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2024-05-21

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通用7篇)

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1

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第一讲

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这个专题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相关问题,一个是关于如何应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和资源。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我们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但在现实中产生了一些误解,有些老师认为现在不需要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放松备课,甚至可以不备课;有些教师放弃了自已作为教的主体的作用,追求那种看似热闹的课堂气氛,讨论游离于课堂教学内容之外,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个危害是很大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课堂教学设计,今天我们就下列的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这个专题一共有六个问题:

1、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什么?、课堂教学实要不要有预先的设计?、课堂教学,如果需要预先设计,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如何定位?、应该怎样处理好实际的教学过程和预先设计的关系?、怎样能让课堂教学最有效地发挥作用?

下面我们就先讨论第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要讨论教学设计,就有必要先认识什么是课堂教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制约了教学设计。许多老师会说,教学就是教书,用中国人的说法就是 “我是教书的 ”。这就意味着,教师(教学)就是带着学生去读书,或者教学就是讲课,“我今天去上课了,去讲课了 ”,那么也就意味着教师(教学)就是讲解教科书的内容。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大多数的情况是老师讲解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学生弄明白教师所教的内容并记住它,老师又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学生是否弄懂了,是否记住了。或者是满堂讲,充分展示老师的才华;或者是满堂问,用一个一个所谓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教师思想的轨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不太注意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认为他们只是听众,只是记录者,是被动的接受者,于是老师的备课也主要是准备教科书,对教科书的一个解析,最多是准备如何艺术地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来认识这个课堂设计?我刚才讲的这些情况,两位专家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郑桂华:第一个我认为最核心的,可 能是徐老师您刚才提到的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给它转变一下叫 “课堂学习”,着眼点在学生上面,就是我们的老师更多地着眼于教,无论是它是满堂讲,还是满堂问,它都是着眼于自己,把自已要教的那点东西传递出去。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我觉得课堂的本质应该是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种主动的状态,当然这不是说,教师不可以讲授,不可以提问,而是说它所有的着眼点,教师的设计也罢,教师教学的实施也罢,它一定是以帮助学生学习为目的,而不是以完成教学为目的。这是一个根本的价值取向。当你着眼于学生学习的过程,那目标的设计、活动的设计,包括课堂上及时生成的资源、生成的问题,教师都会想着如何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甚至可以小到一个站位,老师站在什么位置面对学生授课,这都是有讲究的。我看到一个老师讲课,一问一答对着某一个学生,他就盯着这一个学生,一次两次一个来回还可以,到了三个回合以上,那你看其他远离这个热点的同学精神很快就游离出去,也就是说,教师没有着眼于整个集体这个对象。所以课堂是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的过程这是最核心的。这个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我刚才谈到的那些。还有一点就是区分语文课堂学习和语文活动的关系。因为语 文老师都知道一个名言: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讲的有意义的学习与偶然的学习是有区分的。刚刚讲有意义的学习一定是学生的学,那么有些老师就让学生看一堂课的书,或者让学生做一段小课题研究之类的,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设计,学生学习的效率是不能得到保证的。这个偶然的学习,我打一个比方,像一个妈妈领孩子上街去,可能也教孩子识这个字,识那个字,但这个是偶然的学习,它不是有机的学习,它是随机的。他识多少字,识哪些字,怎么识这个字,它是没有设计 ,没有考虑的。最后识得怎么样,记住没有,对他的语文学习,对他的成长有多少帮助,这个妈妈是不会过多思考的。反正我的孩子多识了几个字,这总是好的,好固然是好的,效果总归是有的,但它和有意义的学习是有区别的。有意义的学习,这堂课老师带着学生在 40分钟或者是 45分钟之后,会带给学生什么样的变化 ,老师心里是有底的。

巢宗祺:对于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有很多情况下,学生学习语文不是 从老师课堂上学来的。自己读书,自已参加些活动,练习运用,他也学到了。那么按照这样一种做法,课堂教学还有什么意义呢?我记得在有一次在活动上,有一个高中毕业生,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向我提了一个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什么。可能是他在思考: “我在语文课堂上没有学到东西,那么还要上这个课干什么?我反思我自已当学生时 ,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也不多,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多数的时候,语 文老师在课堂上做什么?这个课大家本来已经习惯了,老师们总是要来上课的,学生们总是要来听课的,我做教师的时候没想过深层的东西,自已当学生的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多数的行为是上课的时候,老师是一个零售商,把货发给学生,学生就把货领回去了。一种交付的行为,知识的交付,接受一方要考试,要把它记住,就这么一个过程。它的很多东西在课堂上就像一个市场一样的,一个交付的行为。另外老师如果再进一步做得好一点,在下一次课上再检查一下学生是否都弄懂了,课外要求做的是否也去做了。刚才大家在回忆自己学习语文的效果,这个效果还不是很满意的。真正学得好的话,一定是课堂上学生跟老师有交流,不能简单的一个批发,一个接受。课堂教学这个问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听巢老师这么一说,觉得语文可真是悲哀啊!就像市场上卖菜的大妈,可有可没有,你菜新鲜好看就买点,要是不新鲜就不买)

主持人:那问题就比较明确了,我想我们要讲设计,如何去设计,就是说,我要干什么,得先弄清楚。刚才两位专家给我们的解析已经是很清楚了。在这里,我们还要想强调一下就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它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经渐趋成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那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批判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那么秉持这样的理念,我们必须将课堂教学做为一个师生群体交流对有关课程内容的感受和理解的一个场合,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把握课程的情况,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存在的问题,去检查,去点拨,去督促,去示范,去激励,对一些重点的内容,组织必要的练习,了解自已教学的成果或是存在的问题,以便明确调整方向 ,这样目标就明确了。让学生在课堂互动的群体效应中得到启发,得到锻炼,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习得语言,提高阅读理解、鉴赏分析和交流表达的基本能力。这样的话,我们就完成了课堂教学的任务。

第一个问题明确了以后,下面我们就谈谈怎么去认识这个设计?首先要问,课堂教学要不要再有预先的设计?这个似乎本来不成问题的,老师总要备课,总要设计,现在对这个问题似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想法,有些人认为既然强调学生是主体,那就让他自己学,他要主动地学,自主地学,那我就不需要设计,所以就不必去周密的设计,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反应去及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是一个即时生成的,随着课堂的情况生成的。打出旗帜来说,教学设计是不预设的。还有人认为,那不行,课堂教学必须要有严密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必须严格地按照老师预先的设计来推进,这样才是有效的,这样才能达成一定的目标。这两种想法似乎是对立的。

郑桂华:听下来,最极端的一种是认为不要设计。存在不存在可能性?我觉得也不是说绝对不能存在。比如说这个老师,他对整个高中三年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掌握得非常清楚,然后他的背景知识也足够随时随地应付任何情况,对教材、课标,包括教材、课标之外的,需要用到的文学、语言甚至相关学科的知识,他都能烂熟于心。走进课堂里,随便学生学什么,他都能够顺着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制定一个比较好的教学设计,像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我觉得在实际教学中,像这种大师级的教师恐怕是很少。

主持人:我觉得即便是如此,他也有一个预设。你说不是一个周密设计吧,但他有一个预设,“我想让学生这样做 ”,还是一种设想。

巢宗祺:刚才 郑老师讲的这种情况,这样的老师,对语文课、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整个目标体系,他是烂熟于心了,所以他能够在课堂上挥洒自如。但是就凭这个课堂来说,不需要设计的话,这也不切实际。到了课堂上 45分钟怎么过去,怎么打发,不可能一点考虑都没有。他可能没有一个非常仔细的教案,他不用把自己讲的每一句话,提问哪几个学生,他可能都不需要一一记下来,但一个大体的安排总是还是要有的。还有很多的安排,他头脑中已有许多种方案了,他的备课是早就备好了的。

郑桂华:有的人是说,是用一辈子来备课,还是用课前的一天,两天来备课。

主持人: 于漪老师不是说 “一堂课要备一辈子 ”嘛。

巢宗祺:有的人的预先的设计是针对着这堂课或者是一个单元,有的时候是一篇课文,按照这个来设计的。有的人这些早就设计好了,已经是非常熟练的了,他的设计是另外一种情况。所以设计有多种多样。后面我们要讨论,设计是设计什么。本来刚才 徐老师讲了课堂要不要设计,本来不是问题,大家都知道课堂需要设计。因为前一个阶段,有过讨论,有过一些意见,认为根本不需要设计,就是随堂生成。这种讲法,有可能他也忘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设计的。因为有的人已经很老练了,有些细节不需要安排了,但是一堂课他总是要有一个安排的。刚才 郑老师讲的,有一个情况,有的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对着一个人,那么下一个就对着另一个人,他忘了另外一些人,他就没有考虑到设计,“我在课堂上为什么要上这堂课,为什么要进行课堂教学 ”,否则的话,就把这个人叫来,一对一的教学好了。这个课堂教学要产生群体的效应,发挥场的效应。我跟某一个学生在那里对话,实际上也包含着跟其他学生,整个班学生的对话。有的时候,可能是学生跟学生的对话,老师要把场的效应发挥到极致。

主持人:老师的话不是说给这一个学生听的,是说给全体学生的。

巢宗祺:那个学生说的话也不是说给老师一个人听的,他要发挥整个班级、这个教室里面所有人的效应,如果有人听课的话,我也要说给那个来听课的老师听,所以要发挥整个群体的效应。这一点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进去。

主持人: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还需不需要设计,我感觉跟前一阵子出现的一种课堂形态有关

郑桂华:是不是您提到的 “非指示性教学 ”?

主持人:这是他们提出的一种说法,我感觉他们这个提法实际是有一种矫枉过正的味道。我看了他们几个案例,其实是有设计的。这是教师故意的 “留白 ”,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去活动,主动提出问题来,其实是有设计的,留白就是一种设计。我自己也有实践的体验,前几年大家觉得怎么去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有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面对文本,自己去发现问题。那老师就是不能讲的了,要让学生去发现,于是有许多的课堂就呈现一种让学生问,学生来问老师。于是就有人说,这种课还需要设计什么呢?我自己也曾经上过这样的课,比如,一篇文言文,学生读了之后,字面有没有问题,语言上有没有障碍,自己去发现疑问,自己来解决。解决不了,来问老师,老师来解答。他们就说,这样的课还需要备吗?我回忆一下,就我那堂课,那篇课文的话,我怎么不备呢?我当然要备,要设计。

巢宗祺:而且对备课的要求更高。比那种老师设计讲什么,一步步地推进要求更高。

主持人:那种简单,我自己搞懂,我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就完了,我不准你问,没有问的空间。

郑桂华:无论是从设计到实施,对老师的要求都更高了。

主持人:我要去设想学生会问什么,应该会有什么问题,有些老师提的这种说法挺好的,“课堂为学生去解决问题 ”,那就应该问学生有什么问题,而不是老师有什么问题。老师如果要提问的话,这个问题应该切合学生需要的,为学生服务的。那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去想学生可能会存在什么问题,要了解学生,而不仅仅是了解教材。

巢宗祺:而且这个设计难度更大,因为老师要保证课堂上学生有问题要问你,如果说这么几次弄下去后,到后来学生没问题了,不问的话,你这个课就进行不下去了。所以这个设计要求就更高。要确保学生在上课前读了,这就是一种设计。老师要有办法让学生自己去读书,然后自己提出问题,这个设计不是局限于这堂课,它是针对整个学生学习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学生都是自己事先读过了,还能够提出问题来,这个设计就更成功了。

郑桂华:从培养的目标上讲,这个是策略性知识的学习,而不是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这个难度系数更高了。

巢宗祺:而且这个课堂教学学生先提问,老师也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也不能这样,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学生事先读了书,准备了几十个问题来问你;还有一些重要问题学生还没发现,完全有这种可能,学生没有读出来,老师就要提出来问学生。

郑桂华: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现场要进行及时调控。

主持人:似乎不管任何一种教学理念,任何一种教学环境,或者任何一种课型,课堂教学的设计都是一个周密的设计,始终是必要的。而且每一个阶段,每一节课都应该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能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是绝对不行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又不能完全拘泥于预先的设计,课堂是多变的,所以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预先要有一种弹性,要有空间,要有留白。

郑桂华:不能一个维度地向下走。

巢宗祺:刚当教师的青年人,他们就怕自己讲错,所以课堂上将要讲的每一句话,要做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得好好的,一举一动都要设计好,我觉得这个也可以原谅。刚当老师,中规中矩,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不要苛求,但长期下去按这个路子走是不行的。而且把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设计得好好的,这个课堂教学很难成功。

郑桂华:所以说,什么样的设计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下面就要问问两位到底该怎样设计?

郑桂华:简单来说,设计有几个基本的要素。第一个就是对学习者的分析,对学生的分析。也就是刚才我们讲的,课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首先你要对你的学生要了解,要熟悉。学生学习的起点,我们很多老师对这个可能关注得比较多,这个肯定是要关注的。换而言之,我今天要教《药》这篇小说,我要教什么,那我肯定要了解我的学生在小说这样一个体裁学习上现有的知识积累。我就听到高一教《药》,教人物、环境、情节,高二也这样教。我就想,初中教小说到底该教什么。前面这种情况就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关注不够。甚至是到高中教《再别康桥》这样的诗,还是再教朗读,把传情达意的朗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这个也是对学生学习的起点关注不够。当然我这个话讲得可能有点极端了,因为按照我的理想状态,朗读是小学,最多是到初中就应该是解决了的,因为这个应该都是经过反复训练过的。当然这个老师说,我的学生没有训练过或者训练得不到位,我现在要继续训练,这个也是允许的。只不过,到了高一,到了高二,教《再别康桥》只是教一个怎么朗读得正确、准确,重音、停顿合理,好像是不够到位的,或者说是不够的,作为一个重点目标不是很合适的。这是第一个要素,学生认知的起点,这是要分析的。还要关注的就是学生的认知风格。其实每一个孩子他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像我就是属于视觉记忆的人,我理解东西,记忆东西,如果有文字,我就容易记住,容易理解,单靠声音传递好像很快就过去,这个信息我就抓不住,所以说,要教像我这样的学生,这个老师的课堂学习的辅助材料,他的板书,可能要用心设计了。视觉记忆的孩子只是靠声音的传递,收效就比较低了,而有些孩子光靠听觉记忆就可以了。

主持人:视觉记忆效果好的学生比较多一些。

郑桂华:这个是偏多的。所以为什么说板书设计要强调,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再比如说,有的孩子是场信赖型的,有的孩子是场独立型的。场信赖型的孩子他就适合小组学习,场独立型的,他就不太喜欢小组学习。我就看到有一次我听课的课堂上,老师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合作解决一个问题。结果有一个小组就是各人做各人的,那我估计这个小组的学生就是场独立为主的。那教师设计时就要关注到学生的认知风格,如果时间长,那会更熟悉,要关注到学生的认知风格是不一样的。这一块的研究成果很多,我在这里就不做展开。我们在关注学生,分析学生的时候,一是要关注学生的起点,学生掌握了的东西,老师再去教是无效的。比如说学生已经知道小说的三要素,教师再反复教这个,这就是无效的教学,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还有就是认知风格,高中的这三年心理特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稳定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教学内容的分析。要熟悉教材,包括自己辅助学习材料的准备。第三个,当然是很重要的就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最重要的,一堂课你要到哪里去,带着学生发生什么样的转变,你说你不做精心的设计,最后想获得这个转变,这有点痴人说梦,我觉得这样说,也不过分。还有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我要实现这个目标,要靠什么样的一系列的活动来达成,这个是第四点。第五点是,设计媒体,设计资源。最后就是设计要设计评价,我不知道两位怎么看,我有一段时间在教中学,我就觉得很奇怪,好像学生对语文课投入不投入没关系。有一次我对学生做一个小的调查,如果是要逃课,你依次来看一看,最愿意选择逃什么课。依次排下来,第一个是自修课,自修课逃了无所谓,然后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学生首先选的语文。我很感慨,为什么呢?实际上是因为语文课常常缺少及时评价。一堂课学完之后,学生觉得这堂课没有多少转变,没有多少获得,老师也没有及时跟进用什么东西来测量一下,来评价一下。(但是我们的学生都不是自己一直带起来的,如果真的要去了解学生的起点,还是很困难的。学生参差不齐步说,就算他们的起点差不多,但是自身积累的知识也是有差距的)

(提问:要关注学生,要分析学生的情况,在我们学校可能今年我带高一,明年去就去带高三去了,甚至换班级更快,那么就了解学生一项就会花去我很多时间,怎么又精力去做更好的设计哦?了解学生有没有诀窍?)

巢宗祺:到了高中阶段,学生这样的体会,我觉得是很正常的,其实不仅是学生,可能某个中学的校长,也会这么看,高中三年学生学语文学了些什么?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学生的进展是清清楚楚的,认了多少字,汉语拼音,普通话学会了,课文开始会读了,学会写几句话了,这个成长是很明显的。在高中阶段,比如说数学,学生学了平面几何,解这道题,解那道题,这个定理,那个公式,我弄明白了,这个就很清楚学生的成长在哪里。语文就没有那么清楚,我打个比方,小孩在三四岁,五六岁那个时候,家长看着孩子在成长,有很多家长在家里的墙上给孩子身高划线,几月几号长到这么高,在到下个月这个时候,在墙上又划一道线,“哟,长高了!”这样家长很有成就感。带着孩子,孩子在长啊!长到十七八岁以后,孩子不长了,后来家长也懒得划线了,他已经长得比我高了,不会再去划线了,那么孩子还长不长呢?他在长,只是你看不见,他在另外一个方向上长。语文到了高年级,它跟小学低年级已经不一样了,在那个时候的成长是隐性的,而且还有一个,语文水平的提高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到了后面,你说要把一篇作文写好,作文能力的提高它要很多因素的提高,它要多方面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这时候学生的成长是跳跃性的,很可能在半年一年里面看不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但是突然之间,你发现对学生要刮目相看了。在学生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耐心;一方面,有经验的人知道这时候学生在成长,不要着急。我们相信饭吃了以后不会白吃,营养进去了,发挥作用了。可很多人等不及,最希望是今天吃下去他那个地方就长肉了。在语文教学中千万不能用这样的眼光看学生,你用这种眼光来看,自己会失望。一个语 文老师要开导学生,相信知识学习了以后,会有营养的,学生会长身体。第二,就是评价,我们要用合适的评价让学生知道在成长,我觉得这是有效的。第三个还是教学效果问题,有时候我们的教学效果确实不是那么好,如果这堂课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的话,学生就不会逃语文课了。几个方面的因素要考虑,一种是我们没有看到语文的隐性成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效果不是很好,可能相当多的是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郑桂华:外显的目标和隐性目标,眼前目标、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都要注意到。

主持人:如果将目标分解的话,有一些是知识性,有一些是策略性,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长期目标更加看不见。

巢宗祺:但是最后它还是要表现出来。我说语文教学,我老用以前流行的一句话,“铭记在头脑中,落实到行动上,融化到血液里 ”。“铭记在头脑中 ”是慢慢地积累,是显性的,到后面是慢慢融化到血液里面了,外面是看不见的,但最后会落实到行动中。你的言谈举止都会表现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是高还是低。

主持人:那我们就可以这样来认识:备课是一个教学行为实施的一个前提,它是必须要有的。而备课又是长期的、复杂的、多方面的一个过程,一个工程,所谓花一辈子去备,最后这些力量凝聚在某一篇课文,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之上。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我注意到 郑老师在讲,首先强调的是你的学生学习的起点、学习的现状怎么样,我们以前讲,备课要备 “文 ”,这是首要的,然后再备 “人 ”。现在我们要反过来首先强调 “人 ”这个教学的对象,这个学习的主体,他需要什么,他应该还有些什么样的长进,在这个基础上,老师今天教的教学内容,这个 “文 ”是什么,利用这个 “文 ”,可以给学生什么。我觉得 “文 ”和 “人 ”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而且要以人为首要的,以人为本。那么找到一个 “人 ”和 “文 ”沟通的一个点,一个切入口,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就通了,一通百通。如何去引导学生,推动学生去进行学习,教学的手段,采用的技术恐怕也就迎刃而解了。

郑桂华:讲到这,我倒是觉得我们可能刚刚谈到的教学设计更多侧重的是一节课,一篇课文的,其实理想的教学设计应该是有一个更长的时间背景作为考虑的。

巢宗祺:胸有全局。

主持人:这个问题就留到下一节课我们再讨论。对教学的目标,哪怕是一堂课,一个时间段,教师应该教些什么。那这个目标跟胸有全局是非常有关系的。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讨论到这。谢谢各位!

第二讲

主持人: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现在进行的是专题七的第二讲。上一节课我们讨论了课堂教学是什么,课堂教学要不要预先进行设计以及怎么设计,其实在怎么设计当中大家都意识到最根本的就是这一节课你要做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目标 ”这四个字对老师们来说,并不陌生,青年教师都会说,我写教案的时候,必写教学目标,但实际上,他的这个教学目标都是哪里来的呢?往往来自教学参考书上列着的建议,抄一遍,然后分各项指标,分列出来,实际实施的时候,全忘光了,弃之不顾。还有一些,比如说我今天教的是小说,那么就教 “三要素 ”,这个学生学过没有,懂不懂,今天学生学习这个内容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不考虑。并没有形成一个能真正能解决实际效果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许多时候听课,听下来感觉这个老师这节课想要做什么,不清楚。一节课上完了,上得满头大汗,好像也有许多精彩的话语,但就是不知道他要干吗。所以这还是一个教学目标定位的问题。有许多老师说,进入高中了,一切就是围绕高考了,每一节课都是瞄着高考。这些做法在我们看来,是不合适的。那教学目标应该怎样去定位?今天就请两位专家来谈谈这个问题。

郑桂华:承上一节课谈到的目标,目标的确定,我觉得第一个还是要有一个整体意识,大局观。我觉得我们的老师在确定这一节课的目标的时候,你对整个《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毕业生的期待,这个可能首先要清楚。

巢宗祺:刚才所说的,一节课,更重要的是你要考虑这一节课在整个高中三年教育里面对于学生语文素养要求中占什么地位。把这个弄清楚,自己就有数了。还有就是不至于糊里糊涂,一课一课地教下去,最后走到哪里,我也不知道。如果这样,学生才会觉得逃了语文课也无所谓。

主持人:一篇一篇的都讲完了,任务就完成了。

巢宗祺:这里头还是要胸有全局,就是心里明白语文是什么,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抓住哪些方面来做。今天吃下去的这些营养,对你三年后语文上的成长会起到什么作用,心中要有底。对于这点教师要有全局的准备。接着我们上一节课讨论的问题,就备课,你准备什么,一个是目标,整体的目标搞清楚,整体目标摆到这一节课里面,目标很具体,我解决哪一个问题,由很多个具体的目标累积起来成一个更大的总的目标。第二个就是刚才讲的,我这一节课的具体内容,比如说阅读教学,读这篇课文,老师要准备的是这篇文章,老师自己要先把这篇文章读好。可有一些老师自己不下功夫读,教学参考资料上说要解决哪些问题,他也跟着说有哪些目标。2004年《高中新课程》刚进入实验区的时候,教参还没有编写出来。教材拿到手了,语 文老师不知道怎么教了。一个同志打电话给我说: “ 巢老师你要关心关心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许多老师不会上课了。”我这时正好在外地了解初中教学的情况。我说: “先这样,让老师自己先把课文读一读,读一遍不行,读两遍,读三遍,读五遍,看你自己是不是有感觉。你读了,就有自己的心得,你读一遍的心得是什么,记下来,几次一读以后,自己的心得积累起来去跟学生讨论。讨论的时候就有自己的东西放进去。”我想,学生的阅读过程可能跟你不完全一样,但是会有相同之处。这里面学生的障碍在哪里,那个时候你就可以指导学生了。第三个就是刚才你说的要了解学生。一个老专家讲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以前我也引用过这句话: “有经验的教师眼睛是盯着学生的,没有经验的教师眼睛是盯着教材的。”他没有经验,胸中没有全局,所以他只要把教材里的内容讲完,不管教学对象,不管教学内容,把什么东西都喂给他,喂完了完事。吸收不吸收我不管,吃进去以后,会有什么问题我也不管,我把内容输出去就行了。这个设计就很有问题。因为他没经验,也很正常。到有经验的时候,就一定要在学生身上花功夫。“有经验的教师眼睛是盯着学生 ”,最终语文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教师把内容讲完了就完事。

郑桂华:刚刚 巢老师讲的我也很有感触。我们老师第一步是要学习课标,是真的去学习,要做笔记。第二就是备教材,第三是备学生。在备教材上我想做些补充。巢老师刚才说 “有经验的教师眼睛是盯着学生的 ”,是心中有人;不太有经验的教师眼睛是盯着教材的,至少做了目中有书。但是我就怕还有一种,第三种老师,他连教材都没盯好,就盯着教参。这样的情况可能也是为数不少的。教师拿到课文,你要自己先要把课文好好地去读,读出点味道之后,那可能你在设计上才会做到比较吻合这一课的设计。这也就是我上一节课我提到的。为什么到了高

一、高二之后再教《再别康桥》,还是教一个传情达意的朗读,我总觉得不是味道。《再别康桥》这么好的一首诗,你就只是去教一个传情达意的朗读,我当然不是说传情达意的朗读不重要,而是说《再别康桥》的好处恐怕没有教出来。我不知道你们同意不同意。就这篇课文的好处,你自己要读出来,当然也可以借助一些专家的解读,教参的解读,让你去发现这篇课文的好处。我觉得第一层次是作为自然读者的阅读,你读出点感觉。接下来,是根据各种各样的辅助资料、研究的资料来读出一些语文的东西来。也就是语文教师看这样一篇《再别康桥》,看这篇《药》,看这篇《荷塘月色》,能看出点什么。然后再进行筛选,我的学生在这篇课文中他适合获得什么。我听《荷塘月色》的课不止一次了,我自己也教过三四回了。那有的人教的是比喻,通感。有的是教景物描写,视线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写景的这种景物描写。还有的是教意境鉴赏,也有教语言的优美。那我觉得就《荷塘月色》来教的话,你如果只是教一个景物的描写,好像还不够味道,可能 朱自清先生写《荷塘月色》,他要传递的那种淡淡的喜悦,可能就是要传递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他对于自己人生的、或者说是精神空间的需求,希望有那么一刹那,有自己个人的精神空间。而不能总是把教学着眼在景物的描写上,比喻句上,叠词上。

巢宗祺:比喻句,景物描写的优美,在初中阶段教学倒是可以,这是一种表层的东西,这也是需要的,可以吸收一些语言方面的营养。那么刚才说的,比如《再别康桥》,初中可以上这个课,高中也可以这个课,但要根据对象不同,上出它的差别来。即使同样是朗读,要求也不一样,初中阶段,要求把音读准,读得流畅,读得熟练。很多老师说 “带感情的朗读 ”,我对这个 “带感情的朗读 ”有一个保留。“带感情的朗读 ”有人是装出来的感情,不是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来。“带感情的朗读 ”这个提法是容易产生误解的。

主持人:刚才郑老师说的,这个朗读是带着理解性的,带情意的。

巢宗祺:对于高中学生朗读《再别康桥》,也可以读,也可以有这个要求,这时候要看你能不能把思想感情传达得比较好。

主持人:你作为一个读者,你的阐释要在你的朗读当中表现出来。

郑桂华:这是一个本和末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是手段,一个是目标。如果说有的老师把朗读做为一个纯粹的目标,而另外的,以朗读传递出对《再别康桥》的理解,这是不一样的。以朗读传递出对《再别康桥》的理解是可以的,也是很好的。

主持人:作为一个环节,一个手段,而不是你整个教学的落点。

郑桂华:其实是对整个教学目标设计的几个依据:课标、教材、学生。具体到一节课,这个教学目标的设计,我倒觉得也有一些想法。我在编教材和听课时,看一些公开课的教案,有时候就要笑,笑什么呢,写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项列表。分项地列、综合地列,这都可以。问题在哪里呢,“知识与技能 ”的主语是学生,当然 “学生 ”他省掉了。比如说我有一次看到《石钟山记》的教案,知识与技能:明确文章主旨,学会品鉴宋代哲理散文之美。积累文言实词。过程与方法:首先引导学生 „„,然后 „„。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 „„,不迷信前人 „„单就一个书写表达来看,老师心里是模糊的,第一点他是着眼于学生的学,第二个维度第三个维度他是教师怎么教。整个很混乱。

主持人:这一点其实是很有讲究的。许多老师不太注意这个问题,讲到根本上,还是你对课标,或者你对语文教学的本身的理解和你的理念的问题。我觉得应该还是以学生的动作行为为描述对象,应该是更合适。

郑桂华:至少你在三个维度里应该统一。你不能一个维度着眼于学生,到了后面的维度着眼 于老师,这样三个目标看起来明显是有矛盾的。我觉得,在书写的时候应该一个角度,一以贯之地写下去。

巢宗祺:还是眼睛盯着谁的问题。比如说,你刚才讲的三个维度,一个目标眼睛是盯着学生的,下面的过程目标眼睛是盯着老师的。

主持人:其实 “我怎么做 ”,做什么,还是应该以学生的动作为目标。

巢宗祺:眼睛盯着学生这个过程,“过程和方法 ”你要设想,学生在学习中经历一个什么过程,那你就设想自己是个学生。

郑桂华:这个是比较常见的,另外,就是很大很空的目标,比如:品味有表现力的词语。那究竟什么是叫 “有表现力 ”?

主持人:好像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他都要排上一个词语的问题,句子的问题。

郑桂华:感觉他落实语言教学了。

主持人:还有内容的问题,再来一个技法的问题,一一罗列。

郑桂华: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就是老老实实,这节课我要带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转变,或者是向哪个方向努力,因为有的时候是一个长期目标,不是一节课就能达成的,但你不能是拼盘,拼在那,多了杂了未必有什么用。

主持人:刚才 郑老师还讲到一个书写的问题,显现出一个老师的教育理念的问题,这里面有一个分项列的问题。有专家曾经一起讨论过,分项列他认为不合适,他的理由是分项列就把内容给割裂了。我倒觉得文字上的分项列的话,也有助于顾及到各个方面的要求,但老师你做的时候,不能将它们割裂开的。

郑桂华:这个巢老师多次讲过,“三维目标 ”是融合的。

巢宗祺:有的老师在这个上面理解有偏差,也可能是教育管理部门给老师们的要求。有部分老师的做法是前半堂课落实工具性,后半堂课落实人文性;或者前半堂课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后半堂课落实情感态度价值感的目标。他这样做的话就出毛病了。

主持人:我还要讲这句话,老师任何一个动作背后都是他的理念的表现,他这样的表现就是他脑子里没有工具和人文是一体、三维的目标也是一体的这个概念,他认为,现在要求 “人文 ”,要求工具,检查教案时,人文有了,工具有了,过程也有了就行了,这其实是错误的理解。

郑桂华:语文学习远不是装配,一定是综合的,是成长的。

巢宗祺:还是昨天讨论的另外一个专题的时候,可能是我们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语文教学要形成一个序列,大家看起来要清晰,所以它一定要完成,每一个过程要解决一个问题,做一个动作要解决一个问题,要一对一的实现,这样我心里就踏实了,其实未必。这种做法就像工业产品,一辆汽车它每一个零件起什么作用,把每个零件装配起来,这处东西可以拆卸,可以组装,可以复原。语文教学是一个生命体,它就像一棵树,一个人,是一个有机体。有一次一个年轻老师问我一个问题: “口语交际教学的序列应该是怎么样的? ”我说,这里面是可以讲得出一些序列,但你要把每一点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一一对应,什么时候做什么,完全分解开来,这个是有困难的。你不能说一棵树它先长根,然后再长树干,树皮,再长树叶。或者一个小孩子先长脑袋,脑袋上再长一个耳朵。它是一起长的,同时在长,它是一个生命体,不可能分解以后再组装起来。教学要有全局的思想。局部可能做一些练习,就像是身体,是一个完整的身体,但可以锻炼手部的肌肉,像举重、哑铃,还有做体操,体操的锻炼,确实是有的,但是锻炼腰部,腕力也好,但最终还是会影响其他部位。

郑桂华:再讲到具体的一节课,有一些目标是要具体明确的,我觉得还有就是,目标要有弹性。不能很死的限制在一点上,虽然我们很了解学生,但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潜力常常是估计不够的。所以课堂上有很精彩的东西出来时,你就要把目标往更高的地方推进,这点在设计的时候都要做好预计的,不能临时再想,除非是大师级、极品级的老师,他们是随时都可以掌控全局的,我们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这就要预先做好设计。目标也要有个区间,多数同学达到什么程度,我经常开玩笑,目标设计可能你要设计到一楼、到二楼、到三楼,多数同学可能到二楼,但是你要允许有的同学可以到三楼,可能还有少数同学就在一楼做了一下位移,对这些,我们老师都要有一些思考。

巢宗祺:所以目标设计里面要考虑一个弹性。

主持人:那我们来归纳一下,这个教学目标的定位问题,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引起充分重视的,就是每一篇课文,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过程,在语文课程整体目标当中处于什么位置。去估量,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有所收获。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课标》讲得是很清楚的,再细化一点还有,一个学段,一个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专题的教学过程,或者是课程的整体,或者是教材的要求,老师都要兼顾到,反正是要有全局,这是最重要的。第二个就是在此基础上,你再来分析具体到一堂课、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就是需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全局和局部结合起来,来确定一个重点,我主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不能全部都要,因为语文的一篇课文,它就是完整的艺术品,各方面语文的因素都有,你不能说我所有的每一堂课都这样来一遍,应该是确定一些重点,有一些取舍,根据你平时对学生的了解,来分析学生在学习当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来确定教学难点。再其次,也就是,再根据教师的所长,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条件等因素,来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安排教学进程。另外我们也谈到,在目标确定,目标描述的时候,比如说,分项和综合的问题,可以分项去列,但我们要有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的意识,是一体的,不能分解的,不是机械割裂开来的。第二,在表述的时候要着眼于学生,或者你就是直接描述学生的动作,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要完成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有什么样的进展。或者你是 从老师的角度,你应该通过什么手段,但最后也要落实到学生的一个动作。我该帮助学生完成一个什么动作,我想这样我们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比较准确,比较合适。我们刚才还说到,教学目标设计需要有弹性,因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的情况是各自不同的,学生有可 能出现老师无法预计的情况。那么我们如何去应对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我们预先有设计了,但预先的设计往往跟教学的实际不会完全匹配的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难以预测的过程,老师遇到了问题,该怎么办呢?许多年轻老师会说,我没有办法,我把他拉回来,我想要做的事情,学生必须要做完,做完我任务就完成了。今天要请两位专家来给大家谈谈,遇到这样的问题,该怎么办?这也是每一个老师都会遇到的。

郑桂华:实际上,徐老师你谈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可能跟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有关系的,就是我要达成这个目标,我肯定要设计一些活动,这个活动之所以会遇到过多的想不到,可能是你对学生活动情况的预计是不够的。还有就是课堂上,本着一个根本的观念是什么,“我想把这 40分钟教下去,度过去 ”,这都是不一样的境界。如果你确实是本着学生的学,有意义的学习这个理念,那遇到问题,我觉得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这个问题是有价值的,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的,那老师就好好解决。如果确实是没有价值的问题,也未必要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那也可以明确地讲。不是说学生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突发状况,都要一个一个地去解决,有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交代: “我们将来解决 ”。就像上节课,我们谈到教学设计要注意整体问题时,徐老师当即打断说下节课来谈,这个是没有关系的。确实老师有一个设计在那里,你是从你的学生发展来考虑,有一个大的设计,一个学期,一个学年,这个问题到这个地方出现了,跟最近这个学习目标不是关联很大的,那老师就告诉学生,将来会学到的。

巢宗祺:前几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公布以后,我到有些地方去,当地的一些大学里面从事语文教学法的老师跟我谈起,现在的语 文老师备课非常辛苦。我问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了新教材,教材跟过去不一样了,老师要花功夫去备课?他说不仅是这个问题,大家现在有一个观念,一个问题不能只有一个答案,老师总要在课前准备好几个答案,搞得好辛苦。我认为不能太简单理解这个问题,有的问题可能就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答案,那老师都要准备两个、三个、四个答案,所以老师会很累。他为什么要准备那么多的答案呢?遇到那些有不同理解的问题,可以告诉大 家我老师是怎么考虑的。

巢宗祺:他就是要求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对上我准备好的答案。他心里才踏实。如果学生讲出的答案,老师想都没想到过,老师的日子就难过了。他是这样想的。

主持人:还有一种情况,现在上课用 PPT,我的答案是打好了的,我还不能改。我下面打算就按这个鼠标,学生这个答案就是不出来,老师等了半天着急了。

郑桂华:他还是本着自己的教,没有本着学生的学。

巢宗祺:他的教实际上就是牵着学生走,最后牵到那个地方。我看有的老师上课,上到后来上得满头大汗,问了好几个学生,他所期待的答案一直没有人说,这个老师着急呀。我觉得,如果说,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有一个看法,学生没有谈到,老师也可以说说我的看法,把老师的想法、看法,说出来。师生来讨论,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我有一个想法,你们同意不同意? ”讨论到后来,学生可能始终不同意,“那我们大家保留意见。”这有什么不可以呢?有可能一路听下来,觉得 “我的想法比你要好 ”;也有可能觉得 “老师没想到,你的想法更好,我接受你的 ”。这样的老师学生会更欢迎。

郑桂华:讲到这里,我听下来,一个核心:还是一个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你确实是尊重学生,这样做才是对话,而不是表面的热闹,不是表面尊重了学生。

巢宗祺:还有就是有的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有序性的理解。他心目中的 “有序 ”就是完全按照我的预计,我的每一步,学生要完成什么任务,我期待一个什么答案,每一步都按照教案来做,这就是有序。其实,刚才我们讲到的,课堂上出现到的 “我的想法跟他的想法不一样,我们来讨论 ”。这样并不是说就无序,这样也是有序的。

郑桂华:这其实是更有意义的学习。

巢宗祺:而且还有刚才提到的,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想都没想到,回答不了。那可以就对学生说: “对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清楚。我回去查查资料,下节课再跟大家讨论。”查过资料以后,再去回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这样做可能会更好。学生很佩服这样的老师。

郑桂华:这就是有些老师有一个误区,以为自已总要全知全能。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解答,就没有面子。其实就像 巢老师所说的,学生提出当时不能解答的问题,那就过后解答,这也没什么。有些问题老师甚至不解答,你让他自己去解决。我有一次遇到一个学生问我武则天登基的时间,学生说《汉语大辞典》和某一本工具书上的时间相差一年。他问我,这是怎么回事。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就回答学生: “你去查过资料吗? ”他说他没有。“那你就去查资料,我也去查资料。”我是偷了懒没去查资料,是问了我的大学老师。其实是一个年号和登基的问题。学生自己去查,也解决了。像这种事实性的知识,老师给学生一些方法,给学生一些查找的途径,学生能自己解决的。

主持人:这也就是告诉学生,老师并不是万能的。老师未必就掌握这些具体的知识。

郑桂华:也要让学生知道求知的途径有很多。

巢宗祺:而且老师在课堂上就讲: “这位同学很好,他提出问题,这次把我难倒了,我不知道,我欢迎有更多的这样的同学。”最后可能会出现,会有更多的学生对老师诘难,如果有这样的场面,我想这些学生将来会成功,教师要为他们喝彩。

郑桂华:这就是提倡的真正的对话教学。这是思维的碰撞。

主持人:那这样看来,最根本的,又涉及到怎么看待课堂教学的问题。这是一种师生的对话,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老师是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应该也是平等的。当然老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点拨学生,使学生的思想升华。

郑桂华:或者说是升得更多更好!

主持人:但是不能说老师是一个霸权。老师是一个参与者,可以发表意见。同样学生也有这个权利,是平等的。师生是平等对话的。

巢宗祺:这一方面是一个教学态度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教学设计跟教学过程里面有不一致的情况。出现这种问题怎么办?事实上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有意外出现的,因为你的学生,是很有智慧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很活跃,那教学应该有意外出现。如果这堂课没有意外的惊喜,这个语文老师也不会出色到哪里去。我们应该欢迎这个意外。关键是我们老师欢迎这个意外,接着是怎么应对,如果老师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很端正了,我想这种问题一点也不用担心。老师应该欢迎有意外,在教学设计之外会有新的东西出现。

郑桂华:然后面对这个意外,如果这个意外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那就好好去采用,好好去吸纳,甚至是去激发它。有些个别的意外不利于学生学习的,那就好好地跟学生讲清楚,没有什么关系的。

主持人:那也就是说,有了这个理念,有了这个认识打底,我要为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去服务,我要与学生平等对话,那什么样的意外都能解决。两位专家能不能谈谈怎么认识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问题,怎么让我们的教学发挥更好的作用?

巢宗祺: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周密的设计,这样才能有目标。第二个,很可能课堂上有一些意外,一个成熟的老师应该是欢迎有意外,要让学生活跃起来,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成长,不是老师把教学内容批发出去,是欢迎学生不断地有新的东西,学生能活跃。这两个掌握好了,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老师能够充分地利用、把握好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老师要能抓得住。因为有时候,学生提出些问题,很有意义的问题,但老师没有准备好,他置之不理,老师这个态度本身是有问题的。第二个,这个老师也丧失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发动学生的机会。

郑桂华:我对 巢老师讲的内容很认同。接着讲到课堂生成的资源,我提一个小的点,就是教师的及时评价。教师的及时评价,这个非常要紧。我听到的及时评价,常常是 “好 ”、“非常好 ”,好像这样就是尊重了学生。

巢宗祺:有时候是 “太棒了!”

郑桂华:还有时候是拍拍手,鼓鼓掌。这个有时候学生就会审美疲劳,这种廉价的表扬不能给学生带来一种喜悦感、成就感。还有就是老师不予评价,“你说 ”,“换个人说 ”。

主持人:究竟这个学生说得对还是不对呢?

郑桂华:他不知道。第三种,老师重复一下学生的回答,好的一点的老师是提一些要点重复,有的老师就是整个重复。然后,学生不知可否。学生也得不到及时的反馈。总体来说,廉价的表扬是没有价值的,鼓励不够,不及时给学生一个意见是不合适的。这个意见不是一定教师给,也可能请另外一个同学来评价,然 后老师再跟进,或者是请学生反思,都可以。无论如何,对于学生的活动教师应该给一个反馈。这个反馈的给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伙伴。

巢宗祺:这个回应应该是真诚的,中肯的,这才能打动学生。教师一句简单的 “你真棒!”,学生听得多了,会觉得老师是在敷衍我的。

主持人:有时候老师说完 “你真棒 ”后,又马上否定学生。

巢宗祺:所以教师要真诚,“你真棒 ”是发自肺腑的一个喝彩。哪怕说他不棒,有问题,你也要真诚的给他指出来,讲到点子上。

郑桂华:我有时候对我的学生就说,要想改进课堂教学,有一个途径就是把自己上的一堂课录下来,来整理一下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回应,看有多少次是有效的,就是看那种落点很实的,老师的表扬、引导、批评确实是有针对性的,有效的,统计一下有多少。后来他们都害怕了,不敢整理了。

主持人:其实这种有效的回应,就是教师及时的一种评判,一种评价。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郑桂华:到一个阶段以后,可能单元检测也要针对教学内容。

巢宗祺: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我讲一个例子,是一所中学中的事。写作文,老师布置了作文题。这个作文题目是:我心目中的大师。很多学生揣摩老师的意图,同时可能也是根据自己的一种理解来写,写爱因斯坦、贝多芬等这些大师。老师觉得很好。也有几个学生,就不是这样的想法,他写的大师是自己喜欢的人,写了一些歌星,一些影星,老师对这不以为然。觉得这些人怎么能称得上是大师呢?后来他们语文组里面就商量,像这样的作文怎么给分?结果大家商量给一个及格分。商量以后,这个语 文老师到班里讲评,讲到为什么这些作文给了一个及格分,很多学生就蔫了。但是课后有一个学生不服气,写了一封长信给语 文老师,为什么这样的人不能称为大师?老师收到这封信后,在语文组里提了出来,再商量。语文组里有三种意见:第一种,这种学生不好好教育,将来高考是要出问题,将来阅卷教师一看,马上会给低分,到那时怎么办?第二种,这个学生他情绪来了,不要理他,不理睬他,最后不就被晾干了?第三种意见,这个事情我们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讨论。最后商量下来,采用了第三种意见。这个老师到班上一说,学生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说,我原来也不想写什么爱因斯坦、贝多芬,但是我知道不这样写将来拿不到好分数。也有学生认为,其他人所说的歌星、影星算不上大师。学生里面就分两种意见,这时教师就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老师现在不说了,不发表意见,学生讨论。学生两种意见激烈地争论,争论以后,老师说: “我们可以把语文的教学内容暂时停一停,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

主持人:好像是进行了一个星期。

巢宗祺:差不多一个星期。一个星期里面就专门谈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后查资料,要说服对方啊,第一步,什么是大师?为什么我要说这些人是大师?还有些人,第一步是什么是大师?为什么我要说这些人不是大师?学生在课堂上辩论,课下查资料,准备很多东西,还有人来不及发言,他把自已的发言稿贴到墙报上。学生在这一个星期里面,有同学写两篇,有同学写三篇,有同学写四篇,写的那个文章不是八百字的问题,有人写两千,有人写三千,多的人写到六千字,过去从来没有写过这么长的文章的,这次发现我居然能写那么多了。就是课后,另外的功课不能好好做,都应付了。一直做这个搞到半夜,兴趣很高。一个星期下来,老师说,这个事情不能再搞了,影响别的功课的学习了,而且语文课的进度要受影响了,先告一段落。然后老师做总结。尽管没有说谁胜谁负,没有完全得出一个统一的结论,哪些算是大师,但是在有一点上,大家的思想开始慢慢地接近了。什么是大师?一定是对社会进步、对某一个领域 ——科学也好,艺术也好等方面,有重大推动的人物。第二,大师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发展的。有些人在古代,在某个时期,不被人认为是大师,但到后来,大家认识变化了。比如美国的一个乡村歌手,像这样的人以前是不会被认为是大师的,人们认为大师一定是学院派的那些人,现在那些乡村歌手美国民众也都认可他们是大师了。大师这个概念是发展的,是动态的。这么一个过程下来,老师还是抓住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生成的资源,结果产生了非常好的效应。学生得到了锻炼,我听有些参加辩论赛的同学跟我谈起: “我们的收获首先不是在辩论中,而是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是为了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读了很多的东西,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读过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写作上得到了锻炼,从来没有体验过能够写四千字的、六千字的文章。”这就是在教学中非常有效的 “高峰体验 ”,学生的全部精力集中在那里,非常兴奋,这种教学学生一辈子忘不了。

主持人:从写作角度上讲,可能比一个学期,一年的写作过程都有效。从读书的角度上讲,学生的兴趣、信息处理的能力等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有效就要借助于老师很敏锐地、很主动地去对待课堂当中发生的所谓的意外。实际上对教师来说,这种意外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好好利用起来。关于这个话题目我们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可说,但是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只能到这里了。各位老师,谢谢大家!思考讨论、你认为怎样才能处理好教学设计和实际的教学?、你以往的教学中,在这方面有些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2

一、有效导入———走进成长故事

本单元四篇课文的题目各具特色, 或以人名为题, 或以揭示中心的短语为题……教学时, 教师可充分挖掘课文题目的教学价值, 在每篇课文的学习导入环节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成长故事。

1. 激趣导入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乌塔》。

(1) 初识人物

师 (板书故事中主人翁的名字) :你了解他 (她) 吗?

(学生交流, 教师补充, 简单了解故事主人翁)

(2) 揭题质疑

师:看了题目, 你想知道什么?

(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乌塔是个怎样的女孩?她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 回顾导入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 观察回顾

师 (出示爬山虎的图片) :这是什么?在这一册的第二单元, 我们刚学了一篇写爬山虎的课文, 叫———。作者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揭题释疑

师:这节课, 我们要一起学习作家肖复兴为纪念叶老而写的一篇文章。你觉得这篇文章可以以什么为题? (揭题)

师:文章是写叶老的, 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3. 品味导入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 品味词语

师:“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什么意思?举例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尺”会显现出它的短处, “寸”却能体现它的长处。

(2) 释疑导入

师:课文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题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品读语言———沐浴成长雨露

要想引发学生对成长问题的思考, 进而获得成长的启迪, 就必须让学生浸润于文本的语言文字之中, 进行深入的赏析与品读, 从文本中人物的成长历程中得到熏陶与感染。

1. 抓住关键语段, 细品

教学时, 要找准文本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及人物形象的关键语段, 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如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可重点研读第7、8自然段。这两段是“中华不振”的具体写照, 也是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只有让学生深切体会当时的社会状况, 少年周恩来心系民族兴衰的形象才会熠熠生辉。教学第7段, 可抓住“这一带果真与别处大不相同”展开, 先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透过“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感受租界的繁华;再通过课件或想象描述“别处”的街道, 于对比中感受“中华不振”。学习第8段, 可围绕“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设计练习: (1) 中国人紧握着拳头, 是想___, 因为__-。 (2) 讨论:洋人

该惩处吗? (3) 中国人只能紧握着拳头, 因为___。结合朗读再次感受“中华不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写叶老修改文稿的第3、4、5段, 写“我”被邀做客的第7、8、9段;《乌塔》中写乌塔语言的第8、9段以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柯岩回信以自己的经历告诫国强的部分都是各课需重点品读的内容, 教学时, 要抓住段中关键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地体会。

2. 找准知识盲点, 巧补

除《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外, 本单元课文所描述的事件都与学生的生活距离遥远, 这是学习活动展开的障碍。教学时, 要关注学生的这些知识盲点, 进行适时、适量、适当的背景资料补充, 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 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如春风拂面”一句, 这是肖复兴看了叶老为他修改的文稿后的内心感受, 也是叶老人品的写照, 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有了“叶老修改文稿”部分的学习, 学生对“认真”的理解不成问题, 但“平和以及温暖”怎么理解呢?教学时, 可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适时地补充叶老生平 (时任国家教育文化部门要职的叶老已70高龄) , 与当时肖复兴的身份进行对比, 让资料的补充为学生的理解铺平道路。

在这一组课文中, 像这样需要补充课外资料的地方很多。如在探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中国人只能紧握着拳头, 因为”时, 可以补充一些当年洋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学习《乌塔》, 可在教学第5段时出示欧洲地图, 让学生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 找出乌塔的游览线路, 感受乌塔的大胆、独立;理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我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这句话时, 可补充肖复兴的文学创作历程及文学成就方面的资料……

3. 锁定文本空白, 深挖

本组课文中语言含蓄、内涵深刻的语句较多, 教学时, 有必要在文本留白处进行适当的补白练习, 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感悟形象, 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3段写叶老为“我”修改后的文稿, 其间“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和小字以及满纸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是叶老高尚人品的体现。为让学生深入体会, 可这样进行教学: (1) 读句子, 交流: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让你震撼?找到句眼“密密麻麻”; (2) 出示叶老修改后的原稿, 形象感受“密密麻麻”; (3) 启发想象:“看着这密密麻麻的修改符号和圈、钩等,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 将叶老修改文稿时的情景再现出来, 使叶老高大的形象跃然纸上, 叶老对少年肖复兴的巨大影响也就变得好理解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9段写到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以后, 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什么呢?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补写, 让周恩来心系中华的内心想法凸显出来……

三、有机整合———获得成长启迪

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以及综合性学习都与这四篇课文的内容密切相关。教学时, 要统观单元学习内容, 统筹安排, 将上述内容与文本学习有机整合, 使学生在生活事例与文本事件的比对中、在热点问题的互动交流中、于有效的习作训练中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获得更多的成长启示。

1. 课文学习和“口语交际·习作”融合。

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设计了三项内容, 任由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两项完成。这样设计, 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大了, 教师指导的难度却增加了。由于内容不一, 教师的指导较难到位, 容易流于形式。教学时, 可将之分别融合到文本学习过程中, 促使学生对“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增强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效果。如, 将第二项内容与学习《乌塔》相结合。教学乌塔与“我”对话的部分时, 组织学生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做法发表看法, 通过正反方的辩论, 让学生懂得根据自身实际辩证地向乌塔学习的道理;学完课文, 再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从《乌塔》想到的……”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之后, 请选择这一话题的学生完成习作, 学生的思考就会更全面、更深入。

2. 综合性学习活动贯穿单元始终。

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3

1. 若[a,b,c]是取自集合[{1,2,3,4,5,6,7}]中的三个不同的数,且满足[ab+bc+ca]为奇数,则[a,b,c]不同选取方法共有( )

A. 132种 B. 96种

C. 60种 D. 24种

2. [(x2+3x+2)5]的展开式中含[x]的项是( )

A. [220x] B. [120x]

C. [240x] D. [140x]

3. 某企业三月中旬生产A,B,C三种产品共3000件,根据分层抽样的结果,企业统计员制作了如下的统计表格:

[产品类别\&A\&B\&C\&产品数量(件)\&\&1300\&\&样本容量\&\&130\&\&]

由于不小心,表格中A,C产品的有关数据已被污染看不清楚了,统计员只记得A产品的样本容量比C产品的样本容量多10,根据以上信息,可得C产品的数量是( )

A. 700件 B. 800件

C. 500件 D. 600件

4. 若某校高一年级8个班参加合唱比赛的得分如下面茎叶图所示,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

[8 9 7

9 3 1 6 4 0 2]

A. 91.5和91.5 B. 91.5和92

C. 91和91.5 D. 92和92

5. 利用简单随机抽样,从[n]个个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若第二次抽取时,余下的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13],则在整个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

A. [13] B. [514] C. [14] D. [1027]

6. 在辽宁“全运会”的火炬传递活动中,有编号为1,2,3,…,18的18名火炬手,若从中任选3人,则选出的火炬手的编号能组成3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的概率为( )

A. [151] B. [168] C. [1306] D. [1408]

7. 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先在平面内画四条直线[x=0,x=5],[y=-2,y=1]围成矩形,再画两条曲线[y=log2x,y=log2(x-3)],称两条直线[y=-2,y=1]和两条曲线[y=log2x,y=log2(x-3)]围成的区域为曲边矩形,如图所示.现随机向矩形投射飞标,则落在曲边矩形内的数[N1]与落入矩形内的数[N2]的比大约为( )

A. [35] B. [710] C. [45] D. [34]

8. 把一颗骰子投掷两次,观察出现的点数,并记第一次出现的点数为[a],第二次出现的点数为[b],向量[m=(a,b),n=(1,2)],则向量[m]与向量[n]不共线的概率是( )

A. [16] B. [1112] C. [112] D. [118]

9. 已知随机变量[ξ]和[η],其中[η]=12[ξ]+7,且[Eη]=34,若[ξ]的分布列如下表,则[m]的值为( )

[[ξ]\&1\&2\&3\&4\&[P]\&[14]\&[m]\&[n]\&[112]\&]

A. [18] B. [14] C. [16] D. [13]

10. 设一随机试验的结果只有[A]和[A],且[P(A)=m],令随机变量[X=1, A发生,0, A不发生,]则[X]的方差[DX=]( )

A. [m] B. [2m(1-m)]

C. [m(1-m)] D. [m(m-1)]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1. 一个工厂生产了24000件某种产品,它们来自甲、乙、丙3条生产线,现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这批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已知从甲、乙、丙3条生产线依次抽取的产品个数恰好组成一个等差数列,且知这批产品中甲生产线生产的产品数量是6000件,则这批产品中丙生产线生产的产品数量是 件.

12. 灯泡厂生产的白炽灯泡的寿命为[ξ](单位:小时),已知[ξ][?][N](1000,302),要使灯泡的平均寿命为1000小时的概率为[99.7%],问灯泡的最低使用寿命应控制在 小时以上.

13. 一个质地不均匀的硬币抛掷5次,正面向上恰为1次的可能性不为0,而且与正面向上恰为2次的概率相同.令既约分数[ij]为硬币在5次抛掷中有3次正面向上的概率,则[i+j]= .

14. 设某大学的女生体重[y](单位:kg)与身高[x](单位:cm)具有线性相关关系,根据一组样本数据[(xi,yi)]([i]=1,2,…,[n]),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0.85x-85.71],若该大学某女生身高增加1cm,则其体重约增加 kg.

三、解答题(15、16题各10分,17、18题各12分,共44分)

15. 某传媒公司为了解某地区观众对某“韩剧”的收视情况,随机抽取了100名观众进行调查,其中女性有55名.下面是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观众日均收看该“韩剧”时间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将日均收看该“韩剧”节目时间不低于40分钟的观众称为“忠实韩剧迷”,已知“忠实韩剧迷”中有10名女性.

(1)根据已知条件完成下面的2×2列联表,并据此资料你是否认为“忠实韩剧迷”与性别有关?

[\&非忠实韩剧迷\&忠实韩剧迷\&合计\&男\&\&\&\&女\&\&\&\&合计\&\&\&\&]

nlc202309020512

(2)将日均收看该“韩剧”节目不低于50分钟的观众称为“超级忠实韩剧迷”,已知“超级忠实韩剧迷”中有2名女性.若从“超级忠实韩剧迷”中任意选取2人,求至少有1名女性观众的概率.

[[P(K2≥k)]\&0.05\&0.01\&[k]\&3.841\&6.635\&]

附:[K2=n(n11n22-n12n21)2n1+n2+n+1n+2].

16. 由于某高中建设了新校区,为了交通方便要用三辆通勤车从新校区把教师接到老校区,已知从新校区到老校区有两条公路,汽车走公路①堵车的概率为[14],不堵车的概率为[34];汽车走公路②堵车的概率为[p],不堵车的概率为[1-p],若甲、乙两辆汽车走公路①,丙汽车由于其他原因走公路②,且三辆车是否堵车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1)若三辆汽车中恰有一辆汽车被堵的概率为[716],求走公路②堵车的概率;

(2)在(1)的条件下,求三辆汽车中被堵车辆的个数ξ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17. 高校招生是根据考生所填报的志愿,从考试成绩所达到的最高第一志愿开始,按顺序分批录取,若前一志愿不能录取,则依次给下一个志愿(同批或下一批)录取.某考生填报了三批共6个不同志愿(每批2个),并对各志愿的单独录取以及能考上各批分数线的概率进行预测,结果如表所示(表中的数据为相应的概率,[a,b]分别为第一、第二志愿).

[批次\&高考上线\&[a]\&[b]\&第1批\&0.6\&0.8\&0.4\&第2批\&0.8\&0.9\&0.5\&第3批\&0.9\&0.95\&0.8\&]

(1)求该考生能被第2批[b]志愿录取的概率;

(2)求该考生能被录取的概率;

(3)如果已知该考生高考成绩已达到第2批分数线却未能达到第1批分数线,请计算其最有可能在哪个志愿被录取?(以上结果均保留二个有效数字)

18. 现有甲、乙两个盒子,甲盒中装有4个白球和4个红球,乙盒中装有3个白球和若干个红球,若从乙盒中任取两个球,取到同色球的概率是[1328].

(1)求乙盒中红球的个数;

(2)若从甲盒中任取两个球,放入乙盒中均匀后,再从乙盒中任意取出2个球放回到甲盒中,求甲盒中白球没有增加的概率;

(3)从甲、乙两个盒子中各任取两个球进行交换,若交换后乙盒子中的白球数和红球数相等,就说这次交换是成功的,试求当进行150次交换(都从初始状态交换)时,大约有多少次是成功的.

七年级英语九月份教学反思专题 篇4

―― ··

九月份的教学工作已进尾声,下面是我对本月的教学工作所做反思。

1.步入初中后的“磨合”期。教师和学生是第一次相处,也是教师和学生第一次接触初中英语。在平时的教学当中,需要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共同认识、学习初中英语。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学方法。

2.及时做好“身份”转换工作。我从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转型成初中英语老师的同时学生也是从小学生变成了初中生。教师的教要符合初中英语的教法,而学生要习惯没有很多游戏和有趣活动的初中课堂。

3.学生成绩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是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七年级一、二班两极分化形成的规律: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弱,词汇量少、口语表达能力差,对英语学习热情不高。另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好,好奇心强,有新鲜感,学习成绩较好。因此,如何防止分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较好的成绩,是我必需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5

一、请写出荷花的别称(至少3个)。

莲花、芙蕖、菡萏、水华、芙蓉、水旦、六月春

二、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咏荷的名言佳句,请写出至少3句。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2.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3.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

三、荷花不仅以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姿态博得人们的赞赏,而且在食用、环保等方面也有不少作用,请选择其中两点谈谈。

观赏:婀娜多姿、姿态娇媚、鲜艳水灵、亭亭玉立。食用:藕、藕粉、莲子。

药用:解暑、清热除烦、清心安神。环保:促使水域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给人以教育与启迪。

四、下面的这幅图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以绿色为底色,请结合下面所提供的资料,谈谈区旗设计的精妙之处。

资料1:澳门半岛三面环海,北面有一段250米长的狭窄沙堤与大陆相连。因而,自古以来,诗人们就将澳门半岛喻为一枝伸向海面的莲花,连接大陆的窄小地方为莲茎,故称澳门为“莲岛”。

资料2:澳门自古有“莲花宝地”、“莲花福地”之称,历代不少仁人志士都视这里为福地。孙中山、梁启超、康有为都曾避难澳门,躲过了人祸。由此人们把化险为夷的事情都归结为莲花的庇护,并形成了“莲花福地”的美好传说。

资料3:澳门人素爱莲花,以赏荷为乐趣。澳门有许多地名、街名、村落名、庙宇名都与荷花有关,如莲峰山、莲茎巷等。澳门人常挂“花迎近海,下枕莲峰”的春联。澳门还成立了莲花协会,专事莲花研究。

答:莲花是澳门的象征,所以区旗是画出莲花:澳门三面环海,莲花从海中浮现,表明了澳门的地理特点;在五星红旗辉映下,体现了澳门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五、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褒莲花贬牡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其实,牡丹以它的硕大的花朵、鲜艳的色彩给人带来美感享受,这应该是值得赞赏的。至于世人追名逐利,以拥有牡丹作为自己身份的象征,这并不能怪罪于牡丹。《爱莲说》

一、课文翻译、字词解释。

水陆草木之1花,可爱者2 甚蕃3。

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陶渊 晋 陶渊明独4爱菊; 自5 李唐来,世人

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 甚爱牡丹。予6 独爱莲之7 出淤泥而8 不染9,丹;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 濯10 清11 涟12 而不妖13,中通14 外直15,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 不蔓16不枝17,香远18益19清20,亭亭21净22植23,藤蔓,也不长旁枝,香气传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可远观24而25不可亵玩26焉。

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予谓27 菊,花之28 隐逸者29 也;牡丹,花之富

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开阔学生的视野,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因此具体化,变成直观的、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如果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就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于新课程的改革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但是,制作应用课件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多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问题1:追求现代化而刻意运用,而实际上有些知识不需要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浪费时间精力;

问题2: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教师自身缺少信息技术创造、修改、运用的能力;

专题七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 篇7

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是众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集合, 更是对这些课程的内容的归纳和应用, 因而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因此, 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与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所区别。在笔者目前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 从学生角度来看, 存在懈怠情绪, 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提升;其次, 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章节来安排教学, 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 使得教学不能有的放矢, 效果不明显;最后, 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知识点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 使得学生学懂了但不会用。

纵观我国高校“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类课程的教学, 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知识应用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 提出在“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课程中运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 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研讨式”教学和研究模式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1], 目前已经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2,3]。“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是课程教学的优选方法。对本门课程来说, “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更契合其“综合型、应用型”的特点, 能够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4]。

二、教学方式探索

针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 作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1.通过建立适合本课程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1) 对新旧知识点进行区分, 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以“专题”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

(2) 将课程内容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并将模块内容进行有机结合, 实现知识的“立体化”呈现。

2.基于对本课程的“专题研讨式”教学研究, 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来说:

(1) 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 开展以专题学习、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识点的应用等为主题的讨论,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和毕业设计质量为首要目标,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实施方案

通过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和课程特点的研究, 作者提出了以下实施方案:

1.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 将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 区分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 将新知识点以“专题式”和“讲座式”进行内容组织, 将旧知识以“专题案例式”和“讨论式”进行内容组织。将新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 按每一小节课作为一个讲座单元, 精选与新知识点相对应的案例, 并作为第二小节课的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

第二, 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按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设置的“专题”之间要有连续性, 确保每堂课之间的有机联系。

按照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 将课堂内容以“理论专题”和“案例专题”进行组织。

(1) 理论专题。与专题研讨式教学相适应, 确定的课程理论专题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专题研讨式”教学将知识点按照实际应用顺序逐步推进, 而非按照传统的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这种“专题研讨式”的内容组织方式是基于学生对前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既考虑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关系, 也考虑了知识的应用顺序,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

(2) 案例专题。基于教学专题, 对应用性较强的内容设置“案例专题” (见表2) 。通过理论专题与案例专题相结合,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综合采用“专题式”、“讲座式”、“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法, 让课堂充满活力。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 对全新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讲座式”教学, 并在某一专题讲座开展之前将讲座提纲提供给学生。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相比, “讲座式”基于学生前期的专业知识基础, 把新知识点分割成一个个专题形式, 而每一个专题讲座之后, 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 之后为每个小组提供与该次讲座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完成。

(2) 以案例形式容纳旧知识点, 课堂主要以“案例式”和“讨论式”为主要组织模式。教师通过前期的知识点总结和案例精选, 把课堂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如按照给出案例→案例讨论→案例讲解→知识点总结→给出练习案例→小组讨论完成→相互点评为顺序组织课堂。

3.创新考试模式, 促进“专题研讨式”教学推广。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 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 在考试安排上, 也应当注重学生对知识点应用能力的考核。拟通过以下几方面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1) 对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 侧重主观题, 减少客观题。

(2) 考试内容侧重对知识点和基本概念的应用, 减少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 突出考察应用能力。

(3) 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将学生课程中参与讨论、小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量。

四、结论与展望

经过一年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改革试验, 作者所带毕业班的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成绩较往届学生有了显著提高, 学生课内外的反馈也明显好于往届, 而作者这门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也从原来的90.2%提高到了96.6%。

虽然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初步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仍存在很多不足, 如专题设置不够完善、新的考核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将继续完善研讨式教学模式,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针对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提出采用专题研讨式教学, 并在教学方式和实施方案两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通过初步实践, 改进了教学方法, 提高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F P.German Education Past and Present[M].New York:General Books LLC, 2010.

[2]L C, L M, K M.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e (Fifth edition) [M].New York:Routledge, 2004.

[3]雷化雨.本科教学中构建Seminar教学模式的探讨[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9 (7) :102-106.

上一篇:吹气球比赛三年级作文800字下一篇:韦寨中心校2016年禁毒宣传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