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

2024-09-14

高职思政课(精选12篇)

高职思政课 篇1

一、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现状

(一) 学生的现状反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新生入学的必修课程, 也是政治核心课程。为了课程教学能够有的放矢, 在课程开始前, 从所教授的班级任选211名学生进行开学初的摸底, 从“对本课程的知晓程度、对本课程的课前态度、希望从本课程中获得什么、希望教师用什么方式教学、希望互动的方式、你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多用什么方式介绍案例、你对未来是否有目标”等几方面了解到:学生对思政课课程的知晓度较高;学生对思政课大多持观望态度;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值较高, 希望从课程中获得更多知识和热点事件,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希望课堂教学加强互动。

(二)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呈现出的特点

1. 自我意识强, 但缺乏团队精神, 理想信念薄弱。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98后”新生比以往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多。学生们从小就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关注自我发展, 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往往忽视他人的感受。进入大学后, 不容易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善于合作和分享, 喜欢一个人独处或者独自一人完成任务, 团队意识和关爱观念较差。缺乏生存压力, 所以理想信念也较为薄弱。

2. 爱玩手机的“低头族”, 思想多元化, 缺乏朝气。

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 “98后”16级学生跟往届学生相比, 更喜欢玩手机, 课堂气氛调动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提醒学生不要玩手机、抬头听讲等。学生呈现出两极趋势, 一是听课投入的学生, 一是沉浸在手机世界里的学生。此外, 部分学生缺乏符合其年龄的朝气, 沉迷网络和游戏, 对周遭人和事缺乏应有的关注度。

3. 对国家大事关注度较低。

在教学过程中的新闻播报环节, “98后”16级学生也呈现两极分化, 一类是认真准备、详细记笔记的学生, 一类是不认真准备、临时查手机的学生。从所播报的内容看, 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关注较少, 比较喜欢猎奇的新闻, 如娱乐新闻。

二、学生呈现此状况的原因分析

第一, 精通电子产品。“98后”16级学生普遍生于1998年前后, 是标准的电子产品新生代, 他们从记事起就与电子产品具有亲密的接触, 对电子产品、智能产品无师自通。

第二, 沉迷手机游戏和聊天。近五年尤其是近三年来, 世界范围内智能科技发展迅猛, 智能产品无处不在。国内近三年, 智能手机的保有量直线上升, “低头族”随处可见。上课普遍存在学生低头玩手机的现象, 增大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

第三, 无生存压力。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财富增长迅速, 1998年以后出生的学生, 其父母一般为70后, 学生们出生在物质丰富的年代, 这使得部分学生没有生存压力, 缺乏责任意识。

第四, 浮躁盛行, 无法静心。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或者目标相对比较实际, 无法静心学习, 浮躁之气盛行。此外, 多数学生对“学习有用”的观点并不认同, 功利心较重, 即使认为学习有用, 也没有太多的实际行动去践行。

三、思政课努力的方向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新生必修的核心课程, 其主要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型, 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各高校“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研究学生对思政课认知现状, 就是为了帮助思政课找准努力方向, 以加强课程理论传播, 发挥思政课在学生中应有的作用。

(一) 用思政课的重点内容填补学生思想上的不足

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关键期, 即将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变。在这个特殊时期, 大学生应有更清晰的人生规划, 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或自身的向往和追求,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信念是人们对理想深信不疑且身体力行的力量。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才能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 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才能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 专注于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才不会虚度光阴, 无所事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专门的理想信念教育, 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明确奋斗目标, 提升人生境界。

2. 注重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作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 把核心价值观比喻为青年人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提出青年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 起于三寸之坎, 以就万仞之深。”大学生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遵循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蕴含了多元的价值观和不同的社会思潮, 学生需要学会甄别真假信息,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而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 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使学生在社会大流中去浊扬清, 知耻知廉, 明辨是非。

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时明确提出: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求实效, 教育引导学生从细处着眼、从点滴做起, 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以善小而不为。加强高校教材和课堂讲坛等阵地管理, 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影响, 引导学生明辨理论是非, 澄清模糊认识, 不断增强“三个自信”。

(二) 用学生喜欢、适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低头族”的不断增多,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挑战越来越大, 在正常推进教学内容的同时, 还要加强课堂管理,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提升课堂吸引力, 把学生从手机中拉出来。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课堂吸引力。

1. 不断优化内容,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各高校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时代特点进一步筛选和优化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巧妙进行方法和内容的对接。

教师在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方法进行教学的基础上, 辅以信息化手段,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常识性内容, 可以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性内容, 可以通过“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历史性内容, 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如素质性内容, 可以通过“情景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现象性内容, 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帮助学生充分论证。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情况, 以启发点拨为主,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精心进行课程设计,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同时, 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 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用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

“98后”的学生熟悉网络, 习惯运用一些网络用语。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语言习惯与学生交流, 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爱和信任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应理解学生的困境, 给予学生更多耐心和包容;学生应体谅教师的苦心, 相信教师。只有双方相互信任, 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会主动配合, 不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三) 站稳主阵地, 宣传主流思想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 要高度关注和警惕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宣传的主阵地, 教师要加强主流思想宣传, 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 学会辨别善恶真伪。

(四)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塑造健全人格的综合教育, 在我国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 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具体教育中, 通过强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教育, 确保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是个特殊时期, 学生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开始选择自己要走的人生, 思政课的出现恰逢其时。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 学会看待世界的方法论,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遵循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面对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状态, 在保证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功能的同时,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 乐于学习的课程。

摘要:为了更好地推行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思政课教师在面对个性越来越鲜明的大学生时, 需要重新了解和分析“98后”大学生的思想特性和行为模式, 加强教学改革, 积极转变教学思路,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政课,认知现状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1-19) [2016-09-01].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434.htm.

[2]人民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EB/OL]. (2015-02-05) [2016-09-01].http://edu.people.com.cn/n/2015/0206/c1053-26519600.html.

[3]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EB/OL]. (2013-08-09) [2016-09-01].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809/c40537-22509059.html.

高职思政课 篇2

【摘 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数量、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占普通高校的50%以上,已成为社会各行业一线应用人才培养的绝对主力。而作为高职学生提升政治素质、塑造人文精神、培养理论素养和加强“三观”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建设与改革也自然成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能力的关键任务之一。因此,剖析当前思政课面临的困境,积极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增强高职毕业生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政课 就业导向 专题授课 评价多元

高职的“高”即高等教育,它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共性的一面;“职”即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它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一线应用人才为目标和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思政课教学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具有共性的一面,又有个性的一面。但在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实践中我们看到,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普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并伴随存在着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偏见,思想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也常常是流于形式。因此,高职思政课教学建设与改革,首当其冲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现从普通高等教育到高职教育的转变,积极探讨适合高职教学特点的新路径。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国家重视与高职学生轻视同在

我国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各高校一直以来也都严格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意见》的要求,高度重视思政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国家的高度重视相比,学生普遍存在着轻视思政课的现象。有的认为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思政课是辅助课程;有的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法考核和衡量的软课程,对于将来没有太大用处;还有看法认为思政课是一门无所谓的课程,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可见,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国家重视与学生轻视相交织的窘困。2.教学改革与效果不佳共存

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若干文件精神,各高校积极开展了对思政课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方方面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取得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果与共识。与教学改革的成果相并存,目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仍不理想,集中体现在其教学内容的重复、陈旧以及脱离现实等方面。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脱离的状况,使得思政课授课内容枯燥、乏味,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加之理论框架的单线条传输的现状,最终终导致课堂教学的苍白无力。

3.教学无法适应社会大环境提出的新挑战

思政课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既有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也有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社会上泛滥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都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主导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公利与私利的较量,左右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看法。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也带来了许多新观念和新思维,而思政课的内容仍停留在旧思维世界中,无法适应社会大环境提出的新挑战,浅层次的简单重复必然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设想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强调思政课要“重在建设、重在发展、重在创新、重在实用”。思政课的教材及教学内容是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即使在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不能游离于课程改革体系之外,同时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系与专业课程相比,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弱,真正把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建设落到实处可以从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专题授课模式和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入手。

1.思政课也要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

培养一流的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帮助学生适应社会,成为阳光的劳动者是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也要明确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理清思政课和专业课的关系,科学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平台,正确处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实训的关系,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贴近专业培养目标、贴近社会、贴近实践、贴近生活,促进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实践、深入生活,在达到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目的的同时,为解决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两张皮”的问题探寻科学的结合点。

2.专题授课带学生走向实践

为培养一流的专业人才,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彻底转变教师“独角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出发,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由于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思政课教学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根据教材的章节体系按部就班地进行,而且根据教学内容“要精要管用”的要求,也不需要将所有的内容都讲到。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专业实际,将教材内容进行处理,形成若干专题,按照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

选择性地实行专题授课的方式,在专题讲授前,教师要将专题所涉教材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和理论观点明确告知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充分准备和讨论基础上实现相关专题的互动教学。在课堂教学上,要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性、引导性教学,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既向学生提问,又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双向互动既可以随时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在每次课或每个专题结束前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进行。同时,进一步探索使用发现性教学、问题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

3.评价标准的适当多元化

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就必须下大力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相关基本理论的现实感、认同感。使教学内容、方式、选材进一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努力处理好思想性、知识性和能力性教学的关系,而同时评价体系和考核方式也直接关系思政课教学效果。在专业课教学中,项目是十分具体的,评价标准也是相对容易制定的。然而对思政课来说,“一卷评价制”显然无法考核评价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应当适当多元化。应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课堂讨论、分析、演讲等多元表现纳入过程考核范围,以科学合理权重综合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给学生思政课学习效果一个有效的评价,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给予学生学到的正确理念和价值观内容以强有力的正强化。同时,我们还可以增加学生访谈法,系部评价法、学生跟踪调查方法等,丰富立体的考核学生思政教学效果。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改革保障条件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思政课专任教师,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够用、水平较高的从事思政课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队伍,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专职教师的骨干作用。

2.提供丰富的资料保障。学院图书馆或图书资料中心要购置适量的思政课理论研究书籍和相关刊物,要购置、录制与复制思政课电视资料片,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保障。

3.建立若干个思政课参观考察基地。地点选择以高职院校所在市城区、郊县为主。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思政课的参观考察活动。同时,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社会实践,增长见识,丰富授课内容。

4.思政课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要为学生社团成员开展思政课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的辅导和讲座,积极指导有钻研精神的学生撰写小论文。

5.思政教研活动经常化,及时就新政策形势的把握和宣讲等问题展开教研,及时了解学生反映的问题和要求,通过研讨予以解决。经常性开展集体听课、评课、备课活动,研讨各门课教学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确立合理的思政课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高职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的高职课程改革大潮中,如何让思政课既保持自身本色,又充分体现职业性,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一门课程,需要我们高职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文件,2004-08-26

高职思政课 篇3

摘 要:思想政治课,简称思政课,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每个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思政课是对高职院校学生系统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阵地、主渠道。新时期新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是有效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抓手,是有效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思政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来源于现实生活更植根于现实生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四个全面”等一系列新的,更适用于我国当前发展形式的重要理论。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新时期新形式下,各高职院校更是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的要求,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优秀毕业生。

过去,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掌握某一行业必备的专门知识,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否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否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其中要求的重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时培养目标已经是:培养一批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掌握某一行业必备专门知识的,能在生產、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因此,新时期新形式新背景下,要做好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务必要认真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思政课,是对当代高职学生传播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主要渠道。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第一抓手,是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关键一步。

1 思政课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比如,网络的普及和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不同元素的激烈碰撞等,使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较大的波动和变化,使得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面临重大挑战。同时,我们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学的模式枯燥,多数情况是演示教学的方式,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和积极性均不高,导致课堂基本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又比如,很多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缺乏热情,要么社会实践教学形式陈旧单一,敷衍应付了事;要么干脆找各种借口不搞社会实践教学。这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均会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改革和完善。

2 如何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为抓手,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

要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基础性作用,需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

2.1 充分认识和发挥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的作用

目前的思政课教学,情况大多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多灌输、少反馈,强调有余、互动不足。实际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任课教师需真正转变教学理念,充分重视思政课堂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实践更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生命线,实践服务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服务于思政教学。比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必须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然后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总结,才能让学生形成辩证的、发展的和全面地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思维和能力,真正锤炼思想,提升政治素养。

2.2 以典型事例、最新热点和新闻为依托,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思政课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必须要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所处的不同成长阶段,以学生实际需求为依据,对接思政课教学的内容。

比如,对于刚刚经过高考,步入大学生活的新生,很多学生会发现他们踏入的并非他们理想中的校园。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校园生活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发现所学不是兴趣爱好所在。总之,学生们开始抱怨、郁闷,新生迷茫期随之而来。很多任课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无所适从。然而,这个阶段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职业规划,树立正确价值观,升华自己思想,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的关键阶段。可以通过安排学生集中观看《大国工匠》等纪录片,组织“个人价值,大家谈”等讨论班会,让他们认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这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形式上,容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内容上,学生们既能引经据典,又能深刻探讨突出的社会现象;在效果上,讲述自己观点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认真地思考了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07-21.

高职思政课 篇4

1. 高职生对高职思政理论教育教学存在着不认同的信仰危机。

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不认同主要表现在突出的“知”与“信”矛盾上。“知”指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认知即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这里的“信”可作“信度”、“信服”“信仰”等多角度理解。“信度”指从学生的角度看思政课的理论观点、原理及它所包含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等的可信程度, 也即相不相信它的科学性;“信服”从学生内心思想情感上对具有真理性的理论内容的认可程度, 也即是否认同这些理论对社会及对自身的有用性;“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尊崇并在意识中自觉自愿地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对不少学生而言知不知是一回事, 信不信又是另一回事, 认知对他们来说问题不大, 而对理论从内心接受并完成知、情、意、信、行的心里活动过程的真正认同则就有一定的难度, 不少学生没有解决“信度”、“信服”和“信仰”的问题也即没有解决对理论的认同问题。其表现在:一是对理论内容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 认为理论与现实是脱节的, 理论内容全是“假、大、空”的东西;二是对理论内容的真理性持怀疑态度, 认为理论的政治目的太强, 阶级性太突出, 全是为我所用, 是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舆论工具, 无所谓科学性;三是对思政理论的指导价值存偏见, 认可它的社会价值或工具价值, 而不认可它对自身有实用价值。

2. 不解决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大打折扣。

公共理论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知识类、理论类课程, 它在解决了是非判断的同时不等于就解决了价值判断, 必须通过“知”、“情”、“意”、“信”、“行”这样一个由外到内、由内到外, 不断内化、外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因此公共理论课仅仅停留在重视认知因素上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不能在情感上认同并接受教育者的观点, 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思政课不同于其它知识类课程, 只注重知识、技术的传道、授业、解惑, 而要根据思政课本身教学目标的实现, 重在对学生进行精神生活和道德规范的价值认同教育。“认同”可理解为认可和同化, 心理学中强调认同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也即强调对高职生对思政理论在认知、情感、态度上的接受, 来自情感上的喜欢, 出自内心的认可接受, 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并作为外在行为的价值取向。因为当学生没有解决理论内容的真实性、真理性及指导性时, 也就没有解决理论可不可信, 值不值得学, 学后有什么用这些学习的内生动力问题, 解决不了真学真知真信的问题。这些对思政课理论不信服不认同的思想会形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和接受时的阻抗因素。这种思想和情绪上的阻抗会表现在理论认同教育的知、情、意、信、行全过程, 使每一个过程的成效都大打折扣。认知难以深刻, 满足于一知半解;内心情感不予认同, 甚至是心存逆反;理论没有内化, 缺乏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意志力;以理论指导行为, 作为行为价值取向的信念不坚定;更难以把理论付诸实践, 落实在自我行为的价值取向上。因而若不强化理论认同教育, 解决学生真学真信真行的问题就根本不可能达成思政课教书育人的目的。

3. 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关键。

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很好完成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任务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应包括:反映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解、认同、接受及评价状况的认知标准;反映大学生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评价, 形成稳定的思想政治情绪、情感和情操的情感标准;反映大学生为了维护思想道德准则, 在行为活动中克服内外困难和障碍的毅力与能力的意志标准;反映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信仰程度的信仰标准;反映大学生践行道德规范状况的行为标准。”思想政治课是高职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程, 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使其理解内化的主渠道, 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理想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它也事关培养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大问题。思想政治课的授课内容和教学目标, 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是传授知识、确立信念, 指导行动的三重任务的统一。它不只是解决学生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问题, 关键是解决他们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为此, 思政课老师要以解决知信行相统一为中心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高职生对思政理论的认同教育。深入分析“知”与“信”矛盾存在的根源,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对理论的不信服不认同的问题, 使之从知道与理解到认可与接受, 升华为信念信仰, 成为行动指南和精神动力。

二、高职生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根源有待深思

1. 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学生思想信仰形成冲击。

学生决不是生活在象牙塔中不接触了解社会, 相反, 在网络化信息化社会学生更是全方位多层面的感知社会。学生不仅在学校接受来自教课书和课堂上灌输的理论, 还会对社会现实进行自己的解读、选择和接受。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的多元化思潮超越国家疆域跨越制度障碍向国内扩散和渗透, 不可避免地对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冲击。以似是而非的理论迷惑和腐蚀青年,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一些顽疾和陋习如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等在民主、自由、人权的外衣的掩盖下向年青一代渗透, 使青年在追求开放、独立的同时更为自我和自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的国内社会环境, 随着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和利益主体多样化的出现带给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呈多样化。市场经济的求利性, 会产生“一切向钱看”的诱惑力, 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信念的追求;市场经济的自主性, 容易产生不顾社会规范和不顾他人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 少数青年学生受此影响而追求极端的自由散漫。社会现实的复杂多变和社会行为的失范, 不仅冲击青年学生的思想, 也在考问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解读国际国内社会环境变化, 回应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冲击, 成为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重要内容。

2. 课程内容上的脱离实际等使其缺乏说服教育力度。

理论来源实践并能指导实践, 若理论所描述或概括的不符合现实情况, 会使人失去对理论的可信度, 尤其是一些理论上的高调恰恰与现实中的失范构成直接的背离或矛盾时, 都会影响到对理论本身的评判和信赖程度。而思政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在教材上有所体现。一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在探索与发展之中, 有些原理并未成熟, 有些体制机制有待建立完善, 有些观点还存在着争议,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二是因为在编写教材及课程时过于偏重于抽象的理论原则、原理、规律, 忽视对现实矛盾的分析和现实问题的解答。课程内容往往很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的完善性, 偏重于抽象的理论原则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 而某一原则它的现实可行性如何, 怎样解释或解决社会现实矛盾却缺乏说服力。三是因为教材内容过于泛化, 如概论课几乎涉及到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方方面面, 是我国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概括和高度浓缩, 受老师水平和授课时间的限制, 根本没有办法讲深讲透。

3. 教师教学的水平不高影响到学生对理论的不信服。

教师理论功底的深浅, 教学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 尤其是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的高低对于解决高职生对理论不信服不认同, 提升教育教学成效至关重要。学生尊其师才信其理, 只有学生心悦诚服地相信老师讲的是真话, 教的是真理, 才能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真信, 对真理的信服问题。而学生对老师的钦佩和信服程度与老师自身的多种因素有关联。一是与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低呈正比, 老师能否把抽象的理论讲深讲透, 能否深入浅出并轻松愉快地阐述原理讲明道理, 尤其是老师是否深入社会了解现实, 是否有正确的政治视野和辩证地分辨能力, 能理论联系社会及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二是与老师的人格魅力有关, 老师备课认真, 教态端正, 精力充沛, 为人诚恳, 诲人不倦, 所体现出的人格魅力感人, 所讲出的道理也会显得真实可信, 反之, 如果老师夸夸其谈, 东拉西扯, 言之无理, 这样极易使学生产生疲倦、厌烦、甚至逆反。尤其是教师自身信仰与信念不够坚定, 对学生的错误认识不能及时澄清, 甚至在课堂上发牢骚, 说怪话, 更易造成学生对他反感和对理论的不认同。三是与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有关, 若教师没有采取民主的、开放的、多样的教学, 仍然坚持专制的、封闭的、单一的教学, 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获得, 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来培养能力, 陶冶情操, 训练习惯, 也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四是与老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及课堂掌控能力有关, 有的教师不懂教育学、心理学, 不会采用欣赏式、鼓励式教育教学, 批评人太直白或太激烈, 不尊重人或不懂得满足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一个阻抗认同的因素。

一是远离现实的当代高职生对政治缺乏感性认识而无意于政治。在校的高职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物质充裕的年代, 生活在家庭幸福的环境中, 在学校又承担着繁重的学习任务, 这往往使他们以一种远离现实远离政治的方式生存, 生活中似乎没有感受到过有精神引领的需求, 学习理论完全是一种来自外在的你要我学的强制力。二是一些没有经过社会磨炼, 缺乏远大理想信仰的高职生, 不少人立志挣大钱而不是立志干大事, 因而对政治素养及德育素质的必要性缺乏认识, 感觉不到德育对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三是也有少数学生是受到社会或家庭、社区、同辈群体中存在的不良示范效应的影响, 对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存在很多误读、误判甚至逆反, 也就无法产生高层次的对思政理论这类充实精神生活和道德取向的需求。四是受学生早期已形成的各种思想观念影响, 早先接受的理论观点与教学内容不一致, 甚至相背离就影响到学生今天的学习, 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接受与认同。总之, 如何消除学生已有的阻抗因素, 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 引领他们产生高尚的精神追求, 解决一个不是你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的内生动力问题至关重要。

三、高职思政课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路径及对策思考

理论认同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 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感悟、认可、内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塑造过程, 是从知识认知到情感体验到信仰构建到意志支持再到行为实践不断循环反复的认知、内化、认同、自我提升的过程。强化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的路径都要指向使受教育者排除认知上的枯燥, 情感上的困惑, 信仰上的排弃, 行为上的不坚定, 激发教育对象自身去完成认知、体认和内化, 完成自我成长与超越。

1. 强化学科建设, 增强理论自身的可知、可信、可感度。

首先, 教材要贴近社会现实使其更具有可信度。理论界与教育界需通力合作使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教材克服它自身存在的一些如脱离实际, 过于抽象或宏观等问题。理论要跟上变化的实际, 理论不仅能够说明实际, 而且能够指导实践, 这样才能树立“两课”的理论权威。教材定位上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思想, 文字语言上增强可读性, 使其更易于理解, 让我们的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不仅可信而且可学, 易于理解和感知, 从而真正解决思政课通常被认为的存在“假、大、空”的问题。其次, 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要注意把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 把宏观的抽象的理论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转变成微观的具体可感知可体认的知识, 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放在它所解决的社会实际问题并关联到老百姓的利益得失中, 让学生明白务虚是为了务实。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主题之中。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学生感兴趣且对引领学生精神世界有益的内容重点学习, 着重点放在打开学生的眼界, 引导学生的情趣, 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2. 端正目标更新理念, 围绕以生为本开发认知主体的认知潜能。

首先, 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应是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素质上, 也即具有一定的眼界、情趣、境界的人。具体地说就是要培植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个性, 使他们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又有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 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和幸福人。从这一教学目标定位而言, 老师的教是确立以学生为认知主体, 设法帮助学生扫除阻碍认知的种种思想障碍, 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角色, 老师的教不是呆板地教授书本上的理论, 而是教学生怎么去理解、消化、认同理论并构建自己的价值标准, 在引导学生学习理论认真思辩中培养学生的宏观视野、辩证思维、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素质。学生的学更需要在明确学生目的端正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自主自觉学习,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参与, 培养自身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经历知、情、意、信、行的心理体认活动过程完成对理论的认同, 构建起自身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标准。其次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通过强化生本教育、素质教育提升理论认同教育成效。要以学生为学习认知主体, 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素质教育在于其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围绕着提升学生的素质而不是原理、原则类知识。在坚持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中, 教师的教重在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 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 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它要借助于多种教育教学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社会实践的教育教学活动, 组织学生写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 使学生能形成和表达他们的自己看法和感受, 教师应提供有价值的评论或总结引导。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的知识和经验纳入学习资源中, 挖掘学生自身认知、体认、思维等各种潜能。目的在于以此排除认知阻抗, 消解认知懈怠, 提升认知能力, 增强内心感悟。

四、提升教师素质, 发挥“亲其师, 信其道”的情感育人作用

首先, 提升教师理论及综合素质, 增强人格魅力。“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通过渊博的知识、坚定的信仰、真挚的师爱、品格的魅力,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亲切、依赖、信服。学生又会把对政治教师的这种情感喜悦、内心认可转移到政治课的学习中, 对教师的观点心悦诚服, 遵从教师的教导和顺应老师的精神指引。政治课教师要更加注意自己的道德、品行、人格、作风的修养以及政治理论的修养, 通过自身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 善良慈爱的品德, 锐意进取与开拓创新精神为学生作出表率, 发挥情感育人的作用。

其次,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艺术。教育办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 不是人的智慧不够, 也不是学科太难。人类天生是“乐于求知”和“恐于无知”的, 人类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厌倦一定不是自身的原因, 而是由于自身以外的原因。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泯灭了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使教育者所传导的观点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和认同。诚然,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艺术, 是教学方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华, 是熟能生巧、巧而生变的产物。有待每位老师不断地探索与提升。

五、改善课堂教学, 强化课堂理论认同教育的教学成效

首先, 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在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理论说教法、直接灌输法、学生参与法、讨论法或辩论法、人格感召法、情感牵引法、直面以陈法、恒中有变法等, 教师应做教学方法的有心人, 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进行总结与反思,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创造性地运用与发挥, 努力探索出生动活泼的切实有效的形式。大胆采用专题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专题调研、项目开发等教学模式, 这多种模式讲究的都是教师当好主要引导者, 在循循善诱、深入浅出、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学生要解决好学习目的动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和为我学, 作为学习主体刻苦钻研, 深入思考, 理论联系社会及自身实际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运用现代网络媒体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多种感官感知理论, 提升理论认同教育成效。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 网络可以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课的资料, 使学生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信息。“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学习内容, 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可为学生提供色彩艳丽的图片、悦耳的音响、活泼的三维动画及其它多媒体仿真画面, 犹如身临其境, 增强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知和情感认同, 让学生在感官的冲击下更易于接受教师传播的观点。

摘要:理论认同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 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感悟、认可、内化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人格塑造过程。高职生存在着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突出问题, 加强高职生的思政理论认同教育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的一个关键。高职生对思政理论不认同的根源有: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 课程内容上的脱离实际, 教师教学的水平不高及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等都是影响学生对理论认同的因素。因而要从以下路径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 强化学科建设, 增强理论自身的可知、可信、可感度;端正目标更新理念, 围绕以生为本开发认知主体的认知潜能;提升教师素质, 发挥“亲其师, 信其道”的情感育人作用;改善课堂教学, 强化课堂理论认同教育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职,思政理论,认同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仇月俄.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 2004.12

[2].张红霞.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10)

[3].肖盟.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 2010.3

高职思政课 篇5

职业教育从“示范时代”到“后示范时代”再到建设“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的新时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建设工作格局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好新时代的高职教育,必须办好思政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成绩斐然。但同时也要看到,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思政课建设还面临诸多困境,亟待破解破题。

一、准确认识构建高职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的意义

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检验高职教育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需要将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双高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

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要求。思政课建设成效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打造新时代人才培养高地,必须也应当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抓好思政课建设,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完善思政课建设的各项任务,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

构建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是应对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新挑战的重要手段。“双高计划”的实施对职业教育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建立高水平结构化教师队伍、专题化教学体系、多元化教法创新等面临不少挑战,教师、教材、教法建设需要新的思路和举措,构建思政课工作格局,以系统思维推进“三教”改革是应对这些挑战的重要手段。

二、把握构建高职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的难点

建设理念上部门利益导向严重。思政课是贯穿教育教学始终的课程,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协同完成。但由于受重技能轻素质观念影响,工作中存在合作意识不强、部门利益优先的现象,例如存在专业课排课优先、思政课“孤岛效应”、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

建设机制上齐抓共管格局亟待形成。一些高校思政课建设机制齐抓共管格局并未形成,一些高校党委形成的共识不能落实落地,思政课领导小组成为摆设,职能部门主动意识缺乏,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较多的临时性工作削弱了思政课建设精力。

建设内容上短板现象明显。高职院校教师对思政课建设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抓思政课建设就只抓教师课堂,压力齐聚到思政课教师身上。忽视思政课建设的教务和管理要求,导致了思政课教师“跳独舞”的现象。同时,在评价中也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三、构建高职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的路径

统一领导,树立“大思政”的格局意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要求,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实施整体规划和考核评价,聚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营造“大思政”工作氛围。

部门联动,构建协同合作的体制机制。办好思政课需要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压实思政课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核心作用,既要执行党委的决策部署、又要与校外行业专家、企业保持常态化的联系,将思政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校内各部门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

补足短板,建立教务、教学、管理工作相互衔接的新格局。单方面抓课堂教学会带来教学质量暂时性的提升,应注重教学与教务的有机衔接。在教务方面,严格落实学分,合理安排课堂,设立课程教研室;在教学方面,严格教学纪律,实行集体备课,形成有用的参考教案,创新听评课形式,完善考核方式,强化科研支撑;在管理方面,落实高校主体责任,实行“一把手”工程,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适当引入社会评价。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探索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课程化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组织和运行模式研究”(2014YK008)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97-02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05”方案实施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系统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上。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多分散于不同课程中独立开展,没有相应的管理组织、制度和保障体系,这导致实践教学活动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统筹安排,多出现重叠交叉,或者出现空档,没有形成合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针对性不足: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的深入程度。由于没有做好顶层设计,缺乏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加上指导老师本身缺乏丰富的活动组织经验,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活动往往是为活动而活动,脱离理论学习的内容,看上去热闹,但实际上是停留于浅层次,流于形式。这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活动无教学、有形式无内容、有体验无思想,这就“浅化”思政课实践教学。

(三)可持续性不足:许多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经费保障、无激励机制,致使真正可供使用的实践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加上实践教学面临着时间、空间、主题覆盖、学生覆盖等困难,最终无法实现实践教学的持久性和连续性。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必要性

为了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些高校尝试将分散于各门思政课中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单列出来,并将其课程化,取得一定的成效。将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化”处理十分有必要,这主要体现在:

(一)有利于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课程化有利于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从而避免实践教学的交叉重叠,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思政理论教学互相呼应,良性互动,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二)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作为一个学分的必修课,可以配备教学大纲、教材、甚至教研室以及专职人员,这就可以使实践教学活动有一个更好的载体,也可以促使学校集中更多的资源,在经费和机制上保障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探索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近年来在实践教学课程化上做了大胆的探索,将三门思政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的实践教学活动单列出来,整合成独立的一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设立为1个学分的必修课,写进人才培养方案,思政课实践教学构建一个稳固的平台。同时编写教学大纲、出版校本教材,并成立实践教学教研室,实践教学取得不错的成效,其经验有借鉴价值。笔者尝试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为例,阐述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课程化的路径。

(一)实践教学课教学目的厘定

把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为一门课程,首先是要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根本任务、课程目标和课程性质,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框架是对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具体展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三个自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打好思想基础。 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要求“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归纳起来,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目的:1)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立德树人;3)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4)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6)在实践中锻炼大学生奉献社会的毅力和能力。

(二)实践教学内容框架的确定

根据实践教学目的,因应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整合设计成以下五个模块:

1)爱国主义教育模块 2)道德素养教育模块3)思想政治教育模块4)法律意识教育模块5)职业素养培育模块

该校将思政课的课堂实践活动、校园实践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实践教学项目,分门别类纳入以上框架之中,按下表的方式整合实践教学活动:

实践教学活动项目模块化框架表

(三)实践教学活动项目组织管理

实践教学课虽然是单列出来,但是却不能游离于理论教学,因为实践教学是服务于理论教学的。因此各个实践教学项目依然必须是以理论教学为依托,穿插在理论教学中。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采取了一种较为灵活的组织管理办法,即:实践教学活动项目化管理+学生的菜单式学习。教学内容框架中的每一个实践活动项目,都编撰了详细的活动规程,规程主要包括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属于课堂实践活动的,由任课教师主导实施;属于校园实践活动的,每一个活动项目由一个二级学院或相关部门承办,思政部负责经费和指导;属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则思政部统一组织实施。有的项目属于全体学生必选的,更多的项目是学生根据自身实际作自主选择参与。

(四)实践课考核方式的尝试

实践课作为一门课程,就必须要有要有严谨可行的考核方式。由于实践活动项目较多,考虑到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参加的实践活动必定有所不同,所以可以采取“必选+自选”的方式进行考核。广度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则采取了“3+X”的方式进行考核。“3+X”是指考核内容包括3项必修内容、若干项限选内容和任选内容。考核采取基础考评和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实行“五级考核制”,即考核分为不合格、合格、中等、良好、优秀五个等次。课程采取总评加分形式作为考核成绩划分等次的依据。“3”部分是必选的,缺选就不合格,X部分是加分项,多于2的,每增加1项给予相应加分。

由于项目时间空间开展得跨度较大(贯穿于大专生3年在校期间),所以考评登记并不容易,如采取发放登记手册的办法,手册一旦丢失,补回十分困难,所以有的学校尝试采取了手册结合APP软件的办法,进行实时登记并将数据云存放,这就保障了数据的安全又方便学生随时查询。

(五)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由思政部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校本的实际情况,思政部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报教务处批准,纳入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1个学分,16学时的公共必修课。同时可以设立思想政治课实践教研室,安排专职教研室主任,统筹实践课的教学运行。

2)活动项目库的建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确定为公共必修课,就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实践教学活动供学生选择参与,而且活动还必须覆盖内容框架的各个模块,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构建活动项目库是保障实践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

3)师资队伍保障:实践教学是一种社会活动,学生主要是在学校常规教学以外的时间和空间完成,这涉及到学生多方面的管理问题。仅靠思政教师和思政部的力量是无法解决指导问题的,因此建立一支由专任教师、党团干部和辅导员“三位一体”、三股力量的通力协作的大德育思政实践教学队伍,才能有效地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4)经费保障:仅仅依靠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定的生均5元的经费,很难保障普及性、大规模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因此,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突破经费瓶颈:①与学院其它部门尤其是学工部、党办合作开展活动,减少经费负担;②利用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紧密的特点,将活动与企业活动有机契合;③联系同城职业技术院校,进行实践教学项目的共建和共享;④充分利用广州本土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资源;⑤利用校园空间建设素质拓展基地,利用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节约活动成本。

参考文献:

[1]关秀献.高职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广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1(3)

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篇7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除了具备与其他普通高校共性的特征包括思想性、政治性、历史性、理论性尤其是意识形态属性外, 还表现出了特殊性。比如学术性、专业性的理论研究减弱, 实践性的要求逐步增强;抽象性的逻辑思维减弱, 直观体验式的感悟和领会增强。因而,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学生思想觉悟的程度、认知水平的高低和实践能力的强弱是衡量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志。而教师、学生和课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三要素, 能否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所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是指根据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过程及教学绩效, 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以及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诸多课程要素课程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判断的活动。

二、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

1. 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依据

近几年, 中共中央陆续出台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 在切实改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继续优化思政课师资队伍, 不断加强思政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 (2013-2017年) 》、《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标准 (暂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等。

2. 相关学科的理论依据

首先, 明确教学评价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于人的全面发展。英国学者麦尔肯·弗雷泽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首先是指学生发展质量, 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学’的东西, 包括所知、所能做的及其态度。”马克思主义教育评价理论认为,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最高的价值目标和评价标准。所以, 要综合价值观、人本评价思想、社会评价思想、历史评价思想, 转变原有的思维范式, 从注重外在条件的优化转向内在主体的长远发展, 建立健全以师生发展质量, 尤其是以学生发展质量为核心的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其次, 基于心理学分析的教育评价观为开展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观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戴维麦克利兰德的成就激烈论、弗罗姆的期望论、以及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等学习理论, 对于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 用管理理论来审视和研究师生课堂教学活动, 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理论指导。一方面, 学校教学管理要服务于师生潜能的开发、素质的增强和能力的提高, 采取人本化管理模式。另一方面, 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和优化教学资源, 使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最大化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目标相协调、相吻合, 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

3. 基于思政课课程属性和高职教育特点的现实依据

首先是高校思政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课的意见》 (教社政[2005]5号) 明确指出:“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 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 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 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我国高校所开设的思政课属于国家性质的公共必修课程, 承担着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政治使命, 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性质,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

其次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技术管理的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而言, 要紧密结合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以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 把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上去,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社合作的广阔资源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 增强就业创业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构要素

评价目标。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最终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提高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益。一是立体动态监控, 揭露现存问题;二是全面跟踪调适, 弥补设计缺陷;三是正负激励结合, 实现科学发展。

评价对象。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对象, 包括课程建设、师生“教”、“学”行为、教学效果、教学保障;评课程, 包括对教学目标评价、教学内容评价等。一是评价课程建设情况。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网站建设等;二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是评价教学效果。既包括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评价结果, 学生评教结果, 同行教师、专家评价结果, 家长和社会评价结果, 又包括是否体现教学特色;四是评价教学条件。包括教材、教学参考资料、教学网络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经费等。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衡量和评定教学质量的具体依据和准绳。就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言, 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等思想素质, 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等专业素质, 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贡献程度。就学生的学习行为而言, 包括遵守教学秩序和规范等行为养成, 课堂学习态度、学习任务完成质量、考试成绩, 听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和参加有关理论学习和交流活动等课外理论学习情况, 参加主题辩论、演讲等比赛项目、主题调研、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的实践活动情况。就教学效果而言, 具体体现为满意度指标, 即高职思政课能否满足政府、师生、家长、企业和社会对它的期望值及其实际满足的程度。

评价方式方法。要优化组合和灵活运用目标评价法、过程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总结评价法、标准评价法、问卷评价法、网络评价法等, 挖掘和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手段, 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有效性。

评价结果。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分析报告既是教学质量评价的输出信息, 也是教学质量评价的结论性文件。教学质量评价主体应以评价对象为单位, 通过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师、专家、学生以及家长、企业和社会组织, 获取与评价对象有关的信息, 收集和整理有关的数据信息、文献资料和调查材料等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责任及影响, 得出教学质量优劣的结论, 形成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分析报告。

摘要:文章在厘清教学、教学质量、教学评价的内涵以及教学质量与教学评价关系的基础上, 分析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内涵和实质, 指出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政策法规依据, 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依据以及思政课的课程属性和高职教育的特点的现实依据, 阐述了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的目标、主体、对象、指标、方式方法、结果等结构要素的内容。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杨晓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王德清.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05, (4)

高职思政课 篇8

通过调查得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中青年教师学历以硕士为主, 职称以助教和讲师居多。中年及老年教师学历多为本科, 职称以讲师和副教授为主 (见表1) 。调查数据显示, 就整体而言,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不是很强 (见表2) 。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

(一) 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满意度较低

通过调查得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中不会非常自豪地告诉别人自己是一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数比例高达61.5%。这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与定位有关, 高职院校属高等教育系列, 但与普通高校相比, 承受了较多的社会偏见, 尽管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但高职院校还未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这在招生、就业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优质生源极少选择就读高职院校, 选择就读的学生及家长视之为无奈之举。除此以外, 当前就整体来看, 与普通高校思政课教师相比,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物质待遇较低。通过调查得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对自身物质待遇非常满意的人数比例为零, 明确表示不满意、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的教师占比46.2%。就整个湖北省而言, 省城武汉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比地市州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物质待遇满意度高, 女性思政课教师物质待遇满意度高于同龄段的男性教师, 高职称年龄偏大的思政课教师物质待遇满意度高于低职称的年轻教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各行业的物质待遇都有提升,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物质待遇若达不到其心理预期, 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 心理压力大且工作任务繁重, 体验职业幸福的频率低

近年来,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多次发文反复强调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各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教学也极为重视, 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高职学生却大多认为思政课实用价值不大, 普遍不重视, 处于夹缝中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深感思政课教学之难。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 思政教学需要紧跟时代脉搏, 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实现知识更新, 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心理压力较大。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 思政课教师工作量也有所增加, 明确表示很少有或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及进行休闲的教师占比61.5%, 不上课的时间主要还是用来做与教学相关的工作。除此之外, 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还要承担招生、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在工作中经常体验到职业幸福的教师仅有15.4%,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体验职业幸福的频率低, 内心有太多无奈而又无力改变现状, 长此以往, 势必会增强其职业倦怠感。

(三) 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欠缺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主要来源于教学科研工作带来的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 具体来说就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能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实现职业理想, 充分发挥潜能, 在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成长和进步, 从而获得工作成就感, 并且体会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满足感。在教学方面,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真正拥有成就感的人数比例很低。调查得知,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尽管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学生真正喜欢的只占11.5%;自己很努力, 但学生不喜欢的比例达30.8%;学生不愿意学, 导致自己教学动力不足的比例高达57.7%。在科研方面, 高职院校科研基础薄弱, 科研平台不足, 思政课教师在科研方面较难做出突出成绩。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而言, 科研工作并不能带来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基于此,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总体上的职业价值感和成就感欠缺。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欠缺的原因分析

(一) 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 在学校对待思政课的态度方面, 认为很重视且有实质性措施的教师人数几乎为零;认为和其它的课程差不多的教师比例高达57.7%;认为不重视, 和其它的专业课程相比资源比较少的教师比例为11.5%;认为表面重视, 实际不重视的教师比例为30.8%。通过数据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更多的是口头上的重视。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压力大, 办学经费又有限, 在短期内主观上出于追求办学效益的需要, 更强调招生、就业等硬指标, 对思政课教学这种短期内无法取得明显收效的工作并未真正给予重视。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地位亟需提升, 与之相适应的是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地位也需要相应的提升。

(二) 社会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认可度低

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普通高校相比要低一些, 社会对高职教育尚存在偏见, 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也未有充分认识, 认为思政课程实用性不及专业课, 因而在育人方面的贡献没有专业课贡献大, 思政课教师在育人方面的作用也因此被低估。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承受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付出了努力, 取得了成绩, 却得不到应有的社会认可, 无疑会影响其职业幸福感。

(三) 教学成就感较低

高职学生大多认为思政课专业性与实用性不强, 对就业用处不大, 在实用主义价值观支配下, 他们的思政课学习意愿微弱, 导致思政课教师教学动力不足。通过调查得知, 抱有上述思想的学生比例高达57.7%。按照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都有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师职业尤为如此。当思政课教师的精心准备与教学热情得不到学生的应有反馈, 他们就难以感受自身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势必影响其职业幸福感。

三、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

(一) 完善学校管理, 提升思政课教师地位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有被尊重的需要和自主发展的需要, 职业理想的实现带来的幸福体验是其它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当前应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地位。高职院校应重新审视思政课的实际地位, 从制度管理层面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地位, 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加大经费投入, 包括硬件设施、实践教学、科研经费的投入;二是突显思政课的特殊性, 建立密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 如健全教师教学考评考核制度;三是多渠道搭建成长平台, 如提供更多培训学习机会, 创建公平合理的教学科研环境, 关注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四是健全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提供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五是努力营造以师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思政课教师拥有归属感和尊严, 缓解职业压力;六是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应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合力营造积极向上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思政”氛围。当思政课教师觉得自己被需要、被支持, 自己的努力能被他人认可、接受时, 内心必然有自豪感与成就感, 职业幸福感就会得到提升。

(二) 思政课教师需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对自己的职业未来充满信心, 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对教师自身、对学生和对整个社会的价值所在。当前, 党和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前所未有,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步伐越来越快, 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期, 职教发展前途光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其职业幸福感的心理基础。对高职思政课教师职业价值高度认同并长期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 尽最大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方有可能获得满足感和职业幸福感。良好的职业认同有利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有利于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有利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有利于提升其职业幸福感。思政课教学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而言, 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 还是一份事业, 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 有这样的认知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精神满足, 产生内在的发展动力, 能够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感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幸福感。反之, 如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将教学工作仅作为谋生手段, 缺少对自身职业的高度价值认同, 被动应付, 职业倦怠感将越来越强。

(三) 营造支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工作的社会氛围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 长期以来社会未能充分认识高职教育在国家长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较大。需加大高职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消除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 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在公众信任、鼓励和尊重的氛围中, 建立社会、家庭、政府为主体的社会支持系统, 形成重视和支持高职教育的社会环境。

当前社会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趋向, 这对高职学生既有积极作用, 也有消极影响。高职学生思想活跃, 但心智尚不成熟, 社会阅历有限, 明辨是非能力较弱, 尤其需要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的负面影响。因而需要净化社会环境, 弘扬正能量, 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其成为民众的自觉行为习惯。社会环境得到净化, 负面影响减少, 思政课的实效性也得以增强, 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会随之提升。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取得实效, 仅依靠高职院校和思政课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必须全社会共同努力, 为思政课教师营造支持其工作的社会氛围。首先从政策高度真正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地位, 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 使其获得精神上的支持, 还要制订相关政策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物质待遇;其次要通过各种显性和隐性渠道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凸显思政课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若要取得成效, 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 其职业幸福感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此, 以湖北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为调查对象, 分析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 并提出对策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对策探讨

参考文献

[1]郝燕强, 高爱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原因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0) .

[2]皮霞, 刘瑶, 文剑平.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13 (6) .

[3]郑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经济学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9 (12) .

高职思政课 篇9

一、实践教学在思政课中的地位和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以下简称思政课) 作为重要课程,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必须认清和摆正思政课在高校教育中的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意义。实践教学作为各高校近年来在思政课中重新认识和加强的重要环节, 使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逐步凸显。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学环节中来。通过实践环节, 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理论, 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魅力, 强化对大学生爱党、爱国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把爱党、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 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 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选择和突出体现。通过实践教学, 一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客观、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 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二可以引导学生提高自身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要求, 使其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三可以强化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进而增强主动性, 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求实创新、团结协作意识、社会沟通和交往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 学生在“做”中体会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 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 开展基本国情、党情, 世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确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探索实践教学这一功能, 能很快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形势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 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着重强调要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年, 如何培养好新时代的青年, 各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民办高校即将在新的形势下乘风破浪, 开拓前景。

胡锦涛同志的“七一”讲话精神, 以及李长春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都提出了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的重要保障, 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 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认真落实贯彻中央决策部署,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抓住关键环节, 完善体制机制,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着力加强和改善的重要目标之一。全面实施思政课新课程设置方案是新形势下各大高校面临的严峻问题, 而对于新生的民办高校来讲, 更是意义重大, 如何突破思政课教学环节的窘境, 必须树立先进思想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推进实践教学, 案例教学, 等等, 确保思政课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思政课作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首阵地, 也应当加快步伐。在团队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很快认识到民办高校在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同时, 还要确立大量灵活的体制, 使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效结合。一方面, 民办高校相比公办高校在建校历史、师资、科研等方面基础都比较薄弱, 但是民办高校在短短的历史发展中能抓住机遇, 主动克服困难, 越是薄弱的环节反而越加重视。另一方面,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 高职学生人数大大增多, 面对良莠不齐的学生群体, 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以上两点, 民办高校的思政课将逐步把实践教学环节整合到整个思政课教学的体系中。传统的由任课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 将受到越来越灵活的授课体制的限制, 如可以开展爱国影视教育、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勤工助学、职业训练等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这种主动学习的经验, 使课堂学习有了实际价值,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成为积极的学习者;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知识、技能水平和谐改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逐步的摸索与实践中, 我们始终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开展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实践活动;如何赋予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以具有时代气息和深刻思想内涵的教育教学内容和理念, 提升活动的层次和品位。

三、民办高职本科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目前, 民办高职本科院校共开设了5门公共政治必修课。分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和对即时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结合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 以下几门课程为例, 具体谈一下民办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选择“道德法庭”和“模拟法庭”进行实践教学。“道德法庭”实践教学, 是指教师选取当今社会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进行剖析、辩论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模拟法庭”实践教学,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的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 以司法审判中的法庭审判为参照, 在模拟法官的主持下, 由模拟法官按照严格的法定程序在虚拟的法庭, 对真实或者虚拟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或行政案件进行模拟审判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通过亲身参与“道德法庭”和“模拟法庭”, 学生将所学到的思想道德、法律基础知识运用于实践, 以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学目的。

(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要求对学生的爱党、爱国主义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本门课程将分两学期授课, 实践教学也相应分两学期进行。根据课程章节体系及内容结构的特点, 实践教学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实践形式相应有所区别。针对第一学期课程内容主要是毛泽东思想, 选择爱国主义、爱党教育, 以爱国影片的选播和座谈讨论形式进行实践教学;精选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 结合当前的时事, 组织学生观看两部影片;针对所观看影片进行讨论, 并做好发言记录;认真撰写影片观后感。针对第二期的课程内容主要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以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学以致用, 针对教材相应知识点开展社会调查, 以社会调查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知识点与党和国家最近的方针政策, 设计调查主题, 学生也可自拟主题。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 选择“第二课堂———课外学习马列”进行实践教学。结合课程和学生的特点, 向学生推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相关书目, 要求学生至少阅读1~2本, 并在此基础上撰写读书笔记。在教师的指导下, 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 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感受经典作家的睿智与通达, 实现普及与提高的统一, 并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 同时在实践中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阅读中受教育、长才干、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为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可根据教师推荐的书目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阅读, 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 应根据不同情况, 写好读书笔记。学生可以参照以下几种形式:第一, 提纲式。以记住书的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编写内容提纲, 明确主要和次要的内容。第二, 评论式。主要是对读物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 以肯定其思想价值。可分为书名、主要内容、评论意见。第三, 心得式。为了记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 记下读了什么书, 书中哪些内容自己受教育最深, 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 即随感。第四, 存疑式。主要是记录读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边读边记, 以后再分别进行询问请教, 达到弄懂的目的。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认真撰写好读书笔记。

要通过对本科各专业学生进行多样化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使其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在培养本科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法律素养、爱党爱国的素养的同时, 培养其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达到提高本科各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的目的, 同时, 也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思政课的效果, 检验教师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

[2]钊旭.高校“思政课”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传承, 2008 (20) .

[3]李媛.切实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研究.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11) .

[4]唐红艳.对高专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高职思政课 篇10

一、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现状

某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厌学, 概括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 不明重要性。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的厌学, 首先反映在不明思政课的重要性。这种情绪反映的是一种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先入为主”的主观、片面的认识问题, 也是一种高职学生对思政课“欲拔不能”的、负面情感问题, 更是某些高职学生对思政课“听之任之”的惯性、持续的意志问题。

(二) 思想逃课。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在课堂的反映集中在逃课上, 由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相对较为严格, 所以公开逃课的现象几乎很少发生。这里的逃课是指某些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思想逃课, 即人到心不到, 甚至眼、耳、口、脑都不到的现象。

(三) 行为应付。

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最终反映在学生对思政课的应付行为上, 如果抛开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逃课行为, 学生对思政课的应付行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活动应付, 学生对思政课安排的课堂活动, 往往以少数几个“积极分子”的主动参与。二是作业应付, 对于完成思政课的作业可谓是自有招数, 一部分网上下载, 一部分抄袭别人, 一部分自我乱造, 不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脚踏实地地高质量地完成;三是考试应付, 某些高职学生仍抱“60分万岁”的心态和“临时磨枪不快也光”做法。

二、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成因

(一) 起点低, 认识缺位。

起点低, 是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历史原因。一方面,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上思政课, 而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客观上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思政课往往沦为“豆芽课”, 从学校到老师再到学生, 形成一种轻视、忽略的态度。因此, 学生一直以来接受的思政课是缺乏活力与生机的, 长期的“审美疲劳”, 导致某些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厌学思政课, 到了高职阶段, 这种厌学之风因为没有升学压力而达到了顶点。另一方面, 某些高职学生一般在高中阶段学习水平较低, 往往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气、学习喜好和学习习惯上是欠缺于本科学生的。尤其, 对于思政课, 他们的知识储备十分欠缺, 而大学思政课是全国统一教材, 既有理论性, 又有深度, 很多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讲比较有难度。

认识缺位, 是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现实原因。在问卷调查中, 某些高职学生在课程认识上普遍呈现出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相较本科学生, 某些高职学生更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以及要考级的公共课, 比如计算机、英语等。因为, 一方面, 他们认为自身的就业压力可能比本科生大, 更应该把专业学好, 另一方面, 他们还认为思政课对就业起不到多少作用。基于某些高职学生如此主观、片面、肤浅的对思政课的认识, 厌学就自然生发。

(二) 高职院校不重视, 建设缺位。

思政课在某些高职院校中, 不被重视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思政课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是无作为的。主要从两个层面说, 一是, 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校专业学科的发展, 对于公共学科并非同等对待, 尤其对于思政课, 就学校层面也是一种“说起来重视, 做起来轻视”。二是, 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的偏见, 影响到思政课在学校中的发展, 因为专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强势群体。当前很多高职院校, 都是从早期的中职学校升格而来的, 不少专业课教师简单地把大学生思政课等同于中小学思政课, 他们从思想、语言和行为上挤占思政课, 使之始终较为弱势。

由于种种原因, 思政课在一些高职院校不被重视, 自然使得对思政课的相关建设缺位, 这在很大程度上客观限制了思政课对学生吸引力的潜力挖掘。具体而言:一是, 部门建设欠缺。虽然各高职院校应要求设立了独立的思政部二级机构, 但相配套的经费保障很多学校并没有落实, 比如生均15元的思政课专项经费往往没用于此;二是队伍建设欠缺。一则师资队伍弱小, 教学任务繁重, 难获得外出学习、培训、考察等机会, 教学水平的提升空间小;二则人才引进乏力, 学校往往以辅导员、行政人员乃至外聘教师的大量兼课替代对思政课新人的招纳。三是课程建设欠缺。由于前两者的欠缺, 导致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政课领域没有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学科带头人, 更难以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课精品课程, 往往照搬别人或者得过且过。

(三) 一些高职教师有倦怠, 教学缺位。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内外两重原因。从内因来看, 一些高职思政课教师缺少作为教师的成就感和自尊感;和中学思政课教师比, 他们没有升学率对他们教学成果的客观评价;和本科思政课教师比, 他们感受不到同为高校教师的尊严和待遇。从外因来看, 高职院校普遍的呈现出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 无论是对教师的评价还是职称评定都把科研成绩放在了第一位, 但是高职思想课教师与同校的专业课教师比, 在科研项目、科研成绩上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 当科研上难以突出而教学上又得不到学校的认同, 高职思想课教师的职业倦怠就自然而生。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缺位具有主客观因素。客观上, 目前, 高职院校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还没有像本科院校一样实现“选课制”,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真正体现。同时, 师生比的严重不足, 导致教师不得不上更多的课, 出现“上好上不好一个样, 上多上少却大不一样”的局面。因此, 高职思政课教师往往注重了量, 却难提高质。主观因素, 由于评价机制、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等原因的限制, 高职思政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对于教学改革、教法创新缺乏积极性。加上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自我认同感较低, 对课程的认识度并不高, 对学生的了解也不深入, 使得教学没有实现育人的目的。

三、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的对策

(一) 学校强化———德育为先, 整顿学风。

学生厌学从根本上讲是学风问题, 但学生的学风问题不单单是学生方面的, 从学校层面涉及校风, 从班级层面涉及班风。笔者认为, 只有校风班风正学风才能正。因此, 要端正高职学生思政课的学风, 必须首要从端正校风班风入手, 由校及班及个体, 真正做到从理念到行动的“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要做到这些, 根本的是高职院校要真正重视思政课, 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帮助思政课提高在师生中的分量和地位。第一, 学校要始终在全新师生中贯彻和强化“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的办学理念, 发动全员参与, 把教师的师德师风和学生的学德学风建设放在首位。第二, 学校要坚持把“德”放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首位, 在评优评干、毕业推荐、入党、实习等各个环节中要构建学生的“德”的科学评价机制, 以遏制学生中“重才轻德”的思想。第三, 学校要不断夯实思政课在学生德育工作中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 消除学校中存在的各种对思政学科的歧视和偏见,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政课与其他必修课的同等重要性。第四, 学校要督促各院、系部进行学生学风建设, 以长效性的正学风、促学习的机制扭转高职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各种不良风气和行为。

(二) 教师细化———以生为本, 激发兴趣。

学生厌学反映了学生的课程情感状况, 但学生的课程情感不是天生的, 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笔者认为, 要让学生不厌学首先要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并且真心喜爱这门课程, 而这不是课程自身能达到的, 必须通过任课教师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培养。因此,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从高职学生情感的细腻处入手, 把以生为本落实到实处,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就一定能改变学生厌学的现状。

第一, 职学生群体, 因材施教。高职学生的构成参差不齐, 文科理科也不一样, 甚至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也差别很大。这就要求高职思政课教师细分学生类型, 深入到任课的各个班级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需求, 在教学中多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为切入点。比如, 主动兼任一个班级的辅导员, 就能在学生工作中更好地接触和了解学生;比如, 笔者所在学校以女学生居多, 女生的感性认识偏强, 情感更丰富一些, 所以在教学上多以案例入手、进行情景模拟更能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 细化自身教案课件, 精细施教。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 课件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吸引力, 因此,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在课件的细化和美化上加强备课。一是课件形式要新颖, 注意简洁。既要有自己独特的课件风格, 又要追求每一章的不同式样, 避免“以一敌十”、一劳永逸的做法。二是课件内容要生动, 力求丰富。不能简单地进行材料的堆砌, 要十分注意在适合的位置采用最适合的材料阐释教材内容。三是课件讲解要活泼, 善于启发。要改变“灌讲”的粗放, 善于在“设问—归纳推理—质疑—总结”诸环节中进行精细的“互论”。

(三) 教学优化———践行为主, 增强互动。

学生厌学反映了教师的育人手段欠缺, 思政课教师的育人手段不欠缺在理论教学上而是欠缺在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上。“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思政课教学无论形式和内容怎么创新, 都最终归结在理论如何与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因此, 思政课教学的优化, 应积极围绕理论有效联系实际展开。

第一, 优化教学路径, “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去”, 是指让高职学生在课外、在校外、在书本之外能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加强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教育。一是在校内的学生活动中, 增强学生思政课相关内容的设置, 如辩论赛、读书会等, 最近的“中国梦”活动中就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政课知识学习情况。二是在校外的实践活动中, 安排参观体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小论文撰写等多形式的学生践行项目, 使学生在“做中学”, 比如, 笔者所在学校利用思政课组织大一学生参观“歌乐山烈士陵园”, 使他们亲身见到了“江姐”的狱中生活, 效果远比书本和教师介绍来得直接和深入心灵。“引进来”, 是指让一些专家学者、行业精英、学生楷模、先进人物进思想课堂, 增强对学生进行显性思想教育。通过这些对学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 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体会, 对学生起到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比如, “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 是笔者学校早年毕业生, 虽然她的事例思政课教师早已进课堂、进教材, 但要进学生头脑远不及邀请她到学校做的一场“杰出校友”报告会。

第二, 优化教学模式, 变“单向灌输”为“双向推动”。所谓教学的“双向推动”, 是指思政课上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互动, 从而推动教与学的良性相长, 实现双向受益。这种师生的“双向推动”形式是多样的, 有讨论式、活动式、问答式、情景式等,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选取和创新。总之, 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知。比如, 笔者讲爱国主义时, 在爱祖国的大好山河时, 设计了“介绍自己的家乡”这一活动, 由于学生以川渝两地的居多, 所以课堂以川渝之外的学生介绍为主, 而笔者也给他们介绍了重庆。学生积极性很高, 也使得“爱祖国的大好山河”这一内容更为具体和亲切。这就是典型的“双向推动”, 学生介绍、老师也介绍;学生介绍时老师想知要提问, 老师介绍时学生也好奇也要提问;学生和老师都会反思家乡可不可爱, 祖国可不可爱?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学生“知之, 好之, 乐之”。

改变某些高职学生思政课厌学现状是一个长期任务, 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 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在此过程中,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有所作为。

摘要:高职院校某些学生对思政课有厌学情况, 本文从思政课教学现状入手, 基于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 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应对策, 以真正能实现思政课的基本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思政课厌学,现状,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黄坚.内引外延: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索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12.

浅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 篇11

关键词:高校教师人格魅力影响

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教师和学生相处是一门艺术,也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一、人格魅力理论探源

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那么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的性格特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像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根本

1、坚定的理论信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多层次的内容,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首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生作为社会公民,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必须确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一个底线。第二个层面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刻领会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相传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把握改革与创新这个时代最强音,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积极培养勇于创新的学习和实践勇气,走在时代的前列。第三个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核心。要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认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并树立为之努力奋斗的信念;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崇高的道德示范。“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魅力崇尚高尚的操守,他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所以,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

3、深切的人文关怀。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是教师人格魅力构成的前提。一个要让学生真正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诚挚博大的无私爱心,用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一个教师是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主要是看他是否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只有让学生多次体会到教师的爱,才能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才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有一种为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才会产生强大的人文关怀的力量,显出十足的人格魅力。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就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仿效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固有的依附性和向师性,决定了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在仪表、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孔子說:“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优秀教师能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让学生能够在不断自我完善中内化信念、外化行为,逐步形成健康、完善、崇高的人格品质。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上。知识是水,魅力是舟,魅力需要知识的承载方能显出迷人的风采。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最新学术动态,更新、优化自身的知识系统,使自己在教学和科学活动中更具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的精神食粮。思政课教师不但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还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的重任,所以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在讲台上进行宣讲,更应该在知识的博与深方面下工夫,不仅自己所学专业要“精深”,相邻学科也要“广博”,向“博、大、精、深”迈进,真正成为专博相济,一专多能的人,才能成为学生敬重和敬佩的人,也才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钻研精神和创新力量。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教师人文修养的高低决定着人文素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能否具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影响他能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所以,较高的人文修养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使他们勇于接受新事物;有利于思政课教师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拥有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拥有较高的人文修养的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人文方面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教师的影响就能更多地渗透到学生生活的一切领域。

教师教书育人是一门艺术,是快乐的艺术、睿智的艺术、高尚的艺术,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人格魅力,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俞航.教师个人魅力对教育的强大影响 [J].科教文汇,2006(34).

[2]黄乙玲.现代高效创造型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J].江西金融职业大学学报,2006(3):127-129.

[3]刘美珍.高校教师人格魅力的特征与大学生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8.(24):247-248.

高职思政课 篇12

1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

1.1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目前, 有一些高职院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不重视的现状, 单纯用“有用”、“无用”的功利化思想来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 有些高职院校变向地缩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时, 理论课时无法达到要求, 更不用说实践教学。同时, 有些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人员配备上也存在不足的现象, 导致无法正常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1.2 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

有些高职院校的领导、教师甚至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应该进行理论灌输, 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标定位错误。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单纯是为了思政课理论教学服务。第三, 不能清晰界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指校外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外延是较为广泛的, 除了包括校外实践教学以外, 还包括课内实践教学以及校内实践教学。由于存在以上认识的偏差, 导致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无法正常有序地开展,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较差。

1.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 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高职院校的教育规律, 盲目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其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导致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 教学内容陈旧、方法简单。当前的社会是新媒体时代, 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很大, 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 跟上时代的步伐, 只有这样制定的实践教学内容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第二, 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同社会实际关联度不够, 导致学生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买账。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

2.1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明确了教学意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括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指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归宿, 而且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具有实践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等特点。因此,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体现这一特色, 而不是简单采取理论说教。应该运用实践的手段, 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印证理论, 提高认知, 锻炼能力。

2.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路径和方法

一是课堂实践教学。课堂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结合授课内容开展实践教学。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 否则就无法保证思政课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二是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可以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与学院内相关思想政治教育部门联合开展, 依托学校的比赛活动来实施实践教学, 构建高职院校的思政格局。

三是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要求坚持理论联系社会实际的原则, 以问题思维切入社会课堂, 主要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进行。

2.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领导和考评机制

一是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领导机构。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对于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应包括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实践教学效果等多个环节, 对实践教学大纲的科学性、实践教学手段的有效性、实践教学内容的积极意义以及实践教学效果做客观评价。

三是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学生实践评价机制。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纳入学分制管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是否真正提高了认知, 又锻炼了能力, 应通过答辩、撰写论文、座谈、现场反馈等多种手段对实践教学效果做客观公正评价。相关评价结果可作为决定是否授予学生学分的重要依据。评价标准要科学, 可结合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所选择的实践活动的主题意义、实践活动的效果等展开评价。

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学俭, 李永杰.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教学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 (4) :16-17.

[2]刘复国.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探讨[N].光明日报, 2004.

上一篇:疏松耦合变压器下一篇:信息化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