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的经验)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

2024-10-06

(西南大学的经验)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共7篇)

(西南大学的经验)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 篇1

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中南大学的经验

摘 要: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以中南大学为个案,着重介绍和总结了以实施岗位聘任与岗位津贴为主要内容的分配制度改革纳新模式。

关键词:高等学校;分配制度;岗位津贴;改革;教职工

一、我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利用学校有限的办学资源,通过政策导向,促进人与事的有机结合,人与岗位的合理配置,整体提高教职工待遇,通过待遇的提高来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积极性,达到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的目的。

我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当前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以实施提高办学活力及办学效益为目标,以经济杠杆为手段,激励全校教职工爱岗敬业和工作创新,为学校跨跃式发展和上水平做贡献。

我校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以建立新的运行机制为核心,通过改革理顺教学、科研、管理之间的关系,强化岗位,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格局,建立向教学、科研、科技开发及在重要岗位上承担重要责任的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倾斜的收入分配政策,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全面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校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①量入为出,激励为主;②以岗定薪,优岗优酬,易岗易薪;③管理权限重心下移;④竞聘上岗和业绩考核相结合。

二、我校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做法

针对目前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工资体系仍然按国家政策进行调控的现状,我们把分配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国家工资政策收入以外的校内津贴上,把改革范围确定为学校事业编制的各类人员,并紧紧围绕着学校教学、科研这个中心和育人根本,以人为本,以激励为主线,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科学设岗,按岗聘任,建立“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津贴制度。

科学设岗是聘任的前提,科学设岗,强调是“科学”两字,高等学校科学设岗必须要着眼于学科建设和各项事业的整体发展;着眼于引导教职工不断地进行工作创新、业绩创新、管理创新;着眼于以教师队伍为主体的教职工队伍的整体优化和优秀人才群体的成长;着眼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竞争激励机制。同时必须要确保学校国家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博士后流动站以及重大科研课题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并兼顾到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边缘交叉学科。

近两年来,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岗位设置过程中,改变过去用现有人员数或编制数下拨指标的做法,建立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调整办法。

首先,在二级学院、系(所)岗位设置上,我们考虑到各类岗位在学科建设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将岗位设置为校聘关键岗位、二级学院、系(所)聘重点岗位和一般基础岗位三大类,每一大类岗位原则上又分三至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岗位都是根据不同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划分。二级学院、系(所)各类岗位设置的定量计算公式为:Ni=N×Mi×ΣAi/ΣΣAi其中Ni:某二级学院、系(所)各类岗位设置总数;Nm:全校教学、科研单位各类岗位总数;Mi:某二级学院、系(所)工作量因素;Mi:某二级学院、系(所)各类学科、专业、课程及招生规模等岗

位权重系数总和;ΣAi:全校各二级学院、系(所)各类学科、专业、课程及招生规模等岗位权重系数累加。

考虑到校聘关键岗位、重点岗位是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体工作质量、水平和效益,学校规定,以定性的办法予以适当调整:凡面向全校公共课、基础课的每门主干课程、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的责任人岗位以及年进校科研经费在100万以上的重大横向项目专题技术负责人岗位设1—2个校聘关键岗位、2—5个重点岗位;凡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又属国家重点学科及没有博土后流动站的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设2—5个校聘关键岗位、3—8个重点岗位。全校校聘关键岗位不超过设岗总数的百分之十,重点岗位不超过设岗数的百分之四十。

其次,对党政机关、直附属单位各类工作人员,由于这些部门工作人员工作量难以量化,岗位设置主要是依据核定的编制,按照各部门工作人员工作职责范围,承担工作量、责任大小、工作的复杂程度以及工作创新等因素定性考虑。2001年,我们把机关及直附属单位第一责任人设置为第三层次的校聘关键岗位,这些单位的行政副职设置为重点岗位,其他人员一律设为一般岗位,对机关及直附属单位的“双肩挑”人员,学校允许其回业务单位按岗聘任。全校事业编制各类人员岗位设置以后,我们着手制订各层次岗位上岗条件,同时把上岗条件分为必备条件和选择条件,每一类条件都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等各项任务提出了质与量的要求,并明确了相应的工作责任。紧接着按照学校可提供用于岗位津贴的分配预算,具体框算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岗位津贴标准。其中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人员岗位津贴最高标准为每年5万元,最低为每年0.5万元,机关、直附属单位工作人员岗位津贴最高标准为每年3.2万元,最低为每年0.4万元。

2.建立“分段核算,打通使用,累计升级”的岗位津贴分配动态运行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岗位津贴的杠杆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励广大教职工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在实施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津贴分配制度的同时,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坚持开展竞争上岗和岗上竞争,积极推行“分段核算、打通使用、累计升级”的岗位津贴分配动态运行机制,给每一个教职工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让人人都知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上岗,又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可以累计升级,从而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更好更快地创造竞争条件。

分段核算,打通使用,是把教职工的岗位津贴分成基本津贴和业绩津贴两部分,建立业绩点计算力祛。其中,基本津贴占岗位津贴总额的70%,随工资逐月发放;业绩津贴则是按照业绩点计算办法进行核定,打通使用,年底一次性发放,即工作人员业绩突出,不但可以拿走对应岗位津贴中基本津贴的剩余部分,还可以拿走其他人员岗位津贴中的相应份额。相反,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完成不好,其对应岗位津贴中的业绩津贴份额不但拿不回去,还要在下年度降低聘任等级。

累计升级是指工作人员上岗后通过自身努力,在本岗位上创造了突出的工作业绩,其工作业绩点连续两年超过上一层次岗位的所规定的基本业绩点时,其岗位可以升一个层次。

3.以教学、科研工作量为主子,建立岗位津贴定量分配模式。

任何一项改革本身都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分配制度改革更是如此。我们实施“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岗位津贴分配制度以及推行“分段核算,打通使用,累计升级”的岗位津贴动态分配运行机制,较好地发挥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广大教职工努力工作,积极提高自身素质,争做贡献已化为自觉的行动,大家干劲十足,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教职工也从中得到了实惠。很多二级院、系(所)负责人也由此感到,基层工作较过去好做了,并纷纷要求学校进一步简政放权。学校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包”字上做文章。把岗位津贴的分配权下放到各二级单位,建立起按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工作任务按“5311”权重系数切块包干的岗位津贴分配办法,把二级学院、系(所)重点岗位和一般岗位的岗位律贴总额度切块核定到各单位,“5311”权重系数指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相皮工作任务占岗位津贴分配份额的权重值参数,即:教学工作任务占岗位津

贴份额的权重值j为0.5,科研工作任务占岗位津贴份额的权重值k为0.3,学科建设任务占岗位津贴份额的权重值x为0。1,综合管理工作及人员占岗位津贴份额的权重值r为0.1。具体核定办法为:Ti=Tm×(r×Pri+j×Pji+k×Pki+x×Pri)其中Ti:某二级学院、系(所)岗位津贴额度;Tm:学校可提供分配到二级学院、系(所)岗位津贴总额度;Pri、Pji、Pki、Pxi分别为某二级学院、系(所)相应的工作任务占全校相应工作任务的百分比。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等各项任务的工作量计算体系,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大大减轻了繁杂的工作量,同时在网上公布有关计算结果和查询方式,增加了岗位津贴分配工作的透明度。

4.建立与岗位聘任相匹配的聘余人员再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

岗位聘任的实施,必然会导致有部分教职工没有岗位。妥善安置这些聘余人员,既是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改革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聘余人员的安排采取了“离、转、调、培、托、待”等办法进行安置。努力拓宽分流、待聘人员再上岗渠道。两年来,我们共腾出临时岗位223个,新增后勤产业服务岗位57个,培训再就业人员312人次,对外联系调离和进行档案托管人员的人。较好地解决了聘余人员的出路问题,确保了分配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我校分配制度改革的运行效果

1.带来了教职工观念的更新,增强了教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

岗位津贴制度的建立,打破了过去单纯靠晋升职务(职称)熬年头来增加收入的做法,逐渐做到了在什么岗做事就拿什么岗的津贴,这种运行结果,给广大教职工带来了新的观念,增强了竞争意识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大家认识到拉开岗位分配差距的合理性,切实感受到了“今天不好好干,明天就要站开看”的上岗压力,看到了只要提高自身素质,多创业绩,增加劳动付出,就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

2.稳定了教师队伍,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过去,由于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小,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加上沿海地区和外资企业高收入的吸引,教师队伍的人才流失时有发生,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更是鞭长莫及。如今,试行岗位潮占制度,广大教师感受到了劳动付出带来的回报,特别是业绩点办法的试行,更是让优秀人才吃了定心丸。近年来,学校没有因为待遇原因调走一名教师,相反,吸引了许多人才来校工作,其中博士62人,教授23人,海外归来人员47人。实践表明,岗位津贴制度的建立,稳定了教师队伍,同时吸引并将继续吸引优秀人才来校工作,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3.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办学效益的提高

实行岗位津贴制度,教学上出现了“三多一高”,即教师争相要求多安排课程的多了,教师主动要求开新课的多了,教师自觉改进教学方法用双语上课或者利用多媒体手段上课的多了;教学效果普遍有了提高。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带来了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据不完全统计,有很多教师年均教学工作量达到了530多课时,这相当于一个人承担了1.5个人的工作量。

在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学科建设等方面,岗位津贴更是发挥了双重的激励作用。一是激励广大教师主动承担学科建设任务,主动寻找市场,揽课题,争经费;二是激励广大教师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两年来,学校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成绩喜人,有17个学科被列入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规划的行列,有172位知名教授主动领衔承担一级学科或者二级学科的建设任务;全校年进校科研经费突破了4亿元大关。以学科带头人、知名教授、院士为核心组建的“学科性公司”,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组建的“学科性公司”已引起了众多新闻媒体及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教育部科技司也正以此为典型进行调研。

(西南大学的经验)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 篇2

一、创新高校科研管理的意义

(一)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主体, 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种创新资源的聚集中心, 其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不断提高, 因而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科研管理是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内负责科研发展规划的编制、组织、实施和协调, 对外负责科研活动的国内外交流, 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和切实保证。因而科研管理创新对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乃至高校的综合实力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是协同创新的客观需求。党的十八大指出, “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高校的协同创新是指将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 通过突破高等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间的壁垒, 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开展的大跨度的创新组织模式。而高校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保障等方面仍存在分散、封闭、低效等突出问题。解决资源分散、重复配置、利用率低等问题, 就需要创新科研管理, 建立起科学合理、活力高效的体制机制, 打破壁垒, 改变各自为政的科研组织模式, 促进各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与协同发展, 从而使系统整体功能倍增或放大, 即实现“2+2>4”的协同效应, 提升高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造出更多的协同创新成果。

(三)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是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保障。科技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整合与配置, 使科研活动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和区域界限, 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已成为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实现高校国际化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国内高校引进了众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高层次人才, 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 (地区) 合作与交流项目、国家国际合作专项、国际机构委托项目等在内的众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已经成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生力军和主战场。但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往往在交流合作双方的人员互聘、经费分配、平台搭建、成果认定、技术转移等方面没有明确规定或者进行了不合理的束缚, 制约了合作交流, 使多数合作还停留在口头纸面无法落地, 影响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因而创新科研管理, 建立健全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才能发挥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实效, 拓宽学术视野,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使高校参与到更多的国际重大科学研究中。

(四)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职能的根本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与管理工作密切相关, 可以说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促进剂。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要顺应形势发展而不断创新, 通过解读国家地方最新的科技政策, 结合学校实际, 来改革科研组织和运作模式, 改革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协调科研与人事、财务、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关系, 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 加强信息化建设, 使高校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符合知识创新的要求, 推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同时实现科研管理自身的价值。

二、苏州大学科研管理改革创新的经验

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计划”首批认定高校, 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坚持实施“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 从“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两方面推进学校科研工作, 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促进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项目数由2006年的38项增长到2014年的324项, 获资助项目数和经费总数连续五年保持全国地方高校第一;2013年以苏州大学为牵头单位的“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全国首批14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2014年首次跻身“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 7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学科。

(一) 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提升科研管理效能。为了顺应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新要求和学校发展的新趋势, 学校于2010年组建了科学技术与产业部, 统筹科技、军工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实现了科研管理模式从分散到综合的转变, 形成了科技与产业联动发展的新型管理服务体系, 从而实现了从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的“一气呵成”, 大幅提升了学校的管理效能。同时实行各学院 (部) 、直属科研机构及科研管理部门的科技目标考核制度, 每年对各单位在项目、经费、论文、奖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合理的增长目标, 并由校长与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 年终进行考核与奖惩, 进一步调动了各单位的科研积极性, 深入挖掘了创新潜力。

(二)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创新科研组织形式。近年来学校投入7个多亿, 面向国家未来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需要, 引进了150多位高层次人才, 包括4位院士、27位“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位“长江学者”、7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这些人才的加盟极大增强了学校的创新活力和为区域经济服务能力。为发挥这些人才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学校采用“大师+团队”的模式, 围绕重点研究领域构筑创新平台, 建立直属科研机构, 形成了国际型、交叉型、基础临床转化型、特色型、产业型等五大类科研团队, 打造了近20个重点科研机构, 这些团队分别由院士、“千人计划”入选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和“杰青”领衔, 使学科实力和创新能力直接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同时也注重对本土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开展了“校内特聘教授”遴选、“东吴名医”培养计划、“东吴讲席教授”制度等。

(三) 完善科研管理政策与措施, 创造有利创新的软环境。根据国家和地方关于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的一系列文件精神,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多次制定或修订了科研管理条例, 如《苏州大学纵向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 (自然科学类) 》、《苏州大学纵向项目科研经费间接费用分配及使用实施细则》、《苏州大学自然科学类横向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办法》等, 深化制度建设, 强化导向作用, 确保科研经费使用合理规范。在国家重点重大项目具体申报过程中, 实行四阶段指导, 保姆式全程跟踪服务:选题阶段, 组织召开专题辅导报告会和研讨会, 帮助教师选好科研方向;申请书撰写阶段, 邀请校内外专家一对一全程指导申报书撰写;申请书提升阶段, 聘请学科领域专家、主管部门专家有针对性地修改;申请答辩阶段, 组织校内外权威专家进行预答辩, 聘请二审专家修改答辩PPT, 确保答辩成功率。

(四)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引领科技创新。学校坚持以人为本, 按照有利于加强原始创新、有利于推动科技产业化的要求, 逐步完善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逐步向以重点重大项目、国家科技奖项、国家级平台、高影响因子和高引用率论文等反映科研质量和水平的指标倾斜, 实现了从以考核数量、规模为主向以考核质量、贡献、水平、能力为主的转变;摒弃“重基础不重应用”的评价方式, 按照分类指导原则, 对基础研究和应用产业研究进行分类考核, 例如横向科研项目到账经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可等同于一项国家级重点或一般项目进行认定, 可用于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的考核评价、职称评审等;将教师高级职务按岗位性质分为科研为主型和应用推广型, 打破了学校教师职称评定以论文和项目为主的评价体系, 为从事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的教师职称评定开辟了新的通道。

(五) 抓好管理队伍建设, 提升科研管理效能。以“懂科研, 善管理”为目标, 不断完善管理理念, 将科研管理工作从“管理”发展为“指导”、“组织”、“协调”、“服务”, 着力建设和培养了一批“职业科研管理”队伍,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局部服务为全程服务。科学技术与产业部人员不分职务, 统一面向教师服务, 每个人都有分工联系的学院 (部) 、科研机构, 实时掌握各单位的科技动态, 对口做好相关的信息沟通和申报服务工作;要求所有人员都及时沟通对应的上级主管部门, 摸清信息, 做好学校与上级部门的信息交流和推荐工作;主动联络兄弟高校, 学习它们的管理经验和好的做法。

三、结语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需要长期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才能形成完善的运行体制机制。苏州大学的科研管理将继续总结经验, 改进不足, 拓宽思路, 锐意改革, 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引领区域高新技术发展, 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占元.在2014年高等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14

[2]范红.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机制与策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西南大学的经验)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 篇3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以来,阶段性效果显著。但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大学英语教学既要满足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又要满足学生未来的需要和终身学习的需要,因此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探索具有本省特色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改革成功经验;启示

随着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国际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这使得英语成为像计算机一样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英语教育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加强我国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事关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局。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思想相对落后,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一直是“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队伍有待加强,特别是人数,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导致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能力差;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忽视了学生实用英语能力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于2004年出台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新大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各高校纷纷参照《课程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相继开展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和阶段性成果。笔者对成功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高校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其改革措施和成功经验加以分析总结,以便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我省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一、国内知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1.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

由于全球文化和经济的多元格局,英语学习已逐步超越工具性交流,走向文化交流。基于这一认识,北京大学确立了以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质为导向,加强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优化了课程设置,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基础课的同时,逐步加大人文综合专题选修课和语言技能专项提高选修课的比重。其具体措施是:第一,依据分级考试成绩,调整综合基础课高级别起点人数与低级别起点人数的比例,让更多学生在有限的学分内得以选修更多的提高课程;第二,针对更多的“四级后”学生群体对专题提高课程的需求,每年增开必选专题提高课种类,5年来新开32门。选修这些专题提高课程不仅使学生直接获取了思想文化内容,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运用基础英语知识技能的空间。

2.建立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旨在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为此,大部分高校都在积极行动,进行广泛调研,逐步投入资金,建设网络教学环境,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条件。

首都师范大学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4个网络教室,基本能满足网络教学实验的要求和保证大学英语学习网站的运行。西北工业大学全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都安排在设备配备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数字大楼进行,并进行全程授课录像,将其放在大学英语精品网站上供学生进行点播学习。该校两年内先后投资总经费达400万元,进行校园虚拟英语教学环境平台建设,满足了学生英语学习选择多样化、学习个性化的要求。

实践证明,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能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3.进行分级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在此轮教学改革中,大部分高校都实行分级教学,对基础不同的学生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体现了个性化教学的特点。

复旦大学在新生入学后,经过考试将学生编入不同层次(级),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本科阶段共分6级,学生至少修完4级方算通过。修完一级,约需一学期。对于水平低的或某些需从ABC学起的学生,另设两个预备级。学习过程中允许跳级。读完一级但考试不及格的,必须留级重修。

北京理工大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围绕学生的四级教学,基本上是以学生完成四级考试为大学英语本科阶段英语学习的终结。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该校把对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四级内教学与专项英语教学阶段。四级内教学是学生能够达到《课程要求》所描述的基本要求,占计划内总学时的75%,专项英语课堂占计划内总学时的25%,主要是进行四级后教学,目的是继续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实用性技能。在专项英语教学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教师开设的各门课程,如文化与翻译、实用英语写作、新闻英语等。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计算机网络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则是外语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主导角色。教师的理念、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对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的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北京大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例如:出国留学、访学或交流,组织教学科研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校外教师培训活动等;设置专设经费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辅导学生参加各种英语竞赛等;建设国际化教师队伍,聘请外教开设专题课和暑期课,为学生创造更加国际化的语言学习和实践环境。

上海大学从2004年起每年投入80万元专门用于外国语学院的教师出国培训。大学英语部先后有36人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进修。学校及外国语学院鼓励大学英语教师在职攻读学位,为在国内攻读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提供部分或全额资助。

(五)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教学评估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扭转应试导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明确提出要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因此,大部分高校都将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平时测试成绩和网上自主学习情况等作为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交通大学在英语考试中加大了主观题的比例,如文章的段落翻译、短文的问题回答、听写等。实践证明,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从2001年起先在两个院(系)试点口语考试,推动了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积极性。此外,该校还增加了听力测试的比重,听力测试全部采用主观题,听力测试的材料全部选用英语母语国家电台的节目内容,以此来综合评估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首都师范大学英语形成性评估包括课堂表现(10%)、网络自主学习(20%)、课外作业(15%)和阶段测试(15%);终结性评估由期末考试(30%)和机助口语考试(10%)两部分组成。其显著特点是:加大了形成性评估的比例,强化了对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管理和监控,同时用口语考试促进学生加强听说训练。

实践证明,大学英语评估体系改革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在改革过程中,形成性评估受到重视,加强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发展情况的检测;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到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上来;四、六级题型由偏重客观试题转向主客观题合理搭配、重视考生主观应用能力测试的试题类型等。这些都对推动新教学模式的应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对我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大学英语教育应实施通识教育模式

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大學英语教育提倡的是“综合知识+综合素质”的通识教育模式,即通过授予学生全方位的知识,以达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的目标。通识教育的理念,首先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教学大纲,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将课程细分为应用、人文等类别,即通用英语(EGP)课程,特殊用途英语(ESP)及通识教育英语(EGE)课程。此外,还要注重语言课程内涵建设,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使英语课程不只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传授人文知识和国际文化。

(二)教学课程设置与国际接轨

为确保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大学英语课程应包括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语言类等必修和选修课程。为了适应新形势,各高校要特别重视专业英语类课程设置,开设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并压缩大学英语基础性课程教学。大学英语基础性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在语言技能提高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等选修课程。如把4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改为前3个学期学习大学英语教材,在第4个学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英语程度,选择继续学习原教材或其他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英美文学》《实用英语技能》《口译》等,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评估面向国际化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所采取的主要评估方式是终结性评估。这种评估方式用单一的测试手段,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这种过分强调考试的终结性评估方式,已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效应。《课程要求》明确提出要将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做到更科学、更全面、更合理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四)大力推广或实施双语专业教学,加强双语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指教学语言除了母语,还用一门语言作为课堂语言,用于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更重视英语与学科的渗透,让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双语教学以通过第二语言学习学科知识为目的,促进学生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积极适应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同思维的碰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有益处。

双语教学关键在于师资。目前英语教师容易将学科教学当做语言教学,而学科教师常因英语功底不深,造成师生交流上的困难。因此,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学校可选派一些英语教师攻读非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的教师选择英语专业进行在职或脱产培训、出国进修等,培养出能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使之既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熟练地运用英语技能从事其他专业教学、管理的能力。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双语师资培训体系,可有效满足双语教学对双语教师的迫切需求。

三、结论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文化素养,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交流的需要。我国近年来实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改变了单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效果显著。但是,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大学英语教学既要满足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又要满足学生能够面对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这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在借鉴西方教学模式的基礎上,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总结改革成功的经验,不断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国外教育本土化和教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加快培养掌握两种语言、熟悉两种文化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尧学.关于大学本科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3,(7).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西南大学教育学考研经验分享 篇4

求索:

我是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的。那时的我唯一的目标就是考上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的研究生。对于我而言,当时考研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给自己一个提升的机会,一个潜心地做己喜欢的事得机会,一个进入自己理想大学的机会,所以由于自己本身对于教育学的兴趣和喜爱,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坦白地讲,刚刚开始准备的那段日子里,我既激动又彷徨。由于是跨专业考研,我心里的忐忑自然比很多研友多了几分,“门外汉”的身份一直困扰着我。但是既然选择了,我也就不能再顾虑太多,只有努力去准备。因为我不能预测会有什么问题,而也许根本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终于我鼓起勇气走进了书店,一口气买回了所有专业课的参考教材。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不再胡思乱想,畏首畏尾,而是全身心地准备投入到我的第一轮复习之中。

整理:

由于教育学是一门相当庞大的学科,对于其中的每一门分支学科我都分别认真对待,各个击破。7月前的那段复习时间,我集中于每门基础课程的教材的学习,对于跨专业的我来说,教材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一开始,看着每门课那厚厚的教材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我所需要的仅仅是付出。我耐心地看完了一遍所有教材,有点觉得头脑中什么也没有,而且内容太多,理论性较强都让我有些无奈。不过好在咨询了一些老师和同学之后,发现他们也有类似的情况,我心里踏实了许多,知道这才是我们考研只能被的开始,而接下来真正的挑战才开始。接下来,我调整自己的情绪,再次投入到复习中来,这一次,我不再是单纯地看看书,而是边看书边记笔记。将书中的重要理论和观点整理成为自己的笔记,并且附上自己的心得体会。很快我开始进入状态,一边看书一边整理,大脑一下子充实了许多。

强化:

一转眼暑假就到了,这个暑假对于我们考研的同学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关键期。暑假一开始,我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包括专业课和公共课。对于教育学的专业课来说,我结合教材和自己的笔记开始第三轮的复习。看是自然还是我的基本工作,此外我还参考了一些考试用书,对于其中的重难点着重复习,并适当做练习题以巩固并记忆教材上的基本知识。这样的一遍复习下来,我头脑中对于每一门学科都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当然暑假里,英语和政治的复习也是相当重要的,每天都是必修课。假期里,我每天上午准备专业课的复习,下午是英语,单词和阅读时需要每天练习的。晚上是政治的时间,梳理知识点很重要。在我看来,教育学,英语和政治都是偏向文科的专业,所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只能通过日积月累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每天都适当地给它们一些时间是必需的。

冲刺:

暑期已结束也就意味着我们又想着考研跨了一大步。此时,很多的研友都可能开始有些浮躁,我也不例外。看着时间一点点地过去,自己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太多的书还需要看,太多的题还需要做,该记住的,该理解的,该实践的都太多了。但是,我想这对每一位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都是一样的吧,所以只要脚踏实地地用好每一天,这一阶段绝对是准备考研的黄金期。专业课方面,经过第三遍的复习我对于自己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并认识到自己接下来还需要做的就是抓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固提高,训练自己的理解和答题能力。结合考试大纲,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知识框架,并做了大量的练习,这样一点一点下来,发现原来这些并不是以前所想得那么难,而且看到自己的付出即将有收获,心底的欣喜和满足感油然而生。

收获:

时间往往就在我们忙碌的缝隙中溜走了。一月的九号和十号一下子就来到了我们的面前。此时的我内心十分平静,因为自己曾努力过,所以不再需要想太多,坦然地面对旧会很好的,我这样给自己说。终于两天中最特别的12个小时过去了,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依然淡定,因为我相信结果一定会很好,因为我真的努力过。

专业课信息:

由于教育学是全国统考科目,在我准备考研之处,我也是从师兄师姐和一些老师那里得到的一些建议。在我看来比较经典的一些参考书目有: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出版)、《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中国教育史》(王炳照):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教育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裴娣娜)。除了这些教材以外,关于资料的选择我觉得凯程的宝典很实用,针对性也比较强。虽然可能会觉得内容稍稍有点多,但是我觉得它们是对教材的很好的概括和整理,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答题技巧的提升很有帮助。所以在教材的基础上再结合宝典进行梳理和练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他们的题库我觉得有点旧,如果作为基础题目来练习还可以,但是模拟的话就不适合。另外,对于辅导班的选择上,我觉得还是要看自己的具体情况。辅导班的老师和服务都是必须考虑的。我当时选择的是凯程的全程,这样宝典和题库都可以免费获取。我认为他们的资料全面并重点突出,对于提高我们的答题技巧,巩固基础知识都是很有帮助的。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每一位老师都很热心,不仅在专业课上能给予指导在心态方面和应考上都会给予很多的建议。不过,我还想说的是虽然辅导班起的作用很大,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只有严格按照自己的复习进度来准备复习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小结:

考研一路走过来感受最深的就是:no pains, no gains.我相信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在考研这个过程中,最后的分数仅仅是证明我自己的一个方面,而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是在这之中我性格所得到的磨砺。通过这个过程,自己成长了许多,内心多了一份坚持与执着,而这将是我一生的财富。很多朋友都问我考研成功的原因,想了一下,还真的没有身边么特别的秘诀。坚持、耐心和良好的心态就是我的制胜法宝。其实这个看似艰难的漫长考研过程并没有想象中或听说的那样恐怖,只要脚踏实地地走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另外,我觉得师弟师妹们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还需特别注意时间的安排和把握。一定要有效利用时间保证复习状态,千万不要逞强,不要逼自己每天一定要在教室坐多少个小时,没有状态的学习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而且还会影响我们的复习心态。所以看不进去书的时候,适当去逛街,上网都是很好的休息方法。过分逞强只会适得其反。以上的小小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准备考研的师弟师妹们有一定的帮助。最后祝师弟师妹们都能取得好的成绩,实现自己的梦想。

推荐阅读 西南大学考研专业课高分必备指南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专业目录西南大学历年专业课考研试题汇总

(西南大学的经验)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 篇5

地理科学学院各师范班级: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吃紧,毕业生增幅超过职场岗位增幅、毕业生对薪酬期望过高、考研和考公务员的压力增大等多种因素导致了大学生毕业后前途不明朗。我学院团委学生会借助全体见习生回校之际,举办师范生实习交流会以交流见习期间师兄师姐们所积累的经验,让我们从他们实习的点点滴滴中学习经验,同时让大家感受到毕业后就业即在当下,激励我们从现在就开始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准备。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为了提高地理专业的免费师范生在将来有一个很好的就业,在学校期间有一个清晰地学习目标和奋斗的方向,增强免费师范生的责任感和教师基本功,减轻压力:同时也为了给免费师范生提供的一定的信息平台。

二、活动时间

2012年3月9日(星期五)晚19:00-21:00

三、活动地点

地理科学学院学术报告厅(101室)

四、主办单位

地理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

五、承办单位

地理科学学院团委学生会师范生工作部

六、活动对象

2009-2011级全体免费师范生

七、活动要求

1.各班级班委切实组织本班同学参与交流活动,无故不得缺席。

2.与会同学进入会场的时间是在活动开始前二十分钟结束,晚6:40前全部进入会场,以保证活动举行的准时性。逾时不予入场。

3.参加活动的同学可以提前想好自己关注的问题,在现场可以 向嘉宾自由提问。

4.请参加活动的同学保持会场的秩序与整洁。

5.交流会就免费师范生应聘、面试、教学等等各种问题予以解释说明。

地理科学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制度 篇6

(合计:52件)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议事规则

中国共产党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学院考核办法(修订稿)

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通知

关于贯彻执行<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转发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紧急重大信息情况报告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西南政法大学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关于规范校内政务信息公布和报送的通知 西南政法大学干部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中层领导干部考核办法 关于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实施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

西南政法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方案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二级党组织统战工作的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党外代表人士先进个人评选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 西南政法大学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实施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在公务活动中赠送、接受礼金和有价证券的纪律处分暂行规定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实施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读书班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门户网站“西政网”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宣传品管理实施细则 西南政法大学宣传文化工作管理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和二级中心组学习的意见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文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工会系统先进评选表彰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工会“五必访”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校务公开工作规定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工作的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规程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设的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印章使用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介绍信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办理出国证明暂行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公务电话及公务话费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公务电话及公务话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西南政法大学年鉴编辑工作暂行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档案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人事档案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档案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顾问团工作规则 西南政法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沙坪坝校区管理暂行办法西南政法大学制度汇编第二编(本科教育编)目录

(合计:69件)

西南政法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注册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普通本科学生转专业、转学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辅修专业管理办法(修订稿)西南政法大学特长生学业考核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普通本科学生选课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听课制度(修订稿)

西南政法大学在读大学生入伍退役管理试行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本科双语教学的实施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教学计划编制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本、专科考务管理工作的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教材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优秀教材奖励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教研室工作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实验室管理条例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实习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专科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暂行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调、停课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专科教师教学工作规程 西南政法大学实验(实训)室开放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实践教学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西南政法大学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规划 西南政法大学少数民族及港澳台侨学生成绩折算暂行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生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西政名师”奖评选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教学督导专家委员会工作办法

金平法学教育基金西南政法大学教书育人奖与教学贡献奖奖励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教学事故和教学管理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违纪处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考试违规处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教室管理规则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继续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辅导员考核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生奖学金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普通本科招生工作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生就学地国家助学贷款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工作校院两级管理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生综合考评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生“国家奖学金”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学生“国家助学金”实施办法

共青团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推荐优秀团员作党的发展对象的实施办法 关于在西南政法大学共青团系统进一步推进“公推直选”的通知

西南政法大学“感动校园-西政学子人物”评选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新型团组织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支教团志愿者招募及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组织换届选举实施办法(试行)西南政法大学校辩论队种子队员评定办法(试行)西南政法大学艺术团种子队员认定办法(试行)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体育运动队奖励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办法(试行)西南政法大学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西南政法大学函授学生管理规定(试行)西南政法大学制度汇编第三编(研究生教育编)目录

(合计:24件)

西南政法大学设臵博士点培育学科暂行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臵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阅编复查工作暂行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申请—审核”制选拔博士研究生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招收外国留学生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规定(修订稿)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规程

西南政法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提前毕业管理办法(试行)西南政法大学选拔、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试行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修订稿)西南政法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专业实习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修订稿)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管理办法(修订稿)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办法(试点)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暂行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工作规定(修订稿)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提交存档学位论文暂行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相关经费的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试行)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综合测评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推荐评选表彰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泰和泰奖学金”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实施细则 西南政法大学制度汇编第四编(科研学术编)目录

(合计:21件)

西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修正案)西南政法大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校级研究机构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创新活动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西南政法大学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修正案)西南政法大学科研项目配套经费管理细则 西南政法大学校级项目实施细则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引进人才科研资助经费管理的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资助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术活动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科研成果登记与认定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科研期刊分类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认定与处理暂行办法(修订稿)

西南政法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实施细则 期刊编辑部工作职责 •现代法学‣稿约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稿约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西南政法大学制度汇编第五编(国际及港澳台交流编)目录

(合计:6件)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院校两级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学术会议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外事接待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来华留学生校长奖学金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专任教师境外访学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赴境内外高校交流学习学分认定办法(试行)西南政法大学制度汇编第六编(人事师资编)目录

(合计:17件)

西南政法大学教师行为规范 西南政法大学人才引进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教师津贴暂行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教师申请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暂行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教职工加班(值班)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职工福利基金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福利委员会教职工暑期健康修养方案 关于引进一步加强工作纪律的通知 西南政法大学工作纪律作风督导暂行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试行)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规范(修订稿)西南政法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评选办法(修订稿)西南政法大学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规范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评选表彰办法(试行)

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办法(试行)西南政法大学制度汇编第七编(办学保障编)目录

(合计:18件)

西南政法大学财务制度

西南政法大学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试行)西南政法大学公用房管理办法(试行)

西南政法大学公用房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 西南政法大学办公设备家具配臵标准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学术报告厅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食堂监管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食堂饭菜价格平拟基金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校园内商业广告及经营性摆摊设点的审批、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校园建设规划委员会工作规程 西南政法大学采购与招标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校园网络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网络应用系统软硬件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图书借阅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图书馆社会读者服务规则 西南政法大学校园网电子资源使用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制度汇编第八编(安全管理编)目录

(合计:23件)

西南政法大学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及保密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涉密文件和内部资料管理的通知 西南政法大学信息公开保密审查规定 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值班制度的紧急通知 西南政法大学治安综合治理及安全工作考核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校园秩序管理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大型群体活动申报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门卫管理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经营性场所、临时摊点安全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消防安全责任制度

西南政法大学义务(志愿)消防队组织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消防安全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防火检查、巡查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灭火及应急疏散预案演练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消防安全值班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实施细则 西南政法大学火灾隐患整改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消防控制室值班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燃气和电气设备检查和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办法(试行)西南政法大学制度汇编第一编(综合管理编)目录

(合计:52件)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议事规则

中国共产党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学院考核办法(修订稿)

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通知

关于贯彻执行<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转发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紧急重大信息情况报告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西南政法大学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关于规范校内政务信息公布和报送的通知 西南政法大学干部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中层领导干部考核办法 关于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实施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

西南政法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任务分解方案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二级党组织统战工作的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党外代表人士先进个人评选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 西南政法大学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实施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在公务活动中赠送、接受礼金和有价证券的纪律处分暂行规定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具体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实施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读书班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门户网站“西政网”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宣传品管理实施细则 西南政法大学宣传文化工作管理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中心组和二级中心组学习的意见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宣传文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工会系统先进评选表彰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工会“五必访”实施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校务公开工作规定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工作的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规程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 西南政法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设的意见 西南政法大学印章使用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介绍信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办理出国证明暂行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公务电话及公务话费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公务电话及公务话费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西南政法大学年鉴编辑工作暂行规定 西南政法大学档案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人事档案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学生档案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法律顾问团工作规则 西南政法大学接受社会捐赠管理办法 西南政法大学沙坪坝校区管理暂行办法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议事规则

(1998年12月17日党委全会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改善校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更好地发挥学校党委全体委员会议(以下称简“党委全会”)的作用,保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最高决策机构。第三条 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党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保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的完成。

第四条 党委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凡属学校工作中涉及全局性的重大决策事项,由党委全会集体讨论决定。

第二章 会议的举行

第五条 党委全会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如遇重大问题,党委书记认为有必要或经三分之一以上的党委委员提议,可以 随时召开。

第六条 党委全会由党委书记主持。党委书记因故不能参加可以委托党委副书记主持。

第七条 党委全会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能举行。

第八条 党委委员因故不能出席党委会,应当在会前向会议主持人请假。

第九条 党委全会可以根据议题需要,由会议主持人确定有关人员列席会议。

列席党委全会的人员没有表决权,但可以就讨论的有关事项作介绍、说明或提出建议。

第十条 党委全会本着“议大事、谋大局、管方向”的原则,讨论决定学校工作的以下重大事项:

(一)学校办学方针、指导思想、重大改革方案与发展规划;

(二)党委工作的基本规章制度;

(三)校级后备干部人选;

(四)校内处级机构的设臵与调整方案;

(五)涉及全校的公费医疗、工资改革调整方案以及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措施;

(六)一次性开支500万元以上的大额资金项目。第十一条 党委全会审议学校工作的以下重大事项:

(一)学校党委和行政工作计划;

(二)中层干部换届调整方案;

(三)党委常委会工作报告;

(四)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

(五)校长工作报告;

(六)教代会工作报告。

第三章 议题的审议

第十二条 党委全会议题由党委书记审定,分管的党委常委委员组织有关部门准备相关材料和意见。

第十三条 党委办公室负责办理党委全会议题相关事务,至少于会议召开前一天以•第X届党委第X次全会议题通知‣形式告知党委委员和列席会议人员。

第十四条 党委全会讨论议题时,与会人员应紧密围绕议题充分发表简短明了的意见,以提高会议效率与质量。

党委全会原则上不讨论动议事项。

第十五条 党委全会在讨论议题过程中,如果问题涉及与会者本人或其亲朋,该与会者应当回避。如果讨论事项涉及会议主持人或其亲属,主持人在暂时退会前应指定临时主持人继续举行会议。

第十六条 党委全会表决议题,以到会的党委委员的过半 数通过为有效。如果对议题意见分歧较大,可暂缓作出决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后再讨论决定。

第十七条 党委全会对议题表决的方式,由会议主持人决定。

第十八条 对党委全会讨论情况,与会人员均有保守秘密的义务,不得向外泄露,否则,要追究泄露者的责任。

第十九条 党委全会议定事项由党委办公室负责以•中共西南政法大学第X届委员会第X次全体会议纪要‣形式印发党委委员、党委机关、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和与议题有关的单位。

第二十条 党委全会议定事项由分管的党委常委委员负责组织实施,并向党委书记汇报进展情况。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党委全会议定事项的执行情况,由党委办公室负责督促和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小结,并向党委全会作书面汇报。

第二十二条 本规则由党委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规则自党委全会讨论通过之日起施行,1991年颁行的•中共西南政法学院委员会议事规则‣同时停止执行。中国共产党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议事规则

(1998年12月17日党委全会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党委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委会”)的领导核心和决策作用,保证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基本标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校党委常委会在校党委全体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委会”)闭会期间行使党委职权,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和指示处理党委的日常工作。

第三条 常委会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凡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事项由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

第四条 党委书记主持常委会工作,党委副书记协助党委书记工作。

第五条 常委会议应提高议事效率和质量,讨论问题,应当议而有决,决而有行,并做好保密工作。

第二章 会议的举行

第六条 常委会议原则上每两周举行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以提前或延后召开。

第七条 常委会议由党委书记主持,党委书记因故不能参加可以委托党委副书记主持。

第八条 党委会议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常务委员出席,方能举行。

第九条 常务委员因故不能出席常委会议,应在会议召开前向会议主持人请假。

第十条 常委会议可以根据议题内容和工作需要,由会议主持人确定有关部门和人员列席会议。

列席常委会议的人员没有表决权,但可以就会议讨论的有关问题作简要介绍和说明。

第十一条 党委会议讨论决定以下学校重要工作事项: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上级党组织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的实施意见;

(二)学校办学方针、指导思想、发展规则以及重要改革方案;

(三)学校党委重要党务规章制度和重要工作部署;

(四)党的自身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重要事项;

(五)保密工作、国家安全工作、政治保卫工作的重要事项;

(六)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事项;

(七)党政科、处级干部的任(聘)免、调整和处级干部的调动;

(八)党内奖惩和党政处干部奖惩事项,校级表彰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名单;

(九)校内科、处级机构的设臵与调整方案;

(十)对外推荐市(部)级及以上的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及重要社会兼职人员名单;

(十一)校纪委提交会议决定的重要工作事项;

(十二)党委书记或三分之一以上的党委委员认为应当提交常委讨论决定的重要工作事项;

第十二条 常委会议讨论决定由校长提交会议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的以下重要事项:

(一)重点学科建设、专业调整方案;

(二)学校的编制方案、进人计划和各层次学生招人计划;

(三)重要基建项目及校办产业发展规划;

(四)财务预、决算方案和一次性开支在100万元以上的大额资金项目;

(五)与国内外高校、学术机构等组织的重大合作和交 流项目;

(六)行政系统推荐到市级及以上机关兼职重要职务人员名单;

(七)校长认为应当提交常委会议讨论的其他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重要事项;

第十三条 凡需提交党委全会审议和讨论的重大事项,原则上应先由常委会议讨论并提出初步意见。

第十四条 常委会议在讨论问题时,如果常务委员对议题意见分歧较大,可暂缓作出决定,待进一步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后再予讨论。

常委会议原则上不讨论动议事项。

第十五条 常委会讨论的议题,如果涉及常务委员本人或其亲属,该常务委员应当回避。如果讨论事项涉及会议主持人或其亲属,主持人在暂时退会前应制定临时主持人继续举行会议。

第十六条 列入常委会议讨论的议题,如果分管常务委员因故不能参加会议,该议题应暂缓讨论。

第十七条 常委会议决定重要事项应当进行表决,采用何种表决方式,由会议主持人确定。

第十八条 常委会议表决议题,以到会的常务委员的过半数通过为有效。

第三章 会议文件

第十九条 常委会议议题由常务委员个人(或联名)提出,并组织有关部门准备好相应的材料和具体处理意见。

第二十条 常委会议议题由党委办公室负责收集,送党委会议主持人审定,至少于会议前一天以•第X届党委第X次常委会议题通知‣书面形式告知常务委员和列席会议人员。

第二十一条 常委会议议定事项由党委办公室负责以•中共西南政法大学第X届委员会第X次常务委员会会议纪要‣形式印发校党委委员,并根据工作需要将相关决定以书面方式通知有关部门执行。

第二十二条 常委会议议定事项由分管常务委员负责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有明显不妥之处,由常务委员提出,党委书记决定是否提请常委会议复议。

第二十三条 常委会议议定的人事任(聘)免事项,属党群部门的,以党委名义行文;属行政系统的,以校行政名义行文,校长签署,均统一由党委办公室负责制发。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党委办公室负责常委会议议定事项执行 的督办和反馈工作,每半年向常委会进行一次书面汇报。

第二十五条 党委会议议定事项的执行情况,由党委书记负责于每学期末向党委全会通报一次。

第二十六条 本规则由党委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 本规则自党委全会讨论通过之日起施行,1991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同时停止执行。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

(2007年6月13日校长办公会议通过,2007年6月19日公布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学校行政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校长办公会议是校长行使职权、履行职责,研究和处理学校行政工作中重要事项的工作会议。

第三条 凡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行政事项由校长办公会议集体讨论决定。

第二章 会议的举行

第四条 校长办公会议原则上每周举行一次。如果校长认为必要,可以临时召开。

第五条 校长办公会议由校长召集、主持,校长因故不能参会时,可以委托副校长召集、主持。

第六条 出席校长办公会议的成员为全体校领导、校长助理。

第七条 列席校长办公会议的成员:校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固定列席人员。监察处长在纪委书记因故不能参会时列席校长办公会议。其他列席人员由主持人根据议题内容和工作需要确定。列席会议人员经主持人同意,可以在会上介绍情况、发表意见。

第八条 校长办公会议成员因故不能出席会议的,应在会议召开前向主持人请假,并事先对议题留下意见和建议。出席、列席会议的人员不得中途离会,特殊情况需中途离会时应征得主持人同意。

第九条 校长办公会议研究的议题涉及与会者自身或者其近亲属直接利益的,有关人员应予回避。主持人需要回避的,在暂时退会前应指定临时主持人继续举行会议。

第十条 校长办公室负责校长办公会议会务工作,并确定工作人员做好会议记录。

第三章 议事范围

第十一条

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下列学校行政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或听取相关情况汇报:

(一)传达、贯彻上级重要文件、会议精神和学校党委的重要决定;

(二)审议学校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校园治安、33 环境建设方案,学校资源、资产配臵方案,学校重大改革实施方案;

(三)审定行政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四)审议学校经费预决算,审议或决定临时性重大财务安排;

(五)审议或决定预算内支出100万元以上的实施方案,审议或决定预算外支出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项目;

(六)审定招生计划、收费标准、毕业生就业方案;

(七)审议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决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实施中的重大事项;

(八)决定学校学术机构的设臵;

(九)审议学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决定聘任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

(十)决定教职工评定职称、奖励与处分,审议或决定教职工的津贴调整及分配原则;

(十一)决定教职工的辞退、辞职,解除劳动人事关系、调动;

(十二)审定教学、科研、行政部门等内部组织机构的人员编制;

(十三)审议或决定学校的重要学术推荐人选,行政方面的对外推优,教学科研评奖,行政系统推荐市级及以上机关兼任职务人员;

(十四)决定学生的重要奖励和退学以上处分;

(十五)决定学校行政工作各类委员会的成立与人员调整;

(十六)审议或决定重大外事项目、学校选派人员出国考察、留学等;

(十七)学校行政工作制度及其他重要行政文件的制定与修订;

(十八)决定监察、审计方面的重大问题;(十九)决定学校重大涉法事项;

(二十)审议或决定与国内外高校、学术机构等组织的重大合作、交流、联合办学项目;

(二十一)根据学校规章制度应当提交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以及校长认为应提交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根据工作需要,对本规则第十一条所列事项,可以由校长或校长委托的其他校领导召开行政专项工作会议研究决定。

第十三条 根据工作需要,对本规则第十一条所列事项,校长可以建议直接提请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

第四章 会议议题的确定与材料的准备

第十四条 校长办公会议议题由分管校领导审核后在开会前一日通过校长办公室提交主持人审定。对个别急需研究处理的事项,经主持人同意,可以临时列入议题。

第十五条 提请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的事项,事前应由分管校领导与相关单位查明情况,明确请示事项,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理由。

对于基础情况不清楚、请示事项不明确、欠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理由的提案,应当由分管校领导责成相关单位补充完善后再提出。

第十六条 提请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事项或者向校长办公会议汇报情况,由请示、汇报单位负责准备会议材料。会议材料应当格式规范、内容清楚、文字简明。涉及秘密的,应当标明秘级。

会议材料经分管校领导审定后,于提出议题时一并提交校长办公室。经主持人同意列入议题后,由校长办公室会同提交单位复制并呈送出席会议和列席相关议题的人员。

会议材料涉及学校秘密的,除保留原件存档外,其余材料一律由提交单位收回统一处理。

第五章 会议议题的审议、决定

第十七条 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事项,原则上按以下

程序进行:

(一)分管校领导陈述请示事项、基本情况、处理建议及理由;

(二)相关单位负责人、工作人员补充说明;

(三)出席、列席会议的人员询问情况、提出处理意见并阐明理由;

(四)主持人作出决定。

第十八条

校长办公会议上汇报情况、发表意见,应当简明扼要、紧扣议题、态度鲜明、阐明理由,保证质量,提高效率。

第十九条 主持人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讨论结果正式作出会议决定。决定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十条 校长办公会议所作出的决定,由校长办公室在2个工作日内整理并形成•校长办公会议纪要‣,呈送主持人签发,并按规定将校长办公会议原始记录、纪要签发稿及会议材料原件送档案馆存档。

第六章 会议决定的执行

第二十一条 对校长办公会议作出的决定,必须认真执行,不得拖延或擅自改变决定内容。

第二十二条 对校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校长或者过半数的校长办公会议成员认为确需调整、变更的,应当提交校长办公会议重新审议决定。

第二十三条 校长办公室协助校领导督促、检查会议决定的执行,并及时向校长报告执行情况。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学校原有规范性文件同时停止执行。

本规则由校长办公会议负责解释。

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关于执行 “三重一大”制度的规定(试行)

(2006年12月25日党委常委会通过,2007年1月9日公布施行)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央执行“三重一大必须经集体讨论做出决定”的规定,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高领导班子整体工作效能,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根据党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三重一大”是指学校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以及大额度资金使用。

第三条 凡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以及涉及全校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其决策属重大决策。主要包括:

(一)办学方针和指导思想;

(二)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三)发展规划和改革方案;

(四)重要制度制定与修订;

(五)学校及市级以上先进集体、先进模范人物、学术及学科带头人等优秀人才选拔推荐;

(六)其他涉及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以及全校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第四条 重要干部的任免与推荐包括:

(一)校级后备干部的推荐;

(二)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

(三)中层干部的任免;

(四)其他涉及学校整体工作、重要工作的人员任免与推荐。

第五条 重要项目的安排包括:

(一)基本建设项目;

(二)物资设备购臵计划以及使用不可预见费额度在10万元以上的购臵项目;

(三)使用不可预见费额度在10万元以上的修缮、装修项目;

(四)国内外合资、合作重大项目(含合作办学项目)及对外投资项目;

(五)土地、房屋以及大宗物资设备等资产的转让和租赁;

(六)普通教育本专科生、研究生招生计划及方案;

(七)分配方案、各种津贴、奖金发放标准;

(八)人事编制、调配方案和职称评定方案;

(九)其他需要学校集体研究决定的重要事项。第六条 大额度资金使用包括:

(一)经费预算、决算以及重大预算调整;

(二)使用不可预见费额度在10万元以上的资金;

(三)融资项目、规模和偿还计划;

(四)分管领导认为应提交集体研究决定的预算内大额度资金的使用。

第七条 学校“三重一大”的决策机构及办法:

(一)“三重一大”事项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和决策,决策机构为党委会、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

(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决策前应进行调研和论证,听取教职工和有关专家意见。职能部门应提供相关报告、论证材料,供领导班子决策时参考。

(三)“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应按照•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议事规则‣、•中共西南政法大学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等规定进行。

(四)决策时由学校主要负责人召集会议,并对议题充分进行讨论,详细做好会议记录,特别要详细记录不同意见。

(五)“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由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分工组织实施,任何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拒绝执行。

第八条 责任考核与追究:

(一)“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应接受上级机关的监督、考核,接受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监督。

(二)领导班子以及班子成员违反上述规定,应予纠正。

因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应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实施责任追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处分审批权限及有关程序办理。

第九条 学校各院、部、处、室、馆应参照本规定制定相应的制度。

第十条 本规定由党委常委会负责解释。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西南政法大学学院考核办法(修订稿)

(2014年5月8日党委常委会通过,2014年5月26日公布施行)

为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激发学院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促使学院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实现学校创建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创条件打基础,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对象

考核对象为实行两级管理的学院。

二、考核机构

学校成立学院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为成员,负责指导考核工作。学院考核办公室(以下简称“考核办公室”)设在人事处,负责考核的组织与协调工作。牵头部门负责成立考核工作小组(以下简称“考核小组”),负责具体实施考核工作。

学校成立学院考核申诉委员会,负责处理考核申诉事宜。申诉委员会由5人组成,由校纪委书记担任主任,成员包括校办代表2名(含法律顾问1名),党办和监察处各1名。

三、考核原则

(一)客观、公平、公正、公开。

(二)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

(三)专项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

(四)目标考核与动态考核相结合。

四、考核方式和考核时间

(一)考核方式

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二)考核时间

学院考核按自然进行,即自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集中考核实施时间为每年寒假前,考核等级在新学期开学后2周内公布。

五、考核指标体系及计分规则

(一)考核指标体系

•西南政法大学学院考核指标体系‣由基本分考核指标和加减分考核指标两部分组成。

1.基本分考核指标

基本分考核指标共设八个,考核按百分制计分,其中,本科教学工作18分;本科学生工作10分;研究生工作16分(无研究生的学院该分值加入本科教学工作中);科研工作16分;学科建设8分;师资队伍10分;党建及群团工作11分;综合管理11分。

2.加减分考核指标

加减分考核指标设五个,包括教学工作、本科学生工作、44 研究生和学科建设、科研工作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业绩指标。

(二)计分规则

1.学院考核所得总分由基本分和加减分组成。其中,基本分为100分,加分最高不超过35分。

2.学院有以下情况之一,本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取消排序资格:

(1)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或严重违纪、违法事件。(2)发生突发群体性重大责任事故。(3)违反规定私设“小金库”经查实的。(4)考核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六、考核程序

(一)学院提交工作总结。各学院应于集中考核前一周根据工作完成情况,重点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学生工作、师资队伍等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并提交书面报告。

(二)学校召开集中考评会。每年寒假前学校召开由校领导主持的集中考评会,学院需运用PPT方式简明扼要地对学院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汇报。

(三)考核评分。各考核小组根据平时考核和集中考核情况评分,并将考核结果书面告知被考核学院。

(四)申诉复议。如被考核学院对考核得分有异议,可

向考核办公室提出复核;如对复核意见不服,可在接到复核书面通知之日起5日内向学院考核申诉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诉。考核申诉委员会应及时与申诉学院进行沟通,审查材料,了解情况,原则上在受理申诉后5日内应将调查情况及处理意见向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进行报告。经考核工作领导小组作出决定后,将结果书面回复申诉学院。

(五)汇总得分。考核办公室根据各考核小组提供的书面考核结果,汇总各学院得分并予以排名。

(六)学校审定考核结果。考核办公室将学院排序名单报考核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七)公告学院排序结果。

七、考核结果及运用

(一)学院按考核得分高低排序并划分A、B、C三个等次。其中,得分排名前五名且基本分不低于92分的学院为A等,若基本分低于92分的,则由下一名递补;得分排名第六至第十名的学院为B等;得分排名第十名之后的学院为C等。

(二)考核结果作为划拨学院预留经费的依据。A、B、C三个等次所得学校预留经费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2%、10%、9%。未参加排序的,不再划拨预留经费。

各学院可将所得预留经费的70%用作发展基金;30%用作奖励福利基金,可由学院按照负责人及教职工贡献大小自

行决定奖励办法。

八、其它

(一)学校对体育部的考核参照本办法执行。

(二)本办法由考核办公室负责解释。

(三)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原•西南政法大学学院考核暂行办法(试行)‣(西政委发﹝2011﹞2号)同时废止。

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通知

(西政委办发[2012]24号文)

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各学院、处(部、办)、图书馆、法研所、期刊编辑部、信息中心、后勤集团公司、工会、团委: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通知‣(中办发„2012‟14号)文件要求,现将•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并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

2012年6月4日

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适应中国共产党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以下简称党政机关)工作需要,推进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各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第三条 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臵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第四条 公文处理工作是指公文拟制、办理、管理等一系列相互关联、衔接有序的工作。

第五条 公文处理工作应当坚持实事求是、准确规范、精简高效、安全保密的原则。

第六条 各级党政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公文处理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队伍建设,设立文秘部门或者由专人负责公文处理工作。

第七条 各级党政机关办公厅(室)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对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

第二章 公文种类

第八条 公文种类主要有:

(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三)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四)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五)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六)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七)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西南大学的经验)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 篇7

[关键词]概率论 数理统计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5-0107-02

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科学实验的先驱,体现了大多数科学实验的共性,在实验思想、实验方法以及实验手段等方面是各学科科学实验的基础。[1]因此,大学物理实验课是理工科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

一、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分层次递进式教学

要达到大学物理实验改革目标的要求,需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逐步实现。为此,我们构建了“基础——综合——设计(研究)”逐级提高的多层次教学体系,并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实验项目、内容的应用性。要想提高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性,预习很重要。对于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教师应根据具体实验项目,提前把预习提纲发给学生,引导学生预习,以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倡导学生提前去实验室了解实验仪器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要求学生初步设计出实验方案,写出预习报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简明扼要地讲解实验思想、实验方法的选择及对数据处理的要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实验。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解决的方法,完成实验。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实践应用能力。

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全过程,逐步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实验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2]目前,许多新的专升本院校,由于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建成时间较短,受经费与场地所限,一些设计性实验是由原来的基础性或综合性实验延伸过来的,缺乏创新性,有些实验能从网上找到现成的实验方案,达不到设计性实验的目的。因此,在设计性实验中,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精心设计实验课题,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实验课题。选定课题、明确任务要求后,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订实验设计方案,其中包括:物理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法和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仪器和测量条件的选择、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综合分析比较和不确定度的估计等。[3]在学生制订实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验设计方案各个步骤的可行性,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达到实际要求的最佳方案。在实验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在其内容上,多属于验证性实验,在层次上属于基本动手能力训练阶段。要引导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经过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环节的锤炼和锻造。[4]

二、以应用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增大设计性实验比重

优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就是更新与实际应用脱节的内容,丰富、充实应用性强的内容,并融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实验质量。比如“薄透镜的焦距测量实验”,除测量实验室提供的透镜焦距外,可在适当补充镜片度数的条件下,尝试测量老花镜的度数。又如,光学实验中的分光计系列实验,分光计的调节过程,教师很难用语言说清楚,学生调节更是困难重重,若在望远镜目镜上安装一个视频摄像工具,就可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调节过程,提高实验效率。再如“牛顿环干涉实验”“迈克尔逊干涉实验”,都可引入CCD成像系统进行改进提高,等等。上述列举的实验,虽然都是基本实验,但由于加入了生活元素,融入了现代科学技术,所以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实验思想、实验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

综合性实验是指同一个实验中涉及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多个知识领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技术的实验。[5]优化教学内容,一定要体现多个知识领域的交叉,多种方法技术的综合运用。例如,杨氏模量的测量,综合运用了光学、电学、力学知识,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如静态拉伸法、动态悬挂法、梁弯曲法等,其中相对伸长量可用霍尔传感器来测量。再如,“用密立根油滴仪测电子电荷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领略大师设计思想,同时也让其了解一些独特的数据处理方法。受课时、实验仪器精度所限,许多实验室采用的是逆向验证的方法,这种方法借用了现成的测量结果,学生常感到疑惑。用“图解法”[5]处理实验数据,可在不知电子电荷e的情况下,通过射线斜率求出e值,克服了“最大公约数方法”中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困难,弥补了逆向验证的缺憾。同时要引导学生使用Origin等软件来进行计算,拟合数据、画射线、求出e值。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大师处理实验数据方法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应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指根据给定的实验题目、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基本独立完成全过程的实验。[6]目前提倡增大设计性实验比重,以达到培养学生自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设计性实验应具有综合性、典型性、探索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并遵循“难易适中,因材施教,结合专业”的原则。徐州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中心,目前主要开设了“电表的改装与校准”“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小型制冷装置制冷量和制冷系数的研究”“平衡电桥与非平衡电桥的研究”“太阳能电池特性研究”“霍尔效应及其应用”“电子束测试”“偏振光实验”等设计性实验。不同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实验题目,自行设计并基本独立完成实验。通过设计性实验的锤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引入数据采集系统,搭建自组实验平台

数据采集系统由智能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及数据处理软件等组成。它具有“实时连续采集”“提高实验效率”“提高实验质量”“拓宽思维,提高学生实验兴趣”[7]等特点,所以数据采集系统被广泛应用到大学物理实验中。目前,国内一些仪器生产厂家,在实验仪器中,引入了数据采集系统,用计算机控制、采集、记录、分析,学生所做的就是敲敲键盘,点点鼠标。这种一体化的实验,学生既观察不到物理现象的发生,也不能操作仪器,学生只能从计算机显示器上观察结果,这样的实验教学大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的训练。[8]在大学物理实验中,将数据采集系统、现代传感技术与实验仪器相结合,搭建自组实验平台,既可使学生初步掌握数据采集系统的应用,又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例如,传统的光学实验——分光计系列实验、牛顿环干涉实验、迈克尔逊干涉实验,常见的问题:一是学生调节困难,二是观察干涉条纹眼睛疲劳。以牛顿环干涉实验为例,为测出凸透镜的曲率半径,需要数出一些干涉条纹的条数,由于干涉条纹密集,学生眼睛疲劳,容易数错,导致测量结果误差太大。将计算机技术和光电技术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传统的牛顿环装置,再配以CCD传感器、微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自组搭建实验平台,就可直观地观察动态的调节过程,方便快捷地获取牛顿环干涉条纹,并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准确地测出凸透镜的曲率半径,提高了实验数据的精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度。

另外,还可将计算机——光电系统应用在光电效应实验中。该实验测量数据多,测量仪器工作状态变化快,测量的数据离散性大,难以准确判断光电流的截止电压。在传统的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测定仪上配备数据采集装置,利用它快速采集数据,能够准确地判断光电流的截止电压,并用计算机软件处理实验数据,显示相关量的关系图,计算出普朗克常数。显然,提高了实验效率、实验质量。

实际上,需要采集多个数据的实验,都可引入数据采集系统。如“刚体转动惯量测量”“PN结正向压降温度特性实验”“太阳能电池伏安特性测量”“发光二极管伏安特性测量”等实验都可引入数据采集系统,搭建自组实验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引入数据采集系统,让学生自己搭建实验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应用现代物理技术、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应用计算机通用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 注 释 ]

[1][2][5][6] 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理工科类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张映辉.大学物理实验[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

[4] 张映辉.构建突出实践创新能力的物理实验教学体系[J].大学物理,2013(12).

[5] 于光辉.油滴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J].大学物理,1995(10).

[7] 刘艳,陈仁安.数据采集系统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讨,2012(2).

[8] 秦艳芬,等.在物理实验中引入通用数据采集器搭建自组实验平台研究[J].物理与工程,2011(3).

上一篇:这就是我初中作文600字满分下一篇:2018--2019学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