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2024-09-21

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共4篇)

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篇1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目 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1 第一单元 声音 7 第1课《听听声音》 7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9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4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7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20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 23 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6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28 第二单元 呼吸和消化 31 第1课 感受我们的呼吸 31 第2课 呼吸与健康生活 35 第3课 测量肺活量 40 第4课 一天的食物 44 第5课 食物中的营养 48 第6课 营养要均衡 53 第7课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57 第8课 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61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66 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 66 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 70 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74 第4课《弹测力计》 78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82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86 第7课《设计与制作(一)》 90 第8课《设计与制作(二)》 95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2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实验能力不是很好。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意愿,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材分析:

1.本册内容情况:

《科学》四年级上册由““声音”和“我们的身体”、“运动和力”三个单元组成。在三年级上、下册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将继续引领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有价值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增进科学探究的能力。

2.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5.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9.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10.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9.03-9.07 始业教育 1、听听声音 2 2 9.10-9.14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 3 9.17-9.21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复习2 4 9.24-9.28 5、声音的强与弱 6、声音的高与低 2 5 10.01-10.06 6 10.08-10.12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8、制作我的小乐器 2 7 10.15-10.19 1、感受我们的呼吸 2、呼吸与健康生活 2 8 10.22-10.26 3、测量肺活量 一天的食物 2 9 10.29-11.02 练习课外延伸 2 10 11.05-11.09 5、食物中的营养 6、营养要均衡 2 11 11.12-11.16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8、植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2 12 11.19-11.23 复习第二单元 2 13 11.26-11.30 期中检测 2 14 12.03-12.07 1、让小车运动起来 2、用气球驱动小车 2 15 12.10-12.14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4、弹簧测力计 2 16 12.17-12.21 练习5、运动与摩擦力 2 17 12.24-12.28 6、运动的小车 练习2 18 12.31-1.04 7、设计制作小车一 2、设计制作小车二 2 19 1.07-1.11 复习第一单元 2 20 1.14-1.18 复习第二单元 2 21 1.21-1.25 复习第三单元 2 22 1.28-2.01 测试 1 第一单元 声音 第1课《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1.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到的声音。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2 分钟 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 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绘自己想象的声音是怎样的。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 3分钟 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学生交流与讨论。

聚焦声音的描述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观看影像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任务二: 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 任务三: 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任务四: 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研讨:

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记录自己听到的声音,并用词语进行描述。

说一说关于声音自己知道的知识。

提出一些关于声音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将听到的声音按简单的标准进行分类。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音叉几个豆子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物体产生声音时的状态。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5 分钟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

提出问题: 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制造一些声音,而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可以充分的想象联想,将自己的观点记录在记录单或黑板上,学生在汇报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解释和阐述自己的观点.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来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的原有认知.二、聚焦 5 分钟 找出一些发声物体,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梳理问题: 学生认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想办法验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任务: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研究皮筋的发声,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

将皮筋的两端固定在木棍两端,轻轻弹拨皮筋,观察皮筋发生时的状态。

提示: 仔细观察皮筋儿的运动状态。

任务二: 研究钢尺的发声,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

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在桌面边缘用力压紧,弹拨钢尺,仔细观察钢尺发声时,钢尺的运动状态。

提示:钢尺可以用一本硬皮书在桌面边缘压紧,防止钢尺和桌面边缘撞击,影响我们的实验探究。

任务三: 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任务四: 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研讨: 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肯定认为声音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皮筋的震动产生声音,钢尺、敲鼓、音叉都是振动产生声音,这些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

应用: 那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观点,我们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音的呢?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振动产生的声音? 学生任务一: 1、弹拨皮筋,观察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初步提出观点,皮筋振动产生声音。

2、观察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钢尺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3、观察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鼓面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4、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音叉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总结验证自己的观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在竖笛出气口上方贴一张纸条,仔细观察竖笛振动发声的过程,理解竖笛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及空气柱共振产生的。

通过多个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验证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四、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我们每人身上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部位,猜猜它在哪里? 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的振动,从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探究的过程由外部的宏观现象到我们身体内部,将振动产生声音的知识进行迁移·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 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

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是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个音叉、一个水槽、木质米尺、棉线、记录表、土电话材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5 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听见了鼓声,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让同学们说一说,看看你们是怎样认为的。

学生讨论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举例说说敲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 二、聚焦 5 分钟 在教室里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鼓声,房间里空荡荡的,似乎除了空气,没有其他的了。会不会是空气传播的声音呢? 发现问题,声音是否通过空气进行传播。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如果是空气传播的声音,那将空气去除掉,会有怎样的现象发生呢?接下来做这样的探究活动:玻璃罩内放置一个闹钟,如果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声音还能完整的传播出来吗?究竟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又如何来解释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总结: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任务二: 同学们可以做这样的活动,将耳朵贴在桌面的一端,其他同学在另一端轻轻的抓挠桌面。比较一下耳朵贴桌面与不贴桌面有什么不同。你会发现,贴在桌面上,抓挠桌面的声音被放大了很多倍。利用相同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做另一个实验。利用米尺研究固体传播声音将米尺一端贴紧耳朵,另一端用手轻轻碰触,我们发现耳朵可以听到清晰的声音,但其他人听不到。

任务三: 声音可以在气体与固体中传播,那它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利用下面这个活动找到答案。敲击音叉,将音叉浸入到水中,人耳贴紧水槽,可以清晰的听到声音。说明水可以传播声音。

研讨: 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总结: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无法传播。宇航员在宇宙中需要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联系。

利用抽真空的设备,感受空气传播声音的过程,发现传播路径。

利用敲击桌面,人耳紧贴桌面和听木质米尺的方法,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现象。

3、通过实验,体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的现象。

总结得出空气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结论。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

四、拓展 制作土电话,描绘声音传播的路径:纸杯内的空气—纸杯—棉线—另一端纸杯—杯内空气—人耳。

制作土电话,理解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路径。

利用学到的知识对土电话传播声音的解释,并找到传播路径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应声波并震动,进而传到内耳,引起听觉。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模型探究,了解耳郭和鼓膜的作用。

2.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人耳各部分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人耳的模型,鼓膜的演示材料,杯子,塑料薄膜,实验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人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声音传播到我们人的耳朵后,我们是怎样听见这些声音的呢? 学生讨论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 二、聚焦 5 分钟 人耳是 人最重要的听觉部位,它包含哪些结构呢? 观察人耳的结构图,认识人耳的各个部分。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仔细观察耳的结构图和模型,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结构图中清晰的标注了外耳、中耳、内耳的各个部分,再让我们看一看耳结构的模型,你能否将这些名称与耳的各部分相对应。

任务二: 人的头部两侧都长着耳朵,实际我们看到的外面这部分叫做耳郭,那耳郭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用一张纸折成喇叭的形状,模拟耳郭的作用。

任务三: 声音的振动通过耳道进入内部,到达了鼓膜这里,鼓膜是怎样接收到声音的呢?让我们看两个模拟实验,让同学们明白鼓膜的工作原理了。首先将塑料薄膜套在杯子上面,发出声音,我们发现薄膜会振动,在上面撒一些细沙,细沙在薄膜上跳动。然后做鼓膜振动演示实验二,发现鼓膜振动的原理。

总结: 通过实验的研究,我们认识了耳郭和鼓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耳郭呢,就像一个声音收集器,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空气中的振动,鼓膜就像一个精密的接收装置,能接收大小强弱不同的振动,从而告诉大脑不同的声音。

通过认识结构图,了解耳的各部分名称,通过耳的结构模型,了解耳的构造和位置。

模拟耳郭的实验,体验耳郭的收声作用。

3、通过实验,体验耳膜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总结得出鼓膜和耳郭对人的听觉的重要作用。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

四、拓展 听诊器也具有收声的作用,通过听诊头上的薄膜振动,来收集声音传送到我们的耳中。这就是听诊器的原理。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材料自制一个听诊器。

制作听诊器,知道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物体如何接收声音。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把钢尺、固定好的皮筋、1面鼓和一些黄豆或细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振动幅度与声音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我们是怎样听见这些声音的。我们听到的声音在音量上有强有弱,这节课我们学习声音的强弱。

学生讨论声音的强弱变化。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 二、聚焦 5 分钟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变化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声音的强弱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利用钢尺的振动,研究声音的强弱变化。

记录钢尺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任务二: 用不同的力量拨皮筋,当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

记录皮筋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任务三: 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变化。

提示:鼓面上放一些轻质小球,如细沙或黄豆等物体。

总结: 通过实验的研究,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通过实验,认识钢尺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认识皮筋振动的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观察鼓面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

四、拓展 还有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说一说生活中的事例,并利用音叉弹开小球的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利用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

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物体声音强弱的原因。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描述尺子伸出长度的不同,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 高低的情况,提高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

通过分析柱状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我们的生活,推动社会进步。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频率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铝片琴、口琴、钢尺、竖笛等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的强与弱。声音不仅在强弱上有区别,在声音音调上也有区别,这节课我们学习声音的高与低。

学生讨论声音的音调高低。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 二、聚焦 5 分钟 声音为什么会有声调的高低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声音的声调的高低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敲击铝片琴,观察铝片琴各个铝片的长度与音调高低的关系。

铝片越长,发出的音调就越低,铝片越短,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任务二: 观察口琴各个金属 片的长度与声音音调高低的关系。

较短的 片发出的声音较高,较长的 片发出的声音比较低。

任务三: 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提示:用柱状图或图表的形式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长度之间的关系。

总结: 通过实验的研究,物体发出的音调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通过实验,认识铝片琴中铝片长度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认识口琴中 片长度与声音高与低之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观察钢尺振动的长度、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与低之间的关系。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与低之间的关系,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

四、拓展 推测其它有规律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低将怎样变化。

推测纸盒中声调高与低的变化,解决问题。

学生利用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

利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物体声音音调高低的区别。

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体长短、粗细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就不同,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低。

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说明理由。

在反复的观察中验证自己的假设,解决要研究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并愿意通过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琴弦的粗细、长短,会影响声音的高低。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琴弦的乐器。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琴弦不同状态的对比,总结规律。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声音的高与低。在生活中如何让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学生讨论如何改变物体声音的高低。

调取学生原有认知,提取有意义的问题 二、聚焦 5 分钟 像二胡、吉他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聚焦问题,形成概念目标。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利用实验验证弦的粗细不同,影响声音的高低。

任务二: 利用实验验证弦的松紧程度不同,影响声音的高低。

任务三: 利用实验验证改变弦的长度,影响声音的高低。

总结: 琴弦的不同状态影响声音的高低。

通过实验,认识到琴弦的粗细影响声音的高低,琴弦越粗越低沉,琴弦越细声音越高。

通过实验,发现琴弦的松紧影响声音的高低,琴弦越松,声音越低,琴弦越紧。声音越高。

3、通过实验,发现琴弦振动的长度影响声音的高低,振动长度越短,声音越高,振动长度越长,声音就越低。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发现琴弦的不同状态越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进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合理猜测,实验的验证,最后顺利的得出结论。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在乐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需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探究目标 经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小乐器的制作过程,并将科学和技术技相结合。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并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制作小乐器的过程,将科学和技术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琴弦类的乐器材料,敲击类的乐器材料,吹奏类的乐器材料。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制作方案,调整过程,总结经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大家掌握了改变声音高低的一些方法,这节课我们学习制作我的小乐器。

学生讨论仔细想制作的乐器的类型。

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二、聚焦 5 分钟 我们研究了乐器的发音秘密,知道了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道理,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吧。

学生们先确定自己的乐器类型,进而选择材料,设计实验 聚焦问题。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 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制作弹拨类的乐器,选用不同型号的鱼线作为琴弦,将鱼线在洞洞板上按粗细顺序依次排列固定好。调整琴弦的松紧,使它们发出有规律有顺序的声音。

任务二: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敲击类的乐器,可以选择规格相同的碗,调整碗的振动快慢,使它能达到实验效果。

任务三: 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吹奏类的乐器,可以选择吸管进行实验,使它能达到实验效果。

总结:在班级内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与同学进行交流,发现小乐器的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实验,调整琴弦的松紧,使它们发出有规律有顺序的声音。

通过实验,依次向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使这些碗能发出连续且有规律的声音。

3、通过实验,改变吸管的长度,从而使吸管产生不同的声音,这个乐器的名称是排箫。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发现自己是如何调整乐器的,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连续声音,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

通过多种有效的实验,结合技术与工程的原理,制作、调整、测试,最终实现自己想要的效果。

第二单元 呼吸和消化 第1课 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呼吸 是 人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鼻腔、口腔、气管、肺等部位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1.开展呼吸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2.进行 人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部位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在体验活动中,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2.在体验活动与模拟实验中,乐于参与集体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氧气和二氧化碳与 人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呼吸过程及呼吸部位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呼吸过程模拟装置、学生活动手册等。

2.教师准备:呼吸系统结构图、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出示图片:

出示问题: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做什么吗? 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思考 调去学生的原有认知情况 二、聚焦 问题:你能说一说你在水里游泳时憋气的感受吗? 教师追问: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能再说一说你对呼吸的了解吗? 关于呼吸你还知道什么? 你知道 人有哪些部位参与呼吸吗? 学生回答:自己憋一会儿气就抬头露出水面呼吸。不然会溺水,所以不能长时间憋气。

学生回答: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因为我们需要呼吸维持生命。

学生回答:我们用嘴巴和鼻子在呼吸、呼吸有时快有时慢、吸进来的是氧气,呼出去的是二氧化碳。

学生回答:鼻子、嘴、肺等等参与了呼吸。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进行铺垫 三、探索 出示图片:吸气时的图片 谈话:这个同学再给我们演示如何吸气,请大家按照他说的方式吸气试一试。

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会进入你的肺。把手放在你的肋骨上,感受胸的变化。

讲解: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感受呼气:将你的手放在肋骨上,慢慢呼气,感受胸又有什么变化? 讲解: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交流: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与你原来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跟大家一起说说吧。

模拟实验:

实验装置介绍:

1、一个去底的塑料瓶子,将瓶底用气球套住代替身体的膈肌。

2、取一根吸管将吸管一端做人字型代替 人的气管。

3、取两个气球与吸管人字形一端连接好代替 人的肺。

4、将装置密封好,代替 人的胸腔。

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瓶底气球(膈肌)的变化,当我们向气球里吹气时瓶底的气球向下放松,当我们将气球里的气吸出时瓶底的气球收缩。

小结:我们发现: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模拟吸气 学生将手放在肋骨上感受胸的变化。

倾听教师介绍,与吸气时自己的感受进行对比。

将手放在肋骨上,感受呼气时身体的变化 交流:说出自己感受到的吸气与呼气过程的不同。

①我原来认为吸气时肚子会变鼓,呼气时肚子会变瘪 ②通过老师指导我现在发现了吸气时肋骨向上,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时肋骨向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学生利用实验装置进行模拟实验,观察肺和腹部的变化。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通过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呼吸体验,逐步了解呼吸过程,并将呼吸过程中的原有认知与真实体验进行对比,修正自己的认知,并通过呼吸实验强化呼吸时: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呼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四、拓展 1.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承担着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作用 2.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物质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认识呼吸系统的组成。

认识 人呼吸时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并明确呼吸是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

认识呼吸系统组成,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明确一次呼吸,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第2课 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人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进更多地氧气。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合理使用实验记录单,并进行数据分析。

2.依据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2.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能帮助我们维持生命活动。

教学重点:

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呼吸相关科普影音、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情景渲染: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呼吸,知道了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我们知道了 人的呼吸部位有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承担着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作用(出示图片)我们每天都处于不同运动状态,呼吸与我们的健康生活是离不开的。

调取学生上节课的学习,重现呼吸过程的认识。

观察图片,激发学生思考 重现呼吸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聚焦 问题:在运动状态下和平静状态下呼吸会有什么变化呢? 问题:不同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上体育课后呼吸比原来变快了。

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 三、探索 谈话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呼吸过程,知道我们无时无刻都进行着呼吸。呼吸过程中我们吸入什么气体?呼出什么气体? 问题:这个同学说的到底对不对呢? 出示:一般情况下 人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柱状图 教师分析:首先我们看到用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我们还能从图中看出来有多种气体。

强调要点:对比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多少。

问题:为什么会吸入和呼出氧气和二氧化碳量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 讲解: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问题:我们知道人的呼吸是进行气体交换,在生活中我们呼吸快慢是变化的,都有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快慢呢? 介绍过程:首先,我们静止时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作为比较的基础,为了更准确请大家至少测量3次。

结合生活经验,你能说说有哪些活动会影响呼吸次数? 做有可能改变呼吸次数的活动,并测量固定时间内的呼吸次数。(测量3次)班级分析数据 结论:运动可以增加呼吸次数。

剧烈运动时,人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满足身体所需氧气。

思考,回答:

人呼吸时吸进来的都是氧气,呼出去的都是二氧化碳。

观察柱状图,结合教师介绍从中获取信息 观察回答:我发现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吸入量和呼出量变化很大 倾听,认识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 思考:哪些活动会影响呼吸快慢 测量平静状态下呼吸次数 跑步、跳绳、快速上楼…… 测量运动状态下呼吸次数 调取学生元认知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认识氧气在 人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真实的感受到呼吸次数的改变,注重实验的结论 四、拓展 1.人的生命活动是由很多部位共同完成的。呼吸次数的改变带动着心跳次数的改变,增加身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2.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剧烈运动时,人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更加卖力地工作。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3.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不能正常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认识生命活动是由多部位共同完成的。

认识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性。

认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升呼吸系统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树立 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单个部位能够完成的,是多个部位共同协作完成生命活动的意识。

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第3课 测量肺活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肺活量是 人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的量,是 人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经常锻炼身体,可以提升身体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会用简易的方法测量肺活量,能获取合理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能够对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在思考的基础上乐于与人合作交流。

2.能够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呼吸系统健康与空气质量关系密切,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简单器材测量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 人身体健康发育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气球、哨子、秒表、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班级肺活量统计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检测肺活量中的数据、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呼吸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知道呼吸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身体健康,你们知道呼吸的好坏我们用什么来衡量吗? 思考、回答:每年我们都进行体检,体检中有一项就是检验呼吸能力强弱的。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聚焦 出示图片:

给出定义:肺活量是 人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明确肺活量的概念 明确概念,为后续活动正常开展起铺垫 三、探索 吹哨子对比肺活量大小:

出示图片:哨子,这是什么? 你能用哨子来比较肺活量的大小吗? 提示:深吸一口气,吹响哨子。肺活量大的人,吹哨子的时间会比较长一些。(用秒表测量时间)吹气球比较肺活量大小 问题:你能说说用气球怎么来比较肺活量的大小吗? 提示: 深吸一口气,吹鼓气球,比较气球大小。肺活量大的,气球吹得大 问题:通过上面的方法我们能比较出来肺活量的大小,你能准确的获得肺活量数据吗? 出示肺活量袋。

师介绍使用方法:1、展开测量袋 2.将吸管喝肺活量袋组装在一起 3.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注意一定是一口气 4.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然后将测量袋往里卷(充气的方向),直至卷不进去为止。

5.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即为测得的肺活量。

组织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出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请同学针对自己的情况进行对比。

问题:你对自己现在的肺活量满意吗? 讲解如何提升自己肺活量数值:运动可以增强呼吸功能,经常参加爱体育锻炼可以提升自己的肺活量,今后要多参加体育锻炼。

思考如何用哨子对比肺活量大小。

学生回答:可以用吹哨子时间长短来比较,时间长肺活量大,时间短肺活量小。

学生吹哨子,比较肺活量大小 学生思考如何用吹气球的方法比较肺活量大小 学生吹气球对比肺活量大小。

学生回答:上面两个方法无比测得准确的肺活量数值。

学生观察 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简易肺活量袋测量肺活量数值。并进行实验。

记录实验数据,并针对数据进行分析。

学生对比自己的肺活量数值的情况 学生对自己的肺活量情况进行评价。

图文介绍,调动学生生活经验 通过学生吹哨子、吹气球对比肺活量大小,逐步过渡到用简易肺活量袋测出准确的肺活量数值,并与国家体制健康标准进行对比,认识到自己的肺活量情况,进而了解自身的身体健康情况 培养学生爱运动的习惯,通过运动可以增加肺活量,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第4课 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我们一天要吃多样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2.食物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

科学探究目标:

1.使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并通过记录的方式将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

2.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对食物的记录与分类活动中细致地进行思考、筛分。

2.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的研究讨论活动,并表述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并转化为 人所需要的养料与能量。

教学重点:

一天要吃多样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除了呼吸之外,要维持 人生命活动,还有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就是从外界获得能力,这就是饮食。食物能够给我们提供维持生命的能量。

倾听教师说话,初步认识饮食对 人也很重要 强调饮食是生命活动的一项重要活动 二、聚焦 出示图片:我们一天吃了很多的食物 问题:你能说一说这一天你都吃了那些食物吗? 问题: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点? 问题: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呢? 问题:你知道食物都能给我们提供那些营养吗?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情况介绍自己一天的食物 思考回答:吃了肉类、蔬菜类、水果了、奶类等等。

思考回答:食物可以给我们提供营养。

思考回答:有的同学说可以提供糖、脂肪等。

通过出示一天食物的图片,进一步通过问题串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在碰撞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

三、探索 出示饮食图片:你能说一说这些食物中都包含了哪些食材吗? 教师强调食物中隐藏的食材:其实这些食物中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材料外,我们在烹调这些食物时还使用了植物油、盐、味精、在炒饭里面还有大虾,这些都是上面这几类食物中包含的食材。

出示老师一天的饮食情况图片 问题:大家看这是老师一天的食物,你能说说老师这一天都吃了哪些食物吗? 组织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一天的饮食情况 提出要求:

1.写一写:把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

2.说一说:同学之间说一说都自己一天都吃了那些食物。

3.摆一摆:按照早、午、晚餐的顺序将食物卡片摆好,数一数有多少中食物。

4.串一串:把同组同学的食物卡片按顺序放在一起,用绳子串起来,数一数共有多少中食物。

问题:同学们我们刚才把自己一天的食物都统计完了,你们发现了什么? 问题:我们每天会吃很多的食物,你能够清楚的记清楚前几天吃的食物吗? 为了更好地记清楚我们都吃了那些食物,我要对食物进行分类,这样就能更好地记清楚了。

出示如何对食物进行分类提示:

1.说一说:同学之间介绍自己的分类标准,确定食物能划分出哪几类。

2.根据不同的类别,将食物卡片分类摆放。

3.与大家交流食物分类的方法。

4.记录食物分类的结果。

班级展示交流 小结:食物的分类标准很多,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我们能不能根据食物营养成分进行分类呢? 观察图片介绍自己从图片中获取的信息 回答:有的同学说有鸡肉、米饭、西兰花、牛奶。

学生观察回答:老师我知道您早上吃了油条、米粥、咸菜,中午吃了米饭、牛肉、土豆,晚上吃了米饭、西兰花、虾仁 同学间按照老师要求交流自己一天的饮食情况 回答问题:有的同学说我发现了这一天吃的食物很多。

学生倾听教师的要求,对食物进行分类,并分析自己的分类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学生进行班级展示交流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挖掘内涵的信息。

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 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为食物进行分类的兴趣 培养学生概况归纳的能力 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5课 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人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哪些。

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2.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并扩充到记录中,完善对一天中的食物的统计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成分与支撑 人生命活动的关系,产生继续探究食物的兴趣。

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养成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到人类可以运用一定的技术辨别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上节课使用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卡,蔬菜、食用油、学生活动手册等。

2.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相关资料,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我们一天的食物,知道我们吃了很多的食物,而且我们对这些食物进行了分类。

倾听,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回顾上节课内容,构成前后联系 二、聚焦 出示图片:丰富的饮食 问题: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只吃一种可以吗? 问题:吃这些食物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呢? 思考回答:有的同学说,只吃一种食物不可以,这样会造成营养缺乏。所以我们要吃很多种食物。

思考回答:这些食物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促进我们身体健康成长。

激发学生兴趣,关注营养成分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三、探索 出示图片:牛肉、鱼等食物图片。

问题:你知道这些食物中都有哪些营养吗? 小结:这些食物都是我们经常吃的食物,这些食物经营养专家研究发现: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问题:怎样才能知道食物中含有那种营养成分呢? 实验1、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材料:馒头、碘酒、滴管、培养皿 方法: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食物颜色的变化 现象: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实验2、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材料:食用油、花生米、棉签、白纸、培养皿 方法步骤: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说明食物中存在脂肪。再用其他食物(花生)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如果接近,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实验3、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实验材料:蛋清溶液、双缩脲试剂、滴管、试管 方法步骤:用量筒取2毫升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2毫升双缩脲试剂A液,将双缩脲试剂和蛋清倒入同一试管混合,并振荡均匀,液体仍为无色。再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3到4滴双缩脲试剂B,振荡均匀。

现象:试管内出现紫色,这就表明蛋清中含有蛋白质 检验其它食物是否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

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通过实验检验我们发现在食物中有时含有一种营养成分,有时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但有时有些食物的营养成分难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时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要留心一下 学生观察图片信息,进行思考 思考回答问题:牛肉能够提供脂肪、馒头米饭能头提供淀粉、鸡蛋能够提供蛋白质,苹果、西红柿、黄瓜能够提供维生素和水分。

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学生回答:通过实验的方法。

按照教师介绍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倾听实验介绍,按照教师要求,应用对比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学生学习如何检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如果使用其它食物先将食物打成糊状)学生应用所学实验方法检验其它食物是否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

学生汇报: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馒头中既含有淀粉又含有蛋白质,马铃薯中既含有淀粉又含有蛋白质,西红柿中都没有,花生种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鸡蛋中含有蛋白质。豆腐中含有脂肪和蛋白质。

了解生活中关注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

调取学生生活经验,提取元认知。

形成整体认知。

了解实验材料,严谨的开展实验探究。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学习如何正确的借助试剂检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

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身边的科学。

四、拓展 生活中没有一种食物能够提供丰富的全面地营养成分,因此我们要通过食用多样的食物来获取各种营养成分,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倾听学习认识饮食要多样。

第6课 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2.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研讨,形成认识。

2.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菜品。

科学态度目标:

1.在理解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食物营养与 人健康的关系,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科学饮食。

教学重点:

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平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 2.教师准备: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教学课件等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案例分析: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请大家分析一下小明家长的做法对吗? 小明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但家长总让他除了吃肉之外还要吃些蔬菜,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家长想让小明吃更多种类的食物提供更多地营养物质。

通过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聚焦 出示丰富的食物图片:

问题: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蕴含不同的营养成分,怎样合理搭配食物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呢? 举例:1、有的人说喜欢吃的就多吃? 2、有的人说各种食物平均吃? 3、有的人说哪个食物营养多就多吃?…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思考问题:我觉得我们根据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进行搭配着吃才健康,如果我们总依据个人的喜好去吃东西很容易出现营养过剩或营养缺乏的现象。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三、探索 介绍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许多国家都很注意居民的饮食健康,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

介绍具体信息:

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250-400克 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 克 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克 奶类和豆类食物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 50克 每天烹调油不超过 g,食盐不超过 g 膳食宝塔为居民健康饮食提供的信息是什么? 问题:我们如何依据平衡膳食宝塔设计自己的一天的食物呢? 举例说明同类互换,多种多样原则。

膳食宝塔包含的每一类食物中都有许多品种,虽然每种食物都与另一种不完全相同,但同一类中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往往大体上近似,在膳食中可以互相替换。

组织学生设计自己一天的食物。

分享交流 了解中国居民膳食平衡宝塔的信息。

了解膳食平衡宝塔每层信息情况 学生思考回答:“平衡膳食宝塔”告诉我们,在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

“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的食物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的食用量。

思考介绍自己的想法 学生了解膳食互相替换的原则。

学生应用学具材料设计自己一天的健康饮食。

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一天饮食情况设计。

通过举例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兴趣,指引出思考方向。

了解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由来 具体认识膳食宝塔各层信息。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意识。

四、拓展 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到身体健康。

人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学生了解人们饮食为什么要多样。

培养学生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生活习惯 第7课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特征、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认真仔细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1.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口腔里食物在牙齿、舌等部位配合下的初步消化过程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馒头、镜子、学生活动手册等。

2.教师准备:学生角色扮演用的门齿、犬齿、臼齿和舌头、食物模型、牙齿分布图、结构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在用餐的图片,直接引入 观察图片 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二、聚焦 问题:食物能给 人提供养料和能量。我们是怎么将食物的的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的呢? 给出定义:消化部位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作消化。口腔是 人的消化部位之一。

问题:口腔里都有哪些部位能帮助消化?食物会在口腔里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人将食物吃进肚子里进行消化。

认识什么是消化 学生思考回答:牙齿可以帮助消化,牙齿可以咀嚼食物。

通过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意识,并认识到口腔是 人消化的开始。

三、探索 研究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 演示:将馒头放入口腔,咀嚼一下、两下、三下,用镜子观察变化 提示:提示:拿面镜子看一看自己咀嚼馒头的过程,说一说你的感受。(看形状,大小等变化)说一说你的发现? 问题:咀嚼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馒头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让馒头发生了变化? 介绍口腔中的牙齿:出示口腔模型图,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并介绍自己的发现。

小结:我们口腔中的牙齿有的扁平状像刀,有的尖尖的,我的平平的,它们之间互相配合将吃进嘴里的食物撕碎、切断、磨碎,口腔里的这个过程就是食物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其实口腔里还能自己分泌唾液来帮助我们软化食物。

组织同学模拟口腔中食物的消化过程。

组织学生交流:

总结:食物在口腔里经过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下将食物由大块到小块变小变软后在进入后面的部位进行消化。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了初步的消化。

观看教师演示,并自己亲自操作。

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回答:有同学发现了我们咀嚼馒头时,馒头越来越小,变粘了,变湿了 学生思考回答:有同学发现了,是我们的牙齿和舌头以及口腔里的唾液让馒头发生了变化 同学观察图片,同时用镜子观察自己口腔中的牙齿 介绍牙齿特点:门齿扁平状,像菜刀,犬齿尖尖的,臼齿很大,表面平平的。

倾听认识牙齿特点及作用。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模拟口腔中食物的消化过程。

学生结合自身感受:牙齿和舌共同配合才能将食物在口腔里进行初步消化,而且口腔里还能够分泌唾液帮助软化食物。

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初步消化 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逐步低进,研究口腔中食物的变化情况。

清楚牙齿特点和作用为后续模拟实验做准备。

强调口腔的重要性。

四、拓展 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牙齿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如果我们对牙齿保护不当会发生那些变化? 介绍: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正确的刷牙可以防止蛀牙,对牙齿起到保护租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思考回答:会出现蛀牙,牙齿被损坏。

了解正确刷牙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爱护牙齿,保护口腔健康对身体是有益的。

第8课 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人的消化部位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每个部位都有各自的功能。食物在 人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部位,被消化吸收。

科学探究目标:

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对自己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今昔功能补充完善。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食物在体内消化的过程,对照资料能够完善自己对 人消化部位的认识。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在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流。

2.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认识消化部位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与能量,健康生活可以保护消化部位。

教学重点:

食物在食管和胃里的消化过程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模拟胃的蠕动实验用的塑料口袋、水、切成小块并煮熟的蔬菜和馒头,透明塑料管、馒头、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准备:

人消化部位图、教学课件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回顾导入:上节课学习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后,就会进入 人内部的其他消化部位。

倾听老师介绍,回顾上节课内容 回顾旧知,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聚焦 情景介绍:有时我们肚子饿、被食物噎到、胃痛、肚子痛的,根据你的感受,说一说食物进入身体后可能会经历哪些部位,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行进。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讲解:

人的消化部位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学生思考回答:食物在口腔里进行了初步消化后将进入胃里进一步消化 倾听学习 调取学生生活经验,构建生活经验与新之间的联系。

三、探索 出示:

人结构轮廓图,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在图中填写消化部位位置。

出示 人消化部位位置图,请同学对比自己标注的位置 我们通过画图的方式知道了食物在身体的行进路线,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食物在食道和胃中是如何进行消化的。

实验1、模拟食道的工作 实验材料:塑料管、馒头块 实验过程:

1.准备一小块馒头放入食道(塑料管)2.用手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道的蠕动。

组织学生交流食道的工作 小结:我们发现馒头在慢慢的被运送下去了,其实食道周围有非常发到的肌肉,通过肌肉的蠕动将食物一点一点挤压到胃里去。

实验2、模拟胃的工作 实验材料:塑料袋、水、馒头和煮熟的蔬菜 实验过程:1.在塑料袋里装上水、馒头和煮熟的蔬菜,反复揉挤塑料袋。

2.感受揉挤塑料袋中食物被胃磨碎的过程 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1.当食物混合着唾液进入到胃里后,胃就像一个大口袋收集我们的饮食之后胃将规律的进行蠕动,一段时间后将胃中的食物摩的更碎。当有大块食物进入到胃中后,胃的负担就要加大,蠕动的时间就要长。

2.胃在消化食物时除了蠕动将食物磨碎之外还有胃液来帮助食物进行初步消化。(胃液的消化是化学反应)研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食物在身体走了那些部位有的新的认识,在生活中有没有那些缺乏的生活习惯在危害着你的消化部位。

学生结合经验填写消化部位位置。

学生对比消化部位位置,找出问题修改完善。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模拟食道运送食物的过程 学生介绍自己的收获 倾听学习食道是如何工作的 学生感受胃消化食物的过程。

介绍胃在蠕动消化食物时的感受。

倾听,了解胃工作情况,并感受食物在口腔中初步消化可以减轻胃的工作。

学生思考回答: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这样一个旅行过程,部位之间进行共同协作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吃饭时要细嚼慢咽将食物最好在口腔中磨碎,这样能给胃减轻负担。吞咽食物时要小口吞咽,这样能给食道减轻压力。过硬或不熟的食物尽量少食用。

正确认识消化部位的位置 通过对比的方式掌握消化部位的准确位置。

通过实验感受食道的工作 感受胃消化食物的过程。

初步渗透消化部位之间的协作配合的重要性。

四、拓展 食物在 人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消化部位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都会影响它们的工作和健康。

倾听了解食物在消化部位中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消化部位很容易受到伤害。

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 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车的动力系统。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的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教学重点】 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是运动的物体静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车、绳子、曲别针、垫圈、计时器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5 分钟 物体有时是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怎样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呢?怎样改变运动的快慢呢? 学生任务: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认识运动与力有关。

二、聚焦 5 分钟 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车。

提问:你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 学生任务:观察车的样式,思考它是怎样动起来的。

聚焦问题。

三、探索 25 分钟 任务一:让小车动起来 活动:接下来我们也试一试如何利用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怎样利用垫圈、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 任务二: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活动:增加垫圈数量使拉力变大,用计时器记下小车运动相同距离的时间,比较不同垫圈数量时,小车运动的时间长短。

研讨: 问题一: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问题二: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总结: 1.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就必须对小车施加力,比如用垫圈的重力让拉小车的绳子具有拉力,使小车运动。而我们要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也必须对小车施加阻力。就如我们实验中用手挡住小车一样。

2.垫圈达到一定数量也就是说拉力到达一定程度时,小车才会运动起来,结合实验数据我们会发现,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的慢;

而垫圈多,重力大,则拉力大,小车就运动的快。

学生任务一:思考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 过程:交流讨论,总结方法。可以将绳子和垫圈安装在小车上,将垫圈垂在桌面下方。运用垫圈重力,转化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使它运动起来。

学生任务二:各小组分别预测结论,并通过实验验证。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如何使小车在终点处停下来呢?(用手挡住小车,可以让它停止。)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总结:垫圈多,重力大,则拉力大,小车就运动的快。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和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实验的方法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四、拓展 提问: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总结:对足球施加力可以改变足球的运动快慢。比如用脚踢静止的足球,启动足球,用脚踩住运动的足球时,可以使其变成静止状态。通过改变脚施加给足球的力的大小来控制足球运动的快慢,脚施加给足球的力越大,足球运动越快,力若小,足球便运动的慢。

学生任务:利用已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2.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3.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重点】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气球、小气球、打气筒、小车、粗吸管、细吸管、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 3 分钟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你还记得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方法,同样也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用气球驱动小车 学生任务:对上节课的学习进行回顾和总结。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聚焦 2 分钟 把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 我们自己也可以玩一玩试一试。当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时,气球运动不是朝着一个方向,而是胡乱变化方向的。

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试一试。

学生任务:思考问题,利用材料简单操作。

聚焦问题。

三、探索 30 分钟 任务一: 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实验要求:用打气筒将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把手放在气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

气球向下喷气时,把手放在气球上方,感受气球上升的力;

气球需要朝着上下左右不同方向喷气,仔细观察气球运动方向。重复进行实验,将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在实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气球向下喷气时,气球所受的力是向上的。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推力叫反冲力。

任务二:利用气球驱动小车 活动: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的喷管,让小车运动起来。

任务三:改进小车 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使小车运动。怎样才能使气球小车行驶的更远? 利用实验证明气球的大小和喷管的粗细是否会影响小车行驶的距离。

研讨: 问题一:你知道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吗 问题二: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总结: 1.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反的反冲力,小车就在这个反冲力的推动下向前运动起来了。

2.使用更大的气球,用更粗的喷管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学生任务一:对于气球的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的关系提出猜想。

过程: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学生任务二:各小组分别运用各自方法让气球驱动小车前进。

学生任务三:做对比实验,完成记录单。

用笔标出小车起点,同一个喷管分别吹成大小不同的气球,测试小车行驶距离进行比较。

选择粗细不同喷管、大小相同的气球,测试小车行驶的距离。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的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实验他牛方法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总结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相反,从而可以运用气球驱动小车。并通过对比实验找到了小车的改进方法。

拓展 5 分钟 在我们的生活中,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我们还知道哪些反冲力的例子? 总结:过年时燃放的烟花也是靠()产生的反冲力飞上天空的,乌贼是靠喷水产生的反冲力向前运动的。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查阅更多资料了解这方面的实例。

学生任务:整理和总结出一般昆虫的特征。

感受生活中的反冲力的应用。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会安装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小车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2.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教学重点】 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橡皮筋、小车、软尺、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3 分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气球驱动小车 提出问题: 1.气球是如何驱动小车的呢?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驱动小车的形式。

板书: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学生任务:交流讨论,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反冲力驱动小车的概念。

二、聚焦 (5 分钟)大家玩过橡皮筋吗?拉一拉会有什么感觉?松开手呢?还有其他发现吗? 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驱动小车。我们可以在小车上拧上橡皮筋,小车要行驶需要车轮转动,而车轮与车轴相连,所以我们可以将橡皮筋缠绕在小车的轴上,这样就可以使橡皮筋带动车轮转动,从而使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任务:结合已有经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聚焦问题。

三、探索 (30分钟)任务一:组装橡皮筋小车。

把两根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任务二: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有什么关系? 活动: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做对比实验。

研讨: 问题一: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问题二: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关系? 总结: 1.车轮转动的力来自橡皮筋。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所以我们的车轮转动是橡皮筋的弹力在驱动它。

2.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产生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

学生任务一:组装橡皮筋小车 过程:按照组装方法,将橡皮筋小车组装完毕,并试验小车是否可以运动。

学生任务二:各小组分别实验,总结关系 1.每次实验都要从同一起点开始,用软尺测量出行驶的距离,并及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2.缠绕不同圈数进行实验,相同圈数实验3次,求平均值。并记录分析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的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实验探究实现了科学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掌握了组装橡皮筋小车的方法,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

拓展(2 分钟)在橡皮筋下挂钩码并逐渐增加钩码数量,我们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除了这种方法你还能用其他办法使橡皮筋产生不同的力吗?课后同学们可以有更多的尝试。

学生任务:想办法使橡皮筋产地不同的力。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通过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来改变其产生的弹力大小。

第4课《弹 测力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 测力计是利用弹 “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 的伸长特征与橡皮筋相似。

3.力的单位是牛顿。

科学探究目标 1.认识弹 测力计的基本结构。

2.使用弹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

2.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2.用弹 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

【教学重点】 会使用弹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弹 测力计、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重物。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2分钟)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各种力驱动小车,也知道了各种控制力的手段。怎样知道我们用了多少力呢? 学生任务:各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了解学生是否了解测量力的手段。

二、聚焦 (5 分钟)研究运动和力时,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要知道力的大小,需要用测量力的工具,弹 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你认识弹 测力计吗? 板书:弹 测力计 学生任务:针对弹 测力计准备交流与讨论。

聚焦问题。

三、探索 (25 分钟)任务一: 观察弹 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任务二:用弹 测力计测量一下力的大小。

活动:先用手拉一拉弹 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1N、2N、5N等,感受不同大小的力。测量物体之前可以先掂一掂,估测一下再进行测量。

测量前,手持提环,拿起弹 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保持相平。测量的力不能超出刻度板所标最大数量。

研讨: 问题一:弹 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 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问题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 总结: 1.弹 测力计的弹力是由弹 这一部分被拉伸而产生的,使用弹 测力计测量前要检查指针、调零,将估测可以测量的物体放在桌面上,挂上挂钩,慢慢提起。测量的力不能超出刻度板所标最大数量。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保持相平。

2.撑杆、海绵垫、健身球、跳板等都具有弹力,它们都是在外力作用后,发生形状变化,之后产生了恢复原来形状的弹力。

学生任务一:观察测力计结构 过程:小组观察测力计,研究并讨论。用力慢慢拉挂钩,看看弹 怎么变化,指针怎么移动。认识力的单位。

学生任务二:各小组分别运用测力计测量其他重物的重力。

测量前,手持提环,拿起弹 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

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保持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出刻度板所标最大数量。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和测量实验,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观察认识弹 测力计,并学会使用弹 测力计。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拓展(8 分钟)这是用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制作的测力计。想一想,怎样标画出这个测力计的刻度呢? 课下同学们也动手试试吧。

学生任务:讨论方法,利用已知钩码或挂已知重量物体的方法,在测力计纸板上画出刻度。

建立在认识橡皮筋具有弹力的基础上的,思考制作方法。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会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盒、绳子、小木棍、轮子、曲别针、垫圈、木板、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重物。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5 分钟)用课件或实物演示皮球滚动。

提问∶“皮球在桌面滚动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解释∶“皮球在滚动时与桌面发生摩擦,摩擦时会产生一个阻碍皮球向前运动的摩擦力,使皮球慢慢减速直到最后停下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有关的问题。

板书:运动与摩擦 学生任务:观察、各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发现皮球运动时,先慢慢减速,最后停下来。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对摩擦力有初步的认识。

二、聚焦 (5 分钟)当我们看到雄伟的古代建筑时可曾想过,古人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 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少这种摩擦力呢? 学生任务:思考、准备带着问题开始探究。

聚焦问题。

三、探索 (25 分钟)任务一: 在一硬纸盒中放入橡胶棒等“重物”。借助垫圈的重力来拉动它在平面上运动一端距离,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用垫圈的重力拉动纸盒,所以刚好使纸盒运动时的垫圈数就代表它受到的摩擦力。记录下垫圈数量。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任务二: 活动:在纸盒的下方放几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实验会不会有所变化呢? 任务三:有没有办法比滚木更好呢?试一试给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中逐渐增加垫圈。

研讨: 问题一:通过三次实验,你知道怎样搬运重物最省力吗?哪一种方式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最小? 问题二: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总结: 1.三种情况比较,安装轮子搬运重物的垫圈数最少,即受到的摩擦力最小,因此用轮子搬运重物最省力。

2.自行车轴承,车轮与轴之间使用滚珠,从而减小摩擦力,骑车时更省力,而且使用寿命也更久。而鞋底为了防滑,需要增大摩擦力。

学生任务一:模拟搬运重物,探究硬纸盒直接放在木板上搬运时的摩擦力。

过程:在一硬纸盒中放入一些“重物”,将纸盒放在木板上,在纸盒连接的绳子的另一端挂钩上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学生任务二:在纸盒的下方放几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下垫圈数量。

学生任务三:给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中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数量。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的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多次实验和分析,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从而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拓展(5 分钟)各种交通工具都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呢? 气垫船以空气在船只底部承托,行驶时船身自水面抬升而起,大幅减小船体与水面的摩擦力。

悬浮列车由于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无须接触轨道,也减小了轨道对车身的摩擦力。这两种交通工具使用不同技术方式都减小了摩擦力。

学生任务:认识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减小摩擦力的方式。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摩擦力对于生活中一些影响。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会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盒、绳子、小木棍、轮子、曲别针、垫圈、木板、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重物。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5 分钟)用课件或实物演示皮球滚动。

提问∶“皮球在桌面滚动过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解释∶“皮球在滚动时与桌面发生摩擦,摩擦时会产生一个阻碍皮球向前运动的摩擦力,使皮球慢慢减速直到最后停下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有关的问题。

板书:运动与摩擦 学生任务:观察、各小组进行讨论和分析,发现皮球运动时,先慢慢减速,最后停下来。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对摩擦力有初步的认识。

二、聚焦 (5 分钟)当我们看到雄伟的古代建筑时可曾想过,古人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况下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 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少这种摩擦力呢? 学生任务:思考、准备带着问题开始探究。

聚焦问题。

三、探索 (25 分钟)任务一: 在一硬纸盒中放入橡胶棒等“重物”。借助垫圈的重力来拉动它在平面上运动一端距离,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用垫圈的重力拉动纸盒,所以刚好使纸盒运动时的垫圈数就代表它受到的摩擦力。记录下垫圈数量。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任务二: 活动:在纸盒的下方放几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实验会不会有所变化呢? 任务三:有没有办法比滚木更好呢?试一试给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中逐渐增加垫圈。

研讨: 问题一:通过三次实验,你知道怎样搬运重物最省力吗?哪一种方式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最小? 问题二: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总结: 1.三种情况比较,安装轮子搬运重物的垫圈数最少,即受到的摩擦力最小,因此用轮子搬运重物最省力。

2.自行车轴承,车轮与轴之间使用滚珠,从而减小摩擦力,骑车时更省力,而且使用寿命也更久。而鞋底为了防滑,需要增大摩擦力。

学生任务一:模拟搬运重物,探究硬纸盒直接放在木板上搬运时的摩擦力。

过程:在一硬纸盒中放入一些“重物”,将纸盒放在木板上,在纸盒连接的绳子的另一端挂钩上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学生任务二:在纸盒的下方放几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下垫圈数量。

学生任务三:给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中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数量。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录单的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多次实验和分析,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从而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拓展(5 分钟)各种交通工具都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呢? 气垫船以空气在船只底部承托,行驶时船身自水面抬升而起,大幅减小船体与水面的摩擦力。

悬浮列车由于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无须接触轨道,也减小了轨道对车身的摩擦力。这两种交通工具使用不同技术方式都减小了摩擦力。

学生任务:认识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减小摩擦力的方式。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摩擦力对于生活中一些影响。

第7课《设计与制作(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工程设计中需要运用相关的科学概念来解决问题。

2.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执行程序。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任务和提供的材料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2.在设计讨论活动中,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与之交流。

3.能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2.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制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制作的关键在于设计。

2.人们不断改进设计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社会发展带。

【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务和提供的材料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硬纸盒、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胶带、气球、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2分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直离不开一样东西,它是什么呢? 它就是小车,我们今天这节课的任务是要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

板书:设计与制作(一)学生任务:回顾学习过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揭示课题。

二、明确问题 (6分钟)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为:①明确问题———明确设计什么,用途是什么,具体要求有什么;②制定订案——头脑风暴,研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制订最优方案;③实施方案———团队协作,根据方案加工制作,汇报展示;④评估与改进——根据标准评估、打分,反思方案、制作以及整个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设计制作任务要求如下:

任务: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使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1米远。

要求:1.车身长度不超过25厘米。2.用橡皮筋或气球作动力。3.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

制作小车的材料有:硬纸盒、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胶带、气球。

学生任务:了解设计制作流程,明确问题及任务要求。

了解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执行程序,并明确问题。

三、制订方案 (30 分钟)任务一:观察小车模型。

教师出示小车模型,学生分小组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模型小车的结构和每个结构的特点和作用。

任务二: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1.思考本组设计采用的动力方式,橡皮筋驱动小车或气球驱动小车。

2.各部分所用材料有什么,每种材料的加工方式和使用工具以及各部分的连接方式。

3.设计图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绘画,更全面地反映小车结构。

4.对于各部分结构所需用的材料和尺寸在图纸上进行适当的标注。

学生任务一:观察小车模型 过程:观察分析小车模型的结构、思考每个结构具有的特点与自身的作用 学生任务二:确定方案、绘制图纸 过程:

1.小组讨论、思考安装橡皮筋回顾用橡皮筋和气球作动力的小车的安装方法;怎样增大小车的动力?怎样延长动力作用于小车的时间等。

2.商议各部分所用材料。思考怎样安装车轮可以使轮子转动等问题。

3.在活动手册上绘制设计图,从多个角度画出小车,记录下每部分的材料并标注尺寸。

在小组讨论、制订方案的过程之中,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与之交流。与此同时体会到制作的关键在于设计。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展示(2分钟)选取一组同学的设计,简单介绍展示。

学生任务:倾听介绍思路、反思自己的设计。

通过介绍展示,了解设计、介绍的思路,能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和调整。

第8课《设计与制作(二)》 【教学目标】 1.工程制作中需要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2.对制作出产品的评估需要有一定的标准。

3.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产品。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设计,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制作动力小车。

2.在测试评估活动中,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2.认识到制作出不成功的产品也是有价值的学习。

3.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制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测试和评估产品有利于不断改进产品。

2.人们不断改进产品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

【教学重点】 在测试评估活动中,清楚表达自己的设计思路,并进行反思并改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小车的材料、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与评价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导入(2分钟)上节课,我们完成了小车的设计方案。接下来这节课我们就可以完成后续的步骤了。

板书:设计与制作(二)接下来我们需要做什么呢? 学生任务:思考后续步骤 回顾工程设计工序,揭示课题。

二、实施方案 (30分钟)明确小组分工:

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任务的不同部分,大大提高制作效率。

确定组装步骤,选取材料和工具。

对材料进行加工,组装小车并进行调试。

汇报、测试:

包括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图、介绍组装的流程等。

总结问题:小车在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不能走直线,可能原因是车轴不正,调正即可;小车行驶距离过短,可能是因为橡皮筋小车动力不足,可能原因是一根橡皮筋驱动力太小,加橡皮筋股数或长度解决;气球小车喷气时间太短,可能原因是气球太小,换用大气球或在承受范围内尽量吹大气球解决;也有可能你的小车在行驶时出现打滑,或许是因为小车摩擦力太小致使轮子打滑,可以用增加小车重量或增大车轮摩擦力来解决等等。

学生任务一:依照设计图、按步骤组装小车。

学生任务二:组内调试小车 学生任务三:汇报小车的设计思路等并进行测试,记录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明确工程制作中需要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评估与改进 (8 分钟)依照制作评价表进行评估:

从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功能实现、团队协作、展示讲解等5个方面做出评估,每个项目分成了3个等级,按着本组设计与制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打分。

根据评估情况、制定改进方案:

小组反思设计和制作过程,针对本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总结:工程师不会将不成功的模型视为失败,而是要将其看成一次有价值的学习机会,他们要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产品。

学生任务一: 结合本组的实际情况,按着评价表的三个等级标准,给小组的各方面表现进行打分。

学生任务二:组内结合评估结果,反思设计制作的过程之中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案,从而进一步改进小车。

通过评估和改进环节,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制作并认识到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产品,制作出不成功的产品也是有价值的学习。并体会到测试和评估产品有利于不断改进产品。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篇2

第一单元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1-1 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

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

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篇3

课题

感受我们的呼吸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2.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1.开展呼吸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2.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自己的身体感兴趣,在体验活动中,保证研究的真实性。

2.在体验活动与模拟实验中,乐于参与集体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氧气和二氧化碳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重点

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难点

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想一想这两个小朋友,现在最想做的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呼吸?

是因为我们不能在水中呼吸,所以必须将头探出水面才可以。

其实,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的重要活动。这是为什么?

思考:有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

播放视频《认识呼吸器官》

呼吸是生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人与高等动物用肺呼吸,低等动物靠皮肤呼吸,植物通过表面的组织进行气体交换。

人体呼吸时主要参与的器官:肺、气管和膈肌。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气管是气体流通的通道,而膈肌是帮助呼吸的肌肉,吸气时收缩,呼气时舒张。

出示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板书课题)

呼吸

观看视频

通过观察两个小朋友的活动,指向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呼吸。

展示“人体器官示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体的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

2.科学探索

探索一:感受我们的呼吸过程。

1.呼吸的过程

实验步骤:

(1)把双手放在肋部,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部的变化。

(2)双手放在腹部,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腹腔的变化。

提示: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实验分析:

(1)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2)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实验结论:

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2.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作用

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上,除了人需要氧气以外,其他动物也需要氧气才能生存,就连河里和海里的鱼也离不开水中的氧气。人和动物从空气中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它们能够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这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会越来越多,氧气也不会用完。

探索二:模拟人体呼吸的实验

实验材料:小气球、橡皮筋、吸管、小塑料瓶

播放视频《模拟人体呼吸的实验》

实验步骤:

(1)手放在小塑料瓶外壁,按压外壁观察里面气球气管有什么变化。

(2)松开手,观察里面气球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分析:

手按压小塑料瓶外壁时,里面气体被压缩去挤压气球,气球内的气体顺着吸管排出;松开手后,小塑料瓶内的气体扩展,在气压作用下,外面的气体引着吸管进入气球内。

实验结论:

手按压塑料瓶外壁模拟呼气,手松开后模拟吸气。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认真听讲

准备实验材料

观看视频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感受呼吸时胸腔的变化。通过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呼吸体验,逐步了解呼吸过程,并将呼吸过程中的原有认知与真实体验进行对比,修正自己的认知,并通过呼吸实验强化呼吸时: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通过模拟人体呼吸的实验,更加形象直观的观察到了人体在吸气时各部分器官是如何工作的。

通过让学生操作呼吸模拟器,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识上建构对呼吸器官参与呼吸作用的科学认识,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呼吸的兴趣和欲望。

3.科学研讨

研讨一: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人体的呼吸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呼吸器官的共同特点是壁薄、面积大、湿润、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每个呼吸器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空气进入人体内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1)鼻腔里有纤毛和黏液,对吸入的空气有过滤、加温、加湿作用。

(2)咽、喉能让气体进入气管。

(3)气管是圆筒形的管道,上接咽、喉,下段分为左、右支气管。

(4)左、右支气管伸入肺,并在肺里分成许多更细的支气管。

(5)肺里密布着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经过肺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然后排出体外。

(6)膈肌是胸腔与腹腔之间的肌肉,可以帮助呼吸,在吸气时收缩,呼气时舒张。

研讨二: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事情?

(1)

呼吸为什么有时快,有时慢?

(2)

不同的人呼吸的速度一样吗?

(3)

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通过学习,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能够用语言简要的描述相关的器官以及它们的作用。

思考关于呼吸的的问题。

通过对呼吸器官的作用进行思考,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拓展提高

科学零记录

植物呼吸也需要氧气:

人和动物都必须呼吸,否则就会死亡,植物也不例外。植物每天也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

碳。不同的是,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大量的氧气。这时候,虽然它们也呼出二氧化碳,但是排放的氧气是呼出的二氧化碳的几十倍。可是到了晚上,植物继续呼吸,在吸入氧气的同时,会排出二氧化碳,所以卧室尽量不要放绿色开花植物,以免晚上与我们争夺氧气。

拓宽知识面,能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了解科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于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呼吸活动;我们进行了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板书

2.1

感受我们的呼吸

江西版四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篇4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 1 课 幽默的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漫画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

2、学习运用漫画的表现手段创作漫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和善于观察生活、思索生活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分析、了解漫画的特点和表现方法。教学难点:如何创作漫画。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教材。

2、搜集较易理解的漫画作品,并制成灯片或准备投影仪放大,3、搜集漫画家张乐平的漫画作品《三毛爱科学》、《三毛流浪记》。

4、历届学生漫画作品。

5、学具同教材要求。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欣赏:了解漫画的特点。

1、出示漫画《三毛流浪记》和《三毛爱科学》。

2、出示历届学生漫画作品。

表现手法:夸张、比喻、拟人等。(板书)特点:在讽刺和幽默中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使人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得到美的享受。

二、分析:学习漫画的表现手法、I、打开教材让学生自学。然后各自谈谈对漫画《妈妈和老师》、《如此值日》的分析和理解,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漫画。

2、结合前面的范例,教师讲解漫画的构思和立意,让学生理解漫画是怎样达到宣传正义、抨击丑恶的目的。

三、思索:尝试漫画的创作。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选择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通过联想夸张人和事的特征,画一幅或一组漫画。

1、教师举例提示,比如“皆大欢喜”、“学雷锋”等等。

2、学生联系生活大胆想象,尝试创作漫画。

3、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表扬优秀漫画创作。

第2课:永恒的动感

教学目的:通过对书中艺术作品的欣赏、评述,感受运动的静态美,感受运动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在作品的静态中感受动态美。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提问:什么是运动?(体育运动,地球运动,思维运动等)

2,无论是花谢花开,潮涨潮落,斗转星移,鸟飞鱼跃,还是人类的蹦跑跳走都可以称之为运动。同学们喜欢运动或喜欢看运动吗?

3,小结:今天我们就以最常见的体育运动为例,欣赏运动的美感和动感。

二、动感的表现手法之一

1,体育场上运动员矫健的身姿,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人们渴望这蕴含着无穷的美,凝聚这永恒的活力。今天就让我们来体会一下雕塑的动感美吧!

2,欣赏作品《走向世界》《崛起》《永恒的运转》《掷铁饼者》《挑战》《冲浪印象》《大力海神格力斯》《接力》《中国女排》。

三、课堂小结

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形象放在一个空间里,可以更好地表现运动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的过程、节奏和韵律。体现运动

五年级美术下册感人的形象《凝固的动感》课堂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漂亮的雕塑,有铜铸的《走向世界》、《永恒的运转》、挑战》、《冲浪印象》、《大力神海格力斯》,有大理石的《掷铁饼者》,有泥塑的《接力》、《中国女排》等等。同学们一看到这些东西就来了精神,兴趣十足,高喊着:好看,好看!都争着想摸摸、看看。我借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欣赏。并让他们议论后谈谈感想。之后又引导学生了解雕塑有关知识和制作方法,大家都非常认真。当我拿出黏土来让大家试着捏雕塑时,大家都跃跃欲试,20分钟过后,大家都有自己雏形的作品,望着大家满脸泥巴,我高兴地笑了。这堂课我运用了实物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第3课:快乐丰收忙(儿歌配画)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为儿歌、童话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2、使学生初步了解文学与艺术形式的联系。

3、用单幅(连环画)形式给儿歌、童话配画或结合学校社区活动,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课前准备:

教具:儿歌、童话资料。

学具:儿歌、童话资料及颜料、彩纸等绘画工具。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1、同学们,你们小时候一定听过或背过儿歌,你能不能给大家朗诵一首?童话也是我们钟爱的,你都看过哪些童话?

2、儿歌、童话是我们孩子的艺术品,它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遐想,这堂课,就让我们根据自己对儿歌、童话的感受,创造美丽的画面吧!

3、板书课题:儿歌、童话配画

二、教学新授:

1、分析为儿歌、童话配画的形式特点:赏析课本意图,使学生了解儿歌、童话配画的形式特点。

2、为儿歌、童话配画采用的手法多样,可以采用水粉、水彩绘画的方法,也可以采用线描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工艺手法,如油画、棒刮画、彩纸剪贴、纸版画等,有的内容可采用浪漫手法表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3、分析作业 步骤:

1)选好儿歌或童话: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儿歌,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童话故事。

2)构思:在理解领会儿歌、童话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构思,可以选取某一情节、某一场面来设计。

3)构图:按儿歌的主要内容或童话中最精彩的情节把画面设计出来,合理安排画面内容,做到主题突出,主次分明,如果是儿歌配画,在画面中还可以设计出文字的位置。

4、学生作业 :

选择儿歌或童话,进行构思、构图。

5、教师巡视指导:

1)帮助学生选择儿歌或童话的精彩部分。2)指导画面安排。

6、作业 展示评价:

将好的构图展示在黑板上,讲评构图有新意及画面安排得当的学生作业,启发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更好地修改自己的构图。

第二课时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1、组织教学。

2、小结上节课中作业 :优缺点。

3、讲授新课:板书课题分析作业 步骤。1)选好儿歌或童话。2)构思 3)构图。4)修改原稿。

5)采用自己喜欢的手法创作。

4、学生作业 :对原稿进行修改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手法创作。

5、教师巡视指导: 1)指导修改原稿。

2)启发学生采用合适的手法表现创意。

6、作业 展示评价:展示优秀作业 进行评价。

第4课 今天我值日

教学目标:

1、通过记忆和想象,画出自己参加劳动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继承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光荣传统,锻炼自己勤劳的双手,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难点:启发学生回忆和描绘劳动时的人物动态。教学准备:

1、小学音乐第一册的《劳动最光荣》和《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的录音磁带、录音机;

2、制作幻灯片;

3、布置学生课外观察劳动时的人物动态。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一、横向引题。

勤劳勇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刚刚在第八册语文课本中学过《劳动最有滋味》一课,文学家老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劳动会使我们心思细腻。热爱劳动才会使任何工作都做得仔仔细细、妥妥贴贴。劳动会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因此,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中国人,更应该从小热爱劳动。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

二、启发回忆。

1、播放欢快的童声合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我有一双勤劳的手,样样事情都会做。洗衣裳呀补袜子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爸爸他也喜欢我„„”听着甜美骄傲的歌声,大家仿佛回到了自己曾经劳动的场面

2、让学生各自叙述自己搞过一些什么劳动,在家里、在学校、在公共场合,做了一些什么事?心里的滋味如何?

3、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劳动时还有谁参加?在什么地方?周围有些什么?

三、讲述画法。

1、分析欣赏。打开教材。你们看,这些小作者把他们劳动时的情景都表现出来了。有的同学画的是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千千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的小朋友画的是在学校、在其他公共场所劳动的情景。通过大家劳动的不同姿势以及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小朋友们干得多么起劲,从而很好地表现了同学们热爱劳动的精神。

2、记忆想象。画的时候,首先确定画什么内容。如果参加劳动的人很多,就要用不同的人物姿态来表现,这样画面才生动自然、丰富多彩。教师打出课前画好的劳动时的不同人物动态的灯片,启发引导学生回忆,加深理解。

3、画时下笔要肯定,动作、人物比例画得不够准确并不重要。只要画出了人物动态特点、劳动内容以及当时的场面就行,只要画面具有美的感受就是一幅好作品。

第二课时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一、学生创作。

1、布置要求:回忆自己参加家庭和公益劳动的情景,并仔细画出来。

2、播放童声合唱《劳动最光荣》:“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酿蜜糖。幸福的生活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歌声给小朋友们营造了一种欢快的创作气势,激发了大家创作的兴趣和灵感,更激发了大家热爱劳动的精神。

3、随时表扬下笔大胆、创作有新意的学生。

二、总结全课。

展示优秀作业,肯定学生的进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不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而要做勤劳勇敢的一代新人!

第5课 比赛场上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喜欢运动,热爱祖国的情感。

2、启发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己印象中的中国运动员夺奖牌时的情景。

3、引导学生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想,激发幼儿喜爱运动的情感。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发动机

语言激发:“上个月在雅典举行了一次运动会,你们还记得是什么运动会吗?”

二、引导幼儿观看报纸,组织幼儿讨论交流

1、你们知道奥运会有什么比赛项目吗?

2、我们中国取得了多少面金牌?

3、他们拿奖牌时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他们会做些什么动作呢?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三、大胆表现

1、鼓励学生根据电视和报纸上有关奥运会夺金的情景进行绘画。

2、启发学生添加观看的观众和升起来的国旗。

四、体验成功

1、与同伴交流作品。

2、请老师参观作品,向老师介绍作品。

五、鼓励学生向运动员学习,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

第6课 我的美术日记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绘画的形式记录生活的特点并能应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

2、通过欣赏、交流、评述了解美术日记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记忆描画表现日记内容。

3、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创作美术日记。

教学难点: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事情的场景。教学方法:讲授、欣赏、讨论。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语:我们很多同学都有记日记的习惯,大部分同学都用问文字记录的形式,你们知不知道,还有一种比它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美术日记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美术日记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3、教师小结并揭题:绘画日记就是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每天发生的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有意义、有趣的事,我们这节课就学习《美术日记》。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欣赏范画并进行分析:画面和文字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记录的是生活中的什么事例?

2、总结日记画的特点:以画为主,文字叙述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3、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事讲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引导其他同学构思画面内容,大家相互补充。

4、教师小结:刚才很多同学回忆了一些美好的生活情景,我知道还有好多同学想好了情景还没说,现在我们就用手里的画笔把刚才讲的和想好没讲的表现出来,好不好?

第二课时

一、学生实践,教师辅导

1、教师提示绘画方法:①选择利于自己表现的事和物;②合理分配画面与文字叙述的位置;③起稿;④草拟与画面相符的文字;⑤着色。

2、教师提出绘画要求:①注意文与画的整体关系;②画要形象鲜明、主次分明,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③文字叙述言简意概,与画面相呼应。

二、小结:

1、展评优秀作业,师生互评

2、学生谈感受,经验交流,教师总结

第7课 巧思妙贴

教学目标: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1、学生在怪异的创意中寻找超越现实的美感,并体验创造新奇事物的乐趣。

2.掌握多种表现奇思妙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3、学会用剪、切、挖、贴、插、画等方法表现出富有创意的作品。教学重难点:

1、了解并掌握表现奇思妙想的各种方法。

2、用多种方法创造出奇妙的作品。

教学准备:废旧材料、剪刀双面胶等辅助工具。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 感悟 畅想

同学们,任何事情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你们知道用手能设计哪些奇妙的作品呢?(出示各种各样的手)看了这些作品,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只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会创造新的形象。正是有了这种想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造出了飞机、人造卫星、潜艇。

今天,让我们都来奇思妙想,设计出有趣而新奇的作品。欣赏作品,分析设计方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神奇的世界吧

这幅图片大家都很熟悉吧,它就是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主会场——鸟巢,你觉得它巧妙在哪儿呢?

其实世界上神奇的建筑还有许多,老师拍了几幅图片,觉得很不错,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哇,这个建筑代表讲话了,“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奇思妙想的建筑吗?这可是世界上也是历史上最有创意的建筑!这些建筑有哪些奇特的地方呢?”

要想设计出这样的作品,除了丰富的想象之外,方法也很重要。你们看,老师做了一只小猪,把步骤给拍下来了。你们知道是怎么做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的吗?用了哪些方法呢?

奇思妙想除了运用在建筑上,还运用在生活中、广告中,这靠我们同学去想象,你们看,这是我们小朋友设计的作品(多媒体演示)。你们觉得他们设计得好吗?

总结:说得非常好,有时我们把自己异想天开的创意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把一些废旧的物品经过自己的巧手变一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作品不仅奇妙而且幽默有趣。除了刚才看到的这些作品,我们的课本中还有许多。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6课,书中的这些作品你们喜欢吗?你喜欢那件呢?为什么?

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几件作品,你们看,运用了哪些材料、哪些方法呢?

第二课时

一、体验 表现 创新

1、利用方法,训练构思

师:下面就运用这些方法来试一试!先动动脑筋,互相讨论,怎样把这些废品碰在一起,产生奇妙的现象呢?

2、表现方法,训练动手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不错!就让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制作巧妙的作品。请看学习要求。

3、布置作业及巡回指导

上堂课我们已经画出了草图,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来表现你的奇思妙想,完成后可以把你的作品展示一下,并说说你的创意。

二、展示 交流 评价

1、出示作品,说说作品的创意。

2、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通过大家的巧思妙想,设计了这么多奇特的作品,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观察,多动脑,多思考,多创作,你们会变得越来越聪明的!其实,“奇思妙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8课 巧镶妙嵌

教学目标:

1、了解镶嵌工艺的含义和镶嵌艺术的历史,感受镶嵌艺术的材料美、肌理美、形式美。

2、学会利用多样材料在平面和立体造型上进行的装饰镶嵌,用材料的形、色组成图案或画面。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表现能力。教学重点:教学生用材料的形、色进行巧妙的镶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创新

教学用具:课件、橡皮泥或泥土,各种小石子、黄豆、玻片等。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拿出各种材料:彩色塑料片、纸片、小石子、黄豆、贝壳、纽扣等。

这些平常不起眼的东西可以作成漂亮的图案,你们摆一摆,看一看,可以摆出什么来,怎么摆才好看。

二、新授

1、欣赏

课件展示各种镶嵌作品。“文明的飞跃”是一幅陶片镶嵌壁画。提问:这幅画比楼房还高,分成无数小块镶嵌上去,给你什么感觉?

2、了解镶嵌艺术

镶嵌是一种工艺,指把东西卡在空隙里或嵌进凹陷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这种技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还将大理石、彩色玻璃等材料镶嵌在建筑物的墙壁和窗户等地方,进行装饰和美化。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小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镶嵌艺术?

3、欣赏学生作品

小组探究: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玉米:选用黄豆整齐地镶嵌在橡皮泥上。瓶子:用玻璃弹子镶嵌在橡皮泥捏的瓶子上。

第二课时

1、学生创作

根据自己所带的工具和材料,作一幅巧镶妙嵌的作品。

2、作业展示评价 学生自评、互评。选出“最具创意的作品”。

3、小结

用我们身边可取的材料,我们可以作出很多巧妙、美观的作品来。同学们多动动手、多动动脑吧!

第9课 巧手编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经纬编织的基本方法。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性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3.学会用多种材料进行编织,利用材料的形、色组成图案或画面。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经纬编织的基本方法。学会用多种材料进行编织,利用材料的形、色组成图案或画面。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各种材料编织的动物成品、学生准备:吸管、包装绳、废旧挂历纸(裁成条状)、塑料袋、棕叶等废旧材料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师生互动

1.利用CAI课件播放动物的视频(鱼、蝴蝶),师生互动导入。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几位来自大自然的小动物,你们想不想见见它们呢?

根据课件的播放的视频分别展示已经制作好的鱼和蝴蝶,与学生共舞互动模仿动作!

2.揭题

你们瞧鱼儿刚才和我们游玩、蝴蝶同我们一起飞舞,有趣吗?你们看的出来,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

是用塑料袋、挂历纸„„(略)

小结:同学观察的很仔细,这是老师用一些废旧的材料,经过巧妙的编织而成的!(即课件揭题:巧编妙织)

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1.教师分发编织成品,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学习。你们今天是不是也想来学着编织一个呢?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小动物,你们瞧!(逐一展示)我要将这些编织好的小动物分发给每个小组,同学共同观察一下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可以动手拆一拆看看是怎样编织的,最后向我汇报,看看哪个小组观察的最快、最仔细!

2.学生共同讨论,合作研究编织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听了同学们的讨论相信应该有结果了,请每个小组汇报一下吧!

第二课时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一、学生制作 教师巡视指导 1.拓展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现在已经了解编织的方法,下面你们可以大展身手了:想想你们今天将用什么样的材料来编织呢?要编织一个什么呢?

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评教学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点评总结

三、教学拓展

1.利用CAI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编织品,教师讲解。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编织品,例如毛衣装饰我们的生活;竹片编织的篮子可以为生活带来方便;节日里的气球编织带来了喜庆的气氛等等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编织物吗?

2.教学升华,学科整合

我想生活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大家有心,废旧的材料在我们手上也能变成美好的事物,让我们大家共同环保,变废为宝!

第10课 我的留言夹

教学目标:

1、由剪贴画入手,弘扬艺术,继承和发展手工艺,学习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引导学生体会剪贴画艺术的真实、简朴的特点,从而去感受艺术作品的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

2、用作品引导学生的操作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剪贴画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和实际操作是很难突破的难点。教学准备: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1、收集几幅不同内容的剪贴画;

2、工具和材料:胶水、直尺、剪刀、美工刀(或 小刀、单面刀片、)、铅画纸(或硬白纸)、吹塑纸(或彩纸、画片、广告纸、香烟盒纸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 导入活动

1、通过介绍剪贴画激发兴趣:所谓“剪贴画”,可以是把自己平时收集的画片、邮票、广告纸、门票、照片、糖纸、香烟盒纸等,按自己的构思,剪剪贴贴,拼成一幅有趣的图画;也可以是,把一幅现成的作品,用广告纸或吹塑纸等,剪剪贴贴,拼成一幅图画。剪贴画你想怎么剪就怎么剪,想怎么贴就怎么贴。

2、导入活动: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剪贴画方面的知识,学会设计、创作、赏析等。(板书课题)

二、赏析作品 总结特点

1、展示几幅不同的剪贴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主题、内容欣赏。

2、进行比较,分析剪贴画的特点。

3、小组合作讨论:剪贴画的特点。

4、小组汇报交流:剪贴画的特点。

三、认识工具 学会操作

1、认识常用的工具:剪刀、美工刀等。

2、教师讲解演示最基本的运用方法,并提醒学生一引起运用的注意点。

3、学生进行剪、划的技法练习。

第二课时

一、设计图样 自由创作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1、教师指导:你准备剪贴一幅什么样的画,给它起一个怎样美丽而有趣的名字,这幅画大概有多大,打算要用哪些颜色。如有必要,可先用铅笔画一幅草图,或把计划写下来,以免剪贴时丢三落四。

2、在教师指导下确定主题,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基本简笔画通过合理搭配进行具体设计,力求画面简洁明了,能表现一定的内容。

3、小组内汇报交流:谈谈自己的作品名称、设计思路,互相提提意见,能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改造。

4、定稿后进行剪贴画作品的创造,完成作品。

二、介绍作品 评析鉴赏

1、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作品的设计作一个简短的说明。

2、举办作品展览会,其他学生对作品给予评价,形成初步的作品鉴赏能力。

第11课 形态各异的奥林匹克建筑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认识奥运会在维护和平、增进友谊、促进文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2008聚焦“新北京,新奥运”。

2.、运用绘画、粘贴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奥运的祝福。3.、引导学生共享奥运精神,弘扬人类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奥运的祝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升华学生的情感。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彩色的小旗、奥运吉祥物、彩色笔、彩纸等

学具准备: 搜集的有关奥运会的各种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彩色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课件内容 1.由2008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引领学生进入《奥运知识擂台赛》。

2.在《奥运知识擂台赛》中,分别引领学生欣赏奥林匹克标志及历届部分奥运会会徽及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

3.出示部分奥运精彩图片,激发学生情感。

4.出示以奥运为主题创作的雕塑作品《千钧一箭》、《走向奥林匹克》与宣传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教学评价 1.关注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探究意识,主动搜集有关奥运会的各种资料。

2.关注学生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3.鼓励学生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勇于尝试。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奥运知识擂台赛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共享奥运精神。

(课前请学生查找有关奥运会的各种资料与图片,为本课的第一环节《奥运知识擂台赛》做好铺垫。)1.(出示课件)由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引领学生进入《奥运知识擂台赛》

2.进入《奥运知识擂台赛》。

A.你知道“世界奥林匹克日”是哪天吗?(每年6月23日是“世界奥林匹克日”)B.奥林匹克的标志是什么?它象征着什么?(由蓝、黄、黑、绿、红组成的五环,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志。五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也象征着全世界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相聚。)C.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第一届奥运会在哪里举行?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1888年,法国人皮埃尔?德?顾拜旦首次提出恢复奥运会的建议。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欣赏历届部分奥运会会徽。(课件展示)1896年希腊雅典第一届奥运会会徽

D.你们知道在我国举行了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什么?它有什么涵义?(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设计将中国特色、北京特色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元素巧妙结合。“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为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的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涵浓重的中国韵味。)E.你们知道我们北京为什么要申办奥运会呢?(奥运会是世界范围内的体育盛会,在维护和平、增进友谊、促进文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北京作为首都,代表中国申办奥运会,能够更充分地向世界展示我国的形象。申办奥运会,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共享奥运精神,弘扬人类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展示辉煌成就,加强对外开放,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契机。)F.北京申奥的口号是什么? 北京申奥口号是“新北京,新奥运”。活动二:奥运风采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奥运精彩图片,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激发学生情感,诉说心中的期盼。(出示课件)看到载誉归来的运动员,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三: 奥运畅想(课件展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围绕奥运主题创作的雕塑作品与宣传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活动四:创作交流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愿以及对奥运的美好祝福与期盼运用绘画或剪贴的形式做在彩旗上,并交流展示。

总结:小朋友们,精品学习网小编整理的美术教案:世界奥林匹克日,祝愿每位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第12课 我编斗笠送亲人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

1、了解红军的长征历史。

2、学习制作斗笠。教学难点: 制作精美。教学方法:示范、制作 教学准备:卡纸、毛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一支红色的队伍踏上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一首《十送红军》的歌谣,唱出了军与民深深的鱼水情。

欣赏歌曲,放音乐。

二、授课

1、了解红军长征

“从江西中央苏区开发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工农红军以超人的胆略、顽强的毅力、乐观的精神、炽热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一部革命英雄主义的壮丽诗篇,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

出示红军长征图片,学习讨论。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2、学习制作斗笠

出示斗笠图片,让学生观察。

在艰苦的岁月,红军自编斗笠戴,你知道他们用了什么材料吗? 学生讨论。老师示范: 1)剪圆形; 2)做成圆锥形; 3)穿线做花纹;

3、做一做:

做斗笠得先塑造出型架,然后再用编织带、麻绳、竹柳和稻草等材料缠绕。将编好的斗笠展示出来,看谁做到最美。

学生制作,老师指导。

三、讲评作业

展示作业:你想把斗笠送给哪位亲人?说一说。

四、小结

课后,同学们再去看看书,想一想红军还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第13课 水墨画

(一)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教学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教学方法:示范、练习教具:毛笔、墨汁。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出示《竹石图》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 逆锋 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图1小鸟天堂之二(中国画)图2香甜的果子 图3热闹的城市 图4好大的花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图1巧妙地表现了树枝的关系。图2表现出了果子丰收。图3表现了城市景象。图4表现了花的姿态。

学生讨论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 2)着色;

5、学生练习

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 展示作业。

三、小结

中国画笔墨生动、富有诗意,课后你还能画一画其他的事物吗?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板书:

水墨画

中锋——线条浑圆,挺拔

侧锋——线条多变

逆锋——线条苍劲

第14课 水墨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墨色和笔墨干湿的综合使用来对动物进行造型,体验笔墨意趣,激发孩子对水墨画的兴趣。

2、了解尝试有变化的墨色用笔方法在造型中的运用。

3、让学生通过欣赏名画、尝试用墨,感受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水墨的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尝试干、湿、浓、淡变化的笔墨来表现动物,自由抒发感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水墨的魅力。

教学难点:大胆的用简洁、概括的笔触,变化的墨色,描绘动物的动作与神态。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几天我的画室来了几位客人,看看他们在干吗?(播放TV短片)问题

1、他们在干吗? 问题

2、她们用的什么工具呢?

这些小朋友们画得真起劲,我也想来露一手(说这就拿起毛笔)可是,这毛笔怎么拿呢?和一般的画笔一样拿法吗?

好,我开始画了,(做不小心状)哎呀,一滴墨水滴到纸上了,咦?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哦?这是为什么呢?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奥秘就在纸中,这种纸叫生宣(板书)有很强的吸水性。让我们再来试一试(多蘸点水画一笔)看看这次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总结:水份的多少会让墨色发生变化。

同学们用墨画出了许多不同的效果(作业展示),真得很不错,可画了这么半天,画面上没点具体内容呀,那,今天我们就来用墨画小动物(揭示课题)

二、新授

用水墨画出来的小动物会是什么样子呢?光用墨画会好看吗?让我们来看一看吧!(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片断)

你们觉得水墨画小动物怎样?

三、总结:概括、生动、有意境。

说了这么多,我真的要来露一手了,你们可要看仔细了。(示范刺猬和蛇)边画边说如何用墨,墨色的变化,中锋用笔。

我画好了,下面就请你们来试试了,也来画画这两个小动物吧。注意墨色的变化。

四、名家介绍

用水墨画动物有趣吧,我们国家许多画家都喜欢画水墨动物,齐白石就是其中之一,刚才我们看的动画片就是以齐白石画的动物为原型制作的。他画过很多的小动物,其中最爱的是虾。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都是举世闻名的。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吧。(播放课件,边放边介绍。)

齐白石的动物用笔简洁概括,看起来简单,却十分生动。徐悲鸿的马,健壮有力,特别是他画得奔马给人一种自由奔放的感觉。

黄胄最爱画驴,他画的风格奔放,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学生作业,师指导

画家们都有自己喜爱的动物,你们有喜爱的动物吗? 他们有什么特点呢?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你们说得很好,我这里还藏了一些小朋友的画,我们一起来看看。(欣赏小朋友的画)

看了这么多,说了这么多,接下来就轮到你们来发挥喽,每人画一个小动物,也可以添加一些情节。

六、作业展评

把学生的画贴到黑板上,看看哪一幅画你认为不错呢?好在哪里?

总结:以表扬鼓励为主。

第15课 瓶瓶罐罐

教学目标:

1、了解瓶罐的不同造型特征。

2、学生掌握基本的构图原理,学会在画面中正确的取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构图的审美能力。教学重点:

运用构图知识合理的安排画面。教学难点:

物体在画面中的前后关系和疏密变化。教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瓶罐贴纸、若干瓶罐实物。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激发兴趣

1、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老师最近打算开个照相馆,现在正准备招聘些摄影师,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试试呢?

想应聘上我们照相馆的摄影师可没那么容易,摄影师不但要能给客人摆上漂亮的pose,调整好恰当的位置拍出照片,还要懂得应用处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理这些照片,黑白照最好要有漂亮的花纹,彩色照要有鲜艳丰富的色彩。总之,要经过层层考核选拔,择优录取,同学们都有没有信心。

为了同学们能够更好的发挥实力,老师准备了一个小小的培训,提高应聘小摄影师们的摄影技术,老师请了一些朋友来帮忙,看看谁来了?

2、出示课题:瓶瓶罐罐

3、提问:摄影师要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谁能发现它们和你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同?(大小不同、高低不齐、胖瘦不一,就像真的瓶罐一样。)

二、实物展示,引导观察

1、出示各种瓶罐实物,引导学生认识瓶罐的造型特征。(1)提问:谁来说说这些“客人”都有什么样的外貌特征。(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讨论。

2、引导学生正确的选择静物。

(1)提问:什么样的瓶罐摆放在一起照出的照片才会美观呢?(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讨论。

3、学生选瓶罐,初步感受静物搭配。

4、小结:选择高大的物体做主体,小些的作陪衬,摆放中同时要注意它们的高矮、大小、胖瘦的搭配。

三、尝试体验,深化认识

1、摆瓶罐画,认知遮挡,感知瓶罐间的前后关系和疏密变化 将多个已经画好并剪好的“瓶罐”后面贴上吸铁石,单个的摆在黑板上,请学生选择需要的摆在准备好的白纸上,体验瓶罐在画面中的前后关系和疏密变化。

2、小结:一般来说,主要物体安排在画面的主要的合适的位置上能使画面的主体突出,物体的摆放有大有小,有前有后能使画面更加生动美观。

四、欣赏感受,探究感悟

1、多媒体图片展示,不合理和合适的搭配。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1)太偏(2)太小(3)太散(4)太满(5)合适 板书:(贴纸)

2、作品赏析,通过欣赏名家的绘画作品,加强对构图的认识。课件展示:《桃子与玻璃杯》、《瓶花》、《静物与水壶》

3、学生小结:画面的主体物应放在画面中心略偏的位置上,构图要饱满,这样既能突出主体又不会显得呆板,将物体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会使画面更具美感。

4、教师示范,结合瓶罐的不同特征,边讲边画。(1)着重描绘主体,将整体形象表现完整。(2)陪衬物应注意取舍,主次分明。

(3)线描画应注重线条的干脆利落,彩色画应注重色彩的搭配丰富与完整。

五、总结

第16课 瓶花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2、学习中国画写意瓶花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教学难点:本课难点是用笔用墨和掌握适当的水分表现不同的浓淡墨色。

教学准备:

1、学生用具:中国画颜料、墨汁、毛笔两支{一支为狼毫小笔用于勾勒线条,一支为羊毫用于点、染色(如大白云)}、调色盘、水罐、一张旧报纸代替垫布、八开生宣纸。

2、教师用具:绘画工具一套、放大的瓶花范画一张、分步步骤图一张、空白生宣纸1张。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是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练习用毛笔、宣纸作写意花卉画的技巧。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我们在四年级时已学过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今天,我们学习用中国画的写意画法画瓶花。(板书解题:瓶花)

三、讲授新课

1、启发谈话

你们知道为什么许多家庭都要摆放瓶花吗?(指名回答)

2、读画。出示范图

①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瓶花,看看它们是由那几个部分构成的?(——有花、叶、枝、瓶)。再看看叶有什么不同?花又有什么不同?花枝呢?(——叶有大有小,有淡、有浓、花有全开的花、半开的花,各色的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没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开的花,枝干劲有力地衬托着叶和花)。而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由椭圆形组成的。

②再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步骤图看看是如何一步一步画的(——先勾花瓶、花瓣、后填色,先侧锋画出叶,未全干时勾出叶脉)。

③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

写意花卉使用生宣作画。讲究用笔筒练流畅状物形神兼备。其作画程度不像工笔画那样。把色、染步骤分得那么清楚,往往根据绘画艺术效果的需要,综合勾、皴、擦、染、点等手法表现对象。而今天所学的“瓶花”为小写意画、下面看看老师是如何所画它的!

3、作画步骤

边讲边现场演示(贴出空白生宣纸)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瓶花的花和叶,均需枝干支撑,花须掩叶、叶则映枝。画法一般先画花头,后穿枝条。而后添叶,也可先画花头,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次画叶,最后穿枝。以自己的习惯为准,没有定法。下面介绍一般画法:

①画花:先用浓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等墨干后再上色。如枝头有含饱未放的花苞。用淡绿色为小底藤黄色点出花蕊。[师示范画后板书] ②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画后板书] ③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可调少量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 点画,趁墨色未干时用浓墨勾叶脉)

第二课时

一、带领学生临摹

定位:也叫布局。就是要把这几朵菊 花安排在画纸的适当的位置上。可先用铅笔轻轻的画个大概,以便掌握整体。

画花:用狼毫小笔蘸浓墨从花心往外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用色一般同叶色。

画叶:用大白云湿毛尖蘸少许的墨在盘中间调几下(可调少许墨绿),笔尖再蘸一点浓墨,大笔画叶(这样画出的一笔,就有深有浅,墨色比较活)。

二、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详细讲解勾线用笔方法与点染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三、小结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四、布置课外学习

欣赏以瓶花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思考画家是怎样表现瓶花的,怎样通过瓶花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如有时间也可以写生或者临摹一幅瓶花写意图。

第17课 祥瑞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狮,自古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瑞兽,象征着威仪与吉祥。

2、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民间关于狮子的作品。还让学生了解舞狮子是我国民间传统活动,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教学重难点:如何利用身边容易取得的材料做一组舞狮的道具,并进行表演。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听!这是什么声音?(生猜)

师:看!谁来了呀?(生:狮子!)师:喜欢它么?我也喜欢它。你们喜欢它什么?

师:是啊,狮子的形象一直广受人们的喜爱,因为它威严雄壮、具有王者之风。而且,咱们中国人认为,它和龙、凤、麒麟一样,是能带来吉祥、幸福的“瑞兽”,(图片)所以也称作:祥瑞狮。(出课题。)

二、新授

师:这祥瑞狮和真正的狮子有什么不一样么?造型特别夸张、而且图案化,是中国特有的狮子形象。

2、千百年来,祥瑞狮的形象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功能千变万化,它的造型也很有讲究!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A.唐代帝王陵墓前的石狮,摆在陵墓前课是为了辟邪的。沧州铁狮子足有5.48米高,重29吨!它有个别名“镇海吼”,当时的人们认为它镇住水灾,辟邪镇灾是祥瑞狮最早也最常见的用途。

B.在佛教中狮子是护法的神兽,这种含着球的石狮是专门摆在寺庙里的,象征佛寺的有求(球)必应。

C.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一对铜狮,彰显着皇家崇高的地位,所以啊,祥瑞狮也成为权贵的象征。

D.祥瑞狮一般都是雌雄一对的,那怎样分辨公母呢?母狮的前爪抚摸着一只小狮崽,象征着天伦之乐,寓意子孙昌盛;而公狮前爪按着一只绣球,象征荣华富贵、财源滚滚。这样讨喜的形象不仅用在守门的石狮上,人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它的身影,比如:„„

人们希望威武、敦厚的它能带来祥和、太平的美好生活,寓意吉祥!

每逢喜庆的日子都要跳起热闹的“狮舞”。(视频)同学们,看出这北方和南方的舞狮服装有什么不一样吗?

造型不同:北方舞狮服的狮子毛特别长,造型粗犷威严;南方舞狮服的狮子毛很短,造型华丽细腻。

色彩不同:北方舞狮服的色彩浓烈,对比鲜明;南方舞狮服的色彩清新,搭配比较和谐。

4、师:不同地域的舞狮服装虽然艺术风格有所差别,但是都非常的漂亮、喜庆,眼看新的一年就要来临了,要是我们能够自己做两套舞狮的服装在新年的时候表演表演,那该多好啊!真正的舞狮服制作工艺可讲究了,我们今天先用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来仿制几套。

三、(教师示范)镂空、剪贴、画、装饰。

四、学生创作、评价:左边这一大组的同学合作完成一套南狮服装,右边这一大组的同学完成一套北狮服装。

五、总结

同学们,除了祥瑞狮,咱们国家还有许多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形象、一张画作或者一件工艺品,更一种符号,是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18课 戏曲脸谱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戏剧脸谱的特点、样式及有关知识,学习脸谱绘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创造性地画出一个脸谱样式,提高对中国戏剧脸谱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常见脸谱样式的绘制步骤及有关知识

2、脸谱纹样的流畅、和谐与色彩的恰当运用。

教学准备:

课件、彩笔或水粉画工具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1、课件播放京剧节目,提问:这是什么音乐?(生答。引出戏剧)

除了京剧外,你还知道中国有哪些戏曲剧种?

戏剧表演除了要唱、念、做、打的功夫处,表演前还需要

做什么准备?

戏剧的化妆与生活化妆有哪些不同?

教师小结:戏剧化妆色彩浓重,形式夸张,具有象征性和约定俗成的程式。

2、课件出示张飞和角图片并简析形式特点

二、欣赏分析

1、在戏曲表演中,脸谱的描绘往往根据戏剧角色行当生、旦、净、末、丑来分别对待,特别是净、丑角脸谱显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2、课件打出资料,并讲述不同样式特点

3、课件录像资料,让学生再次欣赏并分辨角色行当

4、教师小结:脸谱既是化妆手段,也是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有较高审美欣赏价值,人物的忠*善恶,爱憎分明地跃然脸上,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三、步骤演示

1、课件打出步骤图,老师演示

(1)画出头形、定五官位置

(2)确定人物类型(红、黑、反派、正派.....)

(3)用线画纹样(流畅、和谐、美)

(4)涂画色彩(有主色、黑色和白色)

四、学生作业

1、大部份学生在作业纸上绘制

2、请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别画出生、旦、净、丑脸谱。

3、放戏曲音乐,挂出“戏曲大舞台”作业展示板

五、展评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脸谱,大家不仅知道了戏剧脸谱的审美价值所在,还自己绘制出了一幅幅生动的脸谱,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去体会欣赏脸谱艺术,提高对戏剧艺术的欣赏能力,弘扬祖国传统艺术。

第19课 民族服饰

教学目标:激发对民族服饰的热爱。教学重点:设计一套服饰;

教学难点:学习民族服饰的特点,并应用。教学方法:示范、练习教具:图片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课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服饰,汇集成绚彩、风格多样的中华服饰。他们或斑斓厚重,或丰富华丽,或简洁朴美,最为完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理想。

二、授课

1、欣赏、分析民族服饰 出示图1 傣族姑娘的服饰 提问:这件服饰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傣族的服饰有许多纹样。出示图2 藏族妇女服饰

提问:这件服饰的色彩上有什么特色? 学生讨论。

“藏族的服饰色彩鲜艳,有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各种颜色搭配。”

出示图3 汉族妇女绣花衣

提问:汉族的服饰衣服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出示图4布依族服饰 图5维吾尔族服饰 图6苗族服饰 提问:你能找出这些服饰的不同之处吗?那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

“布依族按民族习俗,头上所缠绕勒条的数量,代表了少女的年龄。苗族服饰的标志是银饰,装饰图案以龙凤花卉和象征吉祥的植物为主,寓意高贵、华美。”

2、出示范例,讨论制作方法

多变的款式、鲜艳的色彩、丰富的装饰纹样、精巧的戴饰,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织锦、刺绣、挑花、蜡染等民间工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艺,在服饰上被充分地展现出来,美丽的民族服饰蕴含了各民族的风俗、礼仪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

1、学生分组讨论制作的方法。

分别从:款式、颜色、花纹、材质几方面讨论。

2、老师示范制作 1)剪出衣服的款式; 2)上色、添加花纹; 3)制作服装的配饰;

3、学生小组制作。

要求:根据民族服饰的特点,设计一套服装。要美观、实用、有民族特色。

老师指导。

4、展示学生作业,讲评作业。

服装表演,学生穿上自己设计的服装表演。集体评议。

“你认为谁的服装设计得好?好在哪儿?”

5、小结

“服饰还有一定的含义,有一定的环境意识,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课后同学们多去了解学习一下更多有关民族服饰的知识。”

第20课 快乐的小乐队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媒材制作出可以演奏的乐器并进行装饰。

2、通过多学科渗透,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进行探索学习的能力。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索、群体合作的精神,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制作打击乐器并编童话剧。教学难点:构思巧妙 教学用具:

废旧瓶子、易拉罐、铁桶、卡纸、水粉颜料、毛笔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给你们听一种好听的声音。你们知道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吗?(师在一个小瓶子里装了点水,用小棒敲出声音)

老师在另一个瓶子里装更多的水,听一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总结:装不同的水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新课

1、玩一玩

请同学上来玩一玩,看谁敲得好听!

2、画一画

想不到可以敲得那么好听,可是它不好看,我们把它装饰一下吧!演示:

1)在瓶子里装不等量的水

2)调好水粉颜料,用毛笔在瓶子上画花纹,色彩鲜艳些!3)用绳子固定好劲部,吊在棒子上。

装饰好玻璃瓶,就是一组漂亮的“编钟”了!

3、启发思维

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发出声音? 学生讨论回答:易拉罐、铁桶、碗......4、欣赏优秀作品

1)把空的金属桶蒙上布,画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就变成一个可以敲响的鼓了!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2)装了豆子的易拉罐能晃出奇妙的声音。

5、学生实践

你们带了哪些材料?可以做成什么样的乐器?装饰和美化乐器,使它变得更漂亮可爱。

6、游戏(小组合作)

美术和音乐都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采。用我们自己做的乐器,设计一个背景和道具来组织一场小小音乐会,多有趣!

1)画背景,编剧。2)做道具 3)又演又奏

学生表演,师巡视指导。

7、评价

学生互评自评,选出“最佳创新”奖,“最佳表演”奖等。

三、小结。

第21课 古老的面具

学习目标:

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

2、通过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

3、初步学会面具的设计与制作。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技法,设计制作平面的面具。在与同学合作完成作业时,锻炼协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

4、通过表演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学生体验面具带给自己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面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面具的特点,运用材料制作出一个面具。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2、难点:如何将材料合理拼贴在一起,使制作的面具外形夸张、色彩鲜艳。教学思路:设定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大量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面具文化。通过教师的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学习面具知识。运用不同风格的面具图片作对比,让学生找出面具的特色。最终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配合教师的巡回指导,完成一幅美观的面具作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份 自制面具教具和多个装饰部件制作面具所需要的材料,如:彩卡纸、水彩笔、剪刀、胶棒、废旧塑料、毛线等。(根据学生的想法自定所需材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举行一场祭祀活动,你们知道什么是祭祀活动吗? 学生回答:知道或不知道。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看看祭祀活动是怎么样的吗?

学生回答:好!

视频展示:一组头戴面具的人跳着古怪的舞蹈进行祈祷。(来源互联网)

欣赏视频之后,请学生说说这祭祀时人们都打扮成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都带着面具,穿得很奇怪。

在这时老师要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强调祭祀必不可少的是面具。讲解面具的来

源,和祭祀的文化历史,让学生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针对学习目标1)设定情境,引出我们的课题——古老的面具

二、初步感知

总结要领:

我们要做面具就应该做好它,先欣赏一组面具的图片,找出面具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的特色来。

带着问题去欣赏图片:

1、通过欣赏图片,看看面具都是用什么做的哪?都用到那些材质?

出示图片:

学生回答:布、木头、毛皮、石膏、陶土„„

2、通过欣赏图片,总结出面具外形有哪些特点?

出示图片:

学生回答:可怕、难看、眼睛很大、嘴巴很大、颜色很丰富„„ 老师总结学生答案:五官夸张、色彩鲜艳、怪异神秘

三、欣赏感知 分析制作方法

出示一组简单的面具,让学生分析出该面具的制作方法。总结学生回答重点:先做面具的脸,再在脸上做装饰。看了很多面具的图片,也分析了一些面具的做法,再来欣赏书上的学生作品,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们做面具又该怎么?

给学生5分钟时间看书,看书时要时刻想着自己要怎么做。5分钟之后提问,并给学生的想法提出建议。

四:小组合作 教师指导:

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进入制作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教师巡回指导,在指导时照顾到学生素质的差异。

五:作品展示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而我们的面具还没有来得及做装饰,希望学生在下节课上将我们的面具装饰完成,让我们一起体验一下祭祀着古老神圣的活动。

第二课时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一、上节回顾重现情境

上节课老师提到了要就行祭祀活动,同学们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记得

那我们必需的面具还没准备好,你们有信心做出非常漂亮的面具吗?

学生回答:有!

那把我们制作了一半的面具都拿出来。

二、对比教学

示范指导:

带上自制的面具,对学生说:“今天我们的祭祀活动就要开始了,老师也为自己做了一面具,你们看看怎么样?”

学生回答:很好看 很棒

再拿出俩个面具(做得很简单,没有五官装饰和鲜艳的颜色。)对学生说“我还做了两个面具,可是我老师觉得这两个面具看起来太普通,我不太满意,你们能帮帮我找找问题出在哪吗?”

学生回答:颜色不好看,眼睛不大,不够夸张„„

老师问题:怎么就向你们说的颜色也鲜艳了,五官也夸张了啊? 学说回答:给它添颜色,贴个大胡子,画个大嘴„„„

我是要按照学生的回答在面具上做修改,改完之后果然明显变得美观了。老师:哇!真的变得漂亮很多,我们的学生真聪明!那有一个面具谁愿意上来对他进行装饰?

挑选学生装饰面具,之后再让学生点评,有不足的地方让其他学生来修改。

三:小组合作

教师指导:

大家看看自己手里的面具是不是和这连个面具装饰前差不多?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是

老师:那该怎么办?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学生回答:对它进行装饰

老师:很好,那还等什么,快开始吧!我可是准备好了相机要为你们拍照的。

学生分组进行制作,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个别慢的同学给予帮助。

板书:

作品要求

五官夸张

颜色鲜艳

怪异神秘

第22课 黄平泥哨

教学目标:

1.了解泥哨的方法,能盘制生活用品;

2.经历对生活物品的观察、尝试、交流、泥哨的过程,总结出泥哨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对泥哨这一内容的喜爱。教学重难点:泥哨的方法

教学方法:集体探究、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生准备:陶艺泥、泥工刀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实物图片导入:

1.出示本班上节课做的实物,复习旧知识:

2.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用泥哨的制作方法。(板书:黄平泥哨)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泥哨的制作方法:(1)观察碗外形特点:

新兴第一小学2014-2015第一学期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提问1:你们看一看这些泥哨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2)交流探究:

(4)总结泥哨的制作方法:

三、学生课后作业

上一篇:中石化企业个人总结下一篇:初中三年级春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