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共10篇)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 篇1
《桥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
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过:“桥梁是一种自古有之,最普通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可见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有很多很多接触桥的机会。展示孩子们带来的各种桥的图片,比较后一起学习新课。
生:(齐声回答:好)板书课题:《桥的形状和结构》
二、探究新课 1.各种各样的拱桥
师:现在,老师为大家搜集了一些桥的图片,请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下这些:最普通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的图片。大家请看大屏幕。
生:(每个学生都用期盼的眼光来看着大屏幕)
生:(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大屏幕,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桥梁时,不时发出惊叹声:哇,真美;哇,这些桥的结构真特别。
师:从大家的表情、赞叹声,老师知道大家都能感受到了桥这一最普通而又最特殊的建筑物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那同学们你们又都见过什么样的桥?对于高科技的现代桥梁你们又有多少了解呢?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随后在班上汇报,好吗?
生:好!
师:(巡视学生讨论的情况)
师:那个同学能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都交流了见过什么样的桥。生:南京长江大桥 生:赵州桥
生:我们的鹤伴桥、青岛栈桥
师:好!真了不起,你们小组观察、思考都非常认真仔细,请大家给他们掌声表扬一下。
师: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对桥进行研究,老师根据这个小组对桥结构不同的发现,把它们分两类:一类拱桥;另一类拉索桥。
(板书:拱桥
拉索桥)2.观察比较,实验探究
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拱桥吧!(课件出示:拱桥的图片)
师:这些拱桥,它们都有一个拱形,人们都喜欢把它们称作美丽的彩虹。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些拱桥,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提示:可以从拱桥的结构、材料、桥面和桥拱位置等方面比较)生:我认为这些拱桥的虽然它们的结构有点不同,但是它们的受力方式却是一样,都是桥拱在受力。
生:我看到第一幅图中的拱桥,它的桥拱在桥面下面,就想它应该是桥拱在把桥面托起来的,也就是只有桥拱在用力;而第四幅图中的拱桥,它的桥拱是在桥面之上的,而且桥面两端又各有一个大桥墩支撑着,我就想这座桥,就不止是桥拱在受力,桥墩也在受力,把桥面给托起来的。
师:为了更好地让大家体会“拱桥受力”这一原理,老师安排了让大家做一个小实验。(明确要求: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听老师的指挥)
师:分发实验材料
师:课件出示实验的步骤和做法 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不仅思维敏锐,动手操作的能力也非常棒!哪位同学说一说在实验过程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当我拿着木片的两端往中间压的时候,感觉到了有一种往外的推力,越靠中间这股力越大。
生:老师,我也感觉到了,当我一松开手的时候,竹片会马上弹开,恢复原样。
生:当我用线把压弯的木片的两端绑紧后,这个弓形就不会再往回弹,两端也不再有往外的推力了。
生:当我把木片两端绑好后用力压这个“弓”的上方时,却不能把它压下去。
师:这也是学习科学课的一种好方法,希望同学们能保持下去。小结:大家刚才说的都很正确,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面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产生的向外的推力。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能力;桥拱在桥面下方时,当拱足不动时,桥拱也就形成了一种承托力,把桥面托了起来。
三、认识钢索桥
师:古人在藤蔓得到了启示,做成了吊桥,后来又建造出了铁索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已用钢索建造出了跨度达千米以上的拉索桥啦。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钢索大桥的优美身姿吧!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拉索桥的结构怎么样?
(提示: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钢索起什么作用?桥塔起什么作用?)
生:看图思考
师:看看哪位同学的观察力最敏锐。能回答些这些问题 生:我观察后,发现拉索桥通常由桥塔、桥面、钢索组成的;钢索起到了拉起桥面、承重的作用;桥塔则起到了支承钢索的作用。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拉索桥的特点,现在让我们模拟做一个拉索桥。
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操作过程遇到的问题 师:拉索桥和拱桥不同之处在于拉索桥是靠钢索往后的拉力把桥面给“吊”起来的,拉力越大承载力也就越大。
师: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个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做的拉索桥载重最多。
生:(表现得非常兴奋,他们有的操作,有的出谋划策)整个课堂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生:刚才,老师都讲过了,拉索桥的钢索的拉力越大,承载力也就越大。我们就根据这一原理,在实验过程中作了以下调整:加粗了绳子;加大了拉力。这样我们小组的拉索桥就载书最多了。
师:其实在建造现代的拉索桥时,工程师们早以注意到这一秘密了,跨度越长,载重量越大的拉索桥,他们都会相应地加粗钢索,加巩桥塔以提高桥的承载能力。请大家一起看看书本上有关江阴大桥的资料。
四、课外延伸,巩固拓展
师:同学们,还想研究桥吗?课后请大家观察我们家乡的桥,写一篇观察记录。也可以尝试着用各种材料造桥。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教学准备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课件、微视频 预习
课前观看教师录制的微视频,观察金鱼的呼吸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师:前几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蜗牛、蚯蚓和蚂蚁,他们都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小动物。水中也生活着很多小动物。
出示池塘剖面图:谁来说一说,在这个池塘中都生活着哪些小动物?
生:鱼,虾、螃蟹……
师:数量最多的是哪一种动物呢? 生:鱼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美丽的鱼,出示:什么鱼? 生:金鱼。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观察金鱼。板书课题。
二、提出问题。
师:关于金鱼你知道什么?
生:金鱼是人工养殖的;最早养金鱼的国家是我国。师: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金鱼是怎样呼吸的、怎样吃东西的、怎样运动、怎样睡觉、怎样排泄、为什 么金鱼睡觉睁着眼睛、、、、、、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东西可真多!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我们能研究完吗?
生:不能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从这些内容里选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好不好? 生:好
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金鱼的外形和运动、金鱼是怎样吃食的以及金鱼 是怎样呼吸的这三个问题。(三、观察金鱼的外形及运动
师:我们先来观察研究第一个问题。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安静、认真、仔细、不要打扰他们、不伤害他们、不戳他们…… 师:在观察之前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观察,(课件展示)现在开始观 察,然后快速的把它画下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的最仔细。
师:请几个小组对着图介绍一下观察到了什么? 生 1:金鱼的身体分三部分:头、胸(肚子)、尾
师:在科学上我们把中间这一部分叫做躯干。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 2:鱼鳞 师:鱼鳞有什么作用? 生:保护身体,不让身体受到伤害。
师:真不错。那还有什么? 生 3:鱼鳍 师:鱼鳍有什么作用呢 生 4:掌握方向、游泳、保持平衡……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知道的。
师:接下来我们该研究哪个问题呢? 生:金鱼是怎样吃食的。
四、观察金鱼的吃食和排便
师:观察金鱼吃食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安静、不要去抓金鱼、不要喂得太多、鱼食只要喂一点点好了,吃多了会导 致金鱼吃的太多而涨死。金鱼不会饿死会撑死。师:科学研究一定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师已经给你们准备好了一些鱼食。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吧!(学生喂食,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鱼是怎样吃食物的?
生:金鱼是咬到嘴里去的、金鱼是张开嘴巴大口吞进去的……
师:谁能用动作来比画一下金鱼是怎样把食物吞进去的?(几个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演)
五、观察金鱼的呼吸。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金鱼不吃东西的时候也好象在吃东西,这是怎 么回事呢? 生 1:在喝水 生 2:在呼吸
师: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金鱼的呼吸实验:播放自录的微课件我们做个实验来证明一下。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 数数看金鱼半分钟喝了多少水好不好? 生:好。
师:金鱼呼吸多少次? 生:43 次、28 次、64 次
师小结:金鱼一分钟大约呼吸40多次,我们又增长了一个新知识。
六、比较金鱼和蚂蚁的不同。
蚂蚁和金鱼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呢?科学家维恩发明了这样一个图,有 谁知道怎么填?
3、那谁来简单的说说蚂蚁的特点?金鱼呢?
4、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活的,会运动,需要吃食维持生长,会排泄废物,会繁殖后代。
七、课堂小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了解为集体可以做哪些事、该承担哪些责任;
2、懂得在意见发生分歧时,大家能积极发表个人意见并听取别人的意见,共同商量团结协作,小“我”服从大“我”,形成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通过组织读者讨论活动,提高学生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为集体多做贡献的思想。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应该主动承担具体的事,能够以主人公的态度对待集体。教学难点:
知道在集体中意见发生分歧的时候,能够大家共同商量,正确理解小“我”服从大“我”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纸等。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师:今天和同学们一起上课非常高兴,你们想知道老师的一些情况吗?(生:想)那么老师就先作一下自我介绍吧:我叫张志强,在咱们学校代五年级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知道老师今天为什么到咱们四年级二班来
上这节课吗?因为老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最棒,最聪明,回答问题最积极!那么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一起上好这节课?(生:有!)好,声音很洪亮,充满了自信,老师相信你们。
2、师:虽然老师和同学们见过面,但是老师对同学们还不是很了解,对咱们班级的情况掌握的也不是很详细,下面咱们能再了解一下吗?(生:好!)
师:老师想先了解一下咱们同学,点一下你们的名字。这儿老师有个小要求:当老师读到你的名字时,你要回答“我”(板书),而不是平时回答的“到”,听清楚了吗?
师读学生名字,学生用“我”回答......师小结:同学们声音真洪亮,都是那么自信和阳光,老师也深受感染,为你们高兴!
3、老师还想知道咱们班级的一些情况,谁来说一说?这里老师也还有个小要求:介绍班级的情况时,要用“我们”(板书)来介绍。
师提示: 比如:我们四、二班有多少学生,多少男生多少女生,教我们的老师对我们怎么样,我们同学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我在这个班集体里面的感受是什么。
生:回答。师适时鼓励。
师小结:我们这个班集体是多么让人快乐,多么让人感到幸福啊!老师真想天天和你们在一起。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引入课题:师:一个一个的同学,一个一个的“我”,就构成了班
集体----“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我”和“我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关系的内容。
2、深入了解,贴近内容。
(1)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咱们班获得过那些荣誉奖励呢?谁来给老师介绍一下?
生:
师:当班级获得这些荣誉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生:快乐、幸福、高兴......师:那么老师还想问,这些荣誉的获得很简单吗?是怎样获得的呢?
生:全班同学的努力。
(2)老师还帮同学们找到了一些资料,大家看一看。(示照片课件)
大家看到照片想到什么呢?
生:......引导学生再看学校里获得的各种荣誉奖励。
师:看到这些荣誉奖奖励,你有什么感受?
鼓励学生说出这是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3、活动体验,走进集体。
张扬的故事
师:有一个同学,他的名字叫张扬,也很喜欢咱们班,今天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大家听这段小故事,思考几个问题。出示课件《张扬的故事》
师:为什么说张扬是“好样的芝麻官”? 负责人
从张扬同学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关心同学,热爱集体 张扬同学关心同学,热爱集体,我们送他“香芝麻”的称号。师小结:像张扬同学这样,能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关心集体里的同学,我们班里也一定很多对吗?你想夸夸他吗? 活动一:寻找班级上的“香芝麻”。
出示课件“夸夸班级中关心集体的“香芝麻”。
生:我想夸。。他做值日很积极(。。收作业很仔细。。出黑板报积极。。爱护公物数第一。。。。)
这几个同学就是我们班的“香芝麻”,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是不是也想做我们班级的“香芝麻”呢?那你打算怎么做? 生:
师小结: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到,都可以做“香芝麻”。活动二:做游戏 速记水果图片比赛 出示比赛规则。分组活动 展示统计结果。说出获胜办法。
师小结:从这个游戏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团结合作 活动三:天鹅、鱼、螃蟹拉车的故事
师:刚才的游戏,让我们大家体会了合作的重要性。今天,有几只小动物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它们也在和做一件事,大家看一看它们是怎么合作的吧。(示课件)
播放录音。“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帮找原因
我们再继续向下看,他们找到办法了吗?
继续播放视频。找到解决的办法了吗?从这个小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团结合作
师:团结合作是否要注意什么呢?
注意各自的能力,努力要方向一致,目标要一致。辨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一些关于团结合作的知识,明白了一些道理,那么,你能帮助下面问题中的同学解决遇到的问题吗? 出示课件:四(3)中队。。。。
师提要求:小组讨论,一人汇报。师巡视指导。
学生明白:在自己意见不合理的时候,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好的建议。共同商量,分工明确,有找材料的1,有画画的等。
师:合作的学问很大,需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需要相互帮助、顾全大局;也需要齐心协力。
辨析二:同学们帮助四(3)中队解决了出黑板报的问题,那么你能再帮助小明解决一些问题吗? 示课件
生思考回答: 生活中要以集体为主,个人为辅。
师小结: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是需要集体完成的,请看下面的图片(教师出示课件)
。。。。。。师边出示边解说图片内容。
师:这些图片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生:团结合作 总结出示:集体是我家 我爱我的家 课后践行
课文总结:同学们,一个集体就是我们共同的家,它带给我们温暖,伴我们成长,在这个大家庭中,每一个“我”做事情要尽职尽责、“我们”大家要团结合作。这样,我和我们才能共同进步,我们集体的大船才能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 课件出示要求 课后践行:把自己为集体做的事情记录下来。一个月后,看看自己做得怎样。并在全班范围内评选“优秀小主人”。板书设计:
“我” 和 “我们”
↓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 篇4
一、校园生物大搜索
1.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并分类记载的生物种类超过了200万种,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物种应有200万—450万种。
2.科学家常常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区域观察研究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3.校园里的动植物种类很多,生活的环境也各不相同。
4.我国珍稀植物有珙桐 、人参、水杉、银杏、金花茶等。
5.我国珍稀动物有大熊猫、藏羚羊、扬子鳄、白鳍豚、亚洲象、金丝猴等。
三、多种多样的植物
1.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动植物。
2.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植物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根据茎的特点植物可以分为木本植物(如:桃树樟树)和草本植物(如:狗尾草、水稻);根据生活环境将植物分为水生植物(如:浮萍)和陆生植物(如:雪松)。
3.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他们根据植物有没有花把植物分成了两大类:开花的植物和不开花的植物。
4.在植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有30多万种,开花的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5.在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的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6.不开花的植物包括蕨类(如:蕨菜)、藻类(如:紫菜)和苔藓类(如:葫芦藓)植物等。
7.属于开花的植物有:桃树、油菜花、凤仙花、月季、金鱼藻等
四、种类繁多的动物
1.科学家把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2.像蚂蚁、蝗虫、蜜蜂那样,身体上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类;像金鱼、鲤鱼那样,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鸟类;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是哺乳动物。爬行动物:身体表面有鳞或甲,肚皮贴近地爬。两栖动物:小时候在水里生活,用鳃呼吸;长大后在陆地生活,用肺呼吸。
3.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
4.在动物王国中,已发现的种类已经有15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而昆虫又是动物王国中种类最多的,已知的昆虫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5.脊椎动物是动物身体中长有脊柱,构造比较复杂的一类,它又可以分为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
五、相貌各异的我们
1.不同的生物有各种不相同的特征。
2.我们不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六、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植物的叶具有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功能。植物所具有的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它们长期适应生活环境的结果。
2.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也有明显不同的形态结构。
3.浮萍是水生植物中的浮水植物,只有一根较细的根;
七、谁选择了它们
1.在田野中,绿色青蛙因为有好的伪装而被保留下来,其它颜色的青蛙因为过于显眼而被猎食者吃掉。
2.生物学家对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时,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同一种生物,愈冷的地方,个体就愈大,身体愈接近圆形;并且鼻子、耳朵、腿等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3.环境发生改变,动物的形态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多样的生物是由多样的环境造成的。
4.大自然的选择使得生物发生变化,然而人工选择也在丰富着物种的多样性。
5.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大的球形烧瓶这个容器内的水温降得慢,细而长的玻璃瓶这个容器内的水温降得快。在大自然中,大而圆的动物的体形降温慢。
八、生物多样性的意义0.
1.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个家园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
2.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3.每种生物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
4.多样的生物对我们人类有不同的价值。有的具有欣赏价值和科学价值,有的具有经济价值,有的具有药用价值。
5.就像人类生活离不开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每一种生物也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之中。举例:花繁殖后代需要昆虫帮助传粉;苍耳靠动物传播种子;动物排出的粪便可成为植物的养料;蝗虫生活需要以水稻等植物为食物。
6.保护生物多样性,要从保护家乡生物多样性做起。
7.人类是生物大家族中的一员,我们理应平等对待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
8.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提供给人类做食物;供人类欣赏;提供给人类做药材;人类可以用植物做成生活及学习用品;可以净化空气;提供给动物做食物。
资料库:
1.生物的基本生存条件包括阳光、空气、水源和地域等。
2.《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正式开始实行。
3.每年的5月22日被称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4.全世界已有180多个国家成为《生物多样性条约》缔约国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食物网,会书写完整的食物链。过程与方法:能应用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能把食物链中的生物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意识到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并会写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动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下面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一些动物,他们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呢?(学生自由发言)(修改说明: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是的,动物们在他们喜欢的环境中可以获得很好的生存,而动物的生存也离不开食物,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动物们都会吃一些怎样的食物。(板书食物)
3.同学们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吗?这个故事里有哪几种动物?你们能不能把这几种动物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的关系?
预设:蝉螳螂
黄雀
4.让学生将这种食物关系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读一读,得出正确写法。为了方便记忆,编了顺口溜“食物进了谁的嘴就把箭头指向谁”。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谁被谁吃
(1)出示蔷薇花丛中的生物图片。
(2)生说生物的名称,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的关系。蔷薇或草 蚜虫 瓢虫 小鸟;落叶 蚯蚓 小鸟(3)师:它们的食物关系像一个个什么连在一起?(链环),那我们叫它?(食物链)
(4)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什么是食物链。
(5)小结: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板书:食物链)生物学家给食物链上的生物起了不同的名字:生产者/消费者。
(6)阅读书本12页,说说什么是生产者?(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什么是消费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列举有哪些生产者和消费者,并说明理由。
(7)生观察上面几条食物链并上台指出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思考:从上面这几条食物链中,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暗示:起点、结束)(8)生汇报交流,小结:大多数的食物链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结束,有的食物链不是从植物开始的。
课件播放图像:一片金色的稻田,蝗虫正在吞噬着绿油油的稻苗,一只青蛙眼看将把它作为一顿美餐,不远处却有一条黑蛇吐着红信,在稻田里窜来窜去,很快将向青蛙发出攻击。突然,一只巨鹰从天空俯冲下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蛇扑去。
稻苗 蝗虫 青蛙 蛇 鹰 生产者:稻苗 消费者:蝗虫、青蛙、蛇、鹰
2.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水稻田里除了这些动植物之外还有很多。
课件出示:水稻田里的动植物(水稻、稻螟虫、蝗虫、小鸟、蛇、老鹰、青蛙、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小组讨论,拿出实验记录单并用不同颜色的比画出食物链,比比哪组画的全。
提示:如果两种生物间已经有箭头连接了,画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画箭头了。(3)生汇报,其他学生补充
(4)生观察这些食物链,思考:有什么发现?(多条食物链组合在一起,像网)(5)这个食物网有什么特点?
引导: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6)总结: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板书:食物网)
3.拓展活动
(1)刚才我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知道,动植物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那到底它们的联系有多紧密呢?(课件出示:草原图)这幅图中主要有哪些生物?他们之间有食物关系吗?
学生回答。
师:这条食物链中,如果断了其中一环,会对大自然造成什么后果呢?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先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总结;你们的讨论很具体。通过讨论我们知道,食物链中的任意一环的消亡,都会对大自然造成很大的影响。这说明了食物链中的每一环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保护好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多种生物。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珍惜每一种生物。
学生交流讨论。
(三)总结巩固,课外延伸
请同学们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上网或在信息库中查找害虫的天敌,从而设计防治方案,为虫灾防治献计献策。
1.蔬菜大棚内生了蚜虫,为了生产无公害优质蔬菜,你准备怎么办? 2.松毛虫啃食松树,大量的松毛虫甚至会给松林带来灭顶之灾,你认为最好采用什么措施?
(修改说明: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实为题材,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八、板书设计
食物链和食物网 绿色植物(起点)凶猛肉食动物(结束)
食物链和食物网
树汁 蝉 螳螂 黄雀 鹰 老鼠 蛇 生产者 消费者
教学反思:
本次教案经过多次反思和总结,决定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引出食物链,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 篇6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小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两幅图片。
师:今天老师带来两幅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上面的是白天的图片,下面的是默夜的图片)生:齐说一幅是白天的景色,一幅是晚上的景色。课件出示:白天 黑夜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白天与黑夜》 课件出示:课题
(二)实验探究:
师:关于今天探究的内容,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生:为什么有白天? 生:为什么有黑夜: 生:为什么太阳东升西落? ……
生:白天黑夜形成的原因?
师:要想知道白天黑夜形成的问题有什么办法? 生:模拟实验
师:做模拟实验的话,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呢? 生:地球仪、手电筒…… 师出示材料,生分组,组长领取。师:现在有了材料,你怎样进行模拟比较科学? 生:找到地球仪上的中国。
师:你能让我们的祖国处在白天的状态吗? 生:自主模拟做实验
生:手电筒照到中国,我们就处在白天了。师:那地球的另一面又处在什么状态呢? 生:黑夜
师: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
师:现在你们能让我们的祖国从处在白天的状态转入黑夜的状态吗? 再转入白天的状态呢? 生分组模拟实验。
师:谁来把你们组的模拟实验展示给大家? 生:手电筒不动,地球仪围着手电筒转,自己不转。生:手电筒绕地球仪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
生: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生: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自东向西转动,让祖国经历昼夜的交替。师:你们提的很好,如果太阳不动,地球自己不转,只围着太阳转,那我们就会光是白天。
师:对这名学生分析的非常有道理。不光这组同学有这种想法,其实古人在研究“昼夜形成”的原因时曾把这种想法一度认为是正确的,下面我们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古人在昼夜交替这个问题上曾经也这样认为——太阳绕着地球转,形成白天和黑夜我们来看一下。课件展示:
出示课件
(一)“地心说”,介绍。
师:这种说法,人们信奉了一千多年。但是人类对宇宙的认识随着天文观测不断进步……
出示课件
(二)介绍“日心说”。
师:哥白尼认为,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自转。昼夜的变化就是地球自转的结果。所以代表太阳的手电筒在实验的过程中是不能动的。下面请每一组把手电筒固定好。
去掉第一、二种方法,那么现在只剩下这两种方法了,地球到底是自西向东转呢还是自东向西转呢?
这就要大家运用生活中的经验去找答案了。太阳每天是从哪个方向出现的,那地球怎么样的转动才能让祖国的东方最先看到太阳? 师: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 生:展示实验。
师:老师很高兴大家都解开昼夜交替的奥秘了。
师:我们的祖国从黎明到黑夜再到黎明,地球仪旋转了几周?一昼夜是多少小时?
生:白天到黑夜,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生:模拟展示
师:我们在动手实验中找到了昼夜交替的原因,那地球上的各个国家进入的昼夜时间是相同的吗? 生:转动地球仪,探究
师:当中国处在白天的状态的时候,有哪些国家处于夜晚呢?正对着光线的是什么时候?斜写对着太阳的东边是什么时候?西边呢?同一时刻他们所看到的太阳是一样的吗? 生:转动地球仪,探究
师:所以同一时刻,由于地球的自传,地球上的白天和黑夜是不同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差产生的原因。
师:这节课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模拟实验知道了昼夜交替的成因以及时差是怎样形成的,这得益于我们的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实际上,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是时代的产物,它也受到时代的限制,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出示视频。
师:通过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有时候一些大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全对,也要通过不断的科学实验来证明,不能迷信一种说法,敢于挑战!
(三)拓展:
师: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探究学习,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也学到了不少知识,那么现在来帮老师解决几个问题,好不好。出示练习题。(师读题,生答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 篇7
工具和机械
2.杠杆的科学
教科书说明:
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并不太陌生。另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所以,在本课探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对比较轻松。本课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进行解释的科学探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采集整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
2.引导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培养乐于探究、大胆想像的意识;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1.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小木块、剪刀、镊子、煤夹子 2.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出示课件——大人和小孩正在玩跷跷板 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小孩能跷起大人呢?„„
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杠杆
板书:20、杠杆
二、活动过程
(一)初步认识杠杆 师:出示课件——杠杆图
师结合课件讲解:一根棍子,当如图那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动画效果)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重点。
练习:师指着杠杆三点,学生齐说。师:一起说:“杠杆上,这一点叫什么?”
生(齐):力点
生(齐):支点
生(齐):重点 师:当力点、重点能围绕支点转动时,就是一个杠杆。
(二)初步研究杠杆
师:同学们,想玩一玩杠杆吗?
生(齐):想
师讲述:所需材料三样:钩码盒做重物、杠杆尺一个、小木块一个。
要求:1.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觉重物重量,用杠杆撬重物,感觉手用力的大小,比较两力;2.支点位置可以改变;3.小组合作研究,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组装、研究杠杆,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发现。
师:你们是怎样玩的?
生组装杠杆 师:请你指出杠杆的三点?
生指着杠杆汇报 师;请你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边操作边汇报:我们发现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轻; 木块在这个位置时,手感觉重。
师指着杠杆:木块在这个位置时,说法不准确。请看这段是重点到支点的距离,这段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应该用支点到力点、重点的距离描述;手感觉轻、重,说法也不准确,应该是手用力小、大。
师:手用的力小,比谁小?
生:手用的力比重物重量小 师:这说明使用杠杆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省力 请思考手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小,在什么情况下用力大?
(三)进一步科学认识杠杆
师:科学是讲究证据的,我们做个模拟实验来研究杠杆。师演示讲解:
所需仪器:底座、支架、杠杆尺、钩码
师边说边组装
注意事项:1.杠杆尺有标记一端钩码做重物,一个钩码重=0.5牛,另一端为力;2.杠杆平衡了,说明使用杠杆可以撬起重物了;3.支点不变,杠杆尺上力点、重点只能各有一个;4.我们看课件重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几个格表示,在第一个洞,距离是1个格,在第二个洞,距离是2个格;5.请根据表格做好记录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有标记)实验要求:请研究杠杆,根据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研究,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师:谁来汇报你们的数据和发现。生1.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有标记)一次 2牛
0.5牛 1 我们发现杠杆是省力的。
师引导:请看后面数据杠杆当怎样时,省力?(师板书: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
生1: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师板书:大于
省力)
师:说的很好,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2: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2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有标记)二次 0.5牛
1牛
我们的发现是:杠杆是费力的。师提示:请说完整。生2: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师板书:小于
费力)
师:真棒!还有不同的吗? 生3:我们的数据是: 次数 物 体 重 量
人的拉力
1牛 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 4
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有标记)三次 1牛
我们的发现是: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师板书:等于
不省力不费力)
师:同学们真棒!关于杠杆的发现谁能完整的说说?
生4: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
师出示简图:同学们,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杠杆原理。
(四)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师: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并不都像一根棍,凡是有支点、力点、重点,工作时力点与重点围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师:(出示剪刀——费力情况)这是什么杠杆?为什么?
生:是费力杠杆,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师:(出示剪刀——省力力情况)这是什么杠杆?为什么? 生:是省力杠杆,因为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师:剪刀是较复杂的杠杆,还有不省力不费力的情况。师出示课件: 介绍省力杠杆——钳子、起钉锤、起子、推车。师出示课件: 介绍费力杠杆——镊子、人钓鱼时、人体杠杆等 师用镊子夹物:镊子的三点在哪里?它是什么杠杆?
生:夹物的地方是重点,手的地方是力点,一个头的地方是支点,镊子是费力的杠杆。师:很好!镊子和前面的杠杆不一样,它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同侧。师:人钓鱼时,也是费力杠杆,请看图费力杠杆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省距离。师介绍人体杠杆。
师出示课件:天平是什么杠杆?使用它有什么好处?
生:天平是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使用天平方便称物体重量。
师: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有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同侧,有的力点、重点在支点的两侧,请同学们课下继续了解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动脑筋:
师:老师有个难题考考你们,看谁聪明。一个人用担子挑重物时,肩膀挑担子的哪个位置最轻松? 生1:挑中间位置。
师:假如一头重,一头轻呢? 生2:挑支点位置。
师:很好!你真棒!人只有挑支点位置时,担子是平衡的,人最轻松。拓展活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亲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巩固并学会相关的探究技能:控制变量实验,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对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能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大胆而合理的预测。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用:分别把两张卡纸、三张卡纸、四张卡纸用极少量液体胶水粘在一起,使之形成四张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分别标上 1 号、2 号、3 号和 4 号,并在纸条上做上记号。实验记录表,统计图。相同大小的铁垫圈,放垫圈的盒子、橡皮擦、红笔、直尺、木片。
教师用:小组用的实验材料一份、各种横梁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纸条)请一位大力士和老师配合做一个实验,拉一拉这张纸条,(用很大的力气才拉断)教师说明纸承受拉伸的性能强。
我再把这张纸放在架空的两本书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后,教师实验)
2.纸条承受不住自身的重量就弯曲了,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不弯曲呢?也就是说让它抵抗住弯曲呢?(学生说抵抗弯曲的方法:拉近盒子的距离、加支撑物等。)
板书课题:抵抗弯曲
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活动一:探究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1.师:如果增加纸条的厚度,它的抵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加吗?(会)
2.师:这里有两张纸,1号纸比较薄,2号纸是由两张 1 号纸粘起来的,也就是说它的厚度是1号纸的„„(2 倍)。
3.师:那这两张纸,哪张的抗弯曲能力强一些呢?
师:都觉得 2 号纸的抗弯曲能力比 1 号纸强吗?
4.师:(稍作停顿)那 2 号纸比 1 号纸抵抗弯曲的能力强多少呢?预测一下。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生沉默)
用心爱心专心 1
都认为 2 号纸厚度增加一倍,抵抗弯曲的能力也跟着增加一倍吗?
5.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预测准不准确呢?(实验)如何实验?(放铁垫圈)为了让实验公平、科学,应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呢?(垫圈大小和重量、垫圈放的位置、支撑物的距离和高度、弯曲程度、放垫圈的力量。)
教师说明:放垫圈的位置以中间的圈为准;书的距离以纸上的线为准;弯曲程度以沾到橡皮擦为准;放垫圈时不要用力砸。
6.学生实验,教师参与指导。
7.交流。
8.师:实验都完成了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做了这个实验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师小结板书:增加纸的厚度,能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
活动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1.如果给你们3号纸,3张纸合起来,它们会承受多少?
(指几个学生说,教师说明:可以确定一个范围)
2.我们还有4号纸,小组内先猜测一下3号纸和4号纸能放多少个,再做实验并记录,老师建议:可以先做3号纸,再做4号纸。
3.学生验证并记录。
4.交流:刚才大家研究的这么投入,肯定有重大发现。(学生汇报)
5.刚才,我们对3号纸和4号纸的抗弯曲能力都进行了预测和测量,很多同学都感到非常意外,怎么可以承受这么多的垫圈呢。做了这个实验,你们对纸的厚度与它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有什么新发现?(能力不是成倍增加的)
三、绘制折线图并分析
1.在科学上,我们用这样的图表示出来。(出示统计图)看得懂吗?横向表示什么,纵向表示什么。你会不会画?请同学们把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用折线的形式画下来。
2.学生绘图。
3.展示,交流。(学生介绍折线图,有什么发现。)
4.小结:看着曲线图,你能说说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能不能说,纸的厚度增加1倍,抵抗弯曲的能力也增加一倍,有没有明显的倍数关系)可不可以这样说,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提高纸的抵抗弯曲能力。
四、联系生活
1.像纸这样的薄形材料抵抗弯曲的性能都较差,增加厚度能明显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所以在建筑中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
(欣赏图片)
2.(指教室里的梁)这些横梁是什么形状的?它的横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大多是立着放的,还是横着放的,你能不能也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这又是为什么呢?(立放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
3.用木片来体验得出的结论。
五、小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 篇9
四年级上学期
中心小学
四年级一班
周次 实 验 内 容 演示 分组 实 验 器 材 √ √ 各种有关天气的图画 √
天气日历、温度计、画有天气符号的1 我们关心天气 1 天气日历 温度与气温 2 风向和风速 3 降水量的测量 3 云的观测 4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6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溶解的快与慢 8 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听听声音
√
√
√
√
√
√
√
√
√
√
√
√ 小卡片等
温度计、温度填充图、一天中各个时间段的气温
风向图、制作风向表的材料等 制作雨量器的材料等 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等 气温、云、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食盐、面粉、沙、烧杯、滤纸等 装水的透明玻璃杯、高锰酸钾、沙、溶解纪录表等
各种常见的液体、玻璃杯、酒精、记录表等
玻璃杯、食盐、小苏打、汽水等 玻璃杯、冷热水、水槽、记录表等 烧杯、纪录纸、天平等
浓盐水、清水、蒸发皿、石棉网等
课前打开门窗让学生听到教室外面的声音,科学笔记本、大小音叉和铁
钉等
√√√√√ √√√√√√√√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 √ 面鼓、,钢尺、音叉等 10 声音的变化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 √
钢管、长短不同的铁钉、粗细不同的铁管等 √ √ 钢尺、或塑料尺、活动记录单等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 √ 音叉、铝箔条、木制米尺、棉线等 11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保护我们的听力 12 身体的结构 骨骼、关节和肌肉 13 跳动起来会怎样
(一)14 跳动起来会怎样
(二)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15 口腔里的变化 15 呵护我们的身体
√ √
√
√
√
√
√
√
√ “耳的结构”图片、音叉、塑料杯等
阅读材料、黄豆、棉花、空罐、废报纸等
观察记录表单、气泡图
哑铃或者其他重物、记录纸 心跳与呼吸次数纪录表、粗吸管、广口瓶等
水盆、洗耳球、塑料管等
人体消化器官图、人体消化器官记录单等
牙齿的分布图、结构图、画牙齿排列图的记录纸等
画图纸张若干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 篇10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二课《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设计”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1、课程分析
本课让学生对水和食用油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学生将从多个侧面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本课在单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学生们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去观察,去实验。为下面研究水和空气的对比做了很好铺垫。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周围一些常见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但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不强。虽然学生通过学习对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点,但对它们本质的区别认识是模糊的。这些都是要在本节课及今后的教学中予以培养、锻炼、提高及澄清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水和油相比,在颜色、气味、粘稠度、重量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都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2、运用不同感官和实验的方法仔细观察比较水和油;并进行分析和交流。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情感态度。【教学设计】 活动分析:
本课主要进行五个活动。
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观察比较水和食用油; 二是比较它们的浸润和液滴形状; 三是比较水和油的沉浮情况。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看桌子上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什么材料? 预设:试管,水,食用油,滴管,面巾纸,试管架。
师:这节课我们就比较水和食用油,关于水和油,同学们想想有哪些不同? 本环节达到的目的:
1、认识实验用具。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引出本课的主题。(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
二、主要活动
活动
一、利用感官观察比较水和食用油
1.确定方法:比较水和食用油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预设1:看,听,摸,闻,尝。
预设2:教师追问:尝的方法合适吗?为什么? 策略2:尝是不卫生的,不安全的。不合适。2.确定记录的方式:维恩图。3.观察活动。
4.小组汇报。本环节达到目的:使学生们通过感官观察能够比较出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并且能够描述。注重观察方法的科学性。并能够通过比较的方法把维恩图进行完善。学会了在不同当找相同的方法。
活动
二、观察浸润现象、比较液滴形状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引入:在刚才摇晃试管听声音的时候,有人把水和油洒出来了吗?拿面巾纸擦擦看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进到纸里面去了。
目的:学生们很难直接说观察浸润的现象,通过前面活动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看到的就是浸润现象。起到过渡的作用。2.液滴的比较观察。
再次过度:有水和油进不去的材料吗?引出玻璃片。教师讲解实验要求:
把玻璃片放在桌面上,拿1号滴管取一滴水,2号滴管取一滴油分别滴在玻璃片上,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水滴和油滴,不要把水和油滴到一起。3.汇报并画出水滴,油滴的形状。
预设:水滴比油滴高,水滴圆形,油滴发瘪,油和水都不能保持固定的形状,水和油都可以流动。
活动
三、观察同一物体在水和油中的沉浮情况。教师演示,并请学生们汇报现象并做以分析。
目的:使学生们感知到水和油都有浮力,但不求全班说出浮力的这个词。能够感知沉浮情况就可以。
三、小结以及拓展。
总结:请学生们观察维恩图来总结水和油的相同和不同。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桥的形状和结构》教学实录】推荐阅读: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10-24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计划07-16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骨骼、关节和肌肉》优质展示课教案设计附反思11-21
2017-2018年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教科版)08-07
小学六年级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09-04
六年级科学上册_做框架教案_教科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