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练习题及答案

2024-10-15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练习题及答案(共11篇)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练习题及答案 篇1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练习题及答案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

①市场里向你讨要手中空饮料瓶的阿婆, 道路上堵在你旁边开面包车口 0 中年男人, 公共汽车上叽叽喳喳 说个不停的年轻学生……他们如此平凡,即便擦肩而过,你可能也从未留意。

②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 18 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③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姑、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 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④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 ,选择帮助 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 “伟大” “尊严” “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 灵。

⑤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日到 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 的,还有一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⑥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 ,而是永-巨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 ,是无 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 140 字发起的“免费午餐” ,源于一个更一个 3 元“微善行” 。即便是当前 的春运,32 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⑦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 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曲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 心……这些,不也都标汪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⑧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 “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 q-更有市场。 正因此,我们能理解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 ;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 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 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 美将支撑我们的一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从陈贤妹、司占杰、信义兄弟、李英强等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

B、从司占杰故事中反思自己,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标注着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

C、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与道德、物质与精神产生冲突,“理性的经济人”的“现实选择”更值得肯定。

D、文章列举一些正面事例意在强调这个面临道德困境的时代需要赞美和颂扬来自民间的正面力量。

2、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2 分)

答案: 保持着纯真良知、政行最质朴信仰的最普通的人。

3、“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4 分)

【答案要点】一个向度是:物质、金钱的多少。“另一个向度”是:精神、道德的高低。文章提倡的是“另一 个向度”。因为,对物质、金钱的追求,文章只是表示可以理解,而对精神、道德的追求,则主张要“毫无保 留”地赞美和颂扬。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 篇2

但就是这些最普通的人们,让寻常的人生展示另一个向度,为躁动的时代开辟另一种可能:她可能是在18个路人漠然经过后救起受伤女童的陈贤妹,他可能是哥哥遭遇车祸后赶来结清农民工工资的信义兄弟。

如果说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因子,那么,这些普通人正是我们社会的真之始、善之端、美之源。他们给社会注入向上的力量,为转型时代的“心灵成长”,拓展出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即便在物质潮流的裹挟之下,崇高的价值也从未沉沦。大学生司占杰放弃了“体面的工作”,选择帮助麻风病康复者重新融入社会。我们看到,“伟大”、“尊严”、“价值”这些词汇依然熠熠生光,吸引着高贵的心灵。

即便要面对日复一日的庸常,精神的能力也从未衰减。面对乡村文化的衰落,硕士毕业生李英强回到湖北农村老家,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从丰盈乡村孩子们的人生,到充实志愿者的内心,立人图书馆构筑的,还有—个叫“精神”的港湾,这里有一种更快乐、更纯粹也更美好的生活。

他们绝不是社会的“异类”,而是永恒存在于人性中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山东青岛的“微尘”,是无数不愿留名的捐赠者共同的署名;靠140字发起的“免费午餐”,源于一个又一个3元“微善行”。即便是当前的春运,32亿人次舟车劳顿,不就是为了物质之外的精神慰藉吗?

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刷,最普通的人们也同样保持着纯真的良知、践行着最质朴的信仰,他们才是这个时代的道德底色。你或许从司占杰的故事中反思自己人生的贫瘠,你或许在微博上为寻亲者焦急、为流浪儿揪心……这些,不也都标注着心灵成长的空间和路径吗?

在这个时代,我们面临的道德困境远比想象中更复杂,“理性的经济人”的假设也比想象中更有市场。正因此,我们能理解一些人在衡量种种语境、预设种种想象之后的“现实选择”;也正因此,我们更欣喜于金钱在道德面前的溃败、物质在精神面前的隐匿。当怀疑、焦虑成为习惯性选择,当“负”的力量驱动社会前行,我们同样需要“正”的力量,同样需要对真与善、对精神与心灵的毫无保留的赞美和颂扬。这种力量和赞美将支撑我们的心灵,向着更蓬勃、更饱满、更崇高不断生长。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练习题及答案 篇3

阅读《我们需要“鲁迅年”》一文,完成9~11题。(共9分)

鲁迅先生离世已有70多年了,要写纪念他的文字,总觉得有几分对不住。因为,把先生的杂文翻出来看看,当年批评的许多现象都还能“应景”,都能“对号入座”。他所指出的一些国民劣根性与社会怪现状,有的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譬如,一些人骨子里的奴性与专制性交替,“羊样的凶兽,凶兽样的羊”,“不必会做事,只要会磕头”。再如“看客”嘴脸:少女被害呼救,一条街坐视不理;公交车上行凶,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得逞;有人欲从高楼自杀,竟有人狂呼:“跳呀,快跳呀!”群体性的麻木和冷漠,证明着鲁迅抨击过的那些“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的看客,正子孙兴旺、瓜瓞(dié)绵绵;而在文化领域,喜欢粉饰太平的`“十景病”及“团圆主义”,也仍然流行……

www.

看来,鲁迅先生的精神,仍然是奔突的“地火”,照出那虚伪与污浊。然而,不管是从大众层面,还是从研究层面,鲁迅的精神力量,却在慢慢消解。每逢鲁迅的诞辰或忌日,有影响的、可持续的、普及性的纪念活动虽有但确寥寥。除了教科书上的选文外,现在的年轻人,读过先生作品的恐怕不多。被誉为“民族魂”的先生,究竟走进了多少人的灵魂深处?

横向看看别的国家,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文化伟人的。,是欧洲的“莫扎特年”,为纪念他250年诞辰,他的音乐执拗地在欧洲反复回荡,相关演出还飘洋过海到了中国;20,还是挪威的“易卜生年”,1诞辰的易卜生,被挪威人自豪地、不遗余力地推广到了全世界,包括我们的北京、上海、南京。是丹麦的“安徒生年”。是“雨果年”,法国各地开学第一天,所有学校一齐诵读雨果的作品,那是怎样的壮观!

而我们,何时能有自己的“李白年”、“曹雪芹年”、“鲁迅年”?

9.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概括作者的观点(不得用到“鲁迅年”三个字)。(2分)

10.文章多处用到了对比的论证方法,请举一例作简要阐述。(3分)

11.结合上文的相关内容,联系自身的感受,简要阐述你对下面这段文字的理解。(4分)

郁达夫在纪 念鲁迅时,睿智地说过:“没有伟大人物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有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 望的奴隶之邦。”

参考答案:

9.我们需要牢记、珍惜、纪念像鲁迅一样的文化伟人。(2分。只说鲁迅得1分,意对即可)

10.提示:先举一个对比论证的例子,后阐述这样对比的目的和作用。(3分。举例1分,阐述2分,意对即可)

11.提示:共4分。两个方面,结合上文,联系自身感受,阐述充分,表达流畅。根据理解层次与语言表述按4、3、2、1给分。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练习题及答案 篇4

今天到了魏玛才明白,歌德在这儿的住宅,比人们想象的还要豪华。

整个街角一长溜黄色的楼房.在闹市区占地之宽让人误以为是一个重要国家机关或一所贵族学校,其实只是他个人的家。进门一看里边还有一栋.与前面一栋有几条甬道相连,中间隔了一个长天井似的石地空廊,其实是门内马车遭,车库里的马车一切如旧,只是马不在了。

车库设在内楼的底层,楼上便是歌德的生活区,卧室比较朴素,书库里的书据说完全按他生前的模样摆放,一本未动。至于前楼,则是一个宫殿式的交际场所,名画名雕,岁陈有序,重门叠户,装潢考究,好像走进了一个博物馆。

脚下吱吱作响的,是他踩踏了整整五十年的楼板,那声音,是《浮士德》一句句诞生的最早节拍。

我一间间看得很细很慢,在歌德家里一遍遍转。直转到每级楼梯都踏遍,每个角落都拐到,每个柜子都看熟,才不慌不忙地出来,慢慢向歌德档案馆走去。

档案馆是一个斜坡深处的坚固老楼。在二楼上,我看到了他们的笔迹。

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潇洒,像一片被大风吹伏了的柳枝。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狂放不羁的思想,手稿却板正、拘谨,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

歌德到魏玛来是受到魏玛公国卡尔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当时他只有二十六岁。

德国在统一之前,分为很多小邦国,最多时达到二三百个。这种状态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风气的开化,但对文化却未必是祸害。有些邦国的君主好大喜功,又有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就有可能做一些招纳贤达、树碑立传的好事,很多文化精英也因此而获得一个安适的创作环境,留下佳绩。德国在统一之前涌现的惊人文化成果,有很大一部分就与此有关。

歌德在魏玛创造的文化业绩,远远超过魏玛公爵的预想,尤其是他与席勒相遇之后。

歌德和席勒在相遇之前,都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主将,歌德以《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以《强盗》,还有他们的其他作品,对封建意识形态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扫荡气势。他们的精神前辈,应该是那位现实身份低微而历史地位崇高的莱辛。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特意让主人公自杀前还在读莱辛的作品。

歌德和席勒在魏玛相遇之时,“狂飙突进运动”的锋头已经过去,而他们已在开创一个古典主义时代。历史将承认,德国古典主义的全盛时代,以他们的友谊为主要标志。

这三个人,构成了我们对德国文学起点性的印象。他们几乎都是哲学家,不仅深思,而且宏观,有极高的学术素养。这使他们的作品有一种罕见的终极沉思的品格。这种品格有两个走向,既有可能走向概念嶙岣的学者化方向,又有可能走向吞吐万汇的巨人化方向。相比之下,歌德是全然走向了后一个方向,莱辛、席勒两者兼融,在后一个方向上却没有歌德那样圆满。当然,这与歌德的优裕和高寿有关。

无论如何,德国文学以后浓郁的哲理素质,就这么定下了。

荣格说,每一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因此,当歌德他们定下了德国文学的素质,同时也定下了德国人的素质。

也许反过来,他们的素质原本就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产物,他们只是经过天才的吐纳,把它凝固住了。

那么还是荣格说得对: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其实,此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魏玛是重要的互创现场。

(节选自余秋雨《谁能辨认》)

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德国小城魏玛的一段经历,详细地描述了歌德、席勒、莱辛等德国古典主义时代文学巨人的形象。

B.作者对“苦难出佳作”这个规律并不认同,他认为德国能够取得惊人的文化成就,是因为文化精英们都获得了安适的创作环境。

C.作者从历史和文学史的角度述评歌德,视野宽广,凸显了歌德的巨大贡献和崇高地位,使文章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D.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饱含深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文学的理性思考,意蕴丰富,表现了情理交融的行文风格。

5.作者详细描述了歌德的住宅以及自己专注细致的参观过程,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5分)

6.如何理解“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4.C

5.(1)详细描述歌德的住宅,意在表现歌德高雅精致的生活品位,说明终极沉思的品格、极高的学术修养与此有密切关系,突出了优裕安适的环境对歌德文学成就的重要作用。

(2)详细描述自己专注的参观过程,为后文对歌德其人及其成就的高度评价作铺垫,表现了作者对歌德的崇敬之情。

6.这句话的意思是:浮士德的形象带有浓郁的哲理素质,是德国人本体素质的反映:歌德创作出浮士德的形象,不过是把这种浓郁的哲理素质集中地呈现出来:浮士德形象的成功塑造,成就了歌德的伟大。

这句话表明了作品与作者之间是一种宏伟的互创关系,即彼此成就对方。

[我们历来被告知一切优 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练习题及答案 篇5

(一)1.A 2.C 3.A

(二) 1.A 2 .C 3.A

(三) 略

第二框

(一)1.C 2.A 3.C

(二)1.C 2.C 3.B

(三)(1)遇到的困境是:掉进了路边的牛奶罐里。

(2)它们所抱的态度分别是:一只青蛙采取积极的态度,勇于面队挫折、不抱怨、不气馁,在挫折中奋起。另一只青蛙采取消极的态度,在挫折面前不积极进取,而是消极等待。

(3)两者的结果分别是:积极态度的青蛙最后成功脱险。而另一只则命赴黄泉。

(4)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一定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把挫折当成生活的大课堂,看成是自己宝贵的锻炼机会,是提高个人品格修养的难得磨砺,是为未来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准备。我们都要做生活的勇者、智者、强者,都能在挫折中奋起。

第三框

(一)1.A 2.C 3.C

(二)1.C 2.B 3.A

(三)略

第六课 为坚强喝彩

第一框

(一)1.C 2.A 3.A 4.A 5.A

(二)1.D 2.C 3.A 4.C

(三)1.人生没有回头路可走。要使人生过得有意义,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并坚定地朝着通向目标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尤其在诱人的十字路口,你不能有任何的犹豫,更不能想入非非而不践行,否则,就只能虚度年华。

2、(1)驴命丧黄泉在于为蝙蝠轻舔舒服的诱惑所麻醉。

(2)一个人想有所成就,必须抵御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诱惑。

3、(1)上述材料说明,意志品质的好坏与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坚强的意志是行动的强大动力,它可以使我们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正确目标去行动,克服学习道路上的困难,最终取得好的成绩。

(2)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缩小差距,首先,应当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使自己有前进的不竭动力。其次,应当向好的同学看齐,制订并自觉执行学习计划,不断克服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如此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第二框

(一)1.C 2.C 3.C

(二)1.A 2.D 3.A 4.C

谁在捍卫我们的师德(网友来稿) 篇6

心中不知怎么的,突然产生了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谁在捍卫我们的师德?

扪心自问,如同打碎五味瓶。本来,师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理应由从事此种职业的人遵守,也不存在捍卫的问题,但是,当我们从许许多多的教师的所作所为中,隐约感觉到,师德的堕落,当道德的力量无法释放的时候,一个职业便会萌生的新的要求,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当教师这个行业因为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的时候,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仍然没有走向人性化。

其实,所谓的道德,是为了限制非人性因素、保障人性的正常才产生的,当人们认为什么事可以为、什么事不可以为、并将之贯彻于社会心理和行为以后、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的时候,就形成了道德。所以从道德的起源来看,不是某个人赋予的,这是一种共同的社会诉求和行为要求,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职业,人们的要求会更高,而忽略了其作为人应该享有的基本的要求,有时,我们确实不忍心看到一些现象:一个贫困地区,教师的生存权利还没有得到基础保障的时候,却用了同一的道德标准要求教师如何如何,捐款时,学校是重点单位,这时把学校当作了一个慈善机构,收费检查时,学校是重点单位,这时又把学校看成了“不法分子”,至少是“怀疑对象”,普选时,学校也是重点单位,因为教师不属于公务员,当然不能“理直气壮”,但又拿着国家的工资,当然要“理所当然”……我还依稀记得,克拉马依的那场火灾,因为几个教师没有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只身逃脱,被口诛笔伐了多少年,好象只有将生路才给别人,把黄泉留给自己,这才具有崇高的师德,然而,确实如有所愿了,大部分教师惨死火场,所有领导没有一个受伤,而且当火灾发生时,有人说,请让领导先走……;我也清楚地记得,某地矿难,身为救助人员的几个“国家干部”在事出地点“镇公所”打牌赌博……然而,又有几个有我这样的记性的呢?矿难接二连三,被撤职的干部一个又一个,我们似乎有了这样的印象,死几个人算得了什么,大不了,自己被撤职;可是,我们的一个同行,因为对学生说了“书中自有黄屋”之类的话,连教师都不能干了,而且,到其他学校都不能聘用,何苦来着,好在,当下有了着落……

我想起魏书生的一段话,准确无误地复述已不大可能,大致的意思是说,“人”字的构成是相互支持,每一个人都有“走下坡路”的时候,也有走“上坡路”的时候,那么,当别人“走下坡路”的时候,我们不能落井下石,当别人走“上坡路”的时候,不能仰人鼻息,这里除了讲明了做人需要尊严的同时,似乎让有些许欣慰,那就是人之人之间要多一点宽容。说到此处,颇多感触,其实,师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更多的不是自己的责任所致,而是环境使然,由于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社会对教师的高期望值也就在所能免,然而,这个当中我们是不是恰恰忘记了“宽容”?

自古以来,教师职业都具备“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而且自觉地将教师纳入“君子条款”,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现在,教师是传道士、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红烛……这背后似乎有着一种隐喻:人在黑暗里彷徨,教师可以给他光明,人在世俗中玷污,教师可以为他洗濯,人要有高尚的人格,教师可以为他设计、制造……既然教师的作用如此了得,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一再地呼吁“尊师重教”呢?我从来不敢想这样崇高的事竟然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我不想做救世主,也根本做不到。我只知道,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做事、明明白白地处世、清清楚楚地尽责,处于一个时代,就应该具有一个时代的良心,能够为他人的前行提供一些忠告、教训,或者让他们从自己身上看到希望、懂得处事的原则、掌握科学的方法,仅此而已。

逝者如斯,当一切成为过去,我们回首,是否会有一点良心发现?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身为教师二十年来,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所以也见怪不怪了。但我还是要问,假如教师的职业道德确实存在着问题的话,那么,问题会出在什么人身上呢?这绝非明知故问,出了问题,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责任,教师也是一样,但有时,我们有些人躲在一旁,静观变化,必要时,教师就当了“替罪羊”,谁叫教师“有职无权”呢?

教师当然要恪守职业道德,那么其他人就不需要吗?我们也非常清楚,每一个职业所奉行的道德规范不是孤立地存在,教师之所以要有自己的道德原则,目的是为了以人格的力量唤醒良知、以人性的魅力让学生不要误入歧途,而这必须有一个正常意义的维护系统,而这个系统与每一个人、每一种职业道德息息相关。

教师,就是教师,“学高为师,道高为范”,垂身示范,以身作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这一点不错,然而,安于贫困,穷经皓首,是不是也应该成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义不容辞!然而,那些不学无术,瞎指挥、乱发令的高高在上的人物呢?

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又看到了一个非常不愿意看到的现状:***老师你的论文被我出版社评为了优秀成果,拟定于近日出版,请交预审费、出版费……我也非常高兴地拿着“公家的钱”,不止一次地买票去听***名教师、名教授的讲座,我是“受益非浅”,他是“收益非浅”,实现了“双赢”本是皆大欢喜,但,我不明白的是,不管是什么主题的研讨会,为什么同一个人永远拿着同一份稿子,讲着同样的话?听说,他们的“出场费”价值不蜚,虽赶不上明星大腕,却在我们的心目中确是“明星大腕”,为什么他们不好好珍惜?为什么我还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听呢?匪夷所思!他们也是教师,只是因为境况有了一些变化而已。

也许,我的话有点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然而,这个世俗的社会,又有谁能够、愿意摆脱功利?我没有这样的统计,我看到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都达到了这样无私忘我的境界,这让我犹为欣慰,我为我所从事的事业而骄傲,我知道,我们的职业道德里面写着“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然而,谁又在捍卫她呢?难道这只是教师自己的事吗?想想看,如果缺少维护道德的环境,谁又愿意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有教师!

说实话,中国的政府非常关心教育,每年从国民总产值中拿出四个百分点扶持教育,但是,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并没有让接受教育的公民享受到公平的待遇,资金的流向反而滋长了名校的道德沦丧,与此同时,一些贫困地区的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良心浇灌着那有些枯黄的枝叶……

师德啊师德,能让人口是心非,也可以让人美丽高尚,如今,我只是隐隐约约地感到了那分沉重与悲壮!

若论中国的学问产生于何地?当然是学校。能够象教师一样,坚持终身学习又有几个职业?屈指可数。当下,不是说有两个职业考试多吗?一是教师,二是医生。当下,什么职业清贫?我不敢说是教师,我们确实看到一部分教师先富了起来,但我看到更多的教师还在为那一点点的薪水披星戴月,难道真的是他们的职业道德使然?我不敢断然,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师也是人,他们也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然而,到了今天,有些地方还在拖欠教师的工资,想法设法从教师的身上获取“利润”。我就是弄不明白,当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为什么偏偏拥有最多知识的教师,“命运”却如此悲苦!(上面说到的个别“大腕明星”除外)

好在,教师的道德防线没有崩溃,教师们还是按照自己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他们正在尽力捍卫着自己的道德标准--尤其在这样一个道德被围困地时代!

-04-20

作者邮箱: halfbadman

《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练习题及答案 篇7

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

十二岁那年春天,我在田野上发现了一株很瘦弱的小树苗,便将它挖回来栽在菜园里。它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两年后就蹿成一米多高。春天来临,它的树干是亮灿灿的紫铜色。它长得结实而漂亮。再过两年,它就能挂果——我想。然而,两年后,它并没有如我所期盼的那样。我的小桃树再也没有长高,而且还显出奄奄一息的样子。记得那时我很难过。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原因:我的老祖母借它为瓜架,在它的跟下种了丝瓜,那些刁钻的丝瓜藤就沿着它的树干攀缘而上。若是直上也罢了,却是像锁链那样一道道地把树干箍扎起来,对它千缠百绕。我把它们全扯掉了。第二年,桃树又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那年,春寒料峭,它开花了。夏天,桃子成熟了,十分可爱。

如果我们也像这株桃树一样,被僵硬的知识的藤蔓所缠绕,我们就会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甚至会精神窒息。

一位从事诗歌研究的朋友曾介绍过两首台湾小孩儿写的诗。诗的题目我都记不得了,诗句也已忘却,但大概意思还记得。一首诗说一群孩子去捉鱼,可是已没有什么鱼好捉了,他们自己就互相把对方作为鱼而玩起捉鱼的游戏来。在他们的欢笑声中,透出了一股悲哀。另一首诗说一个无拘无束的小孩儿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游动的鱼。妈妈来了,却用拖把将这些“鱼”一网打尽。这两首诗简直妙极了。我想,它们只能出自两颗未被僵硬的知识束缚的心灵。

(选自《东方少年》第10期)

心香一瓣

古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伟人说:创新是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房间里若没有新鲜的空气会窒闷无比,花园里若没有奇异的花朵会暗淡无色,思维的翅膀若没有创新的动力则无法飞翔。选文以十二岁那年桃树被丝瓜藤缠绕着难以结果为事例,表达出我们“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的观点,结尾台湾地区小孩儿的诗歌更是佐证了这一观点。很多时候,为了“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将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僵硬的知识”。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渐渐失去了自由的天性,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失去创造力,失去生命的光彩”。选文发人深省,值得我们反思。

且读且思

1.选文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选文的中心是什么?

3.选文说:“我们的天性是自由的,但我们却会因为一些僵硬的`知识的束缚而失去自由。”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4.“假如世界没有联想,人类将会怎样?”这是一句含义深刻的广告词。是的,人类若没有了创新,世界又将怎样呢?读了选文,你有何感想?请你谈一谈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整式的运算》练习题及答案 篇8

1、下列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①单项式m的次数是0 ②单项式y的系数是

1③,-2a都是单项式 ④ +1是二次三项式

2、如果一个多项式的次数是6次,那么这个多项式任何一项的次数()

A、都小于6B、都等于6

C、都不小于6D、都不大于63、下列各式中,运算正确的是()

A、B、C、D、4、下列多项式的乘法中,可以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有()

A、B、C、D、、在代数式 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有3个单项式,2个多项式

B、有4个单项式,2个多项式

C、有5个单项式,3个多项式

D、有7个整式

6、关于 计算正确的是()

A、0B、1C、-1D、27、多 项 式 中,最高次项的系数和常数项分别为()

A、2和8B、4和-8C、6和8D、-2和-88、若关于 的积 中常数项为14,则 的值为()

A、2 B、-2C、7D、-79、已知,则 的值是()

A、9B、49C、47D、110、若,则 的值为()

A、-5B、5C、-2 D、2二、填空题

11、=_________。

12、若,则。

13、若 是关于 的完全平方式,则。

14、已知多项多项式 除以多项式A得商式为,余式为,则多项式A为________________。

15、把代 数式 的共同点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

16、利用_____公式可以对 进行简便运算,运算过程为:原式=_________________。

17、。

18、,则P=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9、计算:(1)

(2)

(3)

20、解方程:

21、先化简后求值:,其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2、D3、D4、B5、A6、B

7、D8、B9、C10、C

二填空题1、12、2;

413、或714、15、(1)都是单项式(2)都含有字母、;(3)次数相同

16、平方差;17、18、;

三、解答题

林中小溪的练习题及答案 篇9

1.为什么说从森林中的小溪可以了解森林的心灵? 明确:因为小溪具有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赋予森林生命与活力。

2.7、8小节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森林中的花草树木和小甲虫?明确:突出环境的生机和美丽,令人留恋,从而反衬小溪的目标坚定,勇往直前。

3.“有一棵大灌木被冬雪压弯了,……轻轻摇晃着所有细长的.腿。”还有“白杨云杉的种子”,还有被困的“小狗鱼”等这些事物、景状,结合课文第15-21段,谈谈你对这些句话的理解。明确:这些景物都是“平庸生活”的象征,反衬了小溪的激荡奔腾!!

4.作者在第31段中把密林里空地的小生物写得灵动可爱,目的是什么?明确:突出小溪的流淌给森林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课文第32段中“‘早晚’这一信念”具体指什么?“早晚”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明确:指‘“早晚要流入大洋”这一信念;反复出现,体现了小溪的目标坚定。

6.课文第32段结尾句:“终于明白:……”,写溪水由分到合的过程预示了什么?明确:只要目标坚定,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就都能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

7.理解“原是大地上最后一名的我,最先进入了百花争艳的世界”。明确:说明作者摆脱了孤独感和失望情绪,融入了社会,感到了幸福和温暖。

8.分析小溪的形象。明确:目标坚定,不畏困难,勇往直前,有冲决一切的力量。

9.小溪奔流不息,到达大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明确:如“坚定的目标,是催人奋进的不竭动力”,如“不畏艰难,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如“敢与困难作斗争,这样的人生才精彩”

10.小溪在林中冲破重重障碍奋然前行,这和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明确:详见课后练习一(必看)

11、文中著者所表露的情感明确:融入自然,亲和自然。

清澈的湖水的练习题及答案 篇10

1.看拼音写词语。

Qīngchè bōwén xīnshǒng sàipǎo jìngzi

( ) ( ) ( ) ( ) ( )

biànhuàn biǎoyǎn xiāngjiāo pàn wàng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

去( ) 仍( ) 幻( ) 盼( ) 纸( )

丢( ) 扔( ) 幼( ) 扮( ) 低( )

卷 juǎn ( ) huà ( ) cháng ( )

juàn ( ) 划 huá ( ) 长 zhǎng (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起跳的( ),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 ),半山腰的石龟、石兔,好像正在( )呢。

(2)湖水像面( ),映出了( )、( ),还有( )的山峦。

(3)瞧,( )的.湖水里有许多( )在游。一条( )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 )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 )呢!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设计第二课时

1.(清澈) (波纹) (欣赏) (赛跑) (镜子) (变幻) (表演) (香蕉) (盼望)

2.去(去年) 仍(仍旧) 幻(变幻) 盼(盼望) 纸(白纸)

丢(丢掉) 扔(扔纸) 幼(幼儿) 扮(打扮) 低(低头)

卷{juàn画卷 划huá 划船 长cháng长短

juǎn卷起 huà 计划 zhǎng生长

3.

(1)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起跳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q的(雄鹰),半山腰的石龟、石兔,好像正在(赛跑)呢。

(2)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我爱故乡的杨梅》练习题及答案 篇11

一、给下列深颜色的字加上声母。

贪婪(____an) 嘴唇(_____un) 吮吸(_____i) 狭长(_____ia) 染红(____an) 触到(____u) 细腻(_____i) 汁水(_______i)

二、比一比,再组成词。

婪( ) 狭( ) 杨( )染( )梦( ) 峡( ) 扬( ) 梁( ) 津( ) 圆( )淡( ) 季( )律( ) 园( )谈( ) 李(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柔软( ) 伸展( ) 欢笑( ) 细腻( ) 喜爱( )细雨如丝( )

四、选词填空。

柔软 柔和

1.老师讲课时,目光是那么( )。

2.妹妹的头发乌黑亮丽,十分( )。 发现 发觉

1.丁鹏( )课桌坏了,主动带了工具到学校修好了课桌。

2.晨燕( )肚子很痛,她向老师请了假回去看病。

五、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我爱故乡的杨梅》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 )

2.句子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是拟人句。( )

3.课文在写杨梅的时候抓住了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来写的。( )

4.课题《我爱故乡的杨梅》和《我爱杨梅》的意思相同。( )

六、阅读课文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颗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这段话共写了________句,后两句是围绕_________来写的,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感情。其中第一句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杨梅的形状来。七、观察一种水果,抓住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写下来。

参考答案

一、t、ch、x、x、r、ch、n、zh

二、(略)

三、坚硬 收缩 痛哭 粗糙 讨厌 暴雨如注

四、1.柔和 2.柔软; 1.发现 2.发觉

五、1.√ 2.√ 3.√ 4.×

上一篇:盐业公司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新娘出阁答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