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灵体验(精选6篇)
身心灵体验 篇1
“三生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是对人的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 对全面发展人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它的教育本质就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
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我校结合自身实际, 以“三生教育”为突破口, 在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的基础上, 积极动员、加强宣传、落实培训、夯实课堂、注重实践、挖掘资源、争取力量、形成合力, 以此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建立网络, 明确教育目标
学校成立了“三生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了少先队、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的“三生教育”骨干队伍;形成了学校———年级——班级, 学校———家庭———社会, 校长室———党支部———少先队三条“三生教育”网络。全体教师人人参与学校“三生教育”活动, 全体教师人人都是“三生教育”活动的实施者。还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先锋小学“三生教育”分年段目标》。
二、抓实培训, 落实“三生”课堂
首先是强化培训提升教师能力。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实施“三生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课堂教学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主渠道。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珍爱生命、懂得生存技能、热爱生活的教师, 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生存的本领, 去感悟生命的意义, 体会生活的价值。因此, 我校分层次对教师进行了“三生”理念和“三生”实践的培训。对教师进行“‘三生教育’主题教学研究”业务培训;对教师进行“三生教育”理念培训;与专家一道引领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在对教师的培训过程中, 我们坚持“两要”和“两个不一定”。每个教师都要提高, 但不一定是同步地提高;每个教师都要合格, 但不一定是一样的规格。
其次是利用“三生”教材落实课堂教学。结合教材内容, 采取“选定主题———集体备课———代表上课———集体议课———集体反思———再次上课 (打造成功的课例) ———展示课例———教师论坛”活动。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研究形式, “三生教育”课堂扎实有效, 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另外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结合学校“减负增效”的目标, 我们要求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寻找教育切入点,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如体育课中的“生存训练”、音乐课中的“情感陶冶”、美术课中的“美的欣赏”、英语课中“感恩节”、科学课中的“生命世界”, 每一个学科都可以挖掘出“三生教育”的素材, 渗透“三生教育”。各学科以教研组为单位, 分析1~6年级教材, 结合学校、学生实际, 提炼出“三生教育”素材, 编写教育方案, 然后进行整合。例如六·二班的语文教师游成李在教学六年级下学期教材“习作二”的教学内容时, 结合“三生教育”对学生渗透了“爱的教育”等。
“好好爱自己, 好好爱别人, 好好爱世界!”将双手放在胸前, 面带微笑, 打开双手。这是先锋小学每天课间都要进行的手语操。要让孩子们心中充满爱, 就要让他们能在日常行动中得到爱的熏陶。
三、开展活动, 诠释“三生”内涵
开展三生教育主题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实际, 组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三生”教育活动, 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欢迎和社会的好评。例如, 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改变的短剧“当同伴落水时”, 师生们投入的演出, 入情入境的表演, 让全场为之动容。清澈见底的湖水, 三个孩子在其间畅游嬉戏, 一人越游越远最终在呼救声中沉入水底。两位同伴由于惊恐, 害怕承担责任, 没有救助, 也没有求助他人帮忙, 而是慌忙逃走, 并藏匿落水同伴的衣物。一具裹着白布的“尸体”出现了, 在场的孩子们纷纷发出惊呼。扮演孩子父母的何英周老师和周昆老师在台上悲痛欲绝的呼喊声, 深深揪动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惋惜、悲痛, 会场一片寂静。此时主持人游主任适时引导互动活动, 在场的孩子、家长纷纷举手发言, 畅谈心中的感受, 也唤起了大家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又一次思考……
来自社区的鲍主任被现场的氛围所感动, 情不自禁为大家高歌一曲《母亲》, 并声情并茂地告诉孩子们:“珍爱生命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警官叔叔抓住契机为孩子们介绍了交通安全及安全自救知识等。最后, 全体师生在国旗下庄严地宣誓, 响亮而激昂的声音回荡在校园天空。
开展实践演练培训, 提升学生的自护能力。在各班进行“消防知识”、“地震自救知识”、“突发事故自救方法”等安全知识的培训的基础上, 各年级分段又对学生进行培训, 让学生了解“小学生自我保护分年段要求”。内容包括:交通事故自护、自然灾害自护、权利侵犯自护、精神毒害自护、人生伤害自护、心灵伤害自护等。学校集中对学生进行“消防演练”、“地震自救演练”、“突发事故紧急疏散”等实地演练培训, 学校与云南警官学校合作, 未来的警官们深入每个班级对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知识宣传和培训;与翠湖派出所合作, 对六年级学生进行法制及自救方法培训等。通过实地演练培训, 增强了学生的自护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护能力。
让学生在校本节日里享受快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行为, 结合“三生教育”及学校自身的特色, 学校为师生设立了10个“校本节日”。二月亲子节 (构建和谐家庭) ;三月服务节 (增强孩子对学校、家庭的服务意识) ;四月科技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五月英语节 (提高学生的视野和语言交流能力) ;六月艺术节 (接受艺术熏陶) ;七月表扬节 (学会赏识) ;九月爱心节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十月读书节 (赏析经典与经典同行) ;十一月体育节 (强健体魄、健康身心) ;十二月感恩节 (感恩家庭、社会、大自然) 。在富有学校特色的节日里, 学生在活动中明理、导行, 健康、快乐的成长。
积极参与社区实践。例如, 每天早上上学时间, 游动菜农在学校大门口做买卖阻塞了师生进出校门通道, 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而且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调查研究活动, 写出了调查报告, 并向有关部门建言, 最终事件得到了解决。
丰富多彩的郊游活动。例如, 2008年9月, 我校组织全校师生到民族博物馆和海埂公园开展秋游活动。结合“三生教育”, 我们把这次秋游活动的主题定为:观“滇池容颜”、品“民族情韵”。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教育。
“身心灵”图书关怀推荐 篇2
This Light in Oneself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译者:胡因梦
出版: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定价:22.00元人民币
内容简介:在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以素有的亲切态度,为读者循序渐进地探索应如何具足自身的能量,去照彻光明自性。克氏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透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才是真正的解脱行动。不论他人有多么老练、聪明、博学或是神圣,也不能点亮你的自性之光,除非你能透过自己的领悟和冥想将它点燃。
作者简介: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来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60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集结而成,目前已经译成了47种语言出版。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作者:张德芬
出版: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定价:29.00元人民币
内容简介:故事讲述了遥远大陆的神秘传说:
听说神秘国拥有一个秘密,所以人民的生活都美好、喜悦,那个秘密到底是什么呢?美丽的公主宣布:只要有人可以找到那个秘密,就跟他结婚。全国的青年都出发去寻找,阿南也是其中之一,可是旅途充满了危险与艰难,而那个秘密真的存在吗?
阿南一心想娶公主,从没想过这愿望是否能实现,也没想过愿望背后要付出什么代价。取得秘密的毕业勋章后,理当美梦成真的阿南不解自己为何反而身陷险境?了解秘密的神秘国人民为何不如传说中的喜悦……
原来,秘密之后,还有秘密。
作者简介:张德芬,台大企管系毕业,担任台视记者、主播多年后,在美国UCLA取得MBA学位。2002年开始,受到启发与指引,辞去高薪的工作,专心研修瑜伽以及新时代的各类心灵课程。多年来 ,学习了各种不同的心灵成长及心理治疗方法,并且博览了一百多本中英文的有关著作,透过每日的瑜伽练习和静坐,体悟了许多灵性及个人成长方面的心得。现在最关心的是“人类意识的进化与提升”,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发现内在真实的自我与幸福。
从1994年开始长年定居北京,并取得了中国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照。著有《遇见未知的自己》和《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以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跟大家分享心灵觉醒的秘密,并译有《新世界——灵性的觉醒》、《找回你的生命礼物》及《修炼当下的力量》。
《内在的探索》
作者:阿玛斯
译者:胡因梦
出版: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定价:26.00元人民币
内容简介:在本书中,阿玛斯解析了何谓本体,本体的不同品质和面向,以及我们如何借由发现本体来解决许多的内在议题。
作者简介:阿玛斯(A.H.Almaas),21世纪最重要的心灵导师之一,“钻石途径”创始人。1944年,生于科威特,学术专长是物理、数学及心理学。1975年,在科罗拉多及加州创立Ridhwan学苑,学员遍布世界各地。1986年,创立钻石丛书出版社(Diamond Books)。其深度心理治疗方法在西方超个人心理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钻石途径及研习机构(The Diamond Heart and Training Institute,DHAT)目前仍发行有关阿玛斯教诲的录像带及录音带。
《当下应变》
作者:阿瑟·吉安
译者:赵闵文
出版:心鼓手出版
定价:350元新台币
内容简介:错过关键的时刻,做出错误的抉择,你可能失去工作、财产、所爱的家人朋友、亲密关系、宝贵的生命、自由,甚至是一切。应对混乱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培养应变能力却有一定的方法。面对各式变化,只有身处其中,保持觉知,才能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事。只有真正让心自在,才能如实为应变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阿瑟·吉安(Arthur Jeon),曾任管理顾问、广告业务和电影编剧,师承凯瑟琳·英葛兰(Catherine Ingram),以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所开创的“一元论吠檀多”(Advaita Vedanta)学派的修行方法为主,修持多年。现于美国加州圣塔摩尼卡教授瑜珈课程,并主持“法的对话”心灵成长团体。
《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
作者:艾兹拉·贝达
译者:胡因梦
出版:海南出版社
定价:24.00元人民币
内容简介:艾兹拉·贝达是一位资深禅师,但他在书中极少用到艰深冷僻的专有名词。他认为修行无法被化约成一种理论或公式,最重要的是安住于当下,活出禅的身心体悟。所谓“平常禅”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修行,这是对“至道无痕”的生动体悟。在本书中,艾兹拉·贝达藉由个人往事,指出人们是如何在逃避真实生活,而唯有“活在实修生活里”,才能转化愤怒、恐惧、痛苦及烦恼,开放本觉和与生俱来的慈悲心,真实地“活着”。
阅读,经历最美的心灵体验 篇3
一、创设情境, 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在教学中,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教师的课堂引导作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阅读。当教师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提供合适契机的时候, 学生在美的情绪中很快便会开启阅读体验, 全身心专注阅读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将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情绪转化为审美需求, 让他们的心灵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得到升华, 打开他们探求知识的窗口, 开启他们阅读的航程, 这将是一次完美的精神旅行。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三亚落日》这篇写景文章的教学中, 教师便可以采取创设情境的办法, 让学生的心灵沉浸在美好的大自然中, 感受作者清新活泼的语言, 用心欣赏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风光的赞美之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精心选取三亚落日的图片以及优美的音乐, 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整体的情感氛围中, 开启心灵之旅, 当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得到强烈的冲击后, 就会很快把握作者的情感。学生想象着在夕阳西下的三亚沙滩上嬉戏的场景, 想象着大自然如此雄奇、壮阔、绝美, 他们陶醉在诗一般的意境中, 这时学生的情绪会被深深地调动起来。他们不仅动了情, 而且也对三亚的美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因为学生感受到极大的审美愉悦, 所以在心灵深处也会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灵的感受源自美好情境的启发,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有很多文质兼美又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文章值得欣赏, 这些文本不仅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且对学生素养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感悟、体会, 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
二、自主品悟, 丰富学生的心灵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 注重情感体验, 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 使他们的心灵体验更加丰富。阅读的关键是读, 在阅读中, 要让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积极地进行引导, 挖掘出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意蕴。
1.阅读中展开思维的翅膀。学生对于一些通俗的句子是有一定理解力的,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 积极地引导他们进行想象, 在想象中进行完美的精神体验。例如,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中, 学生在朗读诗歌的时候, 有人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老师, 我觉得春光只能照, 怎么能染呢?”这就是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对于这样的问题, 教师应积极鼓励:“是啊, 光就是用来照的啊, 怎么能染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 想象你在春天的原野中自由地奔跑, 想象无限的春光带来的美丽春景。这个光是太阳光么?”于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开始了无尽的想象, 他们想象着与春天相关的各种春趣、春景。此时, 春景已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无需讲解, 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绪飞到那一片无尽的春色之中。
2.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叶圣陶曾经将美读与作者的情感做了精妙的阐述:“若美读得其法, 便可以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是很强, 也许一时很难读出作者的情感, 这就需要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 因为成功的范读是诱发学生朗读兴趣的催化剂。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中那段文字的描写, 意境邈远, 语言优美。“那些……就像……;那些……就像……;那些……就像……”的句式, 节奏感特别强, 如诗歌一般, 美妙的词语倾泻而出, 就像是一曲动听的音乐。若教师能声情并茂地朗读, 便会给学生带来一种精神的洗礼和情感的熏陶,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 获得心灵的享受。由此可以看出, 那些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感情真挚、自然流畅的教师范读, 不仅可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更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
无论是朗读还是思考, 在阅读中都是珍宝, 它对学生在阅读中培养思维能力和情感的熏陶, 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 还要重视自己的教学方法, 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积极地进行引导, 放飞学生的思维, 给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
三、拓展延伸, 澄明学生的心灵感悟
阅读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 阅读也正是为了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感悟体验、净化心灵, 再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 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 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 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所见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由此看来, 拓展延伸更能使小学生的心灵感悟更加澄明, 拓展延伸不仅包括课外读物, 还能拓展延伸到自己的生活经历乃至影响以后的社会实践, 拓展延伸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例如,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在阅读中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之间深厚的感情。以茉莉为题, 体现出了茉莉的平淡无奇与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有着共同之处, 那些生活中极其平凡简单的小事中, 渗透着父母的爱, 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声叮咛、一份牵挂, 都是平平淡淡。教师可以在课后给学生提供拓展阅读的空间, 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同学们的生活中, 还有很多爱,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真爱, 你感受到了吗?谈一谈你的感受。”这样, 学生在阅读课文后, 也会提升自己的心灵感受, 将父母之间的爱进行拓展, 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利用有效手段来填补文本中的空白, 学生便可以在想象的天空中飞翔, 激发了学生爱满人间的高尚情操, 文本中的人格美也可以与学生产生共鸣, 升发美感。
每天几分钟,滋养身心灵 篇4
人和人之间身体上的亲密可以减少压力,会让我们觉得心里踏实、温暖。所以,不要只把张开的臂膀给你的孩子,每天也花1分钟时间把拥抱给其他家人或者朋友吧。可以是在早晨和家人告别时、下班回到家时或朋友帮了你一个小忙时……这样不仅有助于你与他们建立更加温暖积极的关系,也在无形间滋养了你的心灵。
2 预约口腔检查
有数据表明,保持口腔健康是长寿的秘诀之一!所以,每半年预约一次口腔全面检查,不仅关乎你的笑容是不是更美丽,还关乎你的身体是不是更健康。现在就打开网页,拨打电话,和牙医预约一次全面的口腔检查吧!
3 做一顿健康早餐
很多上班族因为早上时间紧,常常不吃早餐。如果不吃早餐,会让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这时胃分泌出的胃酸及各种消化酶会直接作用于胃黏膜,长此以往,细胞分泌黏液的正常功能就会遭到破坏,容易造成胃炎,严重的还会导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发生胃出血、穿孔及癌变。简单一顿健康早餐,保护你的胃。
牛奶燕麦粥:洗脸时用微波炉热好牛奶,洗完脸用热牛奶冲上燕麦,等刷完牙,牛奶燕麦粥的温度刚刚好。
煮鸡蛋+煎培根+水果+蜂蜜水:早上洗漱前把鸡蛋煮上,洗好后,鸡蛋基本就熟了;煎培根也就一分钟,再配上一个新鲜水果,一杯蜂蜜水,完美的早餐就此诞生。
4 运动前充分热身
虽然很多白领都知道运动的重要性,但他们却不知道运动前热身也同样重要。上了跑步机就直接开跑、进了瑜伽教室就直接练瑜伽、到了游泳池下水就游,这都是不科学的!这样很容易导致肌肉或者关节损伤,也许短时间发现不了,可长此以往,膝盖痛、肌肉拉伤、腰背疼痛都不可避免。正确的做法是,在运动前用5~7分钟热身,哪怕只是压压腿、伸展一下腰背,都能让血液充分滋养到你的身体,让肌肉做好运动的准备,避免受伤。
5 睡前听着音乐打坐
晚上入睡前,放下手机,放下书本,打开音响(或者干脆用手机也行),放上舒缓的音乐在床上盘腿打坐。8分钟基本上是两支曲子的时间,这段时间里,闭上双眼,大脑放空,身体放松,放下所有让你焦虑和纠结的事情,然后再入睡。这样不仅有很好的减压效果,还能提高睡眠质量。
6 整理你的旅行照片
旅行归来,你是不是就再也懒得去翻看旅途中的照片,立刻就投身到繁忙的工作生活里去了?当你觉得压力大、烦躁的时候,你无需找朋友吐槽或外出吃大餐平复心情,你只需要在回家以后抽出10分钟,整理你的旅行照片,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减压感。因为这样仿佛重新旅行了一次!
让学生在体验中激荡心灵 篇5
关键词:体验教学,讲究,情感,实效
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品德与社会》课程更提倡体验学习。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 获得某种技能, 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 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因此注重学生“体验”为中心的体验教学理论和实践相关研究的热潮在我国教育界不断涌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体验教学的方法在实践中的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 并得到迅速推广[1]。然而, 在实际应用推广中也出现不少问题, 使得体验教学缺乏真实的、深刻的情感体验, 未能触及孩子的心灵, 缺乏实效。因此笔者认为, 体验教学应关注情感, 讲究其生成、内化、深植、升腾, 追求实效。
一、情感生成, 应关联生活, 寻求共鸣
体验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因为生活世界才是与学生有着直接联系的。体验教学所注重的体验是和生活经历联系在一起的, 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但在实际备课教学中, 我们不难发现, 许多教师虽然认真地钻研教材, 穷尽心思地把枯燥的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适于、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 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没有跟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没找到触动孩子心灵的点。像这样体验未跟生活相联系, 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就拉不近, 情感的生成就失去了支点。因此, 体验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选取或构建那些既能体现教学目标, 又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的典型“生活事件”, 让学生在心理层面上进行丰富体验, 产生情感共鸣[2]。例如《探寻古代科学家的足迹》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寻根问祖”主题三的一个课题。这个单元包括三个主题:“文明的曙光”、“伟大的发明”和“杰出的智者”,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 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备课时教师想到了出生于厦门同安庐山堂的宋代宰相、科学家苏颂。应该说苏颂是家乡历朝历代中官位最高、科学贡献最大的。可是曾经这样伟大的家乡的历史人物, 身边的人却知道得不多。何不借此机会带学生了解家乡这位“杰出的智者”呢?教师自认为这种地域距离的缩小, 自然会让学生感觉到历史与我们并不那么虚幻, 杰出的智者、伟大的科学家离我们并不那么遥远。那堂课教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紧扣教材内容, 简短的语言导入地方资源课程。然后以视频为主要介质, 让孩子们了解苏颂及其主要成就, 突出科学上的两大贡献——医药学方面:《本草图经》的编撰;天文学方面:研制“水运仪象台”, 撰写《新仪象法要》。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参观搜集的资料,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漫谈, 探寻、学习苏颂精神。教师想, 届时学生一定会叹服苏颂的伟大成就, 胸中满怀敬佩之情。最后布置作业, 强化践行。可实际效果并不如教师想象的那样美好, 课上学生反映平平, 波澜未起。反观这一堂课, 虽然能紧扣教材, 挖掘地方资源;课的设计层层深入;多媒体课件能服务于课堂教学。但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重点“探寻苏颂精神”不足,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拉不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究其原因不是没有体验活动, 而是所有的体验都没有跟生活产生关联, 没有让苏颂立体地站在学生面前, 苏颂的伟大精神、杰出贡献跟现在的社会生活似乎毫不相干。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伟大, 触动孩子们的心灵?这就要找到教材与生活的联结点!如, 苏颂在编《本草图经》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如何解决的?《本草图经》能解决什么问题?列举《本草图经》是如何使现代技术、设备都高度发达的医院回天乏力的病人起死回生的实例;“水运仪象台”在当时又解决了哪些问题?这样的“典型”生活事件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这样的体验才能打动学生, 引起共鸣, 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民族自豪感的生成架起了有力的支点。
二、情感内化, 应巧用“做”法, 促进理解
“我听过, 我就忘了;我看见, 我就记得了;我做过, 我就理解了。”蒙特梭利的话大家都很熟悉。但一提起“做”, 很多人总觉得一定是很动感的操作方式, 总觉得很麻烦, 而且课堂的空间和时间有限就有意无意地把它忽略了。学生的认识不深刻, 情感就难于内化。所以, 在品社课中一定要根据课的核心目标, 结合教材的内容巧妙设计“动”的情境, 运用“做”法, 对教学文本进行再加工, 再建构, 促进理解, 使品德教育真正内化为某种情感的体验和生命的感悟认识[3]。其实“做”的体验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 有时候也可以很简单。计算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如《传递文明的纸》这一课, 为了让学生感受纸的发明的伟大意义、给人类社会文明的传递、人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便捷, 某教师就设计了一个计算体验活动:桌子上的这一本三百多万字的《资治通鉴》如果用竹简刻, 需要多少片, 这些竹简加在一起有多重, 多少人一起才能抬得动这样一部竹简的《资治通鉴》?那一个个数字令学生惊叹不已。摆摆拼拼也是一种简易而形象的做法。教学《印刷术》就可以让学生用萝卜或肥皂等材料刻简易的“活字”, 摆拼出不同的句子, 在活动中体会到活字印刷较之雕版印刷所具备的显著的优越性。情景表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 关键不在于表演的绘声绘色, 不在于情节的曲折离奇, 而在于让学生有所体验。一教师执教《走近秦朝》时就让孩子们编演“一个楚国人的遭遇”, 体验语言文字、货币、度量衡、交通等不统一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不便, 从而理解体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大意义。如此“做”法, 不必兴师动众, 却能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情感真正内化。
三、情感深植, 应去粗取精, 挖掘真情
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 进行体验教学, 就必须让课堂热闹起来, 让学生活跃起来, 于是, 体验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设计教学情境、分组讨论、实验演戏、组织游戏等各种形式层出不穷。一些教师甚至将这些形式的应用作为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 作为是否是体验教学的标志。以上形式的确在体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体验内容太多太闹,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没能留给学生挖掘、抒发感动的机会。如果不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过多地设计情境或使用多媒体, 不仅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抑制了学生的深入体验。为了让情感深植, 教师不能贪多贪闹, 要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 精心挑选体验的点, 大胆地舍弃不必要的“体验”, 以留出更多的时间、空间, 关注、唤醒学生的深刻体验, 让学生挖掘、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动[4]。某教师执教《地球上的红飘带》, 课上为了让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 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 一连用了好几个视频, 有“长征”“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等, 虽然个个精彩, 却没有留给学生挖掘、抒发感动的时间, 情感体验自然无法深植。根据学生的反馈与听课教师的建议, 该教师重新设计了这堂课:首先用简短的语言开门见山导入;接着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2页的课文和图片, 然后同桌之间一起完成“查查看”的练习, 交流后教师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讲述:“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 历尽千难万险,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到达陕西北部吴起镇, 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军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然后“召开”故事会, 请学生结合语文课学习过的内容或搜集的其他资料, 讲述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结合学生的讲演,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挖掘其中的精神。如讲到爬雪山的故事时, 可播放“爬雪山”的视频, 引导学生看后讨论:红军在爬雪山的时候为什么会呼吸不畅?能不能停下来休息?为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在充分交流感受的基础上请学生深情地朗读教科书第73页的美文“大渡河上的史诗”。最后教师总结, 师生一起豪情朗诵毛泽东的诗《长征》。这种设计, 貌似“朴实无华”, 没有那么多的“声情并茂”的视频, 实则给了学生更多交流讨论的时间, 实践证明效果显著。在交流讨论中, 学生表达着、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感动, 这种感动伴随着交流讨论不断被挖掘, 直至深深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四、情感升腾, 应引发思考, 激荡心灵
说到思考, 可能很多人会说数理化才讲究这个, “考试”科目需要学生努力思考, 至于品德课就是情境的渲染、情感的渗透、品德的教育, 只要不枯燥, 只要把教学活动过程搞得生动形象活泼, 像做宣传广告一样, 学生喜欢就行了。其实思考并不是数理化的专利。没有思考, 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学而不思则罔!”品德教育效果的达成度要高, 就得让学习真正发生, 就要有思维在场, 才能在碰撞中涤荡心灵, 促进情感的升腾。《劳动者的创造》教学重点是探究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的原理, 感受创造中劳动者的智慧。某教师是这样设计这部分教学的:先让学生观察和阅读教科书上有关都江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小组讨论, 然后全班交流, 说说都江堰工程为什么要那样设计, 三大主体工程分别起什么作用?最后播放视频, 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都江堰排洪灌溉的原理, 感受“因势利导”的智慧。整节课试教下来, 感觉流畅, 时间安排合理, 该有的“智慧”“自豪”这样的“答案”学生也能自然而然地说出来。但执教者及备课组几位教师都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少了情感的升腾, 少了对古代劳动者真挚的敬佩之情!对, 就是体验太肤浅, 没有思维的碰撞, 因此缺少心灵的涤荡。于是改进教学设计:在这一环节的开始, 增进了一个勾勾画画的小小体验活动:让学生“穿越时空”, 想象自己就是一名水利工程设计专家, 来到两千多年前的四川, 国君把治理岷江的任务交给自己, 自己有什么方案能化害为利?让学生简单勾画设计方案。学生想了又想, 画了又画, 可是发现怎么也无法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方案。有了这一设身处地的思维碰撞, 当学生最后看完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排洪灌溉原理视频后不由发出感慨:“李冰太厉害了, 在遥远的古代, 怎么能设计出这么完美的治水方案?!”“我太震惊了!那时候科学、技术都那么不发达, 李冰怎么懂得那么巧妙地利用大自然来解决灾害问题?!”学生不能不赞叹李冰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治水思想。学有所思, 经过思维的碰撞, 才有思想的交流, 心灵的碰撞、涤荡, 情感才能升腾。
参考文献
[1]张鹏程, 卢家楣.当前体验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上海教育科研, 2013 (3) .
[2]徐文军.高校思政课体验教学的实施及注意问题.中国林业教育, 2013 (1) .
[3]詹萍.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历史题材教学实效性研究.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2 (3) .
身心灵体验 篇6
每个人对颜色都有特殊喜好,随着年龄成长,经验累积和环境变化也许对色彩会有更深一层的研究和见解。随着年龄增加女士们可能会在穿着服装上或是化妆品的色彩上做些许改变,而男士们则在正式服装上的领带颜色上做变化。不过这些都是我们对色彩较表面化的理解,其实色彩对人的影响是很深入的。色彩并不是单纯指穿衣或彩妆,更大的层面是肉眼看不到,而一直存在并且影响着我们的一种光——(色彩) 所衍生出的关怀,从对自身的关心扩展到对心理情绪的理解,扩大到灵性(精神)层次的再开启。
色彩是某些光频的集中,色彩通常被区分作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红、黄、蓝三原色,从这三种颜色混合出其他颜色。颜色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力量的工具,帮助我们瞬间改善心性、态度、提昇我们日常生活的品质。由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量体系,找出个人最有利的一种或多种颜色,及其相对的色度都是必要的。
顔色记忆:如果对某种颜色有不好的记忆,在下次看到这种颜色的时候变会感到很不舒服。而相反的,如果某种颜色当它带给你的是美好的回忆,而再看到这种颜色时会让人心情舒畅。
其实我们在婴儿形成时期,在母亲的子宫里就能感受到色彩,最早接收到的是代表着母体营养而令人放松的粉红色。在儿童期,认识色彩是人成长发育的必经阶段,对色彩的接触直接影响到人的意识。而长大成人後,人们会将不同的感情、记忆和意义跟某种颜色联系起来,这些可以作为我们的潜意识存在。人们甚至会建立起对色彩的偏见,认为一些色彩对自己有着幸福、伤心、恐怖等特殊含义。
我们每个人的所有生活体验都能在人脑中留下印记, 一些负面的体验经过长时间累积,,就容易导致疾病。比如,有人长期以来出於某种原因而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需要,这个问题就会在喉轮(跟蓝色相对应)中表现出来。喉轮,在精神层面跟自我表达有关。所以,如果人的自我表达受阻,那麽这一区域的能量就无法自由流动,而运用恰当的色彩则有助於驱除负面情绪,打通情感阻塞,令身心重新获得平衡。
色彩疗法是一个整体医学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完全孤立的医学疗法,色彩治疗应当跟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自然的每一事物都有存在的理由,色彩也不例外。
色彩疗癒不是治疗,人生病当然要找医生,使用色彩疗法时,只是简单的采取预防性的保健措施,因为有许多其他因素,也许在你身边尚未发病前已经提醒你了,此时从心理、情绪、意识或潜意识的疗癒应当开始启动,但若是你忽视了这些层面,最後就是由身体来告诉你生病了。
色彩往往可以先唤回你对自己存在的重视,唤回生命价值及信念,使我们能更主动负责地维护自己的健康。色彩既可以令人振奋又可以让人消沉,既是建设性又是破坏性的。每种颜色都有其独特的效果,又可以被用作疗癒及平衡之用,以及激发更深层次的觉知。
利用色彩的能量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色彩的使用可以令人在工作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成功,比赛时有超常的发挥,而且能改善睡眠,让人精神振奋。
每一种颜色有它独特的作用,亦能产生不同的情感。在装饰、化妆、服装和广告方面,使用合宜的色彩可以取得舒适的效果。除了医疗作用外,颜色还有一定的象徵意义和社会属性,对我们生活有着相当的影响。有许多的研究显示,办公室的装饰若以蓝色和黄色为主,职员的工作效率会更高,因为蓝色和黄色是天空和阳光的颜色。而绿色因为有镇定作用,所以经常被用於医院和学校,令人放松的粉红色则在我们婴儿形成时期,母亲的子宫里就能感受到安全而放松。
【身心灵体验】推荐阅读:
(启迪青少年成长的故事)启迪青少年体验心灵感悟的故事_绿色寄语10-06
以心灵照亮心灵08-03
教育是心灵感应心灵08-04
心灵的沟通心灵的对话08-09
感悟心灵的随笔:心灵宁静路悠悠08-16
心灵电影作业,关于中外心灵电影的观后感06-20
美丽心灵05-28
坚守心灵05-30
润泽心灵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