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专题化教学

2024-09-29

思政课专题化教学(共5篇)

思政课专题化教学 篇1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 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越来越得到重视, 专题教学因其教学内容更为系统, 教学风格更为多样, 理论研究更为深入而得到了许多高校的认可, 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 因其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指导作用的发挥, 因而高校思政课更适合专题教学这一创新模式, 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兴起和运用将专题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了出来。

一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特征

所谓专题教学, 就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中提炼出重点和难点, 结合社会、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确定主题, 然后, 突破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章节讲授教材的传统, 以确定下来的主题为核心,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系统性的整合, 分教师分主题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组织教学。专题教学与以往的常规教学相比, 往往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 重点、难点更为突出

在专题教学中, 每个专题内容自成体系。教师以本门课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为基础, 结合所讲专题的适时成果, 提炼、编排、组织相关知识, 融合自己的观点, 使之在专题这一体系中更加系统化, 既可以做到追根溯源, 又可以做到深入简出, 使专题内容更加完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从全局角度把握教材、把握知识, 也能在此基础上把握这一专题的重点和难点。专题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讨论问题, 既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又可以实现学科理论的交叉, 做到因材施教, 使不同学科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启发和指引,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功能。

2 教学风格更加多样化, 避免学生听觉和视觉的疲劳

专题教学打破了一个教师通讲全科内容的旧有模式, 每位教师所讲授的专题往往都是自己最擅长或最有研究的内容, 这样, 既能增强教师的自信感,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 又能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个性和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 学生也能得到不同的学术背景、不同的社会阅历和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和熏陶。高校思政课的专题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固定而老师轮流授课。面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专题内容, 面对各个教师所具有的多样化的教学风格, 学生往往会感到耳目一新, 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的疲劳, 好奇与探究会让学生集中精神去吸收每个教师的研究精华, 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 专题研究更加深入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

高等院校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 也应是一个科研机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意识和科研能力。专题教学需要教师有更高的理论功底和科研水平。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对教学专题的深入研究, 使他们在教学互动环节中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突发问题并进行适时地分析和点评, 从而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激发学生交流沟通的欲望, 将讨论引向深入。而教师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 对问题的透彻分析和深入研究也会对学生产生触动, 引发研究的兴趣, 进而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专题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但它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在高等院校, 专题教学独立性很强而且大多是大班授课。如何加强各专题之间的体系联结、如何实现与大班学生的良好互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的兴起和运用完善了各专题之间的联系, 弥补了大班授课, 师生互动不足的缺陷, 将专题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了出来。

二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优化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效果

网络教学平台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 在专题教学的每个环节, 教师都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使授课内容广泛而深入, 不仅要与其他专题内容进行很好的联结, 还要充分地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使专题内容的传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教师提供相应的网站和资料

在专题教学前,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问题, 并为学生介绍这一专题的前沿学术观点和最新的理论资讯, 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页和一些参考资料。问题的设置可以是开放性的、思考性的, 而不应只是简答或在书本上就可直接找到答案的“傻瓜题”。这样, 才会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才可以更广泛地吸收相关知识, 而大量相关知识的摄入可以为即将开始的专题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师也可以将专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链接以图文、视频的方式放到网上, 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正在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其相关材料下载给学生或指导学生自己上网浏览, 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 既为自己的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又可以避免学生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受不良信息影响而迷失自我, 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统一, 知识的传授与行为的指导的统一, 加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 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对周边问题的关注, 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目的。

2 学生自学、讨论———观看网上资源和教材

在专题教学前, 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资源和教材进行自学活动, 互相研讨, 解决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查找资料、阅读教材、补充材料、分析问题, 然后才可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才可以在课堂讨论中表达并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一自学过程可以调动学生不服输的劲头, 会让这种学习成为一种自觉, 可以促发学生自强、努力、拼搏的品质。

在专题教学进行时, 学生要带着自己的自学成果, 就教师设置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解决重点、难点。高校的思政课一般都有100人左右, 讨论时, 可以将整个大班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组要有自己的指定发言人和补充发言人。教师在课堂上最好不固定参加的讨论人数,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尽可能多的同学有机会发言, 以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发言,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在讨论和辩论中领悟问题的实质, 在主动参与中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一形式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也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的思政课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也不是与学生无关的“大课堂”, 而是全体师生的课堂, 是思想交流的殿堂。

3 教师总结、拓展———教师课上总结, 课后在网上论坛中拓展

在课堂上, 教师要对学生讨论、辩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总结, 然后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 使学生明确是非, 明确所该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核心。这一过程也是教师进行专题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讲解教材内容, 而是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思想引导, 由于学生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 师生间的共同话题会更多, 引导便顺利可行。

课后, 对学生的讨论发言, 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网上的评议和问题评论, 对课上不充分的地方进行一定的补充, 对课堂上没有时间或不宜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解答,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保留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在网上论坛中对所授知识进行拓展, 通过网上论坛针对专题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 展开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和讨论, 加深对专题的理解和研究, 把握整门课程的整体结构。网络论坛还可以进行师生心灵的沟通, 打破时空的限制, 很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痛苦的经历, 而是积极主动的、愉悦的体验,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道德与灵魂上的触动, 在不断地学习与交流中拥有判断大是大非的能力, 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目的。

4 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写心得或网上测试

每一专题结束后, 要对学生的所学效果进行验收。如今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不仅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在考核方式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有开卷考试、开闭结合考试的方式, 还有过程考核的方式。专题教学因其内容、教师的不同, 更适合过程考核, 每一专题的学习成果就是学生这一学期的收获, 也是学生一学期学习态度认真与否的证明。

每一专题结束后, 学生可以交流心得, 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 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自己学习的收获和这一过程中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既是自己对这一专题学习的总结, 又是对学习结果的一种检验。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测试完成对自己学习成果的验收。每个专题教师都应有自己为这一专题精心准备的试题库, 而且这一试题库应不断更新和完善。网上测试的题目可以从题库中随机选出, 每位学生回答的题目各不相同, 而主观题最好在网上搜不到标准答案, 这样, 即使是开卷测试, 学生也需要经过认真地学习才能得出答案。这既能考查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同时, 教师批阅作业和查寻网上测试结果, 也能对自己的授课效果进行自我评估, 起到整改和提高的作用。

总之, 高校的思政课内容丰富、涵盖领域广泛、指导性强, 要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理论并指导实践, 就必须要充分地运用网络教学平台, 将课堂上的专题教学和课后的网络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高校的思政课专题教学优势最大化, 拓展学生的视野, 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优化其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晓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及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2) .

[2]陈智行, 邹键.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网络资源运用效率的途径探究[J].河南农业, 2010 (12) .

[3]元建基, 谭群英.关于高校思政课现状的思考[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1 (1) .

思政课专题化教学 篇2

湖北文理学院

聂 军

张 樊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学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从中央到各高校都对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高度重视。如何创新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真正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主渠道作用,对于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湖北文理学院自2014年秋季开始探索“专题讲授+项目讨论“的教学模式,取得一定的积极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湖北文理学院的教学实践对这一教学模式做初步研究,供有关学校及思政课教学部门借鉴,以期进一步完善。

一、地方高校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1、专题讲授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提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提出要“积极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方法,建设理念科学、形式多样、管理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体系”,尤其提出要“积极推进专题教学,凝练教学内容,强化问题意识,构建重点突出、贴近实际的教学体系”。包括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宁夏大学等众多高校都纷纷实践思政课专题讲授方式。[1]

专题讲授是每门思政课组成若干个课程教学组,依据教学大纲,结合社会现实、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遴选几个主要问题,并围绕这些问题,分教师、按问题进行专题讲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通过教研组集体力量完成教学。[2]专题讲授课程主持人(一般是教研室主任)总体上主持、负责整门思政课的教学工作。在其带领之下,教研室全体教师集体讨论课程教学专题的内容设置、教学重点、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等,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主讲教师在设置好的专题中,选择自己最熟悉的3—5个专题来精心备课 , 然后到不同的班级课堂去滚动讲授。

2、项目研讨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也提出“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各高校逐渐认识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各类实践教学模式也不断涌现,项目教学法在河北经贸大学及不少高职高专学校思政课教学中得到实践。[3]

项目研讨是指思政课教师设计覆盖教学内容的实践项目并围绕项目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课外实践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学习知识、训练能力、培养素质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项目研讨有两种形式: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教师将对应的专题讲授上的理论知识点转化为若干教学项目,通过项目的形式组织和展开教学;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项目活动方案,相对独立地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讨论、调查研究或实验实践,完成项目任务,并得到相应的活动评价。这种实践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地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进行知识建构,实现学生知识生成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人人参与项目完成的过程,强调理论与实践、目标和过程统一。

3、“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的创新意义

“专题讲授”和“项目研讨”两者分别是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如前文所述,包括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宁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及不少高职高专等都在思政课教学中实施这两种教学模式,但尚缺乏对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改革。特别是地方高校实施“专题讲授”和“项目研讨”可以围绕地方特色设计专题和项目,有机融入地域文化。这对达到思政课教学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专题讲授+项目研讨”的教学模式创新具有如下意义:

(1)有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助于推动思政课教师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个性化,提高教学实效性;

(3)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运用思政课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有助于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明力。

(5)进一步帮助青年大学对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服务。

二、地方高校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的实施路径

1、梳理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实施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改革前需要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全面调研,可采用对教师学生的访谈、调查问卷形式进行,在教师教、学生学、教与学之间的衔接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这是思政课推行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研究的前提基础。在湖北文理学院的调研中发现,教师教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思想认识、业务素质等方面存在问题之外,还存在教学内容不能把握主次和轻重、不能把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教学形式上存在重形式、轻效果的现象,教学手段和方法上存在不足等方面出存在问题;学生学主要存在对思政课思想认识不够等问题;教与学之间的衔接上需要教师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价值取向、教学内容要与中学政治课内容衔接等问题。

2、研究思政课的教学目标、目的

教学目标是指思政课总的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素质构建去构建大学阶段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及《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整体上在人才培养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思政课教学目标中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素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等等。

教学目的是细化每门思政课的教学对应培养学生能力所要达到的目的,进一步细化成每门思政课对应的具体培养规格和标准。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于引导大学生逐步适应大学新生活,培养独立思考习惯和创新精神,提升道德和法律文化素养,正视社会现实问题,勇于担当,努力培养立足地方、服务基层、遵纪守法、具备综合性应用素质与能力的人才”。细化成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又可以具体包括知识上“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掌握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方法”,能力上“能够养成独立生活、自主学习、自觉遵守基本道德和法律规范的习惯”,素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等,这也是对思政课整体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落实。

3、研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挖掘、编排。

思政课教学部门采取课程负责人牵头、集体备课会的形式,全面梳理思政课每门课必须给学生传授的重要基础知识点和重要的思想方法,研究讨论如何选择、挖掘、编排教学内容。作为地方高校,高校的地方历史文化、校园文化等都可以有机地融合其中。这也是确定思政课具体教学方案的基础。

4、研究“专题讲授”、“项目研讨”的设计

专题的选择。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来具体设计选择理论讲授的专题,包括要明确专题数量、各专题的内容。通过专题讲授覆盖到思政课教学大纲的所有知识点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在教学内容的确定进行重难点的分析,做到科学取舍。讲授的专题也尽可能多的覆盖到多的重要基础知识点和重要的思想方法。

项目的确定。配合专题讲授,以项目研讨式来开展实践教学。项目包括课堂讨论项目和课外实践项目。这些项目的选择要遵循如下要求:与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紧密结合;与时事政治和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掌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同时还要在课程安排上考虑每一个专题与项目研讨主题之间如何衔接。

这里不仅仅是专题与项目的确定问题,还必须要在具体操作层面上进行思考。如建立课堂讨论项目库、课外实践项目库,在开展课堂讨论和课外实践时如何进行分组等等。

5、研究课堂教学方式

研究思政课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更有效,这是在重点解决学生不愿意听的问题。绝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大部分还是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形式单一,学生十分被动。实施“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改革后,创新教学手段上加强“教”与“学”的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PPT辅助讲授为主,结合课堂讨论、辩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教学,同时配以音频和视频,从视觉与听觉上调动学生的兴趣。

6、研究学业考核方式

研究采取什么样的学业考核方式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更有效,这是重点解决学生不愿学的问题。改革传统的“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的做法,更加注重过程考核,突出项目研讨成果在考核中的比重,正确导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六步,最终编制完成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案。通过课程教学方案把课程教学目的、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业考核方式等固定下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确定了“近现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抗日战争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和“近现代中国选择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等八个专题,襄阳三国历史文化、湖北文理学院“敬老孝亲”典范程威同学事迹也分别对应进入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中。

三、地方高校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的成效 “专题讲授+项目研讨”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突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得到了普遍欢迎与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通过科学合理的确定讲授专题和研讨项目,教学形式进一步多样,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越来越浓,课堂不愿意听、不愿意学的问题得到明显改观。专题讲授融合了大量的理论前沿和地方历史文化知识,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变化,学生更多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学资源的丰富,增强了思政课的感染力;项目讨论、项目实践让学生更近距离通过讨论、实践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容易入脑、入心,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

2、思政课教学资源进一步丰富

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的创新,要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大量的软硬件教学资源做支撑。湖北文理学院在教学资源建设上的一个突出之处就是建设思政课教学的“四库一集”——教学案例库、讨论项目库、实践项目库、项目成果展示库和在线试题集。

教学案例库是指理论专题讲授时用来阐述知识点的真实案例集库,每门思政课根据专题讲授重难点精心挑选经济社会发展最新的典型案例,侧重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及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的真实案例;讨论项目库是指供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课堂内讨论参考的项目库,每门思政课根据专题讲授内容来选择确定讨论项目,讨论项目重在与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紧密结合;与时事政治和社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掌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思想方法;实践项目库是指由学生自主选择,个人或者团队在思政课课外完成的项目库,选择贴近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的实践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切实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每学期结束后,思政课教师从讨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精选推荐优秀的学生成果,思政课教学机构从中挑选汇编成优秀项目成果展示库,展示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也成为日后思政课教学资源;在线试题集是思政课为适应信息化发展,逐步开展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各门课建设的标准化考试题库,题目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精心编写典型的、时政性强的题目,并能根据社会发展,每年更新20%左右的试题。

3、思政课教学保障进一步落实

为保证思政课“专题讲授+项目研讨”教学模式创新的推进,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等保障机制,这使得思政课教学建设、教学保障得到了充分落实。如在教学管理上,由于专题讲授的滚动式,采取传统的学生评教不现实,推行“即教即评”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学生在每次专题讲授后就对教学的教学进行评教,这样做相比于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评教反馈学生评教信息,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参见陈志宏、徐玉生:《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和实施要点》,《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第4期;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邵龙潭:《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11期等。

[2] 王久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探析——以北京大学为例》,《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3期。

思政课专题化教学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专题设计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指出“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专题教学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选择,采取专题教学的方法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专题教学的意义

专题教学既能囊括教材的基本内容,又能兼顾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更好地贯彻课程教学目标。传统式教学一般是围绕着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很难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够进行深度教学。无论是其教学目的、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设计,大多是为了突出知识点的传授与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若仅仅采用传统的传授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这些知识点都是松散的,只是适应教材体系的机械拼接。教学方式的教学目的是讲清讲透知识点,比较注重灌输,比较严肃,缺乏有效的互动。不能以学生为本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互动的重要性,不能真正做到“三进”。通过专题教学,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专题教学理念先进,不仅仅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还能将研究型、互动型、启发型教学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有利于师生互动,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专题教学能解决授课的知识性、趣味性的矛盾问题。专题教学可以通过选取典型的事件贯穿所要讲授的知识点,融合授课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的问题,提升课程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理论感兴趣,对论点愿意参与,使课堂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让学生在课堂畅所欲言、大胆创新、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讨论、参与创作的能力,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可得到充分体现。专题教学的特色是科学整合理论精髓,教学中老师可以找到理论的切入点,引导和启发学生有所思,讨论时做到有感而发,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专题教学能解决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问题。比如,按照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案,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综合了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社会主义的内容,是3个学分,却只有54个学时,这样少的学时数与要讲授的丰富内容形成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如此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不至于让学生厌烦,这是很有艺术的一件事情。专题教学是一个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途径。在一个组织好的专题教学之下,可以涵括尽可能多的知识点,而且可以突出知识点的重点难点。

第三,有利于优化理论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专题教学对每一个教学专题都进行科学的探索,有机整合章节,优化理论结构、广泛收集资料、拓宽知识范围。从课程的导入、问题的提出、理论的导航、青春的话题等诸多内容入手,每一个环节都精心设计,结构逻辑性强且观点明确,即扩充了知识量,活跃了课堂,也使抽象的理论简单化。学生在课堂可以通过积极参与,不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了解更多的社科人文知识丰富知识量,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理论修养的良好途径。

第四,有利于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较沉闷,学生没有积极主动性,而专题教学能发挥各专业老师的优势,突出理论的时代性、鲜活性和实践性,增强教学实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兴趣、世界热点、热门话题、专业特点等来选择重点教学,力求在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的同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教师可以用专题来安排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

第五, 有利于教师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高校老师的两个基本任务就是教学与科研。采用专题教学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便于教师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赋予了讲授内容的学术性。对专题的研究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思路开阔,知识结构得到改善、学术水平有所提高,也能站在新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实效的教学。同时专题本身就可以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科研领域也可以相对集中,而课堂又为教师从事科研提供了更现实的实践平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题要以教育部的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社会现实、学生实际和教育部统一编制的教材内容,精心设计,设计专题是专题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专题设计存在的问题比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专题设计目的偏离教材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特殊性在于其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国家统一的,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都必须以现行的“05 方案”为依据。专题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将教材体系有效的转化为教学体系。但是,有些老师在专题设计过程中,增删教学内容没有基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没有坚持教材的基本精神,缺乏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二,专题设计内容与现行教材完全一致,缺乏创新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是由中宣部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和出版,其权威性和统一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如果专题设计时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缺乏必要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加工制作创新,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在专题设计时,缺乏创新意识,仅仅是把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改头换面,或者是调整次序,或者是换个标题,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动,这就与专题教学貌合神离。

第三, 专题设计题目缺乏新意。专题设计的题目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专题设计题目直接决定专题教学内容,影响专题教学效果。专题设计题目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新意,难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的题目直接是教材目录的变通,没有显示出专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当然,专题设计还存在着其他问题,例如,对知识点的处理存在跳跃过大,违背了教学规律问题; 过分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中学与大学知识点重复问题; 专题设计注重了内容的生动性、现实性,而缺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有的理论深度等。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设计实效性的对策

专题设计是基础。以专题教学为主,优化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严谨,观点明确,专题教学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

第一,专题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全面采取专题教学,要能按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设计上不要完全脱离教材,选材尽量选择既是教学重点,又是社会热点,更是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既要考虑知识结构的逻辑性、启发性、思考性,还要考虑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讨热情和学生知识承受能力。

第二,专题设计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理论的整合、提炼,对观点的分析和讨论,不偏离理论方向。不要一味追求专题讲座效果而忽略了知识重点,形成散而不精、学而不懂的局面。注重实效,开阔视野,理论渗透更多的社科人文知识,使教学内容成为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特色专题。实现寓教于乐,理论更精练、内容更充实,为学生搭建一个理性的认知平台,让学生快乐参与轻松学习。教师应该在设计专题时提炼精华,合理整合理论与时事,让每一专题既有结构严谨的理论知识又有精彩绝伦的教学情节,从而真正地实现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达到能理解、能认知、能反思的实效。

第三,专题设计基于大学生的现状。目前有些专题教学设计与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大相径庭,与学生的期望几乎脱节,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设计。专题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要针对大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系统的调研,较为准确地概括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其中包括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态度、目前的学习状况、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等等,为专题教学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提高专题教学的针对性。

第四,专题设计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在教学专题设计时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现实问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问题引出理论,用理论分析问题。如果教学只是从理论到理论,这也许适用于专门搞理论研究的教学,但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设计专题时可选择一个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来引出相关的理论,并通过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把运用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作为教学专题的重点。从分析现实问题出发来讲理论的教学设计,实际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有问题意识,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必须关注现实问题,要敏感地把握大学生中间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提炼为教学的切入点,使理论分析具有现实的具体内容,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

[2]张雷声.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7.

【作者简介】

思政课专题化教学 篇4

“网络+专题”教学模式便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尝试解决当前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尤其是大班教学,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主体性不强,教学实际效果差等现实问题。

一、大班化教学背景下地方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班教学由于学生众多使得课堂教学组织变得更加困难,学生学习过程难以控制。课堂教学全程基本是教师唱主角,学生为配角;教师满堂讲授,学生忙于记笔记。师生互动交流时间锐减,教师无法准确把握全体学生学习情况,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与学脱节,教师不能正确发挥教学主导作用。

思政课大班化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未能有机统一,甚至脱节。由于上课的学生太多,教师组织学生专注课堂学习难度大增,吸引学生参与学习听讲、组织学生讨论思考需要花费更多时间,耗费更大精力,教学进程会被多种不确定课堂因素打乱或中断,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状况下,教师大多一讲到底,通过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听讲,整个课堂教学进程完全围绕教师的讲授方案进行。实践证明这种教师唱主角,控制大课堂,通过教师的全力表演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完成“教”的任务的教学方式,课堂效果并不理想。

但是,“所谓教学,应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1]。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构成教学活动的双重主体,各自发挥应有作用,共同推动教学活动的有效完成。思政课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主持教学有序进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解读教学内容,同时,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自觉投入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理解中,较好地掌握知识,促进思考,升华情感。上述教师满堂讲授的方式显然背离了有效课堂对师生角色分配的基本要求,教学变成了单方面突出“教”的活动,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绝对的主体,学生“学”的活动过程则完全被忽视或遮蔽,学生变成无声的配角,教与学失衡甚至脱节。

(二)学与思脱节,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培养上”[2]。为提高教学实效和达到教学目标,教师通常会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与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全程中的学习主体作用。相比较专业课而言,高校思政课理论性强、立意高远、说教意味重,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刻板乏味,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因此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要求更高。然而,在大班教学条件下,由于学生较多教学组织难度加大,思政课一些原本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已无法使用,课堂教学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教学被迫重回教师单方面主导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直接导致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下滑。

从学生学习情况看,大班教学中由于缺乏有效组织使得学生学习被动,学生的主要学习活动变成听讲和记笔记,师生互动交流锐减;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缺少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学与思的活动脱节分离。这样的教学结果是,教学内容没有转化为学习内容,学习内容不能转变成思考内容,知识理论则难以转化为行动实践。

(三)学与练脱节,教学不能充分体现实效作用。

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让思想进大脑,并转化为行动,课堂教学要与学生课外学习实践紧密结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关注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还应考虑课前课后的教学延伸,围绕思政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馈,掌握学生课外学习与实践的基本情况,继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实效作用。

但是,大班教学不仅难以控制课堂教学,而且难以把握学生课外学习与实践情况。由于学生太多,教师无法针对不同学生组织个性化教学,很难在课堂中对具体问题开展师生、生生对话讨论,无法通过互动交流掌握学生课外学习与实践的状况。为了抓紧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以自己讲演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上,学生没有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机会。

这样的课堂教学突出理论知识传授,强调理论知识的准确性完整性,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不足,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知识无法转化成行动,无法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德育目标。学生所学知识理论无法应用于社会实践,仅仅满足于考试。

二、“网络+专题”教学模式及其解决教学问题的措施与效果

(一)什么是“网络+专题”教学模式。

所谓“网络+专题”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的不同将思政课教学划分为两个阶段,即网络学习和专题学习,前者占教学课时的1/3,后者占教学课时的2/3。第一,网络自主学习。通过上网学习在线课程,学生自主完成相关对知识理论的学习理解,完成习题自测;与此同时,教师在线答疑,与学生互动交流,监督并帮助学生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第二,专题讨论学习。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其凝练为若干专题问题,在相应章节理论知识的网络自主学习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专题讨论学习,围绕专题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共同讨论他们最关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在研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思考发言情况,适时作点评总结。

(二)“网络+专题”教学模式解决思政课大班化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

1.按“网络+专题”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教学采用互动交流方式,让学生充分思考和展示。网络学习中学生自主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测试,教师不作干预,只是督查和辅导学生学习,在线回答学生问题。回到课堂的专题学习,教师只针对核心问题作精讲,不再重复讲授理论知识,着重组织学生围绕专题中他们最关注的问题展开讨论,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激发学生提问与思考,引导学生共同解答,并适时对讨论作引导、点评和总结。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直接‘灌输’,往往认为讲得越多,学生收获越多,教学效果越好。而实际上,这种做法不太奏效”[3]。把理论知识交给学生自学,以试题自测作为督促手段,达到学习目的。然后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切入专题问题,以互动交流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觉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强化学习效果。

2.按“网络+专题”教学模式要求,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抓重点、突难点、探热点。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自测及时提出问题,反映学习难题,教师在线及时解答;专题学习集中讨论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及时准确地化解学习困惑,破解难点、关注热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网络传输信息的便捷性,使学生有机会向教师反映自己的学习问题,教师应及时加以回应,这种互动可以让所有学生同时受益。课堂教学时间短,可用以集中解答学生最关注的典型问题,有效解决思政课教学任务重与课时量相对不足的矛盾。

3.专题讨论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讨论热点问题,比传统讲授更能从实际出发揭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学习时应注意加强引导和点评,突出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以鲜活的实践助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较好地突破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4.根据“网络+专题”教学模式的特点,变革传统学习评价模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课程评价模式的调整。首先,根据教学过程分段化的特点,重新分配总评成绩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权重,提升平时成绩占比至60%~70%,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的积极参与,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要求。其次,革新考核方式,改变以期末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方式,对知识学习评价通过网络自测完成,着重考查学生对核心问题的认知理解;问题分析能力评价随堂进行,并增加主观问题考察的次数;期末采用随堂考试,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应用能力。

三、“网络+专题”教学模式的特点

第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近十年来,国家支持高校对包括精品课程、精品资源课程在内的思政课网络在线资源的建设。然而,“思政课程网站资源的有效性不足,难以支撑大学生的深层学习”[4],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出来后的使用率低是其主要原因。本教学模式把原本通过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教学,变革为通过网络学习完成,学生上网自学,教师在线监督并答疑。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微课等网络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观看学习;教师做好在线辅导,让每位学生都有提出符合自己实际的问题的机会,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典型问题可以保存与共享。通过这种方式,既充分发挥了网络课程资源的作用,又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第二,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组织学生作专题探究式学习,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教授理论知识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能将理论与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联系起来,无法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由于思政课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在课前理论知识认知理解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围绕专题问题联系实际作讨论交流,把理论学习同社会实践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认识。教学方式从传统讲授为主转变为讨论交流为主,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这种建构性学习,能较好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第三,调整教学活动重心,突出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使全部教学活动围绕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进行。从学习实际出发,变革传统单一的期末考核方式,提高平时成绩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重,以此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多动脑勤动手,变“死记硬背”为“经历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认知体验而不仅仅是记忆更多理论知识。从学生实际出发,突出专题问题性时效性,课堂着重讨论学生最关注、社会最热点、国家最重视的问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体性作用。

“网络+专题”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地方高校思政课大班教学中学生主体性不强进而教学实效性低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革新尝试,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探究解决。

教学资源问题。网络课程资源比较单一扁平,有的仅是对教材的数字化,缺少音像视频资料;或者只是将传统课堂视频化,缺少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精细解读。应加大开发微课的力度,同时设置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理论难点。此外,网络测试应随时更新主观题,尤其是热点问题。

网络学习管理问题。学生网络学习存在随意性,如何规范在线学习,包括保证学习时间,科学的学习进度,真实的习题测试,等等,都需要任课教师加强监督和引导,及时调整管理方法,督促学生真实有效地完成网络课程的学习,为专题问题学习打好基础。

专题问题教学组织问题。专题讨论中容易跑偏,要对学生正确引导、总结,明确观点和端正立场;同时容易流于形式,要突出重点,紧密联系实际,把问题说明白、弄透彻。

课程成绩的评定问题。课程学习的评价,由于强调学习过程,主观评分权重增加,要求教师把握好标准,做到公平公正。在平时考察设置时,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使考核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德全,李鹏.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J].教育研究,2015(10).

[2]申文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

[3]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91).

思政课专题化教学 篇5

一、“教程”课实施专题化教学的依据

1.“教程”课实施专题化教学由其教学目标决定。

“教程”课的教学目标是使新疆高校各族青年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实事求是、正确地认识新疆历史, 全面系统地了解新疆区情,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五观” (即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 , 增强“四个认同”意识 (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让学生深刻认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能自觉识破境内外敌对势力任意篡改和故意歪曲新疆历史的阴谋, 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 从而自觉同三股势力作斗争, 为建设稳定、繁荣、和谐的新疆奠定坚实的基础。“教程”课的定位和性质应当说是十分明确的,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学生在学完课程后, 对教材当中的三大块内容仍然认识的不到位, 往往出现不知从何谈起的问题。还有根据“教程”课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有时会有一些勉强, 理论角度和逻辑性不够强大, 缺少说服力。这就说明, 我们仅凭“教程”课的教材去开展教学, 教学目的是不能完全达到的, 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补充大量相关理论知识, 实现“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的转变。

2.“教程”课实施专题化教学由其教学内容的多学科特征决定。

“教程”课是在“05方案”的原新疆高校地方课程“新疆地方史”、“科学无神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三门课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 内容涵盖新疆地方史、新疆民族发展史、新疆宗教演变史,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涉及历史学 (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地方史、专门史) 、政治学、民族学、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学、国际法学等多种学科。而授课教师学科背景一般不可能如此宽广, 调整和补充原有的知识结构也需要一个过程, 只凭单个教师之力要想深入透彻地讲解“教程”课具有很大难度。这就容易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授课教师对于擅长的章节大讲特讲, 不熟悉的章节照本宣科或略讲。通过集体备课及合作授课的形式, 组建多学科背景和专长的教学团队, 围绕课程教材, 凝练教学重难点, 实施专题化的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师对专题进行深入钻研, 精心准备, 同时授课教师之间还可以形成竞争机制, 博采众长, 提高教学质量, 增进学术交流。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于重要问题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认识, 培养缜密的思维方式, 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入脑、入心的效果。

二、科学、合理设置专题是“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的关键

在“教程”课专题化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设置专题是其关键所在。一定要贯穿这么几个原则:一是客观性原则, 根据专题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对教材讲授内容进行取舍, 抓住重点, 抓住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整合相关内容, 构建客观独立、主题突出的专题。二是科学性原则, 通过集体备课、共同制定教学专题, 所运用理论观点一定是学术界公认的经过实践检验、唯物辩证的科学理论观点。三是针对性原则, 专题的确定一定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而设计。

“教程”课共计48学时, 课外7学时, 经过不断探索, 吸取相关专家意见建议, 笔者认为可以设置以下八个专题, 二十四讲。

第一专题:了解历史, 认识新疆。此专题包括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与祖国的关系、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等三讲内容。

第二专题:中华民族, 共建家园。此专题包括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新疆是各民族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民族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等三讲内容。

第三专题:正视现状, 认识问题。此专题包括民族问题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正确认识中国的民族问题等三讲内容。

第四专题:平等团结, 互助和谐。此专题包括马克思主义是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政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型民族关系等三讲内容。

第五专题:依法自治, 保障权利。此专题包括世界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正确认识民族自决和联邦制问题等三讲内容。

第六专题:认识宗教, 崇尚科学。此专题包括当代宗教的现状及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崇尚科学精神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之一等三讲内容。

第七专题:中华文化, 兼收并蓄。此专题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繁荣中华民族文化,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党和国家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等三讲内容。

第八专题:团结奋斗, 繁荣发展。此专题包括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共同团结奋斗, 共建美好家园等三讲内容。

课外的7个学时作为实践教学课时, 要求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和读原著的读后感,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伊犁州为例, 如:汉家公主纪念馆、伊犁将军府、伊犁州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三区革命纪念馆、乔尔玛烈士公墓等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基地都是非常有教育价值的优质资源, 在“教程”课的专题化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起来。

三、“教程”课开展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上所述, 专题化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信息容量大, 有利于解决现实中学生思想认识中的困惑和误解, 从而对高校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明确要求。但真正通过专题化教学, 把“教程”课上成一门好课:创新优质的课, 这还需要各方面本着建设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措施齐心协力, 克服困难, 弥补不足。

1. 编写学习指导资料, 解决教学无参考书、自学无资料、钻研无指引的问题。

一本好的学习参考书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写“教程”课配套的教学和学习资料已是当前新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界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希望自治区能抽调相关学科专家及各高校同行尽快着手此项工作, 给一线的“教程”课授课教师提供一本比较权威的教学辅助资料, 共同搞好“教程”课的专题化教学工作。

2. 授课教师自身要不断更新知识, 加强科研能力。

“教程”课具有理论性、政策性难度较大, 涉及面广、特殊区情面对的复杂的斗争形势的现实性较强的特点。采用专题化教学后, 由于针对性、时代感强, 这就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授课教师有相当的政治理论功底, 有宽广的知识结构, 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和责任感, 有较高的鉴别分析能力。因此, 这就要求授课教师一定要孜孜以求、刻苦钻研, 不断更新知识, 加强科研能力。

3. 指导学生在课外自学教材内容及相关阅读书目。

专题化教学过程中“教程”课教材中的章节体系被打破,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不受到影响, 我们在进行专题化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将教程教材与专题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不同专题内容的连贯性, 尽量降低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度。必要时, 授课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重点阅读课堂上没有直接涉及但又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使学生基本掌握学习教材的必要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重点纳入考试考核的范围。

4.“教程”课专题化教学方法需多样化、丰富化。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的外在形式, 其多样化、丰富化才能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而促进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专题化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笔者发现, 学生较喜爱的教学方法为课堂讨论、分组辩论、演讲比赛、社会调研与社会实践、多媒体教学、撰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等, 应将这多种教学形式与“教程”课专题化教学结合起来, 增强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7.

[2]吴恒同, 陶小平.《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1) .

[3]杨玲, 张生辉.《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教学法探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10, (3) .

上一篇:铁路风沙路基下一篇:水电工程造价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