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心灵美文

2024-08-07

感受心灵美文(共10篇)

感受心灵美文 篇1

感受心灵的精选美文

感受心灵

秋末冬初的夜晚,寒风瑟瑟。漫步湖畔,不时有叶儿飘落着,听树叶落地的声音,心中有一丝怅然,也包裹着一丝宁静......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习惯了一个人黑夜里独自漫步。体会心中那种苦而涩的味道,就象是一只迷失方向的候鸟,在冬天那块铅灰色的云下,却怎么也冲不破密封的天空。只有在万物沉寂的时候,才能静视自己的内心,以及内心上覆盖着的那一层沉沉的灰尘,和难得的那一份纯真。

常常莫名其妙地伤感,以及伤感而产生的郁闷烦燥。但是我却再也无法与人交流,总是在静静的夜里,一个人面对着喧嚷的网络,当感到寂寞和心伤已增加了另外许多更深切的内容时,我才知道,自己并不象想象的那样理性。

呆呆地望着屏幕,在寂寞中静静地坐到深夜,竟然不想说一句话,打一个字。脑海会时时涌现你的名字,但在无望的期待中,让情感中最为冷漠的那根脉络陪伴着我的凄清。寂寞如我,好似一股漫涌的泉,是树枝上酣睡的小鸟,是横格纸上成为方格的墨水,静静地在深夜里流淌.......

也许我在有意的.逃脱那份爱恋,逃脱心中的那份若有若无的情思,当我伸出双手时,已经没有了任何有力的回忆。我觉得茫然、空泛。如荒草让我不多的时光在那种无聊中虚浮而过,让虚无的思想更加虚无,留不住情感,留不住美丽时光,甚至留不住一份美好的记忆,也许除了一个人自怨自艾外,我竟然是一无所有......

曾经的日子,就象面颊上的泪一起随风风干,或是化为几株枯树。做着曾经枯黄的象征。当一切伤感的往事被我记起时。感觉竟然凭添了一份幽静,一份凄清.......

夜,越来越黑了,看着深夜里那婆娑的树影,不禁让我记起了“野旷天低树”的凄凉来,整理着理还乱的心情。竟然一阵迷离......

独行让我如此无助,就这样一点点一点点重拾记忆,一点点一点点被痛苦吞噬。

夜,还能托起我受伤的心疼吗?

感受心灵美文 篇2

一、宽松环境, 活动佳境

轻松、自由、快乐的环境, 能够让幼儿大胆地放开双手、脑、眼, 在绘画的世界中自由畅游, 去畅想、观察、捕捉, 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发展, 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开发。因此, 在教幼儿绘画时, 我让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想象, 并大胆进行创作。

(一) 情感体验, 促进兴趣

幼儿在进行美术创想时,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 肯定他们的创意, 并适当进行启发、引导, 更多地使用游戏式的方法完成教学辅导。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在创设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后, 应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地追求美, 表现美, 从而积极地去观察、去想象、去创造。

(二) 丰富感知, 积累素材

作为幼儿教师, 我们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去支持幼儿的创造与探索。在幼儿园平时活动中, 教师应多组织幼儿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去观察人的特征, 去认知自然界的一草一木, 去欣赏各种类型的图画。

(三) 自主空间, 体验乐趣

一个人力量少, 人多力量就大。在美术活动中, 我们还引导幼儿一起研究、设计, 一起操作、创造, 结合集体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 让幼儿学会互相商量、合作、互助, 从而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 在相互绘画中发现新的创意, 让绘画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 足够时间, 尽情创作

幼儿园的美术集体教学活动都有着相应年龄层的时间规定, 但对于部分幼儿来说, 在课堂上常常来不及完成, 有些教师便会不断的催促。在这样的环境下, 对于幼儿的创造绘画就有了打击与破坏。为了能有完整的绘画效果, 我们应该解放幼儿的时间, 让他们尽情地挥动画笔。在时间不够的情况之下, 我们可以请幼儿在休息时间或是带回家继续完成, 让幼儿在充分的时间里尽情发挥, 画出一片想象的画卷, 让每位幼儿成为真正的小画家。

二、观察思考, 奠定基础

观察是创造的源泉, 让幼儿从观察入手, 以获取更多的能够进行创新的材料。如大班绘画《美丽的秋天》时, 我引导幼儿自由地去观察秋天自然界的变化, 让幼儿去寻找秋天, 观看秋天的景色, 了解秋天天气的变化, 植物、动物的变化等。在这样的环境下, 幼儿了解了秋季的特征:知道秋天的太阳暖洋洋的照耀, 河水轻轻的流淌, 小草换了黄颜色的新装, 树叶在自由的舞蹈, 农民伯伯忙秋收。我们打破了幼儿习惯的以色彩为主的绘画教学, 让幼儿大胆尝试了线画教学, 让幼儿通过线条来展现自己的创作, 培养幼儿的绘画能力。在线画过程中, 我让幼儿从简到难, 从单一的图画到复杂的图画, 从不敢到流畅。经过培养, 幼儿的水平有了提高。当然, 这只是一种尝试, 我们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吸取经验, 传授给幼儿。

三、新颖方式, 激发欲望

在美术活动中, 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 我们采用多种方式, 利用绘画与语言、音乐相结合, 从而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幼儿在活动中, 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器官, 在听、玩、看、做中, 引起联想和想象, 展开幼儿想象的翅膀。

(一) 歌唱活动中的创意

如《可爱的动物》, 在学习了歌曲之后, 我请幼儿自己创编, 想想小动物的动作, 并请他们模仿, 边唱边演。又如《打喷嚏的小老鼠》这首韵律, 幼儿学会了之后, 很感兴趣。于是, 我就请幼儿将这个音乐故事在白纸上画了下来, 不但用动作表现, 还用蜡笔将自己的创新表达出来。

(二) 游戏活动中的热情

幼儿都是好玩好动的。为了让绘画跳出课堂, 给予幼儿自由空间, 我们通过游戏, 激发幼儿的绘画热情、创意。在自主性游戏“挨骂照相馆”的游戏中, 我们为幼儿准备了一架自制的三脚架相机, 还有各种小型的照相机, 又准备了各种拍摄道具、场景等等。在游戏时, 当有客人来拍照时, 摄影师就要给他们画一张相片。幼儿认真地画下每一幅画。在每张相片中, 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创意。他们为顾客画上了漂亮的背景, 有的是公园背景, 有的是幼儿园, 还有动物园, 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 不仅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 也使幼儿陶醉在游戏当中, 使得他们喜欢, 乐于参与。

(三) 故事活动中的创新

在故事活动中, 很多幼儿都会跟着书本, 千篇一律地按照故事原文讲述, 这样显得课堂气氛很沉闷, 枯燥, 幼儿学习的教育效果也不好。为了打破这种枯燥, 我请幼儿进行创编绘画故事情节或改编故事人物或景色等。故事《小白兔找太阳》中, 小白兔一开始找不到太阳心里很着急。我便请孩子们帮忙:“赶快想想办法帮帮小白兔吧。”幼儿都很热情, 积极动脑, 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幼儿说:“老师, 我帮它一起找。”有的幼儿说:“老师, 我画一个太阳送给它。”有的幼儿说:“老师, 我借给它一个梯子, 让它爬到天上, 找太阳。”对于他们的回答, 我都给予了肯定, 并表扬了他们:“孩子们, 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 谢谢你们。”

四、释放童真, 无限创意

渴望美的心灵, 发现美的眼睛, 是创造的起点, 是灵感的源头。因此, 我们要学会解放幼儿, 给他们远眺的窗, 让他们看得更高远、更宽广、更真实。让他们用双眼去领略大自然造物的美妙。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是我们感受这个世界最直观的方式。生活中从不缺乏美, 在幼儿天真无邪的眼睛里, 看到的更是五彩纷呈的世界。每一朵花、每一片叶子, 在他们的眼中都变得更加美丽;每一片云、每一只飞过的小鸟, 在他们眼中都变得更加有生命。而幼儿的作品中, 仿佛更加奇妙有趣, 天空不再只有蓝色, 它是彩色的, 它是红色的, 猫和老鼠可以游戏, 鱼儿可以在陆地上行走, 房子可以在空中。在幼儿的眼中, 他们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精彩。

五、家长共欣赏, 提升自信心

幼儿虽然年龄还小, 但是他们喜欢得到表扬, 他们会为了得到表扬而做出努力。我们作为教师或家长, 要不吝啬于表扬自己的孩子。但现在很多家长, 只看到孩子做的不好的一面, 经常指责孩子可以做得更好。作为教师, 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家长, 让家长逐步了解幼儿, 细心观察幼儿, 以孩子们的角度去观看这个世界的美;用孩子们的思考方式去探究, 多发现孩子能干的一面。当成人了解了幼儿, 并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时, 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地表扬幼儿, 肯定幼儿, 以此激发幼儿, 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创作欲望与灵感。

感受智慧的心灵 篇3

事隔多年,我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文学青年了,整日要为生计奔波,静下来阅读林非几成奢侈。然而,命运注定我和林先生有缘,因为《语文世界》,我得以对先生作这一次专访。

少年的两个世界

林非是江苏海门人,1931年生。那个时候,战争、动乱、贫困,横扫整个神州。然而,林非的家却是一个例外,由于父亲经营一家药铺,家境比较殷实。虽然出生在小有资产的家庭,童年的林非却一点儿也没有沾染上富贵子弟的那些通病,从小他就和小伙伴们打成一片,县城边那条狭窄的小河是他们最爱去的地方,相互嬉水、打闹,少年林非充分体验着一个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

然而快乐是暂时的。到初中毕业时,林非的家境迅速败落,药铺彻底倒闭。一向成绩很好的林非考上了高中却交不起学费,面临辍学找工作养活自己的不可预知的未来。

60年后的今天,林非再来回忆那段往事,掩饰不住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他说在那个人生的重要关口,没有母亲的爱护和据理力争,他就得按照父亲的安排,去上海谋生。母亲和父亲争吵时,母亲对父亲说的一句话,让在一旁的林非永世难忘:“你毁了我一生,再也不能毁掉自己的儿子,得让他继续上学。”

由于父亲经商,经常不在家里,母亲就成了林非最亲密的人。母亲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却对儿女倾注了太多的爱,她希望儿女通过上学能有出息,对社会有所贡献,不再走自己那条不管有多么聪明多么有才智也不能去上学的道路。

初中时,林非就开始接触鲁迅的小说,面对自己家庭的变故,他不由得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社会生活,因此感叹很多,开始觉得自己有必要写一些文学作品。

阅读大有学问

没有一个作家不是读过很多书的。林非家收藏有几大书柜的书,不难看出他是个嗜书如命的人。

林非的阅读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的文学营养和其它的大作家一样,也是来自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名著。中学时代的林非开始喜欢鲁迅,但似懂非懂,读司马迁、李白、苏轼、黄宗羲,不求甚解,只为有趣,但复旦大学毕业后,他读书的视野更为广阔,也更注重思想的吸收。

对于阅读,林非有着自己独到的体会。当问起如何提高阅读质量时,林非的经验是一定要经过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其中“阅读反思”处于整个阅读过程的中心位置,必须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是强调学思结合,不要脱节。我们必须要在阅读中培养自己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最终逐步学会反思阅读、阅读批判。

服从心灵的写作才是崇高的写作

从中学时代开始练笔,到现在林非的写作已经持续了近60年。60年30多部著作,也许不能说著作等身,但只要我们对林非的写作历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就不难发现他的文字可谓是字字珠玑,处处浸透了作者智慧的心灵。

我们国家从1949年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政治运动不断,很多无辜的人受到了严重打击和惩罚,一些作家也未能幸免。在这场关系到许多个人前途,甚至生死的运动面前,许多知识分子迫于压力,写了一些违心的文字。林非身处其中的漩涡中,经常反思自己,也反思自己的生活和时代。

林非认为在那个时代的作家中,因为写自己心灵的文字不多,所以就少有传世之作。为什么?因为中国长期发动比较左的政治运动,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艺术见解的作品很难发表出来,如果发表出来以后,也会受到沉重的批判,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保命的,但是从文革结束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相继出现了一些带有鲜明思想性和艺术个性的好作品。

“凡是高瞻远瞩的有心灵的作家,都会将自己创作的生命,跟整个民族建设的根本任务自觉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写作,才会愈写愈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头,这种崇高和神圣的使命必然会更好地激励自己去完成创作任务。”林非说得极富激情。

尊重年轻人的选择

听林老先生谈起自己枯燥的没有什么选择的学生时代,我不禁想到现在的中学生,他们面对着那么多的图书,甚至不良文化,如何选择确实是一个问题。记得以前新浪网等十几家媒体联合做过“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的评选。在许多文化名人与流行明星面前,有相当多的青少年选择了流行明星作为自己的偶像。

对这一社会现象,林非认为没有必要过多的担心。他认为多元文化是可以并存的,社会应充分尊重年轻人的选择,把鲁迅、老舍等文化泰斗与周星驰、王菲、姚明等娱乐、体育明星相提并论,并不是对前者的大不敬。文化从来就是非常复杂的,有高、低层次之分,而低层次的文化往往更能取得大众的关注,这个现象在世界各国都存在。

林非觉得,如果说年轻朋友在思想境界上存在缺陷,可以理解,但如果就此判定他们为“垮掉”的一代,有严重的“文化危机”,则大可不必。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正好是我们想要了解的。通过这样的了解,我们才知道怎样根据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做出正确的引导。中学生喜欢猫王、喜欢梦露,都可以,但崇拜偶像不该是自由、平等的现代人应持的态度,因为偶像在动力因素消减后会阻碍人们聪明才智的尽情发挥。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无论全世界还是中华民族,都有很多杰出的文化人、文化遗产,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长处的同时,也要消解和改变他们的不足。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民族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中学生写作要注意三个问题

听说《语文世界》要举办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林非非常高兴,欣然受聘担任评委会副主任一职。他告诉记者,中学生中间,有许多爱好写作的同学,有的还写得很不错,他们需要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通过这次比赛,我们可以发现、扶持一些文学新苗。

林非一直非常关注中学生的写作。对中学生的写作,他有三点很好的建议:

一是多看大家的“范文”,好的、公认的“美文”,一定要多读几遍,反复琢磨;二是在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要能观察感人的细节;三是一篇作文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多修改几遍,10遍20遍也不为多,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做到这三点,同学们的写作定有大的改观。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林非补充强调说,“写作一定是要发自内心的,只有来自于心灵最深处的东西,写出来才能充满无限的情意,才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是的,此言不虚。在林非送我的《林非散文选》中,有许多篇章就是这样的文字。在这本散文集中,不论是母子、父子之情,也不论是师生、亲友之情,就是写自然山川的一草一木,无不注入了林非绵密的情感。《离别》《儿子的生日》《九寨沟记行》《武夷山九曲溪小记》等就是这样杰出的让人难忘的篇章。

与老学者、散文家林非先生聊天是一件很惬意的事。他的宽厚随和,侃侃而谈,他的平易近人,彼此间的无拘无束,让我如沐春风,真不忍离去,想多聊一会。但窗外山雨欲来是要催我们离开呢。

感受艺术 冲击心灵 篇4

—谈影视资料辅助教学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建党伟业》这部影片,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建党伟业》从辛亥革命开始,一直演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影片再现了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重温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不懈斗争,终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影片以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陈独秀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为国家、民族赴汤蹈火的感人故事。我尤其对其中的巴黎和谈失败后发生的五四运动片段至今记忆深刻。

影片中当袁世凯为了一己之私利,秘密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时,我们恨不得上去一脚把他踩扁在脚下。反抗!反抗!反抗!不顾一切的坚决反抗!青年学生在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五四运动”,使中国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当一个举着血书“冤字的女大学生跪在总统府前请愿,回答军警为什么不到检察厅喊冤时,她含泪说:“冤情太深,检察厅接不了我的状子。”痛呼:“我是为四万万同胞喊冤啊!”这一声犹如巨雷一般响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耳边,振聋发聩。一声声“保卫主权”、“还我青岛”慷慨激昂,气壮山河,令人热血沸腾!

五四运动上学时也听老师讲过,但是没什么深刻印象。通过影片却能够用几分钟的时间把它展示得淋漓尽致。影片中学生们视死如归的身影,鲜活的展现在我们眼前,对我们这些出生在新社会、沐浴在党恩下的年轻人,无疑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不仅给我们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对我们心灵的冲击。

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影视资料等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去接受心灵的冲击,使学生在艺术享受中挖掘历史真相,自己得出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见解,不但印象深刻,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我想这是教师在讲台上讲破喉咙都未必达到的效果,这正是影视资料等辅助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的巨大好处。

感受心灵美文 篇5

——《语文乐园

(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语文乐园“我来试试”这一板块,让学生在词语搭配的练习中体会近义词意思的异同,在趣味中积累词语,写一写、背一背名言警句,朗读《火烧云》片断,感受美丽的自然现象,增加积累。“探究与发展”通过想象和朗读,让学生懂得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声的美。“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赞美的话”,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抓住特点,真诚地抒发对景物的赞美之情。“习作”的题目是“我爱我的家乡”,注意指导学生运用本单元学习的观察和表达方法,有条理地写出家乡的美,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区别近义词,在联系词语搭配中了解它们的差别。

2、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积累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两句古人的名言警句。

4、通过朗读描写景物的短文,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自然之美。

5、通过朗读,探究与发现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6、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抓住特点,真诚地抒发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7、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有条理地写出家乡的美,在具体的介绍中表达自己的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区别近义词,在联系词语搭配中了解它们的差别。

2、通过朗读,探究与发现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3、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抓住特点,真诚地抒发对景物的赞美之情。

4、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有条理地写出家乡的美,在具体的介绍中表达自己的真挚的情感。

【设计理念】

“语文乐园”的教学要体现一个“乐”字,这个“乐”字包含了汉语的魅力,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成功的快乐,以及师生共同创设的具有趣味的学习情趣。“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本教学设计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趣味游戏的形式,如“找伙伴”“变魔方”“名言休闲厅”“美文廊”“探究园”等,渲染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从而唤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游戏中学,游戏中体验,进一步巩固已学的语文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语文综合能力。师生共享快乐,共享成功。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收学习之外,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他们才能尽情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作为教师就要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实践、探索、合作、创新的的求学路上开拓出一片广阔天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我来试试”前三题)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语文游乐园又增添了很多有趣的游戏,你们想去玩玩吗?看哪些同学最勇于尝试、最聪明!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赶快到游乐园里去吧!

二、学习“我来试试”

1、“读一读”——找朋友

师出示CAI,草丛中出现了6组词语。师:同学们,在词语小树林里有很多的词语兄弟,等一会儿我们要为他们找到各自的小伙伴,我们首先来认识认识他们:

(1)看看谁能读准这些词。(2)看看谁能最先发现每一组词中有什么共同点。(3)队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说说各自的看法。学生互动。

师小结:同学们发现每组词中都是一对近义词,近,但还是有差别,因此与它们在一起的好朋友是不一样的。师出示CAI,同学们赶紧在“词语小树林”里找找它们的朋友吧,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学生找出与之正确搭配的词语。全班齐读。

2、“读一读”——变魔方

同学们刚才认识了这么多的词语新朋友,进入“魔方变、变、变”(1)师出示CAI,旋转的魔方各面分别出现“山水、天地、讨论、思想”四个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师:老师想请同学上来点点魔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奇妙的变化?(学生上来点击出“千山万水”“山清水秀”指名说你发现了什么变化。(2)请同学点出另外几组词。指名读成语,要求读出这些成语包含的感情,也可以让学生简单说说成语的意思。(3)拓展练习:你只能看前面的词语,就能说出含有这两个字的成语吗?说的不是书上的成语也行。学生自由练习后比赛,看谁记得又对又快。

它们意思相)真不错!下面我们

CAI中的魔方,由“山水”一词变化)。

3、“写一写,背一背”——名言休闲厅

师:刚才我们一起参加了几个有趣的小游戏,收获都不少。接下来让我们再到“写一写,背一背”“名言休闲厅”去逛一逛吧。

(1)师出示CAI两句名言:名言是名人的思想和智慧,看看谁读得准,写得漂亮,背得熟。(2)学生自读自悟,感受句子的内容。

(这两句名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联系实际说一说。(3)学生抄写名言,把字写正确,写美观。(4)作品展示。

(5)书写也是帮助背诵的一种途径呢!现在比一比,看谁背得快!学生背诵名言,同桌互查互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一读”“探究与发现”)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在语文游乐园里有了很多的收获,这节课还有更多的惊喜在等待着大家呢!可要继续努力哟!

二、美文廊——“读一读”

在“找伙伴”和“变魔方”游戏中,我们一起感受到了汉语的神奇魅力,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它无穷的魅力吧!

师音乐出示CAI,展示《火烧云》片断。

1、自由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2、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生交流。

3、大自然真神奇啊!老师也想读一读这美丽的火烧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看看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教师配乐朗读了这段话。)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指名说。

5、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大家评一评。

6、师配乐出示火烧云的CAI: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想象,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着音乐,美美地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出示火烧云图片,在音乐背景下朗读短文。)

三、探究园——“探究与发现”

1、师:读了《听泉》一课,同学们感受到了鼎湖山泉声的美妙。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感受?它是怎么写的呢?

2、出示短文,学生品读后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反馈。

4、我们先来比较两个句子,看一看你觉得哪一句好,好在哪里? CAI出示两个句子

a)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声,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b)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鼓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5、学生交流自己的心得和发现,感受泉水声音的美。探讨这样的描写有什么特点,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体会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6、学生再读短文,深入体会语言的美。

7、拓展训练。现在我们知道了,要把习作写具体、写美,可以用以上几种表达方法,那样效果就会好一些。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方法试着写一段话。

8、指名学生全班交流。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赞美的话”)

一、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假期里你们和家人,朋友出门旅游,一定去过许多

地方,见到了许多名胜古迹吧!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都去过 哪些地方?你认为哪最美?是啊!我们祖国的山河是多么的壮丽 多姿呀,我们生活在它的怀抱中是多么的幸福、骄傲呀!今天这 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把自己对这些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和大家交 流,让大家一同和你欣赏那时的美,你们愿意吗?

二、引导交流,尝试练习

1、教师播放介绍三峡水利工程、北京奥运会主会场、桂林山水和

西安兵马俑的课件。

师:这些景物有的是祖国美丽的自然风光,有的反映了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的展示了祖国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你最喜欢哪一处?用最美的话来赞美她。

2、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说具体,要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练习后再全班交流,三、小组交流,自主表达

1、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或旅游的照片在小组内对自己喜欢的景物说几句赞美的话。

2、学生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清楚,用合适的语气语调把自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四、全班交流,互动评价

1、师:刚才大家在组内把自己最喜爱的景物用最美的语言介绍给了组内的同学,现在谁想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一下呢? 要求:赞美的语言要清楚,连贯完整;听的同学要仔细听,当好小评委,评一评谁的语言最精彩,好在哪里。

2、学生说,听后评议。教师鼓励更多学生畅所欲言,比一比谁说得最精彩,最动人。

3、分别评出最佳介绍者和最佳评议者,进行表扬鼓励。

五、教师评议,深化情感

同学们,你们真是好样的!用自己最真挚的情感,最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喜欢的景物,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用心体会,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值得我们来赞美,你们也一定会成为发现美,抒发美的“小天使”。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我爱我的家乡”)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歌曲欣赏《我的家乡江城美》,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

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表达的欲望。

2、师: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

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是呀,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呢?家乡的什么值得你爱,值得你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畅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明确要求,构思选材

1、师出示CAI地图,让学生标出自己的家乡。

启发学生:我们的家乡在祖国的版图上,虽然只占很小的地方,但是她养育了我们,伴我们度过了那么多快乐的时光,今天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智慧的笔来描绘我们的家乡。指名学生读习作要求

2、明确本次习作的主题

(1)自己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家乡美在哪些方面。

(2)应该怎样介绍自己的家乡才能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3)如何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

3、指导选材

你了解你的家乡吗?你的家乡一定有许多可爱的地方,比如,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引以为荣的名胜古迹,享誉中外的土特产品,与众不同的风俗人情,特别是有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人民。大家想一想,可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

4、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在组内把自己最想写的几个方面有条理地说一说。小伙伴可以补充、评议,相互启发,自由交流,开拓思路,提高写作兴趣。

5、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师对抓住了特点,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同学及时进 行肯定、鼓励。)

三、片断赏析,方法借鉴。

出示描写家乡的习作片断,学生欣赏、讨论,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

四、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五、互改完善、品评习作。

1、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

2、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

3、组内读、评,提出修改意见。

4、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

感受心灵之美高二作文 篇6

记得在3,4年级的时候,我的学习突飞猛进,站在了全年级的顶尖,高高在上的感觉,我第一次感觉到了。有时被人在背后说绯闻,有时被人羡慕。

可是一个小插曲,让我前所未有的感到顶尖学生的好处和苦恼。

一次,老师讲完课文了,大家想一定要写生字了,便都写开了,我也想提前写,让老师表扬,可是我的书包左翻右翻就是找不见生字本,我知道我的生字本落家里了。我不知道当时我怎么想的,就去告老师了。老师知道后,只说了一句话:“是这样啊……”然后若有思考的坐在了椅子上,便让我回去了。其实我的意思不是要有特殊待遇,只是我提前告诉一下老师我没带生字本,我不愿意在全班人的面前说我没带生字本,那样多么不好意思呀,可,老师好像理解错了。

上课了,老师讲生字时,比平时讲慢了,讲仔细了,平常10分钟就能讲完,可是老师硬是讲了一节课,下课铃打后,老师对我神秘的一笑,当时我也不知道老师的意思,所以回她一笑,可是现在我明白了,老师只爱好学生啊!

现在,我学习只能中上等,顶尖的位置被顶替了,可适当顶替的那段时间,我的心里有块石头落下,又有块石头升起,学习,我是赶不上了,让老师再对我笑,比去月球取水都难啊!

老师还是对我有很大的期望,可是我知道,我不行了,我想,老师的笑,我再也博取不了了,只能呆呆的坐在教室里,呆呆的看着老师,呆呆的听着枯燥无味的课,呆呆的幻想老师曾经的笑,呆呆的笑,呆呆的对老师笑,呆呆的流泪……

老师的笑,顶尖的位置,我得不到了,我再也得不到了,我心里的石头再也落不下了,可是无论我怎么努力,我再也不可能了!

感受心灵美文 篇7

因此, 今天在这里我也想从这两方面谈一谈我的创作体会。 不当之处, 希望得到各位的批评指正。

一、采写经过

先说一说这篇文章的采写经过。 文章的主人公徐桔桔这一典型, 线索来自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 事后我也因此与沈国明熟识。 这时才了解到, 他也是黑龙江的老知青, 他与徐桔桔、贾爱春起初也并不认识。 这篇文章是2012 年9 月采写刊登的, 沈国明是在7 月底的一次黑龙江知青聚会上见到两人, 从旁人处得知她们重回第二故乡帮助当地乡亲的故事, 觉得很钦佩, 因此也希望有媒体能够报道, 弘扬这一典型。

我辗转了解到这一线索时, 已经是9 月初。 当时我其实是有些犹豫的, 从线索来看, 内容和题材挺好, 但很多时候, 作为一个时政线的记者, 因为接触了太多典型宣传, 反而对典型有天然的排斥。 倒不是说典型不好, 而是觉得很多典型都有刻意性, 有一些人为地拔高。 这两位知青的故事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可能呢? 我想到, 当地也有媒体, 如果真的有好的故事, 应该也会留下只言片语, 但搜遍网络, 并没有关于两人的任何报道。

这让我很纠结, 两位主人公所处的地方很远———逊克县奇克镇山河村, 一个紧邻边境线的小山村, 去一趟并不容易, 有没有必要花那么大的精力? 我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我们的领导, 领导也十分犹豫有没有必要走这一趟。 我们的领导比较为下属考虑, 让我实在不行就电话采访下。

得到徐桔桔的电话后, 我给她打了过去。 就是这个电话, 改变了我的想法, 坚定了我走一趟的信心。电话中是一个十分爽朗的女声, 说着上海味的普通话, 但讲的却是带着泥土气的内容。 做过自我介绍后, 我讲了自己的意图, 她的第一反应是拒绝:“你不要来, 最近我们很忙的。 ”问她近期或者国庆回不回上海, 她更惊讶了, 回答说:“怎么可能, 我们马上就秋收了, 今年玉米和黄豆都增产了, 老乡们积极性很高, 收完庄稼还要分配好, 事情很多, 短时间内不可能回去。 ”

那种感觉, 像一下子被拉进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 我从她的语气里能感到自豪与匆忙, 风风火火的样子, 朴实却生动。 我被打动了, 那种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差异, 让我感觉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我反复跟徐桔桔说, 很想过去看看。 这一回, 可能是感受到了我的诚意, 她很爽快地同意了, 并且在电话里详细地告诉我怎么到她那里, 坐什么飞机, 换什么火车, 再换什么汽车。 我这才知道, 她所在的县城不通飞机火车, 去那里一趟来回就要近4 天。

说一句有些惭愧的话, 对于常年在外奔波的调查记者来说, 这些困难简直不值一提, 但对我来说, 当时确实有点畏难情绪。 因为我有严重的过敏性鼻炎, 我很怕来北京, 因为这里很干燥。 而长途火车对我来说也是最不愿经历的。 旅途上的煎熬让人很疲惫。 因为鼻子受不了火车上干燥、污浊的空气, 虽然乘的是卧铺, 但根本无法入睡, 只能用一张湿纸巾沾了水搭在口鼻上, 听着临铺此起彼伏的鼾声, 熬过了长夜, 回程时也是如此。 到了当地, 正好是早上, 徐桔桔已经按照约定的时间来找我, 采访马上开始。 一开始我很疲惫, 泡了浓浓的茶, 才不至于打瞌睡。

连续两天的采访跑的地方比较多, 时间也比较紧张, 一直没有很好的休息, 但我感觉来得值得。 近距离的观察和采访, 不仅让我得以亲身感受两位主人公的性格品行, 聊出了许多具体生动的细节, 也让我亲眼看到了小山村因为她们的到来所发生的变化;与老乡的交流, 更是获得了许多个性化的语言和生动事例。 这些, 都是典型站得住脚的基础, 心定了, 材料充实了, 写稿才不会没底。

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走转改”的重要。事后再想, 如果采访在上海进行, 就算也是采访当事人, 但谈得肯定不会这么细, 也会少了两位当事人相互交流中吐露的一些生动细节, 更加得不到当地百姓的反应。 我想, 这正是“走转改”的意义所在:到现场去, 到人物的身边去, 这是每一位记者的基本素养。 更重要的是, 贴近采访对象, 收获的是心灵的感动, 我觉得这种感动是写作的灵魂, 要打动别人, 首先要打动自己。

二、主题和立意

再说一下主题和立意。 无论是采访中, 还是采访后的写稿阶段, 我一直在思考, 两位老知青所做的一切, 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毕竟, 在新时代的洪流下, 去讲一个过去的时代流传下来的精神, 是不妥的, 更难以引起共鸣。

在两位主人公身上, 最打动我的是两点。 一是实干。 对于两位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 这种精神尤其可贵。 前面说过, 我接到采访线索后, 给徐桔桔打了电话, 想问她近期有没有回沪的计划, 她告诉我快秋收了, 不可能回来。 那时候我就特别钦佩, 也特别好奇, 她们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决心和勇气呢?

后来的采访, 我领会到她们对这个曾经插过队的地方, 的确有我所不能理解的深情。 我记得采访结束后, 她们拉着我去看小镇的夜景, 对于两个从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出来的人, 那样的夜景实在算不上什么, 但可以看得出来, 她们是发自内心的自豪。 她们对我宣不宣传她们其实并不在意, 却想方设法希望我能多宣传逊克这个地方。 她们告诉我, 这是她们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她们在这里走上社会, 在这里走向成熟, 在这里入党, 度过了最美好的一段青春年华, 有着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后来想, 是不是仅是这种情感促成了她们下定决心去做这样一件事呢? 我觉得不仅如此。 在这里插过队的人很多, 回去重温旧梦的也有不少。 也许回到当地的时候, 在此情此景的感染下, 激情涌动, 会生出做一些事改变这里的冲动, 但真正能够坚持, 能够去实干的却不多。 我觉得这一点才是徐桔桔、贾爱春最了不起的地方, 她们没有止步于想象, 她们走的每一步, 都是一步一个脚印。 没有经历过那种艰难, 根本无法完全体会这种实干精神的可贵。 就像她们说的那样, 做一些改变现状的事情, 我觉得这是她们身上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 也跟现在提倡的实干兴邦精神是吻合的。

二是“无私”。 在这篇报道里, 我写了两位老知青为了给当地村民争取利益, 做了不少看起来比较鲁莽的事。 比如, 她们二话不说就冲进县委书记办公室, 她们今天堵这个局长、明天堵那个局长。 初看起来, 好像是这些官员不作为。 其实, 这些官员也有很多难处。 为什么他们肯给两位老知青面子? 最重要的是, 这些官员都知道, 两位知青争的是百姓的利益, 而不是她们自己的利益。 她们不远千里来到这里, 不是来作对的, 而是来做事的。 说到底, 是被她们的无私所打动。

因为篇幅所限, 很多故事后来见报时被删掉了, 也很可惜。 比如, 徐桔桔在当地住的房子, 条件很艰苦, 但就是这间房, 也不是无偿使用的, 而是她换来的。 她打听到当地有一家人在上海打工, 就把自己在上海住的房子让给这家人住, 然后才住进他们的房子。 还有, 她们为了丰富当地村民的生活, 组建了舞蹈队, 参加县里的表演, 每一次演出的费用, 全都是两位老知青掏的腰包。

最让我感动的是徐桔桔很自豪地告诉了我一个细节:村民们不管谁家做了好吃的, 都会给徐桔桔送去。 经常一开门, 门外都是村民送来的吃的东西。 所以说, 有没有私心, 老百姓心里最清楚, 正因为如此, 她们在做事的时候, 不管多么难的事情, 老百姓都支持, 县委书记都没她们说话管用。 无私, 我觉得这不仅是她们的品质, 也是她们能够成功的要素。

文章见报后, 出乎我的意料, 反响异常强烈。 许多读者来电来信或者发来邮件, 他们中大多数是有那一段人生经历的人, 还有知青的家人、子女, 来电来信的语气都很激动, 他们或为重温自己曾经奉献的青春年华而激动, 或为自己的同辈人的所作所为而自豪, 也有的想向两位老知青提供帮助, 想出钱、出力、出技术的都有, 他们特别为两位老知青想做点实实在在、改变现状的事的那种扎实而赞赏, 认为这是知青们多年沉淀下来的良好品质。

在这些人当中, 有成功的企业家, 有上海的政协副主席, 有曾经的上海市副市长。 最让我意外的是, 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也在这篇文章上面写下批示, 他说, 文章的主人公让他既敬佩又感动, 也让他增添了信心与力量, 并专门向我表示感谢。 后来上海电视台还专门赶赴当地, 拍摄了上下两集的纪录片。 播出后, 同样反响强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一些并没有知青经历的年轻人, 也感动于两位主人公的奉献与实干精神, 有一位青年社区民警给我写了一封邮件, 让我感触尤深。他说, 平时天天与琐碎的事打交道, 经常在怨气中生存, 感觉自己也充满了怨气。 现在看到两位老人在踏踏实实做这样一件事, 很惭愧也很受启发。 他认为, 在这个时代光靠埋怨是没用的, 只有认真做事, 才有可能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 这些读者的强烈反响, 让我也感到振奋, 因为这说明两位主人公的行动, 的确非常值得关注, 具有现实意义。

三、关于写作

回到上海, 文章该怎么写, 也让我颇费思量。

写人物通讯, 写一个典型, 其实是记者的基本功, 但要写好却不容易。 写典型首先是写人, 写人就要像人, 而像人的关键除了采访深入、个性化写作之外,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分寸感。 不要不及, 也不要过。 通过我和徐桔桔、贾爱春的接触, 我认为她们的特点是朴实、真实, 一个情感充沛却不轻易流露, 一个风风火火、不拘小节, 这是属于她们的独特气质。

所以从一开始我的想法就是, 写作要客观描述、真实表达, 尽量不带入自己的情绪与情感。 最好是站在旁边, 不动声色地介绍。

而且在我看来, 两位主人公的所作所为, 与以往那种可歌可泣的人物相比, 还是有不同的, 她们所做的虽然也很不容易, 一般人难以做到, 但其实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也没有作出巨大的、难以挽回的牺牲。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 她们也有自己的困惑, 也有过畏难情绪。 比如徐桔桔最初认为去边疆种地是“天方夜谭”;贾爱春在遇到困难时也会号啕大哭, 也会耍赖说要回北京。 恰恰是这一切让她们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可爱, 也更有让人信服的力量。 她们付出的一切, 值得弘扬, 也并非无法模仿。

所以, 在整个写作过程中, 我时刻告诫自己要收着写, 尽量克制, 通过客观的描述和群众的语言去表达, 尽量不带入自己的评价和感情过于充沛的话语。真正有要表达的一些想法, 也是通过文章后记者手记的形式来展现。

写作时,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那就是我写这两位老知青, 目的是什么, 我希望向读者传递什么, 典型背后究竟想要寄托什么。

我个人理解, 一篇成功的人物通讯, 要通过细微的笔墨呈现人在时代大背景下的角色扮演。 我记得以写典型人物见长的老记者郭梅尼也曾经说过, 一篇好的典型报道, 要扣准时代的脉搏, 因此记者也要有一双时代的慧眼。 在徐桔桔和贾爱春身上, 什么才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弘扬的? 显然不是当年的知青精神, 虽然这也很打动人, 两位受访者也一再强调这种精神对她们的影响, 但我在与她们的仔细交流中发现, 这其实只是她们作出选择的诱因, 真正能够支撑她们一直走下去的, 却是徐桔桔说了好几次的一句话:“想做点事情。 ”“想做点改变现状的事情。 ”

这其实也就是前面写主题和立意时提到的那种实干精神, 她们两人心中所想的, 是静下心来做事, 努力去为改变现状做一些努力。 我感到, 这其实正是我们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所缺少的。 正如我在标题中提到的那样:在她们身上, 感受心灵的质朴与纯净, 我也希望可以用这种质朴与纯净, 去涤荡当下一些人心灵的雾霾。 我想, 这也正是这篇文章的新闻价值所在。 所以, 再一次回到之前的话题上, 我觉得在文风上, 也应当尽力避免浮夸, 尽量用朴实的话, 多用白描的手法, 去讲两位人物的故事和品行。

在动笔时, 我又有些纠结, 对于徐桔桔和贾爱春, 究竟是主要写一个人, 还是笔墨并重? 因为从地域的接近性和我们报纸的市民化属性来看, 徐桔桔是上海人, 理应聚焦, 但考虑到这两个人本身在这一事件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互相影响、互相推动, 所以我最终决定用同样的笔墨去写两个人的故事, 这样更真实, 也更有说服力。

据我了解, 事后, 当地和其他地方的媒体也曾去采写这一内容, 但一些报道可能从不同的需求出发, 只报道了其中的一位主角, 结果反而弄巧成拙, 这也是值得汲取的教训。

“走转改”提出了改文风的要求。 这篇文章最初我也想在写作上有所改变。 我试图将其中的部分内容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现, 但可能是因为功力不够, 后来写出来感觉效果并不好, 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传统的叙事方式。

欣赏美文 感受魅力 篇8

关键词:基于教材 科学阅读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科学阅读,学生能了解科学家的工作环境,他们取得成就之前所经历的所有艰辛;也能感知科学发展的艰难曲折。

一、困惑不已——课堂教学屡屡遭遇困境

部分学生不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误认为科学探究只是按部就班。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充满曲折并且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最后的成果,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阅读并通过寻找适当的阅读文本积累科学知识、解答科学疑惑、积淀科学文化是笔者今后教学的重要目标。如何让学生了解科学本质,从而提升科学素养,显然有着不可置否的重要意义。

二、迁思回虑——教学屡遭困境究竟为何

1.科学课堂教学,重知识而轻历史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讲授法与学生探究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虽然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但是由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已经将探究活动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要点都向学生做了具体说明,所以学生即使通过探究观察到了现象、得出了结论,但学生获得的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

2.多重媒体运用,重试听而轻阅读

課堂教学中,教师常采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因为通过丰富的语言、生动的画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包括课文本身的内容及每单元的“资料库”。而教材中的文字是专家们经过反复斟酌才编入教材,言简意赅,“资料库”的内容又能补充课文的教学内容。重试听而轻阅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了体验文字带来的愉悦感。

3.探究活动多样,高达成却太顺利

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课堂实验等探究活动开展率高达95%以上。在探究活动之前,教师出于害怕学生出错、出错后受到打击等原因,将实验的过程、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会向学生一一叙述,使得学生在探究活动只是按照老师的方法进行操作,所以实验过程非常顺利。这样做,使得学生只需要进行操作,缺乏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容易产生学生“只动手不思考”的局面,也容易让学生误解:科学探究是非常容易而并非需要不断克服困难的。

4.获取渠道多元,信息多却碎片化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多元化:教材、课外科普读物、电视科普节目以及互联网。当学生需要搜索信息时,他们更倾向于上网搜索。虽然网络在短时间内能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时片段化的甚至是碎片化的。有时,网上搜索出的信息未必是正确的、科学的。

三、不可或缺——阅读对于学习的必要性

1.了解史实,提升认识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科学史知识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使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理解了科学的本质。

2.巩固概念,促进发展

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广泛的科学阅读之上的。

四、积极实践——阅读材料于教学中使用

1.阅读名家故事——经历坎坷感知艰辛

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的科学探究所需要的材料都是教师在课前经过选择而准备好的、所经历的活动也是按照教材或教师所讲述的过程经过探究,因此,他们所经历的探究活动都非常顺利,他们会逐渐形成“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容易”的错误观点。所以,当学生在某一次探究活动中,经历几次失败后就容易“一蹶不振”,就此打算放弃。因此,我们选择科学遗产的标准之一就是选择介绍在一生的科研工作中克服许多困难的人,这就使孩子们产生一种“进入角色”的联想。

2.适时研读教材——掌握基础便于提升

教材中的文本内容安排是经过专家细心挑选、句句斟酌之后,最终成稿成文。不仅如此,这些文本还是以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在教材之中。因此,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适时地选择恰当的内容供学生阅读、品味,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概念,促进概念的掌握。

3.实行课外链接——满足好奇增强情感

(1)科学课堂必须观察思考

科学课堂需要理性思维、需要讲求证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采用“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科学探究式教学。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获得知识,也感知科学的过程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2)科学课堂还需爱国情怀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内容的教学若是能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测—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这种方式的基础上加入“情感教育”,学生会更投入。

4.实行多种方法——培养习惯拓展视野

(1)推荐读物,积极拓展视野

学校给每个学生分配的科学读物非常有限的,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他们需要或许更多的信息,而这些疑惑的解决、信息的获取有可能是资料库所无法满足的。可以通过教师选择,适时推荐以及学生提议,择优推荐的方式扩充阅读范围。

(2)活动评价,促进习惯养成

活动评价是促进课外科学阅读不断深入的主要抓手。科学阅读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五、展望

1.建立读书角,随时把握阅读时机

什么时候介绍书本最好是无法预料的。仅仅在教学结束之后向学生推荐书目并没有完全把握学生进行科学阅读的时机。因此,在教室里应该始终准备适合的书籍。这样一来,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感知基础之后,他们就会很容易产生阅读的动力。

2.使用记载卡,记录收获家长评价

在今后的阅读活动中可以使用《科学课外阅读登记卡》,记录每月的阅读情况,并请爸爸妈妈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简单评价,并将《科学课外阅读登记卡》作为评选“科学阅读之星”的参考内容。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记录和评价的同时,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蔡铁权,陈丽华.科学教育要重视科学阅读[J].全球教育展望,2010(1).73-78.

感受心灵之美高二作文 篇9

事情一:

我最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洗冷水澡,可以游泳,可以捉萤火虫……但是,我们广西在夏天竟受了两只“鸟”的袭击。大家一定知道,这两只鸟是“鹦鹉”和“凤凰”。答对了,是台风的名字。真要命,昨天还被太阳暴晒,今天就被暴雨淋湿。我趴在窗台上,看着窗外的雨,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好转。萤火虫回家了,游泳池没人了,外面也没有小朋友在玩耍,我的心也受创伤了。

事情二:

“喂,巴西预言家猜测,9月13日这里会有地震哦!”“你相信?”“当然,他预言过9.11呢!很准哦!”听到同学们这么说,我也很害怕。

9月13日到了。这天正是星期六,我早早去学英语。老师每讲一句话,我都看看周围,房子有没有震动。我还差点把我轮滑的头盔带去学英语了呢!上午过了,中午不敢睡觉,下午看电视。到了晚上,要睡觉了。用被子蒙住头,用布娃娃挡住我。

9月14日。我很早就起了,在要睁开眼睛的那一刻,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我睁开眼睛,发现我的房间好好的。我才搬家一年,房子很坚固。我拉开窗帘,天空依旧蓝,白云依旧飘,房子没有倒。我知道了,我们这里没—地—震!但我小小的心受了严重的伤。

事情三:

不!热带风暴“黑格比”将要袭击我们南方,我们这里的风力将在6级以上!唉,风还真大,幸好我家里学校不远。但是,我的伞被吹得变形了。住在西津水库的同学的裤子也湿了。我也与门拔了一次“河”,可是,我输了,无论我出了多大力气,门也关不上。这还不止,还下暴雨。撑伞吧,伞被吹得变了形;不撑吧,被雨淋。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撑伞。唉,广东那边,还刮了15级大风呢,结果全体放假。我们呢,却不放假。没事,我是“女侠”嘛,顶得住。我要崩溃啦!

美文鉴赏精选感受 篇10

其实,听雨最好的时候还是在黑夜中。远离了白日的尘世喧嚣,把自己涌入黑暗中,点燃一支青烟,只有那忽明忽暗的烟火伴随在你身边。这时,你就会感到一切都会逃避得无影无踪,四周一片静寂,静寂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此时如有细雨飘落,便能清晰地听到它击打在树叶上、窗台上的`声音,这是沉沉的。然后雨滴便从窗台和树叶上如玉珠般划落,和大地亲吻后砰然而碎,发出清脆的碎裂声。如果用心去听,似乎还能感受到它在和小草附耳细语,在和树叶儿倾情歌唱。一切都被那颗寂静的心灵所感受到,然后那颗心也开始和雨声轻声诉说,世界变得很静,心境也变得异常的辽阔。 听雨的时间一长,也似乎真的能感爱到雨的心语。最解人的还是三月小雨。就如诗中所写的“天街小雨润如酥”,在轻轻地叩问着人的心扉,滋润着世上的一切;而最令人悲伤的当是那秋雨声,“冷雨幽窗不可听”,令人感到一种“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雨愁”的悲伤。而那雨打芭蕉的声音总是显得那么低沉,有时又那么的激昂,难怪鉴湖女侠秋瑾也发出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无奈感慨。 不经意间,我恍然发觉那雨原是无声的。它或如细丝、或如玉珠从天上静静地掉落,我所听到的不过是那雨击打树叶、窗台的声音。但我想我还是听到了雨声,它正滴嗒滴嗒地从天上落下,它正呼呼地在空中飘荡。我真的听到了雨声,那雨声正在我的心中流淌,击打着我的心扉。 正如一首小诗:

乍别行云,悄依曲巷,凭风送入朦胧。 楼头江畔,何处不相逢。 为问归期堪许?恐负了、暖烛春盅。 更无奈,空床梦忆,旧裳付谁缝。

潇潇还沥沥。乱嘶龙骑,暂驻行宫。 漫剩得、夜铃响彻悲风。 离乱共谁堪说。一声声、细雨梧桐。 凄凉甚,重门须闭,今古断肠同。

感悟:

上一篇:税收征收管理练习下一篇:环境保护德育工作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