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政课态度

2024-10-10

对思政课态度(精选9篇)

对思政课态度 篇1

一、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现状

(一) 学生的现状反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新生入学的必修课程, 也是政治核心课程。为了课程教学能够有的放矢, 在课程开始前, 从所教授的班级任选211名学生进行开学初的摸底, 从“对本课程的知晓程度、对本课程的课前态度、希望从本课程中获得什么、希望教师用什么方式教学、希望互动的方式、你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多用什么方式介绍案例、你对未来是否有目标”等几方面了解到:学生对思政课课程的知晓度较高;学生对思政课大多持观望态度;学生对课程的期望值较高, 希望从课程中获得更多知识和热点事件, 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希望课堂教学加强互动。

(二)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呈现出的特点

1. 自我意识强, 但缺乏团队精神, 理想信念薄弱。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98后”新生比以往学生接触的信息更多。学生们从小就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 关注自我发展, 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往往忽视他人的感受。进入大学后, 不容易找准自己的位置, 不善于合作和分享, 喜欢一个人独处或者独自一人完成任务, 团队意识和关爱观念较差。缺乏生存压力, 所以理想信念也较为薄弱。

2. 爱玩手机的“低头族”, 思想多元化, 缺乏朝气。

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 “98后”16级学生跟往届学生相比, 更喜欢玩手机, 课堂气氛调动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不断提醒学生不要玩手机、抬头听讲等。学生呈现出两极趋势, 一是听课投入的学生, 一是沉浸在手机世界里的学生。此外, 部分学生缺乏符合其年龄的朝气, 沉迷网络和游戏, 对周遭人和事缺乏应有的关注度。

3. 对国家大事关注度较低。

在教学过程中的新闻播报环节, “98后”16级学生也呈现两极分化, 一类是认真准备、详细记笔记的学生, 一类是不认真准备、临时查手机的学生。从所播报的内容看, 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关注较少, 比较喜欢猎奇的新闻, 如娱乐新闻。

二、学生呈现此状况的原因分析

第一, 精通电子产品。“98后”16级学生普遍生于1998年前后, 是标准的电子产品新生代, 他们从记事起就与电子产品具有亲密的接触, 对电子产品、智能产品无师自通。

第二, 沉迷手机游戏和聊天。近五年尤其是近三年来, 世界范围内智能科技发展迅猛, 智能产品无处不在。国内近三年, 智能手机的保有量直线上升, “低头族”随处可见。上课普遍存在学生低头玩手机的现象, 增大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难度。

第三, 无生存压力。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社会财富增长迅速, 1998年以后出生的学生, 其父母一般为70后, 学生们出生在物质丰富的年代, 这使得部分学生没有生存压力, 缺乏责任意识。

第四, 浮躁盛行, 无法静心。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或者目标相对比较实际, 无法静心学习, 浮躁之气盛行。此外, 多数学生对“学习有用”的观点并不认同, 功利心较重, 即使认为学习有用, 也没有太多的实际行动去践行。

三、思政课努力的方向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新生必修的核心课程, 其主要是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转型, 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课程。各高校“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 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研究学生对思政课认知现状, 就是为了帮助思政课找准努力方向, 以加强课程理论传播, 发挥思政课在学生中应有的作用。

(一) 用思政课的重点内容填补学生思想上的不足

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关键期, 即将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变。在这个特殊时期, 大学生应有更清晰的人生规划, 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社会或自身的向往和追求, 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信念是人们对理想深信不疑且身体力行的力量。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才能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 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才能珍惜宝贵的大学时光, 专注于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才不会虚度光阴, 无所事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有专门的理想信念教育, 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明确奋斗目标, 提升人生境界。

2. 注重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作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讲话, 把核心价值观比喻为青年人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提出青年学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 起于三寸之坎, 以就万仞之深。”大学生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遵循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海量的信息, 这些信息蕴含了多元的价值观和不同的社会思潮, 学生需要学会甄别真假信息,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而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 社会、学校、家庭要加强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使学生在社会大流中去浊扬清, 知耻知廉, 明辨是非。

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时明确提出: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在落细落小落实上求实效, 教育引导学生从细处着眼、从点滴做起, 不以恶小而为之, 不以善小而不为。加强高校教材和课堂讲坛等阵地管理, 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影响, 引导学生明辨理论是非, 澄清模糊认识, 不断增强“三个自信”。

(二) 用学生喜欢、适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低头族”的不断增多,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挑战越来越大, 在正常推进教学内容的同时, 还要加强课堂管理, 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提升课堂吸引力, 把学生从手机中拉出来。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提升课堂吸引力。

1. 不断优化内容,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各高校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时代特点进一步筛选和优化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巧妙进行方法和内容的对接。

教师在采用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方法进行教学的基础上, 辅以信息化手段, 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常识性内容, 可以通过“问题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性内容, 可以通过“讨论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历史性内容, 可以通过播放“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如素质性内容, 可以通过“情景模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现象性内容, 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帮助学生充分论证。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情况, 以启发点拨为主,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精心进行课程设计,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同时, 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 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的最佳状态,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用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

“98后”的学生熟悉网络, 习惯运用一些网络用语。在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学生熟悉的语言习惯与学生交流, 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爱和信任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 教师应理解学生的困境, 给予学生更多耐心和包容;学生应体谅教师的苦心, 相信教师。只有双方相互信任, 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才会主动配合, 不会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三) 站稳主阵地, 宣传主流思想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 要高度关注和警惕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宣传的主阵地, 教师要加强主流思想宣传, 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抵制不良思潮的影响, 学会辨别善恶真伪。

(四)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塑造健全人格的综合教育, 在我国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 应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具体教育中, 通过强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教育, 确保学生能较好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是个特殊时期, 学生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开始选择自己要走的人生, 思政课的出现恰逢其时。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 学会看待世界的方法论,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遵循现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面对大学生群体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状态, 在保证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功能的同时,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正喜爱, 乐于学习的课程。

摘要:为了更好地推行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思政课教师在面对个性越来越鲜明的大学生时, 需要重新了解和分析“98后”大学生的思想特性和行为模式, 加强教学改革, 积极转变教学思路,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政课,认知现状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1-19) [2016-09-01].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434.htm.

[2]人民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EB/OL]. (2015-02-05) [2016-09-01].http://edu.people.com.cn/n/2015/0206/c1053-26519600.html.

[3]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当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EB/OL]. (2013-08-09) [2016-09-01].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809/c40537-22509059.html.

对思政课态度 篇2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 思政课 话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5-02

批评性话语分析学者费尔克劳认为,社会制度是由“意识形态—话语结构”(以下简称IDF)组成,其中占主导地位的IDF的特征之一就是有能力将意识形态自然化,也就是说,能使意识形态以非意识形态的常识出现并赢得主体的接受[1]。这启示我们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充分发挥教学话语的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改变话语的语篇形式,突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维度

从话语的分类系统来说,教师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向学生传递思想教育的信息,突出话语中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维度。像“我们”和“他们”的分类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同中心主义”,排斥与我国意识形态向左的社会或个人。与上述的直接分类相比,“过分词化”用大量不同的词语来描述或指称同一事物,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具隐蔽性。如有的教师在讲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思想文化教育渗透时,多次交替使用了“西方资本主义”、“西方国家”、“ 西方思想”几个词,意在向学生说明西方国家与我国存在着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确立什么样的思想政治倾向,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从话语的情态系统来看,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选择人称代词,可以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的教师讲学习思政课的意义时,从自己学习思政课的体会来谈思政课的意义,这样的现身说法和“我们”一词的运用就给学生一种平等相待、休戚与共的感觉。

从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及物性来分析,也就是探讨思政课教师如何运用语言进行过程的描述,对此笔者在观摩了一些优秀思政课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几种对思政课教学具有启发意义的及物性话语类型:第一,平行结构和转折结构的使用。平行结构的使用能够增强语言的力度,激起学生情感上共鸣,从而实现话语的劝诱功能。而具有转折意味的隐含逻辑语义关系则能令学生明辨是非,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第二,把过程的规范性描述转化为对具体行为或动作的描述。课本上有关理论或思想的语言描述往往是平实而规范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其转化成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话语。第三,将社会的新话语融入到思政课话语描述中。近几年,随着QQ、微信、博客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大学生们对各种网络文体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二、通过不同话语体裁的交织,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课堂上传统意义上的简单信息传递达不到震撼他们心灵的效果,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尊重和理解他们的思想。这就需要教师通过重组话语秩序和交织使用话语体裁,使课堂话语“生活化”、“聊天化”,以此来向学生表达自己的“同情心”。如有的教师给学生讲“助人为乐”,先是从我国古代广为流传的格言开始讲起,通过讲传统,把现实中“助人为乐”对大学生的意义以及大学生该如何助人为乐的问题娓娓道来,这样将传统和现实的话语题材接续在一起,从“根”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助人为乐”的美德教育。

三、运用隐性话语,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批评性话语分析家看来“意识形态的运行隐匿最深时其效果最佳”[2],这启示我们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不能忽视隐性话语的作用。运用好隐性话语需要教师树立主体间性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神态、站位、话题控制等隐性话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学习氛围:教师教学的神态不应是淡漠无力或是咄咄逼人的,而应该是饱含情感的,能够与学生在无形之中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交流;教师的站位不应总是局限于三尺讲台之上,而是应该多多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与其交流,消除学生心中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减少指定性或强制性话语控制方法的使用,在话轮接管、主题控制等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感。

最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在西方社会和语境中生成的,完全照搬这种话语分析方法来研究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话语是不合适的。西方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倡导者进行话语“批评”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再创话语”实现社会变革的政治使命[3];而我们对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分析则是侧重于话语功能的研究,使话语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所以,本文对话语的研究虽然借鉴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一些思想和方法,但很显然其中不带有尖锐的“批评”。不过,批评性话语分析却启发我们去关注我国社会的新变化与思政课教学话语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将为未来思政课教学话语的创新研究铺设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丁健新.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第2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2] 王永祥.外语教学课堂话语对话性研究——主体间性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的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对思政课态度 篇3

然而在世俗的眼光里, 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枯燥、抽象、乏味、没用, 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其课程吸引力远比不上各类专业课, 也不像诸如外语、计算机课那样“实用”。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考验着思政课教师解读社会现实的能力。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介入日常生活中, 教师原先的信息垄断地位不复存在。面对2300万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用QQ和MSN聊天, 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的“90后”大学生, 思政课教师如应何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入耳、入脑、入心, 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积极探索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一、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1. 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力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更是思政课教师的主题。“打铁必先自身硬”, 由有理想的人来讲理想才能让人心悦诚服。作为高校思政教师, 自身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在思想品德上更要成为“灵魂的工程师”, 甘当人梯, 为人才队伍的茁壮成长奉献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同时必须具有相当的理论功力。教师能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 取决于教师对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深度和熟悉程度。教师的课堂不能没有理论功力, 不能没有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巨大的逻辑力量!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以广博的知识面, 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解时;能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社会的热点、难点、重点和大学生的实际现状及困惑进行讲解时;能声音洪亮、语言流畅生动、声情并茂地讲解时, 学生是很爱听的, 认为听思政课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欣赏, 是一种启迪及收获。而当老师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干巴巴地讲课时, 学生就失去了听课的兴趣, 或睡觉、或做作业、或玩手机、或听MP3、或玩PSP、或窃窃私语、或逃课, 那就很难有教学实效性可言。

2. 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解疑释惑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有着更多的独立意识和质疑精神的“90后”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解疑释惑能力。面对眼光敏锐、思维敏捷、乐于探索, 同时也会在成长的道路上遭遇很多挫折、困惑的大学生, 面对着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媒介获取信息, 有着自己接受意趣的大学生, 我们自身必须是时时吸收新知识的“海洋”, 必须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 将艰涩的理论话语和教材语言转换为学生能接受的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思政课教师的“二度创作”及对学科、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深度及思考路径, 能加深学生对理论魅力的感受程度, 努力推动理论的大众化, 解决大学生“从不信到坚信”或“从不那么信到信”的问题,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 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一个道德修养有口皆碑的教师当然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进而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学生道德心灵的领路人和陶铸者。同样, 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执著和热忱, 也会感染学生。教师首先要热爱并忠诚于思政课教学, 并把它当作自己人生的事业和追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思政课教师能坚持不懈, 孜孜以求, 在教学中真诚付出大量的感情投入、时间投入和精神投入, 用饱满的激情学习理论、讲解理论, 用特有的亲和力、通俗的话语和丰富的实践例子解释理论, 心中装有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就一定能探索出充满生机活力和吸引力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另外,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教师所体现的不同教学风格也会为自己增添不少个人魅力。有时教师讲课幽默诙谐, 能使学生在欢笑快乐中受到教育;有时教师富有激情, 能够使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面对困难也不会丧失勇气和力量;有时教师学识渊博, 旁征博引, 能使学生进入一个瑰丽的知识殿堂, 尽享知识的快乐;有时教师口才流利, 声音优美, 讲课就像音乐会, 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时教师理论逻辑缜密, 整个讲课过程浑然一体, 能给学生一气呵成之感。“亲其师, 信其道”, 正是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 才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 并拥有持续的影响力,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到大学生的心坎里。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思政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 犹如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能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中从内容、形式到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而言, 联系实际最紧密, 是大学生感觉比较熟悉, 认为没有多少新意的课程。学生从广播、报纸、网络上几乎不断接触到这门课的内容。对于这门课程所涉及的问题, 学生一看就似曾相识, 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对这些问题都了解了, 而实际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人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髓, 深入挖掘教材, 并下功夫备课, 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 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既紧扣教学要求, 又符合大学生接受意趣, 在两者之间找到“切入点”, 摒弃“一言堂, 满堂灌”和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点的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材语言转化为大学生所易于接受的教学语言, 更多地了解学生、服务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针对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行讲解, 用大量生动新鲜的材料将知识活化, 创设情境教学, 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新鲜感, 使理论的传播更趋动态, 使学生成为主角, 唤起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整合课内课外资源, 精心制作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的多媒体课件, 无痕传递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90后”的大学生适逢IT技术迅猛发展时期, 他们大多成长于“读图时代”。要试图从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出发, 尽力寻求与学生的共同经验范围, 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求学。针对学生这个特点, 思政课教师除了采用课内辩论、讨论、提问、质疑等多种方法来丰富教学形式, 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教学”更为生动, 更加有效。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用心创设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过程和交流理念的心灵对话过程, 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耳、入脑、入心。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体现在策划好课前导入、课中参与和课后总结三个方面。

1. 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是指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 在开始上课时采用一些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教学过程中。开头怎么讲, 是一堂思政课成败的关键。把“场”开精彩, 能马上与学生建立起同感, 较快地进入正题。比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章, 我采用讲故事激趣的方法来展现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 让学生对毛泽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并对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产生共鸣, 在这种想法下, 学生能够产生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到底有什么贡献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章中, 我通过展示学生校园生活的图片、视频, 引导学生展开以“和谐与我”为主题的课堂小组讨论, 如校园和谐、宿舍和谐、家庭和谐等, 使学生处于一个既是剧中人又是旁观者的情境中, 这样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印象更深:原来自己是这个样子!不良的习惯会使他们感到羞愧, 下决心改正;而那些好的德行会使他们更加自豪并继续保持, 在学生心中唱响和谐之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章中, 通过播放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崛起纪录片, 让学生真切体会在巨大灾难面前, 个人显得是多么脆弱, 仅仅靠个人、少数人是不可能战胜这场灾难的。而这时候全国各族人民全力支援, 众志成城, 才使得救援工作顺利推进, 特别是人民子弟兵在救灾中的英勇顽强, 挽救了无数人民群众的生命, 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觉担当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 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2. 课中参与

课中参与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体地位, 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从而有效改变学生被动灌输接受的局面。作为一名辅导员兼思政课教师, 我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针对学生的成长需求, 在各班成立了思政课学习“成长小组”。让班团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同学自由组合, 在学期初前两周引导学生针对本学期所学课程的章节, 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小组合作探究的主题。比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有一组同学紧密结合5·12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专题, 讲述了“中国首善”陈光标的感人事迹, 学生通过视频生动再现了陈光标带领他的团队第一时间忘我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场景, 又讲述了2009年春节, 他发动企业家组成爱心团队, 再次奔赴灾区, 把几千万善款送到老百姓家中, 并用故事花絮回放他从小自力更生, 靠卖水赚学费并资助同伴, 头脑机灵, 把握商机, 靠上门服务代收粮食去粮站卖, 从中赚差价, 因而成为当地最小万元户的动人故事, 生动地演绎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性, 通过一个人成功的轨迹展现了奉献社会、回报祖国的情怀,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得以真实演绎, 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冲击, 思想得以激荡。小组讨论学习虽然不是新方法, 但确是普遍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将数个同学组织在一起, 对一个问题进行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交谈, 是最好的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方法。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每人各有一个苹果, 相互进行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每人各有一个思想, 相互进行交换, 每人就是两个思想。在教学过程当中, 还可以灵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穿插互动环节, 激起学生共鸣, 比如:各系和学校校园十大歌手比拼火热进行时, 在课堂内掀起爱国和革命歌曲大联唱活动;学院金话筒比赛进行时, 班级也抓住契机展开毛主席诗词朗诵、改革开放30年演讲比赛。对所有参与的同学都给予赏识与激励, 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以升华。

3. 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是指在每节课课堂教学活动结束时, 引导学生通过“一分钟感言”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感悟, 启发学生作进一步思考;或者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将当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强调, 或运用几句诱导性的话语警策激励学生, 结语点睛, 结合实际升华理论。比如, 通过歌曲《东方红》歌词赏析, 把毛泽东思想比喻为人生活中可以使用的思想武器, 通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指导, 同学们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同时布置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认识并挑战自我, “头顶理想蓝天, 脚踏现实大地”, 确定自己的大学奋斗目标, 从而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对思政课态度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当代大学生; 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51-0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就必须充分发挥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内容,强化思政课对大学生的话语主导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所有制和分配制度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国内外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例如:经济危机蔓延、社会风气不正、下岗职工增多等,这些都给一些大学生造成了思想上的困惑和担忧。这就要求思政课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特征的变化,与时俱进地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加强正面教育,大力宣传新中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把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要根据各分支课程不同的内容倾向与时俱进地与国内外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相结合,将大学生普遍关心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时事、政事带进课堂,激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加深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因此,思政课要涵盖着以上三个层次的内容,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教育的时代感和针对性,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面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等非诚信行为的频繁出现,必须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把诚信教育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通过正面教育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鞭策大学生注重自身诚信道德建设,自觉地杜绝考试作弊等非诚信行为,成长为有诚信、有道德的新一代。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性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阻挡,社会思潮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日趋明显,这对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摆脱既往单一的灌输式课堂教育方式,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由对象性向交往性拓展,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由居高临下向深入基层拓展,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多侧面拓展的创新工作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性。

1.以人为本,分层教学

思政课分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客观需求,是一种积极推进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坚持以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以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有指导,并有效地将这些理论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之中,把思政课教学要求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

2.借鉴社会工作方法,增强实效性

将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思政课教学活动中,借鉴社会工作的服务社会、尊重生命、尊重个体独特性的理念和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方法来解决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该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内外实践的机会,对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建构式互动教学,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建构式互动教学法”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教学主体形式设计——“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施的切入点。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要求,确定是以基本范畴还是典型实例或是观点分歧为切入点入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要向学生全面介绍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二是教学技术手段的选择——“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施的主要手段。教师依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选择相关的教学媒体。三是学生建构式合作学习方式——“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实施的中心环节。在学生获取了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依据教学目的,采用某种学生建构式合作学习方式,实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协商、交流与互动过程中,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运用和意义的建构。四是教师促导式教学管理设计——“建构式互动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在上述教学诸环节实施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适时地提出相关问题,并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这种强烈的刺激,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4.突出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提出增强感性认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特色,对大学生认同、接受和吸收思想政治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实践环节,大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考察新中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成就,开阔视野,了解国情,增强对我们党的基本理论的理解,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2]朱晓慧.发挥意识形态功能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3]刘成荣.关于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2)

对思政课态度 篇5

人格也称个性, 是一个人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是他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人格会在不同的环境中深刻影响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度, 也由此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倾向和心理特征。健康人格有以下几条标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客观的自我评价;高尚的道德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强的意志等等。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 高职教育应加强对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视程度, 运用各种方法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

近年来, 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高职教育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体系, 为各行各业培育出了大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在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许多用人单位都表示高职毕业生虽然有着过硬的专业技能但是其整体素质却不高, 很多高职生在工作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 做事懒散, 缺乏耐心和进取心。而这些缺点都与高职生的人格特质有关, 由此说明了高职教育能力本为观念的泛滥, 单一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健康人格的培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 人格对一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成功者和失败者的最大差异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是其处事方式的选择。虽然技术能力能使高职生在走出校园时能顺利找到一份工作, 但是缺失了基本的人格素养在其今后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无疑是弊大于利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教育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主阵地

1、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特点突出思政课的重要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中思政理论课的体系组要由以下几门具体的课程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政课作为一门社科类学科, 集知识性和思想性于一体。由于高职类院校其学制较短, 一般只有两到三年, 因此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所以文化课程与一般的本科院校相比就要少得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无疑成为培养高职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提高道德素质、法律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主要渠道, 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

2、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育人功能

第一, 思政课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思政课属于社会科学, 在内容上偏重于历史和理论, 也集中了一些法律常识方面的知识。从孔夫子到毛泽东, 从古代到现代, 从西方到东方, 各种思想潮流, 文化内涵都在课堂上交融争鸣。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演变, 文化的传承和古今中外伟人的风采。

第二, 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与深远广博的历史积淀相对比, 思政课程也向学生展示了开阔的现代图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伟大复兴, 到如今国际社会的现实矛盾, 思政课向学生展示着宏观的世界景象, 让学生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社会, 并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大事的态度, 激发其努力成为社会栋梁的热情, 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

第三, 深远的价值观导向。育人是思政课的重要职责和核心目的, 如何教会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素养, 身心健康, 生活态度积极向上, 对社会有用的人, 是思政课一直努力的方向。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是其中的关键部分。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塑造高职学生健全人格的教学策略

1、启发式教学

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取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国家大事或是具有现实意义并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问题来作为教材的辅助素材, 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国家大事的分析, 或是用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追求崇高的态度, 让他们在先进人物身上学到其珍贵的道德品质, 使其在个人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体验式教学

相比于在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与理论, 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的获得的实际感受能够引发更多的共鸣,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能够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发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的带领学生去体验生活, 去孤儿院做义工、到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或是向身边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通过最直观的感受去体验生活, 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正确的培养和升华, 也让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使情感得到熏陶, 并增强自身坚韧、自信的优良品质。

3、情感式教学

俗话说“以情感人, 以情动人”,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教师以其自身的行为对学生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 使其消除不健康的情感, 并形成新的道德情感。“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情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 促使人产生一种信念, 令人在强大的内在驱动下改变认识。人格教育的关键是将正确健康的价值观根植于学生内心, 由内到外完成行为和态度上的转变, 只有通过情感活动, 才能够让道德认识扎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 真正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总之,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高职学生健全人格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各高等职业学校应充分重视思政课教学, 改变过去一味注重技能培养的误区, 对思政课投入更多的师资和其他资源。教师也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不断注重个人素质修养, 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通过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让高等职业学校能有更好的发展, 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 2004年。

[2]张金根、羊展文:《高职高专院校管理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07年。

[3]黄文伟:《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2007年。

对思政课态度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作为一个辅导员, 如何将十八大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到学生思政教育中是刻不容缓的。从当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需求来改革传统教学方式, 以创新的方式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思维习惯, 以此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 学到所需, 学到所求。

一、提高思政教育人员的自身修养是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同高校其他课程一样也有非常强的专业性, “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目标定位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对当前国际形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才能理解当前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手段, 提高对国内外、周边及西方社会局势的把握和理解, 认清自身肩上建设祖国、改善祖国的重任, 从而提升责任感并且获得心系民生、胸怀祖国的忧患意识。而要到达这个目的, 对于教职工自身的要求便是重中之重。

1. 思政老师的知识面需拓广

教育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不少高校教师都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只是在教学期间让学生了解当前发生的时事或制定的政策, 以此来完成教育部规定的教学任务而已, 但是事实上随着学生思维的成熟, 学生早已不满足于仅仅是填鸭式的被告知当前发生事件。在教育过程中, 结合历史来阐述当前国际形势不仅可以使学生扩充知识面, 更能激发起学生对死板思政课程的兴趣。而这就要求当前教师不断的提高个人素质, 增大阅读面, 熟悉并掌握古今历史中的重大变革及里程碑事件, 深刻理解中国在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 并且结合中内外国情差异正确认识到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通过借古喻今和中西结合的思维方式使得老师在讲当前形势的时候能够解释种种原因。更好的分析十八大精神的精髓, 在教导当前形势的同时灌输正确的思想, 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埋下坚定的基石。

2. 思政老师的表达能力要高要求

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并没有一成不变的专业基础知识, 而是通过一系列当前党对大学生的要求来做到高校大学生的与时俱进。在此过程中, 如何将无形的党的思想用言语或者简短文字的形式传达给学生, 这就要求思政老师有较高的表达能力。即便思政老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无法将党的精神落到实处。因此思政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因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才便于更好的讲党的理论结合至课堂和学生的思想教育中。

3. 思政老师的正确引导很重要

中共党的十八大包括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 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 培养知荣辱, 讲正义、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多元快速发展, 大学生对社会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 易把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当做社会本质, 从而扭曲了人生观和价值观, 以至于做出一些违反法律和道德的事情。这个时候就要求我们思政老师从正面的角度对学生进行一些正确的引导。良好的引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社会观与价值观的正确走向, 更是为学生对今后人生构建了一个积极的框架, 为今后学生的整个人生都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讲课方式的生动性是提高思政课程质量的必备条件

以往的形势与政策课程通常都是以老师在台前重复学生早已知晓的当前事实来传达和讲解党的精神, 但事实上沉重压抑的课堂气氛并不利于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甚至于反感思政教育本身, 所以关系到知识传输的成败关键, 提高讲课方式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势在必行。

1. 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来进行思政教育工作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信息爆发式增长、接受渠道多样化的时代, 不同于传统课堂上单一的教授方式, 另辟蹊径得借助网络的快捷和长时效性,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好奇心和接受知识的主动性, 一改思政教育原来枯燥乏味的形象, 并大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

2. 适当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是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

发挥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 通过开展各种党员活动, 将中共十八大的精神带入宿舍, 带入校园, 带入社区街道。在大学生活中, 学生党员和领导团队也是团结学生和党的重要纽带。学生干部可以通过在贯彻中国十八大精神要求的前提下, 组织召开各种主题班会, 或者将一些理论上的东西带入实践生活中, 扶助其他学生, 将中共十八大的精神落到实处。同时, 在充足的课堂教育之余, 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讲课堂上所接受的教育学以致用, 拓宽视野,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从而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上应用的实践操作上, 以此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 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包括在课堂上正面应答学生对于围绕本门课程所产生的疑问, 在课余生活也应该积极走入学生生活, 在良好氛围下积极探讨并答疑解惑。放下师长不可侵犯姿态, 善于接受并听取学生正确的看法和观点, 学生有不解和矛盾应循循善诱, 慢慢引导, 从而正确灌输中共十八大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三、让学生自行思考才是新时代思政课程的决定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时期, 虽然对现实生活已有一定的看法, 但是要做到真正成熟独立得去思考问题仍需要辅导员的正确指导。也只有当培养学生自我判断和自我思考的能力才能胜任十八大背景下党的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的重要角色。

1.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迅速要求扩大自身交往的圈子, 提高人生认知能力, 并努力希望将自己融入社会中,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笔者上课时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当今时事问题中紧密讲自己结合与当前国际形势中, 凡事以人民、国家利益为重。在肩负社会责任的同时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中, 开展形势多样的社会调查, 科普宣传等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 思政教育者如果在学生肩负责任时给予正确的指导, 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融入学生的切身生活中来, 这不仅加强了大学生的公民道德建设, 也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 新时代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学生

在新时代中,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学生思政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需求的不仅仅是墨守成规的老一代思维, 新形势下的科学发展观才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健全的人格才是从大学生角度上所急需的提高个人素质的必需品。

3. 对思政内容的发散性思考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思考的能力才是使学生受益终生的思想建设。以往的教学方式只是以让学生记住教学内容的方式进行教学, 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缺陷, 这导致学生无法有机会自我思考自我判断。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应该具备有自我思考的强烈意识, 根据思政教育课上的切入点进行发散性的思考, 从而更好的理解当今社会的格局和未来的国际形势走向。同时, 高校思政教育者应适应大学生思维开发的特点, 将思政教育与当前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渴求度结合起来, 指导学生不被不良信息和错误言论所迷惑, 汲取正确健康的知识信息。毕竟大学生是将来构建未来社会人的主体, 科学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考能力是我们思政工作者在十八大背景下, 课堂教育式舞台上让学生真正学习的重要手段。

结语

思想教育课程虽然是一门相对抽象的学说行学科, 但是如何清楚的了解学生所需求的内容以及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兴趣也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角度去引导启发学生, 授之以渔才能是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和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和重要性, 以积极的态度和科学发展的方式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更加清醒的将自己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因此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贾后明, 陈金生.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8 (5) .

[2]彭建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C].湖南:陈成文, 2011年.

[3]杨湘红.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坚持“四结合”原则.淮北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12年第5期:44-45.

[4]李木柳.对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及路径的探析.职教论坛, 2012年第23期:35-37.

对思政课态度 篇7

(一) 重视科研但轻视教学

大学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讲, 教师的任务除了给学生上好课之外, 还有专研学术, 进行学术研究的任务, 而且学术研究占的比重还比较大, 成为教师评职定级最重要的参考因素。相比之下, 教学活动对教师的个人发展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因此, 在一些高校, 教师专研学术,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繁重的学术任务也对教师教学产生日积月累的影响, 最后的代价是学校的教学质量下降, 学生的学术水平整体下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他学科, 应该具有更强的教学性而非学术性, 思政方面的学术资源很是缺乏, 教师之间的学术资源竞争很激烈, 消耗了其专业教学的时间, 在这种职称评定体系下, 教学的权重被弱化, 教师们无力改变这种现状, 但是又无心教学, 导致教学形式单一化、教学内容政治化和说教化, 同时资金力度投入较小, 实践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思政课教师普遍愿意更新改进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 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也具备这种继续学习的能力, 但现实中一些教师只是应付差事地完成课堂教学时数, 并没有把心思完全放在教学工作上, 更谈不上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

(二) 重视职业发展但轻视学科归属

1999年高校扩招后, 大学生人数剧增, 思政课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引进了大量的青年博士教师, 这些教师的学科背景趋向多样化, 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具有不同的学术风格和思维方式, 这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学科视野和思考问题的路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一些思政老师充当起了学生心理辅导师的功能, 但是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又没采用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方法, 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和抵触情绪,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 思想政治课也会涉及到学生心理健康的课程, 但由于思政课教师的学科出身决定其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教学训练, 这样的课程思想政治老师是很难开展好的。同时,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犹如“鸡肋”, 给学生“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之感, 高校是一个思想的大熔炉, 在这里, 任何思想都有一定的受众, 但没有新意、形式迂腐的思想肯定没有受众, 很多学科都有一定的实用性且具有一定难度, 但是思想政治课不具备这些属性,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 上思想政治课是在上完其他课程之余的调节, 这是当前思想政治课被极端边缘化所导致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迫在眉睫。

(三) 重视教学数量但轻视教学待遇

教师职业本身负有教书育人的重任, 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 尤其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忠诚态度, 和崇高的职业道德, 高尚的职业情操, 优秀的职业水准。这些独特的职业要求不仅贯穿于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意识中, 而且也渗透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在高校从事科研的教师可以名利双收, 有好的声誉, 也有高的收入。相对于专业课教师的论文指导、专业实习见习、带研究生等 (这些可以折算为教学工作量) , 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一般只有干巴巴的上课时数。思政课教师在科研上处于弱势, 在教学上被边缘化。思政课教师收入待遇偏低, 影响着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严重的会影响到思政课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认可程度。思政课教师的待遇如果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高素质的教师可能会保持自己的良心和责任心, 但也会有一些教师采取混课堂的教学行为, 最终损害的还是大学生的利益乃至高校自身的声誉。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思路

(一) 建立合理的学术研究及教学能力权重

对于教育来讲, 教学理应占到重要比重, 但是目前高校中重学术轻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 导致很多教师不思教学、专研学术, 这样的现状对于一些优秀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是极不公平的, 因为把学生教的再好, 对于自己评职定级并没有什么帮助。因此, 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体系的设计上, 应该对科研和教学进行合理的权重布局, 以此来激发教学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具体来说, 第一, 提高教学对于职称评定的权重, 在职称评定中, 可以采取专家组听课、评审, 结合学生综合打分的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于极个别教学能力突出, 在教学创新和教学水平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甚至可以优先考虑其教学能力, 以此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第二, 要规范化教师职称评定程序, 在专家会审环节可以邀请其他高校的教授专家学者, 甚至是学生代表团, 以此来最大程度地保证职称评定的公正性、公开性和透明性。

(二) 建立严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标准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标准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保障机制, 有了健全的教师任职标准,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与教学技能。过去, 我们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职条件, 例如在有些高校, 几乎所有的行政人员都可以担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 可以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内部, 什么专业毕业的教师能从事什么课程的讲授也没有规定, 有的教师所有的课程都上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了“万金油”。因此, 建议教育部社政司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 例如可要求今后凡进入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工作者在学历、学位上必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具有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必需的教育技能、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应要求教师所教科目应与所受的专业培训主修的学科内容相对应;对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现任教师则应要求他们补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三)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期培训制度

任何职业都存在一定的“瓶颈期”, 即职业发展的“高原现象”, 这种现象是指, 职业发展在经过几年的上升性发展之后, 进入了一个平滑期, 在这个时期内, 无论怎么用力, 都毫无进展, 但持续努力, 之后又进入上升发展的现象。“高原现象”广泛存在各种学习、职业发展当中, 应该说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要打破这个现象, 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研究发现, 很多教师在从教几年之后, 慢慢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 教学性格趋于保守, 知识结构出现僵化, 教学思维不思创新、止步不前, 教学内容和形式缺乏新意, 已经难以为被称为“新新人类”的大学生们所接受。因此, 高校要对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专业化的再教育:第一, 可以通过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教师互相学习, 帮助教师打开思维、拓展视野, 打破教学瓶颈;第二, 应该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常规化的职业再教育范畴, 思政教育相对与其他学科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师的定期的职业培训, 可以在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的同时, 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要求与经济待遇

就我国目前普通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薪资待遇来讲, 高校教师待遇并不能与其的学历和投入成正比。中国的教育要取得发展, 就要大力重视教师的培养, 赋予教师以最崇高的职业地位, 使教师能体面而尊严地活着。在这一方面, 除高校要更加注重尊师重道这样的传统理念教育外, 国家在教师职业待遇方面的投入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好处是, 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投入教学, 教师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重, 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留在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很容易被边缘化, 但是思想政治教师绝不能被边缘化, 这些都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支持, 国家与各高校领导应采取措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经济待遇在校内与社会各行业中能达到中等水平, 以保证优秀人才能进入并愿意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以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 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并非朝夕而成, 需要国家、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 既要合理分布教学和学术研究的权重, 还要严格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任职标准, 更要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力度, 为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师资环境, 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宝峰.郭志明.论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改革——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历史研究.2014 (08) .

[2]李珊.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简论提高“两课”教师的职业能力.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 (02)

[3]王建华.大学教师发展——“教学学术”的维度.现代大学教育, 2015 (03) .

[4] (美) 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 徐辉, 殷企平, 等, 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2014 (11)

对思政课态度 篇8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主体间性理论,改革实践,教学启示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高科技产品的广泛使用, 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发生变化,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存在学生厌学逃课、教师厌教怠教、教学实效低等现象。因此,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要不断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 适应教育境遇的变化, 改革以教师与课堂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模式, 使之走出“灌输”式教育的窘境, 走向真正“互动式”的课堂教学。

一、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概念意蕴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对象性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是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与客体的关系, 体现为“主体—客体”或者“主体—中介—客体”的关系模式。主体性是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出现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笛卡尔首先提出“我思故我在”命题成为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命题,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观点使主体性哲学成为近代西方主流哲学, 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莱布尼兹的“单子”等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主体性哲学。然而, 主体性哲学热衷于对人的主体性极度张扬, 导致人的主体性膨胀。在对待自然与人的关系上, 无序、狂暴、掠夺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对待人类社会自身, 把人当做彼此分离的、孤立的、封闭的单子式存在;在对待国家与国家关系方面, 表现为大国对小国的粗暴, 强国对弱国的侵略或者掠夺, “由此导致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产生, 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暴力和信任危机”[1]。近代主体性哲学导致的自然与社会的灾难性后果, 使人们自觉扬弃这种过度、偏激和单子式的主体性。

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际性, 是指主体间的一种规定性, 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和调节性, 是近代西方哲学主体性哲学范畴衰落之后, 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扬弃而出现的哲学范畴, 是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以“主体—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出现。首先, 主体间性哲学强调主体与主体的平等交往。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笛卡尔的沉思》中提出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我, 这些自我拥有一个共同的世界, 世界既是我的, 又是你的、他的, 自我与他我通过拥有共同世界而形成一个共同体[2]。其次, 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交往过程中的同一性, 不可分割性。海德格尔认为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共在, 是我与他人之间生存上的联系, 是我与他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认同。“世界向来已经总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 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在之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在世界之内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存在”[3]。再次, 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交往过程的对等性、交互性。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在语言交往中形成的精神沟通、道德同情、主体的相互理解与共识[4]。概括起来讲, 主体间性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且共同发展的关系, 是实践和认知过程中个人对他人主体的理解、尊重、认同和互动, 人们之间在道德和情感实践的互动和关爱, 是对“单子式”主体性的超越, 突破了对“自我”的固守。

二、主体间性理论对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改革的启示

教育系统要素由教育主体、介体、客体组成。主体主要是指教师,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主导, 起着对整个活动组织功能、价值目标的实现、活动内容的规划和介体的选择及客体活动方向的引导作用, 介体是指教育活动的资料、设备等物质和非物质资料, 客体是指教育活动所指向的个体或者群体, 即学生。思政教学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与价值目标的实现, 取决于系统要素、形成结构和场域的影响。

传统思政课教育是主体性教育模式, 遵循“主体—介体—客体”的三要素结构模式。在这种结构模式中教育者的是主体, 受教育者是客体,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地位是明确的、确定的, 教育者施教, 被教育者受教, 体现了教育者的单极主体性。教师确定的教育内容和既定的教育价值目标, 难以契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境遇、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内容, 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它常常用对待物的方法来对待人, 因此, 不可避免地显露出各种问题和局限性, 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性, 二是教育内容的悬空性, 三是教育方法的简单性, 四是教育标的整齐划一性”[5]。在当代互联网高度发达、高科技产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的深入渗透及西方各种价值观广泛辐射下, 身处“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大背景下的当代高职院校学生, 作为受教者已经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者与接受者, 在教育活动中已经具有主体性、选择性和能动性;高职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差、自卑心理较严重、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及适应性较强”[6]等特点。思政课教学能否达到增强学生认知和育人的目标, 是教师教学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的结果。因此, 目前这种高职思政课“单子式”主体性教育结构已经很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达到它的价值目标。相反, “填鸭式”灌输教育只能导致学生的“充耳不闻”, 甚至是逃避、反感。“说教式的道德教学对道德品格的影响微乎其微, 根本不存在所谓教出来的道德品质或者良心这种事”[7]。主体间性理论关注教育者 (教师) 和受教育者 (学生) 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 强调参与双方的主体性, 双方具有平等、合作、互动、理解、交流等特征, 主张主体与主体之间平等地沟通对话并相互理解, 从而发挥各方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利用主体间性理论实施思政课教学实践改革, 重视和强调学生主体性, 以及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的平等性, 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必然选择。

三、主体间性理论指导高职思政课教学实践改革的对策性建议

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要求。

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或手段进行师生的课堂教学实践互动与主题方向有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决定着我们必须采用生动、健康的语言和手段进行课堂互动, 以发挥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要求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基础。《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 (教党[2014]4号) 指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 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探索有效形式、形成长效机制, 对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政课教学实践应以它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指导的内容确定、规则制定、手段选择必须坚持这一核心要求。

2. 坚持互动活动的地位平等原则。

在思政课教学实践的互动过程中, 不管是教育者 (教师) 还是受教育者 (学生) 都有倾听的义务, 没有人可以享有特权具有优越意识, 即在课堂交往互动中遵循“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讲台我做主”的地位平等原则。教师可以根据思政课教育价值目标、进度等设定互动主题或者提供方向, 学生在规定范围内确定自己喜欢的主题或者方向进行自己的意思表达;同时, 有接受其他主体的批评、意见或者建议的义务。“对教师而言, 互动意味着教学方式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调整的目的是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对学生而言, 互动意味着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的凸显, 意味着独立性和自主性将得到必要和充分的尊重, 意味着学习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张扬”[8]。

3. 坚持互动活动的规则意识。

规则是思政课互动教学活动能否持续下去, 具有公信力使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保证。学生同教师或者其他学生的互动不是“天马行空”式闲聊, 而是在法律和课堂纪律的约束下与既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前提下进行的。因此, 在互动教育活动开展前, 制定出明确的活动规则并使之被各参与学生广泛知晓接受。在活动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则进行, 保证既定规则下的公平评价和打分, 使参与学生对互动活动产生认同并自觉参与, 使互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下去。如果不加约束或者不设主题、方向和范围, 则互动将难以形成良好的氛围或者场域, 教育活动不但难以持续, 更不可能获得预设增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实证性效果。

4. 坚持互动合作原则。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交往互动应该注意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合作、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合作、受教育者之间的合作。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哲学性和抽象性, 这对于理论知识基础较差、思维比较活跃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课堂交流互动只有在事先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 教师之间应该在事前、事后经常交流经验、心得、体会, 互相借鉴成功经验, 以提高交往活动能力与技巧;教师必须与学生在事前、事中、事后进行深度不同的合作交流, 掌握学生用于互动教学活动材料准备情况, 及时对学生准备的交往互动的资料或者设备、手段, 以及对他们有可能使用的各种不符合规定的言辞、动作及时纠正, 对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观点和想法加以引导, 鼓励学生参与互动交流活动以制造交往互动的场域, 使每个学生都能互动。

5. 坚持贴近受教育者生活、社会热点原则。

思政课堂的任何形式的交往互动, 必须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一定的交集才能顺利开展。在一个互动教学活动中,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于个性、知识结构、兴趣点、认知能力等不同会有各自的关注点。如果各方缺乏对同一个主题缺乏共同感受, 则必然会使活动教育活动因为缺少共同点产生“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结果。因此, 思政课互动教学活动的主题或者角度的确定必须出自生活世界或者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符合高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 使确定的互动教育活动主题或者方向能够更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 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被广大学生普遍认同和接受。

6. 强化实质性激励原则。

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不强、兴趣点不高, 甚至部分学生毫无兴趣。在这种教学境遇中, 如何使思政课教学中的互动交流活动能顺利进行下去, 精心设计的实质性激励机制不可或缺。因此, 为了使思政课互动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下去, 教师必须强化本课程的实质性激励, 利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评优、评奖, 转专业等活动的考评机制与成绩挂钩的制度。一是必须明确课程考核的方式, 即本课程平时成绩的比例和期终考核的比例, 以及在平时成绩获得的方式和途径。二是强化每次互动交流学生得分情况的管理, 对积极参与交流互动的学生要及时打分并通报得分情况, 以起到对参与学生的鼓励和其他学生的激励作用。三是对消极参与交流互动的学生, 应该在平时成绩上予以倒扣惩罚并及时通报, 以起到警醒其他同学的作用。四是严格按照平时互动教学活动中得分情况进行平时成绩评定, 进行期末总评成绩评定, 并使这种激励机制成为学生普遍认同的制度, 使他们自觉遵守这种激励方式。

参考文献

[1][2][4]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51-352.

[3]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46.

[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65.

[6]王向红, 丁金昌.高职院校教师的角色定位与职业素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4 (04) :168.

[7]孙宝云.从道德强制到道德自觉:理念转变与路径选择[J].道德与文明, 2010, (03) :30.

对思政课态度 篇9

一、马克思主义义利观视域

作为反映道义和利益关系、体现着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关系问题观点的义利观, 必然包含着“正义”、“义气”, 既要包含着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标准, 又要体现正义行动甚至甘于替他人承担风险和牺牲的气概。同时, 也要反映涉及到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物质利益和功利。在历史上关于义利的观点就一直在交织、交锋。“义利之辩”经久不息, 形成的主要观点是:重义轻利, 尚义去利;重利轻义, 尚利去义;义利兼顾, 义利并重。在这里, 中国古代思想家多是从当时统治阶级角度解释义利观, 把义解释为道德准则、道义要求, 是适宜或应当的行为;利包括公利和私利, 主要是指私利。唯物史观认为, 义利观应该是批判、扬弃的发展观点, 既要继承我国传统历史中义利观重视社会公利、道德理想和主张见利思义、义利并重等有益成分、积极合理因素, 又要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发展要求的基础上, 体现对义利关系的科学认识以及正确处理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观点, 深刻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这里, 马克思主义义利观注重权利与义务结合, 正确处理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 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同时充分尊重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在义方面, 认为道德准则要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要求并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在利方面, 物质利益和功利包括着公利和私利, 这里有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社会群体的集体利益以及公民的个人利益等等。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对提升新时期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性

第一, 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必然结果。思政课教学要充分认识到, “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 但是, 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 只讲牺牲精神, 不讲物质利益, 那就是唯心论。”这是因为, 人类生存发展依赖着物质资料, 诸如衣、食、住、行、用等都是以物质资料为必要条件, 没有了物质资料就没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 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种客观存在, 人们从事生产的动机和直接目的, 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而且,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也就是说, 在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 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人类的思想和行为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联系着利益, 密不可分。

第二,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 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和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重要特征的同时, 必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结合来考虑, 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毛泽东就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 并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在思政课教学中, 教师必须厘清利益个体的实践范围、认识程度等问题, 引导大学生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趋同, 使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获得辩证的有机统一。形成推动祖国未来事业、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的源动力。

第三, 是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上。对于这个原理, 毛泽东曾经精辟的论述到, “要得到群众的拥护么?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么?那么, 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 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 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因此, 思政课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把思政课教学与现实生活、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相结合, 在发挥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作用的基础上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对提升新时期思政课实效性的基本原则

第一, 要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结合的, 既要重视精神鼓励, 又要重视物质鼓励, 因为“我们应该记住, 除了我们应该坚决执行的生产宣传以外, 还要采取另一种形式, 即物质奖励”。在这里,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两手的作用, 一手是物质鼓励, 这是直接与现实的激励, 是满足大学生的物质需求;一手是精神鼓励, 这是影响人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有助于完善大学生社会角色, 促进他们高尚行为的持续外显和不断完善。换言之, 思政课教师要统筹把握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激励作用, 从客观实际出发, 尽力了解和准确把握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既要注重建立科学的物质激励观念;又要坚持思想领先, 树立起精神鼓励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同时, 在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中, 要注意克服只重物质鼓励而否定和忽视精神能动作用的片面、短期行为, 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要使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辅相成, 互为转化, 互为促进。

第二, 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政课教师要深入基层, 接触学生, 善于倾听, 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这是因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说它“特别令人信服”。在此基础上, 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分析大学生具体的思想问题, 想大学生之所想, 急大学生之所急, 关心大学生生活, 为大学生排忧解难, 把教育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这样思政课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 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义利观中的基本内涵就包括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获得辩证的有机的统一, “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从而确实保证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思政课教学, 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自主与监督、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要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全局利益、长远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暂时利益。同时, 在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 也要强调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 鼓励和引导学生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 因为每一个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增加了, 也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增加了。同时, 要教育学生深刻领会并真正做到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他们的长远利益和总体利益。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对提升新时期思政课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首先, 确立超前意识, 变被动为主动。传统的思政课教师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教育对象思想行为发展的过程与阶段, 思政课教师也只在扮演着“消防员”或“灭火队”的角色, 这不仅违背了人的思想行为渐进演变的规律, 而且也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运行规律。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确立超前意识, 深入实际, 调查研究, 掌握预测的原始积累, 在思政课教学中采取案例分析、专题教育、讨论学习,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引导控制大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次, 坚持“以人为本”。思政课教师要深刻把握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不仅要用“说”去教育人, 而且要用“做”去关心人。思想问题是矛盾的综合体, 有多方面的形成原因, 诸如纯属思想认识问题和思想意识问题以及由实际问题引起的。“一定要努力帮助群众解决一切能够解决的困难, 暂时无法解决困难, 要耐心地向群众解释清楚”。因此, 只有解决了实际问题, 大学生的大多数思想问题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从而让思政课教学在调整和消解教育对象心理定势的过程中得到吸收和升华。

再次, 注重疏导与引导。思政课教师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客观形势, 深入分析由利益问题而引发的、复杂的且带着广泛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注重从法律、经济、政治、行政等方面, 通过加强宣传和解释, 对大学生进行疏导。同时, 引导大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正确认识利益得失, 提高大学生对改革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及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 缓解心理压力。同时, 也要引导大学生从个人利益的基础上, 逐步扩大眼界, 胸怀他人、社会和国家, 关心企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利益, 提倡必要时能够牺牲个人利益以及为集体和国家利益无私奉献, 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逐步提高扩大为对教育、文化、理想等精神生活的追求, 提高大学生利益和需要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7.

[3]毛泽东著作选读 (下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4]毛泽东选集 (合订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8.

[5]列宁全集 (第3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6]列宁全集 (第2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上一篇:热奄包疗法下一篇:教法与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