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

2024-09-24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共12篇)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 篇1

中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 往往对上机操作课更感兴趣, 而对理论性课堂教学感到单调。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计算机理论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石。作者认为, 理论课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导, 通过恰当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情景、设疑、轻松的环境中, 有兴趣主动探究并领会教材中的理论知识。

在高中通用信息技术教材中, 对信息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是学生进一步掌握实践操作技术的重要基础, 因此, 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语境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要联系信息理论的基本特点。作者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了以下四点。

一、巧设悬念, 启发兴趣

教材中的一些全新的理论知识, 学生们都是第一次接触到, 对此可从一些类似的比较开始进行教学。如果只是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或者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 效果不会很好。例如, 在讲授文字的编码时, 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学过水有三种状态, 有没有人告诉我水的三种状态的变化特点?对于已上高中的学生来说, 这是小菜一碟。教室里每位学生都举起了手, 我随口叫起一个学生, 得到准确的作答后, 顺势接过话题:我们的汉字从书写到纸上到出现在电脑显示屏上, 你们知道这个变化过程吗?学生马上兴奋地低声议论起来。此时悬念已产生, 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了, 他们会怀着急切的心情要听老师讲解这个问题。教师这时恰当地比较水的变化和汉字编码的变化, , 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了。

二、幽默轻松, 巧记知识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 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 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 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 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 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 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 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 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 沉闷化为轻松,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讲解主机、IP地址和域名的区别, 主机指设备, IP地址指网上识别符, 而域名相当于通用名称, 学生很容易把这三者搞混淆。于是我突然向一个学生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班上学号为29号的同学是谁?他挠着头说:不清楚。我又要学号为29号的同学站起来, 他前面的一个同学站了起来, 其它同学笑了。开始被提问的同学嘀咕:原来她是29号。于是我对全部同学说, 主机相当于我们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我可能相当于一台功能强大的主机, 你们可能相当于一台台性能还有待提高的主机, 同学们又笑了起来。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编了号, 显然那些单调的数字与我们每一个人很难对应起来, 所以我们每个人还有一个名字, 这里每个人的编号就相当于每个人的IP地址, 而名字相当于域名。这样, 三个易混淆名词的教学问题在轻松诙谐的学习环境中解决了。

三、含蓄批评, 提高的实效

教学批评,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势, 往往对此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使得教学批评收效甚微。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是难免的, 此时, 教师若恶声厉语, 简单指责、批评, 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口服心不服的消极心态。如果教师采用温和含蓄的语言, 能使学生消减窘态, 缓和对立气氛,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一次作业批改中, 我发现了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怎么办呢?上课时, 我从这样一段话讲起:现在生物科学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克隆技术, 有没有同学能说出世界上科学家已成功地克隆了哪些生物?很多同学都愣了一下, 还以为上生物课, 不过还是有几个同学说出了一些例子。我说:原来克隆都是针对有生命的东西, 但是那此些没有生命的东西能不能“克隆”出来呢?同学们有的说能, 有的说不能。我又说:我不清楚能不能, 但是我发现我们的作业能克隆。那几个抄袭作业的学生表情就显得紧张起来了, 当大多数学生笑着说:“抄”字时, 他们的表情就更不自然了。至此, 一个“抄”字正是教师批评的主题, 借学生之口点了出来, 基本目的已达到了, 教师这时就可以顺势而下, 点到为止即可。从始至终没有点名批评, 也没有厉声指责, 而是用含蓄的语言开导学生, 让他们在宽容的气氛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四、故设疑障, 启迪思维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 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 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 激疑, 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 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程序设计语言课堂教学中, 有一个难点就是二个变量值互相交换的问题, 我采用了“故错”的教学方法来给同学们设置疑障。首先将题目列出, 然后让学生自己先编程序, 找一个直接采用A=B:B=A的互换方式 (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会犯的一个错误) , 把这种错误方法的程序展现在黑板上, 而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程序, 当讲到这一语句时, 故意停顿,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至此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了, 如何解决呢?此时就可将其比喻成两杯饮料, 要交换, 而饮料不能丢失, 学生会马上说出“再拿一个杯子来。”这时, 必须借助于第三变量问题就提出来了, 程序也解决了。从而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 进行概括、总结,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编制这个程序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一步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 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学科教学。技术和理论的结合使它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比拟的特点。在它的理论教学上, 体现的是教师的学识素养问题。正如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 言如其人。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 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 采用随机应变, 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引人入胜,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与角度, 强化教学内容, 必能收到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 篇2

袁军辉

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如何才能让他们理解计算机中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比喻教学法,下面举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一、磁盘的格式化:

讲磁盘的格式化时,要讲清为什么要格式化?格式化到底是什么含义?如何操作?我这样作比:

1.刚买回来的磁盘(又称“白盘”)——比作一间什么东西都没有的房间。

2.格式化后的磁盘(可以装但还没有装信息称为“空盘”)——比作按某种规则放好了书架准备放书的房间,可以放书但还没有放书(可称“图书馆”)。

3.对盘进行读/写——对图书馆快速有条理地存/取书。

4.重新格式化磁盘会破坏以前记录的磁盘上的信息——对图书馆重新进行整理会打乱书的原有存放位置。所以不要轻易对磁盘进行格式化。

二、文件——比作文章

文件的标符文件名由主文件名和扩展名组成。

主文件名——比作文章的正标题

扩展名——比作文章的副标题

文件的内容——比作文章的正文

但要注意,主文件名的命名不一定非要与文件内容一致,而文章的主标题则不同,必须与正文有密切联系。

刍议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策略 篇3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从计算机课程承接过来的学科,既有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我是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四年多来,就这门课的教法和学法做了些探究,总结了一些做法,希望与同仁互相交流和探讨,更好的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策略;新课改;学生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331-01

信息技术时代,如何更好的贯彻新课标理念,上好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思考的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属会考科目,就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模式。其教学方法和途径仍处于摸索中,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参考和借鉴,加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用发展的思想、用课改的精神指导教学,不断探索新环境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承担起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使命。

一、灵活传授课程,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但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大多局限于上网和游戏。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由上网和游戏引导到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提高应用能力和培养信息素养是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兴趣不是天生的,大多要靠后天的培养。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作探讨性训练。经了解,高中学生对网页设计、动画制作、程序设计较感兴趣,虽然已经有一点基础,但没有系统的认识。如何利用这一切口,引导学生的学习呢?我曾经这样做:首先给学生演示网上优秀的作品,当学生对别人的作品惊羡不已,而自己动手去做却一筹莫展时,再对所展示的作品点评,讲解作品中采用的技术关键点所在,指导学生如何借鉴,如何与同学合作,如何在网上搜索资料,如何在bbs上求助,如何利用网上教程自学等等。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一个学生在网上找到一篇制作“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教程,根据教程介绍制作了一个三维的灯笼动画。这说明学生兴趣引发的潜能是巨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伴随学习的深入,高中学生应用软件学习内容涉及概念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将例题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讲,平时对概念多作形象的比喻和解释,例如:学习powerpoint时,关于链接学生们不太理解,但他们都浏览过网页,网页中最常见的就是链接,我是这样讲的:如果把互联网比作信息高速公路的话,那么浏览器就是汽车,链接就要算是路边的指路牌了。这样一讲,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学生可以脱离枯燥的概念,在老师形象的比喻中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乐趣。

二、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将能力需求不同的教学分为几种层次,对基础差一些的学生,让他们充分的学好教材和考纲范畴内的要点和内容,合理的给学生进行分组,教师利用学生的上机活动时间调节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内容,教师是课堂驾驭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支配者,要适当的调整不同程度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串好主线,留有悬念

新课标提出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有意识地留下伏笔和制造一定的悬念,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学习。例如,在教“文字处理软件”时,虽然这部分内容在会考中占了60%的比例,大多数学生都已经很熟悉了,但需教师帮学生进一步细化。学生对WORD的兴趣并不大。有的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从小伴随着WORD长大的,这些内容我都滚瓜烂熟了,不用学了”。我没有反驳他们,而是设计了几个技巧性问题给学生课上提出疑问,如:如何将页眉中的暗线去掉,改变页眉默认的样式及文字与图片按任意形状环绕即编辑图片顶点等。让他们独自思考和完成,多数同学做不上来,他们受到触动,之后学生就会带着悬念,去挖掘他们的未知领域,这样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迷宫探宝”过程。

四、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激励性的评价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教和学两方面的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测评可以通过日常作业、定期的技能竞赛、阶段考试及学生作品展示等手段来实现。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班与班之间的对比及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调查报告等形式来完成。我在教学中第一学期给学生布置个人主页,让在期末前提交到INTERNET上,各班级同学间互相展示,评出优劣,并让在学生间进行讨论和评价,作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指标;作为一种督促和激励手段。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不仅是学科教学的问题,还有更多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问题,所以探讨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需要与广大计算机教师共同探讨解决。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2]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

浅析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 篇4

一、注重引入, 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理论课知识点基本都是“原理”、“概念”等等, 如果教师一开始照本宣读, 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 不是不愿意去认真听, 而是这些原理、概念离他们比较远, 他们听不明白,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比较低。教师在引入的时候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 选择学生熟悉的例子, 为其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比如:学习信息技术必修模块《2.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一节典型的理论课时, 如果一开始就直接讲信息的获取过程有哪些, 学生不一定能理解, 我结合身边的例子, 查找明天的天气情况, 让学生来回答如何才能得知天气情况,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学生回答“电视”、“报纸”、“电话”、“网络”等。引入获取信息需要哪些过程?最后学生总结“获取明天的天气情况”属于“定位信息需求”;“网络, 电视, 报纸, 电话等等”属于“选择信息来源”;“用网络查找天气情况”属于“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获取信息”;“天气晴好”属于“评价信息”。这样把生活中的例子应用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来,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 也让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有亲切感。

二、根据前后知识点, 设计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 每一章每一节与前后知识点都有联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 注意联系前后知识点, 让学生温故知新。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会花几分钟来回顾上节课所讲的知识点, 这种方法无可厚非, 肯定是好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 把前后知识点联系起来, 不用刻意的花时间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回顾, 这样既使得学生不必害怕老师让其回答问题, 又能让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点, 还可以引入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营造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轻松自在。

比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必修模块《3.1信息加工概述》时, 我就采取了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搜索引擎查找钓鱼岛的历史及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因为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 每个学生查找的结果不一样, 那我们要对所查找的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分析等等, 这样就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信息的加工。在讲解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过程时, 我让学生利用初中所学的WORD知识, 编辑一个关于钓鱼岛的电子小报, 很多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 做的不那么美观, 我乘机给他们讲解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第四章我们要学习的文本信息的加工, 到那时我们可以对电子小报进行美化。在此过程中, 学生也真正体会到了计算机加工信息的一般过程。

三、理论联系实际, 让学生适当动手操作

在上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时候, 很多教师认为理论课就是教师讲, 学生听, 不需要操作。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教师可以深挖教材, 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 这样既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了知识, 还培养了他们的各种技能。

比如:在学习信息技术选修模块———网络技术基础的时候, 组成网络的硬件设备时, 让学生自己在机房中去发现有哪些网络设备, 并了解设备的作用, 比如网卡, 交换机, 网线。在讲把计算机接入因特网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网线, 连接网线, 设置网络参数, 连接网络。

四、利用小组合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喜欢“一刀切”, 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些学生, 讲授同样的内容, 势必会造成优等生不愿意听, 不愿意做, 后进生听不懂, 不会做的现象。无法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 在这里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样既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又改善了课堂教学氛围。

比如:在学习信息技术必修模块《1.1信息及其特征》时, 我便组织学生在掌握信息定义的基础上,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习形成自己的观点, 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总结信息的一般特征。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产生竞争意识。

五、进行适当的评价

通过对学生适当的评价, 教师可以掌握学生这节课学习的情况。理论课的评价跟实践课有区别, 实践课可以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来进行评价总结, 理论课却不行。在进行理论课评价的时候, 可以把评价和课堂作业相结合。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编写的本节课的同步练习来完成。学生既可以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老师也可以从学生练习的成绩来获取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而且好的练习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合理的评价,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进步。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 篇5

勿庸置疑,以 计算 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在 教育 领域中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体系、教学 内容 和教学教育教学 方法 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打破了教师一味靠书本、教鞭、粉笔传道授业的老套路,许多教师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中推广和应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他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出系列学科教学课件,在课堂里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 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而职业学校教学中的信息技术运用,又因为强调其专业操作技能的特殊性,我和我们教研组同行,围绕专业操作技能,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交流与互助同时,实现资源共享,且各人互有分工,达到了互相促进与提高。当然,我们在积极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还存在着不少困惑。今天当我们反思以往做法的时候,也有了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多媒体专业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教育思想制约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使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愿望有了很好的物质基础,但是再先进的教学媒体,并不能自动的提高教学效率,它必须会被充分利用。而先进的教学方法只是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一个教师应该先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他才会具有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目标和出发点,才会去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会具有教学活的灵魂。面对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目前 还有不少教师仍然无所适从,他们不去掌握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不去了解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环境下教育教学观念的具体内容,也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的整体变革,从而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 时代 不知如何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进行高效的教学,还在用旧的观念看待教育教学问题。因此,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一味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只是迫于学校的硬性要求或规定而被动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或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水平便只能是在一个低层次上徘徊的。受传统教育思想、理念的 影响,现代多媒体只能是充当传统媒体的替换物,而所谓的多媒体教学也由“人灌知识”演变成了“电灌知识”,有的教师甚至把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当作了敷衍教学的手段。

2、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首先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这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许多人因此忽略了问题的另一方面,即效率问题。效果虽然很好,但如果投人(这里说的投入不仅仅指 经济 上的投入,更包括时间和精力上的投人)过多,效率不可能提高。例如,某些问题用语言、文字、图形等多媒体形式已能表现得十分清楚,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媒体形式的多和全,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制作影像资料,效果虽然提高了一些,但投入过大,以至减少了在加工、处理教学内容上的必要付出,得不偿失。另外,实施多媒体教学并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这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而定。例如一堂课,本来用某种媒体就完全可以讲清楚的,非得用多种媒体设备来点缀,结果是哗众取宠,反而会搞得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同时,由于视频影像的播放需占用大量教学时间,使得单位时间内信息的传输量减少,这也是不合适的。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依据教学目的合理的选择教学媒体实施教学,尽可能达到最佳效果。

3、课件制作及应用时存在的问题开展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多媒体教学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中要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不能只是“锦上添花”,更不能“画蛇添足”。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构成,也是保障教学质量的核心。一个成功的多媒体课件作品的产生,成功的设计非常关键。目前,课件的制作存在一味地照搬课本内容、一味地追求高新技术,把课件搞成素材展示,图片展示或 音乐 欣赏会等现象。毕竟,课件只是一个辅助教学工具,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

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篇6

关键词:元认知理论;小学信息技术;概念;可能性;促进作用

鉴于元认知理论的丰富内涵,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所发挥出的重要作用日渐得以凸显。笔者通过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对元认知理论的概念、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可能性以及元认知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进行了一番分析与探索,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教育同仁对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刻认知与体验。

一、元认知理论的概念

元认知即认知者对自我心理状况、能力水平、预期目标与践行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全面认知,也指认知者对自身认知活动进行积极计划、监测及调节的行为。该理论最早由弗拉维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其内容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认知者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过程、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等的大致判断及初步认知)、元认知体验(认知者自身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个体认知体验及情感)及元认知监控(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我认知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等进行主动监测、调节及控制的态度行为)三大部分。究其本质,元认知就是认知者对自我认知活动进行有意识调节、控制的有效活动形式。

教育实践表明,元认知理论对于锻炼及发展认知者(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元认知理论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整合的可能性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运用元认知理论的必要性

不同于其他学习科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科特征,需要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付诸大量的课堂、课外实践,这就与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者尽可能地进行实践的特性不谋而合。除此之外,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自身的操作与实践,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完整的结果,而这就有利于他们得以及时认清、改正自身在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对自我实践活动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与分析,这些都对学习者自我意识、行为等的监督、调节及控制等综合素养的显著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如此,也同元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者对自我认知活动进行有意识调节、控制的本质达成了一致。

此外,在元认知理论中,认知者在认知活动中需具备一定的元认知能力,即自我学习、发展的综合能力,该能力是认知者习得、掌握特定知识内容的最基础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元认知理论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有效结合的必要性。因为,学生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完成对新知识、新内容的自主、积极学习,这一学习活动离不开其元认知能力的参与,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本身元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学科教学形式决定了其运用元认知理论的必要性

“任务驱动”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而这种典型的教学形式却恰恰与元认知理论的基本理念不谋而合。实践表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上述教学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小学生自身包括自我体验、自我监测、自我调节等在内的多项元认知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是指教师根据主要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前为学生设置特定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团队合作,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的感官认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主要操作步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师依据目标制定活动任务—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执行该活动任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与分析。这样一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就在很大程度上同元认知理论中认知者在自我认知活动中依次进行认知活动计划、认知活动监控、认知活动评析等步骤形成了大致的吻合。

三、元认知理论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1.利用任务驱动法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体验能力的发展

前文提到,任务驱动法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通过对教育实践的研究与分析,我个人认为,恰当利用任务驱动法有利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体验能力的发展。例如,当教师为学生设置了特定的学习任务之后,学生不再需要毫无章法地进行新知识、新内容的预习或者巩固工作,而只要在明确具体任务要求及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建立起多层次且完整的结构体系,并将一个整体的任务目标分解成若干个阶段性、简单易操作的小任务,如此便可使其自身在一步步完成任务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而成功体验的获得就对他们元认知体验能力的显著发展形成了极大的推动力。

此外,任务驱动法对于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元认知活动参与兴趣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如,在教会学生Excel相关理论知识点之后,我要求他们尝试帮助我对某次考试成绩表进行统计与分析。这一情景的设置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有利于他们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更有利于他们在合作讨论、实践操作中逐渐提高自身元认知体验能力,真正收获了预期中的良好教学效果。

2.借助问题提问法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监测能力的发展

实践表明,借助自我提问,学生能对自身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进行实时的监测,这对于他们自身元认知监控能力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以我自身为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中,我就会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设置一些同他们信息课程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如下为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经常提问学生的部分问题,仅供教育同仁参考:

本节信息技术课程要完成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

学习任务主要分为哪几部分?

你认为,要想顺利完成该任务自身需要掌握哪些信息技术素养?

在之前的学习活动中,你是否遇到过大致类似的学习任务?如果有的话,之前的学习任务能为当下的学习任务提供哪些实质性的帮助?

在任务进行中,你是否能始终遵循自己之前所制订的任务计划?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你的操作步骤是否完全符合教材理论知

识点?

在任务进行过程中遇到困难,你会如何做?

通过该任务,你学习到了哪些新知识?

对比预期,你是否满意任务完成后所呈现出的结果?假如不满意,不满点在何处?

针对任务完成后的不足,下次你是否会尝试进行改进?

……

如此,借助上述简单问题,就使得学生在活动任务中能及时、充分地进行监测,有利于其自身元认知监测能力的显著发展。

3.借助多元化评价促进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反思能力的发展

元认知反思能力是认知者元认知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借助多元化评价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元认知反思能力的发展。对此,我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如,我在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师生共同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学生实现对自身学习活动的公正、客观认识;学生小组评价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竞争关系,便于其互相学习、借鉴与共同发展;师生共同评价则既有利于师生彼此之间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又有利于学生信息技能的提高与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手段的发展……而这些又都将促进学生逐渐学会对所参与的实际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反思、自我分析、自我总结与归纳。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恰当、灵活地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自身元认知评价及反思能力的稳固进步与发展。

21世纪以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发展成为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同时更要掌握自主学习的水平与综合能力。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决定了学习者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应具备计划、反思、监测、调整等自主学习能力,在此背景下,锻炼、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就变得举足轻重。鉴于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进行认知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如此方能在保证学生自身元认知能力显著提高的同时确保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菲菲,杨雪,黄海林.我国元认知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09).

[2]吴迪.元认知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回顾与展望[J].教育科学,2009(04).

[3]张洁.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之研究[J].扬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05).

[4]范德举.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 篇7

一、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的特点

1.知识点多

理论课包含的知识面广, 内涵丰富, 理论繁多, 涉及信息技术的方方面面。理论知识有事实性知识、基本的概念、原理、规律、算法和程序设计的知识、网络基础知识等等。而且理论课知识点间的联系不够密切, 信息技术学科不像其他学科, 在学习了知识点或某个原理后, 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知识点, 知识点之间有一种很密切的内在联系, 或者说是一种严密的逻辑性[1] 。而按照信息活动的各个环节建立的知识体系, 模块化强。理论知识初看起来简单, 但让学生真正掌握, 并能应用这些知识, 教学中要讲究方法策略, 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内容抽象

理论知识有些概念非常抽象, 很难用言语表述清楚, 学生听起来比较费力。如“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 包括网络中数据的传输过程、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OSI参考模型、三种数据交换技术等内容, 学生很难弄清楚这些概念原理的内涵、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涉及的过程等。理论概念不像计算机硬件是看得见、有形的, 概念是看不见、无形的。理论的抽象性导致学生仅对技术、技巧很感兴趣, 不太关心理论的内容。

3.教学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时基于学生为非零起点, 认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实际高中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结构差异较大, 不像其他学科, 学生在进入相关学科的学习之前都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结构。信息技术教学中, 学生起点不齐, 表现在学习经历差异、技能差异、学习心态的差异等。教学时,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太多, 课后难以消化, 教师感觉无法系统教给他们;对于基础好的学生, 内容都是熟悉的, 感觉内容太浅, 学习起来积极性不大。基础参差不齐给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划分重难点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以课程标准为指导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框架, 提出了教学建议, 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 。课程标准体系中提出了具体内容标准、例子、活动建议等, 提出了学习目标和掌握的水平, 对教学活动方式做了建议和引导。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时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 把握基本要求, 把握学习总目标。教学中, 在课程标准思想指导下, 让学生在掌握软件操作技能的同时, 也掌握理论思想方法, 做到全面培养。课上避免过分偏重技术, 变成软件培训式的教学;也要避免过分偏重理论, 淡化技术的教学。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新课程教学时, 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 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 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而展开。理论课教学时要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理论课教学中的内容、案例、任务等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 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时先让学生接触具体的事物、现象, 然后抽象出概念和定义, 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 激发学生的联想, 使新学习的内容和原有的信息技术认知结构建立联系, 促进有意义的学习。所设置的问题或任务要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略高于学生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理论课教学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精讲内容, 多开展师生互动活动,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特点、个性需求等差异, 注重学法指导, 采用一定的策略,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3.以教材为依据

信息技术教材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手段, 也是教师传播信息技术的手段, 因此对教师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有着比较全面的作用。信息技术教材有基本教材即教科书, 还包括辅助教材, 即教学参考书、视听教材等。课程标准下编制的信息技术教材已经从简单罗列知识的教学范本和知识集锦转变为教学、学习、评价的导本, 教材中渗透了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和学习方式等[3] 。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熟悉教材、研读教材, 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理解, 掌握内容结构, 分析教学重、难点和确定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教材, 不完全依赖教材。需要时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 对教学内容顺序做一些适当的调整。一本教材包含的内容毕竟有限, 课堂教学需要拓展和延伸, 在课程教材基础上, 可以参看其他版本教材、配套光盘、教研网站、设计案例等, 取其精华为教学所用。

4.以考试纲要为参考

学生高中时需要参加信息技术会考 (或称为信息技术等级考试) , 会考、等级考试是测量高中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是否达到高中毕业要求的重要手段, 必修部分与选修部分考试成绩合格是取得相应学分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会考、等级考试在课程标准的统领之下, 既考理论内容又考实践操作、问题解决, 命题具有过程化、人性化、面向三大培养目标的特点。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时要需要关注信息技术会考、等级考试命题的方向和要求、出题的依据和内容、试卷的结构。教学中除了看以往的试题、样卷外, 需要参考本省的考试纲要。考试纲要中对各单元知识及技能要点、试题类型做了说明, 有助于教师备课时把握理论课内容宽泛和深浅程度, 有助于教师设计教学评价。

三、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策略

理论课教学时, 教师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或简单用言语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 效果不会很好。教学中教师要细致分析理论课和学生的特点, 整合多种课程资源, 在一定原则指导下, 除了运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进行授课外,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内化、表达、反馈、交流信息, 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1.发挥多媒体优势,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 使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缩短了可观实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提高了信息的输出量。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等特性,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多媒体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充分利用网络搜集或购买一些多媒体素材或课件, 加以整理, 精心制作出图文并茂的Powerpoint和Flash等多媒体课件, 在教学中恰当应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解“人工智能”时, 教师将搜集到的人工智能相关信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影片视频、机器人图片、智能家用电器图片、机器翻译软件、计算机博弈等, 给学生演示, 使学生有新颖感、直观感。再如“算法和算法描述”教学时, 以趣味智力Flash游戏“狼、菜、羊过河”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 体会算法的作用, 掌握算法的概念。

2.应用案例、故事等创设情境, 促进学生理解

理论要联系实际进行讲解, 若空讲理论学生不易理解。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相似的情景、经典的故事联系起来,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易懂、富有启发性的事例, 可以促进学生联想。教师认真选择编制教学案例、故事, 在对例子的内容、情节和理论价值熟练掌握的基础上, 课堂上传神地表达, 把鲜活的事例呈现给学生, 可以引起学生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感悟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强化记忆。例如, 利用“海军陆战队30天生存体验”来讲解物质、能量、信息;“感觉剥夺实验”来讲解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来讲解信息的价值性和时效性;“公安部门根据对方上QQ的IP地址成功抓获犯罪分子”的案例来引入IP地址的讲解等。再如,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多、要求高, 重算法、轻语言, 利用程序解决问题有时与学生固有思维冲突, 选用或设置案例来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教学时可以巧用课本案例如“韩信点兵”、“水仙花数”、“百鸡百钱”等;可以选用优秀案例, 如“一位数加法练习”、“斐波那契数列的生成”;也可以自主设计案例如“生成彩票号码”、“输出七巧板的图形”等。

3.组织讨论、辩论活动, 开展教学互动

复杂的知识、新兴前沿的课题、理论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比较适合开展讨论和辩论活动, 进行师生、生生间互动。教师应重视让课堂生动起来, 学生在活动中容易形成正确的观念。如“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制作多媒体幻灯片, 小组代表在班级演讲, 让学生在活动中知道信息技术是双刃剑, 懂得如何在学习生活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如何科学上网。通过这样的教学, 营造宽松、民主、合作的氛围, 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会倾听、评价他人的观点, 学会反思自己的想法, 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也得到了落实。

4.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自主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 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课中, 教师选择一些课题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表达交流等综合探究活动或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让学生用文字、表格、概念图、图像等形式梳理、表达、总结知识、解决问题。在活动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会选取处理信息, 学会学习。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学习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 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课程、博客或主题网站等作为学生学习的园地, 教师把教学计划、教学要求、教学课题、学习资料等放到网上, 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 利用课余的时间学习、探索,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所收获。

5.鼓励学生展示作品, 实现在做中学

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 小组协作完成一些任务作品, 在作品完成过程中渗透信息素养教育。通过撰写案例或论文、制作演示文稿、制作图表、网页或动画等形式将理论知识升华, 形成有个人特色的理论, 更好地服务学习、实践。在作品制作前, 可以先让学生看示范样例, 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评价标准和要求, 给学生预留自由发挥的空间, 鼓励学生创造出有创意的作品。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主题, 让学生采用一定的技术用作品的形式制作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日常应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展示中, 欣赏他人的成果,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制作的过程, 注意制作中的细节问题。通过作品展示, 学生既体验了学习中的创作感和成就感, 增强了技术, 又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不限于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作品, 可以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竞赛、艺术节等活动。

6.设置实践点, 提高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中遵循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体验理论知识, 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巧妙地设置一些实践点, 会取得突出的教学效果。新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实践活动, 有相关知识点的资料查找, 相关知识基础上的软件操作, 知识的表格填写、列举题、问答题等。教师根据教学情况选择采用这些实践点, 也可以自己设计实践点。如“汉字的编码”教学时, 结合实例、问题分析讲解完三种编码方式及作用后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 安排学生上机实践, 设置练习:自学郑码输入法, 体会形码的输入;自己的姓对应的GB2312-80的内码是什么, (智能abc) 双拼编码是什么, 对应的郑码是什么;查找了解郑码输入法, 探寻郑码的影响力不如王码的原因 (选做) ;通过Windows附件中的“TrueType造字程序”造字, 体会点阵字库的存储原理 (选做) 。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在理论知识讲解时恰当应用了实践活动, 让学生去体验、发现和归纳, 帮助学生理解了知识, 掌握了汉字的编码和作用, 了解了英文的编码、点阵字和容量的关系, 掌握了编码的一些技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觉不再枯燥, 学起来津津有味。

7.分层次教学, 满足学生需求

在理论课学习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测验、观察、调查等方法了解学生的起点, 了解学生的差异, 有针对地开展分层次教学。教学中精选内容, 对容易的知识点简明扼要, 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化难为易。在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基础上, 设置多级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时, 可以结合内容目标设计小组协作活动, 安排基础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辅导基础弱的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层次的任务, 如“基础”、“提高”、“挑战”型的任务, 或“必做”、“选做”型的任务。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学习得更深入, 基础弱的学生可以从基本内容开始学, 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赞扬。如“选择结构”教学时, 在学完基础理论知识后, 安排必做和选做的任务, 必做题是程序填空、体重判断和成绩判断;选做题是编写程序, 判断某年是否为闰年。

8.及时进行反馈和评价, 激励学生学习

评价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 评价有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类型。诊断性评价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准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的差异水平。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断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性是用于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确定最终成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重视课初的诊断性评价, 强调评价的及时性, 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信息技术课程周课时1~2个, 理论知识若不及时复习或练习, 容易遗忘。可以布置当堂提问、作业, 如安排填空、选择、判断等题目形式, 甚至从学生的眼神表情中捕捉信息, 看学生有没有掌握, 有哪些困难, 教学需不需要调整, 并进行反馈和及时强化, 以“评”促“学”, 以“评”促“教”。也可以让学生把相关成果放在FTP服务器上或教师机共享文件夹内, 建立电子成长档案袋, 教学中设置点评环节, 分享成功, 取长补短,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会反思和自我改进。当然, 教学中也要防止将上课变成模拟试题练习课, 教学变成应试教学。

总之,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学科。教师教学时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基础以及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 灵活地设计合适的教学策略, 创造性地开展信息技术理论课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吉庆, 黄钢.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147.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4-25.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课教学研究 篇8

基础性理论知识: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

基础性理论知识 (如“信息及其特征”、“网络基础知识”等) 的特点是理论性较强, 课堂教学的过程容易显得枯燥、乏味, 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教学效果不佳。这时,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利用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案例“信息及其特征”[1]中, 教师利用生动的“海军陆战队野外生存”实验和“感觉剥夺”实验引出了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和信息。通过情境创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展示了魅力无穷的信息世界, 进而带领学生分析和推理, 使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2.采用竞赛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案例“信息技术网络知识竞赛”[2]中, 教师则选择了知识竞赛的形式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竞赛的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课堂。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题库的汇编、竞赛中的评价等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借鉴电视节目等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开心辞典”[3]中, 教师借鉴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节目, 巧妙设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必答题、抢答题、选答题的形式, 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分散其中, 让学生在新鲜的环境中潜移

/杜娟娟

默化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有新意, 也是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的一种积极尝试。

除上述方法外, 还有更多的形式可以被探究和利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与课堂的衔接度和关联度问题, 在内容上要有科学性、关联性, 在认知上要讲究启发性、直观性, 在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趣味性。

原理性理论知识:重在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原理性知识即动画原理、网络通信工作原理等。此类内容抽象性强, 相对深奥, 不易理解。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需要想办法将原理性知识形象化, 以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1. 利用直观的演示活动将原理性知识形象化

在案例“网关、代理服务器及其D N S服务器的工作过程”[4]中, 教师将枯燥、难以理解的网络设备工作原理融入了一个舞台剧。师生分别扮演代理服务器、D N S服务器、W e b服务器等, 用肢体动作和语言表现这些设备的工作过程,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原理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 将“网络中数据传递”这一不可见的过程用人的行为外化, 学生就可以在轻松地观看表演中记住每个“人”的行为, 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理解。由此可见, 在原理性知识的教学中如果适当加入一些具体的活动, 就会使其变得相对形象、直观, 既降低学习难度, 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2. 借助生活情境的类比将原理性知识形象化

案例“网络通信原理”[5]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邮政局发信的情境, 并归纳出图示化的送信过程。接着, 教师通过模型对照, 带领学生进入O S 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学习。最后, 利用动画模拟一份E-m a i l在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让学生体会层次化的T C P/I P协议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工作原理, 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形象化地建立在脑海中。

3. 利用游戏操作与设计将原理性知识形象化

譬如案例“赋值语句”[6], 教师利用拼图游戏开场, 学生每点击一下按钮, 图片就会在赋值语句的作用下挪动“一步”。案例中还设计了一个认知冲突的环节, 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赋值号不是“等于”号, 从而强化赋值语句的概念, 让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在课堂中自己编写出一个类似的拼图游戏。案例设计者以学生喜爱的游戏入手, 将枯燥难懂的程序原理融入其中, 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让学生体验了程序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将原理性知识形象化, 是一种很好的理论课教学处理方式。它可以适当降低知识难度,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原理知识变得容易被学生吸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知识:强调与应用的结合

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 (如网络应用中的安全、信息道德等) 并不难懂, 其典型特征是需要附着在“知识与技能”之上, 体现于“过程与方法”之中。教师还需要采用讲授、说明等手法进行必要的拓展或巩固, 强调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1.在模拟操作中提升认识

案例“信息安全”[7]中, 教师别具匠心地设计了“倒计时关机病毒”的情境, 将生活中学生曾经经历或听说过的这一场景再现, 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起初认为是病毒在作祟, 积极搜索病毒的名称和解决方法, 教师提示学生可能对方是通过计算机远程控制调用内部程序造成的, 把学生关注的焦点转到黑客入侵, 教师再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行“你攻我守”活动, 自我探究防范方法。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 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会有一定影响, 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会更加安全地使用计算机和网络。

2.在问题解决中提升认识

在案例“计算机病毒与防治”[8]中, 教师事先准备了4台带有各类计算机病毒的笔记本电脑, 每台电脑都有不同的中毒症状 (如反复重启、鼠标不听使唤等) 。学生借助互联网, 分组查找相关病毒的名称、查杀病毒并展示本组成果。该课是一节非常典型的理论课,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合理使用电脑和网络的习惯。对于这一类知识, 教师们往往“纸上谈兵”, 即呈现多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以说明病毒的特征及其危害。该教师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 设计了分组自主学习的环节,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有过机器中毒的经历, 他们能更深入地去自主探究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对个人计算机的维护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3. 在辩论活动中提升认识

并不是所有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内容都一定要安排学生动手, 有时可以借助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在案例“网络上需要遵守法规吗”[9]中, 教师以讨论课的形式给学生列出一系列讨论主题, 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将问题细化, 最终对网络社会形成正确认识。这样的授课形式将教师说教变成学生自教, 使学生在主观上形成深刻认识,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知识、能力和思想上也得到了升华。案例“上网利弊”[10]则是采用辩论会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竞争欲,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形式也能够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真实想法, 从而进行自我约束和规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 对于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理论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知识的强化, 也要关注应用层面的引导, 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感受、感悟、认同直至内化。

参考文献

[1][3]李艺, 钟柏昌.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必修)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4][5][6]李艺, 朱彩兰.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选修)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陈雅蓉.信息安全.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

[8]李清华.计算机病毒与防治. 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一等奖.

夯实高中信息技术的理论教学基础 篇9

一、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轻视理论的原因探析与必要性强调

应该说轻视理论知识教学是有一定原因的。从学生角度讲, 相对于上机操作而言, 学生显然不喜欢枯燥的理论知识。比如说《算术与程序设计》中“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等知识相对而言确实比较抽象, 而且不符合学生熟悉的十进制运算习惯;从教师角度讲, 理论知识教学费力且不受学生喜欢,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且又不太受考试的制约;从知识角度来看, 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较难以学生喜欢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来实施;从知识传输的角度来看, 讲授式是最好的选择却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方式。总而言之, 内外因共同导致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在高中教学中的弱化。

但理论知识教学的必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其课程理念是“提升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强调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等, 这些理念的落实必须以信息技术理论的掌握作为基础。

而从目前的考试评价角度来看, 虽然说全国各省采用的评价方式不一样, 但也都无一例外地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查。但是针对这一点有必要强调的是, 考查引导下的理论教学常常是信息技术知识的机械记忆, 并不必然导致有效的课堂理论教学。

同时不能忽视的另一个思考维度就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社会中出现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漏洞等多种不良甚至是违法犯罪现象, 这一方面固然有利益的驱动, 同时也有着当事者对于信息技术领域应当遵守的道德的漠视。因而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进行良好的道德规范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也应当由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来完成。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的理论教学方法尝试

要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 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虽然人们常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思考,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是可以寻找到一些可以称之为教学方法的东西, 并从实践中寻找到能够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比如说“对比法”。对于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 笔者发现如果生硬讲授, 学生不仅不感兴趣, 而且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牢固。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尝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感知与掌握。例如, 在数据的查询与排序中, 我们通过Excel提供一组数据, 先让学生通过传统的方法进行查询, 则学生需要通过视觉进行查找, 如果借助其中的查找功能, 则可以精确地查找到对象, 而如果通过“筛选”功能并结合视觉查找, 则可以迅速且精确地寻找到查询对象。针对大量数据的排序, 凭逻辑判断是相当耗时的, 而利用Excel中的排序功能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

这些教学过程如果分开来实施, 则学生形成的知识就是孤立的, 而如果在对比的情境中实施教学, 学生就有可能产生更为深刻的体验, 也更容易形成理论上的认识。再如在图形的格式转教学换当中, 我们可以选择让学生用不同的软件如Photoshop、Flash以及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等, 这些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各有什么优缺点, 这些理论知识未必会在考试等评价中出现, 但却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因此学生对此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掌握。笔者尝试的方法也是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答案。让学生将一个已知文件大小的图片, 通过不同的软件进行处理, 然后比较文件的大小与色彩保真程度, 从而形成默会于心的认识, 进而在以后的图形处理中就会恰当地选择软件。

再比如说“实践反思法”。作为一项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学习, 要让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必须通过实践并加以反思, 在实践中形成经验, 在反思中生成知识, 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例如在利用关联式数据库系统Access开发小型数据库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数据库知识结合实际需要开发一个简单的管理系统。如班级小组合作学习记分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有小组人员组成、小组任务分工、分数记录与分数统计排名等。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个系统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先制订一个开发流程, 而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 这个流程的制订会经历个性设定、小组讨论、初步尝试、调试修改等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而且学生参与的程度更高, 运用的知识也更多, 因此学生容易对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形成丰富的运用经验。同时, 在数据库初步形成之后, 我们还结合对数据库的运用让学生反思这一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在这一反思过程当中, 学生会总结数据库开发过程中的成败得失, 进而对Access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外,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还有一些方法也被证明对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言是行之有效的。如利用多媒体、白板等教学手段模拟实际情形, 让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观察的“过程分析法”;利用学生对现成的信息技术作品进行理论分析的“案例分析法”等。

三、关于高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的一些思考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应该超越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层面, 应当培养高中学生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素养, 我们也深深意识到信息素养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来奠定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精神基础的。从这个角度讲,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信息获取与加工、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等教学范畴中都有大量的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应当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向学生传输、渗透,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永恒话题。根据对实践的反思, 我们坚持认为教学认识的提高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 是夯实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面对不同的学生与不同的信息背景, 我们的经验永远起着基石的作用, 具体到一个教学现场, 还需要我们以教学智慧去化解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应该超越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层面, 培养高中学生应具有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来奠定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精神基础的。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 篇10

理念更新与技能培养

要实现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教学, 首要任务是要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的素养, 而这又有赖于全体教师信息技术教学观念的转变。对此, 我们不妨采取以下策略。

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这包括:布鲁纳的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发现学习理论、加纳的认知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等。还要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改经验, 学习兄弟学校的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的经验, 并结合学校的实际, 分析和研究与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有关问题。

2.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教师通过学习培训, 要会运用电脑和学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自动化办公, 会使用常见的电脑应用软件, 会运用电脑技术制作和处理文字、图像、影像、动画、声音等文件, 从而掌握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的基本技术。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每个教师都能熟练使用浏览器查询和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 不仅会运用它查询校园网内的信息资源、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教学软件, 还会利用它在Internet上搜寻各种教育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和信息, 为自己的教育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服务。

技术准备与特征呈现

信息时代, 网络教学成为了可能, 这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一种教学方式。计算机网络系统由服务器、教师主机和学生工作站联接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整个网络的每一个终端, 与学生进行交互会话, 学生在自己的计算机前接受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教学活动中, 学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 首先在局域网 (如校园网) 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若教学资源不能满足要求, 则可进入Internet网, 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网络具有实时、高效传递信息的功能, 可以实现点对面、点对点的信息传递与统计, 教师不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料, 向部分学生提供个别辅导, 而且还能通过网络全面掌握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探究方案设计、探究过程及结论, 在完成重点内容的学习过程后对全体学生课堂诊断并实时统计诊断结果, 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反馈, 为教师实施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参考信息。这一切都需要技术的支撑, 既包括硬件技术也包括软件技术, 更离不开通讯技术。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着自己的特点: (1) 体现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与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特别是信息技术中有关技能的学习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科课程比较而言, 信息技术课程有更大的主动发挥的余地。再有, 信息技术课程要体现出不同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与其认知发展水平相对应; (2) 实践性, 即教学上要求学生手脑并用, 注重操作训练, 在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做中学”“学中做”等实践环节; (3) 课程的整合性。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求与其他学科整合; (4) 信息化和网络化。学习是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 学习者是信息的处理者, 那么学习者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是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的一个挑战: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应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信息工具, 主动地利用信息资源, 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因此,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网上信息的获取、发布和处理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 (5) 创造性。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本质反映。

实施模式与教学优势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本着网络化、互动性、自主性、层次性、合作性、创造性等原则, 可以创生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优势。在网络环境下, 师生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方式更加丰富。多年来, 我们对以下几种模式进行了实践。

1.教师为主的情境展示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学习目标, 依据课文内容, 从网上搜集资源, 创设情境, 教师和学生围绕问题共同思考讨论, 教师再展示情境资源,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建构。

2.学生为主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学习需要, 提出相关学习主题, 并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和收集方法, 学生围绕主题, 从网上收集有关信息, 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 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与教师或同学进行网上交流, 最后归纳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3.师生与生生互动的交流教学模式。通过由教学软件、多媒体和网络设备构成的信息技术教学支撑平台围绕所要学习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媒体之间通过多流向思维的碰撞、交互、沟通, 使学生能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多种解决途径, 从而对构建知识产生创新的洞察力, 培养了学生推测、质疑、批判、争论等探索知识的能力。

4.学习小组为主的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教师将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组成协作小组, 协作小组围绕学习主题对各协作小组及各小组的同学都进行分工, 负责问题的不同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与学习主题有关的信息, 并协作建立小组的展示作品, 小组间的作品相互共享, 相互交流、讨论和评价, 达到构建知识的目标。

以上教学及教学模式的实施, 使网络环境下教学优势显现了出来。首先, 能突破时空界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 自由选择学习内容, 自行安排学习计划, 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解答;网络的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 它以学生自学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

其次, 教材在网络中得到扩展和延伸, 学习内容、学习资源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便于扩充和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 促进学习者探索前沿知识, 能够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角色转换与作用发挥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垄断者, 不再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 而应是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学生自学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交流的协调者, 是学习情境的建构者, 是学习资源和过程的导航者。实现角色转换后,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分析学科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 分析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 然后根据知识点的结构和教学目标勾画出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知识点的属性 (事实、概念、原理、技能、问题求解等) 和教学目标 (知道或了解、理解、简单应用或会、掌握等) 列出教学目标分析表。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环境和资源, 选择教学媒体。选择哪一种教学媒体, 主要是根据教学信息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激和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决定。教师要学会选择和使用各种类型的媒体, 学会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材料, 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不再像从前那样只把学生圈在狭小的信息范围内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3.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和学生自主性活动。教师指导性活动主要是交待教学目标, 引起学生注意, 明确具体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对情景的观察;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商讨论活动;组织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观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分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度较大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解答;联系实际, 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自主性活动主要是围绕有待探索的问题, 对教师和网络中提供的情景, 进行积极观察, 并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人机交互实际操作, 对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 进行查询、阅览、检索, 对所得资料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取舍、加工处理;学生独立思考, 对学习资源的选择分析后, 与教师、同学进行协商讨论, 深入思考, 发现并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积极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来表达观点;通过语言文字 (电脑输入) , 进行意义建构。

学科整合与素养提升

实践新的教学模式, 发挥网络的优势, 各学科教师都要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去, 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讲的, 信息化时代,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是信息技术教学, 这是一种大的信息技术课程观。通过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有利于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

1.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拥有了个人的空间, 学生会感受到自己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每个学生在网络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独立的思维, 学生在参与性的学习中, 学会了独立观察, 独立地获取信息, 独立地判断, 独立地思考。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参与讨论的机会, 且在这些讨论和活动中都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天地。

与此同时, 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的个性, 显示自己的能力, 展现自己的学习和思考的成果。学生在这种自我表现中可以认识自我、规范自我、评价自我、发展自我。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是真正的个性化的教学, 学生有发展自己的机会, 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基础, 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 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和发展。

2.学生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和培养可以提升信息素养, 如前面所讲, 这是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信息素养水平较高, 能熟练查询和获取网络上学习信息源, 并能从信息源下载所需的资料;能根据学习需要, 对所选择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加工、存储和运用;能和教师或其他学习者通过网络直接通讯, 进行学习问题的咨询、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作业和课堂讨论时思维方式活跃, 想象力丰富,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高, 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知识面更广, 知识结构更合理, 知识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具个性, 创新意识强;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强, 学习更有计划, 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3.领导、教师、家长都实现了观念的转变。由于网络化环境下教学显现了实效性, 学校领导、教师及学生家长的观念都发生了转变。教育领导者感受到了时代为教育带来的新面貌, 教师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 家长与学校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渠道也变得畅通起来。

有一点这里需要提及, 那就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出现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松散性、不确定性、难控制性。还要建立和完善适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体系, 正确评价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使基于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和谐学习环境, 达到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 篇11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继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这是来自习总书记对我们千万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批示,我们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与就业更好对接,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结合室内设计专业课堂教学分析探索,通过各类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本文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分析;教学效率和质量;兴趣;课堂延伸。

正文: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构建的过程。”这就让我们的知识与当今科技发展有了必然的联系。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开放性能培养学生终身有利的学习习惯及创新思维,这是潜移默化的过程。

一、信息技术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应用的目的

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运用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提升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虽然可以满足教学需求,但是迅猛发展的科技给我们的教育方式插上强有力的翅膀。让我们拥有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平台,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这也是大力推广该教学形式的重要原因。

室内设计专业是一门紧跟市场的学科,课堂上的理论灌输奠定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更加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技术手段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有必然的优势。

二、室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情况分析

作为一名职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师,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各种方式,使得课堂效率和质量提高。传统知识的教学形式,基本都是教师语言描述,表达方式显得抽象,不够直观。实际教学中我们涉及到施工工艺介绍、各类材料应用两大范畴。由于是针对书本的纯理论教学,稍显枯燥乏味,无法进行直观教学,没有实训条件现场实操也一直是本门课的一块诟病,势必无法真正了解施工工艺情况;装饰材料的种类非常多,却摸不到碰不了也感受不到,企业诸多的反馈矛头直指学生对材料与施工的认知度较低。通过这几年的探索,结合信息技术在该课程上的运用得到初步成效,以部分课程细节为例作以介绍。

三、信息技术在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1、课前准备阶段

○1网络信息资源

信息社会的教师必须有很强的获取、分析、改造能力,通过网络信息资源,提取到课程教学中的点,引发广而深的思考,不再拘泥于经久不变的教材上。

装饰材料众多,教师在备课中运用网络海量搜集素材,罗列材料种类,根据市场的变化对材料的种类和更新心中有数。例如第七章装饰板材材料课程,通常材料有数百种,在搜集中发掘常用材料规格种类,如胶合板,饰面板,大芯板,密度板,刨花板,三聚氰胺板,防火板,铝塑板等8种常见板材,结合书本上的内容作以补充更新。通过浏览,选择符合班级实际和市场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创设学习情境。而教师从参与课程起就要全方位提高个人素质,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思维与知识面,拓宽知识广度。

2、创设导入情境

○1海量静态图片

图片比文字更加吸引人,学生的特点就是要直观形象的东西,将理论具体化,让教学变得轻松些,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

在第七章装饰板材的课程中,要先让学生形成一个初步观感,板材从形态和颜色上来分析,有很多种类和不同的特点,对各类常用板材进行展示,播放过程中留下瞬时记忆,从而引发学生想深入了解板材的丰富多彩。

○2影音多媒体

动态又比静态更吸引人,某心理学家说过:“好奇心是人们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直白的提问不如在观看影音多媒体过程中诱发求知欲,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奠定基础。

如在第一章装饰施工流程课程中,将6种主要工种打乱顺序以视频方式介绍,让大家根据影音思考:正确的施工流程是什么?对于没有接触施工的学生来说,能够通过施工工人的制作现场去展开思考更加直观和新奇。

○3交互游戏

游戏的信息手段参与课堂应该是学生最爱的环节,很好的诠释了寓教于乐。自己动手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有参与感。

例如第五章整体风格与装饰石材搭配课程中运用某建材公司交互软件进行搭配,软件自带销售的常见石材模块和家具模块,通过交互游戏快速得到搭配效果,也可随意更改搭配,在娱乐中获得了搭配效果,得到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参与度很高,记忆点更佳深刻。

3、优化课堂结构

○1多媒体课件

对普通书本上的知识润色,结合动画、影像、图片,设置课堂情境化,使得沉闷的理论教学课堂轻松活跃,对重点难点在课件中突出,使得教学效率提高,如在讲解第三章水电材料中光源种类时,重难点就是白炽灯和LED灯的性质,列出两者的对比图片和物理属性动画效果,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直观清晰,化复杂为简单,形象生动。

○2微课

微课是近几年新起的教学模式,为使学生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不怕碎片化的知识点忘记讲解,也让同学们有个新鲜的视觉刺激。

5-8分钟简短的理论知识教学不再是老师单方面阐述理论,在微课中运用更多的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第八章吊顶工程施工的课程中,除了讲述吊顶施工流程,插入流程表格,同时将施工步骤以Flash动态图显示,形式多样化,化繁为简,清晰明了,真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3测试答题

这是对教学重难点的很好解决方案,让原理性,理论化的知识点让其可视化,具体化。设置交互的测试系统,课程结束后对理论知识有鞏固,基本上每堂课程都有复习的内容,为让大家对知识记忆更加深刻,人的记忆能力有限,常常学习到的东西只记住片段的问题得以解决。

在对第三章,开关插座的课程复习中,开关高度设计有许多规定,不同的电器设置的高度不同,也是本课程的重难点,设置的测试答题程序,此程序不允许学生在过程中有任意一个尺寸误差,没有按照规定设计高度则测试不通过,该课程成绩显示不及格不能正常拿到平时作业分数,直至学生完全填写正确才能获得作业分数。

4、课外延伸

○1开放的网络资源

课堂是基础课程的学习,更多的学习要延伸到课后,最广而多的资源就是开放的网络资源,每个课程在课堂上的学习有限,作为日新月异的室内专业更是要紧跟市场的步伐,与时俱进的网络资源让学习更加的开放。

○2共享资源

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协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装饰材料资源库,这种资源在学生共同的云盘中,大家可以共享资源,自己没有总结发现的细节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知识不再是孤独的自我拥有,共享的资源提高了学生的整体水平。

四、信息化技术在该门课程中的教学成果与反思

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一种教育发展的趋势,教师整体素质迅速提高,课程教学方式有了新鲜血液,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成为上课的必备工具。当然信息化手段用的恰到好处,不能期待信息技术代替学生思维。还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教学交相辉映。

结语:

爱因斯坦说:“有时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这是不对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问题。”将学生能力与专业就业对接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他们最终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雪杰.《室内装饰材料与装修施工实例教程》2013.6

[2]王勇.《室内装饰材料与应用》2012.3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 篇12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主张“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分层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法形式相结合, 充分使用教学评价, 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 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以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让学生“能飞的飞, 能跑的跑, 能走的走, 不能走的拉一把”。对不同的学生, 用不同的“成功”标准;坚持每位学生都要发展, 但不求一样发展;每位学生都要提高, 但不是同步提高;每位学生都要合格, 但不必相同规格。笔者认为这就是分层教学的理论支撑。

二、传统教学对象的差异分析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要充分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需要, 找出学生学习差异的原因, 在此基层上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层, 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调查表明, 影响学生信息技术课程成绩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1. 学习基础差异

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经济条件好, 接触电脑早, 有的学生还参加过计算机领域相关知识的专门培训, 有较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有的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 学习起点存在差异。

2. 学习智力差异

有些学生思维活跃, 接受能力强, 他们能迅速地接受新知识, 表现为信息技术课上老师一点就通。而学困生接受速度相对比较慢, 同一内容老师反复讲解和演示, 他才能勉强完成练习, 学习智力存在差异。

3. 学习态度差异

在对待信息技术课上, 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态度:一是主动型。他们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 勤于研究计算机软件硬件, 一心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二是随意型。他们把信息技术课当成娱乐休闲课, 上课喜欢玩游戏、上网聊天, 缺乏主动学习的欲望;三是被动型。他们本身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 上课仅仅是为考试过关, 教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及时完成。

4. 学习技能差异

学习技能好的学生学完WORD能举一反三, 在学习EXCEL时, 大部分工具和菜单栏都会使用;而有些学生则要要从零开始。

三、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根据以上差异性, 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 就能掌握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态度、方式和水平, 为合理的分层提供重要依据。结合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熟练程度, 笔者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电脑操作熟练, 接受能力与自学能力强, 能够超前学习;B层:各方面表现一般, 能基本掌握教师所教的知识, 老师安排什么练习就做什么, 但缺乏学习主动性;C层:对电脑没有兴趣, 接受能力及学习习惯都比较差。这样分层后, 笔者有意将各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置, 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老师的辅导, 同层次学生之间能互相合作学习。

1. 实施分层教学的原则

运用“因材施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分层教学”, 在分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中, 重点把握五个原则。一是教学目标分层原则。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 既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 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自主学习, 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例如, 在教学“在WORD文档插入图片”一节时, 笔者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C层:掌握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步骤, 并能调整大小、位置。B层:除掌握初级目标以外, 还要熟练使用图片工具栏处理图片, 并鼓励学生设置不同的文字格式与图片相搭配。A层:要求学生能从网上下载与文章有关的图片插入到文档中, 并设计图文并茂的版面。通过这三个目标的落实,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二是教学内容分层原则。为更好地考虑所有学生的个性及知识技能方面的差异, 教师可以针对教材内容,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B、C层学生, 教学内容立足于课本, 从最基础教起;对于A层学生, 课本教材内容过于浅显, 挖掘不出学生内在的潜能, 需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充分的补充, 如适当增加信息技术奥赛的相关知识。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升和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三是教学方法分层原则。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A层学生以“放”为主, “放”中有“扶”,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 教师大胆放手, 多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大胆创新。对B层学生以任务驱动法为主, 加入必要的演示和讲解, 依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不断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C层学生则须耐心讲解示范, 重点教会他们一些常规的简单的方法, 使其逐步具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并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递进。四是练习内容分层原则。分层练习是分层教学的核心环节, 在设计练习时要有难易程度之分,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 各有所获”。练习题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 使学生的练习具有弹性。例如:在学完WORD后, 笔者设计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一是教师提供一个图文混排所需的素材, 并注明操作步骤, 让学生完成作品;二是提供一个内容丰富的素材库, 并提出要求,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材完成自己作品;三是让学生自己确定一个主题, 然后自己上网查找资料、图片, 自由设计编辑出一份精美的电子报刊。五是教学评价分层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需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C层学生应采用以表扬为主的评价, 善于抓住这些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 如一次大胆的提问、一次主动的探索……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B层学生则采用激励性评价, 多加鼓励, 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其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学生应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同时也要满足特长生渴望在同学面前“露一手”的表现欲望, 经常展示他们的优秀作品给全班同学观摩, 让他们充满成就感。实施分层教学实质上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方法,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施教方法和内容, 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 克服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出现两极分化的矛盾, 保护较后进者的学习信心, 使他们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尽快地迎头赶上, 使有潜力的学生不停滞, 鼓励其追求更高的目标。

2. 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

一是导学法。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 恰当地组织与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地进行学习活动, 使他们能最自然地获取知识、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采取个别化指导的方法, 使优生更优, 而且通过优秀生的积极带动, 可以努力争取达到集体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入竞争机制, 同时也要非常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寓教于乐。在“导学”中, 教师是关键, 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 进行准确的教学设计, 将整个教学进程置于调控之下。在设计中, 教师主要在教学资源、情境设计、习题设计等方面下足工夫。

二是帮学法。在分层教学中, 针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教师可以采用“帮学”的手段, 当然也可以让颇有学习心得的其他同学进行互助。在实践中, 我比较喜欢用其他同学互助的“帮学”, 这样教师可以把精力投放到更需要的方面,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 学生在互帮时, 他们的效率大多高于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这种情形在操作类的技能培养方面尤其明显, 究其原因, 学生更能理解同伴在学习同样知识时所面临的困境, 能以大家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帮助和学习。

三是诱学法。所谓“诱学”, 其实就是启发式教学。首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如上机操作时让他们做一些难易程度适中的练习, 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进而克服学生的自卑心理, 树立起他们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信心。同时, 在“诱学”的过程中, 根据知识的体系结构, 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高主, 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提高。

通过几年的实践, 学生无论是在兴趣、信心、认知、学习方法和策略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适应了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 才能有效解决班级授课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间的矛盾, 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高歌.浅议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J].吉林教育, 2011, (25)

[2]邢秀芳.基于同伴调节的课堂情绪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上一篇:基础护理学教学刍议下一篇:初中语文的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