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2024-10-25

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共12篇)

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1

摘要:本文从调查问卷入手了解学生对思政课教学的态度, 本文从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出发, 论述了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法, 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教师,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16号]) 指出要“切实改革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意见》同时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育环境的变化、依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来认识和做好相关的工作。为此, 我们通过调研分析以求广大思政课教师结合实际, 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从而达到和实现《意见》中的要求。

一、调研与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近几年来高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状况和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要求,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我们设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问卷》并进行调研。本次调查系无记名调查, 有效问卷284份, 无效问卷2份, 收回率占100%。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态度, 对思政课教师素质的要求和满意度, 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学习收获等方面共计41道问题。调查对象主要为大一的高职学生。回收问卷中的各种数据客观地反映了当前高职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态度和课堂教学的要求, 也反映了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为我们教师今后有针对性地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真实的信息和有力的依据。

(1) 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本次问卷中设计了“您对学校思政课教师的水平、教学能力评价”, 63.9%的学生“一般满意”, 27.3%的学生“很满意”, 只有8.8%的学生“不满意”, 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是认可的。在调查中, 对思政课教师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分别为30%和24%, 另有46%的学生选择“不太满意”和“不满意”, 这说明我们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确实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您喜欢思政课的主要原因”的问题中, 38.5%的学生选择“老师课讲得精彩”, 可见, 教师的教学水平对思政课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主要表现在“任课教师幽默讽趣”、“课程知识对自己有用”、“任课教师有个人魅力, 是我喜欢的类型”、“教学过程参与度高, 能够自由发表意见”、“理论联系实际, 能够解决我们的思想问题”、“理论素养深厚”。相反, 在“不喜欢的思政课教师的特点”这一问题中, 选择“缺乏实际事例来讲述课本中的知识点和理论”的占77.5%, 选择“缺乏互动, 单向地讲授课本知识”的占11.4%, 选择“仅停留于课本知识, 讲课没有吸引力”的占19.2%。结合以上两道选题的结果, 不难发现, 大部分学生欣赏的思政课教师是学识渊博、幽默风趣, 能理论联系实际, 解决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 能够创建轻松互动课堂气氛。

(2) 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评价。在“您对学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评价”中, 选择“一般满意”的学生为67.2%, “很满意”的为14.3%, “不满意”的为18.5%。在“你最愿意思政课采取哪种教学方式”一题中, 选择“纯粹理论逻辑推演教学”的学生占6.72%;喜欢“主题讨论式教学”的学生占36.1%;“课堂材料分析与案例教学”的选项占了44.1%;还有36.1%的学生选择了“开展课外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最后对“思政课的建议”一栏中, 有占95%的学生不约而同地填写了“课堂教学中建议多播放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和“开展课堂外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建议,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 形式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丰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

二、问题与思考

新世纪新阶段, 我们面临的社会环境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90后”大学的思想、行为必然带来很大的影响, 从而使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特点和新课题, 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结合我们的高职思政课教学, 我们该如何认识认识这些问题并把握这些变化呢?

(1) 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问题。由于高职教育是按照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去培养。所以许多高职学生在主观上普遍认为自己是职业技术教育, 今后就业主要是到生产第一线, 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职业技能, 通过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就够了, 那些治国方略、政治理论等宏观问题与我无关。因此, 他们很多人对理论的学习是不感兴趣的, 不擅长理论思辨, 也缺乏思考重大社会问题能力, 他们比较多的是关注对自己就业有用的实用性课程和技能, 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思政课抱着“不想上, 又不得不上”的心态, 对思政课表现出相对冷漠的态度。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 理论讲深了, 他们接受不了, 讲浅了, 他们好像都知道。这求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 有所取舍, 详略得当, 尽量避免重复。

(2) 教师本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方面的问题。调查表明, 27.3%的高职学生对当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感到“非常满意”, 63.9%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同时, 有77.5%的学生认为影响思政课效果最主要原因是落后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26%的高职学生认为“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因此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必须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我们现在的教师管理体制中, 教师面临三重压力:学生评教、科研指标、, 和生活压力。这些压力没有处理好, 就会使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钻研和驾驭教材, 整堂课中运用的材料浅、简、多、偏, 浮光掠影, 缺乏时代气息, 教学思路紊乱, 教学结构松散;还有少量的教师课堂教学离开学生实际, 过于追求说理的系统性、完整性, 教学中抓不住重难点, 使学生不达要领, 从而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3) 教师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方面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向来是传统教育的常态, 这就形成了教师上课的“一言堂”, 教师以“讲”为主, 知识传递简化为教师的传授, 灌输多而启发少,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 是课堂的控制者, 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灌输知识, 对学生提出要求、做出评价。教师只求在课堂上完成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 有些内容陈旧脱离实际, 高职学生听起来老生常谈, 了无新意。教师是台上的表演者, 学生是台下的观众或听众, 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张嘴滔滔不绝地满堂灌, 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同时, 思政课的大班教学模式 (二个班或三个班合成一个教学班) , 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和疏远, 也是导致教学纪律松懈的一个因素, 课堂上彼此相互干扰, 经常有学生说话、睡觉、看小说、玩游戏, 课堂纪律的松散大大削减和影响了教师讲课的积极性及思政课课堂的教学效果。。

(4)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形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问题。在调查中, 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高职学生对校园内的不文明或不道德的现象, 100%的学生深恶痛绝, 但是, 又有一奇怪现象发生, 校园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 不道德行为又时有发生, 如插队、随地吐痰等。这说明思政课教学能够让高职学生明白一些道理、社会规范, 但这些道德规范如何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并直接转化为他的行为, 才是思政课教学需要正视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不是一两次思政课就能够完成的事, 思想道德的修养需要一个修炼的过程,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不在于行动上的模仿, 而在于精神上修炼。

三、几点建议

1、理念转变, 提高高职学生的认识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思想情感作为态度倾向,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职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中, 往往面临诸多学习、生活的实际问题, 他们的思想波动大多数与这些不会解决和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关。因此,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以服务大学生为主要切入点, 以为高职大学生办实事为主要着力点。

其次, 教师赢得高职学生的理解和信任, 就必须要尊重和关爱我们的学生。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 我们要用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细致入微的工作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 教师要通过精湛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把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科学有效地渗透到学生关心的生活、专业、就业和成才等方面, 对轻视甚至反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偏激情绪要加以合理有效的疏导, 使学生以求真求实的态度对待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 主动思考、认真探索, 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 采用小班化或分组的教学模式。目前, 广泛采用的大班教学模式, 容易让学生与老师在空间上和心理上产生距离和隔阂。无法采用小班上课, 就通过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来进行教学, 使大合班教室的学生进行空间上的重新排列组合, 形成探究式的协作型课堂学习氛围, 让每个置身课堂教学的人都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提高高职学生课堂学习群体的“内聚力或凝聚力”。

2、提高教师的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

在今天信息化时代, 教师由制度因素而形成的外塑权威正在逐渐减弱, 由个人知识、智慧和人格所形成的的内塑权威日渐丰富。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和智者的化身、绝对的权威。思政课教师更是如此, 他们要通过对马列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真学、真懂, 对党的创新理论要有坚定的信仰, 才能用自己坚定的信念感染学生, 增强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 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这就必须要求思政课教师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 了解相关社会思潮和流派, 把学术研究始终与党的创新理论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善于学习、总结和吸收最新的教育成果和理念, 积累较多的科学研究成果, 并将其合理的运用到教学中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才能形成以教学促进科研、用科研指导教学的良性循环,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证。

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著学习讨论来加强教师自己的理论素养, 通过观摩教学的形式来学习提高教学的能力。在吃准吃透教材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上下功夫。要以新教材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 既尊重统编教材理论的逻辑结构, 又不受统编教材理论体系的束缚, 精心设计教案, 以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重大事件为要素, 区分重点, 构建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主题突出、鲜明的教学模块群的教学体系。如按问题 (问题群) 构建教学内容框架, 与问题密切相关的内容、概念、原理、方法、事件等, 讲深、讲透, 关联度较小的内容少讲或根本不讲, 与高职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多讲。即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进行教学的特点, 选择并突出那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着力培养学生符合社会职业岗位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样做, 尽管在知识点上不能面面俱到, 但是, 每讲一个问题, 都能给学生在思想深处打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重大事件的烙印。

教师的“讲”要充满激情, 无激情的讲课, 必然得到没有激情的听课, 不动真情的讲课, 就无真情的听课。教学语言必须做到通俗、简明, 每句话都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的目的, 切忌海阔天空, 而是要用准确、通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授知识, 激励学生;抑扬顿挫, 幽默风趣, 这样往往可造成一种活跃的气氛, 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以充沛的精力投人学习, 也能使教学中许多抽象的概念、原理的讲解形象化、具体化,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3、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需要创新思路

高职大学生喜欢动手, 喜欢“看图”, 参与意识强, 平时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 那种缺乏互动, 仅停留于课本知识的单一的、硬性灌输的说教方法不再受学生的欢迎, 教师要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双向交互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等各种方法进行教学, 实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中, 需要注意几个创新:第一、教学环境的创新。传统的授课环境——教室, 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教室, 网络教室、社会实践基地、文化广场、体育训练场、拓展训练营等等其他一切有利于开展思想教育的场所。二、教学手段的创新。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灌输式授课手段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今思政教学的需要, 授课中可以广泛融合现代科技, 有效整合声、光、电、影等多媒体资源, 实现思政教育从平面呆板向立体直观的转变, 使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第三、教学人员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课人员除了传统的思政课教师之外, 还可适当的聘请社会知名学者、党校专家、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和英模报告团等来校做一些报告和讲座, 通过他们丰富生动的话语和榜样的力量, 提高学生自身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道德认识, 从而将这些自觉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并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第四、师生深层互动模式创新。要由灌输式教学向渗透性教学转变。由单向式教学向互动式教学转变。由被动式教学向主动式自学转变。怀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一些普遍的原理, 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即理解粗象思维, 分析具体事例”。第五、教学模块创新。采用“专题讲授”的方式, 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专题讲授”就是打破原有的教材章节, 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抽取出来, 结合知识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实际加以综合整理, 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理论分析, 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讲解。在专题内容的设计上, 既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 又突出了新时期的教学重点。既避免了与中学政治课的内容重容上体现时代感和针对性, 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结合专题讲授采用“专题讨论”的方式组织学生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4、实现考核体系多元化探索考核方式多样化

思政课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 而且要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地提高, 实现知行合一,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种客观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测评体系。在这个考核体系的创新改革中, 很多高职院校的老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尝试。

在理论考核层面上, 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的考核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层面进行综合考核。理论层面的考核采用课堂开卷考试、作业、小论文、课堂讨论等形式, 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课程的期末考试采取开闭结合的复合型考试。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期末考试实行了“小组论文答辩”、“口试”、“征文”等方式。实践层面重在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道德训练的表现以及日常行为表现等, 社会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让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两个层面相互补充、相互贯通, 体现了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多种考核形式给高职学生多种选择, 把知识考核体系转化为能力考核方式。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思考、研究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从而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高职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 逐步适应社会, 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创造”。

众所周知, 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 往往是先运用感官, 记忆, 理解, 最后形成判断的过程。所以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技巧, 引起高职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产生一种感官上的愉悦, 再引起其思考,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内化为自己的意识。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最终目的, 是要我们把高职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方面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有效性、针对性, 另一方面也要时间让他们慢慢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 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自觉。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胡涵锦主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报告》,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4。

[2]怀特海著, 徐汝舟译:《教育目的》, 三联书店发行, 2002年。

[3]王英英、宋占新:《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分析与探讨》,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3) 。

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2

现方式

论中医药院校思政课有效教学的实现方式

贾敏,张雪玲

(陕西中医学院社会科学部,陕西咸阳712046)

摘要: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与其他高校同样是指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特征是这种有效性主要通过教师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执行来完成。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式表现为三个方面:选择传授知识之法、整合教学内容之法、鼓励教学热情之法。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有效;教学

基金项目:此文系陕西中医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项目:高等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及评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贾敏(1984-),女,陕西西安人,单位:陕西中医学院,所在科室:社会科学部,职务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张雪玲(1962-),女,陕西西安人,单位:陕西中医学院,所在科室:社会科学部,职务职称: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大学教学特别是以育人为直接目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应忽视教学的有效性。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要重视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图借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效教学”的概念来表达,通过对这一借用的概念称谓进行符合中医药院校自身教学规律的重新注解,从宏观上疏理和阐释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

式,以期对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实现方式提供一种方向性引导。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现状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几经改革创新已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同样如此。比如:教育者的理论知识的把握还流于形式,不能活化运用理论知识,断章取义。此外在教学方式上,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的有效教学方式,要求教育者本身有灵活的课堂组织和应对、调控能力。并且要结合时政现实阐述理论所包含的意义,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节奏,适时适度进行引导,主动适应、选择和改造教育环境,抓住机遇结合实际进行有力的教育。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经常缺乏这方面的实施。最后,教育者本身应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以便面对不同专业体现不同的上课风格,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专业性。

为此要想获得在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的预期成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刻板枯燥的局面。

为了探讨中医药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之法,众学者各抒己见,如滕松艳的文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2月),认为教育主体综合素养的提升、教育客体的关注、现代教育介体的利用、教育环体的整体优化成为提升思想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必然选择。林海的文章《以合乎中医专业特点的方式立德树人》发表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12月第4期,认为中医药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具有其他高校无法比拟的特殊路径:结合相关中医学专业知识来丰富、透析思想政治理论课诸课程的相关基本观点和原理。尝试对这一目前鲜有人涉略的问题之必要性和实施路径进行探讨,企望开辟一条借鉴吸收中医学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文化资源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有效教学的路径,为从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视野和角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可见众学者在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式方面,均认为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中占主导地位。为了实现中医药院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整个教学环节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二、中医药院校探索有效教学之法的宗旨是多元灵活,实事求是

科技的进步丰富了课堂的表现形式,目前教学手段和方法变得多元,这客观上活跃了课堂,使得教学展示能够色彩斑斓,有利于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更生动表现。能使课堂表现更为丰富多彩和教学讲授相得益彰,要实现主动服务学生与学生自我服务相结合,实现强迫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也要求多样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和完善,以更好地为表达教学内容服务,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1.利用中医药院校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形式,理所当然地会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式的一剂良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又回到新的实践的曲折复杂而又不断发展的过程。比如,要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深切感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充分利用本校附属医院的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实地参观考察,结合课堂学习中的理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更好地把知与行结合与统一起来。既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的感悟及理论思维的能力,使思想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质。

2.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具有速度快、信息传输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灵活运用媒体技术手段,不仅突破了文本信息的局限性,而

且使许多知识和内容更具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比如在幻灯片上放映一些中医学传统典籍知识来辅助解释思政理论,以及一些中医药学研究现状,这也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性和科学性。在多媒体教学运用中,力求把握现代手段与传统中医药文化有效结合的时机。

3.通讯设施的普及和网络的应用。随着手机的普及,上网功能的普遍运用,大学生网络生存的时空限制进一步减少。这既使得大学生学习途径拓宽,但也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学生可能由于上网而忽略了教师的讲授。为此教师要有力地组织课堂秩序,同时利用好互联网络,在课堂上将网络热点作为案例来解释理论。此外探索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网络,通过校园网、教师博客或建立专门QQ群等方式,主动收集学生思想动向,探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得以在网络上无形延伸,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精神家园,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进网络工作。

三、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师应让教学贴近现实,体现中医药院校特色

思想政治理论课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作为中医院校的学生对社会生活并未有深刻的认识,对他们来说思政课程的理论讲授只是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并无多大关联,甚至对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也很茫然。欲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要求教师灵活掌握理论,并将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现实事件中感悟知识,进而运用知识指导实践。

深刻理解理论,并与时俱进结合实际讲授。教师对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了然于心之后,就可在课堂上与学生讨论教学,无论遇到怎样的课堂问答,教师应用丰富的知识让讨论回归课堂。为此在两方面对教师提出要求,一是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二是注重实践知识的积累,用于维持课堂秩序,应对突发状况。

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完全按照科学知识学习的逻辑来组织内容、安排程序和选择教法,其学习方法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医学生由于专业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也表现出专业化的特征,思政课程教师在讲述人生价值时可提及医学生社会价值的实现,为此引导学生在学业中勤恳谦虚,在生活中冷静宽容,在工作中竭尽全力。即便是最为聪慧的医学生他对医学技能的掌握也是来源于实践且回归到实践中,即临床治疗观察中,这也能很好地解释哲学知识中的真理来自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为此思政教师要关注、分析学生的群体特征,了解他们的所需和兴致所在,还有他们普遍面对的困惑,从而在教学中能对症下药,组织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最主要的是用这些深入浅出的道理讲述,让学生切身体会思政课程在人生道路上的指导作用,体会到思政课程理论知识是能让掌握他的人睿智并且

强大的精神力量。

可以说教师在中医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有效教学中是军中主帅,是掌舵之人。他能完成将书本知识向学生智慧、技能的转化,实现教育的目标,提升社会、国家中人口因素的质量,进而完成理论教学的目的所在,审视社会,指导人生。

四、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针对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设计符合他们需求的教学案例和教学环节。比如中医药院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育的方式应有在教学中加入学生专业领域内的例证,使得学生专业课和公共课相互联系、相互衔接。中医专业相当一部分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部分内容存在着融合交叉的紧密关系,例如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以及传统哲学中体现的中医药思想。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贴近学生中医专业

学习实际便成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独特路径。

五、小结

作为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之法最高境界当属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师能在潜移默化下,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输送到医学生心中,为医学生认识世界、感悟生活提供思想基础和方法论。中医药院校思政教学的有效之方还在于褪去政治说教,改为潜在影响,甚至升华为医学生心灵的需求,这都在实践中要求教师教授、表达水平的提升。总之,中医药院校思政课程的有效教学应是一种教与学的自然融入状态,应改变学生为了考试才去学习的态度,使得学生在分析现实和案例的过程中感悟领会理论知识。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应当是润物细无声。隐去政治性,将现实性、知识性、文化性渗入医学生个人素养之中。

参考文献:

[1]滕松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

[2]林海。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特征[J].科学社会主义,2009,(5)。

[3]杨旭晖,任鹏。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多维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

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3

关键词:思政课 高职生 案例教学法 有效性

课 题:本文为湖北省职教中心研究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编号:G2012C062。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功能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曾被哈佛工商学院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目前学者们解释为: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法而言,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有益于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有利于师生充分互动,有利于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巴赫曾对案例教学的行为目标进行过研究,并形成了基本框架。包括:对情景形成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对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能识别并确定与案例紧密相关的要素和问题;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超越具体情景、具有更广阔视野和多种多样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思维与表达、交往与合作、决策与创新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开发。案例教学还是模拟的“社会实践”,曾亲历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一位学生将哈佛教育的价值总结为:把通常需要多年实践方能獲得的经验浓缩到两年的课程里,将涉世不深的学生“催熟”。这给学生进入社会职场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课堂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开放式的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充分交流展示自我,使课堂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得到消解。学生通过案例体验国情民生,增强感性,避免了学习抽象理论之“苦”,同时实现了师生双方有效沟通。学生充满兴趣而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促进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3)案例教学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专业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教师的重点不只在传授知识,而是要成为案例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成为导演或艺术家,这对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是一个多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对现实社会发生的焦点热点事件,学生迫切希望教师给予解读,教师同学生一道直面问题并探寻思路,既增添了课堂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渴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也使教师自身能力获得成长。

二、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不到位

课后随机调查调查显示: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案例的价值,习惯于听故事、看情节是否吸引人;参与讨论的内在动力欠缺,没有很好地享受案例分析过程,不懂得如何抓住在解决案例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从教学效果看,可能学生记得的仅是几个故事而已。

2.案例针对性不强

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缺少课前准备,随便拿个事件做案例,结果分析不到位。因此在选取或设计教学上一定要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并且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3.时效性差

主要指资料、数据的过时。思政课的特点是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须时时更新。如党的会议精神、新出台的政策、正在发生的重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有些教师图简便在教学中使用过时案例,甚至数据、事件本身发生了根本变化,还以过时的为依据,这自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技巧欠缺

教师对教学案例操作不当,引导不够。比如简单、直接、突兀地提问,或抓不住时机层层引入,或不能设计出最恰当的方式表现案例的情景。

5.对案例教学过程的点评不合理

其症状为:易简单化,即专注答案正确的或优秀的学生,对错误的或混乱的想法和观点,刁钻怪异的言论不予理睬:易否定化,即无意识地使用教师权威,粗暴打压,强行要学生接受主体观点或自身看法,忽视学生的思想和人格。

三、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组织与实施

1.如何选取思政教学案例

美国教育家威廉·贝内特曾在哈佛大学实施调查,得出结论,一个成功的案例要具备下列性质:应讲述一个故事(必须有趣);可以使学生对案例中人物产生移情(产生共鸣);含有从案例那里可引述的材料(体现真实);对已经做出的决策的评价(为新决策提供参照点)。我国学者郑金洲则认为好案例的标准包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要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具体生动的描述事件产生发展过程;能反映师生的心理变化;最近三年以内发生的事件;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遵循这些经验和方向,我们认为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突出如下几点。

(1)尽量使用经典案例。经典案例一定是真实的,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典还意味着权威,越权威越有说服力,能加深理论观念的建立。经典案例也一定是趣味的, 它的趣味吸引学生认真倾听、思考和评论。

(2)体现时代性。思政教师要随变化着的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课程内涵。在案例设计上,要重点关注社会上的焦点与热点,将具有时代特征和气息的内容吸纳到课堂以创造思政课的生命力。

(3)具有开放性。郑金洲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案例应有开放性特征,包括信息的多元和答案的多项。

(4)凸显职业性。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优先考虑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案例,最好能源于行业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和最实用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和方法。

2.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情感和态度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问题,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善于激励以培育学生的探究心。大学思政课堂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教师要做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的信心,以赞赏、表扬和鼓励去帮助学生释放求知欲和思辨力,侧重过程。

(3)做好诱导,让学生愉快地分享过程。教师在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后不能急于给答案,一定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在发现学生有困难时可以提供简单的分析路径。比如所需要的理论支撑、如何找切入点,关键信息提示等。最后教师要做整体的分析,将思路与方法一同交给学生并告诉学生案例分析的目的不是寻找结果,而是学会掌握正确的方法。

(4)做好评价。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带给学生成功感,激励学生继续向上。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及时”指要做到重视每个观点并给予说法,体现尊重。“准确”是要客观公正,体现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全面”指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自评、他人评和小组评、等级评和评语评相结合,体现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3).

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4

然而在世俗的眼光里, 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枯燥、抽象、乏味、没用, 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其课程吸引力远比不上各类专业课, 也不像诸如外语、计算机课那样“实用”。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层出不穷的新问题考验着思政课教师解读社会现实的能力。信息化社会互联网介入日常生活中, 教师原先的信息垄断地位不复存在。面对2300万几乎都是独生子女, 用QQ和MSN聊天, 崇尚“我的地盘我做主”的“90后”大学生, 思政课教师如应何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入耳、入脑、入心, 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积极探索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一、思政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1. 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力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更是思政课教师的主题。“打铁必先自身硬”, 由有理想的人来讲理想才能让人心悦诚服。作为高校思政教师, 自身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在思想品德上更要成为“灵魂的工程师”, 甘当人梯, 为人才队伍的茁壮成长奉献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同时必须具有相当的理论功力。教师能否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 取决于教师对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深度和熟悉程度。教师的课堂不能没有理论功力, 不能没有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巨大的逻辑力量!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以广博的知识面, 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解时;能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社会的热点、难点、重点和大学生的实际现状及困惑进行讲解时;能声音洪亮、语言流畅生动、声情并茂地讲解时, 学生是很爱听的, 认为听思政课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欣赏, 是一种启迪及收获。而当老师照本宣科、脱离实际、干巴巴地讲课时, 学生就失去了听课的兴趣, 或睡觉、或做作业、或玩手机、或听MP3、或玩PSP、或窃窃私语、或逃课, 那就很难有教学实效性可言。

2. 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解疑释惑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有着更多的独立意识和质疑精神的“90后”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解疑释惑能力。面对眼光敏锐、思维敏捷、乐于探索, 同时也会在成长的道路上遭遇很多挫折、困惑的大学生, 面对着可以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媒介获取信息, 有着自己接受意趣的大学生, 我们自身必须是时时吸收新知识的“海洋”, 必须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 将艰涩的理论话语和教材语言转换为学生能接受的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思政课教师的“二度创作”及对学科、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深度及思考路径, 能加深学生对理论魅力的感受程度, 努力推动理论的大众化, 解决大学生“从不信到坚信”或“从不那么信到信”的问题,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 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一个道德修养有口皆碑的教师当然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进而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学生道德心灵的领路人和陶铸者。同样, 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执著和热忱, 也会感染学生。教师首先要热爱并忠诚于思政课教学, 并把它当作自己人生的事业和追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思政课教师能坚持不懈, 孜孜以求, 在教学中真诚付出大量的感情投入、时间投入和精神投入, 用饱满的激情学习理论、讲解理论, 用特有的亲和力、通俗的话语和丰富的实践例子解释理论, 心中装有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 就一定能探索出充满生机活力和吸引力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另外,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教师所体现的不同教学风格也会为自己增添不少个人魅力。有时教师讲课幽默诙谐, 能使学生在欢笑快乐中受到教育;有时教师富有激情, 能够使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面对困难也不会丧失勇气和力量;有时教师学识渊博, 旁征博引, 能使学生进入一个瑰丽的知识殿堂, 尽享知识的快乐;有时教师口才流利, 声音优美, 讲课就像音乐会, 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时教师理论逻辑缜密, 整个讲课过程浑然一体, 能给学生一气呵成之感。“亲其师, 信其道”, 正是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 才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 并拥有持续的影响力,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传播到大学生的心坎里。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思政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 犹如春风化雨, 润物细无声, 能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

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 在教学中从内容、形式到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就“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而言, 联系实际最紧密, 是大学生感觉比较熟悉, 认为没有多少新意的课程。学生从广播、报纸、网络上几乎不断接触到这门课的内容。对于这门课程所涉及的问题, 学生一看就似曾相识, 容易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对这些问题都了解了, 而实际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了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人在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精髓, 深入挖掘教材, 并下功夫备课, 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创造, 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既紧扣教学要求, 又符合大学生接受意趣, 在两者之间找到“切入点”, 摒弃“一言堂, 满堂灌”和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点的教育;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材语言转化为大学生所易于接受的教学语言, 更多地了解学生、服务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针对学生的所思所想进行讲解, 用大量生动新鲜的材料将知识活化, 创设情境教学, 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新鲜感, 使理论的传播更趋动态, 使学生成为主角, 唤起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整合课内课外资源, 精心制作信息量大、时代感强的多媒体课件, 无痕传递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是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90后”的大学生适逢IT技术迅猛发展时期, 他们大多成长于“读图时代”。要试图从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出发, 尽力寻求与学生的共同经验范围, 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求学。针对学生这个特点, 思政课教师除了采用课内辩论、讨论、提问、质疑等多种方法来丰富教学形式, 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使“教学”更为生动, 更加有效。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用心创设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过程和交流理念的心灵对话过程, 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耳、入脑、入心。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体现在策划好课前导入、课中参与和课后总结三个方面。

1. 课前导入

课前导入是指针对当堂课的教学内容, 在开始上课时采用一些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教学过程中。开头怎么讲, 是一堂思政课成败的关键。把“场”开精彩, 能马上与学生建立起同感, 较快地进入正题。比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章, 我采用讲故事激趣的方法来展现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 让学生对毛泽东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并对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产生共鸣, 在这种想法下, 学生能够产生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到底有什么贡献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章中, 我通过展示学生校园生活的图片、视频, 引导学生展开以“和谐与我”为主题的课堂小组讨论, 如校园和谐、宿舍和谐、家庭和谐等, 使学生处于一个既是剧中人又是旁观者的情境中, 这样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印象更深:原来自己是这个样子!不良的习惯会使他们感到羞愧, 下决心改正;而那些好的德行会使他们更加自豪并继续保持, 在学生心中唱响和谐之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章中, 通过播放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崛起纪录片, 让学生真切体会在巨大灾难面前, 个人显得是多么脆弱, 仅仅靠个人、少数人是不可能战胜这场灾难的。而这时候全国各族人民全力支援, 众志成城, 才使得救援工作顺利推进, 特别是人民子弟兵在救灾中的英勇顽强, 挽救了无数人民群众的生命, 维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这些都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自觉担当建设者和接班人重任, 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

2. 课中参与

课中参与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主体地位, 搭建互动交流平台,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从而有效改变学生被动灌输接受的局面。作为一名辅导员兼思政课教师, 我对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况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针对学生的成长需求, 在各班成立了思政课学习“成长小组”。让班团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同学自由组合, 在学期初前两周引导学生针对本学期所学课程的章节, 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小组合作探究的主题。比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有一组同学紧密结合5·12汶川地震一周年纪念活动专题, 讲述了“中国首善”陈光标的感人事迹, 学生通过视频生动再现了陈光标带领他的团队第一时间忘我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场景, 又讲述了2009年春节, 他发动企业家组成爱心团队, 再次奔赴灾区, 把几千万善款送到老百姓家中, 并用故事花絮回放他从小自力更生, 靠卖水赚学费并资助同伴, 头脑机灵, 把握商机, 靠上门服务代收粮食去粮站卖, 从中赚差价, 因而成为当地最小万元户的动人故事, 生动地演绎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性, 通过一个人成功的轨迹展现了奉献社会、回报祖国的情怀,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得以真实演绎, 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冲击, 思想得以激荡。小组讨论学习虽然不是新方法, 但确是普遍适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将数个同学组织在一起, 对一个问题进行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交谈, 是最好的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方法。正如一位科学家所说。每人各有一个苹果, 相互进行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每人各有一个思想, 相互进行交换, 每人就是两个思想。在教学过程当中, 还可以灵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穿插互动环节, 激起学生共鸣, 比如:各系和学校校园十大歌手比拼火热进行时, 在课堂内掀起爱国和革命歌曲大联唱活动;学院金话筒比赛进行时, 班级也抓住契机展开毛主席诗词朗诵、改革开放30年演讲比赛。对所有参与的同学都给予赏识与激励, 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得以升华。

3. 课后总结

课后总结是指在每节课课堂教学活动结束时, 引导学生通过“一分钟感言”谈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感悟, 启发学生作进一步思考;或者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 将当堂课的重点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强调, 或运用几句诱导性的话语警策激励学生, 结语点睛, 结合实际升华理论。比如, 通过歌曲《东方红》歌词赏析, 把毛泽东思想比喻为人生活中可以使用的思想武器, 通过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指导, 同学们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与改造自我。同时布置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认识并挑战自我, “头顶理想蓝天, 脚踏现实大地”, 确定自己的大学奋斗目标, 从而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方法技巧论文 篇5

摘要:

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迫切要求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案例教学中案例要有针对性,问题要有层次性,讨论要有开放性,结论要有超越性,这是运用好案例教学的方法技巧。

关键词:思政课;案例;问题;讨论;结论

案例教学可以运用有趣的案例来吸引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来进一步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给出的结论来澄清问题,得到答案,进而让学生掌握应该学习的知识。这种方法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但是为了到达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就要进一步思考案例教学的运用方法。

一、案例要有针对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景的分析、思辨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教学方法。[1]一个好的案例教学应该从一个好的案例开始,好的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既要针对现实问题,针对书本上的理论问题,也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学生的认知特点。案例编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2]案例应该针对现实问题。好的案例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这个感性认识就是实践,就是人们实际的生活。比较贴近实际的案例,比较能够吸引学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不是纸上谈兵的过程,要针对现实世界,针对人们的生活,针对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使课堂生动起来,使理论的光芒照耀着实际生活,使实际生活散发着理论的光芒,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才能针对现实问题呢?

第一,要做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想,细心的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

第二,要扩展视野,一个人的生活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经历总是有限的,我们要从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上多看多想,多收集。案例应该针对理论问题。要使案例针对理论问题,首先要吃透理论,吃透理论,就要彻底的理解理论。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不仅要理解理论的内容,还要深刻反思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理论等。比如,在讲马克思主义时,就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问题。要使案例针对理论问题,其次要融会贯通,不仅要吃透本次课所讲的理论,还要吃透本门课程的所有内容,使每一次课的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使本门课程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从前后内容的联系上重新审视理论和理解理论,这样对理论知识的内容才算是真正的掌握。这样在寻找案例时,才能够挑选恰当的案例,使案例反映的内容不仅针对某一个的理论知识,还能够针对所讲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案例应该针对学生思想问题。案例要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这一方面要在掌握学生思想的现状上来挑选案例,使案例能够吸引学生;另一方面案例的呈现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一个好的案例不仅能够针对现实,又针对理论,还能够吸引学生。案例的选择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合适的案例是成功的案例教学的前提。

二、问题要有层次性

根据案例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掌握层次性。首先时间上的层次性,一个案例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而设计的,有的问题与本次课所讲内容直接相关,有的问题是根据这个案例提出,但是为下次课做准备的。所以在提出问题时,要掌握问题的时间顺序。把与本次课直接相关的问题放在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思考,与下次课所讲内容相关的,要放在后面。其次,提出的问题要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从表象到本质。从易到难,让更多的学生的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如果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比较难,有的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可能起不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从感性到理性,逐级深入的剖析,引人入胜,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这样教学效果比较好。提出问题时要掌握层次性,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设计问题,还要照顾学生的层次。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可以从比较难的问题入手,学生基础比较差的从比较简单的问题开始,总之,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

三、讨论要有开放性

案例教学中在给学生呈现案例,提出问题之后,就是讨论环节。讨论的开放性是指讨论个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个人观点得到充分表达,不同观点相互交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每个人经历和阅历以及教育背景不相同。在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每个人的个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这包括每个人表达的方式,每个人的观点都得到充分体现。有的人的观点比较犀利,有的人的观点比较温和,有的人的观点比较传统,有的人的观点比较新颖,有的人的观点比较肤浅,有的人的观点比较深刻,有的人的观点比较个性,有的人的观点比较随从大众,不管什么样的风格,不管什么样的思想,都允许学生充分的表达。

讨论要具备开放性还必须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声音的激烈争执,相互交锋,相互碰撞。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当出现完全相反的观点时,持不同观点的双方会相互争执,相互碰撞,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当谈到人生理想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人的个人理想最重要,有人认为人的社会理想会重要,这时双方就会相互辩论,相互争执,相互碰撞。在学生充分的讨论、辩论、碰撞的过程中,思想相互交流交锋,一个思想就会变成两个思想,大家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学生之间也增加了相互的了解,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加强。

在讨论中学员共同启发,互相切磋,进行思维撞击,加深对案例的理解;讨论有助于培养沟通能力、说服他人和学会倾听的能力等方面的素质。[3]要保证讨论的开放性,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鼓励学生自由的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情况下,讨论的开放性才能得到实现。一个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教师,不可能会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充分的讨论。

第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解释或者提问,让学生进一步的澄清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其他的学生更加了解该学生的观点。因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但尚未形成,学生的观点有时候自己都没有清醒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及时给予解释、复述或者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和反思,学生会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观点。

第三,教师要鼓励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之间进行直接的碰撞和交锋,在碰撞和交锋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环节,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论要有超越性

在案例教学中,经过讨论环节,就进入总结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教师针对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解开讨论问题的答案,给予一个科学的结论。结论要具有超越性,即超出本次讨论问题的范围,把结论与下次课所讲的知识联系起来。首先,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经过大家各抒己见的讨论或者针锋相对的辩论,教师要阐述和补充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结论,[4]给予总结。总结在讨论的过程中,一共存在几种观点,分别是什么观点。让学生对进行过的讨论环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从教师的总结中深刻认识所讨论的问题。分析不同观点之间的根本分析,如何理解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析,如何认识不同的观点。其次,教师要给出科学的结论。学生讨论的问题并不是任意给出的,而是根据书本知识精心设计的,为讲解和帮助学生理解以及促进学生思考服务的。

学生讨论的问题与书本理论是息息相关的。在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对所提出的的问题已经经历了一番思考,并且也有了对问题答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给出结论,可以让学生在得到答案的时候有一种满足了求知欲的快乐感,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学到了什么。通过教师给出科学的结论,学生可以把刚才自己的观点与教师所给出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从比较中,学生找到自己的结论与科学结论之间的差别与距离,产生对科学理论和以及科学理论的创造者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并在这个学习追求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思考和研究的乐趣,使课堂充满思辨和快乐。再次,教师要在作结论的过程中指出知识的前后联系,采用提出问题的形式,把下次课所讲的内容与这个问题的结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链条,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

参考文献:

[1]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1):59.

[2]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

[3]陈树文.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81.

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6

关键词:思政课 实效性 针对性 互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师,感到痛心的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不良现象很严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与实效性之间有很大的落差,如何提出有效对策,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探索思政课实效性不足的原因,找出教师从自身的努力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的途径。

1 思政课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层次与本科相比总体偏低,文化基础相对弱一些。课堂上能够主动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比例很小,能够主动向老师提问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即使教师提问点名回答,有时也会碰到学生用“不会”、“不知道”敷衍了事的现象。很多学生喜欢坐在后排,远离老师的视线,玩手机、交头接耳、看课外书籍、睡觉等不良行为在思政课的课堂时有发生。这种课堂缺乏生气的现象,违背了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原则,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部分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缺乏学习思政课的热情。有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意义不清楚,认为自己到高职高专院校学习是为了成为学有所长的技能型人才,思政课对自己以后求职、就业和工作也发挥不了什么实际作用,缺乏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也有些学生认为思政课是纯理论课,主要就是讲大道理,就是唱空洞洞、干巴巴的高调,解决不了“老人倒了无人敢扶”的社会问题,课程内容远离生活,脱离实际,毫无价值,因而对思政理论课课程不重视。

1.2 课堂人数比较多,不利于课堂的控制和互动。思政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然而受到教师、教室等教学条件的限制,一般都采取合班上课的形式,人数多,教室大,课堂纪律难以控制,对思政课教师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能够顺利地组织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就已经很费力了,再要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很多思政课老师在大班教学中都感到身心疲惫”[1]。于是很多思政课教师图省事索性选择了传统的讲授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一言堂”,缺少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大打折扣。

1.3 教学条件有限,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随着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普及,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优势越来越明显。教师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媒介的设置,制作出优秀的课件,有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信息量的增加、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解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目前依然有许多学校条件有限,未能普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未能有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现拥有大信息源的90后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条件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会降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2]思政课教学“要在适应培养学生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同时,还要适应培养学生能够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职业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创业精神的需要”。[3]很显然,目前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的教学现状很难完成这样教育目标,思政课教师需要想办法提出有效对策。

2 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时效性的办法

2.1 提升教师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影响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因素,思政课尤其如此。正如安徽师范大学房玫教授所说,思政课教师要用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和真行感染学生,如果教师实现了理论上、思想上、政治上和行为上的清醒与坚定的高度一致,就能感染学生。[4]思政课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加强学习,强化文化知识和教学水平,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记》中的“亲其师,信其道”,一语道破师生良好的关系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认识,多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在开展共同的活动中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学生亲近自己,亲近自己的课堂,从而把学生吸引到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上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2.2 打破教材体系,突显教学内容针对性。高职高专院校学制较短,课时较少,又要突出职业性特点,使得思政课教学任务更加繁重,难度也更大。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教师可以试着打破教材体系,转向教学体系,在遵循教学大纲基础上,吃透教材,适当取舍,采取专题式教学,以点带面进行深度分析,“在不减重点、不减要点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好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能力培养的问题,实现课程能力目标”[5]。专题内容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大学生感兴趣热点和难点问题,将思政课教学融入社会和生活实际中。例如讲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关于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内容时,可以把“老人跌倒了无人敢扶”的社会热点问题搬上课堂,也可以把守墓老兵陈俊贵、拾荒助学子的高龄老人刘盛兰等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搬到课堂。让学生了解社会道德现象是复杂的,要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互动环节。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特殊性,思政课教师在语言的选择上,可以“把难懂艰深的理论、专业术语尽可能转化为日常的口头语言,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言辞表达”[6];在授课形式上,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制作优秀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切实提高思政课的魅力;在课堂模式上,可以采用课堂演讲、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互动方式选择上,面对目前合班教学、人数偏多的现状,师生单向互动的效果有限,教师要想办法扩大互动的参与度,要兼顾学生专业、性别差异,让大多数同学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2.4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目前,考试和考核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学生成绩的评定,不能仅凭考试的卷面成绩,要建立综合性考评体系,采用多元的考核方式,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考核指标也不能过于复杂,否则不利于实际操作。要把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把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外实践等都纳入到评价体系中。由于思政课合班教学的现状,人数普遍较多,教师难以分清甲乙丙丁,代答到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师要想出应对办法,尽量保证出勤率的正确性。要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给予认真记录,还可以配合学生处、团委开展的红歌赛、雷锋日、绿茵环保等活动,把这些都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要强化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和道德品质进行考核,兼顾知识、能力和品德三位一体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3 结束语

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建设,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只有我们把握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的特殊性,悉心研究,不断探索新的路径,寻找新的办法,师生共同努力,才能改善思政课的教学现状,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范颖.增强课堂“互动”环节 提高“思政课”实效性[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5):88.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国政府网,2010-07-30.

[3]肖芸.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法改革路径新探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8):114.

[4]房玫.让马克思主义可亲可爱可敬可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56-57.

[5]姚惠福,纪如曼,刘若刚.打造符合高职高专规律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10):32.

[6]黄继锋,彭洲飞.让马克思主义可亲可爱可敬可信[J].理论学刊,2011(7):22.

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运用,方法

0 引言

思政课是大学生新生入学的公共必修课程之一, 思政课作为一个课程体系, 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

思修课着重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 对其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概论课则重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掌握分析、解决当今中国实际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1 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直以来, 思政课虽然地位重要, 但囿于教学内容的固定化以及传统的教学方式, 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常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和排斥。而身处一线的教师, 为了改变学生的传统看法, 必须不断丰富教学的手段以及更新教学内容, 与时俱进, 与社会热点结合, 以提升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这样一门重要的课程能真正成为学生个人成长道路上重要的铺路石。情景教学法遂即走入我们的视线。

2 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空间和价值

情景教学法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产生并盛行于英国[1]。70年代后期这种教学法被引入中国, 一开始广泛运用在语言教学中。

由于此种方法是一种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社会信息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设置课堂教学情景, 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 因此很契合思政课广博的内容, 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还丰富了课堂教学方法, 增强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材内容设定一个合适的情景, 利用形式多样的多媒体图文资料, 辅之生动的语言, 使学生身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它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 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在模拟的教学情景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中有应用空间和价值。高职的学生本身理论基础比较薄弱, 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是高职学生未来竞争的重要砝码, 因此如何能把思政课的实用意义让其领会并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思政课不是枯燥的说教, 它蕴含了很多方法, 能开阔学生的眼界, 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3 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及实例

3.1 情景教学法的运用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

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参与———理解———深化”三个教学阶段来进行。300多年前,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2]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图片、影视等形式开展情景教学, 寓教学内容于具体情景之中, 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它要求创设的情境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一改思政课给人刻板严肃的印象, 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环境[3]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 (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 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 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而这些都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之上。

高职教改需要还课堂给学生, 这并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 而是转化教师的角色, 教师应该更多的是学习的引导者, 而非灌输者, 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 体察学生的真实需求, 才能更好的在课堂与学生合作, 共同探知知识, 使学生通过参与来形成体会, 通过体会来总结知识, 形成认同。

3.2 情景教学法的运用实例分析

以《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为例。作为思修课和学生见面的第一印象, 显然应该让学生明白修养的重要性。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 学生比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不易认同。所以在这一课开始前, 可以通过情景设定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修养的重要性。

首先把教室设定为招聘面试的一个场景, 所有的学生都是准备面试的社会新鲜人, 进行角色的设定, 然后教师设定为招聘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整个招聘见面的过程不是旁观, 而是亲历。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从敲门进入、开场白、与“应聘者”的交流等都必须符合招聘的实际情况, 然后学生们也必须表现出自己最真实的反应, 所说所做都不需要考虑“应然”的状况, 而应该从“实然”的角度行为。最后, 当整个招聘的过程结束后, “负责人”再离开现场。待到重新返回教室时, 组织学生就刚才全体参与的招聘进行实例分析, 反馈其中哪些言行体现了一个合格职业人应有的修养, 哪些没有体现修养。

学生通过模拟真实过程, 有了不是旁观而是亲历的体验, 自己就会形成正误做法的对比, 从而对修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对自身修养的培养也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和标准。所有这一切都不是通过教师的灌输完成, 而是学生亲历之后的自我教育, 学生认同起来没有抵触, 且更容易明白思政课的教育并不是说教, 课程内容本身对于自身今后的个人道德、思想、法律等方面的素养的培养都有很实用的价值, 就容易在第一次接触大学思政课的时候改变对课程的传统看法, 有了全新的认知角度, 和教师也更容易成为朋友, 而不是说教者和受教者。

再以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为例。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头等重要的教育之一。如何让这种从小所受的教育能够在大学阶段依然吸引学生, 且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在喊口号, 而是具有实际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一章一开始也可以从一个场景引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一个大家集体出行的场景, 可以来到一片森林, 配合森林的PPT, 然后假设遇到暴风雨, 开始一系列的设问和互动:学生最希望眼前出现什么样的藏身之所;藏身之所是什么材质;里面是怎样的摆设;如果漏雨怎么办等等, 最后让学生们思考自己与藏身之所的关系, 从而引申出“我”与国家的关心, 领会爱国的重要性。通过以上这一系列场景的设定, 学生的参与, 就能很生动的勾勒出个人与国家休戚相关的关系, 能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热忱, 大大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在道德修养的教学中, 为了摆脱苍白的说教, 也可以大量运用情景教学法。例如在课程讲解前设定一个场景, 即实验室。教师和学生可以虚拟为实验员, 实验对象为一群虚拟的猴子, 把著名的关于道德起源、道德沦丧、道德重建等的猴子的实验作为内容来进行演绎, 在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总结和体会, 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于道德的探究欲, 还能加深他们对于本章相关内容的理解, 效果也非常好。

在思政课的实际教学实践中, 通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特定情景设定, 学生们或展现真实生活场景, 或通过图画再现, 或通过音乐渲染, 或通过学生参与演绎和体会, 再加上适当的语言描述和穿插, 思政课就完全摆脱了枯燥的外壳, 其内容亮点也更容易让学生领略, 对于学生修养的提升非常有帮助。这种教学方法无论是在先期调查问卷中还是在实际运用中均受到学生的推崇和广泛好评, 学生有了实际的参与感和体会, 在轻松的氛围中角色演绎, 丰富了他们感受的同时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 还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鉴于情景的包罗万象, 这种教学方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内容涵盖也非常广泛, 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 非常适合在思政课中广泛运用。现在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还仅仅是个有益的开始, 冰山一角, 今后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不同需求和层面的学生进行更多新颖的尝试, 让这个教学法为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发挥更多的作用, 真正使我们的学生受益。

声明

价值工程2014年第2期的110页作者宋焕艳单位应为:承德市热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德067000。

参考文献

[1]文嘉玲.情景教学法探源[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8 (23) .

[2]周淑静.依托情景实现英语有效教学[J].校园英语 (教研版) , 2010 (03) .

[3]高金锋, 李森.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22) .

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8

1.因 材施教 ,提高教学时效性

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特点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学生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由于培养 目标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具有偏向性,多表现为重操作轻理论指导,重专业实训轻课堂基础教学,重专业学习轻思政课等基础课学习,对于苦练内功、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没有给予足够关注与重视。因此,针对学生特点,我们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依据统编教材的内容,把高职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要点,经过高度概括提炼,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立体化展示出来,贴近学生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由于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较低,学习能力较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尤为不重视, 在课堂上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这门课程就会形同虚设。在教学方式上, 要逐渐实现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的转变。学生在教师课堂讲授中经常提出问题,尤其是感兴趣的热点、焦点问题,与自己相关的就业、情感等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辅导,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

2.专 题授课 ,优化教学内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避免僵化教条的理论讲解, 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学生自身特点,对各种现实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优化教学内容。展开一些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经常面对的问题,如审美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创新意识、自主意识教育等,删减和简化一些与社会现实和学生自身情况联系不密切的内容。研究了解学生成长的困惑和需要, 准确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开展专项调研。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研究当代大学生成长规律的专题。

专题式教学具有专、深、透的特点,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集中备课, 根据教师的学术专长, 在课程教学中实行明确分工,任课教师各负责一部分专题的教学设计,研究教材,锁定专题,确保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针对性。对每本教材逐章逐节进行深度剖析,对其中的关键点和疑难点逐一研究探讨,以活动体验为基础,以内化生成为目的,根据课程教学要求,精心设计确立相对稳定的教学专题。同时开展课堂情境实训,具体操作环节由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境,做好准备,确定流程;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交流体验、分享成果,经过教师的对话点拨, 达到感悟道理、升华认识的教学目的。

出现新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 结合教学内容第一时间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给学生补充时代性的内容,了解最新社会信息,提高思政课教学时效性。

3.注 重实践教学 ,加强素质培养

通过专题 授课、重视 实践 ,提高思政 教育的育 人实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突出的特点是强技能、重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始终要理论联系实际。设计思政课教学 活动时,尽量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思政课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思政课要紧密与专业实践教学结合,创建行业 、企业实训 平台 ,贯彻全程 育人的教 学指导思 想 ,以职场训练塑造高素质职业人, 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引导学生自发组织志愿者服务协会,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增强认知能力,训练实践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 ,增 添新的活力

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优势,使教学效果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更具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信息和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高职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新的契机。

运用微信和学生沟通。微信具有文字、图片、语音的传输功能,还支持单人、多人的语音对讲,可以说集多种优势于一身,其强大的朋友圈功能更能受到广大年轻人的喜爱。从信息源角度看,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时效性更强;从老师角度看,它创新了师生沟通方式,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从学生角度看,它激发了青年人的创新意识,为青年人提供了施展个性的舞台。微信的推送功能,更让它具备有别于其他通信工具的独特优势,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可能性。

慕课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先后加入慕课的全球在线课程联盟。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 即“大规 模在线开 放课程” , 慕课起源 于网络远 程教育和视频课程。慕课不仅是教育资源,而且有了课程的形态和学习管理系统;学生可以与上课的教授交流,也可以与学习社区成千上万的同学交流; 基于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也为分析研究学生提供了可能。慕课的这些特征与教育创新不谋而合,它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带来虚拟世界的真实学习体验。

这种教育大环境和网络时代背景下,利用微信工具拓展慕课在思政课教学领域的应用更加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

5.改 革考试方式 ,突出能力考核

改革考核方式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着力点。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针对单一的知识性 考试知行分离、不全面、不客观的问题,采取综合性考核方法。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把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学生通过写体会、调研、演讲、辩论、讨论交流、听教师指点等自主学习过程,不但能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可采取演讲、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摘要: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时效性,专题授课,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加强素质培养,运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增添活力,改革考试方式,突出能力考核。

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9

一、有效的课前预设策略

1. 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前提

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 关键在于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使整个课堂具有较强的情绪感染力。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提出这样的一个教学效果公式:教学的总效果包含10%的有声语言和10%的声调、语音、语速以及50%的形体语言。由此可知, 交流过程中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鼓励的眼神、会心的微笑、有力的手势等, 不仅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信心, 同时还能增强课堂氛围的生动活泼性, 增强师生间心与心的交流。

2. 吃“透”教材, 合理加工教学内容

真正有效的课堂, 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 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 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 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其次, 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 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深入浅出”, 把教材钻研得越深, 课堂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 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 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 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应力求应用新颖独到的教学方法, 调整认知策略, 尽量让学生参与, 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把记忆、思维凝结在一起, 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1. 创设情境, 树立学生主体思想, 增强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增强学生的认知过程, 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从而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为此, 在教学中, 需要创设情境,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知行统一, 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原则, 遵循这个原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 精选案例, 以案说法, 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搜集相应事例, 通过讨论、质疑等方法, 做到事理综合,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观点, 将所学知识转化到自身的实际行动中。

3.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增强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多媒体能使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更直观、生动、形象,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三、调整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与运用知识的学习环节, 也是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1. 增减练习的数量, 变换练习形式。

在教学中, 应根据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的情况与练习时间的长短, 增减练习的数量。如要求每位同学独立练习有时可调整为分组练习, 分组练习有时也可以调整为独立练习。有时还可以布置一些选择性练习, 来调控课堂练习的量, 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在设计多样的练习的同时, 应依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 适时调控, 交换练习形式。如有时可以将选择题改为主观题, 有时可将主观题改为选择题, 有时可将独立练习改为竞赛性练习, 增加趣味性等。这样交换练习形式,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控课堂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调整练习的要求。

在练习时, 可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灵活调整练习的要求, 如一道主观题有时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审题, 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有时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这些调整措施要灵活运用, 不要硬搬原有的教学方案。

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厘清实践教学内涵, 构建“五位一体”的责任链条

目前, 高校和学界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界定比较混乱, 有的把实践教学等同于社会实践, 有的把实践教学理解为单纯由学生完成的教学活动, 没有形成基本的考量标准。这不仅妨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估, 而且还影响了任课教师之间的教改交流以及学术界对实践教学的调研。明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涵义是增强其实效性的首要前提。判定实践教学内涵的标准“不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 即是否富含‘社会实践性内涵’”, 以及是否以学生作为主要活动对象。这样, 既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中采用的带有实践性的辅助教学手段区别开来, 又明确了实践教学是比社会实践更广泛的内涵。

对思政课实践教学定位的不准确直接影响了其受重视的程度。长期以来, 高校普遍把思政课实践教学当成课堂理论教学的点缀, 其地位更无法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相提并论, 这直接影响了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实践教学成效的发挥。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明文规定:“要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 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这项举措在各高校执行后,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受重视的现象大有改观, 但效果仍不尽人意。实践教学课时少、实践活动经费不足、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大打折扣、个别学生作业存在抄袭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的双方行为, 而且还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 构建学校、开课学院、教研部 (室) 、教师、学生“五位一体”的责任链条。其中, 任课教师居于链条的中心位置, 上承领导部门, 下启授课对象, 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总设计师。教研部 (室) 作为直接管辖任课教师的领导部门, 应当在主任的领导和组织下, 听取和总结教师实践教学的经验教训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 制定总体规划, 确定基本规范。分管全校思政课教学的院级领导部门负责统筹思政理论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 上传任课教师和教研部 (室) 的意见和建议, 下达学校的相关指示和指导性意见。以教务处和学工部为主的校级领导部门负责下拨实践教学经费, 为实践教学展开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任课教师和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和精心编排, 并将其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 势必成为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动力源泉。

二、精炼实践教学内容, 优化实践活动形式

总体而言,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但在每一轮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过于单一或者过于庞杂、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具体而言, 受授课人数众多的限制, 任课教师通常只能统一组织部分学生进迁社会调查或参观访问, 安排其他学生自由选择其他实践形式, 或者直接布置所有学生自由组队分散进行社会调查。有时候甚至先确定活动形式, 再选择实践内容。按照这样模式运作, 绝大部分学生在四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仅能参与一至两种形式。

内容需要通过形式展现出来, 形式只有承载内容才得以饱满, 否则就是空洞的内容或无谓的形式。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至少符合下列一个要求:教学重点、疑点或难点问题, 以及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并且根据大环境和大背景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思政课教师应当在紧扣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择优选择实践活动形式。

1.社会实践

对社会热点进行问卷调研是最直接了解社会的方式, 有利于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培养学生分工协作和独立创新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责任感。参观考察历史遗址、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陵园、名人故居、民营企业等场所, 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社会现实的质感认识。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班级人数统一组织或者安排学生自行前往。采访事件的亲历者或见证者, 通过他们口述的形式回忆亲身经历, 可以使学生以直接触感的形式接近鲜活的历史或现实, 并通过与之沟通交流深化认识。

2.课堂实践

围绕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进行主题演讲, 凸显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同时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教材上涉及且在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或教学中运用的现实热点案例可以进行讨论或辩论, 可以增强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培养学生临场应变和语言表达能力。思政课中的重要史实或案例可以情景模拟的形式表现出来, 让学生以穿越时空的方式感悟此时此景。

针对教材上某些重点或难点内容在规定课时内不能讲授完整或透彻的部分, 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或学者做主题讲座以深入或拓展理论认识, 也可以邀请高年级学生或已毕业的校友做报告或开交流会, 通过倾听和交流, 帮助在校大学生顺利完成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校园生活向职场工作的转变, 帮助他们解决如何面对激烈的升学和就业压力、怎样与同窗和同事融洽相处等问题, 协助大学生认清社会现实, 化解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困惑。

3.校园实践

研读经典著作, 观看影像资料。课堂理论教学中无法完成阅读的重要学术著作和无法完整观看的影像资料,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教学时间给学生列出参考范围、备选主题甚至是具体篇目, 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完成。这样不仅可以变换捕捉历史信息的渠道, 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汲取知识的自主性和兴趣。需要注意的是, 观看影像资料的实践形式尽管寓教于乐, 但影视剧为了吸引观众或获得丰厚的商业利益往往添加一些虚构成分, 学生仅通过此渠道易造成对历史的误解。因而, 教师在采纳这种形式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查找资料辨识信息, 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增强师生互动力度

方案实施后, 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被纳入课内学时, 改变了长期以来在课外完成的情形, 获得了与课堂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 从实行情况看, 实践教学不如课堂理论教学规范, 特别是学生实践活动结束后的环节, 任课教师反馈学生信息不及时, 导致学生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所在, 也不了解其他同学的活动状况, 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成效。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和偏见, 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从设计教学计划到总结经验教训等方面统统规范和完善起来。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以前, 任课教师应当做好总体规划和周密布置, 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经费预算、运行时间安排、沟通与联系方式、人身安全教育与保障、论文书写规范、例文示范、提交作业方式、预防作弊措施等。同时,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性别分布等因素进行微观调整。没有制订计划, 或者计划制订得不完善, 都易造成实践教学活动的随意性或超出掌控范围, 影响实践教学成效的发挥。

在实践教学执行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有利于推动实践教学日趋完善和人性化。教师可以通过电话、QQ、MSN、博客、课程网站等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 碰到问题及时解决。学生递交作业后, 教师应在本学期课程结束前, 及时将批阅结果反馈给学生, 并采取自愿与择优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成果、交流经验, 根据授课班级人数和论文质量评选出一定比例的优秀成果颁发荣誉证书以资鼓励, 并进行展览以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参考。在实践教学结束后, 任课教师还应作一个包括实践教学选题、调研地点、实践成果完成情况、学生的反馈信息、成绩分布等方面的总结报告, 为以后继续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和教训。

四、加强教师之间交流, 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调整后的高校思政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门具体课程。它们在教学内容、侧重点和目标等方面各具特色, 但其实践教学都以活色生香的社会作为共同的活动平台, 实践主题重复、活动形式类似、教师指导学生吃力等问题普遍存在。

任课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任课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和联系, 尽量避免实践主题的重复, 或者在确定类似甚至是同一主题的情况下, 可就如何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如何评判学生实践成果的标准、如何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等具体问题进行商榷;在实践教学结束后, 承担思政课的学院及其下属各教研部 (室) 召集全体任课教师对本学期实践教学活动进行交流和系统总结。另一方面, 每一门思政课程都跨越多个学科或领域, 而任课教师的教育背景和研究专长通常仅涉猎一至两个学科或领域, 这对于讲授庞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指导学生多样化的实践选题都是远远不够的。要使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发挥到实处, 就更加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 其达成途径只能是不断地进修学习。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无论对于教学和科研工作者, 还是对于广大学生, 都是一项全新的挑战。随着实践教学活动及其科研活动的深入, 针对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切实增强实效性的手段和举措, 将会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钱广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2) .

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11

摘要: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政课也应该大胆革新,与时俱进,运用网络大环境,进行教学创新,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思想政治教育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针对性地加强与培养国际化人才素质相关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立足中国发展的同时,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形成国际化人才所必备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结合涉外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际,以“四个全面”为指导做好涉外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网络信息时代;涉外院校;国际化人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新特色

在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政课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高校思政课也应该大胆革新,与时俱进,运用网络大环境,进行教学创新,切实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随着互联网在大学校园的日益普及,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而传统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课程内容重复,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實效性不强等。如何在新形势下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占领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反映并不理想。我国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实施“单边政策”即主要方法是灌输和讲述,而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于这种信息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2009年1月13日,CNNIC在京发布《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在这个超大型的上网群体中,18-25岁的青年占79.2%,其中青年学生占据多数。我国已进入以互联网的普及和不可替代性为特征的网络时代。在网络日益普及和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传播模式改变,高校思政课面临挑战和社会赋予的更高教育使命,思政教学改革成为必须和必然。因此,如何让学生重视思政课,在思政课学习中得到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和训练,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化环境下构建我校思政课大课堂,切实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国际化人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根据我校的实际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思政课课程特点,不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而形成独具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突出一个理念:政治素质与政治责任担当能力叠加培养;注重两个环节:校内综合实训,校外专题实践;实现三个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与工作实际相融合,与跟进国家重大事件相融合。我校构建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立体化、多平台、全员式参与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范围,开发和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参与的普遍性和教学的实效性都起到了推广运用作用,我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富有特色。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近几年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生需要全方位的发展和锻炼自己,以便更好的适应社会。任何教学活动的展开,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教什么”,即教学内容的科学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建设,毫无疑问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建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对教学、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涵义的研究,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是一种更多元化的更高层次的“动态”式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实践的涵义在此不仅只是认识论维度的“做事的过程”,更主要是“人的生成过程。”更关注人的主体体验和体会。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此更加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根本,为此,实践教学的内容建构不能脱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知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指出, 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我校的思政课应特别重视实践教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和缩短其社会化过程,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实践教学模式,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体系下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有效手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观点的认知转化为认同,从而实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如何有效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为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需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从解决现实问题入手,促使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具体而言,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任课教师需真正转变教学理念,充分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本身在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参与和内心感悟,才能真正内化于心,进而外化于行。科学安排和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应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出发,结合理论课程的内容综合考虑。加强实践教学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和时代感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结合国内外的新形势和大学生的新特点,寻找实践教学的最佳途径。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地位,保障实践教学实施;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内容,以实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增强实践教学实效的目标。逐步健全实践教学的运行保障机制。要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需建立相应配套机制对其予以规范。

二、网络化环境下在思政课中要善于运用有效的专题、案例、参与式教学法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

我校强调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精英人才”的目标,并采取了许多新的措施。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高校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主阵地。就目前情况看,国际化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各行各业国际化的一个短板,也是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障碍。近年来,我國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培养造就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一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正在成为不少大学的追求。教育部也反复强调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不断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思想政治教育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大学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保证人才成长的方向,激发成才的精神动力,而且是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的必须途径。

参与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作用。参与式教学法,就是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方法,其核心就是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以协同求创新,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合力的形成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应该基于协同的基础上创新。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系统内各要素的协同,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建设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素质拓展的协同等。同时,也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协同,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招生、教学、科研、社会实践等的协同,与社区生活、文化建设、国际学生教育、家庭教育等的协同,充分发挥非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隐性育人功能、间接育人功能、潜在育人功能或附带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5]59号).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R],新华社.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R],新华社.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R],新华社.

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主要途径,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与教学目标能否得到实现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围绕如何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的问题,从不同视角、不同的问题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促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即着意于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从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较强的理论性这一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将教材理论转化为学生所能接受的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

思政课教学中遭遇的“瓶颈”问题之一:教材理论如何课堂化

当前导致思政课教学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不能将教材的教学内容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不能实现教材理论的课堂化。众所周知,思政课教学内容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门课程,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如果不能吃透理论,深刻理解理论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将其转换为学生所能接受的课堂语言,思政课教学就会沦入为纯粹的知识性教学。这样的教学过程必然会引起学生的极度反感,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片面强调思政课的知识传授,试图做到理论知识传授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忽略了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解决思想困惑的实际需求,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蜕变成了说教方式。”[1]在中国革命史中,王明式的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险些葬送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转变,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给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思政课教学面对的学生群体知识背景不同,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甚至男女生构成比例也各不相同,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如果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就必然会犯本本主义错误或教条主义错误。因而,教师能否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前提下将教材理论课堂化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第一步。

教学理论课堂化的首要目的: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根本目的在于寻求学生能够认可的、并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思想语境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反思上文所指出的知识化教学的根本弊端,在于无视学生的课堂心理感受和理论认知水平,停留于对教材知识的字面意思的讲解水平,未能将理论体系中所蕴含的社会现实感和思想超越性展示给学生,未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理论所蕴含的巨大思想魅力。虽然一些教师在进行知识性的讲解的过程中,也意识到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但由于所举实例与理论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性,所举实例并不能充分说明理论的思想价值,导致案例和理论之间脱节,背离了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导向。

那么,如何克服知识化的教学困境,实现教材理论的课堂化转换呢?从理论自身的哲学本质讲,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是对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抽象概括的思想结晶。因此,任何一种理论都成长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之中,都是在人类实践过程中对自身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同时,理论一旦以理论体系的形式形之于外,理论便会以其超越性特征而显示出理论作为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功能。作为思想理论的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我们讲授思政课知识的双重的价值目标,即知识性的教学目标和思想性的教学目标。前一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理论的本身内容,并对之进行准确识记;后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领会理论中所蕴含的思想魅力,并在与理论之间的情感共鸣中体悟到理论的修身与治世价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向学生揭示出理论所蕴含的独特的思想魅力,就要按照理论发生的一般规律,明确揭示出特定的理论所要解决的特定的问题,以问题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然后引导学生进入问题的探究过程之中。

对于何谓问题意识,不同的学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出不同的定义。本文从思政理论课课程教学的视角出发,认为问题意识主要指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的过程中,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好奇感,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的一种深入探究问题的欲望。这种继续探究的欲望,驱使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并沉浸于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问题解决的乐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角度讲,问题意识的激活有助于确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师与学生双重主体的和谐相处。“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契合表现为:问题意识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以及师生主体间的对话融合。”[2]在以问题意识为媒介建立起的师生关系中,在理论学习的不同层面和课程教学的不同环节,教师和学生各为主体,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式的课堂关系模式。

如何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把握的几点原则

1. 紧扣教材内容设置问题,不可脱离教材,随意发挥

在教学实践中,常见到思政课教师尤其是非专业出身的思政课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营造课堂气氛,随意设置一些问题,然后以之为契机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更有甚者,一些教师甚至不加选择地使用一些案例,意图借助这些案例来说明自己所要讲述的问题,然而由于这些案例择取不当,不但不能充分揭示理论蕴含的思想意义,反而产生了相反的教育后果。《辽宁日报》在其《致全国高校教师的一封信》中揭露和鞭笞了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错误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他们发泄情绪,甚至宣讲丑恶中国的场所[4]。姑且不论《辽宁日报》在“一封信”中所揭示的现象有多大的客观性,但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引起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高度重视、高度警惕的。在任何时候,思政课教学都要紧扣教材内容进行。案例的设置,问题的导出,都不能背离教材理论体系所蕴含的整体思想精神,都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按照理论发生的内在逻辑,合乎情理地提出问题。

2.紧紧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置问题,忌脱离实际,提出的问题抽象性太强

设置问题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进入课堂境域。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如果理论性太强,超出学生的认识能力,这样的问题必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政课教材内容本来就因其较强的抽象理论性而不易被学生们所接受,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承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智慧传递给学生。如果设置的问题缺少社会现实感,与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特点相脱节,就难以形成思想张力,无法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激起思想的涟漪。

3. 回答问题时要按照理论发生的内在逻辑进行,忌泛泛而论,使问题失去思想魅力

哲学理论的形成都遵循一定的认知逻辑,有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将理论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展示给学生。真正的理论不仅因具有深厚的社会现实感而能激发出人们的理论同情心,更会因自身所蕴含的强大的思想逻辑而让人们对理论所蕴含的思想魅力产生敬仰情怀,而对理论的同情心和敬仰情怀又会驱使人们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学习理论、占有思想的信念。要让学生感受到理论所蕴含的思想魅力,教师就要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哲学专业素养。

摘要: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在教学实践中能否将理论转化为问题,借助于问题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则:第一,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材内容,忌脱离教材,随意发挥;第二,力求结合社会现实或结合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重大现实问题设计问题,忌脱离生活,使问题缺乏强烈的现实感:第三,回答问题时要按照理论发生的内在逻辑进行,忌失去思想性,沉于泛泛说理之中。

关键词:问题意识,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注意原则

参考文献

[1]张素莲:《从破解问题中提高思政课教学效能》,《教育与教学研究12009年第7期。

[2]程艳:《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内在契合》,《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3期。

[3]申小翠:《“问题解析式”教学中的教师主体性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评价展望下一篇:课堂因你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