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心灵扬起风帆

2024-09-13

让学生的心灵扬起风帆(精选12篇)

让学生的心灵扬起风帆 篇1

初涉课堂时, 总是想着怎样把学生“教”好, 备课时总是思考着怎样“教”学生能听得明白, 怎样“教”能把这个新授内容教透教深, 怎样“教”学生能接受老师所传达的本堂课的情感目标。虽然每次都准备得很充分, 可是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课堂效率也不令人满意。然而, 一次课堂教学活动触发了我对学生“学”的思考, 引发了我的教学理念的改观, 从而开始关注“生本教育”。

一、我的困惑

我总认为老师是通过“教”传授给学生知识, 学生也通过老师的“教”掌握知识。于是, 我很用心的备好每一堂课, 挖空心思想着怎么教好。然而, 在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实践后, 我却发现:我的学生被“教”的缺乏积极性, 主动性;课堂上我讲得多, 师生间互动少;看似我把每一课重点内容“教”下去了, 可是学生的反馈情况却不尽人意。难道我“教”错了吗?我开始产生了这样的困惑。

二、我的惊喜

在我任教五年级时上了一堂主题是“This is what I need”的课。当教学过程进行到share这一内容时, 我跟学生分享了一首小诗。

我注视着学生们, 和着背景音乐饱含深情的朗读了一遍这首诗。当我读到hug时, 我给了平时课上最捣蛋的学生一个大大的拥抱;当读到hold your hand时, 我拉起平时学习一直很困难的学生的手;当我朗诵完后, 我认真地对着所有的学生说:“You are my friends. When you need me, I will always be here.” 说完之后, 整个课堂鸦雀无声, 有些学生已经眼圈红了。我感受到学生体会到这首诗的含义, 也接收到了我对他们的感情。

我问:“ Who wants to read it ?”这个班的学生平时就比较害羞, 课上举手不太积极, 这时婷婷举起了手, 我说:“You can read it for your friends. Who’s your friends? Face to her.” 我让婷婷面对着她班里的好朋友朗诵这首诗, 读着读着, 婷婷哭了, 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我想一定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婷婷想到了和朋友一起的点滴回忆。婷婷读完后, 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 都想为自己的朋友朗读一下。这一环节, 学生间的互动比我预想的多了很多, 这些互动都是在学生自愿主动的情况下产生的, 这比我平时请他们回答问题来得有效并深刻。课后与孩子交流时, 我得知在小诗的作用下, 孩子们回想起和朋友在一起时一些感动的片段, 想到自己的朋友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而不再停留在一起玩, 一起上学这一层面。虽然他们还无法用英语表达的很清楚, 但是他们内心已经明白朋友不仅仅是玩伴, 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我发现, 这样的收获是孩子们通过自身已有的经验在教学活动的触发下感悟到的, 通过被“教”是无法到达这样的教学效果的。

通过friends这首小诗, 我引出了my new friend, 通过一张流泪的女孩的照片让学生对我的朋友Betty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当我让学生自由提问, 通过他们的问题去了解Betty时, 学生问了以下问题:

Where is Betty from?

How old is she?

What does Betty like?

Why is she crying?

What does Betty need?

通过这些问题, 我发现学生除了平时经常问的年龄、爱好、地点等基本问题, 还将关注点投向了Betty悲伤的原因和她的需求等这样的深层次问题。这给了我意外的惊喜, 我原来的预设是通过我的旁敲侧击把学生带到这些深层问题上来, 现在看来通过刚才朗读小诗的教学活动, 学生自己已经开始思考学习了。

于是, 我简单的介绍了一下Betty并让学生猜What does she need?学生当时回答如下:

S1: Maybe she needs some food.

S2:Maybe she needs a new bag and a uniform.

S3:Maybe she needs water.

S4:Maybe she needs friends.

S5:Maybe she needs a big hug.

S6:Maybe she needs a family.

学生的回答中, 除了物质需求还把之前体会到的东西加了进去, 他们感受到人悲伤时不一定是缺少了物质上的东西, 也许是精神上的需求。

一堂课下来, 语言技能上的目标很好达成, 通过学生以上教学活动可以看出这节课中情感目标设置也顺利的达成。这节课我上得异常顺利, 感觉我“教”得并不是很多, 反之学生那天的互动、提问、回答却很多, 学生“学”得很积极, 很主动, 学习效率很高。

三、我的思考

在喜悦之后, 我的反思开始了。

之前的课堂教学, 我一直要求我的孩子们“Look at me;Listen to me; Follow me.”课堂上, 孩子们只会机械的模仿.久而久之, 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然而, 这堂课上, 学生们参与度提高了许多, 很多平时上课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 也积极的投入课堂活动;学生在提问和假设回答的环节给出了许多我预先没有想到的精彩答案。这节课上, 我看到了学生“学”的能力。

这点思考转变了我原来的教育理念, 作为老师, 我要认可学生是有能力去学习的, “学”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这两天我的女儿突然会爬了, 而且爬得很利索, 这更让我相信人天生的学习能力有多么惊人。记得两周前女儿还只会趴在地上倒退, 我想教她怎么往前爬, 就把她的小手小脚都摆好爬的姿势, 可是小家伙一点都不配合, 一味的自己乱动;过了几天, 我发现小家伙只要躺着就会自己翻过身来趴着, 双膝跪地, 双手支撑着, 身体前后摇动, 动作看起来煞是有趣, 半夜睡着了也会突然翻过身做这样的运动;那时我只认为小家伙可能觉得好玩, 现在想来这是她自己在摸索着如何向前爬。对于婴儿时期的孩子, 我们都没有刻意去“教”, 然而他们通过自己听到的, 看到的, 或模仿, 或自己摸索着探究, 从而学会了一个又一个本领。难道等到孩子们长大了却反而失去了这样的能力, 还是我们的教育迫使孩子失去了使用这种本能的机会, 久而久之这种能力也就退化了。

四、我的追求

以上思考唤起了我对生本教育这一理念的关注与兴趣。近段时间读到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随笔《谛听教育的春天》一书, 感觉受益匪浅。在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没有人能够知道春风的颜色, 只有当她吹拂过山川和田野;没有人能够知道教育的发生, 只有当它让学习者的心灵扬起风帆;没有人能够知道孩子们的灵慧, 只有当他们自由地思考和实践。”这段诗意的文字给我的启示不正是我的那节课给我带来的启示吗?我要努力把自己的英语课堂变为学生真正的学堂, 我要孩子们迎着生本的春风茁壮成长。

让学生的心灵扬起风帆 篇2

【内容摘要】小学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害怕作文,作文中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乃是现在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引领学生向生活靠拢,唤醒学生体验生活的意识。进而升入社会,去寻找作文源头活水,同时激励学生表

达生活的感受,在习作中体验表达的乐趣。

【关键词】要求降低融入生活展现情景丰富知识激励赞赏

一、引言

学生害怕作文,习作中言之无物,缺乏真情实感乃是现在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引领学生向生活靠拢,唤醒学生体验生活的意识。指导学生挖掘生活源泉,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到生活中去,从不同的角度,扩展学生积材视野,培养学生积材能力。引导学生多读、有选择地读课外书,积累优美词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样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地观察积聚习作素材,才能保证学生习作思路畅通,应用自如。这是唤起学生对感知体验的回忆,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悟出习作的真缔,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要求放低,从学生角度出发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我们老师要会循循善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训练学生习作时不要提过多过高的要求。在精不在滥,不要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习作经常取得成功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写作兴趣,并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观念。教师降低学生习作要求的同时,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人、事、物的认识和感受。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在一种愉悦的心境中进行习作。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习作的内容。学生的习作应由扶到放,可以仿照课文去写。例如,教完《家乡的石榴》一文后,我就让学生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仿写《家乡的„„》。在训练中让学生先找出自己生活中与范文或课文相类似的事物,然后模仿其中的写作方法和具体语言表达方式,写出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三、融入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作文来自于生活却远远高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学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这样的作文既有新意又可以写出学生的真情实感。新课标也明确规定了“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所以我就尝试了一些做法,就是让学生每天说一件事,要求说完整,尽可能做到语言生动形象,条理清晰。从而使使学生乐于说敢于说,最终达到乐于写的目的。

例如,我在教学《金蝉脱壳》里蝉脱壳的过程中,抓住文中一系列的表示动作的词和使用准确的修饰词,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词的形象生动,读着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就在蝉虫的边上欣赏蝉脱壳,有身临其境之感。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的家人,他们做了哪些事,怎么做的。结果,第二天上课,听着学生叙述,知道他妈妈原来是这样洗衣服,爷爷是这样看报纸的„„结果学生说的精彩,听的聚精会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中那些看似游离

于我们视野之外的东西,一旦近看时,竟然发现,它们是那么的感染我们。

四、展现情景,提供亲历平台

习作不是创作,也不是文学作品,而是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的写照。因此我们应该抓住小学生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把活动的场景引进课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指导观察,亲历体验,用心思考,在引导学生把即时的感受如实地表达出来。例如:在一堂作文课上,我当场给学生做一个实验。实验前,我告诉学生:一个杯子装满盐水,把鸡蛋放进被子里,鸡蛋会浮起来。让学生说说看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别说了相信和不相信老师说的话的理由。实验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积极挖掘作文资源,开展活动,或游戏或实验,或观察或动手,以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五、引导读书,丰富知识储备

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也不乏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有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在口头上也能说出来,甚至是眉飞色舞,而在习作上却不知怎样去表述,或是平平淡淡。原因是学生腹中没“词”。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语言的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首先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学习的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语言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教科书学习作文,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就为学生写《我们的校园》、《游花果山》等作了很好的示范,学生在习作中能较好地用上一些过渡句,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并能运用上一些手法把各景物的特点生动地描绘出来。其次,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习作文。语文教材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例子,要想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课外阅读量。于是我布置学生每天阅读一篇文章,并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内容有:好词好句、优美句段、读后感想、每日格言这些内容。并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使之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长期以往学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增长见识,提高认知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六、激励赞赏,在成功中快乐

作文评语应多多表扬。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我喜欢对学生说赞美的话,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分标准,等分而不等值,尤其以鼓励态度的批改作文。例如,文采好一点的学生常赞他们有“写作天赋”,“争取成为少年作家”„„水平差一些的同学哪怕有一个新颖的比喻我就赞美“想象力最奇特”“你的句子越写越美了”“这个词你用得真棒”。对于原先怕写不可写或只写三二行的同学,多多鼓励他们,只要写满半页,我就评他为本次作文进步最大的学生。我自创了“进步者优”的评价标准,无论哪一方面只要比以前有进步,我就给予他们赞美和表扬,不但要当众嘉奖,而且记录在他们的成长手册上。我越来越品尝到了个性化评语赞美性评价给学生带来的进步和愉快,给教学带来的愉快。因为善意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较少收益较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

七、写出自己的个性来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未来的创造劳动奠定基础。而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为主的作文教学,正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有效手段之一。著名作家王蒙认为:“作文教学要提倡少年儿童说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所知所想,在语言上要有自己的特点,有想象力,有棱角,有创新,有讽刺。”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我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让其自由发挥,独立写作。

一、指导观察,在写真的基础上求异就作文

教学而言,写真是发展儿童个性的基础。关于曾经验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可见,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获得生活实感是习作的先决条件,是拓宽儿童写作题材,发展其个性的有效途径。而观察的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个性色彩的学习活动。如:同一片树叶,在不同孩子的眼里是各不相同的,这一个个“不同”,正是儿童自身独特个性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收集材料时,应启发他们写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变千篇一律为五彩缤纷。引导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自由自在地写自己有感受的想写又喜欢写的东西,在求实的基础上写真,在写真的基础上求异,真正使其鲜明的个性在习作中展示出来。

总之,作文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最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引导学生写作向成功迈进的路子。

参考文献:

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篇3

一、确立关爱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的阻力。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要以爱心去感染学生幼小的心灵,与学生建立纯真的感情,让学生信任教师,从而使其更容易接受教师学习要求。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表现出偏爱,更不能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嫌弃。后进生本身就有一种疑惧心理,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因此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及对学生的真诚关爱,来熏陶影响学生,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以溶合的情感来推动学生学习意志的积极发展。

二、树立平等观念

在班级管理行为中,对于同样的事件,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教师都应以相同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他们。一方面要区别两者学习基础的差异,要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要让后进生感觉到教师对其同样的关心。在后进生出现问题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老师的信任。“爱人者人恒爱之”,学生在感受老师严教中充满爱心时,就会认为老师是公平的,就会对老师产生敬爱之心,这样才会沿着老师的期望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以下情况:

1.后进生被安排到偏远的座位上,或被集中安排在同一组里;

2.教学中很少让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认为浪费时间;

3.课堂中出现异常情况,则首先怀疑后进生,并认为其是在破坏课堂纪律;

4.对后进生的学习要求不如优秀生那么严格;

5.答题不完全时,表扬后进生多于表扬优秀生,认为后进生能答到这样已属不易;

……

这些情形易让后进生产生误会,他们或是会认为自己不行,老师是不会喊自己回答问题,即使喊了,也不是真诚地想从自身处得到答案;或是认为答错问题要受批评,倒不如三缄其口,保持沉默。

三、讲究科学策略

后进生转化是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要想把它做好,就必须讲究科学的策略。

1.严格要求,而不要训斥漫骂

在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合理的严格要求,对其存在的缺点进行严肃批评教育,这是必需的。严格与尊重相结合,会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和自信心,使其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是一昧地训斥漫骂、挖苦学生,或是体罚学生,更会让后进生产生逆反心理,阻碍教育转化。

2.平易近人,但不要可畏有余

师生关系融洽是后进生转化的基础,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是“对着干”,你越是要他这样,他就越偏要那样。表现为一种与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行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逆反心理。

其实不仅是后进生,即使优秀生也常有这方面的问题。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女儿一年级与三年级的语数差异。一年级时,教珠心算的夏老师很喜欢她,故而她特别爱学数学,成绩就特别好。到了三年级的时侯,数学张老师是个男教师,为人较为严肃,女儿就不太爱学数学;而语文李老师特别喜欢她,常常在班上读她写的作文,更多的表扬她、“惯”她,我女儿就特喜欢学语文,几达痴醉。

优秀生尚且如此,何况后进生的心灵更脆弱。其一旦对教师产生畏惧,对教学产生逆反心理,则更难以引导教育。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平易近人,适时适度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利用一切机会巧妙地达到交流、融洽情感的目的。

3.积极表扬,而不要吝啬肯定

后进生的缺点很多,经常看到同学们的白眼,感受不到班集体的温暖,在学习中难有自信,难有成功的愉悦。长期以往,很容易形成较强的自卑感,丧失了应有的进取心。

在教育过程中,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性,对后进生的教育要从正面入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绝不能因其有缺点就觉察不到他们的优点。要善于挖掘后进生身上的优点,充分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因势导之,使之更好地发扬下去。

4.利用集体,绝不要单独行动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善于与各科教师协作,共同关注后进生转化问题。这样,一方面为后进生创设良好的转化环境,另一方面又为后进生转化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发动班集体,通过对优秀生的引导,以班级强大的凝聚力,让优秀生不排斥、不歧视后进生,并能主动帮助后进生。让后进生感觉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觉得班级没有遗弃我、我能为班级作贡献等,从而调动其积极向上情感的渴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四、坚持长期作战

让学生扬起兴趣的风帆 篇4

一、导课新颖, 诱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诱发学生产生与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直接学习兴趣, 使学生从新课伊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至关重要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导语, 趣味横生的新课导入, 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诱发学生形成主动探新兴趣, 将产生重要作用。

例如, 教学“年、月、日”时, 老师可先设置这样一个疑问:小明今年11岁, 可他到现在为止却只过了3个生日, 你相信吗?11岁本来应该过了11个生日, 而他怎么只过了3个生日,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学生产生疑问, 学习兴趣被调起以后, 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 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深厚的求知欲望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诱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运用直观, 激发兴趣

直观教学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具或实物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能帮助学生丰富表象, 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可以达到理解掌握新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 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进行直观、形象的演示, 让学生很清楚地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做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给老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 显然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 体验和理解数学, 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 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学生能接受、爱观看、喜参与的学习情境。

例如, 教学“圆的认识”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进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情境:小头爸爸带大头儿子逛公园, 大头儿子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 小车动不了。接着改乘椭圆形轮子的小车, 车开动了, 但大头儿子被颠得忽上忽下, 惊魂不定。最后他坐在圆形轮子的小车上, 小车很平稳地向前滚动, 大头儿子开心极了。那么圆形与学过的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开起来为什么平平稳稳呢?很自然地揭示出新知。通过生动的画面, 悦耳动听的音乐, 既能激发兴趣, 又能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使学生自觉地、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在新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

四、动手操作, 提高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要动手实践。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学习中的困惑, 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 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 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 仅教师的演示, 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 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 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 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 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 提高兴趣, 获取知识。

例如, 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 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 把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 展开后看看是什么形状。这种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 参与教学, 比看老师做, 听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要牢固得多, 在参与实践活动中, 能够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 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优化练习, 增添兴趣

教师通过设计一定量的创新练习, 让学生在课后去主动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结论, 有利于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 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 形成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而有意义的, 要富有挑战性, 它们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为此, 教师可根据每节课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主动设计一些新颖的、有创意的、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增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巧妙结课, 保持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课伊始, 趣已生;课进行, 趣正浓”, 而且还要“课结束, 趣犹存”。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课堂总结时, 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总结, 不仅能巩固知识, 保持兴趣, 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活跃思维, 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给学生留下一个激发兴趣的悬念, 使课开始引人入胜, 课结尾扣人心弦, 整个教学过程协调、完美。

参考文献

[1]詹茂庆.小学数学教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学交流, 2011.

[2]杨雁淋.浅谈素质教育下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

让学生的心灵扬起风帆 篇5

你去吧,孩子,挥一挥手,不说再见,鼓起远航的风帆!即使你频频回首,伸向远方的路也不会向你拐弯。没有别离就没有重逢!你这个年纪,开始注意父亲的背影,母亲的面颊。你早已脱离了我们的怀抱,却总也走不出我们的情怀。你的路,我们只能用目光铺成。你挥手而去,构成了家人思念的风景……

你去吧,孩子,带着美好的希冀,怀着闪光的理想,拼搏吧!用青春的滚滚热血!让别人去做生活的骄子,你的使命永远是奋楫扬帆!大学生涯里,你留下了一串深深的脚印。不久将证明:那是一串珍珠!去吧,孩子,前边,是一片浩瀚的大海!祝福你,象海一样生活,永远不停地绽放青春的浪花!

作者|曾雨春

扬起心灵的风帆 篇6

[关键词]:心理示范 心理疏导 心理激励

心理健康是保证一个人身体健康的精神基础,它不仅有利于中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孩子们一生的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

如何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而初一思品课更是担负着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教育的重要任务。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培养初一学生健康心理方面做了几点尝试。

一、良好的心理示范

教师是学生的典范。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如果一个老师精神状态萎靡不振、情绪反复无常,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坚定自信心。无论是顺利还是挫折,都能一如既往地耐心、热情地工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反之,如果对工作缺乏信心,对班里的某些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感到束手无策,学生受到老师的影响,自然就会缺乏自信。

2.保持稳定的情绪,愉快的心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要求自己要善于控制情绪,对学生常露笑容,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生活在轻松而乐观的学习环境中。记得有一次上课,一进教室,我就发现黑板版面的三分之一写满了学生的名字,肯定是课代表将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的名字上了“光荣榜”。在内心,我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于是,我装出很不在意的样子,拿起了黑板擦,擦掉黑板上的名字,随口说了句:“值日的同学课间要想着擦黑板。”我注意到有的同学有话要说,就用手势制止住,只是在下课的时候,一语双关地说了句:“每个人做事都要尽职尽责,努力完成自己的事情,让教室保持清洁。”这以后,班里再也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同学们完成作业的情况也大有进步。

3.对学生报以期待和信任的态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希望我成才,也相信我能行”。自信是获得成功的前提。有的学生因为经历了太多的失败而失去了自信,而老师的期待与信任则往往又能燃起学生自信的火焰。初一•三班的小亮同学,人长得白净俊秀,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就是不爱学习,经常不带课本。我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他很善辩,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于是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把他叫到办公室,开口就问:“小亮,你知道你将来最适合干什么工作吗?”他毫无心理准备,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这才分析了他的自身优势,认为他最适合干记者、主持人一类的工作。他半信半疑,接着,我拿出一本《演讲与口才》杂志,对他说“干这类的工作是很体面的,但也容易使人出丑。没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是干不好的。建议你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也要多看一些课外书籍,这本《演讲与口才》就送给你吧。”他猛然来了一个90度的鞠躬,虽然什么也没有说,但从眼神中我读出了兴奋与自信。以后上课,小亮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坐姿端正,听课非常认真,再也没有以往的那种随随便便,成绩提高得很快。

二、教师要当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学生的“心理医生”。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要善于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初一年级是由小学向初中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学生身心的发育变化,自主意识逐渐增强,因此,在头脑中可能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迷惑不解的想法。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些解不开的心理问题。因此,以心理疏导的方式来与学生沟通,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

在中学生中缺乏自信心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仔细观察,学生自信心的缺乏往往有以下几种表现:空虚、依赖、自卑、消极和愧疚。这部分学生的口头禅就是“我不行”,座右铭就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待自己的学习倍感失望,但迫于学校和家庭的压力,不得不应付学业,以至于天天混日子。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深感责任重大。俗话讲:心病还需心药医,这就要用爱心唤起孩子的自信心,用言语、行动的力量来激励他们。激励的方式很多,下面,就我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小结一下:

1.事例激励。针对学生在困难面前胆小,在挫折与失败面前悲观气馁而产生的自卑等表现,可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记得播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电视剧时,由于很多学生对当时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不是很熟悉,因此,我特地给他们介绍了有关当时战争的背景资料,并借来原著,让学生真正体会保尔的心境,感受英雄钢铁般的意志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情感激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最需要的是情感的抚慰。因此,老师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例如,多与他们接触、沟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多给予正面、适当的鼓励。我班有一个成绩落后、且害羞、自卑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了解,我发现,他是一个做事勤快、孝敬父母的好孩子。于是,我便经常利用课间、业余时间与他聊天,发现他有很不错的适合朗诵的嗓音条件。后来,在一次班会上,我便推荐他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诵一篇介绍数学奥赛金牌得主安金鹏的散文《母亲啊,你是我最好的导师》,故事中,安金鹏对母亲的孝心、对学习的执著坚定被他那充满激情的诵读演绎得淋漓尽致,念完好一会儿,同学们才如梦方醒,为他鼓起掌来。于是,我便借机说:“文章写得好,××读得更好,大家知道吗?他在家也是一个十分孝顺的孩子,看了他今天的表现,我们有理由相信,相信他在学校同样很出色……”果不其然,从这之后,这孩子不仅主动地与大家交流,承担班里的事情,自信心也越来越强,逐渐摒弃了原来的怯懦、自卑。

除此以外,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分析丧失自信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消极自卑的危害以及乐观自信的重要,指导学生运用自我调节、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方法树立自信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有心人,在教学中寻找一切途径,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生长出一副强而有力的翅膀,勇敢地面对压力、迎接挑战,努力地超越自我、驾驭自我。要用我们的言语去激励,用我们的行动去感召,用我们的爱心帮助他们战胜孱弱的自我,写下人生的第一乐章。面对学生,我们既是严厉的师长,又是慈爱的母亲,更是知心的朋友。让我们用爱心化开学生心头之冰,用理智解开学生心头之结,用心灵唤起学生的自信之火,营造出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在新世纪的征程中高扬起前进的风帆!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2.

[2]叶澜.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研究.

[4]初一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用书.

让学生的心灵扬起风帆 篇7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生年龄尚小, 教师的鼓励性评语对他们来说, 是一种强大的动力, 促使他们不断奋发向上, 所以, 写好评语, 极为重要。为了写好评语, 教师要多方面收集信息, 多渠道多侧面了解情况。我的做法是:首先, 让学生自我评价, 自己给自己写出主要优缺点交给老师,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 提高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 同时为教师写评语提供第一手材料;接着, 进行小组评议, 同学之间相互找优点, 由小组长形成简单的文字交给老师, 目的是使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 并互相学习, 互相进步;然后, 班主任向任课老师及家长了解学生情况, 以求评价公正、公平、合理;最后, 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共同写出评语, 评语写成后, 组织学生读评语, 谈感受, 以相互学习别人的优点。

鼓励性评语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肯定优点是鼓励, 指出方向是激励, 批评缺点仍是一种积极的激励, 学生安然, 头脑聪明, 善于思考, 数学成绩很好, 可是偏科, 语文成绩较差, 于是我给他写了这样的评语:“你爱动脑筋, 善于思考, 数学上的难题, 总是首先被你攻克, 令同学们羡慕;如果在语文上也加把劲儿, 提高语文成绩, 你会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 在激烈的竞争中, 定会立于不败之地。”这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 果然在语文上下了功夫, 语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张正同学, 精力充沛, 每天都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但做事毛躁, 我在他的评语中这样写道:“你是个活泼、机灵的男孩子, 坦率, 真诚, 精力旺盛, 充满热情, 对学习及各种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 同学们喜欢你, 老师欣赏你;如果你能稳重一些, 细心一些, 相信你会更出色!”下学期张正同学严格要求自己, 学习认真踏实, 做事也不再毛毛躁躁。学生史泽头脑非常聪明, 但作业拖拉, 于是在评语中我这样鼓励他:“老师喜欢你在课堂上转动眼珠认真思考的模样, 可是老师又担心你的懒惰会把你的聪明埋没掉。你觉得该怎么办呢?”史泽从评语中领悟到老师的鼓励, 逐渐改正了自己的毛病, 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不少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 给“先进生”写评语“顺手”, 给“学困生”写评语“棘手”, 尽说坏话, 学生反感;要说好话, 似乎又找不到说的。“学困生”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回答当然否定的, 学困生只是某些方面差些, 他们身上也有闪光之处。“漂亮的孩子人人爱, 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只有对每个学生都倾注满腔热情, 才能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写出的评语才能如和煦的春风, 沁人心脾;如“知时节”的好雨, 润物无声。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 用真诚的鼓励, 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

语文课上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篇8

一.表扬激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赏识带来愉快, 愉快导致兴趣, 兴趣带来干劲, 干劲带来成就, 成就带来自信, 自信带来更大的成就。”对于自卑感的学生, 我们最好是戴上“放大镜”去找他们的“闪光点”, 并及时加以肯定, 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例如:我所带的班中有一名学生叫张政, 他是一个中等生, 平常胆子小, 自信心不足。记得有一节语文课中同学们比赛朗读, 同学们的朗读一个比一个出色, 参赛积极性也很高,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可赛过几轮之后, 我发现参赛者越来越少了, 最后竟然没有一个同学敢和上一轮的获胜者比。稍等片刻后, 当我要宣布本次朗读冠军时, 突然张政站了起来, 当时, 我不以为然, 可万万没有想到他精彩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热烈、持久的掌声。我兴奋而又赞许地看着他, 只见他额头上、鼻尖上都沁满了汗珠, 脸涨得绯红, 眼睛睁得大大的, 正激动的看着我。我们的目光交织在了一起。这次目光的交流, 对我来说算不上什么, 可没想到对他的触动这么大。他居然在日记中写道:“你们拥有过乔老师那迷人的目光吗?那天乔老师就用那种目光看了我一眼。那目光, 让我感到幸福、快乐, 好像整个人就要融化;又让我充满勇气和自信, 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为了这样的目光, 我愿意每节课都这样表现, 这是给我的最好、最难忘的表扬———”

这个案例让我深思:孩子的自信心敏感而脆弱, 小至一句简单的称赞、一个关切的眼神、一段朴实的评语, 也会让他们心中充满激动;反之, 一句漫不经心的斥责, 一种视而不见的漠视, 也足以刺伤他们小小的心灵。可见教师的表扬要做到情真意切, 通过发自内心的情绪来鼓舞学生,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体验满足需要的乐趣, 从而形成稳固的学习激情, 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榜样示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中外历史上, 乃至学生的身边都有很多天赋平平或身处逆境但不甘平庸, 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 顽强拼搏, 终于取得成功的人。利用青少年崇拜英雄、模仿力强的特点,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中选取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生动事例介绍给学生, 并注意引导、帮助他们取得正确的结论, 为增强其自信心提供活生生的依据。运用榜样示范的方法, 将一些抽象的教育理论人格化、形象化, 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如在一次语文课上开展了读书评论活动, 全班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 评议书中你最佩服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我们应该怎样做?老师评议人物的优点及学习的榜样是谁,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 如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样做。从而使学生明白:人只要对自己不失望, 自己充满信心, 精神就不会崩溃, 就可能战胜困难而存活下来, 并取得成功。可见, 自信心在一个人一生中是多么重要!

三.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 要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都有成功的机会,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课堂上,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的知识水平,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体验成功的喜悦。尤其要多给那些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学习压力大的学生创造机会, 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有一份独特的希望和关爱, 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我班的李子阳同学上课注意力不太集中, 记忆力有些差, 当堂课别人能背会的内容他背不会。我就给他降低要求, 比如要求背一篇课文, 我先让他背会一段, 并教给他记忆的方法, 让他当众背给同学们听, 他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的掌声, 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自信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重要精神力量,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前提, 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群天真可爱的学生就像一株株小树, 需要我们用爱去浇灌, 用情去呵护, 给它阳光, 给它雨露, 让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扬起自信的风帆!

让学生的心灵扬起风帆 篇9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 并通过这种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通常一次评价的分数或者点评并不能够对学习产生多少形成性影响;而有关学习状况、需要、未来学习主题的公开讨论却有非常巨大的潜在影响。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 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增强他们的信心,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末,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它评价的是学习内容中易于量化的方面 (如语言知识、语言技能) , 评价结果多以精确的百分制来体现。由于这种评价是在一种正式的、封闭的、严肃的氛围中进行的, 所以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感和紧张感。

在使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及时性:本人进行过一个实验, 我组织两班学生进行单词比赛。第一个月, 1班学生每天知道自己的成绩并得到老师的鼓励督促, 对差错进行分析指导;2班学生的成绩不予公布, 结果知道成绩的1班比2班单词背诵效率明显高。第二个月, 两个半调换方法, 2班学生又优于1班。可见知道成绩者可避免盲目性, 对提高学习成绩有益。所以, 我们要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的成功和失败, 而特别注意强化学生学习的成功之处, 显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纠正的具体的学习错误, 调整学生的学习策略。

2.民主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成功的教育是教会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也应是评价的主体。形成性评价本着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 承认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个性差异, 对他们的知识、智力、情感因素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学生由被动的受评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教师从“考官”角色逐渐转变为“合作者”角色。学生在自评中, 不断自省、反思, 形成有效的和符合个性特点的学习策略, 最终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 取长补短, 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3.发展性:评价是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发展, 使他们在“寒窗苦读”时不会感到寂寞, 听到呐喊和鼓励, 看到鲜花和战绩, 感到兴奋和甜蜜。注重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成功的信心, 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要摈弃为评价而评价的思想, 一切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我们评价的出发点。

4.全面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综合交际能力, 还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 文化意识以及发展潜能等。这些都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在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和良好习惯为主要任务的小学阶段, 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5.宽松性:语言学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核实学习任务被掌握的程度, 不是为了给学习者分等或鉴定, 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到进一步提高上。”所以, 我们在形成性评价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评价结果是较宽松开放的, 旨在激励学生, 促其发展。

三.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施

形成性评价的资料可以是师生共同收集而成, 评价的结果必须有信度、效度。评价的手段多种多样, 在实际运用中, 其主要评价手段主要有:教师观察、访谈/座谈、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学生档案等。那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体又该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制定计划。教师应在大纲的指导下, 制定形成性评价的计划。制定计划是为了保证形成性评价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第二步: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参与程度、合作精神、书面作业、口头表达 (朗读、演讲、表演节目) 、作业等。

第三步:实施评价。教师应在一开始就向学生交代清楚,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其中考试和期末考试, 还包括形成性评价, 并把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也给学生讲清楚, 使学生有心理准备, 让学生从第一节英语课开始就有意识地注意自己各方面的表现。

第四步:取得并正确运用形成性评价的结果。评价的结果可以在文字评语的基础上量化成分数, 也可以是分数加评语的形式。总的来说, 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应该是较宽松开放的, 有利于激励学生, 同时也应该是终结性评价的有益补充。成绩差的, 发展他的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优点, 以此树立他的信心, 激励他赶上来;成绩一贯优异的, 提醒他的不足之处, 鼓励他继续努力, 更上一层楼。

总之, 中学英语教学评价要达到了解学生的起点;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使教师了解教学得失,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好教学评价对英语新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思中《张思中外语教学法》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3]章兼中、俞红珍《英语教育心理学》

让指导扬起质疑的风帆 篇10

1. 典型示范。

如教学《狼和小羊》一文时, 我抓住“狼想吃小羊就故意找茬儿”这个重点句子入手, 设计提问: (1) 什么叫“茬儿”? (2) “故意”是什么意思? (3) 狼为什么故意找茬儿?找了几次茬儿? (4) 狼想吃小羊, 为什么故意找茬儿?通过这样示范, 让学生从中学会提问题的方法。

2. 适时点拨。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时, 让学生围绕课题自由提问:“为什么孙膑会比田忌高明, 原因是什么?”这时我把学生的问题提升为:“孙膑和田忌赛马时所运用的策略有什么不同?在考虑问题的思路上有什么不同?哪种思路好?”学生经过讨论、争议, 终于得出了结论。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质疑的方法, 又培养了学生解疑的能力。

3. 总结引导。

通过一阶段的提问训练, 引导学生能根据不同题材, 提出围绕课文的重难点, 有针对性、有意义、有思考价值、思想内容健康的问题, 使学生逐步掌握读书质疑的方法。

二、优化过程, 培养质疑习惯

1. 培养学生预习质疑习惯。

如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 我们可放手让学生分析题目, (1) 作者为什么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作题目? (2)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什么事情? (3)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联系? (4)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要加引号等。学生对课题的质疑, 已经把课文的重点提出来了, 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 去探索, 去获得知识。

2. 培养学生课堂质疑习惯。

课堂提问是师生信息传递的媒体, 它可以调节师生关系, 活跃课堂气氛, 化解教学重难点, 使教师得到准确的信息反馈。课堂上, 随着阅读的进展, 学生还会提出多种问题, 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归类质疑。如教《赤壁之战》一文时, 在简介交战双方兵力及将领之余, 对于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策略时, 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曹操很笨, 采用了这种“弊大于利”的战术。此时, 知识面较广的学生提出了疑问:“作为一个有雄韬伟略的军事家, 曹操难道没有考虑到火烧战船的可能吗?”提出了与刚才相反的观点。此时此刻, 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辩论双方各自寻找论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场小型的辩论开始了。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辩之后, 学生终于悟出了一个新观点:铁索连船有利又有弊, 关键在于曹操是否能不骄傲轻敌, 能否扬长避短。“书到用时方恨少, 辩论常使思路清。”教学中, 通过对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提倡争辩。这样, 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创新能力也得到发展。

3. 培养学生延伸质疑的习惯。

教师要留有空间或要求学生下课后继续质疑。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或其他同学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给他们求异思维的机会, 培养他们多面性的思维能力, 鼓励他们突破传统的固定框子, 纵向、横向、逆向地展开思路, 进行联想、对照、引申、类比,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学生之间只是有差异, 经验有区别、思维方式有所不同的情况,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民主, 让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如上完《比尾巴》一课, 设计这样一道题:牛的尾巴是什么样的?狗的尾巴是什么样的?鱼的尾巴是什么样的?画一画, 比一比, 谁画得对?谁的手更巧?谁的脑子聪明?学生情绪高涨, 通过想象, 又编出儿歌:

谁的尾巴细?/谁的尾巴卷?/谁的尾巴像扇子?/牛的尾巴细。/狗的尾巴卷。/鱼的尾巴像扇子。

让我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篇11

一、树立起“我能行”的信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相信自己行,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力量。一句“我能行”体现了相信自己、必定成功的态度。其实,每个成功者的成长之路,都曾说过无数次“我能行”。

记得有这样一则美国故事:有一位叫亨利的青年,三十多岁了仍一事无成,但最终他却成为一家大公司的董事长,而让他改变一生的是他一个好朋友的话:听说拿破仑有一个私生子流落在美国,这个私生子又生了一个儿子,他的全部特点跟你一样:个子很矮,讲的也是一口带有法国口音的英语……自此,他完全改变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凭着自己是拿破仑孙子的信念,最后成功了。后来他请人调查了自己的身世,才知道自己并不是拿破仑的孙子。但他说:“现在我是不是拿破仑的孙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懂得了一个成功的秘诀:当我相信时,它就会发生。”这个故事最后被人们称为“亨利效应”。

作为一名教师,精心呵护和培育孩子的自信心是极为重要的。让孩子大胆地说出“我是最棒的”,同时,在班级中开展“我能行”系列活动,例如,主题班团会、演唱比赛、演讲赛、文明礼仪活动、敬老爱幼活动、献爱心活动等,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要科学评价每一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如果学生做法能得到老师的正确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就会非常高兴,从而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缺乏信心。因此,教师科学的评价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例如,批改作业或和学生交谈时要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你的作业越来越工整了”“你的想法很棒,加油”“你比以前有进步了”“你能够找出自己的错误,真的很了不起”……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如果教师平时总是说一些有损自尊的语言,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便失去了信心。我教过这样一名学生,平时非常调皮,不愿学习,同学关系也不好。记得有一次,我到班级,正好看到他把地上的垃圾捡起来,我当场表扬了该同学,没想到,一次表扬改变了该同学,他学习也进步了,各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一个人一旦得到了信心,才会健康成长。

三、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谬·詹姆斯说:“每个人都具有在生活中取得成功的能力。”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就导致每个人的思想不同、阅历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逻辑思维、不同的人格魅力、就会展现出不同的能力。正因为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具有一技之长。

每个人的潜能都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巨大金矿,蕴藏丰富,价值连城。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去培养,去激发其斗志。例如,学校要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好第二课堂,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如体育、音乐、美术、舞蹈、书法、剪纸、科技小制作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选择自己的爱好,从而在各项活动中施展自己的才华,看到自己的长处,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比别人强,自己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如别人,不必怀疑别人、歧视自己,自信和勇气就油然而生,并逐步走向成功。

四、要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同学的羡慕。赞扬能满足他们强烈的心理需要,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推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积极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并对学生取得的进步适时地给予赞扬,给予一些物质奖励等就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进步。例如,平时要了解学生的优点及特长,利用班团会、课文情景剧、歌咏比赛、演讲赛、运动会等活动,为学生创设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看到自己能行。多给他们创造展示的平台,在活动中取得成绩,无声中帮助学生增强了自信心。但千万不要用贬义、否定的话语,更不可责骂学生。无论运用表扬或是批评都要恰如其分,不能滥用。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他们、引领他们度过青春期。

“自信是英雄的本质,自信是通向成功的阶梯。”让学生学会自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帮助他们树立起坚强的自信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共同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大声地对学生说:“你能行,真的你能行!”我们将会看到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王萍,朱爱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信[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8).

让数学课堂扬起应用的风帆 篇12

关键词:数学教学,数学应用意识,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创设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情境, 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数学问题教学是来源于生活, 而又应用于生活中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 是课堂情境模拟的重要途径,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把数学知识的学习渗透在生活情境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是《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中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创造出更有效的方法。

一、开拓学生对数学知识认识的视野, 让其懂得数学的价值

我们要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 不仅要认识到数学中有计算、有逻辑, 对提高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都有好处, 而且要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有许多非逻辑因素, 其中不乏美的因素;数学来源于实践, 应用于实践;数学与人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息息相关;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让学生经历生活中的数学, 体验其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而要想真正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还必须引导学生到更丰富的实际生活和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应用数学。例如, 在教学中, 可以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描述与出租车有关的数学事实。诸如, 车费与行驶的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有关, 耗油量与行驶路程有关。只有从数学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 寻找其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 才能使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其自主探索和应用意识

兴趣是成功的内在动力源泉, 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我们离不开数学, 逐步培养其学习、应用数学的兴趣。比如, 学习了“概率”知识, 可以让学生就目前社会上发行的各种彩票问题引发讨论, 并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其各类中奖机会、知识应用的同时, 使学生明确“彩票”是向社会奉献爱心的一种方式, 要用平常心去对待;学习了“比例”知识后, 可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的许多有趣的比:体重与血液之比大约为3∶1, 身高与脚长之比大约为7∶1。

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中要重视过程与结论的统一, 让学生体验到某一知识的数学观念和思想方法的思维流程, 体验数学的再创过程, 完成对规律完整意义的构建, 从而提高数学思维再创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 但它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 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 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 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 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 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要突出数学应用, 就应站在构建数学模型的高度来认识并实施应用题教学, 要更加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 (这是数学应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 然后试图用已有的数学模型 (如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统计量等) 来解决问题, 最后用其结果来阐述这个实际问题, 这是教学中一种“实际—理论—实际”的策略。

上一篇:认识和态度下一篇:新体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