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班会(探索自我的心灵花园)(精选3篇)
大学生心理班会(探索自我的心灵花园) 篇1
“探索自我的心灵花园”
一、班会背景
1、大多数学生正处于目标缺失、心态迷茫的状态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虽然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的适应,但大多数学生仍然存在对自我缺乏了解、目标缺失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导致很多学生出现迷茫、麻木、空虚的心理状态,学习上缺乏动力,生活上一片混乱,一些同学转而开始沉迷网络,靠上网来打发诸多空闲时光。据了解,上学期期末考试挂科的同学,大多都存在目标缺失、心态迷茫的问题。
2、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时期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属于心理断乳期,正面临着发展自我同一性的重要任务。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连串的感觉。在这一期间,如何尽快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找到自我发展的目标成为其人生发展的重要课题。大学生如果不能较好地发展自我同一性,势必造成角色混乱,不能较好地选择并承担自己的生活角色,从而影响其人生发展。
二、班会目的
1、促进班级同学相互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
2、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对自我进行合理定位;
3、帮助学生回顾整理过去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重拾心中遗忘已久的梦想;
4、帮助学生将理想逐步细化分解,形成切实可行的具体目标,并制定行动方案。
三、班会前期准备
1、走访寝室,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根据访谈结果确定班会主题;
2、心理委员设计方案初稿,交班主任审核修改,形成正式的心理主题班会方案;
3、班委负责准备班会所需的道具和相关材料,如纸棒、绣球、背景音乐等;
4、班长联系借好活动场地,组织人员布置教室;
四、班会过程
(一)暖身分组:棒打“薄情郎”
前期准备:用废旧报纸卷成若干根纸棒、绣球一个(没有的话可用纸团代替)
活动程序:将全班同学按6—8人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家围成一圈,选一个执棒者(第一次由组长担任)。执棒者将 “绣球”随机扔到一个组员面前,并大声叫出该组员的名字以及他的一个兴趣爱好(或者性格特点)。被叫的人马上将“绣球”扔给另外一位组员,同时大声叫出该组员的名字以及他的一个兴趣爱好(或者性格特点)。如果叫不出名字或说不出对方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就会受到当头一棒,然后由他执棒。依此类推,直到大家相互熟悉彼此的姓名为止。如果一个人3次被打就出来表演节目。
(二)主题活动一:小小动物园 & 小小植物园 前期准备:每个人准备好一张白纸和一支笔 活动程序
1.主持人引导大家思考:我们知道每种动物和每种植物身上都有一些特点,对人们具有特别的寓意(有的寓意具有普遍性,有的寓意可能因人而异),比如松树普遍被人们赋予顽强不屈、生命力强的特点;而狼,有的人因其具有团队精神而欣赏,有的人因为其凶狠而厌恶。
如果把你比作动物园里的一种动物,你觉得自己是XXX动物,你希望自己将来是XXX动物;如果把你比作植物园里的一种植物,你觉得自己是XXX植物,你希望自己将来是XXX植物
2.小组讨论分享:小组成员之间分享各自的结果以及做这种选择的原因。3.主持人提问,请几位同学在全班分享答案 ① 小组成员的结果有没有相同的?
② 自己的现在和将来两种结果是否相同?差异如何? 4.主持人总结:
这个活动其实投射了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与定位。其中,觉得自己是XXX,2
投射的是自己对现实自我的定位,而希望自己是XXX,投射的是自己对理想自我的定位。
首先,通过与其他成员的分享比较,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之间的自我定位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别人与自己一样,我们也没必要要求自己跟别人一样。否则,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压力和困扰;
其次,通过比较自己的现在和将来两种结果,我们也会发现大多数人的两种结果是不一样的。理想的情况是两者之间完全一致,但一般来说,人们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是不一致的,两者之间总会有一定的差距。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将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到合理的范围之内。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研究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相差较大的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各种不良情绪。
(三)主题活动二:目标搜素
前期准备:轻音乐《班得瑞—清晨》、纸巾一盒 活动程序
1、放松冥想
放松过程为:首先请把可能会给你造成不舒服感觉的东西拿掉,包括眼镜、手表、手机等等,找一个舒服的姿势躺下或坐下,然后闭上眼睛,做三次深呼吸(用鼻子深深地吸一口气,深深地吸„„,然后再慢慢地把气呼出,慢慢地呼„„)。现在,请从头到脚扫描一下自己的身体,找到一个最温暖,最放松,最舒服的部位,感到这种温暖、放松和舒服的感觉向你的全身扩散„„扩散„„再扩散„„直到这种温暖、放松和舒服的感觉充满了你的整个全身。很好,现在你的全身都变得很温暖、很放松、很舒服。
2、回顾过去
下面我想邀请你回顾一下自己过去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从刚进入大学时满怀憧憬到烈日下的军训,再到每天的上课、自修、课外活动、紧张的期末考试等等……。这一个学期以来,自己收获了哪些东西?还有什么遗憾?
3、畅想未来
过去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状态可能比较满意,也可能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是没有关系,我们还有时间,现在开始就去寻找并努力自己的大学目标,我们仍然可以让自己的大学过得充实快乐。
现在请你想象一下四年之后的自己,四年之后,你希望自己以什么样的姿态跨出大学校门,你希望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你会如何与同学、老师告别?你的心情如何?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气?当时有哪些人在场?
很好!再仔细地看看这个场景,把它深刻地记在心里,最好是在身体中找到一个地方把它放下来,这个地方一定要是你觉得最安全,自己又最容易找到的地方,比如心窝、手心等等,每个人都不一样。
下面,我会从3数到1,当……。很好,请跟我一起做,3――深吸一口气,2――呼气并动动手指,1――睁开眼睛。
4、目标搜索
刚刚大家都重新回顾了自己过去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也憧憬了四年之后的自己。当四年之后我们再次像刚才这样回顾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时,希望在座的每一位都能无怨无悔。那如何才能做到无怨无悔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将四年之后的那个大目标分解到每年、每个学期中去。
所以,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为了实现四年后的自己,这个学期你需要做哪些事情?请同学们写出你本学期内要完成的五件重要事情,可以是学习、交友或参加某方面活动等等(等待5—10分钟)。
假如临时有特殊事情,必须在五件事情中去掉一项,体验一下你现在的心情如何?你会去掉哪个?
现在又有特殊情况发生,你必须再抹掉一项,你又会去掉哪一项呢? 再去掉一个,你又会去掉哪一项?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又因为变化还要再去掉一个,你又做出怎样决定呢? 最后只剩下一件事了,这就是从近期内你最想做的、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
(五)结束延伸:我要飞得更高
前期准备:歌曲《我要飞得更高》、每人一张白纸一支笔 活动程序
1.每个人写下自己参加本次班会的感受;
2.主持人总结:有了目标还不够,还需要把它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大家回去之后最好每个人都去认真思考,为实现该目标制定一个行动计划,并在日常生 4
活中切实执行。
3.全班同学跟着音乐合唱歌曲《我要飞得更高》
大学生心理班会(探索自我的心灵花园) 篇2
然而, 在大学生中, 逆反心理现象十分常见, 它正在使很多教育者、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为此, 了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含义、机制、表现、形成原因, 以及寻求解决它的良策的问题便成为高校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逆反心理及其一般的心理机制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 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势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的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 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 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 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及相关信息, 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 经过比较、分析, 做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 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 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如:上述案例中某男生逆反心理的机制:学习并参加高考——录取管理专业——本身喜欢艺术专业, 比较之后产生逆反心理。可见, 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 是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二、逆反心理的表现
近几年来,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比较普遍, 倍受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学生管理工作者及家长的关注。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 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如:父母、教师再三强调同一件事, 他们就会感到厌倦, 反而认为父母、教师的话很多都有漏洞;越是禁止的东西, 越要想方设法得到, 等等。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在教育过程中, 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大学生, 唤起他们的热情, 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 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 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 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在一些大学生中, 与教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其他学生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大学生则被肆意讽刺、挖苦, 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 不良倾向有市场, 正不压邪的局面。更有甚者, 模仿电视或杂志上的明星穿奇装异服, 搞时髦发型, 以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 一方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 不符合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 不能自觉遵章守纪, 如: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 应该废除;违反某些规定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快乐;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反感和愤怒;等等。
三、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1.主观原因。当今的大学生, 未入社会之前, 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生、看待社会, 但他们的年龄、心理、思维方式、社会阅历及社会实践都与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距离, 表现出一种不适应, 常常处于一种困惑的矛盾胶着状态。第一, 年龄与生理条件。学生进入大学后, 在这个社会气氛很浓的环境中, 随着独立思考和智能水平的高度发展, 他们的成人感迅速增强, 他们渴望独立, 想摆脱家长、教师的管束, 在思想言行上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 有“心理断乳”的愿望, 而父母、教师却想要主宰其大部分行动。所以会渐渐地疏远父母、教师, 对他们的要求置之不理, 我行我素。第二, 心理过程发展的不平衡。大学生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 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 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 但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 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教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 把教师、家长的劝说、要求、批评、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 是和自己过不去, 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 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因而极易产生逆反心理。第三, 好奇心的驱使。其实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迷信、不盲从, 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实践意识, 正是他们好奇心的具体表现。但家长、教师或学生管理工作者为了不让他们走弯路, 常用自己的经验劝阻他们的好奇心。然而大学生由于经验与阅历的不足, 再加上受好奇心的驱使, 非但听不进长辈的劝告, 而且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 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 越想接触, 这就是所谓“禁果逆反”。如:有些教师、家长禁止大学生做某事, 却又不说明理由, 结果适得其反, 使“不要吸烟”、“不要喝酒”之类的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网页等却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浏览, 等等。这样, 逆反心理就形成了。第四, 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挫折和心理冲突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必然, 心理承受能力不同, 反映出来的强度大小也不尽相同。然而,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弱, 有时难于正确对待一切事物, 调节不了自己的情绪, 没有能力把心理冲突平息下来。结果, 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不断扩大, 反控制情绪不断膨胀, “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诸如教师在教室里公开批评某个学生, 家长在朋友家或朋友的面前批评学生等等。
2.客观原因。第一,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每个人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养方式, 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惯用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教育方法, 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 要求过严等, 都无形地在大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 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 大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 便对家长、教师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 在情绪上表现为不满, 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第二, 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 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是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教师, 他们对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体现在:一是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而是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 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 不尊重学生, 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学生出现问题时, 不能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 导致学生对教师排斥, 并进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 过于注重分数, 对学生的一点小错揪着不放, 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 在情感上与教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此外, 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上的灌输和填鸭方式也是造成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之一。如:在大学校园里常见学生的厌学、逃课等。第三, 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 大学生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 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大学生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而且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 他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 最易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比如: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不旷课不正常”、“不谈恋爱不正常”等, 使一些本来正常的、认真学习的大学生心理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再加上大学生自身心理的不稳定性和模仿性, 容易使其形成逆反心理。为此, 在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对一个学校的校风、一个班级的班风建设都有重大的影响.
当然,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正常心理, 也是问题心理;有消极性, 也有积极性。积极的逆反心理是一面明镜, 如能正确地引导和利用, 就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消极的逆反心理是一块绊脚石, 往往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不能顺利进行, 进而转化为矛盾, 严重者会造成事故, 甚至酿成悲剧。近几年来, 常见报端出现以大学生为主角的家庭悲剧:有大学生伤害父母的, 也有大学生自杀、自残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者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没有正视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存在, 没有正确疏导和调节大学生逆反心理而造成的恶果。因而, 对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科学地分析与防治。
四、逆反心理的治疗
逆反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或病态心理转化, 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来克服和防治其发生。
1.要重视复杂的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 会受到社会经济制度变革, 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形态发展, 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等观念更新等方面影响。所以要克服逆反心理, 不能把大学生仅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 而要让他们置身于社会, 把他们的思想情操等各方面的培养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以及社会道德风尚联系起来, 以提高其心理上的适应能力, 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不致迷失方向。
2.教育者要了解、顺应大学生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有了爱心的同时更应具有童心, 对于他们的好奇心, 应适当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 不要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阻止。虽然, 大学生在实践中有时会走弯路, 但其成长经验远比家长、教师、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说教强上百倍。同时, 我们成人应与大学生平等相处, 留给他们一定的独立空间和自主权利。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 不要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管教他们, 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特别是当他们提出一些要求、见解时, 不要搪塞了事。
3.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 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处, 最渴望得到他人的赞美。笔者认为, 多一种鼓励, 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 就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大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 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 但其心理是不悦的, 至于粗暴的批评, 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 对于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调适应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
4.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可以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的产生则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 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 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
5.开展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按照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 进行科学的教育。在大学里, 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是简单的说教, 因为大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如学习、行为失常等, 有些并不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 而是心理问题。若能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做工作, 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 在大学生自我意识还没有发展成熟的阶段, 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见的现象, 它对大学生心理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教育实践特别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对如何处理大学生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 范围的普遍性, 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 关键在于教育者和从事学生管理的工作者要正确对待大学生中的逆反心理, 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疏导教育, 就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文章就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严重逆反心理现象, 阐述其含义、机制、表现、形成原因 (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 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疗策略。
关爱留守学生 营造心灵花园 篇3
――堵城镇中心学校留守学生工作情况汇报
杜孝华
我们堵城镇现有中学一所,完小5所,教学点1所。教职工总数170人,其中专任教师150人。2006~2007学年度年秋季在校学生3182人,其中初中学生1306人,小学生1876人。堵城镇是一个农业大镇,经济基础比较弱,98年洪灾后,农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特别是一些特困户,打工收入几乎主宰了这些家庭的经济命脉。由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出现了大量留守儿童,这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近几年来,在各级组织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致力于留守学生管理的研究,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我把我们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我汇报的内容有四个部分,即塑造“新”家长借外力,营造“新”环境使内力,打造“新”机制聚合力,创造“新”方法增活力。
一、塑造“新”家长借外力
鲁迅先生很早就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新时代我们如何做家长?”这个问题在如今依然值得关注,体现在留守学生身上就更加突出。我镇留守学生监护方式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留守学生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监护形式;二是亲戚管理,即留守学生由父母托付亲戚管理的监护形式;三是学校管理,即留守学生在寄宿制学校住读,生活、学习由学校负责管理的监护形式。另外,还存在个别的民间监管等方式。据调查统计,全镇留守学生中由隔代监护的636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89.8%;由亲戚管理的60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8.5%;由学校和民间监管的15人,占留守学生总数的2.1%。隔代监护中,爷爷奶奶监护的520人,占隔代监护的81.8%;外公外婆管理的113人,占隔代监护的17.8%。这些隔代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只能保证孩子的温
饱问题,对学习上的问题往往难以给予帮助或辅导。由于年迈体衰,加上自身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不知道怎样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作业检查等教育,有的简单问一问“作业做好了吗?”就完事,对孙辈们“做好了”的谎言明知在欺骗他,却也无可奈何。同时,隔代监护中溺爱现象比较严重,祖辈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致使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
要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就必须保证内力外力作用方向
一致。为此,我们采取三种形式加强了对留守学生监护人的培训。一是开办家长学校,保证培训的广度。依托各家长学校,定期举行讲座,对监护人进行通识性培训,引导他们了解教育形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帮助他们克服一些不良的家教作法。二是召开家长会,保证培训的力度。各校以年级为单位,定期召开家长会,通报学生一定时期的现实表现,指出今后努力方向,明确家校双方注意的事项,使监护人及时熟悉留守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监护。三是重点家访,保证培训的深度。我们规定了几种情况下必须家访,即学生生病请假、学生学业明显退步、学生父母返家、学生家中有突发变故等。通过家访既相互交流了情况,也密切了彼此感情。
二、营造“新”环境使内力
在学校寄宿的留守学生眼里,学校不仅是接受知识的学园,也是生活成长的家园。为此,我们下大力气在软、硬环境两方面下功夫,为他们营造安全舒适、温馨怡人的家的氛围。
堵城中学全校350名留守学生中,有318名(其中女生140名)留守学生在校住宿。堵城中学对寄宿留守学生专门建档管理,建立健全留守学生寄宿的各项管理制度,促进留守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行为。选配责任心强、生活经验足的专职或兼职生活辅导老师,对他们加强教育培训,并实行严格奖惩。同时,学校在寝室、食堂等
处布置张贴图片,帮助孩子们布置自己的小空间,努力营造家的气氛,让他们心理轻松愉快。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的有效补救措施,有助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失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可以降低留守儿童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积极启动寄宿制小学建设,为留守儿童建造一个温馨快乐的“第二家”。
三、打造“新”机制聚合力
为了整合学校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我们着力建立关爱留守学生的新机制。
一是建立档案册。各校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留守学生表册。“一册”指“留守学生名册”,由学校分班集中统计“学生情况”、“家长情况”、“监护人情况”。“一表”指“留守学生统计表”,包括“留守学生”和“监护人员”的分类情况。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
二是完善包保制。堵城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整合资源,以关工委为主体,妇联参与,建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立留守学生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细则,形成各单位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堵城镇党委、政府对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包保制度。党委、政府与学校领导、学校领导与班主任、班主任与包保责任人(任课老师、指导老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每年签订责任状或责任书,建立梯级包保制。包保期间,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由包保责任人负全责,班主任负分责,学校领导负总责。
三是实行联系卡。“留守学生联系卡”,其基本内容: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的基本情况,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还包括学校管理专人的姓名和建卡日期。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
爱网络。
四、创造“新“方法添活力。
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极大激发了老师们的工作热情,他
们紧紧联系各自实际,探索出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创造了许许多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概括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班会熏陶。堵城镇小以班为单位召开了“爸爸、妈
妈你们放心”、“我来帮你”等主题班会,组织“我向爸妈报平安”等演讲比赛,开展了关于“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日子里”的征文比赛,分为励志篇(讲述自己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自立自强、乐观向上、健康成长的故事);亲情篇(讲述家人、亲人、朋友对自己的关爱);感恩篇(讲述对父母、对周围的人感恩的事);沟通篇(与父母交流学校、家里的近况)。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感觉到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弥补了他们缺失的家庭温暖,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是真情体验。堵城中学班主任刘伟林老师组织了“留
守孩子与家长的换位思考”、“假如我是留守生的家长”等主题班会,让学生理解父母外出打工,含辛茹苦的工作其实是为了给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我们应对父母心存感激和敬佩,要珍惜父母的血汗钱。在班上成立了“班级银行”,教会留守生学会理财,养成节约的好习惯;鼓励他们多参加献爱心的活动;过节日时,给远在他乡的父母打一个电话,发几句短信,或写写信,以表示做儿女的问候;平时多与父母沟通,写写信,打打电话,有条件的寒暑假可以去父母打工的地方体会父母的辛苦。其他小学开展了“每日一件家务事”活动,让他们体会监护人生活的不易,也有助于养成自立的习惯。
三是谈心教育。余岭小学每周设一节课,实行留守学生“谈心日”制度。留手生汪顺同学父母长年在深圳打工,爷爷奶奶七十多岁了,还种了几亩地,对汪顺的学习要求迫切,但又不识字。吴焱林老师经
常找汪顺交谈,勉励要认真读书,长大了才能回报社会及家人,安排每天在校就餐,利用午休时间进行辅导,学习进步很大,期末被评上三好学生。他的爸爸深受感动,专程到校拜访,为学校送来了饮水机,并带来了茶叶、香烟等物品。
四是热线沟通。遇到重大事情,老师及时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堵城中学初三班主任熊志全班上有位高聪同学,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与自己七十高龄的爷爷一起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教,经常缺堂旷课,上网成瘾,只要有机会就偷偷去了网吧,导致每一次月考学习成绩倒数第一。经过三番五次的教育,效果仍不理想。熊老师不下五次到家走访,在电话中与他远在广东的父母说明情况,为了孩子的将来,尽可能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来到孩子的身边,以利于他健康成长。他的母亲终于被真情打动,初三下学期特地辞去在外的工作在学校附近陪读,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聪同学最后以438分的成绩进入区一中学习。
“浩荡东风平地起,正是满帆快进时”,留守学生是我国农村在新形势下出现的特殊群体,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留守孩子现象将长期存在,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目前,我们只能说做了一些份内之事,对比现实的情况和社会的要求,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将借这次会议的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方式,优化育人环境,努力营造农村留守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使留守学生在业已倾斜的平台上享受到公平的教育,切实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大学生心理班会(探索自我的心灵花园)】推荐阅读:
大学生自我探索小结10-0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05-27
大学心理健康班会09-29
大学心理健康班会主题11-04
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07-31
大学生心理自我调适08-27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评价10-21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方案07-19
大学心理学自我分析论文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