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2024-10-06

2018--2019学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精选7篇)

2018--2019学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篇1

2018-2019学年

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天气变化是可以(观测)和(预测)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20、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雨状云是(卷云)。

21、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2、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3、(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一天中(清晨)温度最低,(中午)的温度最高。

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9、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

10、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12、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3、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

14、、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5、(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6、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7、(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8、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9、(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

(大雨)或(雪)。

22、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23、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24、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是区分晴天、多云和阴天的标准。

25、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26、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27、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8、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29、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30、我们是怎样描述天气的?

我们用云量、降水量、气温、风速和风向来描述天气。

31、在云的观测过程中,我们会产生哪些联想呢? 云千姿百态,并且不断地变化,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32、秋季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天气的变化有关吗?

秋季里,人们开始收获庄稼,开始穿秋衣、秋裤。这些特点与天气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33、哪的气温可以反应当地的气温?

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应当地的气温。

34、说一说,气象学家是根据什么对云进行分类的? 气象学家是根据云的多少,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给云分类的。

第二单元

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

3、通过(搅拌)、(研碎)、(加热)等方法可以加快溶解。

4、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5、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6、溶解现象发生在(液体)与(固体)之间,还发生在(液体)与(液体),以及(液体)与(气体)之间。如水里的动植物就呼吸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7、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8、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弱)。

9、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离出来。

24、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25、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26、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27、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10、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11、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2、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

13、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14、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15、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末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

16、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17、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少数)溶解,大部分沉入水底。轻轻摇晃杯子以后:水底的高锰酸钾减少了,杯中的液体变成紫色。充分搅拌高锰酸钾后: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18、观察和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19、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20、食盐、小苏打、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21、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22、在100毫升水中,食盐溶解的量是有限度的,大约是(36)克。

23、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

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28、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29、怎样辨别某种物质是否可以溶解在水中?

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来判断,经过过滤,如果滤纸上有这种物质,说明它不能溶解在水中,如果没有,说明能溶解在水中。

30、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呢?

物质在水中变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说明这种物质已经溶解了。反之,没有溶解。

四、问题解答

1、我们怎样来理解溶解,(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

答: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分离出来。

2、把食用油倒入水中充分振荡后,再静置一会,我们会观察到什么现象?再倒入洗涤剂,振荡后会怎样呢? 答:会出现油在上,水在下的分层现象;倒入洗涤剂振荡后,油水分层消失,油可以溶解在洗涤剂中。

3、先摇晃一下汽水瓶,再打开汽水瓶盖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有气体从瓶中溢出。因为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的方法溶解的。打开瓶后,条件变了,气体溢出了。

4、水果糖溶解的快与慢与什么有关?怎样使水果糖块溶解得快?

答:与糖块的大小、水的温度和是否搅拌有关,把糖块研碎放到热水里搅拌,溶解的快。

5、盐是否能任意多的溶于水?我们怎样做才能溶解更多的盐?

答:不能。用更大的杯,放更多的水才能溶解更多的盐。

6、如果杯中的水全部蒸发了,原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怎样呢?

当杯中的水完全蒸发后,原来溶解在水中的食盐会变成固

体,留在杯底。第三单元

声音

1、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的物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人说话时能发出声音是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3、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是可以被(控制)的,在许多场合和环境,我们应当控制自己发出的声音。这说明(振动)是可以传播。

20、从听诊器中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和(橡胶管)传播的。

21、正在游泳的人引起水的(振动)而发声,这主要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

2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 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1450)米。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5000)米。

23、我们怎么听到声音的?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

4、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利用这一原理我们可以自己制造小乐器。音高的单位是(赫兹),它表示的是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

5、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6、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7、我们可以用(高)、(低)、(强)、(弱)对声音进行分类、描述和记录。

8、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它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

9、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10、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2、用相同的力敲打盛水的玻璃杯子的杯口,水越(满),听到的声音越(低)。

13、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14、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

15、尺子伸出桌子的(长度)与(音高)变化有关系。

16、在拨动钢尺或塑料尺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尺子振动(幅度)和(音量)之间的关系。

17、如果把玻璃罩里的空气抽掉,里面就成了(真空)。由于缺少声音传播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听不到声音。

18、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即没有传播振动的(物质),宇航员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使用(无线电)设备。

19、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时,会引起水的(振动),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觉到了声音。

24、人的耳朵有一个(鼓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鼓膜)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非常灵敏、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25、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能将声波转化为振动的是耳朵中的(鼓膜)。

26、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很轻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如果外界声音特别大时,会使鼓膜(穿孔)。声音大时,鼓膜振动得(快)。声音小时,鼓膜振动得(慢)。

27、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28、耳廓的作用(收集声音),耳道的作用(传递声音),鼓膜的作用(引起振动),听觉神经的作用(向大脑报告信息)。

29、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需要(精心呵护)。30、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要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31、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或(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32、一旦听力严重下降,通常需要配戴(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33、在塑料罐里放几粒豆子,做成一个发声装置(发声罐)。

34、当别人咀嚼脆饼时,你听到的声音很小,而你自己咀嚼时听到的声音大,这是因为前者的声音靠(空气)传播,后者的声音靠(固体)传播,固体传播声音(较强)。第四单元

我们的身体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持)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不能)独立运动。

3、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生命活动时,各个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4、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形式)也不同。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5、身体能够做很多工作,工作时总是由多个部位(同时参与)、(共同完成)。

6、人体的外部特点可以(直接观察),内部特点可以(借助一些工具),可用(看、听、闻、摸)的方法感觉。

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肺活量)增大,(心脏)强健。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8、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

23、人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工作)才能完成。

24、人体活动需要的能量来自于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

25、人体的每个(消化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都需要我们(爱护)。我们跳动起来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都会增加。

26、虽然食物有不同种类,但它们都是由若干种基本(营养成分)组成的。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一下几种:米饭、面条、面包等淀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可供给我们(能量),支持我们的活动。鱼、肉、蛋、奶、豆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长身体的(营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加,但(氮气)不变。

9、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10、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心跳也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血液)。

11、为什么运动时呼吸会加快?因为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以便呼出和吸入比平时(多)的气体。

12、经常锻炼身体,会提高我们的(呼吸)能力,增大(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

13、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14、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等。

15、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血液(流回)心脏。

16、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食物被(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被吸收。

17、人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量),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氧气),需要的能量来自(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8、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臼齿)20个。

19、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20、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

21、老人们常说“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22、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

养)。油脂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给我们(能量),保持我们的(体温),但不能多吃。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它是我们(保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2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1-1 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

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工作总结 篇3

白云小学

郑若曦

一、任教班级概况及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年级的科学课。进入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因此,这一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逐渐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真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天气”、“溶解”、“声音”、“我们的身体”,覆盖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具体为:地球与空间(地球和天空的变化)《天气》;物质科学(物体与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质科学(光、热、电、磁)《声音》;生命科学(生命体的结构与功能)《我们的身体》。

本册教科书中的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七个课题,这七个课题即是学习的内容,也反映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螺旋上升的过程。一般每个教学内容为一个课时,但在具体教学中可对典型的过程和方法展开充分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习并坚持较长时间的天气观察和记录,“天气日历”则是观察记录的载体。教科书中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

“溶解”单元是从观察溶解现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这个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并没有涉及分子的运动与分布等问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问题实际上已经向着溶解度这一概念发展了,但是在这里主要还是想渗透溶解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溶解的多与少和很多因素有关,如压力、搅拌、温度等,溶解与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与慢”问题中,温度对溶解的影响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从本质上与搅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过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明增加物质与水的接触面(所谓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声音”单元的各组实验意在形成一系列发展性的概念。从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开始,到用音量和音高来描述声音,直至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书中的各种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声音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科学的理解。

“我们的身体”单元旨在认识自己的身体,倡导健康的生活。当学生开始关注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具体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每个教学单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撑概念建立的过程性活动,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实,以保证观察和实验中获得证据的有效性,没有人为的“伪证”。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教科书中有多处涉及了这类实验,如“溶解的快与慢”“比较声音强弱、高低的变化”“探索尺的音高变化”“观察上肢的运动”“测量心跳和呼吸”“体验心脏的工作”,等等。在四年级引入控制变量的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了解控制变量的实验的重要,并正确地看待误差问题。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已经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天气”单元教学中还要指导学生坚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每周都要进行督促和检查。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教科书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如“描述洗发液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描述物体是怎样产生声音的”,等等。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比如“天气”单元中,需要学生对所记录一个月的天气现象进行分类的统计和分析,还要利用柱形图等做出关于这一季节天气变化的一般规律。

四、主要材料清单:

1、“天气”单元 测温器材:温度计;制作雨量器器材:高于15厘米的直筒透明杯子。其他器材:放大镜、搅拌棒。

2、“溶解”单元

过滤器材:烧杯、漏斗、滤纸、铁架台;气体溶解器材:带有橡皮帽的注射器;蒸发器材:蒸发皿、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

3、“声音”单元

发声器材:大小不同的音叉和铁钉、锣、鼓、钢尺;传声器材:铝箔(能折叠成1米长的铝箔尺)、木制米尺、尼龙绳。

4、“我们的身体”单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品社复习提纲 篇4

小雨病了,无法赴约,好不诚信。

我同意 没有诚信的人不值得深交。

为了让别人相信你,说一些夸大的话。

答应别人的事可做可不做,只要有理由就行。

我不同意 玲玲借书从来都是按时归还。

有人说是爸爸的同事,要去我家,我觉得可疑,所以没有答应他。

二、我来回答。

1、李明和王强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每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有一天,李

明为了一点小事和一位同学打架,王强看见后,心想,李明和我是好朋友,好朋友应该

互相帮助,我应该去帮李明。于是,王强就冲上去和他们扭打在一起。

(1)王强的想法和做法对吗?

(2)如果你是王强你会怎样做?

2、抄袭可以学到真本领吗?为什么?

3、每到清明节或者春节前夕,我们都要给死去的亲人上坟烧纸。你认为这是迷信

活动吗?请说说原因。

三、我会写格言。

诚信是一种美德,你知道关于诚信的格言吗?请把你自己喜欢的诚信格言写几条。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期末复习(六)(32)

一、填空。

1、分享快乐,可以 。

2、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 ,你弱 。

3、我们从小要相信 ,不信 。

4、我喜欢吃的蔬菜有 、。

5、你的家庭支出有( )、( )„„„。

6( )、( )等都是不良生活习惯。

二、判断题。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括号内打“×”。

1、大伙儿一起商量小队活动计划,别人发表意见时,小东会认真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 )

2、老师表扬王林同学的作文写得好,小欣说:“王林有什么了不起,我的画儿画得比她好多了。”( )

3、给别人起绰号,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尊重人的表现,是不道德的。( )

4、买东西的时候,营业员多找了一元钱,拿了钱赶紧溜走。( )

5、现在的许多卫生纸,明信片不是再生纸制成的。( )

6、发票是顾客购物的凭证。( )

三、阅读连线。

把下列相关最密切的两项用直线连接起来。

塑料玩具 绝缘性好

塑料饮料瓶 色泽鲜艳

塑料插座 使用方便

塑料日用包装材料 不易破碎

四、问题。

1、你知道哪些水还可以再次利用?

2018--2019学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篇5

答:水烧开后,铝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有大量气体向壶外跑,就吹响了壶盖上的哨子,发出哨声。

2、打开汽水瓶盖,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气体能够溶解在水中吗?

答:汽水中溶有很多二氧化碳气体,当你打开汽水瓶的塞子时由于外面的压力小,二氧化碳顿时就拼命地从水中往外跑,于是,汽水瓶里就冒出很多很多的气泡。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溶解在水中,并能从水中分离出来。这种变化也是可逆的。

3、水壶中的水开了以后,你会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答:水壶中的水向外溢出,说明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简述生活中你知道的哪些方法可以灭火。

答:1、用水灭火。2、用土灭火。3、去除燃料灭火。4、用二氧化碳灭火等等。

5、为什么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不能打得太足?

答:夏天气温高,轮胎打的太足,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膨胀会使轮胎爆破。

6、自行车被雨淋过后人们总要全面擦拭一遍,这是为什么?

答:是要防止自行车生锈。

7、金属生锈的变化只是形态变化吗?若不是还有什么变化,是可逆变化吗?

答:不只是形态变化,金属生锈还有新物质的产生,不是可逆变化。

8、铁勺长期放在盛食盐的盒子里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铁勺长期放在食盐盒子里会生锈,因为食盐与铁勺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

9、切开的苹果放一会儿,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答:苹果切开放置一会儿,表面就变成褐色。这是因为苹果里面的酶遇到空气中的氧,产生氧化反应变成了褐色。

10、漂白粉的作用是什么?这种变化只是形态变化吗,这是可逆变化吗?

答:漂白粉可以使物体退色,这种变化不仅是形态变化,还伴着新的物质的产生,是不可逆的变化。

11、举例说明燃烧会给生活带来哪些好处和害处?

答:燃烧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首先生活离不开燃烧比如做饭、取暖等。工农业生产离不开燃烧,比如冶炼金属、农作物育种、食品加工等;燃烧还可以给人们提供能量,用作一些机器的能源,如内燃机车、火力发电等;燃烧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比如瓦斯爆炸、燃烧引起的爆炸、森林大火、公共场所失火等灾害,会在短时间内将人们的生命财产化为灰烬。

12、夏天人出汗后,为什么会在衣服上留下一些白色的东西?

答:因为人的汗液中含有盐分,衣服上的白色东西是汗中水分蒸发后析出的盐等物质。

13、此实验装置是用来做什么的,玻璃棒应该倾斜多少度才最合理,应放在滤纸的哪个地方? 答:把不溶解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玻璃棒应倾斜45度最合理;玻璃棒应放在滤纸较厚的地方。

14、为什么冬季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绷的较紧,夏季比较松?

答:冬季气温低,电线受冷缩短;夏季气温高,电线受热伸长。

15、简单说说蝴蝶一生的生长过程。

答:蝴蝶一生的生长过程是:卵——幼虫——蛹——成虫。

16、人的一生要经过哪六个时期。

答:人的一生要经过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17、气体与液体比较,有那些相同和不同的性质呢?

答:气体和液体的相同之处都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不同之处是液体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

18、夏天,空调机不停地向外滴水,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水的多少与什么有关?

2018--2019学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篇6

1、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和(沉淀)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3、高锰酸钾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但不能用手直接取,需要用(小匙)来取。

4、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充分搅拌后:不能看到它的颗粒,全部溶解、变成了(均匀分布)、(紫色透明)的高锰酸钾溶液。

5、区别“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的方法有:(颗粒大小的变化)、(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是否有沉淀)、(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6、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最后变成胶水或洗发液溶液。

7、(食盐、糖、小苏打、肥皂、胶水、酒精、醋、高锰酸钾)都能溶解在水中,形成了(透明、稳定)的溶液,(面粉、食用油、沙子、泥土、铁钉、橡皮、塑料)不能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是(混合物)。

8、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洁精后可以溶解)。

9、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10、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11、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12、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1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被搅动)有关。(切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4、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5、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或(加热)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6、给杯子中的盐水加热,可以分离食盐和水,需要的材料有:(蒸发皿、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湿抹布)。

1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8、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人们就是利用了盐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19、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20、石棉网的主要作用是(均匀分部热量)。

21、水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物质,它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0%)以上。但是世界上只有(3%)的淡水适用于人类使用,这些淡水存在于(湖泊、河流、小溪和地下)。

22、在做蒸发食盐水的实验中要在水(还未完全蒸发前)熄灭酒精灯。

23、酒精灯的构造包括(外焰、内焰、焰心、灯芯、酒精)。

24、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热)和(加水)的方法让它溶解。

简答题:

1、面粉、食用油、沙子、泥土、铁钉、橡皮、塑料溶解了吗?为什么? 答:没有溶解。因为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海水怎么变成盐?

答: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就可以析出盐的结晶。

3、酒精和食盐都能溶解于水,它们都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吗?

答:酒精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水也可以无限的溶解在酒精中,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一定的,他的溶解取决与水的多少,水多则溶解的多,水少则溶解的少,所以食盐并不能无限溶解在水中。

4、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什么?(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

答:①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②用酒精灯加热时,应使用外焰。

③万一有酒精洒出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④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火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

5、过滤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答:①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②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③倒入液体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6、怎样把食盐水中的盐与水分离开来?(写出两种办法,并选择一种写出操作过程)答:使用的蒸发和加热的方法将盐与水分离开。

加热方法的操作过程是:①支起三角架,放上石棉网。②把盐水倒入蒸发皿中,进行加热。③等蒸发皿中的水分快要蒸发完前熄灭酒精灯。④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就是盐。

7、什么是溶解?

2018--2019学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篇7

第1课鸦片战争

知识点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

①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开辟市场和掠夺原料,将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②为了牟取暴利,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2、鸦片输入的危害:导致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清政府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削弱。

3、销烟: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获的全部鸦片。

4、意义: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着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知识点二《南京条约》的签订

1、鸦片战争(1)原因

①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②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的禁烟运动。(2)时间:1840年6月到1842年8月。

(3)结果: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南京条约》

2、中英《南京条约》 时间1842年8月

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④通商口岸;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知识点三中国社会的巨变

鸦片战争是中国有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

2、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战后,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第2课太平天国运动

知识点一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 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2、1843年,洪秀全创立“上帝教”,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3、永安封王,太平天国政权初步形成。知识点二建都南京 1、1853年,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废除土地私有,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2、北伐和西征:北伐失败,西征取得巨大胜利,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知识点三“天国梦”的破灭

太平天国领导者争权夺利,导致天京变乱,洪秀全提拔年轻将领,扭转局面。外国侵略者和曾国藩率湘军镇压太平军,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

3、影响: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它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表现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的顽强反抗精神。第3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知识点一火烧圆明园

原因:英法等国提出修改条约等无理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暴行:火烧圆明园。

4、结果: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5、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知识点二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沙俄对这个东北和西北边疆一直抱有野心。19世纪50年代,沙俄出兵侵入黑龙江,强行建立军事基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吞并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沙俄侵占我国领土表

时间条约名称割占的领土范围领土面积(km2)

1858《瑷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 1860《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多万 1860 1864《北京条约》

《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 19世纪80年代《伊犁条约》等中国西北部7万 共计150多万平方千米 第4课洋务运动

知识点一“自强”与“求富”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政府内外交困。

2、目的: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3、洋务派代表人物:

②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开始的标志:1861年年总理衙门的设立

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5、内容

时期口号工业性质创办工业代表人物评价 前期 “自强”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第一个兵工厂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规模最大的军事工厂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规模最大的造船厂 后期 “求富”

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李鸿章第一个民用工业 开平矿务局李鸿章 湖北织布局张之洞

汉阳铁厂张之洞最大钢铁厂 6、19世纪60年代初,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京师同文馆。知识点二洋务运动的影响

1、破产的标志: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性质:一场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3、评价:

①进步性: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西方列强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②局限性: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也不能救中国。

4、启示:洋务派没有认识到,不触动封建制度,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

知识点一黄海大战与威海卫战役

1、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把侵略矛头指向朝鲜和中国。

2、战争爆发:1894年7月25日,日舰对中国军舰发动袭击,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3、黄海海战:1894年9月,邓世昌与致远舰250余名官兵壮烈牺牲。

4、威海卫战役:李鸿章一味强调“避敌保船”,以致丧失渤海、黄海制海权。1895年初,日本陆军包抄了威海卫的后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知识点二中日《马关条约》

1、时间、地点、双方人物:1895年、日本马关、中方李鸿章与日方伊藤博文。

2、内容:

名称时间内容影响

中日《马关条约》1895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影响:

①对中国: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进加深。②对日本:日本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第6课戊戌变法 知识点一公车上书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重。

2、经过: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参加的举人,联合签名上书,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4、主要宣传活动:在各地创办报刊、学会、学堂。知识点二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变法,因为1896 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

2、内容: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发展科学技术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准许民众上书言事,精简结构,裁撤冗员,沉清吏治 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设立译书局 军事方面整顿陆海军,裁减冗兵,采用新法练兵,增强海防实力

3、结果:

①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为首发动了戊戌政变;

②维新志士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被杀害,称为“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

③变法从1896年6月11日开始,9月21日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4、性质: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5、意义:戊戌变法是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

6、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②封建顽固派势力太强大。

7、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知识点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背景: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一场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

2、抗击八国联军:①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2000多人,在西摩率领下,进犯北京,义和团在廊坊阻击八国联军。②在保卫八里台的战斗中,清军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3、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光绪帝西逃。

4、影响:义和团的反帝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对阻止列强瓜分中国起了一定的作用。

知识点二《辛丑条约》的签订

1、内容: 名称时间内容

《辛丑条约》1901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②北京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③清政府向各国认错道歉,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2、影响:是一个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想、变成了“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第8课辛亥革命

知识点一孙中山和中国同盟会 1、1894年在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2、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①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②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③性质: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知识点二武昌起义

爆发: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之后新军占领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史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得到广泛响应,知识点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采用民国纪元,改用公历。南京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措施,推动了社会进步。(民国y年=公元x年-1911)2、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3、辛亥革命

①积极意义:它推翻了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②局限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③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第9课北洋军阀的统治 知识点一袁世凯独裁

袁世凯独裁统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加强北洋军阀,削弱革命军的力量。2、1912年8月,宋教仁把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3、“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进攻国民党,南方国民党军队被打垮,孙中山流亡日本,袁世凯独裁统治正式确立。知识点二袁世凯称帝 1、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以总统制取代内阁制。2、1915年,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年底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1916年为“洪宪元年”。

3、护国运动:袁世凯卖国独裁,孙中山组织护国军讨袁,1916年3月,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运动结束。知识点三军阀割据混战

北洋军阀:①直系:冯国璋(英美支持);②皖系:段祺瑞(日本支持);③奉系:张作霖(日本扶植)。

南方军阀:①滇系:唐继尧;②桂系:陆荣廷。(都以英美为靠山)

军阀混战,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中国人民不得不进行反抗列强入侵和军阀统治的斗争。第10课新文化运动

知识点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倡导复古,激起进步人士向封建文化的挑战。

2、兴起: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3/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推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提出两大口号。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知识点二“民主”与“科学”的大旗

1、两面旗帜:“民主”与“科学”。

2、新文化运动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四提倡四反对)

3、文学革命

①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②陈独秀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③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4、意义:①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启发知识青年的觉醒;②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③激发人们加紧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11课五四爱国运动 知识点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过程: 分期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结果

时间1919.5.4—6月初1919.6.3起①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④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斗争目标实现。主力爱国学生工人阶级 活动中心北京上海 经过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等。出现了“三罢”斗争: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知识点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性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意义:①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的历史起点。②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③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④标志着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3、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第12课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2、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

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①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②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知识点二中共一大的召开

1、中共一大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3)参加人员:毛泽东、董必武、李达、陈潭秋等13人。(4)主要内容:

①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以达到最终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③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出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2、中共一大历史意义

①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③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荣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第13课北伐战争

知识点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2、黄埔军校:

①1924年,孙中山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

②作用: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为北伐胜利进军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知识点二北伐的胜利进军 1、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为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

3、主要战场:湖南和湖北。

4、重大胜利: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北伐战争取得了初步胜利。知识点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七一五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①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9月,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史称“宁汉合流”。

②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第14课红色政权的建立 知识点一南昌起义

1、南昌起义:

①时间:1927年8月1日,地点:南昌。②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

③经过: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占领了南昌城。随后南下广东,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④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红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后来,8月1日被定为人民军队诞生纪念日。知识点二毛泽东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打出“工农革命”的旗号。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队伍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苏维埃政府在冈宁茅坪成立。

4、毛泽东根据斗争经验,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就是中国革命的建立农村革命 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最初表述。第15课万里长征

知识点一长征开始与遵义会议

1、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离开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3、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2)内容:

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②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3)意义: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知识点二红军不怕远征难

1、长征经过: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通过彝族地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大雪山→过草地(是长征途中一段最艰苦的路程)。

2、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3、长征的胜利: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胜利的①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革命的骨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它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5、红军长征精神:

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②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

③百折不挠、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④坚定理想、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16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始 知识点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地点: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

2、经过: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发动进攻。占领沈阳城。

3、结果: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

4、影响: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知识点二西安事变

1、一二九运动①时间:1935年12月9日。②经过:北平各学校的爱国学生涌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游行。③影响: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西安事变:

(1)背景:日本侵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产生不满,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2)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实行“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随即向全国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通电。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3)中共态度: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事变的主张,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进行调停。

(4)结果:蒋介石被迫被迫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5)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它基本结束了十年内战,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第17课全民族抗战开始 知识点一七七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经过:日军炮轰卢沟桥和宛平城,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3、结果:二十九军将士英勇杀敌,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知识点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七七事变后第二天,中共中央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抵抗日寇的侵略。2、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2、1937年9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知识点三南京大屠杀

1、南京沦陷:1937年12月13日。

2、手段: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烧、杀、淫、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屠杀中国军民,总数达30万人以上。

3、影响:规模大、受害人数多,持续时间长,手段残酷。更加激起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4、南京大屠杀给我们的教训是: ①牢记历史。②时刻保持警惕。

5、给我们的启示:

①反对战争、珍爱和平;

②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复兴而奋斗;

③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抬头,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第18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 知识点一台儿庄战役和第三次长沙会战

1、台儿庄战役 战役

名称时间地点指挥者歼敌人数意义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台儿庄李宗仁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百团大战1940年8月华北彭德怀4万余人提高了中共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1)时间、指挥官:1938年春、李宗仁。(2)战果:中国军队歼灭敌人1万余人。

(3)意义: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士气。

2、第三次长沙会战

(1)时间:1941年底。

(2)战果:中国军队打死打伤敌人5万余人。

(3)意义:中国军队在长沙的胜利,进一步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对国内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知识点二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

1、平型关战斗

(1)时间、指挥官:1937年9月、林彪。(2)战果:八路军歼敌10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3)意义: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2、百团大战

(1)时间、指挥官:1940年、彭德怀。

(2)经过: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起大规模的攻击,毙伤日伪军2.6万多人。(3)意义: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第19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知识点一中共七大召开

1、背景: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2、时间、地点:1945年4月、延安。

3、内容:

①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选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意义:为争取全国抗战的胜利,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提供了有力而可靠的保证。知识点二日本无条件投降

1、加速抗战胜利的事迹:

①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 ②苏联对日宣战;

③中国军民展开对日寇的大反攻。

2、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3、经过14年的战斗,抗日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被日本侵占50年的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是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并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③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5、抗战胜利的原因:

①国共合作基础上实现全民族抗战; ②人民群众积极参战; ③战争的正义性;

④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互相支援; 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6、抗日精神: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②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

③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第20课重庆谈判与内战暴发 知识点一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结束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蒋介石却阴谋发动内战。

2、双方目的 ①国民党:为内战作准备,欺骗人民,掩盖发动内战真相。②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建国,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周恩来等赴重庆谈判。

4、结果: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

5、谈判内容: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知识点二转战陕北

1、全面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

2、人民解放军作战方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3、结果:消灭国民党军队70多万人,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4、重点进攻:1947年3月,国民党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

5、转战陕北: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知识点三千里挺进大别山

1、时间:1947年6月30日。

2、进军: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3、意义: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第21课战略决战

知识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背景: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没收地主的土地,鞍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结果:到1948年底,解放区一亿多农民得到了土地。

意义:①解放区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生活大大改善;②翻身农民踊跃参战;③农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知识点二三大战役

1、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起止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地点歼敌人数意义 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林彪 罗荣恒东北

解放军东北47万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

邓小平华东、中原解放军徐州55万南京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面前平津战役聂荣臻

林彪华北、东北解放军华北52万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三大战役的作用: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知识点三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

2、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长达500多千米。

3、战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4、意义: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5、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客观上:国民党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统治腐败,贪官横行。②主观上: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以及正确的战略战术等。

第六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 第22课近代经济与社会生活 知识点一张謇兴办实业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后,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2、创办:张謇放弃在京做官的机会,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

3、短暂繁荣:

①辛亥革命的胜利,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大生纱厂发展较快,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黄金时期”。

4、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再度陷入窘境。

知识点二《申报》和商务印书馆 1、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堪称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百科全书”。

2、商务印书馆: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主要出版新式教科书、自然科学书籍、传统文化典籍、西方学术名著和辞典工具书等。知识点三剪发辫、易服饰

1、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禁缠足等政令。

2、男子服装主要有中山装、长衫、马褂、西服等,旗袍则是女子的时髦服装。第23课近代教育与文艺成就 知识点一新式教育的发展 1、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北京设立,是中国第一所国家创办的近代新式大学,也是当时最高学府。1912年,改称北京大学。

2、科举制度废除

(1)原因:阻碍着新式教育的发展。

(2)颁布: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著名的“癸卯学制”。(3)废除: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

(4)影响:科举制度的废除,断绝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使得学校制度在中国最终确立。

知识点二文学家鲁迅和茅盾

1、鲁迅:中国近代文学巨匠,代表作《孔乙己》、《阿Q正传》,揭露当时社会黑暗,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城乡面貌。

2、茅盾:近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子夜》。知识点三画家齐白石、徐悲鸿

1、齐白石:近代著名画家,擅长画花鸟虫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徐悲鸿:民国画坛的杰出代表,擅长油画和国画,代表作《奔马图》、《九方皋》、《愚公移山》等。

知识点四音乐家聂耳、冼星海

1、聂耳:代表作《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人民群众抗日救亡的斗志。

上一篇:(西南大学的经验)高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探索下一篇:1+N全员育人导师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