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

2024-08-10

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共12篇)

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 篇1

杨志宏是我从教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孩子。每想起他, 都会有一种心疼、心悸、欣慰的复杂情感在我心中涌动。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真正的幸福。

1 初识杨志宏

新学期的第一天, 我认识了个子比较高、相貌不错杨志宏。在与其父母交谈中得知, 他是转学插班的。临别时, 父母将他叫到教室门外, 只听门外传来父母千叮咛、万叮嘱的声音:“上课不许做小动作!”“上课要听讲!”“老师布置的作业要认真完成!”“不要和同学闹不团结!”……听惯了家长类似的教导, 我也没往心里去。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 刚进行了大约十分钟, 我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学生, 他与其他学生的步调很不一致, 而且十分突出。别的学生坐在座位上很规矩, 而他整个身子都趴在桌子上。于是, 我让他坐好, 可是他却置之不理, 反而下位子给他旁边的同学一巴掌。我把他叫到我身边, 对其进行教育。这才知道, 他可不是一个单纯淘气的学生。只见他站在那里, 一点老实气都没有, 动动这里, 挠挠那里, 还不时的眨眼, 嘴里不停的念叨, 这就是他——杨志宏。

通过家访, 我单独约见了杨志宏的妈妈。我诚恳说:“我也是一位母亲。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相信我, 告诉我实情, 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变成了这样?”家长含泪告诉我:孩子得了病, 是多动症, 如果一开始就清楚的话, 家长给予关爱、疏导, 再辅以药物治疗就好了。可由于开始不了解原因, 只觉得他是过分淘气对其打骂过度而加剧了病情。因担心别人知道孩子的情况而另眼相待, 所以未敢告诉老师。她还告诉我, 现在孩子每天都吃着控制情绪的药物, 吃上以后心情平静许多, 但也木然许多。孩子知道自己有病, 现在更是“仗病耍赖”, 让老师、家长束手无策。听了杨志宏母亲的一席话, 让我陷入沉思:多不幸的孩子呀!虽然自己心里也感觉没底, 但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杨志宏身上付出更多的爱心与耐心。

2 给予信任

早上, 我一到学校, 提出要看看孩子们的假期作业, 杨志宏马上从书包里拿出一摞作业, 并告诉我, 这是老师布置的, 这是爸爸妈妈布置的家庭作业, 听他流利的介绍, 看他书写工整认真的作业, 心里不觉一喜, 看来这个学生, 自身素质不错。上课时我布置了作业, 要求学生字写端正, 我和学生一起比较、评选, 认为杨志宏的作业是最优秀的。当我把“语文组长”这个任务给他时, 我看到了他眼中的惊喜和从没有过的郑重, 当我手把手教他怎么收本子, 怎么整理本子时, 我发现他原来也能这么专注的当我给他信任的眼光, 让他上台领读生字时, 我发现, 原来他也会读, 可是在上课时, 我发现他总是手脚不停, 心不在焉的啊!

特别的孩子需要特别的爱, 我知道自己不能改变太多, 很多事情也不是我能控制。“语文组长”是我和杨志宏共同编织的梦, 只希望能在孩子艰难的成长过程中驻一抹温情, 添几许暖意。

3 满怀期待

当余老师拉着杨志宏进办公室时, 我正在改作业。余老师满脸通红, 生气地说:“这孩子太自由了, 没有一分钟坐得住, 上课爱插嘴, 颜料也没带, 我批评他, 他还顶嘴。”其实, 我怎么会不清楚呢, 我上语文课, 他也是一样的啊!可是, 每次我的生气和指责, 只换来他的一会儿安静, 过一会儿, 他又我行我素了。“他有病, 自己也控制不住的。”我对余老师解释道。在学校走廊上又碰上陈老师, 她对我说:“张老师, 你怎么能让那个“多动症”的学生来做语文组长啊, 他自己都管不住, 怎么能带头啊!”

杨志宏的习惯确如任课教师所讲——非常不好。坐时腰弯得厉害, 我过去轻轻将其抚直;写字时他若无其事, 我对其耳语:抓紧写, 我马上要听写;听讲时注意力极易分散, 我用眼神对其示意……总之, 我尽量避免跟他发生正面冲突, 又努力让他感受到老师对其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关注和爱护。一次语文课上, 我听写了15个生词, 杨志宏只对了4个, 另外还有两名同学各错了3、4个词语。我对他们一一做了书写指导杨志宏趴在桌上, 听得很认真, 眼睛一直看着我, 露出笑意。

有一天, 我找他谈话, 我问他, 老师想让你坐在最后面, 你愿意吗?为什么啊?他反问我。我想让你看看大家在上课时是怎么做的, 你学习他们, 和大家一样遵守纪律, 你这个“语文组长”才能当下去呀!他看着我, 笑了笑说, 哦, 是这样啊……

4 施与压力

一天中午, 杨志宏对我说, 他不想坐在最后一个了。我问:为什么?“坐在最后一个, 老师的话听不清楚, 黑板上的字很难看到, 妈妈说这样会退步的。”他站起来说。“那好, 你和小丁同桌吧, 你的组长工作也真需要有人帮帮忙呢!”我看着他说。

小丁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 品学兼优。近朱者赤, 希望杨志宏能耳闻目染, 向她学习。

这几天, 杨志宏的作业求快不求好, 马马虎虎完成。收作业时, 他跑来告诉我:“小丁在收作业本了, 到底是谁做组长了啊?”“她在帮你呀, 如果你能专心些, 抓紧时间做, 就用不着她帮忙收了。”杨志宏看看我, 又看看小丁, 马上写字了。

我知道杨志宏很重视自己的“语文组长”之职, 希望它能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明灯, 照出别人的长处, 折射自己的短处, 正视并学着改变自己。

5 记录对比

在课堂上, 我越来越发现他是个聪明的孩子, 反应快, 想象力丰富, 且知识面广。我想, 这可能和他平时的“多动”有关。但是, 就因为“多动”, 他仍常常徘徊于办公室和教室之间, 有时跟他讲道理, 他什么都懂, 答应得也很好, 行动时又忘了。

那天的思品课后, 杨志宏的同桌来告诉我, 杨志宏把他的语文书用胶水粘起来, 分不开了。站在我面前的杨志宏, 两手不停地在胸前绞来绞去, 把头低下来, 一副呆呆的表情。我怒力地克制着自己的情绪。

“来吧, 把事情说清楚, 张老师给你准备了笔记本, 以后啊, 我们把你的表现记录下来。”“你要记录什么, 老师?”他着急地问我。“既要记你的优点, 也要记你的缺点, 优点你自己记, 缺点我来记, 我们每天来看一看, 评一评, 看看你每天能进步多少?”

接下来的日子, 杨志宏开始每天在笔记本上记自己的优点了, 语文课结束时, 他记下:我今天认真读课文了, 没有做小动作;中午, 他记下了:今天, 我帮助同学打扫卫生……我也根据学生的举报和任课老师的意见记录:排队时, 杨志宏老是动别人, 影响大家;上课时, 杨志宏在吃水果冻。

放学后, 我让杨志宏大声地读他的优点, 然后把我的记录本放在他面前。他没有解释, 我也没有教育。我只是让他轻声地读, 读懂了就接下去说以后该怎么做?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没有了同学的投诉, 也没有了任课老师们的叹气声, 我那本记录本已经很久没记了。我想, 我一定是找对门了, 一扇通向杨志宏心灵的门。

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 篇2

一、活动背景

宽容是一种对人的态度,也是一种心态。宽容就是在心理上接纳别人,了解别人的处事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事原则。然而这学期接这班级以来我感觉大部分孩子们缺少宽容之心。这可能是 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所在家庭的中心。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自我为中心,利己主义倾向浓厚,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是对自己是不是有利,缺乏宽容之心,同情之心,尊重之心。在行为中过于偏激,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和人际交往,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本次活动通过小品表演、讲故事、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宽容待人的意义,反思自己不宽容的行为。

二、活动目的1.知识目标:通过此次班会使学生明白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人必备的道德品质;同时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生活需要相互宽容,我们需要学会“宽以待人”。

2.能力目标:通过教育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辨别是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要以宽容之心待人,善于与他人特别是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三、活动准备

1.主持人选拔与培训。

2.学生报名参加各个节目的表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

四、活动过程

(一)“入队”仪式:全体起立,举行“入队”仪式,齐唱队歌。

(二)活动内容

1、友情测试—是否拥有宽容之心

2、缺少宽容的烦恼

3、故事中悟宽容真理

4、七嘴八舌谈宽容

5、在宽容中思考

(三)活动过程

1、对唱歌曲:《成全》

2、友情测试:

3、短剧:《跳皮筋》《 如此排练》

4、故事:《误会》

5、我认为宽容是„„.6、舞蹈表演

7、历史剧《将相和》

8、相声《没想到》

9、班主任和学生互动

10、书写《阳光卡》赠同学或是悄悄给。

让每个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 篇3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

以我园大(六)班为例来谈谈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心理问题的具体表现。该班共有幼儿41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15名,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个性品质、学习和生活习惯等诸方面,与本地孩子存在较多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班级的日常管理。所以两年来我一直非常注重观察这些孩子在心理方面的表现,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以便对症下药。

(一)自卑型

自卑是一种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自己轻视自己、过低评价自己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它属于性格上的一种缺陷。由于自卑,常常使人无法正确地审视自己,从而使儿童容易形成诸如胆小、羞怯、内向、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利于成长的性格特征,对儿童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都将起到消极的影响。

晓晓,女,6岁,来自河南,家庭条件一般,性格非常内向,有很强的自卑心理,很少与人交往,忧郁,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喜欢去娃娃家,可看到别的孩子在玩了,她又把手缩回去了。老师邀请她参与活动,她总是摇头说不要,可当别的孩子离开后,她一个人小心翼翼地去摸一下娃娃家的物品,脸上满是羡慕的表情。平时整天闷闷不乐的,即使是特别高兴的事也不大能从脸上表现出来,总是感觉紧张压抑,据了解家长有打骂孩子的行为。

(二)孤僻型

所谓孤僻,是指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喜欢单身一人,独来独往,时常感到孤寂、空虚的心理现象。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性格类型。

婷婷,女,7岁,来自重庆,家庭条件一般。每天一大早,就被卖菜的爸爸早早地送到幼儿园的门卫处,一个人呆呆地坐着。活动时宁愿独自呆着,也不愿与别人在一起,不愿与其他小朋友接触,也不愿和老师交流,最多的是摇头、点头和微笑。喜欢独来独往,小朋友们也很少留意她,很少和她一起玩,都认为她不会说话。据了解在家也从不主动与家人交流。

(三)缺乏自控型

我国古代就有“克己之学”,其实就是运用情感、意志自我监督、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保证自我目标的实现。这就是今天所说的自我控制能力。

磊磊,男,7岁,来自贵州,家庭条件一般。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集体教学活动时随便说话,做小动作,扯扯前面女孩子的头发,又拉拉旁边男孩子的耳朵。刚答应老师一定听话坐好了,可没等老师讲几句话,又故态复萌。自控能力弱,行为习惯差。

(四)行为偏激型

偏激型的人往往行为比较异常。他们对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感到不满,容易与人结怨,他们对压力的应付能力不强,一般的反应都是直接而剧烈的。例如,他们可能会大声吼叫、摔掷物品,甚至做出打人等暴力举动。

超超,男,6岁半,来自安徽,家庭条件一般。是班里有名的调皮学生,班里只要出了什么事,总归有他的份。例如,早上区域活动时,建构区中的孩子正在为自己用易拉罐搭的电视塔而欢呼,他一脚踢去;再如,女孩子们正在美工区进行树木拓印,他一下子冲进去把女孩子们刚放好的树叶弄乱。在一片谴责声中,他还在追打着向老师告状的小朋友。到后来,小朋友们看到他就做好防范工作。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来自农村,家长中的多数人文化水平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流动性大,终日忙于工作而无暇照顾孩子,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对于利润的追逐,也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成长环境总体上不尽如人意。居住环境拥挤、狭小、不卫生,缺乏安静游戏的必要环境和条件;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教育子女手段简单、粗暴;孩子平时接触的人员较复杂,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习气的侵害。所有种种,都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静下心来陪孩子玩,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连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都不参加。很少与孩子进行沟通,认为只要给你吃饱穿暖就够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无从说起。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与人交往中,大部分能与人和睦相处,也乐于与本地孩子交朋友,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比较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存在一定的交往障碍。

三、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热爱学生,为孩子撑起明净的天空

外来务工子女的很多心理问题,如自卑、孤僻等等都源于爱的缺失。为此,在平时的活动中,我总是有意无意地去和他们说说话,多用眼神和他们交流,多和孩子进行肢体上的接触,如拉拉手、摸摸脸,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喜欢他们的,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一次区域活动,晓晓看到娃娃家中的布娃娃没人玩,就去玩了,没玩一会儿,就被另外一个女孩抢走了,理由是这个娃娃是她带来的。看着委屈又倔强的眼神,我把她抱在怀里,把布娃娃给了她,并告诉布娃娃的主人,好玩具要分享,鼓励她们一起玩,还在两个小姑娘的额头分别亲了一下。就这样,我时时关注着她,我一有空就跟她交谈,慢慢地,她和集体融合在一起,也能与小伙伴们快乐地玩耍、学习。当我们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时,他们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

(二)赏识学生,为孩子扬起生命的风帆

外来务工子女由于跟随父母转战南北,语言交流上会有一定的障碍,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激发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从而要求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教师的赏识可成为这种转变的“催化剂”。有一次,我按照惯例,点名时要每个孩子把昨晚或今天早上看到的事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当我点到婷婷时,一男孩子说:“杨老师,她不会说话的。”话音一落,旁边孩子都呼应起来。我微微一笑:“谁说的,我们婷婷很会说的,而且声音也特别好听。”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今天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我看见路两边的树叶变黄了。”她的话音一落,我的掌声就跟上,随后的是孩子们的掌声。事后班主任老师和我说,这孩子确实很孤僻,平时一直不说话的,今天有点意外。看来是我对她的赏识,让她找到了自信。从此,这孩子老是喜欢和我讲话,而我也从来不吝啬我的赞美。这让我明白:教师的赞美能扬起孩子前进的风帆,激励他们不断前进。

(三)家园合作,为孩子构筑心灵的桥梁

我们十分关注幼儿园和家庭的合作,通过家访、家长学校等途径,一方面使家长了解德育的目标、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及孩子的在园表现;另一方面也通过家庭来了解孩子在园以外的一些行为习惯,从而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家庭和学校的相互沟通和配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篇4

传统的语文课堂上, 教师对语文课文中的知识点、字词句进行讲解分析, 学生对好多语文知识问题的答案照搬照抄。在学习时, 教师对课文进行了“肢解”, 失去了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上有了限制。同时, 过于详尽地对课文知识进行剖析, 让学生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高中语文新课标颁布后,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把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摒弃。教师要在语文的教授中, 注重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 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让他们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 使语文课堂迸发出更多的光彩。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 学生把阅读材料中的内容加工提炼, 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法把答案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 就需要利用学生语文修养以及文字提炼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引导, 让他们学会分析、思考, 从而能在阅读过程中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在传统教学中, 中学语文教师在分析语文课文时, 经常把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拿出来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说, 把一个完整的课文分成一段一段的短文, 通过对重点段落的分析, 希望学生通过引导学会分析段落的主要内容, 以及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词语。通过不断进行试题练习, 使学生把课文中的知识点熟练掌握。但这种把主要内容进行提炼的方法是否真正适合学生, 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这种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成为一个语文考试的机器, 缺乏自己的加工和提炼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从整体出发来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成不变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 学生也不是被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教材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教师对学生起着引导作用,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

(一) 移情体验, 走进人物内心

学生在阅读时, 很多时候因为自己的经历有限, 不能体会到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的感情。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 把自己当做课文中某个人物, 把自己真正融入到课文中。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例如, 我在教学《再见了, 亲人》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人物的思想和感受, 我让学生进行了移情体验。正好在当时这个班和山区的孩子们结对子, 刚刚把山区的孩子们送走, 我要求学生回想当时的情景, 并把自己的感受说一说。学生都很积极, 说得也很动情。然后再来看课文中送别的场面,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通过移情体验和朗读, 学生真正理解了当时志愿军战士的心情, 把这种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二) 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读与写结合的方法进行语文课文的理解和思考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办法。通过读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写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记忆。但在以高考为前提的语文教学中, 很多读写结合的训练仅仅是为了考试分数, 对学生的能力没有起到提高的作用。所以,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时, 一定要注重对读写训练的点选择得是否恰当, 通过读写结合, 是否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

1. 在“空白”处补白。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作者都运用了空白的艺术作用, 通过空白的使用, 让读者体会到更多用语言描写的情感和感受。这些”空白“的设置使课文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如《穷人》一课, 桑娜把邻居西蒙死去的情形告诉了刚刚打渔归来的丈夫, 但她没有把话说完就”沉默“了, 她为什么要沉默, 是有难言之隐, 还是什么原因。作者对“沉默”一词的运用恰到好处, 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我在教学这一课时, 让学生来补充桑娜后边要说的话, 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了不同的答案。我对回答出来的学生进行了表扬, 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语文的兴趣。

2. 在“难以言传”处想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的心理活动有能用语言明确表达出来的方面, 也有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方面。这就要求学生在对人物心理活动分析时, 运用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丰富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如课文《乡村的傍晚》末句“整个乡村沉浸在一片恬静的气氛中”, 如何理解“沉浸”呢这个词如果用语言来解释很难准确地解释出来。这时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乡村生活, 感受“沉浸”一词的含义。

3. 在“意犹未尽”处延伸。

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 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 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和魅力。例如, 我在教学《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 通过让学生朗读大树不要啄木鸟治病, 终于病死的故事, 让他们展开想象:大树临死前会说些什么?于是大家议论纷纷, 发表不同的意见, 有后悔的、自责的、悲伤的、无奈的, 充然还有对啄木鸟不无道理的指责。这使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形成了一个“回路”, 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

让心灵充满阳光。 篇5

造价091 杨运琼

我们的生活和阳光其实在有些方面很相似。

阳光看起来是纯净的白色,其实却是一个各种颜色的混合体,小时候常常戴上有色眼镜,然后就惊奇地从同样的阳光中看到不同的颜色。戴上红色眼镜的时候发现原来阳光其实是红色的,戴上绿色眼镜的时候则会发现阳光原来是绿色的。

小时候我就明白黑白色其实就是最丰富的色彩。

长大后我又忽然明白了,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生活就是生活,本没有色彩,没有顺境逆境,没有黑暗和光明,生活就是生活。但没有色彩本身就包括了所有的色彩,所以我们才可以从中体会到所有的感受,境遇的顺与逆,心境的光明和黑暗……,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从自己的心里分辨出来的,只是因为我们带了不同的有色眼镜而已。

所以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就常常给自己换一副有色眼镜。

生活本就是七彩阳光,你若带着有色眼镜从中寻找烦恼你一定不会失望,但是你若带着有色眼镜从中寻找快乐,你也同样不会失望。

既然如此,为何不戴上快乐的眼镜,让自己快乐一点呢?

既然能让心灵充满阳光,又何必让心灵充满黑暗呢?

心灵究竟是充满阳光,还是充满黑暗,并不取决于我们所遭遇到的事情,而是全看我们自己如何面对。

同样是面对父母的打骂,有的人因此而奋进,并最终因为成为一个成功人士而感激父母的严格教育使得自己成才。也有的人因打骂而丧失自信,最终一事无成,并因而责怪父母教育不当……。

其实打骂就是打骂,打骂本身并没有是非对错之分,是非对错来源于境遇的承受者——我们自己,是我们自己选择了不同的方法去感受这件事,才使得我们面对同样的事情却走上不同的道路,决定怎样感受这件事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父母。

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心灵 篇6

关键词:分层教学;小班化;目标分层;问题分层;作业分层

在小班化教育的框架下,教师要尽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获得最大的收益。小班化实行分层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一、学生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

由于小班人数少,教师有可能兼顾到每位学生。于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灵活程度、性格等因素,我把全班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每个层次2个人,组成6人学习小组,做到有机搭配,精心分层,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方便管理小组,要合理明确个人的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同时6人之间建立“师徒结对”帮扶工作,组织学生兵教兵。A1与C2,A2与C1,B1与B2手拉手,互帮互助。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层次的学生和小组成员必须要根据以后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基本上每一次月考也就是他们的成功晋级日,从而使其树立起快乐向前冲的信心。这样一来可以激励每一层次的学生的斗志,二来也会避免因为随着发展,各组会出现实力不均等的局面,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二、实践分层是分层教学的深化

课堂实践为小班化的分层教学提供了平台,因此,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践。

1.目标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不同教学目标方面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具体教学目标的达成方法有以下三个:

(1)单词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单词方面有不同的要求。A层次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单词表的全部单词及用法,能够用各种动词和短语来造各种时态的句子。除此以外,扩大词汇量始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在各种阅读题中把出现的生词和短语整理在语法本上,并要求掌握。B层次学生,要求熟练掌握單词表的全部单词及用法,能够用各种动词和短语来造各种时态的句子。C层次学生,只要求熟练掌握单词表中黑体单词及用法。

(2)对话分层

对话操练时,A层次学生,要求学生自己创设情景,自编对话并进行表演,对话内容必须有联系新旧知识、能力提升的部分。B层学生,要求能背诵对话,并能用书上所提供的替换词流利地进行对话或根据Workbook中的练习来复述课文。C层次学生,要求熟读和理解对话,掌握Grammar Focus,能完成一个次要角色的表演。

(3)阅读分层

要求A层次的学生回答有关作者的意图和态度,隐含意义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如:复述课文,续写本故事等。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设问,思维难度较大,学生要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拓展自己的思维,发挥想象力,才能得出自己的结论与看法。B层次的学生回答一般难度的问题,如事情的前因后果,main idea等,回答when,who,where,how等这类问题,着重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C层次的学生就文章细节,信息等回答那些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

2.问题分层

在课堂的提问设计中,要关注到每一层次乃至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与学生进行教学互动。在这一点问题上,“执行”很重要,作为教师,考虑到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往往都会不自觉地把提问互动的机会留给A层次的学生,而忽视BC层次学生。因此,课前教师在提问上要做细功夫,立足教有所别,学有所得,优化教学程序。例如,我总是将预习的内容难点留给AB层次学生来回答,考察他们课下自主学习的效果。而上节课的复习的重点内容则留给C层次同学来回答,既督促他们及时复习,又及时表扬,调动他们投入新知识的探索的热情。

3.作业分层

作业练习的设计要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量做到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综合能力题,以完形填空、阅读理解为主,让A层学生有用武之地。提高题,让B层学生感受“跳一跳摘桃子”的体验。基础题,让C层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成就感。又如:在完成课文教学后,我要求A层次生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并能背诵或复述课文。B层次学生能背诵其中部分段落,就课文中的句型举一反三,加以拓展。C层次学生能朗读课文并会记住一些重点词汇和短语。布置作文时,对C层次学生提示时态、写作要点,提供关键词、句型,要求把关键词和句型连接成句子,要求写好五句话。B层次学生可借助提供的关键词和句型写60个字的文章,要求语法、结构基本正确。A层次学生根据题目要求可自由发挥,适当运用连词、从句,注意文采。产生疑难问题时由教师协助解决。最后,从各层次组挑选出优秀的作文在班级朗诵或展出。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和荣誉感,迎合了学生的竞争心理,使他们上可攀,横可比,不甘居人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总之,在小班化的课堂上,分层教学能让素质教育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位学生,滋润了学生的心灵,使低能者增能,智者更智,能者更能,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人格更完善,个性更张扬。

参考文献:

陈凤木.充分发挥小班化优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福建论坛.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浙江省象山县丹城二中)

让班级充满爱的阳光 篇7

关键词:世界,充满,爱,阳光

世上的每个孩子都想感受到母爱的阳光, 学校里每个学生也都想感受到师爱的阳光, 而他也更是如此。他是我刚接这个班的一名身有残疾而成绩又比较差的一名学生, 我们暂且叫他为“王同学”。对于我这个班主任来说, 他是那样的陌生, 却又是那样的熟悉。因为他成绩差而感到陌生, 因为他惊人的变化而感到熟悉。对于他来说, 许多事使我难以忘怀。

“啪、啪、啪”, 我班教室传出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掌声带给我的是什么?是愧疚?是自责?还是欣慰?

我接这个班时, 正值期末考试总结评估, 于是我拿到了我班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单, 语文、数学两科全差的学生不下二十人, 其中还有一个两门相加不足三十分的学生, 他就是“王同学”。我满怀的信心却在这张成绩单前渺茫、彷徨了。此刻我感到压力很大, 是前进还是退缩?

“你班‘王同学’评比不算名额就是了, 你就别管他了, 估计其他学困生下一番功夫还可救药。”隔壁的王老师好心地对我说。是的, 他的确是一个成绩差的学生, 如果他不算考试名次, 也并不拉班级后腿, 我又看了一下成绩单, 发现去掉两门相加不到三十分的他, 其他学生语文成绩相加还有可能平均及格, 我心里就感到轻松多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 我自然而然地放弃了“王同学”。他小时患有小儿麻痹证未治愈, 落下后遗症, 行动不便。开学之初, 安排座位时, 同学们都不愿和他同桌, 于是我就给他单设了一个位子———在教室一角。从此, 他就在那个角落里, 好像过着一种世外桃源的学习生活似的。一开始我还提醒他要带书上课, 按时交作业, 他偶尔也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一点, 但他经常不按时交作业, 渐渐地我就不管了, 只要课堂上不捣乱就任由他去。有时候上课时还让他把他那个角打扫打扫、倒倒垃圾, 虽然我内心深处偶尔感到对他有些不公, 有些内疚, 可还是不知不觉地遗弃了他, 把更多精力花到了那些有希望的学生身上。

有一次我看了一篇“王同学”的作文《我被遗弃了吗?》, 我读过之后, 认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他应当受到公平的看待。他智力并不比一般学生差, 他只是缺乏得到一份关爱。时光流逝, 每当夜深人静时, 我总是反思自己, 好像失去了什么。哪一粒种子不呼唤阳光雨露?哪个学生不渴望得到一份关爱?何况是学困生?那时我从心底里感到我和他不应该越来越远, 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苦。葬送一个学生莫过于不关爱他。对一个学困生来说, 不理不睬、放任自流, 这是对他最大的不公, 使他感到孤独。这样会令他慢慢地继续向下滑去, 一落千丈、无可收拾。人人渴望关爱、渴望情感交流, 何况是学困生?许多老师忘记了给予, 往往对优生更加宠爱, 对学困生置之不理, 甚至一学期下来一次都没有叫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 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合作学习, 对他们来说是很可怕的, 也是很自卑的。学困生是自尊心特别要强的群体, 他们对老师的关爱更加敏感, 一句暖心话, 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个会心的微笑, 都会令他们心灵震颤, 从而使他们从软弱到坚强, 从消沉到进取, 从懒惰到勤奋。

许多老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叹, 为什么端给学生是一盆火, 回报的却是一盆冰?“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教育教学的灵魂, 面对千差万别的生命要把我们的关爱献给他们, 洒向每一个角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我们的学困生将成为优秀生, 我们的班级将成为一个优秀班级, 我们的世界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每当走进教室, 面对全班学生, 面对“王同学”, 我感到欠他的太多太多, 我没有尽到班主任的责任。我决心给自己一个改过的机会, 据了解, “王同学”虽然贪玩, 但从不违反纪律, 也很聪明。于是我找他谈心, 婉转地向他道歉, 鼓励他以后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 要振作起来, 重新开始。沉默的他虽然没说一句话, 但眼神里流露出一种希望。

因为对他关心、对他希望, 我开始按照我心目中的形象来塑造他, 不断地拿他跟同学相比, 不断地让他和同学交流合作学习, 对他的成绩给予肯定和表扬。面对挫折, 允许失败, 但失败了要勇敢地爬起来继续向前。

他还在第五组, 但他已不再孤独了, 因为他有了同桌, 一个主动要求与他坐在一起的同桌, 更因为他得到了师生的关爱, 他感觉到了身边的温暖, 他也随之改变了。上课时, 他的课桌上已不再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而是课本。每天按时交作业, 虽然错误很多, 但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希望。

一颗畏寂的心灵抚平的时候, 他会接受老师的一切。那次在课堂上, 当我找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时, 突然两双小手也同时举了起来, 异口同声地说:“让我们试试吧!”一句多么渴望的话语!我一看是“王同学”和他的同桌。“你们就试试吧!”此刻班内响起一阵掌声。

让习作教学充满生活的阳光 篇8

一、体验生活, 积累素材

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走向自然, 让他们去感受丰收的气息, 去欣赏鸟儿的歌喉……例如, 先让学生观察早晨乱摆的摊点, 留意人们的表情、语言、动作。之后让学生以此为题材写一篇作文。有学生这样写:“每天到校门口, 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学校门前堵的车。农民巷是有名的食品一条街, 中午路两边停满了来吃大餐的小轿车, 就剩下不太宽的人行道。看, 那烦人的地摊又摆在街上了!小轿车过不了, 车主不停地按喇叭, 但喇叭声压不过叫卖声, 车主进退两难, 望摊兴叹;几个小同学又凑过去买那些垃圾食品……”因为学生亲身感受, 留心观察, 所以细节描写非常生动精彩。

二、亲近自然, 开阔视野

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亲近自然, 为习作积累第一手材料。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及时捕捉生活中的亮点:一是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摄像”, 多角度地去看, 并真实记录;二是引导学生学会用耳朵“录音”, 静听花开的声音、秋虫的呢喃……三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双手“复印”, 鼓励学生去摸一摸春天的树叶, 感受生命的灵动;四是鼓励学生用鼻子去“闻味”, 闻一闻泥土的清新、花的芳香……五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 感悟生活中的是与非、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如, 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到音乐喷泉、绿色公园、水车博览园、兰州港、湿地公园游玩时, 要仔细观察山、水、花、草、树、木的形态和颜色, 观察后用优美、生动的词句来描绘。

三、参与实践, 增长见识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教学时, 教师应重视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练笔活动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 积累写作资源。如, 在指导学生写某个比赛前, 我在课堂上举行了扳手腕比赛, 学生情绪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扳手腕的同学大显身手, 尽情拼搏, 双方的脚死死抵着地面, 小脸憋得通红, 你来我往, 不分胜负, 周围同学挥舞手臂, 呐喊助威, 这活生生的画面是生活的写照, 也是写作的活水源泉。这时写作就成了一种需要。

四、情感交流, 深化感受

语文新课标强调, 学生习作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表达真情实感。因此,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造条件, 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丰富学生的情感经历。

如, “母亲节”那天放学前, 我布置了一项特殊任务, 让学生回家后动手为妈妈做一件礼物或者替妈妈洗脚, 并把她当时的反应和自己的感受记下来。第二天, 我让学生把昨晚的经过写下来。有个学生这样写:我双手握着妈妈泡在水盆中的脚, 泪水悄悄地流下来了, 今天我才发现妈妈的脚原来如此粗糙, 脚板结着又厚又硬的茧……妈妈每天为生活奔波, 她的脚记录着岁月的艰辛, 而我为妈妈分担过什么呢?我不敢抬头看妈妈的眼睛, 眼泪止不住滴在水盆里……有了亲身体验, 学生的习作一气呵成, 细节描写非常生动。

五、指导读书, 汲取精华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 才能扩大视野, 积累丰富的知识。教师每学期都要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 还要定期举行“故事会”“好书推介会”“成语接龙”“古诗词朗诵会”“演讲比赛”“好词佳句背记竞赛”“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同时还应利用阅览时间, 指导学生记读书笔记, 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长期实践证明, 学生阅读兴趣逐渐增强, 脑子里积累的词汇逐渐丰富起来, 写起作文就会心笔一致、左右逢源。

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 篇9

《用心灵去倾听》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 来源于西班牙《都市生活报》, 译者顾周皓。课文紧扣“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 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 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 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课文以儿童的特点和观察的视角, 先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 只要拨“105”, 就能得到她的帮助;当“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 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 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 “我”对她产生了好感;接着写“我”与苏珊聊天, 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 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 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最后写长大后, “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 苏珊不幸病逝了。一桩桩、一件件平凡的琐事凸显人物品质, 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一句句、一声声朴实自然的语言, 真实可信, 涌动真情。教学时要在学生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 理解“问讯处”、“从未谋面”、“耐心”等词语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读书方法, 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感受真情的美好, 学会在生活中关爱他人, 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融入情

1. 谈话导入。

师:通过学习《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 我们懂得了耐心的倾听也是对人的一种爱护与帮助。今天, 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关于耐心倾听别人说话的课文,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倾听”的意义。 (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2. 揭题质疑。

(1) 《唯一的听众》和《用心灵去倾听》这两篇课文中的“听”有什么异同, 本文的“听”重在什么?为什么?

(2) 课题中“倾听”是什么意思?看了课题, 你还有哪些疑问?

3. 分组学习。

(1) 交流预习收获和疑虑, 重点学习生字、新词。

(2)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听”的句子, 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真情故事, 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激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及求知的欲望;通过分组交流解疑求同, 扫清生字词障碍, 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二、自读课文感知情

1. 汇报收获和感想。 (学生汇报小组学习的情况和学习中的困惑。教师根据汇报进行归纳整理。)

2. 再读课文感受情。 (出示通过小组交流, 合作整理归纳出的问题, 引领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 谁在用心灵倾听? (我:汤米。) 他在倾听什么? (小精灵———苏珊的帮助和抚慰。) 课文围绕“用心灵去倾听”写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 小时候“我”对家里的什么东西最感兴趣? (电话机。) 电话机里面的小精灵叫什么? (问讯处———苏珊。) 苏珊帮助“我”解决了哪些困难? (引导学生先读课文中相关的句子, 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 长大以后, “我”试着拨通电话, 提起“修理”这个词的用意是什么?有什么体会呢? (引起对方回忆, 并从中勾起被询问人想起询问人的身份。说明他们的感情已经很深厚了。)

(4) 最后拨通电话听到的是苏珊的一句什么话?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前文的“到另一个世界幸福地歌唱”有什么不同? (面对动物的死亡, 苏珊用一种美好的说法———“到另一个世界去唱歌”宽慰孩子, 消除孩子对死亡的恐惧, 用乐观的生活态度影响孩子, 引导孩子走出痛苦的阴影。而后一句主要是苏珊对汤米的安慰, 希望自己死后汤米不要伤心, 要乐观地看待生死。)

(5) 苏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珊是一个善良有母爱的人, 她会用自己的心跟孩子交流, 用自己的心灵去倾听孩子的述说, 用自己的真诚、耐心赢得孩子的信任。) “我”是怎样知道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见识的增加以及后来的交流中知道的。) 你是从课文中哪些描写中读出来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设计理念:通过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预习,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师生交流互动, 查缺补漏, 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能力。

三、探究阅读升华情

1. 精读课文, 交流感受最深的句子。

(1) 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 不由得放声大哭。 (找到听“我”说话的人, 其实就是找到了希望。听到苏珊温柔的嗓音, “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 孩子的天性突然释放———放声大哭。这当中既包含着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 又蕴含着孤独中找到希望而幸福的哭。)

(2) 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 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对于我一个个简单而幼稚的问题, 小精灵每次都像母亲那样耐心地、细致地回答。课文语言朴实, 读起来让人心灵震撼, 形象地描写了苏珊的人格和爱心。)

(3) 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 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谋面”就是见面的意思。苏珊像母亲那样, 耐心倾听“我”的心声, 困难时给予帮助, 痛苦时予以安慰。这为“我”回到家乡后主动与苏珊联系做了铺垫,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 探究性阅读课文。分组读一读、议一议。

(1) 找出相互照应的句子, 读一读、讲一讲。 (1) “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与“‘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相互照应。 (2) “她沉默了一会儿, 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与“我对小精灵说:‘我一个人在家, 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相互照应。 (3) “汤米, 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你知道吗, 这只可爱的小鸟, 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相互照应。)

(2)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得全文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

3.

苏珊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苏珊虽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话务员, 但她在工作上一丝不苟, 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竭诚为寻求帮助的人做好服务工作。苏珊像母亲一样, 不仅用心灵倾听, 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而且用自己的真诚、耐心得到了孩子的信任。)

设计理念:本环节意在体现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 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学生,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发现和总结规律,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在感悟和思考中提高语文素养。

四、拓展延伸抒发情

1. 思考问题, 交流感情。

(1) 此时此刻, 你们最想对苏珊说什么?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可以是一首小诗, 可以是一段感悟……

(2) “用心灵去倾听”会给人带来什么?在这个大千世界中, 值得我们用心灵倾听的内容有哪些?结合自己的情况说说怎样才能当一位好的倾听者? (学生分小组交流。)

2. 展开想象, 提升能力。

(1) 小练笔。请读一读苏珊最后写的留言, 想一想, 她写之前会想些什么?请用笔把苏珊想的内容写出来。

(2) 交流小练笔。 (学生分组交流, 班上交流。)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阳光 篇10

一、联系生活实际,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而小学生缺乏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经验,再加上他们心理、生理的特点,他们往往感到数学抽象,学起来很枯燥。这说明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给他们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他们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大扫除举行了一次擦课桌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擦课桌活动的同时,又设计了“1分钟做口算”、“1分钟测心跳”两个体验活动,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工作量”。

二、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逐步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展开教学:(1)教师在黑板上画两个面积差别很大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2)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3)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4)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能了解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三、结合生活实践,展现数学活动的多样性

活动是学生所喜爱的学习形式。教师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正是为了引导学生愉快地参与,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同时,丰富的活动形式能让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多样性,从而增加数学的趣味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1. 模拟活动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舞台,让学生当演员。我曾看到过一位老师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前先组织学生进行了有趣的表演,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感到这不是在上课,而是老师在领着他们玩。他们在玩中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

2. 体验活动

体验学习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是指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的内省体察,最终认识到某些可以言说或未必能够言说的知识,掌握技能,养成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的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很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他们提供感性认识。

3. 实践活动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树立“大课堂”观念,使数学课堂教学向前延伸、向后延续、向课外拓展。开展实践活动,有利于贯彻这一要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在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活动中不仅能学到数学知识本身,综合素质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再现生活画面,体现数学评价的发展性

现代的评价主张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作业与考试是最常见的评价方法,怎样真正地体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全面的发展,真正发挥现代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改进等教育功能呢?我认为作业与考试急需改革。在改革中,如何体现作业、考试类型的多样性,如何增强作业、考试要求的人文性,如何提高作业、考试卷讲评的参与性……都是值得我们深思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从如何结合生活、体现数学评价的发展性这一层面谈谈自己的想法。

1. 题目素材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作为编写题目的素材。例如:小春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72看成27,结果得到的商是58,还余18。想一想,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像这样把数据看错,导致结果错误,是学生做题时常见的错误类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

2. 知识应用实践化

知识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中应多关注生活实际,“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实际问题”,这是新大纲强调的。因此在学生的作业中、卷面上可适当增加一些实践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应对生活实际的能力。

让每个孩子的心灵充满欢乐 篇11

关键词小学德育阳光少年充满欢乐健康成长

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品质,有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怎样培养学生这种生活态度呢?

一、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潜能,树立自信心

在每个孩子的生活、娱乐、学习中,常常会进发出一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火花”:有的孩子记忆力很好,教师说过的话、讲过的字词句、学过的课文,他能较完整地记住并回答出来;有的孩子想像力丰富,一幅简单的图画,他能从白天联想到晚上,从地球联想到宇宙;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或态度大方口齿清楚,说得详细有趣,或言语简练表达准确;有的孩子学习兴趣浓,知识面广,对很多问题喜欢刨根问底,远比同龄人渊博深刻;有的孩子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有的孩子行为品德纯正,早到校晚回家,默默为班级做贡献……

教师要细心观察,深入分析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当学生的长处和潜能展现出来时,要抓住时机,及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潜能,让学生坚信“我行”。对于“学困生”,重在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树立自信心;对全面发展的学生,重在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挖掘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怀着必胜的信念,从事探究、学习和实践活动。

二、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弱点,通过培养良好习惯扬长克短

在每个孩子的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弱点:有的孩子异常顽皮,自制力差,规章制度有时对他不起作用;有的孩子特别娇气,同学之间微不足道的小冲突也会哭哭啼啼;有的孩子粗心大意、丢三落四;有的孩子自私自利思想较严重;有的懒惰依赖思想较重……

现代教育提倡表扬鼓励,以正面教育为主。在坚持正面引导、表扬鼓励的同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弱点,并从培养良好习惯人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措施,扬长克短。特别是对“学困生”要偏爱一点,要多观察,及时发现他的转变和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并提出新的“小目标”。让学生在享受“进步”的愉悦中,积极地克服弱点。

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学习的愉悦

在教学过程中,我曾经做过这么一个实验:让学生背诵一段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师不做任何指点,很长时间仍有人背不下来。而教师和学生一起,根据意思把这段理论知识分成几层,逐层来背,学生很快就会背了。

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应该看重学习过程的组织和安排,把学习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学习。这一点对于小学生尤其重要。从学生第一天入学开始,教师就应该教他们怎样预习、怎样听讲、怎样读书、怎样记作业……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些方法要不断巩固强化,直至形成习惯。学习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会学习才能学习好,会学习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教会学生学习,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四、给学生树立好榜样,让学生在榜样身上汲取营养

少年儿童更多地依靠形象思维,讲道理不如讲故事,讲故事不如树榜样。教师、家长、同学是学生经常接触的人。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示范,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引导家长做出样子,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再次,教师要注意在学生中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引导学生向他们看齐,像他们一样对待学习。教师随时随地把学生的眼睛引向这些榜样,榜样身上的种种优秀品质,会像涓涓细流流进他们的心田,最终积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努力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

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小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培养他们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意识,了解和认识社会,从而使他们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

双休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组建“假日小队”,走进身边的社区开展“小区是我家,我来爱护它”活动,学生们清理小区的垃圾和小广告,体验服务他人、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学校要善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为学生创造在社会中实践体验的机会。我们可以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参观消防队,使学生了解消防队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学习防火自救技能。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采访和看望身边的老红军、科学家和劳动模范,让学生学有榜样,树立崇高的理想。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周边的工厂、企业,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感悟知识的力量。

学校教育不可能唱独角戏,只有创新思路,与家庭、社会配合,共同发挥其育人功能,才能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让我们以饱满的教育热情,引护一批又一批孩子扬满能力帆、快驭创新船,在实践的航道上乘风向前,去撷取一枚又一枚充满挑战、充盈成功的进取之冠。

让音乐教学充满德育的阳光 篇12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程要求指出:“通过鉴赏与表现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美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表达, 为音乐所表现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陶醉, 进而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因此, 高中音乐教育应当遵循高中音乐教学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以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指导,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而发挥音乐应有的作用。如何利用音乐这一特殊媒介, 把歌曲内在的思想情感要素充分释放出来,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笔者现浅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一、深入挖掘教材, 以德育元素促成学生的良好品质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 所以教师应该抓好教学的每一环节, 从备课入手, 从教材内容抓起, 认真分析、钻研、挖掘教材中的每一个德育元素。高一的音乐鉴赏教材主要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 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例如, 第二单元的欣赏曲目《祖国颂》《国际歌》等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具有庄严、自豪的爱国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还有《辽阔的草原》《歌唱美丽的家乡》等曲目, 具有热爱、赞美和歌颂家乡的思想教育主题, 教师可利用对教材情感内容的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进而培养学生从审美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唤起学生热爱祖国、家乡、珍惜美好生活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 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对人心灵的净化和陶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它是细雨, 是清泉,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当优美的节奏响起时, 它会缓缓进入人的心田, 让欣赏者在道德、情操、品质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二、充分利用课堂, 以音乐元素达到德育熏陶的目的

根据本学科的独特性, 把握学生的情感变化, 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感染学生, 从而使其审美心理产生丰富共鸣的情感。高中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必修课程的欣赏教学和歌唱教学、创作教学等选修模块, 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型中的音乐元素, 将德育渗透于各种课型之中。

音乐作为载体, 承担着教化世人的重要作用。“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音乐是一种以听觉为主要手段的欣赏艺术。它可以让人学会成长, 学会交往, 学会远离自卑, 学会摆脱自负和自私。可以说, 音乐对人有着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在欣赏第二单元《大进行曲》《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松花江上》时, 教师应在欣赏过程中穿插爱国主义教育, 用抗日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 让学生产生热爱、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感。二胡器乐课演奏《二泉映月》时, 学生产生了哀伤、痛苦等不同的情绪变化, 在此我们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黑暗的旧社会里追求光明, 积极乐观的可贵精神。这些题材都是用美的形式去感染、陶冶学生, 让音乐传递给学生一种信心、一种力量, 当学生随着音乐的节拍而激情澎湃时, 那么音乐以德育感染、熏陶的作用便水到渠成。

三、树全新教育理念, 把德育融于音乐课外活动的大课堂

音乐课外活动是音乐教学的延续, 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现如今, 单纯的音乐课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他们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天地来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他们想用更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于是新课标全新的理念被提出, 音乐课应该是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的课程。音乐学习已经不存在整齐划一的体验、表达与理解方式, 更没有统一的结论和答案。因此, 我们学校组织了一些常规性的音乐活动, 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面向全年级同学开展的“唱响红歌”歌咏比赛、“青年歌手大赛”、才艺赛、各种音乐兴趣小组、校合唱队、校舞蹈队等活动。实践证明, 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了良好锻炼和发展, 同时这些音乐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 学到了课堂上书本中无法得到的知识, 也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使学生的精神生活绚丽多彩, 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并从音乐中感受到无限的快乐。

四、率先垂范, 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德育渗透

“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 所以必须树立健康向上的正面形象, 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以丰富的学识、崇高的品质, 对学生起到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为人师表, 事事做学生的楷模与榜样,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情感的感召与影响。春雨润物细无声, 德育是如此, 美亦如此, 音乐教学更是如此。教师的人格魅力不能仅停留在口头的说教上, 要通过美的作品、美的情感、美的形象, 在日常教学中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的人格魅力不能仅仅停留在美的外表上, 还要用丰富的学识充实自己的心灵, 让自己做到外表美、语言美、思想美, 只有这样, 才能受到学生的尊敬, 也才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情感的影响和渗透。

总之, 在音乐教学中,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善于挖掘, 就会发现德育因素无处不在。要教会学生做人, 教师就要发挥音乐的德育功能, 把德育渗透在音乐教学的方方面面, 以美的形式去陶冶净化学生心灵, 从而为他们树立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摘要:音乐教育是指靠音响艺术和艺术魅力去激励、感染人的内心, 触动人的情感, 在这一过程中, 思想、情感、智育、美育彼此渗透、相互联系,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导向和保证作用, 进而形成学生不断发展的自我教育能力。

关键词:德育,欣赏美,挖掘美,渗透美

参考文献

[1]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篇,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科技入户下一篇: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