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理论(共12篇)
信息技术理论 篇1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 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国家倡导、地方教育部门重视下, 各级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已基本实现。信息技术教育是近几年新兴的学科, 没有经验可谈, 没有“老路”可循, 教学中问题的存在是必然的。
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轻理论。学生只是想上机操作、玩游戏、上网聊天, 根本不想学习理论知识。要知道信息技术教育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使他们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种种不尽人意的主客观原因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只重实践操作技术的教学, 而不重视理论基础的传授。我们要培养的是创新型人才, 而不是计算机的操作者!今天的一些优秀软件, 如VB、Office、Windows等将来都有可能被更好的软件取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却有很大的相似性, 这就是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所谓基础知识是指某门学科有一定的恒定性, 不易淘汰的、该学科的其它有关知识皆发端和源于它的那些知识。
综上所述, 加强理论基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试析信息技术教育出现“轻理论”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 缺乏考核机制,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中考课程, 在中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健全的考核制度, 往往是“说起来重要, 学起来次要”, 即使有考核多数也是提前告知学生试题, 甚至是做出答案给学生抄抄即可, 然后教师自定标准给学生个成绩, 但与中考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上机玩玩, 不用学什么理论, 反正中考没有。
(二)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不足
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 在广大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是教育部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做出的重大决策。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是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必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广大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不少学生、家长也认识到信息技术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必不可缺, 但大部分学生还存在着重应用而轻理论、轻语言的现象。学生普遍认为我只要能打打字、上上网就行了, 而忽略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系统性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常是学得“不太知其然, 更不知其所以然”。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在讲理论时, 学生就几次说“老师, 别讲了, 讲也没人听, 快让我们玩吧。”这虽然不是好学生说的, 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代表一般学生的心声呢?笔者曾对所教的二百多名学生做过调查, 内容是:你希望信息技术课怎么上 (A、上机操作;B、理论讲解与上机操作相结合;C、上网、玩游戏) ?结果有82%的学生选C, 仅有5.5%的学生选B。
(三)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教学任务重, 缺乏激励机制
目前, 农村中小学由于受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制约, 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改行和兼职的比较多, 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正规本、专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教龄稍长一些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最近几年走过了从“电教教师”到“计算机教师”再到“信息技术教师”的路, 这样的师资状况, 没有掌握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 难以胜任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在教育教学中很难认识到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进而在教育教学乃至对学生考核中表现出对理论知识的轻视, 进而形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
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工作任务重, 有的教师每周要上20节课, 还要负责学校机房和办公室计算机的维护、制作多媒体课件、统计学生考试的各科成绩、辅导学生参加常规竞赛, 甚至要完成打印任务。教育部门和学校缺乏一套激励机制, 许多领导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 认为再怎样努力也不会被重视, 教学中怎样省事怎么干, 还讲什么理论呀, 让学生自己上机随便玩玩算了, 学生高兴, 教师省事, 皆大欢喜。
(四) 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
计算机功能多, 人人皆知, 家长也不例外。一女生被母亲送入计算机培训班, 两个月下来, 五笔字打得飞快, 母亲逢人便夸女儿学会计算机了。语文老师却反映孩子写字笔画错误多, 基础知识训练总丢分。一些家里有计算机的初、高中学生经常关起门玩游戏, 还对父母谎称复习功课, 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问他们“父母不管吗?”答:“老爸、老妈对计算机一窍不通, 好糊弄。”问父母:“怎么只有游戏软件, 而没配备学习软件?”答:“我们不懂。”更要命的是学生之间互传一些黄色光盘, 一些黄毒悄然扩散, 而家长还蒙在鼓里。长此以往, 学生哪里还有心思理会什么理论基础、掌握技术, 更别说提高素养了, 这实在是望子成龙父母们的悲剧。学生家长知道信息技术是新兴科学, 认同孩子掌握它很重要, 但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 不能给予孩子正确指导, 导致以上现象的出现。
人人都知道计算机功能多、用途多, 但很多人却不了解怎样才算是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更不用说信息技术教育的意义、目的何在。有一些学生常上网聊天、玩游戏, 久而久之打字速度飞快, 同学羡慕钦佩, 亲人朋友称赞, 他就在这羡慕的目光中、声声的赞誉中无数次出入网吧, 以致荒废学业。殊不知正是这来自社会的声声赞誉扼杀了他的上进心、毁灭了他的求知欲。
二、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中“轻理论”现象的对策
(一) 引入竞争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作为基础学科列入到中考内容中。即使是目前信息技术课程也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 实行“等级制”, 即:将信息技术课程的等级合格作为学生参加中考的“通行证”, 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 以“考”促“学”, 以“考”带“学”, 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计算机制作比赛, 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 营造环境, 对学生中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 使学生学有方向, 赶有目标, 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合理的考试评价将是改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重视理论基础的最重要的举措。
(二) 加强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认识
让学生从思想上深刻认识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中应该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个循序渐进、漫长的过程, 而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渗透、潜移默化。此项工作不能仅靠教师, 它可以通过多途径、多主体、多层面的思想教育共同实现, 它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完成。在学校, 以信息技术课为主阵地, 开展信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信息理论基础的重要性等各种专题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理论基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还要通过关于此方面内容的演讲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 保证学生彻底改变以往错误观念, 真正做到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改掉“轻理论”的错误观念, 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三) 学校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
1. 纠正课程设置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也随之增多, 由原来的一周一节至现在的一周两节, 由于该课不为中考课程, 不被领导重视, 各校在执行课时计划的时候存在随意性, 有的学校随意减少规定的课时数, 尤其是农村学校更为严重。致使课时不够, 课程完成不了, 上机实践多, 理论讲解少。针对此现状, 学校应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课时进行教学, 严抓信息技术课程的常规教学管理, 对教师的备课、教学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督促。
2. 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改善信息技术教育人才欠缺现状
面对农村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奇缺的现象, 学校应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和外部信息技术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 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打破教师待遇一刀切的现状, 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人才欠缺现状。
学校要制定出有效的奖惩制度, 使全校师生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将信息技术纳入师生评估条件之一, 把高学历、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到教学工作的第一线, 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带动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并投身信息技术的学习, 从而使信息技术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激发其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四)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整体认识水平
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培养,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巩固, 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由于种种条件的局限, 社会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的整体水平还很低。要通过召开面向全社会 (尤其家长) 的现场会、研讨会、讲座等形式, 宣传有关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等知识, 提高全社会对之认识水平。有条件的可以面向社会开办信息技术教育学习班, 让他们了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的真正含义, 知道孩子会上网、会玩游戏不是真正的懂计算机,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是真正的目的。
(五) 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专任教师素质
建设一支素质高、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为了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应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 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
1. 抓好校长的培训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决策人, 让校长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重要意义, 他们才会重视和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培训。
2. 加强设备管理方面的培训
理论基础离不开实践的验证与拓展, 硬件设备是信息教育的后盾, 增强管理意识, 提高管理水平, 能够解决管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技术故障和问题, 才能保证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进行。
3. 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有利资源
通过网络上的无限资源,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转变观念, 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 尤其要积累理论知识, 主动迎接各种挑战, 以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新要求。
4. 走出课堂, 走出学校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力量, 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开办一些速成培训班, 以短、平、快的投入, 开发师资资源。目前, 农村中小学计算机师资专业的教师虽不多, 但还是拥有一大批基础知识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通过培训就是一支了不起的师资队伍。同时, 可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经验交流介绍、开公开课等方法进行“传、帮、带”, 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整体素质。
除以上提到的对策外, 信息技术教育应该走进新课程改革, 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 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 例: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 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 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课堂上演示我们课前精心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 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 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 也就很容易掌握要学的理论基础知识。
总之, 技术要在相应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发挥更高的效能, 只有学生对信息技术理论有一定的科学认识, 才能真正与计算机交朋友, 才能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进而激发起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和向往,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刘晓峰, 吉林省初中必修课教材——信息技术初中一年级上册.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3.
信息技术理论 篇2
信息安全特征: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审查性 信息安全含义:系统安全、系统中信息安全、管理安全
网络安全含义:运行系统安全、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网络上信息传播的安全、网络上信息内容的安全 信息安全服务与目标主要是指保护信息系统 ISO安全体系结构:安全服务、安全机制、安全管理
安全服务:认证服务、访问控制服务、数据保密性服务、数据完整性服务、不可否认服务
安全机制:加密机智、数字签名机制、访问控制机制、数据完整性机制、鉴别交换机制、业务填充机制、路由控制机制、公证机制
安全管理:系统安全管理、安全服务管理、安全机制管理
网络安全防范体系:关于网络安全防范系统的最高层概念抽象,他由各种网络安全防范单元组成,各组成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关系,能够有机集成起来,共同实现网络安全目标 网络安全体系:组织体系、技术体系、管理体系 PDRR:防护、检测、恢复、响应
PPDR:安全策略、防护、检测、恢复、响应
PPDR:安全=风险分析+执行策略+系统实施+漏洞检测+实时响应 PPDR方向:提高系统的防护时间,降低检测时间和响应时间
五层网络安全模型:网络、操作系统、用户、应用程序、数据是否安全 TCSEC:D无保护级、C自主保护级、B强制保护级、A验证保护级 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ISMS建设:定义信息安全策略、定义NISMS范围、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确定管制目标和选择管制措施、准备信息安全适用性说明
第三章密钥管理技术
密钥类型:数据加密密钥(会话密钥)、密钥加密密钥、主密钥
会话密钥:用户一次通话或交换数据是使用的密钥,大多是临时的,动态的 密钥加密密钥:用于对会话密钥或下层密钥进行保护
主密钥:主要用于对密钥加密密钥、会话密钥或其他下层密钥的保护,主密钥是用户选定或系统分配给用户的,分发基于物理渠道或其他可靠的方法
集中式密钥分配方案:由一个可信赖的联机服务器作为密钥分配中心或密钥传递中心 具体过程:假定A是发起方,B为响应方,并且A、B与KDC有共享的密钥Ka、Kb ①.A->KDC:IDA//IDB//N1:A向KDC发送A和B的身份IDA、IDB和本次业务唯一标识符N1,每次请求所使用的N1都不同。②.KDC->A:EKa[Ks//IDA//IDB//N1//EKb[Ks//IDA]]:KDC对A应答,信息由Ka加密,Ks是A和B的会话密钥 ③.A->B:EKb[Ks//IDA]:A收到信息后将Ks存起来并将加密过的共享密钥发送给B ④.B->A:EKs[N2]:B用共享密钥加密另一个随机数N2发送给A ⑤.A->B:EKS[f(N2)]:A响应B发送的信息,并用某种函数进行计算并加密后发送给B
分布式密钥分配方案:网络通信中各个通信方具有相同的地位,他们之间的密钥分配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协商
①.A->B:IDA//N1:A向B发出请求,包括A的标识符IDA和标识符N1 ②.B->A:EMKm[Ks//IDA//IDB//f(N1)//N2]:B使用A共享的主密钥MKm加密共享密钥Ks、A和B的标识符、f(N1)和随机数N2 ③.A->B:EKs[F(n2)]:A使用B产生的会话密钥Ks对f(N2)进行加密,并发送给B
非对称密码技术的密钥分配方案:
①.简单分配:
a)A->B:PKA//IDA:A将A的公钥和身份识别号发送给B b)B->A:EPKA[KS]:B用A的公钥加密后的KS发送给A ②.具有保密和认证功能的密钥分配:
a)A->B:EPKB[N1//IDA] b)B->A:EPKA[N1//N2] c)A->B:EPKB[N2] d)B->A:EPKB[ESKA[KS]]
第四章 数字签名和认证技术
数字签名的要求:签名是可信的,签名是不可伪造的,签名是不可复制的,签名的消息是不可改变的,签名是不可抵赖的
数字签名的步骤:
①.使用单向散列算法算出原始数据的hash ②.发送方用自己的私钥加密hash ③.发送方把原始数据和加密的hash发送给对方
④.接收方用发送方的公钥解密,并用相同的hash函数对数据进行计算hash ⑤.如果计算所出来的hash值与发方发送的相同则可以确定确实是发方的
数字证书的用处:确保信息是由签名者自己发送的,保证信息自签发后未做过任何修改 认证信息类型:所知道的秘密、所拥有的实物、生物特征信息、上下文信息
认证的用途:验证网络资源访问者的身份、发送者和接收者的真实性、网络信息的完整性
认证技术:静态密码、IC卡、短信密码、动态口令牌、USB Key、数字签名、生物识别、双因素身份认证、身份零知识证明
第五章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针对越权使用的防御措施,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 基本目标:防止对任何资源进行未授权的访问 作用:机密性、完整性
访问控制策略: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
特点:灵活性高 缺点:安全性低
分类:基于个人的策略、基于组的策略
访问控制的常用实现方法:访问控制表、访问能力表、安全标签、基于口令的机制
防火墙:防火墙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这道屏障的作用是阻断来自外部对本网络的威胁和入侵
基本功能:网络安全的屏障、控制对主机系统的访问、强化网络安全策略、对网络存取和访问进行监控审计 附加功能:NAT、VPN 缺点:不能防范内部网络的攻击、不经由防火墙的攻击、病毒或文件的传输、利用标准网络协议中缺陷进行的攻击、利用服务器漏洞进行的攻击、新的网络安全问题、限制了有用的网络服务
基本结构:屏蔽路由器、双宿主机防火墙(堡垒主机)、屏蔽主机防火墙(屏蔽路由器和堡垒主机)、屏蔽子网防火墙(内外网之间建立被隔离的子网)类型:
①.数据包过滤路由器:对数据包实施有选择的通过规则、选择依据,只有满足规则的数据包才会被转发到相应的网络接口,其余数据包则从数据流中删除。②.应用层网关:又称代理服务器,包过滤在网络层拦截所有的信息流,代理技术针对的是某一程序,在应用层上实现防火墙的功能。③.电路级网关技术 ④.状态检测技术
网络服务访问权限策略:定义在网络中允许的或禁止的网络服务,而且还包括对拨号访问和SLIIP/PPP连接的限制 防火墙设计策略:黑名单、白名单
防火墙攻击策略:扫描防火墙策略、通过防火墙认证机制策略(IP欺骗、TCP序号攻击)、利用防火墙漏洞策略 第四代防火墙的主要技术与功能:多端口结构、透明的访问方式、灵活的代理系统、多级的过滤技术、网络地址转换技术、internet网关技术、安全服务器网络、用户鉴别与加密、用户定制服务、审计和告警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事件产生器、事件分析器、响应单元、事件数据库
入侵检测技术分类:基于误用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特征)、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的组成:数据采集模块、入侵分析引擎模块、应急处理模块、管理配置模块和相关辅助模块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基于主机、基于网络、分布式、基于网络的分布式
第六章恶意代码及防范技术
恶意代码:故意执行危害信息安全的恶意任务的代码
主要危害:破坏数据、占用磁盘存储空间、抢占系统资源、影响计算机运行速度
命名机制:<病毒前缀>.<病毒名>.<病毒后缀>,常见病毒前缀木马为Trojan,蠕虫为Worm 恶意代码的生存周期:设计-传播-感染-触发-运行-消亡
传播机制:互联网、局域网、移动存储设备、无线设备和点对点系统 感染机制:感染执行文件、感染引导区、感染结构化文档
触发机制:日期触发、时间触发、键盘触发、感染触发、启动触发、访问磁盘次数触发、调用中断功能触发、型号触发
分析方法:基于代码特征、基于代码语义、基于代码行为、检测方法:基于特征码、启发式检测法、基于行为的检测法、完整性检测法、基于特征函数的检测方法
第七章网络攻击与防御技术
扫描技术:IP扫描(ping、icmp)、端口扫描(SYN、UDP数据包)、漏洞扫描
嗅探方法:MAC洪范:向交换机发送大量虚假MAC和IP的包,使交换机进入类似hub的工作方式
MAC欺骗:伪造MAC
ARP欺骗
其他信息收集技术:利用公开服务、网络拓扑检测(tracert)、系统类型检测 网络欺骗:
①.IP欺骗:
a)找一台被目标主机信任的主机 b)使被信任的主机丧失工作能力
c)伪装成被信任的主机,向目标主机发送syn d)猜测或嗅探SYN+ACK的值
e)向目标主机发送ACK来建立连接
②.电子邮件欺骗:伪造电子邮件头(利用SMTP)③.Web欺骗(钓鱼网站)④.ARP欺骗
a)对路由器ARP缓存表的欺骗
i.截获网关数据 ii.按照一定的频率发给路由器错误的内网MAC地址 iii.真实的地址信息无法通过更新保存在路由器的ARP缓存中,正常PC无法收到消息 b)伪造网关:建立假网关,被欺骗的pc都向假网关发送数据
口令攻击:
①.主动口令攻击
a)字典攻击 b)强力攻击 c)组合攻击 ②.被动口令攻击
a)网络数据流窃听 b)重放 c)钓鱼
缓冲区溢出:用户输入的数据长度超过哦程序为其分配的内存空间,这些数据就会覆盖程序为其他数据分配的内存空间。
C语言中可能产生溢出的函数:strlen、strcpy、malloc、strcat等 缓冲区溢出类型:栈溢出、堆溢出、整型溢出:
①.存储溢出 ②.计算溢出 ③.符号问题
拒绝服务(DoS):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贷款耗尽或硬盘被填满,导致不能提供正常的服务 拒绝服务攻击:带宽攻击(以极大的通信量冲击网络)、连通性攻击(大量连接请求冲击计算机)攻击方式:利用系统漏洞、利用协议漏洞
①.SYN Flood(发送大量TCP连接请求)
②.UDP Flood(发送大量伪造源地址的UDP包)③.Land(发送大量源地址与目的地址相同的包)④.死ping(发送超过65535字节的ICMP包)
第八章系统安全技术
五大类安全服务:认证(鉴别)、访问控制、数据保密性、数据完整性、抗否认性
八大类安全机制:加密、数字签名、访问控制、数据完整性、认证、业务流填充、路由控制、公证 IPSec协议:鉴别首部协议(AH)(源鉴别和数据完整性)、封装安全性载荷协议(ESP)(鉴别、数据完整性、机密性)
IPSec功能:认证功能(AH)(无连接完整性和真实性)、认证和机密组合功能(ESP)(数据机密性、有限抗流量分析、无连接完整性、数据源认证、抗重传)、密钥交换功能(真实性、可靠性)IPSec目标:保护IP数据包安全、为抵御网络攻击提供防护措施
SSL(安全套接层):握手协议(协商加密参数)、记录协议(交换数据)、警告协议(告知何时终止)连接步骤:
①.客户机连接到服务器,并要求服务器验证它自身的身份 ②.服务器通过发送的数字证书来证明身份
③.服务器发出请求对客户端的证书进行验证(因缺乏公钥体系结构当今大多数服务器不进行客户端验证)④.协商用于加密消息的加密算法和用于完整性检查的哈希函数 ⑤.客户机和服务器生成会话密钥
a)客户机生成一个随机数,并使用服务器的公钥对它进行加密发送给服务器 b)服务器用更加随机的数据相应 c)使用哈希函数用随机数据生成密钥
SSL基本属性:连接是私有的、可以使用非对称加密、连接是可靠的 TLS(传输层安全):提供保密性和数据完整性
组成:TLS记录协议和TLS握手协议
TLS握手协议:改变密码规格协议、警惕协议、握手协议
第十章 PKI技术
PKI:用公开密钥的概念和技术来实施和提供安全服务的具有普适性的安全基础设施
研究对象:数字证书、CA、证书用户、证书注册机构、证书储存、证书服务器、证书状态查询服务器、证书验证服务器
服务:认证、完整性、机密性、不可否认性
PKI结构:PKI策略、软硬件系统、CA、注册机构(RA)、证书发布系统、PKI应用
PKI策略:建立和定义了一个组织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指导方针,同时定义了密码系统使用的处理方法和原则
CA:管理公钥整个生命周期;作用有发放证书、规定证书有效期、通过废除列表(CRL)来废除证书
RA:获取并认证用户的身份,向CA提出证书请求
证书发放系统:负责证书的发放
谈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因此培养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是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上往往是上机课占绝大部分,理论课课时只占总课时的30%,但这并不是说信息技术理论课无关紧要,学生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才能更加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十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摸索,我在网上也查了很多的资料,也借鉴了其他老师的教学处理方法,我决定改变原有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取了以下的一些方法,让学生彻底爱上这个理论课。
一、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导入课题,巧用形象比喻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生活化、形象化,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好是选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话题。比如关于容量换算问题,如果直接跟学生讲授。我发现学生当场都能记住,但时间相隔仅一周便有一定程度遗忘。因此,我尝试在引入课题之前先问学生一个问题:“一首mp3音乐的容量大约是多少?”,学生答是4兆左右。再问:“同学们家里的网络带宽是每秒几兆?”,得到答案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同学家里网络带宽为4兆。最后问:“那么按照理论只要1秒即可下载完一首音乐,用你家的计算机能完成任务吗?”。接下来通过一首mp3的容量是4MB,而网络传输速度是4Mbps引入1B=8b……,最后学生弄清楚了理论上最快下载时间为多少。甚至我在一堂课上遇到一个学生说电信部门混淆概念欺骗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详细地解释清楚问题的本质所在。
因此,在问题选取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生活和真实需要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有意义的话题是需要教师去精心准备的。所以我的体会是教师一定要开阔自己的眼界,做个有心人,将问题在恰当的时候巧妙地应用到信息技术理论课堂中去。
二、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回归理论
实践出真知,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记忆久远,不易遗忘。以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为例。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台硬件齐全的计算机,然后请不同的同学对机箱内部件进行分拆,在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构成的同时向学生们展示对应部件,如硬盘、内存、显卡……。通过展示实物,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不是机械式的被动记忆。同时我又向学生解释清楚,内存是主存储器,应和外存储器分开,更正同学们平时所说“你的mp4内存是多少G?”这句犯理论性错误的话。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从本质上区分出内存与外存的概念性区别,提高了教学效率。
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大好处是直观明了,一看就能明白。如在讲解程序设计模块交换两个数据值教学内容时,通常的算法是“t=a,a=b,b=t。”我在课堂上也给a、b赋值并一步一步演示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后来我尝试将a、b比作两个有同学座位,t为空位,接下来请a位同学到t位,再请b 位同学到a位,最后t位同学到b位,学生看后一下子就理解了数据交换的原理。
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可以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同样,在学习完理论后可以借助于理论知识再回过头来深入了解实践操作的意义。在实践操作中,分类汇总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相当多的学生汇总前不排序,导致考试时做题停滞不前,影响学生心情。教师在讲解时可重点讲授分类汇总的概念,应把它分开理解,是分类基础上再汇总,而分类的话必须要借助于排序。通过强化理论概念来提高实践操作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了解实践操作都有其理论依据,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
三、注重课堂用语,增强教学效果
合理规范的课堂教学用语是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教师用语规范,表达清晰、流畅,则势必会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效率。反之,若教师语言组织能力差,前言不搭后语,则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合适的事例和教科书中的概念、原理都要通过语言表达交流使学生接受掌握。信息技术理论课中有部分概念较难理解,要想使学生尽快理解则必须用心组织教学用语。对于一些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如何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怎样表达学生更易接受是教师必须要精心准备的。例如在介绍计算机开关机次序的时候,如果仅仅按照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进行介绍:“开机时先外设再主机,关机时先主机再外设。”学生往往会记不住次序,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将主机比之于“懒汉”,它总是迟到并早退,很简洁的一个比喻学生立刻就记住了开关机次序,接下来教师可以再详细地向学生介绍这样操作的道理。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用语的组织与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用语要简洁、明了;二是注意语速要适中;三是注重师生间交流互动;四是要不吝赞美之辞;五是对课堂状况要收控自如。课堂教学用语若能做到以上几点,则必定会使学生和教师合拍,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助推器。因此,在精心备课选题的基础上再配上合理规范的教学用语必定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后及时反思,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无论教师备课多么充分,教学设计多么完美,都要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出其效果的优劣,课上的再好总有其不足之处。我校要求所有教师在每节课上完以后在教案上写出课堂反思,总结成功之处,更要重点写上存在问题的环节、需要改进的地方。
比之于实践操作课,信息技术理论后进行反思更为重要。实践课讲得不彻底还可以借助于示范演示来弥补,而理論课讲得不充分则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理论概念理解不透,而教师又无法讲解清楚,则务必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一是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二是教学道具是否合适;三是讲课用语是否妥当;四是用时安排是否恰当;五是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六是教学效果是否上佳。基于这六个方面来考虑,对信息技术理论课进行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教师经常进行理论课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它帮助教师在以后的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对讲授内容作适当调整,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真正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初探 篇4
在高中通用信息技术教材中, 对信息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 是学生进一步掌握实践操作技术的重要基础, 因此, 课堂教学中使用教学语境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要联系信息理论的基本特点。作者在教学实践中, 总结了以下四点。
一、巧设悬念, 启发兴趣
教材中的一些全新的理论知识, 学生们都是第一次接触到, 对此可从一些类似的比较开始进行教学。如果只是单纯的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或者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 效果不会很好。例如, 在讲授文字的编码时, 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学过水有三种状态, 有没有人告诉我水的三种状态的变化特点?对于已上高中的学生来说, 这是小菜一碟。教室里每位学生都举起了手, 我随口叫起一个学生, 得到准确的作答后, 顺势接过话题:我们的汉字从书写到纸上到出现在电脑显示屏上, 你们知道这个变化过程吗?学生马上兴奋地低声议论起来。此时悬念已产生, 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了, 他们会怀着急切的心情要听老师讲解这个问题。教师这时恰当地比较水的变化和汉字编码的变化, , 预期的教学效果达到了。
二、幽默轻松, 巧记知识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 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 使自己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 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 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 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 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 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 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 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 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 沉闷化为轻松,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讲解主机、IP地址和域名的区别, 主机指设备, IP地址指网上识别符, 而域名相当于通用名称, 学生很容易把这三者搞混淆。于是我突然向一个学生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班上学号为29号的同学是谁?他挠着头说:不清楚。我又要学号为29号的同学站起来, 他前面的一个同学站了起来, 其它同学笑了。开始被提问的同学嘀咕:原来她是29号。于是我对全部同学说, 主机相当于我们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我可能相当于一台功能强大的主机, 你们可能相当于一台台性能还有待提高的主机, 同学们又笑了起来。假设我们每一个人都编了号, 显然那些单调的数字与我们每一个人很难对应起来, 所以我们每个人还有一个名字, 这里每个人的编号就相当于每个人的IP地址, 而名字相当于域名。这样, 三个易混淆名词的教学问题在轻松诙谐的学习环境中解决了。
三、含蓄批评, 提高的实效
教学批评,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许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势, 往往对此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 使得教学批评收效甚微。学生在学习中发生差错是难免的, 此时, 教师若恶声厉语, 简单指责、批评, 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是口服心不服的消极心态。如果教师采用温和含蓄的语言, 能使学生消减窘态, 缓和对立气氛,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一次作业批改中, 我发现了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怎么办呢?上课时, 我从这样一段话讲起:现在生物科学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克隆技术, 有没有同学能说出世界上科学家已成功地克隆了哪些生物?很多同学都愣了一下, 还以为上生物课, 不过还是有几个同学说出了一些例子。我说:原来克隆都是针对有生命的东西, 但是那此些没有生命的东西能不能“克隆”出来呢?同学们有的说能, 有的说不能。我又说:我不清楚能不能, 但是我发现我们的作业能克隆。那几个抄袭作业的学生表情就显得紧张起来了, 当大多数学生笑着说:“抄”字时, 他们的表情就更不自然了。至此, 一个“抄”字正是教师批评的主题, 借学生之口点了出来, 基本目的已达到了, 教师这时就可以顺势而下, 点到为止即可。从始至终没有点名批评, 也没有厉声指责, 而是用含蓄的语言开导学生, 让他们在宽容的气氛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
四、故设疑障, 启迪思维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 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 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 激疑, 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 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程序设计语言课堂教学中, 有一个难点就是二个变量值互相交换的问题, 我采用了“故错”的教学方法来给同学们设置疑障。首先将题目列出, 然后让学生自己先编程序, 找一个直接采用A=B:B=A的互换方式 (这也是大多数学生会犯的一个错误) , 把这种错误方法的程序展现在黑板上, 而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程序, 当讲到这一语句时, 故意停顿,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至此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了, 如何解决呢?此时就可将其比喻成两杯饮料, 要交换, 而饮料不能丢失, 学生会马上说出“再拿一个杯子来。”这时, 必须借助于第三变量问题就提出来了, 程序也解决了。从而引导学生由个别到一般, 进行概括、总结,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编制这个程序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 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一步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 最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理论 篇5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文件精神,以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学校国防教育暨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督查和调研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3〕4号)文件落实好学校国防教育工作法律法规,进一步推动我省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学院对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进行了总结和自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领导重视,职责明确,确保军事训练工作有效推进 1.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准军事化管理特色养成教育平台。学院每年军训时专门下文成立学生军训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分工和职责要求,健全了以“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小组综合协调、系部具体落实、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全院教职工人人关心参与的工作体制。
2.学院领导把此项工作列入学院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多次召开由院领导、职能部门和系部同志参加的专题会议,针对工作形势研究具体问题。每年军训期间,学院主要领导都亲临现场看望学生和承训官兵并验收军训成果。主管学生军训工作的院领导从学生军训计划的制定、具体的工作落实到深入军训现场调查了解情况、指导协调有关工作,都是全程参与,具体协调。系部学生工作领导和辅导员全程参训,各职能部门全程保障,从而保证了学生军训高标准、高质量的顺利开展。
二、制度健全,保障有力,促进军事训练工作步入良性循环 1.学院不断强化军训工作制度建设,建立了军训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科学的制度体系,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措施,使军训工作做到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2.学院设立了军训工作专项经费,每年纳入学院财务计划,并确保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
3.学院提供了专门的工作场所,配备了必要的设施,场所包括:办公室、教室、信息资料室;配置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购置了军事图书、声像资料等工作相关参考资料。
三、全力以赴,扎实推进,大力提升军事技能训练水平1.学院将学生军训工作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中,并列入必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学院落实军事理论课程和军事实践训练各2个学分,纳入学分管理,有考核、考查,成绩记入学生档案。每年新生入校后,学院都会利用广播、橱窗、横幅和召开思想动员会等各种方式对师生进行军训的意义和作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教职员工和广大青年学生对军训的重要意义、基本内容、方式方法和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认识形成共识。
2.学院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48号)文件和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等文件要求,认真制定训练计划和训练方案并组织实施我院的学生军训工作。我院新生的军训都按全脱产2周以上进行,学生会按阶段的进行队形队列训练,军体拳学习,分列式练习,最让学生难熬的站军姿训练,也是难关之一,没有定力没有耐力,他们很难坚持下来,在老师和教官的关注下,他们都会很快乐,并且为了面子而坚持下来。在闲暇时间教官们会根据自身为学生量身打造学生操,以及学生拳,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感受到军训带给他们的快乐,虽然辛苦,但是学生们却很快乐,因为除了大学军训期间,他们没有其他时间会这么大规模的接触到军训,这种活动是积极向上的,让他们受用一生。在军训的期间,教官严格按照训前规章对学生进行训练,学校的老师以及领导也会时刻去关注学生的军训进程以及身体健康情况。同时学院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充分投入,并提供安全、充足的后勤保障,与承训部队官兵密切配合,使军训计划得以逐项落实。每年学院都组织阅兵式、分列式和军训科目汇报等成果展示,全面展现军训工作成效,同时对军训表现优秀的班级和个人进行表彰,这种鼓励会让他们在步入大学第一步的时候得到满足和自信。
3.学院明确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要将国防教育的内容贯穿到军训过程和日常思想教育之中,军训内容符合大纲要求。在军训期间,学院精心组织一些与军训相关的活动,如邀请吉林省军区领导来校讲座;组织教官与学生开展文艺联欢活动,交流活动;组织队列歌曲和歌咏对抗赛等;邀请省军区汽车训练大队来校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和展示活动等。通过以上丰富多彩的训练和活动,使军训的整个过程体现了人民军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展示了教官以“情”带兵、以“严”练兵的训练理念,也使广大学生理解了当代军人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甘于吃苦、勇于吃苦、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从而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4.学院高度重视训练管理与安全保障,学院制定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和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相关规章制度并定期通过专题讲座、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学院的军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没有发生过任何意外和安全事故。
四、加强教育、创新方法,切实提高学生军事理论教学效果 1.学院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军事理论课程作为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教学时数为36学时,由院内专职教师承担授课任务。每年的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教学内容都按照大纲,经过教务处、学生处和教学部三方详细论证并组织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注重现实与网络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学院不断丰富和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综合开展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如:专题讲座、模拟演练、主题征文、板报评比等,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学院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学院设有军事体育教研室,有专职教师,建立了备课试讲和教学交流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考勤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总结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课程教学接受学院教学督导检查,有教学考勤、考试试卷、成绩单、成绩分析表等,教学记录归入教师业务档案。学院制订了有关军训和教学的文件规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时计划、教案等完备齐全。按照大纲要求,我院的军事理论教学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审定的统一教材。
3.学院大力建设军事教师队伍,根据学生的人数按规定配齐军事教师,教师具备不同的专业背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适应教学需要;也和省军区领导达成共识,阶段性的对军事理论教师进行实事军事教育培养和再学习。
五、加强管理,注重养成,巩固和提高学生军事训练成果 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院校,学院根据省市教育部门要求和用人单位的人才素质需求,以学生准军事化管理为抓手,深化学生素质养成教育,不断巩固和提高学生军事训练成果和专业技能培养。通过规范学生早自习、着装、内务、上课、就寝和请销假等“一日生活制度”,要求学生努力做到“内务卫生有序化、学生行为规范化、服装穿着标准化、一日生活正常化”。融素质教育于军事化管理当中,不断深化军事化管理内涵建
设,强化学生从外树形象向内在素质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院注重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成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不断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军事化管理在学生的学风建设、行为养成和品德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成为我院办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大特色。
六、学员总结和自我反省
军事训练工作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手段,也是每位大学生以至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学院本着“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建”的原则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由于我院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回顾过去、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认识到军事训练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师资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省市教育部门和省军区文件精神、结合用人单位需求,借鉴学习他校经验,对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军事训练的重点和关键问题进行研讨,为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而不断探索前进,为我国国防事业增加一份力量。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上好初中信息技术理论课之管见 篇6
【关键词】初中信息;信息技术理论课;有效途径
若让信息技术理论课具有创新性、趣味性,使之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中去,就必须挖掘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并借鉴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处理方法,采用以下方法,让学生爱上这个“信息技术理论课”。
一、强化课堂纪律的管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努力记住学生的名字(信息技术老师,往往教的班级多,学生也多,这一点看起来简单,其实挺难的),保持对学生的“威慑力”,我认识你。
2.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明确理论的重要性,理论指导实践。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课,更不是打字、玩游戏;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知道理论知识的学习及运用,可以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操作方法;运用理论知识归纳出操作的规律性,通用性。
3.好的课堂纪律不仅仅是学生不随便讲话,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有没有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充分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做到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扣”住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天然的优势,一是信息技术的素材比较广泛,二是信息技术老师大都是技术的能手,完全可以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完全可以全方位的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理论课。
我在网络上收集素材,下载了中央少儿频道的动画《青蛙王子——做家务》,并行了简单的编辑,制作教学课件。在教室里,我自用多媒体投影设备,播放动画,设置课堂教学情境,师生进行对话:
师:看了动画之后,你们学到了什么?
生: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做力所能及的事……
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呢?
生:这是青蛙王子的话呀;
……
师:现在请你们总结一下,看了动画片,你知道信息在哪儿吗?
生:动画、文字、声音,图片这些应该都属于信息吧!
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一节看似没东西可教的、枯燥的信息理论课,就这样在动画情境中生动、自然地结束了。好的教学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再排斥信息技术的理论课,从而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注重知识点的关联,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理论课单调、枯燥体现在好多知识比较抽象,与实际应用看似关联不大,学生认为没必要重视,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学生需求出发,把知识点关联起来,加上恰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积极的去探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讲授初中《信息技术下册》(苏科版)第10单元第3节安全上网,健康上网时,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教学背景,激发其的好奇心,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索研究学习。我首先播放从新浪网上下载的一段视频:讲的是胶南一位程女士接到一个电话,说她儿子要用QQ和她有事联系,程女士立即上线,(实际上此时她那再熟悉不过的QQ号的使用者并不是她儿子,她儿子曾经打开过陌生的电子邮件,QQ密码被盗了),程女士被要求汇31万到指定账户,说是有急用,程女士当即和丈夫商量,并先汇了10万,同时在QQ上给儿子留了言。儿子后来看到了,感到莫名其妙,给她妈打电话,程女士才知道被骗了……,看完视频,学生立即讨论开来,“网上,真有这事呀”“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好自己呢?”……现在很多学生沉溺虚拟世界、痴迷上网,这则视频让他们认识到不遵守《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可能会给自己及家人带来麻烦。我又趁热打铁讲解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使得学生认识到要遵守青少年上网安全守则,更要注意网络安全的防范。
四、理论学习穿插实践活动,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室内的信息技术理论课,穿插一些实践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又能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比如我在讲授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二单元第一小节认识计算机时,我将一台废旧但硬件齐全的电脑搬到教室,以实物讲解计算机系统的配件构成,一边从机箱内拆下相应的硬件并向学生展示,比如这是硬盘,知道它的作用是什么吗?实物的展示,是对学生的直接刺激,再加老师形象的语言描述,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记忆就牢固了。机箱内的各零部件被拆开了,接下来,我让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合作组装这台电脑(后面看不到的同学可以站起来)。一开始他们显得有些拘谨,我鼓励他们不要怕,看好了再下手,老师在旁边呢?坏掉算老师的。尽管我没做各部件的连接示范,但是在我提示下,这几个同学还是完成了连接任务。最后我请他谈谈连接的体会,他们说得很好,要细心、接口是固定的、有方向的、错了插不进、不能用蛮力……,把我要说的,全说了!这样一节枯燥、单调的信息技术理论课用穿插实物展示、实践活动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具备良好的课堂纪律前提下,只要我们的老师用心备课,加上恰当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上好信息技术理论课,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喜欢上的!
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理论研究 篇7
1 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需求
经济学家对创新的不同定义, 体现的是不同的研究领域与观察视角。创新的定义应该从创新的本质去理解。创新的本质就是创造新的需求。根据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需求可以创造供给。有效的需求转换为供给, 需求的创新就转化为了生产力。商品是需求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 市场是需求创新实现的舞台。创新所创造的需求是一种有效的社会需求, 这种需求的实现必然要通过商品作为实现的载体。通过市场交换, 创新所创造的价值表现为商品的价格。通过商品的市场交换, 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据马克思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需求创新带来的生产力的进步必然会影响到生产关系, 从而推动包括制度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进步。
狭义的创新一般是指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最主要形态。技术创新是直接创造出需求, 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产品与服务, 创造出新的市场与产业,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比如计算机、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创新, 创造了人们对信息与信息传递的巨大需求, 从而形成了每年价值数十万亿美元的巨大产业。广义的创新还包括观念创新、管理与组织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广义的创新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影响创造的需求。观念创新就是认识的深化, 或是打破固有认识的破旧立新的过程。观念创新是创新活动的先导。创新活动的发生, 首先都是人们认识的深化与观念的创新。观念创新对其他创新也具有指导作用, 正确的战略与发展思路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管理与组织的创新是改进组织与产业的运作形态, 包括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的改进等。管理与组织模式的创新会改进满足需求商品的实现途径与方式, 提高需求实现的效率。制度的创新就是改革。制度创新是人们内在需求的变化而要求的规则的改变。制度创新会消除抑制需求的机制障碍, 从而将创新活动所创造的需求释放出来。创新活动创造需求的实现是由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与管理创新最后到制度创新的逐渐延伸互相影响的过程。观念的创新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先导;技术创新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产业组织管理创新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制度创新是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保证。
2 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主体与参与者
创新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小到企业的创新, 大到建立创新城市、创新区域、创新国家、创新性社会、甚至融入到全球的创新体系中去, 都需要各个创新主体的参与。信息技术产业创新—需求链条的参与者包含 (如图1) :公司、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民间资本、教育与科研机构。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是创新参与者通过市场平台协作完成的。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受到市场成熟程度以及各个创新参与者合作及其之间合作的水平的制约。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公司。公司在整个创新生态中处于主导地位, 也是创新的基本单位。“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是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企业是社会生产力的载体, 技术创新的承担者。企业把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 把技术化作现实生产力。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自身的组织与管理创新也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政府是市场秩序的维持者。政府通过这种产业政策, 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财税政策, 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合理的制度创新活动会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以及市场化进程。政府通过对知识产权保护、内容的监管等提供持续公平的商业和法律环境也是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创新活动离不开各种资金的支持。各种资本通过市场平台参与相关的投融资活动。金融机构是指以银行、基金等代表的专业的投融资机构。民间资本、银行等金融机构不仅能够融通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所需的资金需求, 而且通过完善的资本市场与金融体系能够提供风险分散、激励约束、价格发现等功能, 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保驾护航。教育与科研机构不仅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构, 其本身也具有非常强大的创新能力。教育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主要是观念创新与技术创新。教育与科研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 基础性研究的创新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
3 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体系
创新机制就是鼓励创新并能将创新有效转化为商品满足人民需求的机制。创新机制需要机制的创新。本文认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机制包含如下要素 (如图2) :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教育与基础研究、鼓励创新精神的社会思潮、具有良好的创新的商品转化机制、创新的成果也能得到保护的具有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要素一:创新引导型公民素质教育。创新引导型公民素质教育是指包含学校教育在内的广义的教育。教育一词拉丁文为educate, 本义为“引出”或“导出”, 意思是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是“填鸭式”、“应试型”的, 抹杀中国年轻人的创新的精神。让中国的教育从奥数、从大考小考中解脱出来, 培养公民的创新精神。我国还应加大在公民素质教育的投入。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不足4%。低于7%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 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9%的平均值, 甚至低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4.1%的平均值。尊师重教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 应该切实加大我们对教育的投入。对教育的投入并不应该限于学校教育。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计算, 狭义的学校教育可能只能占到我们生命的不到20%。活到老, 学到老, 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是建立包含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在内的终身的公民素质教育。
要素二:坚实的基础性科研。基础性科研是创新大厦的基石。基础性研究中我国具有国际水平并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的领域不足5%。长期以来,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到2%,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甚至低于第三世界国家平均水平。经费有限, 并且经费使用效率低下, 极大的制约了我国的基础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要加大科研经费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 并提高我国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要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待遇与地位, 提高科研人员的社会认可与尊重。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周到的后勤服务。建立“百家争鸣”、宽松的学术氛围, 创造“国际合作交流”的机会。
要素三:鼓励创新的社会思潮。“山寨”成了当下最热门的词语。在信息技术领域, 中国人的创新产品屈指可数。无论是电子产品还是互联网服务, 大搞拿来主义。国内无数的所谓创业英雄也只是模仿的成功者。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需要创新, 不能只盯着美国模式, 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去复制。如果中国的年轻人都是想着考取公务员或削尖了脑袋成为既得利益阶层, 创新成为一种异类。这固然有我们文化与教育的因素, 学而优则仕曾经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梦”。不良的社会风气增大了我国的创新成本。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文化的创新, 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 逐渐形成尊重与崇尚创新的社会风气。
要素四:创新到商品的转化机制。创新通过商品才能转化为真实需求。企业、政府、资本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 将创新转化为商品。因此良好的创新-商品的转化机制就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科技创新为例, 当科技创新一旦形成, 就需要形成公司这个市场主体去参与市场的竞争, 这个过程中需要投资人、银行的资金支持, 最终把这种科技创新的需求转化为商品。这也可以解释为我们常说的创新生态。比如硅谷的信息产业创新生态、美国波士顿的生命科学创新生态等,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让各个主体在创新的需求流程中分工合作, 从而形成有效的创新到商业的转化机制。
要素五:创新成果的法律法规保护。根据“经济人”的理性, 如果一个人创新的成果可以随意被其他人模仿, 或者很快被“山寨”, 创新就会失去根本的动力。这就需要政府建立起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创新的利益。中国已经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专利法律法规体系, 但是无论是政府的执行还是公共的认识都停留在文字阶段。中国人习惯了“免费”的去获取信息, 包括软件、歌曲、电影、书籍等等。知识产权保护上的“双重标准”是一把双刃剑, 在特定历史时期内, 这种官方默认的“免费”促进了中国信息化的进程, 但是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 官方的这种“暧昧”则成了对创新的一个最大障碍, 影响与扼杀了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
4 创新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创新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本源动力。信息技术起源于美国的军事领域的技术创新。冷战时期美苏的军备竞赛, 是信息技术产生的根源。1946年, 美国研制成功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亚克 (ENIAC) , 该计算机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用来计算炮弹和炸弹的弹道轨迹。美国为了增强军事指挥系统抗击核打击的能力, 1969年, 美国国防部研制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互联网络ARPAnet——成为就是国际互联网的鼻祖。包括人造卫星, 移动通讯在内的信息技术的产生都是源于军事需求与军事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说军事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产生。美国依靠制度创新把信息技术创新的成果不断市场化、民用化, 形成了今天信息技术产业的雏形。美国依靠成熟的商品市场与资本市场, 推进信息技术产业的组织与管理创新, 推进信息产业逐渐走向成熟。依靠成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机制, 信息技术产业最终成为美国的支柱性产业, 推动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
创新是信息技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信息技术产业依靠创新成为新经济的主导产业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专利申请数量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最重要指标之一。2011年, 美国专利排名中, (如图3所示) 申请专利数量前10名的公司都是来自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是创新活动最活跃的产业, 创新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代名词。同样, 我国的信息技术企业同样注重创新能力的提高。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2011年专利申请企业排名情况, (如图4所示) 排名前十的企业除中国石油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和比亚迪外, 其余8家全部来自信息技术产业。从专利申请数量上看, 信息技术产业的专利数量确占到前10名的公司申请专利数量的90%。虽然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 但是与传统行业相比, 我国的信息技术企业仍然表现出较强的创新特征。创新是信息产业的核心特征。
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信息技术产业具有高更新速度和时效, 技术、产品和市场的变化都极为迅速。信息技术科研资料的有效寿命平均只有5年, 并且这种更新是持续进行的。只有持续创新, 不断提供新的产品或服务, 信息技术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不论是渐进式的创新, 还是破坏性的创新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 即便是行业巨头与领军企业, 停止了创新就意味着很快将被淘汰出局。2012年1月19日上午, 已经有131年历史的世界最大影像产品商美国伊斯曼·柯达公司在纽约向法院提出申请破产保护。曾占据过全球2/3的摄影产业市场份额的柯达公司, 在数码时代的大潮中由于缺乏创新, 而不得不面对破产的残酷结局。以台湾联发科公司对手机研发的破坏性创新使得手机的生产不再是“高科技”, 手机的生产与研发变成了“搭积木”一样简单。曾经辉煌的通讯巨头挣扎在死亡线上。摩托罗拉已经被谷歌收购, 昔日通信行业的全球霸主诺基亚仍在死亡线挣扎, 并被评为“2012年消失的十大品牌”之首。决定这些信息产业巨头兴衰成败的因素固然很多, 但是企业的创新能力, 一直是左右公司发展的“无形之手”。
创新价值取决于市场对这种创新需求的认可程度。创新所创造的需求通过商品市场的交换最终体现为企业的商业价值。凭借产品与商业模式的创新, 2012年8月, 苹果公司的市值上升到6235.1亿美元, 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 也成为历史上市值最高的公司。苹果凭借革命性的产品设计、软硬件整合、APP应用等创新, 引领了消费产业的发展方向, 改变了全世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市场格局。如今苹果用自己的商业模式创新证明了, 创新不是一个空喊的口号, 创新可以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创新是信息技术起源、发展以及成功的最核心要素。
摘要: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都起源于创新的驱动。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不仅是指技术创新, 还包括观念创新、管理与组织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本文首先对创新进行了定义, 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的体系结构, 其次是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主体与参与者, 结合信息技术产业的特点分析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机制, 文章最后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价值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产业,创新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约瑟夫.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2]程源等.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吴范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4]柴中达, 等.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职能定位[J].中国行政管理, 2004 (10) .
[5]杨姝琴, 郑洪超.信息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中印比较研究[J].探求, 2010 (03) .
[6]侯集体.信息技术产业与美国新经济[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7]柳卸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创新探究 篇8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特点
1.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专业术语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包含很多的专业术语。像ASR, DNS, FTP, JPEG, BBS等, 解释这些术语又涉及很深入的知识, 不经过系统的学习是很难理解并掌握的, 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选修的内容里, 专业性更强, 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掌握的程度。
2. 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抽象性
信息技术学科中, 很多的理论知识都是抽象出来的, 如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信息加工概述等。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基础, 才能较好的理解。
3.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中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性
学生在学习网络的功能与构造中, 接触到很多硬件设备, 如中继器、集线器、交换机等。如果有条件可以将硬件给学生展示, 否则后面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将很难进行。
4.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高度综合性
新课改后, 信息技术课程表面上看内容不多, 实际上涉及的面很广, 把培养信息素养的整个过程 (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 都涵盖了, 因此几乎每个方面都有所涉猎。如搜索引擎、下载工具、编程、多媒体信息加工等, 在这些内容中, 几乎每一个都是一门独立的课程, 要学习很多的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方式创新探究
随着时代发展, 教师也应该不断创新, 探索出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授课方式。
1.生动、幽默语言艺术
理论课, 需要教师课前将教材吃透, 抓住重点, 深入浅出, 力求讲得精, 讲得明白。那么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好语言, 简洁、准确、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在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是必要的, 如果能旁征博引, 引经据典, 适当幽默, 会取得最佳的效果。
2.艺术欣赏引导法
除了讲授, 演示法也非常重要, 有的时候一些理论需要实践的支持, 那么就需要教师演示, 学生去理解。有时也可以通过一些与理论知识有关的视频、声音、动画、图片等的艺术性欣赏, 从中引导学生学习或者总结相关的概念性的知识。
3. 讨论探究总结法
教材上的一些内容光靠教师向学生展现还是不够的, 学生需要参与进去, 例如, 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这个内容, 看过一些教师设置了辨论题让学生讨论、辨论, 效果就非常好。通过讨论, 学生就不仅是停留在字面上和教师的讲解上, 他们能够真正地动脑筋去思考了。
4. 情境创设法
我们的新课程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那么从哪儿入手呢, 情境的创设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氛围, 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的人性化, 更加的生动化, 不再是冷冰冰地操作机器。至于课堂上的情境可以围绕一些国家大事、生活中的新闻、校园、家庭等来设置, 既贴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又能融入一些情感教育。例如, 在《图像的类型、加工工具》这一内容中, 围绕学生关心的几件国家大事, 像抗震救灾、奥运会、世博会等, 分别找出了一些相关图片, 既让学生掌握了文件扩展名, 分辨图片类型等理论知识, 又给学生加入了一些时事知识, 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5. 快乐课堂游戏法
理论知识要想不枯燥, 就得结合多种方法, 如果能寓教于乐那就更好了, 即使是理论课, 教师一样可以探索用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兴趣又达到教学目的, 并且也不乏有成功的例子。如《信息的特征》这一节, 设置“传话筒”, “你说我做”等游戏, 让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体会信息的共享性、传递性、真伪性等。
信息技术理论 篇9
1. 创建有效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肯定有一个最高值, 但在现实生活中, 人的智能要接近这接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效的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 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相反, 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 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 都不大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了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 获得发展。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 创设虚拟现实或含有文字、图片、影象、声音的教学环境, 使学习者能进行文字处理, 数据分析, 仿真实操作、作图绘画、编曲欣赏等, 并能实现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 激发学习者的潜能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习者现有的智能发展水平差异, 并且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 让学习者能尽其才。
例如, 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网络资源中查找、收集、评价信息, 获取实验数据以及展示、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学生利用虚拟世界模拟研究现实问题, 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再如学科网站的出现, 为学生提供了专门学习某类知识的平台,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有针对性地选择性地开展学习。其实, 网络就是一种学习工具, 就像学生手中的字典词典计算器一样, 所不同的是网络除了具有上述学习工具的特点以外, 还具备双向互动、实时在线和自动更新的特点, 为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 设计有效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
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 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 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供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 在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因此, 在多元智能环境里, 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 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效的活动, 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专题学习方式, 不同的专题学习方式虽个有特色, 但都是以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各种智能组合, 从而提高其素质。例如, 学生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同伴、专家及其他读者合作, 发布作品并进行交流。利用网络技术的BBS和电子邮件开展合作学习交流, 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 接受评论等。学生可以建立个人主页或小集体主页, 创设个性化的学习平台等。强调学生自动学习和协作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及争论等。整个学习过程围绕问题解决为核心而展开, 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复杂性, 对发展学生解决现实世界中真实问题的技能有很好的作用。
3. 开展协作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人际智能
人际智能是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此协作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能力, 开发学生的人际潜能, 而且可以帮助、促进弱势群体, 从而达到智能互补的效果。在协作学习中, 学习过程就是交往过程, 师生是平等的合作者, 强调整体学习效果和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协作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进行的, 如班级课堂、互联网环境、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学习等, 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 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研究过程中, 课题组成员各有独立的任务, 既有分工, 又有合作, 各展所长, 协作互补。此时, 小组的合作非常紧密, 更需要共享资源、共享思想、协调任务进度,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E-mail、BBS、OICQ、BLOG进行异步讨论, 将初步成果公布在网上发表, 通过网络继续讨论研究, 如此反复。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自我认识、数理逻辑、言语语言等的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通过开展网上的协作学习, 学生可以随时获得在线帮助和资源, 并通过交互获得他人的知道, 对学习有掌握负责精神, 增强创新意识, 对事物有全面认识的意识, 能区分事实和观点, 敢于承认自己的偏见, 系统地比较自己和他人观点的不同, 有效形成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
4. 通过在线评价有效培养学生自我认知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在新课程改革中, 评价应更多地关注评价对象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和进步状况, 通过关注“过程”而促进”结果”的提高。在评价的主体上, 应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元化, 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这种转变有利于改变我国中小学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 加强各类评价主体之间的互动, 可以使评价信息的来源更丰富, 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 也有利于促进被评价者自我发展能力和个人合作能力的发展。
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通过网络 (如BBS论坛方式) 就其他人的作业提出帮助性的反馈性意见。这种反馈过程是全开放式的, 所有教师和学生均可以参与其中。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累积起来的反馈意见可以作为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参考。同时, 这种学习反馈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 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实现“异步”交流, 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信息技术是一门促进多元智能发展和进行多元智能教学的有效学科,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的先进理念, 实现因材施教、实现教育的人性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具有显著效果和深远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雷洁勤.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网络教学策略.教育信息技术, 2005.4
[2]《多元智能理论及教学实践》.内蒙古教育, 2005.10
夯实高中信息技术的理论教学基础 篇10
一、信息技术理论教学轻视理论的原因探析与必要性强调
应该说轻视理论知识教学是有一定原因的。从学生角度讲, 相对于上机操作而言, 学生显然不喜欢枯燥的理论知识。比如说《算术与程序设计》中“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等知识相对而言确实比较抽象, 而且不符合学生熟悉的十进制运算习惯;从教师角度讲, 理论知识教学费力且不受学生喜欢,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且又不太受考试的制约;从知识角度来看, 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较难以学生喜欢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来实施;从知识传输的角度来看, 讲授式是最好的选择却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方式。总而言之, 内外因共同导致了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在高中教学中的弱化。
但理论知识教学的必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其课程理念是“提升信息素养, 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强调问题解决, 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等, 这些理念的落实必须以信息技术理论的掌握作为基础。
而从目前的考试评价角度来看, 虽然说全国各省采用的评价方式不一样, 但也都无一例外地高度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查。但是针对这一点有必要强调的是, 考查引导下的理论教学常常是信息技术知识的机械记忆, 并不必然导致有效的课堂理论教学。
同时不能忽视的另一个思考维度就是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信息社会中出现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漏洞等多种不良甚至是违法犯罪现象, 这一方面固然有利益的驱动, 同时也有着当事者对于信息技术领域应当遵守的道德的漠视。因而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 进行良好的道德规范教育与价值观培养, 也应当由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教学来完成。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的理论教学方法尝试
要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 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虽然人们常说“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但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思考,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还是可以寻找到一些可以称之为教学方法的东西, 并从实践中寻找到能够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比如说“对比法”。对于抽象的信息技术知识, 笔者发现如果生硬讲授, 学生不仅不感兴趣, 而且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牢固。在这种情况下, 笔者尝试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感知与掌握。例如, 在数据的查询与排序中, 我们通过Excel提供一组数据, 先让学生通过传统的方法进行查询, 则学生需要通过视觉进行查找, 如果借助其中的查找功能, 则可以精确地查找到对象, 而如果通过“筛选”功能并结合视觉查找, 则可以迅速且精确地寻找到查询对象。针对大量数据的排序, 凭逻辑判断是相当耗时的, 而利用Excel中的排序功能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
这些教学过程如果分开来实施, 则学生形成的知识就是孤立的, 而如果在对比的情境中实施教学, 学生就有可能产生更为深刻的体验, 也更容易形成理论上的认识。再如在图形的格式转教学换当中, 我们可以选择让学生用不同的软件如Photoshop、Flash以及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等, 这些软件在使用过程中各有什么优缺点, 这些理论知识未必会在考试等评价中出现, 但却是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常常会遇到的问题, 因此学生对此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与掌握。笔者尝试的方法也是让学生在对比中找到答案。让学生将一个已知文件大小的图片, 通过不同的软件进行处理, 然后比较文件的大小与色彩保真程度, 从而形成默会于心的认识, 进而在以后的图形处理中就会恰当地选择软件。
再比如说“实践反思法”。作为一项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学习, 要让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 必须通过实践并加以反思, 在实践中形成经验, 在反思中生成知识, 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例如在利用关联式数据库系统Access开发小型数据库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数据库知识结合实际需要开发一个简单的管理系统。如班级小组合作学习记分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有小组人员组成、小组任务分工、分数记录与分数统计排名等。更为重要的是, 在这个系统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学生先制订一个开发流程, 而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 这个流程的制订会经历个性设定、小组讨论、初步尝试、调试修改等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仅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而且学生参与的程度更高, 运用的知识也更多, 因此学生容易对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形成丰富的运用经验。同时, 在数据库初步形成之后, 我们还结合对数据库的运用让学生反思这一数据库的建立过程。在这一反思过程当中, 学生会总结数据库开发过程中的成败得失, 进而对Access知识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此外,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还有一些方法也被证明对于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而言是行之有效的。如利用多媒体、白板等教学手段模拟实际情形, 让学生对实际操作过程进行观察的“过程分析法”;利用学生对现成的信息技术作品进行理论分析的“案例分析法”等。
三、关于高中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教学的一些思考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 我们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教学应该超越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层面, 应当培养高中学生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素养, 我们也深深意识到信息素养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来奠定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精神基础的。从这个角度讲,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信息获取与加工、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等教学范畴中都有大量的理论知识, 这些理论知识应当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向学生传输、渗透,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永恒话题。根据对实践的反思, 我们坚持认为教学认识的提高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 是夯实学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面对不同的学生与不同的信息背景, 我们的经验永远起着基石的作用, 具体到一个教学现场, 还需要我们以教学智慧去化解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应该超越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层面, 培养高中学生应具有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应当是以理论知识来奠定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精神基础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篇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01-0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教学类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大整合论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在“大整合论”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在“小整合论”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及其意义
面对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式交互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应深刻意识到,只有培养学生驾驭信息技术工具,才能够把握信息时代,数字化世界所带来的机遇;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自身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中进行课程学习,因对其利用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分为如下三种基本方式:(1)L-about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目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课程知识,如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结合信息检索课程内容,把检索语文、数学资料作为学生练习;(2)L-from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在这种方式中,最常用的模式是“情境——探究”模式。(3)L-with IT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即利用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商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工具和作为自我评测和学习反馈工具。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自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以来,我国已有许多地区、许多单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试验性探索,并已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效果,其中有些效果还相当突出。这里举一个试验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教改试验研究项目为例,用以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发展的需要;而且确实有显著的效果。这个项目是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中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在小学阶段要求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四结合。其主要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以下简称为主导——主体结构)。
1.小学生识字教学的主导
这种教学进程结构可用“看→听→说→写→打→想”六个字来概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在“看”和“听”环节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演示生字的笔画、笔顺、汉字部件、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让学生“说”“写”“打”,使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手脑并用,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人机交互、立即反馈,学生还可以自我发现对汉字音、形方面的错误认识,从而有助于主动建构关于汉字知识的意义(体现主体作用)。并且教师要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在笔画、笔顺、读音、部件、间架结构及字义等方面的常见错误(发挥主导作用)。
2.小学生阅读教学的主导
当老师讲解完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后,除了让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以外,还可让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同步阅读课件来进行学习。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地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竞赛(在给定时间内让全班学生阅读同一篇课外读物并由计算机评分),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小学生低、中年级段作文教学的主导
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在“打字表达”环节中,让学生在观看活动情境的同时,把想写的一段话或想写的一篇短文,通过“想打”方式,用键盘在屏幕上打出来。在“评议批改”环节中,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网络(特别是基于多媒体网络)的评议批改,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就能使每个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在试验中学生普遍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因而能收到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因此,从实践过程中体现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可,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领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习表达抒发自己的感情,使认知活动和感情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多媒体课件和多姿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作为情景创设、学习字词句和扩展学习的有效工具,即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2]唐文和,刘向永,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J].中国远程教育,2003,(5).
[3]曾祥霖,张绍文.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层次和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6,(1).
上好高中信息技术理论课的策略 篇12
1. 分散讲授, 逐渐渗透。
理论课不像操作课, 可以用任务来明确目标、驱动教学, 往往是讲起来比较乏味, 但不讲又不行。想将信息技术理论课上得能吸引学生, 首先应避免理论的讲授过多、过于集中, 一口吃很败胃, 分散吃可能就可口些。教师不必急于向学生灌输信息技术的各种概念、原理, 以及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可以介绍有关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技术内容后, 及时告诉学生, 应该如何去学习信息技术, 让学生了解这一门学科的学习方法, 并指导应用, 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有方法, 少走弯路、错路。其次, 理论课教学不必面面俱到, 应以既掌握知识又抓住重点为目标。以大纲为主, 结合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主要任务, 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 研究教材、筛选教材内容, 只有“吃透”课本, 认真研究学生, 才能把握教学的内容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价值, 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理论课的兴趣和信心。
对学生掌握概念和原理的要求也不必太高, 在相关理论的关键点上讲深讲透, 多做变式练习。比如信息的概念, 抓住并强调“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 不是事物本身;信息离不开载体, 不能独立存在”这一特征, 学生就能快速而准确地从“A、书报上的字;B、收音机;C、信息技术光盘;D、网络上公布的各项每月经济指标的消息”四个选项中得出正确答案D。
2. 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高一学生每星期只能上两节信息技术课, 短短的90分钟, 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只能听老师的讲解和完成上机练习, 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为了让学生能熟悉和巩固课堂内容, 有兴趣去消化并运用理论知识, 我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还要对课堂进行延伸, 指导好学生的课余学习, 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比如社区活动、小组实践活动, 或者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性活动。如何做广告牌?如何编辑排版自己的作文?等等。同时, 经常介绍或计算机投影展示信息技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给我们的工作、学习或生活带来的方便, 能够坐在家里了解世界, 购物、娱乐、学习等等。比如: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编辑或播放一段音乐、电影, 给自己制作动感相册, 利用互联网快捷地和远方的亲戚朋友发邮件、视频通话等等。学生知道计算机如此的有用和便捷, 自然会激发学习的信心。
理论是来自实践, 并指导实践的。只有用于实践的理论才是鲜活的理论。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知识的课程, 更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和探究工具, 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理论才不是空洞的理论, 学生才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 而是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主体。这样, 根植于现实丰富生活土壤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理论, 才是为广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理论。
3. 讲练结合, 巩固消化理论。
理论应联系实际, 理论应在实践中得到检验、验证。在上信息技术理论课时, 我非常注意理论的讲解和上机练习相结合, 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熟悉掌握理论, 巩固消化理论, 从而让理论转化成能力。脱离了一定量的练习去学习“理论”, 是死理论, 成为记忆的负担, 学生容易如坠云雾, 似懂非懂, 当然容易忘记。
在教学“因特网信息的查找”一节内容后, 为了体验和感悟网络信息活动中的操作与应用, 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 为学生学会有效组织和处理信息奠定基础, 我设置了相关练习: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网络信息搜索策略与技巧查查有关中秋节的来历、中秋传说、中秋习俗、中秋节诗词等相关内容。给每个小组发一份卷子,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共同完成问卷信息查询, 推举小组代表对相应的中秋专题内容向全班同学做总体介绍;看哪组搜索得又快又丰富。这样, 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在原有网络搜索信息的感性经验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网络信息搜索的理性认识, 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定义和分类, 并使其在参与抢答比赛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总结了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理论】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理论课教学09-24
信息技术理论性知识课05-09
论信息技术与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07-02
信息技术信息素养10-22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10-21
《信息技术与信息化》05-14
信息与信息技术 说课稿08-29
信息技术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