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课教学(共12篇)
专题课教学 篇1
摘要:专题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一二三”专题教学模式是对这一途径的深度探索。所谓“一”,即各专题总体上是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有“一根主线”贯穿教学内容始终;所谓“二”,即在专题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所谓“三”,即依托网络平台,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有效结合起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专题教学,教学模式
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下简称《原理》)课传统教学模式以章节为教学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不强,学生们学完该课程之后,无法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过我们专题教学改革实践证明,“一二三”专题式教学能突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使教学重点更突出、师生互动效果更好,是深化《原理》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一条主线
这里所谓的“一条主线”,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内在的逻辑线索,专题围绕其内在线索来进行设计,教学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专题的独立性与整体性
专题具有相对独立性,各专题是从某一理论、某一话题出发,深入剖析某一现象,将教学内容逐步引向深入,启发学生对原理进行深度思考。专题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精、专、深。它对于教材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对于教材内容进行精选、加工;强调课堂教学的专题性、目标性、针对性;强调对于理论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深入思考。筛选和确定专题是专题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专题教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只有将专题的“精、专、深”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相结合,用“一条主线”贯穿专题教学的始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标。
近几年,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呼声很高。中国人民大学高放教授最早提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1]。这一见解也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编委的普遍认同,并把它作为教材绪论的标题。但教材在随后章节的编写依然采用了3 个组成部分的叠加方式,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到底该怎么把握,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二)建构整体性的内容体系
中共中央党校牛先锋教授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生成和逻辑体系》一文中,较好地从逻辑的角度表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这一表述尤其对教学内容的整理组织具有指导意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有其逻辑起点、逻辑线索和逻辑结果。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其始终如一的研究对象,整个理论大厦是围绕这个对象有逻辑地建立起来的。”[2]这个研究对象简而述之,即“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关于人的解放条件、解放进程的研究是其逻辑展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其逻辑结果。遵循这个思路设计专题体系,教学内容来源于教材并结合时代,综合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那么,整个教学体系则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不但更加生动、富有时代精神,而且更加具有说服力、吸引力,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主旨“关于无产阶级的解放条件的学说”,能够极大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二、两个主体
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是教学论中的重要问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在其总体工作方针中从政策角度明确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这一政策导向恰恰也是“一二三”专题教学要真正落实的两个方面。
(一)教师主导
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直接表现在教学内容的自组织性、教学过程设计的创新性。
1.教学内容的自组织性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蓝本,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机械地照搬照抄[3]。并且要讲好这门课,教师必须发挥主体能动性,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活动不但是育人活动,而且也是一种发现活动。
《原理》课教学具有意识形态性,无论采取专题式教学还是其他教学方式,都要注意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专题教学内容要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既要直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倡导积极的价值观。
教学活动还是一种发现活动,即发现真理、坚定信念的活动。这种发现基于教材,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现时代。建构“人类解放”这一图景的科学范式,既需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经典论述,又需要密切联系现实,研究当代世界。这个教学体系不能仅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结合现时代的理论热点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加以诠释。在诠释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展示其科学的解释力,只有真理性的理论才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和内化,才能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
2.教学设计的创新性
教师艺术并科学地设计、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才能变成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才不被学生看成“传话筒”、“教书匠”。专题教学中,教学设计创新表现在优化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强化情感因素。
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再好的内容也需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积极吸引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教学是一种艺术活动,教师要根据内容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等,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合理设置教学情景。专题教学是围绕一个话题、一个理论展开的,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设置教学问题。问题设置策略是,多一些平等对话的探讨式问题,少一些居高临下的教条式质问;教师要放弃以往课堂管理者的权威角色,变“指挥者”为“引导者”,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认知过程加以分解设计成若干个步骤。启发学生,带动学生,共同学习,造成一种情景,好像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着知识的乐趣。
强化情感因素。在教学设计中也强调教师的情感投入,由于我国中学应试教育的弊端,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院的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储备并不好,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热情并不高。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欣赏、赞扬和期待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身心投入状态、智力活动的活跃度和教学过程的参与度[4]。
(二)学生主体
大学生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具体界定为以下三点: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即自主参加教学活动;能动探索深层问题与原因;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1.自主性,即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可以自主地认识课程材料和选择参与课堂的学习方式。为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两个平台必不可少,一是“专题论坛”,二是教学“质疑卡”。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口头发言的形式,课堂设置“专题论坛”,鼓励学生讨论、交流、争辩,激发认知矛盾,创设教学情景。学生也可以采用教学“质疑卡”的方式参与课堂交流,质疑卡是学生针对本专题学习材料、问题而准备的发言提纲以及一些疑问,写在一张卡片上。不善于发言的学生可以在课前提交“质疑卡”,这既体现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又能为教师掌握学生困惑提供了真实资料。
2.能动性,即大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探索某一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原理》课的教学围绕“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主线来设计,顺应了时代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探索人类解放的规律、条件和途径等相关问题,学生对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感兴趣,是激发能动性的保证。
3.创造性,即大学生通过自身学习,创造性地将课程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境界。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不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改造客观世界,进行发明创造活动,而是对自身的超越———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它表现为思维方式的重构、认知方法的改进、自我思想的超越。
三、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三环节”顺畅衔接
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是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技术关键。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准备,为此,我们利用BB网络教学平台,顺利实现了教学“三环节”———课前准备、课堂互动与讲授、课后沟通交流———的有机结合。
(一)课前:依托网络平台发布学习资料
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实现有效参与,学生课前做知识准备是必要的。在这个阶段,教师必须提供给学生额外的学习资料。资料可以是视频、案例材料、多媒体课件等不同形式,但内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现实性,密切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2)知识性,具有可以挖掘的理论内涵。(3)前沿性,是当前理论界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4)语言通俗性,让学生容易看懂、听懂。
教师在提供学习资料时,要将专题教学内容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提炼出来,布置给学生自己去进行预先思考,以便于他们在“专题论坛”环节发挥主体作用。
(二)课中:专题论坛与教师精讲
“专题论坛”是根据教学主题,预设问题,吸引学生思考与讨论的课堂专题导入模式,这一环节一般占据课堂教学时间10%—20%比较适宜。通过学生的讨论使他们自己发现认知困惑、认知冲突,教师在专题论坛环节扮演苏格拉底的角色,引导讨论走向深入,自然而然地切入到专题理论学习。
在专题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参与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很多问题是不可控的,这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我们建议教师在专题教学中从3 个方面下工夫:(1)保持谦虚的心态,“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2)论坛问题设计,尽量采用封闭式、选择式的提问模式,诸如“以下物品是否属于商品范畴,为什么?”“你同意上述观点吗?”等等。(3)教师平时一定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知识,在专业内下工夫,从基础理论入手,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师的著作、论文。
其中第(3)点,教师能否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学骨干,能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问题,是专题教学精讲能不能讲“精”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二三”专题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三)课后:网络交流与网络论坛
课堂教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课后学生一定还有疑问。教师需要在网络教学平台开辟网络论坛,继续与学生交流、讨论、答疑解惑,并结合学生反馈,进一步将专题领域的问题当作课题来研究。这也就是所谓的“问题专题化,专题课题化”[5]。
教师要正面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现实问题,不回避不应付,不搞花架子,不用有趣的材料代替理论的升华。对于理论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深入研究透彻,有问题的地方、有争议的地方往往是我们没有搞明白的地方,也是我们大有作为的地方。网络交流平台要保持畅通,要建立任课教师轮流值班制度,遇到学生提出的棘手难题,尽量通过集体备课制度和集体智慧使问题得以合理的解决。
《原理》课“一二三”专题教学模式按照“一条主线、两个主体、三个环节”的思路整合教学内容,遵循“注重基础,彰显整体,立足当代,着眼教育”[6]的原则设计专题,凭借马克思主义理论魅力吸引学生学习、激发教师研究,对于提升《原理》课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专题课教学 篇2
坚持“政治方向不动摇、教学大纲不走样”,“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兼顾学生专业实际”,在昨天召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与会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与思政部领导、专家教授,就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改革要确保“两个坚持”、做到“三个实际”,形成了一致意见。
自去年3月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正式组建以来,作为学校重新组建的教学科研单位,思政教研部领导班子团结带领本单位教职员工,精诚团结,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初步实现了全校各类各层次学生思政系列课程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规范管理。为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按照学校党委的要求和行政的部署,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与思政教研部一道,于2011年10月起,启动了新一轮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工作。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准备,提出了关于我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据了解,学校本轮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点是着力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点解决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内容“具体化、现实化、生活化”的问题,努力实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联系社会发展实际、兼顾学生专业实际”;二是重点探索和实践“专题式、案例式、实践式以及课堂讨论式、网络交流共享式”等教学方法,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教与学互动的氛围,切实提高思政课课堂的吸引力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影响力;三是重点加强思政系列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学水平精湛、科研能力较强、学生认可和喜欢”的高水平思政教学科研队伍。
研讨会上,思政教研部与会的专家教授介绍了教学改革中成功的经验,重点对下一步改革的方向、途径和具体举措进行了一一说明。据介绍,专题式、讨论式教学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初见效果;改革思政系列课程考试(考查)方式,由原来的知识点考核为主转变为“知识点考查与实际应用能力考核并重”,普遍受到学生欢迎;试点推行的实践教学模块应用后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根据学生不同专业背景为学生量身定制具体教学内容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等等。按照计划,学校的思政系列课程改革下一步将重点在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特别是兼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力求有所突破。
参与本次研讨的职能部门负责人针对思政教研部提出的问题及建议,与思政部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交流。宣传统战部部长任海涛表示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积极沟通、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好思政课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教务处主持工作的赵明阶副处长谈到,教务处历来重视思政系列课程的教学建设与管理,将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要求,在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特别是教改项目立项上对思政课进行倾斜。人事处甘超处长指出,在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学校已经对思政课进行了倾斜,希望思政部早联系、早面试、早引进急需的人才,力争高质量地完成今年人才引进的任务;同时,要在培养省部级、国家级教学名师方面下工夫。招生及毕业生就业工作处主持工作的陆志荣副处长就如何确保就业指导课与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提出了意见建议。
校党委副书记周直指出,全面深化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是学校党委决定、行政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相关部门特别是思政教研部全体教职员工要进一步提高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一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相关决定与要求,在坚持“政治方向不动摇、教学大纲不走样”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二是思政课教学改革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贴近学生当前思想实际、贴近现实社会实际、贴近学生未来成长成才实际;教学方法改革要在“激活学生”上下工夫,突出激发学生自愿学习的热情、主动参与的热情以及积极应用的热情。三是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教师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第一因素,教师的政治素质、人格魅力特别是业务技能水平,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影响很大、影响深远,要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促进思政课教师个人素质与整体素质的提升。
唐伯明校长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他指出,校党委历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近半年来常委会专题听取汇报和研究就有3次。校行政同样高度重视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实施,把课程建设上升到学校层面来讨论的,唯有思政理论课。从一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思政教研部的工作成效是明显的。针对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唐校长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围绕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身心发展现实需要来做文章;二是要与国家特别是重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起来,只讲道理没人听,用故事、用历史来讲道理就会吸引人;三是要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结合起来,把交通文化特别是学科专业文化融会贯通到教学内容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未来发展都会有帮助。针对比较成熟的几个思政课教学改革举措,唐校长希望,进一步完善方案,提交4月底召开的学校党委教学质量专题务虚会讨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及《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通知》(渝委发〔2010〕27号)等文件精神,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针对性,特制定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既要重视参与研读马列著作、观看经典影视等校内实践活动,更要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参观学习等实践锻炼,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本办法所指的“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课堂之外进行的各项旨在促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民情,服务社会,自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项活动。
二、教学目的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感受民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念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大学生拓展能力,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走正确的成长之路。
三、组织保障
教务处为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教学的职能管理部门,负责审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检查、督导、协调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活动。
思政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单位,下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指导中心,负责实践教学的实际运行。
思政部全体专兼职教师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指导教师,每名教师负责指导1-4个教学班的实践教学活动。
校团委、学生工作部以及各学生社团要积极配合、支持协助有关学院(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
四、学时学分
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原则上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同步实施,但采取“单独设立、独立运行、独立考核”的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总学分为2个学分,总学时为32学时。学生按照《方案》的要求通过实践教学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五、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由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两部分构成,各记16学时:
(一)社会调研。
社会调研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课前的假期进行。学生根据思政部提供的课题参考目录(见思政部网站)确定调研主题,自主开展社会调研,并写出至少3000字的调查报告。
(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由必选项(1-2项)和任选项(3-6项)构成:
1、研读马列经典;(任选“参考目录”中的1部或2篇)
2、学习重要文献;(任选“参考目录”中的2篇)
3、阅读经典著作;(任选“参考目录”中的2本)
4、观看红色影视;(任选“参考目录”中的2部)
5、聆听学术讲座;(选择2场人文学术讲座,视频无效)
6、校外社会活动;(任选下列1项或2项;活动可团队进行,成员为3-5人)
(1)学工活动。走进机关团体、工厂企业、建筑工地等开展。
(2)学农活动。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学做农活,了解农村现状。
(3)学商活动。既可到商店、摊位学做生意,也可自己经销商品。
(4)植树活动。参与森林重庆建设“百日攻坚战役”义务植树活动。
(5)公益劳动。打扫卫生,美化街道,义务执勤,义务宣传等。
(6)志愿服务。大型赛会、应急救助、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灾区重建等。
(7)学雷锋活动。开展扶老助残、帮困解难、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
(8)科普活动。采取公众易于接受的多种方式普及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
(9)宣讲活动。走进社区、街道、单位、村社等,宣讲理论、法治、政策。
(10)参观学习。主要是参观重庆本地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以及建设成就展览。
不同学期,思政部践教学指导中心及指导教师将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要求。
六、实施流程
(一)每学年每一学期的第14周,“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指导中心组织召开下一学期的实践教学动员大会,提前进行总体部署。
(二)每学年每学期的第15-16周,指导教师组织召开实践教学班级动员会,对实践教学活动做出具体安排,提出具体要求。
(三)每学年每学期的第7-8周举行“社会调研”总结及“实践活动”动员会,总结及动员会的具体时间、地点及内容由指导教师提前确定。
(四)社会调研的实施。指导教师在每学年每学期的第15-16周组织召开的实践教学班级动员会上,对该活动作具体安排。学生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课前的寒假或暑期完成社会调研,基本思路为:
1、学生根据“思政部”网站公布的社会调研参考选题目录和自身实际,拟定社会调研题目,并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社会调研)申请书”。“申请书”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学生即可着手开展调研。
2、社会调研可采取个人或团队形式进行。团队成员数固定为3人,须分别提交相同申请和相同报告,并填写“团队分工说明及自评成绩表”。
学生在完成假期社会调研后,下载规定格式,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调研报告,并在《概论》课开课后第1–6周提交给指导教师,经修改定稿后存档。
3、指导教师在学生假期社会调研期间,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及时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随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防范风险。
(五)实践活动的实施。指导教师在每学年每学期的第7-8周“社会调研”总结及“实践活动”动员会上,对“实践活动”作总体安排,基本思路为:
1、实践活动分为必选项和任选项。必选实践活动和任选实践活动,均由思政部提供参考目录(见思政部网站)。学生根据“思政部”网站公布的实践活动形式及参考目录,分别必选和任选两项活动形式开展实践锻炼,并填写“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实践活动)申请书”。
2、学生在完成全部拟定的实践活动之后,下载规定格式,撰写一份至少1500字以上的“实践活动”报告,于每学年每学期的第18周之前提交给指导教师,经修改定稿后存档。
3、任选实践活动设计了多种“社会活动”形式,学生如果任选“社会活动”1项或2项的,既可个人分散进行,也可采取团队形式进行,成员3-5人,须分别提交相同申请和不同报告。个人和团队从事“社会活动”的学生,均须在提交“实践活动”报告的同时,附上照片、证明信、视频等社会活动的有效证明材料。
4、学校、思政部及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期间,务必做好安全教育与风险防范,确保活动有序进行。指导教师要加强监管,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及时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
七、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拟定的实践教学活动主题性及难易程度、所提供的书面材料、活动参与程度以及实际表现,对学生实践教学的成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成绩评定采用100分制,总成绩由“社会调研”成绩和“实践活动”成绩两部分构成;
“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分别占实践教学总成绩的50%。两项成绩评定均先采用100分制,分别登记到“实践教学指导中心”网站管理系统后,系统自动形成学期总成绩;
“社会调研”以团队形式进行的,采取基础分70+绩效分30的办法,即30绩效分在团体3名成员间自主分配。“实践活动”以团队形式进行的,团队成员成绩分别按100%评定;
纳入实践教学计划的本科生,总成绩为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不及格者须在下一学期重修。
八、教师职责
(一)负责组织安排、监督检查本人所负责班级各项实践教学活动;
(二)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交流,及时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
(三)积极配合,协调解决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
(四)查收、评阅学生的申请表、调研报告、汇报材料等,并存档;
(五)根据学生提交的汇报材料及在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评定成绩;
(六)期末对本届实践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写出书面总结报告;
(七)指导教师因失职而造成的教学事故,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九、总结评价
实践教学结束之后,在指导教师自我教学评价的基础上,由思政部组织召开实践教学总结交流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总结评价应着眼于促进实践教学工作的不断改善,重点在于形成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措施和计划。
十、特别提示
(一)参与“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每一位学生,要端正态度、高度重视、充分准备,确保每项实践教学活动有序、有效进行。
(二)在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学校、职能部门及指导教师要强化安全保障,学生自身也要增强安全意识,注意风险防范,力求避免发生大小安全事故。
(三)每一位学生要真实、有效地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力争使实践教学有实效。对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包办代替等行为,将受到降低成绩、取消成绩等处理。
(四)每项实践活动按照规定顺序依次进行,在规定时间未能完成活动任务的学生,不得申请后延,该项活动成绩将被取消。“申请书”和“实践报告”须按时提交,逾期不提交者,将取消活动资格或活动成绩。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指导中心拟
专题课教学 篇3
摘 要:本文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专题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具吸引力的原因,即专题教学具有三大整合效应。同时,围绕什么是思政课专题教学的三大整合效应,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三大整合效应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思政课;专题教学;整合效应
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已实施专题教学改革,专题教学现在之所以大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它能有效实现三大整合。
一、思政课专题教学可有效整合教师资源,实现教师资源优势互补
思政课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思政课教师虽各有不同的专业背景、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但一门课程通常由一位教师通盘讲到底,再加上教师受研究范围限制,致使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不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其特长。若教师疲于备课的话,更难把时间集中用于提高教学水平上。专题教学对教师资源的整合就是发挥教师的长处,让他们讲授各自擅长的领域,集中精力准备部分专题的教学内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于教学内容中,体现自己的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同时,在对教师资源的整合中,不同教师通过有效分工合作,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可以节约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实现科研和教学的良性互动。这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二、思政课专题教学可有效整合教学内容
思政课专题教学可有效整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以专题为单位的知识系统。思政课所涉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法律、道德、外交、国防、党建等方面,知识点众多。但经过中学的学习,大学生一般对思政课的很多知识点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对全部知识点进行全盘讲授不仅课时不允许,还可能跟中学的课程内容有重复。如果对讲授的内容只是泛泛而谈,对学生也缺乏吸引力。为了避免重复,同时满足学生对知识深度探索的需求,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专题教学的内容整合是在基于教材基础上打破原有教材体系,形成专题。确定专题及专题顺序需要做到“三合一”:第一,需要认真研究教材,消化教材,掌握精髓,提炼出重点和难点,各个专题的设计要体现独立性和逻辑性。其次,要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基础、思想实际等来设计专题,关注和解决学生思想和理论困惑,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专题设计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选择社会热点和焦点,指导学生客观认识社会实际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增强专题教学的现实性。专题教学强调授课知识的相关度、整合度和扩展度,教师通过专题进行知识的系统梳理,为学生在短期内搭建知识框架、整合学科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思政课专题教学可有效整合多种教学手段,实现生动活泼的教学
东北大学在思政课专题教学改革中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专题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很多学生期待教师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所以,提高专题教学的质量必须要整合多种教学手段,专题式教学决不能简单等同于专题讲授。除了专题讲授外,还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问题导入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原著导读教学、实践教学等。无论选择哪些教学手段,都要注意以下原则:首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不同的专题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同一专题也可采取几种教学手段。要考虑专题内容的需要、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理论基础等具体情况,探索出具体实用的教学方法,不可绝对化、教条化。其次,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教学手段是用以辅助教学,服务学生,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教师就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最后,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专题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已经有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有参与教学的愿望,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要构建师生的互动机制。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手段,都要注意给学生更多参与、表现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
总之,专题教学能有效整合教师资源、教学内容、各种教学手段,既符合思政课的课程要求,又能够发挥不同教师的特长,也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此得到教师和学生双重认同,这在情理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忠军.夯实专题教学环节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基础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
专题课教学 篇4
1 概率统计专题研讨课的教学目标
开设概率统计专题研讨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资料,找到自己学习的兴趣点,逐步引导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研究中学习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发表个人科学见解;逐步培养主动思考、敢于质疑的创新意识;提高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表达能力,通过师生、生生互动,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概率统计专题研讨课的内容设计
2.1 研讨内容应具备的主要特征
纵观国内外各学科研讨课的研讨内容设计,研讨的问题主要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紧扣教学内容的重点;二是聚焦学生难以理解的难点;三是切入具有挖掘性的关键点。设计的研讨内容要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但又必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才能解决,既要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思想方法的理解,又要体现出研讨课的目的意义,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参与到知识的认知探究过程中。
2.2 研讨内容应遵循的原则
无论什么学科的研讨课程,设计选择研讨内容总的原则既要紧密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特点,又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性与开放性;既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概率统计作为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包括概率论的基础知识和数理统计的基本方法,主要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考虑到贝叶斯公式在概率论的计算中颇为重要,同时在生产、生活、科研、医疗诊断等方面应用广泛,经过教研室集体备课,确定研讨内容围绕“贝叶斯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该内容自行选择一个相关主题进行研讨。
3 概率统计专题研讨课的组织实施
概率统计专题研讨课的教学实施对象是2013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四年制本科学生20名,在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进行,课程总学时48学时,包括2学时自修,2学时研讨,其余为教师课堂理论教学。
学生在本课程开学时已进入大二下学期,前期已经学习了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等数学类公共基础课程,对大学学习方法及规律有一定的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强,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对于大学中学时短、内容多且重难点多的数学类基础课程来说,学生的理解能力也相对较弱。
专题研讨课主要分为课前准备(包括布置研讨内容、选题分组、小组讨论、制作汇报课件)、课堂研讨、教师总结、撰写报告、考核评定5个环节。由于“在每门本科生必修课程中均开设一至两次专题研讨课”是我校教学改革的明文规定,虽然课程不同,但主要的实施过程相似,故研讨课的组织实施具体过程参见文献[5],此处不再赘述。
4 开设专题研讨课的效果
4.1 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更强
在布置研讨内容时,教师针对“贝叶斯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给出部分提示性关键词:医疗诊断、医学图像处理、测谎仪、三门问题、失事的“天蝎号”核潜艇的搜索等,这样便于学生从中选择一个主题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但绝不局限于教师所给范围,只要是与“贝叶斯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相关的内容即可。由于选题与生物、医学、生活、管理等联系紧密,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概率统计课程很有用,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此次学生所选研讨主题见表1。
4.2 学生的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虽然学生也能够学到一定的知识,但没有把思维训练放在首要位置,更多的是靠“听”来学习,属于一种浅层次、被动的教学模式,而研讨课学习则更多地需要用“脑”学习,属于一种深层次、主动的学习模式[5]。在后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选定研讨主题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进行文献收集、阅读、判断、分析、归纳和整理,从而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论的技巧以及团队合作等多项能力。
4.3 团队协作意识进一步提升
传统教学中学生间的互动较少,而专题研讨课则增加了学生之间互动的环节。以小组形式开展学习,研讨前组内充分交流合作,研讨课上,组与组之间互相提问讨论,目的就是为了营造学生之间互相启发、知识共享、相互合作的和谐氛围,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体验学术研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实现共同进步。
5 关于专题研讨课的思考
对笔者来说,针对概率统计课程开设专题研讨课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对研讨课的筹划和实践中,有如下4点感受。
5.1 注重教学理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填鸭式”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研讨课则以学生为中心,首先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动机取向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仅仅是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和推动者。通过有意识地让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真正把书读懂、读深、读透,激发灵感。
5.2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集“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培养能力”三位于一体,绝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而专题研讨课恰好体现了对智慧的启迪和对能力的培养。对教师来说,要提高研讨课的教学效果,必须预先考虑研讨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怎样选择恰当的研讨内容?怎样引导学生选题?怎样尽量让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并讨论出水平?课堂气氛冷清怎么办?作为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这一桶水还必须是“活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及时跟踪了解课程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才能引导学生做好研讨。在问题设计、研讨组织形式与具体开展、讨论结束后的总结点评等各个环节都要准备好各种预案,教师只有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讨论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发挥好主导作用。因此,从备课到课程结束的整个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备课,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将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5.3 科学量化研讨成绩
概率统计课程专题研讨课的考核成绩由课件制作与汇报、课堂讨论、研讨报告三部分组成,其中课件制作与汇报占研讨课成绩的40%,包括文献查阅、多媒体课件制作、发言、协作等;课堂讨论占25%;研讨报告占35%,考查学生围绕所选主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报告书写质量等。但就实施情况来看,成绩评定的标准还不够细致,今后考虑对每个环节给出细致的量化分值或比例,同时结合组内学生自评、组与组之间互评,力争给出一个客观综合的成绩。
5.4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概率统计专题研讨课的实施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研讨时敢于提出不同观点,积极参与讨论,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却只顾埋头准备自己的报告,对其他组的发言不感兴趣,或者关注度不高,别人汇报结束后,经常提不出实质性的问题,或者不发一言,影响讨论气氛,导致研讨效果不好。教师如何切实发挥启发和引导作用,进一步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是研讨课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这也值得我们在今后的研讨课教学中进一步思考探索。
总之,作为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一种实施手段,专题研讨课的开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讨课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主动提升教学能力、完善考核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徐清振,侯传志.传统概率统计教学的反思及其研究式教学初探[J].高教论坛,2007(3):38-39.
[2]徐相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5,35(1):58-60.
[3]赵莉,马骁.研讨课的准备与实施——以美国肯塔基大学研究性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1):94-96.
[4]唐轶.美国研究型大学新生研讨课教学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8(1):44-46.
专题课教学 篇5
2009-9-27 0:00:00来源:《学习时报/党校教育专刊》2009-05作者:郭献功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而党的建设课程既是党校的特色学科,又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锻炼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党校都开设了大量的党建专题课。近几年,各级党校党建专题课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好,但是,受党建专题课讲授难度、党建专题课教师素质、社会上对党的建设的认识等方面的影响,有些党建专题课还不够令学员满意,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认为,要提高党校党建专题课教学效果,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一、按照“专、新、实”原则设立党建课专题
所谓“专”是指讲授的党建专题不宜过大,讨论的问题不宜太过宽泛;党建专题的设置必须有明确的题意、严密的逻辑,讲授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现实性;专题设置要关注热点,服务现实,加强指导意义。
所谓“新”是指在党建专题设置时选题一定要新。“新”要体现在:一是党建专题课要不断适应和反映新形势。二是要研究新情况。党建专题课要具有很强的研究性,但是,研究的情况必须是新情况,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是为提高人们认识,统一人们思想提供有益的帮助。三是要解决新问题。改革的深化,发展的加快,必然使党的建设出现许多新问题。党建专题设置应知难而进,不能回避问题。四是要服务新任务,党建专题课教学必须给人以鼓舞、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
所谓“实”是指党建专题课教学要有实践性、实用性。为此,党建专题课教师一方面必须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根据讲课内容做好社会调查工作。另一方面还必须注意解决学员的思想实际问题。学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比较复杂的,党建专题课教学必须与每个学员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切实解决他们理论认识的实际问题。
二、创新党建课教学方式是提高党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提高党建课教学效果,就要针对不同班次的特点和形势的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党建课教学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方法:
一是课堂互动式教学。即在课堂讲授教学中增加“互动”环节。“互动”围
绕本专题讲授内容展开,既可以由学员提出问题让教师回答,也可以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员回答,还可以由学员提出问题让学员回答,努力实现老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的“互动”。通过“互动”式教学提高党建课教学效果。
二是讨论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是在学习过程中讨论问题,在讨论问题中激发学员进行创新思维。讨论式教学课分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两种。小组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党的建设的某一问题开展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员思考;讨论中,教师要及时把握情况,因势利导;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点评。全班讨论围绕党建教学内容的重点,教师在课前提出一两个论题,让学员思考并在课堂上发表意见,可由老师点评,也可由学员点评。
三是案例式教学法。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好党建课案例,提出思考的问题;要求学员在课前认真阅读分析案例;引导学员做好课堂讨论,创造良好的自由讨论的氛围,启发学员积极思考,通过讨论找出案例中所提问题的症结所在,谋求最佳的解决对策;组织好全班交流和学员发言;在学员发言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点评,总结要分析案例问题的重点、难点,对学员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有时还需要对案例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分析,点评要“授人以渔”而不是“给人以鱼”。
四是现场教学法。教师根据某些党建专题的教学需要,组织学员到有关企业、部门参观考察,由授课老师或聘请的其他专业人员上课。
三、提高党建课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党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
提高党校党建课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干部队伍建设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政治坚定、思想敏锐、学识渊博、联系实际的党建教师队伍,提高党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这支队伍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政治性要强。党校姓“党”,党建课更姓“党”。这就要求党建教师队伍要有高度的政治性、鲜明的政治态度、敏锐的政治眼光、睿智的政治智慧和严肃的政治纪律。无论对干部进行“理论武装”、“理想培植”,还是“信念灌输”都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知识面要宽。党建课教学内容广泛,讲究时效。这就要求党建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宽广的知识面和快速应变能力。一是理论修养要好。要先
用理论武装自己,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二是政策水平要强。要及时掌握党在不同时期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其出台背景,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三是综合素质要高。要学习经济、科技、法律、历史、文学和多种专业知识,研究了解世界各国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四是应变能力要强。平常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知识的积累,接到任务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备好课,迅速地走上讲台。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党校教育对象的学习要求。
函数类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例析 篇6
存在性问题是指判断满足某种条件的事物是否存在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题意构思巧妙,解题方法灵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而二次函数的存在性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中的经典题型,作为研究课非常有探讨价值.结合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对该内容题型特点的分析,并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提升,我们将设计思路定位为宽入口、低起点、高落点,可拓展、能延伸,用五度教学模式进行问题设计,即“有效度的问题呈现—有梯度的问题变式—有深度的问题拓展—有广度的问题开放—有高度的问题归纳”.这节课既关注到了五个教学环节的紧凑性,又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突出了各环节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有效度的问题呈现:从一个简单问题切入,作为教学的起点
要使问题呈现有效度,必须认真考虑问题的选取和整体设计.我们决定由一条抛物线切入本专题复习,让抛物线解析式统领全局,像一粒种子一样自然地生长发芽,贯穿这节课问题设计的始终,且确保内容紧凑、环环相扣;微观上则贯穿“点→线→面”的设计思路,一路设问,承前启后,使所解决的问题都能成为后续问题的生长点.
在这个环节,我们的问题设计经历了“解析式→求点坐标→求线段长→判断形状→计算面积”的思维过程,以此确保低起点、宽入口,步步为营,层层推进,一脉相承,让学生每解决一个问题总能为下一个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由此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自然生长.
问题:如图1,抛物线=-+2+3与轴交于点、(点在点的左侧),与轴交于点,顶点为点.
(1)请你直接写出A、B、C、D四点的坐标及抛物线的对称轴;
(2)你能求出图中哪些线段的长度?
(3)你能判断△的形状吗?
(4)请你求出△的面积.
以上问题呈现,用四个小问依次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如何根据解析式求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复习巩固如何根据两点坐标求这两点间的线段长度,复习巩固如何根据确定的三条线段长度判定它们所构成的三角形形状,最后复习巩固如何根据确定的三角形、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或割补的方法计算该三角形的面积.四个小问环环相扣,问题解决经历了“归纳知识要点→归纳解题方法→形成解题策略”的思维过程,渗透了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教学.
二、有梯度的问题变式:探究“最值”,经历“线段和→线段差→周长→面积”的思维历程
为探究“最值”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线段和→线段差→周长→面积”的思维历程,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注意为学生搭建思维阶梯,让学生可以拾级而上、不断攀升,最终形成有序的逻辑思维链条.经历了上一个环节的“问题”解决,确定了点坐标、对称轴等基本元素以后,这个环节的问题变式设计便进入了“探究线段和最小值→探究线段差最大值→探究周长最小值→探究面积最大值”等一系列“最值”存在性问题.选择“问题”已解决的点和线作为问题变式的生长点,由线段和联想到线段差,又由线段和最小值联想到周长最小值,由周长最小值联想到面积最大值等,问题之间相互关联、层次分明,梯度推进思路明显.
过渡语:我们由一条抛物线解析式解决了一系列的确定性问题,那么我们能不能从我们已知的点[A(-1,0),B(3,0),C(0,3),D(1,4)],对称轴(直线x=1),抛物线(y=-x2+2x+3)中选择几个元素,设计出新的问题,探究不能直接确定的结果呢?
变式1:如图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A+PC的值最小?若存在,请找出点P.
变式2:如图2,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A-PC的值最大?若存在,请找出点P.
变式3:如图3,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AC的周长最小?若存在,请找出点P.
变式4:如图4,在第一象限的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BC的面积最小?若存在,请找出点P.
以上变式设计,通过变式1和变式2引导学生运用轴对称和三角形三边关系探究线段和的最小值和线段差的最大值,运用“将军饮马”这个基本模型解决问题,渗透了数学建模的学科思想;通过变式3引导学生将三角形周长最小值问题转化为线段和的最小值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变式4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讨论面积的最值问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这个环节,我们通过引导学生依次解决所呈现的变式问题,来培养其建模、转化和迁移能力.
三、有深度的问题拓展:由探究最值问题,拓展到探究图形形状
问题拓展有深度,是指所提问题要具有思考性和挑战性,问题设计要向纵深发展.在这个环节,我们的问题设计开始从最值的存在性问题过渡到图形形状的存在性问题,包括探究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确定)、探究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不确定)、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图形形状的存在性问题,这是数学思维的又一次跃进.问题生成仍然选择用“问题”解决的点和线作为问题拓展的生长点,由直角顶点确定联想到直角顶点不确定,由直角三角形联想到等腰三角形,不断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nlc202309090449
过渡语:我们仍然从已知的点和已知的线出发,但可以改变提问的角度,由“最值”的存在性问题拓展到“图形形状”的存在性问题.
拓展1:如图5,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BD为直角三角形,且点B为直角顶点?若存在,请找出满足条件的点P,并求出点P的坐标.
拓展2:如图5,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BD为直角三角形,且点P为直角顶点?若存在,请找出满足条件的点P,并求出点P的坐标.
拓展3:如图6,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一个点P,使△PCG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找出满足条件的点P,并求出点P的坐标.
以上问题拓展,通过拓展1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勾股定理探究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存在性问题,渗透了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及转化思想;通过拓展2启发学生分情况,探究不确定的直角顶点的存在性问题,渗透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通过拓展3启发学生借助拓展1和拓展2的解题经验和方法,再结合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建立方程求解,渗透了几何问题代数化的建模思想.在这个环节,我们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拓展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自主沟通问题与知识、问题与方法之间联系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层次不断升级.
四、有广度的问题开放:由教师主导编制变式问题,过渡到由学生自主编题
问题开放有广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激活个性思维,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创造力,全面训练思维发散性.在这个环节,问题设计由封闭到开放,由老师主导编写变式问题开始递进到让学生自主创编新的二次函数存在性问题.
过渡语:紧扣主题,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你自己的学习经验,自由发挥,小组讨论,创作出符合要求的新问题.
师:请根据“问题”中的抛物线和“问题”中所求得的点和线作为条件,提出一个以二次函数为背景的存在性问题.
该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立思考与合作创新的平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独立处理、加工本课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联系已有的认知基础,创造出新的属于自己和团队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开放”既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又强调团队的合作交流,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同时,渗透了对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的培养.
五、有高度的问题归纳:采用文字归纳法和思维导图归纳法,有条不紊地进行问题归纳
为使问题归纳有高度,我们可以采用精炼的文字归纳和思维导图归纳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从解题策略、解题方法和解题思想的高度进行问题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学会从深层次挖掘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沟通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关联.
过渡语:纵观整节课,请同学们自主梳理、整合、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归纳任务:请回顾这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形成了哪些策略,了解了哪些思想,或者有了哪些新的感悟?
“问题归纳”让学生将一节课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纵横交错、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形成可迁移、能生长的知识和能力。学生通过反思解题方法发现解题规律,进而将解题方法上升为通解通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责编 白聪敏)
专题课教学 篇7
一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特征
所谓专题教学, 就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从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中提炼出重点和难点, 结合社会、学生和教材的实际确定主题, 然后, 突破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章节讲授教材的传统, 以确定下来的主题为核心,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系统性的整合, 分教师分主题以专题讲座的方式组织教学。专题教学与以往的常规教学相比, 往往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 教学内容更加系统化, 重点、难点更为突出
在专题教学中, 每个专题内容自成体系。教师以本门课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为基础, 结合所讲专题的适时成果, 提炼、编排、组织相关知识, 融合自己的观点, 使之在专题这一体系中更加系统化, 既可以做到追根溯源, 又可以做到深入简出, 使专题内容更加完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从全局角度把握教材、把握知识, 也能在此基础上把握这一专题的重点和难点。专题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科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讨论问题, 既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又可以实现学科理论的交叉, 做到因材施教, 使不同学科的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启发和指引, 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的指导功能。
2 教学风格更加多样化, 避免学生听觉和视觉的疲劳
专题教学打破了一个教师通讲全科内容的旧有模式, 每位教师所讲授的专题往往都是自己最擅长或最有研究的内容, 这样, 既能增强教师的自信感,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长, 又能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个性和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 学生也能得到不同的学术背景、不同的社会阅历和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影响和熏陶。高校思政课的专题教学模式往往是学生固定而老师轮流授课。面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专题内容, 面对各个教师所具有的多样化的教学风格, 学生往往会感到耳目一新, 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的疲劳, 好奇与探究会让学生集中精神去吸收每个教师的研究精华, 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3 专题研究更加深入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
高等院校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 也应是一个科研机构。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文化知识, 还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学术意识和科研能力。专题教学需要教师有更高的理论功底和科研水平。教师素质的提高和对教学专题的深入研究, 使他们在教学互动环节中可以更加游刃有余地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突发问题并进行适时地分析和点评, 从而获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激发学生交流沟通的欲望, 将讨论引向深入。而教师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 对问题的透彻分析和深入研究也会对学生产生触动, 引发研究的兴趣, 进而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 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专题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但它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在高等院校, 专题教学独立性很强而且大多是大班授课。如何加强各专题之间的体系联结、如何实现与大班学生的良好互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教学平台的兴起和运用完善了各专题之间的联系, 弥补了大班授课, 师生互动不足的缺陷, 将专题教学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了出来。
二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优化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效果
网络教学平台应成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和延伸, 在专题教学的每个环节, 教师都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使授课内容广泛而深入, 不仅要与其他专题内容进行很好的联结, 还要充分地实现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使专题内容的传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教师课前布置任务———教师提供相应的网站和资料
在专题教学前, 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问题, 并为学生介绍这一专题的前沿学术观点和最新的理论资讯, 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网站、网页和一些参考资料。问题的设置可以是开放性的、思考性的, 而不应只是简答或在书本上就可直接找到答案的“傻瓜题”。这样, 才会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表达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才可以更广泛地吸收相关知识, 而大量相关知识的摄入可以为即将开始的专题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师也可以将专题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链接以图文、视频的方式放到网上, 通过网络及时把一些正在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及其相关材料下载给学生或指导学生自己上网浏览, 引导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拓宽自己的思路、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 既为自己的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又可以避免学生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受不良信息影响而迷失自我, 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统一, 知识的传授与行为的指导的统一, 加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热情, 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对周边问题的关注, 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目的。
2 学生自学、讨论———观看网上资源和教材
在专题教学前, 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资源和教材进行自学活动, 互相研讨, 解决阅读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要查找资料、阅读教材、补充材料、分析问题, 然后才可以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才可以在课堂讨论中表达并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一自学过程可以调动学生不服输的劲头, 会让这种学习成为一种自觉, 可以促发学生自强、努力、拼搏的品质。
在专题教学进行时, 学生要带着自己的自学成果, 就教师设置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解决重点、难点。高校的思政课一般都有100人左右, 讨论时, 可以将整个大班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组要有自己的指定发言人和补充发言人。教师在课堂上最好不固定参加的讨论人数,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让尽可能多的同学有机会发言, 以激发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发言,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在讨论和辩论中领悟问题的实质, 在主动参与中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一形式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也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样的思政课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也不是与学生无关的“大课堂”, 而是全体师生的课堂, 是思想交流的殿堂。
3 教师总结、拓展———教师课上总结, 课后在网上论坛中拓展
在课堂上, 教师要对学生讨论、辩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总结, 然后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 使学生明确是非, 明确所该掌握的知识体系的核心。这一过程也是教师进行专题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不再是简单的讲解教材内容, 而是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思想引导, 由于学生课前有了充分的准备, 师生间的共同话题会更多, 引导便顺利可行。
课后, 对学生的讨论发言, 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网上的评议和问题评论, 对课上不充分的地方进行一定的补充, 对课堂上没有时间或不宜提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解答,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也保留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可以在网上论坛中对所授知识进行拓展, 通过网上论坛针对专题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 展开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和讨论, 加深对专题的理解和研究, 把握整门课程的整体结构。网络论坛还可以进行师生心灵的沟通, 打破时空的限制, 很好地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痛苦的经历, 而是积极主动的、愉悦的体验,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为道德与灵魂上的触动, 在不断地学习与交流中拥有判断大是大非的能力, 达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目的。
4 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写心得或网上测试
每一专题结束后, 要对学生的所学效果进行验收。如今高校思政课的改革不仅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 在考核方式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有开卷考试、开闭结合考试的方式, 还有过程考核的方式。专题教学因其内容、教师的不同, 更适合过程考核, 每一专题的学习成果就是学生这一学期的收获, 也是学生一学期学习态度认真与否的证明。
每一专题结束后, 学生可以交流心得, 从网络的资源库中各取所需, 针对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自己学习的收获和这一过程中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既是自己对这一专题学习的总结, 又是对学习结果的一种检验。学生还可以通过网上测试完成对自己学习成果的验收。每个专题教师都应有自己为这一专题精心准备的试题库, 而且这一试题库应不断更新和完善。网上测试的题目可以从题库中随机选出, 每位学生回答的题目各不相同, 而主观题最好在网上搜不到标准答案, 这样, 即使是开卷测试, 学生也需要经过认真地学习才能得出答案。这既能考查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同时, 教师批阅作业和查寻网上测试结果, 也能对自己的授课效果进行自我评估, 起到整改和提高的作用。
总之, 高校的思政课内容丰富、涵盖领域广泛、指导性强, 要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理论并指导实践, 就必须要充分地运用网络教学平台, 将课堂上的专题教学和课后的网络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 使高校的思政课专题教学优势最大化, 拓展学生的视野, 更好地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优化其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晓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困境及建议[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12) .
[2]陈智行, 邹键.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网络资源运用效率的途径探究[J].河南农业, 2010 (12) .
专题课教学 篇8
1.通过多元活动的开展, 训练语文能力, 提升语文素养;
2. 通过多样的文本研读, 增强对 “ 桥文化”内涵的理解。
【课前准备 】
1. 学生搜集整理与 “ 桥文化” 有关的资料, 完成“积累卡”;
2.阅读预学散文《桥》, 完成相关思考题。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猜谜。
谜面:“年年月月立水中, 不怕雨来不怕风。只为方便大家走, 坚持日夜不收工。”
(明确:桥)
2.揭题。
本节课, 我们进行专题《说不尽的桥》的学习。
3.定义。
什么是“桥”呢?
(明确:“桥:架在水上 (或空中) 便于通行的建筑物。 ”———《新华字典》)
二、新授
板块一:交流·积累
师:桥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物, 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自古至今, 形成了丰富的“桥文化”。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搜集积累相关资料, 下面, 我们来交流一下。 (围绕“桥文化积累卡”, 请学生逐项汇报交流与“桥”有关的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对联、诗句、故事、歌曲及电影)
板块二:研讨·学用
师:老师也搜集整理了一些“桥”的资料,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讨学习。
(一) 看新闻
1.PPT出示下述新闻, 要求学生阅读后, 将其压缩成“一句话新闻”, 在班级发布。
河南商报8 月4 日讯想想站在离谷底300 米的玻璃桥上, 是不是感觉腿都软了?昨天, 在于郑州举行的张家界旅游交流座谈会上, 记者获悉, 今年年底, 该玻璃桥将正式对游客开放。
据了解,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内, 总长430 米, 宽6 米, 桥面距谷底约300 米, 可站800 人。桥面全部采用透明玻璃铺设, 整个工程无钢筋支架, 是一种全玻璃结构的桥梁。据悉, 玻璃桥建成后, 将成为世界首座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 并创下世界最高最长玻璃桥等多项世界之最。
2.PPT展示玻璃桥效果图, 让学生直观感知其效果。
3.结语。
师:如此梦幻般的玻璃桥, 晶莹、奇崛, 可谓别具匠心, 大家有没有涌起“到此一游”的冲动?
(二) 观影片
1.播放 《啊朋友再见 》 歌曲, 引入南斯拉夫电影《桥》, PPT出示其内容简介。
1944 年, 面临东西夹击的德国已走到了失败的边缘。德军计划从希腊经南斯拉夫撤退回本国。为了能够顺利地撤退, 他们投入重兵守卫南斯拉夫境内的一座大桥, 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处心积虑地防止南游击队的攻击。与此同时, 南斯拉夫游击队少校“老虎”接到上级命令:为阻止德军汇合, 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 将桥炸毁。“老虎”与爆破专家扎瓦多尼等人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他们从盖世太保手中救出建桥工程师, 在接近大桥的过程中与德国护卫军队发生激战, 有队友献出了生命。最终, 工程师亲手炸掉了自己设计建造的桥。
2.播放电影 《 桥 》 结尾视频, 组织学生观看。 (约5 分钟)
3.PPT出示剧中敌我双方代表人物说的台词, 组织学生品味其表达意味的异同。
纳粹军官:可惜, 真是一座好桥!
游击队员:可惜, 真是一座好桥!
4.结语。
师: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 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 让我们一起祈祷战争远离, 和平永驻!
(三) 诵诗歌
1.PPT出示一首唐诗, 指名诵读。
洛桥晚望
[唐]孟郊
天津桥①下冰初结, 洛阳陌上②人行绝。
榆柳萧疏③楼阁闲, 月明直见嵩山④雪。
【注释 】① 天津桥: 即洛桥, 在今河南省洛阳西郊洛水之上。 ②陌上:路上。 ③萧疏:形容树木叶落。 ④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 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 五岳中的中岳。
2. 学生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围绕下述问题研讨:诗人紧扣题目中的哪一个字写景? 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顺序?
3.指导朗读, 力求读出诗情和诗味。
4.过渡:在 《洛城晚望 》中, “桥”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是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 伫立桥上, 很是适合凭栏观景;有时候, 观景的人和桥一起, 会不知不觉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PPT出示卞之琳的诗作 《断章 》, 学生齐读, 说说从中获得的启迪。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5.结语。
师:让我们做一个“装饰别人梦”的人, 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四) 读美文
1.阅读潘国本的散文《桥》。 (文本略)
2. 提问课前预学的思考题, 逐步完成对该美文的解读。
(1) 作者在文中赞美了谁? (2) 文中的“桥”有何作用?
3. 品味文中生动的句子, 引导学生作比较辨析:以下两句话都写桥, 其表意有何相同之处? 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之处?
“总是在流水与大地顶牛、赌气的时候, 或者在山险水急、山和水互不买账的时候, 桥就来了。桥将身子趴下, 手搭牢这边, 脚踏实那边, 此时, 争强两方便不由得笑了, 气也全消了。世间总有磕碰, 有了桥, 不知少了多少疙疙瘩瘩。”———《桥》
“桥:架在水上 (或空中) 便于通行的建筑物。”———《新华字典》
4. 聚焦文中精警之句 (“ 桥是大地的良心”) , PPT出示有关照片, 进行拓展迁移。
在某边远山区, 由于洪水冲断了学生每天过往的小木桥, 一位中年山村教师趴在河中, 把自己的脊背当作桥梁给学生踩, 把孩子们一个个送到对岸。
5.结语。
师“:人桥”———中国的“良心”, 民族的脊梁!
三、结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对“桥文化”是不是有了新的认识?
(PPT出示贝聿铭先生的话:“建筑是有生命的, 它虽然是凝固的, 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
小结本课。
(PPT出示:桥, 彰显革新创造;桥, 见证战争硝烟;桥, 充溢诗情画意;桥, 象征美好情操……)
四、作业
1.以“××桥”的形式造一个新词 (如 “知识桥”) , 并对其比喻义进行恰当诠释。
2.结合本节课学习, 以 “在桥一方”为题, 写一篇习作, 可以讲述故事, 可以描写景物, 也可以抒发情感。 立意自定, 文体不限, 不少于600 字。
【教学反思 】
这节专题课, 笔者在以下方面寻求了一些突破:
一是资源开发的广度。首先, 在“文字资源”的援引方面煞费苦心。整堂课, 先后选用了消息、电影简介、唐诗、现代诗歌、当代散文等文本供学生解读探究;其次, 在“媒体资源”的使用方面, 精彩平添。在教学的相关环节, 穿插使用了图片、歌曲以及电影视频等资源, 增添了此专题课学习的“生活味”和“情趣性”。
二是素养提升的效度。全课紧扣“语言文字”这一核心, 努力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精心组织一些高品位的语文活动环节, 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积累, 扎实训练各种语文能力。通过本节课学习, 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有效提升。
专题课教学 篇9
关键词:flash教学,专题式微课,高中信息技术,动画
1 专题式微课概念
本文中论述的[1]专题式微课是指围绕某个特定的教学专题或主题, 由一系列具有逻辑关系的层次化、连续性、独立化的微课组成[2]。专题式微课一般由若干节相关联的微课组成, 这些微课向学生呈现一个相对完整的专题知识讲解, 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建构。专题式微课包括微视频、微教学设计、微学习任务单、微课件等环节。
结合浙江省普通高中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3], 笔者认为《flash动画素材》专题, 知识点系统化, 动画类型主题突出, 操作性强, 相对独立彼此又有衔接, 适合进行专题式微课教学, 有利于学生系统化的自主探究学习。本文围绕flash二维动画知识点设计出若干个系列化、连续性的微课, 从而避免传统的单个知识点开发的碎片化微课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2 Flash专题式微课开发模式
根据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第三章第五节《flash动画素材》的教学内容, 将该专题细分为若干个微知识点。笔者通过教学PPT演示, 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制, 话筒录音的形式, 制作教学重难点突出的微视频。采取情景导入法、任务驱动法与自主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 在flash操作中微化重难知识点。通过“微设计、微课件、微视频、微任务、微反思”等形式完成微知识点学习。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3], 要求学生能用flash软件制作二维动画素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flash专题知识点微化为动画原理讲解、flash cs3 软件界面及基本操作介绍、帧、元件、库概念及操作、三种动画类型的制作 (逐帧、动画补间、形状补间) 、场景编辑操作、脚本动作命令、flash综合、典型学考题分析等10 个微课。在实际flash教学中, 采取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教师演示等多种方法结合的方式, 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领会flash的相关概念、区分二维动画的三种类型及易错点。同时, 通过帧和按钮设置脚本动作命令, 实现动画良好交互过程。通过2015 年浙江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要求, 本专题采取笔试形式, 以选择题和填空题形式出现, 结合典型学考题进行综合分析。
3 专题式微课教学实践
在flash课堂教学中, 笔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flash课堂学习中。教学情境中展示flash动画, 以引导学生分析动画作品的实现。Flash知识点通过微视频展示。教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者、组织者作用。学生在观看微视频后, 结合微任务单独完成操作, 教师及时观察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提交作品进行微反思, 从而掌握从中学习到的flash制作的知识点。
笔者以微课《雷风侠之环保卫士》实践教学为例, 在flash综合专题学习中, 采取微视频进行flash重难点知识的讲授。
3.1 复习常见动画类型 (微视频呈现)
设计意图:通过对关键词归类整理的形式,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三种动画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适用的范围、制作成功的条件, 从而为完成任务一做好准备。
师生共同分析, 确定三个场景中要实现的效果动画类型分别为:
“空调”场景——动作补间动画
“用水”场景——形状补间动画
“电灯”场景——逐帧动画
布置任务一: (详见“微任务.swf”, 结合微视频, 完成任务一)
学生完成任务一, 教师巡视指导。在学生完成任务一之后, 教师提问, 如作品存在那些问题, 播放按钮为何不起作用, 如何解决等, 从而自然过渡到添加flash交互控制命令的复习。
3.2 复习常用Flash简单交互控制命令 (微视频呈现)
布置任务二: (详见“微任务.swf”, 结合微视频, 完成任务二)
学生完成任务二, 教师巡视指导。
3.3 提交作品, 任务评价 (微评价, 师生互评, 生生互评)
评价方式1:学生互评, 同桌相互查看, 确认无误后上传到FTP。
评价方式2:教师综合评价。学生自荐认为完全正确的, 并选取一名同学的作品进行演示, 如果全对, 给予鼓励;若有错误, 则查找错误原因并修正。
4 专题式微课教学效果及反思
专题式微课真正做到了“教师少讲, 学生多探”。在教学过程中, flash知识点的呈现与讲解, 主要通过“微视频呈现, 学生自主学习, 然后通过微任务,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仅仅起到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在本校采取的专题式微课教学中, 学生在40 分钟时间内能完成微任务单并上交。与传统意义的教学相比, 教师可以从重复性的教学指导中释放, 并拥有更多的时间指导学生。实践证明, 学生完成作品的参与度高, 作品的上交率与完成率高于传统教学的平行班。运用微课教学,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微教学”与“常态教学”完美融合, 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 将微课程资源包放在网络上, 可方便学生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 从而指导学生“学”、辅助教师“教”, 做到“优生吃好, 差生吃饱”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专题式微课教学中, 学生“耳目一新”, 但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却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实践教学中, 笔者体会到微课教学的不足与重要性, 仍需要逐步完善微教学设计, 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要根据教学目标, 内容需求, 采取最适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讲清楚一个知识点, 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微任务单的形式反馈学生掌握这个知识点。此外, 高品质的专题式微课开发需要团队协作, 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显得单薄。因此, 在以后的专题式微课开发与实践教学中, 要采取团队协作、区域学科协作、校际合作等方式, 促使专题式微课的课程化、学科化,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4) :10-12.
[2]胡铁生.微课建设的误区与发展建议[J].教育信息技术, 2014 (5) :33-34.
专题课教学 篇10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专题教学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新型教学模式,它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打破了过去按章节递进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对教学内容重新梳理和高度凝练的基础上,以专题教学为统领,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注重贯彻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在教学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主体性,旨在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普遍存在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因循守旧,即按照章节顺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搞“一言堂”、“满堂灌”。其结果是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教”与“学”两张皮的现象日益凸显。随着网络社会的来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因此亟待改革。
(一)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更好地联系实际。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1]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法单纯强调理论灌输,脱离大学生实际,说教意味过浓,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而案例式专题教学以案例为支撑,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为大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提供了有效渠道。
(二)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2]在传统教学中,虽然也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但这种理论分析往往流于表面,缺乏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运用和一定的理论深度。而案例式专题教学是一种研究型的教学方法,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在逻辑体系及原理的如何运用、如何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研究”[3]。教师可以围绕所授专题,精选相关案例,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引导大学生系统、全面、深入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块整钢,“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4]采用案例式专题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和高度凝练,不仅能突出重点,而且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有助于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避免大学生学习中的碎片化倾向。
(四)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缓解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由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而成,合并后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程内容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教学时数却相对过去有所压缩。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一直贯穿于课程教学中。而案例式专题教学在紧扣课程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抓住重点、突出难点、抓住热点,凝练出若干重要专题进行系统讲授,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
(五)案例式专题教学有利于弥补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缺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根据教育部“05”方案开设的新课程,其任课教师也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三门课程的教师转化而来,因此,任课教师在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上往往存在一些短板和缺陷,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完全胜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工作。要补齐这一短板非一日之功。而采用案例式专题教学则可以让任课教师扬长避短,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专题进行讲授,从而消除由于任课教师知识结构上的缺陷给课程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讲解理论,奠定基础。
实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前提是让学生掌握相关原理,没有对相关理论的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案例式专题教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相关理论的选取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突出重点。所选一定要覆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最基本的理论观点;第二,关注热点。要注意选择和提炼出当前实践所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理论问题;第三,解析疑点。要着重分析和研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思想疑难问题。基于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在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题做出总体性设计。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部分可以设计成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及唯物史观四个专题,政治经济学部分可以设计为剩余价值理论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马克思的“两个必然”两个专题,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可以设计为苏联模式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制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个专题。因此,本课程内容可以设计为九个专题进行讲授。
(二)介绍案例,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选择的案例众多,如何从中去芜存菁是一个难题,在案例的选择中,我们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坚定政治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专题和案例的选择、设计和讲解要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核心。尤其要突出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功能,必须在思想政治上与中央保持一致,绝不能将案例式专题教学讲成一般知识型讲座。第二,突出创新性:我们既要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结合学生实际,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全新路径。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体现规律性、彰显时代性、富有创造性。第三,坚持贴近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力求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寓教于情、寓教于乐,使课程教学更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现实性与有效性。第四,增强时效性。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5]。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时代脉搏,不断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路线”、“中国梦”、“依法治国”、“四个全面”等新精神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组织讨论、引导分析。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定型的人生阶段,加之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其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其对社会的认知极易出现偏差,容易走向极端甚至误入歧途。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适时加以引导就显得极其重要。我们在案例式专题教学中,要通过组织专题讨论,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为核心,精心设计课程案例式专题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努力打造生态课堂,构建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于一体的、知行合一的全新教学模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8.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1.
[3]王奎清.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专题教学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129-132.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9.
专题课教学 篇11
教学目标:
(1) 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 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
(3) 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法则及运算律,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 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 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 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且能熟练运用;掌握平移公式.
教学重点:
通过题组训练,使学生对向量的相关概念和公式作进一步理解.
教学难点:
准确灵活地利用向量的概念和公式解题.
师:有吗?
注:此时的我已胸有成竹了,因为我想起了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
生5:我肯定结论不成立.因为我记得一个结论:当抛物线方程是y2=2px时,满足条件的直线过定点(2p,0),这时候,|OP|怎么可能是定值呢?
这一解释得到了同学的认可.
师:实践出真知,如果还有同学有疑惑,不妨课后你去推导一下,这里我突然想到了这样一个高考题,当我们今天研究到这种程度,这一题我想我们不少同学已能够到口答的水平了.
专题课教学 篇12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基础知识, 能应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解金属资源的使用现状, 对金属类物质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过程与方法:采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复习, 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 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单元知识的总结、巩固与拓展。
【教学难点】学生自主复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复习。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引课】
师:在复习之前, 我们先进行一下课前热身, 检验一下大家对金属有多少了解。
A.请大家根据老师给的信息猜一猜我叙述的是什么金属。 (教师课件展示信息, 逐条给出。)
1.它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金属, 也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它属于有色金属, 也属于“轻金属”, 是金属家族中十分重要的一员。
2.1824年, 丹麦科学家奥尔斯德曾用化学方法制取这种金属, 1827年德国化学家韦勒也提炼出了这种金属, 其实我国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对这种金属有了应用。
3.它熔点不高, 硬度也不大。它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它在潮湿的地下埋藏2000多年也少有锈蚀痕迹, 出土后仍然闪着银白色的金属光泽。
4.它的合金最早被制成了酒杯、花瓶以及饰品, 后来又用它做食品包装, 用它的合金制作的门窗及其他建筑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学生在信息给出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猜想, 每给出一条信息, 都有不同的猜测。
师: (课件给出答案:铝) 大家再来根据我下面给出的信息, 猜一猜是什么金属。
1.它是一种新生代金属。1975年, 德国化学家卡布罗茨将其认定为一种新元素, 它的取名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巨人泰坦。
2.它具有银白色的外表, 在刚刚发现它时, 它被应用在许多生物制品的材质上, 它质地软, 密度小, 可是机械强度却很大。被称做是“亲生物金属”。
3.它有惊人的耐腐蚀性, 将它放入海洋中几个月甚至几年, 它都会保持很好的光泽度, 不会被腐蚀。目前, 它的合金广泛被应用于制饰品、建筑物以及医疗方面。
4.由于它的广泛用途和开发的前景, 人们将它称做是继铜、铁之后的“第三代金属”。
学生在信息给出的过程中能主动参与猜想。
(课件给出答案:钛。)
B.请大家根据老师给提供的关键词, 猜一猜我叙述的是什么金属。
1.电镀、硬而脆、青白色、黄铜。
大多数学生猜测是锌, 一些学生猜是铜。
教师课件展示答案:锌。
2.祭祀器物、货币、导线、紫红色。
大多数学生都猜测是铜。
教师课件展示答案:铜。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设置不仅帮助学生回顾金属的性质, 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师:大家在课前热身中表现很积极, 都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 希望继续保持这种精神。
【基础复习, 整理全单元知识】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 在第八单元里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课件展示问题)
生: (回忆并逐一回答)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 认识了常见的一些金属的性质和用途;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合金的成分及用途;我们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我们学习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我们学习了金属与酸的反应;我们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以及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我们还学习了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
师:大家对这个单元的内容掌握得很好, 本单元的知识归纳起来分3部分:金属和合金、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教师课件给出本单元的3部分内容) 下面我们就请大家分成3组, 按照学案和教材, 每组承担一部分内容进行复习, 组内可以合作交流, 最后将你们组复习结果向大家汇报, 并带领大家复习。
学生主动分组, 按学案进行复习。
师:下面请第一组同学汇报他们的复习成果, 并带领大家一起复习金属和合金这部分知识。
学生按照学案, 总结金属和合金这部分知识, 并像教师一样引导大家总结, 其中有提问, 有介绍, 还有讲解。
(第一部分学案内容)
一、金属和合金
金属材料包括______和______。
1.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有许多共同的物理性质:例如______、______、______、;一些金属还有各自的特性:例如大多数金属是色的, 但铜是______色, 金是______色, 锌是______色;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______体, 只有______是液体。
2. 填写下列金属之最:
开发利用最早的金属是______;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______;硬度最大的金属是______;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______;熔点最高的金属是______。
3. 填写下列金属的一些应用:
暖气片上刷的“银粉”是______;暖水瓶内胆镀的金属是______;香烟纸盒、口香糖纸镀的金属是______;常作电极的金属是______。
4.合金:______叫合金;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对比具有的优良性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了解一些合金的成分及用途:
锰钢:成分______;用途______。
不锈钢:成分______;用途______。
黄铜:成分______。
焊锡:成分______。
师:第一组同学的汇报很全面, 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生:没有。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个问题:制造“东方之冠的主体结构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核心筒, 请大家猜想制造“东方之冠”的金属材料应该具备哪些性质? (课件展示“东方之冠”图片)
(学生一个接一个回答:耐腐蚀性、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性、熔点高、耐磨性、硬度大……)
(设计说明:此环节问题简单而又联系实际, 学生猜想容易到位, 而且也让学生愿意主动深入问题中, 能很好地起到调动学生的作用。)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回顾一下金属化学性质, 请第二组同学带领大家进行复习。
(第二部分学案内容)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反应:
铁在氧气中燃烧:化学方程式为______;现象是______。
铁在空气中缓慢氧化会生锈:条件是______;防止铁生锈的措施有______。
镁、铝、锌化学性质虽然很活泼, 但在空气中不易生锈, 原因是______。
2.金属与酸反应: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 镁和盐酸反应:______; (2) 镁和硫酸反应:______;
(3) 铝和盐酸反应:______; (4) 铝和硫酸反应:______;
(5) 锌和盐酸反应:______; (6) 锌和硫酸反应:______;
(7) 铁和盐酸反应:______; (8) 铁和硫酸反应______。
3.金属与盐溶液反应:
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现象:
(1)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______;
现象是______。
(2) 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______;
现象是______。
(3) 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______。
现象是______。
总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___Mg__Sn (H) Hg__Ag__ Au
活动性减弱
应用: (1) 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
师: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本单元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内容刚才第二组同学带大家复习的比较到位, 同学们互相评价的也很准确, 大家对这部分内容还有疑问吗?
生:没有。
师:好, 那我们就利用这部分内容来解决几个问题:
1.铁制的容器不宜用来盛放食醋, 原因是______
2.银制的小勺使用很长时间都会光泽不褪, 原因是____________
3.写出铝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教师课件演示问题, 学生快速给出答案。)
(设计说明:此题由金属化学性质直接解决一些简单的小问题, 能够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快乐。)
师:大家应用知识的能力很强啊, 再来看下一个问题: (课件展示问题)
请你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 验证Al、Ag、Cu 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大家可以互相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注意你要使用哪些试剂。
学生分组讨论, 给出实验方案。
学生方案1:使用金属铝和金属银, 及硫酸铜溶液, 将铝丝和银丝同时伸入硫酸铜溶液中, 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银丝表面无变化, 证明Al>Cu>Ag。
学生方案2:使用金属铜、硝酸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将铜丝分别伸入硝酸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 在硝酸铝溶液中铜丝无变化, 在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 证明Al>Cu>Ag。
学生方案3:使用三种金属, 稀盐酸和硝酸银溶液, 分别将3种金属丝伸入稀盐酸中, 铝表面有气泡, 铜丝、银丝表面无现象, 再将铜丝伸入硝酸银溶液中, 铜丝表面又银白色物质析出, 证明Al>Cu>Ag。
(设计说明:此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也能很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探究过程, 可以帮助学生巩固金属活动性顺序, 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能如此熟练地设计出方案, 同学们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了。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个问题, 看看大家有什么好办法解决: (课件展示问题)
想一想:目前, 市场上的金饰品鱼目混杂, 有一些饰品是用黄铜冒充的。请你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来鉴别一种金饰品是纯金的, 还是黄铜冒充的。
(学生讨论后, 给出方法。有学生说用牙咬一咬, 软的是纯金, 较硬的是黄铜;有学生说用火烧, 能变黑的是黄铜;有学生说投入稀盐酸中, 能冒气泡的是黄铜;还有学生说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能产生红色物质的是黄铜……)
(设计说明:此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大家的方法很好, 叙述检验过程也比较到位。看来大家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应用已经很熟练了。那么, 这个单元还有最后一部分内容, 就是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请第三组同学带领大家一起复习这部分内容。
学生汇报总结复习结果, 生与生的互动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第三部分学案内容)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 铁的冶炼:
工业炼铁的原理是______;原料有:磁铁矿 (主要成分是______) 、赤铁矿 (主要成分是______) 、菱铁矿 (主要成分是______) 。
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一氧化碳还原磁铁矿______;
一氧化碳还原赤铁矿______。
2.工业炼钢:
工业炼钢的原理是______;原料有:炼钢生铁, 焦炭。
3. 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有: (1) ______; (2) ______; (3) ______; (4) ______。
师:大家看一下这幅图片 (课件展示金属可被开采年限的图片) , 想一想:如果金属资源匮乏了, 我们的生活将受到哪些影响?根据此图, 你有什么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 谈自己的感受, 自己的认识。)
(设计说明:此处的问题设置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金属资源保护的意识, 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师:那么, 假如选你作为金属的代言人来参加全世界的资源大会, 请发表你的见解。 (课件展示问题。)
学生思考并互相交流, 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说明: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并通过这个问题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课堂总结】
师:大家的意见很重要, 也很贴近实际。希望大家能如自己所说, 做金属资源的保护者。 (课件演示最后一段话) 今天我们的复习可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同学们不仅巩固了知识, 还学会了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段话:
同学们, 只要你具备了钨的耐性、金的沉稳、铬的硬朗、钢的坚韧, 那么你的努力必将是“千淘万漉虽辛苦, 吹尽狂沙始到金”。希望大家能多一些合金般的刚毅, 摈弃水银似地逐流。守住心中的信念, 把握好今天, 即使既使阻力重重, 也不轻言放弃, 你的人生必将散发出金子般的光芒。
课后反思
单元复习课通常是学生感觉比较枯燥的一种课型。进行单元复习时学生往往不是很重视, 这样就很可能出现知识有漏洞、掌握不扎实的现象。本节课使用学案来引导学生复习, 使学生对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线索。学案的设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学习目标、自主复习、自我总结、检测练习、拓展延伸层层递进, 使学生在复习中有依据、在归纳中有提高、在合作中有交流、在拓展中有应用、在收获中有成长。
立足于学生, 将多样的、生动的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 时刻引发学生思考, 是本节课另一突出的特点。在问题设置上我采用猜谜、游戏、竞赛等多种方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热烈,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节课上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由于复习内容较多, 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方式, 造成一部分学生只重视本组学习内容, 忽视了其他组的学习内容, 如果采用小组间互评效果会更好一些。由于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较弱, 在自主复习和拓展应用环节没有得到充分施展, 这也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专题课教学】推荐阅读:
思政课专题化教学09-29
学校专题研讨思政课教学改革10-11
阅读课教学设计:走进外国名著专题08-23
单元整理课专题教学研讨会上发言10-23
高中语文《第1专题 第3课 雨巷》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09-01
尤其是听了专题讲座“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07-17
专题化教学08-06
专题案例教学09-18
地理专题式教学05-23
微格式专题教学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