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共11篇)
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1
论高中化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提高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作者姓名:刘
新
工作单位:西青区杨柳青一中
通讯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一中
邮
编:300380 联系电话:27942923
电子邮件地址:liux7331@sina.com
摘要: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化学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为高效进行课堂教学提供了技术平台,用它辅助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实施多元评价,使学生和教师的能力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课堂 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实效性
新课程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助于学生主动建构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高中化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之一。实践证明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几套实验仪器不能有效的达到上述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新软件的出现,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达到课程学习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实效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美国学者布兰斯福特(1999)认为,由于许多新技术都具有交互性,因而现在我们可以更容易地创建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多媒体技术因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及跨越时空的非凡性能,将课堂教学引入到一种全新的境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和问题等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借助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还能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教学的容量和密度,特别在讲授化学理论课、复习课等授课课型的教学中,其优势更加明显。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它在教学中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功能,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适于合作交流,彰显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较传统教材有很大不同,对化学知识体系本身的内在联系逐渐淡化,更注重化学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解决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新课程每一章的教学中,都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人教版必修(Ⅰ)第三章实践活动:“讨论是否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题目布置后,同学们首先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预测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明确分工,利用互联网、图书馆查阅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分析、归纳和整理;最后由课件制作小组将同学们收集的资料、图片制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专题:有关铝质饮料罐生产、使用及回收的有关图片;民众对使用铝质饮料罐的一些观点;消费者对使用铝质饮料罐的理解;易拉罐的来源和发展史;易拉罐的其它用途;少量使用会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等。并通过角色扮演贯穿整个内容的始终,谈论激烈而富于理性。讨论之中同学们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使用铝质饮料罐,溶解中的铝元素在人体内会不断积累吗?会造成大脑痴呆吗?这时老师的回答为大家解决了难题:铝质饮料罐内壁通常涂有一层保护膜(如环氧树脂或酚醛树脂等)隔绝金属与饮料的接触,以减少金属铝的溶解。听到这里,同学们放心了许多。
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各自扬长避短,彰显个性。将信息技术作为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高了同学们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存在化学,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实现了资源共享。
二、信息技术适用开展活动探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传统教学以讲授式为主,教师重在研究教材,讲透教材,注重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及内在联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普遍较低。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发展。
如高一化学讲完漂白粉的性质、应用后,同学们心生疑问:我们周边的水资源是什么情况呢?它与我们的课堂教学讲的一致吗?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增强社会责任感,我给他们布置了一个研究课题:杨柳青生活用水调查,两周内完成。同学们首先选出科代表任大组长负责总体部署,几个小组长负责以下各项分工:
1.了解常用的净水剂及消毒剂
2.本地区气候条件及周边地区水源状况调查 3.本地区污水情况调查
4.目前本地区自来水厂净水原理
根据自己确定的子课题,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同学们利用各种方式潜心研究:
1.部分小组走进图书馆,走进互联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筛选和整理;了解到消毒剂、净水剂的发展史及作用原理;了解了国外先进净水原理及设备。通过这些活动,借助多种知识平台,提高了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部分小组在老师、家长的指导下,走出校门,先后走访了西青区水利局和杨柳青自来水厂。在西青区水利局,同学们了解了西青区水源状况及人们的用水情况;在自来水厂,同学们了解了自来水厂的净化全过程。
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锻炼了他们的交往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
3.部分小组利用休息日深入各街镇,进行水污染调查。发现我区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尤其部分乡镇的化工厂,把未经处理的化工污水直接排入河流中,以前清澈的河水变得奇臭无比,鱼虾都不能生存了。这种恶劣的环境状况使同学们感到忧心忡忡,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后期整理:
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把有用信息按顺序整理出来,课代表和各组长将研究成果做成多媒体课件,并撰写了多篇小论文。
(1)结合实际教学,请同学们总结我区从地理条件上分析缺水的原因。常见消毒剂名称、反应类型及作用机理,尝试学科间的整合。
(2)展示成果。课代表综合利用多个小组多种途径收集、加工的信息,将学科教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整合,展现某些学生的特长,张扬他们的个性。(3)讨论反思: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整个教学中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在活动中同学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收获,提升了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好化学能为人类造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信息技术适于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开发学生各种潜能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宏观与微观并存,理论与实践并存,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学科。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化学知识载体和工具,是目前学习化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与现行化学前沿研究相匹配的。
研究物质结构,抽象的、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粒子等通过传统的结构模型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结构,而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使这些内容放大化、定格化、形象化,用无法描述的语言展开空间想象过程,大大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开发了学生潜能,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达到了教学的高效性。
如在学习有机化学中,对微观的有机物质结构及有机化学反应同学们难以理解,而通过flash课件将微观物质宏观化,将瞬间反应定格化,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又如在电化学教学中对电子的得失、离子的运动方向、电极相关反应等内容通过动画模拟,使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适用于开展多元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学生。在新课标指导下,要建立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评价的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等综合评价。
学习档案评价主要指学生自主选择和收集学习中的有关资料及自评、他评的结果等。为便于管理,教师课组织学生定期整理,将评价结果利用Excel进行归纳、整理,便于随时了解情况。
活动表现评价更是贯穿了整个化学教学之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辩论、角色扮演、小型调查活动等可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对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交流讨论能力、合作意识、关注生活等各种能力全面考察,及时反映学习进展情况。另外,我们还利用网络技术展开BBS论坛,利用电子博客展开合作学习,师生互动,实现网上交流。班里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页集体讨论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广泛交流。
但在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仍需解决: 1.教师的教学观念仍须改变。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师的事情,与其他学科教师无关;其次,要改变旧有的教材观。教学应以人为本,教学策略应结合学生特点进行设置,不应一刀切;再次,要改变旧有的整合观。整合并不意味着只做几张幻灯片,代替黑板,而是要善于发现整合点,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的地方要整合,不要一味的搞整合热。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恰到好处,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不能满堂灌,将化学课堂变成电影院。信息技术不能完全取代粉笔、黑板和化学实验仪器,否则教学的亲和力会下降。
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随着步入信息化社会步伐的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引入化学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参考文献:
《走进新课程——新课程与课程评价改革》北京师联教育教学研究所编 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张章录.论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创新发展的途径[J].中学化学.2009(2):4 殷志宁.新课程下化学有效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3):12-13
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2
一、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学习《概论》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高度发达的网络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学习《概论》的影响不断增强, 对大学生学习《概论》的作用日益凸显。网络具有传递信息量大、储存信息丰富、涉及面广等特点, 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概论》产生了双重影响, 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网络对大学生学习《概论》带来了严峻挑战。
1. 网络传播的西方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对当代大学生学习《概论》带来了挑战
当今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开放世界, 伴随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 世界变得更为狭小, 信息传递速度变得非常快速, 加速思想观念的广泛传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网络技术优势, 向其他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大肆宣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自由、人权、文化等价值观, 希望通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渗透, 实现他们对其他国家尤其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目的。我国大学生使用网络时, 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的价值观影响。通过网络,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价值观传入到我国, 对我国大学生学习《概论》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2. 网络的普遍使用对大学生学习《概论》的效果带来了挑战
《概论》的传统教育方式主要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通过大学生的言行比较容易察觉大学生学习《概论》的实际情况, 能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概论》教育, 因此, 《概论》的传统教育方式显得直接、具有可操作性。但是, 网络在大学的普遍使用,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很难控制网络信息的传播, 无论是积极的信息还是消极的信息都通过网络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 网络信息良莠混杂, 有很多网络信息不符合大学生学习《概论》要求, 甚至截然相反, 黄色网络信息等不良信息对于涉世不深、判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概论》的热情。
3. 网络的广泛使用改变了《概论》教学方法
《概论》传统的教育方法, 在课堂上, 基本由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传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大学思想政治教师通过《概论》理论课传授等方式, 要求大学生树立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增强大学生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能力。《概论》传统的教育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能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状况。然而, 大学普遍使用网络以后, 大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接受《概论》的理论外, 通过校园网络接受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息量非常大。
4. 网络内容的纷繁复杂降低了大学生学习《概论》的实际效果
大学生在网络上获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息与课堂上获得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存在很大不同, 网络信息没有经过过滤, 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对抗的观点在网络中非常普遍, 这对广大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产生一些障碍, 导致《概论》对大学生教育的效果明显下降。
二、网络时代提高我国大学生学习《概论》实效的有效路径
1. 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网络关于《概论》相关信息的是非辨别能力
大学生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敏锐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才能抵御网络信息传播对学习《概论》的各种消极、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头脑和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同时, 大学生要不断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 更加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法律水平以及思想道德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 增加自身明辨是否的能力, 摈弃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各种消极、腐朽的观念, 积极学习《概论》, 扎实掌握《概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2.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运用网络技术, 提高《概论》教育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由于掌握相当的《概论》理论和教育技能、技巧, 在《概论》的传统教育中处于优势地位, 具有较高的威信并受到大学生的尊重, 并常常成为大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 因此, 大学生容易接受《概论》理论, 《概论》教育目的常常容易实现。当网络在大学普遍使用后, 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影响大, 学生可以从网络信息中获得很多思想观念, 《概论》的讲授受到了挑战, 教育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复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出色完成《概论》的教育任务, 必须运用网络技术不断提高《概念》理论水平, 并及时转换思想教育角色, 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对《概论》的学习。一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通过网络技术不断学习《概论》理论, 加强理论更新, 必须站在理论前沿, 不断增强《概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二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的内容, 能及时帮助大学生分辨网络传播内容的好坏, 提醒大学生避免网络传播对他们学习《概论》的消极影响。三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及时转换角色, 改变其在《概论》传统教育中的权威地位, 确立他们与大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在网络信息传播中,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自身以身作则, 自觉抵御各种消极思想对《概论》教育的影响, 并主动担负校园网络舆论监控的重任, 杜绝各种消极、腐朽思想在校园网络的传播、蔓延。
3. 大学网络管理职能部门要采取多种手段加强网络规范管理
网络在大学的普遍使用, 形成了网络世界, 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去甚远, 具有虚拟性。虚拟的网络世界对《概论》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网络具有自主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征。因此必须加强网络管理, 消除网络信息对《概论》教育的消极影响, 充分利用网络为大学生学习《概论》提供积极平台, 具体来说, 规范网络管理要做好这些工作:一是大学网络管理职能部门要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 制定网络主流思想道德规范, 建立大学生自律性约束机制和网络舆论监督机制, 杜绝网络不道德行为;二是大学网络管理职能部门通过技术控制和过滤对《概论》教育有害网络信息, 确保大学生接受健康的网络信息。
4.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注重网络在《概论》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针对网络发展的新形势, 积极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交流, 把网络作为《概论》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加强网络时代下《概论》教育创新。一是要将《概论》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网络表现得丰富多彩, 更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 更能被大学生接受。二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注重网络条件下《概论》的内容创新和教育手段创新。在《概论》教育内容创新上,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把网络信息作为《概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概论》教育手段创新上, 由《概论》的传统教育过程中的大学生被迫接受变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大学生双向交流, 对于《概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采取疏导方式解决。
摘要:网络在我国高校的普遍使用, 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师要运用好网络技术, 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 加强网络规范管理, 提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的实效。
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3
1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1.1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包括在高考科目中,并且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中也没有将其作为基本考试科目,课堂教学根本实现不了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导致这些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未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予以足够的重视,教学所需的器材配备不足,更有部分地方的高中学校中没有电脑。即使是各项条件都比较好的学校也始终以高考至上为教学理念,这从地方教学评估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如中学高考过线人数、考上重点院校人数等,这些才是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学成果评估的核心。虽然国家已经明确了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但是社会中仍存在较强的功利思想,要想真正转变这种思想还需要一段时间。
1.2教学效率不高
在高中所有课程中,信息技术课往往处于边缘位置。由于不涵盖在高考范围内,多数学生上这门课的目的主要是借机上网,或者是玩网络游戏,有的学生甚至翘课。这种现象在学校中经常发生,校领导与教师也没有加强管理。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远远达不到信息素养的培养要求。做好教学研究工作,加快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由于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及实际要求,所以必须培养信息素养高的人才队伍才能达标,而培养的关键阶段就是高中时期,对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创新性思维十分有利。
2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及方法
2.1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自主学习能力的含义是指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可以自觉地筛选、设计以及探索学习目标,自己确立学习方法及途径,是学生学习中能够自我管理的一种能力。教师应结合教材实际要求,将所有软件的部分核心功能介绍给学生,剩下的交由学生自己实践。
比如:在教电脑绘画知识过程中,分析教材后能明显看到画圆角矩形、矩形及圆的方法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教师只需要向学生介绍画圆角矩形的方法,关于矩形与圆的方法初略讲解即可。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这样学生就会根据画圆角矩形的方法学会其他两种图形的具体画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获悉所有软件中具有的功能。该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充分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运用和掌握新软件的能力。
2.2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
个性化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能力与个性不同的学生而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通常是由年轻教师负责,所教授的对象也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个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当前,电脑已经普及到了家庭中,多数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并不是一概不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出相应的教学方案,在力争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推动学生个性发展。比如:教师可针对学生能力与兴趣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对于部分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巧的学生,应积极鼓励他们全面发挥自己在编程方面的优势,也可到其他小组中对同伴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导。若遇到了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解决。这样,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激发,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效果显著。
2.3培养学生综合信息技术素养
传统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这样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模式已经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本身掌握多少信息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积极构建一套高效完善的、能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要教学生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教师要充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及各种教学手段,不断开发学生智力,以增强他们的分析与操作能力。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资料库,让他们在资料库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并且通过资料库中的诸多表格与图片进行一番加工处理,制作出通讯录、值日表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而且还全面调动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结论
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整合,建立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最优化。以下围绕课程结构要素,探讨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优化效果:
1.内容组织方法: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解决了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提高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中观教学设计的好处是使教师获得教学时空资源的较大自由度和优化教学方法的可能性。
2.思维引导方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绝不是让学生单纯掌握技术功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强调创新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基于问题的方式来开发课程,在整合中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模式、什么技术手段,它的重点都应该落在课程上,应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学习活动设计方法:在整合中设计学习活动,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综合考虑学习活动的特性、技术工具的特性等,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学习活动的设计。
4.资源组织方法方法:主题与教学单元对应,能够解决各种分散、单一的有效应用问题,能够将资源与新课标联结,精简课程内容,展现学习的学科交叉性和拓展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投入,将资源与学习活动相融合。
5.创设环境创设方法: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充当拟真化的虚拟教学环境,它们共同构成教学的空间。
6.学习评价设计方法:学习评价是基于确保学习目标有效达成,而对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及学习成果所设计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学习评价具有诊断指导、反馈调节、激励促进、目标导向等功能。
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5
内容摘要:在培智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培智学生的年龄及生理特征,科学运用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有利于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智数学教学 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实践证明,在培智数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智障学生的年龄及生理特征,科学运用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有利于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那么,如何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培智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心情,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优势及潜能。教师的激趣要从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入手,以学生喜欢的形式出现。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低下,对数学的学习一般会感到十分困难,常常表现出对数学活动不感兴趣,注意力极不稳定,学习效果差等特点。根据智障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专家指出:对他们进行的数学教育应当多提供运用其触觉、听觉、视觉以及肌肉感觉的活动或训练。而多媒体辅助课件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内容本身的乐趣,促进智障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替转化,激发智障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望。
如何才能够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静态事物动态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剌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注意。教材中尽管有色泽明丽、充满童趣的情境画、示意图,但毕竟这些都是静态的,对于智障学生来说这些静态的事物不太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不了兴趣,那么他们的注意力就不会放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它的形、声、色、动、静等功能,使静态的画面动态化。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学生自然产生了一种学习的兴趣。
(2)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兴趣
智障学生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因为其过于抽象化,而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直接把比较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可以帮助智障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在把抽象知识形象化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慢慢提高,学习数学也就不感到困难了。比如:在教学《比较大小》一课时,学生对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非常模糊。学生之所以不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因为这些数字过于抽象。为了方便学生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这些抽象的数字用学生熟悉喜欢的事物来代替。如数字“9”,就在屏幕上出示9个苹果;数字“3”就出示3个苹果。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很快就能够分辨清楚3和9比较,3小,9大。
(3)练习方式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智障儿童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差,即使学会了,过一会儿又忘记了。一定量的练习可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也可以通过练习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少学生对书本上的练习不感兴趣,有的还产生了讨厌做练习的心理。针对学生的现状,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巩固所学知识。比如:在巩固20以内的加法计算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原来这些枯燥的算式变得不再枯燥。3+6=?时首先在屏幕上出示3只青蛙,接着又来了6只,问一共有多少只青蛙? 9-3=?时先出示9个苹果,后来又吃了3个,问现在还剩多少个苹果?„„虽然题目上的数字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学生的兴趣就不一样了,做的津津有味。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巩固了知识,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智障学生不能长时间把注意力都集中于某一对象或事物身上。如在看连环画的时候,刚开始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书上,外界稍有动静,他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即使他们努力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连环画上,时间也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正是因为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于课堂上,造成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非常有限。智障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具有很强的情绪色彩,他们对于一些比较直观、色彩艳丽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视觉媒体(如投影、幻灯)的优势,用形象的画面,艳丽的色彩,吸引智障学生注意,使他们的大脑皮层能克服抑制状态兴奋起来,注意力始终保持在课堂上。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给他们欣赏一些经常看见的事物,分辨一下这些事物的形状。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又配有音乐,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美丽的图片和美妙的音乐吸引过来,为学习长方形及其特征打下基础。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以听懂,无论教师如何来讲,效果还是很不明显。教学重难点学生听不懂有很多因素构成:
1、由于知识过于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2、学生的思维没有集中;
3、不能完全听明白教师所讲的话。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等特点,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如在教学《百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学生之前已经学会认读和写100以内的数字,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认识100以内整数的含义。如20里有多少个十„„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我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10根小棒,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接着在10根小棒的旁边出示了1捆10根小棒。学生很快就知道了10根小棒就是1捆。在10根小棒的下放又出示了10 根小棒,让学生数一数现在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学生通过数小棒知道了现在有20根小棒。我们把下面的10根小棒又捆为一捆,观察一下现在有几捆10根小棒?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有2捆。最后得出结论20里有2个10。由于多媒体的使用,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记忆
记忆缺乏明确目的,识记速度缓慢,记忆容量小,保持不牢固,再现不精确,是智障儿童的认知特征之一。正是由于记忆力具有这些特点,造成了他们在记忆新材料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重复之后才能记住。即使今天记住了,明天又会忘掉。在数学课堂中由于学生记忆速度慢,遗忘比较快,所以他们学习的效率非常低。学生之所以在课堂上记忆的效率非常慢有主观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智障学生记忆力本身就比较慢,客观因素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记忆起来更加困难。针对如此现状,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记忆。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更吸引其注意,提高了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产生了兴趣,也就在大脑中产生了记忆。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记忆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为了帮助学生记住长方形的特征,我们可以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个由四条不同颜色的边组成的长方形,接着把长方形的长移到其对应的另一条边上,两种颜色的边重合在一起。通过演示学生理解了什么叫对边,并记住了长方形的特征。恰当运用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刺激了智障学生的感官,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所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6
关键词:地方民族文化;资源;高校;思政理论课
将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中,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人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强化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下面将对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提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首先应坚持目的性原则。我国的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环境中,我国的意识形态逐渐的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也面临着多元化的挑战。而地方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思政教学中应积极利用地方教学资源,把握教育重点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地方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也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教材内容来进行利用,保证地方资源的利用有效性。
(二)针对性原则
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应遵循针对性原则。大学生与其他的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在文化和专业等方面都有多不同。积极的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要注意应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群体,对于艺术性强的学生可以多采取户外时间的活动,通过体验式来达到强化理论教学的目的。对于理工科的学生则可以利用地方统计数据等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进行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创新性原则
在创新性原则中,高校应积极的打破传统常规性思维。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提升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加以利用。同时应坚持教学内容的创新性。大学时代是学生形成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阶段人,常常会容易受到外界的错误思想诱惑。对此,应将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变化,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来进行相应的教育,真正的利用其民族文化资源,让民族文化资源起到最佳的效果。
二、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提高高校思政理论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将文化转换成为教材
当前我国高校所应用的思政理论教材都是由国家统一进行编写并发放的。有着科学性、统一性等特点,但并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地方特色的学生实际需要。对此,教师可以将思政教学内容与地方民族文化融入到一起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采取案例讲解的方式或是情境再现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当中充分的结合当地民族文化,通过生动的历史再现等形式来让学生体验到更加真实的感受。利用真实的情境来进行教学将帮助学生深刻的了解到理论知识的含义,最终提升教学的效果。
(二)将文化引入到研究中
科学研究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高校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教师一定要具有相应的民族文化素养,同时重视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民族文化研究成果[2]。将这些民族文化融入到日常的思政理论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建立起相应的问题意识,同时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民族文化带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全面的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对我国民族复兴的研究,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师的主动参与
教师是高校思政理论教学中的最直接参与者。教师的参与对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作为教师应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地方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进一步的保障。对此,教师应积极的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并撰写研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地方性教材,满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此外,应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反馈建议,了解学生真正的需求,及时的找到适合学生使用的新的教学资源。
(四)积极展开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校和相关的政府单位应建立起实训基地。教学实践基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高校长久发展和稳定的需要[3]。教学基地的建设是通过具体的商议和规划而形成的,这对学校的未来长久使用将起到重要作用。传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由于缺少实践教学的场所,因此高校也比较忽视实践教学。教学基地的成立将围绕学校的思政教育提供稳定的场所,对教育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在实践基地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时间活动,通过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高效思政理论教育的教学有效性提升。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措施。随着高校思政理论教育课程的改革推进,教学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此,教师应重视起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思政理论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在思想上的觉悟,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7
关键词:聋校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有效性
【分类号】G762;G633.67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聋校一部分教师表现出了积极的理解和响应,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更新,仍有很多教师在沿袭老一套。他们认为聋生由于听觉障碍,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和健全孩子是没法比较的,对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只能事倍功半,所以,新课改和我们特殊教育无关。综合分析后发现,这部分教师对聋生的埋怨较多,关心帮助较少,喜欢将教学失败与教学成绩不够理想简单归于聋生基础差、学习主动性弱、态度不够端正等,而很少从自身能力与教学方法上反思与分析,缺少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自我批评的精神,缺少对存在问题的深层思考,更不会去研究新课改的有关精神,去探讨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了。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促使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协调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那么聋校信息技术教师究竟该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努力钻研新课程,学会有效处理和整合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聋生认识特点和实际水平,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处理,既要把握住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又要分析聋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为有效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1.全面把握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
教师必须对整套信息技术教材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掌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时刻牢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要根据聋生的实际需要,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教学生活化为目标,舍弃部分难、偏、繁又与聋生生活毫无关联的内容,促使聋生学习活动有效开展,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保障。
2. 针对聋生学习特点,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评价一堂课的有效性有两个方面:整体设计是否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本堂课教学是否达到所制订的三维目标。如果目标过高,学生达成目标就困难,学习过程就没有一种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目标过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受到影响,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深入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的前提。好的教学方案,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基本条件。只有设计好了教学方案才能在上课时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在设计时,应把教材看作是“活”的,充分挖掘教材与聋生生活经验的连接点,对聋生在探究中可能会产生的疑问、见解、发现,做到心中有底,要有应对预案。
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是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给予帮助和引导,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合作者、参与者。
1. 有效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聋校信息技术教师要建立起“生活信息技术”的理念,大胆应用聋生生活中的亲身感触、真实体验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创设生活情境,可以引导聋生感受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有效激发聋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聋生从被动学进入主动学状态。
2. 开展探究活动,进行有效体验。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各种探究活动,培养聋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聋生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亲密接触,聋生的思维会变得活跃起来,会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聋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3. 有效地指导交流,促进知识生成。
信息技术课有效教学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所以,教师对聋生进行适当的学法指导,聋生会少走很多弯路;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归纳和小结,聋生的思路就会清晰。
三、转变教师角色,促进评价的有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把评价作为引领聋生进步,促进聋生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
1.自我评价。
教师要指导聋生对自己的活动情况予以评价,从参加活动的兴趣、动机、态度、与人合作的意识和程度、遇到困难时采取的态度和措施等方面,全面或重点针对自己最有优势的某一个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及时的自评反馈的信息,发现活动中的不足,或从精神上产生动力和满足,体会乐趣,在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2. 教師评价。
教师要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评价”机会,通过互评、组评、班评、师评等形式,用言语表扬、星级比赛、积分换奖、实物奖励等多种评价手段的灵活运用,使聋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教师在尊重聋生的自我评价基础上,还要关注聋生个别差异,以动态的眼光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引导。
在聋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要重视聋生的发展、重视学习探究的过程,深入实施有效性教学策略,通过我们教师不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加强自身专业成长,才能有效地促进聋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全体聋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 《信息技术教育学》刘群英,程全洲 主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黎奇主编
3.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律原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1年
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8
蒋雪芹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一直以来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针对这个话题,我个人觉得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两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因为,教学即为教与学,如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那么学生的学习肯定是有效的。然而,作为教师,学生方面我们不能够完全的掌控,但是,教师方面,我们完全可以掌控自我,使自己达到教学的最佳状态。下面,我就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简单谈谈如何通过教师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来谈谈目前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现状。针对这个问题,我听到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是这样说的:信息技术课最好上了,电脑一打开,老师示范一下,学生练习就可以了。如此说来,信息技术课的确变得很好上了,但是,事实的确如此吗?我想: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吧。另外,我也听了很多信息技术教师上过的课,也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发现无外乎有这样两种上法:一是传统上法,通过电子教室软件,教师示范讲解,学生认真听讲,然后练习操作;二是“开放式上法”,这里的所谓开放式上法是指教师上课之后布置教学任务,学生接受任务之后便开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以上这两种教学方法无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性是极其低的,那么到底是怎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呢?我做了一下这方面的调查,总结以下几点原因:1、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不受重视;2、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少且专业水平不高,信息理论知识匮乏;3、信息技术教师缺乏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4、信息技术课教材不确定,模式不统一等问题。由于以上等问题的出现,所以就造成了目前这种现状的存在。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如果按照认知、技能与情感课程的分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能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课程的核心目标。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等等。明确的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它为目标,围绕这些目标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药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使用计算机来探究问题、掌握知识。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来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有一本有关教学的书里提到,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理论基础 指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
2、教学目标 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不同的教学模式总是为某种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不是完全通用的。
3、操作程序 指教学活动的环节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当然这种程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4、实现条件 为了发挥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得原则,采用一定得方法和技巧。
5、评价 由于每种模式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可见,每种教学模式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时,必须对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侧面作全面分析、整体设计。
以上五点便是李老师提出的五个要素,对于这五个要素,我的看法是:
1、理论基础。要上好一节课,那么这个教师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这包括信息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课的课程标准理论知识等等。很多教师觉得这些理论知识不是很实用,其实不然,我觉得只有扎实掌握了一些理论知识之后,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少的出现错误,因此,我觉得做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必须要尽可能的多学习一些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
2、教学目标。这个版块应该很好解释,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应该根据教材来分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然而这一点跟第一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只有打好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既准确又快速的把捏好教材的目标和重难点。
3、操作程序。这里的操作程序,我觉得是可以变化的,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层次来设计教学过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每个环节,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最大的学习效率。
4、实现条件。这一板块其实是为第三点做服务的。当我们设计好教学过程之后,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一切资源来使得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当然这跟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如: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教师的驾驭学生的能力、教师对时间的把握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激励能力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可以利用一下一些模式来组织教学:如在开头部分,我们可以设计情境教学模式来开始,或者还可以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组织;在教授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启发引导式、知识关联模式、示范教学模式、主体—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模式、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等等模式来组织教学。如果通过丰富多彩的、多途径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我想,师生的互动性更强、融合性更好,自然而然课堂教学效率就更加有效了。
5、评价。这个板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教师层面上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来看,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表扬与肯定能够激起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我个人认为,在评价这个阶段,我们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问题,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比较单
一、枯燥;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既不做肯定评价也不做否定评价等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努力更正存在的不足。
除了以上五点要素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增设一个要素,即拓展环节。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我们如果再增加一个拓展环节的话,对学生布置一些课外的作业或者是任务的话,还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对课堂学习有效性进行了一个很好的延续与拓展。
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9
牛角店镇中心小学 何冰
3月23日,我有幸在青少年活动中心聆听了浙江大学俞晓鸿教授作“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专题讲座,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的根本改革。这一整合会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学生。但在我的数学课堂上,虽然用了电化教学手段,有时却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起不到好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感到得不偿失。我常常想,数学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何既要体现先进性,又要有实效性呢?我感到多媒体技术的设计使用时,必须遵循一个前提——学生真实的需要。而预期的作用应该是:对学生有真实的意义——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求,最终使画面有了新的意义、新的形象,使学生的语言有丰富的内涵,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俞晓鸿教授针对当前信息技术支撑下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问题作了题为《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的报告,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结合科学课《热胀冷缩》一例,论述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为我们带来了“前概念”的理论指导;第二部分是结合对六年级数学课《负数》一课的评点,进一步阐释了“前概念”在教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俞晓鸿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广度,更有思维的深度。通过对如何利用人人通平台提高课堂有效性的讲解,向教育工作者们解读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教学,令人倍受启发,受益匪浅。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问题 对策 高中
信息时代下,电脑已进入千家万户,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已经成为一门学生的必修课。由于高中生存在不同的认知、信息意识等,加上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滞后,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出现一些比较棘手的教学难题,如何解决这些横亘在信息技术教学面前的难题,是提高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一、小组合作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由于电脑在家庭的普及率还不是过高,加上信息技术课在小学、初中阶段处于“副科”的地位,导致升入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熟练掌握电脑基本软件的有之,熟练运用电脑上网的有之,但基本的电脑关机和开机步骤知识没有的也有之,所以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对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重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尽管是一种老的学习方式,但老要有新,小组合作方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如何确定合作小组。我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把学生分为6人为1个合作小组,小组内分组长和副组长,组长起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通过合作学习方式,经过6人的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学习,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其具体操作过程:第一步,向小组发布研究任务,注明需要的各种软件、各种资源;第二步,合作小组解决问题,即怎样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第三步,展示结果,最好让小组内的后进生进行展示,以给其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促进共同进步;第四步,评价成果,要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
二、有意发挥信息技术特长生的作用
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首先,很多学生对信息技术认知不够全面,如限于电脑可以上网聊天、打游戏、下载歌曲电影、看新闻、查资料等等。其次,部分学生存在对电脑某些技术的挚爱,部分学生已成为网络游戏的霸主、聊天的高手、某些论谈的版主等等。再次,大部分学生对电脑资源的应用上仅仅是为了消磨课余时间而进行一些聊天、打游戏等娱乐活动,大多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服务于自己的学业,所以,往往把信息技术当成了可利用的玩具,而不是可利用的工具。
高中生的信息意识存在一定的缺乏性。信息技术课,之所以能够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种新的技能,在信息时代下它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高中实际教学中,学生是为了“学习”而死学,为了“分数”而死学,把学以致用人为地割裂开来,以至于学了信息技术也白学,在实际生活中不会运用这些技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不少学生制作稍微复杂的表格、排个版等都不会用。
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特长生就是学习的榜样,要让那些平时电脑、网络知识、软件技术等信息技术有特长的学生发挥一下示范作用,从而带动周围一大片学生的学习。
例如我教学生如何利用Photoshop制作电子贺卡,其中不乏有熟练操作Photoshop软件的学生,于是我就让这些学生上台进行制作示范。学生有模有样地设置背景颜色、插入素材图片、将图片缩小放大、使用矩形选框工具、输入文字、设置文字和字体的大小,甚至设置图层感等等都游刃有余。可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其他学生课后则纷纷向“信息技术高手们”请教学习的方法。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技术,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模式。这几年,我大力推广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任务驱动法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老师设置的任务,在问题动机驱动下,充分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进行任务学习,最后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其操作步骤有:第一步,确立任务;第二步,分析任务;第三步,完成任务。这里,既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合作学习,更需要教师及时的指导、引导,以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四、大胆改革教学内容,引入最新信息技术
目前,信息技术课教材内容明显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与数理化政史地等学科不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而使用的教材却总显得滞后。目前使用的教材大都包含常用的几个软件、windows基本的操作、网络应用等,教师教学基本上也局限于教材内容,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而信息技术新内容却在不断更新变化,我们却适应不了时代的变化,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
当然,针对教材的滞后性,就要补充最新的信息技术,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与思政课的有效教学 篇11
胡卓群, 李 蕾
(江西教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9)摘 要: 通过着重研究理论联系实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关系与意义;寻求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探讨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的方法和说理艺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价值目标。
关键词: 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54-05 On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Effectiv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
HU Zhuo-qun, LI Lei(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chang 330029,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researches the relation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effectiv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seeks focal point of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the realizing their effective teaching;discusses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and reasoning art of applying theory to reality and
ideological political lessons soas to realize the value goal of the ideological politics theory on teaching.Key Words: apply theory to reality;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effective teaching
中央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05 方案” , 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增强教学针对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 是新方案的重要目标之一, 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立德树人的重要问题。为此, 我们不仅要深入钻研新教材, 全面把握各门新课程的指导思想、目的要求、基本思路、中心线索和主要内容;更要注重教学 观念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说理艺术的探讨。将有效教学理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结合起来, 探索一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创导的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贯彻这个原则和方法, 对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 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学观把教学的性质视为一种涉及三维的对话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探究和理解教材的含义, 形成新的知识点和新的认识, 这是一种认知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中, 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 是一种通过沟通方式来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实践活动;学生的自我修养, 这是一种反思性、道德性和伦理性的实践活动。这三种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帮助学生成长。因此, 有效教学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正适合三维对话实践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共同探究和理解教材, 获取新知识, 形成新认识, 是认知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专题辩论、社会调查、体验多元见解的碰撞, 是感受社会交际的社会性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将所学的理论观点和道德规范, 去观察、分析问题, 去认识反思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是思想、政治、道德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这说明了学生已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印入自己的头脑,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 学生开始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成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活动, 反映了该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 即知、情、信、意、行。它包含着认知规律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从认知规律看, 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是从闻道开始的。它经历着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和运用理论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四个阶段。这是由不知到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从思想政治品德形成来看, 它又必须借助情、意等非智力因素来促进知、信、行的转化。情是把知识转化为信仰的中间环节, 学生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情感才会产生信仰。意是学生把知识、信仰转化为行为的精神调节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知、情、信、意、行转化的每 一个过程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因此, 理论联系实际,便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这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 又指导实践, 并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的指南。只有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学懂马克思主义理论, 才能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现由知到信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 信仰科学理论, 就必须联系实际。例如, 讲授党的 “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问题时, 首先要阐明这条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历史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次, 要着重讲解这条路线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批判当时党内领导人严重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致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这条路线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讲解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 结束后, 针对党内一些干部, 由于受林彪、“四人帮” 大搞禁令和制造迷信的影响, 思想僵化影响革命事业前进的状况, 以科学的态度批评了 “两个凡是” , 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并在实事求是的前面加上了解放思想, 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这条思想路线, 指引了广大干部和群众解除思想禁锢, 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前进的道路。讲解江泽民针对我国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面, 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 进一步深化了实事求是的认识, 它指引我们朝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通过联系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历史实际, 帮助学生认识: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路线;它是制定和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实践证明, 违反这条路线, 革命和建设就会受到挫折, 坚持这条路线, 革命和建设才能取得胜利。有了这种理解, 学生才能实现由知到信的转化。在由信到行的转化过程中, 更离不开理论联系实际。行是 在理论的指导下行动,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学生将所学理论印入自己的头脑, 用以认识、分析和研究事物和现象, 这就需要通过调查研究, 才能作出正 确判断。毛泽东说过, 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 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它的结果, 而不是在他的先头。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则更要在实践中养成和加以检 验。由此可见,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二
理论联系实际,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取得教学实效, 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掌握理论, 是联系实际的前提和基础。不掌握科学理论, 就谈不上联系实际。反之, 不联系实际, 就学不好理论, 就无法运用理论, 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是常青的。这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对立统一规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要实现这个要求, 就必须找准教材中理论的着力点和联系实际的针对性。“05 方案” 编写的新教材, 在严密的科学体系中, 都有它的理论着力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贯穿教材始终的主线。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贯穿教材的主线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绪论、各章和结束语之中, 都融入了 “八荣八耻”的内容, 体现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体现了 “德治” 与 “法治” 的统一, 体现了社会主义 “四有” 新人的根本要求。又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 以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逻辑主线。从哲学角度阐述中国化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 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二)贯穿教材理论体系中的主题和核心内容。例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的发展点就是唯物史观、剩 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中, 唯物史观是理论基石, 是在人类思想史上所实现的最伟大的变革;剩余价值学说是理论的根本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的目的和归宿, 抓住了它, 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核心。[4]又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的主题是: 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 创造必要的前提。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奋斗, 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5](三)教材体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每本教材的理论体系中都有其重点和难点。它散布在各个章节中。体现在与主线、主题、核心相关的问题上。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科学系统的体系中, 内容非常丰富, 讲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 就依据其主线和核心要求, 在绪论部分重点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和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发展历史进程和特点。唯物论、辩证法部分重点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实践观,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及其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作用。在认识论部分, 着重讲授能动的反映论及其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辩证运动和一般规律, 真理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部分, 都有各自的重点。就教材的每一章而言, 也是各有重点的。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问题, 就应抓住教材提出的 “三信” 问题进行重点讲授, 用比较历史的方法,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教师要在重点问题上投入足够的力量, 深刻挖掘, 形成提示理论问题的比较深入的思路, 才能把问题讲透, 把道理讲出水平来, 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4] 教师在把握教学重点的同时, 还应注意教学的难点。例如 《马克思主义原理》 中的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特别是它的细节和机制问题, 至今还没有得出确切验证的科学结论, 还在继续研究之中;关于人类社会交往与社会结构产生和形成的关系问题, 在过去的政治课教科书中讲得较少;关于经济结构与物质文明的关系问题, 长期以来, 我们在阐述物质文明时, 只强调物质成果, 不讲物质关系, 是不全面的⋯⋯[4]其它各门课程, 都有它相应的难点。有些问题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因此, 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对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 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又一重要问题。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主要是指大学生心理特点由此而产生的热点和感兴趣的问题, 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方面影响而产生对理论和现实矛盾的迷惘和困惑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 题,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 要在理论的体系上下功夫, 要在讲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上下功夫。帮助他们分清哪些是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判断, 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 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 指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 联系国际国内的大局,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主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问题等等, 都是学生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在讲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要注意联系社会流行和鼓吹的 “告别革命”等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 联系大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如: 帝国主义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怎样评价毛泽东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 如何正确看待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只有从理论上讲深、讲透、讲好了上述问题, 才能帮助学生解除思想的困惑, 增强对科学理论的可信度,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取得实效。
三
在解决了理论联系实际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作用、重要性和联系哪些实际问题之后,还必须进一步探讨怎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取得实效的问题。概括起来说, 就是要转变思想、创新方法、提高教学艺术。转变思想, 就是教师要从传统教学观念转变到现代教学观念上来。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上来,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成才, 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 一切服务于学生发展, 真正实现学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主体、动力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切实从实际出发, 尊重、关爱、理解每一位学生, 把学生的现实状况、精神需求和价值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依据, 把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 课的有效教学。创新教学方法, 我们理解为是适合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各种教学方法, 而不是创造出一种或几种政治课专用的新的方法, 是针对传统教学中先生讲、学生听, 单一的灌输法而言的。当代大学生, 由于各种原因, 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在以往一段时期里, 他们视政治理论课为 “讲空话、讲套话、讲假话” 的课程, 产生了 “不愿听、不爱学” 的逆反心理, 一开始就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度。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种认识, 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扭转。新课程改革以后, 全国各高校都加强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运用。根据我们听课观察和学习有关材料, 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的方法, 从分析现实问题出发来讲理论。选择一两个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来引出相关的理论, 并通过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内在联系, 把运用理论对现实指导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 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这种以问题引出理论, 用理论分析问题的方法, 是讲理论的有效方法;用讲寓言、故事导入的方法, 即选择与本堂课的基本原理、观点相关的寓言或故事进行讲解, 揭示其与理论、观点相关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课堂提问的方法, 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 设计一些问题, 同学生一起研讨, 实现师生互动,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性和思维能力;案例分析,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精选有关案例, 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分析研究, 提高学生分析研究的能力等等。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结合教学内容, 设计各种专题(如: 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改革前后的变化、三农政策的落实情况、义务教育发展状况以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等等), 利用节日假期,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运用, 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根据教材的内容与要求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起义纪念馆、重大纪念日展览等活动, 激励学生发扬革命传统, 树立振兴中华之志;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献血、助残、扶贫等爱心活动, 培养学生互助、友爱等优良品质。
(三)以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带有研究性的教学活动。常用的方法是: 专题演讲竞赛、专题辩论、指导学生撰写教学理论或教学方法的文章, 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这些教学活动, 旨在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语言表达的能力, 加强团结协作精神。
(四)运用新科技各种载体辅助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如制作多媒体课件, 运用网络、影视录像等, 丰富教学内容, 拓宽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同时也拉近了理论与现实的距离、师生之间的距离。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又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习兴趣。以上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都为理论联系实际, 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教学艺术, 是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通过宣传真理, 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的课程, 学生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学这门课程, 取决于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它决定教学的成效。兴趣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就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怎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涉及到教学艺术问题。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主要表现在说理艺术上。根据我们几十年讲政治课的体验, 主要有四点体会:(一)说理要真实可信。即将理论与事实相结合。论证理论的真实性、可信性。例如, 讲邓小平“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这一理论观点时, 既
要讲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受传统计划经济的约束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来说明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又要讲改革后,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由温饱步入小康。用两方面对比事实,说明了这个理论的真实性, 可信性, 使学生接受这个理论, 相信这个理论。
(二)说理要有针对性, 把教学的重点摆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是与教学的针对性成正相关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 研究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和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实施教学的时候, 头脑中始终要有学生, 了解他们的想法, 并把这些作为教学的重要素材。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 不是简单地迎合学生, 而是针对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用理论去分析、去解说,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 学生才能确信理论的有用性, 增强学习理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取得教学实效。
(三)说理要有层次性, 要循序渐进。即要根据人的认识过程, 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规律, 分层次进行。比如, 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首先应从道德的最低层—— —社会公德说起, 再讲道德的中层—— —职业道德, 在此基础上再讲以 “五爱”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 然后再引申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共产主义道德。这样,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道德观念, 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 注意道德修养与践行。再如理想教育也有层次问题, 即生活理想—— —职业理想—— —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在讲述中, 要阐明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 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德, 是允许各不相同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共同要求,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共产主义是远大理想, 须经过若干代人的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 共产党是应该将这个理想作为终身奋斗目标。这样说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四)说理要有真情。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融为一体, 用知行统一和表率形象, 争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优秀传播者, 要像方永刚那样坚信马克思主义, 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 泾渭分明, 立场坚定, 决不模棱两可, 理直气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 用事实揭示真理的巨大力量;要像方永刚那样言行一致, 决不能台上讲的与台下讲的不一样, 心里想的和口里说的不一样, 对自己的要求与对别人的要求不一样。这种 “双重人格” 会损害教育者的形象, 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像方永刚那样关心爱护学生, 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对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 想听什么, 希望知道什么, 把理论讲到学生心里去, 滋润他们的心田, 使政治理论课变成心灵的沟通, 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共鸣。体现出教师对真理的热爱, 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他用言行一致的人格力量点燃了真理之火, 照亮了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说理才能使学生信服, 才能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推荐阅读: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措施07-04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11-12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09-10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09-24
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09-07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10-19
浅谈怎样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