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式专题教学(精选5篇)
微格式专题教学 篇1
实行新课改以来,一线教师为改变以往的低效教学,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近几年,微专题教学在各个学校盛行,普遍做法是将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同类堆积,集中讲解,以期提升这类试题的得分率.殊不知,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严重的挫败感,且这类试题脱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这类试题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从而造成很多试题一带而过,学生理解问题似是而非,效果大打折扣.微专题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对微专题的选择应慎重,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提升.
一、微专题教学的界定与特征
(一)微专题教学
微专题教学是以某个知识点或数学思想方法等作为一个研究主题为中心,退到该知识的“最原始”概念、定义处学习,再通过一条清晰的主线串起这些问题,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涵盖内容适量,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
(二)微专题教学的特征
1. 灵活.
首先是内容的灵活.它可以不受当前所涉章节内容或形式的制约,不追求完整,而意在能力.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其可接受的程度确定.因此,微专题的来源既可以是学生的推荐,也可由教师编拟.其次是时间的灵活.它没有规定的时间,只有探究的深入.例如可以在高三第二、三轮复习中可以适当穿插进行此类微专题教学.
2. 实用.
要针对学生的疑难点,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选题时切忌大而空.在复习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的问题设计问题情境,唤醒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建立复习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变式训练、题组策略或问题串设计来编制微专题.在微专题的教学中,通过设置“典型例题—变式、问题串设计或题组设计—真题训练”的程序来完成微专题教学.其中,典型例题提炼学生的问题所在;变式、问题串或题组设计则可以将学生问题退到最简单、最本质的地方,通过变换问题背景,逐步深入问题的核心;而最后的真题训练,则是检验所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3. 有效.
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微专题教学要对已学过的知识重组和整合,优化已有的知识结构网,从各个不同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形成横向、纵向的知识网,只有这样进行深加工,才能在解决问题时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二、微专题教学的策略
微专题教学强调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的差异,在传统教学中穿插微专题教学,可以充分使用教学资源,采取以误为鉴、整合知识、凸显思想的教学策略来创造性地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一)以误为鉴策略
数学学科中有很多知识重点,经常也是难点,也是学生在考试中出错频率较高的点.通常的情况是“常讲,常做,常错”,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教学中可以这些错误为基础,抓住重难点,精设专题,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关注认知障碍,挖掘错误背后的“知识漏洞”和“思维缺陷”,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例如,换元法的灵活运用一直是学生的难点,对这些内容就可以“以误为鉴”,设置换元法的微专题,将教材中涉及换元法的内容串联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积累素材,善于发现提炼问题,基于学生学情的微专题教学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合知识策略
设置微专题,目的是找到一条主线把一些散落的知识点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将其系统地串联起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挖掘,使学生的知识整体化.另外,对于同一个微专题,由于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不同,因此得到的结论往往也会不一样,所以微专题的复习允许结论丰富、过程开放、思维多样.教学中,教师可以跨越章节界限,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串讲,将散乱的知识串联,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凸显思想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的本质提炼,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在教学中通过微专题的设置,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设置运算为主题的微专题,其渗透了数与运算思想,增强学生优化运算的意识和提高运算的能力.在微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的只是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有效地组织教学和复习,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构建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微专题教学的方法
微专题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理念,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深挖掘“生长点”
微专题教学体现知识的整合和联系,探寻其本源,挖掘“生长点”,尤其能主动地与别的知识点连接,揭示所学知识的背景.如倒序相加的思想,在教材的向量部分就已经渗透,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和二项式定理时得到巩固.例如,2016年南京市一模考试第17题,学生解答得并不理想,其实这道题的“生长点”在教材中.
案例1 (2016年南京一模考试第17题)如图1所示,A,B是两个垃圾中转站,B在A的正东方向16千米处,直线AB的南面为居民生活区.为了妥善处理生活垃圾,政府决定在AB的北面建一个垃圾发电厂P.垃圾发电厂P的选址拟满足以下两个要求(A,B,P可看成三个点):①垃圾发电厂到两个垃圾中转站的距离与它们每天集中的生活垃圾量成反比,比例系数相同;②垃圾发电厂应尽量远离居民区(这里参考的指标是点P到直线AB的距离要尽可能大).现估测得A,B两个中转站每天集中的生活垃圾量分别约为30吨和50吨,问垃圾发电厂该如何选址才能同时满足上述要求?
此题关键先提炼有用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
模型一:三角形模型
在△ABP中,已知AB=16,动点P满足:①P在AB上方;②PA,PB的长度满足.求当P到直线AB的距离最大时P的位置.
模型二:轨迹模型
平面内,已知AB=16,动点P满足:①P在AB上方;②PA,PB的长度满足.求当P到直线AB的距离最大时P的位置.
(限于篇幅,具体解法略)
究其生长点而言,在教材中可以从几何图形和轨迹两方面找到相应的本源.
1. 三角形中的源
题目1(苏教版必修5第17页习题1.2中第10题)我炮兵阵地位于A处,两观察所分别设于C,D处.已知△ACD为边长等于a的正三角形,当目标出现于B时,测得∠CDB=45°,∠BCD=75°,试求炮击目标的距离AB.
2. 轨迹中的源
题目2(苏教版必修2第100页习题2.2(1)中第10题)已知点M(x,y)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1/2,那么点M的坐标应满足什么关系?画出满足条件的点M所形成的曲线.
其涉及的轨迹即为阿波罗尼斯圆,在近几年的高考、模考中一直都是热点.将代数、几何综合,是高考、模考常用的一个手段,也是命题体现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式.这本身就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必然引起师生的重视.
(二)问题串“连成线”
由于微专题的教学特点,可以设计串“珠”成“链”的问题串来阐述知识的来源与运用,例如,笔者以《直线与抛物线相切问题的探究与归纳》为例,阐述如何利用问题串展开微专题研究.
案例2如图2,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M为直线y=-2p上任意一点,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
求证:A,N,B三点的横坐标成等差数列.
分析:利用求导写出MA,MB的直线方程,再根据点在曲线上可得结论.
(限于篇幅,具体解答略,下同)
变式1: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M为抛物线外任意一点,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设A(x1,y1).试求过A的切线方程(用x1,y1表示).
师:你能得到一般的结论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1:P(x0,y0)是抛物线x2=2py(p>0)上一点,过点P作抛物线的切线,则切线方程为x0x=p(y+y0).
类比圆:P(x0,y0)是圆x2+y2=r2上一点,过点P作抛物线的切线,则切线方程为x0x+yy0=r2.
变式2: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M(x0,y0)为x2=2py外任意一点,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问:A,M,B三点的横坐标是否仍成等差数列?
变式3: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M(x0,y0)为x2=2py外任意一点,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x1,y1),B(x2,y2).求过A,B两点的直线方程.
结论2:P(x0,y0)是抛物线x2=2py(p>0)上一点,过点P作抛物线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x1,y1),B(x2,y2),则直线AB的方程为x0x=p(y0+y).
类比圆:P(x0,y0)是圆x2+y2=r2上一点,过点P作圆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x1,y1),B(x2,y2),则直线AB的方程为:x0x+yy0=r2.
事实上,在此例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引申出好多变式,充分挖掘出抛物线与其切线的内在联系.比如:
变式4: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若是抛物线准线l上任意一点,焦点为F,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问:A,B,F三点是否共线?
我们从一道例题出发,从特殊到一般,得到了切线公式和切点弦公式,再深入研究过抛物线外一点抛物线的切线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大胆猜想,进一步探究切线与相交弦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抛物线应用的理解.这样的微专题复习,有机地穿插在新旧知识之间,以小见大,改变了以往复习课的枯燥、乏味、低效,把学生引入主动复习和探究,在解题的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究能力、钻研能力.
(三)寻思路“织成面”
如何找微专题主题?可以通过“主线”寻找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最值问题近几年一直受到关注,但其要求高,综合性强,学生经常感到困惑,原因即为学生不能等价转化最值问题.那我们就可以循着这条主线,向各个方向去发散,找到解决最值问题的捷径.通过不同侧面的模型构建,找到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案例3构建模型寻找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1. 构建函数模型,找到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最值问题如果可以通过消元、换元等方式将多变量最值问题化归为单变量问题,构建函数模型,那么,利用函数的性质就可以突破最值问题的障碍.
题1已知函数若存在a,b,当0≤a<b<2时,f(a)=f(b),则af(b)的最小值为__.
分析:,得到关于a的二次函数,结合x的取值范围求出最值.
(限于篇幅,解答略,下同)
借助函数模型,结合函数性质求解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常用手段之一.对于多变量最值问题可以通过消元、换元化归为单变量函数,或采用主元策略构建函数模型处理.
2. 发现不等式模型,寻求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模型,最值问题如果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这一数学模型求解,往往可以减小运算量,快速求解.
题2若a>0,b>0,且,则a+2b的最小值为__.
分析:令2a+b=x,b+1=y(x,y>0),则,出现不等式模型.
最值问题要运用不等式模型求解,往往需要具备整体的意识,配凑不等式模型.
3. 挖掘三角模型,探究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不少最值问题中蕴含着三角知识,我们通过构建三角模型,将最值问题化归成三角问题求解.
题3已知正实数a,c满足a2+c2-ac=3,则2a+c的最大值为__.
分析:由a2+c2-ac=3结构联想到a2+c2-2accos B=b2,又a,c为正实数,若令,构建三角形,则有a2+c2-ac=b2,再化归为解三角形问题处理.当然此题也可以配方,用三角换元处理.
最值问题中,如果能灵活运用三角模型,通过三角代换、构建三角形等方式,将陌生问题熟悉化,快速发现问题的切入点,从而找到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4. 构建向量模型,探寻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我们知道,向量是高中数学解题的有效工具,不少最值问题的结构含有向量的基本特征,如果能构建向量模型,利用向量不等式:-|a||b|≤a·b≤|a||b|、||a|-|b||≤|a±b|≤|a|+|b|,可以发现最值问题的“神奇”解题策略.
题4已知a+2b+3c=6,则a2+4b2+9c2的最小值为__.
分析:从向量的角度研究分析本题,条件可以视作两向量的数量积,而a2+4b2+9c2可以视作某个向量的模的平方,联想向量不等式.构建向量模型,另辟蹊径,往往可以发现最值问题的另一片天空,但要注意验证等号是否成立.
这样,循着最值问题的模型化解题这条主线,借助一些已有的数学模型(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向量),降低了问题的思维难度,增强了对问题的理解水平,提升问题等价转化的能力.
总之,微专题教学在知识的整合和优化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必须系统地把握教材,理解学生,注重联系,养成良好的教学思维习惯,更加高效地教学.微专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题海训练,注重了数学思想的学习感悟,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由此,合理设定微专题,恰当地选择学习策略,能高效地引领学生进行高效率的学习,长此以往,必将取得良好的长期效益.
微格式专题教学 篇2
式范文
《研究报告格式的示例》
个人专题研究报告格式范文篇一{个人专题研究报告格式范文}
房地产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0房地产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根据可行性研究对项目进行科学的分5析和预测。因此做好开y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工a作,是项目成败的先决条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阶段最重要的核心1文5件,具有相当大l的信息量和工x作量,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第一q节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和作用一o. 可行性研究的概念 可行性研究是指在投资决策前,对与
g项目有关的资源、技术、市场、经济、社会等各方7面进行全面的分0析、论证、和评价,判断项目在技术上n是否可行、经济上n是否合理、财务上s是否盈利,并对多个f可能的备选方7案进行择优的科学方5法,其目的是使房地产开t发项目决策科学化
8、程序化
6、从7而提高决策的可靠性,并为4开z发项目的实施和控制提供参考。我国从650世纪00年代开q始引8进可行性研究方5法,并在政府的主导下c加以8推广n。8840年原国家计3委明确“把可行性研究作为7建设前期工g作中5一c个p重要的技术经济论证阶段,纳入x了s基本建设程序。3318年2月8,原国家计1委正式颁布了a《关于z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5法》,对可行性研究的原则、编制程序、编制内0容、审查办2法等做了h详细的规定,以5指导我国的可行性研究工a作。
二q.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一h)可行性研究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
据。开l发项目投资决策,尤x其是大q型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合理性,是建立在根据详细可靠的市场预测、成本分2析和效益估算进行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j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审批、开q发商与k有关部门l签订6协议、合同的依据。在 国投资项目必须列入g国家的投资计1划。尤y其是房地产项目,要经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c的立项、审批、签订2有关的协议,依据之z一m就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筹措建设资金的依据。房地产开u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对项目的经济、财务指标进行了t分8析,从0中8可以0了v解项目的筹资还本能力r和经营效益的获取能力m。银行等金融机构是否提供贷款,主要依据可行性研究中1提供的项目获利信息。因此可行性研究也r是企业筹集建设资金和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贷款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是编制设计5任务书0的依据。可行性研究对开z发项目的建设规模、开l发建设
项目的内2容及o建设标准等都作出了l安排,这些正是项目设计8任务书6的内3容。第二b节 可行性研究的阶段工v作一y.可行性研究工o作根据项目的进展可以0分2几z个u阶段进行。
以8投资机会研究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投资项目或投资方3向提出建议,即在一b定的地区h和部门v内1,以2自然资源和市场的调查预测为1基础,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投资机会研究相当粗略,主要依靠笼统的估计5而不h是依靠详细的分0析。该阶段投资估算的精确度为7±60%,研究费用一l般占总投资的0。4%~0。6%。如果机会研究认3为6可行的,就可以5。初步可行性研究 在机会研究的基础上x,进一h步对项目建设的可能性与x潜在效益进行论证分5析。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估算精度可达±40%,所需费用约占总投资的0。02%~6。7%。详细可行性研究 详细可行性研究是开z发建设项目 投资决策的基础,是在分7析项
目在技术上w、财务上n、经济上q的可行性后作出投资与t否决策的关键步骤。这一c阶段对建设投资估算的精度在±10%,所需费用,小s型项目约占投资的8。0%~1。0%,大i型复杂的工s程约占0。0%~3。0%。项目的评估和决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于h大k中2型和限额以2上d的项目及c重......《课题研究报告怎么写》
个人专题研究报告格式范文篇二
《课题研究报告怎么写》
个人专题研究报告格式范文篇三
急求!!“荒漠化”的课题研究报告。有赏~~~
一、课题的提出:
提出一个研究课题,一般是从背景、现状和基础等三个方面去思考的。
1.背景:即我们所面对的发展了的教育形势、新的教育观念、思想、要求或教学理念、方法、手段等,对教学工作实际产生了重要影响。
2.现状:本地区、本单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状况与变化了的教育背
微专题复习的必要性及其教学初探 篇3
一、高考试题“小切口,深探究”简析
1.“小切口,深探究”是当前高考的趋势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36题以小切口“新加坡淡水资源”,从新加坡缺水成因分析大坝作用再到怎么解决新加坡水资源进行探究,从很小角度考查学生的地理思维;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I第36题以北京市西北部的山区为载体,从小切口“风、沙丘”展开探究;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36题以青藏高原的错那湖附近的“风沙”为小切口展开设问,从风沙来源到风沙危害再到如何防治风沙灾害设问,与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II第36题相似度极高;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37题,以青藏铁路沿线为载体围绕“冻土”,从冻土形成到冻土对铁路影响再到解决措施热棒工作原理的分析设计试题。高考地理受题量、时间等限制,抽样考查地理知识,决定了只能是小切口、深探究,因为设问过大或过于常规的试题很难有较大区分度,难以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
2.专题设置过大导致复习的空洞性和低效性
当前高三地理复习一般采用三轮进行,第一轮打基础,面面俱到;第二轮建网络,提升能力;第三轮紧扣基础。复习时间长,但学生成绩并不见明显增长。当前较普遍的第二轮复习专题设置:专题一地球的运动规律、专题二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专题三水体运动规律……专题设置大而空,使内容过于综合、概括,实效性与针对性不强,缺少对细节的深入思考;这样的二轮复习给学生的感觉是“什么都复习了,但感觉什么都没有复习到”,第三轮则回扣基础,难以再度提升能力应对当前高考试题。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采用微专题复习方式非常有必要,从“小切口、深探究”角度复习提升地理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微专题设置及其课堂教学
1.以地理主干知识与学生实际设置微专题
(1)针对地理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合理设置微专题。根据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得出,高考地理主干知识主要有:等值线、地形、天气与气候、河流湖泊、工业区位与产业转移、农业生产及其区位、人口与城市、交通及景观图的判读等。针对这些主干知识,进行细微分割成若干个微专题,如对地形专题可细分为以下微专题:地形类型、地势及判读;海底地形及判读;地形的成因;地形与气温;地形与降水;地形与风;地形与太阳辐射;地形与气候;地形与河流(流速、含沙量、流量、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和流程);地形与植被土壤;地形与人类活动(聚落分布形态与农业生产);试题载体(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情将以上微专题适当合并或增减,并考虑好教学顺序和教学用时。例如,“农业生产”大专题细分为多个微专题。①农业区位微观分析:如评价某地区农业(含农林牧渔)的区位条件(自然和社会条件及自然灾害),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区位分析的一般答题思路;然后对各区位条件拆分成微专题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究:气候与农业(热量、日温差、光照、降水及季节分配);地形、水源与农业;市场与农业;交通、技术、地价、劳动力等与农业;气象灾害与农业(低温、霜冻、雾、沙尘天气及干旱等)。②区域农业区位优劣势比较。③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及特征。④主要农作物的生长习性。⑤循环或生态农业及其图表判读。
(2)根据学生薄弱点合理设置微专题。如学生普遍感觉自然地理原因分析类、过程类与描述类试题较难解答。以自然地理原因分析类试题为例,可设置以下微专题:降水的成因分析;冰雹的成因分析;气温高低的成因分析;太阳辐射多少的成因分析;雾与霾的成因分析;气候成因分析;三角洲、冲积—洪积扇、河漫滩形成原因分析;湖泊生消的成因分析;洋流的成因分析;水资源丰歉的原因分析;雪线高低成因分析等。教师应根据平时考试中学生出现的薄弱点及时增减相关微专题。
(3)结合学生身边事物合理设置微专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高考试题面向生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趋势越加明显,微专题的设置应尽可能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资源。如探讨城市形态的微专题时可以学生所在城市为例或以我校或于都县城或赣州市为例,用相关信息技术获取有用信息,诸如城区分布图、交通线路图以及等高线分布图等,探讨城市形态与地形、河流及交通的关系。
2.以案例形式围绕既定微专题多角度探究
(1)借鉴经典高考试题深入探究拓展。高考试题多采用递进式设问探究。递进式设问是指围绕微专题的各小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般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路入手。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37题(图1)围绕“冻土”层层设问;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I第36题(图2)围绕“风沙”递进式探究。
“冻土”是青藏铁路修建的难题之一,解决冻土问题的方式不仅有试题中提到的“热棒”,还有在路基旁铺设遮光板、在冻土层中填筑一定厚度的碎石、铺设通风管等,主动给冻土降温,最后还有“以桥代路”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其中原理,对试题进行适当拓展。
递进式分析围绕某个小主题由浅到深探究,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和分析规律,日常生活中饱含丰富地理知识的生活生产问题,是师生应善于发现和积累的素材。如微专题“农业生产中改造自然条件的常见措施”,以“甘肃农田地膜”为案例,可以收集大量相关资料,整理后作为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甘肃农田采用地膜技术提高作物产量的地理原理以及地膜残留在土壤中的危害、如何回收地膜等。
(2)选取生活中案例深化探究拓展。例如,微专题“城市化对郊区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可用案例“ 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的衰落”进行剖析。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农民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特点,创造出的独特农业生产方式。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但近十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蚕桑、甘蔗逐渐消失,水果种植也大幅减少,农业生产规模不如当年,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本地农民多数转向第二、第三产业或成为农业经营者,外来的代耕农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力。分析城市化的发展如何对珠三角基塘农业产生影响,珠三角农业应如何实现现代化转型?答案由学生自由发挥。
微格式专题教学 篇4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 而顶岗实习是落实工学结合的重要形式, 顶岗实习的重要性已经为高职院校所认同。然而, 顶岗实习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使顶岗实习的有效性受到了制约, 难以取得预想效果。
1. 岗位分散, 易出现“放羊式”管理。
学校将学生安排到企业岗位后, 将管理完全交给企业, 疏于管理, 使其流于形式, 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2. 教学目标不明确。
缺乏教学设计、单元训练等实施方案, 使得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对学生只是进行表面的岗位指导, 指导针对性不强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 使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差, 到企业实习, 未能扮好“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双重角色。
部分学生面对新的学习、工作环境与实际工作任务, 未能将学校所学知识很好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产生消极情绪, 使顶岗实习难以取得实效。
4. 由于化工企业对安全、质量要求高, 再加上顾虑
产品技术、配方泄密等特殊性, 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 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生产成本、风险成本, 不少企业不乐意。
因此, 如何对顶岗实习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与规范管理是研究提高其教学质量与有效性的关键, 也是研究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根据我院多年的实践, 提出顶岗实习的微格式教学与管理, 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微格式顶岗实习教学设计
1. 对岗位技能目标进行分类, 进行岗位目标设计。
微格教学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教学实践中开创, 现已发展成稳定完善的教学系统。其特点之一是“训练课题微型化”, 即将训练的技能单一化、最小化, 这就涉及到在顶岗实习中要求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 并将这些知识技能进行归类划分。根据其教学思想, 结合企业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及“布鲁姆”目标教学理论, 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 对各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目标进行分析和分解, 将其分解为可分割的最小化单元, 确定每一项技能训练目标, 精心设计其整体训练方案和阶段性进程, 通过制订“顶岗实习环节教学要求细则”和实习手册予以明确。学生根据其学习的具体单元训练要求进行顶岗实习, 指导教师适时进行评价、指导, 学生将实习收获与失误等记录下来, 指导教师将意见记录在反馈表上, 然后改进, 循环往复, 直到掌握该项技能的所有要求, 而后再设计下一阶段的岗位技能目标, 再进行技能训练与学习。
2. 对于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有效监控进行设计。
根据微格式教学“反馈及时性”特征来设计顶岗实习教学与管理, 以提高其在岗位能力培养方面的有效性。学校通过教师到企业走访、学生返校等形式进行跟踪式管理, 一般以月为检查周期, 学校教师对学生的阶段性作业文件、实习手册和企业指导教师的反馈表进行检查与评阅, 对其整体学习过程进行把握, 作为对其顶岗实习过程评价的重要依据, 最后进行存档管理。微格式顶岗实习教学与管理设计了顶岗实习任务书、学生阶段性技能学习自评表、企业指导老师用表、学校指导老师用表、企业评价用表等。另外, 在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中, 建立了“教师管理有记录, 学生定期有反馈, 系部日常有督查, 实习单位有沟通”的四有制度, 实现了有效监控。
三、微格式顶岗实习教学的特征
1. 满足“微型化课堂”特征。
在顶岗实习教学过程中, 一个班的学生被安排在不同企业与岗位, 每个岗位的学生数大多不超过5名, 这与微格化教学“化整为零”、“微型化课堂”教学特征一致。采取企业岗位师傅与学生一对一或一带多的指导方式, 确保学生技能操作与训练在师傅的关注下进行, 每一阶段都有师傅指导和修正, 以促进其技能的掌握与提高。
2. 满足“微观性”教学特征。
“训练课题微型化”是微格式顶岗实习教学与管理最显著的特征, 即将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目标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单项技能, 并对每一单项技能提出训练目标, 运用一定手段, 系统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在顶岗实习教学设计中, 对岗位任务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岗位操作规范分解出一系列岗位任务和对应的岗位能力要求, 对岗位能力目标的实现进行精心教学设计, 包括能力目标训练的整体设计和分解目标的单元安排。这就体现了微格式教学中将技能单一化的要求, 满足了“微观性”教学特征。例如在生产工艺与操作企业实习时, 将岗位实习技能目标分解成:产品生产工艺、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比较技能;岗位工艺文件准备、操作规程与安全操作技能;岗位生产设备使用与维护技能;岗位常见事故隐患分析、事故判断、异常判断与预防及处理技能等若干个单项技能, 并逐级提升。
3. 体现“评价反馈及时化”的特征。
采用“双师” (企业与学校的指导教师) 一对一的指导形式, 在这个过程中强调对阶段性目标训练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与反馈, 一般以月为单位分成3~4个阶段, 要求教师走访企业或学生定期返校汇报, 带回实习阶段报告、企业指导教师的考核反馈意见表等, 学校教师进行检查并给予指导, 提出下一阶段实习计划, 以确保其连续性、有效性。这也体现了微格式教学中即时评价的特点。
四、微格式顶岗实习教学的实践成效
运用微格式教学与管理的顶岗实习与传统顶岗实习相比, 实习的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
1. 微格式顶岗实习目标明晰、方案规范。
传统顶岗经常会出现“将顶岗实习视为终端目标”, “为顶岗实习而顶岗实习”等一些认识误区, 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一旦落实, 学校就将教育、管理等责任交给企业。没有明确的实习目标、整体的教学设计、训练方案, 不具备具体教学的实施性, 学生在该环节中盲目实习、“双师”在过程中随意指导, 严重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与传统教学顶岗实习相比, 微格式顶岗实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习训练课题微型化”, 即将不同类别的顶岗实习要求掌握的整体职业能力分解成若干具体的单项技能, 每一部分技能都有具体、详实的目标和更具可操作性的阶段性实施方案。学生落实到企业具体岗位后, 指导教师根据企业岗位实际, 与企业师傅共同对能力目标训练的整体设计和分解目标的单元安排进行调整和修正, 便于师生在顶岗实习中参照执行, 因此, 微格式顶岗实习的目标明确、教学属性突出、方案规范、可操作强, 从源头上提高了顶岗实习的有效性。
2. 微格式顶岗实习可控性强。
传统的顶岗实习最易出现教学的“不可控性”及随意性, 俗称“放羊式”管理的弊端。微格式顶岗实习教学的“微型化”特征有效弥补其不足, 通过岗位分析对顶岗实习进行精心策划与管理, 将其过程设计为有目标、有反馈、分阶段实施的可控“顶岗实习系统”, 建立校方实习指导 (管理) 教师将与学生、实习单位保持定期联系制度和“三重管理”体系, 每阶段都有汇报、反馈与沟通, 杜绝“失踪”、“失控”现象, 实现顶岗实习管理无盲点。
3. 微格式顶岗实习成果丰富。
按传统要求, 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果往往是完成一份规范的论文或设计, 长期以来, 师生都存在一定的困惑:论文不能完全反映顶岗实习的成果, 或研究型、或综述型, 与岗位实际操作技能探讨的关联度较小。有时, 学生虽洋洋洒洒完成了数千字的论文或设计, 但对实际操作技能仍缺乏深入的探究。微格式顶岗实习从能力目标要求出发, 对各阶段顶岗实习要达到的技能统一要求, 创新和规范了其作业文件形式, 是实习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文件, 也是学生实习成果的展示文件。如学生根据“顶岗实习技能训练任务书与作业文件”规定的要求来完成岗位的工艺与操作、设备的使用及维护、实习岗位的常见异常与处理等阶段技能训练的要求与形成最终的成果“顶岗实习作业文件”的内容是一致的, 做到“有的放矢”, 因此, “顶岗实习作业文件”对学生实习具有导向作用, 而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作业文件”过程也是对岗位技能的实践总结、提升巩固的过程, 可以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成果。
4. 微格式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获得认可。
微格式顶岗实习教学与管理模式在全院化工类专业毕业生顶岗实习中进行试点与推行, 已有近1000名毕业生与近百家企业在此过程中受益, 被企业和学生认可。企业认识到了自身的教学功能, 不再视其为一种形式而当成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企业储备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学生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明显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职业能力, 大多学生成为企业岗位的主操手、班组长或技术骨干, 实现了体面就业。微格式顶岗实习教学与管理模式可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提供有益经验, 并具有普遍推广应用的可能性, 从而使更多学生受益。
摘要:顶岗实习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教学环节, 对学生职业技能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如何进行顶岗实习的科学设计、合理安排、精心组织与规范管理等问题, 提出了微格式顶岗实习教学与管理, 经实践探索对顶岗实习有效性的提高作用显著。
关键词:顶岗实习,微格思想,有效性,反馈
参考文献
[1]魏良模, 程忠国, 曾光辉.高职顶岗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 2011, 20 (1) .
[2]沈澄英.化工专业顶岗实习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N O.256.
[3]王金岗, 李玉香.高职顶岗实习有效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3) .
[4]蔡勤生.高职院校推进顶岗实习教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6) .
[5]胡同德.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 .
学士毕业专题报告格式说明 篇5
1、封面:
校、系所全名:
中文題目:(盡可能短,但能充分顯示文中之特別內容)
字體(標楷書、Times New Roman)、字形大小如附件所示
英文題目:(同上,注重大小寫,用字要適切)指導教授: 學生:
中華民國xx年xx月(畢業年月)
2、首頁
校、系所全名: 中文題目: 英文題目: 學生:
評審委員:(留空白供簽名)指導教授:(留空白供簽名)系主任 :(留空白供簽名)
考試日期:中華民國xx年xx月xx日
3、次頁
感謝〔所有協助者、贊助者(如國科會,或委託單位)均可在此提及〕。
4、第3頁
中文摘要〔以一頁約800字以內簡介論文特點、包括研究之重要性、使用方法、貢獻(解決何種問題)等〕。
5、第4頁
英文摘要(同中文摘要)
注意英文用字、譴詞、文法、大小寫、分段、通順、能充分表達意思。
每行最後一字太長需分開時,應於音節處分開。每行結尾需對齊。
6、第5頁
目錄(將論文內容各章節之標題案出現順序列出)
前言之前的頁次以羅馬小寫字標示,前頁計算頁數但不標頁次。
感謝……….頁次
中文摘要….頁次
英文摘要….頁次
圖目錄…….頁次
表目錄…….頁次
符號說明….頁次
1.前言……頁次 7、圖目錄
按出現順序排列,並標出所在頁次。
要有圖名。
宜以章來分別,例如圖1.1及圖2.3表示第1章第1個圖及第2章第3個表。
8、表目錄
按出現順序排列,並標出所在頁次。
要有表名。
宜以章來分別,例如表1.1及表2.3表示第1章第1個表及第2章第3個表。
9、符號意義
將文字中出現之所有符號、標示、注腳等依A,a,B,b,C……
Z,z,α,β,γ……及數字順序(如T1,T2,T3…t1,t2,t3…..)列出,給予單位(注意單位之正確寫法),並說明代表之意義。10、章節
以1,2,3……為分章順序
以1,2,3……為分節順序
例如
第1章
1.1表
第1章第1節 1.2表
第1章第2 節
第2章
2.1表
第2章第1節 2.2表
第2章第2節
更細之分目以同法為之。
11、第1章
前言(概論,緒論)(1)敘述某一問題之重要性、現況介紹、問題求解之重要性等。(2)文獻探討
檢討此問題至目前為止以發表或已知之研究情形與結果。
(3)研究動機
敘述未被注意之問題,未被提出之方法,已提出(文獻中所述)方法之缺點,或已提出理論之不完整性,實驗結果之不可靠等,引出本論文研究之理由。
(4)預備以何種方法、技術、原理……來解決上述問題。預備以何種方式、步驟來進行,可能會動用什麼重要設備。(5)預期結果(以前人更優越之處)(6)所有文獻及引用他人的數據資料均應以[ ]註明,其內填上編號 ,並於文末參考文獻處,按順序列出。
以上各點必要時可分數節或不分節分別介紹。
12、第2章 理論探討(原理、計算方法、公式……)
在以後各章中要使用之原理、公式、理論、方法都要在本章提出,引用他人以發表或未發表之成果,都應以[ ]註明出處,不可掠人之美。只有自己發現、自己推導之公式、自己發明創新者可以不註明,但要導引說明清楚。必要時應分節分段敘述,列出圖表,以能讓人信服你的理論為目的。以後各章用不到的(跟本論文無關的);理論不必提出。
公式宜以章來分別,例如2.1及3.4表示第2章第1條及第3章第4條,如果需要,其下可再細分,例如3.4a,3.4b,3.4c……。
13、第3章 設計、計算或實驗準備
九本論文所要實施的構造或創造發明或推導結果,以科學的、合乎邏輯的公式或數值方法予以計算、設計或推論。務使每一論點及數據有憑有據且合理而能令人信服。
與本論文主題或結果無關的部份不必提出,以免混淆。
如為與電腦有關之設計、則此章為邏輯分析流程圖及其說明。
如為實驗相關之論文,則本章為實驗設備之描述、安排、實驗設計及實驗步驟之說明。
14、第4章 構造、模擬或實驗結果
會出構造(總圖、分圖)、投影圖或立體透視圖。起大小尺吋寸,應以計算之結果。
材料之使用亦應說明。
模擬實驗過程之敘述及發現問題之分析。
實驗或模擬結果之整理歸納、比較分析。
導出公式之整理及與原理或舊知識之比較引證(可利用圖表)。
軟體之整理分析(詳細內容及程式可於附錄中烈出,如電腦之輸出)。
線路圖則應有各元件之規格或編號,且需有總線路圖。
15、第5章 貢獻說明、探討
創見、成果、可行性(包括經濟分析),尚待後人研究之處,如需繼續研究,可在此章提出研究方向及應注意之處。
16、結論
敘述本文獲致之成果、貢獻、尤其與現有理論之引證或指出其不正確之處。
17、參考文獻
表示[ ]同正文。
依照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1][2][3]……)排列。
共分四大類-期刊、會議論文、碩(博)士論文,參考書。其格式如下所示:
作者,文章題目,期刊名,冊數,期數,頁數,年份。
作者,文章題目,會議名,頁數,年份。
作者,文章題目,碩(博)士論文,校名,城市名,州名,年份。
作者,書名,出版處所,年份。
18、附錄
依需要分附錄1.2.3……
文中提到附錄均在此出現,文中未提到之附錄不可出現(即一定要在文中提及才可以列入附錄內)。
電腦程式集。
複印之參考資料。
19、其他規定:
(1).論文用紙大小-A4(2).每頁上下左右應留空白尺寸上、下:2.54公分,左、右:3.17公分。
(3).頁次編寫與下方中央距離底端3/4”處。
(4).頁次第一頁自”前言”開始編號,用阿拉伯數字(1,2……9),”前言”前面之頁次,自”感謝”開始標起用小寫羅馬數字(i, ii, iii……),首頁計算頁數,但不標頁次。
(5).英文字體及字形大小:Times New Roman,12 pt 行距:1.5倍行高 1頁:27行
(6).中文字體及字形大小:楷書(12pt),行距:1.5倍,統一用”WORD”軟體編輯。
【微格式专题教学】推荐阅读:
专题整改报告格式模板10-06
济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正文编排模版参考格式(理工科类)2010专题08-29
微专题05-24
微电影策划书专题07-28
2024届高三语文复习微专题——语病08-24
专题化教学08-06
专题案例教学09-18
专题课教学11-07
分专题教学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