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心灵(通用12篇)
学生的心灵 篇1
摘要:音乐是直击心灵的艺术, 但在实际音乐教学中, 传统、经典的音乐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本文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状态、情绪情感等深处解析其根源, 并提出通过音乐教师的个人魅力、音乐教材的选择、音乐课堂内部教学、课外渗透等方面来改善这一状况。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心灵,原因,对策
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 也是人类永恒的需要。黑格尔说:“音乐的基本任务不在于反映客观事物而在于反映最内在的自我……, 音乐是听觉艺术, 它那迅速消逝的声音世界通过耳朵直接渗透到心灵的深处, 引起灵魂的同情共鸣。”音乐是一种直击我们心灵的艺术。奥地利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比任何其他艺术美更快更强烈的影响我们的心情。少量的和弦即能把我们投入一种情调……音乐的影响不仅是更快, 而且更直接、更强烈, 其他艺术说服我们, 音乐突然袭击我们。”
的确, 音乐早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 它总是无处不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我们,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既然音乐能直击我们的心灵, 那么为什么在实际音乐教学中, 传统、经典的音乐却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呢?为什么音乐课堂里的音乐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 引起学生的共鸣呢?
一、解开课堂音乐无法触摸学生心灵的原因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 中学生更喜欢流行音乐而排斥音乐课堂中的经典、传统、民族音乐, 使得音乐教育似乎失去了意义, 音乐本身的魅力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实原因有很多: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 音乐学习心理也产生起伏波动的过渡性特征, 已不满足单纯写实性、拟人性的音乐作品, 而逐渐转向为以个人喜好为标准。随着音乐理解与鉴赏能力的提高, 旋律优美通俗上口、热情豪迈的音乐作品为中学生所喜爱。由于中学生的音乐审美存在一定的个人偏爱性, 又由于他们的个性发育非常迅速, 引起情感的发展等生理方面的急剧变化, 相当多的中学生已越来越表现出对通俗歌曲、流行音乐的热衷、偏爱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相比, 流行音乐的审美过程不需要太多的艰辛努力更容易被中学生接受, 而且通俗歌曲的歌词内容大都以情爱为主体, 此类内容又恰恰为中学生的情感发展提供了宣泄的机会。另外, 与中学生有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好奇心也是分不开的, 在新课改前流行音乐一直都是被课本教学排斥的, 而现在虽然实行新课改, 但部分教师还是潜意识地排斥流行音乐而偏向于古典音乐, 又或者部分教师经过多道工序而挑选出来的流行音乐已“过时”, 导致流行音乐是音乐课堂上的“稀有物”这种观念的持久不变, 所以流行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学生不宜品尝的禁果。
这种种原因, 导致经典的音乐难以触摸学生的心灵。学生是真的不喜欢经典、传统的音乐吗?其实不然, 在我们身边仍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 用有效的手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爱上经典音乐。可见, 经典的、民族的音乐之所以还未能很好地走进学生, 关键在于老师的教学和引导不当。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要立足于课堂, 抓住有利时机引导学生, 提升其兴趣, 拉近学生和经典音乐的距离。
二、让课堂音乐触摸学生心灵的对策
1. 音乐教师个人的魅力是首要的因素。
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音乐课, 喜欢经典音乐呢?首先, 审视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大部分的中学生喜欢和蔼可亲、幽默风趣、课堂活动生动活泼的音乐教师。实践证明, 中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是很感性的, 他们对某学科的喜欢程度完全取决于对该执教老师的喜爱度。要拉近音乐与学生的距离, 首先要拉近老师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 若能做个学生心目中受欢迎的音乐老师, 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其次, 教师对音乐的喜爱和痴迷会感染学生。当我们走进课堂, 就应该是能煽情或抑情的导演, 是全身心投入的演员。音乐教师必须是痴迷于音乐的人, 只有当我们调动自己的全部激情和心智, 投入到音乐当中, 才能很真实地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让他们渴望或有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音乐的享受中。
除了音乐教师的真心投入以外, 优美鲜活的教学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美的语言犹如一根彩色的丝线将课堂上的环节串成一条美丽的七彩项链。语言的优越性是任何教学媒体都不能取代的, 而语言美更能突出音乐美。欣赏课语言的语速、语调、节奏感要符合音乐的塑造手法, 做到缓急、轻重、节奏感恰如其分。教师的语言与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 浑然一体, 才会让学生把握音乐的脉搏, 全身心地感受音乐带来的无穷魅力。音乐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生动, 有启发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老师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教师美的课堂语言会像一块磁铁将学生深深地吸引。
教师通过自己投入的课堂表现和优美的课堂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深情”, 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同化, 从而教师以自己的“情”燃起学生对音乐的“情”, 提高其对音乐课的兴趣, 真正让音乐课中的音乐触摸到学生的心灵。
2. 有智慧地选择音乐教材。
现在可供教学服务的资源日趋增多, 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科学、合理运用。比如流行音乐, 由于中学生总是喜欢流行的东西, 不论好坏, 只要大家喜欢, 那么我就应该喜欢, 这是很多六年级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随从心理。其实, 对于流行音乐, 我们不能“一棒子打死”, 但也不能“拿来主义”, 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不是所有学生感兴趣的歌曲都是好的音乐, 这需要教师来当一名很好的“筛选员和引路人”。对于可以利用的流行音乐, 我们可以将其作为教学内容, 但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处理, 加大和加深学习的难度, 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而对于那些学生喜欢但又不太适合的音乐,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以提升学生欣赏的品位, 使其转变兴趣的指向。
此外, 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收集较好的音响资料, 保证作品音质的质量, 好的音响总能吸引学生的耳朵。加之现在很多音像公司对经典作品重新制版, 融入了许多现代的元素, 但又不失经典音乐的特点, 教师可以将其收集, 进行对比, 有利于指导学生欣赏。如:上网搜寻歌曲《在那银色月光下》, 就可以找到七八种不同乐器演奏和不同演唱风格演唱的《在那银色月光下》, 我将这些版本的作品进行归纳, 并结合教材中《在那银色月光下》的学习, 让学生感受不同风格的《在那银色月光下》。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 在多次赏析中, 与《在那银色月光下》产生共鸣, 这首经典民歌也走进了学生心灵。
3. 认真对待课堂中的教学。
有些学生不喜欢经典传统的音乐,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具备应有的鉴赏能力及良好音乐学习的品质, 如:学会倾听、善于想象等, 这导致他们对传统音乐兴趣的缺失。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 知识技能的积累是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慢慢沉积的。因此, 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一堂音乐课, 音乐教师必须思考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每一堂音乐课中逐步掌握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在每一节音乐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习惯, 并且从始至终地坚持下来。学生具备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良好的音乐习惯, 必然会被经典的音乐所吸引。
4. 关注课外对课堂音乐的渗透。
“熟悉的音乐旋律, 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流行音乐正具有这种优势, 学生在课外随处都可以听到流行音乐, 渐渐地, 对这些音乐便熟悉起来, 即使没有人, 也会唱, 从而产生兴趣。音乐老师不仅要关注课内的教学, 而且要关注课外音乐学习的渗透, 使课内外有机结合, 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如:我校就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 播放教材中的音乐及民族音乐, 没想到效果很明显, 由于学生对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熟悉度增加, 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也增大, 特别是表现欲望增强, 谁又能说学生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 而不喜欢传统音乐呢?
5. 关注生活, 贴近学生的心灵。
音乐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好的洞察力, 不仅是上一节音乐课而已, 更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及时地关注学生的心灵动态, 贴近学生的心灵。首先教师必须有一颗对学生敞开心怀的心, 不论在课内或课外, 有机会就与学生交流谈心。其次, 要对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有高度的敏感度, 及时把这些事件渗入到课堂当中。如:我带新生时, 发现有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很差, 上课的时候总会有学生打小报告, 同学间互相嘲笑辱骂。针对这个班级, 我特意设计了一节音乐课《世界有你真美好》, 导入部分用了一个游戏:每个学生一颗咖啡豆, 寻找与自己一样的咖啡豆, 对此学生兴趣很高。接下来我教唱一首《你是唯一》, 让学生在游戏中歌曲中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特别的个体, 唯一的个体, 都是宝贵的。最后通过分组表演歌曲比赛, 让学生体会到在集体中每一个人都不可缺少的, 取得的效果很好, 这首歌曲成了这个班级的班歌, 班级的面貌有很大的转变。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音乐本身具有无可抵挡的魅力, 经典传统的音乐作品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涵养, 音乐教师必须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创造性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引导学生认识课堂音乐的内在魅力中, 让课堂音乐真正触摸到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柏林建设出版社译出, 1955.
[2]张前.音乐美学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6.
[3]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10.
[4]朱则平.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
学生的心灵 篇2
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师不应当在漠不关心的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来认识学生,而是应当在跟他共同学习和积极帮助他的过程中来认识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当把自己的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教师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教师应当做有心人,留意班级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学生,不要因为他们安分守已而忘记他们.更不能把学生当作工厂的产品,分等级对待.事实证明,他们中的多数经过精心培育,都有望进入优生行列.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在强调,中学阶段就像一片潜藏暗礁的海域,需要父母们小心翼翼的`行驰.如果让孩子们的“航船”在猪礁区左冲右撞,就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迷航.有些不良少年,就是在中学阶段走上邪路的.他们就像迷航中不幸触礁的船.
作 者:李丽荣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五常市职教中心学校刊 名:中国科技财富英文刊名:FORTUNE WORLD年,卷(期):“”(12)分类号:G42关键词:做有心人 敞开自己的心灵之门 叩响学生的心灵之门 沟通 逆反心理 容忍 宽容 抓住闪光点 搭建桥梁
感知学生的心灵 篇3
关键词:问题学生;教育方法;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01
作为一个班级的班主任,管理一个班级,事情是杂乱无章,尤其是班上少部分的“问题学生”,时常让笔者很头疼,称其为“问题学生”并不是贬意。而是指现在我们班内少数常迟到,不交作业,态度不端正,时常和同学之间闹点小矛盾的学生。起初,笔者是以教育批评为主,请这些学生到办公室进行长谈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结果,他们坚持不了多久,又会犯同样的错。几次之后,感觉对待这样的学生单一地去说服好像效果不是很大,在以后的教育中,笔者就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一、个别谈心法
谈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教师与学生谈心是传统的工作方法之一,是每个教师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今天,与学生谈心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只要重视、得法、运用得当,就能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就能建立友谊,使集体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从开学以来,一个女孩子老是不记得自己值日,要不值日时,站着、看着,好像不关自己的事,前两次同学们忍了,笔者则认为既然别人愿意帮你分担,就没说什么。结果,她一点都没有觉得自己做得不对。笔者把她叫到操场上,边走边和她谈关于她值日时的表现和其他同学对她的不满。经过了解,从小在家娇生惯养,一点事也不做,这么大了,自己的事还得父母给她准备。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认为别人为她做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什么都不关自己的事,看来她还是没长大,就跟她慢慢说,为人责任和义务,学生就该学习,大人有大人责任,要工作,要养家对待自己的家人。而且人都要生活在一个集体中,人人都有一份责任,都应该去尽力,初中生也长大了。听了,她似乎明白点,长时间没说话。下次值日时,她很尽心尽责,还跟笔者说这是她最认真的一次,也是做得最好的一次,笔者欣慰地笑了。
二、以诚相待,倾注爱心
爱学生,使其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班级的温暖。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后进生时说过:“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的花朵。”因此,笔者更应该关心他们、爱他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爰他们,才能走进他们封闭的心灵天地,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由于问题学生身上的毛病、缺点多,很少得到理解同情,普遍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自卑、自傲,对教师持对立的情绪,对同学有不满的态度,他们疏远了集体,表现出孤傲。因此,对他们,笔者应多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
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首先需要具有浓厚的爱生情感。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讲的就是教师的爱和教师的期望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高尚、无私、纯洁的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教师情感投入的基础和源泉。教师有了爱生的情感,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最好的老师并不是传授知识多的老师,而是热爱自己学生的老师。”
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学生,脑子灵活,作业也算认真,有段时间注意到他和同学之间不像以前和谐,他话少了,他上课走神、发呆,作业不认真,甚至不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找他了解情况也是闭口不说,没办法,打电话从他父亲那儿知道,这些日子父母闹离婚,对他有了极大的影响。大人的事,我们管不了,但笔者知道要给他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于是,笔者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帮助他、关心他、鼓励他;一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就表扬他,无论课上、课下话动,都注意从各方面对他表现出重视,让他感受到笔者无时无刻不在关心他。俗话说:“日久生情”,这种爱式的教育,使他渐渐缓和情绪,并在成绩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然私下找他谈过心,关心他的生活有谁照顾,平日里谁给他洗衣、做饭。笔者知道,他有强烈的自尊心,这些不想让同学们知道,笔者也替他守着。
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4
一、用“爱”开启心灵之锁
通常教师会欣赏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好的学生, 而对学习成绩不好、思想品德不佳的学生感到无奈, 觉得讨厌, 甚至歧视。其实, 对这类学生而言, 教师和家长的呵斥会使他们封闭自己, 表现出消沉和叛逆。因此, 教师要亲近和爱护学习成绩不好、思想品德不佳的学生, 使其积极向上。要做到这一点, 班主任必然经历失落、失望, 甚至绝望的心路历程, 但最终的结果是:教师的付出绝对值得。
“爱”是教育的基础, 只有热爱学生, 才能正确对待学生, 使学生内心产生持续的健康情感, 向教师敞开心扉。
二、用“尊重”拉近心灵距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离开“尊重”也谈不上教育。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尊重, 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只有被尊重, 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 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当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得到教师的认可后, 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就缩短许多。英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洛克指出, 如果教师使学生过分无地自容, 他们便会失望, 而制裁他们的工具就没有了。他们愈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到打击, 则他们设法维持别人好评的思想就愈加淡薄。设想一下, 对一个自尊心被伤的学生, 还能有什么方法教育他?因此, 在班级管理实践中,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具体而言, 有三方面。一是不体罚, 不当众批评、讥讽学生, 不随意向家长告状。二是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和个人意愿。三是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在进行各种选拔时, 机会平等;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 一视同仁。陶行知曾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 轻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意味着扼杀人才;一味的冷眼和讥笑, 无异于夺走溺水者手中的救生圈。
三、用鼓励激发心灵闪光
教师要了解学生, 诸如他们的性格、习惯、兴趣、爱好、潜能、心理状态和家庭状况等, 并留心观察学生, 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从而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发现和赏识学生的“闪光点”就是教师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心理学研究表明, 热情期望会产生积极效应。因此, 教师最重要是的工作就是, 在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时, 给予力量和鼓励;同时,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上海闸北中学有一句名言:“成功是成功之母。”因此, 教师要帮学生设立合适的目标, 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并促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走向自信, 取得更大成功。
我曾教过的一个高一学生, 她平时沉默寡言、性格内向, 上课时要么发呆, 要么写写画画, 各科成绩都不理想。有一次, 我发现她在课本上画的一幅卡通漫画很好, 于是就和她讨论参加班上板报小组的事, 她没有同意, 但却答应帮忙画一幅漫画。后来, 她的漫画被放在显眼的位置, 很大、很漂亮。我因为这件事在班会课上表扬她, 此后我经常有意无意地给她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 其他学生也因她的特长而请她帮忙画画。再后来, 她有了很大改变。高二分班后她就不在我的班上了, 据她后来的班主任说, 她后来在绘画方面的表现越发出色, 最终考上较好的大学。
赞扬如同阳光, 尤其是对学习成绩不佳或情绪低落的学生, 赞扬会给他带来温馨的、成功的体验。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 适当欣赏、赞扬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学生更加努力, 勇敢向困难挑战, 顺利走向成功。
四、用耐心期待心灵觉醒
在教育生活中, 真正做到“诲人不倦”, 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有些学生经常犯错, 教师付出很多努力, 他们也没能改正。这时, 教师一定会有些泄气, 认为这样的学生“朽木不可雕”。这样的情况, 并不少见。其实, 教育就是转化人的工作, 让一个人得到转化, 最重要的是要让其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 它需要教师不厌其烦、诲人不倦, 它需要教师用耐心启发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篇5
——班主任工作随笔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凉姜中心学校聂懋冰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的心灵决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然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而赏识教育的倡导人周弘先生也说,“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太压抑就会开裂,太放纵就会膨胀。儿童的心灵又好比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敏感而脆弱,稍有不慎就容易受伤害。”
这就告诉我们,作为班主任,作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知心人,作为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带路人,我们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是要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关爱孩子幼小的心灵。下面就拿我在班级管理中的两个案例同大家一起分享。案例一:2000年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我就接手了一个人数不多,问题却很多的班级。全班24个学生,学习上两极分化严重、问题儿童较多、课堂纪律涣散、对老师不理不睬等等问题,数不胜数,在所有老师眼里这就是一个十足的“问题班”。对一个初出茅庐的我真有些害怕和担心,“不用怕”,我自己鼓励自己。我接手之后,先花了一些时间了解他们,针对班上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了一次“我们来说悄悄话”的主题班会,首先,我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我自己,然后我让学生以写纸条的形式向我倾述他们的心里话。说实话,刚开始多数学生都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但我没有放弃,课后我继续坚持有意识的给学生写信,利用课余时间找 1
学生谈心,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系列活动。通过半期的努力,孩子们变了,慢慢地学生开始信任我了,有什么悄悄话都要和我说,自己有什么困难首先想到找我帮忙,甚至家中的困难也找我解决,私下里孩子们还叫我“知心姐姐”。教育家吕型伟曾说:“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我对这句话还半信半疑时,全班同学的学习成绩在这次半期考试中显著提高,我感到很欣慰,对班主任工作也愈来愈有信心了。
孩子们的小小进步并不能让我满足,我想要孩子取得更大的进步就必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就必须用心去了解孩子。要想了解学生就必须和他们多接触、多交流,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用孩子的眼睛去观察,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考,用孩子的兴趣去探寻,用孩子的情感去热爱。只要我们能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积极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同欢笑,一同忧伤,一起爬磨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当作“大孩子”和好朋友,一旦得到他们的认同,他们就会对我们“毫不设防”,敞开心扉无所不谈。总之,我们应该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总有一天你将成为学生心目中的“知心姐姐”。案例二:我班上有一个叫张芳(化名)的小女孩,当时算是班上最难管的学生了,说脏话、打架、抢东西、不遵守课堂纪律等等,比起男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我私下了解了一下这个小女孩的具体情况,她本是个聪明好学的学生,尤其体育成绩特别好,可是因为家庭原因,她越来越自卑,心理不平衡,总觉得老师、同学都不喜欢他。于是,常常找她聊天、拉家常,告诉她自己的优点。有一天,她
2突然好奇地问我:“张老师,为什么我每次犯了错你都不骂我呢?”我笑着说:“我干嘛要无缘无故地骂你呢?”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我有很多缺点,许多同学都到你那儿告我!”我严肃地说:“你要是犯了错误,是我没有把你教好;你还小,很多东西都不懂,这不能全怪你。老师相信你,有一天你懂事了,一定会改正的,你觉得呢?”她不好意思地笑了,脸红红的。此后,我惊奇地发现,小芳芳变了:搞劳动时脏活、累活抢着干,学习兴趣也提高了,行为习惯也有明显提高……
通过张芳的变化,使我深深地感受道: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具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去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值得我们去爱。“一株嫩草,从石块底下钻出来时,它希望得到的一定是和煦的阳光,而不是暴风骤雨。”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如果我也和孩子们一样对小芳芳不闻不问,我不敢想像小芳芳会成为一个怎样的孩子。
爱心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法宝。有了爱心你才会舍得付出。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热爱。而对学生热爱之心是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学生体现在以真诚、平等、信任的态度对学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爱心去发现他们的长处,用耐心去感悟他们。应该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给在他们略显逼仄的心灵有放
3飞个性的空间,一旦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他们的专长,将来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能源,当这种能量作用于学生的时候,不用声张,学生自然会感觉到。
“心灵的启示”激励学生 篇6
【关键词】心灵感应;激励;爱心
【背景】
“爱是love 爱是amor”
“爱是rarc 爱是爱心”
“爱是love 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
“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
“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糖罐子中长大,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自我意识比较强,做事往往只图自己高兴,不管不顾自己的感受。遇到事情总是逃避,找借口。久而久之,意志力也来越薄弱,遇到不会做的事情时,往往总是很轻松地说:“我不想做,做起来没意思!”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开始我也试着将这个问题抛给家长,可是有的家长嘴上说的很好听,可是真到了动真格的时候,却退缩了,想想就这么一个孩子,还不让他撒撒娇呀!
我认为孩子只会获取爱,但不懂得爱别人,到最后也不会爱自己、爱家人,他会觉得家长老师朋友给予我的爱是应该的,您不这么“爱”我就是您的不对。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随着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懂的道理一套一套,但和大人顶嘴的时候越来越多了,和家长的感情疏离了,一句“你不懂得”“你out了”…….如一把把尖刀刺痛家长的心。“我的孩子怎么了,小时候那么听话,成绩总是名列前茅,现在到了中学怎么会这样?老师您帮帮忙?我真的没办法了”……
针对这一问题,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也反复的考虑如何抓住一个好的时机,去改善这一问题。
【机会来了】
初二的一次月考,有的班级出现了几个同学用手机作弊的现象,学校在进行彻底的清查我教育中。我们班级虽然没有这类人物,但是使用手机上网的人却仍然是有的,而且我总感觉他们带到了学校里来,只是我没有发现而已。反正不管怎样,学校正在对于这方面的整顿也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来了,忐忑不安的心情溢于言表。
这天中午,我们办公室川流不息,隔壁班的情况也有些严重。趁着这个机会,我把小A和小B叫到了学校的紫藤架下。让他们坐,他们都不敢坐,心里比较紧张。
“你们最近学习兴趣好像都不太浓,成绩也有些滑坡呢?”我起了个头说。
“…嗯…”两个小伙子相视一笑。
“最近我们班好像有同学带了手机到学校来,你们知不知道?”
“我没有。”赶忙撇清。
“真的没有?”
“好像小C带来过,不相信,你去问小D”顾左右而言其他,转移话题。
“你们好像还在用手机在上网嘛!有时在学校也挂着QQ!”因为我有他们的QQ。
“哦,那是我爸爸的手机,我星期天在用,偶尔上上。”
“我妈妈有时也在帮我挂着,…偷偷菜…”他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他跟着爸爸,但妈妈比较溺爱他,而且他妈妈原则性不太强。所以对他的教育,我有时也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小C他爸爸也经常帮她挂QQ的。”小C的爸爸常年在外,基本上过年才回来几天。
“小B?你把我从你的QQ群里踢出来了?”
“没有!没有!我的QQ被盗了,我们大家都被踢出来了。不信,你问他!”他指指小A。
小A笑了一下,不置可否。
“是不是上个礼拜五开了家长会,你爸爸回去讲了你几句,你生气了,认为我告状了,把握踢出来了?”
“你问他嘛!”小B急了。
我当做没看见,没有正面回应他的问题。其实到底是不是被盗,是不是被他踢出来的已经不重要了。我这样跟他说,他已经不好意思了。他们将进入我的思路中去了。
我开始打开了话匣子。
“你们现在可能已经知道了。学校三令五申提出的在校生不能把手机带来,可最近仍然有同学把手机带来,甚至在月考的时候有的同学还是用手机作弊。我们班有没有呀?”
“反正学校正在学生当中调查,我觉得如果我们班也有的话,我们是不是太难为情了?我们还是相对比较优秀的班级呢?”
“恩。老师,您放心吧,我们绝对没问题。真的!”
“那就好!”
“小A,我听说你上学期是迷上游戏了,每个礼拜在家都打的是昏天黑地的。”
“我没有,他们说说的啦。”
“那我们用成绩说话嘛,你自己想想看。”
……无语
“收收菜也要一个小时吧。在玩玩三国,极品飞车再两个小时还不够。一打开电脑半天已经过去了。你说说看还有多少时间,做作业,复习功课。嗯?”
……沉思……
“还说是上网查资料,我们哪有那么多查资料的题目。若真正在学习的话,成绩不会匪夷所思了。”
“你妈妈上网帮你偷菜等,要是你爸爸知道了,他们又会有什么反应呢有时上课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在想着今天我的菜妈妈帮我收了吗?还有心思上课?反而会加剧家庭矛盾,你说呢?”
……
【心灵感悟】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面对这样的学生我并未采取一味说教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而是旁敲侧击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其他人的事情在扩大化的时候,他已经感受到自己处理的问题的不妥当,再对他进行引导。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将影响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指责和歧视,他会仇视身边的人,仇视这会。我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使这两位学生流下了悔恨的眼泪。那以后他们在课堂的表现转变很快,我也再没在班级里提过这件事,小C我也没有单独找他谈话,我想,他们已经交流过了。
总之,学生很善于观察与思考,对你的一言一行,他们都在观察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和反应。如果他们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所以,爱是教育最好的方法。但爱不是一味你溺爱,在这个案例中,心与心在交流,心与心在碰撞。我让他们体会到了爱的惩罚,爱的内疚,从中去改变自己,也更爱父母,更爱老师。
探索学生的心灵 篇7
案例一:“你很有个性, 要表扬!”
有一天上午, 七年级163班的一堂体育课, 按照常规, 体育委员整队完毕向我报告人数。这时我发现队伍中有一位同学在和身边的同学讲话, 当时我并没有提出来。当我站在全班队伍前面开始讲话的时候, 又发现这位同学和另外一位同学讲小话。天气很炎热, 我终于按捺不住自己, 大声地对那位同学说:“陈XX同学, 请你不要和别的同学讲话, 再讲话就请你站出来!”这时, 空气似乎凝固了, 队伍中没有一个同学讲话, 很安静。正当我为自己的“威严”洋洋得意的时候, 事情发生了。“老师, 我没有找他讲话, 是他找我讲话的!”说完后, 陈XX风一般跑出了队伍, 坐在离队伍100多米远的草地上, 我和同学们都惊呆了, 不过很快我冷静地对同学们说:“没事, 陈XX过几分钟就会回来的。”但是出乎我意料的是, 下课铃响了, 陈XX居然还坐在草地上, 这让我多少有些吃惊和不安。
下午放学后, 我把陈XX喊到办公室找他谈心。我主动帮他倒了杯热茶, 对他说:“陈XX, 你非常有个性, 今天我要表扬你。现在你可以回家了!”一听到老师夸奖他有个性, 陈XX的神情马上变得兴奋起来, 高兴地回了家。
第二天中午放学后, 我又把陈XX请到办公室里, 再次表扬他有个性, 他的心里乐滋滋的。过了一会儿, 我说:“一个人有个性, 当然不是坏事, 但是他的个性不能影响别人, 你想一想, 你昨天的有个性对别人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呢?”他仔细地思考后说出了几点:“一是行为不对, 不应该那样冲动;二是对老师不尊重, 影响了老师上课;三是自己不应该说谎话, 诬蔑其他的同学, 影响了同学间的团结和友谊。”最后, 他保证说今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点评:
这件事当时在班上起了不小的风波。一位同学的日记这样写道:“方XX (164班学生) 说:‘你们体育老师邱老师真好, 陈XX上课那样子还表扬他有个性, 要是换了我, 早就被老师骂死了。’”
为什么要采取表扬的方式呢?首先因为表扬能立竿见影, 若是一顿批评, 恐怕他不会接受, 那就不好办了;其次, 表扬能让他兴奋起来, 促使他配合老师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危害, 如果马上就当众批评他, 会让他心里产生抵触, 这样对他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从这里可以说明一点, 欲批评先表扬, 不失为解除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案例二:“胖就没有优点吗?”
我教的一个班有一位肥胖的男生, 七年级时就有一百来斤的体重, 走起路来全身的肉都在颤动, 每次跑步总是惹得其他同学笑。因此他不喜欢上体育课, 特别是进行分组接力赛的时候, 更是被几个小组拒之门外, 这使得他心里很难受, 总觉得胖是一个沉重负担, 并且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
为了让他能正确认识自我, 我特意安排了一次拔河比赛。我指定他当“龙尾”负责掌舵, 并且让他分别到两个组“任职”, 这时奇迹出现了, 他所到的组每次都会获胜, 在后来的自选队员分组比赛中, 他竟成为“明星”, 备受同学欢迎。从那以后, 同学们都不再嘲笑他了, 而他也不怕上体育课了。
点评: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 如果只看到劣势而看不到优势, 那肯定会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所以, 我会根据每一个同学的特点, 充分展示其长处, 激发其自信心, 从而使其健康快乐地成长。
案例三:跑“13秒6”, 连他自己都不信。
唐月莹是165班的一个女同学, 身体素质差, 个子矮小, 体弱多病, 她的体育成绩一直是班上最差的。在我宣布要进行100米跑测试的第二天, 我问她有没有信心及格, 她只是摇头。
前两次适应性训练测100米时, 她的成绩都是16秒多, 离及格成绩还差很远。我又找到她, 问她感觉如何, 她还是摇摇头。我对她说:“当你跑100米的时候, 你只要想自己是在跑50米就没问题了。”她不太理解我的这句话。之后我又教她正确的跑姿、注意的地方, 并且教她进行辅助性练习。100米跑测试结束了, 当我宣布唐月莹成绩为“13秒6”, 同学们都发出惊叹的声音, 连她自己都问:“邱老师, 你是不是搞错了!”我大声地对她说:“没有, 成绩非常准确, 就是13秒6。”下课后, 我找到她并问:“在此之前你相信会跑出这样的成绩吗?”她说:“不相信。”我鼓励她说:“其实你完全可以达到及格的水平, 今天不是已经实现了吗?关键是你平时缺乏自信心, 你总觉得自己不行, 从此以后希望你记住只要自信就会成功, 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从此, 她完全变了一个样, 上体育课的积极性特别高, 体育成绩也稳步上升。
点评:
走进学生的心灵 篇8
一、用爱心, 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 从“语言”上拉近与学生的感情, 走进学生的心灵
师生之间的情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接受教育, “情通而理自达”。如果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定势, 他就会乐意接受教育, 相信教师讲解的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
班上是有位女生脾气很倔强, 同时她又是周杰伦的“超级粉丝”。无论书上、课桌上还是自己的卧室里, 到处贴满了周杰伦的头像, 摆满了跟周杰伦有关的东西, 如果班级里有谁说周杰伦的任何缺点, 她会马上和人家吵架。班级里的很多同学对她有很大的意见, 几乎天天有人会向我告状, 我知道我处理结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这位女生以后的学习态度。于是我慢慢试着和她拉家常, 告诉她老师也喜欢听周杰伦的歌, 如《菊花台》等, 喜欢周杰伦很正常, 他有很多优点, 会唱歌会演戏, 会写歌还会谱词, 我们可以以他为榜样, 努力提高自己, 特别是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他又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凡人, 不可能十全十美, 也会有不少缺点。几次聊过后, 她的态度明显有所好转了, 最后终于诚恳地告诉我:“老师, 我知道自己有点过了, 我也明白为什么我的人缘不太好了。”现在, 她说话的语气比以前缓和多了, 愿意跟她说话的同学也明显增多了。这件事情尤其让我深刻体会到师生关系平等的重要性。
二、用耐心, 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注重双向交流, 产生互动, 走进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 就要将心比心, 以心换心。班级的任何活动安排, 大到班干部的提拔任命, 小到班级盆景的摆放, 都是我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我把与学生朋友式的交往作为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文明班集体。在班级推行“班干部竞选制”“班级一帮一互助活动”, 与同学们一起制定班级公约, 同时推行了学生月考核制度, 把学生名单张贴于板报栏, 每月的“★”多少就是奖励的依据, 学期考核班级学生奖励的项目多达二十多种, 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使班级四项评比扣分大大减少, 杜绝了违纪情况的发生。我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 如:校歌咏比赛、校文明值日岗活动、学生会的干部选举、学校播音员和编辑工作, 等等;在班级管理这一块, 在班干部队伍建设上, 我同样加强纪律和素质教育, 把权利下放, 任务到人, 采用一人一岗制, 使每位干部各司其职 (站好岗, 管好人) , 并且各部门相互监督。我只做传达检查工作, 其余工作由各个负责人管理, 全部工作布置周密;班级的早读、自习、考试完全靠自我监督实现, 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为整个年级作了很好的表率, 并且还得到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在校运会上也取得了团体第二名、冬季三项的第二名及班级期中期末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通过这些活动, 唤起了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平台, 同时增强了全班同学的集体荣誉感, 使班集体拧成一股绳, 真正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由此, 班主任在班上也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三、用进取心, 以自身较广博的文化素养影响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灵
俗话说:“自尊之心, 人皆有之。”人人都希望得到尊重与信任, 尤其是学生, 他们希望得到家长、老师的尊重, 取得成绩时, 希望得到赞同;而在出现错误时, 在内疚的同时也希望得到谅解。偶然见到了万玮的《班主任兵法》, 读过之后, 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就仿佛站在我眼前,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空余时间对心理教育的学习、心理咨询的培训更让我走出了常规教育。班上的班长和学习委员是一对死冤家, 他们表面你争我斗, 内心都是为了把班级管理好, 把全班学习成绩提高。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往往上午这个告状, 下午那个来诉苦, 双方一直说服不了对方。于是我在班会课上告诉大家 (主要是说给他们两人听的) :“听说班长和学习委员吵架了, 我非但不生气, 反而很高兴, 为什么?”然后借用同学的回答:“他们时刻在为班级考虑!为同学着想!”然后再问学生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同学会告诉我:“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是事先两人应该商量好。”下课后, 我看到他们两人微笑地看着对方, 我知道他们双方都已经接受了这个建议, 成功的喜悦已经开始伴随着我了。有人说“学生像花草树木趋向阳光那样趋向老师”。是的, 教师的注意、关怀意味着了解、重视和喜爱。
四、用恒心, 关注学生身上点滴的进步, 鼓励赏识学困生的成长, 走进学生的心灵
我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打着灯笼寻找学生的优点, 用显微镜来观察学生的“闪光点”, 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 满腔热忱地欢迎每个学生的微小进步。班上的一位男生来自外省, 小学从没学过英语, 所以进入中学后, 他26个字母也不认识, 对于什么是英语也没有任何概念, 成绩的揭晓更是让他满怀失落。在做好他的课外辅导、找了“一帮一”的学英语小助手给他之后, 我还积极利用作业批语对他进行鼓励, 与他交流:“你很棒, 默写进步了!”“加油, 继续努力”“老师发现你很聪明, 学起来很快的”等, 慢慢地, 他也会回复:“谢谢老师, 我会努力的!”“我不会让你失望的!”每天的交流都让他尝到被关心的快乐味道。
我觉得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评价如何, 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被老师关心和喜爱, 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困难生”, 教师如果能多点鼓励和表扬, 少点批评和训斥, 尽量地去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 然后真诚地、大方地去赞赏他们, 鼓励他们奋发向上, 这样就会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 他们会更加信赖你, 他们的心灵也会向你敞开。
放飞学生的写作心灵 篇9
一.巧用名篇引领学生释放心灵
释放学生的写作心灵,借助《丰碑》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写作的顺畅和情感的自然宣泄。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
将军愣了愣,什么话也没说,朝那边走去。风雪太大了。他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他浑身都落满了雪,…“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
……
《丰碑》中的将军是在不间断的前提刺激下完成富有个性形象的刻画的。
第一处刺激及将军形象刻画是:行军途中意外的“许多人围在一起”———将军喊——警卫员回复。思维合理,情节真实简练。
第二处刺激及将军形象刻画是:“冻死一个人”。将军的一系列反应:神态“发愣”、动作“走去”、视觉所见、心里所想。滴水不漏地表现了一个将军对普通士兵的关注。
当将军知道“冻死的士兵身上没有御寒衣物”和“这就是军需处长”时,作者同样表现了将军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
通过对《丰碑》的解读,学生似有所悟,发现了自己写作的误区。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不断运用教材或类似《丰碑》型的短小的文章,或题材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强化学生放飞写作的意识,适当引领,让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
二.勇于用学生的败笔引发学生自我绽放
学生的生活体验其实一点都不少,他们是进城务工子女,这些学生单亲家庭多,生活条件差,远离老家的多,父母在外为了生计打拼的多,遭遇生活偶然变故的也比较多……,针对这些情况,学生的心灵体验会更丰富,然而学生总是抒发不出来,好像自己是旁观者。我针对学生思维封闭的状态,通过课堂会诊的方式借此打开学生的思路。
【原文1】那天,学校要交饭费,妈妈把钱给我放进了书包里,并告诉我千万别放在手里,可是我觉得放在书包里不好,在路上,我还是把钱拿了出来。
首先我让小作者向同学交流他的写作背景,便于其他学生正确诊断。该生交流中我们知道:“妈妈给了我钱,我不听叮嘱,最终把钱丢了,而妈妈意识到我的固执,一路跟着我,半路捡到钱并送到学校的故事,反映妈妈对我的无奈和关注。”
学生1:既然这是文章的引子,建议详写:详写出母女对话,详写出我的固执的心理,从而为下文丢了钱自责内疚做铺垫。
学生2:可用对话描写表现我的不耐烦,或用神态描写表现妈妈对我的失望,这样文章的人物形象更丰富。
【改文1】那天,学校要交饭费,妈妈把钱给我放进了书包里,并告诉我千万别放在手里,我想,我也不是小孩子了,也不是第一次带钱到学校,妈妈有什么不放心的呢?真是烦人,妈妈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爱唠叨的呢?还是我和妈妈间有了鸿沟,听着妈妈的唠叨,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折磨。下了楼,我还是自作主张的把钱从书包拿出来,放到了校服的上衣口袋里,这样我随时都可以摸摸它的存在,这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改写后的版本各有侧重,选取一例,足以展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趁热打铁,我抛出了第二篇败笔。
【原文2】那天,刚放学就下起密密麻麻的大雪,我匆匆忙忙的快跑回了家,回到家,我把身上的雪全部用手帕把雪拍了下来了。换好了鞋,一走进妈妈的房间,看见妈妈正躺在床上,我于是就把书包放下了。上前,摸了摸妈妈的额头,一摸觉得妈妈发烧了,于是,我便拿出我自己存的钱去给妈妈买药,没过十几分钟,我把药买回来了,就急忙给妈妈倒水,让妈妈起来吃药,吃完以后,就让妈妈上床去睡觉,我于是就去写作业去了。当时,我在想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是最开心的。
学生1:“密密麻麻”用的不恰当,应改为“纷纷扬扬”;“匆匆忙忙”和“飞快重复”;“换好了鞋”与中心无关,去掉。
学生2:“前面张杰说的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我认为这个同学和她妈妈一点感情也没有,也许是两个个聋哑人,为什么整个过程没有一句语言描写?妈妈病了,神态如何?动作有什么变化?我的内心是怎样的?我是怎样关心妈妈的?我对妈妈说了什么?我内心是怎么想的?遗憾,太遗憾了,感觉是第三人称写的,细节没有写出来。”
虽一针见血,却掷地有声,小作者本人还有其他同学都受到了启发,围绕小作者提供的写作背景和学生的评改意见,我让每个学生改写,学生改写后的作品生动、细腻、感情真挚,如身临其境。
更麻木的是下面同学的作文,她写的是由于妈妈的唠叨让她反感,所以一气之下离开家门。到了车上,得到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奶奶的关照,通过对比更表现妈妈的冷漠。
【原文3】她见我转过身来,就急忙的说,“车上人太多,你没地方把,怕人摔着,所以我把着你。”我不好意思的说了声谢谢。(她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
在评改作文中,我反问学生,这么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看到你个子矮既够不着公交车上方的把手,又因为人多,没地方把住身边的把手,在你难以保证身体平衡的情况下,老奶奶看在眼里,担心在心里而把着你,面对这么善解人意,这么慈祥和蔼的奶奶的举动,你难道就一个“谢谢”就表达了你的当时感情么?学生马上否定了这个同学的这种近乎窒息的思维,七嘴八舌开动脑筋,回放当时受助画面展开思维进行想象。
第一种思路是:当奶奶说明她的善意后,我对奶奶进行观察,写奶奶的外貌,着力表达奶奶的慈祥。
第二种思路是:写我与奶奶的对话,诠释奶奶关注我的内因,表达奶奶的善良。
第三种思路是:写自我感受即心理描写,表达我对陌生奶奶的感激之情。
……
诵读——净化学生的心灵 篇10
一、快乐学习——重构学生的思想体系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通过这样一句朴素的话语告诉我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有兴趣, 课堂才能有效果。学生只有接受老师, 才能接受这个老师的教育, 因而, 我时刻保持乐观、快乐的心态, 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 让学生接受我, 最终接受我的教育。
二、阅读经典——滋润学生的精神境界
阅读, 它是通过视觉认识书写的文字符号, 从中获取思想的程序, 即借助视觉感官, 通过思考来理解文字、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智力活动。虽然古人曾把阅与读分开, 阅是看, 读是照文字念诵, 但是对任何一个人来讲, 一般材料主要是阅, 对其中精要之处不妨去读, 所以把它们合起来。
(一) 获取知识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一种主要手段。虽然知识的获取途径有两个, 一个是实践, 一个是书籍, 但是一个人的生命有限, 能力有限, 要想万事都亲自经历是不可能的, 所以书籍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阅读书籍就是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了。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书——这是一代对另一代的精神上的遗训, 这是行将就木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 这是行将去休息的站岗人对未来接替他的站岗人的命令。人类的全部生活, 会在书本上有条不紊地留下印记:种族、人群、国家消失了, 而书却留存下去。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 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 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 在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的狂激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白, 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自传。”书籍, 是人类知识储存和传授的极有力的工具。从书籍里, 人们可以迅速汲取人类几千年进化所积累的知识, 使智力的发展一日千年, 能冲破时空的局限看到世界, 使视野的广阔增加万倍, 能超越独自思维的单信道联系, 从几辈人获得大量信息。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进步, 离开了书籍便不可想象。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知识爆炸的时代, 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 只能是阅读书籍。
学生开学之初, 我教给学生的第一篇课文就是荀子的《劝学》 (节选) 。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功底薄的特点, 我第一步给学生诵读一遍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一句一句地领读, 让学生感受词句的语气语调和节奏的变化,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也。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像这样难以理解的语句把它提炼出来, 加以重点分析。第三步把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几句话连在一起领着学生阅读。第四步, 分段阅读。第五步, 让学生自己齐读课文, 注意节奏变化。第六步讲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方法态度。第七步,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成诵。通过这七个步骤从易到难、从弱到强, 强化学生的阅读意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亲近了学习, 接受了荀子所提倡的“学不可以已”的观点。通过这一套诵读方法的实施, 85%学生都能把《劝学》背诵下来, 而且背诵《劝学》也成为学校历次大型活动必展示的一个节目。
(二) 形成技能
虽然技能是在训练的实践中形成的, 但离开知识的指导训练是空的。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在书籍中寻规律, 寻方法, 在书籍的指导下, 通过不断地训练形成自己的技能。
书籍是前人的经验总结, 书籍是劳动的工具, 所以培根说:“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前苏联有一个被称为“宇宙之父”的科学家, 名叫齐奥尔科夫斯基, 他少年时期患猩红热, 不幸耳聋, 被赶出学校。按说他成才无望了, 但他从莫斯科有名的图书馆里得到了书籍的滋养。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从书架里成长起来的他, 要求到一所中学当数学教师, 学校一考试, 这位仅二十岁的年轻人显露出来的数学才能, 使人们惊叹不已。校长急忙问他:“你的老师是谁?”齐奥尔科夫斯基回答道:“书籍是我的老师。”通过阅读, 人的各种智力技能都会得到发展。发展的技能, 除专业性的外, 一般的感知技能、记忆技能、思维技能等也都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形成与发展。
(三) 寻找精神寄托
现在的学生每个人都有偶像, 不是周杰伦, 就是蔡依林, 把自己的精神都寄托在娱乐明星身上, 问问他们谁把自己的父母当成偶像的, 一个没有, 他们大都与父母有隔阂, 看不起父母, 他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是一片荒芜, 蔓草丛生。怎样让孩子的心灵纯洁质朴起来, 一直是我最担忧的问题。还好我找到了解救孩子心灵的东西, 它润胃养心, 沁人心脾——温暖的散文。我记得在我讲课文老舍的《我的母亲》时, 我通过配乐诵读, 让学生感知到了:母亲虽然在物质上一贫如洗, 但是她那朴素的一言一行, 却影响了孩子的一生一世。通过引导阅读, 使学生了解了母亲的艰辛, 感觉到了母亲的疼爱和抚慰。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我了解到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其实很脆弱, 只要是用心引导, 其实他们可以变得很简单。
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 篇1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各种教学手段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培养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 问候
真正的课堂是从师生相互问候开始的,传统的问候往往端肃板正,而且一种方式天天用,老师自己也会腻了,学生也会感觉无趣,所以换换形式很有必要。例如,如果要讲的内容是有关左右等方向的,那么师生问候完之后学生可以分两半,相互问好,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一下,如指着左边的同学说, the students on the left say: “Good morning”, 重读“left”, 指着右边的学生说, the students on the right say: “Good morning”, 重读“right”。 让学生刚开始就感觉很新鲜很好奇,开个好头,学生就很可能兴致勃勃地上这堂课了。
2. 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即:利用导课阶段创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导课方式很多,如歌曲、图片、游戏、情景设置、课前的值日汇报、三分钟的英语交流等。
3. 讲课
讲,就这一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们需要注意到讲什么,什么该讲,什么没必要讲,讲多长时间,用什么方式讲。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讲”的也正是要解决学生“听”之前的问题,把“听”的成果升华。主张老师精讲,不要做过多的语法解释,用旧单词引出新句型,用旧句型引出新单词。比如一堂名词复数课,如果涉及语法,很容易造成“一人课堂”,但是用forty dogs和a dog来表达就比较清晰了。对于低年级,可将要讲的内容编成chant, 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发挥的是他们的主动性。
二、 好问——开拓思维的途径
好问是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性。俗话说:学问,学问,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
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常常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或不时举手发问。教师要善于鼓励、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引导他们注重对英语现象作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好问的积极性不但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尊重,而且还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 好动——活跃思维的源泉
首先,要设计情境,让学生有好动的空间和机会。
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用死板的方式对待他们,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还可开展一些“Let me guess.”或“Follow 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的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形式不一。如初一复习“五官”时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个小游戏,每一次选十几个学生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老师发出命令或听录音: “Touch your nose/eye/mouth/ear”, 学生听到命令后应立即做出相应的动作,每一次命令都要淘汰掉动作慢的学生,这样经过几次淘汰后,十个孩子中就产生了一个小冠军,然后再换下一轮来比赛,最后在每一轮的小冠军中再产生一位“总冠军”。这种游戏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无疑,一个小小的游戏就解决了五官类单词的问题,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我们要准备一堂天气预报的课,可以选择一则摘自电视上的天气预报,还可以播放自制的一个情景:一位导游小姐向游客介绍旅行路线、天气、穿着等,这个场景就可以包括三类单词及相关句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借助一些课外活动,如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包括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英美风情知识讲座等,还可以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記等;可以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短剧等小组活动。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学习心理特点。他们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根据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竞争心理及时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比如读书强调的是大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情况下,要模仿课文的语音、语调、重音、语气等,将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知识。实践表明,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地引进竞争机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成功体验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阵地便成了一个磁场,由知识所组成的千万条磁力线就会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就会在心理磁力线的牵引下,真正地走近英语,亲近英语,以致于热爱英语。胡 栋
一、 好奇——激发兴趣的先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成功的起点,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各种教学手段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培养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并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1. 问候
真正的课堂是从师生相互问候开始的,传统的问候往往端肃板正,而且一种方式天天用,老师自己也会腻了,学生也会感觉无趣,所以换换形式很有必要。例如,如果要讲的内容是有关左右等方向的,那么师生问候完之后学生可以分两半,相互问好,老师有意识地引导一下,如指着左边的同学说, the students on the left say: “Good morning”, 重读“left”, 指着右边的学生说, the students on the right say: “Good morning”, 重读“right”。 让学生刚开始就感觉很新鲜很好奇,开个好头,学生就很可能兴致勃勃地上这堂课了。
nlc202309011717
2. 导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即:利用导课阶段创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导课方式很多,如歌曲、图片、游戏、情景设置、课前的值日汇报、三分钟的英语交流等。
3. 讲课
讲,就这一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老师们需要注意到讲什么,什么该讲,什么没必要讲,讲多长时间,用什么方式讲。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讲”的也正是要解决学生“听”之前的问题,把“听”的成果升华。主张老师精讲,不要做过多的语法解释,用旧单词引出新句型,用旧句型引出新单词。比如一堂名词复数课,如果涉及语法,很容易造成“一人课堂”,但是用forty dogs和a dog来表达就比较清晰了。对于低年级,可将要讲的内容编成chant, 让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发挥的是他们的主动性。
二、 好问——开拓思维的途径
好问是初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又一特点,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具有过渡性的特性。俗话说:学问,学问,是一学二问。如果只学习不能提出问题,不进行思考,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开展讨论,集思广益,才能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思维认识的飞跃。
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常常与周围同学交头接耳或不时举手发问。教师要善于鼓励、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讓他们自己辨别正误,引导他们注重对英语现象作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好问的积极性不但要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尊重,而且还要善于设问,以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
三、 好动——活跃思维的源泉
首先,要设计情境,让学生有好动的空间和机会。
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用死板的方式对待他们,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还可开展一些“Let me guess.”或“Follow 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的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形式不一。如初一复习“五官”时老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个小游戏,每一次选十几个学生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老师发出命令或听录音: “Touch your nose/eye/mouth/ear”, 学生听到命令后应立即做出相应的动作,每一次命令都要淘汰掉动作慢的学生,这样经过几次淘汰后,十个孩子中就产生了一个小冠军,然后再换下一轮来比赛,最后在每一轮的小冠军中再产生一位“总冠军”。这种游戏很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无疑,一个小小的游戏就解决了五官类单词的问题,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例如我们要准备一堂天气预报的课,可以选择一则摘自电视上的天气预报,还可以播放自制的一个情景:一位导游小姐向游客介绍旅行路线、天气、穿着等,这个场景就可以包括三类单词及相关句型。积极开展课外活动,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兴趣,课堂上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要借助一些课外活动,如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包括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辨析词语用法、英美风情知识讲座等,还可以适当刊登一些游戏方法、英语小诗歌、谜语、典故、趣闻、学生日记等;可以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学习课外材料、演唱英语歌曲、表演英语会话短剧等小组活动。
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学习心理特点。他们一点小事也不甘示弱,总喜欢争论。他们有上进心、自信心,对荣誉有强烈的追求。根据中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竞争心理及时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比如读书强调的是大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情况下,要模仿课文的语音、语调、重音、语气等,将读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内在知识。实践表明,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地引进竞争机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成功体验会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那么英语教学的每一个阵地便成了一个磁场,由知识所组成的千万条磁力线就会紧紧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就会在心理磁力线的牵引下,真正地走近英语,亲近英语,以致于热爱英语。
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 篇12
一、给优等生的心中浇洒一点冷水
宁宁(化名)在我班是个出类拔萃的学生,她的语文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朗读、演讲比赛第一名非她莫属。她天资聪慧,一直为同学和老师称赞。小学一至五年级都是如此,在荣誉的光环下生活,她每天过得很开心。许多人看来这是她的福气,可在我看来,倒为她担忧,我认为她一路走来事事顺心而非幸运。人只有经历失败、挫折,心理承受能力才会愈强,不知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呢?
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单元检测中,她连续两次成绩在六七十分,与她平时的分数相比是一落千丈。第一次看到这个成绩,她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在我面前)。第二次,可就……
那是在我的办公室里,她看到了试卷上的成绩,脸上的表情骤变,没过两分钟,她趴在了桌子上,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有些头晕、想吐……
一下课,我单独找她谈心。告诉她,人都要经历失败的,一次两次的失败没有什么,不会影响人的发展的,反而会让人更坚强的。别人不会因为这一点失败而否认你的成绩。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渐渐地,她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心理负担卸了下来,活泼可爱的她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
事后我在想:许多优秀的学生常常受到表扬,在夸赞声中长大,没有经受过挫折或失败,虚荣心在心中慢慢萌芽,心理承受能力得不到锻炼,一旦遇到小小的沟沟坎坎,就跨不过去。这样的学生如何能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呢?如何拥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呢?这样的学生也绝不会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对于这一类的事情,的确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深反思。
我们常常让这些优秀的学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奋发向上。我们却很少想过这些学生身上的担子太重了!他们是否也想成为平常的学生,不愿成为老师、同学关注的焦点呢?
二、给后进生的心中点燃一盏明灯
要给孩子讲清道理,让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那天下午,红红(化名)哭着跑来告诉我:强强(化名)踢她的肚子。我知道他们之间一直矛盾不断,常为小事闹得不可开交。两名同学在班内同学面前都是不受欢迎的人。我经常找他们谈心,给他们讲为人处世之道,他们都被我说得口服心服的,可他们二人却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爱惹出事来。
我把两人叫来,仔细盘问一番,心中便明了了事情的缘由,红红骂人是根源。强强忍了很多天了,最后忍无可忍了。经过一番引导,红红被我说动了,从她的眼神中我读出来了。强强也感动了,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我知道,很少有人关心他,他很少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打心底里疼惜这个孩子。
其实,这个孩子心地很善良,可不知为何自从四年级插到这个班里,大家并不欢迎他、不接受他,他惹恼过班里98%的孩子。脸上经常见到他与同学打斗留下的伤痕,上学期我接过这个班后,对他多次教育、谈心,平息了一次又一次大家的愤怒,告他状的人越来越少了,夸赞他进步的人越来越多了。我真为他高兴。每一个调皮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心地善良是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上进、渴求成功是每一个孩子的优点,我们不妨好好利用这些特点!
强强的妈妈是一个精神上受过刺激的人,又独自一人抚养着这个儿子,对儿子的期望是很高的。面对这样的家庭,他的心灵上应有一层阴影在里面的。我能从他的眼神中读出来,他渴望着亲人的疼爱、渴望着同学的亲密无间、渴望着老师的涓涓细流……但愿能用我的一颗火热的心去感化他的善良和纯真,去温暖那颗经历过痛苦的心,去点亮一盏明亮的心灯。让他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走得正、走得直!唯愿世上多一个善良的人,少一个危害社会的人!
三、给性格内向的孩子播洒一些阳光雨露
“似乎我的生活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永远也不能定位,我从来不会因为我而适应周围的一切,只会让一切来适应我。如果别人告诉我一句称赞的话,过上几天,我就会忘记,可是,如果别人告诉我一句令我气愤的话,我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正与一本书中所讲的相反:别人对我有恩,我会刻到石头上,别人对我不好,我将记在沙滩上让海水冲走。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无论遇到多大的事情都能够平静对待,过后天天都开开心心的。”这是我班丽丽在一次作文中这样写道。
丽丽是一个聪明上进的女孩,性格较内向,很少与同学交流,似乎每天都皱着眉头,不知有什么忧愁在心头似的,大家很少见到她的笑容。
我向家长反映了她在校的表现,同时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丽丽与妈妈的关系不好,总是吵架,爸爸也拿她们没有办法。看来,家庭因素是关键了。作为老师,一方面,我告诉家长要特别注意她的心理问题,母女关系要协调好,教育孩子要讲究方法;另一方面,我在学校多关注丽丽,经常与她聊天,告诉她从小应该孝敬父母,不能与父母顶嘴,用《弟子规》中的道理教育她,她都很高兴地去做,并且告诉我她妈妈的变化。
圆周接力赛,我让她跑第一棒,发现她第一次露出了笑容,她笑起来很美,我感到好欣慰。眼保健操,我安排她当监督员,她站在台上,很认真地履行她的职责。渐渐地,她心里的负担减轻了,可以经常见到她的笑容了,也能经常见到她主动与同学游戏的身影了。她变了,纯真无邪的笑脸又回来了。
【学生的心灵】推荐阅读:
用学生的批语打动学生的心灵10-21
开启学生的诗性心灵10-21
点燃学生心灵的希望05-28
走进学生心灵的艺术08-25
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08-26
开启学生感恩的心灵11-07
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11-17
学生作文:心灵的土地 (学生随笔)07-26
用爱心塑造学生的心灵10-15
让学生感受心灵的春天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