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共12篇)
信息技术学科 篇1
策划人语 我们所处 的时代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微博、微信 、微电影等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视野,慕课、微课等新型 的教学形 态开始涌 现。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推动 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 化发生着巨 大变化 ,也给教育 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技术如何与教学有效整合, 使之成为教学的合作者与推进者, 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科素养, 还需要我们冷静思考和分析,进行理智性的择取。这期我们推荐两位名师文章给大家, 希望引起广大教师的深度思考。
信息技术学科 篇2
工
作
总
结
撰写人:任兵斌 二00九年六月二十七日
安宁市光明学校2008—2009学下学期
信息技术工作总结
一、学科成绩解析:
信息技术是技术学习,是我校从2001年在四到六年级开设的一门课程,除四年级每周只有一节课以外,五、六年级每周每班两课时,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开设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对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及教研人员应充分认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地位,开好课,开齐课,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九年来,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是逐步更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阶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是主要培养学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着眼于使学生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的基本技能,促进和提高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用于学习和生活,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高中的信息技术会考,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及教学要求。本学期教学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办公软件的操作、FLASH和LOGO等知识。
二、现阶段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优势:现在有部分学生平时接触电脑的机会也比较多,而且,电脑学习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和时间,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计算机是比较特殊的学科,操作性较强,大部分学生对此相当感兴趣,学习较积极,比较热情,讨论和学习的气氛比较不错。
不足:由于学生家庭中的电脑数量较少,学校机房40台机器不能满足学生上课一人一台,有的班级人多要两个人合用,对学生积极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局限于游戏娱乐和上网聊天方面,缺乏全面性。对教材要的一系列操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娱乐功能感兴趣。学生之间差异性太大,后转入的学生对电脑很陌生,键盘都不熟悉,有的对电脑则是相当熟练。
在这种情况下上好信息技术课或开展好教育教学研究,是摆在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理应抓住机遇,全面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新教育观、教学观,要改进教育措施和教学措施,具体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创造性地提出方案并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欲望,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领悟信息文化内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在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地整合开发课程资源,重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充分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不同技术思路。对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少限制、多支持,鼓励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课操作性很强,要求至少100%的课堂教学在机房完成。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式有:
① 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在“任务驱动”中所设置的任务要求做到科学、适当、适度。
② 小组探究。学生按照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组成学习小组,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实现情感领域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③ 启发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④ 讲授法。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做成各种教学课件,借助于有关设备,边讲授边操作,讲练结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⑤ 分层递进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三、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以往,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听课、记笔记、强化练习,应付期末考试,把学习建构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在课堂中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直接参与制定并确定对自己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探究和解决问题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四、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创造实践
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正视这种个别差异。一方面,对不同起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予以认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都应该给予应有的认可和鼓励。
五、加强课堂管理,做好起始年级的养成教育,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由于信息技术课100%以上是在计算机教室里完成的,由于我校的计算机无法上网查找资料,所以学生面临很大的困难,很难集中精力在学习上,这给课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并且,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如上课纪律性差,不服从教师管理,甚至有不来上计算机课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上下功夫,在养成教育上多用心,努力规范学生的上课学习行为。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做起,注重落实,注意细节,使学生能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一学期来,我坚持不懈地努力,认认真真的工作,不但顺利完成了每学年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学生的操作水平也有了解一定的提升。
三、主要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中也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
1、设备不足,我校有9个班,教室每节课都被安排得满满的,没有机动课时,很难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上机练习时间;
2、没有空余时间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很难从中发现、培养尖子学生;
3、信息技术教师几乎没有参加观摩、学习机会,以至自身信息、素质难提高,无法满足学生对当今信息技术探索欲望,不了解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趋势,基本上是凭着感觉走;
4、教材不配套,我们现在是从四年级开课,学生没有计算机基础,没有学习过前两册的内容,教师上课也只能凭着经验进行教学。
四、解决问题的构想: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3、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4、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安宁市光明学校教师:任兵斌
信息技术学科教法探讨 篇3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1)新生性:不仅体现在从无到有。即使是已有的学习内容,如文字的录入与排版,也是以较快的速度在更新。可以肯定,今后本学科定有许多新内容出现。故新兴性也包括了现在的高中生在将来要碰到,并自学大量新的本学科分支内容。
(2)工具性:如同识字和四则运算一样,计算机的基本运用能力将成为每个人工作的基本必备工具。
(3)技术性:《信息技术》课则偏重于技术的应用,当然是在一定层次的理论基础上的技术。这也是当今知识经济在IT行业充分体现的原因所在。
(4)应用性:不论是在高层次,如军事、气象、经济方面,还是在中学生的学习,或是在日常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教学可以联系实际。
以上是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特点,也是我们教师在选择、应用和创造教学法时,关于学科特点方面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把握全局的教学法
(一)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已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初中三年也没动过计算机。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而基础相差较大。这种不平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相当大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有神秘感,甚至有恐惧心理,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我们应对症下药:
首先,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惊讶之声不绝于耳。
其次,为了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结果,有的达到某种不可思议的情况;再讲讲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
(二)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又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
例如,对前两个部分,我先让学生了解个大概,不求甚懂,在学习的过程中再适当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指导他们练习、理解以至掌握。即:当学生明白计算机的组成,初步掌握WINDOWS桌面操作之后,便可以开始学习汉字处理,这里不仅可以练习指法,而且可以让学生输入自己的得意之作,并加以精心设计,然后打印出来。手棒自己的杰作,体验着成功后的喜悦,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一定更浓厚,了解计算机的愿望一定更强烈。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地了解前面基础知识。
三、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法
(一)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准备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诸如此类课程中可大量运用。
(二)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
虽然大纲已明确要求上机课时不少于总课时70%,但如何安排这70%,是我们正在摸索的课题。但至少可以肯定:①学好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②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较大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③上机实践,必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四)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不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样性,有时答案也有多种。在信息技术学科,更应让学生树立这种观点,提高这种要求。比如,删除一个字符可以用Del键,也可以用Backspace鍵,还可以用Delete键;使用路径时可以用绝对路径,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在编写程序时,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和算法。一题多解,旨在增强学生灵活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多分析,多提示,多总结,揭示本质的内容,使学生思维得到提高。
信息技术学科 篇4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融合就是以生活实际为最终目标,其它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它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它的实施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如何融合
1.1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要多样化
教材所有涉及操作的内容,呈现方式整齐划一,几乎所有的课都是一个样式、一个套路:“……应该如何操作呢?①……②……③……”我们先不谈这种培训式的方式在小学教材中使用的合理性,我就觉得让学生看这种千人一面的课本内容,不利于孩子想象力的发挥,会阻碍其形象思维的发展,最终扼杀的是创新能力。
当然,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讲、演、练的方法还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只要内容适合,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讲究多样化。有的内容可以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如:讲“画图的翻转/旋转”操作时,可以给学生一幅画、适当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并讨论这个操作。有的内容可以以探究的方式进行,教材出示几种假设,然后由学生通过探讨、上机操作,最后得到验证。如:在讲“设置幻灯片的背景”时,可以让学生围绕“1)能用其它颜色(如蓝色)作背景吗?2)能用渐变色作背景吗?3)能用图片作背景吗?……”这几个问题进行尝试,并通过实践最后得出结论
1.2加强与其它学科教师的联系,关注其它学科的教学进度
如学习搜索引擎时,如果照本宣科的进行教学,则学生在课后会很快的遗忘掉。如果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点需要搜索资料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会极大的提高,也达到了联系生活实际的目的。学习Word时,可以先与语文老师取得联系,在学生办手抄报或黑板报的时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利用Word完成排版、设计。这样的设计既考虑到加强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搜集的能力,也考虑到要进行Word的学习,进一步熟练计算机使用的一些简单技巧,还考虑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个载体巩固其关于环保的地理知识和提高其对于信息的筛选和重新组合的能力。这种探究式教学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充分调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3与学生已经习得的经验相联系
如三年级学习鼠标“单击”和“双击”操作,可以结合音乐课中的节奏进行教学。
师:“双击”是连续按鼠标器左键两下,如同音乐课中我们的节奏“××”;而“单击”是“×”。
(老师带领学生练习“单击”和“双击”操作,同时唱节奏配合练习。)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在学习鼠标操作中,“双击”操作是一个难点,尽管反复强调“连续性”,但抽象的语言还是使他们把“双击”变成了两下“单击”,始终无法掌握“连续性”。因此我将音乐课中的唱节奏引入课堂,在做练习时带领学生一起来唱节奏,如“双击”时让学生唱“××”,用声音的“连续性”带领“双击”的操作练习。
2融合中应注意的问题。
2.1教材内容的选择要符合课堂实际
课堂的因素是多变的,各校有各校的实际情况,如:网络的运行能力、计算机的配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经验等,教材在某些内容的选择上也要考虑这些因素。
如:六年级(下册)校友录这一部分,需要注册搜狐通行证账号,由于学校的网络条件制约,不能同时申请很多账号,而且也受网络速度的限制,这就必须将学生进行分组,减少对账号的需要。
2.2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学生有自己的经验。但学生的经验水平并不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信息技术属于综合实践课程的一种,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用”是最主要的,是学习的最终目标。一本教材若能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就是一本有用的教材,一本好教材。这也是信息技术教材的应用性所要强调的真正内涵。
要想做到彻底整合,难度很大,不是只靠我们信息技术老师就能够做好。我们要多关注其他学科的教学进度及学习内容,积极与其它学科教师联系、协作,在我们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课中,结合其它学科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如何理解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过程深度融合.
[3]3edu教育网.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效结合例谈.
[4]李贵忠.浅谈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
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优势 篇5
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水平,也有助于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舞台,如果使教学内容或教材主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则更能营造开放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能立足于未来社会,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一种适应一定学习活动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在课内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各科共同的学习技能和科学的方法,以及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舞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能营造更加开放型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体,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重点就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一个初步探讨。
一、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要想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任务或问题,一个巧妙的设计,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意志品质,有了学习兴趣的学生常常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能积极主动、心情愉快、不知疲倦地学习,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激发下,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这中状态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并且掌握的方法也记忆深刻。
例如:在教授文字处理“段落和页面的设置”一节,课前提出问题:怎样帮助你喜爱的歌手设计一张歌页。学生会拿出磁带歌页或CD歌页来仿照排版,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涉及到了页面设置、分栏、段落设置、页边距等知识,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会积极主动的去探究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很快掌握了“段落和页面设置”一节所教授的知识,而且有些同学还提出了教材所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使自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由此可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自动地去学,也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二、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自主学习,需要自主教育的氛围,需要学习主体不断的激发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有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尊重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环境。在实践中发现,平等的学习环境最能体现放松、行动、兴奋、情绪和乐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融洽的协作关系,形成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善于参与的氛围。
其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坚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教师可问可不问的就不问,可讲可不讲的就不讲,把时间让给学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且教师应运用学科优势,多提供自主学习课件,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在课堂中只起引导和答疑作用,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掌握。
在任务中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信息技术课中多采用任务驱动法,任务的设计对于能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非常关键。所以在任务设置中,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
可以参与进来或自主创造,这样在教学中,有的练习内容不都是所有学生喜欢的,但他们因有自己的一份空间,因而也会乐于参与,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另外,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和多媒体了断学生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自主学习环境,所以设置的任务还要与生活实践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并敢于设计、运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达到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目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学习目标的选择者、学习内容的探索者。例如在学习“获取网络信息”这一章时,我将任务和历史学科结合,让学生开展“论秦始皇的功与过”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而每方又分为四个小组分别收集资料,学生兴致勃勃地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所需资源,在搜寻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怎样对网页上文字、图片的保存,怎样对关键词进行搜索等,并在些过程中完成了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最后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还有的小组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来展示本方的观点,从而使辩论会开的有声有色。学生在完成此任务既培养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及网络学习和应用能力,又从多方面进一步了解了秦始皇其人,历史知识得到了丰富,真正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之中,从而锻炼了自主学习能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所以,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终身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信息技术新教材编写的宗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而应教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注意结果的传授,而要在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应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新求异的精神,并有意识地培养、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促进,互相提高。信息技术课本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其特点,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而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课前先将本节课的重点利用投影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训练任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自学的内容包括:
1、课本讲解的知识,这一步骤是课堂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一部分学生书没好好看书,就忙着做题,教师要做好启发、提示,并精心制作自学课件,通过课件将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联系起来,使这一步骤落到实处。
2、利用自学的知识解决实践的问题。采用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教师巡视辅导,并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帮助。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操作实践能力。在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新旧知识的过渡中,在挖掘教材智力因素中促进学生不但“学会”而且“会学”。让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激励学生自主评价
评价作为自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直接关系到实施效果。构建与自主学习相适应的评价机制,可以使评价切实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长效维持。首先,提倡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作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要义之一,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给予充分的重视。再次,鼓励学生互评。在自主学习中,为了创造更为丰富的评价手段,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学生互评的机会。因为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利于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回顾与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客观认识,学会积极地看待同伴对自己的各种评价,并进而促进学生乐观生活态度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与
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中,在每节课中留一段时间,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让学生展示所学知识或展示作品。展示作品时让学生先自我评价,然后相互评价,在评价中教师引导学生们从不同的观点和审美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从而使作品的制作者发现哪些方面有长进,需要加以巩固和发展;哪些地方存在不足,有待改进,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调整与改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活动,并在进一步完善作品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我评价能力。如在学习演示文稿和Word,给学生个人或集体展示“杰作”的机会,对这些作品,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评价,甚至于连插图的大小合适与否都能加以评价,其自主学习与教育意义不言而喻。通过评价,学生主体性得到极大尊重,独立性得到极大支持,自主性得到极大发挥。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篇6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 教学效率 自主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现代信息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它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教与学的空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主探究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无意识记还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常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更要重视兴趣的激发。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反应和情感上的主动参与。
在教学《金色的秋天》这篇课文时,为了将树叶从树上纷纷落下的场面呈现给学生,我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了一段配乐动画场景:夕阳下满树都是金黄的树叶,一阵秋风吹过,树叶纷纷从树上落下来,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看完后,学生们已置身于这个金色的秋天中了,天真的孩子们争先恐后说要到落叶是多么的美。这节课借助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取利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
小学生的认知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理解、感受语言的能力比较弱,尤其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理解就更加困难。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趴在纸上的文字活起来,生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形象再现感,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那么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呈现形式,而多媒体的视听因素,可以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学习中积累大量的表象,达到“启其所思、导其所难“的目的。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常可以运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图片等形象的视频音像,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在拼音教学中,可以观看图片,借助字母与图片的联系,用动感的课件演示拼音,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直观的学习情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情感,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还为语文教学增加了学习信息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的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也就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使学生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学习《我们去植树》时,我让学生搜集植树的好处,他们都能说出“防风、净化空气”等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我联系学校正在开展的低碳环保活动,让学生自己说一说低碳环保的好行为。这样,课文内容得到了深入的理解,同学们不但会搜集资料,也会运用资料来思考问题、拓展问题,有利于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和创造的精神。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多种合作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会合作,充分找到了自己在学过程中的位置,实现了自我价值,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追求的目标。
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语文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它对传统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让我们看到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它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媒体形式和立体型的新型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余胜泉 《信息技术與课程整合的层次》
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
何克抗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思考》
黄埔全 《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法》
信息技术学科 篇7
我县中小学教师在近几年时间里先后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信息技术初级、高级培训与考试。教师利用双休日、假期在县教师进修学校参加培训, 通过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掌握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课件制作等方面基础知识。但是, 通过培训后反馈, 我们发现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 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要集中在青年教师中, 而这部分教师一般缺少教学经验, 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又较薄弱, 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下, 我就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以就教于同行。
一、加强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
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 可以深化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 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 有了交互性, 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时实指导,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 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 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 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 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无论是是学科教学还是信息技术的运用都离不开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 应该首先针对教师的思想顾虑, 围绕素质教育观进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讨论, 举例。让教师认识到, 现代信息技术是何等的重要, 对于各类学校来说, 它几乎是实现教学过程改善的期望的第一重要资源环境。其次是针对教师的心理惰性, 强化信息社会和未来教育要求教师必须转化角色的思想认识, 信息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指导型、伙伴型、科研型、学习型, 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必须强化教师这方面的思想认识。让教师认识到现代教师所具备的各种素质, 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现代社会, 教学必须凭借各种教学技术, 在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大多数教师对于各种信息技术的运用目前仅仅凭靠经验, 很盲目, 经验是很重要, 但是在日益复杂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中, 已有的经验已经远远不够, 教师要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按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组织、实施教学。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 软件的开发、媒体的选择与优化组合、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效果的评价, 教学设计是核心, 教学设计是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
二、学科教师应掌握的信息技术技能
近两年来我一直在思考,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 其信息技术技能到底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呢?是重技术, 还是应该重应用?尤其是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 且不说家庭电脑的普及, 在学校里也基本上做到每个办公室都配有电脑, 并且连通了网络。如今网络中海量的信息资源, 每天呈几何级数字增长着, 我们是否能够运用自如, 是否能够找到自已需要的信息呢?这应该是当前教师基本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吧!另一方面, 现代的通讯方式, 网络环境交流平台, QQ、MSN、BBS、BLOG、FTP等, 教师们是否在利用这些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服务, 是否提高了工作效率呢?再有, 利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Intel未来教育学习方式、项目学习方式、综合实践学习、webquest、Big6等新型的学习方式, 教师否了解, 是否尝试在教学中使用呢?我想:计算机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使用flash、autherware等几个工具软件, 更重要的是要力足于应用, 使教师了解网络学习的基本方法, 提高教师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 进而利用网络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
三、认清学科特点, 加强信息技术培训的多针对性
每个学科都有它们各自的特点, 对于不同的学科, 需要教师使用的信息技术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如数学教师掌握几何画板尤为重要, 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 几何画板较文字处理的作用要小得多。此外, 对于不同的学科,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方法也不可能相同, 各学科的教师应该能够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设计教学。要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 而将不同学科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同一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这样培训没有针对性, 使用案例也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科的教师。如果受培训的教师只是将所学到的方法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教学中将起到不良的效果。因此, 应在培训时将各科教师分开教学, 这样才能针对这一学科的特点, 为本学科的教师量身定做培训方法, 培训内容, 使教师能够较快的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教学, 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培训必须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
大多数教师在信息技术培训时, 都带着自身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任务, 有一个预期目标, 想将信息技术技能与教学应用到达一定的层次, 期望培训内容的实用, 期望训练信息技术技能技巧, 特别是期望以信息技术在所关注的某学科教学中如何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等具体问题为中心, 而不是以信息技术本身为中心开展培训活动, 所以教师训练信息技术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期望解决的实际问题与目标进行一系列探索与寻求解决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教师本人、培训伙伴与培训指导者组合进行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教学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过程。
在培训过程中, 培训指导者必须围绕与迎合教师本人的实际问题与预期目标设计一系列具体任务, 在有交流协作与指导的前提下, 规定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具体任务的时间, 这种以教师本身教学问题为中心的任务驱动训练方式能大大提高受训教师的培训兴趣与实践。
五、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信息技术培训方法
信息技术学科 篇8
在这样的形势下,边缘学科不断兴起,各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已成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体现课程的综合性,提高教学的综合效益”。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各门学科素养之间既交叉共融、相互渗透,又各有侧重、彼此牵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每一门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轮子’,学校里的分科是由于不得已,做人做事原是不分科目的”。因此,“学科通联”是培养时代新人养成多维视角、多元统一、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的重要理念。
通联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看似不同却又相关的事物或现象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联的目的是通,通的前提是联。“学科通联”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指打破原有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加强各类课程与各门学科之间横向的联系和整合,实现不囿于某一门学科范围且具备多学科属性的跨学科教学,最终实现从有形的拼凑到无形的渗透;第二个维度是指本学科内部纵向的贯通,从学段、年级、学期、知识单元、课时的角度进行梳理,研究其核心目标和关键问题。
本文着重从比较常见的第一个维度谈学科之间的“通联”,笔者并不主张取消各学科的基本教学,而是想尝试在深度理解不同学科的本质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活化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有序、有度的通联,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以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信息技术学科突破“整合”实现“通联”
多年来教师所称呼的“信息技术整合课”,实质上就是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下的“计算机辅助学科教学课”或是之后的“数字化学习课”,信息技术还处于为其他学科做“嫁衣”的处境。当前,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确实为跨学科学习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资源,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具和环境,为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学科通联”中与其他学科产生化学反应的最佳催化剂。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应该以一种整体的姿态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不是碎片化的东西,而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结构。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指出,人脑拒绝学习孤立呈现的事实,当知识以有意义的、相互联系的方式呈现时,学习最容易发生。大量的课例表面,实现粘合这些“碎片化”的知识使其相互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正是信息技术在“学科通联”中体现的天然优势。
●Scratch创意编程与学科有机通联
Scratch软件是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适合青少年的编程语言,近年来,在国际国内信息技术教学界针对它的研究和讨论愈发热烈,其已被纳入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到Scratch的教学和研究中,而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参与教学研究的教师多数是非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Scratch软件本身的特点使其既成为一项教学辅助工具,同时也成为学生发挥创意、实现自我表达及展现个性的平台。笔者尝试从Scratch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并辅以实例来呈现信息技术在“学科通联”中的强大粘合力。
1. 数字化的创意艺术创作
Scratch是强大的数字化艺术创作工具,在与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的通联中有独到的作用。如图1所示,笔者用Scratch的角色交互、画笔等功能设计了一个仿Windows画图软件的“画图工具”,除了画图软件的常规功能外,还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创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实用工具。如果用信息技术绘制美术的图案属于“辅助”教学,那么让学生用信息技术学科的技能创造绘图工具,就是学生个性的自我表达了。笔者还利用Scratch内置的128种不同乐器声音,以及软件节拍和音高设置完成乐曲的创编(如图2),学生在教室中可以随时对比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的奇妙,以及随时即兴修改乐曲曲调。
2. 数字化的创意故事编述
Scratch制作动画的优势,决定了它可以非常便捷地让学生在语文、德育等学科中发挥创编能力。例如,利用Scratch中的绘图、广播、角色说话等功能创编寓言故事及寓言故事“新编”,如上页图3所示的“龟兔赛跑新编”,学生“新编”了小乌龟的全新技能,并打败了兔子;利用Scratch中的控制角色造型变化及大小功能,创编成语故事场景,如图4中的“火上浇油”。以往,笔者利用Flash等软件呈现教学需要的故事情节和场景,而在通联课程中则让学生在Scratch环境下自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个性化地进行表述。
3. 数字化的创意科学实验
在很多真实环境下不便于开展的科学实验,也可以在Scratch环境中直观地模拟出来。例如,针对科学课中学到的“蚂蚁信息素”内容,笔者利用Scratch的侦测和判断指令设计了蚂蚁沿着信息素前进并返回的编程内容(如图5);还有学生根据书本的描述,设计了“神舟五号”升空的模拟动画(如图6),在哪个环节哪一个部分脱离机体都设计得惟妙惟肖。此外,Scratch还可以模拟电子电路设计、模拟人工智能交互等。
4. 数字化的创意项目开发
PBL(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属于比较高层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以“产品模式”在完成一次学习任务的时候推出一项作品。这类教学活动往往很难界定是哪一门学科的活动,可能同时通联了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学生需要综合应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多维视角、多元统一、动态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开发的重量级飞机游戏“太空大战”(如图7),实现了非常有趣的游戏功能。在激昂的背景音乐中,飞机飞行在浩瀚的太空里,在一颗颗行星、陨石中穿行,遭遇到敌机后可以发射各种炮弹:常规炮弹、散弹、跟踪弹以及激光等,每种特殊攻击还会消耗能量值。除此之外,学生还尝试用单片机制作了控制游戏的手柄和按键。在开发类似项目中,学生需要团队协作,有项目顶层的“设计者”,有代码实现的“程序员”,有图片和音乐美化加工的“美工”和“音乐师”,还有寻找和纠正各种程序Bug的“测试员”。在实施这样的大型项目设计时,通联了信息技术、数学、美术、音乐、物理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单一的学科能力无法完成这样的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和各学科通联,还将发生更多的化学反应,迸射出更灿烂的智慧火花,而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去挖掘、探究。
摘要:<正>研究表明,人类近三十年积累的科学文化成果相当于之前五千年的总和,每天的知识仍在爆炸性地增长,新的知识和信息源源不断地扩充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样的形势下,边缘学科不断兴起,各学科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已成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体
参考文献
浅谈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 篇9
从狭义上说, 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 (或两种以上学科) 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从这一层面上来说, 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 这种要求并非面向知识, 而是强调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 培养师生的学习观念和综合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的整合可分为本学科内部的整合以及信息技术与他学科的整合两种方式
一、学科内部的整合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本学科中去, 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 又对信息技术有较深的认识。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 辅助本学科教学。这种情况多为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对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如在教学生制作新年贺卡时, 教师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贺卡, 然后利用课件演示一、两种贺卡的制作方法和过程, 再教授制作贺卡的技能、技巧, 这样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有兴趣, 同时教学任务也能够很好的完成。这是目前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自学, 以任务驱动法来指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教师在课堂上只对个别学生进行讲解、辅导, 更多的是扮演一名活动组织者的角色。如在教授画图中的一些简单工具时, 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课件的热区功能来制作教学课件, 当学生把鼠标指针放在一个工具上或在这个工具上单击鼠标时, 工具的旁边就会出现这个工具的作用及用法等相关资料, 学生通过看资料来自学这些工具。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效, 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第三种方法是利用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把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以网页的形式放在INTERNET网上 (也可以是局域网) 由学习者点击相应的网页进行浏览, 浏览的内容可以是文字、动画, 也可以是交互功能很强的课件。同时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电子教室软件来提问和解答。这种方法本身也体现了信息技术中的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高度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把各学科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 以信息技术为载体, 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 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另外, 利用多媒体设备, 创设问题情景, 展示问题意义, 能使学生了解问题的实际意义并能引起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 激发其主动参与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爱好,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如:在二次函数的教学中, 课堂上一开始用电脑播放美军用炮弹轰炸伊拉克阵地的新闻画面, 然后用Flash动画模拟炮弹从发射到落地的整个过程, 让学生观察炮弹的运行轨迹 (抛物线) , 炮弹飞行的最高点 (顶点) 、发射点到落地点的距离等。接着告诉同学, 这是一个物理问题, 这些问题都能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得以充分解决。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10
一、利用大容量, 突显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
现代教育媒体信息量大、内容充实、形象丰富, 能充分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颖、有趣、富有艺术性与综合性的知识、信息,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还能充分展现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突显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内涵。在初中教本中, 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 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 要进行咀嚼鉴赏, 品味其中的美, 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 但传统的教学, 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 利用图像来显示, 运用文字来诠释, 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 且费时费劲, 收效甚微, 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 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 利用多媒体链接, 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 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 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二、利用多样化, 体现语文教育的多元化
现代教育媒体能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将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利用其视听、时空、动态优势, 通过创设情景, 展示现象, 虚拟现实等手段, 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 它将静止、抽象、干涩的书面文字变为活泼、具体、有血有肉的直观形象, 学生认知体验, 产生情感, 诱发探究动机, 构建多元、多维、多角度的教学系统。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用得最广的是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运用, 因为它们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及独有的系统功能。教学中与语文整合, 可使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 打破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 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例如, 教学《春》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一面欣赏春的画面, 一面听多媒体的朗读, 效果自然比教师范读或单纯的听录音朗读要好得多。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而网络的运用, 可拓宽思维空间, 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唾手可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思想等, 这就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审美能力。
三、利用互联网, 拓宽知识外延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不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更新, 更是教学内容的扩展与改革, 这就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另一方面, 即信息技术作为教本的辅助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 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教学, 是以课本为中心, 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 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 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就不同了, 我们都知道, 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 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的深遂宽广, 与语文学科整合, 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 采集到广泛的知识, 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 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 更好地学习语文。如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 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 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评点, 作文课上, 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写作, 这样, 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 眼界开阔了, 积累的素材也多了, 这就为写作积聚了基础, 有利于学生创作, 特别是构思、立意方面的创新。并且, 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 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这点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 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 让更多的人来评点, 给意见, 从中得到更好的提议, 来提高写作水平。
四、利用交互性,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 解放心灵、发展个性的舞台, 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主动探究。媒体交互性特点为这一学习环节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直观、形象的画面为学生唇枪舌剑的辩论提供了保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勇于质疑,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 “一千个读者, 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媒体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 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整合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中语文 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全面应用已成为现实,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给教育教学领域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现代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就是一个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另一个是“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指导思想.采取以“教师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师面对着全班不同智力、不同水平、不同要求的学生,按照同一进度、同一方法进行教学,即使教师希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适应其能力的个别教育。他也是很困难实现的.由于处在不利的学习环境中,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初探
(一)、高中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学科。语文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全部感觉器官,最大限度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学习到尽可能多的东西,受到尽可能大的效益。“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教学效率。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它的出现和普及,不但促进了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的改革,重要的是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整合的内容和意义。
1、信息技术的特点
资源的海量化,"知识爆炸"这个词语只有在网络上才有最切身的体会;形式的多样化,多媒体电脑的信息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活动的交互性,人与人的互动、人与机器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突显了学习的主动性,以上特性决定了信息化的学习必然由学习主体进行自主选择、探究。
2、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有新的特点。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作了科学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色。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可以创设特定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自己探索,语文教学正在逐步脱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模式,朝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交互模式演变,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教学媒体介入语文课堂拓宽了教育时空,为学生多渠道、多层次获取知识提供了可能。只有充分发挥现代媒体的优势,跳出教材、跳出学科,注重生活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和空间,使语文教学富于时代气息,才能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进行整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具体而言: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凸现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增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识字与写字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
(三)、信息技术对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进行课题实验以来,现代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自主探究去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按阶段进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现代教育手段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不断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交替循环,才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喜欢上我的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远端资源素材为教学服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进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合为一片,促使为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
2、信息技术使课堂增大了容量。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以前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较轻松地就很快完成了。比如在作文课中,我先借助网络收集到一篇优美的范文,借用大屏幕和學生一起赏析、修改,和学生一道探讨“美文从哪些方面写?如何写?”他们就能够较轻松愉快地完成习作。
3、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在课堂中使用了现代媒体手段,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生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语文之美,提高赏析能力的写作能力都变得较为容易起来。
信息技术学科 篇12
一、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指导
1. 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发现有许多学生怕写作文, 特别是90后的学生, 写作文时常是敲额头、皱眉头、咬笔头, 好半天也开不了头, 即使写了也是三言两语。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 产生写作欲望, 才能用心作文, 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俄国教学理论专家斯卡特金就曾说过:“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色彩, 要引起学生的感受, 不考虑学生的情感, 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就不能使他们始终如一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作文指导中, 运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显示优美的动态画面, 可以播放动听的音乐、纯正的朗诵, 可以方便地调用图表、文字、图片, 把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片, 把抽象的语文变为生活的语文, 使语文教学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如:学生写《我的好妈妈》、《妈妈, 我想对您说……》等作文, 容易写空话、套话。为此, 可在《烛花里的妈妈》的乐曲声中, 让学生看《懂你》的视频, 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 学生的情感被触动写作欲望被激发, 情景之中进入角色, 将心中对妈妈的爱尽情地写出来。这样按学生习作的心理特点, 适时选用录像媒体的形、声、色并茂的特殊功能, 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齐上阵, 让他们处于兴奋状态, 注意力集中, 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利用信息技术, 提供写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作文素材的积累离不开生活体验。但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 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加强生活实践,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资料, 引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 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 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当然, 要写出好作文, 必须注重书面语言和日常生活的积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班级网站上建立个人主页, 在主页上开辟“写作素材库”专栏, 一方面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素材库;另一方面, 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记入“写作素材库”, 并定期将“粘贴”的素材和生活素材进行分类、选择、整理。每两周利用专题课进行写作素材交流, 相互补充, 去伪存真。这样, 作文写作就不再是“无米之炊”。
多媒体网络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素材, 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教师可在网上开辟“习作发表区”, 既能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网上辅导, 更能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发表的园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将自己的习作发表到园地, 不必经过老师的审定、筛选、淘汰, 可以直接上传, 与同学、朋友、老师、专家进行分享、交流, 或通过电子邮箱投寄给报社, 也可以把作文打印出来, 编辑成册。这些积极做法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使他们在不断练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写作水平。如果学生的习作中教师再写上一两句评语, 那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涨都难了。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样, 他们的写作热情才能持久保持。
3. 利用信息技术, 创设写作情景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特定的情境对情感、语言、思维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一个生动的情境设置, 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 从而调动大脑皮层中的优势兴奋中心, 提供想象与思维的前提。”因此,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常常带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让大自然陶冶他们的心灵, 进而把大自然的美表达出来。让学生贴近生活并把对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无疑是符合创作规律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 但同时又是很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 多媒体组合恰恰就可一展所长, 变“不能”为“可能”。如用视频播放一段故事给学生观看, 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然后让他们马上写一篇续篇或改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虚拟现实系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感受大海的澎湃, 看到大海的蔚蓝, 听到大海的怒吼, 甚至可以让学生穿上数据服, 通过数据服上的压力传感器感受一下海浪的撞击和海水的温度。俗话说,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能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作文指导, 则是作文教学成功的一半。
4. 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想象能力
想象是人们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作为主观性极强的写作更是离不开想象力。写作思维如果缺少了想象力, 思路便会受阻, 行文当然难以流畅。所以, 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没有想象力的作文, 是没有生机的。
在作文指导中, 如果有目的地运用多媒体组合加强直观教学, 向学生提供与写作有关的形、光、声、色等感性材料, 变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直观, 指导学生细致观察, 帮助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 开拓他们的作文思路, 那么, 最后学生的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运用多媒体设计的情境, 即“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 能解放学生的思想, 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听鸟鸣, 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 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 想象出海场面、告别情形、欢腾闹市、正在启动的火车等。想象使生活变得精彩, 想象也使作文丰富, 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
二、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作文评改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一是“教师批改”, 即教师一页页、一本本地翻看学生的作文, 不辞辛苦地在每一篇习作上写上评语, 一星期后的作文课上, 再发给学生;但教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 学生早已失去阅读与思考的兴趣。二是“学生互评、自评”, 即首先向学生出示作文评分标准, 并联系题目略作解释。然后教师朗读或印发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作为例文, 按照评分标准分项评分并作解释, 再把各项评分相加得出总分, 并给予恰当的口头评语。接着把每组收上来的作文让学生组与组之间交叉评改。这样做的目的是试图为学生批改作文提供示范, 使他们掌握评改标准和方法。
传统的作文修改方法是:因传统作文以纸为媒介, 故让学生在原作上进行修改, 或是修改后重抄一遍。但作文修改以牺牲文面和增加抄写负担为代价, 这使得学生不愿意对作文进行深入的和长期的修改, 从而严重影响了作文质量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传统的作文评讲方法是:教师朗读或印发范文, 然后指出范文在立意、选材、语言、结构等方面的值得借鉴之处, 也指出文章的缺陷, 并作升格指导。
但在教学实践中, 要让学生合理地整体感知例文全文是很困难的, 这些例文评改与学生实际评改脱节, 既费时费力, 效果也不佳, 导致作文评改不规范, 标准不统一, 甚至会打击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一般来说, 以往的作文评改, 教师的活动居多, 学生的参与太少,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欠缺。
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实物投影仪和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多媒体课堂教学, 使学生“眼见为实, 动手为真”。可取得作文批改、修改、评讲“三合一”的功效。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 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 好文章自然是改出来的, 多媒体写作课的优势是让学生直接参与从批改到修改、评讲的全过程。在交流评议中, 每个学生的作文都可以接受别人提议, 真可谓是各抒己见。学生在这种交互活动中, 可以取长补短。
有这样一节作文评讲课。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了三篇作文 (分别代表三个不同层次) , 让多名学生用不同修改符号或不同颜色笔迹逐一进行修改, 直观地指出哪些用语不当, 哪些句子不合语法, 谋篇布局上的适当与否等。师生共同交流每一篇习作的选材、结构、议论、抒情等方面有哪些亮点以及存在不足, 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 同时把学生修改的作文作为生成性资源进行保存, 学生在这种互动教学情境中感受写作的乐趣、提高写作水平。然后, 教师又展示了几篇习作, 要求小组合作讨论, 再相互评价, 在讨论中提高, 在评价中进步。这节课,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了集体的智慧, 又使学生在自改互改中提高了作文的水平。
这种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评改作文的方法, 改变了传统作文单由教师评改作文的方法, 扩大了参与评价的对象和范围, 变单纯的师生之间单向的感情交流为多向的交流, 真正发挥了语言的交际作用,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同时, 这种方法统一了作文评改的标准, 加快了评改的速度, 缩短了评改的时间, 提高了评改的效率。如果评改效果好, 学生的作文水平可很快提高。
总之,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作文教学, 是大有可为的。它以富有成效、形式多样、气氛活跃等鲜明的特点, 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张纸的教学方式, 给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尤其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普及,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信息技术将在作文教学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2]王跃著.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赵呈领, 杨琳, 刘清堂编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信息技术学科】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计划08-29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10-21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09-12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管理10-30
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11-18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05-17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05-20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常规12-1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经验体会09-1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索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