、沿程水损、局部水损及最不利点等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最不利点的确定。

2. 实际工程运行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根据3.1中[课堂练习题]中正确的水泵所需扬程计算结果以水泵选型, 在试运行中, 水泵出水口压力表已显示为0.80MPa (即扬程已达85m>64.5m) , 但出水流量只有约300m3/h (即为7200m3/d, 设计要求40000m3/d) , 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 请找出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在这个环节中, 采用启发式提问, 充分发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想到的所有可能原因均写到黑板上。学生想到的原因有排气阀的问题、多功能阀的问题、管道堵塞问题、水泵质量问题、水泵选型问题、高程及水位测量问题等;甚至有同学认为水泵扬程计算有问题, 应该是最高点与取水点高差加上所有路程上的水损, 这样计算出来的水泵所需的扬程约为75m, 与实际情况似乎很符合。

3. 分析评价学生想到的原因。

在这个环节中, 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可能原因进行分析评价, 并在这一过程中, 把涉及到《水泵与水泵站》课程及相关课程 (如《给水排水管道系统》) 的知识点复习一遍。如水泵扬程与流量变化曲线;在管线高点为什么设排气阀, 会对水泵扬程造成什么影响, 会对水流造成什么影响, 会对管道造成什么影响等等。并明确告诉学生, 水泵质量没问题, 高程及水位测量数据没问题。对于水泵扬程计算错误这一点, 笔者作了更深入分析。根据水泵调试的实际运行参数, 结合已知条件, 即出水流量Q为300m3/h, 泵出口压力表显示为80m, 输水管径为DN700, 输水管线总长为10000m, 最高点高程为134m, 河水枯水位为95m。在此条件下, 全程沿程水损+局部水损 (按沿程水损的20%估计) 约15m, 最高点与枯水位的高差为39m, 把这两个相加只有54m, 即最不利情况下也只需要54m的扬程就可供300m3/h的水, 为什么压力表显示为80m, 二者之间差值26m (80m~54m) 的水头损失到什么地方去了?

4. 实际工程中问题发生的真实原因。

在这个工程实例中, 造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在第一高点附近的一个蝶阀几乎全关, 只开了一点。当把这个阀门全开后, 以至于最后把这个阀门取消了, 水泵就正常运行了, 水泵出口压力约0.54MPa, 出口流量达到了40000m3/d, 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图2, 图3) 。

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在笔者坚持要找出3.4中提到的约16m的扬程损失的原因, 提出要沿程安装压力表, 通过分析沿程压力变化及高程变化, 就可分析水头损失变化情况来判定问题所在;出于各种原因, 现场施工人员、水泵销售人员、阀门销售人员都不想装, 最终在笔者的坚持下说到最高点至少安装一个压力表, 顺便去检查了高处的蝶阀的位置是否适合安装, 才发现阀门的开闭状况不对, 最终解决了本工程实例发生的问题。检查到这个未开的蝶阀时发现这个蝶阀上的无手轮 (用于手动开闭蝶阀的装置, 图4) , 现场调试人员说由于当地农民会偷走这个手轮 (之前已偷走几个) 当废铁卖, 因此他们开了阀门后就把手轮取走了。这种蝶阀的手轮是带限位装置的, 如果没有这个转动盘, 就会造成蝶阀在压力的作用下缓慢关闭。使得这个阀门未开, 也未全闭, 就造成了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在调试前调试人员一再坚持说所有阀门都是全开的, 他们也确实是做到了的。所以, 这个问题深层次探讨就牵涉到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通过一堂生动的融入工程实例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充分理解《水泵与水泵站》及相关课程的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具体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让学生认识到, 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问题还可能与社会问题有关。工程案例融入专题讲座的教学方法在《水泵与水泵站》课程的教学中的开创性的探索与实践成果, 可推广到给水排水工程其他专业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有利于本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烨, 孙三祥, 曾立去.加强实践环境探索《水泵与水泵站》课程教学新模式[J].制冷与空调, 2008, 22 (4) :127-130.

[2]曾晓岚, 张智, 张勤, 等.泵与泵站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 (3) :85-88.

[3]林少华, 王郑, 荆肇乾.多样化习题训练对教学效果的强化[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32) :156-157.

[4]汤小凝.《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案例教学法浅析[J].经济师, 2008, (6) :128-129.

[5]张珍, 柏雪莲, 刘春会, 等.案例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尝试[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6) :941-942.

《出塞》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专题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小小赛诗会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描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古诗并背诵,今天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赛诗会,请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上台展示。

生:上台背诵古诗。

2、谈话导入:(师)自秦汉以来,我国的边塞一直战事不断,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感受了大漠的壮美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写下了许多豪放悲壮的边塞诗,被世人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中的精品,它被称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就是王昌龄写的——《出塞》(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师:课题中的“塞”指的是什么? 生:边塞,边疆险要的地方。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诗中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读出节奏。

指名读诗并简单点评,提示读准“将”、“还”、“教”的音。全班学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这首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听完后说说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这些画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这句诗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中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种修辞手法再理解诗的意思。

4、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5、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佳句,请看:

(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你能说说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6、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不能)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说说诗的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意?

7、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明月、边关都没变。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边关,面对着恶劣的环境和长年残酷的战争,他们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企盼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企盼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企盼__________________)亲如手足的兄弟,遥望边关企盼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假如我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我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还)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关将士的亲人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残酷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悲哀,板书悲)(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师: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汉代飞将军李广)

3、我们曾学过描写李广将军的一首诗《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唐)卢纶《塞下曲》 在你的印象中李广将军是位怎样的将军?

4、出示李广的资料

师:正是因为李广将军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才不敢南下阴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生自由说)

5、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边关就会有安宁,将士就能回家乡,国家也会太平,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他们希望:一起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可是当时朝廷腐败,不能启用良将,他们只能失望的说:一起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7、师:同学们,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生活艰苦,九死一生,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浴血奋战的场面。(出示战争图片)你感受到了守边将士们内心怎样的渴望?(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

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8、师: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四、课后延伸,情感升华。

1、身为新中国的中华儿女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2、课后把自己搜集到的边塞诗和同学交流分享,选出自己喜欢的三首抄写在采集本上并背一背。

[板书设计]

明月

边关

思良将

建功业

课例分析: 本节课是由我校孙明丽老师设计和执教的一节优质课,曾被评选为“省级优课”,开创了小学古诗教学的新模式,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学习。第一,本节课是古诗教学,创设意象、营造意境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课开始就注意诗意氛围的营造,通过声情并茂的读,激发学生对诗的感觉、回味,将学生带入诗的王国,为下一环节的用诗诠释诗奠定了基础。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苍凉意境呢?孙老师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利用品读字词,想象画面,音乐激情等方法,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得到了初步领略。

第二,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孙老师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面对这样的生活,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有些学生悲伤忧郁,思量回家,而更多的学生想到的是‘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豪情壮志。孙老师随机引导:孩子们,仗要打赢,我们更希望我们的战士能平安回来,这是谁的心声?从而引出亲人的思念和深情呼唤,使全诗内涵更深,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使后两句的学习水到渠成。

第三,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孙老师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课前搜集关于明月关塞诗歌,以及表现壮志豪情的诗句,通过这些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学生在品悟诗句及想像画面和人物内心世界时的表现十分出色,使课堂呈现浓郁的诗的氛围,很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孙老师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加以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课前安排的搜集军旅诗,以及对李广生平的了解,王昌龄做这首诗的时代背景都有全面详细的了解,而这些资料很好的起到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作用。

专题案例教学 篇6

1. 呈现情境:

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的需要精心设置情境, 既可以是图文、表格材料, 也可以是影像材料等。

2. 设置问题:

教师根据呈现的情境和复习内容的要求设置不同的问题。设置问题的目的是能让学生高效地对相关现象和情景进行观察和思考, 有着眼点有所选择地检测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程度。

3. 提供“解决问题”载体: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在理解问题要求的前提下, 获取、提炼、分析与整合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 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4. 知识的运用与拓展:

综合调动运用所学知识与问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并力求完整简练、准确无误地解决问题 (组织答案) , 并对所运用的知识作适当的拓展。

5. 训练迁移:

解决某一具体地理问题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还要通过典型例题训练加以促进, 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就能驾轻就熟, 并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二、“案例复习法”模式模式的设计原则

1. 情境的合理性与新颖性。

所谓合理性是指情境的设置要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启示意义, 层次性, 探究性和开放性等。而新颖性是指设置的情境是学生感兴趣的, 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或探究的情境含着一些新奇的现象、出人意料的结果、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悬念, 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问题的现实性和可再生性。

问题的类型、数量是很多的, 高三复习不可能也不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都选取, 因此选材时要考虑现实生活中、身边发生的地理问题, 又可创设一个新的教学情境, 纠正学生只顾课本知识复习而忽视现实的学习习惯, 以实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为载体的, 因此设置专题的问题不能随意, 问题的选取首要考虑的是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必须要具备“基础的、核心的、可再生”的知识为先决条件, 地理学科最基础的知识应是综合能力之源;核心的知识是指地理科最重要的基本原理、规律;而可再生的知识指“程序性知识”, 即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学生思考和迁移的价值。

3. 教学时间的顺序性与灵活性。

以“案例复习法”模式组构的专题必然打破原教材的知识内容编排, 应该说可以完全不按教材顺序进行复习, 然而考虑到复习时间紧迫, 因此专题的讲解顺序应遵循一定的时间阶段性,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学习。“案例复习法”问题专题顺序一般应先引导学生形成单项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 然后再进入形成综合地理能力的复习, 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对应相关复习内容, 组织有先有后的地理专题复习;但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要求灵活处理先后顺序。

4. 加强方法的指导性。

高考关注的主要不是学生的记忆能力, 而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尤其是学习的潜能。因此课堂上要力求教会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联系与发展等方法, 而学生掌握这些方法的最好的途径是通过高质量的题目训练 (如历年高考题) 和及时的讲评, 因此教师对课堂中每道题分析的着眼点都是重在引导学生追求解题思路和方法过程的归纳总结指导上。

5. 迁移的精练性。

因时间紧张, 各专题教学上必须是先有问题, 然后帮助学生提取解决问题应具有哪些学科知识, 进而形成各知识的联系, 这是教师要讲的内容, 即复习要精讲, 讲“到点”, 讲“到位”——精讲重点难点和复习方法, 复习时如果做不到精讲, 肯定不能完成复习任务。最后应设置针对性强的思考训练题, 让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从而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力是不能由教师讲授出来的, 必须是学生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体现出来, 而题目训练不应是随意的, 讲求精心挑选, 要精练——练在典例上, 练在关键处。避免两种倾向一是纯讲导致学生疲惫, 效率不高;一是纯练导致知识散乱, 不成体系。

6. 体现可持续发展性。

从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比较来看, 高考改革的趋向, 就是自然地理相比以前难度有所下降;而人文地理则相对有所加强, 更表现内容上强调了观念、观点教育, 因此专题讲解必须渗透可持续发展观念, 强化地理教育的功能。

三、“案例复习法”模式的实施例举

[例1]综合能力检测专题:左下图是某一岛屿示意图, 其中A、B表示经线, C、D表示纬线, 根据要求回答相关问题。

1. 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在图中补充一定信息) 。

(存在问题主要是信息补充不当, 表现在 (1) 补充纬度数又补充经度数, 将问题复杂化; (2) 纬度数相差过大, 忽略了题干中岛屿的要求; (3) 纬度数不当, 实际生活中不存在该岛屿。) 总结: (1) 经纬网图中比例尺的计算方法 (2) 世界最大岛屿与大陆的区别 (3) 熟悉世界海陆分布

2. 请你尝试说明图1中该岛屿的地理位置。

(提示: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

拓展与迁移:改变图中的经纬度数值说明该岛屿的地理位置。

3. 请你尝试说明图2中岛屿的地形特征。

(提示: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一般要从

(1) 地形类型构成 (2) 地势 (3) 地形分布 (4) 特殊地形等方面说明)

拓展与迁移::请说明图3中岛屿的地形特征。

4. 请你尝试说明图2中岛屿气候方面

(太阳辐射、气温、降水量及气候类型分布) 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太阳辐射:从西南向东北递减 (受纬度位置和地形影响的天气状况影响)

气温:从四周向中心递减 (受地形地势影响)

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受夏季风和地形影响)

气候类型:从南向北由热带季风气候过渡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纬度位置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拓展与迁移::改变图中的经纬度数值判断该岛屿的气候类型 (如图4) 。

5. 请你尝试说明图5中岛屿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

水文: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夏季为汛期, 冬季为枯水期) 、含沙量小、无冰期。水系:放射状水系、流域面积小、流程短、落差大、富水能。 (总结规律:河流的水文特征是水体本身的特征, 一般从补给水源、流量大小、水位变化、冰期、含沙量及特殊情况如凌汛等方面说明;水系特征是河道特征, 一般从流域形状、流域面积、河道宽窄、深浅、曲直、长短、落差等方面说明。) 拓展:请你尝试说明图中最大河流的开发方向

6. 请你尝试说明图6岛屿中盐场、城市和铁路的分布特征及原因。

盐场:岛屿西部——地势平坦宽阔的海滩、季风的背风坡雨天少, 晴天多。城市:岛屿西部——平原面积广大, 气候适宜, 河流众多, 交通便利, 经济发达等。铁路:沿岛屿四周呈环形分布——受中部山地地形影响, 而四周有沿海平原;及四周人口、城市集中, 为促进其经济发展。

(总结规律:影响盐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晒盐地形和天气;影响城市的分布主要有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和矿产、交通、政治、军事、科技、旅游等社会经济因素;影响铁路的分布主要有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因素。)

拓展:请你尝试分析图6岛屿成为“水果之乡”的自然原因。请你尝试分析图6岛屿发展“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的原因。请你尝试分析图6岛屿近年来纷纷到大陆投资建厂的主要原因。

通过上述复习一方面学生对台湾岛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征印象深刻,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分析某地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方法, 而且复习内容广泛, 几乎覆盖了中学重要的地理原理。能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四、“案例复习法”模式的好处

“案例复习法”教学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上框架图中的程序, 它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该模式用于专题复习, 既强调了强化知识体系, 夯实主干知识, 又强调了归纳地理原理, 强化思维建模, 同时也注重了引导学生限时感悟考试和解题技巧, 及早适应高考, 因此通过“案例复习法”的反复实践, 学生地理综合能力能够快速提高。

摘要:教育在发展, 高考在改革, 命题在创新, 高考地理复习也必须更新理念, 以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去迎接挑战。笔者多年尝试的“案例复习法”模式, 就是针对此要求所作的探索并取得较好效果。

专题案例教学 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专题教学,教学模式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简称《原理》)课传统教学模式以章节为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不强,学生们学完该课程之后,无法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过我们专题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一二三”专题式教学能突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使教学重点更突出、师生互动效果更好,是深化《原理》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一条主线

这里所谓的“一条主线”,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内在的逻辑线索,专题围绕其内在线索来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专题的独立性与整体性

专题具有相对独立性,各专题是从某一理论、某一话题出发,深入剖析某一现象,将教学内容逐步引向深入,启发学生对原理进行深度思考。专题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精、专、深。它对于教材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对于教材内容进行精选、加工;强调课堂教学的专题性、目标性、针对性;强调对于理论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深入思考。筛选和确定专题是专题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专题教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只有将专题的“精、专、深”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相结合,用“一条主线”贯穿专题教学的始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标。

近几年,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呼声很高。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最早提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1]。这一见解也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委的普遍认同,并把它作为教材绪论的标题。但教材在随后章节的编写依然采用了3 个组成部分的叠加方式,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到底该怎么把握,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建构整体性的内容体系

中共中央党校牛先锋教授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生成和逻辑体系》一文中,较好地从逻辑的角度表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这一表述尤其对教学内容的整理组织具有指导意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有其逻辑起点、逻辑线索和逻辑结果。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其始终如一的研究对象,整个理论大厦是围绕这个对象有逻辑地建立起来的。”[2]这个研究对象简而述之,即“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关于人的解放条件、解放进程的研究是其逻辑展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其逻辑结果。遵循这个思路设计专题体系,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并结合时代,综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那么,整个教学体系则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不但更加生动、富有时代精神,而且更加具有说服力、吸引力,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主旨“关于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的学说”,能够极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二、两个主体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是教学论中的重要问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在其总体工作方针中从政策角度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政策导向恰恰也是“一二三”专题教学要真正落实的两个方面。

(一)教师主导

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直接表现在教学内容的自组织性、教学过程设计的创新性。

1.教学内容的自组织性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蓝本,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机械地照搬照抄[3]。并且要讲好这门课,教师必须发挥主体能动性,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活动不但是育人活动,而且也是一种发现活动。

《原理》课教学具有意识形态性,无论采取专题式教学还是其他教学方式,都要注意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专题教学内容要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既要直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倡导积极的价值观。

教学活动还是一种发现活动,即发现真理、坚定信念的活动。这种发现基于教材,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现时代。建构“人类解放”这一图景的科学范式,既需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经典论述,又需要密切联系现实,研究当代世界。这个教学体系不能仅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结合现时代的理论热点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加以诠释。在诠释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展示其科学的解释力,只有真理性的理论才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内化,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2.教学设计的创新性

教师艺术并科学地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才能变成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才不被学生看成“传话筒”、“教书匠”。专题教学中,教学设计创新表现在优化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强化情感因素。

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再好的内容也需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积极吸引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教学是一种艺术活动,教师要根据内容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等,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合理设置教学情景。专题教学是围绕一个话题、一个理论展开的,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设置教学问题。问题设置策略是,多一些平等对话的探讨式问题,少一些居高临下的教条式质问;教师要放弃以往课堂管理者的权威角色,变“指挥者”为“引导者”,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认知过程加以分解设计成若干个步骤。启发学生,带动学生,共同学习,造成一种情景,好像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着知识的乐趣。

强化情感因素。在教学设计中也强调教师的情感投入,由于我国中学应试教育的弊端,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院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储备并不好,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热情并不高。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欣赏、赞扬和期待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身心投入状态、智力活动的活跃度和教学过程的参与度[4]。

(二)学生主体

大学生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具体界定为以下三点: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即自主参加教学活动;能动探索深层问题与原因;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1.自主性,即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可以自主地认识课程材料和选择参与课堂的学习方式。为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两个平台必不可少,一是“专题论坛”,二是教学“质疑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口头发言的形式,课堂设置“专题论坛”,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争辩,激发认知矛盾,创设教学情景。学生也可以采用教学“质疑卡”的方式参与课堂交流,质疑卡是学生针对本专题学习材料、问题而准备的发言提纲以及一些疑问,写在一张卡片上。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可以在课前提交“质疑卡”,这既体现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又能为教师掌握学生困惑提供了真实资料。

2.能动性,即大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某一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原理》课的教学围绕“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主线来设计,顺应了时代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探索人类解放的规律、条件和途径等相关问题,学生对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感兴趣,是激发能动性的保证。

3.创造性,即大学生通过自身学习,创造性地将课程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境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不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改造客观世界,进行发明创造活动,而是对自身的超越———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它表现为思维方式的重构、认知方法的改进、自我思想的超越。

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三环节”顺畅衔接

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是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技术关键。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为此,我们利用BB网络教学平台,顺利实现了教学“三环节”———课前准备、课堂互动与讲授、课后沟通交流———的有机结合。

(一)课前:依托网络平台发布学习资料

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实现有效参与,学生课前做知识准备是必要的。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额外的学习资料。资料可以是视频、案例材料、多媒体课件等不同形式,但内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现实性,密切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2)知识性,具有可以挖掘的理论内涵。(3)前沿性,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4)语言通俗性,让学生容易看懂、听懂。

教师在提供学习资料时,要将专题教学内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炼出来,布置给学生自己去进行预先思考,以便于他们在“专题论坛”环节发挥主体作用。

(二)课中:专题论坛与教师精讲

“专题论坛”是根据教学主题,预设问题,吸引学生思考与讨论的课堂专题导入模式,这一环节一般占据课堂教学时间10%—20%比较适宜。通过学生的讨论使他们自己发现认知困惑、认知冲突,教师在专题论坛环节扮演苏格拉底的角色,引导讨论走向深入,自然而然地切入到专题理论学习。

在专题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参与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很多问题是不可控的,这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建议教师在专题教学中从3 个方面下工夫:(1)保持谦虚的心态,“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2)论坛问题设计,尽量采用封闭式、选择式的提问模式,诸如“以下物品是否属于商品范畴,为什么?”“你同意上述观点吗?”等等。(3)教师平时一定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知识,在专业内下工夫,从基础理论入手,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师的著作、论文。

其中第(3)点,教师能否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学骨干,能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问题,是专题教学精讲能不能讲“精”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二三”专题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三)课后:网络交流与网络论坛

课堂教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后学生一定还有疑问。教师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开辟网络论坛,继续与学生交流、讨论、答疑解惑,并结合学生反馈,进一步将专题领域的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这也就是所谓的“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5]。

教师要正面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现实问题,不回避不应付,不搞花架子,不用有趣的材料代替理论的升华。对于理论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深入研究透彻,有问题的地方、有争议的地方往往是我们没有搞明白的地方,也是我们大有作为的地方。网络交流平台要保持畅通,要建立任课教师轮流值班制度,遇到学生提出的棘手难题,尽量通过集体备课制度和集体智慧使问题得以合理的解决。

上一篇:录井技术下一篇:群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