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治疗论文

2024-10-23

复合治疗论文(精选12篇)

复合治疗论文 篇1

小儿肺炎是严重威胁儿童身体健康的常见呼吸道疾病, 小儿患肺炎后, 经静脉用药有一定的困难, 口服又不合作, 且近年来抗生素的应用逐渐升级, 不但经济负担加重, 而且其毒性、过敏、耐药和二重感染等问题日益引起医护人员的忧虑和社会关注。为寻求一种新的治疗途径, 我科自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采用河南省中和信医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小儿肺炎120例, 效果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支气管肺炎患儿, 诊断标准参考1997中华儿科杂志[1]。凡有高热、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先天性心脏病者不纳入观察计划。120例患儿男68例、女5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合对照组。

年龄4月至8岁, 就诊病程2-20天, 平均7.5天, 其中毛细支气管炎41例, 支气管肺炎75例, 大叶性肺炎4例, 外周白细胞升高者46例, 合并心肌炎3例。4月-1岁36例, 1-3岁73例, 3-8岁11例, 平均2.55岁, 治疗者全部作胸部X线检查, 治疗8天后复查, 治疗前的疗程观察组平均时间 (3.2±1.1) 天, 对照组 (3.6±1.2) 天, 两组间年龄性别、疾病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别 (P>0.05) 。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β-内酰胺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利巴韦林、中成药炎琥宁、双黄连等控制感染, 同时平喘、化痰及雾化吸痰等对症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河南省中和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地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将专用电极片固定在两个电板上, 在疾病的急性期, 专用电极放在双肺俞穴上, 缓解期可把一侧专用电极放在肺俞穴上, 另一侧电极放在肺部听诊湿口罗音最密集处, 或两侧专用电极全部置于口罗音最密集处, 调整时需参考 (温度36-37°C) , 时间25-30分钟, 电流5-8m A) , 年龄<10月的患儿治疗强度为1, 年龄11月-3岁的患儿治疗强度为2, 大于3岁的患儿治疗强度为3, 接通电源开始治疗, 每天一次, 结束后取下电极板, 电极片留置在穴位上以确保有效成分充分通过皮肤吸收, 20h后取下, 用清水洗净皮肤, 进行局部轻柔按摩2-3min, 间隔4h再进行下一次治疗, 每日一片, 连续6d为一疗程。

1.3 疗程判断标准

观察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肺部听诊情况, 并详细记录, 7天后复查X线胸片和WBC判断疗效, 具体标准如下:

1.3.1 治愈, 经治疗3-5天内体温恢复正常, 7天内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WBC及X线胸片检查均恢复正常。

1.3.2 显著疗效7天内体温降到正常, 呼吸困难消失, 肺部口罗音明显减少或基本减少, 仅有轻咳, WBC恢复正常, X线检查肺部阴影明显好转或基本正常。

1.3.3 有效7天内体温明显下降或正常, 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 WBC基本恢复正常, X线提示肺部阴影有所减轻。

1.3.4 无效:7天后症状体征及X线、WBC无改善或加重。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60例, 最少治疗4次, 最多治疗7次, 平均治疗4.9次, 结果治愈32例, 占53.33%, 显效12例, 占20.0%, 有效12例, 占20%, 无效4例, 占6.67%6.57%, 总有效率, 占93.3%, 显效以上达73.33%。对照组治愈18例, 占30.0%, 显效6例, 占10.0%, 有效11例, 占18.33%无效14例, 占23.33%, 总有效率, 占67.67%, 显效以上为40%。经卡方检验, 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χ2=8.87, P<0.05)

2.2 症状消失与住院时效比较

2.2.1 退热时间

治疗组39例发热, 平均退热时间为3.8±1.60天 (T=4.25, P<0.01) , 对照组5.5±2.4天。

2.2.2 肺部口罗音消失时间

治疗组为3.6±1.8天, 对照组为5.4±2.3天 (T=4.5, P<0.01) 。

2.2.3 治愈时间

治疗组为8.8±4.7天, 对照组为10.8±5.2天, (T=2.08, P<0.05)

2.3 副作用

治疗组患儿除电极片处偶有皮疹和局部瘙痒外, 未发现明显毒性和副作用发生。

3 讨论

小儿肺炎多数由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引起, 目前缺乏特效治疗;部分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肺炎由于抗生素的滥用造成耐药菌株出现, 以至临床应用疗效欠佳。多数抗病毒、抗炎及平喘药物需静脉或口服给予, 由于疗程长, 患儿难以合作, 常带来诸多困难。内病外治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遗产, 早在2000年前就有此类记载。透皮给药方法使药物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及在胃肠道的酶降解作用, 使血药浓度保持恒定, 减少了药物的峰谷变化, 故具有许多优势[2]。河南省中和信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采用现代离子透析电化学、生物学、药物学的方法与我国传统的中医中药经络俞穴理论相结合, 配置特殊工艺提取的中药有效成份与皮肤高效增透剂组成的专用电极片, 既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使中药有效成份透过皮肤在病变区形成高浓区, 既透过毛细血管网进入血液循环, 又可以疏经通络、行气活血, 从而起到肺脏微循环、解除支气管痉挛、促进炎症吸收、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3]。

通过观察结果表明, 观察组在退热、止咳、平喘、肺部口罗音消失时间方面优于对照组, 故可缩短疗程, 提高疗效, 且该治疗仪操作简便, 使用安全, 治疗过程中无痛苦, 易于被患儿接受并配合, 深受欢迎,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梓荆.病毒性肺炎的现状与对策.中华儿科杂志, 1997

[2]孙联文, 郑家润.透皮给药.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9.5

[3]程宝书, 周民权等主编.新编药性歌括400位.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3.61

复合治疗论文 篇2

模态复合命题与复合模态命题间真值关系考察

本文通过构造一个逻辑关系示意图,重点刻画了模态联言命题、模态选言命题与联言模态命题、选言模态命题之间所存的四个等值式、四个矛盾式和三十二个蕴涵式,这些等值式、矛盾式和蕴涵式都与人们的`实际思维密切联系,均可借助自然语言的实例得到直观理解,并在思维实践中加以运用.

作 者:徐阳春 作者单位:绍兴文理学院,浙江,绍兴,31刊 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年,卷(期):22(1)分类号:B815关键词:逻辑 模态复合命题 复合模态命题 真值关系

复合治疗论文 篇3

【关键词】 人脱落细胞真皮基质;烧伤

1 绪论

当前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烧伤现象频繁发生,烧伤可能会由不同的外部热源接触皮肤导致,比如火焰、化学品、摩擦、电流、辐射和高温等[1]。如果烧伤后创面很小(不大于硬币)只要保持清洁,甚至深度烧伤,也可能自愈。但是如果患者下层真皮受损面积较大,常常需要植皮。植皮需要的健康皮片,可以取自烧伤病人自身未烧伤的部位(自体植皮),也可取自其他活人或尸体(异体植皮)或其他种类的动物(异种植皮)[2]。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国内许多单位相继开展了脱细胞真皮和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这种复合皮植皮方法具备无与伦比的优点,其既节省了自体皮源,而且供皮区不长瘢痕,其具有颜色、弹性好,耐磨等优点。这种植皮方法解决了烧伤早、晚期自体皮源不足的问题,提高了生存质量,开拓了烧伤创面修复的新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为了探讨复合皮移植治疗功能部位烧伤及整形疗效,我们收集并分析了2007年6月到2011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6名烧伤患者临床资料资料,并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性资料 选择2007年6月到2011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6名烧伤患者,其中男18例,女8例,最小年龄为9岁,最大年龄为56岁,平均43.2岁。26例患者共34个烧伤部位,其中腕部12个,肘部9个,膝部7个,颈部3个,踝部3个。植皮面积最小30cm2,最多280cm2。

2.2 治疗方法 切除烧伤瘢痕创面至正常组织并彻底止血,测量皮肤缺损面积。采用双氧水、新杰尔灭以及生理盐水反复消毒,抗生素液湿敷创面15min,选用人脱落细胞真皮基质(ReDerm-j-1型脱细胞异体真皮,北京桀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植皮。采用生理盐水冲洗3遍后,使真皮面与创面平整贴敷,注意细胞真皮基质的网眼在2-3mm。取自体刃厚皮(厚度0.1mm),剪成2cm×2cm大小,敷于脱细胞真皮基底膜上,并用细丝线同定,单层凡士林油纱布、抗生素纱布覆盖,无菌敷料包扎固定,功能部位移植要有妥善的外固定,取皮区使用凡士林纱布外敷包扎。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如患者恢复良好,在术后14-17打开创面,若果内层敷料无特殊情况出现,不要揭去内层油纱,仅更换外层敷料即可。术后3-4周創面带弹力套,并进行渐进性功能锻炼。

3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34个烧伤部位成活31个,成活率达到91.2%,成活各部位术后2周皮肤收缩率平均为2.1%,术后1个月为4.7%,术后3个月为5.4%,皮肤色泽均接近正常肤色,功能区活动良好。失败的有2个部位,均为自体皮片移位脱落感染坏死。

4 讨论

当患者由于火焰、化学品、摩擦、电流、辐射和高温等原因烧伤后,烧伤的皮肤表面形成较厚的硬壳,称为焦痂,它逐渐紧缩影响创面的血液循环。如果创面围绕上肢或下肢,焦痂使血液循环受限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应当切开焦痂松解下面的正常组织。当创伤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需要植皮修复。烧伤患者如果缺乏皮肤结构的真皮作为支架,植皮后容易出现瘢痕增生挛缩,在功能部位出现畸形,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影响功能[4]。近年来采取人脱落细胞真皮基质代替真皮,从而解决了烧伤早、晚期自体皮源不足的问题。本次研究选用的人脱落细胞真皮基质保留了细胞外基质,其可引导细胞新生和扩展,并促进自体成纤维细胞在异体真皮支架中生长,促进创面愈合[5]。其可与宿主细胞生长为一体,从而取代和填补了患者已经失去并永远不会再生的真皮组织。并具有创面挛缩小、瘢痕轻、无排异反应,其外观及功能近似自体中厚皮移植效果[6]。在本次研究中均采取人脱落细胞真皮基质和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方法,34个烧伤部位成活31个,成活率达到91.2%,成活各部位术后2周皮肤收缩率平均为2.1%,术后1个月为4.7%,术后3个月为5.4%,皮肤色泽均接近正常肤色,功能区活动良好。失败的有2个部位,均为自体皮片移位脱落感染坏死。

因此,综上所述,采用人脱落细胞真皮基质和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方法疗效显著,美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秀峰,曹建红.复合皮移植治疗功能部位烧伤及整形的效果[J].使用医药杂志,2007,24(8):91-92.

[2]王德怀,钟宇,陈大夫等.复合皮移植治疗增生性瘢痕45例临床观察[J].现代临床医学,2005,31(5):317.

[3]姜海,徐刚,纪文君等.复合皮移植治疗重症烧伤后瘢痕增生30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07,47(23):108..

[4]周强,钟展芳,潘乐等.复合皮移植治疗功能部位外伤后大面积组织缺损[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70-71.

[5]李岩,陈存富,张志华等.脱细胞异体真皮与自体皮复合植皮治疗烧伤瘢痕临床效果[J].实用医药杂志,2002,7:483-484

复合治疗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提出的小儿肺病诊断标准[1]。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203例, 男108例, 女95例;对照组200例, 男115例, 女85例, 2组患儿年龄为6个月~10岁, 病情相似,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抗生素静滴控制感染, 对症处理。治疗组加用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 (河南中和信医用设备有限公司) 治疗, 先将肺炎贴片固定在2个电极板上, 然后将其分别置于左右肺俞穴上, 根据年龄大小调节治疗所需参数 (时间20 min~30 min, 温度37~39℃, 强度3~7) , 接通电源开始治疗, 每天1次。治疗结束后将药片固定于原穴位上以确保药物充分通过皮肤而吸收, 待次日治疗前1 h取下, 洗净皮肤连用3 d~5 d为1疗程。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著:治疗3 d~5 d后, 热退、咳轻、喘平、肺部啰音消失, 1周后胸部X线片复查见明显吸收。有效:上述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 1周后胸部X线片复查好转。无效:上述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1周后胸部X线片无吸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儿均治愈出院, 但2 组退热、止咳、平喘、肺部啰音吸收及住院天数比较,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 , 见表1.

3 讨论

支气管肺炎是儿科常见病, 主要病变以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浸润为主。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是一种经皮给药、靶向给药, 集磁疗、热疗、灸疗、电疗于一体的药物导入治疗仪, 该仪器采用特殊的微型处理器, 由终端电极装置, 外加特殊工艺处理的专用电极片组成。选用一次性肺炎贴片于双侧肺俞穴, 药物离子在治疗仪作用下, 通过皮肤进入体内相应组织, 到达肺部, 达到内病外治效果;并结合中医理论, 通过复合波刺激起到疏通经络、消炎止痛、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及提高人体免疫力功效。这种给药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口服、注射等给药途径引起的毒副作用和肝脏首过效应及肠道降解破坏[2], 另一方面能够明显提高病灶区药物浓度,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提高药物疗效;尤其对病程长, 多种抗生素效果不佳, 肺部啰音多, 不配合药物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疗效尤为显著。通过临床验证, 无不良反应, 简单易行, 无痛苦, 患儿易于接受, 是值得临床推广的一种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 将肺炎患儿403例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203例采用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 对照组200例单用西药治疗, 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在退热、止咳、平喘、肺部啰音消失、胸部X线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小儿肺炎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肺炎,小儿,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物理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77-1180.

复合型材料 篇5

机电工程系11数控3+2班 梁帅 22号

摘要:复合材料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复合材料的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及其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复合材料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是材料设计的一个突破;复合材料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步。

关键词: 分类 性能 应用 分类

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s),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种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长补短,产生协同效应,使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优于原组成材料而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健身器材等领域,在近几年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

复合材料是一种混合物。在很多领域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代替了很多传统的材料。复合材料按其组成分为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金属复合材料、非金属与非金属复合材料。按其结构特点又分为:①纤维复合材料。将各种纤维增强体置于基体材料内复合而成。如纤维增强塑料、纤维增强金属等。②夹层复合材料。由性质不同的表面材料和芯材组合而成。通常面材强度高、薄;芯材质轻、强度低,但具有一定刚度和厚度。分为实心夹层和蜂窝夹层两种。③细粒复合材料。将硬质细粒均匀分布于基体中,如弥散强化合金、金属陶瓷等。④混杂复合材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增强相材料混杂于一种基体相材料中构成。与普通单增强相复合材料比,其冲击强度、疲劳强度和断裂韧性显著提高,并具有特殊的热膨胀性能。分为层内混杂、层间混杂、夹芯混杂、层内/层间混杂和超混杂复合材料。

60年代,为满足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所用材料的需要,先后研制和生产了以高性能纤维(如碳纤维、硼纤维、芳纶纤维、碳化硅纤维等)为增强材料的复合材料,其比强度大于4×106厘米(cm),比模量大于4×108cm。为了与第一代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相区别,将这种复合材料称为先进复合材料。按基体材料不同,先进复合材料分为树脂基、金属基和陶瓷基复合材料。其使用温度分别达250~350℃、350~1200℃和1200℃以上。先进复合材料除作为结构材料外,还可用作功能材料,如梯度复合材料(材料的化学和结晶学组成、结构、空隙等在空间连续梯变的功能复合材料)、机敏复合材料(具有感觉、处理和执行功能,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功能复合材料)、仿生复合材料、隐身复合材料等。

性能

复合材料中以纤维增强材料应用最广、用量最大。其特点是比重小、比强度和比模量大。例如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的材料,其比强度和比模量均比钢和铝合金大数倍,还具有优良的化学稳定性、减摩耐磨、自润滑、耐热、耐疲劳、耐蠕变、消声、电绝缘等性能。石墨纤维与树脂复合可得到膨胀系数几乎等于零的材料。纤维增强材料的另一个特点是各向异性,因此可按制件不同部位的强度要求设计纤维的排列。以碳纤维和碳化硅纤维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在500℃时仍能保持足够的强度和模量。碳化硅纤维与钛复合,不但钛的耐热性提高,且耐磨损,可用作发动机风扇叶片。碳化硅纤维与陶瓷复合,使用温度可达1500℃,比超合金涡轮叶片的使用温度(1100℃)高得多。碳纤维增强碳、石墨纤维增强碳或石墨纤维增强石墨,构成耐烧蚀材料,已用于航天器、火箭导弹和原子能反应堆中。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由于密度小,用于汽车和飞机可减轻重量、提高速度、节约能源。用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合制成的复合材料片弹簧,其刚度和承载能力与重量大5倍多的钢片弹簧相当。

应用领域

复合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有:①航空航天领域。由于复合材料热稳定性好,比强度、比刚度高,可用于制造飞机机翼和前机身、卫星天线及其支撑结构、太阳能电池翼和外壳、大型运载火箭的 壳体、发动机壳体、航天飞机结构件等。②汽车工业。由于复合材料具有特殊的振动阻尼特性,可减振和降低噪声、抗疲劳性能好,损伤后易修理,便于整体成形,故可用于制造汽车车身、受力构件、传动轴、发动机架及其内部构件。③化工、纺织和机械制造领域。有良好耐蚀性的碳纤维与树脂基体复合而成的材料,可用于制造化工设备、纺织机、造纸机、复印机、高速机床、精密仪器等。④医学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不吸收X射线特性,可用于制造医用X光机和矫形支架等。碳纤维复合材料还具有生物组织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生物环境下稳定性好,也用作生物医学材料。此外,复合材料还用于制造体育运动器件和用作建筑材料等。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工成型方便、弹性优良、耐化学腐蚀和耐候性好等特点,已逐步取代木材及金属合金,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电气、建筑、健身器材等领域,在近几年更是得到了飞速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树脂与玻璃纤维在技术上不断进步,生产厂家的制造能力普遍提高,使得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价格成本已被许多行业接受,但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尚不足以和金属匹敌。因此,碳纤维、硼纤维等增强复合材料相继问世,使高分子复合材料家族更加完备,已经成为众多产业的必备材料。目前全世界复合材料的年产量已达550多万吨,年产值达1300亿美元以上,若将欧、美的军事航空航天的高价值产品计入,其产值将更为惊人。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复合材料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和东亚地区。近几年欧美复合材料产需均持续增长,而亚洲的日本则因经济不景气,发展较为缓慢,但中国尤其是中国内地的市场发展迅速。据世界主要复合材料生产商PPG公司统计,2000年欧洲的复合材料全球占有率约为32%,年产量约200万吨。与此同时,美国复合材料在20世纪90年代年均增长率约为美国GDP增长率的2倍,达到4%~6%。2000年,美国复合材料的年产量达170万吨左右。特别是汽车用复合材料的迅速增加使得美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上重新崛起。亚洲近几年复合材料的发展情况与政治经济的整体变化密切相关,各国的占有率变化很大。总体而言,亚洲的复合材料仍将继续增长,2000年的总产量约为145万吨,预计2005年总产量将达180万吨。

从应用上看,复合材料在美国和欧洲主要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2000年美国汽车零件的复合材料用量达14.8万吨,欧洲汽车复合材料用量到2003年估计可达10.5万吨。而在日本,复合材料主要用于住宅建设,如卫浴设备等,此类产品在2000年的用量达7.5万吨,汽车等领域的用量仅为2.4万吨。不过从全球范围看,汽车工业是复合材料最大的用户,今后发展潜力仍十分巨大,目前还有许多新技术正在开发中。例如,为降低发动机噪声,增加轿车的舒适性,正着力开发两层冷轧板间粘附热塑性树脂的减振钢板;为满足发动机向高速、增压、高负荷方向发展的要求,发动机活塞、连杆、轴瓦已开始应用金属基复合材料。为满足汽车轻量化要求,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复合材料将被应用到汽车制造业中。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高分子复合材料取代木材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例如,用植物纤维与废塑料加工而成的复合材料,在北美已被大量用作托盘和包装箱,用以替代木制产品;而可降解复合材料也成为国内外开发研究的重点。

另外,纳米技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开发也成为新的热点。以纳米改性塑料,可使塑料的聚集态及结晶形态发生改变,从而使之具有新的性能,在克服传统材料刚性与韧性难以相容的矛盾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综合性能。

总结

复合材料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复合材料的研究深度和应用广度及其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复合材料是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是材料设计的一个突破;复合材料的发展同时又进一步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步。可以预料,随着高性能树脂先进复合材料的不断成熟和发展、金属基、特别是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实用化、以及微观尺度的纳米复合材料和分子复合材料的发展,复合材料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著。

中国复合材料发展潜力很大,但须处理好以下热点问题。复合材料创新、聚丙烯腈基纤维发展、玻璃纤维结构调整、开发能源、交通用复合材料市场、纤维复合材料基础设施应用、复合材料综合处理与再生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复合材料也将赋予新的内容和使命。21世纪将是复合材料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复合治疗论文 篇6

【关键词】青光眼、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295-02

青光眼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指的是眼内压持续或间断升高的一种眼病,持续升高的眼压会损害视功能和眼球各组织部分,在临床上表现为头痛、视力减退、结膜充血以及眼球坚硬如石等症状[1],患者发病后,如果治疗不及时,往往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临床上在治疗青光眼时,比较常用的方法是外科手术,尤其是小梁切除术,但是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了复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2年3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中15例为男性,10例为女性,年龄42~64岁,平均年龄为(53.9±6.8)岁,其中16例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9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观察组中16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年龄43~62岁,平均年龄为(52.8±6.2)岁,其中15例为原发闭角型青光眼,10例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两组患者在病情、性别以及年龄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运用0.75%布比卡因和2%利多卡因对所有患者进行球周麻痹,临床上主要给予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術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选择患者角膜上缘约1mm透明角膜板层处,将悬吊线缝入其中,并向下对眼球进行牵引。将上穹窿作为基底置结膜瓣(运用灼烧止血法对巩膜内出血进行止血处理)。巩膜瓣厚度约为3mm×4mm,前缘约致角膜缘内0.5mm,术后将放置于结膜与巩膜瓣之间的丝裂霉素C棉片取走,运用50~100ml缓冲液对角膜瓣进行充分冲洗。于角膜缘穿刺将销量组织切除,并给予虹膜周切术。运用缝线对切口进行缝合,经切口将缓冲液注入前房,并对前房深度和滤过泡的形态进行密切观察。手术后,将2mg地塞米松和2万U庆大霉素注入手术部位,并在表层涂抹典必舒,完成后,包扎术侧。

1.3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3个月,对两组患者的眼压、滤过泡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密切关注,并认真做好记录。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眼压控制情况对比

术后随访三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眼压为(15.11±3.54)mmHg;而对照组患者的眼压为(18.03±5.43)mmHg,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的滤过泡和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术后早期,两组对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弥散、隆起明显;术后3个月,观察组2例患者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为8%,并且观察组1例前房,并发症发生率为4%;而对照组5例患者出现非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为20%,而对照组3例前房,1例脉络膜脱离,并发症发生率为15%,组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青光眼患者的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在治疗青光眼时,小梁切除术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传统方法术后后形成的瘢痕,经常容易时滤过口狭窄或堵塞,从而导致前房等并发症[2],不利于患者康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将传统切除术作为基础,与丝裂霉素C和巩膜瓣缝线拆线运用相结合,丝裂霉素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抗代谢药物,可以抑制纤维细胞的形成,避免术后形成滤过泡瘢痕,使术后球结膜瓣下功能滤过泡的形成得到有效改善。手术中运用丝裂霉素C时,应该注意冲洗,有助于保护结膜瓣和角膜边缘[3]。此外,在手术的过程中,对巩膜瓣缝线的运用进行调整,可以使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得到有效提高。复合切除术运用活结的形式对巩膜进行缝合,可以将缝合线拆除,使外引流量明显增大,在正常范围内控制眼压。如果术后滤过泡的形成较差,可将1~2根缝线拆除,使术后滤过不足得到改善,从而确保治疗效果[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眼压控制好、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上运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不仅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还能有效控制眼压,确保治疗效果,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燕然.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J]. 当代医学,2013,21(9):82-83.

[2]黄信.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药导报,2012,12(4):28-29.

[3]黄宝玲,王全志,陈瑞合,赵向阳,张桂. 复合式与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对比观察[J]. 眼科新进展,2011,23(9):875-877.

复合治疗论文 篇7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羊膜载体复合膜,骨髓炎,骨形态发生蛋白

慢性创伤后骨髓炎是由开放性骨折治疗后得一种严重并发症[1],是一种长期的感染,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主要特征为致病菌存在的持续性、低反应性炎症、死骨及窦道的形成,迁延难愈。本研究就间充质干细胞(MSC)复合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羊膜载体复合膜治疗骨髓炎的效果进行研究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骨髓炎模型及羊膜载体复合膜制备

选取30只健康清洁的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体重1.1~1.5 kg,于兔的胫骨近段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诱导制备成骨髓炎模型,后随机分为A组(实验组)、B组(对照1组)和C组(对照2组),每组10只。取新鲜的牛羊膜去血迹、污渍和消化等过程后备用。

1.2移植方法

A组将兔麻醉后切开大腿后部,显露并切除窦道,摘除死骨并彻底清除死腔内脓苔,刮除髓腔内炎性肉芽组织,至骨面有少量渗血为止;根据死腔大小选择体积适合的羊膜载体复合膜,并剪成锯末状碎块备用;将与羊膜比例为1∶2的MSC细胞悬液加入羊膜载体复合膜,掺均匀后加入固化剂调成糊状,加入死腔,注意不留空腔,缝合关闭切口。B组兔单纯置入羊膜载体复合膜,方法同A组。C组仅扩创闭合创口。术后分笼饲养。

1.3 观察指标

(1)大体观察;(2)X线检查观察新骨形成及骨破坏情况;(3)组织学检查观察成骨细胞生长情况;(4)细菌学检查,于术后3个月抽取三组骨髓炎模型骨髓,检测平均细菌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大体观察

A组的外观接近正常骨组织,骨皮质缺损基本已填满,无明显的髓腔脓液及死骨。B组和C组骨皮质缺损均未能完全填满,形态各异,缺损与增生交替。

2.2 X线检查

X线检查可见A组骨皮质连续,缺损部分基本修复,无明显的骨质缺损及增生。B组和C组大多数皮质骨不连续,C组多有骨折征象,髓腔可见死骨、脓液。三组改良X线Norden评分分别为(0.9±0.5)、(3.2±1.1)、(5.3±1.4)分,A组显著优于B组和C组,B组显著优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组织学观察

A组修复新生骨厚度接近正常骨厚度活略厚于正常骨组织,且与临近的正常组织衔接较好,髓腔内的骨小梁结构粗大,骨小梁间的骨髓组织接近正常。B组修复新生骨厚度较正常的骨厚度增厚,与邻近的正常组织衔接较松,可见缝隙,髓腔内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活脓肿,髓腔内骨小梁较少。C组未见修复骨组织增生,骨破坏严重,髓腔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脓液及坏死骨,未见骨小梁形成。

2.4 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查:检测三组骨髓中的平均细菌数分别为(1.1±0.7)×102、(4.2±1.6)×105和(8.6±3.8)×107,A组细菌数明显小于B组和C组,B组细菌数明显小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近年来开放性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骨感染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2]。慢性创伤后骨髓炎常见股缺损及骨不连情况,常需手术治疗。自体骨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活性,且无排斥反应,但来源很有限,且取骨后会遗留瘢痕或发生取骨并发症,而异体骨存在排斥反应。BMP是存在于骨基质中,具有诱导骨形成的生物学特性,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与自体骨移植效果相同,但单独使用BMP存在易被体液稀释、易被蛋白酶代谢、且置入体内缺损部位不易固定的问题,影响其作用充分发挥。羊膜细胞具有载体功能,且其胶原可具有黏附作用。MSC具有促进愈合的作用,主要来源于骨髓,但含量极少[3]。

综上所述,MSC复合含BMP的羊膜载体复合膜治疗骨髓炎好,为临床慢性创伤后骨髓炎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汪银锋,阮洪江,范存义.慢性创伤后骨髓炎诊治进展.国际骨科学杂志,2008,29(3):100-101,112.

[2]韦冰丹.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进展.医学综述,2009,15(14):2161-2162.

复合治疗论文 篇8

关键词:小儿肺炎,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护理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以发热、咳嗽、气促和肺部啰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一般予止咳、化痰、抗感染、抗病毒、扩张血管等治疗。本研究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现将效果与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年4月—2008年10月共收治小儿肺炎190例, 年龄3个月至12岁。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100例, 男54例, 女46例;住院天数5 d~11 d。对照组90例, 男52例, 女38例;住院天数6 d~12 d。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胸部X线片检查结果, 均符合小儿肺炎诊断标准[1]。所有的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 如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常规用止咳、化痰、抗病毒、抗感染、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具体方法:清洁病灶处或左右肺俞处的皮肤, 待其干燥, 揭去治疗小儿肺炎的药贴贴片正面的防护纸, 取出内芯, 分别放于泡棉止水圈里, 贴于患儿病灶处或相关穴位上, 再将治疗仪输出电极与贴片背部连接牢靠。根据年龄大小, 调整好治疗所需的参数。贴片治疗后可保留4 h后揭掉, 夏季可不保留。在治疗后如患儿出现皮肤过敏情况, 建议后续不要保留贴片。每天1次, 3 d~5 d为1个疗程。

1.2.2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 (每例患儿由1名家长陪护) 、 患儿疗效 (治疗3 d后肺部啰音消失情况) 及患儿住院天数。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患儿住院天数比较 (见表3)

3 讨论

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是运用中医中药理论结合现代科技的一种治疗手段。它把临床治疗需要的技术参数经过计算机处理, 自动定时、定强度完成输出功能。治疗仪的终端是一对电极, 不同疾病配不同的中药药贴。将药贴放在不同穴位, 通过热疗、电磁疗、灸疗、脉冲等作用, 直接作用在病灶部位, 对皮肤进行预处理, 使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 使专用电极片的化学成分形成有效分子, 沿生物通道透过皮肤组织和包膜, 定向进入病变部位, 中药透过穴位进入血液循环,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避免了药物在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降解, 以降低血药浓度;避免了口服或注射时给药的不良反应及痛苦, 起效快、药效强, 其渗透性比口服药物提速200倍[2]。

在使用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过程中, 在任何时候应注意, 电极严禁直接接触患儿皮肤, 电极与贴片之间接触良好, 使用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及注意事项进行使用。捆绑电极时要确保牢固, 防止松动以免脱落灼伤患儿。对于小于6个月的患儿建议慎用, 必须有人在旁看护。出现报警时要立即按“复位”或“设置”键停止治疗, 操作人员确定排除问题后方可继续治疗。治疗强度可以根据患儿的耐受程度灵活调节。在治疗状态下, 严禁将输出电极直接短路相接, 或在通电状态下进行插拔电极的操作。治疗后如果患儿出现过敏现象, 可将电极揭开丢掉。

通过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发现, 实验组家长满意度较高, 患儿疗效显著, 患儿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 其具有操作简单, 避免了非胃肠通道给药时的危险和不便。具有安全、有效、无痛、无创、起效快、疗效显著等优点, 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易被家长和患儿接受。综上所述, 采用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肺炎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44.

复合治疗论文 篇9

资料与方法

2014 年8 月-2015 年1 月收治喘息患儿300 例, 男172 例, 女138 例, 年龄1个月~12 岁, 平均2 岁1 个月, 其中224例患儿临床表现为喘息, 251例患儿临床表现为气促, 275 例患儿临床表现为咳嗽, 186 例患儿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 194 例患儿临床表现为口唇发绀, 268 例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 所有患儿肺部均闻及湿啰音。患儿均符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儿科学第七版诊断标准[1]。根据患儿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150 例和对照组150 例, 两组年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起病情况及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本研究排除先天性气道发育异常、支气管异物、心脏疾病引起的喘息。

方法:材料: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 中药咳喘专用电极片。治疗组采用复合脉冲磁性治疗+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平喘、止咳、抗感染。操作方法: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是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治疗前, 医师要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 让家属了解到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是一种无创治疗方式, 并告知家属治疗的目的和意义, 消除家属的疑虑和恐惧, 让其能够配合治疗。医师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程调整治疗仪的参数, 年龄<2岁的患儿, 强度设定为1~3;年龄2~6岁的患儿, 强度设定为2~4;年龄>6 岁的患儿, 强度设定在4~6。年龄<2 岁的患儿温度设定为37 ℃;年龄2~6岁的患儿温度设定为38 ℃;年龄>6 岁的患儿温度设定为39 ℃。将药垫贴在穴位上, 将电极粘贴在相应位置, 进行固定, 固定完成后开始治疗。治疗结束后将贴片留在治疗部位3~4 h。1 次/d, 3~5 d 1 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 医师要对患儿的呼吸、喘息、哭闹、生命体征、面色进行监控, 并记录患儿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喘息缓解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记录, 同时要对患儿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进行监测。所有患儿的常规治疗方式均相同。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著:患儿治疗后5 d, 咳嗽、气促、喘息等临床表现消失, 查体未闻及啰音, 呼吸平稳;②有效:患儿治疗后5 d, 咳嗽、气促、喘息等临床表现有所缓解, 查体啰音减小;③无效:患儿治疗后5 d, 咳嗽、气促、喘息等表现无明显改善, 患儿肺部闻及中粗啰音, 病情或可出现进行性发展[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明显提前, 喘息缓解时间明显缩短, 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见表1。

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9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2%, 见表2。两组均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

讨论

小儿喘息性疾病是儿科中的常见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以呼吸道症状为主, 若治疗不及时, 很容易导致病情恶化, 威胁患儿生命安全。本病的治疗目的在于改善患儿呼吸道表现, 以往传统的治疗以静脉及肌注为主, 由于病程长, 患儿难以配合, 经皮给药方法可使药物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酶的降解, 具有许多优势[3]。儿童身体尚未长成, 皮肤较为稚嫩, 吸收能力较好。药物经过皮肤吸收能够快速达到病灶, 且不会被胃肠道中的消化酶破坏, 也不会经肝脏出现首过效应, 大大提升了药物的利用率, 同时降低了药物对儿童的影响。经皮肤给药是一种新的给药途径, 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认可, 在临床中的使用率也越来越广泛[4]。

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是近年来国内外兴起的治疗技术, 现已广泛用于临床或正在进入临床[5], 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能够通过现代离子透析电化学、生物学、药剂学等方式起到治疗的作用, 并能够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的目的。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还能够通过热疗、促进剂对皮肤进行预处理, 改善皮肤的通透性, 使治疗电流能够更平稳地通过皮肤, 皮肤经过预处理后大分子药物也能够平稳地通过生物孔道, 进一步提升药物利用率。治疗仪能够对皮肤相应穴位进行刺激, 扩张肺部毛细血管, 改善肺循环, 增强肺部功能活动, 从而达到舒筋活络、行气、活血、止咳平喘、宣肺的功效, 同时还能够改善患儿机体免疫力[6]。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通过现代和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成果, 采用先进的透皮吸收周期性电离治疗, 增加皮肤通透性, 有利于药物渗透的目的[7]。但对于小儿来说, 喘息性疾病的疗程较长, 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甚至会影响患儿治疗, 家属也会在此过程中出现不良情绪, 影响治疗配合度。因此, 需要选择不良反应低的方式进行治疗, 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能够通过皮肤吸收药物, 大大降低了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 且药物起效快、生物利用率高, 也进一步改善了患儿的治疗效果[8], 另外, 其操作方便, 患儿易于接受, 增强患儿抵抗力, 减少肺炎复发率, 避免了抗生素不良反应和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9]。

综上所述, 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能快速缓解喘息症状, 肺部啰音消失明显提前, 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和谐医患关系, 值得在临床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中推广。

摘要:目的:观察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的效果。方法:收治小儿喘息性疾病患儿30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0例, 对照组给予止咳平喘、化痰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组给予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明显提前 (P<0.05) , 喘息缓解时间明显缩短 (P<0.05) , 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P<0.05) , 总有效率96.7%。结论:复合脉冲磁性治疗小儿喘息性疾病临床观察有效, 无痛苦, 安全、方便。

关键词: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小儿喘息性疾病,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卫平, 毛萌.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77-283.

[2]王治涛, 黄中兴, 岑明秋.沐舒坦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5, 2 (9) :831-832.

[3]孙联文, 郑家润.透皮给药[J].国处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1999, 25 (4) :229.

[4]丁浩萍.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和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11) :967.

[5]朱军, 胡娉婷, 徐景.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佐治小儿喘憋性肺炎的临床应用[J].江西医药, 2010, 45 (1) :51-52.

[6]梅娟, 金爱平.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 2011, 16 (1) :190.

[7]李朝阳.经皮给药佐治小儿肺炎46例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 2005, 2 (10) :115.

[8]申文忠, 窦金明, 刘静, 等.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治疗小儿腹泻120例报告[J].山东医药, 2006, 46 (28) :82.

复合治疗论文 篇10

配以专用肺炎使用的治疗电极, 作用于特殊穴位, 达到“内病外治”、靶向治疗的作用。我科使用该仪器治疗支气管肺炎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3年6月—12月收治确诊为支气管肺炎的患儿104例, 其中男80例, 女24例, 年龄1—10岁, 平均年龄5.5岁。治疗时间5—10天, 平均7.5天, 将10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男40例, 女12例, 每组合计5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根据患儿体温, 咳嗽, 肺部体征等实施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由责任护士观察病情并做好护理记录。两组同样使用抗生素、抗病毒、止咳化痰、雾化吸入等治疗措施。观察组每日另加一次复合脉冲治疗仪辅助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及强度根据患儿年龄调整。

具体方法:

1) .将治疗电极分别插入仪器背部相对应的输出插孔, 并将螺丝上紧。

2) .插上电源线, 打开电源开关, AB两路操作相同 (可2人同时治疗)

3) .导药时间设置:进入导药时间设置界面后, 系统默认时间为20分钟, 如果需调整时间可按“增值”或“减值”键设置, 设置范围是5-40分钟。

4) .用生理盐水或清水清洁治疗电极的黑色导电橡胶和贴片的铝箔粘贴牢固并用绑带固定。按“确认”键开始治疗 (此时蜂鸣器会发出鸣响, 提示应周节强度) , 按“增值”或“减值”键调整导药强度, 调整范围为0-10。

5) .治疗阶段界面显示当前治疗状态, 分别显示治疗阶段、强度、温度和治疗剩余时间。

6) .治疗过程中, 若须终止治疗, 则按“设置/复位”键, 回到初始设置界面, 同时治疗输出、加热均停止。需重新输入各项设置参数后方可进入治疗阶段。

7) .治疗结束后, 显示自动返回到初始设置界面。同时蜂鸣器发出声响, 输出脉冲和加热停止。

1.3 疗效评定

按全国小儿肺炎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胸部X片恢复正常。

好转:症状减轻, 肺部及闻及罗音, 胸部X片尚未恢复。

未愈:症状体征及X片无改善, 或加重者[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见表Ⅰ,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见表Ⅱ, 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最常见的肺炎, 好发于3岁以下婴·儿, 全年可发病, 主要病原体为病毒和细菌。肺炎的病理变化是以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为主。当炎症蔓廷至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时, 支气管因粘膜炎症水肿而管腔变窄, 肺泡壁因充血水肿而增厚, 肺泡腔内充满炎症渗出物, 影响了通气和气体交换。最终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毒血症, 导致机体代谢及器官功能障碍[2]。目前, 使用消炎、抗病毒止咳化痰等治疗方法不能使病人达到一个理想治疗状态, 也不能达到预期转归。复合脉冲磁性治疗仪 (ZHXF-001型) 是根据国际上先进的周期性经皮离子电渗治疗系统 (TPIS) 的原理, 结合中医传统的“内病外治”理论, 将经过特殊调调制的中频电流作用于人体的特定穴位, 同时叠加了低频电、热疗、磁疗治疗作用的治疗设备。配以专用肺炎使用的治疗电极, 作用于特殊穴位, 达到“内病外治”、靶向治疗的作用。中频电主要作用部位在骨骼肌和组织深部, 且有镇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用于引导药物透入时, 无电解作用, 能降低组织电阻、增加作用深度。它作用在治疗部位时, 组织吸收了电能, 引起电子和离子移动的物理基础变化, 主要在神经末稍产生过极化或去极化的理化反应, 进而引起感觉神经传导障碍的局部生理效应。其次, 物理的基础变化, 产生组织离子分布改变的理化反应, 进而引起细胞膜通透性增高, 体液循环加速, 致痛物质加速消散, 肿胀压迫消减。通过复合脉冲治疗仪的临床使用和观察, 借助其物理的基础变化, 产生组织离子分布改变的理化反应, 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加速, 体液扩散加速, 消除炎性物质。同时由于电疗电极作用在人体的特殊穴位达到了“内病外治”的作用.我科使用该设备治疗了支气管肺炎104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该方法操作简单, 无副作用, 家长和患儿容易接受, 疗效确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脉冲治疗仪在儿童支气管肺炎辅助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104例明确诊断为支气管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组人数为52例。对照组采用支气管肺炎常用治疗方法:排痰, 营养, 静滴抗生素、抗病毒治疗, 雾化吸入等支持对症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方法外每日另加一次复合脉冲治疗仪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时间及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复合脉冲治疗仪在儿童支气管肺炎治疗过程中疗效显著。

关键词:复合脉冲治疗仪,儿童支气管肺炎,疗效

参考文献

[1]黄庆道钟南山。广东省常见病基本诊疗规范第一册, 2003, 4:518

复合治疗论文 篇11

(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人民医院广西百色533000)【摘要】目的: 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我科治疗青光眼的患者100 例,共100 眼。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50眼),该组患者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50例(50眼),该组患者只施行单纯的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实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功能性滤过泡多于对照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能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青光眼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关键词】复合小梁切除术;青光眼治疗【中国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506-01 在世界各国,青光眼已经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约20%的盲人为青光眼所致[1]。目前,小梁切除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类青光眼的治疗中,是当前最流行的一种青光眼滤过引流术[2]。但是这种手术有不足,术后滤过过强或者过弱,术后浅前房或者术后不能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这些都是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最终会导致手术得失败。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是在单纯小梁切除术上有所进步,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以保证手术效果。这些改进包括在术前作前房穿刺来调控眼压、术中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术毕在前房注入平衡灌注液作滤过试验检查巩膜瓣滤过情况、术后适时拆除巩膜瓣调节缝线并做及时的眼球按摩。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我科拟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100 例(100眼)。年龄45至70岁,眼压30至60Hg。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50眼),患者施行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50例(50眼),患者只施行单纯的小梁切除术。两组患者术前检查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三个月。1.2 方法:实验组患者:①进行以穹窿为基底的球结膜瓣、巩膜表面烧灼止血;②用隧道刀作4毫米×4毫米半厚巩膜隧道直至透明角膜内1.0毫米;③用显微剪垂直巩膜切口,剪开两侧板层巩膜形成巩膜瓣;④15°刀透明角膜缘前房穿刺,以降低眼压,慢慢放出房水(注意穿刺的方向和部位,避免伤及晶体和虹膜);⑤切除1. 5毫米×1. 5毫米大小(包括Schlemm管)的小梁组织,同时切除相应的周边虹膜;⑥在巩膜瓣两角各缝1针,两侧各做一根可调节缝线,在结膜瓣两端缝合时,稍带对应处的浅层巩膜组织;⑦在前房穿刺口注入无菌衡灌注液,以恢复前房,使球结膜隆起形成滤过泡;⑧观察前房深度两分钟,根据滤过试验结果调节缝线。⑨术毕,在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毫克。对照组患者: 仅切除小梁组织,即采用单纯的小梁切除术。1.3 术后处理:首先,在手术后24小时做常规的抗感染处理,即静滴地塞米松10毫克以控制虹膜炎症,后期则根据炎症发生的情况,逐步减量。其次,在患者睡前,用常规0.5%托吡卡胺滴眼,以活动瞳孔。再次,患者每天都要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球结膜切口是否有渗漏、前房炎症以及滤过泡的形成情况等。最后,根据眼压、滤过泡形成情况,适时拆除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及时进行眼球按摩,促使滤过泡形成。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2 结果2.1 眼压:眼压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为:眼压< 21mm Hg,有效;眼压> 21mm Hg,无效。术后三个月,实验组中大于21mm Hg的患者有1眼,占该组患者总数(眼数)的2%;对照组中大于21mm Hg的患者10眼,占该组患者总数的20%。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一周、术后三个月的眼压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术后眼压变化表术后一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三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2.2前房:术后两组都有浅前房发生。术后,对照组浅前房发生12眼(24%),观察组浅前房1 眼(2%)。观察组术后浅前房的出现明显地低于對照组(P < 0.05,有统计学意义)。2.3 滤过泡: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45眼( 90%)产生功能型滤过泡,对照组30眼( 60%),明显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3 讨论青光眼患者因为长期承受着持续的高眼压,导致其视神经轴浆运输阻滞,神经组织受压迫,视盘供血量不足,从而造成了患者视神经纤维的萎缩、退行性变、甚至细胞神经凋亡,而残存的部分视觉功能往往很脆弱[3]。因此,治疗青光眼的关键在于减少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目前,小梁切除术已经成为治疗青光眼的常规过滤性手术。然而,传统小梁切除术容易造成低眼压、浅/无前房、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大大影响了手术的治疗效果[4]。因此,众多临床工作者努力寻求突破,对手术进行的方式进行研究改进。现在,小梁切除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复合性手术,即复合小梁切除术,大大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单纯小梁切除术带来的术后并发症。复合小梁切除术的降眼压机制是房水经过巩膜瓣下时,外引流至结膜下间隙以促进吸收。随着显微手术的开展,复合小梁切除术降眼压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但是在减少术后早期浅前房和术后滤过泡瘢痕化这两个主要导致手术失败的问题上,效果不大。MMC(丝裂霉素C)已被广泛应用于青光眼的滤过手术中,主要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抗滤过泡瘢痕化[5]。然而,MMC的应用易造成术后早期伤口渗漏、角膜上皮缺损、角膜溃疡或穿孔、巩膜溶解、持续性浅前房;并导致后期薄壁滤过泡、脉络膜脱离、滤过泡漏、及黄斑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老年患者、结膜及筋膜菲薄者应适当避免使用MMC。本研究实验组中所采用的复合小梁切除术,是在避免使用MMC 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超越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手术。相较于传统小梁切除术,复合小梁切除术首先在小梁切除前,作前房穿刺以调控眼压;其次,在术中调节缝线缝合巩膜瓣;再次,在术毕前房注入平衡灌注液,作滤过试验以检查巩膜瓣滤过情况;最后,在术后根据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情况来适时拆除巩膜瓣可调节缝线,及时进行眼球按摩,促使滤过泡形成。从实验结果可知,相对于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实验组复合小梁切除术有效地控制了术后眼压低、浅前房以及不能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复合小梁切除术对于青光眼的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参考文献[1]晁明伦,刘芳.复合小梁切除术及术后眼球按摩治疗青光眼[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9,31( 2):135-137[2]王兰,牟大鹏,王宁利,等.小梁切除术两种结膜瓣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9;27( 9): 985-988.[3]赵家良.加强原发性青光眼的机会性筛查工作[J].中华眼科杂志,2010,4,6( 6) : 481-484.[4]葛坚.重视小梁切除术基本技能与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J].中华眼科杂志, 2009,45:5-6.[5]赵家良.减少青光眼导致的盲和视力损害是防盲的重要内容.中华眼科杂志, 2009,45:865-867.

复合治疗论文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于我院行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5至58岁,平均年龄(37.9±11.8)岁;致伤原因:机器绞压伤40例,交通事故伤20例,电击伤10例,砸伤3例,轧伤3例,肿瘤4例;受伤部位:手部41例,足部23例,膝关节3例,前壁及肘关节9例,小腿4例:皮瓣移植面积:最小为10cm×15cm,最大为40cm×20cm。

1.2 手术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术前各项辅助检查,并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其具体的手术步骤如下:①受区准备:在创面获得充分止血的前提下,严格进行清创处理同时,应以由浅入深的方式将已受到污染或失活组织进行彻底清除;应根据患者四肢复合损伤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并对肌腱和肌肉进行修复:若露骨创面的感染较为严重,则应在彻底清创的同时对死骨进行清除;若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手术,则应加强换药,并使用抗生素来对创面的感染进行控制;②皮瓣设计与切取要点:主治医师应根据患者创面的具体情况来对皮瓣进行合理的设计,值得注意的是所切取的皮瓣应比创面大2cm左右;在对皮瓣进行切取时,应采用逆行与顺行相结合的方式;在切开皮瓣的周围时,为了避免撕脱,则应将筋膜与肌膜缝合固定住;③皮瓣移植:将游离的皮瓣断蒂后再移植至受区;先采用临时缝合数针的方式将皮瓣与受区的周缘固定住,然后在借助手术显微的情况下将血管进行吻合;例如,手部受区一般选择贵要静脉、头静脉以及尺与桡动静脉;④供区创面处理:若所切取的皮瓣面积较小,则直接缝合即可;反之,则可使用游离植皮进行修复;⑤:术后处理.:将患者患肢妥善固定住;采用烤灯照射皮瓣区10天;对患者皮瓣血运、毛细血管以及张力的反应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1.3 评价标准

根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患者愈后患肢功能恢复分为四个等级:优、良、差、劣。优良率=优率+良率。

2 结果

80例患者均皮瓣移植成功,且成活率为100%。术后0.5至2.5年对患者进行随访,①愈后患者的患肢功能恢复情况:优者39例,良者36例,差者4例,劣者1例;优良率为93.75 (75/80)。②外形恢复满意情况:外形恢复满意者73例,占88.75%(71/80);外形恢复不满意者5例,占8.75%(7/80);轻度皮瓣臃肿者2例,占2.5%(2/80);外形恢复满意者和外形恢复不满意及其他情况者比较,外形恢复满意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外形恢复不满意者及其他情况,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1,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生产半机械化和机械化的趋势不断加强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大力发展,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2]。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创伤,主要由外力所致。四肢复合组织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提高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临床修复效果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行皮瓣移植修复术。皮瓣是由血液供应的皮肤和其附属的皮下脂肪组织组成,其主要分为任意型皮瓣和轴型皮瓣两类。且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皮瓣移植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据相关文献资料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皮瓣移植修复治疗四肢复合组织损伤,能够在短时间内愈合创面,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3];这与本文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由此可得出结论:给予四肢复合组织损伤患者皮瓣移植修复术治疗,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此外,由本次研究可得出以下体会:①手术方案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患者全身情况、患者的要求以及医院设备条件等),以此达到既临床治疗效果好又医疗费用低的目的;②在皮瓣选择上,应尽可能地少选或不选主干血管皮瓣,多选非主干血管的皮瓣,如骨间背侧皮瓣、胸背皮瓣、骨间掌侧皮瓣以及背阔肌皮瓣等;③在手术时机方面,应尽可能一期修复;若患者的情况不允许,则可等待二期修复或清创后简单进行修复;④对于手足与四肢关节部位的修复,应尽可能地选择弹性好且少带或不带肌肉组织的比较薄的皮瓣;同时,最好应选择带有感觉神经的皮瓣;此外,应避免选择游离皮片来对其进行修复。

参考文献

[1]董健.四肢复合组织损伤中皮瓣移植修复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3,26(30):531.

[2]熊洪涛,庄永青,付强,等.交通伤四肢复合组织缺损的组织瓣移植修复[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0,33(3):182-185,后插1.

上一篇:渠道运营下一篇:数学分层教学的尝试