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成长(精选12篇)
心灵的成长 篇1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学生心理被疑惑、烦恼困扰时,为师者应该用心去排解他们心中的绊脚石,让他们的心灵平静、安谧、幸福、快乐。
一、给优等生的心中浇洒一点冷水
宁宁(化名)在我班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她的语文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朗读、演讲比赛第一名非她莫属。她天资聪慧,一直为同学和老师称赞。小学一至五年级都是如此,在荣誉的光环下生活,她每天过得很开心。许多人看来这是她的福气,可在我看来,倒为她担忧,我认为她一路走来事事顺心而非幸运。人只有经历失败、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才会愈强,不知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呢?
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单元检测中,她连续两次成绩在六七十分,与她平时的分数相比是一落千丈。第一次看到这个成绩,她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在我面前)。第二次,可就……
那是在我的办公室里,她看到了试卷上的成绩,脸上的表情骤变,没过两分钟,她趴在了桌子上,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有些头晕、想吐……
一下课,我单独找她谈心。告诉她,人都要经历失败的,一次两次的失败没有什么,不会影响人的发展的,反而会让人更坚强的。别人不会因为这一点失败而否认你的成绩。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渐渐地,她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心理负担卸了下来,活泼可爱的她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事后我在想:许多优秀的学生常常受到表扬,在夸赞声中长大,没有经受过挫折或失败,虚荣心在心中慢慢萌芽,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锻炼,一旦遇到小小的沟沟坎坎,就跨不过去。这样的学生如何能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呢?如何拥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呢?这样的学生也绝不会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对于这一类的事情,的确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深反思。
我们常常让这些优秀的学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奋发向上。我们却很少想过这些学生身上的担子太重了!他们是否也想成为平常的学生,不愿成为老师、同学关注的焦点呢?
二、给后进生的心中点燃一盏明灯
要给孩子讲清道理,让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那天下午,红红(化名)哭着跑来告诉我:强强(化名)踢她的肚子。我知道他们之间一直矛盾不断,常为小事闹得不可开交。两名同学在班内同学面前都是不受欢迎的人。我经常找他们谈心,给他们讲为人处世之道,他们都被我说得口服心服的,可他们二人却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爱惹出事来。
我把两人叫来,仔细盘问一番,心中便明了了事情的缘由,红红骂人是根源。强强忍了很多天了,最后忍无可忍了。经过一番引导,红红被我说动了,从她的眼神中我读出来了。强强也感动了,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我知道,很少有人关心他,他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打心底里疼惜这个孩子。
其实,这个孩子心地很善良,可不知为何自从四年级插到这个班里,大家并不欢迎他、不接受他,他惹恼过班里98%的孩子。脸上经常见到他与同学打斗留下的伤痕,上学期我接过这个班后,对他多次教育、谈心,平息了一次又一次大家的愤怒,告他状的人越来越少了,夸赞他进步的人越来越多了。我真为他高兴。每一个调皮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心地善良是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上进、渴求成功是每一个孩子的优点,我们不妨好好利用这些特点!
强强的妈妈是一个精神上受过刺激的人,又独自一人抚养着这个儿子,对儿子的期望是很高的。面对这样的家庭,他的心灵上应有一层阴影在里面的。我能从他的眼神中读出来,他渴望着亲人的疼爱、渴望着同学的亲密无间、渴望着老师的涓涓细流……但愿能用我的一颗火热的心去感化他的善良和纯真,去温暖那颗经历过痛苦的心,去点亮一盏明亮的心灯。让他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走得正、走得直!唯愿世上多一个善良的人,少一个危害社会的人!
三、给性格内向的孩子播洒一些阳光雨露
“似乎我的生活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永远也不能定位,我从来不会因为我而适应周围的一切,只会让一切来适应我。如果别人告诉我一句称赞的话,过上几天,我就会忘记,可是,如果别人告诉我一句令我气愤的话,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正与一本书中所讲的相反:别人对我有恩,我会刻到石头上,别人对我不好,我将记在沙滩上让海水冲走。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无论遇到多大的事情都能够平静对待,过后天天都开开心心的。”这是我班丽丽在一次作文中这样写道。
丽丽是一个聪明上进的女孩,性格较内向,很少与同学交流,似乎每天都皱着眉头,不知有什么忧愁在心头似的,大家很少见到她的笑容。
我向家长反映了她在校的表现,同时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丽丽与妈妈的关系不好,总是吵架,爸爸也拿她们没有办法。看来,家庭因素是关键了。作为老师,一方面,我告诉家长要特别注意她的心理问题,母女关系要协调好,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另一方面,我在学校多关注丽丽,经常与她聊天,告诉她从小应该孝敬父母,不能与父母顶嘴,用《弟子规》中的道理教育她,她都很高兴地去做,并且告诉我她妈妈的变化。
圆周接力赛,我让她跑第一棒,发现她第一次露出了笑容,她笑起来很美,我感到好欣慰。眼保健操,我安排她当监督员,她站在台上,很认真地履行她的职责。渐渐地,她心里的负担减轻了,可以经常见到她的笑容了,也能经常见到她主动与同学游戏的身影了。她变了,纯真无邪的笑脸又回来了。
其实,真正的改变是内心的改变,完美的教育是育心的教育,育心的教育需要清澈、优雅、智慧、广阔的心灵。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以心育心,是育人之法,是对教育境界的一种追求,是对教育真谛的经典阐释!
心灵的成长 篇2
心灵成长指的是一种自我的觉醒,即是识破幻象,看清真实,认同我们的真实身份。对心灵成长的追求并不是要忽视或否定世俗生活,而是真正明白,在我们所追求的成功与名誉、权力与财富、安全与满足的背后,我们所真正渴望的是真我的实现,简言之,就是活出我们灵魂的特质――自由、真理、爱和喜悦。
要定义和接受“心灵成长”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认可心灵的存在,认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生活不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实现我们的精神价值。而心灵的成长,不是自动或偶然发生的,而是我们主动努力和追求的结果。心灵成长是一个意识成长、灵魂进化的没有终点的旅程。
广义而言,任何对生命和自我的新的感受、体验和领悟都可以视为心灵成长的具体内容。而狭义上讲,心灵成长指的是一种自我的觉醒,即是识破幻象,看清真实,认同我们的灵魂才是我们的真实身份,是知晓我们真正的使命是什么、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把心灵成长作为人生的目的和和追求。
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身在梦中,如果我们习惯于无意识的梦游,如果我们满足于不变的生活模式,也就谈不上醒来,谈不上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但是,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总是会有一种感觉: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宛如身处梦中,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为何在此,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正如许多导师和先哲所揭示的,世界是个幻象,人生如梦。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一点时,梦也就到了结束的时候,我们也就开始醒来。但这样的醒来,并不那么容易和简单,我们会因为自己的积习和环境作用在醒来之后一次又一次重新睡去。我们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真正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自我从一个又一个阻碍我们继续成长的旧有模式中解放出来的过程。真正彻底的觉醒需要一生的时间,甚至更多。
能让自己醒来,并走上心灵成长之路的方法有很多,有宗教的、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身体的、心理的、智能的、灵魂的……我们不排斥任何可以获得心灵成长的方式,并且鼓励每一个人探寻适合自己的方法,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心灵成长之道。但我们相信,获得心灵成长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通过生活本身,通过在每一个当下活出真正的自己。
当我们终于醒来,我们就会将我们的焦点转向更大和更广阔的画面,我们就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会变得充满热情、富有活力和创造力;我们会发现新的目标、迎接新的挑战、开始新的旅程。我们将满怀爱心和同情心,更具智慧与宽容,善于关心和体贴他人,自觉珍惜和保护环境,努力探索新的未知领域,创造更美好和光明的未来。
而追求心灵成长,就是为了活在觉察之中,为了感受和表达爱和感恩,就是为了去创造更多,去体验更多的喜悦,过一种富有意义、和谐而丰盛的生活。另一方面,对心灵成长的追求并不是要忽视或否定世俗生活,而是真正明白,在我们所追求的成功与名誉、权力与财富、安全与满足的背后,我们所真正渴望的是真我的实现,简言之,就是活出我们灵魂的特质――自由、真理、爱和喜悦。
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 篇3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认为人生境界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在当今的现实社会中,人们更多的关注了前二者,即生理层面和物质层面的问题,也就是基本的生存问题。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证明,教育是一项指向人的心灵的事业,这不仅是就被教育者而言的,对教育者本身来说同样如此。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存压力的增大,从事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也很难免俗,许多人也把目光过多地倾注到了物质层面,在世俗物质利益的泥沼里忙于名利的追逐,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自觉追求。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中对教师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世界问题,以及人格、信念的成长也关注甚少,由此导致了教师成长中智能与心灵严重“跛足”的现象。
的确,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良好的教育可提供通达心灵的镜子!试想如果教师心灵充满了焦虑、浮躁、浅薄甚至苍白,他们又怎能培育出一颗颗美好、丰富、饱满、滋润和高尚的心灵呢?教育工作赋予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可现实的教育基本上只剩下了教书这样单一的一件工作。由于育人工作缺乏可以量化的可操作性指标对教师进行有说服力的考核,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状成了制约教育良性发展的一个瓶颈。从教师发展的实际来看,目前学校管理存在着较严重的“官本位”现象,这使许多教师走上了“教而优则仕”的发展之路,许多优秀教师走向行政管理岗位,造成教育资源严重流失。重教轻育的现状已经成了教育发展的顽疾。从教育行政管理上来说,教育教学管理上的行政化倾向突出,有些地方对教师的“管”“卡”“压”的粗暴管理,也造成了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从教师成长规律来说,缺乏对教师成长规律的研究和科学的认识,导致教师成长停滞、窄化,预留给教师的发展空间不足,教师大都缺乏主动发展和进取的欲望。
从西方和我国现代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历史来看,人们曾一度把以教师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看作社会良心的代表——西方国家和我国民国时期的一些教师,由于经过了“民主”和“科学”的充分洗礼,敢于突破狭隘的专业界限,不是把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稻粮谋”,而是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使教育工作为助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强大的动力。他们的教育劳动和工作有着相对独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创造。但是,在今天,这种意识很少深入到我们的教师的精神层面。很多教师仅仅把自己的职业定位为“教书匠”,理想失落,人格萎缩,认同世俗的规则,从而缺乏真正的教育创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发展动力不足,精神窄化,甚至庸俗化,把本来作为高级精神活动的教育教学降低为自己养家糊口的一种生存技能。正是这种功利世俗的观念使得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一下子变得庸俗起来,其神圣性几乎荡然无存。教师的社会地位说起来很高,但教师职业并不是人们最羡慕的职业,真正优秀的人才和社会精英不想从事教育工作,一流的优秀人才并没有汇集到教育事业中来。
要想为教师的精神成长指明方向,就要了解教育这个职业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研究一些优秀教师成长的规律,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从中受到启示。吕型伟老师曾说过三句话:“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事业,科学、艺术,对教育工作的这种定位决定了教师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神圣性和严肃性。教育是培育人,发展人、成就人的工作,非一般人用一般的精力和热情所能干好。历练这种品德,需要教师淡泊名利,在无功利心态中,去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潜心读书,通过阅读,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来涵养性情,陶冶情操,历练人格,才会使自己伴随着阅读的深入,不断走向进步,最终成为品行高尚,学问一流,教学成绩蜚然的真正名师。古今中外一切教育大家的名师之路无不是通过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使他们首先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然后在实现崇高精神的不懈追求过程中,实现自主成长,主动发展,并最终成为令人敬仰的名师。
阅读在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在深层次的阅读过程中,教师的读书,从本质上说实现了一种语言和心灵交流的方式,读者是交流的一方,作者是交流的另一方;作者是在进行语言表达,读者在进行语言理解。“读书”对人有何价值,对人类又意味着什么?对此,朱永新先生有一种说法,叫做“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每个个体的阅读水平”。读书之价值,是让人成为人;无疑,教师读书之价值,是让教师成为教师。读书何以让教师成为教师?这可以从三个层次理解:读书,可以完善教师的专业行为;读书,可以增加教师的专业情趣;读书,可以享受教师的专业幸福。通过读书,心灵沐浴在人类文明智慧的阳光雨露中,时间久了,教师的心灵视野和思想境界就会比常人开阔,成为一个有品位和有追求的独立个体。
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味和人生格调,重要的是还形成了一种内驱力。内驱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外在的力量只有促进内驱力形成时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因而教师的精神成长要重视自我修养和精神价值的提升,它可以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在读书的基础上,还要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再通过写作,将自己工作和生活中所思、所悟,进行理性的加工,以随笔或日志的形式形成文字,对自己生命中所得所失加以总结。一位教师自主成长,自我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读书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通过写作来提纯自己的生命质量,在丰富与提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思想穿行在文字的世界里,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营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无限地相信书籍的力量”。是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读书人,读书是一道教师必须跨越的坎。同时,教师也应该是一个反思者和写作者。读书、反思和写作是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必经途径。
人的成长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语言文字作为思想和精神的工具使人摆脱了生物意义上的那种动物性束缚,进入到了社会意义上的一种精神状态。正是在这状态下,人的生命在一种自由和灵动的状态下,唤醒一种生命的自觉,并找到前进的目标与方向,永葆青春的活力,使内心世界的精神之树常青。真正的名师首先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世界,并靠这个内心世界形成强大的生命气场,支撑自己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不为名,不为利,进行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天都会有生命的精彩和进步。
在常人眼中,教师工作也许是枯燥的,如果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眼中,这份工作也是枯燥的,这表明教师已经有了职业的倦怠感。当前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是一种普遍现象,并非个例。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除了社会对教师期望值过高带来的工作压力之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普遍缺乏职业成就感带来的职业幸福感。渴望成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幸福的前提条件。教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比其他职业要难得的多。因为教育工作是一项等待的工作,不像其它行业只要尽心尽力,就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引来人们的关注。现实社会又是一个生活节奏非常快的时代,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教师们自然也就失去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那份耐心。放眼当今的中国教坛,我们会清晰地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大批正规院校走出来的高学历毕业生虽然资质很好,但潜心读书的人太少了。没有读书的良好习惯,也就失掉了造就名师的现实氛围。虽然各种公开课比赛花样繁多,也吊起了许多年轻教师的胃口,让不少教师一课成名,但光环背后却失掉了终身从教,无私奉献的淡泊人生态度。许多人正是凭着一课成名的捷径,摆脱了教师职业另谋高就,也有人通过这条途径走上了教育行政领导岗位。总之,在名利的诱惑下,教师的内心世界已经不安静,他们没有了成为名师的耐心,只想快速成名,为自己谋得一个理想的生活地位,拥有优渥的生活环境。
用人类有价值的文明营养涵养自己的心灵世界,是每一个立志成为名师的教师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教师是社会和时代的航船驶向未来的摆渡人,是耕耘生命田野的农人。作为这样一个群体,一颗丰富、包容而敏感的心灵是必须的。从今天起,养成读书的习惯,在开卷有益的成长氛围中,逐渐拥有一颗高贵而丰富的心灵是我们教师的幸福,也是我们学生的幸福。
(作者单位:山东桓台索镇实验学校 山东桓台索镇耿桥小学)
让作文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 篇4
没内容可写, 没真性情, 应试而非应需的作文何以促进学生的成长?教学生写作文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仅仅只是在中考、高考中拿一个高的分数吗?是不是也应该通过作文来了解学生, 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呢?如何让作文教学服务于学生成长的需要呢?
一引导学生认识写自己成长作文的重大意义
让中学生反映自己的成长作文就是“写出自己的意思”, 那么是写中学生的什么“意思”比较恰当呢?我认为可以概括为写他们自己成长中的感受, 套用习惯的说法, 可以叫作反映他们自己的成长。所谓成长, 不是指生理上的长高长大, 而是指心理上的发展与成熟, 指人格和个性的成长。进一步说, 这里主要是指中学生在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人格心理特征方面的发展与成熟。中学生处在迅速成长阶段, 在这些方面他们经常会有感受和心得, 让他们写自己的成长, 决不会无话可说。相反, 他们会有说不完的话, 而且这也是他们最愿意讲的。为什么这样说让中学生写自己的成长, 这不仅是解决他们作文“下笔无言”的问题, 而且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所以很值得提倡。其意义如下:
1. 进一步落实教书育人的精神
作文教学必须突出它的育人特点, 可是以往由于教学观念上的偏颇, 片面强调写文章的技能技巧, 以致遮蔽了作文的人文本质, 只管按某种技法去编织文章, 而忽视了文章是否有真切的思想内容。在这种情况下, 不少学生写作文只拣大话套话和好听的话说, 脱离了自己的心灵实际, 使作文教学失去了育人的功能。提倡学生写自己的成长, 就是让他们关注自己的心灵, 恢复和弘扬作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毫无疑问, 这样的作文教学必定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成长中的每一点收获、进步、感受、心得、体验, 写出来与不写出来很不一样。不写出来只是心头一种模糊的感觉, 容易消失;写出来就经过了一番认识, 一番整理, 一种自觉的反思。这样就使学生在人格成长过程中结结实实地迈出了一步。恰如走路, 写自己的成长, 就是帮助中学生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2. 较快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所谓“作文先做人”、“人品决定文品”的问题。既然引导学生写自己的成长能有力地促进他们人格的迅速发展与成熟, 那么他们的作文水平也必然会随之得到较快提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养成讲真话的优良文风。古人论写作强调“修辞立其诚” (《周易》) , 即写文章要讲真话。中学生有了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就有了实事求是和敢讲真话的品质。因为对自己心灵世界中哪怕是消极的东西, 这时他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正确对待, 所以敢于讲出来。许多作文较好的同学, 就是不断解剖自我, 不断完善自我的记录。
使文章有比较好的思想内容。如我班的语文科代表由于没有及时地完成任务, 考虑到她的情况, 我便要求她写反思。这次期末考, 她根据这件事写了《我的初一不流泪》。生活纷繁复杂, 千头万绪, 它们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与写文章的人站在什么角度去看有很大关系。对于积极进取的人来说, 即使受处罚这类事也可以坦然地写出很有意义的文章。就更不用说写美好事物了, 这就保证了作文有比较好的思想内容。
使文章有创新特色。如不久前, 在自习课上有个学生为阻止别班同学来捣乱被殴打受伤一事, 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些学生的作文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我们在懦弱》深刻剖析了自己及一些学生的心理, 描写了当时情况的细节;《我们无情无义吗》则深入地思考处事的方式方法, 强调为人的智慧。也许现场处理并不完美, 想得并不周到, 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他们的思想, 反映了他们的成长。我们时时处处能看到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跳跃。这些都说明人的心灵世界各不相同, 只要如实地描写自己心灵的成长, 文章就一定会有独到新颖的创新品格。
3. 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作文兴趣
如上文所说, 让学生写自己成长是他们真正在讲自己的心里话, 他们不仅愿意写, 而且在写的时候会感受到释放真情实感的快乐。这样, 学生写作文就由“苦差”变成了愉快的事, 就会喜欢作文, 对写作文产生兴趣。无论做什么事情, 只要有兴趣就能够做好。写作文也不例外, 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较快地提高水平。
二如何引导中学生写好成长作文
1. 抓住心灵的震荡
人的成长、心灵的成熟过程, 这些听起来抽象、空泛, 给人不好把握的感觉。其实它是中学生不时地经历着的, 它就直接体现为一种思想认识和情感波动。不过, 它是心灵深处的震荡, 不是浮面的一般思想感情。比如回家有伴同行很高兴, 快上课了自己还在途中很着急, 这类点滴的感触跟成长的关系就很小, 它们很难促进中学生人格个性的发展与成熟。应该特别注意的是那种使灵魂深处受到震动的思想情感, 如前面提到的《我们在懦弱》中的自我剖析, 《我的初一不流泪》中的内疚之感等等。这类思想感情掀动着整个心灵世界, 使你难以平静。如果是痛苦的情感, 它迫使你寻找排解的途径;如果是事理的领悟, 它迫使你明确如何付诸行动, 等等。然后心情才能平静下来。所以, 应该捕捉住这种思想感情去写作文。
2. 写生活札记
处在迅速成长中的中学生, 不时地有震撼心灵的思想情感涌现, 不时地有心得体会产生。为了不使它们“溜掉”, 提倡和鼓励中学生写生话札记 (有的叫“日记”“周记”, 有的叫“随笔”或“灵感偶录”等) 是十分必要的。事实上, 写札记不只是为写作文积累材料, 它也是发展作文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很有效的措施。许多“作文尖子”的札记有四个特点:自觉写, 写得勤, 数量大, 进步快。写札记之所以能有力地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因为它在积累素材的同时也就训练了思维、训练了语言、丰富了情感、提高了认识能力、磨炼了笔头;而且这就是心灵的一种观照与自省自悟的形式, 所以又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成长。
三保护学生的隐私
当然, 成长作文的实践, 需要学生真诚地付出, 更需要教师有一颗平常心去呵护。
好好阅读学生的文本会发现很多秘密:他们的思维状态、兴趣爱好、世界观全都隐匿其中。不了解学生的这些秘密, 就无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若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学生的文本, 不能发现学生存在的思维缺陷、心理障碍等, 就很难发挥作文教学呵护心灵、提升思维等级的作用。作文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教师利用好这个平台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教师对于学生成长作文的评价与处理应让学生信任自己, 让学生长期敢于在作文中表达各种想法。只有让他们表达出来, 发现问题, 才能解决问题。
在学生的成长作文中, 尤其需要教师细心处理的是:作文中有意无意地暴露出的学生隐私。实践中发现, 不少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掩饰、严加防范甚至连父母也不容知晓的隐私, 却在作文中、日记里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是学生对教师高度信任, 并期望能得到教师的指点, 化解心中的痛苦。其次, 中学生写作在向着抒写真我、张扬个性、吐露真情、表达真实的方向回归。再次, 笔头宣泄乃一种最佳选择。它可以将郁闷已久的、难以向人启齿的隐私, 尽情付诸笔端, 向自己的内心倾诉、交流。这种方式, 没有面对面的直接性, 就避免了顾虑与难堪。不少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地暴露着自己的隐私, 向自己信任的教师开放心灵的“特区”, 这说明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 对信任的教师是不设防的。不过, 单纯的心灵也是脆弱的, 稍有不慎, 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 也有些老师害怕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一些非常规想法, 一看到学生奇怪的想法就大肆批评, 使学生对老师失去信任, 对老师封闭自己的心灵之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在《教师, 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一文中写道: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儿。它是很容易被摧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因此, 中学语文教师在批阅作文看到学生的隐私时, 无论哪方面的隐私, 都不要大惊小怪, 要以平常的心态去对待, 做到“心知肚明”就可以了。批阅教师应严把“嘴巴关”:既不能将学生的隐私作为饭后谈资, 更不能在学生中广泛张扬。即使是作文课堂讲评, 教师也千万不要对自认为过于越轨的隐私加以批评、指责, 应该将学生的隐私, 作为“绝密”文件, 永远密封在大脑的档案里。纵然该作文出类拔萃, 也不要在课堂上随意当众朗读, 点名表扬即可。如果很有必要朗读, 也得事先私下里征得作者的同意, 方可为之。平时, 我让学生在不想公开评讲或展览的作文或周记上做记号。批阅后, 亲自地发给学生。这样, 学生的作文既得到了高度的评价、肯定, 其隐私权也得到了保护。教师这种巧妙的做法, 自然会赢得学生佩服、信任。
面对学生的隐私文章, 中学语文教师要如何写好评语呢?学生的情感从内心流入作文里, 又从作文流向老师的心间, 老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孩子情感的小溪中, 让它永远地流淌, 这就叫感情的延续。因此, 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理论说教, 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 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 让他们觉得他们高兴的时候, 老师在鼓掌;他们伤心的时候, 老师在为他们流泪。
让作文成为心灵交流的平台, 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 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
摘要:一部分中学生写作文普遍碰到的困难是“下笔无言”, 没有东西可写就谈不上练习写作, 更谈不上写得好不好。因此, 要让作文成为心灵交流的平台, 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 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 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
心灵的成长作文 篇5
后来,年龄稍微大了一点了。有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也敢了,因为做到了以前不能做的事情,所以非常的快乐,每天总是洋溢着笑脸。那时,心灵是快乐的。
都说“人比人,气死人”,上了幼儿园之后,每天接触的人一下子就多了起来,自己也不是掌上明珠了。况且还有很多小朋友的能力在自己之上,所以微微有一点沮丧。那时,心灵是失望的。
大约五六岁的时候,记得我那时一下子就从全班跑步倒数第一成了数一数二的高手,小朋友们都很“崇拜”我,自己小小的虚荣心毛病也就犯了,而且那时思想也成熟一些了,所以那时的心灵是交错在想高兴又高兴不起来里。
入学了,当时感觉突然从幼儿园的老大变成了小学的老小,误差太大,再加上一开始同学们都不熟悉,所以话不多,只是跟几个比较要好的朋友一起玩,那时,心灵有一点点的不高兴。
一年级第一次的期中考试,考得不错,爸爸奖励个陀螺,非常快乐。觉得上学还不错。心灵是暗暗窃喜的。
二年级了,同学们也都熟悉了。感觉自己在班里个方面还是不错的。不过有一些家里富有的同学买了一些我没有的东西,想要又怕父母不同意,所以一直憋着没说,那时,心灵是沮丧的。
三年级是中年级了,就是现在,可以叫两个年级的学弟学妹“小屁孩”,感觉很好。呵呵,虽然可以叫,潜意识告诉我不要叫,如果是年龄小一点,不会听的,但是毕竟成熟了很多,对潜意识也有了解,所以就没叫。这时,心灵是成熟的。
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 篇6
一、给优等生的心中浇洒一点冷水
宁宁(化名)在我班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她的语文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朗读、演讲比赛第一名非她莫属。她天资聪慧,一直为同学和老师称赞。小学一至五年级都是如此,在荣誉的光环下生活,她每天过得很开心。许多人看来这是她的福气,可在我看来,倒为她担忧,我认为她一路走来事事顺心而非幸运。人只有经历失败、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才会愈强,不知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呢?
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单元检测中,她连续两次成绩在六七十分,与她平时的分数相比是一落千丈。第一次看到这个成绩,她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在我面前)。第二次,可就……
那是在我的办公室里,她看到了试卷上的成绩,脸上的表情骤变,没过两分钟,她趴在了桌子上,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有些头晕、想吐……
一下课,我单独找她谈心。告诉她,人都要经历失败的,一次两次的失败没有什么,不会影响人的发展的,反而会让人更坚强的。别人不会因为这一点失败而否认你的成绩。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渐渐地,她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心理负担卸了下来,活泼可爱的她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事后我在想:许多优秀的学生常常受到表扬,在夸赞声中长大,没有经受过挫折或失败,虚荣心在心中慢慢萌芽,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锻炼,一旦遇到小小的沟沟坎坎,就跨不过去。这样的学生如何能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呢?如何拥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呢?这样的学生也绝不会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对于这一类的事情,的确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深反思。
我们常常让这些优秀的学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奋发向上。我们却很少想过这些学生身上的担子太重了!他们是否也想成为平常的学生,不愿成为老师、同学关注的焦点呢?
二、给后进生的心中点燃一盏明灯
要给孩子讲清道理,让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那天下午,红红(化名)哭着跑来告诉我:强强(化名)踢她的肚子。我知道他们之间一直矛盾不断,常为小事闹得不可开交。两名同学在班内同学面前都是不受欢迎的人。我经常找他们谈心,给他们讲为人处世之道,他们都被我说得口服心服的,可他们二人却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爱惹出事来。
我把两人叫来,仔细盘问一番,心中便明了了事情的缘由,红红骂人是根源。强强忍了很多天了,最后忍无可忍了。经过一番引导,红红被我说动了,从她的眼神中我读出来了。强强也感动了,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我知道,很少有人关心他,他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打心底里疼惜这个孩子。
其实,这个孩子心地很善良,可不知为何自从四年级插到这个班里,大家并不欢迎他、不接受他,他惹恼过班里98%的孩子。脸上经常见到他与同学打斗留下的伤痕,上学期我接过这个班后,对他多次教育、谈心,平息了一次又一次大家的愤怒,告他状的人越来越少了,夸赞他进步的人越来越多了。我真为他高兴。每一个调皮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心地善良是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上进、渴求成功是每一个孩子的优点,我们不妨好好利用这些特点!
强强的妈妈是一个精神上受过刺激的人,又独自一人抚养着这个儿子,对儿子的期望是很高的。面对这样的家庭,他的心灵上应有一层阴影在里面的。我能从他的眼神中读出来,他渴望着亲人的疼爱、渴望着同学的亲密无间、渴望着老师的涓涓细流……但愿能用我的一颗火热的心去感化他的善良和纯真,去温暖那颗经历过痛苦的心,去点亮一盏明亮的心灯。让他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走得正、走得直!唯愿世上多一个善良的人,少一个危害社会的人!
三、给性格内向的孩子播洒一些阳光雨露
“似乎我的生活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永远也不能定位,我从来不会因为我而适应周围的一切,只会让一切来适应我。如果别人告诉我一句称赞的话,过上几天,我就会忘记,可是,如果别人告诉我一句令我气愤的话,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正与一本书中所讲的相反:别人对我有恩,我会刻到石头上,别人对我不好,我将记在沙滩上让海水冲走。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无论遇到多大的事情都能够平静对待,过后天天都开开心心的。”这是我班丽丽在一次作文中这样写道。
丽丽是一个聪明上进的女孩,性格较内向,很少与同学交流,似乎每天都皱着眉头,不知有什么忧愁在心头似的,大家很少见到她的笑容。
我向家长反映了她在校的表现,同时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丽丽与妈妈的关系不好,总是吵架,爸爸也拿她们没有办法。看来,家庭因素是关键了。作为老师,一方面,我告诉家长要特别注意她的心理问题,母女关系要协调好,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另一方面,我在学校多关注丽丽,经常与她聊天,告诉她从小应该孝敬父母,不能与父母顶嘴,用《弟子规》中的道理教育她,她都很高兴地去做,并且告诉我她妈妈的变化。
圓周接力赛,我让她跑第一棒,发现她第一次露出了笑容,她笑起来很美,我感到好欣慰。眼保健操,我安排她当监督员,她站在台上,很认真地履行她的职责。渐渐地,她心里的负担减轻了,可以经常见到她的笑容了,也能经常见到她主动与同学游戏的身影了。她变了,纯真无邪的笑脸又回来了。
其实,真正的改变是内心的改变,完美的教育是育心的教育,育心的教育需要清澈、优雅、智慧、广阔的心灵。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以心育心,是育人之法,是对教育境界的一种追求,是对教育真谛的经典阐释!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篇7
一、兴趣为先,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活动,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儿童是否有一种强烈的兴趣爱好,在内心深处是否有一种本能的需要。如果说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那么阅读的欲望也就产生了。还是从《夏洛的网》这本书说起吧。课的开始,我先从让学生观看他们平时读书时的照片入手,这样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他们觉得读书很有成就感。接着,我又从这本书在世界引起的轰动谈起:《夏洛的网》的确是一本好书。它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风行世界五十年,发行千万册。这本书不仅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大人的。上海的大学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上优秀的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读过《夏洛的网》的,另一部分是正准备读《夏洛的网》的。可见,这本书的影响有多大。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本书吗?通过我这样的介绍,学生对这本书有了新的认识,并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孩子们阅读的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达到了我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步步为营,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
阅读一本好书光有兴趣还远远不够,如果能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那么阅读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例如,在阅读教学《夏洛的网》这一课时,我从让学生看封面知道了作者、译者,从看封底知道了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再到目录,到人物表,最后出示文中片段以及图片再让学生猜一猜:它们分别是谁?学生知道了读书还可以这么读,因为有一半的孩子之前都不知道什么是封面、封底,人物表,当时我就在想,教师的引导真的是太重要了。这样,在交流中学生喜欢上了这本书,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顺势,我又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浏览,什么是略读,什么是精读。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刚才读封面、封底、目录、人物表都叫浏览文章,要想真正读懂文章,还要走进书中,捕获信息,掌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我还告诉学生,其实,浏览、略读、精读这三种方法在读书时都很重要,阅读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三、赏析精彩片段,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然后有目的地去读一些精彩片段,并且让学生抓重点词句,写一写批注,抒发自己的感受体验,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人物形象自然就鲜明起来了。学生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将自己的生活与文章内容、主旨相结合,积极主动的去了解故事情节,从而促进主动阅读,达到“读了一遍还想读”的目的。这样,学生读整本书的好处自然而然地就体现出来了。还是拿《夏洛的网》来说吧,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夏洛,感受夏洛形象,走进威尔伯,重点领悟到威尔伯的知恩回报。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读书中的片断,相关的情节,体会感悟到夏洛是忠实朋友,有一颗善良的心、讲义气、无私奉献,关心帮助朋友,安慰、鼓励他人、不辞辛苦,聪明智慧。同时又体会小猪威尔伯的可爱,它富有爱心、热爱生活、喜欢朋友、知恩图报,谦卑可爱、做事认真……原来它具有许多被人喜欢的理由。最后,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的那份感动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课上完后,从学生上交的读后感及其他作业来看,学生有了对文本的深入了解,真正有了自己的感悟。
四、阅读整本书,关注心灵的成长
读书明智,读书明理。读整本书不仅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养成阅读习惯。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会受到文化的熏陶,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因为整本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在书的世界里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爱的教育,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不管就语言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当这种美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灵也就会得到洗涤和净化,这为他们今后心灵的成长奠定了基础。就像学生读完《夏洛的网》整本书后,更加深入地走近书中的人物,走近书中营造的温情世界,感受作品的内在魅力,体悟作品中对生命,对友谊的诠释。
书香世界华自香,教者除了会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他们有权支配自己,在轻松愉快中进行阅读并享受阅读的快乐,让书香点亮美丽的人生。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能凝聚一个团队的精气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弘扬阅读文化,既是满足广大职工精神文化的需要,又是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更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保持企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需要。一、弘扬阅读文化建设书香企业的重要性从提升个体综合素质的角度看,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精神生活的质量和精神成长的高度。人的精神成长是通过阅读来获得的,没有阅读,就没有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精神的发育,就没有人思想的成长。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以书为伴阅读整本书,点亮孩子美丽人生?这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以兴趣为先,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步步为营,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学会赏析精彩片段,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阅读整本书,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关键词:整本书,兴趣,阅读方法,精神世界,心灵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4年全国初中生征文大赛获奖名单[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4年24期
[2]如何关注本刊新浪微博“@中学生阅读初中版”[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4年24期
[3]《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4年第1~12期要目[J].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4年24期
[4]张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习惯[J].快乐阅读,2015年14期
心灵的成长 篇8
一、培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丰富 学生的精神生活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活动空间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 他们的生活过于单调, 尤其现在的学生, 独生子女多而且父母大多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陪他们。小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除了在学校里学习, 回家之后就是看电视、上网玩游戏, 既孤单又单调, 少数学生甚至出现自闭倾向。因此, 打开他们的心扉, 让他们学会表达情感, 学会与他人分享, 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日记, 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教师可以教会他们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 使用已经学过的词语, 只要清楚、明白即可, 慢慢培养学生们写日记的兴趣, 例如向家里人描述一下同桌, 一位一年级的学生就是这样写的:我的同桌叫王小明, 他长得 (当时用的这个“的”) 很高, 我们班的同学都喜欢 (“喜欢”一词不会写, 用的拼音) 和他玩 (“玩”也是用的拼音) 。对于一名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这就写得非常不错了。教师应该多多鼓励、表扬, 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就会慢慢形成写日记的习惯, 在日记中倾诉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创新日记形式, 提高学生写日 记的兴趣
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主要是文字形式的, 都是规规矩矩地躺在横格线里的一个个方块汉字。事实上, 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教师可以创新日记的形式, 使日记的形式多样化起来, 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对于喜欢用文字表达的学生, 文字式的日记形式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而对于喜欢画画的同学, 也许图画才是其表达心情的最理想的途径;一位喜欢制作标本的同学, 那么他手中的标本也是最能体现其喜怒哀乐的内心情感的;甚至日记也可以是说的, 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学生, 让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描述出来也是同样可行的, 一方面可以锻炼其口头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因此, 无论是文字式的还是图画式的, 抑或是标本、说话等, 只要是小学生喜欢的, 其实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形式。例如, 一次笔者在上课过程中, 发现一位同学在课下聚精会神地趴在桌子上写写画画, 笔者就走下讲台去看个究竟, 却发现这位同学在练习册上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课后, 笔者了解到这位同学特别喜欢画画, 于是顺势对其引导, 可以把每天观察到的东西用手中的笔画下来, 还可以把自己的心情也通过图画表达出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 他画画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不少。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为学生 写好日记提供“源头活水”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有限的, 如果仅仅把学生局限在课堂、学校、家庭的小圈子里, 即使学生的文采再好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干巴巴的, 没有水分, 因此, 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为学生营造一些课堂之外的生活氛围, 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然后再引导学生慢慢体会、思考, 关注自己的内心。小学生的天性是玩、是活动, 那么课后老师可以组织一些有趣味性的活动, 例如拔河比赛、踢毽子比赛、跳绳比赛、折纸比赛、剪纸比赛、手工艺品制作比赛等小活动;春天就组织学生们去春游, 感受春风抚摸在脸上的温暖;秋天就带领学生去爬山, 感受秋天的天高气爽;到了冬天就领着学生们堆个大雪人等, 充分利用各种条件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多了, 想法自然就会多了, 想的多了就会有表达的欲望, 学生的日记就有的写了, 心灵里的东西就随着手中的笔流淌了出来, 或是一篇文章, 或是一幅画作等。
《哈利波特》中主人公的心灵成长 篇9
整个《哈利波特》系列, 讲述的都是主人公哈利对黑魔王伏地魔的对抗史。同时这一系列也可以解读为主人公哈利心理发展的成长小说。整个哈利波特小说系列是主人公哈利与伏地魔对抗的故事, 同时, 它也可以作为一部强调主人公哈利波特心理成长的教育小说。起初, 哈利是倾向于本我的, 但是他在接触了社会各种道德准则, 进入霍格沃茨之后, 他开始努力向超我改造自我。然而, 一味的追求超我是不可能实现的, 最终, 哈利明白了这个道理, 并在超我与本我之间达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平衡。
1 哈利的本我倾向
哈利的本我倾向表现在两点。其中之一是小孩子自然地有着本我的倾向。
作为一个不懂得魔法界规则的孩子, 在他进入霍格沃茨之前及在这个学校的最初几年, 哈利大多受他的本我影响。因为他还小还不懂魔法的世界, 也就无法了解魔法界的规则。那时的他被自己的无意识渴望驱使, 脑中也没有魔法界的道德准则来约束自己。这也在哈利波特和魔法石中提到过, 当他被人欺负时, 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魔法拯救自己或惩罚欺负他的人。这种使用魔法的冲动不被自己的意识控制。这是哈利的无意识的渴望, 他自己也没意识到这种自然的本能。一次哈利带着他爱欺负人的表弟去动物园, 他下意识地放出了笼子里的蛇以致他的表弟被吓死。直到他进入霍格沃茨, 有时依然不能控制这种本能。在哈利波特和阿兹卡班的囚徒中提到哈利用魔法把他的姨妈吹成了人形气球。在霍格沃茨时, 他喜欢在宵禁之后到处游逛并好几次打破校规。哈利对本我的倾向不仅表现在早期的无意识行为里, 而且也表现在他与伏地魔的关系中。
哈利身体里有一小部分伏地魔的灵魂, 也就意味着哈利内心也存在着无意识的黑暗。伏地魔在故事中是本我的象征, 因此哈利身上伏地魔的影子也暗示着哈利身上本我的存在, 尽管哈利有意识地去否认它。哈利经常可以通过伏地魔的眼睛去看, 通过伏地魔的嘴说话。有时哈利还在自己的梦中变成了伏地魔。根据弗洛伊德梦体现潜意识的理论, 表明哈利在其潜意识里还是不可否认地被本我所驱使。
2 哈利对超我的努力
尽管本我在哈利的早期起着主导作用, 他仍然试着去除本我对他的影响, 并做了以下的事来获得更多的超我。
首先, 一开始他否认自己的本我, 后来他意识到本我是他的一部分, 而只要他用超我意识做正确的事情, 他也可以欣然接受本我的这部分, 但在一开始他仍然强烈抵制。其中一个例子是当分院帽想要把他分到充满本我的斯莱特林学院, 他坚决拒绝并请求把他分到别的地方。尽管他的反对是徒劳的, 哈利的做法证明了他在抵制本我对他的束缚。
其次, 哈利使自己身陷险境表现其英雄行为也为了证明自己拥有更多的超我意识。因为潜意识里, 哈利知道自己更有能力控制本我, 至于超我, 以他对魔法世界的规则的了解, 不允许他这样做。所以他顽强的抗争来证明自己是一个超我的勇敢无私的人。
3 哈利在本我和超我间成功的平衡
在小说的最后几章, 哈利不仅承认了本我及其存在的可能性, 并愿意被超我所限制, 因此在这个系列中代表自我的哈利, 在本我和超我找到了相对的平衡。
喜欢打破常规的哈利长大后成为一个傲罗, 其位置在魔法界相当于人类世界的警察, 一个准则守卫者。这也标志着哈利更多的被超我影响。
哈利最终打败了伏地魔也除掉了在他身上伏地魔的影子, 正如原来所提到的, 伏地魔的影子意味着哈利身上暂存的本我意识。这也象征着他在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抗争终于结束, 最终哈利的超我意识胜利。
尽管在哈利内心的斗争中超我胜出, 他内心的本我仍无法被消除。本我像是他无意识的一部分, 他只可以暂时抵抗本我的诱惑, 而无法彻底摒弃它。长大后的哈利意识到这点并最终承认了本我的存在。正如哈利结婚生子后, 教育其孩子是否在斯莱特林学院并不代表一个人品质是否有问题。斯莱特林学院正是本我的代表, 其院训为追求野心, 既追求自己内心的原始欲望———本我。哈利接受了斯莱特林学院, 也就是间接接受了本我的存在。
一个人永远无法摒弃他的本我意识, 他只能做的是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哈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只有他放弃一味的追求超我, 接受心中本我的部分, 他的自我才会相对稳定下来, 并获得成功。
4 结论
在本能和道德准则之间的抗衡, 哈利波特作为小说中自我人物代表, 用了七年的努力最终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寻求到了一个平衡。虽被伏地魔的本我意识所诱惑着, 哈利并没有向他的方向发展。他受到超我代表的校长邓布利多的谆谆教诲, 但有别于校长的是, 哈利不喜欢墨守成规, 他也欣然接受本我的存在合理性, 因此经过七年的努力, 哈利终于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找到了平衡。
摘要:J·K·罗琳所著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全球青少年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中, 哈利个人的成长轨迹更是给全球的青少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整个《哈利波特》小说一方面是围绕着主人公与伏地魔间的对抗展开, 另一方面, 更是写出了主人公心灵成长。本文将从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的角度, 对哈利的本我倾向, 他对超我的努力, 以及他最终成功地在本我和超我间寻求平衡三部分内容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成长,精神分析,本我,自我,超我
参考文献
心灵的成长 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爱心,耐心,细心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把琴,只要拨动了琴弦,必然会发出动听的音响。那么,幼儿教师怎样拨动孩子的心灵琴弦呢? 我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认为用爱心、耐心、细心就能拨动孩子的心灵琴弦,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铸就孩子的未来。
一、用爱心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幼儿园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站,幼儿教师不仅要做好蜡烛照亮幼儿,更要拥有永恒的爱心,爱得深沉,爱得透彻,爱得无私,爱得执著,用爱心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爱孩子,面对灿烂的生命微笑起来,用自己真诚的微笑唤起孩子心灵的微笑。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广泛的、启蒙 性的,幼儿的学习活动应重视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在活动中我发现童童是一个胆小的孩子,有许多事情不敢主动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微笑着以鼓励的语气告诉他:“只要你去做,你一定能行。”这样就增强了孩子的自信,面对困难。像童童这样的孩子,每当他们做事情时,我们要时刻注意,随时给他们鼓励眼神、肯定微笑,让他们知道老师随时关注自己,增强自信,快乐成长。
爱孩子,要把他们看成花朵,相信每一朵都有盛开的理由。幼师要把生活中的温暖和生命中的张力传递到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相信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这是一种信念,教育就源于这种信念。郭子涵入园的第一天,给我的感觉是既不懂事又不卫生,衣服不整,东西乱扔乱放,听不进老师的话,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问题”很多。我格外关注他,每天入园,看到他不干净,都亲自给他洗手洗脸,趁午睡的时间给他洗脏衣服,上课时给他削好铅笔,手把手教他写字,每写一个字,哪怕歪歪咧咧,也给予肯定,只要有进步就当着所有孩子的面表扬他,就这样他一天比一天干净,一天比一天进步,朋友也一天比一天多。现在,每天妈妈接他的时候,都会拿出老师给一百分本子显摆,期末拿了进步奖,那小脸笑的是一朵美丽的花。
爱孩子,要把每个孩子看做闪亮的星。幼教的真谛在于发现并发挥孩子的潜能,帮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引导他们不断探索未来世界,在前行过程中寻找每个孩子的优势智能。小班孩子由于在家过于依赖父母, 自己许多事情都是由家里人帮着做,所以一遇到事情就说:“我不会”、“我不行”。有时孩子并不是不会,或者不知道。而是缺乏自信心,缺乏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老师还有距离感。我从培养孩子自信入手,想方设法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为他们营造展示自我的平台,寓教育于活动和游戏之中,让每个孩子都闪烁属于自己的光芒,出现一个个小画家、小歌唱家、小故事大王,增添一颗颗闪亮的星星。
二、用耐心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耐心是一种能力,幼儿教师更需要这种能力。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正规教育的起始阶段,教师具备耐心尤为重要。学前儿童知识经验少、是非观念差、独立生活能力缺乏,不仅需要成人对他们生活上的耐心照料,行为品德上的耐心引导,而且需要得到教师情感上的关爱与呵护。尤其新入园的孩子,他们离开父母来到幼儿园,从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环境,可以说是孩子人生的一大转折,他们希望幼儿园像自己的家一样,渴望老师像妈妈那样给他们爱抚,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依恋心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爱心, 还要有耐心。教师应用恰当的表情、姿态、语言感染孩子,得到孩子的信任,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我们在开展“蚕宝宝的秘密”主题教育时,根据主题要求教孩子们画蚕宝宝, 开始做示范, 当给孩子们发笔的时候,一个孩子哭着说:“老师我不会。”我告诉他:“不会没关系,老师帮你,你不要哭。”给孩子们发完了纸和笔,这个孩子的眼睛里含着眼泪看着我好像在说:“老师我不会。”我走到孩子的身边,耐心地和他一起画圆形蚕的头、椭圆形的蚕体,一个、两个、三个……在我的鼓励和帮助下,他开始尝试动笔,直到慢慢地能够自己独立完成。并说:“就这样,就这样,你画的真棒!你看你画的多相蚕宝宝啊! ”耐心地帮助和鼓励,他慢慢释放心理压力,学会动手画蚕。
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抚慰,抚慰孩子的心灵更需要耐心。幼儿教师关爱每一个孩子,首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当个别孩子身体感到不适时,更要体贴、照顾好;其次,要熟悉孩子们的基本情况,如家庭人员,孩子的性格、脾气、生活环境等,在教育过程中可根据每位孩子的不同特点,寻找相应方法,因人而异,充分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再次,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管是顽皮的,还是是文静的,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也不管他们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孩子,才能让孩子心灵的琴弦奏出生命的强音。
三、用细心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对孩子细心是幼儿教师必备的素养。《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幼儿教师要善于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兴趣、需要和微小的变化,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有一次一吃午饭的时候,我发现一个孩子低头摆弄勺子不肯吃饭,就走过去,抚摸他的头问其原因,才知道他口腔有黄豆般大小的溃疡面,因为疼才不敢吃。离园的时候,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他妈妈, 他妈妈看后感动地说:“老师你真细心,我都不知道他口腔溃疡,这两天在家看他不吃饭,我还骂了他呢,谢谢你告诉我。”
幼儿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教育贯穿整个过程,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教育内容,要求教师特别细心。如每天的晨检,逐个检查孩子是否卫生,是否发烧,是否带危险品等。由于家庭原因,某些幼儿在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样的孩子总是期待照顾,做事时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精心照顾、正确引导,根据幼儿的个性特征和已有经验和兴趣,灵活、综合地组织教育内容,使他们获得相对完整的经验。其实,细心表现在一日教育的方方面面,如午饭的时候,细心观察孩子挑不挑食,吃不吃蔬菜;大课间的时候,是不是游戏锻炼,有没有大脑现象;去厕所的时候,细心观察孩子是不是守秩序,有没有拥挤等,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引导教育。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给孩子心灵成长的力量 篇11
我们先看作者的创作意图。《丑小鸭》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童话。作者安徒生本人的生命历程,就是如凤凰涅磐般从丑小鸭到童话大师的历程。作者在丑小鸭这一形象中融入了太多太深切的自我生活体验和感受。他的极其贫苦的出生和恶劣的生长环境,他的不屈于命运的态度以及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他成功后面对人们的高度赞誉的平和与谦卑,都在《丑小鸭》一文中可以找到相关基因。可以说,“丑小鸭”是安徒生本人生活经历与生命追求的艺术写照。创作《丑小鸭》,就是把他生命成长中的苦难与蜕变以艺术的形式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再看编者的意图。编者把《丑小鸭》放入以“成长”为主题的单元,其用意是明确的,想让学生了解丑小鸭在成长中的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给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启迪。那么,解读丑小鸭的成长之旅,应该是教学此篇童话的切入口。
丑小鸭发现自己成了一只白天鹅,是历经生活挫折与不幸,成长的辛酸与阵痛之后。因此,我们引导学生看丑小鸭的生命成长历程,就要让其了解他直面种种不幸遭遇与困难,一路迎风向雨走过的心路历程。解读“丑小鸭”的成长,落点应该放在对他的心灵是如何成长与成熟的探讨上。于是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从丑小鸭所历经的五次遭遇中,去了解去发现去领悟其心灵之旅,促使学生把握课文主旨。
第一次,在鸡群鸭群里,自卑自惭、本能逃生的丑小鸭。丑小鸭原本是不知来历的被遗忘在牛蒡丛中的天鹅蛋,被鸭妈妈误作鸭蛋孵化出来。出生后,因他(拟人化,下同)的体积太庞大太特别而被视为异类。他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大家都要赶走他。面对不被认同不被接纳的命运,丑小鸭是自己也瞧不起自己了,几近丧失自我。在丑小鸭的生命轨迹里,在他突然发现自己是白天鹅之前,自卑自惭意识一直郁结于心,并影响与左右着他。但可贵的是,在最初受尽欺负和驱赶之后,丑小鸭并没有因自卑而放弃自我,做命运的奴隶,他还是有着强烈的生存意识,出于生的本能,他选择了逃离,开始了流浪。
第二次,在野鸭的沼泽地,有了自救意识的丑小鸭。刚开始流浪的丑小鸭逃到了一块野鸭的沼泽地。曾经的苦难让丑小鸭初到陌生地就有了起码的自我保护和生存意识——“小鸭一下掉向这边,一下掉向那边,尽可能对大家恭恭敬敬的行礼。”他的到来,尽管还是受到野鸭的奚落,但由于他的谦卑、彬彬有礼和小心谨慎,总算让自己有了落脚之地。后来,遇到飞来此地歇脚的两只刚出生的公雁,邀他一齐飞翔,命运仿佛稍露出了转机。哪知又遭遇猎人捕猎,公雁被打死,丑小鸭躲过了劫难,他当时还认为是自己的“丑”救了自己一命。此时的丑小鸭,开始自救,开始了独自面对野外生活。
第三次,在农家小屋,自尊自重、渴望觉醒的丑小鸭。沼泽地是如此风险,丑小鸭只能再次逃难。等到夜深,顶着狂风,他终于找到一处农家小屋。在农家小屋,因不能生蛋,发不出咪咪的叫声和迸不出火花来讨好主人,丑小鸭又受到了自负自大、贪图安逸的鸡太太和猫绅士的歧视。在他们的奚落面前,丑小鸭渐渐有了自尊自重意识,他觉醒了——“小鸭坐在一个墙角里,心情非常不好。这时他想起了新鲜空气和阳光。他有一种奇怪的渴望……”“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好。”有了自己明确且强烈的渴望,向往广阔世界,追寻自由自在生活的丑小鸭最终放弃了眼前的暂时安定,他毅然决然选择了再度流浪。对追求自己喜爱生活的热切渴望,让丑小鸭小小的心里开始有了广大的世界。
第四次,在广大世界,在种田人家,发现美向往美、把握住自己的丑小鸭。在广大世界,自由的小鸭刚开始过得较为随意,但当季节转为秋季,日子就很难了。与寒冷孤独相伴的丑小鸭,在某一个傍晚,幸运地遇到了正在迁徙中的一群鸟——洁白美丽的天鹅。他发自内心地爱他们,他心驰神往却不心生嫉妒。虽然他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这群鸟却让他无比兴奋却又内心空虚。美的种子,在他心中悄悄扎下。严冬来临,丑小鸭被冻昏。一个种田人把他救起,但丑小鸭怕再度受到伤害,于是他逃走了。丑小鸭再次把握住了自己。
第五次,在春的大花园,舍生向美、梦想实现也不骄傲的丑小鸭。春回大地,万物复生之际,丑小鸭感觉到了自己翅膀的力量,他能展翅高飞了。当他飞到一座大花园,他又看到了曾令他震撼的那种鸟儿,美的强烈吸引,美的无声召唤,此刻是那么清晰的叩击着一个备受欺凌与折磨且尚在自卑中的灵魂。如同所有美丽童话的结局,丑小鸭最终在舍生向美的刹那,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一只美丽的天鹅。丑小鸭,历经成长苦痛的丑小鸭,最终发现了自己的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难能可贵的是,当他被同类接纳,被人们赞美之后,他仍抱有自己那颗谦卑谦虚的心。他不会忘记,也不可能忘记: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
纵观丑小鸭的生命轨迹和成长,他历尽艰辛和磨难,遭遇人生各种风险,从极端的自卑自惭、本能逃生,被迫自救,到自尊自重意识的渐渐觉醒,到最后发现美向往美、舍生向美和自我的实现,以及梦想实现后的清醒,这一路走来,实际就是一步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灵艰难跋涉之旅。其实,他有可能早被啄死、被踢死,在流浪途中遇险而死,在农家小屋和种田人家虽能忍辱偷生,但若不离开,也可能至死都不明白自己是什么。但这一切却都没有发生,最终是自己牢牢扼住了命运的咽喉。这都是因为他的心灵在一步步走向勇敢、坚毅、乐观、执着。他每跨一步,每前进一点,虽然都如此艰辛,但他都没有放弃。他没有因自卑而放弃自我,没有因安定而放弃对自由的向往,没有因丑陋而放弃对美与高贵的执着追求。这种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与执着,这种不轻言放弃的态度与精神,让丑小鸭心灵与心智的羽翼日益丰满,也最终让丑小鸭把握住命运,实现了自己的飞翔——成了一只人人称赞的美丽白天鹅。丑小鸭的自我实现,绝不仅仅因为他原本就是只天鹅蛋,而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挑战命运、战胜命运,追求作为一个人的价值与意义的实现。
教师应该牢牢抓住丑小鸭的成长足迹,理清其心路历程,指导学生走进文本,从丑小鸭所历经的五次遭遇中,品词析句,走进人物心灵,了解人物心灵轨迹。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丑小鸭”这个艺术形象及其思想意义,对丑小鸭的命运与精神也就会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学生也许会产生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热爱生命,要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活出尊严等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也许会觉得成长中总要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一颗不畏惧困难的心和勇敢的心尤其重要,一颗执着的心才会做到生命不息、追求不止。又或许会由此产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无论生命是渺小还是卑微、苦难还是幸福,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力以赴去实现自我、超越自我。通过此篇童话教学,应该带给学生一定程度上的借鉴意义和感召力量,实现这篇文学经典的价值与意义。给予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力量!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前海中学)
心灵的成长 篇12
一.关注儿童成长中的疼痛, 创造出包含疼痛的幻想世界
王一梅笔下描绘的幻想世界并不是充满甜蜜, 反而充满酸甜苦辣, 更接近现实生活。
仙人掌扎痛了每一个想触碰它的对象;小鼹鼠尼里整夜都要洗衣服, 手在冰冷的河水里冻得又红又肿;小熊洛卡被楼上的噪声气得烦躁不已, 而蔷薇小姐是如此孤独, 大头鱼想打破孤独却要面对异样的眼光。这样一个世界, 更接近于儿童所身处的现实世界。王一梅老师拥有丰富的幼儿园实践教学经历, 在与儿童的长期接触下, 作者用敏锐的触觉感知到了儿童的心声, 并在作品中予以充分表现。特别是儿童心灵被触痛、惹恼、孤立的一些时刻, 很容易引起儿童的共鸣, 因为儿童还不会听、看、闻、嗅的时候, 就通过触觉来感知这个世界了。
二.常人化的主人公
童话中的人物形象类型有三种类型:常人体、超人体和拟人体。而王一梅笔下笔下的超人体形象不再高高在上, 拟人体形象也更多带着常人的心理。不管他们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 不管是人是物, 都有受到苦痛、忧愁烦恼的时候。可以说儿童和巫婆的处境是平等的。糖巫婆的棒棒糖溶化时, 她也像儿童一样哇哇大哭起来。笔者认为, 通过这种平等, 更能够体现苦痛的普遍性和使读者更快进入童话幻境。
三. 鼓励儿童勇敢面对和解决疼痛,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童话史上, 也有过伟大的作家反映儿童生活中的苦痛, 如安徒生就写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但不同于安徒生的处理, 王一梅对苦痛问题的解决是积极的, 倾向于鼓励而不是对社会的揭露, 也就是找内因而不是外因。她采用了下面一些解决办法:
1.采用“变形”手法, 构建异类相处的幻境。在其一个关于“变形”的系列短篇童话:《我是一条鱼》等中, 她让儿童变成鱼到水里去, 变成羊到草地上去, 听听和动物和家人的心声, 获得新的感受, 满足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 降低恐惧感。
有时, 她也让不同的动物相处在一起, 甚至是天敌。小鼹鼠被学艺不精的魔法师变成了乌鸦, 要学会融入乌鸦群。而魔法师技艺精进后, 竟将老鹰变成了小鸡, 变形的小鸡也要和对头乌鸦相处。外表不变, 身份地位也有变的时候。如糖巫婆的超级棒棒糖溶化后, 她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被迫接受儿童的帮助。猫和老鼠如何相处?蜻蜓发夹能和真的蜻蜓一样和荷花好好相处吗?蚌壳上了岸怎么办?这些充满趣味的情节都是为了引发小读者思考这些问题。
2.让儿童学会换位思考, 引发儿童的共情感。主人公变形后, 小读者要替他们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能降低攻击性, 互相体谅、理解, 学会沟通, 理解各种相处模式的意义。还能反思自己的行为。
3.唤醒、调动儿童经验, 让他们学会尝试和解决问题。小鼹鼠并不喜欢挖洞, 他甚至轻视这种本能。可是就在与乌鸦群体相处的过程中, 他看到了危机的存在, 危机唤醒了他的经验, 他想到了挖洞帮助朋友这个办法。成功的尝试鼓励、激发了他的主观能动性。
巫婆、老鹰也不是彻底的坏, 作者对他们抱着理解和同情, 并帮助他们唤醒美好本性, 进行改造。
着重唤醒成功经历, 能激发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唤醒儿童美好的本性, 表达向善的渴望。作家一以贯之地表达着对儿童成长的关怀。
4. 让儿童体验成功的快乐, 提高情商。有时候, 作者也让儿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是一条鱼》里, 儿童化身为鱼, 做了一次“鱼的卧底”。这个勇敢的孩子为人类和动物的和谐相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儿童在阅读时会想象自己就是这个小英雄, 在无意之中体会了奇异和自豪的感觉, 增强自信。
危机时刻其实也是绝佳的锻炼机会, 儿童学了能很好处理现实中相似的问题。同时情商的最高境界是耐受挫折, 调解儿童情绪, 激发儿童的责任感能有效促进儿童情商的提高。
四.结语
在接受一次采访时, 王一梅曾经这样回答:“圣诞老人和大灰狼, 在我看来是同一类事物。”她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平等的尊重, 并着眼其美好的部分。
而共情、包容、欣赏、鼓励的爱, 也很容易被儿童捕捉到。学会爱的儿童会更好地爱周围的一切。在这一点上, 王一梅的小童话其实有很大的意义。再加以警示、赋予寓意, 上升到哲理高度, 这些童话给了儿童更多人生启迪。
参考文献
[1].刷刷;曹伟;陆艳;吴志强.吟唱美丽童心——访“百变作家”王一梅[J].科学大众 (中学生) , 2011, (11)
【心灵的成长】推荐阅读:
关注教师心灵的成长05-19
让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11-13
让你心灵成长的励志书籍推荐05-16
关爱心灵感悟点滴成长10-19
心灵与成长演讲稿08-12
让心灵与写作一起成长10-28
尊敬的青少年心灵成长励志演说家王敏老师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